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甲午中日战争
示范教案一(甲午中日战争 1课时)
第 4课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日本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政策。
2. 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卫之战) 。
3. 掌握《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内容、危害。
4. 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能力目标
1. 通过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等在黄海大战中的英雄事迹, 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在战斗中, 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2.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 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反映了中华民族不 畏强暴、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
●教学重点
1. 黄海大战。
2. 《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
●教学难点
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2. 《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1. 诗词对联导入法。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人对这方面所作诗词对联甚多,教师可以充 分利用这个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影像辅助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那场战争的气氛,可以给学生放《甲午风云》 影片,让学生去体会当时的情景。
3. 分析法。 对 《马关条约》 的内容的危害, 可以逐条进行分析,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马 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含义。
4. 联系比较法。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 当今台湾“**分子”的言论。
5. 归纳法。
●教具准备
1. 投影仪。
2. 录像带、 VCD 光盘《甲午风云》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来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沉 痛的挽联, 是光绪皇帝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 邓世昌是在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清朝 将领。他指挥的致远舰中弹沉没后,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他坚决不接,决 心与战舰共存亡。他的爱犬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邓世昌几次用力把爱 犬赶走,但它死死衔住不放。邓世昌狠了狠心,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不一会,他们就一起 沉入碧波??。 同学们, 这是甲午中日海战中最震撼人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它将永 远刻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心里, 激励着他们去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不息。 那么, 甲午中 日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它的过程和影响怎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具体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放《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一段) 。同学们,这部 影片的名字叫《甲午风云》 ,它反映的是 1894~1895年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在这 场战争中,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退让,中国方面节节失利。最后以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 关条约》为结束。这个条约的签订, 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日本却借助 中国的战争赔款迅速发展起来。 那么, 这场战争是如何打起来的?中日双方在这场战争中各 自处于什么样的景况? 《马关条约》 的内容又有哪些?这些, 全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 题。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请看一组投影。
[投影显示]
同学们,上面三首诗都涉及到一个人。从诗中可以看出:邓世昌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 个大英雄。 这不仅因为他是东汉高密侯邓禹的后代, 更主要的还是他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杀敌、 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为了民族独立去不断拼搏。 同学们, 想了解邓世昌, 就必须了 解甲午中日战争。 只有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真正了解了, 才能从深处去认识邓世昌的这种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板书]第 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收复新疆”一文,当时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开始 向帝国主义过渡, 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 随之而来的是列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 争: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下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段内容: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 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 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下面我把当时的基本情况介绍一下。
[教师讲述]十九世纪末年,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竞相争夺殖民地, 分割世界,中国和朝 鲜是他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日本侵略中朝两国,蓄谋已久。还在“明治维新”时期,明治 天皇就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在 1876年, 首先胁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 ,获得了通商、租地、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 等侵略特权, 从此全面向朝鲜渗透, 并与清政府激烈争夺对朝鲜的宗主权。 1884年 12月初, 朝鲜国王在清军的帮助下,迅速镇压了“甲申政变” 。日本政府就此对清政府进行要挟,于 1885年派宫内大臣伊藤博文来华,与清政府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规定朝鲜今后发 生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需要出兵朝鲜时,必须事先相互通知。 1890年,山县有 朋就任首相后, 在施政演说中赤裸裸地把朝鲜和中国的东北、 台湾等地都说成是与日本有关 系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有权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 ,公开煽 动侵华狂热。 1890年后,日本开始以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来建立和发展近代化的海 陆军。
日本的北进策略, 和俄国的远东政策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但又怕日本倒向与它争霸远东 的劲敌英国,因此,对日本又“极力拉拢” 。英国这时正向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进行经济渗 透,希望有个较为安定的局势, 并不希望日本发动战争。 但为了利用日本牵制俄国,阻止俄 国势力南下,因此又愿意支持日本。 法国在中法战争后, 有意利用日本的北进政策,以便它 在我国西南各省扩张势力。德国是后起强国,想利用战争在远东分到殖民地。因此,法、德 两国都希望日本发动战争。 这时美国正集中力量在太平洋扩展势力, 无力顾及远东, 所以扶 植日本作为它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伙伴。 日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 加快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步伐, 寻找发动战争的机会和借口。
1894年 5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 则极力劝诱清政府出兵,保证日本“必无他意” ;而在国内则秘密下达动员令,作了出兵占 领朝鲜的充分准备。 清政府对日本的 “保证” 深信不疑。 于 6月 5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陆 军一千五百人去朝鲜,并按《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了日本。其实,日本早在接到通知 以前, 就按预定计划于 6月 5日成立了战时大本营。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 先后以护送驻 朝公使大乌圭介返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 陆续出兵朝鲜达一万余人。 入朝日军占据了从仁川 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并逐渐包围驻守牙山的清军,不时乘机挑衅。
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仍没有认真备战的打算,而是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 。李鸿章 每日奔走于俄、英、德、法、美各国驻华公使之间,但希望一个个破灭。在这期间,日本却 在寻找时机。 7月 23日,日本军队闯入朝鲜王宫,劫持朝鲜国王,组织傀儡政权。 7月 24日,李鸿章在光绪皇帝和主战派的压力下,派军队从鸭绿江进军平壤, 并雇佣英国商船 “高 升”号运兵渡海,增援牙山港清军驻地。 7月 25日,我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 “广乙”等 三舰从牙山起碇返航, 取道丰岛西北海面驶向旅顺。 奉命在牙山口外往返巡逻的日本 “吉野” “浪速” “秋津洲”三舰,立即对“济远” “广乙”拦截围攻,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 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黄海大战”一目的内容看一下,了解这次海战的 主要过程。从中体会战争的惨烈和中国海军气贯长虹的反侵略决心,并能复述主要内容。 [学生看书]??
