范文一:蒹葭教师参考用书
24 《诗经》两首 63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2.蒹葭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
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 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 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 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
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 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 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 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二、问题研究
《关雎》与《蒹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
《关雎》与《蒹葭》都可以看做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
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
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 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 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 用书C92
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 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 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 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
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 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 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 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 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 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教学建议
学习《诗经》的主要困难不在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词语,
也不在于缺乏背景常识,而在于不习惯《诗经》的表达方式。 例如《诗经》的句子的组织不像绝句那样整齐划一,押韵也不 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部分是因为古今音不同)等,读起 来难免有佶屈聱牙之感。要解决这个困难,就必须反复朗读,
使学生从?不习惯?变为?习惯?。
反复朗读不等于一味死读。一味死读,会使学生感到枯燥
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创造性地运用 朗读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认真准备范读,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
句地领读,使学生首先在感性上熟悉这两首诗的读法。经过这 样的训练,学生必能读得比较顺畅,能大体上掌握句中的停顿, 但这时的朗读仍属于机械朗读。
二、学生在机械朗读中会发现自己只是模模糊糊地懂得一
点,还有一些词句说不出是什么意思,上下句也贯穿不起来。 这时教师便应给以必要的讲解和提示,并在此基础上划分诗的 用书C92
层次,使学生能贯通全诗,能说出诗的大意,然后进行朗读训 练。这时学生会有层次感,可以听得出朗读者要告诉别人什么, 这就进入理解朗读了。
三、学生在理解朗读过程中,形象思维已开始活动,但活
动得不够充分,头脑中的?视象?还不够鲜明。为了使学生的 形象思维充分活动起来,教师应带领学生做好形象的分析。由 于这两首诗都是抒情诗,所谓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抒情主人公形 象的分析。这是诗歌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 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 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并继之以表情朗读直至成诵。
练习说明
一、背诵这两首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首诗,并提高诗歌的鉴赏能 力。
二、这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
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两处,反复朗读,加以 体会。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表达方 式。
三、朗诵下面这首诗,并和课文中的两首相对照,体会其 思想感情。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j ū 佩玉)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用书C92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jiǔ 黑色玉石)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此题意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 中的名篇。
有关资料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
曲曲弯弯道儿拧。
用书C92
逆着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余冠英译)
二、关于《诗经》的名称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
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 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 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 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 五经的缘故。
三、关于《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年代
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
年)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西周初年的诗,是 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 生产的诗。《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 年) 以后。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
有几篇是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的,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 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也有所不 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 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内 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 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
