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我国新时期的海洋战略 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探析
摘要 作为一个有着宏大抱负的国家,一个迅速崛起的区域大国,印度新时期的海洋安全战略既是其强国意愿和海洋战略思想传统的生动体现,又是印度洋现实情势的催生物,体现出了鲜明的传承与变革的特色。就其根本而言,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尤其凸显了积极主动塑造印度洋事态这一战略决心,而不是被动应对和被动塑造。正因为如此,在其海洋安全战略中,一方面对包括海军在内的海上力量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的综合运用,以期达成最佳的战略效果。
关键词 印度 印度洋 海洋安全战略
作为一个有着深刻海洋传统、又饱受西方海权奴役的国家,印度对海洋的重视毋庸置疑。印度的海洋传统和海洋
1
战略文化是印度独立后制定战略的基础,为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活动定下了基调。而不同时期的海洋战略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变化,是印度海洋意识形成、发展以及海洋安全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理解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是一个以历史为依托,随着战略环境和印度实力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冷战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海上贸易的欣欣向荣和海湾地区石油地位的急遽提升,以及国际社会反恐军事行动的全面开展,印度洋这片古老的海域再次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在这一大背景下,印度将战略目光投向了印度洋,甚至开始将触手伸向更广阔的海域,为此提出了具有重大变革色彩的印度海洋安全战略,其核心就是把印度洋作为新一轮军事扩展的重点方向,以强大、平衡的海军为基础,通过积极的政治、外交、军事手段,力图形成掌控印度洋的局面,继而在此基础上向与印度洋毗邻的地区辐射影响力。毫无疑问,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的最大变化就在于变过去的被动塑造为新时期的主动塑造,因而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决定着印度海军的发展方向、规模和运用,进而将直接影响印度洋及其周边的事态。
现实主义海权观――印度关于海洋安全认知的内在逻辑
2
现代海权理论奠基人马汉曾经预言:“谁掌握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七个大洋’的关键。二十一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对于马汉的这一预言,人们尽管可以将信将疑,但对印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真命题,因为这完全符合印度关于海洋安全的一贯逻辑,因为无论是历史的、地理的、发展的还是权力的逻辑,印度都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印度的安全、繁荣与来日的伟大,均有赖于印度洋。
1、印度关于海洋安全的历史逻辑
印度的海洋安全意识是印度历史悠久的海洋传统和殖民统治战略遗产相结合的产物,并不是同独立后的印度国家一起诞生的新生事务。由于历史原因,印度对于印度洋的态度,主要是在自由航行和海洋控制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之间寻求平衡,即印度一方面借着自由航行的名义反对外部大国在印度洋上的势力存在,另一方面则积极发展自身的海上力量,欲将印度洋变为“印度之洋”。其中,控制海洋的观念由于受到欧洲殖民统治战略遗产的影响而进一步被深化。
历史地看,当葡萄牙开始从海上逐渐向印度洋渗透时,南亚次大陆上的莫卧儿王朝却坚守在陆地上,从未考虑过建立一支海军以显示他们伟大的力量,因而也没有觉察到海洋的重要性。莫卧儿王朝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用于巩固陆地边
3
疆,为欧洲人通过海洋统治印度铺平了道路,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对此,印度前外长贾斯旺特?辛格在《印度的防务》一书中这样反省道:“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在战略计划过程中的错误,例如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个主要失误,就是没有能够正确评价印度洋及通往印度海上航线的重要地位。这个失误导致了西方国家到达印度海岸,最初是进行贸易,后来就开始侵略。”印度海洋基金会(Indian Maritime
Fundation)主席乌代伊?巴斯卡尔也认为,印度在其大部分历史时期是“海洋盲人(maritime-blind)”。而印度前海军参谋长普拉卡什上将则更加激进,认为多年来印度欺骗自己是一个陆地国家,无视印度在13世纪以前的兴盛与活力的海洋历史。
实际上,就印度关于海洋安全的历史逻辑而言,欧洲殖民者不仅带来了“领海”的概念,而且彻底打破了印度旧有的海洋传统,并用欧洲式的海权思想重新塑造了印度的海洋意识,其中特别是葡萄牙人总督阿布奎克关于控制印度洋战略要点的思想和英国的海洋霸权思想,对于印度现代海洋意识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长期海洋实践和西方殖民统治影响下的印度海洋思维,可以总结为一种印度传统外表下的现实主义海权观,究其根本,在于上述的印度对于印度洋的一种矛盾的态度,这在不同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中都有所体现。
4
2、印度关于海洋安全的地理逻辑
印度洋是世界上唯一以其中一个沿岸国家名称命名的大洋。所以,提到印度洋的地理构造,就不得不提到印度,以及印度在这一区域享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印度洋地区,印度作为一个几乎包含整个南亚次大陆的滨海大国,拥有7516.6公里的海岸线(包括安达曼一尼科巴群岛的1762公里海岸线和拉克沙群岛的132公里海岸线),2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所以,同相对封闭的陆地边境相比,印度的海上安全环境更为复杂。印度海权之父潘尼迦曾指出:“印度洋和太平洋、大西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不在于两边,而在于印度大陆的下方,它远远深入大海一千来英里,直到它的尖端科摩林角。正是印度的地理位置使得印度洋的性质起了变化。”从传统的大陆视角来看,印度处在明显地孤立状态,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断了次大陆与亚洲其他部分的联系,而南部的印度洋形成了不可跨越的屏障。但是从海权的角度来看,印度在东侧的孟加拉湾和西侧的阿拉伯海的环绕下,位于印度洋的中心,所以也就处在了欧洲与远东地区贸易航线的中心。作为自然选择的结果,印度必然在印度洋地区扮演重要角色。换句话说,印度广阔的海疆和在印度洋中心的地缘位置具有非同寻常的政治和经济重要性。
