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 (苏教版必修二 )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
[设计指导思想 ]
一、 本篇课文和以往的语文课不同,它的学习材料是两组图片。虽然都表现了反战的主题, 但与前两篇小说相比,表现手法很不相同。图片把思想诉诸视觉,有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 语文无所不在, 教会学生解度图片, 了解其思想内涵, 是一种语文能力,在这次语文课堂上要教给学生图片鉴赏的方法。
二、 战争是残酷的 , 它揭示着血腥的杀戮, 亲人离散的颠沛流离, 战火硝烟中的摧残和毁灭。 在这一堂课上,尽可能利用教科书上的照片及补充图片,归纳出 “战争与人”的主题,着重 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 “人的命运” , 特别是普通人的苦难。 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 启 发学生珍惜和平,并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目标设计 ]
一、 情感目标:认识战争的残酷与苦难,珍惜和平与现在的幸福生活;
二、 能力目标:学习图片鉴赏方法,能准确解读图片内容,提高读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预计 ]
重点:抓住图片内容最具震撼力的细节,逐层深入的解读图片,并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难点:正确把握图片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摄影者的创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 感受、表达、对话
[教学工具 ] 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设计 ]
一、导入新课:
“二战” ,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让 5000万人在炮火与硝烟中丧失了生命,人类文明遭 受空前破坏!战争造成四万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付之一炬! 这一切是人类历史悲惨一页的真实见证,曾经创伤的大地和曾经惨痛的心灵,需要人类对自 身的疯狂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透过摄 影师定格的瞬间来审视战争对生命尊严的践踏,让这些无声的呐喊祈祷人类永久的和平。
(二)研习第一组图片(重点 *)
(一) 、关注作品细节,具体研读图片。
1摄影作品不同于文字作品,它用画面来表达主题,用形象来发言。我们看第一组图片结合 下发的材料,谈谈你心中的感受,你能否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2图片是瞬间的永恒,作为永恒的题材我们如何来解读呢,我想我们首先要注意图片发生的 背景,这个图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被摄影师拍下来的。第二这个摄影师他所要表现的那图片 中中心的人物及事物是什么?第三,这个图片里最具有震撼力的细节是什么?
图片的形象我们一看就能知道的,我们重点研究它最具有震撼力的细节在哪里?
a 、孩子坐在地上孤独无助地哭泣;
b 、地上的拐杖;
c 、离别父子哀伤的表情;
d 、孩子走在尸体旁边麻木的表情??
(二) 、给作品加小标题,进一步研读作品
请同学根据对背景材料的阅读,对图片的研讨,给这四组图片加小标题,揭示出图片所表 现的内涵。
例:a 《永不覆灭的呼喊》 、 《血孩子》??
b 《战争的烙印》 、 《 Yesterday Once More》??
c 《沉默的泪水》 、 《无奈的亲吻》??
d 《孤独的旅程》 、 《精神的后遗症》 、 《失色的心灵》??
(三) 、给图片写解说词,发掘图片的内涵。
解说词,就是口头解释说明的词。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 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起到宣传的效果。为图片写解说词,其语言风格要 符合图片本身所创设的情境和氛围。在具体写解说词要注意:
●想象发生在图片背后的故事
●描绘图片所表现的场景
●抓住震撼人心的细节
●表现图片所传达的人物的心声
例:a 、呼啸着俯冲的轰炸机,此起彼伏的凄厉的爆炸声,如山崩塌的断壁残垣,惨不忍睹的 横陈的尸体,汩汩流淌着的鲜血,在日寇轰炸后留下的一片废墟上,受伤的小男孩孤独无助 地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号:“妈妈,你在哪里??”
b 、 天灰蒙蒙的, 刚下过雨, 空旷的机场上, 一个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军人和他的亲人紧紧相拥, 然而旁边的地面上却多了一根拐杖。回想,曾经他是迈着怎样雄健的步伐出征的,现在却失 去了左腿??只是不管怎样,他终于还是回来了。
c 、战争是无奈的,孩子必须要等待。其实父亲是很爱这孩子的,但为了保护更多的人,他必 须离开自己的孩子,也许他会死,也许孩子也会死??
d 、 宁静的中午贝尔森集中营内, 道路旁横陈着被纳粹折磨之死的无辜的尸体。 小男孩走在路 上对于散发阵阵恶臭的尸体早已麻木,当他尚处幼时就已接触死亡,死亡对他来讲已不再陌 生,看着散发恶臭的尸体,小男孩将脸转向一旁。麻木的眼神让看到的人都感到心痛。 小结:摄影者抓住了每个瞬间来表现历史的,每幅图片都表现一个主题,这四幅图片却表现 了共同的主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三、研习第二组图片
第二组图片的细节是什么?(笑容)
表现的主题?(人们渴望和平,为来之不易的和平欣喜若狂) ;
四、拓展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配上背景音乐 ]
给图片配一段合适、感人的画外音,把情感体验推到最高。 [学生尝试,教师示范 ] ◆提示:画外音可以是解说词,也可以是人物心灵的独白,可长可短。因为是直接配音, 所以对声音、语调、语速、情感投入与控制、应变能力等要求较高。
五、讨论
战争是残酷的,可是至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
灭生命,毁灭财富。没有和平就没有人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能有永久的 和平,人类必须正视战争造成的苦难,思考:如何制止战争? [自由讨论 ]
总结全课:通过分析,同学们应该学会了怎样去分析图片,就是通过看细节,来着墨作者的 创作意图;也应该了解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人民精神的摧残,以及世界人民对和 平的向往。但如今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安宁,更不太平,一些国家还在不断地发动战争,也有 一些国家坚决不对战争罪行反思,日本政府的官员不是又集体参拜靖国神社吗?我们作为新 生的一代,更应该树立和平的观念,自觉地抵制有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行为。
“生灵的礼赞”
一、苇岸简介:
苇岸, 1960年 1月生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1982年 在《丑小鸭》发表第一首诗歌《秋分》 , 1988年开始写作开放性系列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 情》 ,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 1998年,为写《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 ,苇岸在家附近 选择了一块农地,在每一节气的同一时间、地点,观察、拍照、记录,最后形成一段笔记。 1999年在病中写出最后一则《二十四节气:谷雨》 , 5月 19日因肝癌医治无效谢世,享年 39岁。按照苇岸自己的意愿,他的亲友将他的骨灰伴着花瓣撒在故乡的麦田、树林与河水中。 苇岸一生文字很少, 不足二十万字。 生前只留下一部 《大地上的事情》 , 在病榻上编就了自己 的第二本书《太阳升起以后》 ,
2000年 5月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二、劳伦斯简介:
劳伦斯,大卫·赫伯特(lawrence , David Herbert , 1885-1930) ,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 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 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 广泛接触了社会。 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 篇小说《白孔雀》 。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 (1913) ,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 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和性爱的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 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
三、导入:
通过学习以上几个文本,我们领悟了要珍爱、敬畏人的生命,这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 命,如若我们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善待世上一切的生灵,使我们之外的 生存溶于我们的生存,那么,世界该会是多么的美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则文本,品味 一番中外作家对生灵的由哀的赞美。
四、文本对比阅读分析:
1、苇岸的《我的邻居胡蜂》实际上是两篇同题散文,试比较这两篇同题散文叙写蜂巢的建 设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两篇同题散文都完整地记叙、描写了蜂巢的建设过程,第二则还详细描述了胡蜂的出猎、 取水、自卫、嬉戏和告别。
2、比较《我的邻居胡蜂》两个部分,请说出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更多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胡蜂, 把胡蜂当作人来写, 以示对胡蜂的敬意; 第二部分
多用数字客观地描述和说明胡蜂的劳作。
穿插:
我的邻居胡蜂》 第一部分中写道:我曾指责进那种无端焚烧胡蜂房的强盗行径。 你如何评价 作者这一行为?
在苇岸看来,人与自然,即使是胡蜂,都是共时性的存在,都应是平等的、对话的关系,乃 至邻居的关系,而不应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
3、 两个文本都写出了对生灵的礼赞, 试比较苇岸和劳伦斯所赞美的生灵的品质有什么不同? 苇岸发现并赞美了胡蜂勤劳、尽职、守纪、淳朴、谦卑、友爱、宽容的天性。|劳伦斯则赞 美了群鸟具有的勇敢、活泼,生命力顽强,执着热爱春天的品性。
穿插:
劳伦斯在《鸟鸣》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信念?作者是怎样描写“鸟鸣”与“鸟尸的? 这样描写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劳伦斯在《鸟啼》中表达了这样的生活信念: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是 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肯定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启示人 们像鸟儿那样向死而生。
描写“鸟啼”语句如:“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咕咕叫。这声音显然有些吃力,仿 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 ” “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当大 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 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了苍穹。 ”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在不能进入 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一声鸟儿的啼鸣。 ” “新生活在它们的 喉中凝炼成悦耳的声音。 它们开辟了银色的通道, 为着新鲜的夏日, 一路潺潺而行。 ” 描写 “鸟 尸”的语句如:“田间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 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 ” “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 、 “散落遍地、尸身不整的鸟儿腐烂而可 怕的景象” 。
描写 “鸟啼” 与 “鸟尸” 在文章中起到了强烈对比的效果, 肯定了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
4、 《我的邻居胡蜂》和《鸟鸣》中都有议论性的语句,从文中找出。试比较两文在议论方式 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它们在文中有什么不同作用?