[板书]2. 黄海大战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黄海大战的简单过程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1894年 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 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日舰直逼中国旗舰,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为保护旗舰, 指挥舰艇冲锋向 前,迎战敌舰。四艘日舰包围致远舰。邓世昌沉着迎战,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也 将用尽。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 壮国家的声威。 ”他下令开足马力,朝日舰“吉野”号撞去。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施放鱼雷, 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教师讲述]9月 16日,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舰艇十余艘护送援军至大东沟。 17日上午十一时,正当北洋舰队准备返航旅顺时,一支庞大的日本舰队出现在西南海面上。 丁汝昌发现这支舰队后,即命令各舰升火以待,并令“定远” “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为 人字雁行阵列迎战。十二时五十五分,日舰即向北洋舰队开炮,并凭借它的快速,横越“镇 远” “定远”两铁甲舰,绕攻右翼小舰。 “超勇” “扬威”相继中弹起火,前者旋即沉没, “致 远” “经远” “济远”三舰被敌舰隔出圈外,中国舰队逐渐居于劣势。这时,丁汝昌虽在“定 远”号飞桥上摔下受伤,仍坐在甲板上鼓励士气。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 督战,沉着指挥。有的炮手身负重伤,仍裹伤再战。 “致远”号在激战中中弹最多,船身倾 斜,弹药将尽,在此危急时刻。管带邓世昌依然下令,开足马力向凭借快速极其猖狂的“吉 野” 舰撞去, 拟同归于尽, 不幸途中为鱼雷击中而沉没, 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人壮烈牺牲。 “经 远” 中弹起火, 又在追歼敌舰时中了鱼雷。 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继续开炮击敌, 直至沉没, 舰上二百七十人除十六人获救生还外,都为国殉难。下午五时, “靖远”见“定远”桅楼折 断,无从指挥,便主动代替旗舰升旗集队。其他各舰纷纷向“靖远”靠拢,声势渐振,与日 舰继续战斗。 由于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 终于迫使日舰首先退出黄海。 北洋舰队退返旅 顺。
下面我们通过影片《甲午风云》 ,来领略一下当时的战争场面,从中体会邓世昌等人的 爱国之情,学习他们不畏强敌,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放《甲午风云》影片中“黄海大战”一段)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讲述和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到,有一个人给我们的印象最深,谁 呢?是邓世昌。可以说,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是中国广大爱国官兵的缩写,在邓世昌身上, 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抵御外侮、 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邓世昌在他短暂的人生中, 用尽身 心,饱醮浓墨,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这个字,越到后来,越能显现出一种光芒:是 一种为华夏儿女指路的光芒, 是一种在世人面前呈现中华儿女高大形象的光芒。 下面, 请同 学们用自己的知识,讲讲关于邓世昌的事迹。
[学生讲述]光绪二十年(1894) ,日本进攻朝鲜,清政府在朝鲜政府的请求下,派左
宝贵率领 1.4万名清兵前去支援。七月二十一日,李鸿章雇用英船“高升”号等三艘商船, 运送陆军 2000人增援驻牙山清军。日本特务用重金收买李鸿章的外甥,获得增援牙山的情 报。立即派出 15艘军舰,集结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面,堵截偷袭中国军舰。
“高升”号等三艘商船在“济远”等三艘军舰的护航下,驶进丰岛海面时,遭到日军的 突然袭击,由于敌众我寡, “济远”号又在舰长方伯谦的逼迫下,临阵逃脱,致使“高升” 号 2000多名清军将士全部遇难。
九月十六日, 清朝海军完成护送任务后, 从鸭绿江口的大东沟准备返航旅顺。 突遭日本 舰队袭击。 日本船只刚开始挂的是美国的国旗而且速度非常快。 当双方清晰可见时, 日舰降 下了美国国旗, 瞬间换上了日本旗。 鱼贯纵列衔尾疾驶。 向北洋舰队扑来。 丁汝昌立即将情 况向各管带讲清,并说:“我们宁可战死,也不可逃跑!众位听我将令:我舰队分为两路, ‘定远’号和‘镇远’号吨位大、铁甲坚、火力强,作前锋迎击敌舰。我在‘定远’号上指 挥。其他各舰要随机应变。我们虽然弹药不足,但只要团结一心,是可以打败敌舰的。 ” 战斗一开始,敌舰就集中火力向丁汝昌所在的旗舰“定远”号轰击。在猛烈的炮火下, 丁汝昌镇定自若, 毫不畏惧。 忽然想到李鸿章曾再三叮嘱他, 千万不要与日本舰队正面交战。 而今日日寇寻衅,焉能逃走!一定重创鬼子军舰,他命信号手发出命令:“攻击日舰右翼! ” 大海上的炮声轰响,水柱升腾,硝烟弥漫。突然,一颗炮弹飞来,正好落在丁汝昌身旁,炸 断舰桥,丁汝昌身受重伤。他忍住巨痛,坐在甲板上,督促旗舰官兵英勇抗敌。由于旗舰失 去指挥能力,北洋舰队开始有些混乱,正在这时, “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命令旗手:“升起大 旗! ” , “致远”号成了旗舰。邓世昌首先命令“济远”和“经远”两舰向它靠拢。然后又发 信号,命各舰集中火力,攻击日本旗舰“松岛”和装备精良的“吉野”号。由于“济远”号 管带方伯谦拒绝向“致远”靠拢,企图逃跑。竟将“扬威”号撞伤,致使“扬威”号被日舰 击沉。邓世昌炸伤“吉野”号后,因炮弹打光,指挥“致远”舰撞向“吉野”号,不幸被鱼 雷击中,全舰 250多名官兵全部殉难。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除了黄海大战外,还有辽东战役、威海卫之 战等战役。 由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方针和指挥不力, 这些战役都以失败而告终。 特别是威海 卫战役的失败,标志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稍作解释)
[教师过渡]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 《马关条约》 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签订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下面, 我们就 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板书]二、 《马关条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马关条约》一目第一段的内容,了解《马关条约》签订的背 景。
[学生看书]??