地理环境将印度同印度洋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印度海
5
洋战略传统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可能比地理本身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和经常无意识地从地理中归纳出印度战略这一态度和思维方式。1958年,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在一艘轮船上作了这样一番讲话:“从这艘船上,我,望印度,思考这个国家和它的地理位置。它三面环海,第四面是高山。实际上,我们国家可以说恰好处于大海的波涛之中。在这种环境里,我沉思我们与大海的紧密联系。……无论是谁控制了印度洋,首先将导致印度的海上贸易受人摆布,其次便是印度的独立不保。”所以,在印度的海权学者看来,如果印度洋不再是一个受保护的海洋,那么,印度的安全显然极为可虑。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结果是:“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
3、印度关于海洋安全的发展逻辑
在世界大洋中,印度洋提供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最便捷、最经济的航线,也是全球能源安全的关键。据统计,印度洋承载着全球一半以上的集装箱货
轮运输、近1,3的散装货轮运输,更为重要的是,占石油制品运输总量70,的货物通过印度洋由中东运往太
6
平洋地区,途经包括亚丁湾和阿曼湾在内的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海上航路,以及诸如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对全球贸易有重大影响的战略要点。另外,从中东通过苏伊士运河航线或好望角航线前往欧洲的货船和油轮也是络绎不绝,西欧进口石油的35,以上来自中东地区。可见,印度洋及其关键的战略要点构成了全球最主要的航线之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印度洋都已经成为了“海上生命线”。
毫无疑问,印度在印度洋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对印度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海上贸易更是倍受关注。在印度看来,“从波斯湾经马六甲海峡再到日本海的弧形海上通道相当于一条‘新丝绸之路’……这条弧形海上通道的贸易总额达到1.8万亿美元。”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印度已成为继中国、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大能源需求国。在印度的能源消费中,石油约占其所需能源的33,,其中65,依赖进口,而进口的石油中又有90,来自于波斯湾地区。此外,不断增加的装载液态天然气的船只经由非洲南部海域驶向印度,而印度也从卡塔尔、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继续进口液态天然气。在燃煤方面,单纯从莫桑比克进口煤已不能满足印度国内市场的需求,印度已经开始从南非、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印度洋国家进口煤。所以,对印度洋的利用以及确保印度洋海上航线的畅通,对于印度的能源
7
安全至关重要。印度一些安全分析人士甚至认为,在未来25年内,能源安全将成为印度的核心战略关切。而且他们确信,印度必须为解决能源问题做好战争准备。正是这种发展的逻辑,全面强化了印度的海洋安全观念。
4、印度关于海洋安全的权力逻辑
正如印度学者米什拉(R.N.Misra)所说,“如果没有恰当地考察海洋维度,任何对于印度国家安全问题进行的认真的研究都将是不完整的。”印度海权之父潘尼迦也曾指出:“印度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因为“印度洋,对于别的国家说来,不过是许多重要海区之一,但对印度说来,却是唯一最重要的海区。印度的生命线集中在这里,它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除非印度洋常享自由,除非印度两岸充分得到保障,否则,什么振兴工业,发展商业,稳定政局等等,一切都谈不上。……主宰着印度国防全盘战略的,是海洋。”
冷战后,随着国际社会对于中东地区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印度洋因能源安全与航运安全问题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结果,印度洋成了“21世纪大国角逐权力的中心”。对此,2004年印度颁布的《印度海洋学说》强调指出:“印度洋地区周边的安全环境远不能令人满意。在阿拉伯海一孟加拉湾范围内,地区内及地区外力量始终不断持续增长,而且
8
导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印度洋地区内的扩散、宗教极端主义的蔓延、对恐怖主义在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均对印度洋海上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后,包括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存在和其不断加强的海军力量等因素,使得来自于印度西部海岸的威胁日益突出,对整个印度洋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果,外部大国在印度洋上的力量存在与力量运用,持续成为印度关注的重点。
实际上,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随着陆上威胁的明显缓解,印度开始在海洋上追求其大国梦想。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在执政后不久便直言不讳地宣称,“印度应在控制与其邻近的五大海峡的基础上,继而控制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2003年11月,当时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指出:“印度的安全环境从波斯湾跨越印度洋一直延伸到马六甲海峡,包括西北部的中亚和阿富汗、东北部的中国和东南亚。印度的战略思想也应该扩展到这些地区。”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也指出:“不断提升的国际威望,使得印度在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的广大地区都存在战略利益。”显然,印度关于海洋安全的思考,还包括了鲜明的大国权力政治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纯粹的安全诉求,具有鲜明的争强权色彩,即着眼于印度洋上的主导地位。
9
控海与拒海――印度洋世界中印度的海洋战略信条
