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凯恩斯和货币学派不同
1. 凯恩斯学派以货币学派观点
(1)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流动性偏好理论,即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是一种流动性最强而且面值固定的不变资产,既没有资本升值也没有贬值的资产。人们持有货币主要包括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分别进行解释)
(2)货币学派主要以弗里德曼为主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M1dp =f(Y,W;rm,rb,re;U)Ppdt
(解释各个字母)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永久收入的大小和货币与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差额,而货币与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差额很小,影响不大,因此货币需求主要受到永久收入的影响。
(3)不同点:①货币需求相对于利率是否稳定。凯恩斯分析的是当前收入,货币与债券,不产生利息,市场利率的多变性导致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利率成为决定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可以从利率与债券的关系理解)。弗里德曼将资产范围扩大股票和实物资产也包括在内,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永久收入的大小和货币与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差额,而货币与其他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差额很小,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作用不大,、货币需求主要受到永久收入的影响,永久性收入是指一个人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过去、现在和今后预期会得到的收入的加权平均数,具有稳定性。永久收入的稳定性决定了其与货币需求之间的稳定性,进而货币需求量也是具有可预测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②凯恩斯主张扩张性财政政策(流动性陷阱),保持半通胀的水平,因为凯尔斯认为,充分就业是一种例外,而小于充分就业才是常态。因此增加货币数量只会出现利多弊少的半通货膨胀,而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这成为他提倡膨胀性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弗里德曼主张货币政策。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货币当局可以根据货币需求量来控制货币供给,是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③凯尔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市场机制不能完全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危机与失业。要避免危机与失业,国家必须干预经济。干预的基本方式是需求管理,即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社会需求,使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均衡,保证经济均衡发展。弗里德曼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货币当局可以根据货币需求量来控制货币供给,是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
五、居民日常生活感受与CPI的统计数据为何出现偏差?
对于统计局发布的CPI指数越来越多的人表示质疑,很多时候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会感觉到统计局公布出来的CPI“比较温和”,为什么CPI统计数据和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总有那么大的差异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 CPI反映出来的是一国平均物价水平的变动,以CPI来衡量通胀会掩盖一部分价格变动,比如CPI商品篮子中一部分涨而一部分跌,则CPI反映不出来。比如日常消费品涨幅较大,且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感受自然强烈,而耐用消费品降价,相比而言不被人们关注,这导致居民感受差异。
第二、 CPI指数的项目构成与比重设置影响了居民感受。从调查情况看,CPI指标除存在上述权数调整周期及数据采集、生成等计算方面的不合理因素外,在CPI指标各类项目设置
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1、 食品项所占比例过重,与实际消费结构情况脱离。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0年的35.7%,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也从67.7%下降至41.1%,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标志着我国居民食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客观上要求CPI构成权重做出相应的调整。
2、 医疗教育等实际消费较多的消费支出在指标中的权数偏小。而从我国普通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来看,其所占的比重要高于CPI指数编制过程中所采取的既定比重。另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燃油价格连续多次大幅上调,但其仅体现在在权重还不到1%的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中,因此,即使油价、燃气价涨幅过高也不至于影响总的价格指数,这也使得居民的感受与公布的指数形成了偏差。
3、 居住项所占比偏小,而且排除了购买商品房的消费支出,只将其作为投资考虑,大大偏离居民感受。我国绝大多数的居民在住房上的开支并非仅仅属于投资,大多是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将购买自用商品房排除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外,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数据统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三、 CPI在数据采集、生成、发布等环节受到较多的人为影响。一是编制计算过程不透明,CPI指数编制中的中类指标及小类指标的权重一直没有公布,公众对其不知情,易被人为操纵,形成偏差。二是采集样本偏小。三是权数调整周期过长。
第四、 统计部门对于CPI商品篮的商品的采价工作是每月5日开始,并且采价员需要对自己负责采集的商品价格每5天更新一次,统计部门要求实际成交价,然后将每个月要将各个采价点采集的价格进行平均后,才能获得该商品的月平均价。因此,用于CPI计算的商品的录入价格一般是该商品的均价,肯定会于商品的一般价格有偏差。(数据经过处理产生时滞与平滑)
六.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原因
七.公开市场操作:经济金融背景
一 理论背景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的 一种。相比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主动性强; 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的优点。为目前世界上多数央行经常使用。
1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发展历程
1.1 公开市场业务的启动与恢复期(1994—1998年)
? 1994年我国成功实施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
度,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银行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于 1994年 3月启动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6年 4月又启动了买卖短期国债的公开市场业务当时交易对象只有14家商业银行,交易工具只有财政部当年发行的短期国债,交易品种只有正回购一个,交易方式非常单一,每次的招标数量很少,只有 1~2 亿元的规模1997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开市场业务基本上停止了.
? 随着 1997 年 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和国家开发银行债券市场化发行的推行,
以及 1998 年央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的控制,1998 年 5月央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并实行了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些实力雄厚’资产质量较好’资信较高,并能进行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
2 公开市场业务的初步形成(1999~2001)
? 1999 年至 2001 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经
济发展一直处于低谷,需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大力支持,所以,中央银行除了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到 6%外,还加大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力度。
? 这一阶段的公开市场操作改变了过去以回购交易为主的方式,增加了现券交易方式。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要以投放基础货币为主,只净回笼了 276 亿元的基础货币。2001 年公开市场操作承担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职能,也标志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初步形成。
3 公开市场业务快速发展期(2002~2005)
? 2002年至 2005 年我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消费
需求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快速增长中央银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开始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适时调节础货币投放。
4 公开市场业务的逐渐成熟(2006~2009)
2006 年以来,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现实状况,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进一步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回收银行体系的过剩流动性。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 2008 年下半年起,我国货币政策开始从“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央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及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策略。
二 公开市场操作使用
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公开市场操作使用可以从交易品种来进行详细说明
从交易品种来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 现券交易, 中央银行票据。
1 回购交易
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2 现券交易
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3 中央银行票据
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之所以叫“中央银行票据”,是为了突出其短期性特点(从已发行的央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3年),其发行的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以及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三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实施效果
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为我国中央银行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公开市场操作能够有效调节货币供给量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核心是,通过买卖证券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数量,进而调节货币的供给量。
首先,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和行为,以及金融市场上货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其次,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到企业、居民等非金融部门的各类经济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消费、储蓄、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最后,从非金融部门经济行为主体到社会各经济变量,包括总支出量、总产出量、物价、就业等。
2 公开市场操作对市场利率进行调节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利率的途径有两个
一是通过中央银行公布的公开市场业务利率来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
二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银行体系流动性,从而影响市场资金供求,起到调控市场利率的作用。
随着市场利率的逐步放开,中央银行对短期利率的引导和调控就显得更加重要。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灵活的特点,配合利率调整,适时调整公开市场业务债券回购利率,并适当引导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变化。
3 公开市场操作促进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
人民银行以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作为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并开展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现券交易,提高了债券的流动性,降低了国债和金融债的发行成本,保证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顺利发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日趋活跃,成交量不断放大。
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总交易规模达262.7万亿元,同比增速3.85%。而银行间债券市场在总债券交易规模中占比达75.6%。2013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规模为41.4万亿元、回购交易规模为221.2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在现券交易总规模中占比达97.6%,在回购交易总规模中占比达71.5%。
4 促进国债发行,减弱了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所谓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一般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进行投资对非政府投资产生的抑制或削弱效应。
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市场经济发达及利率放开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进行投资会带来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进而抑制其他投资的增加。二是在市场经济欠发达及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投资不受利率约束而受资源约束,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以财政支出进行投资动用的社会资源增加,其他投资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就会相应减少,进而抑制其他投资。
中央银行以国债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会使这种状况发生变化。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开展国债回购交易,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为商业银行滚动买卖国债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现券交易,在二级市场买进国债,有力地支持了国债发行。
八 。常备信贷便利SLF与再贴现的区别
一, 定义
SLF: 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
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
