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北京公布应急体系发展规划
北京公布应急体系发展规划
2011品牌力指数调查结果出炉
中国企业品牌研究中心目前发布2011年中国品牌力 指数调查结果,在电视,冰箱,空调,吸油烟机,电i8zk 器等12个家电业第一品牌中,本土品牌占据10席.据介 绍,中国品牌力指数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共抽取3O 个城市,获得1.35万份有效问卷,通过测算得出相关行业 的知名度和忠诚度构成的品牌力指数,该指数是基于消费 者反馈基础上的调研结果,所以所覆盖的行业均是消费品 行,【【,n
首届"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启动
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启动仪式 上,有专家表示,我国应统一食品标准,扞卫"餐桌安 全".目前,大部分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首要 目的不是为了改善加工性能,提高食品的品质,而是为了 降低成本.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食品安 全是"九龙治水"的监督模式,产生诸多监管标准,包括食 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标准,进出口标准等, 还有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这些标准量多,重 复,严重制约了国内食品卫生监管效率.
北京公布应急体系发展规划
北京市日前公布了"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 划.明确提出将进,步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重点 加强相关专业装备配备,提升综合救援能力. 根据该规划,北京市未来将重点加强21类专业应急 队伍的建设.这21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主要覆盖防汛抗
旱,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灾害救助等领域.
北京还将建立基层应急队伍体系.各街道(乡镇)要 整合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 安等具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建立综合性 基层应急队伍.每个区县力争建立1至2支红十字应急辅助 队伍.
据介绍,"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已建立市,区县两级 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成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20余支,6万 余人,应急志愿者队伍20余支,18万余人;初步建成应急 物资储备网络;新建应急避难场所16
上海今年第二批经济适用住房申请受理工作7月拉 开序幕.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人士表示,此次 将执行新的准入标准,即人均月收入3300元以下,人均 财产12万元以下,实施范围将从原来的13个区扩大到上 海所有区(县).上海房管局人士透露,明年上半年这一 标准还将逐步放宽,上海的大龄结婚户将逐步成为经适 房的购买对象.
据介绍,上海第一批经济适用住房执行人均月收入 2900元以下,人均财产9.d元以下的申请准入标准.经统 计,全市累计正式受理约3.3万户家庭.(以上摘自《人民日 报》)
南通海潮用标准把控生产过程
江苏南通海潮海味食品有限公司自1978年创建以 来,一直把"视产品质量为生命"作为企业理念,使海潮 产品以优良的品质,鲜美的口感,受到世界各地消费者的 喜爱,2008年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海苔独家供应商. 江苏南通海潮海味食品有限公司(前身为如东县海味 厂)是一家具有2000余亩海j方米生
产加工基地,集海洋养殖,生产,加工海味制品于—体的
专业企业,其成功的秘诀来源于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就海苔的烤制过程而言,其加工工艺看似比较简 单,但为了保证烤制出完美的产品,从原料的选择上就 要十分考究.同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南通海潮实施了 HACCP计划.HACCP是用来识别,评估,控制食品安 全危害的一种通常的技术,其重点是控制可能对消费者 产生不可接受的健康风险的显着危害.由专业人员对烤 海苔的工艺流程进行现场确认,包括从原料的接收,烤 制,包装和贮存等所有步骤,并在流程图中准确列出关 键控制点,从而做到严格控制食品安全,确保消费者利 益.(艳青)
范文二: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
北京应急网
为全面加强“十三五”时期本市应急体系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相关规划及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回顾
“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应急工作,始终坚持“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宗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应急理念,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提升应急能力水平,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市突发事件应急救助、空气重污染、涉外突发事件、核应急等专项应急指挥部组建完成,市级专项应急指挥部达到18个。持续推进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各类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进一步增强。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更加规范,信息报送更加及时准确,舆论引导更加主动有力。应急宣教和培训工作覆盖面持续扩大。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建设工作,完成重点领域10大示范工程建设。修订并颁布实施《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北京市消防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
(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设置与运行机制,不断细化决策指挥、专业处置、社会响应等工作流程,全面提高统筹协调和快速响应能力。京津冀三省市初步建立常态交流、联合指挥、协同处置工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央地应急联动和军地协同应急机制建设有序推进。妥善处置本市在利比亚人员撤离、“7?21”特大自然灾害、“10?28”天安门暴力恐怖袭击案件、马航MH370失事客机乘客家属安抚善后、埃博拉疫
情防控等重大复杂突发事件,有效保障首都社会安全稳定和城市平稳运行。
(三)突发事件防范水平进一步提升
在全国率先启动巨灾情景构建研究工作,完成地铁反恐、城市大面积停电等11项巨灾情景构建专题研究,提出本市加强巨灾应对能力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在全国率先建立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风险管理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组建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开发推广“北京服务您”应急信息快速发布系统,建立统一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四)应急服务保障作用进一步彰显
在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等重要会议期间,新中国成立65周年庆祝活动、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等重大国事活动期间,春节、国庆节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假日和各类敏感期,全面启动全市应急机制,全力保障城市运行和社会秩序正常平稳。
(五)应急准备能力进一步加强
全市应急队伍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专业应急救援队伍890余支、5.12万人,依托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和预备役队伍组建应急救援队伍30支、3300余人。基本形成政府储备、社会储备和家庭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格局,物资管理、调用保障等机制不断健全。建成市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06处,可疏散约280万人。累计安排市级应急准备资金15亿元,新设立自然灾害救助、旅游安全等多项应急准备资金,应急救援和善后救助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六)全社会应急意识进一步强化
初步建成全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基地,每年举办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应急实务培训班。依托市红十字会建立应急救护培训体系,累计培训初级急救员近60万人。深入推进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广泛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探索建立应急管理社会动员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市实名制注册
应急志愿者队伍达518支、12.4万人。各类安全示范社区建设成果丰硕。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本市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全市应急准备、综合防范、快速反应、恢复重建、基层应急、社会参与、城市安全运行、巨灾应对和科技支撑等九大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取得新的突破,公共安全文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圆满完成“十二五”应急发展规划任务。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相比,与世界特大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相比,本市应急体系还存在差距和不足。
一是应急救援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突发事件处置需求,各类应急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全市应急队伍建设布局不够合理,专业技能培训和实战演练不足;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缺乏总体统筹,物资调用、经费保障和财政支持机制有待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日常运行维护工作有待加强;应急通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现场指挥和协作机制有待完善;社会舆情掌握与引导水平有待提高;对本市各类重点赴外人员和境外企业的保护能力亟待加强。
二是应急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三省市在监测预警、资源共享、协同处置机制建设等方面仍有薄弱环节;统筹协调各级政府、各专业领域应急资源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家部委、驻京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三是应急社会动员及公众防灾能力有待提升。基层应急工作统筹协调力度亟需加强,组织动员各种民间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公众开展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的场所不足,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和自身应急准备仍需增强;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体系发展工作有待加强。
四是应急管理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和配套政策还不健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五是巨灾应对准备工作总体不足。应对巨灾的应急决策指挥机制有待健全;巨灾条件下
的电力、通信、交通、地下管网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综合防范能力有待加强,大范围受损后的快速恢复能力不足;缺乏巨灾保险机制,巨灾造成损失的风险分散和恢复能力不足。
六是突发事件防范和预警体系尚需强化。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和分级分类的风险治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尚未实现全覆盖,基层预警信息传播仍存在盲区;分区域、分人群、定向分类预警发布机制尚不完善;预警信息多语种服务尚需加强。
二、“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提出更高要求
中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要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及时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更高要求,将“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首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体现到每项工作当中,更好地履行保障公共安全的责任;要注重加强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解决制约应急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要充分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科学应急、依法应急,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要坚持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并重,强化应急联动体系建设,统筹提升首都应急能力水平,在协调发展中加强薄弱环节、增强发展后劲。
(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需要更高标准
强化京津冀应急体系协同发展,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扩大京津冀应急管理工作的合作内容和范围,健全完善常态化合作交流和联合应急指挥工作机制,不断细化空气重污染、森林防火、极端天气交通保障、防汛、地震、公共卫生、动植物疫情等领域的应急联动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区域协同应急处置能力。
(三)首都公共安全形势面临更大挑战
当前,首都公共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各种风险隐患交织并存,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伴
随着现代社会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导致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衍生性、复合性和非常规性不断增强,跨区域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突发事件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出现显著变化,舆情管理难度不断增大;部分重特大突发事件超出传统常规判断,极端化、小概率特点凸显,给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带来更加严峻挑战。
自然灾害风险加剧。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强降雨、冰雪、高温、浓雾等极端天气仍是本市面临的主要灾害。首都圈以及华北地区存在发生5级及以上中强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外来有害生物对农林生产和生态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危害。受自然灾害影响,易形成环环相扣的灾害链,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运行和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威胁。
事故灾难易发高发。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560万辆,六环路内日均出行总量已超过3000万人次,城市交通和过境交通压力持续增大。危险化学品存储点位和运输车辆多,易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污染等事故和突发环境事件。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类生产安全事故风险可能增加。地下管网、超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火灾和路面塌陷事故仍时有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风险加大。
城市运行压力增大。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类“城市病”所诱发的突发事件风险较大,保障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十分紧迫。能源保障基本依靠外部输入,使城市运行脆弱性增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且随着使用年限增长安全隐患逐步显现。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已成常态,大客流冲击压力加大,安全运营风险持续存在。
公共卫生安全不容忽视。受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本市对外交往活动日益增多等综合因素影响,发生各种输入性新发或烈性传染病疫情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发生由外埠食品药品及相关产品污染导致全市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的概率不断增加。
社会安全形势严峻。随着改革发展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类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因征地拆迁、金融投资、教育管理、就业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污染引发的上访、聚集等群体性事件及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仍时有发生。北京始终处于反恐防恐最前沿,面临的暴恐现实威胁加大。涉外突发事件数量有可能大幅增长,事件性质敏感程度不断增大。随着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舆论事件的应对工作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
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成为常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交往中心,将承担更多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做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等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三、“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应急理念,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把公共安全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抓紧抓好。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着眼于防大灾、抗巨灾,以首都安全为目标,以提升应急能力为核心,以加强预防为重点,以强化应急准备为抓手,充分发挥京津冀协调联动机制作用,加大创新力度,加强资源整合,强化精细化管理,夯实基层基础,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注重改进完善,坚持创新性。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工作有益经验,运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努力破解制约应急体系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基础性等关键问题。
2.注重统筹规划,坚持综合性。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和优先发展能力建设,既要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又要提高风险管理和应急准备能力。统筹做好与市级相关专项应急规划的衔接,有针对性地解决跨部门、跨区域的共性问题和全局性问题。
3.注重科学应对,坚持合法性。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更加注重科学应急、依法应急,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配套地方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使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
工作始终在科学和法制轨道上运行。
