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 名词解释(带英文)
宏观经济学原理 曼昆 名词解释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 ,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 ,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 在某一既定时期, 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服务的市场 价值。
消费(consumption ) ,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投资(investment ) ,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government purchase ) ,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服务的支出。
净出口(net export ) ,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 ,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 名义 GDP (nominal GDP ) ,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真实 GDP (real GDP ) ,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服务的生产。
(总之,名义 GDP 是用当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真实 GDP 是用不变的基年价格来评价经济中 物品与服务生产的价值。 )
GDP 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 ,用名义 GDP 与真实 GDP 的比率乘以 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 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 ,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 ) ,从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生产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 ,企业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运服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indexation ) ,根据法律或合同按照通货膨胀的影响,对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 ,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real interest rate )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生产率(productivity ) ,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 ) ,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设备和建筑物存量。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 ,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 ) ,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 ) ,社会对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收益递减(diminishing returns ) ,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追赶效应(catch-up effect ) ,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 ) ,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 ) ,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债券(bond ) ,一种债务证明书。
股票(stock ) ,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金融中介机构(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 ,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共同基金(mutual found ) ,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国民储蓄(national saving ) (储蓄) (saving ) ,在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私人储蓄(private saving ) ,家庭在支付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公共储蓄(public saving ) ,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的税收收入。
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 ) ,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
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 ) ,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短缺。
可贷资金市场(market for loanable funds ) ,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 场。
挤出(crowding out ) ,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金融学(finance ) ,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决策的学科。
现值(present value ) ,用现行利率产生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终值(future value ) ,在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复利(compounding ) ,货币量的积累,比如说银行账户上货币量的积累,即赚得的利息仍留在账户上以赚取未来更 多的利息。
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 ) ,不喜欢不确定性。
多元化(diversification ) ,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firm-specific risk ) ,只影响一家公司的风险。
市场风险(market risk ) ,影响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风险。
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 ,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 ,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 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 ,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的描述。
随机游走(random work ) ,一种不可预期的变量变动的路径。
劳动力(labor force ) ,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数。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 ,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工率(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 ,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 ,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 ,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丧失信心的工人(discouraged workers ) ,想工作但已放弃寻找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 ,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 ,由于某些老动力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 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job search ) ,有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失业保险(unemployment insurance ) ,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工会(union ) ,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集体谈判(collective bargaining ) ,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strike ) ,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效率工资(efficiency wages ) ,企业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货币(money ) ,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服务的一组资产。
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 ,买者在购买物品与服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 ) ,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价值储藏手段(store of value ) ,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流动性(Liquidity ) ,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商品货币(commodity money ) ,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法定货币(fiat money ) ,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通货(currency ) ,公共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s ) ,储户可以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
联邦储备(federal reserve ) ,美国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 ,为了监管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 ) ,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 ,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对货币供给的安排。
准备金(reserves ) ,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部分准备金银行(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 ) ,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制度。
准备金率(reserve ratio ) ,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例。
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 ) ,银行体系用一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银行资本(bank capital ) ,银行的所有者投入机构的资源。
杠杆(leverage ) ,将借到的货币追加到用于投资的现有资金上。
杠杆率(leverage ratio ) ,资产与银行资本的比率。
资本需要量(capital requirement ) ,政府管制确定的最低银行资本量。
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 operations ) ,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贴现率(discount rate ) ,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s ) ,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 ) ,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货币数量论(quantity several of money ) ,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 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名义变量(nominal variables ) ,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real variables ) ,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 ) ,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 ) ,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 ) ,货币易手的速度。
数量方程式(quantity equation ) ,即方程式 MxV=PxY,它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服务产出的美 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通货膨胀税(inflation tax ) ,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费雪效应(Fisher effect ) ,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shoeleather coast ) ,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menu costs ) ,改变价格的成本。
封闭经济(closed economy ) ,不与世界上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经济。
开放经济(open economy ) ,与世界上其他经济自由交易的经济。
出口(exports ) ,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服务。
进口(imports ) ,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服务。
净出口(net exports ) ,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
贸易余额(trade balance ) ,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净出口。
贸易盈余(trade surplus ) ,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贸易赤字(trade deficit ) ,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
贸易平衡(balanced trade ) ,出口等于进口的状况。
净资本流出(net capital outflow ) ,本国居民购买的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本国资产。
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 ) ,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升值(appreciation ) ,按所能够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增加。
贬值(depreciation ) ,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减少。
真实汇率(real exchange rate ) ,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的物品与服务交换另一国的物品与服务的比率。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power parity ) ,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 贸易政策(trade policy ) ,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政府政策。
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 ) ,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的减少。
衰退(recession ) ,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depression ) ,严重的衰退。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aggregate supply ) ,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 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aggregate-demand curve ) ,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 品与服务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supply curve ) ,表示在每一种物件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曲 线。
自然产出水平(natural level of output ) ,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服务的生产 水平。
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 ,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平衡。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 ,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 动。
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 ,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 少。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 ,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 的财政政策变动。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 ,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自然率假说(natural-rate hypothesis ) ,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都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 点。
供给冲击(supply shock ) ,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的事件。
牺牲率(sacrifice ratio ) ,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 ) ,当人们预测未来时,可以充分运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信息,包括有关政府 政策的信息的理论。
范文二:曼昆_宏观经济学_第七版_讲义(11).ppt [兼容模式]
MACROECONOMICS
N. Gregory Mankiw
PowerPoint? Slides by Ron Cronovich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Applying the IS-LM Model
? 2010 Worth Publishers, all rights reserved
SEVENTH EDITION
Context
Chapter 9 introduced the model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supply. Chapter 10 developed the IS-LM model, the basis of 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1
In this chapter, you will learn:
how to use the IS-LM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shocks,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how to derive 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from the IS-LM model several theories about what caused the Great Depression
Equilibrium in the IS -LM model
The IS curve represents equilibrium in the goods market.
