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浑朴含蓄敦厚秀美
杨仲子(1885-1962年),原名杨祖锡,亦名扬子,号石冥山人、一粟翁、梦春楼主。江苏南京人。早年就读于江南格致书院,后留学法国攻读化学工程,后又去瑞士学习钢琴、音乐理论、作曲及西洋文学。归国后任北平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主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并兼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等校的法文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是著名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一生致力于音乐和音乐教育,建立了中国音乐教育体制,是将西方音乐教育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杨仲子除精通音律外,还娴于钟鼎文及甲骨文字,尤醉心于篆刻,四十年间,不离不弃,乐此不疲。常以钟鼎文和甲骨文入印,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是将甲骨文入印的第一人。除此之外,杨仲子还工书法,其书法古茂苍雄,书学李瑞清,颇得其真谛。常临写钟鼎文词句、殷墟甲骨文字,书为条幅、楹联,分赠好友。他的书法作品,用笔秀润,具有殷人刀笔意趣,浑朴含蓄,敦厚秀美。现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杨仲子书法,即是这样的作品。 淮安市博物馆收藏的杨仲子书法作品,共四幅,皆是杨仲子赠送给徐伯璞的作品。徐伯璞(1901-2003年),山东肥城人,早年赴日留学,归国后从事教育,曾任山东省正谊中学校长、山东省督学,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国立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徐杨二人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既是朋友又是同事,又同是书画中人,故感情真挚,交情深厚,时常结伴参加文人聚会,谈诗论画,即兴创作,切磋技艺。这种在患难生活中所结下的友谊,不是寻常人所能比拟的,故时常将得意作品赠送对方。在这些作品中,既有抗战时期杨仲子在重庆所作,也有抗战胜利后及全国解放后在南京时的作品。从中可看出杨氏书法历程,反映了作者所酷爱的书法艺术特点。特别是这些作品上的印章,雕刻精美,印色鲜红,都是出自名家之手,代表了当时治印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杨氏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非常珍贵。1985年,徐氏将这些作品和其他名家作品一起,捐赠给国家,由淮安市博物馆收藏。 《临散氏盘铭句》立轴,纵57厘米,横26厘米,纸本。上书散氏盘铭句,其文曰:“自涉于南,至于大沽(湖)。一封,以涉。二封,至于边柳。”此轴书法浑朴雄厚,用笔豪放质朴,圆润敦厚。结体仪态万方,自然生动。线条赋予一波三折的韵律,古雅豪放。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表现了浓厚的金石气息。落款为:“伯璞先生教,辛巳五月,杨仲子。”上钤“淼南渡之焉如”引首印,下钤“杨”字姓氏章。此“辛巳”为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代。日寇侵华,北平沦陷,为了摆脱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杨氏乔装打扮,绕道香港、越南,经云南、贵州,辗转数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旅途中百感交集,感触甚深,故治此“淼南渡之焉如”长方印,钤于作品之上。此句出自屈原《哀郢》,全句为:“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是作者对时局担忧的具体写照,也表现了杨氏忧国忧民的情怀。 《长公·内史》甲骨文对联,纵100厘米,横8厘米,纸本。上书甲骨文集字对联,其文云:“长公举客方舟,时唯壬戍七月既望;内史以文会友,岁在癸巳暮春之初。”此联朴实敦厚,骨力内涵。在笔法和结体上,可以看出是吸收了金文书法的特点,书写朴实敦厚,布局匀称大方。在甲骨文的书写上,表现出运笔如刀的个性,斩钉截铁,如刻如铸,具有较强的对称美。