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再贴现: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商业汇票予以贴现的行为。 推出SLF的原因: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确定性增强以及各种影响流动性的因素波动较大影响,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的波动性有所加大,尤其是当多个因素相互叠加或市场预期发生变化时,有可能出现市场短期资金供求缺口难以通过货币市场融资及时解决的情形,不仅加大了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难度,而且不利于中央银行调节流动性总量。为提高货币调控效果,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增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客观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流动性供给及调节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波动的能力,为维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保障。
总体看,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有助于有效调节市场流动性供给,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防范金融风险。
二 区别:
(1) 操作方式区别
再贴现是贴现银行在汇票到期前,按照汇票的票面金额,依照再贴现利率对央行贴付一 定利息后,央行将票面金额扣除贴息后的余额支付给贴现银行。再贴现按办理方式分为买断式和质押回购式两种。买断式再贴现完成后,票据权利即发生转移,央行对买断式商业汇票贴现可以行使追索权,但追索权不得针对票据贴现银行,只能向出票人、背书人、保证人或者出票方银行进行追索;回购式再贴现约定了赎回日期,在赎回开放日前,原贴出人、原贴入人不得作出除追索外的其他票据行为。从赎回开放日起至赎回截止日止,原贴出人、原贴入人应按照协议约定赎回票据。
SLF以抵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预先备案抵押品,取得人民银行授信额度。
(2)支持资产范围区别
再贴现资产为已贴现商业汇票。
SLF合格抵押品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公司信用债等四类债券资产,对不同资产设置不同抵押率。
(3)金融机构所处地位区别
再贴现过程中,再贴现总量受到控制,再贴现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发布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金融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不定期公布再贴现优先支持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目录,本质具有选择性信贷控制工具的特点。金融机构再贴现过程中贴现汇票和贴现成本受限,相对处于从属地位。
SLF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主动发起、自主申请,金融机构具有主动权。在操作中,央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在公开的基准价格之上按照不同抵押物和借款人的风险通过议价确定抵押率。抵押品范围更大,金融机构自主性更强。
十.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与作用
一 定义
1.欧美: 影子银行系统(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体系将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并持有到期的单一过程,变成一个更为复杂的、批发式的、以资产证券化为基础的“方向——出售”过程,信用创造过程需要通过一条中介信用链来完成,链条上的
每个步骤设计不同的专业影子银行机构,不断进行融资和打包分步完成。这一过程拥有很高的杠杆率,并逐步衍生出在出大量流动性。
欧美的影子银行体系实质上就是一个资产证券化的过程。
2中国概念 目前对影子银行的鉴定争议较大: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是这类信贷体系之外的融资活动是否有明确的监管,认为只有在监管之外的活动,才能计入影子银行范畴;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要是非银行信贷渠道的资金或信用提供,都应计入影子银行范围,否则货币体系统计的整体信用供给会被严重低估。当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来自央行统计司的一份报告: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表外理财、证券公司集合理财、基金公司专户理财、证券投资基金、投连险中的投资账户、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小额贷款公司、票据公司、具有储值和预付机制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等融资性机构。
二 中国影子银行的成因
我们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可以从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1.资金来源
由于存款利率被长期管制,使得中国储户要忍受负利率的时间特别长,在通胀压力下,存款纷纷流向其他替代产品,比如理财产品、信托、民间资金揽储、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等等。其中,大量发行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地,大部分储户现在已经习惯对理财产品的滚动购买,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推出各种具有吸引力的理财产品。
2.资金用途
从资金用途来看,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央行信贷额度管制背景下,货币资源在不同经济主体的分配不均衡,大量经济实体无法在正常银行体系下获得资金,不缺乏流动性的大型国企可以很容易的取得贷款,相反急需流动性的中小企业却很难从银行取得贷款。同时,监管层对银行的贷款投向也有明确制约(比如控制房地产贷款等),许多这类企业只能通过银行以外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 这类银行之外的渠道有信托、委托贷款、民间融资、银行承兑汇票、典当行等等。
因此,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是在信贷管制和利率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市场与存贷款市场产生金融市场分割,中国的影子银行是承担了连接两个市场的中介运作体系,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产品创新,使资金在两个市场之间流动,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变相替代或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仍是一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相对原始的信用扩张机制。
三 中国影子银行类别
1.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委托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相当于一种绕开银行中介,公司对公司的直接贷款。银行通常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机构,向借贷双方收取费用。由于这不需要动用自身资金,属于银行表外业务。一些商业银行通过表内资产表外化来规避金融监管,将资金投向宏观调控限制行业和领域,或将不良资产从表内转移至表外,导致信贷风险透明度降低。大部分公司间贷款流向了监管部门要求减少放贷行业和领域,即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产能过剩的部门。
2.信托
信托理财产品作为高瑞理财产品,收益高、稳定性好,是信托类理财产品的主要特点。信托计划产品一般是资质优异、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优质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信
托计划,大多有第三方大型实力企业为担保(房地产类还会增设地产、房产做抵押),在安全性上比一般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要高出一头。与其他理财产品的区别主要以下几点:
(1)资金门槛较其他理财产品高。信托资金门槛为100万。
(2)刚性兑付潜规则。所谓“刚性兑付”,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3)“银信合作”是指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其运作模式为:某房地产商开发房产项目资金短缺,银行因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受限而不能直接向其贷款,信托公司以中间人角色出现,以房产商待开发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其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由投资者购买,房产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房产商支付给银行托管费,
信托公司服务费以及投资者收益。 具体来说,通过银信合作,银行可以不采用存款向外发放贷款,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向企业贷款。由于信托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表外资产而非表内资产,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银监部门的监管。
3.券商资管
2010 年银监会下发的72 号文《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银行使用信托作为表外通道持否定态度,断绝了信托作为通道的银信直接合作的方式。在此监管背景下,券商资管作为新的银行通道投向表外便应运而生。
目前,银证合作主要的操作方式包括:券商将银行理财资金用于购买银行承兑汇票,表内贷款转表外;或者银行通过券商将理财资金投向保险理财,保险理财资金存银行,再将表外资金转表内存款等。
4.基金公司子公司
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在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中,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一般根据预期收益的类型,我们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固定收益产品、浮动收益产品两类。另外按照投资方式与方向的不同,新股申购类产品、银信合作品、QDII产品、结构型产品等,也是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的说法。
银行理财产品是否属于影子银行,这个问题目前有不少争议。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之外、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的信用中介”。按照这个标准,“理财产品其实并不在这个范围,它已经纳入到银行监管范围内,而且它有些在银行表内,有些在银行表外,它并没有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有银行业人士这样认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相比一般的存贷款业务,透明性不强,并且从规避存款利率限制和存款保证金来说,银行理财产品是货币市场和存贷款市场之间的中介,从这个角度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是影子银行。
6.小额贷款公司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与银行相比,小额贷款公司更为便捷、迅速,适合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根据我们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同时受到的监管有限,理应归类为影子银行体系。
7.担保公司
个人或企业在向银行借款的时候,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不直接放款给个人,而是要求借款人找到第三方(担保公司或资质好的个人)为其做信用担保。担保公司会根据银行的要求,让借款人出具相关的资质证明进行审核,之后将审核好的资料交到银行,银行复核后放款,担保公司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担保公司扮演影子银行有两种渠道,第一种渠道是担保公司的正常担保业务。近几年, 随着有关部门加强了对信贷资金的风险控制,各家商业银行几乎都引入了担保机制,这也促使担保公司融资性担保业务迅猛增长。然而, 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急剧增长也隐藏着风险。一些融资性担保公司资本实力较弱,风险抵御能力有限,法人治理、内控机制等也有待健全完善。有的银行未严格审核担保公司资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难以有效监测和判断担保公司的保证能力。部分资本金不实、结构不合理或将资本金违规投入资本市场等的担保公司可能会对银行信贷资金造成风险。第二种渠道是担保公司违规吸存等问题。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趋紧, 有的担保公司大肆开展违规吸存并放贷,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是担保公司将高息揽储而来的资金,放贷给一些面临流动性困境的房地产公司。
8.典当行
近年来,我国典当行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典当行放贷不以信用为条件,不审核当户的信用程度,只注重当户所持典当标的的合法性及价值如何, 相对于商业银行以信用为条件,审核客户的信用程度,包括资产信用和道德信用,如规定资质条件、以存定贷等而言,典当行的贷款条件较为宽松,这种形式一方面为中小企业及社会群众提供快捷、便利的融资手段,促进了中小企业快速的发展,但是也酝酿着较大的风险。一是部分典当行卷入高利贷以及违规吸存放贷。根据媒体报道, 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月息4%, 其利率水平基本上属于高利贷范畴。我国《典当管理办法》中规定,典当行不得从商业银行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借款, 不得与其他典当行拆借或者变相拆借资金。虽然允许典当业从商业银行获取贷款, 但对其从商业银行贷款的额度进行了限制,从实际情况看,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规避的需要,普遍将典当业作为高风险行业,提高授信门槛,使大多数典当行无法获得贷款,而部分典当行由于自有资金不足, 便通过违规吸收存款、高息揽储、非法集资等手段筹集资金,严重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二是典当行业的不正当竞争加剧, 恶化了行业发展前景。部分典当行不顾自身实力, 为了追逐利润有些典当行在费率的收取上只执行一个费率,没有按规定将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与典当行的综合服务费分开计算。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典当行不执行《典当管理办法》中关于综合费率的规定。三是一些寄卖行等的不法经营行为, 影响典当行业的正常经营秩序。由于寄卖行等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审批的程序比较灵活,相关部门对其监管不到位,使寄卖行、闲置物品收购行能利用虚假广告等不法经营手段也加剧了典当行的无序竞争。
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分三类,第一类包括银信合作、银证合作 、银行理财产品等,这一类可以统称为商业银行的通道业务,即银行借用信托、券商的牌照,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没有主动进行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交易结构安排和尽职调查等风险控制措施,只是单纯接单借用通道,公司收取通道费;第二类是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私募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主动型产品;第三类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五 影子银行的作用
1. 影子银行体系通过创新的工具设计和风险分散安排,使原先不能完成的融资成为可能,进而扩大了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及其所服务的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
2. 影子银行发现市场真实利率。在存贷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情况下,通过创新设计来发行利率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理财产品,使货币当局和金融机构以及资金供需各部门了解到市场真实利率。
所以,我们在看到影子银行体系巨大风险的情况下,也要看到影子银行在服务中国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体系是中国金融从业人员在利率未市场化和信贷管制情况下的巨大金融创新,中国的影子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由于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巨大,杠杆率高,一旦发生风险,极易传导并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要参照和学习国际经验教训,对“影子银行”实行有效监管。即通过审慎监管使“影子银行”发展透明化和规范化,提早发现和控制风险。
十一。互联网金融承担的金融功能及其功能实现
一、金融功能介绍
l、基础功能:服务功能、中介功能
服务功能主要是指金融为整个经济运行所提供的便利,包括为现实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提供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货币)、为拥有剩余物质财富的人提供跨时消费的可能途径(例如通过贮藏货币或其他金融工具)、解决物物交换的需求从而便利交易、为跨地交易提供汇兑结算服务、为富有者提供财富保管服务等等。服务功能是金融最基础的功能也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中介功能主要是指金融作为中介机构实现的简单的资金融通,即在资金赤字者和资金盈余者之间进行调剂。中介功能主要是被动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早期金融对经济的依附状态。
2、核心功能: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功能。
