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数学高考零距离答案
第十四章 空间直线与平面
第62讲 平面的基本性质 基础自测
1.共线;公理2 2.4 3.1 4.D 5.A 考点突破
例1 变试题 证明略
例3 变试题 ?
课时作业
1.1或4 2.19,26 3.平行或重合 4.相交或异面 5.6 6.D 7.D
8.(1)AH:HD=3:1 (2)证明略
9.(1)证明略 (2)P、Q、R三点共线.证明略
10.证明略
第63讲 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基础自测
o601. 2.l至少与a,b中一条相交 3.??? 4.?? 5.C 考点突破
例1 变试题 D
arctan5例3 变试题
课时作业
πo2901.1 2.7 3. 4. 5. 3
6.B 7.C 8.B
10222cab,,9.(1) (2) arccos10
10.证明略
311.arccos 6
第64讲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基础自测
3oo,900,1.无数 2.平行或a在平面内 3.?? 4. 5.A 4考点突破
例2 变试题 A
例4 变试题 证明略
课时作业
12011. 2.10或24 3.平行 4. 35
5.D 6.C 7.B
21058.(1) (2); arctanarccos3510
9.(1)证明略 (2)证明略
10310arctan310.(或或) arcsinarccos1010
第65讲 两平面的位置关系
基础自测
o1.充分非必要 2.45 3.?? 4.D 5.D 6.C
考点突破
例1 变试题 (1)证明略 (2)证明略
AD11例2 变试题 (1)当时,平面 BC?ABD,1111DC11
AD,1(2) DC
3o30cos,,DFQ例3 变式题 (1)证明略 (2) (3) 4
2例4 变试题 (1)证明略 (2) 课时作业
21.3 2.(2) 3.10 4.?? 5. 3
6.A 7.B 8.C
9.(1)证明略 (2)证明略
2110.(1)证明略 (2) 7
第66讲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
基础自测
πk1. 2.3,2 3. 4.A 5.A 6.B kk,,,Zπ(1),(5,9,2),,6考点突破
例1 变试题 (1)x=1 (2)x=1 (3)x=2 例2 变试题 DEEF,,5,6课时作业
161.3 2.0 3. 4. π(0,1,0),3
5.C 6.D 7.C 8.A
r2rr9. abc,,,25
10.略
11.略
576(2,,)12.(1) (2) (3) h,2S=?ABC332
第67讲 空间向量的应用(一)
基础自测
122,,(,,)1. 2. 3. 4.A 5.B 4;8,(1,2,1)333考点突破
例1 变试题 0
10,例2变试题 3
例3 变试题 不垂直,证明略
22例4 变式题 (1)(1)1xy,,,,
56arctan2例5 变试题 (1) (2) 12课时作业
πkkπ,,,Z1. 2. 3.1 (2,10),4
222()()()xxyyzz,,,,,(,,)xxyyzz,,,xxyyzz,,4.;;;212121212121121212
xxyyzz,,121212 222()()()xxyyzz,,,,,212121
rr,5,6,22ab,5. 6.3 7. 8. ,,
9.B 10.C
11.证明略
12.(1)证明略 (2)证明略
313.(1)证明略 (2) ,3
第68讲 空间向量的应用(二)
基础自测
331.12 2. 3.90 4. 5.A 6.D arccosarccos33考点突破
π例1 变试题 3
33例2 变试题 (1) (2) arccos24
65例4 变试题 5
课时作业
π225221151. 2. 3.???? 4. 5. 6. arcsin335215
7.D 8.B 9.B 10.C 11.C
212.(1)证明略 (2) ,,2
25213.(1) (2) 5
1arccos14.(1)证明略 (2) 3
16BD915.(1)证明略 (2) (3)证明略, ,25BC251
35arccos16.(1) (2) arcsin54
高考零距离
例1 变试题 D
π例3变试题 (1)证明略 (2) 3
范文二:中考零距离数学答案
篇一:零距离2010数学答案
篇二:致2008年《中考零距离》(yc数学)编辑
对2008年《中考零距离》(yc数学)的一些看法— 致2008年《中考零距离》(yc数学)编辑 阜宁县羊寨中学 李凤兵
原子能出版社出版,南京跃捷教育文化有限公司(上海编辑部)编写的苏科版2008年江苏<<中考数学零距离系统复习集<<知识梳理与专项提高训练中,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特提出商榷:
看法一
1(第五课时整式的运算一课一练填空(6)观察下列等式:
12-02=2*0+1,22-12=2*1+1,32-22=2*2+1,42-32=2*3=1,.....
这些等式反映出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将你猜想到的规律用关于自然数n的代数式表示出来______. 该书提供的参考答案为: n2-(n-1)2=2(n-1)+1
笔者认为该答案不够确切,确切的答案应为(n+1)2-n2=2n+1.
理由是:把原来的等式重新排成竖列
12-02=2*0+1
1
22-12=2*1+1
32-22=2*2+1
42-32=2*3=1
.....
不难发现等式左边减数依次为 02,12,22,32,....根据自然数的定义和补充说明0也是自然数可知这列数即为自然数的平方,可表示为 n2,而被减数依次为 12,22,32,42,....就可以表示为 (n+1)2,所以代数式应表示为 (n+1)2-n2=2n+1.
也可以从等式右边常数2后边的一列数观察而得到这是一列自然数,从而得到正确的表达
式.
