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向经济危机发展。我国宏观经济在原"两防"方针指导下的"软着陆"过程,加入了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已带有在经济周期由高涨向低迷的阶段转换中"硬着陆"的危险,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遇到了比较明显的困难。我国2008年1,9 月的GDP增长率,迅速回落至9.9%,并显然将继续回落;外贸政策的主要目标,不到半年,就从"压顺差"变成了"稳出口"。为应对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长下降,以及失业率上升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已在"抗寒增温"方向上频频出手。本次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的是针对外贸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下降,以及从经济全局变化的新趋势着眼,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意图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反周期"操作。
我们已看到,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进口需求滑落,这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国内各产业的发展已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困难,涉及房价的下跌、加工企业销售额减少和利润下降,企业员工收入的下降等,以及由此导致的内需下降。这些连锁反应,有的还处于萌芽状态,刚刚有所体现。为了防止我国经济过快下滑,维持较快稳定发展,我们确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企业改善预期、树立信心、克服困境,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企业生产和效益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关于我国目前财政基本形势的判断
据统计,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的同时,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8%、27.7%和10.6%,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2008年7月开始,税收增速大幅回落,9月份为2003年以来月度最低增幅,仅2.5%,如扣除9月份CPI 4.6%的涨幅,9月份实际税收仅为3.1%的财政收入,已呈现负增长,从税收收入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整体形势来看,不容乐观。但如果我们全面分析这个回落,可以看出其尚在可承受幅度之内。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2008年7月份以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比如上海、厦门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都没有达到20% ;二是一些企业受到国内外多重负面因素"碰头"的合成压力后,生产规模有所收缩,效益水平出现下降;三是一些政策性减收因素产生作用。经过政策调整,上述因素可以得到一定矫正和冲抵。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财政收入这几年的增加比较显著,2007年的增幅达33%左右,2008年1,9月份累计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在25.8%的水平,目前可认为这是一种总体而言尚属正常的回调。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近年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并积极平稳地进行了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金融运行的防范风险能力上升,经济基本面对于财政收入的支撑力也仍然存在。
在财税部门作出增收节支努力的同时,我国200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仍有可能在20%左右,扣除物价指数之后,仍应高于GDP的年度增速。换言之,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年仍会有一些提高。这一指标在1995年从10.3%的谷底水平一路走高后,2007年首次超过20%,达到20.6%,2008年则可能接近21%。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及时、合理调整
为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首先有必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重大变化,应对冲击需要在宏观政策方面出手。考虑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目标方面具有不同的侧重,为了发挥宏观政策的整体效应,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成为政策应急调整中的重要事项。
第一个层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前面一段时间已屡次调低利率,表明货币调控的方向已由原来的从紧,变为现在的适当松动。我们仍要高度关注物价变化,继续努力防控通货膨胀,但是有必要适当地松动总量控制,这方面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应积极予以配合,适度实施扩张。
第二个层面,从财政政策的侧重点看,当前应在原来稳健框架之下优化结构的着力点上,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力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增加有效供给的作用,从综合支撑效应上优化经济运行现状,避免"硬着陆",并有助于增加企业层面的效益水平和增强总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具体看来,从2008 年开始,财政已带动其他资金陆续投入灾后重建,几年内将有万亿元规模的基础设施等投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资,并已在近期作出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举措以阻止或减轻出口企业的颓势,同时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各项事业中继续积极投入,为社会成员消解"后顾之忧",改善心理预期,增加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比如,在保障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在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考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一,要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投入财政可用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农业产业化有关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直补力度。第二,财政要把优化结构的支出重点放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方面,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事项的落实。第三,在民众所关心的一系列基本民生方面,财政要通过支出安排加以提升,进而增强民众的信心和满意度。这包括: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如从2007年开始实行从农村到城市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在医疗基本保障方面,把可用的资金用于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已经有进步,把原来比较模糊的经济适用房概念淡化,而明确地把财政资金重点放在廉租房建设上。此外,还包括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支持。第四,财政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这也体现为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我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这方面紧抓不放,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包括支持十多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第三个层面,应该适当考虑结构性的税收调整。前不久,配合着货币政策的动作,利息税已暂停征收。另外,很有希望的是,随着整个经济热度上升问题不再成为一个压力,我们有机会把增值税转型推到全国,而不再限于东北地区和中部的二十几个工业城市。在优化企业所得税制方面,应该抓紧细化实施细则,有所区别地对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的经济行为和研发活动,给予所得税优惠的支持。还应该看到,我们将有更好的机会推出资源税的较大调整,虽然看起来这是对初级资源产品增加税负而会抬高其产品价格的举措,但是对于发展方式转变和引导各类主体更珍惜地使用资源,更积极地开发节约使用资源的工艺、技术和项目,是一项必须要做的重要税制改革。