金融体系通过其资源配置功能,建立起整个经济中资金赤字者与资金盈余者之间的联系(需求者、供给者),调剂整个社会中资金的不平衡,以达到对资金和经济资源的更有效利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通过金融体系动员储蓄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使资金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体现在金融体系对好项目的选择上,使资金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3、扩展功能:经济调节、风险规避功能
具体来说,金融的经济调节功能主要是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产业倾斜政策等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政府金融机构(主要是相关政策性金融机构)引导经济发展,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与目的,这就是政策性金融。
由于经济金融活动本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可以说从经济金融活动产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规避风险的问题。股票除了筹措大额资金以外还可以把投资风险进行分散,由众多的投资者或股东来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票据承兑、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也都是为了避免经济交易中的风险体现了风险规避功能。以上这些金融工具或金融契约以及相配套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信用担保公司等金融要素则是实现风险规避功能的具体手段。
4、衍生功能:风险交易、信息传递、公司治理、引导消费、区域协调、财富再分配
二.互联网金融的界定
关于互联网金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概念界定。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
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宫晓林(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现代信息科技进行的金融活动,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我们经过学习认为,站在金融发展的角度定义互联网金融较为合适,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发展中金融功能提升推动下的一种产物,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行金融功能完善与创新的一种尝试。
中国互联网金融起源于1996 年第一家第三方支付组织“首信易支付”的建立。
三.现在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五大模式:
1 第三方支付,这是一些和各大银行签约、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在银行监管下提供交易支持平台。市场上有两类运营模式:1 是仅为用户提供支付服务,不具有担保功能的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比方说快钱、汇付天下、拉卡拉等。2 是依托自有电子商务网站提供担保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模式,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
2 P2P 小额信贷,这是个人通过第三方平台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向其他个人提供小额借贷的金融模式。其客户对象主要是低收入群体生产性活动或小本经营的微型信贷,还包括紧急的资金需求。我国目前有宜信、红岭创投、人人贷、拍拍贷、E 速贷等。
3 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产品销售以及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以淘宝理财、融360、91 金融超市、格上理财等为代表。这类门户普遍采用金融产品垂直搜索方式,将各家金融机构的产品放在平台上,用户通过对各种金融产品价格、特点的对比,自行挑选合适的金融产品。
4 大数据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以云计算为信息处理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挖掘来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目前我国大数据金融进入运营的主要是两类:
一是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平台模式,其只统计、使用自己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真伪识别,发放无抵押的信用贷款及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二是以京东、苏宁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其以电商作为核心企业,以未来收益的现金流作为担保,获得银行授信,为供货商提供贷款。
5 众筹融资网站,是一种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如点名时间、淘梦网、众筹网等。众筹利用互联网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能否获得资金除了取决于项目的商业价值外,更主要的是了解到网友的喜欢程度,网友的回报也不是资金上的收益,而是一些小礼物或者虚拟积分会员等。
四 基于金融功能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功能评价
1 互联网可以更加便捷地履行金融的基础功能。
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第三方支付组织完成金融的基础清算功能。从表2 可见,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并未受到影响,截止2013 年末,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5.8%,第三方支付的普及率也达42.1%,按比例推算,中国每4 人中就有1 人在应用着第三方支付。随着熟悉互联网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第三方支付对传统支付的替代将会更加明显。
P2P 贷款通过互联网直接借贷,绕过银行也一样实现了资金赤字者和盈余者之间的调剂。互联网金融门户采用“搜扫+比价”的方式,联合银行、保险、基金等产品,将众多产品放在同一平台供客户选择,客户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快速贷款,也可以购买理财产品,更利于满足客户的投融资需求,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中介功能。
2 可以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资源配置功能。
互联网金融中的P2P 贷款、大数据金融、众筹、金融门户都可以实现资源配置功能,他们进行资源配置的特点是: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交易,不需要经过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相比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资源配置有两大优势:
首先,互联网金融进行资源配置成本更低。消费者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
其次,互联网金融进行资源配置效率更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由计算机处理,操作流程完全标准化,客户不用排队等候,业务处理速度更快。
3 互联网金融可以部分完成金融的扩展功能,即进行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散。
提供必备的风险规避途径及手段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大数据金融是一种很好的风险分散与管理模式。大数据能够通过海量数据的核查和评定,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对于风险发生的规律性有精准的把握。 虽然银行有很多数据,但是数据的整合性较差,所以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大数据金融的风险管理能力更强。
4 互联网金融具备的衍生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具备更强的信息提供功能,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最终形成连续、动态的丰富信息集合,更加全面。
2>激励功能,由于我国的存款利率较低,加之通货膨胀的影响,从正规银行存款中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而互联网金融中的P2P借贷利率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使得P2P贷款收益往往高于同期在银行的存款收益,激励了民间资金的增值收益,这种更加市场化的P2P借贷利率也激励了中国加快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
3>具有一定的引导消费的功能,互联网金融能够更快速地将众多新奇有创意的想法提供给消费者供消费者选择,从而引导消费,比方说众筹融资。
4>是互联网金融多服务于广大中低收入者及创业人群,从而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五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功能缺陷分析
互联网金融存在经济调节功能不足的缺陷。金融的经济调节功能主要是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产业倾斜政策等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此外,还有政府专门设立金融机构(主要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引导经济发展。经济调节这一金融体系该有的功能目前对互联网金融还是空白。
互联网金融经济调节功能的缺失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自发性。 当前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各种模式,尤其是互联网金融中的很多模式都是自发形成的, 比如P2P、大数据金融、众筹融资等,发生的资金金额也普遍较小。
六 几点结论
1.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发展中金融功能的发展推动出的一种创新,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进
行金融功能完善与创新的一种尝试。在我国主要存在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互联网金融门户、大数据金融、众筹融资五大模式,其中第三方支付发展的最早,也是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代表。
2.互联网金融在实现金融基础功能和核心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同时也能部分完成金融的扩展和衍生功能。清算结算时更加便捷,部分第三方的担保功能更乐于被人们接受;资金融通时能实现供需直接融合,中间环节更少,同平台销售多产品的模式更利于客户比较,可以更加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另外,大数据金融模式很好地完成了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散这一扩展功能。
3.互联网金融的自发性导致其不具有经济调节功能,这也可以认为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功能缺陷。在这一点上,可促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互补发展,通过传统银行具有的经济调节渠道来弥补。
4.互联网金融还没有明显地衍生一些新的金融功能。互联网金融在原有的功能中都迸发出了闪光点,但是并没有衍生出新的金融功能,虽然产生了一些新型支付工具,进行货币创造,火了一段时间的比特币也不被很多国家所承认,目前交易媒介仍然是银行账户上的货币资金,虽然提高了支付的效率和服务范围,但还只是对传统金融的补充和延伸。
5.大数据金融是互联网金融中最有可能推动中国金融发展的模式。大数据金融拥有很多优势,推动低成本、高效率资源配置,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很好风险规避,可以通过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从而引领生产,还有很多创新的空间。
十三 人民币汇率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1.1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经济增长状况始终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往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这一解释我们可以从中美两国汇率变动中看出。2005年中国的GDP为184937.4亿元,2012年已达到518942.1亿元,人民币汇率进入了稳定升值阶段。而在美国,由于经济基本面的恶化,美元不断贬值。
虽然上面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成立,但也不能就说“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带来货币升值,而经济增长的停滞或衰退则会使货币贬值”。事实上,经济增长对汇率的影响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 一国经济起飞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的发展表现为粗放式经营,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是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使国内的一般价格水平上升,从而本国的币值下降,即汇率的上升。这与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的同时人民币也跟着贬值的事实相符。(2) 一国经济较为成熟阶段。当经济增长较快时,产出必然增加较快,这就使它相对以前有更多的供给,包括更多的出口品的供给,而消费者的需求虽然随着收入而增长,但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律表明,消费需求的增长赶不上产出供给的增长,故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供给相对消费的需求旺盛,从而对物价有向下的压力。这就使得人民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而出现升值压力的原因所在。
1.2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情况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外汇市场的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是分不开的,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不仅是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外汇储备的重
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将选取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作为分析指标,揭示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我们收集2005-2012年的相关数据并作出统计图(见图2-2),下面将分别对他们进行分析。
第一,经常项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结合我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情况,我们将分阶段对其进行分析:(1)2005-2008年,我国经常项目逐年增加,引起人民币升值,从而汇率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2)2008-2012年经济开始转型,先对减少贸易顺差,从而资本项目有所下降,引起汇率下降幅度减缓。
第二,资本项目对我国汇率的影响。从2005-2012年,我国的资本项目呈现上升的趋势,引起人民币的稳步升值,进而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逐年上升产生影响。
1.3货币供应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
从图标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货币供应量大体上成负相关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导致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下降,从而资本流入减少,对本币的需求减少,本币贬值。
1.4中外利率差异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利率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影响汇率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利率的相对高低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较高的利率水平会刺激国际资本流入,并减少本国的流出资金。从而影响国际贸易规模,使利率差异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描述利率差异对汇率走势影响的理论主要是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指出,任意两种货币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应该相同,也就是说,两种不同货币存款的利差应该等同于市场预期的汇率变动百分比。
1.5通货膨胀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国家间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决定了长期汇率的变化。根据该原理,一种货币的升值或贬值的幅度与本国和外国之间的通货膨胀率
图2-5 中美环比消费物价走势
差值相等。如果?RMB和?$表示中国和美国t期的通货膨胀率,Et表示t期汇率,则相
