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雷达的发明
1940年9月15日,希特勒命令500架战斗机对英国伦敦进行突然袭击,准备给英国以毁灭性地打击,希望一举击溃英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德国飞机刚刚飞抵英国领空,就遭受到英国空军的炮火拦截,185架飞机被击落,损失惨重…… 为什么英军已早有准备,迎头痛击德军飞机呢?这多亏了英国空军的“千里眼”――雷达。 早在1935年,英国皇家无线电研究所所长沃特森就奉英国政府的命令,研制一种能够探测远距离飞机的装置。因为英国政府对德国希特勒侵吞欧洲大陆的野心已经了如指掌,不得不加强防御。沃特森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带领他的课题组日夜攻关,可是,进展并不像期望的那样大。 有一天,沃特森在调试监测仪器时突然发现,在荧光屏上有一连串的亮点:“咦,哪里来的亮点?”沃特森迷惑不解地问起来。 助手们见了,也纷纷猜测起来: “是不是显像装置坏了?” “是不是周围有什么干扰,要不,亮点为什么会时而亮,又时而暗?” 于是,大伙儿仔细地检查了荧光屏,并没有发现显像装置有什么问题;接着,又关闭了附近电器的电源,可是那亮点儿还是存在! 沃特森沉思着,紧皱眉头,默默无语。 几天以后,沃特森又吩咐助手们,把试验仪器搬得离大楼:一点儿,然后,再插上电源,一切按照原来的方法操作一遍,大:兴奋地发现那一串亮点儿不见了。沃特森激动了,这说明他研制的设备已经能够检测出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无线电回波信号了,就像蝙蝠的口与耳能接收超声波一样的道理。 “这说明,我们离成功就只有一步之遥啦。”沃特森命令助手们把装置装在载重汽车上进行试验,同时,命令飞机从工5千米以外的地方向载重汽车所在地飞来。 “15千米,14千米,13千米,12千米……”一位负责报告监测距离的助手话音未落,荧光屏上已出现了一个耀眼的亮点。 “成功了,成功了。”沃特森和大家一起欢呼雀跃,互相祝贺,因为他们研制的雷达已经成功地接收到了回波信号。 “但是,12千米对我们的防御来说,还是不够的,要知道,早一分钟发现敌情就早一分钟争取了主动。”沃特森要求大家加快研制高水平的更具实战效能的雷达,并带头深入研究。 半年后,沃特森研制的雷达终于攻克了许多难关,在荧光屏上就能读出飞机的高度和距离,即使飞机在80千米以外,雷达也能一眼“认出”,为防卫与反击提供了必要的时间。至此,雷达进入了实战阶段,为保卫英国的领空做出了极大贡献。
范文二:15雷达的发明
15雷达的发明
在本世纪30年代,无线电技术出现了重大的突破,那就是雷达的发明。雷达又称作无线电测位。是利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来测量远处静止或移动目标的距离和方位,并辨认出被测目标的性质和形状。
早在1887年,赫兹进行验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时就曾发现:发射的电磁波会被一大块金属片反射回来,正如光会被镜面反射一样。
1897年夏天,在波罗的海的海面上,俄国科学家波波夫在“非洲号”巡洋舰和“欧洲号”练习船上直接进行5千米的通信试验时,发现每当联络舰“伊林中尉号”在两舰之间通过时,通信就中断,波波夫在工作日记上记载了障碍物对电磁波传播的影响,并在试验记录中提出了利用电磁波进行导航的可能性。这可以说是雷达思想的萌芽。
1921年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发现了短波可以进行洲际通信后,科学家们发现了电离层。短波通信风行全球。
1934年,一批英国科学家在R(W(瓦特领导下对地球大气层进行研究。有一天,瓦特被一个偶然观察到的现象吸引住了。它发现荧光屏上出现了一连串明亮的光点,但从亮度和距离分析,这些光点完全不同于被电离层反射回来的无线电回波信号。经过反复实验,他终于弄清,这些明亮的光点显示的正是被实验室附近一座大楼所反射的无线电回波信号。瓦特马上想到,在荧光屏上既然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被建筑物反射的无线电信号,那么活动的目标例如空中的飞机,不是也可以在荧光屏上得到反映吗?