落款为:“伯璞先生大疋之命,即希方家鉴教,壬午九月杨仲子将去乐家村。”此“壬午”即1942年,“乐家村”是指国立音乐学院,时在重庆青木关。上联钤“淼南渡之焉如”、“哀江南”朱文印。“哀江南”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句,亦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此曲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是时因国事蜩螗,栖止难定,夫人又大归,迟迟不返,杨氏心境悲苦,故诉诸金石,治“哀故都之日远”、“哀郢”、“哀江南”、“哀公”诸印,编《哀哀集印存》,此“哀江南”即其中之一。下联钤“海燕楼”朱文印、“杨仲子印”白文印、“哀公”朱文印。此“海燕楼”是作者北平之寓所,在长街红楼一角,胡小石篆额。此印出自篆刻名家齐白石之手,雕工精美,郁勃苍劲。作者在抗战期间钤此印章,睹物思情,也说明了作者对北平和老友的怀念。 《千山·万象》甲骨文对联,纵95厘米,横10厘米,洒银蜡笺。为甲骨文集字联,其文云:“千山作鼎彝,天教美酒待名士;万象狩宏客,我有名花献美人。”此联写得特别精致,字形结构狭长优美,笔画犀利而又富于干湿变化,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正如徐悲鸿赞曰:“仲子的篆刻,有他独到的音乐美。”款识曰:“己丑二月集殷墟文字奉伯璞先生、铭竹夫人共鉴,江南杨仲子时年六十有五。”此“己丑”为1949年,“铭竹”为徐伯璞夫人蔡铭竹女士,是时在南京,从事幼稚教育。上联钤“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白文印,印文出自《论语》,说出了孔子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赞美。其文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作者于此治此印章,表现了他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向往,期望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下联钤“杨仲子”、“大司乐玺”白文印。此“大司乐”为乐官之长,兼掌学政,亦称大乐正,是《周礼·春官》中的官职之一。杨氏曾任国立礼乐馆作乐部主任和中国音乐学会理事长,相当于古代的大司乐官职,故治此印钤于作品之上。 《万宝·八方》甲骨文对联,纵141厘米,横19厘米,洒银蜡笺。为甲骨文集字联,其文云:“万宝告成,田野客来有鸡黍;八方无史,西畴晨出命巾车。”此联写得清润朗健,字体整肃峻峭,形态变化一任自然,潇洒飘逸而又婀娜多姿。因此,此联较前联写得更为纯熟,方圆内敛,真力弥漫,有老而弥坚之境地。落款为:“伯璞学长疋命,庚寅寒食江南杨仲子同设煦园,时年六十有六。”此“庚寅”为1950年,是时南京已解放,作者任职于南京市文管会。上联钤“大司乐玺”、“江南杨仲子集商卜文”朱文印,下联钤“杨仲子”、“壬申长艺院壬午长乐院癸未主乐教”白文印。此印为作者之闲章,印文记述了作者的经历。据考,杨氏于壬申(1932年)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壬午(1942年)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癸未(1943年)任国立礼乐馆作乐部主任和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故治此印钤于作品之上。(责编:李禹默)
范文二:苍茫浑朴大气磅礴
我国现代著名国画家魏紫熙先生于2002年4月11日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旅途,在华夏历史文化名城金陵驾鹤仙去。他作为享誉20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等“新金陵画派”名家一起,为现代美术史册增添了辉煌的一页。 魏紫熙1915年1月出生于河南省遂平县,17岁考入位于开封的河南艺术师范学校。1934年毕业后,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多年。巍巍壮观的太行浩气,给予了魏紫熙诸多的创作灵感,而故乡淳朴厚重的民情,则滋养着他的画风。期间,魏紫熙研习传统人物画,兼事山水画创作,并转辗于嵩山、武当山、伏牛山等地神游写生。为了反抗日寇侵华行径,魏紫熙1938年在河南郾城举办抗日漫画展,表达了自己赤诚的爱国之心。1946年他先后在河南开封、郑州举办个人画展,并主编《河南民报》“美育”副刊。1947年8月曾任河南大学讲师等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魏紫熙移居文化古都金陵,在南京文工团、南京美术工厂供职。