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古诗词赏析
备战2012年中考系列资料——
古诗词赏析
【考点解说】
考标要求:“能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诗词曲)中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2010年郴州市语文中考的诗词赏析为4分,共有一道非选择题。
【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
诗词赏析题的常见考点及题型有:
1、诗意理解。
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的一般步骤是:(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名句赏析。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4、技巧分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对比、衬托(侧面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欲扬先抑等。
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品味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各种题型的专项练习】
一、品味炼字,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
湖 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如果改为“数”,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二、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饮 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不是简单的翻译诗句)。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四、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
除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六、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对诗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七、景物描写,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要求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加以概括。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等。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诗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怎样的特点?
八、意境欣赏,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选择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诗句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九、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方面为人称道之处品评分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西江月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十、表达赏析,主要是对古诗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语言表达的赏析。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点”等。近几年,这一部分还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比较阅读题型。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元曲的一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十一、典故溯源,就是对古诗词中运用的典故进行解释,说明其来源,分析其作用。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中运用了什么典故”“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句中某典故,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最后一句引用“(破)楼兰”的典故,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情怀?
十二、综合评价,以客观选择题为主,这类题目的几个选支,将内容理解、情感体味、主旨把握、形象感知,乃至意境欣赏、表达欣赏、名句欣赏等熔于一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请选出下面对诗句的理解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综合评价也有少量的主观题,常要求对诗词作品作整体的评价分析。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解题分析及参考答案:
一、(炼字)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 “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内容理解)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理解,是赏析的前提和基础。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倘“无车马喧”,门庭冷落,难免孤独与寂寞。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一心归隐田园,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为他能做到“心远”。“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
三、(描绘画面)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四、(情感体味)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除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除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凄然”,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通读全诗,一是“旅馆
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鬓明朝又一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五、(主旨领悟)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哲理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哲理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了整首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示例: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六、(形象感知)诗歌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中考考查的一般是人物形象。
解答形象感知题,应先“建模”,在头脑里储存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然后,结合诗词内容,结合作者生平,结合其创作诗歌的背景与心境,进行具体分析。
尾联是一个细节描写,写诗人为国事、家事而愁,头发因为频繁的抓挠而越来越少,以至于簪子都插不上去了。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忧愁焦虑、憔悴不堪的形象。
七、(景物描写)古人说“景乃诗之媒”,古诗十之七八都离不开写景,对景物描写的考查,自然也较为常见。一般而言,景语也是情语,但景物描写题,大多忽略写景中的情感因素,而是就写景谈写景,就描写谈描写。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接着检索所写景象。一定时空里的景色,总是由多个景象构成的,这些景象在动静、声色、虚实、高低、远近上的配合,共同创造出景色的美感。如果题目提高一点能力层级,会考查景物描写的方法,那就需要从动静、虚实、远近、声色等角度作答。如果题目要求回答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感情,那还要熟悉古诗词里常见景象跟情感的关联性。如“风”“霜”“雨”“月”“笛声”“杨柳”“长烟”“落日”等,这些景物多是表达离愁别绪之苦、戍边征战之难或是被贬谪之愁等内涵。
宁静幽深
八、(意境欣赏)意境,是诗歌的灵魂。理解“意境”一词,要把“意境”拆开来,再组装。意,指作者的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它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由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而成。
解答意境题,需要梳理组成意境的零件——意象。“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譬如诗的一、二两句,写山村,依次出现了“雨”“鸡鸣”“人家”“竹林”“小溪”“村路”“板桥”等众多意象,再将这些意象连缀起来,分析其体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先看第一句,我们知道一个关于“鸡鸣”的生活常识,一只鸡打鸣常常会引来群鸡合唱,而这里只有“一两家”,说明小山村人家很少。再看第二句,在霏霏细雨中,沿着小溪走,听着雨滴敲打竹叶之声,不觉来到一座板桥前。把一、二句合起来,这个小山村的自然环境,是多么宁静幽深啊。而作者雨中经过山村,心情又是多么“惬意自然”啊。把客观的环境和作者主观的心境结合起来,答案就出来了: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宁静幽深、自然惬意的特点。当然,从题目的要求看,似乎更侧重自然环境的氛围,作者的主观情思,可以忽略不写。