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中,包括了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地缘政治重要性却毫不逊于次大陆的辽阔的印度洋。乔治?C.汤姆森曾指出:“印度次大陆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航道,它和印度大陆边境一样长,但更易遭受袭击。”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同时也为了追逐权势,基于印度洋鲜明的地缘特征和海上威胁程度,印度逐步形成了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海洋战略信条,那就是控海与拒海并举。
1、印度洋的主要地缘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在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的展开,印度洋再次成为国际战略界关注的焦点,其作为地缘战略核心区域之一的认识被进一步强化。然而,在世界大洋中,印度洋有着不同于其他大洋的鲜明的地理构造,并体现出以下重要特征:
首先,印度洋是一个被陆地分割包围着的海洋。在世界大洋中,印度洋独特地位的形成是因为陆地从三个方向把这片水域同其他大洋“半隔离”开来。亚洲南面成为一道屋脊,非洲大陆成为西墙,而缅甸、马来西亚和连绵的海岛保护它的东面。在这个“半包围圈”中,绵延数千里的印度半岛居中将印度洋分割为东西两半,即东面的孟加拉湾和西面的
10
阿拉伯海。跟其他诸洋相比较,这个特点显得很突出。所以,从地理上看,尽管印度洋的面积辽阔,水流和风向都带有海洋性质,但它的绝大部分无疑具有一些被陆地包围的海洋的特征。
其次,战略聚焦于印度洋北部弧形地带。在世界大洋之中,印度洋作为一个地理中介,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从地缘上把各国分割开来而不是联系在一起,结果使得辽阔的印度洋涵括了几个各不相同的战略区域,并导致主要的国际战略利益都聚焦于印度洋西北部的海湾地区和东北部的马六甲海峡。实际上,如果说人们关注印度洋的战略地位,那也是指印度洋北部边缘从红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弧形的辽阔地带。自然地,世界主要大国的印度洋战略视野与印度洋的这一地缘特质密切相关。不仅如此,在印度洋的北部,沿红海海岸,经过阿拉伯半岛、波斯湾、伊朗高原、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直到马六甲海峡的弧形地带,就国家构成而言,几乎涵盖了整个伊斯兰世界(即便是作为世俗国家的印度,也拥有占人口总数11.4,的穆斯林),所以这还是一条“伊斯兰之弧”(arc of Islam)。结果,印度洋北部弧形地带的战略聚焦被进一步强化,这在“9?11”事件之后体现得尤其明显。
第三,沿岸“国家失败”现象普遍,且向海洋领域溢出。冷战后,印度洋沿岸不少国家已经具备了“失败国家”的特
11
征:贫困的生活水平与有限的外汇储备、良性治理的缺失、非民主的统治、庞大的人口增长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等不稳定因素结合在一起,加之国际体系施加的严厉制约,严重影响着印度洋沿岸地区一些国家的稳定,结果不少国家成为了“失败国家”或正在走向“国家失败”。不仅如此,海湾地区、西亚的一些国家和中亚的阿富汗,其不稳定与“国家失败”
已经“溢出”到海洋领域;大量分离主义运动和相关和平进程的未来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使得印度洋地区本来就不稳定的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从2008年底开始甚嚣尘上的索马里海盗和先前在红海海域、曼德海峡以及马六甲海峡发生的海盗事件和恐怖袭击都有力地证明: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海洋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的安全焦虑。
最后,四大地缘战略支点决定了印度洋难以被单一强国所独控。正因为陆地包围的特征,结果使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上的四个进出印度洋的通道被赋予了极大的战略价值。这四个门户分别是:位于澳大利亚南部和南非好望角以南两个开阔的进口,位于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曼德一红海一苏伊士通路,以及位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岛屿空隙(包括马六甲海峡、巽他海
12
峡)。上述四个战略通道构成了印度洋区域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支点(choke point)。换言之,控制了这四个进出印度洋的通道,也就能够控制整个印度洋地区。历史上,英国正是因为在这四个地区均享有战略优势地位,所以一度将印度洋变成了“不列颠内湖”。显然,新时期,由于没有一个国家能像历史上的大英帝国那样有战略能力和历史机遇完全掌控印度洋的上述四大地缘战略支点,因而也就不可能再现由单一强国独控印度洋的局面。
2、实施海洋威慑与控制――印度的基本战略信条
鉴于印度洋上述显而易见的地缘特性,特别是基于印度洋地区战略态势、自身战略利益追求以及用以实现战略利益的海上实力的显著增强,新时期印度提出了“控海”(sea control)和“拒海”(sea denial)两大关键战略信条,即一种充分体现了印度“曼荼罗”地缘政治思想传统?的、可称为“围栏战略”(nng fencestrategy)的海洋安全观。这个“围栏”由以印度次大陆为中心的,依据不同的威胁类型而向外延伸的三个同心半圆形战略区组成,并沿孟买一亭可马里一科科岛轴心分为东部、西部两个部分,具体为:
完全控制区(Zone of positive control)――海岸向外延伸500公里内的海域;
中等控制区(Zone of medium control)――500,1000
13
公里范围内的海域;
软控制区(Zone of soft control)―包括印度洋剩余的所有部分。
自然而然,印度最关注的地区就是离得最近的地区,即完全控制区。其中,最最重要的是领海及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为了确保这个海域的安全,印度必须对这一地区实施完全的控制,也就是必须拥有可以控制空中和水下空间的能力。
在第二个战略区,即中等控制区内,发展拒海能力被认为是有效的防卫手段。因为出于保护印度核心经济设施的目的,就不能使敌对的海上力量接近完全控制区。换言之,同敌对的海上力量的战斗应该在离岸500到1000公里的地区进行。这就要求在中等控制区内不让侵入该地区的敌对势力看到获得好处的机会。为此,航母战斗群在防卫这一区域的时候能够扮演关键性角色。
1000公里之外的印度洋海域构成了印度的软控制区。任何地区外大国大规模地向该地区渗透都被视为是印度的安全隐患而倍受关切。这是因为如果该地区安全不保,那么印度就面临遭受强制外交的可能性。为此,印度不仅需要在外围海域监视区外大国海军的活动,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威慑能力。这样,获取核动力潜艇就成为印度的一项关键需求,因为虽然一两艘核潜艇对于改变印度洋上战略态势作用不
14
大,但是因为核动力潜艇隐蔽、迅速、下潜时间长的特点,所以提供了一种有限的威慑能力。