当然,减税肯定需要有一个关于财政承受力的测算,要设计周全的方案。在200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会提高的情况下,适当减税无非会使这个指标上得不那么快而已。但是我们要非常珍惜地运用这个空间,应该把这个空间首先应用在增值税转型这种重大的长远的机制性改革上面。同时,要做好结构性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的减税(如增值税转型)与结构性的增税(如资源税作重大调整)间的结合搭配,从而对冲财政减收压力,强化税收调控效果。
此外,其他方面的减税也要考虑社会成员的心理与相关制度建设,比如大家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上调,这也需要在考虑财政承受力后,探讨具体方案。关于"起征点"的较大调整,最好通过听证会的程序来优化其决策机制。
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外向型企业困难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已出手上调出口退税率。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内容广泛,共涉及3486项商品,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这次调整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中国财政政策已给出了政府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明确态度,要运用退税率等政策工具缓解外向型企业的困难,服务于经济发展全局。
这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是政府主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而采取的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它有利于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当然,从近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纺织行业以及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可能仅仅在于缓解压力,尚不足以改变行业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但这种针对性措施的必要性是十分明显的,可把它看作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调控中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
-----------------------------------------------------------------------------------------------------------------------------
范文二:我国目前周边形势分析
我国目前周边形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有了较快增长,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硬实力增长迅速外,软实力和巧实力也在不断地增长。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周边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的安全利益,事关国家和平发展和战略机遇期的实现。
一、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
中国的崛起必定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在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存在着四种基本的论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崩溃论。机遇论和崩溃论始终是比较边缘化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次之。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在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中中国的地位相对突出,G2(两国集团)和Chimerica(中美国)等说法在西方媒体出现,以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责任论很可能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舆论环境,国际责任问题日益成为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议题。此外,中国时代论认为,中国国力日增,影响力逐渐增大,属于中国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国不确定论认为中国的这种发展是否是可持续的等等。
另一方面,中国原有的安全问题,主要指边界问题,在逐步缓解,但是新的安全问题在逐次出现。粮食、耕地、水资源、能源、金融、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挑战。以海上运输为例,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中50,需要进口,进口石油中的90,需要依靠海上通道,而依靠海上通道进口石油中的80,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因此,各种突发事件很容易导致这些海峡出现短期运输中断,进而导致短期的全球或局部供应中断。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海上生命线”,但中国海军却鞭长莫及。一旦出现意外,将给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形成所谓海峡困境。这些论点和问题或多或少的都表现出了世界各国的复杂心态,因此,看清周边形势对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周边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总体上是稳定的。有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增强,不利于和平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激化,呈现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显特征。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主要缘于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以及促进地区稳定的多边安全机制不断发展。但同时周边各国也有不同程度的动荡。首先中亚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异动最为突出,东南亚政局动荡以泰国“红衫军”为首,南太平洋地区澳大利亚政局发生变化。最为主要的动荡表现在:
(1)南亚多个国家政局剧烈动荡。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强力实施“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大举增兵阿富汗,对巴基斯坦一再实施越境打恐,引发极端势力与恐怖组织强烈反弹,致使南亚恐怖袭击活动有增无减,使得政局也产生剧烈动荡。与此同时,美国干涉阿富汗选举,导致当选连任总统卡尔扎伊与“占领国”美国、“占领军”北约部队之间矛盾加深。印度也有微小动荡,尼泊尔则有大规模罢工,尼政局陷入新一轮“波动”。
(2)东北亚形势主要因韩国“天安号事件”而骤然紧张,而致力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已被搁置多时。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一方面,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再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韩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日本政局持续动荡,出现了朝野政党分别控制众、参两院的“扭曲国会”,民主党执政难度进一步增大。朝鲜政权“换代”进程明显加快,同时“货币改革”以失败告终,国内经济困境加剧。
(3)西亚动荡主要是“两伊问题”。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扶植的伊拉克政府虽然渐已基本控制局面,美国也加快了从伊拉克“撤军”进程,但“基地”组织仍不时制造重大恐怖袭击活动,伊拉克安全形势难有根本好转。而伊拉克“大选”之后的新政府因为党派矛盾而一再“难产”,伊拉克政治前景也难以明朗。朗朝野双方围绕2009年“大选”结果爆发激烈冲突的“选举后遗症”仍未彻底消除,而伊朗核问题更是错综复杂。联合国安理会于2010年6月9日通过了对伊朗制裁的1929号决议,而伊朗总统内贾德则对新决议不屑一顾,表示将继续推进“和平利用核能”。与此同时,美国宣布单方面对伊朗新制裁,对伊朗多管齐下,一面强化军事威慑,一面加大颠覆渗透,而伊朗也是积极备战、毫不示弱,伊朗核问题前景更加堪忧。
此外还有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等现实威胁。海洋权益之争也日趋激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包括岛礁主权争议、专属经济区划分冲突、海洋渔业与油气矿产资源矛盾等,而越南、菲律宾等国其徒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介入南海争端,其徒使双边争议“多边化”,美国也极力“插手”南海问题,致使南海形势更加敏感复杂。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
三、应对周边新形势的分析与思考