r LM
Y =C ( Y ? T ) + I (r ) + G
The LM curve represents money market equilibrium.
r1 IS Y
M P = L (r ,Y )
Y1 The intersection determines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Y and r that satisfies equilibrium in both markets.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3
Policy analysis with the IS -LM model
Y =C( Y ? T ) + I (r ) + G
r LM
M P = L (r ,Y )
We can use the IS-LM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 fiscal policy: G and/or T ? monetary policy: M
r1 IS Y1 Y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4
An increase in government purchases
1. IS curve shifts right 1 by ?G 1? MPC causing output & income to rise. 2. This raises money demand, causing the interest rate to rise…
r LM r2
2.
r1
1.
IS2 IS1 Y
3. …which reduces investment, so the final increase in Y 1 is smaller than ?G 1? MPC
CHAPTER 11
Y1 Y2
3.
Aggregate Demand II
5
A tax cut
Consumers save (1?MPC) r of the tax cut, so the initial boost in spending is smaller for ?T than for an r2 equal ?G… 2. r1 and the IS curve shifts by
1.
LM
?MPC ?T 1? MPC
2.
1.
IS1 Y1 Y2
IS2 Y
2. …so the effects on r and Y are smaller for ?T than for an equal ?G.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6
Monetary policy: An increase in M
1. ?M > 0 shifts the LM curve down (or to the right) 2. …causing the interest rate to fall 3. …which increases investment, causing output & income to rise.
CHAPTER 11
r
LM1 LM2
r1 r2 IS Y1 Y2 Y
Aggregate Demand II
7
Interaction between monetary & fiscal policy
Model: Monetary & fiscal policy variables (M, G, and T ) are exogenous. Real world: Monetary policymakers may adjust M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fiscal policy, or vice versa. Such interaction may alter the impact of the original policy change.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8
The Fed’s response to ?G > 0
Suppose Congress increases G. Possible Fed responses: 1. hold M constant 2. hold r constant 3. hold Y constant In each case, the effects of the ?G are different…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9
Shocks in the IS -LM model
IS shocks : exogenous 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goods & services.
Examples:
stock market boom or crash
?change in households’ wealth
??C
change in business or consumer
confidence or expectations
??I and/or ?C
14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Shocks in the IS -LM model
LM shocks : exogenous changes in the
demand for money.
Examples:
a wave of credit card fraud increases
demand for money.
more ATMs or the Internet reduce money demand.
15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NOW YOU TRY:
Analyze shocks with the IS-LM Model
Use the IS-LM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1. a boom in the stock market that makes
consumers wealthier.
2. after a wave of credit card fraud, consumers using cash more frequently in transactions.
For each shock,
a. use the IS-LM diagram to show the effects of the shock on Y and r .
b. determine what happens to C , I , and the
unemployment rate.
The U.S. recession of 2001
During 2001,
2.1 million jobs lost,
unemployment rose from 3.9% to 5.8%.
GDP growth slowed to 0.8%
(compared to 3.9% average annual growth during 1994-2000).
17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18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The U.S. recession of 2001
Causes: 1) Stock market decline ?↓C
300600900120015001995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I n d e x (1942 = 100)
Standard & Poor’s
500
The U.S. recession of 2001
Causes: 2) 9/11
increased uncertainty
fall in consumer & business confidence
result: lower spending, IS curve shifted left Causes: 3) Corporate accounting scandals
Enron, WorldCom, etc .
reduced stock prices, discouraged investment
19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CASE STUDY:
The U.S. recession of 2001
Fiscal policy response: shifted IS curve right tax cuts in 2001 and 2003 spending increases
airline industry bailout NYC reconstruction Afghanistan war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20
CASE STUDY:
The U.S. recession of 2001
Monetary policy response: shifted LM curve right
7 6 5 4 3 2 1 0
Three-month T-Bill Rate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21
What is the Fed’s policy instrument?
The news media commonly report the Fed’s policy changes as interest rate changes, as if the Fed has direct control over market interest rates. In fact, the Fed targets the federal funds rate – the interest rate banks charge one another on overnight loans. The Fed changes the money supply and shifts the LM curve to achieve its target. Other short-term rates typically move with the federal funds rate.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22
What is the Fed’s policy instrument?