4.注重顶层设计,坚持总体性。统筹京津冀应急协同发展需求,对全市各部门、各区及驻京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应急队伍、物资、装备、训练基地等各类应急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促进各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共享,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提升整体应急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统筹做好本市涉外和境外涉及本市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增强境外领事保护能力。
5.注重各方参与,坚持社会性。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作用,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力量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着眼于构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到2020年,基本实现应急体系建设的法治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社会化等“五化”目标,即应急管理法规基本健全、应急管理制度规范体系初步建立、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与应急体系进一步融合、应急管理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力量参与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的水平显著提高,努力实现本市应急管理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1.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全市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力争完成1次以上修订;应急预案责任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
2.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应急队伍每年至少开展2次技能培训、至少组织1次应急演练。救灾物资具备应急保障占本市人口总数1%的受灾群众转移安置所需的能力,保障受灾群众6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各区至少新建1个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每年至少建设或认定1至2处符合相关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
3.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全市试点建设700个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每个社区(行政村)至少配备1至2名灾害信息员,全市灾害信息员数量达到15000人。
4.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全市注册应急志愿者规模达到本市常住人口规模的2%;每个社区(行政村)每年至少开展4次以上的居民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开展1次火灾或地
震等方面的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各级学校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应急演练,确保每名学生每年接受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教育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8个学时。
四、主要任务
(一)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综合应急能力
1.创新应急管理体系
统筹规划首都核心区、市行政副中心的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北京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着力提高全市综合应急能力。加强重点新城、重点功能区域应急体系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与调整应急救援队伍布局、增加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全面提升区域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国事活动常态化运行应急服务保障机制。鼓励借鉴西城区、海淀区等区应急管理平战结合的工作经验,创新区域应急管理模式。
2.推进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建设
坚持法治思维,严格依法依规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善后恢复工作,提升应急管理法治化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推动制定、修订相关领域法规,进一步明确现场指挥部和指挥员的权限与职责、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权利与义务、社会车辆占用应急通道和应急车道的法律责任、企事业单位传播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社会责任等。广泛开展应急法治宣传普及活动,教育引导公众依法防灾避险和参与突发事件应对。
3.推进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密切跟踪国内外先进标准,研究本市应急标准体系框架和应急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及时修订本市现有的应急标准,提升应急管理标准化水平。建立涵盖城市安全运行相关重点领域的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提升城市运行监测预警和服务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修订《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技术要求》等地方标准,研究编制本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应急演练组织与实施、政府系统值守应急管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等工作规范。加强应急标准的实施,强化应急疏散和救援等各类公共图形符号、
标志标识在人员密集场所的应用。
4.推进应急管理评估、绩效考核和督查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处置与救援评估工作,出台突发事件处置评估指南,加强典型案例剖析和突发事件发生、演化及处置规律研究,及时、全面、科学总结应急处置经验和教训。总结应急管理绩效考评经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持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出台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督查办法,提高应急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和协调性,规范重特大突发事件处置与善后工作。
5.强化应急系统自身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应急管理培训、交流、考察、锻炼等工作方式,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等优质培训资源合作力度。加强国际、国内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国际应急管理项目、专业培训及学历教育。建设本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开发应急处置情景模拟互动教学课件,组织编写适用不同岗位领导干部与应急管理工作人员需要的培训教材。各区政府应持续举办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应急系统管理干部实务培训班,将志愿者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纳入应急培训体系,每年至少举办1期基层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统筹拓展现有培训基地功能,组织专业救援力量和应急志愿者开展多灾种、多类别突发事件应对培训。
(二)强化京津冀应急管理合作机制建设,提升跨区域联动能力
1.健全京津冀突发事件协同应对和联合指挥机制
结合京津冀三省市突发事件特点,联合编制相关应急预案,明确任务分工和工作职责,完善协同应对和联合指挥机制,优化细化处置工作流程,共同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京津冀三省市原则上每年举办1次跨区域综合应急演练,以完善指挥机制和处置程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研究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京津冀联合应急指挥、风险控制与防范等工作机制。
2.健全京津冀应急资源合作共享机制
加强京津冀三省市风险隐患和应急队伍、物资、避难场所及专家等各类信息的共享,逐步实现数据管理系统的对接,保障三地协同处置突发事件。充分发挥京津冀产业优势,加强应急产业项目开发,提高区域公共安全科技水平。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强化培训工作合作交流,在应急管理干部、应急救援力量知识培训等方面实现合作共享。推进京津冀应急领域标准化工作合作。
3.健全京津冀应急平台互联互通机制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京津冀三省市技术系统对接机制,实现突发事件现场图像信息、应急移动指挥和应急资源数据库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提升应急资源调配能力和响应效率,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推进京津冀地震速报预警系统建设,完善三地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互联互通机制。
(三)强化突发事件风险管理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综合防范能力
1.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持续推进公共安全各领域和重大活动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机制,加强各类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深化城市安全风险区划研究,编制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强降雨、地震、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等灾害风险区划图及公众避险转移路线图,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完善防灾减灾应急措施。健全并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
2.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监测体系
优化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网点布局,加强大气立体监测,强化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的监测能力,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客流量监测,强化水、电、气、热、交通等城市运行数据监测,提升城市运行安全预警能力。不断强化检验检疫机构在机场、火车站和公路运输场站防控输入性新发或烈性传染病疫情的监测能力,完善地方与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实现地方与
口岸疫情疫病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交流反馈。强化央地间、军地间及与周边省区市间的监测信息共享和研判。
3.加强预警能力建设
研究制定预警中心建设标准,全面完成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区预警分中心建设,实现分区预警。建设预警信息发布、传输、播报“一键式”工作平台,不断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发布质量和效能。研究推进本市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统筹推进“村村响”、人员密集的城市广场与重点街区广播、社区预警信息发布工程建设,强化基层预警信息传播能力,不断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确保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快捷有效。创新推进预警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多语种、分灾种、分区域、分人群的个性化定制预警信息服务,完善各类预警信息数据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强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提升现场处置和救援能力
1.强化应急决策和集中指挥机制
进一步完善市应急委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的辅助决策作用,积极利用前沿技术和理论加大决策支撑力度。完善市级专项指挥部组织机构和职能,进一步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和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统筹调度职能,提升统一指挥和协调处置水平。
2.强化信息报送工作机制
增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时效性、规范性,加强初报、续报、核报和终报的全过程报送工作,完善部门和属地政府之间的信息通报机制,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好信息保障。加强对全市突发事件、城市运行安全、社会舆情动态等方面信息的收集、研判、采编及报送工作,进一步提高向国务院应急办报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健全基层信息报告网络建设,结合灾害信息员队伍完善基层应急信息报告员制度,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
3.强化现场指挥协调机制
建立分级分类突发事件现场指挥机构组建和升级机制,细化各单位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明晰现场指挥权、行政协调权划分及指挥权交接的方式和程序。加强现场指挥人
员的培训。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现场管理,完善和推广突发事件现场标识应用,强化现场处置统筹协调,实现高效有序协同处置。
4.强化应急通行保障机制
进一步强化突发事件现场及周边道路交通组织能力,加强应急车道管理,完善管控措施,确保快速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各专业应急部门与交通、交管、民航等部门建立信息通报和联合处置机制。强化应急运输保障,健全绿色通道制度,进一步完善交通战备保障与常态交通运行、应急交通保障的统筹协调机制。
5.强化应急通信保障机制
依托公共通信网、政务专网,充分利用卫星网、微波等传输手段,保障突发事件现场与应急指挥中心通信畅通,提高突发事件现场图像采集和快速、安全传输能力。积极推广北斗卫星系统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应用。推进无线政务专网建设,并在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领域开展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突发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机制。
6.强化新闻发布与舆情响应机制
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及时准确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情况。加强对应急管理重要工作的深度报道与政策解读,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新闻发言人培训。加强与媒体合作,完善社会舆论、媒体报道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舆情的收集、监测、研判和应对工作机制,完善本市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监测系统,提高突发事件信息获取、新闻发布与舆情引导能力。
7.强化空中救援应急机制
积极整合空中救援力量,推动无人机、飞艇等新技术的应用,完善警用、消防救援、卫生急救、红十字急救等空中救援指挥调度和综合保障机制,扩展突发事件应对范围。加大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设立起降点,支持政府航空队基地和临时起降点建设。充分利用部队和民航空中救援资源,研究建立空地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快速响应和联合处置能力。
8.强化军地协同应急机制
充分发挥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和预备役队伍的优势,优化应急力量结构,进一步整合利用军地资源,推动国防动员机制与应急管理机制、部队指挥机制有机衔接。强化我市对部队所属应急队伍保障的长效机制建设,配齐装备器材。完善军地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提高本市专业队伍与部队所属地震、森林防火、防汛、核生化等应急队伍之间的联合指挥和协同处置能力。
(五)强化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准备能力
1.统筹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管理
强化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优化应急预案的框架和要素组成,推进应急响应措施流程化,进一步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交互性、衔接性,全市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力争完成1次以上修订。完善应急演练制度,严格落实年度应急演练工作规划,应急预案责任单位每年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强化演练评估和考核,提倡无脚本“双盲”演练,切实提高实战能力。
2.统筹和深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
加强应急队伍标准化建设,制定综合应急队伍、市级专业应急队伍的建设标准,实现队伍驻地办公、装备配置、快速反应、内部管理、培训演练的定量考核。统筹考虑各领域应急队伍在人员、物资、资金等方面的需求,进一步整合现有应急救援力量,合理推进应急队伍一专多能建设,优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模和布局,提升应急救援的效率。加强各类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建立应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高风险作业补助、心理干预等机制。完善应急队伍、装备和物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和资源共享。推动武警北京市总队综合性训练基地、公安消防培训基地等应急队伍救援训练基地建设,有针对性编制队伍训练大纲,组织各类应急队伍进行技能培训。依托重点石化企业建设专业队伍救援基地,承担和服务区域内重特大、复杂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救援及实训演练任务,逐步建成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
加强市级专业应急队伍大型装备建设,按照市级专业应急队伍装备配置标准完成各类装备配置,并根据需要加大专业处置救援的大型装备配置,重点支持配备应急通信技术和产品、
空地联动指挥调度平台、智能化和模块化中型高机动应急救援成套化设备、智能化生命搜救产品、移动医院、手术一体化方舱、可穿戴救援设备、消防直升机,以及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溢油处置、航空应急救援、城市轨道交通救援、地下管线抢修、排爆机器人、医疗防护服等专业处置装备。
3.统筹和深化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
加强全市应急物资建设统筹和综合管理力度,优化结构布局,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建立健全多种储备方式。逐步完善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药品、防汛和能源类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实现政府储备、社会储备和家庭储备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经费保障多元化工作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方式。建设应急物资采购保障平台,将应急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出台市、区、街道、社区、家庭五级救灾物资储备目录,加快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实现全市救灾物资储备满足应急保障本市人口总数1%的能力。建成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继续推进各类各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4.统筹和深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