[板书]1.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
[教师讲述]黄海大战后,清政府一味地向敌人妥协,致使日军肆意横行,无所顾忌。 黄海海战后, 李鸿章故意夸大损失, 压制海军将士巡海迎敌的要求, 以 “保船制敌” 为借口, 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藏到威海卫军港,造成了坐守待毙的局面。 1895年 1月 20日,日本陆军 在联合舰队的掩护下,开始在山东荣城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 30日,日本海军占领威海 卫南北两岸炮台,随即封锁东西港口。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杀。丁汝昌死后,英国 顾问浩威假托他的名义起草投降书, 缴出残余舰艇十一艘和刘公岛炮台及军资器械, 向日军 投降。 17日,日本舰队开进威海港,并在刘公岛登陆。至此,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 舰队全军覆没。
1894年 10月下旬,日军按照预定计划,分两路向中国大举进犯。一路以山县有朋为司 令官,率军渡过鸭绿江。另一路以大山岩为司令官,于 10月 24日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
大连、旅顺先后失陷。这时,清军的最后一战失利,京师震动。清朝开始派李鸿章为全权大 臣,赴日本议和。 4月份签订了《马关条约》 。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马关条约》的内容看一下,然后和《南京条约》的内容比较 一下,从而理解《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程度”的含义。
[学生看书]??
[板书]2. 《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师提问]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马关条约》比《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 化程度。
[学生回答]回答一:《南京条约》 中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 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回答二:《南京条约》赔款 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进一 步增加了人民负担和加剧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回答三:《南京条约》允许五口通商; 《马关条约》增辟通商口岸,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自 然经济的解体。
回答四:《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学生在回答时可采用一人说一点, 如上所示。 或一个学生全部回答, 其他同学补充等 方式,关于危害,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出。如不能,则由教师逐条分析,见后)
[教师分析]从清政府对日宣战(1894年 8月 1日)到平壤、黄海战役前,由于战争 胜败尚未定局, 慈禧等人在国内抗日卫国舆论的压力下, 暂时不敢公开求和活动。 列强密切 注视着局势的发展,也暂时中止了“调停” 。但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和清军接连溃败,慈禧 急切地要求停战议和。旅顺口失守, 慈禧害怕日军进犯京津, 就不顾光绪等人的反对, 先支 持奕 与日本疏通,后于 1895年 1月 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 权大臣,并聘请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
日军这时正在猛攻威海卫,气焰十分嚣张。为了压迫清政府接受他的全部侵略要求, 借 口清政府求和代表“全权不足” ,对张荫桓、邵友濂恣意侮辱,拒绝谈判,张、邵二人终于 被迫回国。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 2月 2日公开指定要李鸿章充任代表, 并向清政府提出:必 须以割地、 赔款为议和条件。否则, 不必派代表到日本。 这时的李鸿章深知这次议和的最大 问题是割地问题,连续请求各国出面阻止,一一碰壁。李鸿章为了不承担割地的罪责, 表现 上声称不赞成割地。但又强调不割地无法求和,表示只有给他割让土地的全权后才能赴日。 这时的慈禧却装病躲入深宫,传话李鸿章要他“一切遵上旨” ,显然是想推卸这割地卖国的 罪名。 一直犹豫不决的光绪帝被形势所迫, 在 1895年 3月初终于让恭亲王奕 代传他的 “面 谕” , 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 “以商让土地之权” 。 李鸿章赴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马 关条约》 。下面我们根据课本上的内容,逐条分析它的危害:
[板书]3. 《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
1.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这是日本继俄国之后,对中 国领土进行的一次掠夺。它迫使台湾和祖国分离,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 帝国主义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 巨额的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 府无力偿还,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 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 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 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教师强调]同学们还要注意: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里是割给日本了,但由于俄国 的不满, 并纠合法、 德进行干涉, 迫使日本又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但清政府又多出了 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此为一。二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要了解,特别要注意徐骧 和刘永福两人。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我们在 《马关条约》 一目里, 学习了哪几个问题? [学生归纳]??