尽管周边动荡对中国构成了诸多严峻挑战,但如若准确判断、主动作为,也可将上述挑战转化为提升中国周边外交能力、增强中国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难得战略机遇。当前,对周边形势出现的新变化,要以“四片经营”为基础,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在东北亚地区,与俄罗斯继续保持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本极不甘愿作为美国的附属国也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非常看重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潜力。故日本是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可以争取的对象,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中日关系。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应继续支持半岛的和平统一,同时大力发展中韩关系,并利用共同的儒家文化传统与历史渊源关系来争取韩国,使其减少对美国的依赖。中国还将继续致力于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与“无核化”目标,积极化解矛盾、缓解危机。同时中国要时刻注意“特殊的邻国”——美国的举动,它是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对手。
(2)对东南亚地区而言,中国在该地区的邻国主要是作为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的十个国家,
中国在该地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南海问题,即与东盟有关国家在南海岛礁及其海域划分上的争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策,一方面既要现实可行与量力而行,加快自身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发展,以备后用;另一方面应尽快开展行动,而不可拖延或一味消极地“搁置争议”。当务之急应坚持南海争端的“双边属性”,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并对有关国家的无理取闹及强权行径采取更为有力的坚决措施,决不手软。同时调整对南海资源进行“共同开发”的政策。
(3)对南亚地区而言,我国应继续联合巴基斯坦并给予其更大支持,避免巴基斯坦对美国依赖太深及其安全形势恶化失控,防止南亚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与印度“独大”;正视印度的大国身份及其国际地位,大力增强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与科技交流,并与印度就南亚稳定和国际格局多极化等议题展开战略对话,增进中、俄、印之间的三边合作;对美国自“9(11”之后在南亚地区军事存在与政治影响急剧增加予以密切关注与高度警觉。
(4)对中亚地区而言,我国在该地区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以及密切结合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中国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中邻能源开发合作。
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周边整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万不可妄自尊大。必须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增强国防力量,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周边和睦相处,但坚决捍卫我国沿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范文三: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演变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有可能向经济危机发展。我国宏观经济在原"两防"方针指导下的"软着陆"过程,加入了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已带有在经济周期由高涨向低迷的阶段转换中"硬着陆"的危险,一些加工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企业遇到了比较明显的困难。我国2008年1,9 月的GDP增长率,迅速回落至9.9%,并显然将继续回落;外贸政策的主要目标,不到半年,就从"压顺差"变成了"稳出口"。为应对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增长下降,以及失业率上升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已在"抗寒增温"方向上频频出手。本次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的是针对外贸对中国经济拉动作用显著下降,以及从经济全局变化的新趋势着眼,以扩大内需为主导意图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反周期"操作。
我们已看到,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大幅下降,进口需求滑落,这必然会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波,国内各产业的发展已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困难,涉及房价的下跌、加工企业销售额减少和利润下降,企业员工收入的下降等,以及由此导致的内需下降。这些连锁反应,有的还处于萌芽状态,刚刚有所体现。为了防止我国经济过快下滑,维持较快稳定发展,我们确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适当调整,帮助企业改善预期、树立信心、克服困境,渡过难关,防止出现因企业生产和效益下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关于我国目前财政基本形势的判断
据统计,在2008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的同时,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税收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8%、27.7%和10.6%,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从2008年7月开始,税收增速大幅回落,9月份为2003年以来月度最低增幅,仅2.5%,如扣除9月份CPI 4.6%的涨幅,9月份实际税收仅为3.1%的财政收入,已呈现负增长,从税收收入所反映的宏观经济整体形势来看,不容乐观。但如果我们全面分析这个回落,可以看出其尚在可承受幅度之内。
engineering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Excellence project: boiler platform stairs railing installation, and boiler ontology installation, and machine started boiler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steam round generator group
2008年7月份以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明显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的下滑,比如上海、厦门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都没有达到20% ;二是一些企业受到国内外多重负面因素"碰头"的合成压力后,生产规模有所收缩,效益水平出现下降;三是一些政策性减收因素产生作用。经过政策调整,上述因素可以得到一定矫正和冲抵。
当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财政收入这几年的增加比较显著,2007年的增幅达33%左右,2008年1,9月份累计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仍在25.8%的水平,目前可认为这是一种总体而言尚属正常的回调。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近年来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并积极平稳地进行了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金融运行的防范风险能力上升,经济基本面对于财政收入的支撑力也仍然存在。
在财税部门作出增收节支努力的同时,我国2008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仍有可能在20%左右,扣除物价指数之后,仍应高于GDP的年度增速。换言之,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今年仍会有一些提高。这一指标在1995年从10.3%的谷底水平一路走高后,2007年首次超过20%,达到20.6%,2008年则可能接近21%。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财税政策的及时、合理调整
为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首先有必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重大变化,应对冲击需要在宏观政策方面出手。考虑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目标方面具有不同的侧重,为了发挥宏观政策的整体效应,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成为政策应急调整中的重要事项。
第一个层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前面一段时间已屡次调低利率,表明货币调控的方向已由原来的从紧,变为现在的适当松动。我们仍要高度关注物价变化,继续努力防控通货膨胀,但是有必要适当地松动总量控制,这方面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应积极予以配合,适度实施扩张。