推动市、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体系。制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认定、管理、监督检查和保障工作机制。借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模式,市地震、国土、园林绿化、体育、民防、旅游、教育等部门进一步拓展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馆、人防工程、宾馆、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并会同各区做好运行维护、管理和保障工作;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及时对符合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认定,并每2年组织一次核定;制定配套的疏散安置预案,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各区“十三五”期间至少新建1个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每年至少建设或认定1至2处符合相关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在西城区、通州区、大兴区试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城六区人员疏散掩蔽标志设置,建立相关标识标牌,实现紧急状态下人员快速疏散掩蔽。
5.统筹和深化应急资金保障及应急补偿管理
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元化应急资金筹集渠道。逐步加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相关资金安排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保险方式分散公共安全领域灾害风险和损失。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资金的监督和考核机制。继续推进突发事件应急征用补偿、损害赔偿制度建设,细化工作流程和标准。
6.推进应急产业发展
到2017年,建立1至2个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5个以上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应急产业骨干企业集团和20家以上特色企业,打造一批“北京创造”应急产品,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应急产业体系。支持应急救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持续发展,制定团体标准,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创建一批应急救援创新服务基地。继续推动单位、家庭、个人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
(六)强化宣教动员体系建设,提升社会应急响应能力
1.进一步提升公众风险防灾意识和应急技能水平
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文化素养。加快推进市应急管理科普宣教中心建设,开展突发事件资料采编、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科普宣教等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宣教工作机制,统筹市有关部门宣传教育资源,整合面向基层和公众的应急科普宣教渠道。进一步完善北京应急网,强化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公共安全知识科普宣教等功能,打造应急管理综合服务型网络平台。继续加强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应急知识教育普及工作,各级学校每年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应急演练,并确保每名学生每年接受公共安全与应急知识教育的日常教学和实践活动时间累计不少于8个学时。积极引导公众做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险知识家庭教育。引导企事业单位强化履行应急知识教育培训等社会责任。依托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体系,在全市范围内继续深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全面提高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工作人员避险逃生与应急救护的技能。
2.健全应急管理社会动员体系
结合扫雪铲冰、森林防火等社会动员试点工作情况,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本市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动员引导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公众,积
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动员能力,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氛围。完善社会团体救灾机制,通过签订“互助协议”等形式,与社会团体建立合作互助关系。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灾的评价机制。加强本市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有效衔接,增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整体合力。
3.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完善种类齐全的专业化应急志愿者队伍,制定各灾种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技术培训和装备标准,健全队伍管理模式和统一调配机制。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提高应急志愿者队伍组织化与专业化水平。积极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建立应急志愿者后备队伍,鼓励公众加入应急志愿者队伍。依托各部门、各系统的专业救援队伍培训基地,对应急志愿者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和演练,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应急队伍与应急志愿者队伍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联训联演、联勤联动等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指挥调度平台,强化全市信息交换服务功能。研究应急志愿者救援过程中的免责、人员抚恤等问题。
(七)强化基层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1.进一步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进一步健全区级应急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各区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应急管理职责,并合理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设立或确定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结合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创新基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建立以居民(村民)自治为基础的防灾减灾与应急组织,形成应急管理与综治、维稳、安全管理、网格化管理等工作领域的一体化工作格局,进一步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分类强化社区(行政村)等基层组织、居民小区物业公司及其他各类社会单位的应急管理责任,明确职责任务清单,切实落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法定责任。
2.提高基层单位和重点区域的防灾应急能力
推进“安全社区”、“平安社区”、“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的创
建活动。建成2000个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力度,整合民防、民政、红十字等部门和单位的场所、设施设备、物资、技术等资源,以做实应急志愿者队伍为抓手,建设700个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定地方标准。推动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专家与志愿者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进基层活动。大力推广并建设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增强农村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企业重大危险源管控和应急管理,企业要依法设置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应急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物资,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针对交通枢纽、商业街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进一步整合风险管理、安全防控、网格化管理等各类技术与管理系统,落实应急管理组织、预案、工作机制,提升重点区域综合监测、分析和处置能力。
3.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
强化社区(行政村)、企事业单位等的应急预案、灾害风险图、应急疏散路线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规范应急疏散程序,实现应急预案全面覆盖。各基层单位要定期组织单位职工、居民村民、学校师生开展参与度高、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简单实用的应急演练,并及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
4.健全基层应急指挥技术体系
进一步完善各区、街道(乡镇)应急指挥技术功能,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将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视频会议、软件应用等系统延伸到有条件的社区(行政村),实现应急技术系统的互联互通。结合基层应急工作需要,推广实用性强的设备设施。增强基层突发事件现场信息采集、报送能力建设。
(八)强化巨灾应对能力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水平
1.提升应对巨灾的能源保障能力
逐步建立多元互补、多方供应、协调发展的优质化能源结构和安全供应体系,提升能源供应结构安全水平。健全热、电、气联合调度指挥机制,实现极端严寒天气、天然气资源短缺等情况下的全市热、电、气的应急联合调度。提升电力系统抗灾与恢复能力,扩建、新建
2至3个具备大面积停电后能够自恢复供电功能的电厂电源,优化多条“黑启动”路径,提升大面积停电下快速启动能力。提升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陕京四线和本市天然气外环管网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推进本市周边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设施基地建设。优化完善应急备用热源建设方案,研究保留部分燃煤机组,提升应急供热保障能力。
2.提升应对巨灾的通信保障能力
提升应急指挥通信设备覆盖率,扩大卫星电话和短波、超短波、微波通信终端部署范围。提高重要网络节点电力自保能力,完成自备应急电源加装改造工作。完善重要业务容灾备份系统,选取抗震级别高的建筑建设覆盖城六区的超级基站,提升通讯网络快速恢复能力。
3.提升应对巨灾的交通保障能力
完善本市道路桥梁抗震设计标准,制定地下交通抗震设计规范。全面开展对城市主干道、国道、老旧高架桥和立交桥的抗震鉴定,制定实施抗震加固措施,规划建设中心城对外应急疏散救援通道。提升融雪高新技术利用水平,选取高速公路、山区公路的重点路段增设喷洒系统,铺设发热自融雪路面,提升重点路段融雪速度。构建局部地区交通中断(瘫痪)下的社会交通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地面交通基础设施损毁后的地下和空中救援通道快速开通办法。完善火车站、机场和高速公路滞留旅客安置疏散工作方案,对具备紧急疏散安置条件的场所进行普查登记并签订应急协议。
4.健全应对巨灾的善后救助体系
落实国家有关巨灾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将因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风险,通过保险方式进行风险分散和经济补偿。研究提出巨灾保险产品具体方案,形成以政府财政、保险资金、巨灾基金为共同支撑的多元化巨灾损失经济补偿模式。加强突发事件损失评估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规范。
5.提升重要基础设施业务可持续能力
开展全市重要管网系统抗震性能鉴定和改造加固,推进新建管网系统分区规划,确保震
后各自紧急切断和分区恢复。在学校、餐饮企业、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推广安装燃气应急切断装置,避免扩大燃气泄漏次生灾害。修订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标准,研究推进依托避难层的外部紧急疏散设施建设,提升超高层建筑火灾疏散能力。强化流域防洪安全规划落实,推进实施永定河、拒马河等重点流域特大洪涝灾害防御工程。强化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安全风险评估,制定专项风险治理方案。
6.进一步深化巨灾情景构建研究工作
健全巨灾应急指挥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巨灾,研究建立统一应急指挥和责任体系,形成分工明确、高效协同的巨灾应对工作体制机制。研究梳理巨灾应对的重大事项,完善巨灾应对决策机制。选取暴力恐怖袭击和破坏性地震等专题,进一步推进开展巨灾情景构建研究工作,制定巨灾应急预案,实施巨灾应急演练;研究遭受核、生、化、爆等恐怖袭击后的响应策略,提升全社会应对大规模恐怖袭击事件的能力;研究交通和水、电、气、热等重要基础设施遭受破坏性地震后的灾害后果,提升各领域先期响应速度和快速恢复能力。
(九)强化涉外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境外安全保障能力
1.推进涉外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加大市涉外应急指挥平台软硬件建设力度,健全信息通报、监测预警、赴境外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实现与市值守应急系统的有效对接。统筹整合各相关单位涉外风险隐患信息、事件案例等资源,构建涉外应急信息资源体系。合理配备各区和基层涉外应急工作岗位,夯实基层涉外应急处置力量。组建并依托国际医疗转运队伍,统筹赴境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并配备涉外应急装备。组建涉外应急志愿者队伍。
2.建立健全涉外应急机制
出台本市加强境外安全保护工作和“一带一路”建设境外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措施。完善本市境外人员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促进境外领事保护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固化并完善境外调研机制,实现与驻外使领馆领事保护工作的有效对接。推进全市涉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大型活动涉外应急预案报备制度,推动教育、科技、旅游、劳务、文化、体育领域编制境外领事保护预案。
3.加强涉外应急宣教体系建设
推进领事保护教育协调调度平台建设,打造国别教育、人员分类教育等教育品牌,提升领事保护教育内容和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大涉外应急与领事保护知识及案例宣传力度,实现对本市各类重点赴外人员和境外企业的全覆盖。总结市属企业在境外安全风险防范与处置经验,开展系列专题培训和境外安全演练,提升在外人员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拓宽宣传渠道,搭建市级涉外应急微信平台,提升信息发布时效性,逐步实现面向公众的互动式宣传教育功能。
(十)强化新技术应用,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1.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技术系统支撑水平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创新市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模式,完善各级应急指挥平台功能,提升监测预警与风险识别、信息收集与灾情统计、趋势分析与综合研判、指挥调度与辅助决策、情景模拟与总结评估等技术支撑能力。全面开展市、区两级应急移动政务系统整合应用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移动政务系统功能。构建应急处置虚拟仿真培训演练系统。加强应急平台建设和运维标准规范建设。
2.推动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
积极推广应急管理物联网示范工程经验成果,继续加强物联网在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城市管网、社会治安等领域的深化应用,推动在环境保护、森林防火、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完善城市安全立体防控网络建设,优化城市重点场所物联网监控设备布局。完善拓展电梯应急处置物联网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电梯安全监管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库,健全流通环节食品药品安全电子监管体系;建设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监测管理平台,实现全面监管和监测预警。完善人防工程安全使用监管体系,实施人防工程管理科技创安工程,形成地上地下统一管理、整体联动的安全防控格局。建设基于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实现对水、大气、森林等各类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控,提高生态环境综合分析和预测预警能力。
3.进一步强化应急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
依托本市政务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结合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开展应急指挥大数据应用,大力整合重要风险源、重点防护目标、重要基础设施及各类应急资源等基础数据,充分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人口管理、市政管理、信息安全等城市运行数据和综合分析成果,建设应急管理领域主题数据库。在市电子政务地图服务系统基础上,建设本市应急管理“一张图”。建立应急数据库建设管理规范,实现基础数据共建共享和动态更新。探索形成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通过大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充分发挥数据的辅助决策作用,推动创新应急管理工作方法。开展京津冀三省市应急管理基础数据深度整合。
五、重点项目
(一)北京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
由市政府办公厅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规划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公安局、市委机要局、市维稳办等部门和单位配合,规划建设北京城市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分别在首都核心区和市行政副中心建成相互依托、异地备份的应急指挥场所,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格局。指挥中心整合和对接110、119、122、120、999、北京卫戍区、武警北京市总队等指挥平台及12345非紧急救助服务平台、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为市委、市政府和市应急委指挥处置各类重特大突发事件和巨灾,保障重大国事活动,京津冀三省市远程会商、协同应急,以及全市各相关部门联合值守应急等工作提供指挥场所和硬件支撑,实现首都地区应急队伍、物资等资源的统一指挥调度。
(二)京津冀地震速报预警中心建设工程
由市地震局会同天津市、河北省地震局,整合京津冀区域监测资源,建设京津冀地震速报预警中心,建成以测震和强震台站为骨干、地震烈度仪为补充的京津冀区域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显著提升全区域地震监测能力和定位精度,实现地震预警、地震超快测报和仪器烈度速报;研制针对新闻、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行业部门的专用预警信息终端;设计通过网络、手机、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快速发布预警和震情信息接口,研制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提供预警信息和灾害显示信息,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及重大工程等提供预警控制信号的专用预警信息终端。
由市应急办牵头组织,会同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各相关专业部门,对接地震专用预警信息平台或专用预警信息终端,快速发布震情和地震预警信息,建设水、电、气、热、轨道交通、通信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的应急保护系统,实现接到地震预警信息时立即启动安全保护功能。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将“北京服务您”客户端和地震专用预警信息接口进行对接,实现震情和地震预警信息快速发布。
(三)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建设工程
由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团市委、各区政府负责,建设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配备必要的通信联络、预警信息发布、医疗急救、宣教培训等设施设备,统筹纳入全市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发挥应急志愿者防灾减灾、应急宣教作用。