2(第五课时一课一练1(5)理由-----------应该提供参考答案,因为老师同学都难以总结
3(本书缺少初中教学内容中很重要的部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弧长和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看法二
4( 第18课时例1分析中根据因为王老师骑自行车每天比步行上班多用20分钟,即骑自行车的时间=步行的时间-20/60 应该改为即骑自行车的时间=步行的时间+20/60 解中列出的方程也应该改为( 2*3+0.5 )/3x=0.5/x+20/60
5( 第18课时中考失去分点例中的错误是因为没有对方程的解是否适合实际问题加以检验正确的解只要将错解完
2
善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用另一种设法去解,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以为原来的解方法是错的,其实不然。
6( 第19课时利3 的举一反三中解(2)当a大于5小于20应该改为当a大于等于5小于20否则分类不全面缺少了等于5的情况.
看法三
7( .第22课时例1图中应该把0点和B点联结起来形成线段,便于分析解答.而且作为例题有了解答过程和结果就应该把必须的辅助线添加好.
8( .第23课时一课一练2的要求是写一个符合条件的函数关系式,而答案是一个代数式,不符合函数关系式是用一个变量去表达另一个变量的等式这个基本的形式.应该在原答案代数式前面加上”y=“
看法四:
9. 第20课时例2题目最后括号里的内容没有实际意义可以改为不考虑其他因素.
10. 第24课时一课一练4应为两解+2和-2。原因是直线y=kx-4和y轴交于(0,-4)不妨设这个点为B,那么经过这点符合条件的直线有两条,它们和x轴的交点分别是A1(2,0)和A2(-2,0),分别将这两点坐标代入y=kx-4就得到k=2和k=-2。
11( 第24课时一课一练5题目中第2行后一个-x应该删
3
去。
12(. 第25课时例1题目第2行直线后应该加上“y=”.因为这条直线是一次函数的图象,没有“y=”就不是函数了
13(第25课时例2(2)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应该在分析和 解答过程中比较详细的写出
看法五
14(.第26课时例1用排除法将B.C.D的坐标代入解析式得到方程无解方法不妥当,为什么不首先将A代入呢.适当的方法应该是把m2+2m-1看做一个整体,将点(2,3)坐标代入
y=( m2+2m-1)/x得到m2+2m-1=12从而确定此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12/x容易知道点(2,6)在其图象上,即选择A.
15(第26课时例1举一反三中结果错误,应该是m=-1-?14ˉ
看法六
16. 第26课时例2举一反三(2)的解题方法学生不易接受,我认为可以做直线AC并且根据
A.C两点的坐标求出直线AC所对于的解析式,在求出直线和x.y轴的交点M.N,从而得到S?OAC= S?OMN- S?ONC- S?OOMA=15.
17(.第26课时一课一练3中给出的点B坐标(-2,-3)和坐标轴的刻度不相符合,解决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点B的坐标画准确图象,二是根据本题的意图不画出刻度.
4
看法七
18.第87页例题2中图(1)(3)不准确,不符合D是AB中点的条件
19(第86页例题中图不符合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20.第87页例题2举一反三中图(1)后一个图字母c位置标错,应该在斜边.图(2)不符合等腰直角三角形条件.
21。.第88页练习5图不符合正方形的条件.第7题图不符合op是?EOF
看法八
22(.第88页例题1题目最后一句求?B的底数应改为求?B的度数,点评中的最后一句从而为证题创造必要的条件应改为从而为解题创造必要的条件.因为解题包括证明和计算两种情况.
看法九
23(第96页第7题(2)应加条件如果纸片的长为 8宽为2.否则无法求解,也和 参考答案不相符合.
看法十
24(P97中的例2.作为例题,解题过程是根据图形的,所以图中的辅助线应该作出来.即连接AM|.AG,作出AH?MG于H
25(P99例1举一反三(3)中的D图大的矩形里面小的矩形应该矮一些,否则不符合零件实物图.
5
26(P99例2举一反三答案(2)中的圆应该不带圆心.
27(例3解题过程学生不容易理庆关系,建议用方程组解.即设AB=x BC=y根据相似三角形得到x,1.5=(y+1)和x,1.5=(y+5)这样学生容易理解一些
28(P100举一反三题目中的最后一句”D到窗户上橡的距离为AD”窗户中”上橡”应该改为”上椽””距离为”应该改为”距离”另外本题目解答的最后一个等式中有两个未知数.不能解得x=0.8米
看法十三
29( p112举一反三结果应该是2000
30(.P112一课一练1(3)下面的图下面应该标注第1(3)题图
?
31(p113 3(1)参考答案不全面,应该有?ABC 、?CDE、?ABE、?FAD
32(P1136(11)参考答案提示应该是针对(2)的。而(1)的提示应该为应用圆周角性质和切线性质
看法十四
33(P114例题1图(2)我觉得这样画不妥当,一是这样画使图形很复杂,不利于学生观察分析。二是给学生竹竿在楼内部的感觉。建议把竹竿和 影子构成的三角形单独画出。
34(P115中考失分点[错借]?ABE??CDE应该改为?