Why does the Fed target interest rates instead of the money supply?
1) They are easier to measure than the money supply. 2) The Fed might believe that LM shocks are more prevalent than IS shocks. If so, then targeting the interest rate stabilizes income better than targeting the money supply.
(See end-of-chapter Problem 7 on p.337.)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23
IS-LM and aggregate demand
So far, we’ve been using the IS-LM model to analyze the short run, when the price level is assumed fixed. However, a change in P would shift LM and therefore affect Y. 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 (introduced in Chap. 9) captures this relationship between P and Y.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24
Deriving the AD curve
r
LM(P2) LM(P1)
Intuition for slope of AD curve: ↑P ? ↓(M/P ) ? LM shifts left ? ↑r ? ↓I ? ↓Y
r2 r1
Y2 Y1
IS
P
P2 P1
Y
AD Y2 Y1
Y
25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AD curve
The Fed can increase aggregate demand: ↑M ? LM shifts right ? ↓r ? ↑I ? ↑Y at each value of P
P
P1 AD2 AD1 Y
26
r
LM(M1/P1) LM(M2/P1)
r1 r2
Y1 Y2
IS
Y
Y1
CHAPTER 11
Y2
Aggregate Demand II
Fiscal policy and the AD curve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G and/or ↓T ) increases agg. demand: ↓T ? ↑C ? IS shifts right ? ↑Y at each value of P
P
P1 AD2 AD1 Y
27
r
LM
r2 r1
IS1 Y1 Y2 IS2
Y
Y1
CHAPTER 11
Y2
Aggregate Demand II
IS-LM and AD-AS
in the short run & long run
Recall from Chapter 9: The force that moves the economy from the short run to the long run is the gradual adjustment of prices. In the short-run equilibrium, if then over time, the price level will rise fall remain constant
28
Y >Y Y
CHAPTER 11
Aggregate Demand II
The SR and LR effects of an IS shock
r
A negative IS shock shifts IS and AD left, causing Y to fall.
LRAS LM(P ) 1
IS2
IS1
Y
Y
P P1
LRAS
SRAS1
Y
CHAPTER 11
AD1 AD2 Y
29
Aggregate Demand II
The Great Depression
Unemployment (right scale)
Real GNP(left scale)
120140160180200220
240
1929
1931
1933
1935
1937
1939
b i l l i o n s o f 1958 d o l l a r s
510
152025
30p e r c e n t o f l a b o r f o r c e
Shocks to the IS curve
asserts that the Depression was largely due to an exogenous fall in the demand for goods & services – a leftward shift of the IS curve.
evidence:
output and interest rates both fell, which is what a leftward IS shift would cause.
36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Reasons for the IS shift
Stock market crash ?exogenous ↓C
Oct-Dec 1929: S&P 500 fell 17%
Oct 1929-Dec 1933: S&P 500 fell 71%
Drop in investment
“correction” after overbuilding in the 1920s
widespread bank failures made it harder to obtain financing for investment
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Politicians raised tax rates and cut spending to combat increasing deficits.
37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THE MONEY HYPOTHESIS:
A shock to the LM curve
asserts that the Depression was largely due to huge fall in the money supply.
evidence:
M 1 fell 25% during 1929-33.
But, two problems with this hypothesis:
P fell even more, so M /P actually rose slightly during 1929-31.
nominal interest rates fell, which is the opposite of what a leftward LM shift would cause.
38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THE MONEY HYPOTHESIS AGAIN:
The effects of falling prices
asserts that the severity of the Depression was due to a huge deflation:
P fell 25% during 1929-33.
This deflation was probably caused by the fall in M , so perhaps mon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fter all.
In what ways does a deflation affect the
economy?
39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The effects of falling prices
The stabilizing effects of deflation:
↓P ?↑(M /P ) ?LM shifts right ?↑Y
Pigou effect:
↓P ?↑(M /P )
?consumers’ wealth ↑
?↑C
?IS shifts right
?↑Y
40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Why another Depression is unlikely Policymakers (or their advisors) now know
much more about macroeconomics:
The Fed knows better than to let M fall
so much, especially during a contraction.
Fiscal policymakers know better than to raise taxes or cut spending during a contraction.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makes widespread bank failures very unlikely.
Automatic stabilizers make fiscal policy
expansionary during an economic downturn.