由市应急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团市委、市民防局会同市民政局、市社会办、首都精神文明办、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和各区政府,依托基层应急志愿者队伍,整合各方资源,在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试点建设700个社区应急志愿服务站,用于社区居民应急科普宣教培训和应急志愿者队伍备勤、信息联络、培训交流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建设工程
由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会同市应急办、市气象局、市相关委办局和各区政府,建设各区预警信息发布分中心工作场所,配备信息网络、异地会商、安全保障等硬件支撑系统;全面对接区属各类预警信息发布责任单位,整合面向公众的各类信息发布资源,完善人员密集场所的应急广播、户外电子显示屏、社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区级分中心预警信息发布、传输、播报工作平台,实现与市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衔接;建设面向重点区域、行业及偏远山区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进一步完善市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五)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建设工程
由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负责,市应急办等单位配合,建设本市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完善充实相关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建立应急管理师资库与案例库,开发具有联通互动、实时观摩、模拟推演等功能的应急管理培训信息化系统,建成国内一流的应急管理培训基地。
统筹拓展现有市属培训基地功能,补充情景模拟、演练式教学等相关功能,充实师资力量,构建多灾种、多类别的应急管理工作者、专业救援力量和应急志愿者救援处置等培训系统。
(六)巨灾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建设有线政务专网核心层主机房和800兆无线政务网核心层主机房,配备多路外部供电和备用柴油发电机及冗余不间断电源等设施,具备承重和抗震能力,满足巨灾条件下有线政务专网自主供电能力不低于72小时、800兆无线政务网持续供电能力不低于8小时,确保通信核心系统和重要数据安全;为有线政务专网、800兆无线政务网配备应急移动基站车、通信基站集装箱,研发配备核心网应急车和核心网通信集装箱,集成核心交换设备、骨干网络设备、服务器、应急电源等设备。为有线政务专网组建北斗和GPS双授时系统,避免巨灾发生后因单一授时系统故障导致通信网络瘫痪;组建采用光纤与卫星双传输链路的超级基站,确保光缆通信中断后能够自动切换至卫星通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领导
修订完善《市应急委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市应急委与专项应急指挥部之间的关系和权限,进一步强化市应急委的统筹决策职能和专项应急指挥部的指挥协调职责。强化分工协作,加强各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及专家组的建设,完善相关部门“三定”方案中的应急管理职责,明确市、区、街道(乡镇)应急机构的职责定位,做到职责清、层级明、效率高。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出台对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给予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支持政策,研究探索促进应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研究完善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参与应对突发事件捐赠、进行志愿服务的政策措施,研究鼓励家庭购买应急产品和储备应急物资的管理办法,制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享应急物资储备的管理办法。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加强应急管理财政支出相关政策研究,编制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资金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提高应急资金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调整应急管理财政支出重心,加大预防性财政支出。加强应急管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入,保障本规划中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经费需求。鼓励金融业对应急管理工作给予支持,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
(四)加强应急管理理论问题研究
开展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巨灾发生发展机理、前沿技术应用等应急管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及时研究应急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新形势下应急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加强应急管理智库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若干个应急管理研究基地,集聚科研人才,强化智力支持,促进应急系统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五)强化规划贯彻落实
本规划是统筹和指导全市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的专项规划。各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本地区、本部门的应急体系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统筹做好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及进度安排,明确实施责任主体、责任人和保障措施,确保按计划逐年有序推进和实施。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做好重点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由市应急办牵头,建立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分阶段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各区政府、市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应急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完善设施、队伍、平台等建成后的日常运维保障机制,确保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全面按时完成。
(本文由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整理)
范文三:应急体系规划
黄冈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省政府应急办: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工作的通知》(鄂政办电?2011?22号)文件精神,现将我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调研成果报告如下:
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工作成效与作法
1. 不断深化预案体系建设。我市高度重视预案制订、落实和完善的“三结合”,不断提高预案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编制市级总体预案1个、专项预案22个、部门预案75个;县市区级政府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865个;乡镇应急预案210个,社区应急预案719个。街道社区、乡镇及有条件的行政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预案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按照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了防汛抗旱、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卫生等22个专项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54家市应急委成员单位以及部分市直单位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专班,明确了分管领导和机构组成人员;全市11个县市区都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基本落实了“五个一”的要求,即明确一名分管领导、成立一个工作专班、划拨一笔工作经费、建立一套运行机制、
确立一个工作目标,为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 稳步推进应急队伍建设。启动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目前,11个县市区依托公安消防队伍均组建了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并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从队伍组成、职责任务、机制建设、工作职责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和具体安排。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逐步深入。初步统计,市直单位上报专业应急救援队伍17支,总人数1398人;各县市区上报专业应急队伍90支,总人数6545人,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具体负责的专业应急队伍体系,为高效、快捷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不断完善应急机制。完善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事件预测预警、应急响应机制和风险分析评估等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全面提高了应急管理机制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公安、水利、森防、卫生、气象、地震、人防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监测预警覆盖面正逐年扩大。通过“乡村决策气象服务短信直发系统”和“市州决策气象服务短信直发系统”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的全方位、全天候覆盖,为群众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
5、扎实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工作。各地、各相关部门按照应
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各类事故救援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截止目前,全市各地共组织各类演练653场次,涉及到地震、卫生、消防、防洪、环保等多个领域。通过电视、广播、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防灾应急知识宣传周”、“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
6、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以“一网五库”(电子政务专网,专家库、救援队伍库、物资库、电子预案库、风险隐患数据库)和“615”应急管理基础工程,即是每个县(市、区)确定一个部门(系统)、一个乡镇、一个社区(村)、一家企业、一所学校、一所医院作为示范点,以抓机构、抓预案、抓队伍、抓宣传、抓信息、抓整改、抓保障、抓培训、抓演练、抓联动等“十抓”为突破口,以信息早报告、苗头早预防、隐患早排查、矛盾早化解、事件早处置等“五个早”的工作机制为重点,稳步推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进程,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
(二) 存在的问题
1.应急运行体系建设不健全。一是应急管理机构人员短缺,难以有效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职能,不能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二是部门之间衔接不紧密。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协调、配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有待完善。一些专项预案的针对性、
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实战检验;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单位应急预案还有空白项;预案演练不足,特别是跨行业、跨地区大型演练少;专项预案之间责任交叉,相互沟通较少。
3.专业应急队伍和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定期演练制度落实不够,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重大突发事件的协同作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一些领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能力急需加强。应急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还没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资源合理统筹的网络体系。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应对,充分依靠法制、科技和人民群众,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建立和健全应急体制机制为抓手,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防范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黄冈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市应急体系,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的能力。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各地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资源整合,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现行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技术先进、标准规范。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施,提高应急体系建设的科学性、高效性、可靠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性互动机制,专群结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完善覆盖各地、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深化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继续加强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深化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提高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
范文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中宁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为提高政府应急处臵能力~有效遏制事故和灾害发生~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中宁经济社会提速跨越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工作基础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2005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审时度势~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力度~全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县上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8个专项应急预案、60个部门应急预案。16个乡镇和基层企事业单位专项应急预案正在抓紧修订或制定之中~已编制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130个~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500件~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二是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组建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在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县级相关部门建立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处臵指挥部29个~强化了防汛抗旱、地质灾害、森林消防、减灾救灾、安全生产、供水安全、公共卫生、信访稳控、公安刑事、反恐怖等专业机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公安处警等指挥中心~建立了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县公安局、卫生局、民政局、水保局、林业局、交通局、环保局、国土局、
安监局、药监局、气象局等部门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16个乡镇均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初步完成了应急管理机构的组建工作。
三是应急队伍初具规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为骨干的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医疗救护、动物疫情处臵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现有各类骨干、专业应急人员300人~企事业单位辅助应急人员600人。
四是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近年来~县政府重点加强了抗洪抢险、消防特勤、森林消防、矿山救护、公安处警、医疗救护等应急队伍装备。多方筹资为消防队伍重点配臵了抢险救援、灭火执勤等设备~提高了公安消防处臵突发事件能力。筹资加强了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配备了必要的森林防火器材~森林消防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筹资建设了公安监控系统~装备公安指挥中心~提高了侦查能力和手段。多方筹资建设了融雨汛情会商、气象信息、地质灾害防治和尾矿库远程监控等于一体的视频会商系统。同时~县民政、水保、林业、公安、交通、电力、卫生、疾控中心、消防大队等通过专库储备或供销商代储等办法~按工作需求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使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
五是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气象、防汛、水文、卫生、地质灾害、森林防火、非煤矿山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得到加强~监测网络日趋完善。建成公安指挥和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复杂场所、重点部位、道路交通等动态监控。覆盖县、乡两级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直报系统进一步健全~
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100%~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达到146名。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
,二,薄弱环节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乡镇及有关部门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难以有效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职能~也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是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部门、地方、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臵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亟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