第二个层面,从财政政策的侧重点看,当前应在原来稳健框架之下优化结构的着力点上,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力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增加有效供给的作用,从综合支撑效应上优化经济运行现状,避免"硬着陆",并有助于增加企业层面的效益水平和增强总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具体看来,从2008 年开始,财政已带动其他资金陆续投入灾后重建,几年内将有万亿元规模的基础设施等投资,并已在近期作出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举措以阻止或减轻出口企业的颓势,同engineering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Excellence project: boiler platform stairs railing installation, and boiler ontology installation, and machine started boiler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steam round generator group
时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各项事业中继续积极投入,为社会成员消解"后顾之忧",改善心理预期,增加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比如,在保障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在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考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一,要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投入财政可用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农业产业化有关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直补力度。第二,财政要把优化结构的支出重点放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方面,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事项的落实。第三,在民众所关心的一系列基本民生方面,财政要通过支出安排加以提升,进而增强民众的信心和满意度。这包括: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如从2007年开始实行从农村到城市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在医疗基本保障方面,把可用的资金用于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已经有进步,把原来比较模糊的经济适用房概念淡化,而明确地把财政资金重点放在廉租房建设上。此外,还包括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支持。第四,财政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这也体现为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我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这方面紧抓不放,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包括支持十多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第三个层面,应该适当考虑结构性的税收调整。前不久,配合着货币政策的动作,利息税已暂停征收。另外,很有希望的是,随着整个经济热度上升问题不再成为一个压力,我们有机会把增值税转型推到全国,而不再限于东北地区和中部的二十几个工业城市。在优化企业所得税制方面,应该抓紧细化实施细则,有所区别地对节能降耗减排等方面的经济行为和研发活动,给予所得税优惠的支持。还应该看到,我们将有更好的机会推出资源税的较大调整,虽然看起来这是对初级资源产品增加税负而会抬高其产品价格的举措,但是对于发展方式转变和引导各类主体更珍惜地使用资源,更积极地开发节约使用资源的工艺、技术和项目,是一项必须要做的重要税制改革。
当然,减税肯定需要有一个关于财政承受力的测算,要设计周全的方案。在2008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会提高的情况下,适当减税无非会使这个指标上得不那么快而已。但是我们要非常珍惜地运用这个空间,应该把这个空间首先应用在增值税转型这种重大的长远的机制性改革上面。同时,要做好结构性的减税(如增值税转型)与结构性的增税(如资源税作重大调整)间的结合搭配,从而对冲财政减收压力,强化税收调控效果。
engineering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Excellence project: boiler platform stairs railing installation, and boiler ontology installation, and machine started boiler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steam round generator group
此外,其他方面的减税也要考虑社会成员的心理与相关制度建设,比如大家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上调,这也需要在考虑财政承受力后,探讨具体方案。关于"起征点"的较大调整,最好通过听证会的程序来优化其决策机制。
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外向型企业困难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已出手上调出口退税率。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明确从2008年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涉及内容广泛,共涉及3486项商品,主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调整后,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这次调整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中国财政政策已给出了政府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明确态度,要运用退税率等政策工具缓解外向型企业的困难,服务于经济发展全局。
这次调整出口退税率是政府主动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而采取的一项宏观调控措施,它有利于帮助企业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以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当然,从近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纺织行业以及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影响可能仅仅在于缓解压力,尚不足以改变行业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但这种针对性措施的必要性是十分明显的,可把它看作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调控中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组成部分。
engineering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Excellence project: boiler platform stairs railing installation, and boiler ontology installation, and machine started boiler equipment installation, and steam round generator group
范文四: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
摘要:2010年以来,经济刺激政策效应开始减弱、欧债危机导致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调结构方向,应对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内部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这样,当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程度放缓,中国经济将有望逐步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然而当前货币战乱也正冲击着我国的经济,导致我国物价明显上涨,因此我国应该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关键字:货币形势,物价上涨,增长放缓,政策微调
中国人民银行今日发布《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然而2010年以来,经济刺激政策效应开始减弱、欧债危机导致市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有人据此推论,如果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存在“二次探底”风险,那么中国经济同样存在这样的风险。 一: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
虽然宏观政策不会很快转向,但央行已经多次表示,要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实际上今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密切监测经济形势,并根据经济形势对政策进行微调。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达到11.1%,当时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之后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物价指数同比和环比都在上涨,5月份CPI出现3.1%的阶段性高点,市场关于加息呼声突然加大。当时,申银万国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在 《2010春季中国经济报告》中预计,国家可能采取既升息又升值来避免经济过热。