43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CASE STUDY
The 2008-09 Financial Crisis & Recession 2009: Real GDP fell, u-rate approached 10%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crisis:
early 2000s Federal Reserve interest rate policy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bursting of house price bubble,
rising foreclosure rates
falling stock prices
fail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eclining consumer confidence, drop in spending on consumer durables and investment goods
44 CHAPTER 11Aggregate Demand II
Interest rates and house prices
507090
110
1301501701900
123
4567
892000
2001200220032004
2005
H o u s e p r i c e i n d e x , 2000=100
i n t e r e s t r a t e (%)
Federal Funds rate30-year mortgage rate
Case-Shiller 20-city composite house price index
Change in U.S. house price index
and rate of new foreclosures, 1999-2009
0.0
0.20.40.60.81.01.21.4-6%
-4%-2%0%2%4%6%8%10%12%
14%1999
20012003200520072009
N e w f o r e c l o s u r e s t a r t s (% o f t o t a l m o r t g a g e s )
P e r c e n t c h a n g e i n h o u s e p r i c e s (f r o m 4 q u a r t e r s e a r l i e r )
US house price indexNew foreclosures
House price change and new foreclosures,
2006:Q3 – 2009Q1
0%
2%4%6%8%10%12%14%16%18%
20%-40%
-30%
-20%-10%0%
10%
20%
N e w f o r e c l o s u r e s , % o f a l l m o r t g a g e s
Cumulative change in house price index
Nevada
Alaska
Arizona California
Florida
Illinois
Michigan
Rhode IslandN. Dakota
Oregon
Ohio
New Jersey
Hawaii
U.S. bank failures by year, 2000-2009
1020304050607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N u m b e r o f b a n k f a i l u r e s
* as of July 24, 2009.
*
Major U.S. stock indexes
(% change from 52 weeks earlier)
-80%-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999/12/6
2000/8/13
2001/4/21
2001/12/28
2002/9/5
2003/5/14
2004/1/20
2004/9/27
2005/6/5
2006/2/11
2006/10/20
2007/6/28
2008/3/5
2008/11/11
2009/7/20
DJIA
S&P 500
NASDAQ
范文三:曼昆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 衰退 外生变量 实际GDP 萧条 市场出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模型 弹性价格与黏性价格 失业 内生变量 微观经济学
国内生产总值 GDP平减指数 净出口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消费者价格指数 存量与流量 消费 劳动力 增加值 投资 失业率 估算价值 政府购买 劳动力参与率 名义GDP vs.实际GDP
生产要素 实际工资 利率 生产函数 资本的边际产量 名义利率 规模报酬不变 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 实际利率 要素价格 经济利润vs.会计利润 国民储蓄 竞争性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私人储蓄 利润 可支配收入 公共储蓄 劳动的边际产量 消费函数 可贷资金 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消费倾向 挤出
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 货币铸造税 恶性通货膨胀 联邦储备委员会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货币 公开市场操作 飞雪方程和费雪效应 价值储藏手段 通货 事前实际利率和事后实际利率 计价单位 活期存款 交换没加 数量方程 写低成本 法定货币 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 菜单成本 商品货币 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 金本位 实际货币余额 古典二分法 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中性 货币政策 货币数量论
净出口 贸易余额 资本净流出 贸易盈余与贸易赤字 世界利率 实际汇率 平衡的贸易 名义汇率 购买力平价 小型开放经济
自然失业率 失业保障 局内人vs.局外人 摩擦性失业 工资刚性 效率工资 部门转移 结构性失业 丧失信心的工人
索罗增长模型 稳定状态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劳动效率 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 内生增长理论
奥肯定律 总供给 供给冲击 领先指标 冲击 稳定化政策 总需求 需求冲击
IS-LM模型 凯恩斯交叉 税收曲线 IS曲线 政府购买乘数 流动性偏好理论 LM曲线 货币传导机制 庇古效应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固定汇率 货币升值 浮动汇率 货币贬值
黏性价格模型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理性预期 不完备信息模型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自然律假说 菲利普斯曲线 系胜率 滞后作用 适应性预期
泰勒规则 泰勒原理
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 政治性经济周期 货币主义者 自动稳定器 时间不一致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 卢卡斯批判
资本预算 周期调整性预算赤字 李嘉图等价
边际消费倾向 正常品 预防性储蓄 平均消费倾向 收入效应 永久收入假说 跨期预算约束 替代效应 永久收入 贴现 借款约束 暂时收入 无差异曲线 生命周期假说 随机游走 边际替代率
企业固定投资 净投资 有效市场假说 住房投资 公司所得税 融资约束 存货投资 投资税收抵免 生产平滑化 新古典投资模型 股票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存货 折旧 股票市场 避免脱销 资本的实际成本 托宾q值 在制品