[学生回答]我们讲了四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二是《马关条约》的 内容;三是《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四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教师分别把这四点 写在《马关条约》目下)
[教师总结]同学们,到现在为止, “甲午中日战争”我们就学习完了。在这一课里, 我们重点讲了两个问题:一是黄海大战,二是《马关条约》 。黄海大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一 场有代表性的战役。 双方的实力, 反映出的问题都是双方各自情况的一个缩影。 《马关条约》 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决定因素就在于清政府的妥协退让。 同学们下去后,还是要通过《马关 条约》的内容来领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这句话的含义。 [布置作业]
1. 黄海大战中,下令用舰撞击日舰“吉野”号、被鱼雷击中沉没的军舰名和该舰管带分 别是
A. 经远舰、林永升 B. 致远舰、邓世昌
C. 济远舰、方伯谦 D. 定远舰、刘步蟾
答案:B
2. 日军疯狂屠杀当地居民近两万人是在攻下哪个城市之后
A. 大连 B. 旅顺 C. 平壤 D. 济南
答案:B
3. 分别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和大大加深的两个条约是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马关条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4. 连线
① 1842年 ①《南京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等
② 1860年 ②《马关条约》 ②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③ 1895年 ③《北京条约》 ③割让香港岛
答案:①→①→③
②→③→②
③→②→①(注:从左向右连)
●板书设计
第 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甲午中日战争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2. 黄海大战
二、 《马关条约》
1. 《马关条约》签订的背景
2. 《马关条约》的内容
3. 《马关条约》的危害和影响
范文二: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浅析
摘要: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巨大的 ,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使中国进一步 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的开端。日本依据《马关条约》 , 不但从中国夺取了 台湾及其周围岛屿的领土 , 而且从清政府掠取了巨额战争赔款 , 这些战争赔款被 作为扩展军备及发展近代工业和义务教育的费用 , 迅速增强了日本的国力 , 从而 使日本实现了“脱亚入欧”的梦想 , 变身为封建的军事帝国主义国家。清朝为什 么会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 ? 清朝到底能不能打赢那场战争 ? 一直以来都是国内 学者在研究甲午战争中的论题之一。本文依据中日两国的历史资料 , 就甲午战争 前中日两国的政局演变 , 简要地作以归纳和分析 , 通过对比 , 希望能够比较清楚地 解释清政府在那场战争中失败的缘由。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一 国内背景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脱亚入欧” ,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 1888年,日本产业革 命出现高潮, 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 国内 本身就资源匮乏、 市场狭小, 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 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 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 ,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 的 “大陆政策” 。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 第二步是吞并朝鲜, 第三步 是进军满蒙, 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
中国方面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 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 (特别是军事技术) 方面向欧美看齐, 因此清王朝 一 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 1888 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 个强大的海军力量, 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但清政府并未像日本那样
变革国家制度, 因此所谓的 “中兴” 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 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 律松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 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欧美方面那时候,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 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 英国企图利用日 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 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 也支 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 但尚未准备就绪, 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 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 有利条件。战前冲突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早在 1867年,明 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
二 国际背景
如果把鸦片战争看成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第一次高潮, 那么甲午战争则无 疑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劫难。 《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但大大加强了中国半殖民 地化的程度, 也揭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第二次高狂潮的序幕, 这不能不说是 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甲午战争的爆发绝对不是偶然的, 我们应该从更为广阔 的社会背景来探讨其爆发的原因。 从国内因素来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 “委屈顺从” 、 “力保和局” 的外交政策、 日趋腐败的封建统治, 落后的农业经济 和软弱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对一触即发的中日战争也缺乏足够的准备, “ 视 东寇无事” “终日唯以听戏纵欲为事, ” 从而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 但这绝 不是唯一的原因, 把甲午战争放在世界的视野下, 考察当时复杂的国际背景必将 有益于认识战争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十九世纪末, 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为了维持 垄断资本, 各帝国主义疯狂地夺取海外市场、 原料供应和资本输出的场所, 掀起 了瓜分世界领土的高潮。而当时各帝国对美洲、非洲的分割大多已经完成, “世 界分割完毕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 于是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便集中到了远东地区。 1894年的甲午战争便是在帝国主义之间争夺远东矛盾的时代反映。沙俄、英国、 德国、法国、美国对待甲午战争的态度与立场,本质上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
绝无半点对中、 朝人民利益的维护。 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虽有侵 华之勃勃野心, 但是不成熟的经济使之在侵华的问题上仍有顾虑, 古人所论 “连 鸡不飞” ,使它确信, “列强利益不同,各怀鬼胎,彼此勾心斗角,不可能联合” 于是便无所顾虑起来。 本文试就俄国在甲午战争上的态度立场, 分析日本发动甲 午战争的国际背景。
1. 朝鲜问题
在考察沙俄同甲午战争的关系时,首先应该从沙皇的远东政策入手。 1888年 5月 8日沙俄召开了远东“特别会议”。 这次会议集中体现了沙俄当时的远东政 策。 沙俄在会议上分析了“朝鲜位于满俄边境, 在相当的情况中它可以成为我国 的战略据点 ” 这无疑暴露出沙俄的战略意图, 它已经把朝鲜作为远东政策的焦点, 并力图推进这一政策。 沙俄不会满足已经取得的利益, 它所要做的是充当朝鲜的 保护国。这就不能不使它考察到“朝鲜方面是否会威胁我们的安全”,会上认 “朝鲜本身是不足道的, 但是由于它的软弱, 一旦被别国之一所占有, 它可能成 为敌视我国的工具。 ”那么谁又有可能成为威胁沙俄在朝利益的工具呢?沙俄在 比较分析中国和日本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日本在 1884年汉城之乱后, 由于中 国的反对已经改变了对朝鲜的看法, 那么无疑, 中国就是企图占有朝鲜, 并将之 作为敌视俄国工具的邻国了。因此,会议反复讨论中国同朝鲜的关系。
以上种种是以说明, 俄国对朝鲜早有野心, 并暗中把中国假想成为竞争的对 手, 如何占到上风是才它真正所关心的问题。 就在俄国彷徨之际, 日本的出现为 沙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中日战争一旦爆发, 中国势必有所损, 从而对于朝鲜 地区的控制将有所松动,这不正是沙俄所期盼的吗?
