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一、二知识点总结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1.背景:约BC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标志: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
3.传承方式:父死子继 or 兄终弟及 4.影响:“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
二、西周的分封制(“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1.实行目的: 为了有效统治(or 巩固统治) 2.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4.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5. 影响:积极:加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统治疆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祸根
6. 结果: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4影响:消极:重男轻女、任人唯亲、传宗接代
积极: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统一(续家谱、认祖归宗、祭祖) PS: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
秦朝统一(BC221)意义: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条件:主观-①商鞅变法后,实力强大;②正确的战略战术;
客观-③人民渴望统一;④形成了局部统一;⑤ 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融合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皇帝制度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 三公九卿制(秦朝中央官制):
①丞相:百官之首,政务;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上传下达),监察百官;
③太尉:全国军务(秦朝时是虚设的);④诸卿(设在丞相下面):具体事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②体现“家天下”的色彩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3. 郡县制(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概不世袭
意义: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 ○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①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②明清时期妨碍了社会进步。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总结: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通过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处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1. 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唐: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易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 北宋:措施: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控制
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 元:实行行省制度,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通过中央官制的变化,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 汉:中外朝制度(汉武帝重用身边近臣,三公九卿沦为执行机构)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3. 隋唐:三省六部制
a中书省 掌决策,草拟诏令;b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 c门下省 负责审议政令。
影响:①三省相互监督和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1
③有利于防止决策失误; 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 宋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5.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相权反弹
三、选官制度:
1、先秦: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传承方式:世袭。
2、汉:察举制。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影响:世家大族把握人才选拔权利,容易造成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隋以后:科举制:(隋炀帝时期形成)
(2)依据:文学才能。
(3)评价:
进步性: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⑤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 1. 明太祖废丞相,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直接原因:胡惟庸专权擅政)
影响: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2. 内阁的形成:(明成祖时期形成,明宣宗时开始有票拟权)
性质(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二、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奠基: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一、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2.城邦的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二、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
1. 梭伦改革(奠定基础):BC6世纪初 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①根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⑤废除债奴制
2.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BC6世纪末 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②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各部落轮流执政;③十将军委员会 ④陶片放逐法;⑤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3. 伯利克里改革(顶峰) BC5世纪 意义: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①发放参政工资和观剧津贴;②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③扩大公民参政范围;④继续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
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 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直接民主
2. 影响:积极: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维护了城邦的独立和发展
消极:只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无法容纳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
3.实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从形式上看:罗马法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范围上看,罗马法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
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习惯法:(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危害:贵族常常随心所欲的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平民利益
2. 《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比较广泛
影响:积极: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消极: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缺陷:适用范围狭小;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缺乏灵活变通;内容保守?
4. 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世纪时,帝国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5. 《民法大全》(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影响:
积极:①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局限(实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维护奴隶主地位和统治的工具。
补充:罗马法的思想内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渗透着“自然法”思想
2
范文二:必修二历史第一单元
历史
必修 2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一 .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②北方以旱地的栗麦为主,南方以水田的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传播中相互交融。 2. 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3.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商周时期 木石骨蚌
4. 铁农具,春秋出现 战国主导
牛耕,春秋出现 战国主导
5. 唐代长江中下游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6. 精耕细作 --------即提高单位亩产量的所有做法
7. 古代的灌溉工具 --- 三国(翻车) 唐代(筒车)
8. 水利工程 芍陂 quebei(春秋 ) 都江堰 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西汉)
9. 上古时期 大禹治水 东汉明帝任用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10. 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 ? 原因 ? 特点?评价?
时间:
原因:
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评价 ;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 井田制(商周产生)
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实质: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A 实际上贵族占有
B 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 井田制的瓦解:
原因:A 根原 生产力的提高,铁力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B 直原 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 3. 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
君主私有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
4.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根原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5. 汉代 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根原 土地私有 准许买卖
一起社会动荡不安 阶级矛盾尖锐
6. 北魏均田令 性质:土地国有制
7. 土地兼并并发展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时期,土地买卖广占土地的现象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8. 租佃关系 战国产生 汉代普遍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仅次于自耕农
明清时期 — 第一经营方式 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利于农业稳步发展。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 夏 ---春秋末期 青铜时代
商周时期,青铜技艺成熟 数量多、使用广、种类齐备、工艺精湛
2. 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作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 汉代用煤作燃料,北宋用煤冶铁普遍,南宋末年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
4. 纺织业
A. 上古时代,养蚕缫丝
B .西周以后,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发展
C .汉代中国获“丝国”称号
D .唐代缂丝 通经断纬手法
5. 棉纺织业
A. 宋末元初,边疆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B. 宋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C. 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D. 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E. 明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6. 陶瓷业
A. 东汉晚期青瓷
B. 南北朝时期白瓷
C. 隋唐制瓷工艺成熟, 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E.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地方瓷窑的出现
F. 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G. 明代,五彩斗彩
H. 清代,粉彩珐琅彩。
7. 官营与家庭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产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很少(不)进入市场。
目的:自给自足
官营手工业
A. 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B. 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制作加工官府制定的产品
C. 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
D. 贵族使用,不进入市场,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评价:
A. 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B. 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C. 至明前期,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占据主导地位。 局限:D. 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8. 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唐宋时期出现了雇募工匠
征役制→雇募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
9. 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0. 明中后期,形成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以及资本主义萌芽 评价:
A. 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B.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C. 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
D. 地区分布广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南移
E. 农业发展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属于从属地位。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市
1. 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
2. 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3. 春秋时期,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许多著名的商会
4. 隋唐 商业贸易发展,海陆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5.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6. 明清时期商业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7. 唐宋城市比较?(表格)
8. 唐宋时期,海上贸易兴盛,出现港口城市
9. 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江南地区为盛) 10. 重农抑商
A. 战国之前,统治者给与商业一定的重视和鼓励
B. ⑴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的等特点 ⑵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 相矛盾,出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C. 重农抑商,秦 奉法家思想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
D. 汉初,重农抑商 一系列措施
E. 中唐政策松动
F.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但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措施
G. 明代禁止海外贸易,清朝海禁更严
11.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六 .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停滞
1. 农业:
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双季稻的广泛扩种
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广泛植棉 衣食结构发生变化
2. 手工业:
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 占据主导
3. 商业:
农产品商业化 形成许多工商业市镇
4. 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5. 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进步
明中叶以后,出现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
本质特征:
①为市场需要进行生产
②雇佣劳动关系
6. 明清时期阻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7. 海禁政策?
