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
&
'+###
&&
&
+##
&#'+# #
!
+
#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范文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探究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探究
通过此页你可以了解:什么(谁)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探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探究的意义(介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探究的(具体)相关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达到优化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由于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还仅仅是一个开头。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日益加快和WTO的来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参与者的企业,是我国实现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决定因素,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是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及演变过程出发,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为早期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及动态竞争战略理论等四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理论基础及特点,指出这一过程是动态的,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企业管理者要以此为依据,进行动态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安索夫认为,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自从安索夫的战略定义提出以后,西方战略管理文献一般便将战略管理分为两大类: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
1972年安索夫在《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strategymanagement)”的概念,1979年他又专门写了《战略管理论》一书。安索夫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企业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有利于人们自觉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传统战略理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竞争战略理论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动态战略理论阶段。
一、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在此阶段,虽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但已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总结了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三种观点。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第一种现点。
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工业企业中的各种活动划分成六大类: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
动,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第二种现点。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组织理论从管理理论和战略理论中分离出来,认为管理和战略主要是与领导人有关的工作。此外,他还提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效率,其它的管理工作则应注重组织的效能,即如何使企业组织与环境相适应。这种关于组织与环境相“匹配”的主张成为现代战略分析方法的基础。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第三种观点。
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
以获取竞争优势。
二、传统战略理论阶段
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关战略的著作《企业战略管理》,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从此以后,很多学者积极地参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学派。
1.设计学派。
这一学派是以安德鲁斯教授及其同仁们为代表。设计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形成必须由企业高层经理负责,而且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它既不是一个直觉思维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规范分析的过程;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
2.计划学派。
计划学派是以安索夫为杰出代表。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规范化的过程。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
3.定位学派。
其杰出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定位学派认为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所处行业的结构分析;二是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竞争地位分析。
4.创意学派。
创意学派认为战略形成过程是一个直觉思维、寻找灵感的过程。
5.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和建立概念的认知过程———其中后者是战略产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哪一阶段取得进展并不重要。
6.学习学派。
学习学派与以往学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战略是通过渐进学习、自然选择形成的,可以在组织上下出现,并且战略的形成与贯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7.权力学派。
战略制定不仅要注意行业环境、竞争力量等经济因素,而且要注权力学派认为,
意利益团体、权力分享等政治因素。
8.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管理根植于企业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观念,其形成过程是一个将企业组织中各种有益的因素进行整合以发
挥作用的过程。
9.环境学派。
环境学派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在其所处的环境里如何获得生存和发展,其所起的作用不过起到了一种让人们关注环境因素。
10.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把企业组织看成是一种结构———由一系列行为和特征组成的有机体;把战略制定看成是一种整合———由其它各种学派的观点综合而成的体系。
三、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10种战略学派都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一定作用。但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的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
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回顾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涌现出了三大主要战略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
(一)行业结构学派。
波特教授。波特的杰出贡献在于,行业结构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是迈克尔?
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性兼容,并把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实施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波特认为,构成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行业结构极大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可供企业选择的竞争战略。为此,行业结构分析是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为此,波特创造性建立了5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5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供方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波特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最一般的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
略、集中一点战略。