?RMB — ?$ (2.5) 对购买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 Et — Et-1)/Et-1=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要旨是,汇率变动是由中美两6国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决定的。如果中国通货膨胀率大于美国通货膨胀率,则人民币应该贬值,反之,人民币应该升值。但从图2-5:中国通货膨胀率的起伏较大,美国的变化相对平缓。2007-2013年间中国的通胀率高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人民币汇率如相对购买力所言而下降。中美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与汇率之间的关系显然汇率长期的变化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的理论。
2我国应该实行那种汇率制度
2.1为什么不选择固定汇率
在固定汇率条件下,要维持汇率不变,必须处理好内外平衡问题: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便能够使汇率维持不变和控制总需求以便接近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的状态。实行真正的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各国付出很大的调整代价。
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 , 不能及时地通过汇率变动使国际收支自动达
到平衡 , 而往往引起该国大量黄金外汇外流 , 国际储备大大下降。此外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会在国际间传导通货膨胀。因为价格一律是商品交换的普遍规律 , 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时 , 该国货币对内贬值而由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不能及时调整汇率 ,必然因国内物价上涨引起其他国家向该国大量出口 , 导致出口国出现贸易顺差 , 这样出口国货币供给量因外汇收入增加而增加。出口国一方面商品供应减少, 另一方面货币供给增加 , 极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 这种通货膨胀与固定汇率制度密切相关。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法定平价及汇率波动的上下限都是确定的 ,因此汇率并不能总是正确反映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通过干预来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必然使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脱节 , 影响到币值对内和对外的同时均衡
所以不能实行固定汇率
2.2为什么不选择自由浮动汇率
与此同时,从发达国家实行自由浮动制的经验来看,并不尽如人意。70年代初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时人们普遍欢迎“清洁浮动”。而到1985年广场协议召开后,官方干预又被认可,外汇市场上干预频频。而中国尚不具备实施自由浮动制的条件。一个重要理由是,国内金融市场很不发达,并且与世界市场缺乏联系。从一个完全管制型的经济向完全自由化的经济过渡时,其合理路径应是:在国内金融市场实行自由化之后,才能实行浮动汇率制。
目前,我国正努力实现利率市场化,但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至于有效的金融市场,也因人们投资理念的培育、熟练专业人才的培养、金融法规的健全、金融商品的丰富等都须进一步完善,难以快速实现,所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汇率更易于波动。此外,无论是在影响汇率波动的预期方面,还是在汇率的调节机制方面,我国当前都存在诱发汇率不稳定的因素。一是我国还处于转轨阶段,各项市场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二是由于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改革的不均衡性,容易产生“超调”现象,加剧我国汇率的波动。总之,无论是实行浮动制的国际经验还是我国的国情都表明我国在较长时间内不宜采取完全浮动制。从逻辑上说,中国汇率制度的设计应考虑介于固定制与浮动制之间的某种制度形式。 所以既不能选择固定汇率制度,不能选择自由浮动汇率政策,要选择一个折中的办法。
2.3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的选择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鲜明的市场导向性。更大幅度地引入了市场的力量,市场化导向更加鲜明,市场供求对汇价的形成作用更加显著。
2、“参考一篮子货币”:相较之前的单一盯住美元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局部可变性。参考一篮子货币有利于较好地应对美元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降低人民币多边汇率的波动,从而保障我国汇率的安全。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3、浮动汇率制:与市场化导向的一致性。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中央银行主要起到滤波器的作用。随着经济适应程度的提高,滤波器的作用是可以减弱的、是自适应的。 实践表明,采用一篮子货币为参考的汇率制度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1,本国对外贸易必须是多边的,并且分布比较均匀。2,国家的外汇储备必须是多元化的。3,必须有能够自由交易的外汇市场。包括外汇现货交易市场和外汇远期交易市场,特别是远期交易市场。
2.3.1现行汇率制度的正面效应分析
汇率制度由之前的固定汇率机制向浮动汇率机制转变后带来了一系列正面效应:
1、富有弹性。相比于之前的钉住单一美元的制度现行汇率制度更具弹性且经常波动,一篮子货币中货币的相互波动可能部分被抵消,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实际上较之原来是下降了,有利于稳定汇率预期。同时保留了央行对调节汇率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有效的规避世界上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动给人民币带来击由此引发的结构失衡,从而增强了我国应对投机压力的能力。
2、与国际接轨。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不断加快,我国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也越来越密切。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国际化、多元化的趋势,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日趋与国际接轨。
3、对市场反应灵敏。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日益完善、市场作用在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敏反应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
4、有利于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行汇率政策推动外需扩张,带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2.3.2现行汇率制度的负面效应分析
在看到现行汇率制度的优点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六方面:
1、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著名的“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自由流动、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三者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实现汇率的稳定性目标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那么在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性独立性两个目标中,只能“二选一”。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汇率变动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是根据篮子中货币之间的汇率来被动调整的,是中央银行被动干预的结果。因此,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2、汇率基本上不能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汇率的变动可以起到影响一国国际收支的作用,因此它可以作为调节一国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但在我国现行的汇率决定机制下,货币的比率被基本固定,而且汇率的波动范围被限制在央行规定的一定幅度之内,从而使得汇率基本上失去了调节国际收支的经济杠杆作用。
3、汇率调整缺乏准确依据,且维持成本较高。在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时,这一市场十分狭窄,而且仅限于由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派生出的外汇供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银行无法获取准确定价所需要的完全信息。此外,维持现行汇率制度增加货币政策灵活操作的难度,其总维持成本较高。
4、推迟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需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那么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
5、弱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现有汇率制度约束了汇率变化的灵活性,使人民币汇率的经济杠杆功能被弱化,也淡化了交易主体的风险概念。如果人民币仅是小幅波动,企业通过适当的内部调整就可以应对汇率变化,但未通过运用金融市场工具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因而,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造成了风险的累积,而这些风险的累积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隐患。由于人民币汇率相对固定, 当国内外利率出现差异时, 便导致了单边无风险套利机会的出现。尽管在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情况下这种套利存在一定的成本, 但当套利收益超过套利成本时, 套利会通过非法逃套汇等形式进行, 这就增加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难度。而另一方面,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固定增加了无风险套汇的机会, 也使投资者可以在国内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产品, 在国外销售后换取外汇, 再兑换成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固定保证了这种投机行为无风险,从而增加了无风险套利机会。
6、银行风险增加。虽然间接融资企业对汇率的敏感性强于对利率的敏感性,但是对浮动汇率制下的市场波动适应性较弱。这些企业向银行的借款并不会随利率的升降而出现大幅变化,但是企业经营国际贸易的收益却会随汇率的变化而波动。企业还贷不确定性增加,银行贷款
回收率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呆账坏账增加,银行利润率和收益率随之下降。
十四。人民币
十六 、美国实施四次量化宽松政策的简介
(一)、背景:
(1)应对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美国金融机构相继陷入困境,市场流动性陷入枯竭状态,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迅速萎缩。美国经济陷入衰退,2009年美国GDP增速为-2.5%,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陷入财政危机;2011年3月,“欧猪五国”主权评级连遭降级,爱尔兰、葡萄牙相继向欧盟申请救助,欧债危机全面爆发。
(2)美国经济复苏尚存不确定性。在美联储推出QE1后,美国经济有所复苏,2009第二季度触底反弹,2010年GDP增速为3.0%,2011年为1.7%,2012年预估为2%。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美国经济复苏基础依然不够稳固。
(3)就业指标表现黯淡。美国非农就业人数波动明显,多个月份新增就业低于10万,劳工市场恢复尚需时日;美国月度失业率自2009年5月突破9%后,2010年、2011年基本都在9%以上,虽然2012年有所好转,但失业率仍然高位运行,最低为7.8%,远高于美联储设定的6.5%的目标值。
(4)通胀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以来,美国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年率均低于2.5%,为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较大空间。
(5)财政政策空间有限。美国国会预算局报告预测,2012财年(2011年10月-2012年9月)美国财政赤字将达1.1万亿美元,占当财年GDP的7%,连续第四个财年赤字超过1万亿美元。目前,美国国债余额已突破16万亿美元,与 GDP比值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二)、主要内容
(1)QE1(2008年11月-2010年3月)。2008年11月,美联储宣布启动QE1,承诺购买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在随后的三个月中,美联储创造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储备,主要是通过将储备贷给它们的附属机构用于直接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截至2010年4月共购买1.725万亿美元资产。
(2)QE2(2010年11月-2011年6月)。2010年11月,美联储宣布启动QE2,计划收购6000亿美元的长期限美国国债,每个月购买750亿美元,直到2011年第二季度。目的是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压低长期利率,借此提振美国经济,避免通货紧缩,并降低高达9.6%的失业率。
(3)QE3(2012年9月-)。2012年9月,美联储宣布启动QE3。该计划包括:从9月14日开始,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机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不设定MBS购买结束时间,直至就业市场出现重大改善;继续执行卖出较短期限国债、买入较长期限国债的“扭转操作”至2012年底;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0.25%的区间不变,预计这一水平至少维持到2015年中期。
(4)QE4(2013年1月-)。2012年12月12日,美联储宣布了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月采购450亿美元国债,替代扭曲操作;加上第三轮量化宽松每月购买400亿美元的MBS,联储每月资产采购额达到850亿美元。美联储同时表示,将在预期通货膨胀率在一到两年内不会突破2.5%的情况下,而失业率保持在6.5%以上时维持接近零的利率水平。 二、2008~2012年经济数据和经济指标的分析
2008-2014美国国债图示表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短期国债 1月 227841 18423 18423 18423 18423 0 0
3月 200360 18423 18423 18423 18423 0 0
9月 21740 18423 18423 18423 0 0
12月 18423 18423 18423 18423 0 0
名义中长期国债 1月 470984 410491 707649 707649 1566954 1580472 2103871 3月 470010 412914 708872 1157044 1565224 1673761 2181439
9月 411731 684075 720773 1560925 1568492 1934262
12月 410491 707649 848332 1575363 1569379 2066090
与通胀挂钩的中长期国债 1月 36911 41071 44643 44643 68468 74740 91379
3月 38437 39387 43777 54357 68888 77499 93608 9月 39832 44588 41660 66754 70435 85819 12月 41071 44643 44876 68420 73344 89979
美国2005-2012年联邦基金利率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 3.22% 4.97% 5.02% 1.92% 0.16% 0.18% 0.10% 0.16%
2008-2014年美国失业率
失业率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1月 4.90% 7.60% 9.70% 8.80% 8.30% 7.90% 6.60%
3月 5.10% 8.50% 9.70% 8.80% 8.20% 7.60% 6.70%
9月 6.10% 9.80% 9.60% 9.10% 7.80% 7.20%
12月 7.20% 10.00% 9.40% 8.50% 7.80% 6.70%
2008-2014年美国通货膨胀率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年3月
通货膨胀率 3.39% 3.24% 2.85% 3.85% -0.34% 1.64% 3.16% 2.07%
1.47% 1.51%
综合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四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国失业率逐步降低到合理的区间内,暂时并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发生。
三、美国QE政策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
(a)
(b)
由上图可知,由于中美两国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在开往条件下,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LM1曲线右移,使利率由i1降至i2,均衡点从A移至B,因资本外流使得美元贬值,汇率由e1提升至e2,从而刺激进口,是IS曲线右移,提高本国利率和产出。美国出口增使得中国产出减少,使得IS*曲线左移,,降低利率和产出,美国产出增加到Y3会增加进口,使得中国出口有所回升,,使得IS *稍向右移,但这种相互作用直至两国收支均衡且利率相等为止。最终的结果是美国产出增加,中国产出减少。