原因:1西方殖民势力东来 2东部沿海抗清势力强大 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根原)
评价:① ② ③ ④
范文三: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一讲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耕作工具与方法
(1)西周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3)汉代:犁壁的使用、播种工具——耧车,牛耕技术广泛运用
(4)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中国犁耕成熟的标志
2、灌溉工具
(1)三国时期马钧发明的人力提水工具----翻车
(2)唐朝时期发明一种水力提水工具----筒车
3、水利设施
(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西汉时期:漕渠、白渠
(4)治理黄河:东汉王景
(5)边疆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坎儿井
4小农经济
(1)产生条件:客观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和私有土地的出现
主观上:符合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利益需要
(2)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3)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4)特点:自给自足性、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
(5)积极:
生活安定, 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
发展,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奠定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自耕农成为国家赋
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6)消极:
①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很难扩大再生产,也会逐渐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
近代中国的落后
②很难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过度垦荒造成环境恶化
5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
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经营方式的角度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
6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 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迁移、劳动对象的扩大等。
2. 政治因素:土地政策的调整、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等。
3. 农业交流程度: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等。
4. 科技因素:天文历法的进步、农学著作出现等。
7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
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
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
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
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农业和
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
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
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
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中外交流和文化事业的影响:农业的发达会为中外交流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
基础。
第二讲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公田制(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土地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内容: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过程:始于商,盛于周,春秋瓦解,战国废除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B 、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商鞅变法从根本上废除了井田制)
C 、战争频繁:劳动力不断减少
(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确立于战国
多种形式:国有(屯田、均田)私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
(4)土地买卖 (土地兼并 )——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A.
B. 影响: ①使封建国家减少收入来源 ②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引发农民起义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成长
C.
2土地私有制的主要经营方式
(1)自耕农经营
(2)租佃经营(租佃制 ----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
A 、概念: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通过契约形成的剥
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B 、原因: ①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地位的提高,租佃制日益普及。
C 农村经济中的主要方式)
D 、影响: 佃农对地主按契约纳租,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①税收形态: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
②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固定时间
③征税标准(对象) :人头税逐渐取消,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迫使统
治者调整政策。
3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1)古代中原人口迁移的三次高潮 ①两晋之际的第一次高潮←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②唐朝中期的第二次高潮←安史之乱的破坏 ③两宋之际的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的影响
(2)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六朝时期):南方初步发展(奠定基础)
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江南正式成为古代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4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1)金属冶炼:A 冶铜技术: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繁荣 (代表作: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B 冶炼钢铁技术:春秋:已能冶炼生铁和钢——战国:铁(钢)农具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器)——南北朝:灌钢法
C 冶金燃料的演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春秋:木炭——汉代:煤——南宋:焦炭
(3)陶瓷制造
A 陶器:新石器时代出现
B 瓷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地方瓷窑——元朝: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期,青花瓷——明清:五彩瓷,珐琅彩
(4)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①技术水平:源远流长且生产技艺独特,产品精美,长期领先世界。②经营模式:春秋战国前手工业主要由官府经营,春秋战国后逐渐形成多种经营模式(官+私+家)长期并存的格局。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④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新特点:大量工商业市镇出现;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产品(包括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广泛使用白银;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等商帮)
(3)城镇发展分两个阶段:
A 周至唐:严格限制阶段 特点: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县城下禁止设市。严格的空间限制(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B 宋至明:放松限制阶段
宋朝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娱乐功能大大加强
明清城市特点: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4)重农抑商
A. 它开始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B.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C. 作用(可分阶段评价)
积极: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①商业形式多样(市、草市、夜市等);
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经济功能由弱到强;
③对外贸易与对内贸易相补充;
④商人群体活跃,形成商帮;
⑤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没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范文四: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
学 乐 教 育
学
生 辅 导 教 学 案
必修2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导与练
【重点讲解】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及其启示
理论上讲所谓“大萧条”,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那样一种持续时间长、萎缩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广、出现频率更高的经济状况。这里所讲的“大萧条”是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一个特定的称呼。1929~1933年集中爆发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的确灾难深重,“大萧条”不仅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以至于到了1939年美国的生产才全部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也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这期间出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萧条的一代”。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第二,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第三,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四,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异常狂热,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股票市场的这种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
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3.经济危机的特点
第一,它范围特别广,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它持续时间特别长,达四年之久;第三,它破坏性特别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不见经济的复苏。
4.经济危机的影响
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引起世界性的资本主义政治危机。国内,各国政坛丑闻迭出,政府信誉扫地;而广大人民由于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本国政府强烈不满,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法西斯分子也乘机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从整体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国际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一方面设置关税壁垒以限制进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国为尽快摆脱困境,还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国际关系日趋紧张,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5.教训和启示