准备金 货币乘数 杠杆 百分之百准备金银行制度 高能货币 资本要求 资产负债表 公开市场操作 资产组合理论 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 法定准备金率 弱视资产 金融中介 贴现率 交易理论 基础货币 超额准备金 鲍莫尔-托宾模型 存款准备金率 银行资本 准货币 通货存款比
范文四:曼昆 宏观经济学 第七版 名词解释(前八章)
第一章 绪论
微观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消费者、企业、工人和投资者——以及由这些个体组成的市场本身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经济学的分支,主要研究总量经济指标,诸如国民产出的水平和增长率、利率、失业和通货膨胀。
实证分析:描述因果关系的分析。(研究世界是怎样运行的)
规范分析:解释“应该如何”一类问题的分析。(研究世界应该如何运行) 套利:在一个地方低价买进,然后在另一个地方高价卖出的行为。
名义价格:未经通货膨胀调整的绝对价格。
实际价格:一种按照总体价格指标衡量的价格,就是经过通胀调整后的价格。 市场:指相互作用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
市场的范围:指市场的边界,既包括地理的边界,又包括就产品范围而言的边界。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总体价格的指标。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衡量半成品和批发品的总量价格水平的指标。
第二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供给曲线:描绘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需求曲线:描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的两种商品。 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下降的两种商品。 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
市场机制:自由市场中价格不断变动直到市场出清的趋势。
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情形。
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情形。
弹性:某一变量变动1%所引起的另一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价格弹性:商品价格上升1%所导致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收入弹性:由于收入上升1%而导致的对某一商品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某一种商品价格增加1%所导致的另一种商品需求数量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的价格弹性:商品价格上升1%所导致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点弹性:曲线上某个特定点的价格弹性值。
弧弹性:在某一个价格区间上计算的价格弹性。
周期性行业:销售量波动会放大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收入波动的周期性变化的行业。 超额需求:需求量超过供给量的情况。
超额供给:供给量超过需求量的情况。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最高限价:由政府制定的企业可以为某种产品索取的最高价格。
市场篮子(商品束):一种商品或多种商品组成的一系列组合。
无差异曲线:代表所有能提供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市场篮子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簇:一组描述消费者在不同商品组合之间偏好的无差异曲线的集合。
边际替代率(MRS):消费者为获得额外一单位的某商品而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完全替代品:边际替代率为常数的两种商品。
完全互补品:边际替代率为0或无穷大,并且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型的两种商品。
厌恶品:消费者不喜欢的商品。其无差异曲线必定向右上方倾斜,偏好增加的方向是指向右下方。
预算线:花完个人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所有商品组合。
预算约束:消费者由于收入有限而面临的购买力约束。
边际收益: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增加。
边际成本:多生产额外一单位商品产出而引起的成本的增加。
角点解(拐角解):被选择的市场篮子中某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并不等于预算线的斜率的情形。
边际效用(MU):从消费额外一单位某种商品中获得的额外的满足。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多,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减少。 边际相等原则:为了最大化效用,消费者应该使得花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美元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
序数效用函数:能产生对市场篮子排序的效用函数。
基数效用函数:能描述一个市场篮子在多大程度上臂另一个更受偏好的效用函数。 *
生活成本指数:商品和服务的典型消费组合在当期的成本和基期的成本之比。
理想生活成本指数:以当前价格达到一个给定效用水平所花成本相对于以基期价格达到相同效用所花成本的比值。
拉氏物价指数:以当期价格购买一个基期选定的商品或服务组合所需的货币数除以以基期价格购买同一组合所需货币数之比。
帕氏指数:以当期价格购买一个当期选定的商品或服务组合的购买成本与以基期价格购买同一组合的购买成本之比。
连锁权重价格指数:考虑到商品和服务消费数量变化的生活成本指数。
第四章 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价格-消费曲线:当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时,两种商品效用最大化组合的变动轨迹。 收入-消费曲线:与每一收入水平相关的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曲线。
个人需求曲线:将单个消费者将会购买的商品数量和该商品的价格联系起来的曲线。 恩格尔曲线:表示食品消费和收入之间比例关系的曲线。
替代效应:当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时,由于商品价格变动而导致的对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变化。 收入效用:当商品价格保持不变时,由于购买力的增加而导致的对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劣等品:随个人收入上升,消费量下降的商品。 正常品:随收入上升消费上升的商品。
吉芬商品:由于收入效应(负)大于替代效应,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商品。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为某一商品愿意支付的数额与实际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额。
逆向选择: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由于存在不对称信息,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一价格出售,结果导致市场上出现太多的低质量产品而较少的高质量产品。