为了准确地表达,我们应熟悉一些概括意境的词语,如“宁静、清冷、清幽、凄冷、辽阔、雄奇”等。
九、(名句欣赏)古诗词是古典文学宝库的瑰宝,名句则是这瑰宝中的精华。有些古诗词并未广为人知,但其中的名句却一直脍炙人口,可见名句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理清一个问题——名句因何而名?它较之于平句、拙句高妙在哪里?是景致优美,让人心怡;还是情真意浓,格调高亢;抑或蕴涵哲理,启人心智;再或者修辞精妙,一语传神?也就是说,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如果是言理名句,则从它理和趣的融合,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的表达效果角度赏析。
这是一个写景名句,写的是宁静清幽的夏夜,“明月”“别枝”勾勒了和谐美好的氛围。这一句的精妙,在“惊鹊”的加入,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会引起“别枝”摇曳。写“惊鹊”,是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把“明月”映照下的月夜美景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十、(表达赏析)表达赏析题,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式向古诗词阅读的延伸。解答这类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如果题目是就修辞方法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应该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双关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达方式提问,你回答的角度就在直抒胸臆、叙议结合、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里面;如果题目是就表现手法提问,你的答案一般就在对比、抑扬、动静、点面、虚实、衬托等里面;如果题目提问的角度是语言特点,你一般得回答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形象生动、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放、沉郁慷慨等。
此题的提问角度比较宽泛,问“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既可以谈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也可以说表达手法上的特点,还可以写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譬如第一个角度,可以分析其寓抒情于写景之中: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第二个角度,可以分析其动与静的结合: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第三个角度,可以分析词语运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全用名词排列组合,中间没有一个动词连缀,名词意象的堆叠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十一、(典故溯源古人写诗词,为了使语言更简洁含蓄,内容更富于表现力,常常运用典故来增强表达效果。
解答这一类题目,了解所用典故的本意是基础。
表达了戍边将士立誓抵御外族入侵、平定边疆战乱的豪壮情怀。
十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题的特点就在综合二字上。客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信息量大上,需要综合辨析;主观题的综合性,体现在语言组织上,要求对整首诗作评价分析。主观题,语言的组织尤其重要。首先是精准,扣住题目要求,务求向靶心打。其次是条理,展现一定的逻辑性。再次是集中,围绕题目谈,不能东拉西扯。
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如此高的评价?这首词最高明之处何在?为什么能超越别的中秋词作?在格调!用《宋词鉴赏辞典》里面的话说,是“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作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放眼古今词人,谁有如此高格?当然,同学们组织语言,表达可以平浅一些,下面示例供参考:
这首词上阕问月,下阕怀人,作者把出世入世的追问、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悲欢离合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或:1、结构精巧,想象奇特;2、抒写的“此事古难全”这种离愁别恨能激起各时代、各种类型读者的共鸣。
范文二:古诗词赏析
古诗赏析练习卷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8分)
悟道诗 (宋)某尼
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选出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分别写寻春之事,“尽日”言历时久,“踏遍”言行程广。
B.“陇头云”属于用典,借指梅花。南朝陆凯有《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第三句中的“笑”字,表现了诗人的顿悟,有柳暗花明之妙。
D.末句写“春已十分”,既是写梅花之烂漫春色之浓烈,也表现诗人对于凡尘的思恋。
2.有人说,“归来笑拈梅花嗅”的“嗅”字最为传神,请加以评说。(4分)
3.宋人诗多重理趣,这首诗诗人悟出的道理是: 。(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4-5题。(4分)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 )
A 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5、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诗中的“王孙”指的是____。(2分)
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2分)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四).细读下列两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8、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9、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 ,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10、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五).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雪梅
卢梅坡①
梅雪争春未肯降②,骚人阁③笔费评章④。
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①卢梅坡:宋诗人。②降(xiáng):服输。③阁:同“搁”,放下。④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11.从下列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应为。(2分)
A 差 B 欠 C 逊 D 少
12.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2分)
(六)、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约 客
[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3.对这首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喜悦的心情。
D、全诗通过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14.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6-17题(4分)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16.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4分)
(八)、 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岑参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17..对上面这首诗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二句表达了诗人旧地重返的欣喜之情。
B.第三句“可怜”一词写出了柳树的娇娜可爱。
C.第四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依恋不舍的情怀。
D.全诗通过虚写柳树,创造了生动美好的艺术形象。
(九)、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18、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李清照避乱路径金华登楼赏景时所作。
B第一 二句表达了作者登临此楼时的忧国心情。
C第三 四句点出了此楼临婺江水,气势极为宏伟开阔。
D 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金华及感叹祖国山河破碎的强烈的忧国之情。
19、第三、四句中的“通”和“压”有什么表达效果?