(1)繁荣与危机往往相关,清醒地看到可能潜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要居安思危,做到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密切相关,所以危机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
(3)国际关系的协调也极为重要,大危机的恶化和各国政府的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密切相关,选择保护主义政策损人而不利己。各国政府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4)应及时调整经济发展内部机制和政策。规范股市和信贷,防范金融投机。市场调节要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难点分析】
一、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很快波及到全世界的主要原因
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使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以世界为舞台,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把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变成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开始疯狂扩张,控制了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和人口,形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2.对自由放任政策的认识
学乐教育每一步 关注成长每一天 咨询电话: 020—37399789
(1)18世纪末,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要求巩固并加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要求开拓市场,在经济上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积极开展了自由主义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垄断组织形成并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化生产程度空前提高,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由于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激化造成的,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任何经济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必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战略。
3.胡佛的政策、措施
前期:胡佛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决国会的经济方案,还采用“自愿原则”对付危机,在1930年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这种自由放任政策结果使我们的经济掉入了“沟底”1932年经济危机进一步深化。失业人数日益增加 。后期:1932年是我们国家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举,为了赢得选举,胡佛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贷款;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他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结果并未缓解危机。
4.结果:胡佛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已不是原来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自由放任政策,对于减轻危机恶果也的确起过一定作用,但是他依然是把自由竞争、自由调节、自由放任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并未摆脱自由放任的旧模式。这种杯水车薪的措施,根本无法阻止形势的恶化,危机仍在发展,民众苦不堪言。
5.失败原因
(1)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因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但是自由放任造成的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内的无政府状态,使经济长期处于混乱、失衡的状况中,从而无法摆脱危机。
(2)胡佛在三十年代大危机期间屡次否认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自身,而把危机说成是由于外部原因所致。如果认为危机的根源不在美国国内,胡佛也就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大的行动来改善和修补美国本身的经济制度,也绝不可能采取任何含有大变革意义的反危机措施;即使迫于恶劣的经济形势而采取了某些措施,也不可能真正治愈或战胜这场危机。这也是胡佛的反危机措施之所以不疼不痒、缩手缩脚,以至最终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6.教训
(1)防止泡沫经济或虚假繁荣, 避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2)充分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学乐教育每一步 关注成长每一天 咨询电话: 020—37399789
(3)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手段等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保持社会总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
(4)优化经济结构,防止投资过热或消费过热,实现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同步训练】
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块内陆的土地价格从8000美元上升到20000美元,面向大海的土地则从15000美元升至25000美元,而海滩边的土地更是从20000美元跳到75000美元。”(转引自《经济衰退的历史答案》)这段材料实际上揭示了
A.美国房地产业存在较多的发展泡沫
B.美国房地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高峰
C.房地产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
D.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2.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下图与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A.欧美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
D.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
4.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5. 引发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有
① 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 ②经济繁荣集中表现在工业生产的高涨上 ③市场普遍
推行分期付款方式 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6. 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柯立芝的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 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
B. 加深了美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 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 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7.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但很快演变成世界性危机。这说明
A. 各国都存在着生产过剩与市场缩小之间的矛盾
B. 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有着决定性影响
C. 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在加快
D.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提高
8. 与以往经济危机的影响相比,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最大特点是
A. 涉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B.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C. 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D. 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
9.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中大约有七成是美国人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当时美国市民中流行的话语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种消费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市场更加繁荣 B.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C.银行信贷发达 D.汽车制造业得到发展
10.下列历史图片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场罕见的“大萧条”。图一反映了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因缺少食物而挨饿的情景,图二则反映了农场主们倾倒牛奶,不惜销毁商品的情景。图二中的资本家那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太快了 B.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C.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太丰富了 D.维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保证自身利益
11.有人在日记中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比喻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个比喻主要想说明这场危机
A.可能导致世界大战 B.给法西斯上台提供了机遇
C.将改变资本主义民主政治 D.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极大
12.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这首儿歌反映的是
学乐教育每一步 关注成长每一天 咨询电话: 020—37399789
A.工业革命使环境恶化 B.战争危机日益临近
C.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 D.美国实施工业复兴法
13.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在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
A.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繁荣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危机加深了美国的社会危机 D.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14.1930年,假如你从中国广州出发,前往美国、英国、苏联,沿途看到的不会是
A.中国:战乱频繁,逃亡的流民很多
B.美国:经济繁荣,工业生产高涨
C.英国:提高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D.苏联:机器隆隆,但人们衣着单调
15.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达 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其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苏联制造社会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D.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16.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这是由于
①政府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②资本家为眼前利润,盲目扩大生产 ③无限制的股票投机盛行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在1929年大危机中,有人甚至在日记中写道:“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反映了
学乐教育每一步 关注成长每一天 咨询电话: 020—37399789
A.经济危机导致工业生产严重下降
B.经济危机造成国际关系日趋紧张