三是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臵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搜救遇险人员的能力亟待增强~志愿者等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薄弱。
四是物资运输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尚未形成,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第一时间保障能力较弱。储备物资更新、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五是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一些领域监测预警系统的布点密度
不够~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和科学决策能力亟需加强。现有应急信息指挥系统之间建设技术标准不统一~现场处臵中存在通信障碍~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指挥协调不畅。
六是科技支撑基础亟待加强。应急科技整体水平不高~推广先进应急技术专业人才匮乏。应急平台、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装备配臵、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标准和规范。
七是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应急科普宣教相对滞后~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较低~亟待加强应急知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建立公共沟通机制。企事业单位专兼职救助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臵机制尚不健全。
,三,面临形势
自然灾害方面。柞水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商洛市西部~属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气候。地形县是一个复杂的以高、中、低为主体的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最高点为牛背梁~海拔2802.1米~最低点为柴庄乡银潭沟口~海拔541米~相对高差2261.1米。乾佑、金井、社川河由北向南如手掌状蜿蜒而下~形成了结构复杂、山岭纵横、千沟万壑的山地地貌~生态相对脆弱~气候变化多样~属自然灾害多发区。暴雨、干旱、雹灾、低温冻害、洪灾等极端气候事件影响严重~历年农作物受灾面积大。社川河等流域暴雨洪涝灾害呈上升趋势。冰雹灾害由过去的“点线”转为点多、线长、连片受灾。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是目前我县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主要的灾害之一。有害生物对局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事故灾难方面。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非煤矿山事故频发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遏
制。交通运输迅猛发展~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仍居高不下。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灾事故仍处在多发的高风险时期。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仍然较多。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是我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公共卫生事件方面。个别重大法定传染病暴发流行风险增加~传染病传入和传出的机率增大。全县疾控机构现有检测设备落后、先进检测设备缺乏、专业人员不足~致使公共卫生事件定性周期过长~事件控制难度加大。突发动物疫情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存在复发、多发的可能性~尤其是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原因复杂、感染途径不明确~且病毒存在变异不确定性~不仅加大了防控难度~也存在爆发的危险。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其它中毒事件成因复杂~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县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加上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在境内开工建设~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刑事案件总量偏高~严重暴力刑事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群体性事件隐蔽而复杂~异常上访增加~群体访、重复访增多。金融突发事件整体呈平稳下降趋势~但影响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的因素仍然较多。恐怖活动对全县构成的现实威胁依然存在~能源、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若有不慎~极易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完善法制、体制、机制~依靠
科学技术~强化社会参与~重点解决应对特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
到2011年底~初步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满足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臵和恢复重建的需要。
1、完成五大应急体系建设。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公共报警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
2、完成八大应急机制建设。包括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处臵机制、信息发布机制、应急保障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和调查评估机制等。
3、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包括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和指挥系统、应急队伍、物资保障能力、紧急运输保障系统、通信保障系统、恢复重建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培训与演练体系、应急管理示范项目等应急管理基础项目建设。
,三,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县级规划对应急体系建设做出部署~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总体把握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加强监测预警、应急处臵、恢复重建、应急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有机整合~
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重点加强应急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的突出问题~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反应能力。
——先进适用、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外成熟技术~兼顾先进性和适用性~确保应急体系的高效、可靠运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
——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密度~改进技术和手段~加强隐患动态排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解决预警信息发布瓶颈问题。建立全县应急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和保护系统。
1、开展风险隐患调查。
——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数据库。排查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完成县级1?20万灾害风险图~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隐患排查~重点抓好地质调查~及时更新完善隐患数据库~实现隐患动态管理。完成乾佑河、社川河重点堤防及重点蓄滞洪区风险图编制与小型水库病险隐患调查。加强森林风险隐患调查~建立火险
隐患数据库~编制森林火险区域分布图。
——建立和完善事故灾难风险隐患数据库。全面完成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尾矿库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建立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远程监控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的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放射性危险品分布图。
——建立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风险隐患数据库。开展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全县传染病菌、毒种、放射源等管理数据库~建设重点放射源监控系统。完成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群体性事件高发地区等社会案例隐患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
2、完善监测网络系统。
——建立县级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扩充完善气象、水文、防汛、地质灾害等监测站网~增加监测点密度。依托区域天气监测网络~加强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动态掌握全县雨情、水情、旱情等信息。构建精细化天气预报服务及预警系统、城市气象灾害预报系统、突发事件及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立重要干线公路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和通行情况信息发布系统。建立柞水地震预警紧急处臵基础平台。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和专业骨干监测网~建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运行体系~新建和完善3个专业骨干监测点。
——逐步完善全县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林火信息指挥、林火瞭望监测和防火阻隔系统建设~加强扑火机具装备等基
础设施建设。建立县级扑火物资储备库~全面提高控制和扑救大火的能力~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2‰以内。健全非煤矿山装备数字化监测监控系统~对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和剧毒溶剂等危险化学品储存及运输企业~建立实时监控系统。
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 ——
统~健全传染病和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食品药品安全和意外辐射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自动预警监控体系~加快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防控手段~加强人口密集场所、群体性事件和金融突发事件等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建设。
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各级政府应急平台~尽快建成气象、水保、民政、公安、林业、农业、国土、卫生、交通、药监等涉灾部门应急指挥和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
——建立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完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重点加强偏远高风险地区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加强与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合作~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现场实况、灾难救助、应急知识普及教育等信息的实时报道。
——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评估、预测和综合预警系统。整合各类社会安全事件情报信息~建立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健全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预警系统。
4、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
——重点水利水电工程、高压输变电工程、高速公路、大型桥梁和隧道、通信枢纽、支付清算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实时监测监控系统~提高设施抗风险能力。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的长效机制~对关键基础设施进行风险分析、脆弱性评估、分级管理~落实保护措施。开展重大关键基础设施因地 震、地质灾害和人为破坏等紧急处臵试点。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加强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县、乡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健全信息、指挥调度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
1、推进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建设县、乡,镇,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实现市政府与县级、县级与乡镇及同级主要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满足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与发布、指挥协调、综合研判、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
——2010年底前~完成县政府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初步完成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到2011年~全面完成县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积极推进柞水城区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按照“信息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理”的原则~推进公安、消防、医疗急救、市政抢险等应急接警服务平台的整合。
2、完善部门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
——依托各部门现有信息系统和指挥系统~适当增加投入~拓展功能~实现应急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应急指挥决
策支持、指挥指令的上传与下达~并与政府的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充分发挥公安、民政、国土、水保、农业、卫生、交通、气象、林业、药监等部门应急信息及指挥系统的功能~加强信息共享。依托民政、气象、水保、地震等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灾害应急救助信息与指挥系统~加快地震灾害应急联动协同系统建设~形成完整的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
——依托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建设县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加强林火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建设~逐步健全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
——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实现对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毒种丢失、中毒事件、意外辐射事件等统一应急协调指挥。扩展药品不良反应、动物疫病疫情应急协调功能。进一步提高信访、物价、粮食等部门的应急处臵能力。
,三,应急队伍建设
强化骨干队伍应急能力~改善专业队伍技术装备~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发展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开展培训演练~提高应急处臵能力。
1、强化骨干队伍应急能力建设。
——以公安、卫生和消防特勤等为主要力量~新建陆地搜寻与救护队~执行特殊搜捕和野外灾害、失踪、安全事故等伤病员的搜寻和医疗救护。推进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建设~在县消防中队成立特勤班~形成消防特勤和应急救援力量的网络化格局。
——加强公安巡警队伍建设~根据应急实战需要~整合
现有警力~增强快速有效处臵突发性治安事件的能力。加强武警部队应急处臵能力建设~补充武警部队森林应急消防和抗洪抢险装备~形成处臵森林火灾和抗洪抢险的攻坚力量。
2、加强专业队伍处臵能力建设。
——补充完善防汛抗旱装备~加强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组建森林专业应急队伍~扩大专业森林消防力量。依托企业专业应急队伍~通过增配大型、特种救援救生装备~扩建现有矿山救援队伍~形成安全专业救援体系。
——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县、乡两级污染监测机动队伍~提高环境污染事件的快速监测评估能力。加强医疗救援队伍建设~扩充现有医疗救援队~扩充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臵力量~建立野生动物重大疫情应急处臵队伍~重点提高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臵能力。
3、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推进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林业、电力、电信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按有关标准和规范~配备应急技术装备~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臵能力。
——加大政府督查力度~确保企业将队伍建设要求落实到位。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应急互助机制~发挥其在区域联防和救援互助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鼓励支持具有灾害救助职能的社会团体~参与应急救援。
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县应急办负责县级应急专家库的建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开展专家会商、研判、培训和演练等活动。发挥专家的
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臵水平。
5、大力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
——依托共青团、基层社区、红十字会以及其它非政府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到2010年达到每万人中有100名应急志愿者。
——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重点项目带动~构筑社会参与平台~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建立应急志愿者抚恤基金。建立政府支持、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发挥志愿者队伍在应急知识科普宣教、应急处臵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合理规划布局应急物资储备~整合实物储备资源~调整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现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物资统一调配能力。
1、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以县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以部门应急物资管理系统、乡镇应急物资保障责任机构为支撑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余缺调剂与调运机制。加强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市场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开拓代储等多种渠道~建立储备更新、物资损耗等财政补偿政策和核销制度。
——优化完善现有生活类、应急抢险、公共卫生等储备物资~形成布局合理、种类完整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依托电子政务~建设应急物资监测和预警体系。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的能力。