就当今印度而言,控海无疑主要是针对印度洋沿岸中小国家的;而拒海针对的则是外部大国的海上力量和干涉,即在没有条件实现控海的情况下,选择采取威慑手段来抗衡甚至遏止区域外大国。印度前海军参谋长S.N.科里指出:“综观海军平时的职责,我们发现它的主要任务是威慑。面向印度洋,实施海洋威慑与控制即成为印度海军的海上战略。”当然,印度海军也认识到,不能期望印度海军去战胜超级大国施加的压力。尽管如此,但还是可以使它们的干涉付出更高的代价,而威慑的全部含义就在于此。根本上,印度海军一直试图在(面对巴基斯坦时)所扮演的控海角色和(面对区域外大国时)所扮演的拒海角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为此,印度不仅仅致力于硬的海军力量和能力建设,而且还强调非军事实力(nonmilitary power),通过发展外交关系、加强防务合作、倡导地区性海洋安全合作机制等多种软的方式,来保卫印度的海洋安全,同时谋求获得印度洋事务的主导权。
新时期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的核心内涵
自1988年颁布的《印度1989-2014年海上军事战略》提出近海控制、指定海域实施远程控海和在更广阔海域实施
15
可靠的远程拒海这一战略信条以来,印度又于2004年颁布了《印度海洋学说》(Indian Maritime Doctrine)、于2007年颁布了《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上军事战略》(Freedom tO Use
the Seas:India’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等重要文件,全面勾画出了新时期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图景,特别是海上军事战略的方方面面,因而为全面理解印度海洋安全战略的核心内涵和思考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1、海上安全威胁认知
如前所述,由于历史、地理、发展和权力等原因,印度在海洋安全威胁认知上,采取的是一种“泛印度洋视角”(a Pan-Indian Ocean perspective)。这方面,时任印度外长的贾斯旺特?辛格在2001年访美期间的一番言论最具有代表性。他指出:“一直以来,印度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面积。有多少人知道印度尼西亚距离印度最南端的岛屿只有65英里?……又有谁知道,科威特在1938年以前的法定货币是(印度)卢比?所以,当我们谈论印尼或波斯湾的时候,就是因为我们的利益和影响范围已经到达了那里。”所以毫不奇怪,对印度来说,在印度洋地区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被认为对其国家安全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而都是至关重要的。2004年印度颁布的《印度海洋学说》认为,影响其海上安全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西面,海湾产油区存在引发全球能
16
源危机的可能;?东面,东盟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将影响到印度洋地区海洋安全环境;?南面,印度洋地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位于这里,可能成为引发地区外力量干涉的主要场所;?由于同印度洋地区所有关键性海域相连,所以印度必然是亚洲战略弧形地带各种关切的焦点。
2、海上利益划分
鉴于印度海军的行动区域非常之广,印度认识到,有必要区分海上核心利益区和次要利益区。印度所谓的核心利益区(Primary Areas)包括:?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主要包括印度的专属经济区、岛屿和岛屿延伸;?进出印度洋的战略要点,主要包括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和好望角;?印度洋上的岛
屿国家;?作为印度石油供给主要来源的波斯湾;?穿越印度洋的主要国际海洋运输通道(ISLs)。
而印度所谓的次要利益区(Secondary Areas)则包括:?印度洋南部地区;?红海;?南中国海;?太平洋东部地区。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印度现行的海洋安全战略仅关注核心利益区。只有当次要利益区与主要利益区直接联系在一
17
起,或次要利益区对未来海上力量的部署产生影响时,次要利益区才有被关注的必要。
3、海军力量建设与角色定位
在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中,海军力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4年公布的《印度海洋学说》,明确为印度的“蓝水海军”战略勾勒出了三个发展层次,即海面(on the surface)、水下(underwater)和空中(in the air)力量建设,对新时期印度海军角色和任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地讲,就是军事角色(Military role)、外交角色(Diplomatic role)、维稳角色(Constabulary role)和人道主义角色(Benign role)。
印度海军的军事角色分为平时任务和战时任务。平时任务就是对区域内国家进行常规和战略威慑、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以及在进出印度洋的战略要点行使海上控制、在平时或战争期间为海上交通线(SLOC)上的商船队和海上贸易、为印度的海岸线、岛屿和近岸设施提供安全保护;而其战时任务则包括在敌人的领土、领水或领空进行战斗、当需要在相关利益范围内进行登陆时进行力量投送、应对低烈度海洋军事威胁(LIMO)、提供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以及同陆军、空军协同作战保卫并促进印度的国家利益。
印度海军的外交角色是将海军作为有效的外交手段,以增进印度的国家利益,具体包括发展良好的海洋伙伴关
18
系、能够协助联合国维和部队、有能力同多国部队一起遂行军事行动。维稳角色是印度海军遂行海上警察任务时所扮演的角色,在担负这一任务时,需要在印度的专属经济区保卫印度的国家利益、对附近毗邻地区施行常规监视、在利益核心区显示存在并进行巡逻;而人道主义援助、救灾、海上搜索与援救和救助作业等,是印度海军扮演人道主义角色时需要面对的任务。
新时期,印度正全力打造一支全方位的“蓝水海军”,目标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对付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印度洋沿岸国家,而是针对美国在印度洋的海上力量存在和中国在印度洋上的活动。印度明确要求其海军应具备以下能力:阻止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海域;具备在印度洋任何区域内投送军力(战略要点、关键性岛屿、印度洋沿岸以及关键海上航线);并在可能变化的战略环境下,对美国海军在印度洋作战的能力形成关键的潜在限制。总之,印度海军正沿着“沿海防御,区域控制,远洋进攻”的战略思路,致力于实现从“区域性威慑与控制”向“远洋进攻”的跨越,以期形成对印度洋的实际有效控制。
4、非军事力量建设
在《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上军事战略》中,印度对印度洋地区在新时期全球地缘战略中的独一无二地位的原
19