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 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 用书C92
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 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 篇,《雅》有105 篇(《小雅》
中有6 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 篇,合起来是305 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四、关于?诗六义?说
?诗六义?的说法,是《诗大序》(又叫《毛诗序》)最
先提出来的。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 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的,实际 上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风、 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既然如此, 为什么要合称?六义?呢?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 是这样解释的:?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 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 为‘义’。?此说可供参考。
五、《毛诗序》(节录)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长声)歌之,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
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反常);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莫过)于诗。先王以是经 夫妇(使夫妇之道正常),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
雅,六曰颂。上以风化(教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谲谏(用 委婉的言辞劝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至于 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指 衰世中的风、雅之作)作矣。国史(王室的史官)明乎得失之
用书C92
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 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 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 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注:?四始?,指风、小雅、大雅和颂。此四者,人君 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始,王道兴衰之所由。)
流之?,即
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的去采摘。?流,顺水 之流而取之也?(朱熹《诗集传》)。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 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窈 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思念)?极写他追 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 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 绵不断的忧思。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 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 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情到极处必生幻。紧接着第三章,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 处时的谐和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无 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 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 而这位抒情主人公,却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这一爱 情心理的描写,正与《秦风〃蒹葭》中的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 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一样,富有浪漫情调。而其实 这又正是对生活中所习见的爱情心理的深微的捕捉和真实的 刻画。
用书C92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
?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 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但孔子在评说这首诗的风格特点 时所说的两句话,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首诗 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 又止所当止。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 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 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范文二:西方报刊经贸文章 教师参考用书
西方报刊经贸文章选读 (第五版 ) 教师参考用书 (网络版 ) 1 一、 《选读》编写意图与使用本教材的建议
1. 课文
学生面对一篇新的文章的时候, 会产生许多问题和疑惑。 在这个阶段, 教材的任务就是 要千方百计尽量地提供能够帮助学生越过这些障碍的有关知识、 信息和分析。 这在今天, 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生活又很丰富多彩而可支配时间极有限的情况下,其必要性更 显突出。
为此, 《选读》围绕着每课的主课文都配备了覆盖面广并较为详尽的词、句、段的内容 与文字的注解, 经贸基本概念进一步的解说和以资对照的汉语译文。 但教材因是书面上的语 言篇幅有限,在问题的解释、分析的详尽和彻底的程度上受到很大的局限,而且第一个学生 和学生群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问题,所以即使教材编写上很注意详尽、周到,最后教 学效果如何还要仰仗教师对教材的灵活掌握和运用, 针对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文进行深 入、透彻的讲解。
2. 课文练习
课文设有两种练习:内容提问和专业与常用词语的认知。
1)内容提问
练习要与实际工作的需要相结合, 不做事无巨细泛泛的提问。 在实际工作中, 文章只是 一种信息来源,阅读者需要的是从中提取主要的于工作有用的东西。所以,练习环绕文章的 主题进行了要点提问,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以领悟、明确文章的要点,逐 渐学会从浩繁的文字和内容中提取重要的信息。
课文提问不提供答案, 但提供了答案线索, 即指明答案内容所在段落, 只要读懂了所示 段落即可得出答案。这样安排是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这个 寻觅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提示, 特别在文字表达上需要教师的指正和改进。 这个过程也正是检查课文的教与学效果的一个关键环节,发现不足,填平补齐。
2)专业词汇与常用词汇的认知练习