(二)核心能力学派。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其后,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投入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研究。所谓核心能力,就是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它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它各种能力,影响着其它能力的发挥和效果。一般说来,核心能力具有如下特征:
1.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
2.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能力学派认为,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已经不再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取决于其行为反应能力,即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另外,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在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的目标应是在产品性能的特殊设计与开发方面建立起领导地位,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制造和销售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战略资源学派。
战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培育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
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在企业竞争实践中,每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同一行业中的企业也不一定拥有相同的资源和能力。这样,企业战略管理资源和运用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方面的差异,就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必须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培植和发展企业的战略资源,而战略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培植和发展企业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定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企业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只有在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人
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尽管波特的行业结构分析以及稍后出现的核心能力和资源观在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鉴于它们把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要经济特征,环境呈现复杂多样性的变化作为战略研究的时代背景,而将市场竞争作为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以谋求建立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战略目标,我们可以将它们统称为竞争战略。
四、动态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众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预测。面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竞争者富于侵略性的竞争行为以及竞争者对一系列竞争行为进行反应所带来的挑战,传统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无法满足现实商业生活中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需要。于是,近年来一些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即“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一)动态能力论。
该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的认识:过去的战略理论是由从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上对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分析构成的,而对企业怎样和为什么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建立竞争优势却论述不多。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它强调了在过去的战略理论中未能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
第一,“动态”的概念是指企业重塑竞争力以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当市场的时间效应和速度成为关键、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未来竞争和市场的实质难以确定时,就需要企业有特定的、对创新的反应。
第二,“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战略管理在适当地使用、整合和再造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需要。
(二)竞争动力学方法。
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竞争的企业质量、企业的竞争速度和灵活性分析,来回答在动态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应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决策,才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和维持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竞争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普遍地应用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中。
首先,它研究处于竞争状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这种竞争作用产生的原因,以及竞争作用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它研究和分析影响企业竞争或对竞争进行反应的能力要素;
第三,它还对不同条件下的竞争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三)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
动态竞争的主要特点是:
1.动态竞争是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每个竞争对手都在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
(StrategicInteractions)明显加快。
2.任何一个抢先战略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的反击行动所击败。
3.任何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可以保持的。
4.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领先,更主要的是及时地建立新优势。
5.在静态竞争条件下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保持和发挥竞争优势,主要对成本与质量、时间和专有技术、建立进入障碍、规模优势等四个领域的竞争有直接贡献,但在动态竞争条件下,上述四个领域所建立起来的优势都是可以被打破的。
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战略管理是由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等四个不同阶段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理论上通常都是按上述的顺序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步研究。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几个步骤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或是按着不同于上述步骤进行的。这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们必须创造性的设计、应用战略管理系统,并且,这一系统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企业所面临的时刻变化着的外部环境。这一动态过程理论上称之为战略管理过程。以战略管理过程理论为依据,进行的动态企业战略管理管埋研究,在国内外开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我国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指导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需要时刻监测环境,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持续评价,企业战略管理一经确定并付诸实施,可能会遇到既定战略管理和变化的环境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导致战略管理实施的过程和结果偏离原来的目标。战略管理评价就是分析在战略管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或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纠正偏差。企业发生战略管理危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往往有一个潜伏期,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能引起企业领导的注意,没有对其做出评价,当企业在外部或内部出现某种诱因时,战略管理危机就会爆发,令人措手不及。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建立持续的战略管理评价的机制。同样,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评价时,决不能只做定性分析,应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的、统一的分析和经济的战略管理评价活动。利用计算机能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制定各种形式的战略管理报告。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大量企业管理软件的应用可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评价的准确度。