《我的邻居胡蜂》 中的议论是卒章显志式的, 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生存危机的 警觉。|《鸟鸣》中的议论是夹叙夹议式的,作者的议论赞颂了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
五、拓展延伸:
学习了两篇礼赞生灵的散文, 你有何感想?请写一段 300-400字的文字, 阐明自己的看法。
范文二: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
苏教版必修二专题三测试
2007-12-15
一.选择题(每题 3分,共 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词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贿赂 l ù呕哑ōuy ā锱铢 z īzh ū早生华发 hu ā
B .妃嫔 p ín 荆棘 j í安寝 q ǐn 鼎铛玉石 d āng
C .剽掠 pi āo 邯郸 g ān 参差 ch ēn 尽态极妍 y án
D .佛狸 b ì逦迤 l ǐy ǐ纶巾 l ún 不霁何虹 j 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戌卒 粟粒 舞榭歌台 抱薪救火
B .草芥 苍皇 直栏横槛 金块珠烁
C .缦立 金弋 勾心斗角 沉痛哀悼
D .暴躁 寻觅 不屈不挠 目不暇接
3.下列句子中的“风流”一词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古风流人物
A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C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 .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
4.下列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⑨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⑩思厥先祖父
A .①②④⑦⑧⑩ B .①②④⑥⑧⑨
C .③⑤⑥⑧⑨⑩ D .②③④⑤⑦⑨
5. 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 .李牧连却之
C.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6.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例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 .斯用兵之效也 B .不拘于时
C .赵尝五战于秦 D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7.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当与秦相较 B. 暴秦之欲无厌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③⑤⑥ D. ②③⑤
9.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 B .而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谁得而族灭也
C .夫 D .于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多于九土之城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0.下列四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一 B .爱
六王毕,四海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C .取 D .或
奈何取之尽锱铢 或曰:六国互丧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或未易量
二.文言文阅读(25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1-15题。 (15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 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 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 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 相较,或未易量。
1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与 速 再 数
12.翻译画线句子。 (6分)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4.这一段文字论证了哪一个分论点?(请用课文的句子回答) (2分)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分)
齐国灭亡的原因是 ,燕国灭亡的原因是 ,赵国灭亡的 原因是 。 “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 三国” 指的是 、 、 三 国,他们灭亡的原因是 。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6-18题。 (8分)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 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 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杜牧《阿房宫赋》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雍州之地, 殽函之固, 自若也。 陈涉之位, 非尊于齐、 楚、 燕、赵、 韩、 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 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
1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族 鉴 小 及
17. 《阿房宫赋》中画横线的四个“后人”含义相同吗?说说其指代的内容。 (2分)
18.杜牧和贾谊对秦国灭亡的原因有不同的见解,他们的主要看法分别是什么?(4分)
(1)杜牧:
(2)贾谊:
三.诗词鉴赏(16分)
(一)阅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完成 19-22题。 (8分)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9.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周瑜而不写其他人?(2分)
答:
20.请抓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 中表现出豪壮情调。 (2分)
21.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另一版本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你认为哪一个好,为 什么?(2分)
22. “人间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为什么?(2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23-24题。 (4分)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23.对这首词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爱上层楼: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B .强说愁:没有愁而硬说愁,即无病呻吟。
C .识尽愁滋味:经过生活的磨难和亲身的体验,真正领会、深刻理解了“愁”的内涵。
D .欲说还休:想要说,但哀愁太深,愁绪太乱,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于是欲言却止。 24.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词以“说愁”贯穿始终,但上下阕里的“愁”字含义是有区别的:上阕指的是登高极 目,吟诗赋词的闲愁;下阕指的是心系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B .这首词语言通俗易懂而语意含蓄深刻,耐人寻味。如“天凉好个秋” ,字面是指凄凉萧瑟 的自然界的“秋” ,实则写的是山河破碎、壮志难酬的哀愁,是人世间的“愁” 。
C .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反复、双关等。
D .这首词主要内容是叙事,事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25-26题。 (4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八百里:牛的代称。 五十弦:古代的瑟用五十根弦。
25.对这首词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的“为”字的意思是“为了” , “赋壮词”意思是写一首抒发壮 怀的词。
B . “醉里”句中的“挑灯看剑”意思是说把灯笼挂得高高的,欣赏眼前的宝剑。 “挑灯”点明 了夜景, “梦回”指梦醒。
C . “麾下”指部下。 “五十弦”指的是多种合奏的乐器。 “翻” ,演奏。 “塞外声” ,边地雄壮的 歌曲。 “五十弦翻塞外声”意即军中奏起了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霹雳” ,雷声,这里用来比 喻弓弦的声音。 “天下事” ,指恢复中原。
D . “马作” 句中 “的卢” 是指性子猛烈的快马, 这时指将军率领铁骑, 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 26.关于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以实际生活为素材,加以想象,写出了诗人的愿望和失望。
B .三、四句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士们
范文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苏教版)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苏教版)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领先世界,多种经营,是农业经济的补充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不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补充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封建土地制度与维护自然经济的政策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演变
?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
?商周:少量青铜农具,主要是“耜耕”或“石器锄耕”,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西周: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影响——人们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国 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人力)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必修二 第 1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耕作方式: 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
(1)条件:?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弱点——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发展的有利因素:
A.铁器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
B.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C.农民为生存而努力、精耕细作;
D.政府的重农政策。
艰难的不利因素:
A.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B.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
C.封建赋税、徭役、灾荒瘟疫常使农民陷于贫穷、破产。
4、评价:
积极: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精耕必修二 第 2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王朝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消极: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长期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生产模式。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男耕女织,具有不稳定性。
?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很难扩大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进入近代以后,已成为阻碍发展生产的因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手工业: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
(一)发展的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冶金、制瓷、丝织等领域在世界上一直领先。
(二)发达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撑
(三)主要成就
(1)高超的冶金技术
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瓷器外销
宋代: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官窑、民窑;种类丰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
明:宣德青花瓷、彩瓷;阿拉伯文、梵文图饰瓷器,景德镇是著名瓷都
清:珐琅瓷;西餐具、鱼缸等
(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原始社会—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政府织室规模大,有数千人
唐朝—技术提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必修二 第 3 页 共 41 页
(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西方称中国是“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
起,欧洲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宋朝—品种繁多,吸收写实风格
明清—水平超过前代,特别是细致精密的缎。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是
丝织业中心。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古代社会稳定的因素;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
后来居上
(一)整体状况:
小农经济;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二)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遭摧残
隋唐:恢复发展
两宋以后:艰难发展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
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一)原因——
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二)重要成就:
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丝国”誉称;运送丝绸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2、技术不断进步。
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
6、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
第 4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集市—镇—大城市)
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特点:?设置在县治以上的城市?市、坊严格分开?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
(2)宋:?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2、古代大城市的发展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因丝绸之路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扬一益二”说明扬州、益州在唐朝时的经济地位。
古代城镇发展的特点:?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历代对外贸易的繁荣
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走向衰弱——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衰落。表现:仅广州一处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
(2)主要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朝贡贸易的特点:官府控制;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有哪些,
1、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空前繁荣);
4、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
5、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繁荣发展。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对土地有使用权,无转让与买卖权,且需向国王缴纳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占有他们的劳动成果。
3、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原因和进程:?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井田制遭到破坏?各国的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直接原因:各国的变法和改革。
必修二 第 5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4、封建土地所有制
主要形式——
国有土地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小农土地私有制
因封建土地制度存在,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其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历朝政府都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政策
概念: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原因(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直接原因)
维护封建统治(根本原因)
表现——
战国:商鞅变法 首倡
西汉:抑制富商大贾。积极作用为主:利农、打击富商大贾势力、利于统治
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歧视和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用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评价: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
家统一起了积极
作用;有利于安定人心。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必修二 第 6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人民出海贸易,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2、原因:
(1)明初统治者担心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清初统治者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3)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呢,
?特别强调: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2、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3、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5、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6、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7、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必修二 第 7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一. 东方的诱惑(背景)
1.原因(必要性)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日趋强烈,想到东方“寻金”(主要动力)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直接原因)
宗教因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条件(可能性)
主观:?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动机:获取财富、提升国家地位;向东方传播天主教)?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客观:欧洲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 新航路的开辟(过程)
1.葡萄牙:(向东航行,使用本国航海家)
迪亚士:(1487年)葡萄牙?好望角
达?伽马:(1497年)葡萄牙?好望角?印度
2.西班牙:(向西航行,使用外国航海家)
哥伦布(意):(1492年)西班牙?美洲
麦哲伦(葡):(1519-1522年)西?美洲?太?印?好望角?西
三. 走向会合的世界(影响)
(一) 对欧洲——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开始殖民扩张(西、葡、荷、英、法)
2.引起“商业革命”:(1)贸易范围扩大;(2)贸易数量和品种增加;(3)商业中心的转移(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3.引起“价格革命”:(1)货币贬值、物价上涨;(2)社会分化?依靠固定地租的封建主衰落?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二) 对亚、非、美洲:
,.带来深重的灾难: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等。,.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三) 对世界:
1.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联为一个整体。
2.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3.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郑和下西洋与迪亚士、哥伦布航行比较
A.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寻求海外市场,掠夺原料,抢夺黄金白银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B.新航路的开辟为殖民扩张提供便利。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海上马车夫——荷兰
必修二 第 8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1.兴起的条件:(原因)
?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经济基础较好(经商和手工业传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较早)。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受益者(资金)。
?158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政权保障)。
2、殖民扩张
(1)形式:建立东印度等垄断性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17世纪建立起世界性的商业殖民帝国 。
1.英国霸权建立的原因——
?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便利其对外殖民活动。
?经济优势: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政治优势:资产阶级开始掌权,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优势: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
2.建立霸权的过程及影响: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
?17世纪初成立东印度等垄断性贸易公司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殖民据点。
?17世纪中期,通过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18世纪中期打败法国从法国手里夺取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在印度侵占了更多土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殖民地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
三、市场的拓展——在世界范围
第 9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前提——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
条件——资金: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为英国提供了巨额财富。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
技术:手工工场的日益兴旺使技术改造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市场:殖民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促进了国
第 10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1、条件:?经济上,机器大工业生产对市场和原料的大量需求;?政治上,资产阶级在
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交通运输条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联系更为便捷。
2、手段——政治上,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上,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
3、历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的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中心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即亚)非)拉美广大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作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4、影响——?对国家关系: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对资本主义国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市场,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深重的灾难;客观上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也曾长期领先世界(如四大发明),可是为什么没能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在同时代的中国为什么没能发生工业革命呢,——
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
(1)时间:19世纪中后期 德国和美国扮演了主要角色
(2)条件:
?政治前提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基本确立。
?经济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科技 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市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不断刺激工业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电力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输变电技术日益完善;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2) 第 11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5)评价:积极——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大资本家实行垄断的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利润,但垄断的出现确实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对于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垄断资本家掌握经济权力之后开始涉足国家的政治生活,且不断扩大对外侵略,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三.世界市场的发展(影响2)
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
潮,亚非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列强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倾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输出资本,谋取高额利润;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是在几个先进的大国同时起步、相互促进下进行的;
3、开始于多数国家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形成了两次工业革命时间交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2)导致垄断组织的产生;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4)进一步发展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资本主义制度趋向完善;
(5)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途径
1(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和方式: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2(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促使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7、18世纪荷、英的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新式交通工具蒸汽机车(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条件,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从而促使到了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使用,为世界市场发展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促使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
必修二 第 12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
垄断组织形成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起止时期 开始部门 主要标志 生产部门 经济结构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期 从棉纺织业开始 改良蒸汽机的使用
从重化工业变革开始 电力的使用
棉纺织业、 机器制造业、电力、汽车飞机、电讯、石油化工 交通运输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 资本主义工厂制确立
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工业化社会建立
经济组织 社会关系 国际格局