6
ABE??CED
35(P116 7的参考答案中设BD=x不妥当,一是x一般是表示未知数的给学生要求出值的感觉,可以用其他字母代替,二是不必要,因为BD=DE+BE就用BD表示这里的熟练关系更清楚。
36(P117基础准备3推论:如果后面应该画三条横线。因为这里要填写三个内容。本题的参考答案中两条弧后面应该加上分号。
37(P119一课一练2参考答(来自:www.xLtKwj.coM 小 龙 文档网:中考零距离数学答案)案应该改为?41,,2。
38(P119第6题图形不准确,应该为?POM=45度,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39(P121例2解(1)在所以DF是?O的切线前面应该加上一句:DF经过半径OD的外端,这样才符合切线的判定定理的“经过”和“垂直”的两个要。
40(P121例3(2)的解答也是如此。
看法十五
篇三:初三下答案
初三下答案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
1.1直角三角函数
1.(2009年湖州)D
7
2.(2010盐城市)解:(1)?AD=AB ??ADB=?ABD
?AD?CB ??DBC= ?ADB=?ABD ……………(1分)?在梯形ABCD中,AB=CD ,??ABD+?DBC=?C=2?DBC ?BD?CD?3?DBC=90o??DBC=30o ……(3分)
1
?sin?DBC= ……………………(4分)
2
(2)过D作DF?BC于F …………………………(5分) 在Rt?CDB中,BD=BC×cos?DBC3 (cm) …………………(6分)在Rt?BDF中,DF=BD×sin
?DBC=3 (cm)…………………(7分)
1
?S梯=3 =33 (cm2)………………………………………(8分)
2
4(2010连云港)
【自我小测】
1(B 2(C 3(A 4(B 5(C 6(C 7(B 8(B9(60? 10(1 11(cot 12(?10? 13(大14(120? 30? 15(5
)m16((1
)-
8
11
;(2- 17
18(α=60? ? ? 22
19(CD=BC?sinB=10?sin53?6′?8(cm), AC=BC?tanB=10?tan53?6′=13(cm)
,?
AB=
BC10
??17(cm)cosBcos53?6'
CE3
=DE5
20((1
)由题意知BE=DE,EF?BD,?DBE=?BDE=45?,
?BD?BE,根据等腰梯形性质易求EC=3,?BE=5(2)tan?CDE=
21(解:过点D作DF?AB交BC于点F,
?AD?BC,
?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 ?BF=AD=1,
由DF?AB,得?DFC=?ABC=90?,
在Rt?DFC中,?C=45?, 由cosC=
CF
,求得CF=2, CD
9
BE3
,求得BE=BC2
?BC=BF+FC=3,
在?BEC中,?BEC=90??,sinC=
1.2解直角三角形
【中考零距离】 1.(2010广东汕头)5 2.(2010深圳)
15 3.(2010重庆潼南)82.0 4.(2009四川眉山)
解:如图,过B点作BD?AC于D
??DAB,90?,60?,30?,?DCB,90?,45?,45?…(1
分)设BD,x 在Rt?ABD中,AD,x?tan30?x…(2分)
在Rt?BDC中
BD,DC,x BC
……(3分) 又AD,5×2,10
?
x?x?10…3
(4分)
得x?1)……(5分)
?BC?1)?(海里)……(6分)
5.(2010广东广州,22,12分)
(1)由题意,AC,AB,610(米);
BE
,故BE,DEtan39?( DE
10
因为CD,AE,所以CD,AB,DE?tan39?,610,610×tan39??116(米)
答:大楼的高度CD约为116米(
(2)DE,AC,610(米),在Rt?BDE中,tan?BDE,
6.(2010南京)
【自我小测】
一、填空题:
1、乙( 2、 6 3、 8+1.54、 5.5 5、6?2 二、选择题:
1、D 2、B3、C 4、D 三、解答题:
22、(1)、4.5m (2)符合要求 23、
1
小时, 23海里
4
第二章 二次函数
2.1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中考零距离】1.(2009广州)
(1)设点A(x1,0),B(x2,0),其中x1?x2( ?抛物线y?x?px?q过点C(0,?1), ??1?0?P?0?q( ?q??1( ?y?x?px?1(
2
?抛物线y?x?px?q与x轴交于A、B两点,
11
22
2
?x1,x2是方程x?px?1?0的两个实根( 求p的值给出
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由韦达定理得:x1?x2??p,x1x2??1(
2
5, 4
1515?OC?AB?,即?1?(x2?x1)?( 2424
5
?x2?x1?(
2252
?(x2?x1)?(
4
??ABC的面积为
?(x2?x1)2?(x2?x1)2?4x1x2,
2
?(x2?x1)?4x1x2?2
?(?p)?4?
25( 4
25( 4
解得p??
3( 2
12
?p?0,
?p??
3( 2
3
x?1( 2
2
?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x?
方法2:由求根公式得x1?,x2?(
AB?x2?x1??
??ABC的面积为54
, ?12OC?AB?5154,即2?1?(x2?x1)?4( ?12?1?54
( ?p2
?4?254(
解得p??3
2
(
?p?0, ?p??
32
( ?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x2
?
3
2
13
x?1( (2)令x2
?312x?1?0,解得x1?
?2
,x2?2(
?A???1
,0???2?
,B(2,
0)( 2
在Rt?AOC中,AC2
?AO2
?OC2
???1?
5?2??
?12?4,在Rt?BOC中,BC2?BO2?OC2?22?12
?5,
?AB?2???1?5
??2???2
,
?AC2?BC2
?
54?5?254
?AB2( ??ACB?90?(
14
??ABC是直角三角形(
?Rt?ABC的外接圆的圆心是斜边AB的中点(
相关热词搜索:零距离 中考 答案 数学 中考零距离历史答案 潍坊中考零距离
15
范文三:2016陕西中考零距离数学答案
篇一:上海2016高考零距离突破数学基础梳理篇答案 第1讲 如何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提升解题能力 例题精
讲 例1 变式题 ?x3?x?4? 例4 变式题 4 例5 变式题 ?4 例8 变式题 10 1.??1?
?4,?1??
2.???,?1???1,+??
3.?
?1?? 4.? 5.2 6.???,?1???1,
+?? 7.
???,?1???1,
+?? 8.C 9.A 10.D 11.1?a?3 12.
???,0???4?
13.(1)最大值
为
,最小值
为;(2)最大值
1
为
?2
?2第2讲 如何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提升解题能力 例题
精讲 例5 变式题 略 课时作业 1.