相关分类:商业 管理 营销 品牌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财务 商业案例库 职场 阅读文摘 新奇产品
浏览次数: 6 最后编辑时间:2010-12-28 11:04 编辑者:没落天尊
范文三: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企业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从法国经济学家古诺在1838年提出的双寡头模型(Duopolymodel)算起,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
众所周知,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理论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但若稍加推敲,便会遗憾地发现,新古典主义所谓的企业理论其实很难说是企业理论,充其量只是生产理论。
因为,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完全理性和利润最大化假设的前提下,企业的功能被过分简化为根据边际替代原则对生产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大的产量或最低的生产成本,企业为了实现最大利润,必须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单一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决策。但是,企业内部如何运行被视为一个黑箱,这一问题也被完全忽略了。
1937年,随着科斯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发表,标志着现代企业理论的诞生。在文中,科斯利用交易成本的概念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出现”这一企业理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他认为,市场和企业同为组织劳动分工的办法,具有互替性,企业的存在就在于它能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
20世纪代80年以后,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从三个方向发展了企业理论:威廉姆森以有限理性为前提,假定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提出资产专用性概念,证明事前合约的不完全性;张五常和杨小凯发展出了间接定价理论,认为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代替市场方式,而是用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借鉴产权、交易费用和外部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企业内部的激励结构问题。
虽然新制度学派的企业理论在很多方面修正了新古典企业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使之进一步脱离了“黑箱经济学”并逐步逼近现实,但其理论范式仍然没有摆脱新古典范式的局限,并隐含了这样一个不合理假设:企业的知识是外显(explicit)的,一旦被创造就可在零边际成本条件下被其他人所免费使用。但实际上,外显知识仅是人类知识总和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人类知识是隐含于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其转移的代价既昂贵又不确定。
正是为应对新古典企业理论和新制度企业理论的缺陷,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从20世纪开始蓬勃兴起。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有两个来源:从理论来源看,演化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为其提供了理论素养;从实践角度看,技术管理、创新与信息经济和组织学习等又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随着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的日益提高,企业理论逐步出现了新的发展。
就“企业为什么存在”这一问题而言,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是整合知识的一种机构,认为这种机构能够创造出使多个个体整合其特有知识的条件。与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企业理论不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更关心与知识相关的成本。印度著名管理学家舒曼特拉?高沙尔认为,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的核心优势不是简单地避免交易成本,而是以与市场很不相同的逻辑来控制某种特定经济活动的独特优势。
关于企业的边界问题,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根据知识利用的相对效率分析了企业的垂直和水平边界。其中,德姆塞茨在1991年解释了企业的垂直边界问题。他认为,如果市场能有效地转换产品而转移知识缺乏效率,如果在某个生产阶段需要使用上一阶段所利用的知识,那么这两个生产阶段的垂直连接将会被整合在同一个企业中;如果不必使用上一阶段的
知识,那么这两个生产阶段则可以通过两个相联系的独立企业来进行。因此,企业之间的水平边界出现在产品与知识群体的空隙之中。
关于企业内部的协调问题,基于知识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强调,实现有效的协调是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传统组织理论研究协调问题更着重于把它作为基础结构的一个层级,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既然大部分与生产有关的知识是隐含的,那么知识在组织成员间的转移是很困难的。因此,如果生产要求整合许多个别的专有知识,那么效率的关键是,在组织成员通过交叉学习使知识转移最小化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有效的整合。对此,哈佛商学院的管理学家劳伦斯和罗斯齐认为,协调可以解决组织内部的目标冲突。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发展,普遍需要一种有效的管理新思维和新方法作为指导。从这一角度出发,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或许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当然,由于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自然会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工具;强调了企业内部的认知问题,但忽视了企业中的代理问题等。所以,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仍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逐步完善。
以上文章出自中国企业规划院,企业发展战略规划部书写。如需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锁定:http://www.chinacdp.com/
以下为赠送的简历模板不需要的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性别:女 出生年份:198*9 暂未命名 民族: 政治面貌:党员
意向职位:护士 现居地:广东省 身高:164 cm
期望薪资:2000-3000
工作地点:广东省 教育经历 2006-09—2008-07
广州医学院 语言能力 所学专业:护理学类
获得学历:大专 英语
读写:?????(良好)
听说:?????(良好) 工作/实习经历
2008-07—2009-07 相关技能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单位觃模:1000人以上 单位性质:国营 计算机 助理护士 ?????(良好) 工作地点:广州市盘福路 下属人数:1 工作内容: 兴趣爱好 在护士长和护师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病人的基础护理和付治疗,协助医生护士抢救,完成病人的
看书、听音乐、滑旱冰、 输液和指导病人正确服药及心理健康宣教,根据医嘱完成病人的输血工作,病人进行化疗时要负责心 电监护仪的操作。人
自我评价
我是一个充满自信心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女孩,经过1年多的临床工作,强烈认识到爱心、耐心和高度责任感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血液内科一年的锻炼,让我学会了很多血液科及大内科的知识,临床护理和急救更加磨练了我的意志,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操作能力和水平。自信这一年的工作让我实现了从护理实习生到内科护士的飞跃,有信心接受一份全职护士工作。当然一年的时间不可能完全达到专业护士的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为护理工作尽职尽责!
专长描述