1953年进入江苏省美术工作室,继续从事年画、宣传画、连环画和国画创作。1957年,魏紫熙随同傅抱石、亚明等人筹建江苏省国画院,并且调入该院工作。20世纪50年代起,魏紫熙在“笔墨当随时代”等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创作了《南京梅花山》《温课》《风雪无阻》等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精品佳作。 1960年,魏紫熙与傅抱石、钱松喦等名画家,跨越祖国山川23000余里长途采风写生,创作出一批富有生活意韵的优秀作品。1961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轰动画坛的“山河新貌写生作品展”。此后,“新金陵画派”声名鹊起,魏紫熙亦因此画名日隆。1962年开始,他先后赴福建等地写生,不断汲取创作养料,满怀热情地描绘时代风貌与社会生活。 20世纪70年代以后,魏紫熙将艺术的目光着重转向传统山水画,进一步开展研究探索,坚持经常到各处观览写生,以师自然、求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不拘束缚地尽兴发挥,一吐胸壑心绪为快,因此在艺事上逐渐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无鞍而行”之境界。创作出了《天堑通途》《黄洋界》《飞澜无声》《将军柏》《长白飞雪》《当惊世界殊》《黄山光明顶》《云起千锋动、泉飞万壑鸣》《太行奇峰》《巍巍嵩岳垂古今》等扛鼎力作,进一步展现个人的心绪豪情和艺术才华,由此奠定了他在“新金陵画派”中的应有地位,并在画坛享有较高声誉。 魏紫熙生前曾任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常务理事及顾问、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等职。个人画作广泛地流传于海内外,且为不少公私典藏机构收藏,曾有《魏紫熙画集》《魏紫熙山水画集》《魏紫熙人物画集》和《魏紫熙山水画谱》等著作问世。2004年,南京市政府在景色幽秀的清凉山公园内,专门建立了“魏紫熙艺术馆”。 魏紫熙在绘画艺术道路上,早年曾经受到赵望云、张大千等现代名家影响,传统人物画兼取中西,博采众长,深入现实,追求生活之美,由衷地表达个人心声。所作注重艺术写实效果,造型准确典雅、墨色相融,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时代气息浓郁;而山水画则由清初画坛“四王”入手,由此追溯宋、元诸家,尤得范宽、燕文贵、“南宋四家”、石涛、梅清、傅抱石等古今名家之绘画精髓。他始终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弥补自身不足,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图式和笔墨特色,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与生机活力。 魏紫熙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十分重视传统渊源,常以书法入画、骨法用笔,把握“墨分五色”的技巧,往往集正、侧、逆、散锋等笔法于一体,苍润并举,刚柔相济,轻重徐疾、转折顿挫兼有,勾、擦、皴、染一气呵成,奔放激情宣泄于画纸,因此具有较强的笔墨表现力,被誉为“一笔连贯之法”。在山水画的具体皴法表现上,魏紫熙融合了大小斧劈皴、雨点皴和“抱石皴”等技法,笔力遒劲,墨气明润,技法娴雅,同样具个人风貌。在表现大自然的秋景中,魏紫熙也善施暖色,如以朱砂、朱等代替墨点,在峰壑丛林中层层点染,为古人所罕有(此举亦不同于李可染先生的层林尽染表现方法)。以阔笔飞云画法表现烟霭云海,气势磅礴,宛若吞云吐雾,传统功力非凡,此举也不曾见前贤所为。在具体画水时,魏紫熙除了汲取南宋大家马远的表现手段外,还融入了西画艺术对光影的处理技法。所有这些,表现在画作上则沉雄稳健,纯厚凝重,气韵生动,意境隽秀深邃,可谓艺术魅力感人、独标一格。魏紫熙书法工行书、擅章草,取法于《出师颂》和《月仪帖》等,所作秀逸遒劲、简古高华,笔势非同寻常。上述所有艺术成就的取得,当然是与画家毕生勤奋努力、笔耕不辍分不开的了。笔者记得魏紫熙先生1994年在接受《金陵晚报》记者采访时曾经坦言:“过去的画,我现在看看,看不惯;现在的画,以后看看,可能也看不惯。金陵画派自傅抱石以下有那么多画家,站得住的有几人?不跑(指外出写生),不画,不变,行吗?”这抑或正是画家数十年艺术生涯的一个侧面写照吧! 魏紫熙画作的市场交易大约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金陵画派”中的亚明、宋文治等名家类似,当时每平方尺也就在数十元左右。