看懂一篇文章, 就文字而言需要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和足够的相关词汇。 这个练习就是帮 助学生逐步积累有关词汇为今后阅读日益高深的材料做准备的。
西方经贸报刊文章的词汇构成包括经贸专业词汇和通用英语词汇, 但在所使用的通用英 语词汇中又有一部分是频繁反复使用的。尽管这一部分词汇的词义不具有明确的专业内容, 但确为经贸文章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认为具有了准(亚)专业词汇的性质。所以在词汇认 知练习里也包括了这一部分,称之为“常用词汇” 。
词语认知练习也不提供答案只提供线索,目的仍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范文三:选修3-1教师参考用书
1. 下列关于电场线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场线是电场中实际存在的线
B .在复杂电场中的电场线是可以相交的 C .沿电场线方向,场强必定越来越小
D .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同一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越大 2. 如图1-55所示,带电小球A 附近有用绝缘支架支撑着的金属导体B ,当开关S1(左)、S2(右)断开时,导体B 左端带有负电荷,右端带有正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闭合开关S 1,则导体B 左端不再带有电荷 B .闭合开关S 1,则导体B 右端不再带有电荷 C .闭合开关S 2,则导体B 左端不再带有电荷 D .闭合开关S 2,则导体B 右端不再带有电荷
3. 如图1-56所示,A 、B 两点在点电荷产生的电场的一条电场线上,若一带负电的粒子从B 点运动到A 点时,加速度增大而速度减小,则可判定( ) A .点电荷一定带正电 B .点电荷一定带负电
C .点电荷一定在A 点的左侧 D .点电荷一定在A 点的右侧
4. 如图所示,经过AOB 三点的直线上有两个等量的正电荷,经过aOd 三点的直线是两点电荷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已知ab=bO=Oc=c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把单位正电荷沿直线从a 移到b ,再把它从b 移到O ,两过程中静电力做的功相等 B .把单位正电荷沿直线从a 移到O ,再把它从O 移到d ,静电力做的总功等于0 C .把单位正电荷从O 点开始沿直线Oba 匀速移动到无限远处的过程中,静电力做功的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D .把单位正电荷从O 点开始沿直线Oba 匀速移动到无限远处的过程中,静电力做的总功等于0。
5. 如图1-58所示,是一个电场中的等势面分布情况。试根据此图分析:(1)如果把电子从b 等势面移动到e 等势面,静电力做功是多少电子伏?(2)在电场中的A 、B 两点中,哪一点的电场强度较大?简述你的理由。
6. 匀强电场中的A 、B 、C 三点构成一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如图1-59所示。电场强度的方向平行于纸面。具有初速度的电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从B 移动到A 动能减少E 0,质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从C 移到A 动能增加E 0,求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
7. 如图1-60所示,电荷量q ,质量为m 的滑块,沿固定绝缘斜面匀速下滑,现加一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为E ,且qE ≤mg ,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将沿斜面减速下滑
B .物体将沿斜面加速下滑 C .物体仍保持匀速下滑
D .仅当qE=mg时,物体继续保持匀速下滑
8.如图1-61所示,在水平放置的光滑金属板正上方有一带正电的点电荷Q ,另一表面绝缘,带正电的金属小球 (可视为质点,且不影响原电场),自左以初速度 v0在金属板上向右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 )
A .小球先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 B .小球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合电场对小球的作用力为0 D .合电场对小球做的功为0
9. 如图1-62所示,Oxy 坐标系中,将一负检验电荷Q 由y 轴上a 点移至x 轴上b 点时,需克服静电力做功W ;若从a 点移至x 轴上c 点时,也需克服静电力做功W ,那么关于此空间存在的静电场可能是( )
A .存在电场强度方向沿y 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 B .存在电场强度方向沿y 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 C .处于第Ⅰ象限某一位置的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D .处于第Ⅳ象限某一位置的负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10. 一个带电质点,电荷量为3╳10C ,逆着电场方向水平地从A 点移到到B 点的过程中外力做功为6╳10-5J ,带电质点的动能增加了4.5╳10-5J ,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U AB 。
11. 在真空中的O 点放一点电荷Q=1.0╳10-9C ,直线MN 过O 点,OM=30cm,M 点放有一点电荷q=-2╳10-10C ,如图1-63所示。求:
(1)M 点的电场强度大小;
(2)若M 点的电势比N 点的电势高15V ,则电荷q 从M 点移到N 点,电势能变化了多少?
12. 如图1-64所示,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有一质量为m 的带电小球,用长为L 的细线悬于点O ,当小球平衡时,细线和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现给小球一个初速度,速度方向和细线垂直,使小球恰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则圆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最小值为 A .√(gL ) B.√(gLcos θ) C .√(gL/cosθ) D.0
-9
1. 如图1-65所示,A 、B 、C 是三个安装在绝缘支架上的金属体,其中C 球带正电,A 、B 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枕行导体,不带电。试问: (1)如何使A 、B 都带等量正电? (2)如何使A 、B 都带等量负电?
(3)如何使A 带负电,B 带等量的正电?
2. 当一个验电器带电时,为什么两片金属箔会张开一个角度?为什么两个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就不变了?
3. 实验显示,一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可以以半径为r 的圆轨道绕均匀带电的直导线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平面与直导线垂直,如图1-66所示。
(1)根据这一实验事实,说明均匀带电直导线周围的电场是如何分布的? (2)如果已知电子运动的速率为v ,求电子所在轨道处的电场强度的大小。
(3)如果把长直导线无限分割成无数个小段,那么每小段都可以看作一个点电荷,你能根据点电荷的电场线的分布特点说明这些点电荷排成的直线的电场线一定与该直线处处垂直吗?
4. 一个点电荷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放在半径为R 的圆环的中心。圆环上带有总电荷量为Q 的均匀分布的负电荷,如图1-67所示。过O 点建立与圆环面垂直的x 轴,如果q 沿x 轴移动Δx 距离到达P 点,试分析静止释放此点电荷后它的速度和加速度如何变化?
5. 孤立的点电荷的电场线如图1-68甲所示,如果在它的附近放一个导体,由于静电感应导体两端会出现感应电荷,很快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感应电荷的出现会改变点电荷周围的电场线分布,某同学画了静电平衡情况下的电场线如图1-68乙所示,这位同学画的电场线是否有错误?