1.能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应变能力强,能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学习,因而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工作中; 2.擅长对常见血液病、多发病进行观察和护理; 3.熟练掌握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等急救设备的操作,对急救的基本程序和技术要求,以及危重病人的护理、病情监测的技术重难点基本掌握; 4.对病人的心理护理的基本技巧有一定地认知。 目前就读于广州医学院护理学专业一年级。
张卢良
性别:男 出生年份:
邮箱:qqjianli_l90@qq.com QQ:123456
民族:汉族 现居地:上海
婚姻状况:未婚 身高:174 cm
体重:74 kg
教育经历
2010-09—2013-07
人民大学
所学专业:网络工程
获得学历:本科
求职意向 工作/实习经历 意向职位:网络工程师 2013-08—现在 期望薪资:7500 XX公司 工作地点:上海 网络工程师
语言能力 相关技能 英语 网络工程相关 读写:?????(熟练) ?????(精通) 听说:?????(熟练)
自我评价 兴趣爱好 积极乐观,观察能力强,能够理智思考问题;个性开朗,适应新环境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敢于迎接爱好看球、滑冰 挑战,敢于承担责任,具有良好人际关系。
扫一扫,手机查看本简历
范文四:我国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战略管理论文
我国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战略管理论
文
摘要: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经历了半个多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世纪的发展,但是在各个方面趋于成熟的同时,仍然十分活跃,其原因在于战略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时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典型特征,但其共同的特征就是都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环境错综复杂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趋势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涵义 “战略”这个概念最初只存在于军事领域,与战术有一定区别,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是:战略针对全局问题,战术针对局部问题;战略针对长期问题,战术针对短期问题。1965年,美国的一位专家发表了《企业战略论》, “战略”这个概念因此而进入企业领域。企业既然要参与竞争,就要在竞争中讲究谋略。在企业领域使用“战术”这个概念的人很少,但其实它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企业谋略也是有大小之分的,企业的小谋略被称为“战术”。 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企业战略”是企业中各种战略的总称,其中包括发展战略、竞争战略、营销战略、技术开发战略等。这些战略的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谋略,不同的只是谋划角度。企业发展战略是关于企业发展的谋略,企业发展需要谋略,对企业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谋略就是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具整体性、长期性、谋略型的特征,即相对于局部性而言具有整体性,相对于短期性而言具有长期性,相对于常规性而言具有谋略性。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同时具有这几个特征,否则就构不成企业发展战略。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学派划分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企业战略管理出现以来,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四大主要学派:其一是以安索夫为代表的环境战略学派。其环境战略论的基本结构是由环境、战略、组织三支柱要素构成,只有这三要素协调一致的战略才会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反之则会降低经营目标的实现率。安索夫出版的主要著作有:1965年的《企业战略》、1976年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和1979年的《战略管理论》,这些都是理论界公认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开山之作。其二是以德鲁克、钱德勒、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目标战略学派,其主要观点是战略是有目标、意志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方针、计划所构成的一种模式,目标管理迫使主管人员去考虑计划的效果而不仅仅是计划的活动或工作,经营战略所研究的问题是决定企业的长期目的和目标,并通过经营活动和分配资源来实现的。其主要著作有:钱德勒1962年的《战略与结构》、安德鲁斯1971年的《经营战略论》等;其三是以迈克.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学派,其基本观点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为确定其竞争优势一般采取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迈克.波特的主要著作有1980年的《竞争战略》、1985年的《竞争优势》、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其四是以普拉哈拉德、哈麦尔为代表的核心能力战略学派,其研究指出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长期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能力,可实现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具有进入多种市场的潜力,是长期利润的源泉。当然有些人把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等也作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普拉哈拉德、哈麦尔两人的主要著作有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能力》,1994年出版的《竞争未来》等。 (三)企业战略管理
理论发展的历程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间经历了繁荣、衰落和重振的阶段,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学中的重要名词和重要的研究方向。20世纪初,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偏差控制与复杂管理,管理的形式是预算控制;50年代,管理的重点是预测与复杂性管理,管理的形式是长期计划;在60年代,管理的重点是战略推进与能力变革,管理的形式是战略计划; 70年代中期起,管理的重点转向战略的突变与适时反应,管理的形式也转向了战略管理。 西方学者对于战略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代表作是美国彼得?F?德鲁克的《管理实践》,该书在战术性决策和战略性决策之间作了区分,书中将战略性的决策定义为“为企业目标及其实现方法所进行的所有的决策”。 60年代,由于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比较简单,竞争不激烈,经济处于自然增长阶段,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提高生产效率,不重视企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但一些管理学专家已经开始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认为战略、环境、组织之间必须相互适应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即研究战略与环境的关系;将战略内容区分为制定与实施两大部分,并提出了SWOT分析法,认为战略应自上而下由高层领导构思设计推行,即研究战略的设计制定过程;把战略区分为公司级战略和经营级战略,即研究战略的实施过程。 70年代,企业经营环境剧烈动荡,对企业的长期目标的管理成为重点,因此形成了战略管理的热潮。此时的著作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与60年代的著作相比,它们更多地假设企业处在竞争性的环境中,并以此为基础来考虑企业战略。但是,70年代的战略热中,企业尚未准确领会战略的深刻内涵,片面地注重财务方面的战略改进,而不是从环境与企业的相互作用中去发掘新的战略机会。由于缺少远见卓识的气魄和运筹全局的能力,一些企业错失了许多有利的商业机遇。这个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方法更加多样。致力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学者与日俱增这个时期,企业不仅仅重视计划制定,而且注重计划制定、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的管理。 进入80年代,美国管理界掀起了“管理软化”的热潮,企业纷纷重视起企业文化、管理作风等软性因素的作用,而把战略、制度、组织等硬性因素的重要性抛在一边。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管理理论异常活跃,涌现了“决策学派”、“经验学派”、“社会学派”、“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诸多学派。这一时期战略管理研究者在行业竞争状况和企业竞争分析方面获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并对公司战略的执行问题有新的看法。 进入90年代,随着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幅度越来越大,使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变得非常重要,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综合利用内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该时期的主要著作涵盖了对灵活性、全球联盟与全球网络、技术、技能和学习的研究。耐尔森与温特的《经济变革的进化理论》和派尔与赛伯的《第二次工业划分》最先提出了这些观点。该时期企业战略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应变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制定和实施企业经营战略,从而使企业在险恶的环境中不迷失方向并健康发展。特别是在出现战略脱节的情况下,战略思维和战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预测行业前景也变得更为必要,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就显得十分突出了。因此战略管理更加强调创造性和实用性,这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论的两大研究趋势。 (一)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