“如果鼓励朝鲜政府发展力量, 以至超过维持国内秩序的范围时”也是“不 符合我们 (沙俄) 的利益的”而“东京对朝鲜的看法完全符合我们的利益。 ”所 以可见, 当时的沙俄不仅把朝鲜作为远东政策的焦点, 而且企图利用日本来达到 自身的政策目的。
另外, 1894年 7月 1日中日甲午战争前, 沙俄陆军大臣万若夫斯基在给当时外 交大臣吉尔斯的信中也表述了一是日本开战应以沙俄之据点进行示威并适时通 知,这有力地证明了沙俄贯彻了 1888年会议的决策。
2.英国问题
沙俄的远东政策一方面是朝鲜,另一方面就是中国。 1891年 3月开始修筑西 伯利亚铁路便是对侵华所作的最大准备和努力。 而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 到 19世纪末, 英国一直是中国的最大既得利益者, 它占有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 设立众多工厂、 商店, 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这无疑使英国成为沙俄最强有力的对 手。
西伯利亚铁路的兴建使英俄在远东对立更加尖锐, 日本早就看出了英俄之间 的矛盾, 它很清楚只要能够很好地利用它们之间的空隙就能进入到更为广阔的侵 华空间。于是日本方面就积极活动,不断争取英国的支持。 1894年 7月 16日,日 本的努力有了结果, 英日缔结了新的 《通商航海条约》 这一条约不但解除了英日 关系中不平等的性质, 重要的是给予日本实力上的一种承认与肯定, 也是日后英 日同盟的基础。 正如英国外相在签约时所言:“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而言, 比 打败清国的大军还远为有利。 ”而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 日本就发动了甲午中日 战争。 英国对于日本的支持与纵容沙俄看在眼里, 它很清楚, 倘若强硬反对日本, 必将使日本和英国联系得更为紧密, 这对以后沙俄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大势力是极 为不利的, 也是沙俄所不愿意看到的。 那么沙俄也绝不会把自己搞到同日本公开 为敌的尴尬处境的,于是沙俄也不再提及日本从朝鲜撤兵的问题。
3. 清朝问题
一直以来, 清朝的统治者都满心希望沙俄会出面调和中日关系, 由别人来解 决战争的危机,做着自欺欺人得美梦。对于中国的请求,沙俄一直地虚与委蛇, 使清朝统治者一直充满了幻想, 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力都放在了慈禧六十岁“万寿 大典”上, 没有对战争进行充分的准备。 不难看出沙俄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要维 护自己的殖民利益。 他不愿中日开战, 因为这是在朝鲜问题的一大冒险。 而一旦 开战,他又不希望是中国胜利,因为这很可能把朝鲜这块肥肉送到中国的嘴里。 若是把日本公开放到自己的对立面上, 不但暴露了自己的侵朝野心, 也不利于以 后在中国问题上同英国的较量。 而沙俄态度看似不“明确”的“明确”, 却给日 本创造了胜利最为关键的时机。
三 总结
众所周知, 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其经济基础是密不可分的。 在当代社会, 凡是在
国际事务中指手划脚、甚至粗暴动武干涉他国内政的无不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国 家, 正因为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 他才有胆量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行事。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甲午战争惨败的钟声时时撞击, 提醒整个中华民族清醒地面对中华发 展之大计。
新中国历经五十年, 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奋斗, 开创了经济腾飞的新局面, 但问 题与不足却仍不容忽视。 虽然中国有了如此辉煌的业绩, 但却不是世界强国, 没 有在国际事务上充当主角的能力。 而且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 日本右翼势力掀起 历史逆流, 使中国和亚洲的和平面临挑战。 腐败与落后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 因。 经济决定一切, 腐败的政治、 落后的生产力必将导致经济的衰弱, 从而把民 族、国家引向败亡的深渊。
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方面如政治、 军事、 文化的突飞猛进。 九七年的金融 风暴中, 中国站住了, 站稳了, 经受住了冲击, 说明中国经济已具备了一定实力。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的经济将进一步走向世界, 将再掀起国内经济发展 的新高潮。 而且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中国的国际地位会大大提高, 她将是稳定亚太乃至世界的镇石。
参考文献
【 1】 《 甲午战争:中日背景比较 》
【 2】 《 中日甲午战争的国际背景 》
【 3】 《略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背景 _过程及其影响》
范文三:甲午中日战争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授课人:利辛中学 李强
[教材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之一。这场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关系到世界格局。通过这场战争,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并成为亚洲战争的策源地。而中国由于这场战争,国力更加衰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同时这场战争也使中国人民觉醒,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教材共分三个子目:一是黄海海战。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这一战役为中心,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二是《马关条约》。主要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和影响。三是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了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战争方面的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也初步具备了如何识记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产生的影响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注意力和求知欲,讲授“黄海海战”一目,可采用启发式教法,先提出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吗?启发学生思考,再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又失败了?学生从史实中分析得出:清政府腐败、李鸿章妥协退让、避战保船,最后发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知道黄海海战以及邓世昌的爱国事迹等基本史实。培养阅读、收集史料和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2. 能说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认识《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判断,提高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课前收集和阅读有关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等资料,练习讲述基本史实。
2. 充分利用《甲午中日战争形式图》,能将战争中发生的主要事件的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掌握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3. 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归纳说出其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本质,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将领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难点
《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师用具] 多媒体教室、地图册等。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甲午中日战争》里的视频片断。
师:同学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片断和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吗?