?2?1
?
2.3 3.
?
12
,
?
112
4.
或
3 6.
2或6 7.C 8.D 9.a?3或a?13 10.??a?2或?a??23
?b??5? 11.?b?1 m??2,
n?
116
2
第3讲 如何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提升解题能力 例1
变式题 ?36 例2 变式题 ??13?
?14??
例6 变式题 1 18 2.0 3.
??1??1??4,2?? 4.4006
6.???12
8.
3
9.D 10.B d ? 12.a??3,b?5,f?x???3x2?3x?18
13.略
1 / 20
14.(1)f
?
x??
1
12
,
?
0(2)
3
当x?
时,
最大值为
1
8
第4讲 如何运用等价转化思想提升解题能力
例题精讲 例4 变式题 1 3
1.4
2.
m?2?
3.
na 4.?5
4
?k?1 5.B 6.C 7.A 8.B 9.x?-1或x?0 10. ?mm??1? 11.0?x2?y2?4 第5讲 如何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提升解题能力 例题精
讲 例1 变式题 0.9% 课时作业 1.
0.8?1?0.25?x ?0.2
4
?60t?0?t?2.5?2.x?? ?150?2.5?t?3.5?
3.长
3m
,宽
?
?150?50?t?3.5??3.5?t?6.5?1.5m 4.
45.6
5.
y???
?x2?32x?100,0?x?20,x?N? ?x,x?20
?1606.C 7.C 8.A 9.A
10.(1)略(2)乙学科 11.(1) ???01?
2??
(2)略 12.略 第6讲 如何运用高中数学方法提升解
题能力 例2 变式题
y97max?8
例
3 变式题
5
x29?y2
27
?1 例7 变式题 略 2y2x?1 2.15+x2lg10
?1 3.n?3n?1π2 4.? 5.?9,?4 6.A 7.B
8.a?3n?1?2?n? 9.略 10.?
??
?1,?1?n
5?? 11.(1)略(2)略 第7讲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基
础自测
??? 2.4 3.
??13,?
,.
?xx?2或x?3?
;
??x,y??2,3?? 5.31 6.D 例2 变式题 C 例3 变式题 a?4 课时作业 1.8 2.1
3.8
或
5
16
,.
6
?x0,x?1?
5.
??3,?113,,? 6.27 7.C 8.B
B 10.8个 11.(1)略(2)
?1,3,?
12.(1)a??8或a?2(2)??a?1?a?2? ?(3)能,a?2
?2?
第8讲 集合的基本运算 1. ??1,0,1,2? 2.?2? 3.2
4.??1,2? 5.A 6.C 例
2 同类比较
a?2
例2 举一反三 ???,?5???5.??? 例3 变式
题 ??11,?
例4 变式题 (1)
???,???
(2)
?2,4?
课时作业 1.
?x
7
?1?x?0? 2.2 3.4 4.?0? 5.12 6.?2?; ??1,2?,
?1,4?,?2,2?,?2,4?? 7.a ?1或a??1 8.??0,1?,??1,2?? 9.??3,2? 10.
π2
11.D 12.C 13.B 14.(1)
A??x?1?x?2?
,
B??yy?1?
(2)
?1,2?
,
??6,?1?
15.??3,
0???3,??? 16.
1?a?3
17.
???,?4????2???4,
??? 第9讲 命题 基础自测
1.??? 2.必要非充分 3.必要非充分 4.若b?M,则
a?M
5.B 6.A
8
例3 变式题 充分不必要 例4 同类比较 A 例4
举一反三 A 例5 变式题 A
1.x?Z,则x?Q 2.真,假 3.充分非必要,充分非必要
4.
?0,3? 5.???,?2???2,???
6.充分不必要 7.a?0 8.?
12?a?0或1
2
?a?1 9.充分不必要 10.?? 11.C 12.D 13.C 14.
略 15.??3?2,2??????5?2,4?
??
16.a???3,5? 17.略 例1 变式题
?a,c,d? 例4 变式题 C
例5 变式题 略
第10讲 不等式的性质与基本不等式
1.
?
2.假 3.
?
??
?1245?2?
? 4.
9
???,?2???2,
??? 5.6? 6.?6,???
例1 变式题 D 例4 变式题 B 例5 变式题
略 1.
x2?y2?1?2?x?y?1? 2.3 3.
?2,??? 4.??
5.3? 6.
1
8
7.8.C 9.C 10.D 11.D 12.??
13.?0,4???16,??? 14.略
??115.(1)L?x????x2
?40x?250,0?x?80?3 ?10000(2)当
??
1200????x??x??,x…80产量为100千件时,该厂在这一
商品中所获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1000万元 第11讲 解不等式
基础自测 1.
?
10
????,?3?2????2,???; ?
2.
??32???4,3?? ;
??1?2,2?3?? 3.??0,
1??4?
3?????1,?3?? 4.
??1,1? 5.A 6.B
例1 变式题 (1)???,?2????4?3,?????(2)??1?
?4??
例2 变式题 略 例 4 变式题
1
??1,3?
例4 变式题2
?
?1.x…
12
或
11
x?0
2.
?
3.
?0,2?
4.
0?a?
32
5.?xx?5a或x??a? 6.2
7.
?xx…1? 8.?x?3?x?1? 9.C 10.D 11.D 12.C
13.
??2,3? 14.k? 2
15.(1)略(2)
?1,??? 16.3 2 17.(1)m??(2
)
????x1?x??2 ??
第12讲 不等式的证明 1.(1)(2)?(3)? 2.2 3.A 4.C 5.B 课时作业 1.