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新世纪以来,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代表性。很多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强调创造性的战略。企业必须随时注视经营环境的变化,寻找可能出现战略脱节的信号,并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问题,为赢得战略上的优势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更加偏重实践指导应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变化莫测,竞争异常激烈,不仅对大企业提出了挑战,而且对众多的中小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规模、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随时有可能被淘汰,而要具备这些就需要有战略眼光,对系统、对企业进行战略策划,从而寻求出适合自己成长的最佳道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企业必须面向未来一书中说:“对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象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许多事实证明,如果对于将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对本企业的未来没有一个适应市场的战略规划,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地位多稳定,现有的情况有多么好,都将在这场革命性的技术和经济的大变革中失去其生存条件。 战略管理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总体谋划的动态过程。它包括企业总体战略和产品组合、商场竞争、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人力、财务等战略,基本上涵盖了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从实践中来看,一个企业生产后,必须围绕一定计划目标去运作,这个计划、目标实质也就是企业战略。作为企业经营者,第一个应当考虑并着手解决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上,进行战略思考和谋划,确立战略目标,制定战略规划,实施战略决策。 认识战略管理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地重视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助于决策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及时发现和解决那些有关企业生死存亡、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问题;有助于用战略眼光将企业经营活动的视野放在全方位的未来发展和广阔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由此看来,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必将在强调战略管理对企业作用的基础上,强调其对企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全球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也才能真正起到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永轩,“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咨询”,《中国乡镇企业报》,2003.1 2.中国经理人信息研究中心,“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中国经理人信息研究中心》,2003.5 3.王景如,“浅谈企业战略管理”,《浙江大学学报》,2004.1 4.杨文炳,“如何进行企业战略管理,”,《中华企管网》,2003.11 5.王肖,李文娜,“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企业管理》,2004.2 > >
范文五:企业战略理论发展述评
40
(总第163期)2010年第9卷第9期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述评
马利华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摘
310023)
要:企业战略理论是随着企业战略环境的日益动态化和复杂化而逐步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石在于假设
企业环境可以认知、竞争过程可控,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社会价值观急剧转变,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影响自己的环境因素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全球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逐步增加,战略管理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如今的企业战略理论已经向适应环境变化为主的竞争定位理论转向以“创造并驾驭未来”为主的竞争理论。本文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主线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纳,并且对最新的企业战略理论进行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企业战略;环境;管理;竞争战略
Abstract:Theoryofcorporatestrategyisgraduallydevelopingwiththeincreasinglydynamicandcomplexinitiationofthecorporatestrategicenvironment.Thecornerstoneoftraditionalstrategicmanagementtheoryisthatanenterpriseenvironmentcanbeassumedknowledge,competitiveprocesscontrol,andastheworldeconomyinturmoil,thenewtechnologicalrevolutionintheascendant,rapidlychangingsocialvalues,enterprisesarefacingincreasinglycomplexenvironment,theenvironmentalfactorswhichwillhaveinfluenceonthembecomemoreandmoreuncontrollable,theintensityofglobalcompetitionamongcompaniesgraduallyincrease,strategicmanagementtheoryhasfollowedtherapiddevelopmentandcontinuousimprovement.Today'sbusinessstrategyhasbeenshiftfromthecompetitivepositioningtheorywhichisadapttoenvironmentalchangetheory-basedto"createandcontrolthefuture"-basedcompetitiontheory.Inthispaper,thebusinessstrategymanagementtheoryhascombedsummarizedbythemainlineofthedevelopmentof,andtheconsolidationandsummaryoflateststrategicmanagementtheoryhasbeendone.
Keywords:Corporatestrategy;Environment;Management;Competi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70一、引言
企业战略理论是随着企业战略环境的日益动态化和复杂化而逐步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石在于假设企业环境可以认知、竞争过程可控,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社会价值观急剧转变,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影响自己的环境因素变得越来越不可控,全球企业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逐步增加,战略管理理论也随之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从发展的先后顺序上看,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能力与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本文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主线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纳,并且对最新的企业战略理论进行整理和总结。
二、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领域,作为一门学科战略管理诞生于五、六十年代,并且是随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ChesterIrvingBarnard)在其《经理1938年,切斯特·巴纳德