2、加强专业应急物资储备。
——强化自然灾害应急物资储备。扩充县级民政救灾物资储备库~保证16个乡镇在紧急状态下~生活类救灾物资24小时内运抵灾区。新建金井河、社川河等重点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增加储备库容~扩大储备量~防汛储备应存储必要的抗旱物资。新建森林防火物资储备中心和县级防火物资储备库。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县级重大动物疫情和植物病虫害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制度~完善县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新建县级公共卫生类应急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新建水污染处臵应急物资储备库。
——强化公安应急物资储备~扩建县级库点。加强县级消防应急救援储备库建设~建立区域性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依托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组建柞水应急通信保障物资储备中心。
,五,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设
重点建立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制度~调动社会各方面运输能力~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
1、完善应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
——由县交通局牵头~县公安局和交警大队等单位参加~组成突发公共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机构~行使紧急状态下指挥调度职责。建立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制度。加强军地协作~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间的统筹协调机制~保障紧急状态下~重点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应急物资和生命抢救的快速通达能力。
2、提高公路应急运输保障能力。
——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紧急调度机制。加强运输薄弱环节改造~建立交通运输线路的综合治理机制~增大运输线路运能运力、通达里程和通达区域。落实主要运输线路智能监测、预警、疏导、清障、修复措施~加强对重点线路、站点、桥梁、隧道监控力度~提高公路紧急运输保障能力。
,六,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重点建立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间通信网络~为现场应急队伍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
1、加强公用通信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提高公众通信网络紧急呼叫的优先接通、优先控制、互联互通和终端用户定位等能力。更新应急通信VSAT,甚小口径卫星终端站,网络设备设施~实现与公安、气象、水保、林业等部门VSAT网和固定网、移动网相连~形成覆盖全县的应急通信网络。加快组建宽带和短波应急通信网络~与政府专用通信网络相结合~形成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网。
——加强信息安全监控、应急备灾响应、密码保障和网络信任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长效机制。加速构建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整合通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设施~促进三网融合。
2、完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
——完善公安、民政、水保、卫生、林业、气象等部门应急通信系统~增加保密通信设备~提高应急状态下的信息沟通能力。
——建设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各流域的应急机动通信
系统~完善老庵寺水库语音数据和图像综合业务传输系统~实现有效备份。建立山洪灾害重点易发区预警通信系统~提高水情、雨情、旱情等信息传输能力。县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重大病虫害、动物疫病、森林火灾信息通信系统~实现灾情、疫情、火情等信息数字化网络传输。
县卫生局重点建设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 ——
疾病、中毒等现场卫生应急专用通讯系统~实现信息无障碍传输。各级各类应急救援机构和队伍~按标准配备适用的卫星通信、集群通信等无线通信设备~实现互联互通。
3、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
——要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建立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间的指挥调度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统筹规划专业部门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以专业应急通信为主、公用应急通信为支撑~形成快速搭建现场应急通信平台的能力。
,七,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灾民安臵和现场恢复建设~保障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尽快恢复。建立灾情评估系统~制定恢复重建规划~为社会经济恢复打下基础。
1、加强事发现场恢复能力建设。
——提高对学校、医院、供电、供水、交通、通讯等生命线工程的快速抢险能力。加强灾区无公害化处理能力建设~灾害废弃物、污染物必须进行清理。县上要建立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接收站~建制镇应有固定的捐助接收点。建立现场灾情信息通报机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稳定灾民情绪。
——逐步加大恢复重建投入~落实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制度、资金监管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确保恢复重建顺利进行。加强民政、水保、卫生、交通等部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
抓好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救灾抢险能力。
2、加强调查评估能力建设。
——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灾情评估机制~严格灾情评估标准~规范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适时组建灾情评估中心~开展洪涝、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工作。采取先进技术~对灾区实行全天候实时监测~为灾害现场快速评估提供科学支持。
3、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
——增强城乡建筑的抗震、防火、防水等抗灾能力。党政机关、重要单位必须配给备用电源。提高农村民房抗灾能力~推广适用的建造、加固技术。在洪涝、泥石流等多灾、易灾的农村地区~指定或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
——城建、市政等部门要制定城镇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工作。拓展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设臵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储备一定数量的食品、帐篷、移动厕所等。
,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建立县级应急管理技术支持机构~加强应急关键技术研发推广~装备一批具备应急快速检测检验、科学试验和模拟仿真计算能力的应急支撑试验室。2011年底建成县级实验室网络~分别承担病原生物、理化和辐射监测检验工作。
——加强对气象灾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的监测、预警、预防、控制等先进技术推广~提高早期发现、防范和处臵能力。加大重大疫病疫情防控力度~增加疾病疫情控制机构设施和技术装备~提高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监测检验能力~
力争在“十一五”末~使其设备达到国家装备水平。
——采取综合激励政策~推进火灾、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事故、特种设备事故、群体性中毒等先进应急救援技术的引进推广。鼓励企事业单位采购生产安全、辐射安全、生物安全和社会安全等领域的重大应急装备和防护品。
——建立科技支持应急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应急工作的科技创新~加强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和应急管理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应急专业职称与资质认定制度。
,九,培训与演练体系建设
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培训与演练体系。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养。
1、加强专业培训演练基地建设。
——完善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设施~建立应急知识培训机制。到2011年底~全县所有应急管理人员全部轮训一遍~专业救援人员每年至少集中轮训一次。
——建立专业培训演练基地。依托下梁职业中专~重点加强应急管理干部的培训。县上将建立专业培训演练基地~各乡镇也要结合实际~及时建立综合性培训演练和科普宣教基地。县消防中队要建立消防应急救援培训与安全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
2、开展应急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
——在全县中、小学校中发行《公共安全教育读本》~教学活动中增加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基层应急科普宣教和应急演练~进行初级救护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要建立与媒体的联系沟通机制~加强广
播、电视、网站等各类媒体对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有关媒体在相关栏目、节目中刊播应急知识~到2011年群众应急知识的宣传覆盖率平均达到70%以上。
——建立出境人员应急知识培训制度。2010年起100%出境旅游人员接受应急知识培训~2011年起所有出境人员接受应急知识培训。
,十,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建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示范项目~探索应急管理规律~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1、开展应急管理示范项目建设。
——针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优先考虑在学校、社区、企业、农村和部分乡镇启动应急管理示范项目。重点开展预防和应对暴雨、洪水、冰雹、地质灾害、火灾、烟花爆竹爆炸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突发环境事件、疫病疫情、安全生产、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示范项目。2010年底前~建成2个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4个市级应急管理示范点~8个县应急管理示范点~县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不同层次的应急管理示范点予以资金扶持~以达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目的。
2、推动部门建设应急综合管理示范项目。
——结合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征地安臵和新农村建设~2010年底县计划局、扶贫局各负责完成一个农村综合防灾减灾示范项目~县卫生局负责完成一个农村卫生综合示范村建设任务。
四、项目支撑和建设内容
在整合现有应急资源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了6个方面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全县应急体
系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明确相关建设内容,另一方面提出若干涉及全局、部门和乡镇难以协调的关键建设项目~作为本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主要由财政投资建设。初步计算~这些重点项目投资总额约为60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资450万元,含上级争取资金,~乡镇投资50万元~依托单位自筹100万元。
,一,监测预警建设项目
1、建设县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省政府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商洛分中心柞水站,。依托县气象局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其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信息发布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智能手机接收子系统、预警专用接收子系统、16个乡镇及城区重点部位的预警电子显示屏子系统、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子系统、有线广播前端接收子系统和卫星预警接收机子系统等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2、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由县畜牧局负责~建设县级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疫情信息处理平台和物资储备库、兽药残留监控中心。建设县级畜产品安全监测站和16个乡镇兽医站。结合乡镇兽医站建设~设立16个乡镇动物疫情监测站。
3、食品药品安全建设项目。由县卫生局负责~加强 、充实突发公共卫生现场检测设备和交通工具~提高食品、生活饮用水、职业卫生检测能力和效率。由县药监局负责~抓好县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建设筹备工作~逐步配备各级食品药品执法机构快速检测设备。
4、核安全与辐射监管能力建设。由县经贸局牵头~县
环保局、安监局等单位配合~建立县级辐射监督管理机构~配备智能化X、Y辐射仪、氡及氡子体测试议、应急监测车等辐射环境执法及监测仪器设备~建设放射源数据库~使核安全与辐射监督管理及监测标准化。
5、柞水水文站网建设。由县水保局、水文站负责~按照共管共建原则~新建柞水水情信息中心和水环境监测中心各1处。建设曹坪、凤镇水文站各1处、营盘水位站1处~新增营盘镇、下梁镇、小岭镇、凤凰镇4处水质监测断面。完成柞水水文站观测房及基础设施改造工作。
6、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建设。由县气象局负责~加快柞水等效雷达平台建设~在16个乡镇建成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和推广六要素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力度~切实增强汛期强降雨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和提升全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以移动全相干多普勒雷达系统为基础~加快移动气象台建设~满足应急处臵现场气象数据需求。
7、气象综合预测预警系统建设。由县气象局负责~建立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完善精细化天气预报平台~建立气象预警发布平台~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
8、突发事件及灾害性天气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由县气象局负责~建设应急气象快速反应系统~推动移动气象和野外应急气象指挥系统建设~建成县级雷电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服务系统、雷电灾害数据库及数据查询检索系统。
9、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由县气象局负责~在城区和防汛重点地区~建设加密监测站网~建设城市强降水内涝灾害预警系统、雷电灾害预警系统。
10、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由县气象局负责~建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网络、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设立
灾害性天气显示牌,建立暴雨、冰冻、大雾等影响交通的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连接气象到公路管理等部门的宽带网络。
11、地震响应联动工程。由县科技局负责~建设地震应急监测与震情信息平台、地震应急联动协调系统和地震紧急救援技术平台。
12、火险预报和火险监测工程。由县林业局负责~新建1座暸望台和1处火情监测站。
13、农业、林业有害生物预警和监控项目。由县农业局负责~县林业局配合~新建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监测站综合检验实验室、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各1处,建立2处有害生物监测点~做好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发生危害的调查监测和趋势预测预报。由县林业局负责~在全县设立森林病虫害常年测报点4个,四个国营林场,~建设一支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控半专业队和一处应急药械库。
14、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设项目。由县国土局负责~建设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队伍~全县较大级别以上地质灾害点设1—2名监测员~配备监测和通信设备~实时报告监测情况。加强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专业监测~形成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发挥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作用~掌握灾害隐患动态变化~2010年6月前实现全县地质灾害预报预警。
,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项目
1、应急平台建设项目。由县应急办负责~2010年前~完成县级应急平台建设~实现与市政府应急平台对接~配合市应急办完成在县政府门户网站安装应急指挥软件系统~实现应急值守、信息汇总、事态跟踪、指挥协调、专家研判和
视频会商等功能。
2、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由县水保局负责~扩充、完善、续建防汛雨量监测速报点10个、河道水位站2个~建立1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和1个地下水源动态测报点,完成全县可视会商系统和防汛抗旱专网建设~重点包括电子化度汛预案、汛旱情远程测报、重点河流、水库远程可视观测等~增配偏远乡镇、暴雨高频高值乡镇、老庵寺水库等卫星电话、大功率短波和超短波电台及配套设施~增强信息保障能力~解决汛期应急通信联络问题。
3、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由县应急办负责~指挥协调陆地搜寻救护队及全县各专业救援队的培训、演练指导~以及紧急状态下的组织调用工作。
4、矿山,区,地质环境调查。由县国土局负责~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建成全县地质灾害数据库~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应急反应队伍和地质环境监测站。
5、城市安防监控指挥系统建设。由县公安局负责~加大投资力度~继续深入实施在城区主干道、重点保卫单位和交通事故高发路段安装电子眼工程~城区基本做到无盲点~实现公安机关应对社会治安、道路交通、群体性事件等监控与指挥一体化。
6、森林防火指挥体系建设。由县林业局负责~建设县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实现森林防火、公安信息处理、数据管理、视频会议等数字化。
,三,应急队伍建设项目
1、突发环境事件响应系统建设。增强县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能力~组建一支具有预防监测、控制污染、应对
辐射等职能的应急处臵队伍。
2、森林消防队伍体系建设。由县林业局负责~各乡镇和公安部门配合~依托公安消防、森林公安等组建2支专业森林消防队,依托国有林场~组建4支半专业扑火队,依托乡镇基干民兵~组建16支义务扑火队。
3、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配套完善县级应急救援中心装备~扩充训练内容~提高救援技术水平,依托小岭工业区组建1支非煤矿山救护队~并达到相应资质要求。
,四,物资保障建设项目
1、建设县级应急物资保障机构。由县经贸局牵头~县计划局、交通局、财政局、民政局、供销社等部门和单位参加~建成县级应急物资保障调度指挥平台~综合汇总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快速组织重要应急物资的紧急生产和调运等。
2、关键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快关键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2009年~建立和完善关键应急物资紧急生产、采购、仓储和配送等环节的能力储备和运行机制。