网络外部性:个人的需求取决于其他人的购买量的情况。
攀比效应:一种正的网络外部性,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愿意购买一种商品部分是因为其他人
也购买了该种商品。
虚荣效应:一种负的网络外部性,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希望拥有的商品是独一无二的或者专有的。
大数定律:尽管孤立的事情可能是偶发的,不可预计的,但许多相似事件的平均结果是可预计的。
第五章 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
消费理论的二重性:收入在两种商品消费间的最优分配既可由与预算线相切的最高的无差异线求得,又可由与给定无差异曲线相交的最低的预算线求得。
概率:某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期望值:所有可能结果相对应的收入概率的加权平均。
可变性:不确定情形下各种可能结果彼此差异的程度。
期望效用:所有可能结果相对应的收入概率的加权平均。
风险规避:对于期望值相同的确定收入和风险性收入而言,更偏好确定收入。
风险偏好:对于期望值相同的确定收入和风险性收入而言,更偏好风险性收入。 风险中性:对于具有相同期望值的不确定性收入与确定性收入是无差异的。
风险溢价:风险规避者为规避风险而愿意付出的最大货币额。
多样化(分散化):把资源分配在那些结果不是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上来降低风险。 共同基金:一种汇集了许多个人投资者的资金以购买大量不同的股票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的组织。
公平保费:保费等于期望支出时的情形。
完全信息的价值:信息完全时做出选择的期望收益与信息不完全时做出选择的期望收益之差额。
参考点:消费者用来做出消费决策的点。
禀赋效应(捐赠效应):对于某样东西,人们在拥有时常常比没有时估价更高的效应。 损失厌恶: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锚定效应:人们制定决策时,常常过度依赖一些预先的(建议的)信息片段。
拇指法则:人们常常用简单法则或心理捷径来帮助自己进行决策。
*
资产:能给所有者带来收入流或服务流的物质。
无风险资产:能产生确定性货币流或者服务流的资产。
风险资产:给所有者带来的货币流或者服务流具有不确定性的资产。
报酬(回报):资产作为价格的一部分所带来的总的现金流。
无风险回报:不因失误或利率变动而变动的无风险收入,例如国库券。
期望报酬:资产的平均收益。
实际报酬:资产产生的实际报酬。
风险价格:投资者为了获得更高的期望报酬必须承担额外的风险。
第六章 生产
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比如劳动力、资本、原料)。
生产函数:表示对于每一特定投入组合,一个企业能够生产的最大产出的函数。 短期:一种或更多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可改变的时间段。
长期:使得所有投入要素均可变所需的时间段。
平均产量(AP):每一单位某特定投入品的产出。
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
报酬递减规律:增加某一投入品的使用而其他投入品固定不变,结果,产出增量最终会减少。 劳动生产率:某个行业或整个经济的劳动平均产出。
资本存量:可用于生产的资本总量。
技术变迁(技术进步):新技术的开发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更高。
等产量线:由生产出同一产量的所有可能的投入品组合形成的曲线。
等产量线图:绘出一些等产量线的集合,用来描述生产函数。
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在保持产出不变的前提下,某一种投入要素增加一单位,另一种要素需要减少的量。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昂惕夫生产函数):具有L形等产量线的生产函数,每一个产出水平对应唯一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
规模报酬递增:当投入品数量为原来的两倍时,产量高于原来的两倍。
规模报酬不变:投入品为原来的两倍,产出也为原来的两倍。
规模报凑递减:当投入品增加一倍时,产出的增加低于一倍。
第七章 生产成本
会计成本(历史成本):真实支出加上资本设备的折旧。
经济成本:企业在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与企业未将资源用于其他可供选择的最佳用途而放弃的机会相联系的一种成本。 沉淀成本(沉没成本):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
总成本(TC):包括固定和可变成本在内的生产总经济成本。
固定成本(FC):无论产出水平如何都不会变化的那部分成本;只有企业退出,这部分成本才消失。
可变成本(VC):随产量不同而发生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摊销:把一次性支出在几年内分摊的成本处理方法。
社会成本:是指整个社会为某一投入要素付出的成本。是一种行为给全社会造成的成本,其中也包括私人成本。
私人成本:是指私人厂商生产中,按市场价格支付一切费用,从行为当事人的角度衡量的成本,相当于会计成本。
显性成本:企业的实际支出,包括工资,薪水,原材料成本和财产租金。 隐性成本(非支出成本):指企业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成本,或者称作应当支付而未支付的企业自有资源的机会成本。
边际成本(MC):多生产额外的一单位商品产出而引起的成本的增加。
平均总成本(AC):企业的总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出水平。
等成本线:给定总成本条件下购买的资本和劳动的所有可能组合。
扩张路径:指与各种产量相对应的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的点的轨迹。(所有投入品都是可变的。)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当资本投入水平固定时,表示生产的平均成本和产出之间关系的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所有投入要素包括资本都是可变时,表示生产的平均成本和产出
之间关系的曲线。
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产出增加一单位所导致的长期总成本的变化。
规模经济:企业可以以低于双倍的成本获得双倍的产出时的情形。
规模不经济:双倍的产出需要双倍以上的投入时的情形。
资本的使用者成本:拥有并使用一项资本的年成本等于资本的折旧加上放弃的利息。
生产的使用者成本:今天生产和销售一单位会使将来生产和销售减少一单位的机会成本。 产品转换曲线:在给定投入集合的情形下,描述所有可能的两种不同的产出(产品)组合的曲线。
范围经济:一家企业生产两种商品产出超过两家企业各生产一种产品的总产量时的情形。 范围不经济:当一家企业生产两种产品的产出低于两家独立的专业化企业所能生产的总产量时的情形。
范围经济程度(SC):当两者(或更多)产品被联合生产而不是各自独立生产时所导致的成本节约的百分比。
SC=C(q1)+C(q2)?C(q1,q2)C(q1,q2)
*
学习曲线:描述生产一单位产出所需的投入品数量与企业的累积产出之间关系的图。 学习效应:指因生产活动中产生经验而导致单位成本减少以及业务中新协同的产生。
第八章 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完全竞争市场:有许多买方和卖方的市场,没有任何买方或卖方能够影响价格。 价格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因而只能接受给定价格的厂商。
利润最大化: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企业的收益和包括任何机会成本在内的总成本之差。是“正常利润”的对称。即企业利润中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及支付,是隐性成本的一部分。具体形式是企业家的收入,它是企业家从事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