人的职能》一书中,首次将战略的概念引入管理理论,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0)09-0040-04
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但他还没有形成战略理论的框架体系。
(Alfred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史的D.Chandler)的第一部主要著作
若干篇章》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系统研究之先河。钱德勒从杜邦、通用汽车等四家先驱企业的案例研究入手,分析了环境、战略和企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结构跟随战略”的主题,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要,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变化而改变。“设计学派”(DesignSchool)和“计划学派”(PlanningSchool)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K.Andrews)教授为代表。他们主张经营战略是使组织(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将战略构造分为制订与实施两大部分的基本模型。该学派认为,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因为这将涉及到企业的竞争环境和企业发展的外部极限。其次,高层的经理人员应是战略制订的设计师,并且,他们还必须督导战略的实施。再则,战略构造的模式应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而且最好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计划学派则是以伊戈尔·安索夫(H.IgorAnsoff)为杰出代表,他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主张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
作者简介:马利华(1979年—),男,经济学学学士,现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攻读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总第163期)2010年第9卷第9期
过程,而具体制订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等等。他认为,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隐含的前提是环境是可预测的或基本可预测的,即企业高层管理者能够通过逻辑分析能力、经验和洞察力的结合,对未来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他们认为,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分离,战略形成是内容和规划导向的,这些特点与六七十年代的企业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特点相适应。
三、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
经典战略理论缺陷之一是忽视了对企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Porter,1980年[1])他与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缺陷的是波特
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S)—行为(C)—绩效(P)这一分析范式(Mason,1949[2];Bain,1959[3])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由五方面竞争力量(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所构成的竞争模型,认为产业的吸引力和潜在利润是源于这五个方面的压力所产生相互作用的结果。竞争战略必须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中产生,竞争战略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这些规律。
波特的竞争战略所追求的竞争优势过分强调了外部环境,过分突出了市场力的作用,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特质与能力。
四、以资源、能力和知识为核心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41
“企业内在成长论”获得了非常大Richardson,1990)[7]共同倡导的
的发展,而且盛行于当时的战略管理领域。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了基于企业能力的战略理论,这是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保持和更新的理论,它构成了当今企业战略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能力派认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的内部条件对于企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性概念。因此,企业能力理论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结构一行为一绩效”分析的替代,而且是对波特产业分析模型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分析方法的替代。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仍把企业看作是“独立、自治的实体”,无视行业及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整体利益。
(Knowledge-based)。A.A.Lado3、基于企业知识的竞争优势
(1992)等学者[8]研究基于能力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时,提出一种集成管理能力、企业资源能力、输出导向的能力及转换导向的能力模型,揭示了决定企业能力的知识因素,即企业知识的默会性、知识因果关系的模糊性、企业文化及企业知识的组织等。
当然,除了上述几种有代表性的竞争理论以外,还存在着其他与竞争优势有关的战略理论。例如,战略管理学派中的进化学派,它强调自然选择的竞争过程、市场的有效性和企业预测并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的有限性,否定持久竞争优势的存在,认为企业与环境的适合性主要是机会与幸运的结果,竞争对手会迅速模仿和侵蚀早期的收益。因此,企业应该强调与当前环境的暂时适应和基于效率、成本和短期差异化的临时优势。
五、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
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节奏的日益加快,市场竞争得不断加剧,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时已经不能只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把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来思考和做决策,企业也不能仅仅只最求适应环境,更要创造环境,抓住未来。战略管理理论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些最新发展的战略理论包括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和谐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生态理论、柔性战略理论等。
(ShonaL.Brown)与艾森哈特1、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布朗
(KathleenM.Eisenhardt)于1998年合作出版了《边缘竞争》(Com-
80年代以来,竞争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变得更加
恶劣,迫使企业从关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关注其内在环境,注重对自身独特的资源、能力和知识的积累。研究学者根据管理实践的需要,也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并深入企业内部寻找竞争优势特殊源泉,经历了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及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三个研究阶段。
(Resource-based)。B.Wernerfelt于1、基于资源的竞争优势
《基于资源的企业观》[4]指出:企业是由一系列1984年发表的论文
资源组成的集合,各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拥有的资源。资源学派认为资源是战略分析的基本单位(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及组织能力),企业的收益来自于企业有价值的资源,而判断资源是否有价值的主要标准是这些资源是否稀缺、难以替代和能否持续拥有。
(Competency-based)。能力理论兴起2、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
于90年代,该理论以核心竞争能力为核心,具有理论里程碑意义的是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1990)与哈默(G.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观点[5]。在此之后,研究学者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掀起了战略理论研究的新高潮,从而产生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该理沦是以创造未来产业、培育核心能力、改变现有产业结构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企业战略设计思想,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
在90年代,由潘罗斯(E.Penrose,1959)[6]和理查德森(G.B.H.