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1)中国贸易顺差增加和GDP增长:近几年数据表明,美国并没有因为美元的贬值而使出口贸易增加,这是因为:一方面,持续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美元利率一直很低,居民的 利率负担减小,贷款成本下降,因此产生财富增加的效应,企业和居民的投资与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拉动美国国内产出和收入的增长,国内需求扩大,进口也会一定程度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超额美元的流入,美元不可避免的贬值,人民币相对美元被迫升值,中国低端产品出口受到严重打击,理论上,中国对于美国的出口产品会大量受限。此外,由于美元的国际结算地位,大多数国际贸易使用美元计价结算,中国也不例外。因此由于名义价格上升 ,美元贬值使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也将大量减少。但是由于中美贸易结构原因,美元贬值并没有对国内造成太大的影响。相反,由于美国对中国的主要进口产品是日常消费用品,而这些产品的进口需求弹性非常小,所以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是中国因为贸易量减少而使出口GDP下降。所以,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反而助推了中国的GDP增长,其内在逻辑是: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国国内经济复苏→对中国进口增加→中国的产出增加;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在日常消费品贸易改变不大的情况下→中国贸易额增加→国内经济变相得到刺激发展。
(二) 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根据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当经济中出现实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时,政府可以运用增加预算、扩大投资支出和增加货币供给等手段刺激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再送来通货膨胀的同时也为我国送来了机遇,其传到效应是:美国大量货币涌入国际金融市场,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人民币被迫增发,国家变相获得大量“无本建设资金”,而且,在货币通胀的过程中,政府无形的增加大量财政税收,从而增加政府支出。在通货膨胀时期,最初的名义利率、名义价格、名义工资的增加,会使人们产生实际财富增加的幻觉,从而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增加,生产扩大,就业岗位增多,经济得到有效刺激。
(三)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自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其带来的最明显的效应就是全球货币量的急速增加,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美国的这一举措也间接的削弱了美元资产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从而导致大量国际游资的存在,中国作为世界新兴发展力量,人民币的强烈升值预期成为大量流动性资金的目标,进而引发国内通胀压力越来越大。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质上使货币供给量过多,导致货币存量增多,从而引发通货膨胀。由于美元几乎是所有初级产品的主要计价单位,美元过多的发行,其他大宗商品名义价格便上升。2011年1月,世界金属、粮食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明显增长,各经济体的CPI,PPI指数已经严重超过正常指标。在国际原油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原油和黄金的价格都创历史新高。全球性的输入性通胀形成。再看国内,2007年8月以来,中国国CPI环比增长不断增加,究其原因,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难辞其咎。美元在推动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中国CPI和PPI指数上升。迅速放大的国内需求同样也加速了国内的通货膨胀。
(四) 导致中国的货币数量增加:人民币数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贸易顺差和热钱涌入造成的。首先是美国经济复苏给中国带来了贸易顺差,但是此时货币数量已经严重超过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货币量,大量的美元换来了更多的人民币。其次是给中国带来热钱冲击。美元持续保持较较低的利率,使人们产生美元继续贬值的预期,这样美元持有者处于规避避汇率风险的目的,积极寻求其他代替品,人民币成为热对冲的对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涌入中国市场的热钱就高达1400亿美元,而自从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以来,热钱涌入的速度就在不断增加,而仅仅在美国宣布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当月热钱流入量就高达841亿,重新刷下记录。为了维护国内市场稳定,防止货币市场过度动荡,中央银行采取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打击热钱继续肆意泛滥。结果导致国内通胀预期加剧,支出减少,货币被大量贮藏,大量货币无法实现流通再投资,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
(五) 使我国固定收益资产大幅缩水:中国的收入构成中,固定收入者占多数,这些固定收入者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退休金、救济金及社会福利等,而在通货膨胀阶段,固定收入者的收入总是滞后于物价上涨,实际收入明显减少。从我国的国家财产构成上来看,中国的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绝大部分投资于美元、欧元和日圆,投资形式以购买国债和其他高质量证券为主。由于发债者的评级被下调导致违约风险增大,以及美元、欧元和日圆对人民币贬值,中国外汇储备的价值已经缩水。由于美元贬值所给中国带来的资产无形外流难以确切估计。中国的债务水平也比它通常所承认的高很多,虽然其债务大部分是内债。中央政府的债务水平约为1万亿美元,占中国GDP的17%。此外,国有实体及有政府背景的实体总共负债2.6万亿美元,占GDP的42%;地方政府债务约为1.2万亿美元,占GDP的19%;政策性银行债务为8,000亿美元,占GDP的13%;铁道部负债2,800亿美元,占GDP的5%;政府支持的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银行不良贷款为3,000万美元,占GDP的5%。这样中国的债务总额就约为3.6万亿美元,占GDP的59%。如此巨额固定资产在美国大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下,美元贬值下,还会剩多少,可想而知。
但总而言之,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蒙代尔曾说:美联储成为世
界主流经济体系物价水平的决定者,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通货膨胀机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造成我国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对我国货币政策产生了负向的溢出效应,使中国面临货币政策失效、通货膨胀前景恶化、出口竞争力降低、FDI流出、外汇储备和主权财富资产大幅缩水、热钱流入、资产泡沫等巨大挑战。
范文二:德国古典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及其当代价值
一、德国历史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形成于十九世纪初期,兴起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在德国流行近半个多世纪。它的风格迥异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第一个反对者。
德国历史学派的演进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虽然李斯特和亚当·缪勒两人之间存在着分歧,但他们是历史学派的先驱,或者称为“原始历史学派”;罗雪儿1843年出版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则标志着旧历史学派的诞生,其它主要代表人物有希尔德布兰德和克尼斯等;活跃时期为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施穆勒是新历史学派的领军人物,其它代表人物有布轮塔塔、瓦格纳、谢夫莱、毕歇夫、克纳普等;新新历史学派主要有威纳尔·桑巴特、马克思·韦伯、亚瑟·斯派瑟夫等。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分别考察了意大利、汉萨同盟、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意志各邦、俄国、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然后从德国的情况出发,强调研究各国的历史特点,反对抽象的理论分析,否定古典经济学派所探讨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他认为各个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不同,经济水平差异性很大,因此,各国不存在共同的普遍规律,各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道路。意大利的历史表明,自由与生产事业是分不开的,哪里工商业发展,自由的获得九为期不远了。有自由,生产也会发展,但生产的发展又有赖于国家的统一,意大利缺乏这一点所以衰落了;汉萨同盟曾垄断英国对外贸易,在13世纪对英国的发展影响相当大。后来一败涂地,原因是英国式与汉萨商人的贸易中才脱离未开化状态,后来英国实行了保护政策才使工业得到优势,而汉萨城市商业不是国家性质,没有足够的政治力量支持而归于失败;荷兰人刻苦耐劳、冒险进取,珍惜土地、长于航运,但在对外贸易中被对手打败,如果荷兰与比利时、莱因地区和德国北部联合构成一个完整国家,英国就不易使用战争和商业政策来削弱它;英国的历史表明,国家的一般政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英国禁止输入它自己能够生产的棉纺织品、丝织品,从而在经济上彻底征服了印度这类国家。这与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主张是不同的,英国必须对幼稚产业进行保护;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发现新大陆中发了财,但是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国家政策,工商业并没有随之得到发展;法国的兴衰始于柯尔培尔的保护政策;德国则还非常落后,各个方面还处于未开化状态,国内缺乏统一力量,工业的最初发展得益于南特赦令的废除;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将德法工业带进了新纪元;俄国的发展得益于彼得大帝,国民的团结与政治的环境这两者对于一国的经济生活有莫大影响,俄国近140年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提供了极有力的证明;美国也没有遵循自由贸易政策。美国强调建立自己的工业,假如没有对外国工业品的输入限制,美国的工业建设也是不能完成的。
李斯特认为历史的经验在于,首先一国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政治上的自由,适当的公共制度和法律、国家行政和对外政策,尤其是国家的团结和权利等方面的支持,就不会有成就。个人生产力、个人财富随着社会政治制度完善成比例增长,反之,自由与社会政治制度又从个人物质财富和生产力中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动
力。其次,自由贸易政策或保护贸易政策是由于利益,而不是出于凭空的理想。第三,各个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改进其制度。第一阶段,对比较先进的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以使自己摆脱未开化状态,第二阶段,实行限制政策,促进本国工商业发展,最后阶段,当财富和力量达到很高程度以后,再逐步恢复自由原则。李斯特认为德国处于第二阶段,要实行保护政策。
历史学派的奠基人罗雪尔所著的《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一书,被称为“历史学派宣言”。像李斯特一样,罗雪尔也反对古典学派探讨经济发展中的客观规律,他断言利用抽象法在理论上阐明政治经济学的普遍规律是完全不可能的。罗雪尔强调政治经济学的目的不是指出事物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怎样,而是记述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卡尔·克尼斯在其所著的《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也极力否定理论,他认为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没有什么规律,最多只能说不同国家的发展有某些相似之处。由于经济生活不断变化,人们的认识不断改变,所以,经济规律只是暂时的。由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归结为只是简单地记述经济现象的科学,经济学家主要通过统计学、历史研究著作来认识经济现象。希尔德布兰德写道:“国民经济学这门科学不像动物有机体的生理学或其他自然科学部门必须研究自然规律,它并不需要在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探讨不变的、到处如一的经济规律,而应该在国民经济的经验更换中去指出进步所在,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指出人类在日臻完善”。
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施穆勒在方法论上继承了旧历史学派,但对归纳方法有更极端的看法,历史方法和演绎方法对立达到极点。施穆勒主张大量利用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方法,用数量的表达形式阐述他们所研究的经济历史问题,因此新历史学派称自己的方法是“历史统计方法”。
威纳尔·桑巴特将历史主义方法论具体运用于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分析,写出了三卷本的《现代资本主义》这一巨著,从而使历史学派达到了学术上的顶峰。在这本书中,桑巴特已经意识到历史学派轻视经济理论的缺陷,声称“‘历史的’和‘抽象的’国民经济学间的对抗,已经丧失了一切意义和一切重要性”。他要“借助于有秩序有系统的范畴”,“给予死材料以生命”,认为“只有对全部科学材料作根本的力量的深入检讨,才能够发现见诸现象中的最普遍联系。只有一个在理论上受过完全锻炼的,尤其认识现代经济生活的经济学者,才能够著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史”。但他对古典经济学(他称之为“曼彻斯特学派”)的评价仍然不高,认为那只是一种技术学说,是“商会秘书的国民经济学”,“不受历史的或哲学的重负压迫,??为着日常状况去处理日常经济问题”,他强调只有在历史的、哲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编制“人类社会生存的大联系中”的经济生活史。
德国历史学派的兴起、发展和衰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有其社会原因和学科原因。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已经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当时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国的斯密理论。旧历史学派的主张得到了当时当政者的支持,加以大力的扶持和实施。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产业资本壮大,日渐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其内在矛盾开始显露。187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中产阶级的没落,工人阶级事业和贫困,社会问题严重。德国社会民主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了工人运动。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缓和阶级矛盾,新历史学派一方面继承了旧历史学派的遗产,一方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改良主义。他们认为只
要求工人克制和节约,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从意识形态上批判“世界主义”、“经济人”的利己心的理论前提,以及古典学派的“唯物主义”。随着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和取消反社会党人法,新历史学派主张的维护劳工利益的“社会政策”大量削减,新历史学派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进入了衰退解体的过程。1883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发表《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批判历史学派不能区别理论科学、历史科学和政策实践的关系,将经济现象的历史记述和经济理论的历史性相混淆,在方法论上缺乏理论分析和抽象,陷入了世俗的经验主义,因此缺乏“精密的方法”,放弃对“精密法则”的研究。门格尔强调理论经济学正像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一样,主张理论是经济学的中心,而历史只不过是它的辅助。施穆勒立即在《施穆勒年鉴》上发表了反批判文章《国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1883),接着门格尔又针对施穆勒的文章,发表了《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施穆勒不予回答。他们二人之间的争论虽然就此结束,但在双方门下弟子之间却持续了20多年,学说史上称之为“方法论论争”。从此以后,历史学派逐渐衰落解体,而完成这解体过程的还有待于历史学派内部韦贝尔的批判,即所谓“价值判断论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空前的通货膨胀,历史学派缺乏理论,束手无策,许多经济学家脱离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终于解体。
二、德国历史学派的特点