12
ab2?ba2…1a?1b
2.D?B?A?C 3.? 4.A 5.A 6.略 7.略 8.略 9.略
10.略 11.(1)略(2)略 12.略 高考零距离 例1 变式题 D 例2 变式题
1?k?
52
例3 变式题
?2 例4 变式题 D
例6 变式题
?x1?x?0?
第13讲 函数的概念
基础自测 1.
??1??1??
?1,?2??????2,1?? 2.??3,2? 3.f?x??2x
?1,x??0,2?或
f?x??12x2?1
2
?2,
x??0,2? 4.??1,??? 5.C 6.B
例1 变式题
?3,??? 例2 变式题 ???,?1? 例3 变 3 / 20
13
式题
f?x??x2
?1?x…1?
例4 变式题 A 例5 变式题 A 1.
???,0? 2.?1,??? 3.??1,0???0,2? 4.(1)
?x2?2x(2)
23x?x3 5.?3 4 6.
?
1
2
,
?
32
7.
?7?a?0或a?2
8.3 9.A 10.D 11.B 12.B 13. f???g?x?????2x2?1,x…0 ?3,x?,
?
?
14
2x?12,1g??f?x????????x…?2 ????1,x?
12
14.(1)
???,0???2,???(2)b??3 15.(1)
f?n????5n?3,1剟n12 ?3n?93,12?n?30 n?N???
?,354件(2)不会,理由略 16.略 第14讲 函数的
奇偶性
基础自测 1.?1 2.x?2;左;2 3.2sin
π
2
x 4.C 5.C 6.A 例1 变式题 C 例2 变式题
偶函数 例3 同类比较
??4,2?
例3 举一反三 7
4
例4 变式题
π
2
15
?2kπ,k?Z 例5 变式题 ??2,?1
???1,?2 1. ??2,0???2,5? 2.a?1
3,b?0 3.??;?;??;? 4.3 5.0 6.2 7.
???0,1?
2??
??2,???
8.B
9.A
10.C
11.A
?x3?12.
f?x???
x?1,x?0
?x3?x?1,x?0 ??
0,x?0
13.(1)
a?2
,
b?1
16
(2)
k??
13
14.
f?x?
是
???,0???0,???上的奇函数
15.略 16.(1)略(2)略
第15讲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基础自测 1.??? 2.f??3??f?2??f??1?
3.??1??0,2??
4.B
5.A 6.B 考点突破
例1 变式题 ?? 例2 变式题1 A 例2 变式
题2
???,1? 例3 变式题 略
例4 变式题 (1)2(2)2 课时作业 1. ??2,2? 2.?1,2? 3.??3,?2?;??2,?1?;?2;?4;?1;
?5 4.递减 5.?2,??? 6.
a?0
且
17
b?0
7.
?x?2?x?0或2?x?4? 8.B 9.C 10.C 11.A 12.(1)最大值为37,最小值为1(2)???,?5???5,???
13.(1)略(2)a??3
14.(1)
??1,1?,x?0(2)奇函数,减函数,证明略 15.(1
)log2?
2(2)略(3)
??7,0?
16.(1)
f?x??x2
?x(2)略
第16讲 函数的周期性、对称性与函数图像的平移
1.?lgx
;
lg??x?
;
?lg??x?
;
18
10x
;左;2
2.
f?x??x2?6x?8 3.??20,34? 4.B 5.C
例1 变式题
y?log1?x??
1 例3 变式题 ?1
2
e
课时作业 1.6 2.
?1 3.4 4.y?1?10?x?2 5.???? 6.a?2 7.D 8.B 9.A 10.(1)
14
(2)a…3 11.0 12.(1)略(2)a? 12
4 / 20
13.(1)证明略,M?2(2)略(3)最大值为23,最小
值为
?15
第17讲 函数的零点
1.
?2,3? 2.??2,0? 3.?1,??? 4.?2,3? 5.C 6.C
19
考点突破
例1 变式题 D 例2 变式题
20 例3 变式题 D 例4
变式题
???,1?
1.3;0?a?1 2.1 3.2 4.????? 5. 0?m?1
6.0?
a?3 7.?0,1???1,2? 8.C 9.A 10.略 11.
??3,0???1? 12.(1)m?4或
m??1(2)?m?5?m?1?
13.(1)略(2)略 例1 变式题 B 例2 变式题1 A
例2 变式题2 C 例3 变式题
?10
例4 变式题 A 例6 变式题 (1)略(2)略 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第18讲 一元二次函数
与幂函数
【基础自测】
1.2 2.4 3.-3<m<0 4.D 5.C 【考点突破】 例3 变式题 (-4,-2) 【课时作业】 1.2 2.4
20
3.
x2?4x?3,x?[2,3] 4.
?1
5.(?12,0)?(1 2,1) 6.1,3 7. (1
3
,1)?(??,?1) 8.(1,4) 9.D 10.B 11.A
12.(1)
m?
?1?2
(2)
m??1? 13.
a?
12
14.
(1)a?1,b?2 (2)k??2或k?6 15.(1)a??1 (2)无
最值,理由略 (3)略
第19讲 反函数
【基础自测】 1.
y?(x?1)2,x?1 2.1 3.-1 4.-1 5.B 6.B
21
【考点突破】
例1 变式题
x?0) 例2 变式题 12
例
3 变式题 4 例5 变式题 (1)f?1(x)?lg(10x?1)(x?R)
(2
)??2)
【课时作业】
1.1?2x(x?0)
2.
2x?1?1(x?1) 3.1
4.y?2x?1 5.log2x 6.k-5 7.(0,2] 8.(?2,0)?(0,2)
9.(1,1
1?a
)
10.D
11.A
12.A
13.(1)
y?1(x)?x??2)
22
2
(2)
y?1(x)? x?2
x2
?1
(1?x
?y?1(x)?? x?1
(3)
2
,x??1 14. g(x)?