以后的交易价位逐年攀升,至90年代前后一般交易价位每平方尺约为600元左右。其画作大约在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海内外拍卖市场。由于早期人物画作散佚较多,故存世的尚不多见。作为现代“金陵画派”的重要代表,魏紫熙也是目前海内外艺术市场上较受关注的书画名家之一,其画作在一些大中型拍卖活动中也时有露面,较受投资典藏界的青睐追崇。90年代中期,其画作交易价位大约在每平方尺3000至7000元人民币左右。在1996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新中国美术作品专场”拍卖中,他的三幅画作《大地回春》、《收获归来》、《井岗山会师》分别以5.17万元、7.15万元和9.02万元人民币成交;在1998年北京荣宝秋季拍卖会上,魏紫熙1973年为南京大校场民航候机楼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南京长江大桥》又以33万元人民币成交。至90年代末,魏紫熙画作的交易价位大约维持在每平方尺5000至10000元人民币左右。 进入21世纪后,魏紫熙的画作行情随着艺术市场的大趋势发展,一直呈渐涨走势。在2002年上海朵云轩秋季拍卖会上,魏紫熙的山水画《奔珠泻玉》(68×45.5厘米)以2万元人民币成交;2003年北京荣宝秋季拍卖会上,山水画《神女峰》(137×68厘米)和《明月松间照》(67×136厘米)分别以10.78万元、19.8万元元人民币成交;2004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其山水画《万山红遍》(137.2×68.5厘米)以66万元人民币成交;2005年北京荣宝春季拍卖会上,巨幅山水画《鄱阳湖秋色》(144×420厘米)以269.5万元人民币成交;尽管2007年以来,书画市场进入盘整期,但在2008年中贸圣佳春季拍卖会上,魏紫熙画作《茨坪**旧居》(68×41厘米)又以14.56万元人民币成交;在2009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朝晖》(124×69.5厘米)仍以50.4万元人民币成交。 在此需要提醒投资鉴藏者注意的是,魏紫熙生前出手市面的画作较少,早先艺术品市场上流传他的赝品相对而言还不是很多,有些作品交易价位也不算太高。然而伴随着整个市场行情的节节攀升,大量署名“魏紫熙”的画作面世,其中不少都是赝品,而且高、中、低仿皆有,有的令人真赝难辨,投资收藏风险陡增。魏紫熙虽然早先攻研人物画,也偶作花鸟画,但尤以山水画创作最为见长,擅制巨幅画作,并以磅礴大气、苍茫浑朴和奇秀清润取胜,这类作品的市场交易价大都不菲。如在2010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巨幅山水画《黄洋界》(142×363厘米)以560万元人民币成交;2011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巨幅山水画《长城万里图》(144×359厘米)以805万元人民币成交(此画每平方尺交易价折合16.95万元人民币),创造了当今个人作品交易新高。目前魏紫熙画作的交易价位大约维持在每平方尺5至10万元人民币左右,精品价格可能要更高一些。笔者预计: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魏紫熙画作精品的交易价将与亚明、宋文治等人相似,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同样可能会呈渐涨走势。 另外从科学角度来看,一个成熟的艺术品市场除了必须自身要素发育完善等外,学术研究及其支撑引领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些年来,不少美术界名流对魏紫熙的绘画艺术赞誉有加、评价较高。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其艺术成就存有一些看法,譬如认为其画作尽管笔墨功底深厚,比较注重构图布局等,但与同时代的傅抱石先生相比,个性语言并不十分鲜明突出;再如他晚年借鉴张大千、刘海粟等名家技法,偶作泼墨泼彩写意山水画,以色当墨进行创作,虽也进一步丰富了画作的表现力,然而却并未能从传统绘画设色体系中走出太远,艺术建树难超张、刘二家。不过客观理性地分析看待这些不同意见,愚以为:对于包括魏紫熙在内的所有现代艺术家来说,相应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定位等一系列学术性问题,尚有待人们进一步地研判探讨,惟有经过大浪淘沙和时间的检验,才可能作出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结果。