产出法则:如果一家厂商可以在任何产出水平生产,那么它应当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出水平上生产。
关闭法则(停产法则):如果产品价格低于利润最大化时的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就应该停止生产。
生产者剩余:所有生产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和。
成本不变行业:具有水平的长期供给曲线。
成本递增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具有向下倾斜的长期供给曲线的行业。
规模报酬递减:当投入增加一倍时,产出的增加小于一倍。 零经济利润:企业通过投资获得正常的回报——也就是说,企业将其资金用于购买资本和投入到其他用途是一样好的。
长期竞争均衡:一个行业中所有厂商都实现利润最大化,没有任何企业希望进入或退出该行业,此时的价格使得市场上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经济租:厂商对某生产要素的意愿支付与为购买该生产要素必须支付的最低金额间的差额。 经济租=要素收入-机会成本(次优用途上的收入)
第九章 竞争性市场分析
无谓损失:总(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净损失。
市场失灵:某些情况下,不受管制的竞争市场是无效率的,因为价格无法向消费者和生产者传达正确的信号。
外部性: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造成影响的某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但是这个行为并没有反映在市场价格中。
价格支持:政府制定的高于自由市场价格水平的价格,同时政府通过购买过量供给来维持这一价格。
生产配额: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敏感商品的进口或出口进行数量或金额上的控制,其目的旨在调整国际收支和保护国内工农业生产,是非关税壁垒措施之一。而生产配额是指多个利益集团把总的生产量按照各自的生产条件与成本分配给成员的数量。
国家之间在商议生产配额的时候,通常有一条原则是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获得较多的配额。
进口配额:对某种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
关税: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
从量税:按每销售单位计征的一定货币金额的税收。
补贴:使得买者付出价格低于卖者得到价格的一笔支付,如,负税收。
第十章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
垄断:只有一个卖方的市场。
买方垄断:只有一个买房的市场。
寡头垄断: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且新厂商的进入是受到阻碍的市场。
市场势力:买方或卖方影响商品价格的能力。
进入壁垒:阻止新竞争者进入某一市场的条件。
寻租:花费大量金钱在社会非生产性努力上以获取、维持或运用其垄断势力。
价格管制:指政府对处于自然垄断地位的企业的价格实行管制,以防止它们为牟取暴利而危害公共利益。
自然垄断:一个厂商能以低于存在许多厂商时的生产成本生产整个市场全部产量的情形。 收益率管制:管理机构基于将获得的(期望)收益率而允许该厂商制定的最高价格。 买方寡占:只有几个买方的市场。
垄断者的勒纳指数:垄断势力的一种度量,由价格超出边际成本的部分与价格之比计算而得。 边际价值(MV):购买额外一单位商品带来的额外收益。
边际支出(ME):购买额外一单位商品带来的成本的增加。
平均支出(AE):为每单位所支付的价格。
双边垄断:只有一个买方和一个卖方的市场。
反托拉斯法:禁止那些限制竞争或者可能会限制竞争的行为的法律或规则。
第十一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价格歧视:对相同商品向不同的消费者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保留价格:消费者为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可变利润:企业生产的每一新增单位的利润之和,即忽略固定成本的利润。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完全价格歧视”,在生产者可以完全获知消费者的需求条件下,生产者依照消费者每一单位愿付最高之保留价格来销售,以剥削全部消费者剩余的定价方式。 二级价格歧视:对同一商品或服务的不同购买量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分段定价:对商品的不同数量或不同区段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三级价格歧视:根据不同的需求曲线将消费者分成两组或两组以上并对每组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
跨期价格歧视:利用不同的需求函数把消费者分成不同组别,通过在不同时点对消费者索取不同的价格的行为。
高峰负荷定价:当负荷能力限制造成边际成本很高时,在高峰时期索取更多的价格的行为。 掠夺性定价:迫使当前竞争者退出经营并制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以获取未来高额利润的定价行为。
两部收费制:消费者需要同时支付入场费和使用费的一种定价形式。
捆绑销售:把两件或更多件的商品捆绑在一起销售的行为。
纯捆绑销售:仅以成套搭配的方式销售的商品。
混合捆绑销售:既把两件或更多件商品成套销售又对每件商品单独销售。
搭售:要求某一产品的购买者同时购买同一企业的另一种产品的行为。
*
广告对销售的比率:企业的广告支出与其销售额之比。
广告的需求弹性:广告支出增加1%导致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第十二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垄断竞争:在一个自由进出的市场中,企业销售既有差异性又有高度替代性的产品。 寡头垄断:只有少数几个厂商相互竞争,且新厂商的进入是受到阻碍的市场。
纳什均衡:给定竞争者的行为,各厂商的行动都是最优的策略或行为组合。
反应曲线: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出与它认为竞争对手将生产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双寡头垄断:有两个企业相互竞争的市场。
古诺模型:一种寡头垄断模型,其中厂商生产同质商品,各厂商将它的竞争者的产出当作给定的,所有厂商同时决定各组的产量。
古诺均衡:古诺模型中的均衡,其中每个厂商准确地预计到它的对手会生产多少并未自己设定相应的产量水平。
斯塔克博格模型:一种寡头垄断模型,其中一家厂商比另一家厂商先决定产出。
伯特兰模型:一种寡头垄断模型,每个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各厂商都把其余竞争者的价格视为给定,并且所有厂商同时决定价格。
囚徒困境:博弈论中两名囚徒必须各自决定是否坦白的博弈。如果其中一个囚徒坦白,他会受到较低的惩罚,而他的同伴会受到较重的惩罚;如果两人都不坦白,他们受到的惩罚要小于两人都坦白的情况下的惩罚。
博弈:参与者(参加者)考虑到了每个其他参加者行动和反应后做出策略性决策的情形。 非合作博弈:博弈方之间不能相互协商且不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
支付矩阵:列出给定各厂商和它的竞争者的决策时各厂商的利润(或得益)的表格。
价格刚性: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即使厂商面临的成本或需求改变了,厂商仍然不愿改变价格。
斯威齐模型:又称“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各厂商面临一条在当前价格下折弯的要求曲线
的寡头垄断模型;在高的价格,需求价格非常有弹性;而在较低的价格,需求无弹性。 价格信号:隐形共谋的一种形式,其中一家厂商宣布提高价格并同时希望其他厂商也随之提高价格。
