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
建设美丽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共建美丽青岛》 美丽中国的关键是“美”,是让人民看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心之美。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幸福山”,又要“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早日实现美丽中国。
我们国家(青岛)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形势也日益严峻。目前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疫病横行,无一不在向人们敲响警钟。我们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福祉、城市发展和民族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共建美丽中国(青岛)。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青岛,需要)加强监管,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环境保护监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众多领域,需要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形成综合执法合力,才能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加大监管力度,对于不遵守法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要增加处罚力度。同时还应鼓励公众及社会媒体对环保工作进行监督。要借助新闻网络平台,创新监管形式,实行“在线实时监督环保”的新举措,为环保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青岛,需)要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节能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把“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减少废物的排放,又实现了循环利用,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融会贯通。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青岛,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生态知识,让公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一方面要通过公益广告或者组织志愿者进行宣传科学生态知识,另一方面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环保意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公民的节约意识,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宣传健康的消费理念,让公民做到理性消费、低碳消费、生态消费。
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是托起美丽中国的强有力的臂膀。然而,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将生态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范文二:文章1生态文明建设
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生态浙江
赵洪祝
在“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努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是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也是浙江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深刻认识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
生态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
从理论层面看,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爱物”等思想,就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智慧。在国际上,生态理念与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概念。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问世,标志着当代环境保护文化的兴起。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环境宣言》等文件的发布,以及世界各国相继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被世界所接受。这为生态文明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发展历程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既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扬,更体现了对传统文明特别是对工业文明相关问题的深刻反省与批判。它摈弃了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强调人类发展要服从生态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摈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强调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摈弃了“物质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强调有节制地积累物质财富,崇尚适度消费和精神文化享受,追求既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从自身特征看,生态文明是由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性理论体系,具有价值理念平等性、生产生活自律性、社会发展和谐性、建设过程长期性的特征。价值理念平等性,要求我们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保护和发展自然,给自然以平等态度的人文关怀;生产生活自律性,要求我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坚持生产方式生态化,倡导绿色消费;社会发展和谐性,要求我们把生态理念渗入社会管理之中,追求代际、群体之间的环境公平与正义,扩大公众环境参与度,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建设过程长期性,要求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既要描绘好远景蓝图,又要提出阶段性目标任务,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从战略布局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前,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坚持在打造生态浙江的过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实践过程
浙江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认识经历了逐步提升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按照“治山要与治水相结合”的思路,浙江大力开展山、水、田综合治理,兴建水库,疏浚河道,封山育林。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浙江着力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了建设“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大以来,浙江深入开展生态省建设,明确提出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启动了
“811”新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污染减排和重点区域环境整治。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推进生态建设的工作思路愈加清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一是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浙江制定了一批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实施了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切实加强了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底,与“十五”规划期末相比,全省二氧化硫排放下降了21.16%,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化学需氧量下降了18.1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20.01%。
二是城乡面貌持续改善。通过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浙江全面建成了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成了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基本解决了突出的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到2010年底,全省11个设区市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2.2%,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气数比例均在85%以上。
三是循环经济加快发展。随着《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等规划和政策的持续实施,我省积极推进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推动清洁生产由重点工业向全社会延伸,高效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10年底,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3个,确定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创建点98个,现代农业园区外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8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289个,涌现出19个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同时,深入实施《浙江省生态旅游发展纲要》,已建成30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是生态建设氛围日益浓厚。浙江广泛开展了生态创建和绿色创建活动,全民参与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近年来,全省涌现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建设先进单位,已累计建成1个国家生态县、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9个国家级生态村。此外,浙江省还拥有全国绿色学校49所,国家级绿色社区27个,全国绿色家庭37户,国家级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9个。
五是生态建设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省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整体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浙江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省级财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持续增强,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2006年到2010年,省级财政安排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累计超过176亿元。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浙江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经济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三高”产业比重依然偏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资源瓶颈制约依旧突出。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和压力,我们要更加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将其与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三、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最近,在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省情的基础上,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的重大决策,全面实施“811”生态文明推进行动。我们要继续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走生态立省之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质,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合理规划布局产业结构。抓紧制定实施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优化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和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基地,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积极培育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循环经济产业链。