3?xx 15.略
x?0?1
16.(1)a
??1 (2)略
第20讲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基础自测】1.a?5或a??1 2.?1?b?1 3.(-2013,
2014)
4.
1
23
4
5.C 6.D
【考点突破】
例4 变式题 (1)x
的值为log2(2 (2)略 (3) (-7,0) 【课时作业】
1.(2,2) 2.(12,??) 3.(1
2,??) 4.(9,??) 5.f(bx)?f(cx ) 6.[?
25516,32
] 7.[2,??) 8.1 4 9.?? 10.D 11.C 12.A 13.(1) (??,1) (2)7
16
14.(1)减函数 (2)略
第21讲 对数
【基础自测】
1.-20 2.4 3.1 4.B 5.A【课时作业】 1.3 2.2 3.2 4.
5.
5
24
4
6. c 7.C 8.A 9.C 5 / 20
10.
12?4a3?a 11.?8 3
12.略
第22讲 对数函数
【基础自测】
1.(??,0)?(2,??) 2.log2x 3.2 4.A 5.C
【考点突破】
例1 变式题
2
?a?1例2 变式题 (1)(?1,0)?(0,1) (2)f(x)为奇函数 (3)
略
【课时作业】
1.
(2,??) 2.10
x?3
?1 3.[0,1) 4.2 5.(??,1) 6.2 7.D 8.A 9.A 10.[
114
,5) 11.4或14
25
12.(0,
2
???)
第23讲 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基础自测】
1.2 2.{log32?1} 3.2 4.3 5.C 6.B 【考点突破】
例2 同类比较 1 例2 举一反三 x=2 【课时作业】
1.
log4.53
2.
a?
b
b?1
(b?1) 3.
log23
4.[-1,2) 5.5 6.C 7.C 8.B 9.x=6
10.? 11.有,理由略 12.略 第24讲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基础自测】 1.
y?a(1?p%)x(0?x?m)
2.2500m2
3.2500 4.? 5.B 【考点突破】
26
例1 变式题 有 例2 变式题 242万元 例3 变式题 50万 例4 变式题 (1) ??500?0.9t (2)
6.6年
例
5
变
式
题
(
1
)
24
(
2
)
篇二:2013中考零距离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3中考零距离数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计算: 2-3=( )
(A)1 (B) –1 (C)5 (D) –5
2. 2005宁波市实现了农业总产值207.4亿元,用科学记数
27
法可表示为( )
108
(A)2.074×10元 (B)20.74×10元 (C)2.074×1012元 (D)207.4×108元 3.如图
ABCD中,O为对角线AC.BD的交点,与?AOD全等的是( (A) ?ABC(B) ?ADC(C) ?BCD(D) ?COB 4已知
a3b?a
=( ) ?则
b4b4111
(A)(B)? (C)(D)
3434
5下列图形中只有一条对称轴的是( )
(B) (C)
(A) (D) 6.如图,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等于6,高等于4,则其母线为( ) (A)3 (B)4 (C)
9
(D)5 2
7.使式子
1
有意义的x取值范围为( )
|x|?1
(A)x0 (B)x?1 (C)x?-1 (D)x??1
28
8.小明的书包里共有外观、质量完全一样的5本作业簿,其中语文2本,数学2本,英语
1本,那么小明从书包里随机抽出一本,是数学作业本的概率为( )
(A)
1211
(B) (C) (D) 2535
9.如图,为了确定一条小河的宽度BC,可在点C左侧的岸边
选择一点A,使得AC?BC,若测得AC=a,?CAB=θ,则BC=( ) C
(A)asinθ (B)acosθ(C)atanθ (D)acotθ 0
10.已知?BAC=45 ,一动点O在射线AB上运动(点O与点A不重合), 设OA=x,如果半径为1的?O与射线AC有公共点,那么x的取值范围
是( )
(A)O<x?2(B)1< x?2 (C)1?x<2 (D)x2
b
2
l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计算(-2a)12.方程x?1=3的解是.
13如图,直线a?b,?1=500,则?2= 度.
29
14.请写出图象在第二,
15如图, ?O 1与?O 2相交于A
、B两点,连结AB,点P作?O1, ?O2的切线PC、PD,切点分别为C、D,若PC=6,.
D 16.如图,在?ABC中,AD:DB=1:2,DE?BC,若?ABC的面积为则四边形DBCE的面积为.
17.如图,将Rt?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到?A’B’C斜边AB=10cm.BC=6cm,设A’B’的中点是M,连结AM,则AM=cm.
18.如图,剪四刀把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成五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请按1:1的比例画出图形)
A
E B’ D M
C B B C A’ 18
16 17
三.解答题(第19---21题各6分,22,23题各8分.24,25题各10分,26题12分,共66分)
19.解不等式组: 0?2,x<3
20.已知:x=2+2,求代数式的值
2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mx,3=0的两实数根为x1,,x2,若x1,,+ ,x2,=2,求x1, 、x2,的值.