实际上,宏观政策已在趋向收紧,自从去年12月以来,中央政府反复强调控制新开工项目,今年前5个月央行3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来回笼资金,同时要求银行实收实付、清理信托存款降低了货币流动速度,从6月份开始,外汇占款增长速度出现减缓,短期资本流入减少,市场资金面更加紧张。**总理强调的“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还是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的紧迫性问题,都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在稳增长、调结构、抗通胀三个目标中,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然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在经济座谈会上**在会上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我们必须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形势,特别要广泛听取企业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冷静观察,科学判断,未雨绸缪,沉着应对,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参加座谈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当前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态势,市场驱动的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全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大家对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要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
**强调,要着眼当前,谋划长远,为明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基础。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宏观调控既有利于克服短期困难,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又有利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缓解经济长期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
二:国外的货币政策冲击着我国的经济,我国采取政策微调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元、欧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动荡,美元贬值以及美国近期出台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冲击了各国贸易,11月4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
布,美国将实行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增发6000亿美元购买国债。这样,以美元为主的储备体系和贸易结算体系都将面临随时贬值的危险,且美元的信用也在逐步降低。其后果是过量的美元将导致流动性泛滥,热钱冲击市场,汇率波动加剧,引发全球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并冲击他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剧全球范围的“货币战”和“贸易战”,搞乱国际金融秩序,打击全球经济复苏。对经济复苏正常但通胀预期已经抬头的广大新兴国家与地区,无异火上浇油。
在第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发表演讲时指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诸多“两难”,QE2 又使其难上加难。我们有我们的国家利益,我们有历史形成的高额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既是武器,又是人质。唐双宁称综合起来无外乎一下三点,一是合纵连横。紧密联系新兴经济体,求大同,存小异,捍卫共同利益;积极争取欧元区中间国家,加强政策协调,互助互利。二是积极抵御。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管理,积极构筑“防火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掌握汇率主动权,调控好“双向波动”的时机、幅度和节奏。三是完善自身。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强外汇储备的总量管理和结构调整,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中国央行综合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利率等工具加强金融调控,引导货币信贷稳步向常态回归,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初步显现。反观国际市场,爱尔兰引爆欧洲第二轮债务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正逐步加大,美元攀升至两个多月高点,这将部分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而今年一直源源不绝涌入亚洲新兴市场的热钱,也有可能一夜之间突变方向。为避免经济硬着落,中国近期严厉的紧缩举措应考虑适度放缓,以研判国际市场走势。 三: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物价上涨,我国已经加紧调控
目前中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07年至今,中国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消费物价指数CPI居高不下,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截至到08年5月份,消费物价指数还高达7.7%。这一波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了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面对着物价的全面上升,靠固定货币工资收入的人们自然会感到生活水平在慢慢下降,靠原有的货币工资收入水平难以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因此又会要求企业加薪,以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不利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它会使得国民经济产出减少,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引致失业。成本上升的重要体现是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对于制造业占半壁江山的中国来说,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企业成本的增加必然又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而利润的减少又会使得企业减少产出,进而引致失业。 同时近两年来,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扬,尤其是石油价格更是每每创新高,已突破140美元/桶。尽管在中国政府的密切调控下,中国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也无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部分行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在上升。在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剧增,因此,通货膨胀由原来的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逐步转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中国国家发改委为了压制通胀率的上升,而不断地补贴国内的大石油公司,以使得国内的油价水平大大低于国际油价水平,同时国内的粮食价格也是远低于国际水平。,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通过采取16项措施做好物价调控监管工作。
16项措施主要从农副产品的生产、供应和流通环节入手控制物价,并通过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措施来维稳物价。从中长期来讲,这样的行政手段并不能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因为这次的通货膨胀是由收入增加的预期引起的。现在采取价格干预的措施,只是说政府拿钱出来加大补贴的力度,无论是直接补贴还是间接补贴。但这样的价格干预并不能解决所形成的收入增加这样一种预期。
范文五:我国目前的能源形势及政策
我国目前的能源形势及政策
持续多年的能源紧缺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长期
以来,粗放型及一次性利用资源的传统经济模式造成了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从
资源上看,我国的钢材消耗为全世界的四分之一,煤炭(石油)占三分之一,水泥为二分之
一,从排量来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达到2120万吨,大大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的77%。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的矛