(十)、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0. 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月”前加一“凉”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B三、四两句主要表现渔人之乐,运用以动衬静手法,用鱼“上滩”来衬托兰溪的恬静之美,进而表现渔人由衷的喜悦。
C"镜"喻月光,诗人这样写表达出月光皎洁,溪面平静,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D“半夜鲤鱼来上滩”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2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范文三: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一、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为什么? 答:思念故乡 。 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的句子,得1分;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全词上阕问天,下阕______,归根到底是在_________ 。(2分)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
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四、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哪个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答:地白;凄清(第二回答“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2、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3、分析最后两句表达的技巧。
答:用夸张的手法,推己及人,扩得了望月者的范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简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的作用。
答:“冷”字既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也表现了作者身在异乡的孤寂、怅然的心境。 四、阅读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回答。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 ;在诗中是指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2、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 . “ 潇潇暮雨子规啼 ”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 .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 .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3、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范文四:古诗词赏析
风〃解落三秋叶 (唐 ) 李峤
xi èlu òs ānqi ūy è, 解 落 三 秋 叶 ,
n én ɡk āi èryu èhu ā。 能 开 二 月 花 。
ɡu òji ān ɡqi ānch ǐl à n ɡ,
过 江 千 尺 浪 , r ùzh úw àn ɡānxi á。 入 竹 万 竿 斜 。
赏析
这首 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 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登幽州台歌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 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 (chu àng )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 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 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 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 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 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 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 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注视: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 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 àng )然:悲伤凄恻的样子。涕:古时指眼泪。 [2-3] [4] 白话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 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
登 d ēng 鹳 gu àn 雀 q u a 楼 l óu
白 b ái 日 r ì 依 y ī 山 sh ān 尽 j ìn ,黄 hu áng 河 h ? 入 r ù 海 h ǎi 流 l i ú。欲 y ù 穷 qi óng 千 qi ān 里 l ǐ 目 m ù,更 g ang 上 sh àng 一 y ì 层 c ?ng 楼 l óu
赏析
这首 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 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 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 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 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 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 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 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
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 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 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 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 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 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 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 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 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 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 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 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 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 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 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 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 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 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 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
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 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 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 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 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 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 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 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终南望余雪 唐(袓 咏)
Zh ōngn ány īnl ǐngx ìu jīxu ěf úy úndu ān
终 南 阴 岭秀, 积雪浮云端。
Línbi ǎom íngj ìsa chengzhōngz ēngm ùh án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终南山北岭的景色秀丽,积雪好像浮在云端上。初晴的阳光照在树林末梢,傍晚 的长安城中增添了寒意。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也是一首应试诗。当时,年轻的诗 人满怀建功报国的凌云壮志,自东都洛阳来到了帝京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早闻长 安城南的终南山以其独特的风姿横亘关中,广绵千余里,又恰逢终南山刚刚降过 雪,于是读书之余,诗人欣然沿北坡而上,饱览了雪后终南山的秀丽山色。这样, 一首流传千古的传世名作便在酝酿之中了。当在科考中看到?终南望余雪?的试 题时,便用清理的文字和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抒写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清奇小诗。 《终南望余雪》一诗仅二韵四句二十字,诗人却以其清淡的诗句描绘了终 南山的雄奇高峻。?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一个?秀?字,形象地概括出
了终南山的壮丽景色,?浮?字更是巧妙地写出了终南山因其高峻雄伟故?积雪? 如同漂浮在空中一样的景色,以动写静,并不乏味,使本诗更形象地写出了高耸 入云的终南山的夺人气势,诗句挥洒自如、一波三折,更增加了诗的韵味。这与 诗人的凌云之志相互吻合,一起交融在这一字之中,使全诗更富有灵气。但诗人 接下来并没有继续写终南山的挺拔巍峨, 而是紧扣 ?余雪? 二字, ?林表明霁色? 。 赞美了雪过天晴,日光与雪光相互辉映的壮丽奇观。此时的诗人为终南山的恢弘 气势所陶醉。然诗人胸中似有一口闷气尚未发泄而出,那就是诗人来到繁华的长 安所看到的百姓流落街头而衣不蔽体的场面,当想到傍晚来临雪后增寒时,那百 姓岂不更觉寒冷?于是诗人笔锋一转,用他那颗赤诚之心写出了?城中增暮寒? 一句。这是本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用心血凝炼而成。诗人已透过歌舞升平的 太平世界,用其敏锐的眼光发现了盛唐时期的那种潜在的危机 ......