因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提出了新时期的“印度之洋”海洋安全战略,也就是以强大、平衡的海军为基础,通过积极的政治、外交、军事手段,主动塑造印度洋地区事态。据此,印度在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的同时,为了改善自己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地位,并确保其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恐惧不会变为现实,正在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区域外大国构筑一种伙伴关系网,以增强印度的影响力,获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和“战略自由”,积极为印度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缓冲垫。用一位观察家的话说:“为了扩展从伊朗到缅甸、越南的影响力,印度正在创造一种包括了贸易协定、直接投资、军事演习、资金援助、能源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系列手段的新的混合式外交。”此外,印度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多边海洋安全机制建设,于2004年签署了亚洲打击海盗和海上抢劫的地区性协议(Regional Cooperation Agreement on Combating Piracy and
Armed Robbery in Asia),2008年主动发起了印度洋海军论坛(IONS,Indian Ocean Naval Symposium),并于同年筹组了南亚地区港口安全合作组织(SARPSCO,South Asia
Regional Port Security Cooperative)等。毫无疑问,非军事力量建设作为海军力量的有力补充,将为和平时期印度的海洋战略利益追求提供有力的保障。
冷战后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直接反映了新时期印度的国家利益追求和谋求成为世界头等强国的大国抱负,因而
20
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和实施一套独立自主的海洋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印度的目标是清晰和一贯的,那就是:一是保卫印度的安全和海洋利益;二是控制邻近海域,特别是确保对巴基斯坦形成绝对的海上优势;三是继续加强控海和拒海能力建设,力图控制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和关键水路;四是建立远洋海军对印度洋之外的地区施加影响。可以预想,新时期印度海洋安全战略的实施,不仅会直接导致印度洋上力量对比态势的变化,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安全态势。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印度首要的安全关切依然是国家领土的安全和不受侵犯,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其海洋安全战略的首要目标将不得不限定为维护印度领海、海岸线和岛屿的安全;其次,尽管印度海军在南亚甚至印度洋周边国家中具有无可匹敌的实力地位,但以美国海军力量为代表的区域外大国在印度洋上的存在,对于印度来说是仍是其控制印度洋的最大挑战,印度海军在短期内很难逾越这道架设在印度洋上的无形栅栏。上述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向更广阔的海洋辐射其实际影响力,因而可以想象,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实际上就是印度洋安全战略。不仅如此,其有关主动塑造印度洋事态、进而掌控印度洋的战略目标,仍将是一个长远的愿景。
(责任编辑:张业亮)
21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22
范文二:过渡时期战略构想 关于新时期我国海洋战略构想的建议
, , , , 年第 , 期 ( 总第 , , 期)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于新 时期我 国海 洋战略构想 的建议
钟桂安
(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 湛江 , , , , , , )
1
, 摘 要 ,党的十八 大作 出 “ 建设 海洋强国”的战略部 署 ,重视 海洋主权 维护、海洋经济开发 、海陆统筹发展 。本文从 海 洋战略角度 出发 ,阐述如何理性捍卫海洋权 益和担 当经略海 洋使命 ;从 海洋文化 内涵 出发 ,分析如何 强化海 洋文化和发挥 海
洋文化对经略海洋的支持作 用;从海洋开发角度 出发 ,提 出国家海陆统筹格局 的合理设想。
, 关键词 ,海洋权利 ;海洋使命 ;海陆统筹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由于世界经济 的快 速发展 ,需 要更大量的资 源, 世界各 国纷纷把 目光投 向海洋 , 海洋争夺十分 激烈。早在, , 世纪初 ,我国伟大航海家郑和指出 : “ 国家 欲 富强 , 不 可 置海 洋 于 不顾 。财 富取 于 海 , 危 险也来 自海上 ,一旦他 国之首夺取 南洋 ,华夏危 矣。” 孙 中山先生也认为海洋问题关系到中华 民族 之生存 。党的十八大根据新形势作出了“ 建设海洋 强国” 的战略部署 。我们应牢记海洋使命 , 加强海洋 文化建
2
设 , 力挺海陆统筹 战略, 加快海洋事业发展 。 理性捍卫国家权益 。 担当经略海洋使命 , , 世 纪是 海 洋世 纪 , 人 类 将 进人 大 规 模 开发 海 洋 的新时代 , 海洋是 中国未来发展 、 中华 民族复兴 和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空间。海洋问题不仅 关乎 国计 民生 , 而且关 乎民族 复兴 , 中华 民族的复 兴将与海洋意识的觉醒紧紧相连。为了国家与民族
,
抢烧等违法行为, 这些不理智之举对解决问题毫无 作用 , 有些还突破了法律边界 。毫无理性 的“ 打砸 抢” 式 爱 国行 为 并 不 能 捍卫 领 土 主权 , 反 而 成 为 他 人笑柄 。健康 的民族主义应该 以和平 、 自 信、 克制等 为主要特质 , 避免过激和伤及无辜。袭击平民、 损毁 公私财物 的做法 ,在任何国家都是违法犯罪行为 , 这一 性 质 的认 定不 因其 打着 “ 抗 日” 或“ 爱 国” 旗 号
而有任何差别。坚持“ 理性思考 、 顾全大局” 才是真 正 意义 上 的爱 国
。作为 一个有 着悠 久文 明历 史 的大
国公 民 , 在表达 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 时 , 应该坚守
3
文明法治的底线 。只有 以大局为重 , 冷静理智 、 合法 有序地表达 自己的情感 , 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 让 世 界 看 到 中 国人 的 团结 、 理性 、 智 慧 与 勇气 , 让 世 人 看
、
的生存与发展 , 我们必须从 国家战略 的层次来经略 海洋 , 需要 全 面地 、 有远 见 地规 划 有关 海 洋 政 治 、 经 济、 科技 、 军事等 的发展 , 并把海洋发展作为中国, , 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 日 本对钓鱼岛实行“ 国有化” 之后 , 中国内 地发生 了多起 民众保钓示威 , 这显示 了中国人 民维 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与此同时 , 一 些 非理 性 的抗 议 活 动也 屡有 发 生 , 甚 至 出 现 了打砸