3、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扩建。由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在县城建设1处储量不少于20万元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新建社川河防汛物资储备库~建设县、乡应急药品物资储备库18个~其中县上建立2个应急药品储备库~各乡镇建立1个应急药品储备库。抓好县武装部、公安、武警枪械武器库硬件设施建设~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枪械武器万无一失。
,五,通信保障建设项目
1、移动应急通信指挥项目。为县应急办、县公安局配臵移动应急指挥车、应急通信车及车载移动通信指挥系统~实现突发事件现场事态跟踪、移动指挥与信息传递。
2、应急通信系统工程。依托现有公众应急通信VSAT网
络和公安、气象等部门专用VSAT网络~通过适度完善和更新应急VSAT网络主管及相应小站的设备设施~实现与其它VSAT网、固定网和移动网相连~形成覆盖全县~较为完整的应急卫星通讯网络。
3、电子政务基础工程。由县政府电子政务中心负责~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设施~建立全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柞水县OA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柞水县门户网站,柞水县人民政府信息在线,~加快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建设~促进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业务系统互联互通。
,六,科技支撑建设项目
1、应急管理和技术支持项目。依托县级应急管理专家库成员单位~重点加强设备设施建设~建立县应急管理和技术支撑机构~为县应急预案管理、风险隐患评估与管理、应急能力评估和应急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县应急平台建设和运行、关键技术应用与研发、系统验证和培训演练提供技术支持。
2、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建设。增加应急模拟演练和应急管理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教学培训设备~拟将我县下梁职业中专建成县级突发事件培训基地~对全县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干部进行培训。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各乡镇政府、县级各部门要按照《柞水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大各级、各类应急机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落实行政领导负
责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应急建设规划的责任主体~保障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加大应急管理执法、监督力度。
,二,建立应急管理投入机制。将应急管理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各级政府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应急管理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单位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县政府应急建设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主要由县政府投资建设~与项目有关的部门和乡镇提供必要的配套条件。其中依托企业等有关方面建设的项目~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所需资金由政府、企业和有关方面共同承担。
,三,制定经济保障政策。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辅助管理功能~使其参与突发共公事件的预防、处臵和恢复重建等工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臵提供保险服务。结合实际~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捐赠。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建立政府采购应急相关产品制度。
,四,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通过政府科技计划、基金等多种渠道~支持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推广~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应急专业人才资质认定和评价激励机制。加强与兄弟县区应急管理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应急管理规律~总结、学习、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五,加强协调配合和规划衔接。各乡镇、县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各种协调机制。做
好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加强规划的管理和审批。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中~充分考虑各类危险源、重点目标、应急避难场所等因素~统筹安排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
,六,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各级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规定、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各乡镇、县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县政府要求~抓紧开展本级应急建设体系规划的制定工作~县级各部门做好重点建设项目的筛选、设计、论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应急建设体系规划要与县政府应急建设体系规划相衔接、相协调~为争取项目资金打好基础。县应急办要对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规划制定和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我县应急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范文五:物流体系发展规划
昆明市“十二五”物流体系发展规划
昆明市交通运输局
2010年7月
目 录
规划背景............................................................................................ 1
一、物流体系的内涵........................................................................ 3
二、发展愿景.................................................................................... 3
三、战略目标.................................................................................... 4
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5
(一)规划指导思想 .................................................................... 5
(二)规划原则 . ........................................................................... 5
五、物流体系规划重点.................................................................... 7
(一)物流基础设施规划 ............................................................. 8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 ................................................... 15
(三)物流通道规划 .................................................................. 19
(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 22
规划背景
物流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强化物流管理,降低物流费用,提升国家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荷兰、新加坡等国很早开始把物流产业当作高附加值产业,积极扶植国内物流产业并积极推进发展成地域物流据点国家的各种政策。在国内,许多城市都纷纷出台了物流业的发展政策,并对物流业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深圳市、天津市等还把物流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之一。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8]8号),文件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但是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2009年7月28日,****在云南考察讲话中指出:“尤其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十一五”期间,国家西部大开发已经确定的三个重点经济区分别是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云南面临着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被边缘化的危机。
周边省会城市纷纷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四川省成都市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体系中的重要结点的发展目标,重庆提出把重庆建设成为全国物流网络中的主要枢纽和结点之一和长江上游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广西自治区南宁市提出把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的发展目标;昆明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中的现代物流业地位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这些都构成了本次规划的宏观背景,它们为昆明市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昆明作为云南省省会及唯一的中心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就业,增强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应对昆明市未来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和谐发展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云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昆明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本次规划立足于构筑昆明现代物流体系,充分满足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市域物流配送和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不同层次的需求。为昆明物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环境,并最终为昆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物流体系的内涵
物流体系是物流业的载体和支撑,是物流业的骨架和脉络,包括物流要素的集成机制和物流资源的配置方式。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部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物流体系。同时,也可以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甚至跨国的物流体系。物流体系是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物流业的兴衰和竞争力取决于物流体系的结构与效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是与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与健全密切相关的。
物流体系一般是指以物流实现为目的的系统,是物流实现的物理载体。现代物流体系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共同效应的子系统在效能集成的基础上形成,是由一系列与之配合的子系统组成的完整体系。这些子系统包括:物流与运输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市场体系、物流营运主体、组织方式和物流作业流程系统。其中,物流与运输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市场体系的建设是政府起主导作用的,是本次规划的重点。而物流营运主体、组织方式和物流作业流程系统更多是以企业为主导运作的,并非本次规划的重点。
二、发展愿景
充分发挥昆明区位综合优势,按照“打通通道、建设节点、构筑网络”的思路,启动昆明国际陆港经济区建设,以昆明为中心,打通连接中国西部地区乃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周边国家的物流快速通
道,大力发展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培育和完善“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昆明现代物流体系。
在“十一五”开始初步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上,2011-2020年期间将进一步实现相关产业内部及不同产业之间的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大力建设昆明国际陆港经济区,优化节点布局,建设物流信息平台,规范物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昆明国际陆港经济区,将昆明打造成为国际物流网络和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节点之一,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超过国内平均水平,现代物流业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初步将昆明建成国际物流中心枢纽城市,现代物流业成为昆明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战略目标
根据昆明市物流业发展愿景,从综合衡量城市物流业发展水平的角度,昆明市物流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筑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物流核心圈,将昆明建设成为带动云南省,辐射大西南,连接东、中、西部,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南欧、非洲的国际陆港,用20年左右的时间,在基本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昆明建设成为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全面启动昆明物流体系建设的“1-5-10-1工程”(一个国际陆港、五个基地、十个园区和一个物流信息平台),即把昆明建设成为一个
国际陆港,在2015年初步建成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五大核心物流基地和十个物流园区,开始启动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物流网络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形成功能齐备的社会化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成为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四、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份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的需要。以建设昆明成为带动云南省,辐射大西南,连接东、中、西部,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南欧、非洲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为总体目标,遵循物流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规划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从大力促进物流产业升级入手,构建以安全、便捷、时效、易得为特征的社会公共物流体系,服务于昆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服务于满足国内及国际物流需求,提升城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成为全球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之一。
(二)规划原则
一、坚持空间布局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性、功能组团集聚性相结合。
按照昆明市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规划全市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制止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根据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步骤地启动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建
设,防止资源闲置,引导产业梯度布局和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坚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节点、通道的有效衔接。
按照货物的主要 流向及物流发展的需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促进以集装箱为载体的多式联运、跨区域贸易物流、边境和跨境物流的发展,强化国际物流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
三、坚持培育物流市场和放开搞活相结合。
按照“构建大产业、发展大企业、建设大平台、融汇大区域”的要求,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鼓励物流企业的要素整合,重点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同时在信贷政策、用工制度、发展环境等方面,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活力,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
四、坚持对外开放与区域物流发展的有序互动。
发展昆明物流必须放在滇中城市圈甚至更大范围统筹考虑,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一体发展”的要求,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往来与合作,畅通城际间物流通道,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好对外开放与区域物流发展、产业升级和产业安全的关系,促进滇中城市圈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协调发展。
五、坚持物流产业发展与低碳经济的有机结合。
按照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应急物流的要求,广泛使用节能措施,推广新能源技术应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支撑,构筑符合社会效益的物流网络体系。
六、坚持政府服务与企业主体的有力推进。
在综合运用法律、规划、管理等手段进一步营造物流发展环境和物流市场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在物流市场运作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政府与企业共同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物流体系规划重点
以昆明国际陆港建设为核心,全面构筑满足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市域物流配送需求的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物流体系,重点建设包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物流通道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在内的物流软硬件平台。启动昆明现代物流业的“1951工程”,即1个昆明国际陆港、9大重要物流通道、5大口岸物流战略节点和1个昆明国际陆港物流信息平台;形成“1234格局”,即1个滇中城市物流圈,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两洋,连接东亚南亚东南亚三亚,辐射东南亚南亚、泛珠三角经济区、泛长三角经济带和西北经济区等四扇全方位物流辐射区。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打造以昆明国际陆港为中心,连接五大战略节点的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培育物流市场需求,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建立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一)物流基础设施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将以建设昆明国际陆港为核心,以物流园区为基础,全面构建满足昆明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市域物流配送社会化和农产品物流系统。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将形成国际陆港、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及货运站场等多层次物流节点网络。