6. 如图1-69所示,三条虚线表示某电场的三个等势面,其中φ1=10V,φ2=20V,φ3=30V。一个带电粒子只受静电力作用,按图中实线轨迹从A 点运动到B 点,由此可知( ) A .粒子带负电
B .粒子的速度变大 C .粒子的加速度变大 D .粒子的电势能变大
7. 在真空中A 、B 两点分别放置等量异种电荷,在电场中通过A 、B 两点的连线中点对称地选取一个矩形闭合路径abcd ,如图1-70所示。现将一电子沿abcd 移到一周,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后面的卡号中填写正确或错误)
①由a →b 静电力做正功,电子的电势能减少( )
②由b →c 电场对电子先做负功,电势能后做正功,总功为0( ) ③由c →d 电子电势能增加( )
④由d →a 电子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电势能总增量为0( )
8. 如图1-71甲所示是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A 、B 是这条电场线上的两点,若将一负电荷从A 点自由释放,负电荷沿电场线从A 到B 过程中的v-t 图象如图1-71乙所示,比较A 、B 两点电势的高低和电场强度的大小可知( ) A .φA >φB B .φA <φb c="" .e="" a="">EB D .E A <>
9. 如图1-72所示,有三块大小相同平行导体板A 、B 、C ,其中A 与B 间距是B 与C 间距的一半,且A 、B 两板所构成的电容器的电容为10-2μF ,电池电压为2V ,求A 、B 两板上的电荷量分别是多少?
10. 如图1-73所示,空间存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E=2.0╳104N/C,在A 处有一个质量为0.3kg 的质点,所带电荷量为q=+2.0╳10-4C ,用一长为L=600c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细线与固定点O 连接。AO 与电场线平行处于水平状态,取g=10m/s2。现让该质点在A 处静止释放,求: (1)质点第一次到达O 点正下方时增加的机械能ΔE ; (2)质点第一次到达O 点正下方时的速度大小v 1。
1. 电视机显像管中的电子枪射出的高速电子流也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可以看作电流,若该电流的
大小为9.6╳10A ,则每秒钟打到荧光屏上多少电子?
2. 电阻温度计是根据金属导体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成的,已知在某金属丝两端加上3V 电压,测得金属丝中的电流在10~20mA 之间变化,则金属丝的电阻变化范围是多少?
3. 某一用直流电动机提升重物的装置,如图2-29所示,重物的质量m=50kg,电源电压U=110V。不计各处的摩擦,当电动机以v=0.90m/s的恒定速度向上提升重物时,电路中的电流I=5A,由此可知电动机线圈的电阻R= Ω。(g=10m/s2)
4. 一个电阻是1k Ω的电压表,量程是3V ,当它串联一个5k Ω的分压电阻后组成新的电压表再去测电压,读得原表盘上的示数是2V ,则被测电压的实际值是多少?该电压表的量程是多少?
5. 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是用来测量家庭中使用电能的数值的。它使用的单位叫kW ﹒h (俗称“度”)。 (1)1kW ﹒h 等于多少焦耳?
(2)你能用电能表来估测家庭电路里的电流吗?
6. 某同学想用实验测定某铝箔的厚度,可以利用的器材有:米尺、电压表、电流表、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键和若干导线。请设计一个测定铝箔膜层厚度的实验方案。 (1)实验中应测定的物理量有哪些? (2)用符号画出测量电路图。 (3)写出计算膜层厚度的公式。
7. 用多用电表测电阻。
(a )如果表的指针偏转过大,为使测量比较精确,应将选择开关拨至倍率较 (填“大”或“小”)的档位上。
(b )每次换挡后,需重新 ,再进行测量。
-3
8. 如图2-30所示的电路中,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点向上移动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怎样变化?