petingontheEdge:StrategyasStructureChaos)一书,提出边缘
竞争战略的理论观点。该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所处的环境是高速变化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组织变化的能力是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
这时企业受到的战略挑战是:对变革做出必要的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可能地预测变革,并在合适的时机促进和领导变革。边缘竞争方法将综合战略方法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断地寻找新的战略目标以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要使得这种战略充分显示出业绩的关键动力就是应变能力。衡量成功的标志是生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而最终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造企业的能力。该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构建一系列的竞争优势,力图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状态,使得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
2、和谐战略管理理论。市场是变化的,竞争对手进出及其行
为的变化,导致顾客需求的变化;组织自身的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全球化的竞争要求任何赢利与非赢利的
组织都必须是以市场驱动的,组织的战略必须适应环境,适应顾客需求。但一切环境和顾客都是变化的,因而组织的战略也必须是随之变化的。如何修正战略以适应变化,平衡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动态性又是战略管理的新课题。
和谐管理理论紧密依赖于环境,围绕和谐主题解决上述战略难题,其中主要是指特定时间里,环境与战略的互动过程中所产“和则”及“谐则”共同生的妨碍企业目标实现的问题。和谐机制由
构成。“和则”用来应对人的永恒不确定性,“谐则”的着眼点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当环境趋于稳定时,即不确定性较低时,“和则”的作用相对减弱,在战略形成与实施中,主要依靠“谐则”的力量发挥作用。当环境趋于复杂多变时,又无法在事“和则”的作用来消减不前预设、预测出所有的因素,则需要通过
确定性。虽然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消减,但可以通过及时的调整“和则”与“谐则”的交互作用进行协来适应不确定性。因此,通过
调,以及时应变,从而使不确定性相对降低。和谐战略是传统战略的扬弃,在保证战略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又是随时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动态的调整,从而使战略具有创造性、灵活性及充足的弹性。
战略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针对国内外研究者对战略柔性的提法只是更多考虑适应性的特点,强调不仅要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要主动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他们提出所谓柔性战略,是指企业为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在动态的环境下,主动适应变化,利用变化和制造变化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而制定的一组可选择的行动规则及相应方案,并从竞争的要素角度提出柔性战略包括资源柔性、能力柔性、组织柔性、生产柔性和文化柔性。
随后国内学者基于汪应洛教授等的研究结果对柔性战略理论进行了积极和有价值的探索。李垣等(1999)[12]等在战略形成的整合模型基础上,结合企业柔性战略的思想内涵,对企业实施柔性战略的目标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柔性战略的系统设计要点,建立了企业柔性战略的理论分析模型。王磊等(2000)[13]等提“以不变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应付万变的环境”的柔性文化,研出了
究了柔性文化的内涵,并对其特征做概略性描述。张新武等(2002)[14]通过形式化的模型,利用马尔可夫链过程描述企业知识状态的转移,通过对不同知识战略变化的净现值比较哦,得出知识战略的优劣,并从柔性的时间维度与范围维度研究企业在3种不同知识状态下所采用的只是状态变化的战略决策。张守凤等(2005)[15]从超竞争环境出发,探讨了企业柔性战略的的主要特征和设计原则。安强身等(2006)[16]认为动态的战略联盟是最有效的能够获得双赢的合作方式,其通过外部关系的整合、外部资源的利用提高企业双方甚至多方的经营价值,是现代企业在超竞争条件下实现柔性战略的基本形式。冯明等(2007)[17]针对制造业柔性战略的特点,从绩效的四个层面分别识别管理胜任特征,并构建出胜任力模型。刘力刚等(1999)[18]等从动态能力到动态能力观以及柔性、战略柔性到柔性战略演进的过程,发掘出动态能力观与柔性战略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在此基础上,演绎出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与企业柔性战略的框架结构,归纳出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柔性战略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动态能力与柔性战略相互作用的过程。
六、总结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市场的全球化、产业边界与企业边界的日益模糊、技术变革的不连续性、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技术诀窍和知识的快速扩散与交叉渗透、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以及不断激化的企业竞争,已经根本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生态环境和企业竞争的基本原则,让企业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动态的环境。通过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战略研(市场)结构究经历了以环境为基点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
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能力与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理论如边缘竞争战略理论、和谐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生态理论、柔性战略理论等正成为企业战略研究的新方向。如今的企业战略理论已经向适应环境变化为主的竞争定位理论转向以“创造并驾驭未来”为主的竞争理论。参考文献:
3、战略生态理论。战略问题的生态实质及特性从生态学
的角度看,企业竞争环境也是一种生态系统,它具有一般自然生态系统基本的特征,即企业与战略竞争环境的相互作用。企业生活在这个战略生态系统中,就像生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一样,企业与生物都有生命周期,企业就是一个生命体,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依赖于其自身对战略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协同进化能力。只有当企业通过自身变异或进化能适应战略生态环境的进化规律时,企业才能生存。因此,可以说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企业与战略生态环境协同进化过程,即企业的使命就是谋求与战略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全面考察战略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战略生态环境、自组织机制、核心竞争力及其扩张性、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生态系统的评价与诊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适应新现实环境的新的战略逻辑和战略视角。