根据上述的设想,瓦特和一批英国电机工程师终于在1935年研制成功第一部能用来探测飞机的雷达。后来,探测的目标又迅速扩展到船舶、海岸、岛屿、山峰、礁石、冰山,以及一切能够反射电磁波的物体。’
当时研制雷达纯粹是为了军事需要,因此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实际上,几乎在同一时期,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在保密的条件下独立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R(W瓦特只能说是在这方面已为大家知晓的代表人物而已。
到1939年为止,一些国家秘密发展起来的雷达技术已达到了完全实用的地步。就在这一年,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项新发明在二战中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威力。
附注:
发明雷达的瓦特,和发明蒸汽机的瓦特,不是同一个人。 沃特森?瓦特:(1892,1973)英国物理学家和雷达技术专家。 詹姆斯?瓦特:(1736,1819)苏格兰发明家,蒸汽机发明人。
詹姆斯?瓦特
范文三:雷达的发明
雷 达 的 发 明
大北中学 李建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用飞机出现,一些国家在抵御它的进攻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有的科学家开始研制一种远距离寻找飞机的仪器,这就是后来的雷达。
不过,雷达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在证实电磁波的存在时,就已发现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金属物会被反射回来,就如同用镜子可以反射光一样。这实质上就是雷达的工作原理。不过,当时赫兹并没有想到利用这一原理来进行无线电通讯试验时,通信突然中断了,几分钟后又恢复了正常。这种现象连续几次出现,起初他以为是机器出现了故障,经检查,一切正常。于是,他观察了外部的情况,发现一艘轮船正通过两艘军舰之间,等船驶过后,两舰之间的通讯又恢复了正常。波波夫凭着自己敏锐的感觉,立刻意识到,就是这只船在经过两舰之间时挡住了无线电波。他由此想到,如果在海上航线上设置无线电通讯设备,就可以利用电波探测到海上目标。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将此想法付诸实践。直到1922年,美国科学家根据波波夫的设想,在海上航道两侧安装了电磁波发射机和接收机,当有船只经过时,通过电波马上就可以测出。这就等于在海上设置了 一道看不见的警戒线。不过这种装置仍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雷达。
1935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国家物理研究所无线电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既能发射无线电波,又能接收反射射波的装置,它能在很远的距离就探测到飞机的行动。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雷达。这台雷达能发出1.5厘米的微波,因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都要好,遇到障碍后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测空中飞行的飞机性能好。为了安全和方便,当时称这种雷达为CH系统。经过几次改进后,1938年,CH系统才正式安装在泰晤士河口附近;这个200公里长的雷达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给希特勒造成极大的威胁。随后,英国海军又将雷达安装在军舰上,这些雷达在海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雷达不仅运用在军事上,还可用来探测天气,查找地下20米深处的古墓、空洞、蚁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雷达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发 电 机 的 发 明
大北中学 李建奎
在公元1831年,法拉第将一个封闭电路中的导线无意中通过了电磁场,导线奇妙的发生了转动并且有电流流过电线,法拉第出中了解到了电与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他建立了第一个发电机原型,这个原型包括了在磁场中迥转的铜盘,这个发电机产生电力,虽然微小,但却足以称道。在这个发明之前,所有的电力都是由静电机器和电池所产生的,这二者不可能产生出巨大的能量,提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说,法拉第的发电机改变了这一切,也可以说改变了世界。
各国科学家跟据电磁感应原理,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西门子。西门子用电磁铁代替了永久磁铁,其原理是:电磁铁的铁芯在不通电的时候,也还存有微弱的磁性。当转动线圈时,利用这点所剩的磁发出电流,再反回给电磁铁,促使其磁力增强,这样,电磁铁就能产生出很强的磁性。
再后来,西门子着手研究电磁式发电机。很快就制成了这种新型发电机,它所产生的电流,是皮克发电机无法相比的。而且,这种发电机比连接一大堆电池来通电也方便的多,这是因为实用,发电机才被广泛应用起来。
当西门子的新型发电机问世不久后,意大利物理学家帕其努悌不甘落后,在1965年发明了环状发电机电枢。这种电枢是以在铁环上绕线圈代替在铁芯棒上绕制的线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发电机组效率。
就在西门子的新型发电机出问世不久的时候,意大利人帕其努悌不甘寂寞,在1965年发明了环状发电机电枢。这种电枢的原理是,以在铁环上绕线圈代替在铁芯棒上绕的线圈,从而提高了发电机的工作效率。
其实,早在1860年,意大利人就提出了发电机电枢的设想,但这一构想却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1865年,他又在一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这番见解,但仍未得到社会的公认。
过了四年,比利时学者古拉姆在巴黎研究电学时,偶然看到了帕其努悌发表的电枢文章,独到的眼光看出其优越性。后来,他根据意大利人的设计方案,同时又采纳了西门子的电磁铁式发电机原理进行研制,终于在1870年制成了性能优良,效率高效的发电机。
看来,发电机的发明,与每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密不可分。在帕其努悌的发明
中,对发电机的整流子部分进行了重要的改进,让发电机发出的电流强度变化极小。在采用帕的设计方案完成的古拉姆式发电机,同样发出的电流强度变化也很小。没有帕的设计方案,古拉姆的发电机组可能就不会有这么良好的性能。