22.长三角16城市包含了浙江省的七市、上海市及江苏
30
省的八市。已知2006年一季度长三角16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5375元,下图列出了2006年一季度浙江省的七市及上海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元)绍兴市 7281 台洲市 6470 宁波市6453 杭洲市 6191
上海市5870 湖洲市 5741 舟山市 5696 嘉兴市 5453
(1)求浙江省的七市居民一季度可支配收入平均为多少?(精确到1元) (2)江苏省的八市居民一季度可支配收入平均为多少?(精确到1元) (3)结合上述图表及计算的结果,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
篇三:2013中考零距离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3中考零距离数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计算: 2-3=( )
(A)1 (B) –1 (C)5 (D) –5
2. 2005宁波市实现了农业总产值207.4亿元,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108
(A)2.074×10元 (B)20.74×10元 (C)2.074×1012元 (D)207.4×108元 3.如图
中,O为对角线AC.BD的交点,与?AOD全等的是( (A) ?ABC(B) ?ADC(C) ?BCD(D) ?COB 4已知
a3b?a
31
=( ) ?则
b4b4111
(A)(B)? (C)(D)
3434
5下列图形中只有一条对称轴的是( )
(B) (C)
(A) (D) 6.如图,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等于6,高等于4,则
其母线为( ) (A)3 (B)4 (C)
9
(D)5 2
7.使式子
1
有意义的x取值范围为( )
|x|?1
(A)x0 (B)x?1 (C)x?-1 (D)x??1
8.小明的书包里共有外观、质量完全一样的5本作业簿,
其中语文2本,数学2本,英语
1本,那么小明从书包里随机抽出一本,是数学作业本的
概率为( )
(A)
1211
(B) (C) (D) 2535
32
9.如图,为了确定一条小河的宽度BC,可在点C左侧的岸边
选择一点A,使得AC?BC,若测得AC=a,?CAB=θ,则BC=( ) C
(A)asinθ (B)acosθ(C)atanθ (D)acotθ 0
10.已知?BAC=45 ,一动点O在射线AB上运动(点O与点A不重合), 设OA=x,如果半径为1的?O与射线AC有公共点,那么x的取值范围
是( )
(A)O<x?2(B)1< x?2 (C)1?x<2 (D)x2
b
2
l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计算(-2a)12.方程x?1=3的解是.
13如图,直线a?b,?1=500,则?2= 度.
14.请写出图象在第二,
15如图, ?O 1与?O 2相交于A
、B两点,连结AB,点P作?O1, ?O2的切线PC、PD,切点分别为C、D,若PC=6,.
D 16.如图,在?ABC中,AD:DB=1:2,DE?BC,若?ABC的面积为则四边形DBCE的面积为.
17.如图,将Rt?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到
33
?A’B’C斜边AB=10cm.BC=6cm,设A’B’的中点是M,连结AM,则AM=cm.
18.如图,剪四刀把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成五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请按1:1的比例画出图形)
A
E B D M
C B B C A’ 18
16 17
三.解答题(第19---21题各6分,22,23题各8分.24,25题各10分,26题12分,共66分)
19.解不等式组: 0?2,x<3
20.已知:x=2+2,求代数式的值
21.已知关于x的方程x2,mx,3=0的两实数根为x1,,x2,若x1,,+ ,x2,=2,求x1, 、x2,的值.
22.长三角16城市包含了浙江省的七市、上海市及江苏省的八市。已知2006年一季度长三角16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为5375元,下图列出了2006年一季度浙江省的七市及上海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元)绍兴市 7281 台洲市 6470 宁波市6453 杭洲市 6191
上海市5870 湖洲市 5741 舟山市 5696 嘉兴市 5453
(1)求浙江省的七市居民一季度可支配收入平均为多少?(精确到1元) (2)江苏省的八市居民一季度可支配收入
34
平均为多少?(精确到1元) (3)结合上述图表及计算的结果,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写出两条.
23.如图,在?o中,弦AB与CD相交于点连结AC. (1)求证: ?MAC是等腰三角形.
(2)若AC为?o直径,求证:AC2=2AM?AB.
D A
O
C
24.从2005年9月起,中国的鞋号已变脸,新的国家标准要求鞋号用毫米数标注.。据了解,我市大多数市民还不了解此新标准,小明对新旧鞋号的标注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新标准鞋子
:
(,并用一句简明的数学语言来表示;
(2)如果小明的爸爸穿的一双42号凉鞋坏了,准备买一双同样尺寸的凉鞋,那么应买一双多少毫米数的新凉鞋?
25.如图,抛物线y=ax2+bx+c与
x轴交于点(1)求a、b、c的值;
(2)设此抛物线的顶点为P,对称轴与线段AC连结CP、PB、BQ,试求四边形PBQC的面积.
26(已知?o过点D(4,3),点H与点D关于y轴对称,过H作?o的 切线交y轴于点A(如图?)。 (1)求
35
?o的半径;
(2)求sin?HAO的值;
(3)如图?,设?o与y轴正半轴交点为P,点E、F是线段OP上的动点(与点P不重合),连结并延长DE、DF交?o于点B、C,直线BC交y轴于点G,若?DEF是以EF为底的等腰三角形,试探索sin?CGO图?
的大小怎样变化,请说明理由。
图?
36
范文四:七年级数学答案
七年级数学样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如果考生的解法与本解法不同,可参照本评分标准制定相应评分细则.
2.当考生的解答在某一步出现错误,影响了后继部分时,如果这一步以后的解答未改变这道题的内容和难度,可视影响程度决定后面部分的给分,但不得超过后面部分应给分数的一半;如果这一步以后的解答有较严重的错误,就不给分.