谢洪明等(2002)在《企业战略的抽象群及其演化引论》中在“战略生态”一词,并作了简要分析[9];梁嘉骅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了
(2002)在《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一文中,对企业及其战略环境等
的生态特性进行详细阐述[10]。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把生态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前沿课题和研究趋势。生态学为企业战略理论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新方法、新的更为开阔的视野。
战略生态研究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摆脱战略“近视”,以生态思维指导企业的战略竞争行为,使企业从有限的焦点到广阔的视野,促进企业与战略生态系统之间生态共同体的构建与协同进化,对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与竞争手段具有重要价值。
4、柔性战略理论。任何环境的变化都对参与竞争的企业提供
着机会和威胁,而且往往这些变化更多地来自竞争企业自身。如何研究环境变化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见性,事物发展的非线性,研究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来主动利用变化,甚至制造变化来控制未来,增强战略的“预见力”和应变能力,从而建立竞争优势是新一代战略研究的问题。
汪应洛等(1998)[11]根据竞争环境的变化在国内最早对柔性
[1]Porter,M.E.CompetitiveStrategyPress,1980
[2]
Mason,E.The
current
state
of
[M].NewYork:Freethe(下转第96页)
占24%。而对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约占33%,喜欢约占46%。而特别喜欢仅约占13%。由此可见,当地的风味小吃没有将其特色表现出来,就深入了解,许多大学生对在没有品尝时给予的期望值偏高,而真正品尝之后,其期望值大打折扣,毕竟青年人对新鲜事物在感官上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一旦去体验之后,没有其想象的好时,将会大所失望,这也许是其感觉对其旅游地的风味小吃上感觉一般的比例占较高的原因。在住宿上,约(人/每晚),可见,大学生旅游消费55%的大学生选择50~100元
的要求体现了节约原则,这可能表明现代的大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可能是大学生的旅游费用大部分还是处于家庭资助。因为有80%左右大学生的生活费是来自家庭资助的。
在旅游途中,约76%大学生愿意投入到购物中的比重是10~
并且部分大学生极少参加学生组织的旅游活动。可见学校对大学生的旅游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学生旅游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8、大学生对旅行社的满意程度。从调查显示的结果看,大学
生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约75%左右的大学生对旅行社不满意。
导致大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收费过高”。这两项的比例分别约达到34%和2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约占23%,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约占15%。
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三、结语
大学生旅游市场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而且其规模正在逐渐扩大,这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根据这个群体的需求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才能赢得这个市场。参考文献:
20%,表明购物在大学生旅游中也占主要活动。同时安全第一在
大学生旅游中感觉是最重要的约占43%,其次是费用的约为
23%,舒适度约为22%,旅游的经历约为12%。
总体来看,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水平中等偏下,旅游范围及方式也趋向保守。选择徒步及旅行自行车出游的人数也占了一部分的比例,显然大学生旅游有这一方面的需要。
7、大学生旅游的信息渠道。调查表明,亲朋好友介绍的旅游
(约占53%),其次是网络搜索约占33%,报刊景点可信度相当高
广告约占12%,旅行社咨询约占2%,可看出亲朋好友亲身游玩过的景点的好坏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报刊广告、旅行社对大学生并没有起到较大到关键。因此收集旅游信息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只是较容易,同时在收集旅游信息是,出游费用是最关注的,其次是景点的吸引力,住宿条件、安全问题、交通便利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目前各景点、旅行社及其它媒体提供的信息与实际享用服务自建的距离相差较大,由此可见提供的信息与实际景观大相径庭。
根据调查,一半大学生表明学校极少组织大学生出去旅游,
[1]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商业研究,2006;
(9):95~96
[2]王衍用,殷平.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0~201
[3]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4):45~54
[4]郭鲁芳.旅游目的地成功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关键因素.
旅游学刊,2006;21(8):6~7
[5]盛蕾.背包旅游及其特征.社会科学家,2003;(4):88~90
!!!!!!!!!!!!!!!!!!!!!!!!!!!!!!!!!!!!!!!!!!!!!
(上接第42页)monopolyproblemintheU.S.[J].HarvardLaw
学学报,2002;5(2):34~40
Review,1949;62:1265~1285
[3]Bain,J.S.IndustrialOrganization1959
[4]Wernerfelt,B.Aresource-basedviewof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84;5(2):171~180
[5]Prahalad,C.K.an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3):79~91
[6]Penrose,E.ThetheoryofthegrowthoftheFirm[M].London:BasilBlackwell,1959
[7]Richardson,G.B.H.InformationandInvestment[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
[8]Lado,A.A.,N.G.BoydandP.Wright.Acompetency-basedmodelof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2,18(1):77~91
[9]蓝海林,谢洪明.企业战略的抽象群及其演化引论[J].管理
工程学报,2003;17(4):55~60
[11]汪应洛,李垣,刘益.企业柔性战略:跨世纪战略管理研
[M].NewYork:Wiley,
究与实践的前沿[J].管理科学学报,1998;(1):22~25
[12]李垣,赵强.企业柔性战略的内涵及其模型[J].管理工程
学报,1999;13:25~30
[13]王磊,刘洪涛,刘益.柔性文化—企业柔性战略的核心[J].
软科学,2000;(8):110~113
[14]张新武,刘仲英.企业知识系统柔性战略的决策模型[J].
管理科学学报,2002;5(6):65~70
[15]张守凤,罗荣桂,江涛.基于超竞争环境的企业战略选择[J].科学与管理,2005;(3):27~28
[16]安强身,张守凤.合作竞争的企业柔性战略[J].统计与决
策,2006;(5):155~157
[17]冯明,付茂华.基于柔性战略的制造业管理胜任力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3~76
[18]刘力刚,李军岩,邹德新,等.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柔
性战略透视[J].软科学,2006;23(6):98~105
[10]梁嘉骅,葛振中,范建平.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J].管理科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