1. 昆明国际陆港规划
国际陆港是在水陆空交汇处的内陆城市设立的物流中心,它设有港务监管、保税加工区、港口仓库、一关三检、保险公司、结汇银行、船运代理公司等与内外运输相关的机构,它以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运输作为陆港到沿海港口的中转运输线,将海岸线向内陆延伸,把内陆和沿海有机地连为一体。陆港具有开放港口的功能,可以直接由当地海关办理货物出镜的有关手续,以后沿途各港海关审验报关单放行,享有一票到底的通关便利,使货物在陆港就可以“出国”。也就是说,开放陆港是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铁路、水路、公路交汇处,依照有关国际运输法规、条约和惯例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口和现代物流操作平台,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国际港口服务。
昆明作为我国内陆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结合部的中心,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入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长江流域地区合作以及西南六省市合作的蓬勃兴起,昆明面临着我国内陆经济体与东南亚、南亚
区域经济体加快合作的机遇。昆明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尽快发挥其区位优势,就必须通过背靠大西南、依托泛珠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建立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服务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际陆港来实施大开放战略,进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连接东南亚和南亚、通往西亚、南欧和非洲的现代开放型城市。
围绕“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思路,协调推进国际陆港建设。市场化运作是国际陆港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核心是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管理,从始至终都是要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的物流管理;其次是覆盖范围和服务半径大。昆明国际陆港不只是服务于昆明市和云南省,而是覆盖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南亚的的区域性和国际性陆港。昆明国际陆港的建设目标是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是为促进港区经济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其定位是“国际港”,应该仿照海港采取建设硬件、研究开发软件,积极协商配套服务的组合模式,考虑谋划建设昆明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区。昆明国际陆港是承担以滇中城市群经济区为中心,涵盖云南省及周边内陆地区企业进出口业务,依托铁路航空公路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枢纽。也是沿海港口在西南地区重要的“支线港”,是云南国际物流业连接海港形成的国际贸易基地,是带动滇中城市群经济区及云南省出口加工和对外贸易的重要载体,对于完善昆明城市功能、提升其国际化水平,实现跨区域经济合作和西部大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昆明国际陆港将以五大物流基地为依托,其保税物流功能覆盖所有基地,通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基地之间的功能联动。
2. 物流基地规划及布局
(1) 嵩明保税港区规划
空间布局:含嵩明县、寻甸县、东川区等区域,延伸方向主要为昭通及滇东北。规划建设嵩明物流飞地经济区、嵩明石化储备物流园区、寻甸化工矿产物流园区等3个物流园区和若干重点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
战略定位:国际陆港型保税港区和飞地经济区。
主要功能:重点发展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主体的保税物流功能区、国际大型港口的飞地港区、港口配套功能、物流企业总部集聚区、物联网产业园、智能电网示范区、物流装备制造集聚区,集中提供仓储配送、集装箱中转和专业批发服务,是中国西南连接泛长三角经济带、泛珠江三角经济区的国内及辐射东北亚、北美国际物流供应链节点。
(2) 安宁南亚国际陆港规划
空间布局:含西山区、高新区、安宁市、富民县、禄劝县等区域,延伸方向主要为楚雄及滇西。规划建设桃花村铁路物流园区、草铺工业能源物流园区等2个物流园区和若干重点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
战略定位:以铁路、公路、管道运输为依托的国际陆港。
主要功能:重点发展铁路物流和石化管道物流为主的通道运输、货运中转、仓储、战备物资补给、战略资源转移、制造业联动、高新产品保税等物流服务,泛亚铁路西线中继点,是中国西部进入印度洋
与南亚次大陆国家以及中东、西欧、非洲等的国际物流供应链节点。
(3) 晋宁东南亚国际陆港规划
空间布局:位于晋宁县区域,延伸方向主要为玉溪及滇南。规划建设晋宁腾俊多式联运仓储物流园区和若干重点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
战略定位:以铁路、公路运输为依托的国际陆港及城市物流配送基地。
主要功能:重点发展铁路物流和公路物流为主的通道运输、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应急物流、商贸物流、战略资源转移、城市安全、清洁能源物流装备制造、果蔬水产品冷链物流、医药仓储配送、进出口产品保税等物流服务,泛亚铁路中线和东线的中继点,是中国西南连接中南半岛及东南亚国家以及中东、西欧、非洲等的国际物流供应链节点。
(4) 国际空港物流基地规划
空间布局:含空港经济区、五华区、盘龙区、嵩明县、宜良县等区域。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区,含保税区、仓储区、邮件速递分拣区、海鲜及水产品服务区、流通加工作业区、会展展示区等组团和城市配送中心。
战略定位:以航空运输为核心的国际空港。
主要功能:重点发展保税仓储、航空物流为主,城市配送为辅的快递物流、高端电子产品仓储、新闻出版物流、冷饮、奶业及速冻品
冷链、医药、花卉、果蔬冷链物流等物流服务,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连接欧亚国家的门户枢纽。
(5) 呈贡铁路集装箱物流基地规划
空间布局:含呈贡县、西山区、宜良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规划建设王家营铁路集装箱物流园区、宜良果蔬物流园区等2个物流园区以及相关铁路战略装车点和若干重点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
战略定位:以铁路物流为核心的国际陆港
主要功能:重点发展铁路集装箱结点站、螺蛳湾商贸物流及仓储加工、粮食仓储、猪肉冷链、居民生活品配送、建材仓储、橡胶仓储、出口加工保税等物流服务,是中国铁路网络体系中集装箱物流的重要节点,也是第三欧亚大陆桥西南通道的重要节点。
3. 物流园区规划及布局
重点发展十大物流园区,分别为嵩明物流飞地经济区、嵩明石化储备物流园区、寻甸化工矿产物流园区、桃花村铁路物流园区、草铺工业能源物流园区、晋宁多式联运物流园区、郑和空港物流园区、王家营铁路集装箱物流园区、宜良果蔬物流园区、石林物流园区。 结合物流园区周围的物流需求对各物流园区进行了功能定位,如表1所示。
表1 物流园区服务功能汇总表
4. 物流中心及配送体系规划
2011年-2020年期间,昆明还将形成若干区域性、节点型的物流中心和城市配送中心,强化物流产业的聚集功能,完善物流网络体系,提高物流产业的承载能力。
规划建设长坡综合物流中心、太平镇石油化学品物流中心、海口工业物流中心等3个重点物流中心。
根据昆明市关于市场规划布局的行动计划,要求将专业市场逐步搬迁整合到三环外集聚发展的情况,对三环外新规划建设的专业市场配套建设商业物流中心。
在省级工业园区内,可根据需要建立配套使用的专业化物流中心。
为满足城市配送服务需求,规划建设重点配送中心若干,分别为高新区配送中心、黄土坡配送中心、北市区配送中心、马街配送中心、新螺蛳湾配送中心、官渡配送中心、呈贡新区配送中心等,强化配送中心之间的协调和联动。车场式物流园具有车辆配载、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功能,对物流集聚有重要作用,积极支持浩宏、盛达、南疆驾驶员广场等货运服务集散地进行产业升级。
建设城市货运的士系统,作为城市配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统一车型和货运出租标志,使用统一定价和调度,可在城市核心区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通行,满足城市核心区商业配送的需求。依据
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的士车辆尽可能采用电动或混合动力小型货车,装备GPS 和调度系统,通过货运的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运行效率。
通过规划,争取在昆明市区实现货物一小时配送,安宁、东川、海口、杨林、呈贡等5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6小时配送,市域范围内其余地区实现当天配送。
5. 货运站场规划
在其余建设物流园区条件不成熟的区县,禄劝、富民、石林、东川可先行规划建设货运站场,待条件成熟后,将货运站场功能进行拓展和延伸,建设1-2个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满足区内物流需求。
依托昆明市五大客运站场和全省班车线路,建设满足省内小件快递服务需求的配套货运站场,开辟物流配送专线至省内各地州。
6. 农产品物流规划
加快构建新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依托货运站场、物流配送专线等,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加快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和配送车辆24小时进城通行、便利停靠政策。
7. 邮政物流规划
“十二五”期间,加快产品创新,理顺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速递业务;充分依托综合运输体系,加强邮政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配置,强化邮政基础网络,强力推进国内、省内限时递承诺业务,进一步整
合电子商务速递、代收货款、速递礼品礼仪业务,逐步叠加收件人付费和回执反馈等服务,提高邮政服务能力和水平,迅速占领新兴市场,做强同城、国内和国际速递,做大规模。建成一个能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灵活、快速便利服务的与新昆明国际枢纽城市相称的现代化昆明邮政通信网,力争到2015年实现从“又好又快”向“规模效益双升”的发展转型。
(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
以国家及区域交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全面提升昆明对外交通设施建设与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对外交通效率为目标,建设以航空、铁路、公路为主,水路、管道为补充,内外交通衔接高效合理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构建面向国内及东亚、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1. 公路运输规划
昆明市干线公路网规划采用了放射线、环线和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形式,可归纳为“13556”网,由13条昆明放射线、5条昆明环线、5条南北纵线6条东西横线组成,规模约2854公里。
根据《昆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08~2020年),主城区将形成“环形放射+方格网”为主要形态结构,通过快速路系统将实现主城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的快速货运连接。
通过干线公路网和城市快速路系统的建设,将使昆明国际陆港五
大物流基地之间构建起公路快速货运通道。
2. 铁路运输规划
国家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来,云南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云南省建设成为东连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形成“八入滇、四出境”的网络布局。即沿滇藏(云南段)、成昆、渝昆、内昆、贵昆、南昆、云桂、沪昆由桂、黔、川、藏四省区分别入滇。以昆明为枢纽,沿昆河(昆明-河口,泛亚铁路东线,中越铁路)、昆磨(昆明-景洪-磨憨,泛亚铁路中线,中老铁路)、昆瑞(昆明-瑞丽,泛亚铁路西线,中缅铁路)以及昆腾(昆明-保山-腾冲,泛亚铁路北线)4条铁路出境,经越、老、缅等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及更远的地区,将昆明建设成为我国继哈尔滨之后的第二个内陆铁路口岸。
“十二五”期间,将继续推进昆明市铁路枢纽扩能改造项目,建设昆明“一环、七射”铁路网。随着云桂线、沪昆客专和渝昆线的引入、成昆线和昆玉线及昆阳支线扩能改造,枢纽将逐步形成衔接成昆、沪昆、云桂、南昆、内昆、渝昆线及沪昆客专等7条铁路干线、5个方向、主轴线(读书铺-昆明东)客货分线运输的放射状环形格局。
3. 航空运输规划
“十二五”期间昆明将建成国际机场,使昆明国际机场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大型门户枢纽机场,也是除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中国第四个大型国际机场。
国际机场规划近期货邮吞吐量达到95万吨,中期将达到170万吨,远期为230万吨。机场等级为4F ,规划建设两组4条跑道,满足F 类机型使用。空港经济区的建设将是促进昆明城市发展和国际陆港建设的又一内在巨大动力。
开辟更多的国际航线,开通昆明与欧美亚枢纽城市的货运航班,做好国际内航班的有机连接,逐步形成国际区域枢纽机场。
4. 水路运输规划
目前昆明市的水路运输主要依托滇池进行,运输能力和覆盖区域均极为有限。2011-2020年,昆明市将大力发展公水联运和铁水联运,通过多式联运连接水富内陆港和富宁港,进而辐射长江经济带和泛珠经济区。
5. 管道运输规划
中缅石油管线的建设是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措施,也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整个云南及西部地区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地缘政治意义。根据项目规划,中缅管道起于缅甸西海岸的皎漂港,经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然后从云南边城瑞丽进入中国境内,途经保山、大理、楚雄、昆明等城市。其中天然气管道输气干线全长2806公里,输气口径1016毫米,年输气能力120亿立方米。输油管道全长约1100公里,初步设计一期每年向中国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每日运输40万桶左右。
(三)物流通道规划
物流通道是一个复合通道,应该包括多种交通方式在某一带状邻域内的平行发展,形成多种交通方式有序竞争与合理分工的发展态势。物流通道的建设,包含对外重要物流通道和市域物流通道。对外重要物流通道主要满足的是昆明市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的需要。而市域物流通道满足的是市域内物流配送需要,更多依靠干线公路网和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完成。
物流通道是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重要而关键的组成部分,2011-2020年期间,重点规划建设9大对外重要物流通道。
1.对外重要物流通道规划
(1) 中缅印度洋通道
主要由亚洲公路网AH14、AH1、AH2、AH3,昆明-仰光/曼德勒航空线、建设中的泛亚铁路西线、北线,中缅油气管道、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共同组成,该通道国内段依托泛亚铁路西线和北线以及国家高速公路网G56进行建设。该通道中最为紧迫的建设项目为中缅陆水联运通道、皎漂港以及缅境内准轨铁路建设。届时昆明“西连孟加拉湾进印度洋,东临北部湾出太平洋”的核心区位优势将会凸显。
(2) 昆曼通道
主要由亚洲公路网AH3、AH2、AH12、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昆明-曼谷、万象、清莱、普吉、吉隆坡、金边、暹粒、新加坡航空
线、规划中的泛亚铁路中线共同组成,通道国内段项目主要依托泛亚铁路中线以及国家高速公路网G8511线进行建设。 (3) 中越通道
主要由泛亚铁路东线、亚洲公路网AH14(国内段为国家高速公路网G80、G8011)、昆明-河内/胡志明航空线、中越红河国际航道组成,依托泛亚铁路东线以及国家高速公路网G80、G8011进行建设。该通道为云南出海的最近路线,铁路868公里,公路869公里。 (4) 中缅孟印通道
主要由亚洲公路网AH14、AH1、泛亚铁路西线和昆明-曼德勒、吉大港、加尔各答航空线组成。依托泛亚铁路西线、国家高速公路网G56进行建设。在缅甸马圭向西北经皎道至孟加拉国吉大港,新建约600公里铁路,与南亚铁路网贯通,沿西北方312公里到达达卡,再行474公里到印度最大城市加尔各答、1361公里到新德里,再往西可通往西亚、非洲、欧洲,构成最繁盛理想的亚欧第三座铁路大陆桥。建设宁洱-临沧-镇宁-腾冲-猴桥-密支那中印铁路。建设保山-腾冲-猴桥-密支那-雷多-高哈蒂-加尔各答中印公路。
(5) 昆明-南宁-北部湾太平洋通道
主要由国家高速公路网G80、G78、南昆铁路、云桂铁路、南钦铁路及航空线组成。该通道是我国由太平洋西岸从陆地经昆明连接印
度洋东岸皎漂港的理想通道。当前可联合南宁加大推进开通印度洋通道的力度。
(6) 昆明-上海泛长三角经济带通道
主要由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G60线、杭瑞高速公路G56线、内昆铁路、渝昆高速公路G85线与长江黄金水道陆水联运通道、昆明-上海航空线,以及建设中的沪昆客运专线和规划中的渝昆客运专线组成,强化昆明国际陆港与上海港之间的联系,并可延伸至东北亚、北美。沪昆客运专线预计2014年建成,渝昆客运专线732公里预计2015年建成;渝昆高速G85线,昆明至水富555公里(高速283公里、二级272公里),计划2014年全程建成高速;水富内陆港需扩建1000吨级以上泊位8个及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需投资30亿元,年吞吐量达到500万吨以上;重庆以上至水富412公里航道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长江航道发展规划,结合小南海等电站的建设,建成3000吨级船舶航道标准。
(7) 昆明-香港泛珠三角经济区通道
昆明-香港通道包含昆明-南宁-防城港、钦州、北海-湛江-广州-深圳-香港,并延伸通向东南亚海岛国家。主要由南昆铁路和建设中的云桂铁路、南广铁路、国家高速公路网G80线和G78线、右江-西江航道、昆明-南宁、北海、湛江、广州、深圳、海口、香港、澳门航空线组成。已于2009年底开工的云桂铁路全长711公里,是国铁I 级电气化双线铁路,2015年建成。届时,将形成昆明国际陆港-太平洋西岸北部湾极为繁盛的经济带运输走廊。
(8) 昆明-乌鲁木齐通道
主要由成昆、渝昆、内昆铁路、国家高速公路网G5、G75、G30线、以及昆明-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航空线组成,强化昆明国际陆港与乌鲁木齐西北内陆口岸之间的联系。 (9) 昆明-拉萨通道
主要由国家高速公路网G56、G5611线、国道G214、G218和昆明-拉萨航空线组成。依托滇藏铁路进行建设,强化昆明国际陆港与南亚之间的联系。
2. 口岸物流战略节点
依托规划建设的物流通道,为了满足昆明国际陆港的对内对外的物流需求,重点建设5大口岸物流战略节点,分别为水富内陆港、富宁港、景洪节点、德宏节点、蒙自节点。
推动昆明陆港与口岸物流战略节点间的“港港联动”、“港岸联动”。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港港联动”、“港岸联动”属于协同的概念,是昆明国际陆港与口岸物流战略节点两个系统整体协同的组织过程。就其内涵而言,可以用“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十六字概括,体现了昆明国际陆港与口岸物流节点之间在区域、资产、信息、业务等方面的联动发展。
3. 物流辐射区和专业物流发展带
依托重要对外物流通道形成四个物流辐射区:南亚物流辐射区、东南亚物流辐射区、泛珠三角物流辐射区和泛长三角物流辐射区。
市域范围优先发展四个专业物流发展带:呈贡-玉溪农产品物流发展带、安宁-楚雄重化工物流发展带、嵩明-曲靖矿产物流发展带、官渡-晋宁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带。
(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2011-2020年,昆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将立足于打造专门化物流信息系统、社会物流共享信息系统和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等三大系统。
构建昆明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的重点领域包括:物流信息与通信系统(LITS )、物流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物流信息资源系统、培育EPC 和物联网关键技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
附件
重要物流通道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 24 -
- 25 -
一、 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三、国际陆港通道建设重点项目
- 34 -
- 35 -
四、 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建设项目 单位:亿元
- 36 -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北京公布应急体系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