生:甲午中日战争。
师:对,刚才播放的只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个片断,同学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情况,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显示课题)。
[内容探究]
一、黄海海战
1. 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播放幻灯片(战争背景)、(大陆政策),引导学生得出: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 黄海海战的经过。可以先由教师放映影片《甲午海战》的重要片断,播放幻灯片(4—13),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要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请2-3位同学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队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一死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爱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老师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 黄海海战的结果。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由老师结合幻灯片(14、15)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威海卫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播放幻灯片16,让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展示幻灯片(17——20)资料,总结出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放映幻灯片21)。
4.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国的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播放幻灯片22)。
5.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播放幻灯片(23、 24)。
6.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播放
幻灯片(25-27)。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播放幻灯片28)
2.播放幻灯片29,通过《时局图》让同学们知道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最后播放幻灯片30、31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黄海海战
1.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2. 黄海海战的经过、结果
二.《马关条约》
1.时间、双方代表
2.内容:(多媒体展示)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
2.时局图
范文四: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辽东半岛战役和日军旅顺大 屠杀;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三国干涉还辽。
二、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 中日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和侵略 中国而蓄意发动的不义战争,是日本资产阶级政府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 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 来畜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明治维新后, 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它和浓厚的封建残 余及天皇制国家机构相结合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侵略住。 为满足资产阶级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 斗争视线,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征韩侵华”大陆政策。
1894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为维持反动统治,要求 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日本为给自己出兵制造借口, 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 日本驻朝使馆 译员郑永邦,奉命向清廷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 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 ”清朝听信日本的保证,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 率淮军 1500人到朝鲜牙山,并根据《天津会议专条》的有关规定行文通知日本政府,并声 明, 一旦朝鲜局势安定, 立即将清军撤回中国。 这样清政府落入日本预谋的圈套。 清军出动 之前, 日本内阁已于 6月 2日通过决议, 以保护侨民为名, 出兵朝鲜。 日本政府派出数倍于 清军的兵力在朝鲜仁川登陆, 并控制汉城等战略要地, 为进一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进行军 事部署。 起义平息后; 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军, 日本不仅拒绝, 而且增兵到一万多人。 中国军队被日军隔绝在牙山一带,孤立无援,落入日军的陷井之中。 1894年 7月 23日,日 本突然包围朝鲜王宫, 俘虏并囚禁朝鲜国王李熙, 组织起傀儡政权, 并迫令其邀请日军驱逐 在牙山的清军。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2.丰岛海战和牙山战役。
日军偷袭丰岛, 是为了阻止清军从海道增援牙山, 保证其陆路战斗首战获胜。 丰岛海战 的同一天, 日陆军从汉城出发, 偷袭牙山清军, 清军战斗失利, 叶志超率军逃跑, 退守平壤。 清政府见日本侵略者已公然揭开战幕,被迫于 8月 1日对日宣战,日本也于同日宣战, 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二、平壤之战和黄海之战
1.李鸿章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清政府一直避战求和, 寄希望于英、俄等列强“调停” 。中日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既怕战火冲击她的万寿庆典, 更怕在战争中削弱她的最高统治地位, 所以一心只想保持和局, 早了战事。 李鸿章从来把淮 军、北洋海军当作私产和个人升官发财的资本。为保他的权势,也竭力迎合慈禧太后意旨, 主张保持和局,把希望寄托在帝国主义调停上。在军事上,他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命 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这样,清军既不能主动进攻,也不能择险拒守,致使万余 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
2.平壤之战。叶志超从牙山败退后于 8月底到达平壤。他慌报牙山大捷,并称沿路以 少胜多,击退敌军。在李鸿章庇护下,不仅未受惩处,反被赏银二万两,并被任命为平壤各 军总统。 及至 9月, 侵朝日军已达 5万多人, 中国军队在平壤的约 2万人。 叶志超不积极布 置防务, 坐守孤城, 等待挨打。 在日军发起总攻前夕, 叶志超主张弃城撤退, 被左宝贵制止。 1894年 9月 15日,日军分四路进攻平壤,清军仓促应战。
当时,清军依城划分各军防区。其中左宝贵守北城玄武门,牙山军(叶志超原部)守西 门, 卫汝贵所部盛军守西南门及南门, 马玉昆所部毅军守东门及大同江东岸。 清军主力分布 于东门及大同江东岸, 所以东路战斗非常激烈。 马玉昆率军在大同江东岸拚死抵抗, 浴血杀 敌, 打死打伤许多敌人。 据日本官方记载, 东路战斗中日军将佐以下死者约 140名, 伤者约 290名。 激战自清晨 4时延续到午后, 最后迫使日军败退。 北路战斗也极为激烈。 15日拂晓 前, 日军两支队联合进攻北城。 左宝贵亲自登城指挥, 士兵拚死奋战。 敌炮兵占领附近山头, 居高临下, 发炮轰击清军, 平壤北门外炮兵阵地相继失守, 制高点牡丹台也为敌军攻陷。 左 宝贵决心与城共存亡,身穿黄马褂,继续指挥, 11时,左宝贵中炮牺牲,士气大挫,玄武 门遂被日军攻占。 此时, 叶志超立即下令撤军。 正当东西两路清军准备乘胜出击时, 忽闻北 路失利,并接叶志超的撤军命令,只得率部回城。夜间,叶志超率诸将弃平壤城逃走,退到 鸭绿江北岸。日本占领了平壤。此后,战火燃到中国境内。在战火烧及国门的危难之秋,慈 禧正筹备庆贺她 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大事铺张,她挪用海军军费修建的颐和园工程,仍 在继续进行,完全置民族和国家安危于不顾。可谓“太后不识国事险,危亡犹筹万寿典,挪 用军费修颐和完,此战岂能不失败。 ”