收 稿 日期 :, , , , — , , — , , 作 者 简 介 :钟 桂 安 , 男,广 东化 州人 ,助理 研 究 员。
到中国的坚定 、 开放 、 自信与 自强 , 才能更有效地凝 聚起捍卫 民族尊严 、 国家利益 的强大力量 , 赢得 国 际社会 更多 的理解 、 尊 重与 支持 。 中
4
国在海 洋 问题 纠 纷 上不 止 钓鱼 岛这 一个 点 。 据统计 ,中国海域国土达到, , , 万平方公里 ,其 中 , , , 万 掌控 在海 峡 两 岸 ,也 就 是掌 控 在 中 国人 的手 里, 而, , , 万被他人染指 、 非法侵 占, 现 在 中国周 围 形势非 常严峻 , 中国必须从整体上考量 , 理性地 掌 握当前海域发展态势 , 特别是钓鱼岛的形势, 每个中 国人 要 有 担 当意识 , 对危局进行理性分析 , 应 加 强
5
油等能源输送, , ,也靠海上通道 , 如果通道有 问题 , 将影响到 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 , 这也会影 响到 中国的社会稳定。因此 , 我们要从维护 国家利益 、 服 务地方发展需要出发 , 加强陆海统筹一体化研究。 现在中国海上通道主要是依靠太平洋各 大出 海 口往外 走 , 受 迫 于 马六 甲海峡 。可研 究 推 出几 大 通道 : 一条是和缅甸接壤 , 从 昆明一直延伸 到缅甸 的沿 海 港 口 , 中缅 双 边 关 系 不 错 , 且 这 一 地 区基 础 设 施 良好 , 中 国可 以从 这 方 面 努力 ; 另 外 中 巴有 一 条公路 , 一直通到 巴基斯坦 的瓜达尔港 , 最近双方 正在谈判 , 而且 巴方主动表示愿意引入 中方 资金加 灿烂的海洋文化 ,积淀了四海为家的豪迈气势 ; 特 强 瓜达 尔 港 的建设 , 这个 经 论证 已经 通过 了 ; 另外 , 殊的地理环境和艰苦的生产生活方式 , 造就了坚
忍 孟加拉有个港 口也是在印度洋沿岸 , 跟孟加拉 的合 不拔 、 吃苦耐劳 、 自强不息的文化品性。在生产生活 作也在进行中。如果这三个项 目进展顺利 , 中国就 中, 形成 了包容万象 的气度 、 开拓创新 的魄力 、 大无 可以直接出入印度洋 。这 当中肯定会受到阻挠 , 不 畏的浪漫主义 , 显示 了 自强 不 息 的 海 洋 精 神 , 这 些 过 中 国应 采 取 先易 后 难 的方 式 ,
6
最 后形 成 印度 洋 陆 都成为海洋文化的精神 内涵。 海通道 。 ( 二) 加 强 海 洋文 化 建设 ( 二) 优 化 海 洋战略格 局 首先 ,要开展宣传 活动 ,提高人 民的海洋 意 为 了更好 地 经 略海 洋 ,奠定 国家发 展 基 础 , 需 识 。一是应 利用 海洋宣传 日开展丰富多彩宣传 活 要进一步优化 中国海洋格局 , 对此 , 提 出以下几点 动; 二 是在 电台 、 电视 台开设海洋 专题 , 人 民 日报 设 想 : 和其他 主流报 纸开设海 洋专栏 ;三是拍摄海洋专 , ( 创建大, 形沿海经济带 , 促成陆海统筹主体公 题片 , 制作海洋类公益广告 , 绘制海洋知识 系列 图 共区。改革开放以后 , 特别是八十年代 中期 , 各省都 片; 四是组织海洋知识竞赛 和热爱海洋 主题演讲 ; 认识海洋经济的重要性 , 纷纷提出本省的海洋开发 五是组织专题报告 和讲座 ;六是 大力 支持海洋类 规划 , 例如广东提倡“ 海上广东建设 ” , 辽宁提倡 “ 海 研究和教育机构的发展 。 , , , 其次 , 支持海洋文化理 上辽宁建设” , 这是地方性的战略投放 , 但是 由于缺 论 研 究 。组 织 相 关 研 究 机 构 和专 家 学 者 加 强 海 洋 乏规划 , 资源破坏性使用现象非常严重。国家九十 文化研究 ,构建具有 中国特色 的海洋 文化理论体 年代后期印发 了《 全 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 把
7
系 ,把海洋文化教育 纳入 到国民教 育体系 中来 , , , 。 全国沿海 , , 个省市区,分成十一大海洋工程区 , 按 给予海洋文化研究更多 的政策和资金 支持 ,改善 照海洋工程区来设 置 ,但是海洋工程 主体还不 明 研究工作环境 ,使研究者具有更多 的交 流学习机 确。因为省会城市沈阳离海边大概 , , , 海里 , 如果把 会, 专心从事研究工作 ; 建立从小学 、 中学 、 大学到 这 , , 个 省 市规 划连 在 一起 ,省 会城 市 套 在一 起 , 沿 社会 机构 的完整海洋教育机构 ,使得海 洋文化传 海, 形经济带陆域这一块有百公里作依托 ,黄海有 播、 人才 培养 、 科学研究成 为一个完整 的系统
。再 , , , 海里专属经济区 , 这就形成 了宽度在, , , 海里左 次, 加强海洋经济与文化的互 动。 加快海洋经济发 右的以陆域为依托 、 面向海洋 的大, 经济带 , 这是中 展, 为海洋 文化 的繁荣 提供经 济基础 , 同时 , 海 洋 国陆海统筹 的对象 。依托大的经济带 , 再 面向主权 文化 的发展也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和文 海域和海岛搞海上屯 田, 这样 的格局设置会使中国 化 引导 。 所 以在 海 洋 经 济 发 达 的沿 海 地 区 , 不 仅 海 获得 主动 。 洋文化地域特色浓烈 , 而且 海 洋 文 化 发 达 。
8
, ( 统筹国家和地方布局 , 推出两大海洋建造区。 三、 推 动海 陆统筹 发展 。 优化 国家海 洋格 局 在 国家 十一 个沿 海 省 市布 局 以后 , 还应 推 出两个 海 ( 一) 加 强陆 海统筹 一 体化研 究 洋建造区 : 一个是辽宁区, 它依托 的是东北亚 ; 第二 对 于 中 国来 说 , 海上通 道安全十分重要 , 这 涉 是广西 区 , 它依托的是西部地区 , 其延长线是东南 及到国家利益。海上通道会涉及到中国对外开放战 亚 , 形成 了整合性的东亚大市场 , 中国要力争主导 略安全。中国经济建设是靠沿海地区开放拉动 , 中 这个市场 , 并且和北美 、 西欧这两大市场形成三足 国外贸交易, , , 都是通过海上通道实现 ,而且大部 鼎立 的局面 , 大大提高 中国的国际地位。 分都经过马六 甲海峡 ,加上现在陆路通道有 限, 石 , ( 打造 四大海洋经济增长极 , 共 同探索海洋开
,
对 中国海洋资 源勘探 、 调查 , 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 开发 , 统筹 中国海洋事业 , 建立一体化机制 , 整合各 方力量 , 加强整体规划 , 积极履行经略海洋使命 。 二、 重视海洋文化建设, 强化海洋文化作用 ( 一) 正 确认 识 海 洋文化 海 洋 文 化 是 人 类 在 长 期
9
对 海 洋 认 识 利 用 的 基 础上 ,通过实践创造的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 明的总 和, 包括海洋制度 、 海洋意识 、 海洋观念等众多分支 , , 】 具体包括沿海居民的行为方式 、 性格特征和一系 列与海洋文化相关的艺术 、 饮食 、 习俗等。漫漫历史 长河中 , 沿 海居 民在 开发 、 利用海洋的同时, 创 造 了
10
发路径。山东的蓝色半 岛经济 区、 浙江的海洋经济 发展示 范区 、 广东的海洋经 济综合试验 区, 一个是 蓝 色经济 区 , 一个是发展示范 区 , 一个是综合实验 区。这些地区具有不同的使命 , 一个是面向东海 , 一 个 是面向黄海 , 一个是面 向南 海 , 应成为做强