C.经济危机给人民带来苦难,出现了空前绝望的情绪
D.经济危机造成社会动乱
18.面对几年来被大萧条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前总统,一位雕塑家说:“如果你放一朵玫瑰花在胡佛手里,它就会枯萎。”导致这样严重局面的原因是
A.个人能力不足 B.坚持自由放任政策
C.国际环境影响 D.灰心绝望情绪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思想,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政策,认为危机很快就会过去。但事与愿违,大萧条日益加剧。严酷的事实表明,自由放任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胡佛政府的范围及措施的核心是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前提,倡导地方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虽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预”经济,比如提出了复兴计划大纲,建立了复兴金融公司,扩充了农业信贷银行等,但他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出面大规模干预经济,强调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来解决危机中的问题,坚决避免“极权主义”。
──摘自《历史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从3月9号制订出《紧急银行法》,到6月16号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在这100天当中,罗斯福总统顶着狂风暴雨前进,一天天显示出他无穷的智慧和无限的精力。到国会议员们宣告休会那天,罗斯福已经发表了十次重要演说,制定了新的外交政策,建立了每周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内阁会议各两次惯例;宣布了废除金本位制,向国会提出了15篇咨文;指引议员们通过了13个重要法案,其中包括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对抵押住宅者发放贷款,对华尔街金融市场进行改革,拨发40亿元作为联邦救济金,准许公开经营啤酒,以及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等一系列法令。
──摘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经济危机?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罗斯福总统上台后采取的政策与胡佛总统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胡佛和罗斯福两任总统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解决经济危机,其结果是胡佛以失败而告终,而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境,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后,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宣扬:“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繁荣。”胡佛政府还对大公司和大企业提供优惠,财政援助,并降低其所得税。胡佛宣称救济工人是慈善团体的事情,而不是联邦政府的责任,拒绝采取任何救济工人的措施。
材料二 1932年底,在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美国举行了总统选举,结果民主党人罗斯福获胜,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材料三 1933年罗斯福任总统后,为摆脱危机实行新政。下台后的胡佛及其追随者大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是“社会主义异端”,并在1936年底的总统选举中,竭力阻止罗斯福连选连任。
材料四 1936年底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为批驳胡佛等人的攻击,罗斯福发表讲话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总统选举结果,罗斯福再次获胜,连任总统。
请回答:
(1)联系材料1和国家工业复兴法,比较罗斯福、胡佛对资本家和工人的政策有什么不同?
(2)罗斯福、胡佛上述不同政策反映二人克服经济危机的基本思想有什么不同?罗斯福的基本思想反映美国资本主义的什么发展趋势?
(3)联系材料4分析材料3中胡佛攻击罗斯福的理由能否成立?为什么?
【提示与答案】
1.A 2.A 3.D
4.B 1929~1933年的大危机,股市崩溃,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严重,许多人找不到工作。
5.D ①显然是错误的,可排除;③④均来自课本;②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生产的盲目性。由此可知②③④都是20世纪20年代末引发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
6.D 由于柯立芝政府对贫富差距扩大不干预,导致市场萎缩,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从而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祸根。
7.D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但生产的过剩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在加快,可广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而受到重重阻碍。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虽然是世界经济霸主,但美国经济不可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发生只能是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结果。
8.B 由于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一些国家走向法西斯道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世界格局发生变化。A、C、D三项在以前的经济危机中也曾出现过。
9.B 这种市场的虚假繁荣事业来的主要影响是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10.D 首先应明确资本家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额利润,所以他们销毁这些产品的目的是维持商品的价格,以保证自身利益。
11.D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所有经济部门,持续时间长达四年,后果空前严重。尤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试图摆脱危机的做法导致危机进一步加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12.C “华尔街发出信号”指的是金融危机,由此可判断出儿歌反映的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
13.C 持续的大危机使人们看不到希望,造成人们对政府和现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抗,这说明美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C的说法最符合材料信息。材料反映的不是生产力的破坏情况,而是这种破坏带来的严重社会危机,故排除A。B、D。
14.B 1930年,美国正在经历经济大危机,经济萧条,生产萎缩。
15.A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31年,此时正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时。危机期间,美、德为摆脱危机大量向苏联出口机器设备等物资。
16.D 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的,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和企业追求利润的愿望加剧了生产的盲目性,人民的贫困降低了购买力,股票投机制造了表面繁荣。
17.C 18.B
19.(1)胡佛政府采取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联邦政府大规模地干预经济,倡导地方团体和劳资双方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解决危机。(2)放弃了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方式来克服经济危机。(3)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程度越来越高,使得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克服经济危机,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克服或者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总统抱着“自由放任”的传统信条不放,显然违背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而罗斯福总统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则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这是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20.(1)胡佛拒绝采取措施救济工人;罗斯福在国家工业复兴法中专门规定了保障工人权力的条款。(2)胡佛的基本思想是政府不干预企业经营,维护大企业的利益;罗斯福的基本思想是国家干预经济,但尽量保持自由企业制度;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3)否。因为,罗斯福虽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但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财产,因而它不是“社会主义异端”。
必修2第18课《罗斯福新政》
【重点讲解】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两个阶段及其影响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救济──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改革──是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新政的具体措施如下:
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主要措施有下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中央银行)的权力;管制证券业。国家公布的法令有《紧急银行救济法》《联邦证券法》《银行存款保险法》和新的银行法等。罗斯福采取的这些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到1933年4月,存回银行的通货已达10亿美元,这说明罗斯福整顿银行与金融业的措施,很快起到了恢复银行信用的作用,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实行新政措施的一种特别的方式。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当时国家整个银行信贷体系陷入瘫痪,罗斯福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必须尽快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改革也首先从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开始,而罗斯福向公众发出这一重要信息则是通过与公众“拉家常”式的“炉边谈话”,成为后来他向公众阐述政府政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这不能不说是罗斯福的一个创造,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美国公众对新政的支持。
2.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措施有成立农业调查局;减耕;政府为农业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护土壤。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是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国家调整农业生产的中心措施是公布《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的奖励和津贴,以缩减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场主收入。
3.复兴工业。主要措施有制订了包括工资、工时、禁止童工及保障工会谈判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要求工业各行业遵守;管制公用事业控制股公司;加强对通讯和海、陆、空运输的管制。国家复兴工业的中心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以蓝鹰为标志,其执行机构是新建的国家复
兴署。接受这一法令的企业可以免除根据反托拉斯法而被起诉,其产品则贴上“蓝鹰”标志。公布此法令的目的就是试图依靠国家和垄断组织联合的力量,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加强国家对工业的计划与指导。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主要措施有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工程进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机构;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及田纳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
四、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