虽然德国历史学派各个阶段的特点也有不同,但是仍然有其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强调历史特殊性,反对抽象理论分析。历史学派认为抽象法是单纯推理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应当使用历史方法,大量收集各国与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他们都强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有各自特殊的发展道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无论是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分析法”与“历史生理法”,还是新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与“历史统计方法”,都一致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和“历史的方法”,从根本上否定用演绎法抽象出理论,否认存在着普遍的规律。
2.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反对“经济人”假设。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称自己的方法是“历史-伦理”方法。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基础条件是一个宗教与伦理的体系,经济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作为社会规范的习俗、法律与伦理的历史发展的知识,就无法理解经济生活,而伦理以习俗、法律与道德的形式体现在社会制度当中,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在施穆勒看来,人类社会的演化还是伦理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经济与经济制度中间的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的演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经济制度又是调控市场中企业活动的经济政策的载体。
3.注重经济生活的整体性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反对孤立的抽象法。克尼斯特别强调历史的统计的考察,主张归纳法才是经济学的方法。他认为经济学既不是精神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以第三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4.注重国家的作用。比如施穆勒所主张的社会改良,主体力量是有机体的国家、道德的国家、“社会的君主制”的普鲁士国王、有能力的公正的官吏,还有所谓“贫者之君王”。施穆勒始终一贯地“站在中间”,“一方面,??另一方,??”是他的社会改良的方法论。
5.重视法律的作用。德国法学家萨维尼是历史学派的代表,《论立法和法理
学的现代使命》一书,是他在19世纪初就是否应制定全德统一法典的一场论战中写成的,该书系统地陈述了以他为代表的德国历史法学派的基本观点。萨维尼认为法律就像语言、风俗、政制一样,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识”,“世世代代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它“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民族的壮大而壮大”,当这一民族丧失其个性时,这个民族的法也就趋于消逝。法学家固然有独特的知识,但这仅是法的技术成分,而法主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意识,即共同体的一个部分,它是法的政治成分。法主要体现为习惯法,它是最有生命力的,其地位远远超过立法。法是自发地、缓慢地和逐步成长的,而不是立法者有意识地、任意地制造的。所以,不仅立法是次要的,而且根据德国法学家还缺乏历史精神等条件来看,当时德国也没有能力制定出一部好法典。他的这些观点在19世纪初欧洲大陆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一种历史复古主义的思潮。著有《中世纪罗马法史》和《现代罗马法制度》。
三、德国历史学派的方法论
1.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
2.历史学派反对以世界主义,以静态的、单因素的分析方法作为自己力量的出发点和方法论。
3.科学的经济学应该专注于历史专题研究,研究各时各地的具体类型或过程的活生生的细节。
4.大量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四、德国历史学派的评价和当代价值
德国历史学派从大量的经济史料中抽象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是第一个基于经济史的经济学流派。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史学观,它对经济史学发展的贡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推进经济学方法论的变化;2.树立了经济学与经济史结合的典范;3.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历史资料。
1.方法论的影响。在经济史的研究中,一切经济理论都视为方法论。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自亚当?斯密开始的传统经济学都视资本主义社会为唯一符合自然秩序的理性社会,这一社会历史观使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历史的观点。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德国历史学派,以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而出现,强调历史方法,从而形成了经济思想史上的“德国风格”。无论是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分析法”与“历史生理法”,还是新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与“历史统计方法”,都使得经济史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促进了经济史学本身的大发展。
2.德国历史学派树立了经济史与经济学结合的典范。作为一门跨学科的交叉学科,经济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只有很好地与经济学、历史学结合,经济史自身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历史学派就是第一个基于经济史建立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学流派,本身就是经济理论与历史结合的典型。
3.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资料。例如,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意大利、汉撒同盟、荷兰、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意志各邦、俄国、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为后来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历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又如,施莫勒运用他的历史归纳法,对德国历史上
某些具体的经济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发表了《十八世纪普鲁士的丝织业》、《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斯特拉斯堡呢绒行会》等著作,这些专题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德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经济史学价值。另外罗雪尔在《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一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对我们研究欧洲经济发展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过我们应该明确:德国历史学派也有其缺点。
历史学派精心堆砌起来的“历史大厦”,经不起振荡,德奥方法论争之后,除桑巴特尚有所成就外,历史学派从此一撅不振。德奥方法论之争最终以历史学派的让步而告终,这突出地表现在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演绎推理法的态度变化上。在李斯特那儿,尽管他批评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主义,认为它不恰当地忽视了各国不同的历史情况,但他并没有批评和放弃使用演绎方法,《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本身就是一本逻辑十分严密的著作;到罗雪尔,他开始突出强调历史归纳法,认为“各个国民发展中的类似性,可以归结为一种历史发展规律”,将演绎法降低为考察多个共同作用的经济因素中某一因素的作用时,可以采用的方法;罗雪尔之后的布尔德布兰德则更进一步认为:无需寻求规律,只罗列史实就可说明一切。克尼斯则从根本上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但随方法论之争的深入,历史学派已难以否认演绎推理在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作用。施穆勒声称他并不一般地反对演绎法,但他将其作为归纳法的补充。他主张“利用更多的归纳,同时辅之以借镜于别的知识领域的演绎”;到桑巴特,他则认为历史与抽象的对立已经没有了意义,“‘理论’与‘经验’的关系,和同一物的形态和内容一样”。亏至此演绎又回复到与归纳法同等重要的地位。当西方经济学经过边际革命后,边际经济学很快以其严格的数学论证、精巧的均衡分析,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边际经济学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边际现象,而且适应了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唱颂歌的需要,从而彻底击败了历史学派。只知堆砌史料,而没有经济理论创新的历史学派终于被它自己的旗帜—“历史主义”压倒了。历史学派虽着重于对历史的研究,却没有看出历史的发展趋势,其根本原因即在于缺乏理论创新和指导。可以说历史学派的衰落应归罪于历史主义,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学派的当代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当下,中国完全应该发展自己的经济学。在学界,中国是否应该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经济学存在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2007年爆发的美国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海啸给主流经济学提出了一个难题,主流经济学缺乏历史感的缺点逐渐成为共识,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就曾说,“经济学的贫困化主要是由于经济学与伦理学互相脱离造成的”。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研究与教育出现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教条化和对其盲目崇拜的现象,不少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经济学,即西方主流经济学,而其他的经济学传统则不断地被边缘化。在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依附型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不考察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科学基础,不考虑它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对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技术创新、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贫困、失业、教育、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关心不够,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带有殖民地色彩的“依附型经济学”的突出表现。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完全能够也应该有自己的经济学。
2.中国经济学的构建要突出历史感。我国正处在一个过渡与增长的时代中,中国经济学的建设要全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这就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既不囿于细枝末节,又要高瞻远瞩,以理论力量指导和规范经济的运行,改变当
前理论落后于实践的被动局面。
3.全面进行理论创新,防止类似于历史学派的故步自封。以理论统帅材料.正确、清醒地认识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运行规律。既不固守马克思经济学的某些教条,又不迷恋于西方经济李。而是以服务于我国经济实践为出发点,综合各派的理论长处,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核心,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创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按照现代宇宙观对西方异端经济学诸流派进行创造性综合;第二,建设中国崛起的国民经济学;第三,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第四,开创以中国哲学和中国经验为基础的中国经济学研究传统。在这方面,德国历史学派的发展经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商务印书馆.1983.
2.威廉·罗雪儿.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M]商务印书馆.1981.
3.贾根良.中国经济学革命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6(1).
4.杨祖义.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史学解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1.53.
5.高德步.经济学中的历史学派和历史方法.[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
范文三:关于奥地利学派和新古典学派
分类:清风来不歇(经济)2006-12-10 23:36
最大的区别,一句话:
奥地利经济学是研究“市场过程”的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是研究“市场均衡”的经济学。
奥地利经济学的方法是生物学的演化方法——不同于生物学,这里的演化是有意识的,其“有意识”的程度和不确定性的相对强弱有关。
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是运筹学的最优化方法。实际上,专注于技术性问题的新古典经济学家和运筹学家几乎无区别,事实上也是如此。例如康拖罗维祺和西蒙都是运筹学上很有名的人物。
奥地利学派是新古典学派在微观领域的主要反对者,正如马克思主义学派是新古典学派在宏观领域的主要反对者。新古典学派的思路是静态的,而奥地利学派则是动态的。
old奥地利学派,门格尔,威塞尔
经济学应当研究市场的深层力量,而不是价格理论。应当采取哲学的深刻思辨,而不是数学的形式主义。市场价格应当作为一种附带现象被研究。
new奥地利学派, 熊彼特,哈耶克
奥地利学派的基本思想是:
1. 方法论个人主义
2. 极端的主观主义
3. 主张描述的经济学,反对预测的经济学。
4. 强调主体性和创造性。
实际上,我不太喜欢新古典学派,第一是因为我数学不怎么好,所以大概有不可避免的偏见;第二是因为新古典学派似乎比较缺乏思想性,实际上,我担任经济思想史的助教两年来,发现“经济学思想史”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没有了太多可讲的东西,这大概和英明神武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逐渐“一统江湖”有关。
祝愿经济学能千秋万代,泽被苍生。
回复
经济学的确应该研究市场的深层力量,但是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似乎南辕北辙了。
回复
感谢您对我的笔记的深入阅读。美中不足的是:您的诸多评议是否能加以展开?否则我实在不知您的真实意思。
在社会科学之中,观点如何,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论证是否有力,能否给人以启发。没有论证,观点再“正确”,似乎也只是登高一喝——经济学毕竟不是禅宗,“家法”不同。
回复
西蒙恐怕不能归为新古典经济学家一类,他提出的有限理性本身就是对新古典的反动。正因为做过运筹学的深入研究,所以西蒙提出的观点更为深刻。西蒙以其心理、认知、信息科学等多领域广阔的视野而探究人类经济决策、经济演化,这与奥地利学派日趋政治哲学思辨的发展进路形成鲜明区别。
与新古典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之争相比,当年弗里德曼与西蒙之间存在的经济学方法争论更加为人们所忽视。
新古典方法固然肤浅,但简洁有效,不失为一种寻求真理的路径,而深刻的、形而上的探究最大的缺点在于其不可证伪。
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奥地利学派的一些看法,随便说说。
另外,感觉版主作为经济学研究者,处世态度是否有些过于消极了。不管怎么说,经济仍是经世济民,消极避世或者冷眼旁观恐怕都不可取。
:回复
谢谢您的批评,我对西蒙的看法,也许与您不同,参见周业安先生《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吗?》一文,我博文的看法和周先生比较类似。
范文四:凯恩斯学派
《凯恩斯学派》读书笔记
凯恩斯经济
第一节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
一.凯恩斯主义
1.产生背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由股市危机开始的经济危机,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首先是美国以空前沉重的打击。统治阶级希望出现一种新的经济学,这种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继承思想
(1)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说
(2)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说
(3)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学说
(4)霍布斯的过度储蓄导致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
二.新古典主义
(1).分类
在凯恩斯主义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庇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它分为价格理论和就业理论
①价格理论