9/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 妍斗艳,
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译文二】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 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评析】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 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 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 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 其实正是暗中设谜,把画景于实景对照描述,显示了画的形神兼备。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 699年— 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 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画》?远看 山有色 , 近听水无声?全诗翻译赏析】王维《画》?远看山有色 , 近听水无声?全 诗翻译赏析。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 存诗 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 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 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0/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文解释】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 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译文二: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
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 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 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 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 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 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 有画?。
【词语解释】
空山:空旷的山林 . 但闻:只听到。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鹿柴(zh ài ):?柴?同?寨?,栅 栏。此为地名。但:只。闻:听见。
照:照耀 (着 ) 。
【诗文赏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 -五绝组诗 《辋川集》 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 是辋川的地名。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 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这首诗 是诗、画、音乐相结合的和谐,幽深境界的表现。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 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 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 静春山空? (《鸟鸣涧》 ) , 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而 ?空山不见人? , 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
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 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 但在 ?空山不见人? 之后紧接 ?但 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 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 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 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 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 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 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 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 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 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 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 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 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 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 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 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 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
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 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 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 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11/ 相思
[作者 ] 王维
[全文 ]
h ón ɡ dòu shēn ɡ nán ɡu ó, chūn lái fā jǐ zhī。
红 豆 生 南 国 , 春 来 发 几 枝 。
yu àn jūn duō cǎi xié, cǐ wù zuì xiān ɡ sī。
愿 君 多 采 撷 , 此 物 最 相 思 。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 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 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 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 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整首诗情调健美高雅, 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 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① 红豆 : 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 红色。
② 采撷 : 采摘。
范文五: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望江南 [唐 ] 温庭筠
1、赏析“独倚望江楼”的“独”:“独”字表现了女子的孤寂 寥落之情。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 肠断白蘋洲:这两句写 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过 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之长。“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 思。斜晖脉脉水悠悠:即景抒情,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 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意境)。这两句诗以拟 人手法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生动,形象,肠断白蘋洲: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盼望之切,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渔家傲秋思 [宋 ] 范仲淹
1、词的上片以 白描的 手法勾勒了一幅 塞外边关图 。首句点名季 节,并用“ 异” 字 统领全文 ,又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一是大雁南 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 渲染了边塞的荒漠的苍凉肃杀, 也暗示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着重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表现深深的思乡之 情。“羌管悠悠霜满地”使思乡之情绵绵深沉。意境分析:深夜, 所见的是严霜在地,所听的是悠悠不断的羌笛声,越发的思念家乡 无法入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戍边将士彻夜无眠、头 生白发 ,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重重叠叠的山峦犹如道道屏障。 斜阳西沉,烟雾弥漫,在这千山万壑之中,一座孤城,伶仃而立, 城门紧闭。描绘出边塞 苍凉肃杀 的景色,抒发 慷慨悲壮 的情怀。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指边患未 平,功业未成。 运用典故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报国(矛盾悲壮)之 情。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 ] 苏轼
1、赏析“千骑卷平冈”的“卷”:“卷”字极言 行走之快 , 可见出猎者 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亲射虎,看孙郎:作者要像当 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 运用典故, 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 年纪已经不小 ,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刚健豪迈。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 这里作者是以 魏尚 自喻, 表达作者 希望 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 重新重用自己 ;