各行业垄断组织形成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东西方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二 第 13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洋务经济出现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最主要)?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洋务运动的开展。
2、表现: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中国家庭“纺”与“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3、影响:?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二、洋务运动——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1、背景:面临官僚资本性质
?19世纪70年代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目的:解决军事工业方面的困难)代表:李 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性质:本质为封建经济,带有 资本主义性质。
?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 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7、失败标志: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有:?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只引技术,不变专制制度,注定失败。
8、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打开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前提)?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的诱导?外商企业利润的刺
激。
2、产生的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3、产生的途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近代的含义是采用机器化生产方式)
4、著名的企业?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5、主要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意义: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镇化;
思想理性化),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后)
1、背景:
必修二 第 14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1)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客观条件。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由沿海向 夹缝产生
19世纪末 (1895-1913) 初步发展
20世纪初(1913,1919) 短暂春天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 发展较快
必修二 第 15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抗战时期(1937,1945) 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 日益萎缩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地位:?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历史作用:
?经济方面: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政治方面:它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还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思想方面:它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推动发展的因素:
?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2)阻碍发展的因素:
?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特别强调
1、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2、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5、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6、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复习时应对此辩证地看待,培养自己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7、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缺少活力。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这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必修二
第 16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但自然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8、民族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外国资本,是相对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
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除剥削产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 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比重较大,本国资本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比重很大,且畸形发展,民族资本比重很小,实力较弱。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完成及意义: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1953—1957“一化三改”)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目的:一是加强国防的需要;二是加强工业化速度的需要。
(3)成就:鞍钢三大工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4)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三大改造(1953—1956)
途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方式: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将私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成就与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年)
(1) 第 17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3、国民经济的调整:先是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继而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
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53--------- 56---------- 66-------- 76 三改造与一五计经济恢复多种
经济并存
划、单一的公有制
经建急于求成成功失误交错高度集中
体制
经济劫难体制僵化
必修二 第 18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积极作用: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特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 积极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所以要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而市场经济体制则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思想的大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前看》的讲话,为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必修二 第 19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 20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3)理论完善:
A(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B(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
3、作用: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比较
? 对外开放——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
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以此引进外资、外国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年 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几个地方来办特区呢,
(1)靠近国际市场。
(2)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3)交通便利。
(4)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5)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 在这里。
3、作用和影响——二十多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
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1984年5月,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
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放。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南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影响: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
必修二 第 21 页 共 41 页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 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下的被动开放。
基础不同:当今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原则不同:今天的开放是平等互利为原则;旧中国的开放是不平等的。
目的不同:当今开放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在旧中国是被迫开放。
第 22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8、**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2)受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3)国 第 23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环境——大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发生变化;
?服饰——断发易服;
?饮食——西式餐饮出现并逐步为老百姓接受;
?居住——西式住宅不断增加;
?社会风俗方面:
?妇女解放——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礼仪——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西式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了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
?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原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
?历届政府的影响;
?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西方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人民当家作主是建国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2)表现: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证供应,定量供应(计划经济的特征)。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沿海到 第 24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实行双休日,延长节日休假时间,休闲方式多样化;并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社会新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原因: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党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困难。(实行统购统销,稳定物价政策)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第 25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近代:起步
1)原因: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
2)表现: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中国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3)作用: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萎缩、改制
?发展:国家统一管理
?萎缩:20世纪90年代后,铁路、公路和民航快速发展的冲击;
?改制:由轮船运输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2、航空:
(1)近代:序幕
?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
第 26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4、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A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B提高了生活质量;
C加快了信息传递;
D提高了效率;
E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F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大众传媒——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
一、报刊业(印刷媒介)走向繁荣
1、我国报刊业发展历程
特点:历史悠久,价格便宜,便于携带等。
影响:报刊在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等方面,都发挥主要作用。
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影视事业(电波声像媒介)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05,《定军山》首映成功。
(2)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并走向成熟: 20年代——40年代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多部影片获国际国
第 27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改革开放后电视会得到普及的原因,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电器;B.电视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视台的覆盖面积;C.国家的政策支持。
三、互联网的兴起
1、互联网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2、互联网风靡全球:90年代以后
3、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
互联网的优势:
A.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第四媒介”
B.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C.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
缺陷:
A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B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C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怎样的危机,
投资下降
股市崩溃
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 20年代产品严重过剩
必修二 第 28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2、危机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
3、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
(1)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
(2)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
(3)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4、经济危机的特点
经济危机为什么能从美国迅速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大国(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5、危机的影响:
(1)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
(2)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
(3)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进一步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4)危机中蕴含着新的契机,为解决危机而进行的罗斯福新政,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1、对策: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必修二 第 29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2、结果: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举国上下期望出现强有力政府采取有效政策克服危机。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从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措施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规范股市和信贷,防范金融投机;居安思危,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国家干预经济后也只能是缓解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一、临危受命(新政背景)
1.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胡佛应对政策的失败;2. 人民要求改革;3.罗斯福就任总统
二、实施“新政”
1、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2、 第 30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本节知识结构
背景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罗斯福新
政 第 31 页 共 41 页 影响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影响深远.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3、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
4、发展历程——逐渐兴起:二战后 ;日渐完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继续发展:1973危机后;缩小规模: 20世纪八十年代。
5、评价——积极: 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 但是,也助长了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第三产业兴起
1、兴起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发展速度、经济比重、就业人数;
3、作用: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质的变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
含义(包括三个要素):新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90年代)
(1)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功的广泛应用,是知识发展成为经济的主导性因素;? 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是知识化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计划和市场的有机协调,是知识化顺利进行的保障;? 风险投资是知识经济形成的得力工具;? 知识产权制度的完
善,是其必要条件。
(2)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
(3)、“新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实质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
探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有何启示,——A局部调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改革要不断深化;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要和市场相结合;C福利国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D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E新经济,重视科技、教育;融入全球化。
小结
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变化
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社会政策:建立福利国家
产业结构:第三产业
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特别关注:
1、各国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即国家干预经济,美国是全面干预经济,而德、日则是将国民经济纳入军事化轨道。
2、罗斯福新政只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即”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5、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 经济领域
必修二 第 32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3、1922年12月30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加盟国家:俄罗斯、乌克兰 、白俄罗斯、南高加索
(2)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2、 第 33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4、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迅速促进了苏联工业化,但其弊端也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1)它的功绩主要有: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表现在:?片面发展了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后来这种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协调发展。
?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2、 第 34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探究: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第 35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执政党建设,注意民主、法制建设,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阶层力量。
?特别关注: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3、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
第 36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1947年23个国家在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
1、含义:经济区域集团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
第 37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3(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4(评价——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的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经济政治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对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促进了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原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欧亚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构成严重的挑战。?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各自经济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1、含义——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的规模和形式不断扩大和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 必修二
第 38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对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有利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1)它可以为资源在全球范围
第 39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三、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能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入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
2、艰难的历程——
(1)1947年,中国参与签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创始国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
(2)1986年7月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
(3)1986年9月,中国开始全面参与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对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中国加入世贸的影响——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机遇:?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挑战:使国 第 40 页 共 41 页
2010年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梳理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第一步:全球化
市场的形成
第二步:第三次科技革
命后,国际贸易、金融
体系共同原则的制定
新航路的开辟(雏形开始出现) 工业革命(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确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第三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使全球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必修二 第 41 页 共 41 页
范文四: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专题二 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量
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四单元 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式和有关计算,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可逆反应,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征。 3、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4、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5、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的现状、开发利用太阳能的广阔前景和尚未攻克的一些技术难题。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从微观结构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4、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5、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的原理。
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与物理上的速度加以区别)
常依据反应物的消失(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的产生(单位时间内
生成物浓度的增大)来表示。
单位:mol/L.min或mol/L.s V=?c/?t
?c :表示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
?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1)V(物质) 该物质不能是纯固体或纯液体
(2)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V与系数成正比
(3)V为正值,为平均值
注意: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虽然数值不同,但其意义相同,都表示化学反应速
率的快慢。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反应物的性质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此规律适用于溶液
或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来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其它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温度每升高10度,反应速率增大为原来的
2-4倍.