②就业理论:凯恩斯批判的不是价格理论而是就业理论,因为新古典主义主张,就业理论是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研究的价格机制是怎样实现充分就业的
在疪古看来,产品市场不存在价格刚性,劳动市场不存在工资刚性,价格和工资都具备完全的伸缩性,能随着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而自行调整。产品市场有过剩,那只是局部过剩。价格的完全伸缩性可以保证产品市场的供求平衡。劳动市场若有失业,只分为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疪古认为,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就业量,供给与实际工资成正比,需求与其成反比,劳动供给和需求相等的一点决定劳动市场的均衡的实际工资和就业量。在这种实际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就业的人都能得到就业。因此,均衡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
(2)失业
①分析
疪古认为,失业是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有劳动需求函数(他着重说明)、劳动供给函数和劳动的流动性。他认为,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
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
价格水平
在价格不变下,货币工资下降,劳动需求就会提高,而且提高的幅度大于货币工资降低的幅度。
②失业的根本原因:货币工资不能不断降低
解决失业的手段:实行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即降低货币工资的政策,以刺激劳动需求
③总结:充分就业是常态,劳动市场出清是正常现象。只要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长期的大量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
(3)萨伊定律:生产(或供给)给产品创造需求,旨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下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4)结论:新古典学派将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假设和萨伊定律相结合,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经济均衡模型,不存在生产过剩和大量失业。
第二节 凯恩斯的生平和著作
凯恩斯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最初是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但《货币改革论》和《货币论》基本上没有摆脱传统经济学的框架,《就恶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第三节 就业通论概论
一.通论
通论的意思是一般理论,
1.不仅适用于特殊情况,而且适用于一般情况。凯恩斯所说的特殊情况,是指
充分就业的情况,典型的是就业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非充分就业才是正常的情况。
2.不仅能解释失业,还能解释通胀:需求不足引起失业,需求过多造成通胀
二.经济学的二分法
1.传统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理论(价值理论)和货币学理论(分配理论),互不相通。
2.凯恩斯主义: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市场、企业)和宏观经济学(整个经济体系)
三.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1. 失业分类
① 摩擦失业:劳动市场的功能缺陷引起的摩擦造成的失业,如变换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失业,工作的季节性所引起的失业
② 自愿失业:由于立法。社会习俗。集体议价、对情况变化的反应缓慢、固执己见等原因,工人不接受现行工资或现行工资稍低的工资造成的失业。 ③ 非自愿失业:工人消费的商品的价格比货币工资有所提高时,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无业可就的人形成的失业。
凯恩斯认为,只要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只存在前两种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
2. 有效需求理论
(1) 定义:
② 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也就是企业主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时的总需求。
② 有效需求指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总需求,
(2) 核心: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基于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有效需求不
同,造成非自愿失业,达不到充分就业,从而出现“富裕中的贫困”的现象,故需要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
(3) 结论:
总之:只有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润才达到最大,产量、收入、就业才达到均衡状态,只有这时的总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四.就业通论概要
平均消费倾向
就业,收入消费消费倾向和有效需求理论边际消费倾向
收入大小交易动机
谨慎动机
利率投机动机
投资货币数量
预期利润收益
资本边际效率重置成本或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
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决定于收入和消费倾向,投资需求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
利率决定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需求决定于流动偏好,供给决定于中央银行。
只有提高消费倾向、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降低利率,才有增加就业的趋向。
第四节 消费倾向和乘数
凯恩斯认为,决定就业量的因素,也就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因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第一,心理上的消费倾向;第二,心理上的流动偏好;第三,心理上的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第四:货币数量
一.消费倾向
1. 定义: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当一般条件不变时,产量和就业量决定消费支出,因此,可以用消费倾向来概括其他各种因素。
2. 分类:
(1) 平均消费倾向:
①定义:任一收入水平的消费量对收入量之比
②数值:取决于收支情况。收小于支时,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收支相抵,平均消费倾向等于1;收大于支时,平均消费倾向小于1.
(2) 边际消费倾向:
① 定义: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那部分所占的比率
② 数值:大于0小于1,
3. 储蓄:
(1) 储蓄倾向:收入和储蓄的函数关系
(2) 分类:
第一,平均储蓄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储蓄量对收入量之比
第二,边际储蓄倾向: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率
4. 关系:(1)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永远等于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也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永远等于1
(2)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储蓄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5.结论:
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它取决于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惯和一般的社会结构,这是不易改变的,而客观因素中,除了资本价值的意外收益、利率和财政政策的重大改变会引起消费倾向的改变外,其他的因素通常没有太大的重要性。所以,消费在短期内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收入的变化,而不是由于消费倾向的变化。
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低导致了需求不足,消费倾向的减弱,不仅使得消费需求减弱,而且使得投资需求减弱。他把提高消费倾向看作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手段,提倡刺激消费,抑制储蓄倾向。
二.乘数
1.分类
(1)就业乘数:初始就业增值量对总就业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函数
(2)投资乘数:投资增量和收入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当总投资增加时,收入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一个倍数。其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就越大。
2.计算方法:
1
乘数=——————— (乘数大约徘徊在2.5,边际消费倾向不超过60-70%)
1- 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储蓄倾向)
3. 说明:乘数是建立在消费倾向这一主观心理因素上的,乘数是公众心理倾向的函数;只要边际消费倾向接近1,投资的小量波动就会引起就业的大幅度波动,比较小的投资增量就可以导致充分就业
第五节 资本边际效率
1. 定义:凯恩斯认为,一项资本资产在它的寿命期限内预期的一系列年收入按某一贴现率折成的现值,正好等于这项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这一贴现率就是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将货币投资于新生产的资产可以预期获得的回报率,即 预期的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预期:资本家既要对资本的未来收益进行预期(一系列未来收益权),又要对这项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进行预期(资产的重置成本,它不是指在市场上购买该项资产实际支付的市场价格,而是足以引诱厂家多生产一个生产一个单位该项资产所需要的价格)
2.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在任何时期内,对任何资本的投资增加,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
3.投资引诱
(1)边际效率:只有当预期收益超过重置成本时,继续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对资本家产生投资引诱
(2)利率:只有在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商场利率时,资本家才会增加投资,直到两者相等,若利率不变,投资量就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
4.结论
原因 原因 原因 原因 失业和萧条边际效率不高
因此,应当由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一方面刺激私人投资,增加投资者信心, 另一方面,国家增加投资引诱,实现综合性的投资社会化,实现政府当局和私人
积极性的合作
第六节 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
一.流动偏好.
1.定义: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心理偏好有两种倾向,第一,消费倾向,决定收入中多大的比例用于消费,多大比例保留下来作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为决定在什么形式上持有这种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比方说,选择股票和债券形式还是现金和存款形式
2.强弱表现: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流动偏好的强弱表现在公众在货币形式上还是以证券形式持有资产的愿望变化上。
3.利率作用:
(1)利率是一种尺度,衡量货币持有者不愿意放弃流动偏好的程度。当公众急于出手证券获得现金时,流动偏好增强,这时,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上涨,反之,当公众迫切希望买进证券时,流动偏好减弱,这时证券价格上涨,利率下降
(2)利率是一种价格,它使得公众愿意在货币形式上持有的资产数量正好等于现有的现金数量。利率偏高,公众愿意持有的现金量将会低于现有的供给量,反之,利率偏高,公众愿意持有的现金量就会高于现有的供给量
4.起因
(1).交易动机,它包括收入动机和商业动机。收入动机指从得到收入到用掉收入这段时间内持有现金的愿望,其强度取决于收入数量和收支期间长度;商业动机指营业上从支付成本到获得销售收入这段时间内持有现金的愿望,强度取决于该期产值和产品在流通中所经历的阶段。
(2),谨慎动机,防止意外事故和抓住没有预见到的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3)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货币需求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收入的函数;另一部分是出于投机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量,对利率的变化十分敏感,是利率的函数。
二.货币数量:一部分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要,一部分满足投机动机的
需要
三.结论:货币的当局应当采取有管理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但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还得靠财政政策。
第七节 货币工资和价格
一.货币工资
1.观点对比
(1)传统经济学认为,在货币工资伸缩性的假设下,资本主义经济能自行调节达到均衡。任何经济失调都是工资能升不能降造成的,要解决失业问题,就只有降低货币工资。
(2)凯恩斯认为,
① 就业量因素:在假设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时,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不是货币工资,取消这一假设时,货币工资通过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影响就业(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偏好)
② 降低货币工资后果:利弊共存
第一:对消费倾向的影响,降低货币工资有可能引起收入的再分派,当收入从工资劳动转移到企业家和食利者,意味着收入从消费倾向高的社会集团转移到消费倾向低的社会集团,不利于提高消费倾向
第二,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A.国内:若货币工资的降低导致企业家关于未来工资不再降低的预期,就有利于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从而增加投资,反之;若货币工资的降低,导致物价下降,导致企业家债务复旦的加重,就不利于增加投资。
B.国外:若本国货币工资比外国货币工资相对降低,就会增加对外贸易的顺差,有利于投资
③解决方法:实行刚性货币工资,降低实际工资,即不是降低货币工资,而是实行温和的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以降低实际工资。
二.价格理论
1.传统经济学观点:货币数量是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价格水平
2.凯恩斯主义观点: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物价水平并没有直接影响,而是使利率
水平降低,从而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提高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鼓励资本家增加投资,从而可以增加投资需求,增加就业和收入,增加消费需求。结果是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有效需求增加。有效需求的增加可以刺激供给的增加,供求均衡时的价格不一定随货币数量的增加成同比例变化。
3.总结:当失业存在时,从增加货币数量来降低利率,增加有效需求,提高物价,以实现充分就业。但现代的资本边际效率比上世纪得多,而利率又不能降低到使大多数财富持有者不能接受的程度,故只能适度的通胀,使得通货贬值,但重点还是要放在财政政策上。
第八节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
决定持久性的第一个时间因素是,当繁荣还在持续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可靠性突然发生变化,或者由于新生产的耐用品存货不断增加使现行收益出现下降的征兆,这时,资本边际效率下降,疑心一起,就会迅速传播。从繁荣转到萧条时,许多资本的边际效率变成微不足道或是负数时,就会出现资本短缺,使得资本边际效率提高。
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剩余存货的存储成本。存储成本很高,很少会低于每年10%,因此必须降价处理,压缩产量,直至剩余存货被吸收为止。这大约需要3-5年,吸收存货等于负投资,在吸收过程中,就业量会进一步下降。只有在吸收完毕以后,就业量才会上升。
此外,产量下降,流动资本如用于原材料的资本必然会随着产量的下降而减少。这也是一项投资,而且数量很大。
总之,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在萧条期间,出于交易动机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减少,利率因而下降,导致成本下降,投资增加。但由于收入下降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所以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经济又会进入繁荣阶段,而到繁荣后期,资本边际效率重新崩溃时,危机又会突然发生。
第九节 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
1. 国家干预经济: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投资引诱不足,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很