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射天狼”, 运用 典 故 , 表达了自己要 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 的雄心壮志。 武陵春 [宋 ]李清照
1、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 季节特征 ;“日晚 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想梳头却无力梳洗打扮来表达 内心 的哀伤 。 这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 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 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 匠心独运。这句诗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 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 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以举止写内心 叙述 哀伤
的原因 和 哀伤的程度 。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与“恨”,原是抽
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词人采取夸张性的比喻, 化无形为有
形 ,说“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从
而突出了自己 愁苦之深重 ,无法排解。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国破家亡,
丈夫也死了的愁思与悲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1、醉里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词中回忆往昔军中生活
的名句。 首句有两物── “灯” 与 “剑” , 有 两个动作细节 ── “挑”
与“看”,而总冠以“ 醉里 ”二字。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
时“醉里挑灯”这一“看”, 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金杀敌的
渴望是多么迫切啊。 “梦回吹角连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
角声声在耳。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从视觉、
听觉 两方面着笔,写 奏乐啖肉 的 军营生活 ,有力地烘托出一种 豪迈
热烈 的气氛。结句一个 “沙场秋点兵 ! ”写得肃杀庄严,展现出一
位豪气满怀, 军威赫赫 的场面。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视觉听觉 两方面生动描写了
惊险激烈 的战斗场面,刻画了 骑术箭术高超、杀敌报国所向披靡 的
英雄形象。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此句表现了作者渴望杀
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5可怜白发生:前九句都为此句做铺垫。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表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沁园春赏析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 北国壮丽雪景 , 望 字领起,展
现祖国山河的 壮丽 ,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 热爱赞美 ;下片由祖国
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 评论古今英雄 , 惜 字领起,抒发诗人的
后来居上的自信,建功立业空前伟大抱负。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 总写北国雪景 ,把
读者引入一个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 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
片内容的 总领句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互文句 ,千里万里“ 意
境开阔 , 气魄宏大 。 “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
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
统领下文 ,直至“ 欲与天公试比高 ”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
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
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 长城、黄河、山脉、
高原 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 雄伟景观 ,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
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 从南到北 ,“大河上下”,这是
自西向东 ,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 “千里”“万里” 两句相 照应 。
意境的 大气磅礴 ,显示了诗人 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 “惟余莽
莽”“顿失滔滔” 分别照应 “雪飘”“冰封” 。“惟余”二字,强
化了 白茫茫的壮阔 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 变化之速,寒威之 烈 ,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 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 象的奇伟雄浑。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舞银蛇,原 驰蜡象”的 动态 描写,都有 活泼奔放 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 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 奋发的态势和竞 争的活力 。“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 化静 为动 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 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 , 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 ,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 显得 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前 十句 写了眼前的 实景 , 而这 三句 写的是 虚景 , 想像雪后晴日当空 的 秀丽 景象, 看 字领出, 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 雄伟 ,雪后的景象则 在清朗中显得 娇艳 。“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 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 ,形容 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 景象。 “分外妖娆”, 赞美 的激情溢于言表。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 将中 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 ,收结对古代英雄的评论,转向诗人所 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主旨(画龙点睛)——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表达诗人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后来居上坚定自 信,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的伟大的抱负。
(一)观刈麦 白居易
主旨:诗词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劳 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也表达了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内疚。 重点词句赏析: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灼,烧,烫。 “蒸”、 “灼”写出了百姓劳作的艰辛、痛苦,使人感受很真切。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惜,珍惜,写出了一种违背人之 常情的心理,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痛苦,饱含着作者对百姓的 深切同情。
(二)月夜 刘方平
主旨:抒发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重点词句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偏”表 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新”“ 绿”表现了早春的勃勃 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
(三)商山早行 温庭筠
主旨: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 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 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 的“杜陵梦”境, 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 重点语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雄鸡啼鸣,昂首啄开 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 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 六个名词,一词一景致的层叠 渲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
(四)卜算子 咏梅 陆游