综合实施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以建设“绿色城镇”为依托,加强园林绿化,着力解决城
镇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及光污染问题。以创建“美丽乡村”为目标,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全省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以加快海洋保护区建设为契机,加强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建设,实施海洋生物资源和重要港湾及重点海域生态环境恢复工程。以发展“碳汇林业”为载体,着力推进平原地区绿化建设,争取早日实现“森林浙江”建设目标。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突出抓好高耗能行业及企业节能工作,不断加强重点耗材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促进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加快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积极推动甲醇汽油试点推广工作,继续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发展清洁煤发电技术,努力打造全国清洁能源基地示范省。
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坚持推进自主创新,发展能源开发利用新技术,促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先进育种技术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同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共性技术和高层次科技人才。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加快制定和实施生态文化的道德规范,把建设生态文明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加快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创建一批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作品。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承载平台,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主题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做好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和浙江生态日等重要时点的宣传组织工作,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优先采购列入国家“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立法,切实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范文三:人民日报生态文明建设文章
让生态损害者?“无路可逃”(人民时评)
梅凤乔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15日 05 版)
只有相关主体?各负其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才能行之有?效,成为护卫生态?环境的“法宝”
广东珠海日前?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一种?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环?保决心。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以公众最为关?注的雾霾问题?为例,尽管自然因素?如气象条件不?容忽视,但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来?源于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包括建筑施工?、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餐饮服务等。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既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又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受害者?。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比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少耗一度电,少漏一滴水,都有助于解决?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许多时候,引进一个污染?企业,就足以抵消这?些努力。在这种情况下?,落实地方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的环境责?任,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实中,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政治资本?,不惜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本,在以“漂亮”的政绩得到重?用、提拔后心安理?得地离开,留下的却是难?解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受害的是?当地百姓。此风日长,致使各地的生?态环境“欠账”越积越多。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国大气、土壤、水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是“人祸”。
根治“人祸”,不能靠“人治”,只能靠“法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是迈向生态环?境问题“法治”的重要一步。我国《环境保护法》早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遗憾的是,这项规定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迄今为止,很少听说哪个?城市的市长因?为任期内环境?
质量严重恶化?而受到追责。反倒是听闻一?些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大开绿灯”,甚至在引发严?重污染损害后?依然对污染企?业加以袒护。如果建立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类似的问题即?使不能绝迹,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
当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不能仅仅针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也应当终身追?究其责任。毕竟直接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通常不是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而是相关企业?和个人。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完全推?到前者身上,也有失公允。同时,只有明确相关?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损害?应当承担的责?任,才能厘清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的责任。只有相关主体?各负其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才能行之有?效,成为护卫生态?环境的“法宝”。
毫无疑问,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还要逾越现实?中存在的诸多?桎梏。我们期待,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珠海?经济特区,能够以《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基础,大胆探索,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得到具体?化,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蹚路,为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
人民日报干部?说干事:强化生态优势? 推进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江苏省盐城市?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品牌,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抓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美?好家园。
抓住控源治污?根本。治污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把源头防?控作为治污关?键,建立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把新上项目?“排放关”,
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强化水?污染防治,以PM2.5防控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配套?,下决心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夯实造林绿化?基础。坚持“大量增绿、注意透绿、追求多样、讲究实际”原则,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沿海滩涂?宜林荒地荒滩?开发,高起点规划建?设沿海万亩新?林场,把盐城的黄土?海岸打造成绿?色海岸。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城市主要道路?和节点为重点?,打造层次分明?、纵横交错、四季见绿、全年有景的绿?色景观通道。大力发展苗圃?基地、经济林、观光林等林业?产业,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打造生态农业?优势。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和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打响盐城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品牌。积极培植生物?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创意农业?和功能性农业?等新兴业态,形成集聚效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养殖业达标排?放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生态产?业链。
坚守资源保护?底线。坚持节约集约?、依法依规使用?资源,努力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深入开展用水?总量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建设节水型城?市。严格执行沿海?战略资源管控?规定,科学有序、高效集约地开?发利用滩涂等?资源,为沿海永续发?展留下空间。做好麋鹿和珍?禽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恢复和建?设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化环保产业?支撑。节能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以环保科技城?、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阜宁滤料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烟气?治理成
套装备?等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电光源制?造及节能汽车?等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滤料等产?业,打造集群化、规模化、特色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广泛集聚环保?产业高端资源?,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节能环保企?业。