适当的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大小、光、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超声波、电磁
波等
V
V
V
V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固体表面积、反应物的状态、溶液浓度、催化剂都
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对于有固体或纯液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改变它们的量不会引起浓度的变化,对它们的反应
速率无影响。例如:C(s)+ C0(g)= 2CO(g),增加C的量,对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2
?压强只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若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产物中均
无气体,则压强对此反应的反应速率无影响。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是看改变压强是否
改变相关物质的浓度。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体系,压强的改变实质是气体物质浓度的改变。
有以下几种情况:
(1)恒温:增加压强?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2)恒容:充入气体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充入稀有气体?总压增大,但各物质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
(3)恒压:充入稀有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多个因素影响反应速率变化要看主要因素
例如:由图象可知氢气的生成速率随时间先由慢到快,然后又由快到
慢。反应体系中硫酸所提供的氢离子浓度是由高到低,若氢气的生成
速率由其决定速率的变化趋势也应由快到慢,反应前半程的原因只能
是温度所致,锌与硫酸反应时放热,体系温度逐渐升高,温度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占主导地位,一定时间后,硫酸的浓度下降占据主导地位,
因而氢气的生成速率随时间先由慢到快,然后又由快到慢。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特征:反应不会进行到底,各物质不为0
(1)概念:当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
就不再改变,我们就说这一反应达到了“限度”。
这种化学反应状态常被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定义:一定条件下的可
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反
应v正速
率v逆
反应时间
(1)V=V正逆
(2)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某温度下将N和H充入一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N + 3H2NH 22223
某一时刻用下列各组内两种物质表示的该反应速率,其中正确的是( )
A.v(N) = 0.01 mol/(L?s),v(H) = 0.02 mol/(L?s), 22
B.v(H) = 0.02 mol/(L?s),v(NH) = 1.2 mol/(L?min), 23
C.v(N) = 0.01 mol/(L?s),v(NH) = 1.2 mol/(L?min), 23
D.v(H) = 0.06 mol/(L?s),v(NH) = 0.4 mol/(L?min) 23
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
数之比。
A. v(N)?v(H) = 1?3,实际上0.01 mol/(L?s)?0.02 mol/(L?s) = 1?2; 22
B. v(H)?v(NH) = 3?2,实际上0.02 mol/(L?s)?1.2 mol/(L?min) = 0.02 23
mol/(L?s) ?(1.2?60)mol/(L?s) = 1?1;
)?v(NH) = 1?2,实际上是1?2; 23
D. v(H)?v(NH) = 3?2,实际上0.06 mol/(L?s)?0.4 mol/(L?min) = 0.06 23
mol/(L?s) ?(0.4?60)mol/(L?s) =9?1 C. v(N
应注意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mol/(L?s)和mol/(L?min)之间的转化。
C
下列措施肯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
A、增大反应物的量 B、增加压强
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
:反应物若为固体或纯液体时,增加反应物的量,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若反应物
若为固体或纯液体时,增大压强也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温度与压强影响反应速率,而与反
应物的状态无关。
将4 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 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 应,2A(g) + B(g) = 2C(g),若经2s 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s);?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s);?2s时物质A 的转化率为70%;?2s时物质B 的浓度为0.7moL/L 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A)=2v(B)=v(C),
v(C)=0.6mol/L?2s =0.3mol/(L?s),则v(A)= 0.3mol/(L?s),v(B)= 0.15mol/(L?s) 2s时反应掉A:0.3mol/(L?s)×2s×2L= 1.2mol,A的转化率=1.2moL?4mol×100%=30% 2s时反应掉B:0.15mol/(L?s)×2s×2L= 0.6mol,所以2s时B的浓度为(2mol-0.6mol)?2L= 0.7moL/L
A.开始反应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保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下列对可逆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SO
+Br2+2HO=HSO+2HBr与2HBr+HSO(浓)=Br+SO?+2HO互为可逆反应 222424222B、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C、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D、在一定条件下SO被氧化成SO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23
下列那种说法可以证明反应:N+3H 2NH已达到平衡状态 22 3( )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
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
(g)+5O(g)?4NO(g)+6HO(g)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322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物质的量增加了0.45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可表示为
-1-1 -1-1 反应4NHAυ(NH)=0.010mol?L?s Bυ(O)=0.0010mol?L?s32
-1-1 -1-1 Cυ(NO)=0.0010mol?L?s Dυ(HO)=0.045mol?L?s2
0.45mol/10L-1-1 υ(HO)==0.0015mol?L?s230s
0.3mol/10L-1-1 υ(NH)= =0.0010mol?L?s 330s
0.375mol/10L-1-1 υ(O)= =0.00125mol?L?s230s
0.3mol/10L-1-1 υ(NO)= 0.0010mol?L?s 30s
【分析】υ(NH):υ(O):υ(NO):υ(HO)=4:5:4:5 322
【总结】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数据不同,但意义相同,
同时,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1-1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υ(A)=0.15mol?L?min
-1-1-1-1-1-1?υ(B)=0.60mol?L?min?υ(C)=0.40mol?L?min?υ(D)=0.45mol?L?min。该
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数据无法直接比较速率,必须转化为同一物质来表示。?υ
-1-1-1-1-1-1(A)=0.15mol?L?min?υ(B)=0.60mol?L?minυ(A)=0.20mol?L?min?υ
-1-1-1-1-1-1(C)=0.40mol?L?minυ(A)=0.20mol?L?min?υ(D)=0.45mol?L?minυ
-1-1 (A)=0.225mol?L?min
?>?=?>?
【总结】比较同一个化学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时,应取同一参照物即转化为用
同一物质来表示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才能比较。
放热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能量的释放
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E(反应物)?E(生成物) ?E(反应物)S>I>Br>Cl>OH>含氧酸根>F
阴极产物:直接根据阳离子放电顺序进行判断,阳离子的放电顺序一般为: +3+2++2+2+2+2++3+2++Ag>Fe>Cu>H(浓度大时)>Pb>Sn>Fe>Zn>H(浓度小时)>Al>Mg>Na>2++Ca>K
离子放电顺序和离子本性、离子浓度、电极材料、电压等很多因素有关,这里
。
关于右图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铝是负极,铝片上析出无色气体。
B.石墨是负极,石墨棒上析出黄绿色气体
C.溶液中两电极间产生白色沉淀。
D.溶液中先产生白色沉淀,最后沉淀溶解。
Al—空气—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铝是负极,Al-3e-
3+ -- =Al;石墨为正极,氧气在石墨上放电O+2HO+4e=4OH 总反应为:4Al +3O+2 2 2 6HO4Al(OH)=23
C
金属导线 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锌 铜 A.铜是负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稀硫酸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锌比铜活泼,所以锌是负极,质量逐渐减少;而铜是正极,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生
成氢气。电子从负极经导线流向铜片,电流从铜片经导线流向锌片。选项D符合
下列装置属于原电池的是 ( )
构成原电池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电解质溶液;?两个电极,其中一个相对较活泼的金
属为负极,另一个相对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两个电极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在一起,
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闭合回路。因此(A)错误,而(D)中,酒精不是电解质溶液,所以正确答案选(B)、(C)。
o2004年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乙醇电池,它用磺酸类质子溶剂,在200C
左右时供电,乙醇电池比甲醇电池效率高出32倍且更安全。电池总反应为:CHOH +3O 2CO =2522
+3HO,电池示意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
A.a极为电池的负极
B.电池工作时电流由b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a极
C.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为:4H+ - + O + 4e 2HO =22
D.电池工作时,1mol乙醇被氧化时就有6mol电子转移
根据反应CHOH +3O ==2CO +3HO,得到CHOH被氧化,所以a极为电池的负极;O25222252被还原,所以b极为电池的正极。电流由b极(正极)沿导线经灯泡再到a极(负极)。电池正
+ -极的电极反应为:4H + O + 4e =2HO。电池工作时,1mol乙醇被氧化时应有12mol电子转22
移。
D
我国首创以铝–空气–海水电池作为能源的新型海水标志灯,以海水为电解质,靠空气
中的氧气使铝不断被氧化而产生电流。只要把灯放入海水中数分钟,就会发出耀眼的白光。试
写出电源正负极材料名称、电极反应式。
负极本身参加反应被氧化,正极必须能导电而本身不参加反应。电源负极材料为:铝;
电源正极材料为:石墨等能导电的惰性材料。负极反应为:4Al-12e-3+=4Al;正极反应为:
--3O+6HO+12e=12OH。 22
电源负极材料为:铝;电源正极材料为:石墨等能导电的惰性材料。负极反应为:4Al-12e-=4Al3+;正极反应为:3O2+6H2O+12e-=12OH-。
? 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化学电源。氢氧燃料电池的
+O====2HO,则电极反应式分别为:负222
极 ,正极 。 突出优点是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而不经过热能中间形式。电极反应产生的水,经冷凝后
? 如把KOH改为稀H又可作为宇航员的饮用水,发生的反应为:2HSO作导电物质,则电极反应式为 、 。?和?的电24
池液不同,反应进行后,其溶液的pH各有何变化?