快,而利率由于制度和心理的因素却不能以同样速度下降,就业和生活标准不能达到合理水平。
2 扩大政府职能: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刺激消费)和投资引诱(刺激投资)的职能。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刺激消费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
(1)刺激消费:国家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的影响,刺激平均消费倾向 在货币政策中,长期看来,利率的重大变化会影响消费倾向;短期中,对消费有间接影响,这种间接影响是,利率变动影响证券或其他资产的增值或贬值,从而引起当前消费的增加或减少。将利率固定在较低的水平上,有利于提高消费倾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就业水平。
凯恩斯相信乘数,他认为,通过收入再分配来提高消费倾向,就可以使一个较小的投资量维持一个特定的就业水平。
(2)刺激消费:一方面国家要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以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一方面主张投资社会化,由国家组织直接投资。
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市场上对资本边际效率的估计值会有剧烈的波动,不是利率的有限波动能抵消的。
而在自由放任的情况下,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来自内外投资,对内投资决定于国内利率的高低,对外决定于国际贸易顺差的大小。在政府不能直接控制国内投资时,增加贸易顺差是增加国内投资的唯一直接办法,也是政府降低国内利率、提高国内投资引诱的唯一间接办法。
3.温和的通胀是防止和缓和经济危机的手段:降低实际工资以增加利率,压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第二章 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试图在凯恩斯总量的经济范畴的基础上,用个量来分析。50-60年代,成为主流经济学,但到了70年代中叶,新古典综合派开始衰落,它在综合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时,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弱点,即新古典主义把市场看得至善至美,凯恩斯主义过分强调政府赤字的刺激作用。结果,它无力诠释“滞涨”。
第一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一 新古典综合派的由来
1. 二战后,西方繁荣稳定经济方面的历史条件和战前萧条时期迥异
2. 长期经济发展缓慢
3. 在通货膨胀的威胁下,价格和工资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统治加剧,政府支出剧增,尤其是军事和福利方面,导致预算的赤字不断增加,面临通货膨胀的威胁。
4. 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经济学有不一致之处,需要调和
5. 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结构改变,要求经济理论与之适应。战后,国家干预经济进一步加强,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私营”和“公营”经济,需要与之对应的,反映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学和反映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学,即需要将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结合分析。
二.代表人物和著作
汉森、希克斯、萨谬尔森、托宾等
第二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收入决定论
新古典综合派把凯恩斯的宏观收入决定论和新古典的均衡价格论结合,该学派认为,凯恩斯对失业、经济增长、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是从收入决定论里引申出来的。
要对收入决定论进行扩展,使其既能说明大萧条时期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又能说明经济繁荣时期引起的通货膨胀现实(过度需求)。
第三节IS-LM模型(希克斯-汉森模型)
1.凯恩斯观点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利率是联系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纽带。
在商品市场中,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由消费和投资决定,投资的多少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市场利率,在投资和储蓄相等时,总产量或总就业量达到均衡状态,但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在货币市场中,对货币的需求源于人们交易、谨慎和投机的动机。货币的供给量由政府货币当局决定。
当货币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并决定了利息率,所以利率是联系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纽带。
2.新古典综合派观点
凯恩斯关于利率的理论有两点不足
(1)利率的不确定性。货币需求的三个因素里,除了投资动机所需的货币量与收入水平无关外,满足交易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与收入有密切联系。因此,对于每一收入的水平,有一特定的货币总需求量,不同的收入水平对应不同的货币需求曲线。当货币供给既定时,货币市场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均衡利息率,不同的收入水平有不同的均衡利息率。除非知道收入水平,不然无法确定均衡利率。
(2)货币市场的均衡无法保证商品市场也达到均衡。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利率决定于货币总需求,货币总需求又取决于收入水平,在消费已定的情况下,投资水平决定了收入水平,但如果不知道利息率水平,也就无法确定投资水平。所以这些变量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按照一般均衡的概念,同时确定均衡收入与均衡利率。
凯恩斯避开了上述问题,在分析产品市场均衡时,假设货币市场已经
达到了均衡;在分析货币市场均衡时,假设货币市场已处于均衡收入状态。
3.一般均衡模型建立
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般均衡模型
第四节 新古典综合派的基本理论体系
1. 新古典经济理论奖赏工资刚性条件的总供给曲线
2. 从IS-LM模型导出的总需求曲线
3. 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求曲线的结合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
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增长、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由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存在,一班认为只要失业率小于4%,就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目标。通货膨胀小于5%,物价就是稳定的。
一.财政政策手段
1. 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最有效
2. 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3. 改变税率
二.货币政策
1.公开市场业务: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向企业和个人买进政府债券,将货币投入市场
2.贴现率政策: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借贷时的利息率,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贴现率来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息率。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
3.改变准备率: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叫准备率,银行创造货币的多少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
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
1.具体形式:
(1)增加货币供给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更有效的刺激总需求增长
(2)减少货币量的紧缩货币政策与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收缩总需求
(3) 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又不致于引起太严重
的通货膨胀
(4)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降低利率增加投资,有减少政府
支出、稳定物价
2. 具体历史时期:
(1)30年代大萧条:扩张性的财政性和财政政策
(2)50年代:汉森提出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
※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根据经济波动,交替使用紧缩政策与扩张政策,两相配合,彼此补偿,以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具体方式是逆着经济的风向行事:
在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策支出,降低税率,增加货币供应,以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回升;在经济过度繁荣时期,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削减政府开支,提高税率,减少货币供应,提高利息率,以限制总需求,抑制经济过度膨胀,降低通货膨胀率。
(3)60年代:托宾等主张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50年代,美国实行补偿性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缓和经济周期,但经济增长速度较慢,为了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推行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即不但在萧条时期要运用赤字政策和增发货币,而且在经济复苏后,只要实际生产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也要实行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
实行增长性财政货币政策的结果是:后果是60年代前半期经济迅速增长,60年代后半期转化为经济停滞和物价快速上涨,但到70年代出现“滞涨”。
(4)60年代后期,实行多样化政策:一是“松紧搭配”的宏观政策;二是宏观政策微观化
第三章 后凯恩斯学派
第一节 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后凯恩斯学派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由于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一向被称为剑桥学派,所以,以琼.罗宾逊未收的具有坚定反马歇尔理论色彩的后凯恩斯主义学派称为新剑桥主义。
一.后凯恩斯学派的形成
在两个剑桥之争中,后凯恩斯学派反对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坚持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力图使两种理论分裂;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将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融合起来
二.后凯恩斯学派理论的基本特点
1.将凯恩斯的短期,比较静态分析拓展为长期、动态化分析
经济学理论必须考虑历史因素,在分析方法上从短期转向长期和动态
2.后凯恩斯主义反对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传统经济学均衡分析的方法
3.强调收入分配理论:投资是资本主义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4,批判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5.强调货币会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稳定
6.重视规范分析的方法
三.后凯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琼.罗宾逊、尼古拉、卡尔多,皮罗.斯拉法等
第二节 后凯恩斯学派的价值理论
代表性价值理论:斯拉法的价值理论:生产价格只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条件,不收分配的影响;而分配只取决于社会条件,不受生产条件的支配;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节 经济政策主张
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是依据其收入分配理论提出的,他们主张改进现行税收制度,实现收入均等化,通过政府的福利措施,缓解“富裕中的贫困现象”,给与低收入家庭以适当的补助,政府出资培训失业工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供失业保险等,缓和收入分配不均的矛盾,对投资进行全面的社会管制,克服经济盲目增长,把经济社会纳入凯恩斯说设想的“长期充分就业”的轨道
范文五: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论战
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论战
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商业周期和宏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问题--失业与通后膨胀的两种不同观点。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然后讨论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古典学派
古典学派信赖纯粹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放任经济;认为商业周期是经济体自我调整的过程,因而不需要政府干预。
萨伊的市场定律(SAY'S LAW)
古典经济学派的货币市场理论
如果一些收入没有马上消费掉,它们就会作为储蓄进入货币市场。而当贷款人向金融贷款时,这部分储蓄又作为投资(新增资本)返回到经济运行中。同时,贷款人向出借人(即存款者)支付的贷款利息保证了储蓄的收益。因此,通过调整利率,货币市场可以维持均衡。
价格和工资的弹性
古典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都是富有弹性的,所以价格和工资的自我调整机制可以促使市场迅速恢复平衡。比如,如果劳动力市场或产品市场出现供给过剩的现象,工资和物价就会灵活地做出反应,确保充分就业的产出可以销售出去。
非自愿的失业
古典学派认为,由于工资的弹性调节机制可以确保失业人口很快地重新找到工作,非自愿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另外,即使工资水平较低,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刺激失业人口接收这份工作的。
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论争
凯恩斯学派的就业理论是建立在对古典学派理论的批判基础上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因为储蓄者和投资者有各自的、矛盾的经济政策,所以价格和工资缺乏弹性,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很难达到市场均衡,并且失业状况有潜在的恶化趋势;而这些论点恰恰是古典学派反对的。
凯恩斯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价格——工资粘性理论
总需求
总需求就是在不同给定的价格水平上所有经济主体愿意和能够购买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真实平衡效应
总供给
总供给由三部分组成:垂直的古典学派曲线、水平的凯恩斯学派曲线和位于二者之间的向上倾斜的曲线。
Graph G-MAC7.1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由于古典学派认为价格的弹性调节机制可以促使产出维持在满足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因此总供给曲线中古典学派的范围是垂直的。在这段曲线中,扩张的总供给政策会导致通货膨胀,而收缩的供给政策会见减轻通胀压力。
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由于凯恩斯学派认为当价格很低时,企业倾向于减少产量,而不是亏本销售;因此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很平坦的。在这段曲线中,总需求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总产出的变化。因此,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正确的政策是扩大总需求。
总供给曲线的中间部分
总供给曲线中间的上升曲线代表了通货膨胀初期或者部门型通货膨胀时的情况。当总需求和总产除都扩张时,一些经济部门也许会遭遇瓶颈效应;在总产出不可能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它们会提高商品价格以减轻成本和通胀压力。
总需求政策
如果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在凯恩斯水平的曲线部分交叉,经济萧条和大规模的失业就会出现;此时较好的政策就是刺激总需求。如果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在古典学派的垂直曲线部分交叉,通货膨胀就会产生;而此时政府应当采取收缩总需求的政策。
Graph G-MAC7.2
供给学派的政策
向上移动总供给曲线会产生高价格和低产出同时并存的现象,此时供给学派认为增加总需求的政策会刺激通货膨胀,而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向下移动总供给曲线才是可取的政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凯恩斯和货币学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