陆海 统筹开发增长极 。广西北部湾也要创建中国沿海第 四大经济增长极 ,因为北部湾周边面向东南亚 , 是 个 国际合作 的区域 , 要活化资本市场 , 撬动环北 部湾的经济合作。 , ( 建设五大海洋战略工程 , 奠定国家陆海统筹 新格局。 要加强谋划 , 统筹发展。 一是建设开发图们 江出海大通道工程 , 努力全面造就东北亚 区域合作 关系 。通过图们江出海大通道跟朝鲜和俄罗斯合 作, 借助图们江打开新的出海 口。通过这工程 , 进一 步促进东北亚的合作 。二是开发印度洋出海大通道 的工程 。三是 开发 辽东南 海水 西调 工程 。海水 在 当 地用途是 : 一部分利用 当地 的褐煤进行淡化 , 灌溉 西林格勒盟草原 ; 另一部分沿途灌盐湖。如果盐湖 干涸 , 大风引起沙尘暴 , 一直延伸到罗布泊和 吐鲁
一
统筹 , 还是维护权益 , 甚至海上屯 田, 要有一个统
11
一 的组织机构 , 才能协调各方加强海洋开发 , 维护海 洋 权益 。 , ( 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 , 为举办常设 的世界 海洋博览会整合资源。现在世界经济总量百分之八 十左右都在沿海地 区和沿海城市。建议组织世界海 洋博览会 , 包括海洋产业 、 海洋科技 、 海洋产 品的展 示, 海洋项 目的合作 , 海洋合 同的谈判 , 海洋会议论 坛等等 , 在 中国设立海洋建设 总部 , 建造一个标 志 性建筑 , 提高中国凝聚力和影响力 。 , ( 设立 国家海洋事务部 , 作为全面领导海洋战 略的机关 。现在涉海部 门很多 , 各个主管部 门都有 自己的部门利益。国家进行机构改革 , 应该整合涉 海的职能部 门, 创设一个新的部 门—— 国家海洋事 务部 , 作为全面经略海洋的一个职能部 门和领导机 关。也就是在国家海洋局的基础上 , 把其余 涉海 的 部门的职责和力量统筹在一起。
四、 小 结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 中国应通过发展海洋经
番。如果不做这工程 , 陕北防护林也抵挡不 了沙尘 暴危害。四是开发北黄海沿岸经济带建设工程。北 黄海沿岸 比较薄弱 , 这就要合作开发 , 涉及到辽宁 、 山
12
东 、 江苏 , 以及韩 国和朝鲜等 。五 是开 发黄河 三 角 洲高效生态工程 , 其意义在于示范陆海统筹主体工 程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 对此要求 国家层 面的规划投 放要处理妥当 , 加强黄河沿岸建设 , 例如要做好黄 河断流成为地上河的规划。 , ( 采取三大开发 战略举措 , 为 国家经略海洋提 供保障。其一 , 创建陆海统筹推进委员会 , 促进沿海 省区承担 国家海洋战略
使命 , 把陆海统筹上升到战 略层面 ; 其二 , 创建中国海域开发银行 , 打破 中国四 大 银行 没 一个 为 海洋 开 发而 设 的局 面 , 为全 国海洋 经济发展繁荣提供金融支持 。其三 , 创建 中国海洋 商会 , 作为海洋开发的市场主体 。因为无论是陆海
济, 保持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 必须把陆地与海洋 的 开发和保护统筹起来考虑 , 并作为一项长期 的国家
战略任务加 以实施 。做好 国家层面的海洋 战略规 划, 选 好 战略 支 点 , 打造 好 海 洋 战 略工 程 和 世 界 级
的海洋交流平 台 , 全面整合海洋管理体 系 , 使海陆 统筹真正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
参考文献 :
13
【 , 】 林宪生 ,张磊( 海洋文化对 中国海洋经济 的影 响, , , ( 经济研 究
导 刊 ,, , , ,,( , , ) : , , , — , , , (
【 , 】 张 开城( 广 东海洋文化 的战略思考 和建议?( 区域发展 战略 ,
, , , , ,( , ) : , , , , , ( 【 , 】 姜 秀敏 ,朱小檬( 软实力 提升视角下 中国海 洋文化建设 问题
解析, , , ( 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 , 李 干杰( 坚 持陆海统筹 ,实现海洋 可持续发展 , , 】 ( 特别 关注 ,
, , , , ,( , , ) : , , (
( 责任 编辑 :陈 宗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
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18
范文三:浅析日本新时期的海洋战略
政法论 坛 霸
析浅 E 本新 时l 期海的 战洋略
磊 徐(
中国 海大洋学法 政 学 ,山东 青院岛 2 6 6 10 0 ) 中图 分类号 D :9 1 2 .6 文 标献 识 码: A文 章 编 号1 : 003 — 2 7 38 ( 201 3 ) 0 3 0— 3 2 —70 2 要摘 作 :为 一 四面个环海 的群 岛国 , 日本家 的 洋 战海 略经历了长 时期 的发 演 变 展。战冷 结 后束 , 日本面 临国 家 身份 迷茫的, 府积政极 推 成动为海 洋国 家确,定了 “ 海洋立 国 的综 ”合 略 战从 ,海洋立法 机 构、设置 加 强、备 、 强军 日美 化盟 等同 领域 进全行 位方努 力 ,并 将中视 国其为主要 战 对略 。 日手新本 时期 海 的战 略将洋对 其未 来走向 、 亚东 地 的 安区全产 生重要影响 。 同时 , 本日 的海洋政 策 与 洋海战 略也将 对 我国护维 洋 权海 益未 来 及中 关 系影 日 巨大响, 我国应 该 起 高引度关 。 注 关 词 :海洋键 战略 ; 洋基海本 ;海法 观 权海; 政洋策
日
是个本 四面环海 的国岛,是 一也资源极度个匮 乏 国家的 海洋, 资源 环 、境海洋安 全攸关 与日本 国。为此 运 自,近代 以 日来就一本 直寻求保海 上确力量和海 安上全 大 国的洋战海略 战。后 日,本 在关注 海洋 资 源、 洋 环海和境 洋海科等技非 军因素 的同事时仍将确保海 ,上 量和力障海保上通 道安 视全为其 家 海国洋略 战的重 点。进入 2 世1纪,随 着 际国海秩洋 的重 新确立序, 日 对海洋本益权的需求 进步 一增, 大日 本 济界经、学 术和界 媒纷纷要体求 本日政府加紧 制定国家 洋战海和 略 洋海政策。中国 是 日本重要 最海 的近 邻上 两 ,国东在海海域 在海存洋 界、海划 洋资源 岛屿主、权归等 属诸争端多 为。, 日此本的海 洋政策 和海洋战 不仅对 略本日今后 推进海洋事 务、扩 海洋权益 展建、海洋设 强 进国 程产着生要重影响,而且也与中 将关系日的走向息息关。 相
一
藤铁佐太郎 , 以马汉的他权论海为 本 蓝发表,了 《帝国国防史 论 》 等系列著作 ,将 日的本海洋念 进观步一理化 。佐论 强藤调, 本 作日为 岛 ,国 无 论 是保 卫 国 土 ,还是 对外 扩张 , 必须以控 制 制 海权 为 前 ,提 海制 权对 岛国于本 赢日得战争的胜 利 ,或证保国家 的生存和展发 具 有都 死攸关生 重大的 义意 他。还 提, 出本日要 “ 维想在护陆拥大有的 益权”,必 须有 拥东的制亚权 ”。并强海调 ,“日 与本国地英理环境 相 似, 为海同 民族洋 ,向英 国应学
习,海向扩洋 ,把 张日本建亚成 洲的 英国 ”。
一 、战 二 后日海本 战 略 洋形的成 与发展
本曰 后战美军被 占领 ,是走于上 了“以经济 建为设重心” 的家
国展发 路道确立,了 “ 易立贸 国”、 以“ 口求 生 出 存” 的 战 略 目标。事
实上