盾日趋明显,节能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建筑暖通行业无疑
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在过去10年里我国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得到迅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
是空调市场的高速增长。空调在我国建筑物中快速普及使得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
世界第三大空调市场,占全世界空调利用率的12%。目前,在我国新建公共建筑中普遍存在着中央空调高能耗的问题,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广和发展节能
环保节水新技术已经成为暖通空调行业研究的主要方向,尤其对于空调企业而言更是意义重
大。
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6〕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加强节能
工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特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必须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
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
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
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从战
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能源安全,实现能源的可持续
发展。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
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是缓解能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保障经济安全,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一项长期
的战略任务,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二)必须把节能工作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高
耗能行业增长过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上升,特别是今年上半年,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
于经济增长,节能工作面临更大压力,形势十分严峻。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
工作的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节能工作作为当
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实
现“十一五”能源节约的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节能工作
(三)指导思想。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强化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政策,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节能的自觉性,加快构建节约型的生产
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基本原则。坚持节能与发展相互促进,节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
须节能;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能优先,效率为本;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
主攻方向,从根本上改变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
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坚持源
头控制与存量挖潜、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
(五)主要目标。到“十一五”期末,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能耗下降到0.98吨标准煤,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平均年节能率为4.4%。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
形成市场主体自觉节能的机制。
三、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
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要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
变,立足节约能源推动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和地区布局,避免由于决策失误造成能源浪费。
(七)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努力提高服务业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以满
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生活服务业。大中城市要优先发展服务业,有条件
的大中城市要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八)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
案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对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准入管理。加快淘汰
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
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
法吊销生产许可证。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
(九)优化用能结构。大力发展高效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原煤直接使用,提高煤炭用于
发电的比重,发展煤炭气化和液化,提高转换效率。引导企业和居民合理用电。大力发展风
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
四、着力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十)强化工业节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
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组织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
(十一)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
节能50%的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施节能65%的标准。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
(十二)加强交通运输节能。积极推进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铁路和
内河运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加快淘汰老旧铁路机车、汽车、船舶,鼓励发展
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开发和推广车用代用燃料和清洁燃料汽车。
(十三)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
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
(十四)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加快农业提
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
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以及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
(十五)推动政府机构节能。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厉行节约,在节
能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重点抓好政府机构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
公设备节能,采取措施大力推动政府节能采购,稳步推进公务车改革。
五、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十六)加快先进节能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节能作为政府科
技投入、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工艺、技术和产
品,优先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示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
瓶颈。采取多种方式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有条件的地方可对达到超前性国家能效