9. 手电筒里的两节干电池,用了很久后,小灯泡只能发出微弱的光了。把这两节干电池取出来,用电压表测量,每一节两端的电压都很接近1.5V ,把他们装入电子钟里,电子钟能正常工作。试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这个现象。
10. 两实验小组使用相同规格的元件,按图2-31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他们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分别置于a 、b 、c 、d 、e 间距相同的位置(a 、e 为滑动变阻器的两个端点),把相应的电流表示数记录在表1、表2中,对比两组数据,发现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趋势不同,经检查,发现其中一个实验组使用的滑动变阻器发生了断路。 表1(第一实验组)
表2(第二实验组)
(1)滑动变阻器发生断路的是第 实验组,断路发生在滑动变阻器的 段。 (2)表2中对应滑片P 在x (d 、e 之间某一点)处的电流表示数的可能值为( ) A .0.16A B .0.26A C .0.36A D .0.46A
1. 如图2-32所示,电源电动势E=12V,内阻r=3Ω,R 0=1Ω,直流电动机内阻R 0’=1Ω。当调节滑动变阻器R 1=2Ω时,图甲电路输出功率最大。调节R 2使图乙电路输出功率最大,且此时电动机刚好正常工作(额定功率为6W ),则此时R 2的阻值和电动机的焦耳热功率P 为( )
A .R 2=2Ω B.R 2=1.5Ω C .P=6W D.P=4W
2. 如图2-33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活动触点P 向上滑动时,则( ) A .A 灯和B 灯均变亮 B .A 灯和B 灯均变暗 C .A 灯变亮,B 灯变暗 D .A 灯变暗,B 灯变亮
3. 如图2-34所示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片从一端滑到另一端的过程中两电压表的读数随电流表读数的变化情况如图中AC 、BC 两直线所示,不考虑电表对电路的影响。求:
(1)定值电阻R 0和变阻器的总电阻; (2)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4. 为了测定某迭层电池的电动势(约20~22V )和内电阻(小于2Ω),需要把一个量程为10V 的直流电压表接一个固定电阻(用电阻箱代替),改装量程为30V 的电压表,然后用伏安法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以下是该实验的操作过程:
(1)把电压表量程扩大,实验电路如图2-36甲所示,请完成第五步的填空。 第一步:把滑动变阻器滑动片移至最右端
第二步:把电阻箱阻值调节到0 第三步:闭合开关
第四步:把滑动变阻器滑动片调到适当位置,使电压表读数为9V
第五步:把电阻箱阻值调到适当值,使电压表读数为 V
第六步:不再改变电阻箱阻值,保持电压表和电阻箱串联,撤去其他线路,即得量程为30V 的电压表
(2)上述实验可供选择的器材有:
A .迭层电池(约20~22V ,内电阻小于2Ω) B .电压表(10V ,内阻约为10k Ω) C .电阻箱(阻值范围0~9999Ω,额定功率小于10W )
D .电阻箱(阻值范围0~99999Ω,额定功率小于10W )
E .滑动变阻器(阻值为0~20Ω,额定电流2A )
F .滑动变阻器(阻值为0~2k Ω,额定电流0.2A )
电阻箱应选 ,滑动变阻器应选 (用大写字母表示)。
(3)用扩大了量程的电压表(电压表的表盘没变),方法采用伏安法,测量电源电动势E 和内电阻r ,实验电路如图2-36乙所示,得到多组电压U 和电流I 的值,并作出U-I 图像如图2-36丙所示。可知电池的电动势为 V,内电阻为 Ω。
5. 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某同学为研究这一现象,用实验得到如下数据(I 和U 分别表示小灯泡上的电流和电压)。
0~10Ω)、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2)在图2-37乙中画出小灯泡的U-I 曲线。
(3)如果有一电池的电动势为1.5V ,内阻为2.0Ω,将本题中的小灯泡接在该电池的两端,则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若需作图可直接画在第(2)小题的方框图中)
6.
小彭同学根据电容的定义式C=q/U测量某一电容器的电容。他利用电流传感器测量电容器上充电的电荷量,实验原理如图甲所示,其中电源电动势E=15V,内阻r=2.0Ω,R=200Ω,开始时电容器C 不带电。电流传
感器与计算机相连,其作用可以观察和描绘电容器充电时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线。接通开关S ,电源对电容器充电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该电容器充电完成时两端的电压为 V,用 的方法可以知道电容器充电完成时所带的电荷量。该电容器的电容C= 。
7. 在图2-39中的电路中,各元件值为R 1=R2=10Ω,R 3=R4=20Ω,C=300μF ,电源电动势E=6V,内阻不计。单刀双掷开关S 开始时接
触点2,求:
(1)当开关S 从触点2该接触点1,且电路稳定后,电容C 的所带的电荷量; (2)当开关S 从触点1该接触点2后,直至电流为0止,通过电阻R 1的电荷量。
8. 如图2-40所示,A 1和A 2是两只电阻不同的电流表,V 1和V 2是两只相同的电压表。电流表A 1的示数是1.4mA ,电压表V 1和V 2的示数分别是0.6V 和0.8V ,试求: (1)电流表A 2的内阻; (2)电流表A 2的示数。
乙
范文四:教师用书
条形码 编码6020704教师类 0936027366教师类 0946027364教师类 0956027367教师类 0966027365教师类 0976027362教师类 0986027363教师类 0996027361教师类 1006027360教师类 1016027359教师类 1026027358教师类 1036027356教师类 1046027357教师类 1056027355教师类 1066027353教师类 1076027351教师类 1086027349教师类 1096027347教师类 1106027341教师类 1116027340教师类 1126027342教师类 1136027344教师类 1146027346教师类 115
教师类 1166027348教师类 1176027354教师类 1186027352教师类 1196027350教师类 1206020703教师类 1216020706教师类 1226020708教师类 1236020710教师类 1246020714教师类 1256020716教师类 1266020715教师类 1276020713教师类 1286020711教师类 1296020709教师类 1306020707教师类 1316020705教师类 1326026791教师类 1336026793教师类 1346026792教师类 1356026794教师类 1366026795教师类 137
6026797教师类 138图书名称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的香港梦邵子南选集世界通史世界情爱小说名著唐诗绝句精华唐诗绝句精华唐诗绝句精华唐诗绝句精华唐诗绝句精华唐诗绝句精华隐痛末代皇后和皇妃末代皇后和皇妃末代皇后和皇妃中小学国情教育讲话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新时期教师丛书 教学心理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世界通史中国财神MBA世界名人 情书经典奸神权谋疯人独语红粉大亨国民政府秘史廉政箴言私生子夏季欲望欲海情仇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元首传唐诗绝句精华唐诗绝句精华爱满天下人事工作文件选编人事工作文件选编教学心理教学的艺术历史名臣上皇帝书现代教育锦囊
6026799教师类 1396026798教师类 1406026796教师类 1416020586教师类 1426020584教师类 1436020585教师类 1446020583教师类 1456020581教师类 1466020582教师类 1476019867教师类 1486027419教师类 1496027418教师类 1506027417教师类 1516027416教师类 1526027414教师类 1536027415教师类 1546027413教师类 1556027408教师类 1566027409教师类 1576027410教师类 1586027412教师类 1596027411教师类 1606027406教师类 1616027407教师类 1626027405教师类 1636027403教师类 1646027404教师类 1656027402教师类 1666027401教师类 1676027400教师类 1686027399教师类 1696027394教师类 170
教师类 1716027395教师类 1726027396教师类 1736027398教师类 174
6027397教师类 175创立特色 全面育人他在我的房间痴野雾野雾他在我的房间痴中国宰相全传哀情散文选大国的对抗奸神权谋奸神权谋斯塔尔克林顿报告斯塔尔克林顿报告斯塔尔克林顿报告斯塔尔克林顿报告斯塔尔克林顿报告斯塔尔克林顿报告数学司令从教为师之道中小学美术卷几何学伤心百合克林顿性报告情敌警世通言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人海独狼尼克松谋略台山百年事纪略广东省中小学学校卫生室工作手册走进新课程江门职教二十年台山县组织史资料走进新课程税法知识学习手册