3.黄海之战。
平壤战役后两天,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9月 17日,日本舰队侵入我鸭 绿江口大东沟海面, 向刚完成运兵任务准备返航的中国舰队进行突然袭击。 中国海军提督丁 汝昌缺乏准备,率军匆忙迎战。战争开始后,中国定远号等 10舰排成人字形阵,定远、镇 远两铁甲舰居中领先,居人字顶部,其它各舰分列两翼。国旗舰定远号的飞桥被大炮震断, 丁汝昌从桥上坠落负重伤, 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替指挥作战。 海战初, 两军交锋 互有胜负。 战斗打响后不久, 敌舰炮弹正中定远号信号装置, 旗舰不能再发信号, 舰队失去 指挥能力。 日本乘势发起攻势, 北洋舰队处境十分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 广大爱国官兵不畏 牺牲,英勇战斗。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致远”号在舰身多处受伤、炮 弹将尽的情况下,与日主力舰“吉野”相遇,邓世昌认为“倭(日)舰专恃吉野,沉是船, 则我军足以夺其气而济事” ,遂开足马力向“吉野”撞去,誓与敌同归于尽,不幸中鱼雷沉 没, 全船官兵 250人为捍卫国土葬身鱼腹。 经远舰被击中起火, 管带林永升和全舰官兵边激 水灭火, 边发炮攻敌, 当他们遥见一日舰, 似已受伤, 即鼓轮追之, 被日舰释放的水雷击中, 顷刻间全船碎裂, 舰中 270人除少数遇救外, 其余同沉于海。 这次海战, 中国海军爱国官兵 的英勇抵抗,给日军以巨大打击,日本旗舰松岛号中弹起火,弹药仓爆炸,侵略军死伤 100多人。 西京丸被击毁, 吉野号被打得丧失了战斗力。 海战中, 北洋舰队的致远、 经远、 超勇、 扬威、广甲 5舰沉没。战至傍晚,日本联合舰队首先转舵逃出 场,北洋舰队追击 10余海 里, 然后整队驶回旅顺。 此战历时 5小时之久, 为世界海战史上所罕见。 黄海一战中日双方 互有损失, 中国损失大于日本, 它使中国北洋海军实力大为削弱,但主力尚存。 李鸿章为保
存实力,极为誇大战败程度,说北洋海军“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命北洋舰队躲入威 海卫港内, 不许巡海迎敌, 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从而大大便利了日本的进一步 侵略。
三、辽东、威海之战
1.辽东之战。辽东半岛面临黄海,不仅是日军从海上进攻东北的唯一通道,更重要的 是它与山东半岛遥望相对, 共同封锁着渤海海峡, 是保卫京津的重要门户。 位于辽东半岛南 端的旅顺口是北洋舰队的重要基地之一, 又是日军从渤海湾登陆, 进行直隶平原决战方针的 严重障碍。
黄海之战后,日军经一个多月休整后于 10月下旬分两路同时向辽东发动进攻。一路从 朝鲜义州渡鸭绿江入侵,中国聂士成军交战失利,其余各军相率惊溃。另一路日军于 10月 24日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从背后袭击旅顺和大连。 11月初,日军进攻大连,由于守将 赵怀业事先只守炮台,不顾后路且临阵逃脱,日军不战而占领大连。 18日,日军猛攻旅顺, 清军将领纷纷准备逃跑,只有徐邦道率残军抵抗。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卫“避战保船” ,坐视 大连旅顺落入虎口。 22日旅顺陷落。旅顺失陷后,日军对当地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实行惨 无人道和灭绝人性的野蛮屠杀。全城有 1.8万多人被屠杀,仅 36位埋藏尸体者幸免。教材 中列举的文献资料 “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的一份报告” 是日军野蛮屠杀旅顺和平居民的有 力旁证。
2.威海之战。
威海卫军港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的顶端, 与旅顺港隔海相望, 是北洋海军的重要军事基 地。甲午中日战争最后一次战役,在这里进行。
威海卫港岸呈半圆形, 如两臂环抱, 港内的刘公岛、 日岛是两座天然门户, 地势极为险 要。军港分南岸、北岸与刘公岛三个防区,沿岸有南北两帮炮台共 15座,刘公岛、日岛计 有炮台 5座,总计安设火炮 100多门。北洋舰队的 15艘舰船泊于北口,可以水陆呼应,日 军从正面进攻极端困难。 因此, 日军采取从威海卫以南的荣城弯登陆, 从背后包抄威海卫的 战术。 同时, 也从海面发炮轰击威海卫。 黄海战役后, 李鸿章令北洋舰队躲在威海卫消极避 战,如“违令进战,虽胜亦罪” 。故日军在荣城弯登陆时,北洋舰队只能坐失战机。 1895年 1月 26日, 日军开始进攻威海卫, 1月底, 南北两帮炮台先后被日军攻占。 北洋舰队腹背受 敌, 形势十分危急。 丁汝昌下令刘公岛、 日岛各炮台集中火力反击, 并下令各军舰开炮还击, 击沉日舰 2艘, 鱼雷艇 5艘, 但终难挽回败局。 日军利用占领的南北两帮炮台, 配合海军舰 队夹攻刘公岛、岛及港内北岸舰队,先后击沉定远、来远、威远等舰。危难中,丁汝昌拒绝 献船投敌的要求,决意冒死突围,遭到马格禄、浩威等洋员和一些将领的极力反对。后来, 这些败类唆使暴徒手持刀矛逼丁汝昌尽快投降。 丁汝昌气愤之下, 服毒自杀。 第二天, 他们 盗用丁汝昌的名义起草投降书, 率舰队投降。 李鸿章经营十几年的北洋舰队就这样全军覆没 了。
四、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 1895年 3月 19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到日 本马关(今下关) ,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 4月 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主要内容有: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 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辟内河新 航线;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2.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使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 的矛盾和斗争尖锐化。 日本侵占辽东半岛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俄国在我国东北的利益, 而且也 影响到俄国在太平洋的霸权。日俄两国争夺我国东北的矛盾尖锐化,使俄国决定不惜一战, 强迫日本退还辽东。 德国当时已成为后起的工业国, 它正在千方百计向远东伸张势力, 法国 是俄国的同盟国,自然支持盟国的主张,并期望在干涉还辽中从中国勒索报酬。 4月 17日, 在《马关条约》签字这一天,俄国政府正式邀请德、法两国,联合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 岛。其后,警告日本退还辽东,并限期答复。同时,俄、德、法三国军舰纷纷出现于日本附 近海面, 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日本鉴于国内海陆军备空虚和舰队长期疲劳、 军需缺乏诸 原因, 于 5月 5日向三国表示完全接受劝告, 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水久占领。 日本对中国则寸 步不让,向清政府勒索白银 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3.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 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 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 台湾、 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 使台湾 和祖国隔离 50年,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清政府为了偿付巨额赔款,加紧搜括 人民,还大量举借奴役性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等于将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奉 献给侵略者宰割, 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 这使 民族工业受到摧残,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范文五:甲午中日战争
课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 4课甲午中日战争
课 型:新授