? 如把H改为甲烷,KOH作导电物质,则电极反应式为 、 。如果用稀HSO224作导电物质,则电极反应式为 、 。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原电池的有关概念,注意溶液环境(即酸性、碱性或中性),熟悉
-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一般书写方法。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时,书写电极反应式可出现OH,但不
++-能出现H;同样,电解质溶液为酸性时,书写电极反应式可出现H,但不能出现OH。
----? 负极:2H+4OH-4e=4HO,正极:O+2HO+4e=4OH。 2222
-++-? 负极:2H-4e=4H;正极:O+4H+4e=2HO。 222
----2-? 负极:CH+10OH-8e=CO+7HO;正极:O+2HO+ 4e=4OH。 43222
-++-负极:CH+2HO-8e=CO+8H;正极:O+4H+ 4e=2HO。42222
据报道,氢燃料电池公交汽车已经驶上北京街头。下列说法正确的 ( ) A.电解水制取氢气是理想而经济的制氢方法
B.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不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空气污染
D.氢燃料电池把氢气和氧气燃烧放出的热能转化为电能
电解水是不经济的制氢方法;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需要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氢燃料电
池生成水,无污染;氢燃料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以固体氧化锆-氧化钇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
氧离子(O2-)在其间通过,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b均不参与电极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有O参加反应的a极为电池的负极 2
-2-B.b极的电极反应为:H - 2e + O HO =22
--C.a极的电极反应为:O + 2HO + 4e = 4OH 22
高温 D.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H + O 2HO 222
这是氢氧燃料电池,O得电子,H失电子,所以有O参加反应的a极为正极,而有H22222-参加反应的b极为负极。同时要注意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氧离子(O)在其间通过,
-2--2-所以正极反应为:O+4e = 2O;负极反应为H - 2e + O =HO 222
高温 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H + O 2HO222
BD
(1)肼(NH)又称联氨,是一种可燃性的液体,可用作火箭燃料。已知在101kPa时,24
32.0gNH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氮气,放出热量624kJ(25?时),NH完全燃烧反应的热化学2424方程式是 。
(2)肼—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碱性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
肼—空气燃料电池放电时: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3)传统制备肼的方法,是以NaClO氧化NH,制得肼的稀溶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
是 。
(1)注意32克NH为1mol,注意?H应与方程式的计量数相对应,如24
NH(1)+O(g)=N(g)+2HO(1);?H=-624kJ/mol 24222
--(2)肼—空气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是KOH溶液。故电极反应为:(正极)O+2HO+4e=4OH ,22--(负极)NH+4OH-4e=4HO+N? 2422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得到ClO+2NH=NH+Cl+HO3242
(1)NH(1)+O(g)=N(g)+2HO(1);?H=-624kJ/mol 24222
----(2)O+2HO+4e=4OH ; NH+4OH-4e=4HO+N? 222422
--(3)ClO+2NH=NH+Cl+HO 3242
2-在1L KSO和CuSO混合液中,c(SO)=2.0mol/L,用石墨作电极电解此溶液,当通2444+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22.4L(标准状况)气体,则原溶液K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 2.0mol/L B. 1.5mol/L C. 1.0mol/L D. 0.5mol/L ( )
2-本题主要考查两极电子得失守衡,结合SO总量一定进行相关的计算,可确定A选4
项符合题意。
光 (1)光能转化为化学能:6HO+6CO,,,,CHO+6O 2261262叶绿素
催化剂 (2)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HO)+nHOnCHO 6105n26126
-1 CHO(s)+6O(g)?6HO(l)+6CO(g) ?H=-2804 kJ?mol 6126222
(1)、总量最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分布最广——遍布世界各地
(3)、最清洁——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也不会产生废弃物
(1)光—热转换:利用太阳辐射能加热物体而获得热能。
(2)光—电转换:
?光—热—电转换
?光—电直接转换
(3)光—化学能转换
(4)光—生物质能转换
? 主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建筑、太阳热发电、太阳能空
调等。
? 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热发电两项技术在未来的能源产业中至关重要,是目前世界
各国关注的热门技术。
(1)太阳能吸热板的装置费用昂贵。
(2)太阳能的利用受季节和天气的影响。
(3)大部分太阳能都是在夏天收集。如何把夏天收集的太阳能储存起来,留待冬天使
用,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及其加工产品贮存的能量。
理想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性
?低污染性
?广泛的分布性
点燃,,,,HO)+6nO6nCO+5nHO 6105n2221:(C
2
(1)沼气:
酶(2)乙醇:(C,,,HO)+nHOnCHO 6105n26126
发酵 C,,,,HO2CHOH+2CO? 6126252
(1)、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 (2)、发热值高,本身无毒
(3)、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
(4)、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
用于燃料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H、OHO222燃烧,释放能量
利用光分解催化剂,利用太阳能分解水
(1)以天然气、石油和煤为原料,在高温下使之与水蒸气反应而制得。
(2)以天然气、石油和煤为原料,部分氧化法制得。
(3)电解水制得氢气
(4)生物质气化制氢气
(5)光解水制得氢气
1)、燃烧放出的热量多
2)、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3)、制备的原料是水。资源不受限制
1)、燃烧放热
2)、用于燃料电池,释放电能
3)、利用氢的热核反应释放的核能
1.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2. 考试时间45分钟。
3. 请将全部答案填到答题卷中。
H 1 C 12 N 14 O 16 S 32 Zn 65
(选择题 共60分)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吸热反应在不加热的条件一定不能发生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D.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必须看旧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和新键生成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8HO晶体和NHCl晶体的反应是一个放出热量的反应 2. 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224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相同状况下, 2SOA.Ba(OH)+O=2SO是一个放热反应,则2SO=2SO+O是一个吸热反应 223322D.73g氯化氢具有的能量大于2g氢气和71g氯气具有的总能量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O .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的燃烧反应,都是?”比较:
A与C、A与F形成化合物的稳定性 ;沸点的高低 , 沸点高低的原因 ; (4)写出E与烧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用A元素的单质与C元素的单质可以制成电池,电池中装有KOH浓溶液,用多孔的金属惰性电极浸入KOH溶液,两极均有特制的防止透过的隔膜,在a极通入A的单质,b极通入C的单质,a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b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若改为HSO作电解质溶液,则a极的电极反应式24
是 ;b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
1.D 2.C 3.D 4.A 5.B 6.B 7.B 8.D 9.C 10.D 11.D 12.A 13.C 14.A 15.B
:反应式未配平及“+”或“—”使用错误均不得分
16.(8分)
(1)(1×5=5分)?2Q+Q ?放出 ?4Q ?4Q—(2Q+Q) ?吸收 12 3312
111(2)(3分)H(g)+O(g) = HO(l);ΔH = -[(4Q+Q)—(2Q+Q)]kJ?mol 222341222
17.(6分)
Zn+AgO=ZnO+2Ag (2分) 正极为AgO (2分) 负极为Zn(2分) 22
18.(11分)
(1)氧化反应(1分)
(2)炭粉是原电池的正极。(1分)
(3)食盐与水构成电解质溶液。(1分)
(4)(4×2=8分)
---Fe负极:2Fe-4e2+=2Fe C正极:2HO+O+4e=4OH 22-2+Fe+2OH=Fe(OH)? 4Fe(OH)+O+2HO=4Fe(OH) 22223
19.(6分)(1)0.03mol/(L?min) (3分)
(2)X(g)+3Y(g)2Z(g) (3分)(不用“”不得分)
20.(各3分,共9分)
23(1)9.75 g(2)约1.806×10个(0.3N个) (3)1.50mol/L A
21.(附加题,20分)
(1) ,(2分+2分)。
(2)(2分)。
(3)HO > HS,HO > HS,HO分子间存在氢键(1分+1分+2分)。 22222--(4)2Al+2OH+2HO=2AlO+3H?(2分)。 222----(5)2H-4e+4OH=4HO,O+4e+2HO=4OH(2分+2分); 2222
--++-4e=4H, O+4e+4H=2HO(2分+2分)。 222
2H
范文五: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
专题三 <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重难点
专题三 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 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 重点 】
1、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 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的重要作用。
2、知道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3、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乙酸乙酯最佳合成途径的 选择。
4、了解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水解反应、 加聚反应的变化特征。
5、能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化学式。
【 难点 】
1、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 结构和主要性质。
2、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物质的化学式。 3、乙酸乙酯最佳合成途径的选择。
4、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水解反应、加 聚反应的变化特征。
一、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天然气(甲烷)的利用 (一)甲烷的结构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天 然气中按体积计, CH 4占 80%~97%) 。 2、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由
于甲 烷的 分
子结构稳定,所以通常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如 KMnO 4)反 应,但能燃烧
(2)高温分解:
(制取炭黑) (3) 、取代反应:
定义——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 团所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CH
4Cl 32光 2Cl 3 光
2Cl CCl4 生成的 四种氯的取代物均不溶于水, 甲烷中的 4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 取代 , 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区别
(三)烷烃
1概念:烃中碳原子跟碳原子之间都是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 子剩余的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相连, 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得到 充分利用,即都达到“饱和” 。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又叫烷烃。 通式为 C n H 2n+2。
举例: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2、物理性质:烷烃的物性随着碳原子数和递增,呈现
液态 固态
高
主要原因: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分子量增大,分子间 作用力增大。
3、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不能与 KMnO 4和溴水反应。但点燃时 与 O 2反应
Cn H 2n+2+2
1
3+n O 2??→?点燃 nCO 2+(n+) H 2
石油炼制 -乙烯 1、石油的炼制
2、石油的成分
石油主要是由各种烷烃、环烷烃和环烷烃所组成的混合物。 石油的大部分是液态烃, 同时在液态烃里溶有少量的气态烃和固 态烃。
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硫、氧、 氮等元素。石油的化学成分随产地不同而不同。
3、乙烯、乙炔的分子结构:
C 4H 10C 2H 4 + C2H 6加热、 加压
注意:
(1) 、 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碳原子所结合的氢原子 少于饱和链烃里的氢原子数,这样的烃叫做不饱和烃。
(2) 、 链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称为烯烃, 乙烯是最 简单的烯烃。
(3) 、 C=C的键能并不是 C-C 的两倍,键长也不是 C-C 的 1/2, 说明 C=C双键中有一个键不稳定,容易断裂,有一个键较稳定。 4、乙烯和乙炔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燃烧反应
C 2H 4+3O2???→
点燃 2CO 2+2H2O
2C 2H 2+5O2???→
点燃 4CO 2+2H2O (温度高达 3000℃以上)
②常温易被氧化剂氧化。 (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2)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 (或叁键 ) 两端的原子与其 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加成反应。 注意:加成反应发生在分子中双键 (或叁键 ) 两端的原子上。 ①乙烯的加成反应:
CH 2=CH2+Br2??→CH 2Br — CH 2Br (常温下使 Br 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 色)
②乙炔的加成反应:
CH≡CH+Br2??→CHBr=CHBr
CHBr=CHBr+Br2??→CHBr 2— CHBr 2(常温下使 Br 2的四氯化碳溶液 褪色)
CH≡CH+HCl???→
催化剂
加热
CH 2=CHCl(制聚氯乙烯的单体)
煤的综合利用
1. 比较干馏、蒸馏、分馏的差别
2. 苯的结构
苯环上碳碳间的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6个 碳原子各以 1个电子共同形成这种 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 , 这些键
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键。 所以苯既不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 加成反应又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 . 为了表示苯 分子这一结构特点,现代化学常用结构简式 表示苯。
3. 苯的化学性质
(1) 、通常情况下,苯的性质比较稳定。
(2)、在一定条件下,苯可发生以下反应:
A 、取代反应:
B 、氧化反应-燃烧 :明亮的火焰,浓烟。
2C 6H 6+15O2→ 12CO 2+6H2O
C 、苯的加成反应:跟氢气在镍的存在下加热可生成环己烷:
【典型例题】
例题 1. 历史上,科学家们在测定了甲烷的分子组成为 CH 4后, 对甲烷的分子结构曾提出了两种猜想:一种为正四面体型, 一种 为平面正方形。 为解决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问题, 科学家们提出:通过研究是否存在两种结构不同的二氯甲烷来确定。 请思考, 这 一提案的依据是什么?