彰显生态旅游?特色。生态旅游产业?是体现生态文?明成果的朝阳?产业。秉持有力保护?、有效利用、有序开发的理?念,加大资源科学?开发力度,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打造面向世界?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围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节点,突出重点景区?建设,精心策划配套?产品,提升完善景区?功能。依托沿海湿地?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重?点旅游度假区?,彰显盐城生态?资源与环境魅?力。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盐城市委?书记)
范文四:人民日报_生态文明建设文章
让生态损害者“无路可逃”(人民时评)
梅凤乔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15日 05 版)
只有相关主体各负其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才能行之有效,成为护卫生态环境的“法宝”
广东珠海日前出台《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这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也体现了一种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环保决心。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以公众最为关注的雾霾问题为例,尽管自然因素如气象条件不容忽视,但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来源于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包括建筑施工、机动车尾气、工业生产、餐饮服务等。可以说,生态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既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者,又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受害者。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比如,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张纸,少耗一度电,少漏一滴水,都有助于解决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许多时候,引进一个污染企业,就足以抵消这些努力。在这种情况下,落实地方政府特别是其主要领导的环境责任,就显得非常重要。现实中,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政治资本,不惜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本,在以“漂亮”的政绩得到重用、提拔后心安理得地离开,留下的却是难解的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受害的是当地百姓。此风日长,致使各地的生态环境“欠账”越积越多。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国大气、土壤、水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是“人祸”。
根治“人祸”,不能靠“人治”,只能靠“法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是迈向生态环境问题“法治”的重要一步。我国《环境保护法》早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但遗憾的是,这项规定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迄今为止,很少听说哪个城市的市长因为任期内环境
质量严重恶化而受到追责。反倒是听闻一些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大开绿灯”,甚至在引发严重污染损害后依然对污染企业加以袒护。如果建立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类似的问题即使不能绝迹,至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 当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不能仅仅针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企业和个人,也应当终身追究其责任。毕竟直接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通常不是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而是相关企业和个人。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完全推到前者身上,也有失公允。同时,只有明确相关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损害应当承担的责任,才能厘清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的责任。只有相关主体各负其责,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才能行之有效,成为护卫生态环境的“法宝”。
毫无疑问,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还要逾越现实中存在的诸多桎梏。我们期待,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珠海经济特区,能够以《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基础,大胆探索,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得到具体化,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蹚路,为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
人民日报干部说干事:强化生态优势 推进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江苏省盐城市坚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品牌,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抓手,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努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美好家园。
抓住控源治污根本。治污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把源头防控作为治污关键,建立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把新上项目“排放关”,确保
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以饮用水安全为重点强化水污染防治,以PM2.5防控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配套,下决心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夯实造林绿化基础。坚持“大量增绿、注意透绿、追求多样、讲究实际”原则,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沿海滩涂宜林荒地荒滩开发,高起点规划建设沿海万亩新林场,把盐城的黄土海岸打造成绿色海岸。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城市主要道路和节点为重点,打造层次分明、纵横交错、四季见绿、全年有景的绿色景观通道。大力发展苗圃基地、经济林、观光林等林业产业,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打造生态农业优势。依托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和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打响盐城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品牌。积极培植生物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创意农业和功能性农业等新兴业态,形成集聚效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养殖业达标排放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生态产业链。
坚守资源保护底线。坚持节约集约、依法依规使用资源,努力实现资源永续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深入开展用水总量管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技术和高效节水产品,建设节水型城市。严格执行沿海战略资源管控规定,科学有序、高效集约地开发利用滩涂等资源,为沿海永续发展留下空间。做好麋鹿和珍禽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恢复和建设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化环保产业支撑。节能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以环保科技城、建湖节能电光源产业园、阜宁滤料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烟气治理成套装
备等环保装备制造、节能电光源制造及节能汽车等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滤料等产业,打造集群化、规模化、特色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广泛集聚环保产业高端资源,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节能环保企业。
彰显生态旅游特色。生态旅游产业是体现生态文明成果的朝阳产业。秉持有力保护、有效利用、有序开发的理念,加大资源科学开发力度,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打造面向世界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围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节点,突出重点景区建设,精心策划配套产品,提升完善景区功能。依托沿海湿地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重点旅游度假区,彰显盐城生态资源与环境魅力。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盐城市委书记)
范文五:生态文明的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生态文明建设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中国的现状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全球范围看,人类社会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人口急剧膨胀与资源严重匮乏。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对自然资源构成巨大的压力,如淡水资源短缺、耕地日益减少,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等。地球的环境人口是有限的,。二是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严重,海洋污染严重,酸雨增多等。从中国的现状看,全球范围内存在的环境问题中国都存在,有的更为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还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严重不足。二是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所以,环境和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生态文明的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他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的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内容。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的几个层次。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他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次主要是指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这四个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
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2)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3)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1)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2)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1)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2)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3)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1)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2)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
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