教学模式:双为主、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 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 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 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 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 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 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台湾》:
“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 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利用设问:这里的 “ 夏日 ” 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 ── 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 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 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 ” (字幕)。与清朝形 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 “ 大陆政 策 ” 。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 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朝鲜请求清政府 “ 助剿 ” ,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 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补充:1894年 7月,丰岛战役。牙山战役。 1894年 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 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 “ 此日漫挥天 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 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 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 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 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 约 ──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1895年 4月 ” 及会场、李鸿 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 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 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 包括本岛、 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 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 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 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 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 “ 洋债 ”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 的三倍多,其 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 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 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 击 “ ** ” 。
[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 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 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 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 “ 万寿盛典 ” ,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 不败之理。
得出结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 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达标反馈:(多媒体展示)
1.出示达标练习题目
2.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 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 学课文,谈感想:
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 腐败无能,饱受欺凌 ” (字幕)。
在动态出现的 “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 字幕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1、必要性 —— 日本
2、可能性 —— 中国
3、借口(导火线) —— 朝鲜
二、战争的经过(1894—— 1895)
1、主要路线:
2、主要战役:陆战 —— 海战 ——
三、战争的结果 —— 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签订
2、内容
[教后反思 ]
通常不同的施教者,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处理会有所不同,正所谓 “ 教无定法 ” , 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 无缺的,但我们却可以运用教师本身的特长结合学生实际创造出一节 “ 实用、实效、实在 ” 的课堂效果。
在准备《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上课方式,进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对课件做 了多次修改。其间遇到一些问题,最为显著的就是如何使用当前教材的问题。就比如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 时候,原因部分从简讲到细讲和补充,在备课过程中我也准备了国际方面的原因。但是考虑到补充的课外 知识太多的关系,并没有使用。
在课程目标和情感价值观方面,这节课除了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和理解《马 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外,更多想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培养学生确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的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增强分析和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能力。
我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设的提纲,更多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师生的建构中生成的。在课堂上不能陷于自 身的设计而忽略学生的发挥,应该抓住学生的话题展开。当然这构建在老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和反应能力上 面,是长期刻苦训练出来的。我们不能期待每节课都有许多问题的生成,但我们可以用已经有的课堂实践 经验指导我们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这为我们以后撰写教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大有裨益。虽然我们要准 备一节好课,会很费时也很累,但是一旦我们用心投入了,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并且自己消化了,在以后 的教学中就能变得很轻松,很得心应手。
(滕州市级索中学 孔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