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语中庸之道读后感
论语中庸之道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分享了论语中庸之道的读后感,欢迎欣赏,
论语中庸之道读后感1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本来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头。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们需要多注重提升自己的内在涵养,学习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论语中庸之道读后感2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
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
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中庸之道读后感3
我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
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论语中庸之道读后感]
范文二:高考论语复习 中庸之道
“中庸”在孔子言行、主张中的体现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5.22)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6.1)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
《<论语>选读》十课内容回顾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
《知其不可而为之》: 积极入世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观
《高山仰止》: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范文三:论语复习【十】—中庸之道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
——中庸之道
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要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评析】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君子为什么是“和而不同”呢?
君子有与社会相协调的愿望,追求社会和谐。
君子“博学于文”,对各种事务有自己独到见解。君子虽然知礼,重协调人际关系,但不会消弭自己的思想信念,更不会随声附和。
君子人格正直,不会说假话,不会曲意违心地奉迎别人。因此,“君子和而不同”。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孔子认为言行都合乎中庸之道的人,是品德最高尚的人。
交朋友时,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也应该找狂
与狷的人,因为狂者勇于进取,而办事不细,狷者为人耿直却不求有所作为。
没有“中行”之人,只好求其次。当然,求其次只是取他的长处而并非喜欢他的短处。在一个人的身上仍存在着取其优的问题。在不可求得最“中”的条件下,去求其相对的“中”,这本身仍是合乎中庸之道。
17.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评析】乡愿”这种人表面上“谨厚老实”,看不出什么毛病,但他处处讨好,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他心里缺乏真实,其言行都不是发自本人的真性情。这种人外博谨厚之名,实系与世俗同流合污、求媚于世的伪善者。
这种好好先生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不得罪人,结果使道德原则得不到伸张。又由于他是以老好人出现,不像那些公开的坏人,所以,败坏了道德大家还不觉得,因此像偷道德的贼一样。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提问:“乡人之善者好之”和 “不善者恶之”的人是怎样的人?
要点:这种人能不以他人的好坏为依据,而以善恶作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符合中庸的法则,不偏不倚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评析】“仁者爱人”,子贡也许由此产生君子是否有“恶”人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列举四种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四种人的问题是属道德品质问题。因此他们是“不仁”的人。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说,君子既然以仁为本,就必然会对不符合仁的行为表示憎恶。孔子与子贡列举的憎恶的内容,正是不符合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说,有爱必有憎,不过,要正确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3、①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狂者、狷者、小人、乡愿。
②我愿意与君子交往。君子为人处事讲原则,“义之与比”“和而不同”,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不偏袒,不苟合,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
(狂狷者有优点,狂放者积极进取,狷介者不肯做坏事,但两端平衡得都不够好;小人“同而不和”,表面打得火热,但骨子里不和谐;乡愿,是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这种人表面忠厚朴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是道德的破坏者。)
4、(1
)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
(2)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结党营私;君子举人察言要有原则;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四、典型问题阐释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折中主义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结合文段请说说孔子认为“民鲜久矣”的原因。
答案:
中庸之道,在于它的中正持平,聪明的人理解得过了头,愚蠢的人理解得达不到,这过头和达不到都是有损于中庸的。有才能的人做过了头,不好的人怎么做也达不到要求。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能达到人很少,因此,老百姓很久没享受到了。
例3: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
答案:过犹不及。
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
不赞
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
例4: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的这句话阐述了儒家什么思想?这种精神在践行中的标准是什么?请另结合《论语》中的某相关章句,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中庸思想。义(道义、仁义)。(1分)
中庸之道绝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而是一种始终以“义”为准绳的稳健主张(1分)。孔子说:“乡原,德之贼也。”就体现了中庸的原则是“德”,即“义”。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体现了中庸所谓的无过无不及并非无原则的调和。
例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不得中行之人就愿意结交狂狷之人,你赞成孔子的选择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
例6: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2)为什么孔子视“乡愿”之人为“德之贼”?(3分)
答案:(1)不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因为:①“乡愿”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愿”,是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愿”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④“乡愿”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答出3点即给满分)
回顾内容:
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
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
第六课:君子之风(道德修养)
第八课:周而不比(交往观)
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教育观)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
第十
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理想观)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2011.4.5】
范文四:中庸之道看内控案防
中庸之道看内控案防
如果说业务发展是银行这艘巨轮的螺旋桨,引领着它不断前进, 那么内控案防就是这艘巨轮的舵, 永远掌握着前进的方向。 前进不容 易, 掌舵更不容易。 前进工作做不好, 巨轮会减速, 甚至会不进则退, 但只要把舵掌好了, 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善甚至扭转落后的局面的; 但 如果掌舵工作做不好, 无论前进快与慢, 我们永远到达不了我们向往 的彼岸,而且前进地越快,越是会南辕北辙。所以说,内控案防工作 永远是重点,也永远是难点。
山东济宁是孔子的诞生地, 也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 儒家思想是 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思想, 几千年的发展使其已经根深蒂固 地生长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 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 行为。 所以我们不妨回过头去, 看看两千年多前的儒家思想能为我们 的内控案防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说到儒家思想, 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中庸之道。 现代社会对中庸的 理解往往有一些歧义,认为中庸是明哲保身,没有主见,或者不敢表 达自己的意见。这些理解都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中”不是“折中” , “庸”也不是“平庸” 。 《论语》里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意思是,中庸是德的一种表现,而且是极致的。那么,具体来说,中 庸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 “中” 为不偏, “庸” 为不易。 也就是说, 做事要不偏不离, 不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持之以恒方为成功之道。 这提示我们,
范文五:论语禅解 第十章 中庸之道
第十章 中庸之道
第十章 中庸之道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不离和,和不离礼,不执一边,才是中道。儒家以礼治世,用礼来规范个人行为及道德。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圣君以来,不论大小之事,皆以礼治国,德泽于百姓。虽礼之用以和为贵,但凡是只求和而不守礼,则反成祸害,失去制礼之美意,故为人处事,应以中庸智慧对之。
何谓中庸?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执于一端,天下之人,应行此正道,六祖教授:「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自能无爱憎,离相即觉悟。庸者,是不变之定理。众生皆有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此理于一切时空,皆无法改变。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