解析:若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型,则二氯代物只可能有一种;若 甲烷分子呈平面正方形,则二氯代物可有两种。所以,只要看一 下甲烷的二氯代物的种数,即可判断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 例题 2. 已知某种气态矿物燃料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为了测定这 种燃料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可将气态燃料放入足量的氧气中燃 烧, 并使产生的气体依次通入装有干燥剂的 U 型管和装有石灰水 的广口瓶, 得到如下表所列的实验结果 (假设产生的气体全部被 吸收)
环己烷
+
H 2△
根据实验数据求:(1)实验完毕后,生成物中水的质量为 克;假设广口瓶里生成一种正盐,其质量为 克; (2) 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克; (3) 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 素的质量为 克; (4)气态矿物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 为 。
解析:(1)根据(干燥剂 +U型管)实验前后的质量变化可知水 的质量为 1.8g ;根据广口瓶中的质量变化可知正盐的质量为 2.2g ; (2)由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可求出氢元素质量为 0.2g ; (3)由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可求出碳元素质量为 0.6g ; (4)气态 矿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1。
例题 3、 既可以用来鉴别乙烯和甲烷,又可用来除去甲烷中混有 乙烯的方法是
A. 通入足量的溴水 B.与足量液溴反应
C. 在导管口点燃 D.一定条件下与 H 2反应
解析:因为液溴易挥发,所以 B 不正确,因为两种气体都可以燃 烧,所以 C 也不正确,而氢气和乙烯不能完全反应,且生 成的乙烷也是杂质。本题考查了甲烷和乙烯化学性质的区 别,答案为 A 。
例题 4. 在 443K — 473K 温度下, 用 Co 作氧化剂, CO 和 H 2可以反 应生成 n=5-8的烷烃,这是人工合成汽油的方法之一。
(1) 写出用 C n H 2n+2表示的人工合成汽油的化学方程式。
(2) 要达到上述合成汽油的要求, CO 和 H 2的体积比的取值范围 是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计算能力, 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1)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观察 法,不难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nCO+(2n+12C n H 2n+2+nH2O (2) 根据 nCO+(2n+1) H 2催化剂 C n H 2n+2+nH2O 可知:当 n=5时, V (C0) /V(H 2) =n/ (2n+1) =5/11; n=8时, V (C0) /V(H 2) =n/(2n+1) =8/17 若要有汽油生成,则 5/11≤ V (C0) /V(H 2)≤ 8/17
例题 5. 苯分子实际上不具有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简单交替结 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为:①苯的间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②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 ③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褪色; ④苯能在一定条件下与氢气反应生成己烷; ⑤苯在催化剂 存在的条件下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A. ①③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解析:苯分子如果是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简单交替结构, 会和 液溴发生加成反应, 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也能和 氢气反应生成己烷, 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将有两种, 所以应
选 C 。
例题 6. 甲苯(C 7H 8)和甘油(C 3H 8O 3)组成的混合物中,若碳元 素的质量分数为 60%,那么可推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0.05 B.0.087 C.0.174 D.无法计 算
解析:甲苯的分子式为 C 7H 8,甘油的分子式为 C 3H 8O 3。若将甲苯 的分子式改写为 C 3H 8? C 4的形式, 则可以看出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等,所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92=0.087 。所以选 B 。
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乙醇
1、结构简式
CH 3CH 2OH 或 C 2H 5OH
乙醇分子是由乙基 C 2H 5-和羟基-OH 构成的, 可看作乙烷 分子里的氢原子被羟基所取代的产物, 乙醇是乙烷的衍生物或是 水分子中氢原子被乙基取代的产物。
2、物理性质
1.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 2.沸点 78℃; 3.易挥发; 4.密度比水小; 5.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6.能溶解多种无机 物和有机物。
3、化学性质
(1) 乙 醇 与 金 属 钠 (活 泼 金 属 ) 反 应 2CH 3CH 2OH+2Na→2CH 3CH 2ONa+H2↑
与其它金属钾,镁,铝等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实验室常用的燃料
CH 3CH 2OH+3O2CO 2+3H2O
乙醇可做燃料
燃料乙醇的使用不仅可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3)脱水反应
CH 3CH 2OH CH2 = CH2↑ + H2O
① 分子内脱水(消去反应)
乙醇分子间脱去一个小分子(HCl , H 2O )消去反应
如 140℃
引导学生根据有机反应中键的断裂和生成规律推测产物结构后 看乙醇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的微观本质
② 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C 2H 5OH+C2H 5OH C2H 5OC 2H 5+H2O
乙醇的脱水反应随反应条件(温度)不同,脱水的方式不同,产 物也不同,因此,可以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按照实际需要,控 制反应条件,使反应朝我们需要的方向进行
补:乙醇也可与其它物质发生取代如 HBr 等
4、乙醇的工业制法
(1)乙烯水化法
催化剂
CH2=CH23CH 2OH (加成反 应 )
加热加压
(2)糖类物质发酵法
糖类物质 葡萄糖
酒化酶
乙醇
酒化酶
C 6H 6O 63CH 2OH +2CO2↑
5、乙醇的用途
有机溶剂
3CHO(工 业 )
CH 3CH 2
乙 烯 (实 验实室 )
医 疗 70---75%酒精作消毒剂
含酒精的饮
料
6、醇的氧化反应规律
乙醇能被催化氧化, 是因为羟基上的氢原子与所在碳原子上 结合作氧化剂的氧生成水, 同时碳原子与氧 原子再形成一个共价键
形成羰基
— — — — — — — — — — — H H H H H + O H H H H H C C C C O 2
醇在有催化剂 (铜或银 ) 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催化氧化 (又称去氢氧化 ) 反应生成醛, 但并不是所有的醇都能被氧化生成 醛。
乙酸
1. 乙酸分子的结构
分子式:C 2H 4O 2
结构简式:CH 3COOH
结构式:
官能团:— COOH (羧基)
2. 乙酸的物理性质
— —
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熔点 16.6℃,低于 16.6℃就凝结成 冰状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乙酸易溶于水和酒精。
3. 乙酸的化学性质
a. 乙酸具有弱酸性
CH 3COOH
CH 3COO -
+H+
b. 酯化反应: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 应。
反应实质:发生酯化反应时酸失羟基醇失氢。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
4. 官能团:反映一类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特性的基团, 叫做官能团。
5、 碳酸、 水、 乙醇、 乙酸中羟基氢的活动性比较 (酸性强弱顺序 )
碳酸、水、乙醇、乙酸的分子组成中,均含有羟基氢,它们 有相似的性质,如:易溶于水、能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等。 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不同, 它们也呈现不同的性 质,它们的酸性强弱不同。其酸性强弱顺序为:乙酸 >碳酸 >水 >乙醇。
6、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原理及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室将乙酸和乙醇混合, 加入少量浓硫酸作催化剂, 在加热 条 件 下 起 酯 化 反 应 制 取 乙 酸 乙 酯 :CH 3COOH+CH3CH 2OH CH 3COOCH 2CH 3+H2O
反应是可逆的, 生成的乙酸乙酯如果留在反应液里将抑制反应向 正方向进行。加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加快反
应 速率,同时使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 (沸点
77.1℃ ) 变成蒸气与反应物及时分离。
实验室里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冷却乙酸乙 酯 的原因:一是利用碳酸钠溶液中的水溶解乙醇 (乙醇在水里的溶 解度大于乙酸乙酯 ) ,二是碳酸钠能跟乙酸反应吸收乙酸,便于 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而乙酸乙酯难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 这样 就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乙酸乙酯液体。 导管口在饱和碳酸钠溶液 液面上,而不是插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
糖类
1、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 水浴加 热
????→?银氨溶液
光亮的银镜 注意:①银氨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 2mL2%的 AgNO 3溶液中,一边 振荡,一边滴加 2%的稀氨水,直到析出沉定刚好溶解为止。 ②银镜反应采用水浴加热 , 其优点是受热均匀 , 易于控温。
(2)葡萄糖 △ 新制 ?