罗斯福新政是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它本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急就章”,也就是说它是应对危机而急速作出的政策调整,初衷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改革弊病,以迅速地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不仅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对后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能是罗斯福生前所没有预见到的。
第一,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第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新政所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众对美国民主制度的信心,由于经济逐渐复兴,人民生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美国国内一度出现的法西斯组织没有了市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仅没有被破坏,且得到了巩固,所以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等国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首先是改变了美国人的政治生活。美国是一个三权分立的国家,三权分立制度实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分权、互相监督、彼此牵制、调节内部矛盾的一种的有效的体制和手段,以从根本上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新政实施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规模、职能,特别是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其次是改变了美国人的经济生活。在危机期间初步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弱势群体相当数量的成员首次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第四,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①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提倡“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思想,政府深信美国的经济制度是健全的,不主张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罗斯福新政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虽然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发展”的思想相违背,但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为“自由放任发展”已不符合美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了。经济大危机表明,美国经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在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而社会化大生产越来越发展的时候,国家需要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尽可能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结论。像胡佛总统抱着“自由放任发展”的传统信条不放,显然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与时俱进,就不可能应对突发性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的高明之处也正在这里。②罗斯福新政的结果是最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难点分析】
学乐教育每一步 关注成长每一天 咨询电话: 020—37399789
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必然性
1.新政的实施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发展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常常引起经济危机,尤其是1929~1933的经济大危机给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资产阶级千方百计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新政正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2.新政是符合美国国情的选择。美国是世界经济霸主,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农民大量的补贴、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等。
3.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实施新政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5.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提供理论依据。
二、对罗斯福新政的全面认识
1.“新政”的目的:直接目的在于遏制当前的经济危机,恢复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
说,“新政”的实施在于巩固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及政治统治。
2.“新政”的思想及特点:是动用国家政权力量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一改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计划性,以缓和社会化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重建人民对政府的信心,确保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新政”的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新政”中“新”的含义:(1)新理论。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国家不干预,依靠市场进行调节。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随着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生产部门必须密切配合。自由主义只能导致无序的、盲目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是英国经济学家,倡导政府要干预经济事务,把经济发展纳入到有序的轨道,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带来的破坏。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实践。(2)新特点。罗斯福新政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3)新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5.成功的原因:(1)历史条件:美国以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消除比较彻底。(2)国际条件: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3)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
学乐教育每一步 关注成长每一天 咨询电话: 020—37399789
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4)政治基础: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民主势力较强大。(5)思想基础:民主参政意识较强。
三、凯恩斯主义
1.提出背景:(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经济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在此背景之下,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修改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2.主要内容:这一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他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消费不足等弊端,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而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因此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感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这一理论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3.评价:(1)积极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局限性:但是这一经济理论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失业率与物价同时上涨,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所取代。
【体验高考】
1.(2010〃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1933年的美国,此时的美国正值大危机时期。此时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是以解决或者缓解经济危机为根本目的的。产品过多,供大于求,产品价格狂跌,是引起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销毁过剩则有利于稳定价格,缓解危机。
【答案】C。 【答案】C
2.(2010〃天津卷)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是解题关键,B、C、D都是局限于“国内”的调整政策。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等措施,恢复银行的信用,它会直接产生题干中的作用。
【答案】A。
【同步训练】
1.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美国国会于1933 年6月16日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1935 年5 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中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这一转变不能说明
A.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分权制衡原则
B.最高法院信奉自由放任政策,敌视“新政”立法
C.美国国会有立法权,最高法院有解释宪法的权力
D.《全国工业复兴法》不适应当时美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提高就业率,又为经济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的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 B.调整农业经济
C.规范企业行为 D.举办公共工程
4.罗斯福说:“为了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陷,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B.用发展经济的手段来缓和社会矛盾
C.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策调整
D.对世界经济旧秩序的一次新改革
5.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的本质不同在于
A.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 B.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力度不同
C.所有制形式不同 D.对工人的措施不同
6.罗斯福推行新政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美国摆脱了危机,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②使广大的中下层民众得到一定的好处 ③改变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④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7.1931年美国处于“过剩危机”时,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是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8.某学者为了研究一项课题,重点阅读了以下两本经济学著作。你认为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政府干预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B.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C.殖民地经济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