范文五:教师用书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所学习的有关“**”的史实,说明为什么“两个凡是”是错误的? 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性是什么? 培养学生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理论。同时,在国家的统一大业、统战、外交、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伟大的民族得以复兴。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内容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结束后,思想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如何摆脱这种
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在“**”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本课的难点是:(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结束后,**坚持“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致使“**”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前后,**、**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于是,开始了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规模巨大的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5月10日,由**直接领导的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报纸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鲜明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这篇文章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展开。这场大讨论,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二、教法建议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第1课时“伟大的历史转折”。在教学中,要围绕“转折”,准确地把握教材“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的十年,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让学生通过学习去感知本课教材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以下问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背景、意义。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尽快出来参加中央领导工作。而当时,中央的一些主要领导人以坚持**思想为借口,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把“**”的错
误理论、政策和口号都以**的批示加以维护,继续推行“左”的政策。为纠正“**”以来“左”的错误,为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这次讨论的影响重大,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2.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要围绕其重大的决策进行讲述,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首先,全会对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应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是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根据党的历史的经验教训,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强调要历史地、科学地认识**的伟大功绩,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为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
3.关于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及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中,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造成了社会秩序、党内民主生活的极大混乱。经过“**”,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结束后,这个问题引起了全党的高度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民主和法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一些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渐加强,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中国逐渐走上依法治国的轨道。
讲述本课,要注意观点的把握。因为对学生而言,“**”毕竟已成为历史。他们所了解的“**”,或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或通过父辈等人的描述;或是课本的知识。如何准确、完整、客观地再现这段历史,并通过历史的回顾,与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相联系,以体现本课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教师教学中应注意的。
讲述本课用讨论法、谈话法较好。如能利用多媒体设备,再现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效果会更好。
三、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主要是“**”以后的内容,时间范围从1976年到1986年。这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是拨乱反正的时期,是改革开放的时期,是国家在经历了“**”后逐渐走上正轨的时期。讲述时,第一,可以结合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利用可以查找到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加深对本课的感性认识,并培养收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结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些政论片,如《走进新时代》等,实际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深刻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第三,访问一些经历过“**”的人,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把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培养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结合“**”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提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首先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了解的方法,一是可以观看一些反映“**”时期的电影,如《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小说,如《伤痕》等。二是走访一些经历过“**”的人,从他们的亲身经历对比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祖国的巨大变化;三是与政治课的学习相结合。这样你一定可以体会到“转折”的深刻含义。
【活动与探究】
举你身边的一个例子,说明人们法制观念的提高,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提示:你知道《今日说法》这个电视节目吗? 你知道为什么把每年的“12.4”定为法制宣传日吗? 假如你有时间关注这个节目,对法、法制及现行宪法一定会有更深的了解。
另外,“法”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中学生,你们会涉及到《宪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你在平时的生活中留意过吗? 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找出很多生动的事例来回答本课提出的问题。
(海南华侨中学孙京丽)