????→?2Cu(OH)
砖红色沉淀 注意:新制 Cu(OH)2的制备是向 NaOH 溶液中滴加 CuSO 4溶液 4~5滴即可 , NaOH过量。加热至沸腾。
上列两反应,常用于鉴别葡萄糖。
2、葡萄糖的检验:
(1)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葡萄糖 关键:溶液呈碱性
(2) 用银氨溶液检验葡萄糖 关键:银氨溶液的配 制
(3)用碘水检验淀粉
3、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
淀粉遇到 I 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 I -
等不变色。 可用碘检验淀粉的存在,也可用淀粉检验碘的存在。
4、糖类的水解反应:
C 12H 22O 11+H2O C6H 12O 6+C6H 12O 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C6H 10O 5) n + n H 2O n C 6H 12O 6
淀粉 (或纤维素 ) 葡萄糖
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 H 2SO 4作催化剂, 在动物体内水解则 是用酶作催化剂。
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5、归纳整理
????→
? 催化剂 ????→? 催化剂
酯、油脂
1、油脂的结构: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跟甘油生成的甘油酯
2、油脂的化学性质
油脂的水解反应:
油脂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高温水蒸气水解。
(1) . 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甘油 。
(2) . 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又称皂化反应,其目的是制肥皂和甘 油。
蛋白质和氨基酸
1、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⑴盐析—可逆过程—可分离提纯蛋白质
⑵变性—不可逆过程
⑶颜色反应—可鉴别蛋白质
⑷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鉴别蛋白质 ⑸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C N H 2 C O O H
甘氨酸
C
N
H
2
C
O
O
H 丙氨酸 C
O
O
H
N
H
2
6
苯丙氨酸
C
O
O H N
H
2
C
H
2
C
2
谷氨酸
氨基酸分子中含有碱性基氨基 (— NH 2) 和酸性基羧基 (— COOH) , 氨基酸呈两性。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 α— 氨基酸
油脂与蛋白质、氨基酸的比较
典型例题
例题 1. 右图是某分子的比例模型, 黑 色 的 是 碳原子, 白色的是氢原子, 灰色的是 氧原子。该
分子是 A . C 2H 5OH B . C 6H 5OH
C . CH 3CHO
D . CH 3COOH
解析:本题中灰色小球有两个,即该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所以 选 D 。
例题 2.测定乙醇分子结构的经典定量实验之一的反应原理是:乙醇+钠 (足量 ) ?→?乙醇钠+氢气, 所需选用的实验仪器如下图 (D和 F 均具有双孔塞 ) 所示
(1) 气体发生器置于左侧,气体向右方流动,所用仪器与导管 依次连接序号为:
( )接 ( )接 ( )接 ( )接 ( )接 ( )。 (2)进行实验时的操作如下 (每项进行一次 ) :(a)从分液漏斗 中逐滴把无水酒精加入烧瓶中, 并控制反应速度, 酒精加完后关 闭活塞; (b)在集气瓶内注入适量的水; (c)待烧瓶冷却到室温后 对量筒读数; (d)把定量的 V 毫升无水酒精无损地倒入分液漏斗 中; (e)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f)预先将小钠块在二甲苯中熔化成 小钠珠,冷却后倒入烧瓶,塞紧橡皮塞; (g)
估计反应接近完成,
用酒精灯对烧瓶略加微热,使反应完成,再撤灯。其正确的操作 顺序是 (填编号 ) 。
(3)利用 96%的乙醇制无水酒精的方法是 。
(4)如果该实验的数据视作标准状况的数据,无水乙醇的密 度 d 克 /厘米 3
, V 毫升乙醇反应完全后,量筒内的液面读数为 m 毫升,则乙醇分子中能被取代出的氢原子数为 ____ 。
(5)出现下列情况时,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填偏高、偏低、 无影响 )
(a) 如 果 无 水 酒 精 中 混 有 少 量 甲 醇 , 会 使 实 验 结 果 ___________;
(b) 读数时, 如果量筒内的液面高于集气瓶内的液面, 会使 实验结果 _________。
解析:(1)C、 D 、 G 、 F 、 B 、 E ; (2)(e)(b)(f)(d)(a)(g)(c); (3)加新制的生石灰, 蒸馏; (4)参加反应的无水乙醇的物质的量
为 dV/46mol,而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m/22400 mol,那么 乙醇分子中能被 取代出的氢原子 为 m/11200 mol, 所以 (dV/46)︰ 1 = (m/11200)︰ x,则乙醇分子中能被取代出 的氢原子为 x =
dV
m
560023; (5) 因为 32g 甲醇就能置换出 1mol
氢原子, 而 46g 酒精才能置换出 1mol 氢原子, 所以无水酒精 中混有少量甲醇结果会偏高;如果量筒内的液面高于集气瓶
内的液面,说明容器内的压强偏高,使得 m 的值偏小,所以 结果偏低。
例题 3. 某同学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 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方案甲:淀粉液 ???→硫酸
加热 水解液 ????→
氢氧化钠 中和液 ???→
碘水 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方案乙:淀粉液 ???→硫酸
加热 水解液 ????→
银氨溶液
微热
无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方案丙:淀粉液 ???→硫酸
加热 水解液 ????→
氢氧化钠 中和液 ????→
银氨溶液
微热
有银镜现象
结论:淀粉已经水解。
根据上述操作、现象,首先回答结论是否正确,然后简要说明理 由。
①方案甲:,
理由 ; ②方案乙:,
理由 ; ③方案丙:,
理由 。 解析:①结论不正确。因为淀粉可能部分水解,未水解的淀粉会 与碘水反应而使溶液变蓝。 ②结论不正确。 因为淀粉可能部分水 解或完全水解, 但是在酸性条件下, 生成的葡萄糖不能与银氨溶 液发生银镜反应。③结论正确。说明淀粉水解,生成了葡萄糖,
并在碱性条件下发生了银镜反应。
例题 4. 充分燃烧某糖, 消耗的 O 2、 生成的 CO 2和 H 2O 的物质的量 都相等,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它实验式量的 6倍。 0.1mol 该糖 的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 21.6g 银, 0.1与 30g 乙酸发生酯化反 应。则该糖的:
(1)实验式为:。
(2) 相对分子质量为 , 分子式 为 。
(3) 若 该 糖 是 直 链 分 子 , 其 结 构 简 式 为 。
解析:因为该糖燃烧消耗的 O 2、生成的 CO 2和 H 2O 的物质的量都 相等。 所以该糖分子内 C 、 H 、 O 三种原子的物质的的量之比为 1: 2:(2+1-2) =1:2:1,故该糖的实验式为 CH 2O 。实验式量为 30, 由题意知:该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80,分子式为 C 6H 12O 6。设该 糖分子中含有 x 个 -CHO , y 个— OH 。
R (CHO ) x ———— 2xAg
12x
0.1mol 0.2mol 解得 x=1,
R (OH ) y ———— yCH3COOH
1y
0.1mol 0.5mol 解得 y=5,
由于该糖为直链分子,且由于多个— OH 连在同一碳原子上不 稳定,故该糖的结构简式为:CH 2OH (CHOH ) 4CHO
例题 5. 油脂是油与脂肪的总称,
油脂既是重要食物, 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油脂的以下性质和用 途与其含有的不饱和双键( C=C )有关的是
A .适量摄入油脂,有助于人体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 素
B .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C .植物油通过氢化可以制造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D .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解析:A 项中脂溶性维生素和胡萝卜素易溶于油脂,与碳碳双键 无关; B 项中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属于取代反应,与碳碳双 键无关; C 项中植物油通过氢化可以制造植物奶油(人造奶油) 是植物油与氢气发生了加成反应,与碳碳双键有关。 例题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 a —氨基酸 B . CuSO 4溶液会使蛋白质变性
C .凡含有 的化合物均为蛋白质 D .分子式为 C 4H 9O 2N, 且属于氨基酸的同分异构体有 4种 解析:C 选项错误,因为含有肽键的有机物不一定都是高分子化
合物, 所以不一定都是蛋白质。 D 选项 C 4H 9O 2N 属于氨基酸的同分 异构体应有 5种。如图:
三、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1、合成路线选取的原则
要合成一种物质, 通常采用“逆合成法”来寻找原料, 设计可能 的合成路线。
(1)反应过程合理、科学 (2)步骤简单,反应物的转化率高 合成路线 1:
合成路线 2:
2、合成的原则
(1)合成原则:原料价廉,原理正确,途径简便,便于操作, 条件适宜,易于分离。
(2)思路:将原料与产物的结构进行对比,一比碳干的变化, 二比基团的差异。综合分析,寻找并设计最佳方案。
(3)方法指导:找解题的“突破口”的一般方法是:
a. 找已知条件最多的地方;
b. 寻找最特殊的——特殊物质、特殊的反应条件、特殊颜色等 等;
c. 特殊的分子式,这种分子式只能有一种结构;
d. 如果不能直接推断某物质,可以假设几种可能,认真小心去 论证,看是否完全符合题意。
3、归纳整理
常见有机物的转化途径:
有机物高分子的合成
1、聚合反应类型:
(1)加成聚合(聚合)反应 :不饱和的单体聚合成高分子的反应。 如:
(2)缩合聚合(缩聚)反应 :单体间相互反应而生成高分子,同 时还生成小分子(如水、氨、氯化氢等)的反应(又叫逐步聚合 反应) 。
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有机 高分子化 合物的结 构可分为 线型高分 子和体型高分子,如图所示。
1.线型结构
(1) 、成千上万链节连成长链。 (2) 、通常由 C -C 、 C -O 键相连接。 (3) 、可以带支链,也可以不带支链。
(4) 、两个链间只有分子间作用力(作用力随相对分子质量 的增大而增强) ,没有化学键。 2.体型结构
高 分 子 链 上 能 起 反 应 的 官 能 团 +
体 或 物 质 反 应 分子链之间形成化学键产生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如 硫 化 橡 胶 等,如图 所示:
橡胶硫化后, 由线型结构转变为网状结构, 橡胶制品会变得更 加坚韧和富有弹性。
3、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1).溶解性
线型高分子材料能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 但溶解速度比小分 子缓慢; 体型结构的高分子材料不易溶解, 只是有一定程度的溶 胀。
(2).热塑性和热固性
受热到一定温度范围时,开始变软,直到熔化成流动的液体。冷 却后又变为固体。 加热后又熔化, 这种现象就是线型高分子的热 塑性。
说明:有些体型高分子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 因而 具有热固性,如酚醛树脂。
(3).强度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强度一般都比较大。
注:体型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弹性,硬度和脆性比较小; 线型高分子化合物没有弹性,硬度和脆性较大。 (4).电绝缘性
通常是很好的绝缘材料 (高分子化合物链里的原子是以共价 键结合的,一般不易导电) 。
如:我们大家熟悉的开关面板,就是用酚醛树脂(俗称电木 制造的) 。
5、有机高分子单体的推断:
高聚物的单体的确定方法比较灵活, 既要充分考虑原料、 高 聚物的结构特点,也要实事求是,适当进行变通迁移。由于单体 经过某些化学反应(如加聚、缩聚、开环等)生成高聚物,所以 在高分子链中,单体转变为在化学组成上能够重复的最小单位, 即链节。判断高聚物的单体,就是根据高分子链,结合单体间可 能发生的反应机理, 找出高分子链中的链节, 然后将其完形便得 其单体。结合中学课本,归纳出以下几条判断规津:
题型一、由加聚反应生成高聚物的单体的判断:
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体可以同时进行聚合,生成含有这两 种(或两种以上)结构单位的大分子。
题型二、由缩聚反应生成高聚物的单体的判断:
缩聚物的单体的判断的关键是键的断的位置以及断键后应该 加什么样的基团。许多小分子相互作用,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 时释出水、醇、氨、氯化氢等物质。起缩聚反应的化合物必须含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官能团, 它们可以是两种相同的分子, 也可 以是两种不同的分子。
小结:
高分子化合物的比较
典型例题
例题 1。 新型有机材料是近年来大量合成的一类新型化学材料。 它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弹性、可塑性、绝缘性和耐腐蚀性好等 优点, 因而被广泛用于工农业生产、 交通运输、 国防、 医疗卫生、 建筑以及日常生活。
(1)国际上最新采用热聚门冬氨酸盐(TPA )来降解聚丙烯酸的
废弃物, TPA 是由单体 聚合而成,请写出 TPA 的 结 构 简
式 ;
(2)新型弹性材料“丁苯吡橡胶”
的结构简式如右图:其单体有 种,
结构简式为分别为:
解析:推断过程中注意:1。聚合物是通过加聚还是缩聚反应形 成; 2。聚合物中价键断裂的位置; 3。注意 1, 3丁二烯的 1、 4加聚方式。答案如下:
(1) TPA 的结构简式
还 ;
(2)其单体有 3 种,
结 构 简 式 为 分
例题 2. 已知:① R — R NO HCl
Fe
2?→
?— 2NH ②苯环上原有的取代基对新导入的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有显 著影响.