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近年来海内外有些机构借鉴证券交易市场行情指数的计算方法,适时颁布了一些不同名称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行情指数,藉以供社会各方参考。由于股价交易指数和字画交易指数,各自在计算方法上有所区别,后者主要以某艺术家所有作品在市场上的每次交易数据为统计基础,其中既会涉及到同一件作品在不同时期的交易结果,当然也会有不断混迹于市场上的署名作品(包括赝品、代笔作品等)交易以及“假拍”等类似的虚假成交,加上在拍卖市场上常常因时、因地甚至因境不同等诸种因素产生的不同交易结果,这样形成的所谓的交易行情指数,真实状况肯定是要不同程度地打些折扣的。故而笔者在此提醒广大读者朋友,不能完全机械地凭藉字画交易的统计数据或分析曲线,对魏紫熙等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投资收藏,否则很可能会陷入另一极端的操作误区,最终结局难免得不偿失。 (责编:李禹默 )
范文三:流水空千古゜香魂倚一亭
他是名满天下的文学家,书画家,满腹其才。他在西子湖畔与她相遇,一番水光潋滟,山色空蒙,以为她便是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
?? 她是西湖名妓,自幼因家贫沦落,混迹烟尘,他与好友同游宴饮,西湖初晴,清水漫漫,云影波光。舟上珠落玉盘,转轴拨弦,歌尘凝扇,广袖轻飞,浓妆艳抹,姿态翩然,笙箫一曲霓裳舞,舞必,她复朱唇微点,轻粉妆散,素衣着地,含笑嫣然。他对他一见倾心,只消相识,便是一眼万年。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是王朝云,他为苏东坡。
??? 轻捻杏梅,西楼西畔,女子绿裙轻荡,百媚笑颜,他恋这个能歌善舞,颇具慧心的红颜,亦是知己,她如幽莲,沁人心脾,她许了他,做他的婢女,二十余载,不弃不离。他有过两任妻子,第一任王弗,不过因病早逝,终年27岁,三年后续娶了王闰之,那艰难岁月,一直相伴的只有朝云,两次被谪,她情深之至,静默守候。
??? 她为他歌唱盼他欢颜,“枝上柳绵吹又少...”因解他心,才会清泪涟涟,不知如何去唱“天涯何处无芳草。”她只是一个出身卑贱的舞女,不同于王弗在他的仕宦生活与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中给予深深地关注和帮助;不同于王闰之在他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让他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它只是寂静相伴,长相盼,为他喜,为他忧。他爱的是它清丽的人,她恋的是他豪放的文,相濡以沫的岁月,行至黄州,她才由婢女改为妾。
??? 月沐三江摇绰影,月下琴音随梦远,流纸扇,珠玉冠,琴音突换。逝子之痛,她泣,她的遁儿死在她怀里,少了历史的强音,连想象也未敢去窥探她的伤心,只知东坡一句:“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残风紧,吹肠断,稚子不复心愿,无奈梁间燕,摇来月梦风弦,任他无情凋朱颜。
???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天涯海角,不成咫尺,一缕香魂,诸付东风。她因病而逝,终年不过三十有四,临终前她念到六如,对他言:“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象梦幻泡影,又象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 岁月忽晚,对暮时烟,他还念那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她却已是魂归西子湖,若惹尘土,人心两堪怜。
??? 她执经卷与握他手离去,她一生向佛。他在六如亭写下:“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西子湖畔又一番凌雨,当年兰州下,红颜刹那,菱花泪朱砂。
??? 枕函香,画境陋,忆故人,天涯魂。他这一世尘烟,唯朝云是最解他的一缕,它的浅笑轻颦,点点珠泪,被黄泉路远揉碎。和着风声,他梦见她湿满青衫,梦中她道夜夜渡湖而来只为观他是否静好,于是他修筑了湖堤,愿她再入梦时,勿湿了衣裳。
??? 执笔之间,见朝云舞态蹁跹,又见她佛心空叹,见她桃面红妆,见她白蕊流光。如今漏尽更残凉似水,烛红轻剪归无计,旧梦依稀,萦绕愁魂里。只是伊已去,一去永年。
后成鹫法师,咏六如亭诗云:
苏堤留恨处,荒冢对沧溟;
流水空千古,香魂倚一亭。
波涵三岛绿,柳锁六桥青;
寂寞栖禅寺,金刚何处听?