标准、经过认证的节能产品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引导消费者使用。落实产品质量国家免检
制度,鼓励高效节能产品生产企业做大做强。有关部门要制定和发布节能技术政策,组织行
业共性技术的推广。
(十七)全面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要认真组织落实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
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
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发展改革委要督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
有关单位抓紧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确保工程配套资金到位,同时要会同有关部门切实做好重
点工程、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十八)培育节能服务体系。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
见,促进各级各类节能技术服务机构转换机制、创新模式、拓宽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
服务水平。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十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广泛开展与国
际组织、金融机构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节能领域的合作。
六、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
(二十)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抓紧做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的有关工作,进一步严格节能管理制度,明确节能执法主体,强化政策激励,加大惩戒力度。
研究制订有关节能的配套法规。加快组织制定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能耗准入标准、节能设计
规范,制定和完善主要工业耗能设备、机动车、建筑、家用电器、照明产品等能效标准以及
公共建筑用能设备运行标准。各地区要研究制定本地区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位能
耗限额。
(二十一)加强规划指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实现能
耗降低的约束性目标作为本地区、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
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认真制定和实施本地区和行业的节能规划。
(二十二)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发展改革委要将“十一五”规划纲要
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人民政府要
将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市、县以及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统计局、发展
改革委等部门每年要定期公布各地区能源消耗情况;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本地区能耗公报制
度。要将能耗指标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
人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实
施办法。
(二十三)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对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
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从源头杜绝能源的浪费。对擅自批准项目建
设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
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
(二十四)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重点耗能企业要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有
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节能降耗的积极性。要强化基础工作,配备专职人员,
将节能降耗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监督检查。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
状况。其中,对实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高耗能企业,发展改革委要与各相关省级人民政府
和有关中央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和考核。
(二十五)完善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加快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扩大能
效标识在家用电器、电动机、汽车和建筑上的应用,不断提高能效标识的社会认知度,引导
社会消费行为,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推动自愿性节能产品认证,规范认证行
为,扩展认证范围,推动建立国际协调互认。
(二十六)加强电力需求侧和电力调度管理。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优
化城市、企业用电方案,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推进能效电厂建设,提高电能使用效率。
改进发电调度规则,优先安排清洁能源发电,对燃煤火电机组进行优化调度,限制能耗高、
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实现电力节能、环保和经济调度。
(二十七)控制室内空调温度。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
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
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有关部门要据此修订完善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有关标准,并加强监督检查。
(二十八)加大节能监督检查力度。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节能工作的监
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
查情况、禁止淘汰设备异地再用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
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严禁生产、销售
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要严厉打击报废机动车和船舶等违法交易活动。节能主
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要公开曝光。
七、建立健全节能保障机制
(二十九)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加强和改进电价管理,建立成本约束机制;完善电力分
时电价办法,引导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扩大差别电价实施范围,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
扩张,促进结构调整。落实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继续推进天然气
价格改革,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价格挂钩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进煤炭价格市场化
改革。研究制定能耗超限额加价的政策。
(三十)加大政府对节能的支持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示范试
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和表彰奖励等工作给予支持,所需节能经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
预算。“十一五”期间,国家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重大项目、示范项目及高
效节能产品的推广。
(三十一)实行节能税收优惠政策。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节能产品目
录》,对生产和使用列入《节能产品目录》的产品,财政部、税务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
研究提出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报国务院审批。严格实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
出口的政策措施。研究建立促进能源节约的燃油税收制度,以及控制高耗能加工贸易和抑制
不合理能源消费的有关税收政策。抓紧研究并适时实施不同种类能源矿产资源计税方法改革
方案。根据资源条件和市场变化情况,适当提高有关资源税征收标准。
(三十二)拓宽节能融资渠道。各类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对节能的资金投入。要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快进行节