以下是用苯作原料制备一系列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
苯
2
(1) A 转 化 为 B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苯→①→②”省略了反应条件,请写出①、②物质 的结构简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B 在苯环上的二氯代物有 种同分异构体。
(4)有机物 3
2
的所有原子 (填 “是” 或“不 是” )在同一平面上。
解析:结合题给信息,采用逆推法进行推断,注意取代基在苯环 上的位置,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3) 6 (4)不是
例题 3。 2003年 3月,中科院蒋锡夔院士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 计国桢研究员因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 大成果,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据悉,人们在研究过程 中曾涉及到如下一种有机物。请根据所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回 答问题。
(1)该化合的中,官能团⑦的名称是 ,官能团 ① 的 电 子 式 是 , 该 化 合 物 是 由 种氨基酸分子脱水形成的。 写出该化合物水解生成氨基 酸 的 结 构 简 式 (任 写 一 种) ,并写出此氨基
酸 与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 (2)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我国氟化学理论研究和氟产品以 及核化学工业等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如 F 46就是用四 氟乙烯与全氟丙烯共聚得到的, 若两种单体物质的量之 比 1:1, 试 写 出 这 种 高 聚 物 的 结 构 简 式 。 已知三氟苯乙烯 (三 年氟均连在苯环上)的分子式是 C 8H 5F 3,则它的异构体 除
外 , 还 有 别 外 五 种 是 。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健在于应熟练掌握各种官能团的性质。 答案 如下:(1)羧基; ; 4; H 2NCH 2COO H; H 2NCH 2COOH+NaOH→ H 2NCH 2COONa+H2O 。
(或另外三种氨基酸及对应的反应式)
(2) ;
《专题 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检测题
相对原子质量:H :1 C:12 N:14 O:1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8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6分。每小
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828
年德国化学家乌勒从无机物制得了有机物,打破了只
能从有机物取得有机物的学说,这种有机物是
A. 纤维素 B.树脂 C.橡胶 D.尿素
2. 近期我国冀东渤海湾发现储量达 10亿吨的大型油田。 下列
关于石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石油属于可再生矿物能源 B.石油主要含有碳、氢两种
元素
C. 石油的裂化是物理变化 D.石油分馏的各馏分均是纯
净物
3. 标准状况下, 1.12L CH 4和 C 2H 4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溴水中,
溴水增重 0.28克,则乙烯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为
A.20% B.40% C.60% D.80%
4. 既可用来鉴别甲烷与乙烯,又可除去甲烷中混有乙烯的最
佳方法是
A. 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B.通入足量溴水中
C. 一定条件下通入 H 2 D.点燃
5. 苯分子中的碳碳键不是单双键交替的,作出这种判断的证
据是
A. 苯的一元取代物无同分异构体
B. 苯不易跟溴、氯发生加成反应
C. 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无同分异构体
D. 苯不易发生取代反应,且不使酸性 KMnO 4溶液褪色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石油裂解可以得到氯乙烯
B. 油脂水解可得到氨基酸和甘油
C. 所有烷烃和蛋白质中都存在碳碳单键
D. 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都是 (C6H 10O 5) n ,水解最终产物都是葡 萄糖
7. 用分液漏斗可以分离的一组液体混合物是
A. 溴和四氯化碳 B.苯和溴苯 C.硝基苯和水 D.汽油和苯
8.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 O2和 O 3 B. 12 6 C 和 13 6
C
二、 选择题(本题包括 10小题,除 9、 11、 17、 18题每小题 3分外,其余每小题 2分,共 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 题意)
9. 1体积某气态烃只能与 1体积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氯 代烷。 1mol 此氯代烷可与 6mol 氯气发生完全的取代反应,则该 烃的结构简式为
A.CH 2=CH2B.CH 3CH=CH2
C.CH 3CH 3D.CH 3CH 2CH=CH2
1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石油分馏和实验室制乙烯装置中,温度计水银球都应放 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
B. 在石油分馏和实验室制乙烯装置中,反应液都应该加入沸 石用来防止暴沸
C. 苯可以从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中分离出来,乙烯的工业制 法是石油的裂解
D. 乙烯实验室制法中,反应液是乙醇和浓硫酸按体积比 1∶ 3配成的,浓硫酸起催化、脱水作用
11. 由乙烯推测丙烯(CH 3CH=CH2)的结构或性质正确的是 A. 分子中 3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B. 分 子中所有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C. 与氯化氢加成只生成一种产物 D. 能发生加聚反应 12. 质量为 ag 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热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 质中,铜丝变红,质量仍为 ag 的是
A. 盐 酸 B.CH 3COOH C.HNO 3 D.C 2H 5OH
13.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烷是一种热量高、污染小的清洁能源
B. 乙烯最重要的用途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C.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D. 酯类物质常用作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中的香料 14. 鉴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水溶液,依次可分别使用的 试剂和对应的现象正确的是
A. 碘水,变蓝色 ;浓硝酸,变黄色 ;新制 Cu(OH)2,砖红 色沉淀
B. 浓硝酸,变黄色 ;新制 Cu(OH)2,砖红色沉淀;碘水, 变蓝色
C. 新制 Cu(OH)2,砖红色沉淀;碘水,变蓝色;浓硝酸,变 黄色
D. 碘水,变蓝色 ;新制 Cu(OH)2,砖红色沉淀;浓硝酸,变 黄色
15. 下列家庭实验中不涉及
... 化学变化的是
A. 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 B.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
中的水垢
C. 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酿 D.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 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
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乙烯的结构简式可以表示为 CH 2CH 2
B . 苯、乙醇和乙酸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C . 油脂都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D . 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
17. 绿色化学对于化学反应提出了 “原子经济性” (原子节约) 的新概念及要求。 理想的原子经济性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全 部转变成所需产物,不产生副产物,实现零排放。下列几种生产 乙苯的方法中, 原子经济性最好的是 (反应均在一定条件下进行) A.
+C 2H 5Cl → +HCl B .
+C 2H 5OH → +H 2O C.
+CH 2=CH 2→ D. → +HBr ;
+H 2→ 18. 将用于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的 建筑采用了膜材料 ETFE ,该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 四氟乙烯也可与六氟丙烯共聚成全氟乙丙烯。 下列说法错误 ..
的是
A . ETFE 分子中可能存在“-CH 2-CH 2-CF 2-CF 2-”的连接 方式
B .合成 ETFE 及合成聚全氟乙丙烯的反应均为加聚反应
C .聚全氟乙丙烯分子的结构简式可能为 D .四氟乙烯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
三、实验题 (14分 )
19.(8分 ) 化学课外兴趣小
组学生在实验室里制取的乙烯
中常混有少量的二氧化硫,老
师启发他们并由他们自己设计 了下列实验图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体中有 C 2H 4和 SO 2。回答下列问 题:
(1) I 、 II 、 III 、 IV 装置可盛放的试剂是 I ; II ; III ; IV
(将下列有关试剂的序号填入空格内) 。
A .品红溶液 B. NaOH 溶液
C .浓硫酸 D.酸性 KMnO 4溶液
(2) 能 说 明 SO 2气 体 存 在 的 现 象 是 。
-CF 2-CF 2-CF 2-CF -CF 3- ] [ n
(3) 使 用 装 置 II 的 目 的 是 。
(4) 使 用 装 置 III 的 目 的 是 。
(5) 确 定 含 有 乙 烯 的 现 象 是 。
20.(6分 ) 如右图,在试管 a 中先加入 3mL95%的乙醇,边摇 动边缓缓加入 2mL 浓 H 2S04并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 2ml 冰醋 酸, 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在试管 b 中加 入 7mL饱和碳酸钠溶液。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试管 a 加热, 当观察到试管 b 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① 加 入 浓 H 2S04的 作 用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试 管 b 中 观 察 到 的 主 要 现 象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实验中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饱 和 Na 2C03溶 液 的 作 用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 填空题:(31分 )
21.(12分 ) 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其反应类型:⑴甲烷和氯气在光照下反应 (只写其中一个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由乙烯为原料合成聚乙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乙醇和金属钠的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硬脂酸甘油酯的皂化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葡萄糖发酵制乙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2.(10分 ) 乙炔是一种重要 的 有机化工原料, 以乙炔为原料在 不 同的反应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以 下 化合
物。完成下列各题:
(1)正四面体烷的分子式为 ,其二
氯取代产物有 种
(2)关于乙烯基乙炔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能使酸性 KMnO 4溶液褪色
b.1摩尔乙烯基乙炔能与 3摩尔 Br 2发生加成反应
c. 乙烯基乙炔分子内含有两种官能团
d. 等质量的乙炔与乙烯基乙炔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不相同 (3) 写出与环辛四烯互为同分异构体且属于芳香烃的分子的 结构简式:
(4) 写出与苯互为同系物且一氯代物只有两种的物质的结构 简式(举两例) :、
23.(9分 ) 根据下列变化关系:
请填空:
(1)A物质的名称 _____ 。 B 溶液为 ____________.作用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教案
有机化合物的获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