古拉姆的发电机效率高,性能好,所以有了很好的销路,也发了大财,同时让后人记住了他,被人们誉为“发电机之父”。
不只是中国人看到别人发财了会眼红,德国人也一样。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阿特涅,就对发电机进行了成功的改进,他改进了线圈的绕线方式,让发电机的性能得到了提升。
古拉姆发电机是电枢是将铁丝绕成环状,在每个环之间夹了一层纸做绝缘体,再将环捆在一起作为铁芯,然后在其上面绕上导线线圈,由线圈的不同部位引出一些导线,最后接向带整流子。阿特涅发电机的电枢,是用许多薄的圆铁板以纸绝缘之后再重叠起来,制作成铁芯,然后在上而绕上导线线圈。后人把这种方法叫做“鼓卷”,根据它的形象像鼓一样由来。经过了阿的这番改进,发电机的外观和性能,较之以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范文四:锯是怎么发明的
《锯是怎么发明的》教学设计
文化小学 景伟岩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了解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
2?学会13个生字,理解“传说、发明、需要、徒弟、陡、厉害、发现、口子、启发、工具、果然”等词语的意思。能照样子写句子,会用“发现”造句。
3?能听写指定的句子。
4?背诵课文三、四节。
[教学重点]
1教学字词,让学生知道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
2会用“发现”造句。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三、四节。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实物(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重点]
读通课文,知道锯是鲁班发明的及怎样发明出来的。学会文中生
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实物“锯”,问:这是什么?是由谁发明的叫锯,鲁班)
是怎么发明的?让我们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学习字词。
1?分学习小组自学。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字连词,想想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2?交流。
(1)指名自由分节读课文,评议。
(2)开火车读字连词。
(3)交流新词词义。
(4)指导用"发现"造句。
1说说”发现”的意思(区别“看见”)。
2完成课后练习二。
3联系生活,独立造句。
4说说课文哪儿节介绍了锯的发明?
三、巩固字形。
1?分小组交流记字方法,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2?分层要求默写、抄写。
第二课时
[课时重点]
学习第三、第四小节,知道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懂得只有善思爱想,才能有所创造。初步背诵第三、第四小节。培养质疑问难、评议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新。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第三、第四小节写了锯是怎样发明的。这节课我们重点读懂这两小节,争取把它背出来。
2?同学们,你们在读第三、第四节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出示小草)
二、学习第三、第四小节。
1?这是棵怎样的小草?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出示,读句)
2?体会“仔细一看”、“发现”。
3?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可真厉害!课文中哪几句话写出了这个意思?请你读读课文把它们划出来。
(1)分学习小组讨论。
(2)交流,出示:
一根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
忽然,他的手指被一根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3)这几句话该怎么读才能显出小草的锋利?
互相评议,指导读。
4?这时鲁班又怎么想?出示:
如果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强得多吗?
(1)这句话很长,谁能读好?指导读。
(2)这句话的意思懂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3)互助解疑,齐读句子。
5?鲁班的设想成功了吗?读第四节的最后一句。
(1)哪儿个词最能体现鲁班成功了,(果然)
(2)指导读句。
6?小结:鲁班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想到照小草的叶子那样,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从而发明了锯。这个过程也是鲁班受到启发的。过程。(板书:启发)
7?背第三、四小节。
(1)课文的第三、四节具体写了这一个过程,连起来读读这两节。
(2)把这部分内容背出来。注意背诵之前,不仅要再读读课文,还应理理这部分内容的顺序。
(3)自己准备,分层要求齐背。出示课后练习一
(4)完成填空。
三、明白道理,积累运用。
1?你知道了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2?创设情景:当时与鲁班一起干活的人也十分佩服他。有的还十分好奇,追问鲁班是怎么发明出锯的。你猜,鲁班会怎么说?
3?总结,听写课后练习五中句子。
范文五:锯是怎么发明的
锯是怎样发明的
木工用的锯,传说是鲁班发明的。
有一回,鲁班造一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就叫他的徒弟上山去砍树。当时还没有锯,砍树全靠斧子,一天砍不了几棵。鲁班很着急,就亲自上山去看。
山很陡,鲁班抓住树根和杂草,一步一步往上爬。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
一棵小草怎么会这样厉害?鲁班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边上有许多小齿。他试了试,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这可提醒了鲁班,他想:如果用铁打一把有齿的工具,在树上来回拉,不是比用斧子砍快得多吗?他马上回去打了一把,拿到山上去试,果然又快又省力。鲁班就这样发明了锯。
后来,人们不断改进,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锯。
1、鲁班是怎样发明锯的?
2、说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发明 改进 忽然 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