参考资料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1978年开展的一场全国性的具有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拨乱反正的工作出现了徘徊。1977年2月7日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名义发表的《学好文件抓住纲》,首次公开提出了“两个凡是”,即“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在1977年3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在讲话中继续沿用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所谓“**的胜利成果”。他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申天安门事件是“反革命事件”,认为“继续批邓、反击**翻案风”是正确的,从而阻挠**出来工作和为天安门事件平反。这就为全党纠正“**”的“左”倾错误,设置了重重障碍。会上,**、王震等勇敢地起来抵制**的错误,郑重提出恢复**领导工作和为天安门事件平反问题。**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他在1977年4月10日给中共中央并**的信中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显然,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思想,是针对着“两个凡是”这个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方针而提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在这之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在理论上和政策上拨乱反正的好文章。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5月11日,《光
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这篇文章,后来,全国各大报刊陆续转载。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则,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文章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适合新情况的个别旧观点、旧结论。我们要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躺在马列主义、**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割裂、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的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不断前进。文章还阐明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从而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热烈支持和拥护文章的观点,而坚持“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等少数人反对文章的观点,横加指责和压制。**指示中央宣传部和部分省市的某些负责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表态”、“不卷入”;当时分管宣传工作的**在不少场合指责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主席思想的”,责问“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 ”**提出:一不要砍旗,二不要弄刀子,三不要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一场关系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则分歧的争论展开了。**等多数领导人积极领导和支持这一讨论。6月2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针对当时的形势再次精辟地阐述了**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他说:我们党有很多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很好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还指出,那种只许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通,不许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就被认为是违反马列主义、**思想的奇谈怪论的现象,不是偶然的、孤立的,而是一种思潮。它反映了**、“四人帮”把我们党、我们军队的思想搞乱到什么程度,把我们的革命学风败坏到什么程度。据此,他说:我们一定要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确实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任务。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篇文章得到了当时担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的极大支持和帮助,他亲自作了多次修改,并审查定稿。文章比较系统地从理论上回答了对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所提出的种种责难,批判了**、“四人帮”对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颠倒;论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检验真理,理论得到补充、纠正、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对不可知论、怀疑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文章还指出尊重实践、尊重科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我们就能够推动理论的发展,获得新的真理。这篇文章的发表,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个有力的推动,终于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在12月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为历时近一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了总结。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出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全面地、认真地纠正“**”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三中全会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逐步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全会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的严重教训,决定在组织上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是非功过问题。决定撤销中共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薄一波、杨尚昆等所作的错误结论,提出要坚决地平反冤假错案。全会增选了政治局委员、常委,决定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图画说明
《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围绕着真理标准问题开展了全国性的大讨论,历时两年之久。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从**、“四人帮”制造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为胜利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恢复高考后第一次考试的考场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秩序开始得到恢复。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对广大学生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高考制度的恢复宣告中国从此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治局面一个混乱状态;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
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农民的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城市呈现出勃勃生机。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