D.殖民掠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9.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C.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10.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被称为中国式“田纳西工程”的汉江现代水利工程日前因生态问题而饱受争议,一些水利专家认为,此项工程将导致汉江中下游河道萎缩。请问,当年罗斯福总统修建“田纳西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使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地区变成富庶地区 C.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压力 D.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11.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A.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12.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13.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指 A.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 C.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私人经济受到限制
14.20世纪30年代为迅速摆脱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农业领域的调控措施是
①减少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 ②调整农产品结构,鼓励农产品进出口 ③增加政府储备,规范农产品销售 ④努力降低农产品价格,解决民生困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⑧ D.①②③④
15.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下列哪一种做法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16.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中说:“我们把您任总统之日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开端。”这里“新的经济时代”是指
A.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 C.福利国家的时代 D.发展“新经济”的时代
17.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材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保持稳定相结合
18.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后,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由此说明
A.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B.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C.新政后美国政府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D.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
19.下图为某班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使用的几幅图片(曲线图是失业曲线图),综合图片可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B.调整农业政策与整顿金融秩序
C.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措施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确保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的转化 D.加大基础设施与军事工业的投入
21.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变为一场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不禁让人想起1929年的大危机。当时美国为应对这场经济危机,曾专门成立了“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公民存款实行政府保险。当时美国采取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就业 B.恢复银行信用 C.防止盲目战争 D.刺激出口
22.阅读下列材料:
学乐教育每一步 关注成长每一天 咨询电话: 020—37399789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名利场》杂志的漫画(见下图)。
材料二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
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
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选自《美国总统咨文汇编》(英文版)
材料三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贵金属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
──(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造成“山姆大叔”如此窘境的原因是什么?并指出这一因素的实质。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的经济思想在现实中遭遇困境,出现了“异化”。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从金融措施的角度分析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效?
(4)综上所述,罗斯福新政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映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而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作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二 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年**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概括指出罗斯福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中两国改革背景的相似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罗斯福和**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要质问罗斯福总统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呢?
材料三 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
(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提示与答案】
1.B 2.D 3.D 4.C 5.C 6.C 7.B
8.B 这两本经济学著作的作者分别是亚当·斯密和凯恩斯,前者主张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后者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A只符合凯恩斯的经济主张,C、D与两者的经济理论无必然联系,只有B符合题意。
9.A材料表明二战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10.C 11.D 12.D 13.B 14.A
15.C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大量工人失业,企业倒闭,人们生活贫困,无力购买商品。为了缓解供需矛盾,为工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的做法。
16.B 罗斯福新政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开始了。
17.A 《紧急救济法令》强调的是临时救济,《社会保障法》说明罗斯福政府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18.C 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可知,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在保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前提下,由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与干预,即材料中的“二老板”。
19.D 从失业曲线图可以看1929~1933年失业人数几乎直线上升,可以判断研究的是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20.A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21.B 经济大危机期间,银行纷纷倒闭,为恢复银行信用,美国以政府的名义为银行担保。
22.(1)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实质:生产相对过剩危机。(2)经济思想:自由主义;遭遇困境: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非但没有克服危机,反而使经济形势恶化,社会动荡;异化:随后,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3)整顿银行,恢复信用;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刺激社会需求;实行美元贬值,提高物价。(4)加强金融监管;重视宏观调控。
23.(1)推行“新政”;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2)均面临发展困境。(3)罗斯福实行新政;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推行福利政策、兴建公共工程等。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大胆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2)罗斯福在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触动了垄断集团的利益;罗斯福采取的国家干预方式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理解。(3)制订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4)计划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必修2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与练
【重点讲解】
浅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新变化的原因、表现、本质特征及其认识
1.影响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成为最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采用多种形式干预经济生活;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家调整内外政策,扩大国内和国际贸易;资本主义国家广大民众积极的劳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方式新变化的主要表现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主要包括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利用税收(通过抑制过高收入和收入的持续继承性,以减弱国内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也有一定的缓和)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等,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二战后股票分散化(雇员持股)和经营人员的专业化,出现资本社会化的趋向,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大调整。
(3)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4)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提高了经济竞争力,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代表高新科技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
(5)首先在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新趋势。“新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的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3.本质特征:这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它促进并带领了世界经济的向前发展。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或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或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或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