3.解答右端所注分数,表示考生正确做到这一步应得的累加分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三、(本题满分6分)
17. 图略,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正确,每图2分。 四、解答下列各题(本题满分66分,共有5道小题):
18. 〖本题满分32分,其中(1)—(4)每小题5分,(5)(6)每小题6分〗 对每一小题的答案适当考虑分步得分
(1)原式= -20+(-15)+28-17 ........2分 (2)原式=28-30+27......3分
= -52+28 .......4分 = 55-30 .......4分 = --24 .......5分 = 25 .....5分
11
-4-(-) ÷+9
66(3)原式= -10+8×4-12 .....2分 (4)原式=- ....3分
= -10+32-12. .....4分 = -4+1+9 ...4分
=10 .......5分 = 6 .....5分
七年级数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 (共4页)
2x +y 2
2(5) .....2分
2?1+(-1) 23
当x =1, y =-1时,原式=
2=
2 .....5分 (6)①A -B
=(x 2-4x +3)-(3x 2
-x +2).....1分 =x 2-4x +3-3x 2
+x-2 .....2分
= -2x2
-3x+1 .....3分
1
②A -(B -2C )
= A-B+ C 1
.....4分 =-2x2
-3x+1+
212
4x 2
+5x -1).....5分 51=-2x2-3x+1+2x2
+2x-2 .....6分
-
1x +
1=22 .....7分 19.(本题满分8分)
(1)正确建立数轴………1分,
数表示正确 ………4分
-3
14<><>
3<2.>2.>
(1)整数集合:{0.....} ………6分
-31, 4
, 2分数结合{ 43. 5 .......} ………7分 4, 2. 5正数集合{ 3 .......}………8分
七年级数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
4页) (共
20. (本题满分8分)
(1)300-3=297
答:本周三生产了297辆摩托车。 …………………………2分 (2)-5+7-3+4+10-9-25= -21
答; 本周总生产量与计划生产量相比,减少了21辆……………………5分 (3)10-(-25)=35
答:产量最多的一天比产量最少的一天多生产了35辆…………………8分
121
πa -(a 2-πa 2)
421. 阴影部分面积:4………………2分
=
121
πa -a 2+πa 244………………3分 12
πa -a 22………………4分
=
1
2(a 2-πa 2)
4空白部分面积:………………6分 1=2a 2-πa 2
2 ………………7分
11
(πa 2-a 2) m 2(2a 2-πa 2) m 2
2答:阴影部分面积2,空白部分面积……8分
22. (本题满分10分)
(1)a ⊙b=4a+b………………2分
(2) a ⊙b=4a+b, b⊙a=4b+a………………4分
∴ a⊙b ≠ b⊙a ………………5分
∴⊙”的运算法则不满足交换律。………………6分
(3) a ⊙(-2b)=4
七年级数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3页 (共4页)
∴4a-2b=4………………7分 ∴2a-b=2………………8分 (a-b)⊙(2a+b)
=4(a-b)+ (2a+b) ………………9分 =4a-4b+2a+b =6a-3b =3(2a-b) =3×2
=6 ………………10分
七年级数学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4页
4页) (共
范文五:七年级数学答案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七年级数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
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11. 16cm或17cm 12. 30° 13. 35°
14. 八 15.
18.(本题6分)解方程组
解:(1)方程化简为:4x -y =5 ③ -----—————— 1分
(3)×2+(2)得:8x -2y +3x +2y =10+11 -----—————— 2分 11x =21 x =
1
21
-----—————— 3分 1129
解得 y =--------------------- 5分
11
21?x =??11
所以 ?--------------------- 6分
?y =29?11?
19. 解(1): x -3x +6≥4 ----—————— 1分
-2x ≥-2
x ≤1 ----—————— 2分 2x 3>3x - ----—————— 3分 解(2):1+
-x >-
4
x <4 ----——————="" 5分=""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是x="" ≤1="">4>
在数轴上表示略 ---————7分 20. (1)50人----—————— 2分
(2)5次的有16人,---—————— 4分 (3) 252人 ---—————— 7分
y 21.
1 1
画对坐标系 ----—————— 1分 市场坐标(4,3),超市坐标:(2,-3)----——————3分 画出?A 1B 1C 1----——————5分
x
?A 1B 1C 1的面积=7 ---——————7分
22. 解:∵AD 是高
∴∠ADC=90°---——————1分
∵∠C=70°
∴∠DAC=20°---——————3分
∵∠C=70°,∠BAC=50°
∴∠ABC=60°---——————4分 ∵AE 、BF 是角平分线
∴∠ABO=30°, ∠OAB=25°——6分 ∴∠AOB=125° --——————7分
23. 证明 ∵EF//AD
∴∠2=∠3 ——————2分 ∵∠1=∠2
∴∠1=∠3 —————3分 ∴DG//AB —————5分 ∴∠DGA+∠BAC=180°—————7分
24.(1)设每台电脑机箱的进价是x 元,液晶显示器的进价是y 元,得 ——————1分
?10x +8y =7000
,——————4分 ?
2x +5y =4120?
?x =60解得?——————6分
y =800?
答:每台电脑机箱的进价是60元,液晶显示器的进价是800元————7分
25. 解:(1)设租用甲车x 辆,则租用乙车(10-x )辆,由题意可得————1分
?40x +30(10-x ) ≥340
——————3分?
?16x +20(10-x ) ≥170
解得 4≤x ≤7.5 ——————4分
因为x 取整数,所以,x=4,5,6,7——————5分 因此,有四种可行的租车方案,分别是: 方案一:租用甲车4辆,乙车6辆; 方案二:租用甲车5辆,乙车5辆; 方案三:租用甲车6辆,乙车4辆;
方案四:租用甲车7辆,乙车3辆;——————6分
(2)由题意可知,方案一的租车费为:4×2000+6×1800=18800元; 方案二的租车费为:5×2000+5×1800=19000元; 方案三的租车费为:6×2000+4×1800=19200元;
方案四的租车费为:75×2000+35×1800=19400元;——————7分 18800<19000<19200<19400
所以,租甲车4辆,乙车6辆费用最省.——————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