能降耗技术改造。
(三十三)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加快城镇供热商品化、货币化,将采暖补贴由“暗
补”变“明补”,加强供热计量,推进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完善供热价格形成机制,有
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建筑供热采暖按热量收费的政策,培育有利于节能的供热市场。
(三十四)实行节能奖励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
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制
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
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奖励计入工资总额。
八、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和基础工作
(三十五)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节能
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强化对本行政区域内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监察(监测)
工作,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察(监测)。在整合现有相关机构的基础上,组建国家节能中
心,开展政策研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国际交
流与合作等工作。
(三十六)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各级人民政府要为统计部门依法行使节能统计调
查、统计执法和数据发布等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各级统计部门要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充实
必要的人员,完善统计制度,改进统计方法,建立能够反映各地区能耗水平、节能目标责任
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节能统计体系。要强化对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审核,确
保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督促企业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
源计量管理。
(三十七)加大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有关
社会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我国的能源形势和节能的重要意
义,弘扬节能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行为,引导合理消费。教育部门要将节能知识纳入基础教
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重视和加强对广大职工特别是
青年职工的节能教育,广泛开展节能合理化建议活动。有关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做好行业节
能管理、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和行业统计等工作。各级科协组织要围绕节能开展
系列科普活动。要认真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加强经常性的节能宣传和
培训。要动员全社会节能,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用节约型的
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要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成为每个公民的良好习惯和自
觉行动。
九、加强组织领导
(三十八)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
门要按照本决定的精神,努力抓好落实。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节能工作负总责,把节能
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
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本
决定下发后2个月内提出本地区、本行业节能工作实施方案报国务院;中央企业要在本决定
下发后2个月内提出本企业节能工作实施方案,由国资委汇总报国务院。发展改革委要会同
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认真监督检查本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并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二??六年八月六日
**总理讲话
中央和国家机关部署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建设节约型机关,
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
新华网北京7月4日电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日前联
合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
理**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机关都要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抓紧部署,认真组
织实施,带头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接
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肯定了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当前机关节电、
节水、节油、节约办公用品、建筑节能、节能采购和建立资源消耗统计报告和审查监督制度
等工作,提出具体措施和要求的做法。他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带头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不
仅对控制和降低资源消费增长有着直接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引导和推进全社会节约资源会起
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
各部门、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
性,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消费理念,做到人人崇
尚俭朴节约,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尚。
通知强调要突出抓好节约用电。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合理设置温度,办公
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的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做到无人时不开空调,开
空调时不开门窗。提倡每天少开一小时空调,节假日或少数人加班尽量不开中央空调冷气。
通知还提出要养成随手关灯习惯,推广使用节能灯具,杜绝长明灯,尽量减少电梯使用等具
体要求。
通知要求要节约用水。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严禁跑冒滴漏,坚决避免长流水现象的发生。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再生水回用系统和雨水收
集系统。单位内部绿地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鼓励使用雨水和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逐
步减少使用城市自来水,并采用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禁止用自来水涌灌。严
禁使用高压清洁水冲洗车辆,严禁使用自来水龙头直接冲洗墩布。
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采取有
效措施切实降低公务用车油耗。努力节约办公用品开支,全面开展建筑节能,大力实施政府
节能采购。各部门要尽快建立资源消耗统计制度,要统计本部门的电、水、油等资源消耗数
据和费用开支情况,在汇总分析各部门资源消耗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
用有关规定,制定中央和国家机关资源节约的定额和标准。
通知要求要抓紧制定中央和国家机关资源节约中长期规划。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
制定近期的节能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围绕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制定资源节约中长期规划,保
证资源节约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
通知最后强调,资源节约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
议精神,切实加强对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工
作责任制,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务求取得实效。(完)
责任编辑: 叶远飘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