(1)变化:①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相结合)② 出现了所谓“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③“经营者革命”的新趋势出现。(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④福利国家的出现(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⑤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因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变化)⑥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
(2)评价: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增强了计划调节的能力,但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缺陷,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危机。科技进步和政府干预只能使周期扩展期延长,衰退期缩短,衰退程度也
相对温和;②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结合,生产问题与金融问题结合,使衰退问题更趋复杂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各种失衡、失调、动荡和衰退同步进行。
【体验高考】
(2010〃上海卷)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解析】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首先可以排除。社会福利正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这种干预没有减轻负担,反而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答案】B
【同步训练】
1.下列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完二战后美国经济状况后得出的一些观点,正确的是 A.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出现“滞胀” B. 里根任总统时美国出现“新经济” C. 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出现“新经济” D. 科技革命是推动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 二战后随着国家的发展,英国人自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这句话是指 A. 经济发达,高枕无忧 B. 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C. 军队强大,无惧外敌 D. 大规模国有化政策
3. 戴高乐说“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戴高乐看到了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
B. 戴高乐的言论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内涵 C. 戴高乐主张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 D. 戴高乐主张加强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4. 20世纪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滞胀”状态。对“滞胀”的含义,理解准确的是
A. 生产停滞与生产发展迅速交替
B. 经济发展滞缓,社会革命一触即发
C. 经济发展滞缓,与通货膨胀并存
D. 经济危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5. 下列不同时代生产发展速度的数据表深刻地揭示出
A. 人类文明分成四个阶段 B. 社会生产力呈匀速上升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生产发展存在平均速度
6.下面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或公司的照片,它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
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预
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D.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7.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8.“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对英国《进口税法》的颁布,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
B.为了应付危机,解决危机的一种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C.表明英国自由放任、自由贸易政策的失败
D.客观上调解了英国与别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英国济发展
9.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10.有人以“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照顾”来形容1948年以来的英国国民所享有的福利政策。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缓和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B.扩大社会消费,从根本上激发了工人积极性
C.造成财政赤字,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
D.调整生产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新变化
11.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美国
A.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B.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
C.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12.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的机制,主要表现在
①推行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 ②改革社会制度 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④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④
13.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根据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呈增长的总趋势
B.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经济发展缓慢
C.该图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D.国家干预经济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4.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当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西方引发了一股“马克思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有关理论。这一现象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A.必须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克服
C.必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大力提高经济的国有化程度
15. 20世纪60年代,英国制定了《旅游发展法》,规定对开办旅馆者给予20%的补助。以下有关这一做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就业渠道 ②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③有力地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④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A.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B.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
17.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安全网”的出现
①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③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④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二战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
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B.西方福利国家发展
C.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D.出现了“新经济”
19.“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费里德曼理论的提出及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A.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20.战后发达国家采取由国家制定经济计划的方式,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种方式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区别在于
A.是否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是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C.是否在经济运行中起作用 D.是否有国家所有制企业
【提示与答案】
1.D 解答此题要理清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B 由于欧洲一些国家的福利制度发展完善,形成了对普通公民的全面的照顾。所以号称“从摇篮到坟墓都可得到保护”。
3.C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之一是制定经济计划,来指导经济发展,但决不是全面的计划经济。
4.C “滞”即经济发展滞缓,“胀”即物价不断上涨。而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即为“滞胀”。
5.C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6.A 7.A 8.D 9.C 10.B
11.A 二战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12.D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国民经济的计划性,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对经济宏观管理,二是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缓和社会矛盾。
13.C 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滞胀”时期和“新经济”时期,从美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看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并从其发展趋势也可以看出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14.B 15.C 16.D
17.D 材料是对福利国家的描述,安全网指福利制度。它的实施,增加了政府开支,故②错误,排除即可。①③④的评价符合福利制度的实际。
18.A 19.A 20.B
范文五: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txt为什么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总要加上从前?开了一夏的花,终落得粉身碎骨,却还笑着说意义。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发明的最早的松土工具是( )
A铁犁 B耒耜 C铁铲 D铁锄
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火耕 B耜耕 C铁犁牛耕 D中耕
3、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从根本上反映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
A公田转化为私田 B分封制崩溃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周王室的衰弱
4、春秋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
A牛耕的运用 B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兴修
C播种机械耧车的发明
D在干旱地区使用代田法
5、商周时期,奴隶主强迫奴隶在田野上集体耕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当时的奴隶制度十分残酷
B奴隶数量多,地位低下
以木石骨器为主要工具,生产力落后 D牲畜大量耗费于祭祀、迷信活动
6、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里,出现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 )
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统治者“不抑兼并”
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7、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朝时归奴隶所有B私田归国王所有 C战国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D三国时实行均田制