主旨:作 者在此诗中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高洁坚贞的 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语句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碾”字, 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梅花凋落了,被践踏 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依然不肯屈服,尽力向世间播撒最后 一缕芳香,高洁品质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作者借梅花的品格自明 心迹,表达自己高洁坚贞的气节。
(五)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晏殊
主旨: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 心中的喜悦。
重点词句赏析:1、 笑从双脸生 运用白描手法,传神的描写 了少女灿烂的笑容。语言朴实又生动活泼。
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画面:美丽的池塘边,星星点点的长出了碧绿的青苔,树上一只黄鹂躲在 嫩绿的树叶后,清脆的鸣叫,春日白天见长,雪白的柳絮在漫天飞 舞。 将春光写的有声有色,柔和传情(明媚动人)
(六)浣溪沙 苏轼
主旨:这首词通过对途中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尊重农人、 平等待人的品格,也折射出其喜悦的心情。
重点词句赏析: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 试问野人家。 “敲”字刻画了作者的动作自然谦恭,仿佛造访 朋友,唯恐惊扰人家,表现出作者作为一方太守的平易近人、体恤 百姓的特点。
(七)醉花阴 李清照
大意:薄薄的雾浓浓的云令人终日愁闷,兽形香炉里瑞脑香早 已经燃尽。又到了九九重阳佳节,睡在纱帐里,枕着玉枕,半夜感 到凉气袭人。(画面) 在东面的花园里摆酒过节,那菊花的幽香沾 满衣袖,不要说那离别是多么让人愁苦,西风吹起窗帘的时候,方 知人比灿灿的菊花还要消瘦。
主旨: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的寂寞与相思情 怀。
重点词句赏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黄花 作比较,生动地刻画出作者因离愁而形容憔悴、腰肢瘦损的形象, 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思念亲人的凄苦之情和高洁坚贞的气节。
(八)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主旨:词中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借古喻 今, 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表达了作者对 时局的忧虑。
重点语句赏析:1、 千古兴亡多少事 ?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想 到了国家的盛衰,千古的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滚滚流 不尽,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诗句,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叹怅惘之情。
2、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 ? 曹刘。生 子当如孙仲谋。 运用《三国志》中曹操赞美孙权的典故,暗指南宋, 没有出一个象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含蓄地讽刺南宋最
高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
(九 )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主旨:这首小令则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
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重点词句赏析:赢,都变了做土;输,都变做了土。 封建统治
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
大彻大悟。
(十)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主旨 :这首散曲,借咏喇叭,讽刺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揭露
了他们为非作歹、残害百姓的罪恶行经,流露出作者愤慨和辛辣的
讽刺。抒发对宦官制度和黑暗社会的痛恨。
名句赏析:“喇叭, 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 通过“曲儿小”
和“腔儿大”作比,既照应了喇叭和唢呐的特点,又写出了宦官装
腔作势的本质,可谓一语双关。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
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
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 渲
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 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2.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作者为何特别提到
重阳佳节 ? 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
3. 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 、 “人面
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 ,这样的比喻有什么
丰富的内涵 ?
4. 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 ?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
5.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
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6. 这首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
前人成为“绝佳” ,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7. 词的上片寄情于景,阅读品味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主人公
怎样的心境。
8. “东篱把酒黄昏后”巧妙化用了谁的哪句诗?请写在下面。
9. 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 上片中, “ ” , 交代的是季节特征, “ ”
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2分)
11. 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4分)
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何艺术特点?请作简
要的赏析。
14.古人写愁的诗句较多,表现手法也很独特。请你阅读下列 写愁的诗句,再联系本词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的表现手法,说说你的发现。
诗句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 人》 )
诗句二: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 诗句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
诗句四: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 (张元干《谒金门》 ) 参考答案 1. 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 的香炉上袅袅升起。 “薄雾浓云” :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 “愁 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 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 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 “佳节又重阳”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 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 “又”表明与 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 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 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 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 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 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 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 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 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 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 风、黄花 ; 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 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5. 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 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 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 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 相融合。
6. 语言皆是当时自然口语,读来不着雕饰,平易浅近;但浅近 之中借无理之譬喻,以花黄喻人瘦,妙绝古今。
7. 孤寂无聊,思念无边,没有心绪。
8.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9. 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 思之苦。
10. “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各 1分,共 2分)
11. 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 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用形象的比喻 (“载不动” 的愁) , 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两层意思各 2分,共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