范文四:一亭一榭一诗词,几多风雨几多情
一阁一榭一诗词,一生一世一双人。楼阁多情似故人,几多风雨几多情。题记
亭台轩榭,珠帘楼阁,自古以来便是无数文人墨客心中无比钟情的灵魂圣地,更是中国 古代诗词中永不凋谢的千秋花朵。亭台轩榭因为文人墨士的传世佳作更加瞩目于世,文人骚 客借助亭台轩榭的感情抒发地更为淋漓尽致。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一如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
在中国古代文化丛林中,有不少这样细腻深刻的描绘,然尤以宋词居多。念月榭携手, 露桥闻笛。这是曾经花前月下巫山云雨的蓬莱水榭,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昔人离去 不堪寂寞的深闺帷帘, 转朱阁, 低琦户。 这是千里婵娟起舞清影之中的琼楼玉宇, 怒发冲冠, 凭栏处。 这是洒满腥风血雨, 历尽世事沧桑的断壁残栏, 枕前泪共帘前雨, 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是柔肠寸断,愁转千回的泪帘愁窗,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这是花好月圆之时 绣阁香塌之中的芙蓉珠帘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玉楼金时阙慵归去,且插梅 花醉洛阳。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月台花榭,琐窗朱户。这里还有很多很多,让你透过这面 风月宝鉴,穿梭在这历史的长廊中,走进古今文人心中那最柔弱的地方,看尽这不为人知的 沧桑世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这是一座曾见证过风花雪月美好故事的西楼。 高山流水的曲调,阳春白雪的情调,曾经的缠绵悱恻,昔日的对酒当歌,这些都被西楼都一 一看在了眼里;而人,却深深刻在了心里。而今已是人去楼空之际,席散茶凉之时。云中的 锦书,南飞的鸿雁,月满西楼之日,定是故人归来之时。西楼,这一座空灵的风月宝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一个十里送别话离愁的长亭,她承载着人世间太多太重的离愁别 绪。十里的长度,永远都嫌短;送别的时间,永远都不长;思念的滋味,再甜亦是苦。情至 深则爱无言,一时间所有的不舍与无奈在这十里的长亭一一的交汇,融化成一条无穷无尽的 思念的河流,通向这长亭的两端,于是咫尺亦是天涯,一日便如三秋。这个洒满相思泪,谱 满断肠曲的长亭,一如天尽头那轮孤单的月亮,承载着世间的悲欢离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刻精美的栏 干,汉白玉石的台阶,便窥见了曾经奢华辉煌的宫殿,这是昔日的欢牺之地,那年的温柔之 乡。 而今物是人非, 已是时过境迁。 诗人心中无限深情, 付诸小楼中。 人世变迁的故国之思, 朝代更替的亡国之痛,从宫阙的变幻之中,一一流露了出来。不需要诗人太多言语,朱颜已 改的玉宇琼楼便告诉了我们一切。这,历史的目击者与见证者,本是无情却又深情。亭台楼 阁无诗则不名,诗词歌赋无亭而不出,这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楼阁内经文人登 临的历练,诗赋文化的传承,而愈发固若金汤,历史飘香,凝固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楼 阁外历时光岁月的洗礼,山水晚霞的熏陶,而越发显露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代代相传,生生 不息。
一楼一榭一诗词,几多风雨几多情。细细说来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也是中国文人的共通之处,虽句句看来总是亭,但声声细味皆是情,让本就有着历史故事 的神话传说,充满了智慧,异常典雅,让美丽隽永的亭台楼阁,多了几分端庄与厚重,添了 些许神韵与深情。满满的承载着绵延厚重的中华民族历史,深深的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 族文化,让无数的人在这里找到了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赋予后人心中的永远是一份似 曾相识的熟悉与温暖,这是因为她们活在了这为人熟知的宋词之中,刻在了中华民族历史与 文化之中。
范文五:【 一桥 一亭 一池湖水 夕阳--颐和园】
一桥 一亭 一池湖水? 夕阳--颐和园
1P
器材:宾得 K-5?[宾得数码相机]??镜头:smc PENTAX-DA* 16-50mm F2.8 ED AL [IF] SDM
时间:2012-03-11 16:03:25??快门:1/800??光圈:F/7.1??焦距:24毫米??感光度:200
2p
器材:宾得 K-5?[宾得数码相机]
时间:2012-03-11 16:34:51??快门:1/1250??光圈:F/3.5??焦距:24毫米??感光度:200
3p
器材:宾得 K-5?[宾得数码相机]
时间:2012-03-11 17:47:45??快门:1/250??光圈:F/11.0??焦距:29毫米??感光度:200
4p
器材:宾得 K-5?[宾得数码相机]
时间:2012-03-11 17:56:38??快门:1/1000??光圈:F/5.6??焦距:16毫米??感光度:200
5p
器材:宾得 K-5?[宾得数码相机]
时间:2012-03-11 18:02:03??快门:1/1000??光圈:F/3.5??焦距:16毫米??感光度:200
6p
器材:宾得 K-5?[宾得数码相机]
时间:2012-03-11 17:58:19??快门:1/250??光圈:F/13.0??焦距:26毫米??感光度:200
7p
器材:宾得 K-5?[宾得数码相机]
时间:2012-03-11 17:45:42??快门:1/320??光圈:F/8.0??焦距:16毫米??感光度: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