8、下列关于小农经济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唯一模式
B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主要来源
D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扶植小农经济
9、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增加了鲁国国力
C开中国税制改革的先河
D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10、我国古代实行均田制的朝代有( )
①北魏 ②隋朝 ③唐朝 ④西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下列哪些生产技术的出现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
①稻麦复种制的出现②在耕犁上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③轮作的实行和绿肥种植的推广④饼肥的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
12、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
A《农桑辑要》 B《氾胜之书》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3、在夏商周时代,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手工工场
14、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 )
A直接用来冶铁的工具
B利用水力鼓风的工具
C灌溉工具 D用来舂米的工具
15、景德镇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6、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 )
A苏州 杭州 B松江 C宁波 D南京
17、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
B白瓷、青瓷、五彩瓷、青花瓷
C青瓷、白瓷、五彩瓷、青花瓷
D青花瓷、青瓷、白瓷、五彩瓷
18、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商朝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 D中国瓷器从汉代已经输出国外
19、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
A明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
20、“商人”的称呼源自( )
A善于经商的商朝人
B商鞅变法中对经商之人的称呼
C丝绸之路开通后对阿拉伯人的称呼 D唐宋时期对外国来华贸易人的称呼
21、柜坊被视为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因为它( )
A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
B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C印制纸币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流通 D发放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22、与唐朝前期的都城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 )
A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23、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 )
A北宋造纸业发达 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商业的高度发展
24、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B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C明清时期,商帮大量出现
D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主要是铁器和纸张
2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 )
A发展水平较高 B货币流通量大
C商税及相关的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D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开始被打破
26、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扬州、益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B有些农村集市发展成重要的市镇
C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D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27、下列哪一现象不是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
A坊和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
B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C类似后世汇票飞钱出现D市内店铺林立
28、下列关于元朝商业发展的表达,不正确是( )
A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大都会
B扬州成为商业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C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D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29、明朝中后期,苏州纺织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是( )
A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出现颇具规模的机房
C出现控制手工业的包买商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0、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的地点和行业是( )
A长江流域 制瓷业 B江南地区 纺织业 C江南地区 制瓷业 D长江流域纺织业
31、请带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其表现是( )
①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②手工工场内部分工更加细密 ③手工工场的雇工数量更多 ④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32、秦国商鞅变法提出的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 )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33、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 )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4、清代广州的十三行是( )
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 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
35、明清时期,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出资购买尤墩布分给当地的居民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①暑袜店主具有早期资本家的性质 ②他的资本由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 ③暑袜店就是集中的手工工场④暑袜店主进入了商品的生产领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6、下列哪些城市在西汉和隋唐两个时期都是著名的商业城市( )
①洛阳 ②扬州 ③邯郸 ④长安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④
37、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商”含义是( )
A取消一切商业活动B限制与外国贸易往来 C限制私人的商业经济活动
D一切商品均实行专卖
38、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由自己生产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③④
39、唐朝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最大的是( )
A筒车的发明 B曲辕犁的创制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荒田开垦
40、我国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是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南宋时期
41、历史上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
A东晋 B唐朝 C南宋 D明朝
42、明清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
A保护本国商品市场 B防止西方殖民侵扰
C维护、巩固自然经济
D外商来华贸易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43、下列精耕细作的方法,出现于汉代的有( )
①垄作法 ②代田法 ③区田法 ④套耕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44、下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农学家赵过有关的包括( )
①撰写农学著作《汜胜之书 ②推广耦犁 ③推广代田法 ④推广区田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45、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在何时实行(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46、北宋时期,“交子”的出现说明了( )
A北宋造纸业发达 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C金属货币量不足 D商业的高度发达
47、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 )
A扬州 B泉州 C明州 D广州
48、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使 B市舶司C澎湖巡检司D十三行
49、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力缺乏 D资金短缺
50、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随葬的有丝织品、景德年间的瓷罐、唐三彩马、活字印刷品(已残)、烟叶残渣等,可以推断这座古墓的朝代为(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扬州工业产品主要有铜器、毡帽、丝织品、木器、药材、海味等。扬州铜器尤其是铜镜最为驰名。中宗时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列并在镜中”。
材料二 扬州常节制淮南十一郡之地,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地,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
材料三 苏州地区棉纺织业发达。??所产紫花布、斜纹布等,都是质地精良的名品,吸引各地商贾贩鬻。??嘉定县罗店、安亭、外冈等市镇,大都是“商贾辏聚,贸易花布”的“巨镇”。??丝织业也是苏州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除设有官办的织染局等丝织机构外,大量的则是分布在民间的丝织业。??随着明代日趋衰落,而民间的丝织业日趋兴盛,代表了明代丝织业发展的主体。
材料四 嘉靖以后,苏州堪称天下第一雄郡。在周围长达40里的城区内,东部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区,西部是以商业为主的商贸区。在东区,“半城大约机户所居”,这里“比屋皆工织作”,“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构成了一个丝织商品生产的新天地。 ——《中国运河文化史》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扬州经济的特色,并分析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
(2) 苏州出现丝织商品生产“新天地”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为什么在明朝中后期苏州会出现这种“新天地”?
(3) 扬州和苏州的经济特色各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A A C D C A A C C D A B D A A D D A 21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C
D
D
C
C
C
B
B
B
A
C
D
C
B
B
C
C
B
D
41
42
43
45
46
47
48
49
50
B
C
C
D
A
D
D
A
D
D
二、材料题
(1)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原因:地处运河和长江汇合处,事 水陆交通枢纽,事 江南物产的集散地。
(2)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原因:棉纺织业发达,大量 产品投放市场,出现了 闻名全国的商业市镇;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贸易发展较快;民间 纺织业兴盛,商品经济深入农村。
(3)扬州:唐朝封建经济繁荣;苏州: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单元一、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