价格领导:市场上的一家厂商定期宣布价格变化,其他厂商跟随这一价格的一种定价类型。 主导厂商:拥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厂商,考虑到其他小厂商的供给反应,主导厂商设定一个价格以最大化其利润。
卡特尔:在这个市场,某些或所有的厂商公开共谋,它们在价格和产量水平方面合作以使它们的共同利润最大化。
第十三章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博弈论: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策略:博弈方在博弈中遵循的行动规则或计划。
最优策略:最大化博弈方期望收益的策略。
常和博弈:又叫非零和博弈,是指各博弈方的得益之和是一个非零的常数。它区别于零和博弈。在经济学研究中很有用。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范文五: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答案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央银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买入政府债券会使货币供给量( )。
A增加; B 减少;
C不变; D 难以确定。
2、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
A 增加和利率的提高; B 减少和利率的提高;
C 增加利率的降低; D 减少和利率的降低。
3、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
A 提高贴现率; B 增加货币供给;
C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D 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
4、降低贴现率的政策( )。
A 将增加银行的贷款意愿;
B 将制约经济活动;
C 与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相同;
D 通常导致债券价格下降。
5、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 )。
A 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 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 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 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7、法定准备金率越高( )。
A 银行越愿意贷款;
B 货币供给量越大;
C 越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 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越困难。
8、在下列哪种情况下,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减弱?(
A 实际利率很低; B 名义利率很低;
C 实际利率很高; D 名义利率很高。
9、“双松政策”使国民收入( )。
A 增加较多; B 增加较少;
C 减少较多; D 减少较少。
10、“双紧政策”使利息率( )。
A 提高; B 下降;
C 不变; D不确定。
11、“松货币紧财政”使利息率( )。
A 提高很多; B 提高很少;
C 下降很多; D 下降很少。
12、“松财政紧货币”使国民收入(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不确定。
二、名词解释
1、中央银行的贴现率 )
2、公开市场业务
3、简单货币规则的内容
三、简答题
1、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是什么?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四、论述题
1、扩张财政对萧条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为什么在凯恩斯陷阱区扩张性财政的产出效应最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A, 4、A, 5、C,
6、D, 7、A, 8、A, 9、D, 10、C, 11、D。
二、名词解释
1、指中央银行通过贴现率的高低来调节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从而达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
3、简单货币规则的内容是稳定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并使它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一致。
三、简答题
1、 答:一般说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不是只考虑这些目标中的某一目标,而是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应该说,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目标进行协调。当我们不考虑对外贸易,且把问题的考虑限定在短期和静态条件时,则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包括两个,即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而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2、答:⑴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改变政府来调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宏观经济。
⑵财政扩张本身就是总需求扩张的因素,通过乘数作用,总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张;货币扩张是通过减低利息以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展的;
⑶ 在凯恩斯陷阱区域和古典区域,两种政策的产出效应恰好相反;
⑷财政扩张存在一个财政融资问题,而货币扩张则没有。
3、 答:⑴总需求是指总支出,单个商品的需求是指不同价格水平下队商品的需求数量。
⑵总需求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单个商品的需求受相对价格的影响。
⑶二者虽然都受价格的影响,但对前者的解释是从利息率分析入手,对后者的解释则是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入手。
四、论述题
1、答: 当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身意味着总需求扩张,另一方面,通过乘数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消费者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进一步扩张。当然,在扩张财政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利息率会提高。这样,投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2、答: ⑴由于证券投机对利息率的变化无限敏感,当利息率稍有提高时,货币投机需求立即减少,总需求扩张极容易获得货币支持。
⑵由于货币支持问题立即获得解决,国民收入增加时,利息率只有极细微的提高。这样的投资的减少几乎为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曼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