, “ 贸易立 国”可 以理也 解为日 本海洋战 略的经济表 。日述 本 不仅 国 土狭小, 而 陆上且源 资匮乏 ,石油、煤 、天 然炭等气发工展业 必需 所的略战资储源量极 ,其 少中 油9 9石% 依 赖 进。口后战 ,日经本 实 现济 奇迹了般高增速长, 对 但能源 矿物资和源的 求 需与 俱增 日。样这 , 日 本就也 比他其国家 更 早、更 系统有开地对始海 洋源资开的 ,发并 把洋经 海作为 济国民 济发经 的展重要支撑 点 战。 后本 日的洋海略及海 权战 主 要观体 现 在 以下 几 个方 面: 第 一注,海重 洋资源开技发术研究 制定,中 长海洋开期战发 计略 划 ,大 最度地攫取海限洋资 。源 早在 2 O世纪5 O 代 初年 ,期 本 海 日保上安 就提厅出 “ 以海洋 源能 保 护大海安全 ”的 研 发口号,开 对海洋始能 的源用 加 利以究 ,研 目前 已把 浪海发电、潮 流 电应发于海上航 路用标 的照记 明。1 9 1 7 , 年本 日政在科府 技学厅成术 了立海洋学 技术科心 ,中主要从 与事海洋关相的 学科技 研究 术, 该心中许的成多 、果器仪都处于世领界先水 平。19 8 2 月 , 日本由 家和国民 4 8 间企 业个 同共资出建 组“ 深 资海源开发公 18 68年, 本日实行明治 维走新 上资了主本义道路 在。“ 开拓 里 万 年 9涛波 布,国威 于 四方” 的强国目标 下, 日本始开 手着建立强大的海 军 司 ”进, 行海底结核 的锰调查作 工。 918 6年, 日 科本学 技厅开术 始 和实巩固海防 为。脱 摆军海海运落及后的 困境,明治 府政仅不派 节使 团 施为 期5 的年 “海 深 洋资源开发层研究计划 ”。 199 7 年 1月 ,日成 立 赴本西各 国考察 ,1洋8 7 2 日年本 除兵部废省 设立了海军, 陆和省军,从 产 了学官 横联向 合组织—的海洋 深— 水利层用研会究 该研究, 由东会 而使日 本海 军完独全 。立为大对 海军的加资投金 入, 日本 上皇室 至、 海 学大海学系主洋 担任任会 长并同,外国行进合研 作究。于鉴 日 资 本0 0 年 至210 61年 期 l 6为年 的 文武 官员,至下通普百姓都 极积捐 、购买钱债 公。1 890 年 ,美国 军海 源 不 能给 的现 自实, 本 经 日产省
制 了2 “ 订可燃开冰发划计” 。官军马 汉推 出 《权 海历对 的影响 史:16 6 0 一l 7 8 3 》 一 书。 他 为认 ,建 立支强 一大海军 ,取的得制海 ,特权 是控别制 具战略意有义的狭 窄通 第 二 ,动主与 国参海洋事务际, 建综合构性洋海策体政。系 道 ,是成 大 国的 为经之必路 。指并 出了现实 上 海权 霸前的 提条件, 本 一些日学和海者 法洋家专 为认国,际社在构会建海 洋法序方秩 即 :国家 地理的置位、 态构成形 、领土范 、人 口数围量 、民众 格和性 面 尚 处 混 于沌和 形 成 阶段 日本, 不能 仅 仅 限局 于 遵守海 洋 法,还 应学 政 府特征 。马汉的海权 ,论在 日本 内国起极引 反大响。 子坚金 太最郎 会 灵 运用活洋法海。 特别 是在 际性国海法洋件文成形 过程中 ,从 一应 先 把马 汉的作翻译著 整理成 “有 关权海的要素 呈递”给当时的海 军大 般 参 转与到变积极 入,介争力借 助际国规法把 日则 本的治意 图反政 映 臣西乡从道, 呼吁并众民 熟“读 马汉著作 奋 发,图强,使 本帝日国 出来 ,掌从 达 而到争 取 扩 大 和国家 利 益的目 。 的 握太平洋权海 ”。 自1 99 6 年本 日政府 式正批 《准 合联 海国 法 洋公约》 生效以 来, 将 马 的 海 汉权观 发展 到 极 致 的 前是 军海 军 、官 防 卫 学大 校 教官 日本 开始遂手着立 建合综性海洋政 策 系体2 。00 5 年, 日经 团本 联 、日
、
日本
海 洋 战略 的理 溯论源
从
地区理位上看, 日本是 副名实其的国岛 具,备 权海 大马师汉所 称的 种各利有的 自然条 件。 但 史上 历于由受封建思想 的响影深笃 , 以 及囿于自 身国的力限制 ,没并有成为 强的大权 国家海 然。 到而1 8 纪世 中 后 ,在 期 “力东渐西” 的击 下, 日本人冲 的 海观洋念发生 了化变, 开 始强加 防海和重海视 建军 设并,现 了出一海批 论防者 例 。,林子如 在平 718 6 年 写的 《 海 兵国谈》中提 到 “ 了海 国论 ,他认 为,” “ 海 国 必须有海 国防的卫 ,”导 倡 开锁 “,放海国 ,禁发海防展” 横井小。 楠 《在国是三论 》 中指 出 与英 “相国比 日,位 于本球地 中 ,央周围环 海 ,通 的交 捷远便远 过超 国英 如果幕 下府 令革改度制, 制定军制 , 宣 国威扬 , 那就 丝 毫不 用惧 怕 外 国 而 。 还 且可以 不 航时行 世 界 国各, 以我 国 义 精勇 仲裁 神各争端国。” 外此 佐久, 象间山、本 多明等都利 从海 洋 对家国全安与 展发存在
利弊 转的角度 ,意识换到 了海权 之得失 对 本日 的重 要性 ,并明 确 出 提 了 以自 为卫初 衷 的 日本 “ 海防 ”。
论 (下 转页 ) (
接上页 )
( )2批被、准加入《 海 牙议 定书 》的 非 《华 沙 公约 》缔约 国, 只受 海《牙 议定》的约束 书 。 (3 被批) 准、加 《 海入牙定议书》的 《 华沙公约 》缔 约国则 , 要 根据 国际 运 输 中涉 及 另一的个 国 家的 情况 决来 受 定 那个 规 的约 则束 《 海 牙定议书 第十八条》: 经本“ 定议书修改公的约适 于公约用 第 一所确条定 的际国输运,但 出发和 以的目 点地须本议在 定书两的个 当事国 的 土 内领,在或本议定 书的一个当事 国 领土,而内 另国一领家 土 有内约一定的经停点地为 者。”限 具来体 :①说出发 国家地 A 和的
目地国
B 都家议定是的缔约书,国则适 《用 海议 定牙》书。② AB,有一 个是既 是议定 的缔书 约国又 公约 的缔是约 国,另而一只 个公约的缔 是 约,国则只能用适,A共 同签署B 的约公 ,即 《华 公沙约 。》
参考 文 献: [
]1《国际 空航旅 运客输承 人运责任 制度 研究》 ,韩冰 著 。
[ 2 ]《 国际 贸法 原易 》理, 慧王 著, 021 1 2年月 一第版 。 [ 3] 国际航 《法 研空 究 》,黄 涧秋著, 20 0 7 年8月第 一 版。
代报告时 o21 3 3 月年 下I 2 3 7
*
政 法 坛
人论攻势的略和战“ 零 和弈博” 思方式,维 无于助端的解争决, 只会 加该剧地区的 张局紧势,增加 问题决解的难 。其度 ,对 中次的国海上 安构全 极成 威大胁。当 代日 本的海傲军视亚洲 国各“, 专 防守 ”早卫 成已为 历 史 ,和 平宪 法形 同 设 , 虚加 上 日趋 守 的保 内国政 治 日益 、高 涨 的族民 主 义情绪 以 及 逐 壮 大步的 右 翼势 , 日本 力政 在府 处对 理 关 华系 ,时越来 越 明地倾显向 于采取“ 强措施 硬 ”。因此 ,我有理们山 日本对 在 口头挂的 “ 好爱 平 和” 的诚 表 意 怀 疑示。 第 三严 重,地 干扰 中国 的和崛平。起国中要现和实崛起, 平关键 一之是要处好理与边周 大 国 的关 系。日 是亚本洲最大的 济经体,实并 竭力谋求政治 大的地 位, 力国要争发与其经挥济力实相称的 国际影 力。岛国心响 态深 根蒂 固的 日本基地缘于治政 考的量,以 意的眼光敌待 中国的看崛起 不,少政 要 是更到感虑不安,焦千 方计地百要牵想制乃 至 遏中国的止发展崛 。起 的国中
, 其利正 益益日人深地融辽阔的大洋 ,人眼 ,下 不得不面 却 对 El 本在海 洋 方向 上的 再一挑 衅和 围堵 。日本是中 一衣国带水的邦, 中邻日 系在关某种 意 上 义是就中日之 间 海的洋 关 系。 面 对 日本 在 海洋 战 略 上攻的势 ,中 应国 当采取 以 积下
极的应对 之 策:
本
学 会术议以及 洋海政策研 究财相团继 向政提府 建出议,要制求定 海 基洋 法、增加~本负位海责洋 事的大务 ,臣增 设 “ 并关海洋有阁僚会 议 ”,负以 制责定 组织和 实保 施护 领土、领 海和海洋 权 的战略益。 2 0 0 年l 15月 , 日本海 洋 政 研策 财 究团向 时任 内 阁 官房 长 官的 安 倍 晋三 呈 交题了 《为 洋海与 同本: 1 2纪世洋政策 建海议》。该建 议主要的内 足 :容 立 海树立 国洋思想 ,制 定日海洋本基本法 , 完 海善洋法规体 系; 加 和 强完善 洋海 行政 管 理与协 调 制机; 加强对 包 括 大 陆架 和 专属 济经在区内 海 洋国的管土理;积 极参与 和领引国际事等务 。本根 日据 海《洋政策建 议书》的建议于 2 0 06年 l 2月7 日制 了定 《 海 政 洋策大 纲— —寻求 新海 洋 的立国 》 ,于2 0 70 年4月 通过 了 《 海基本洋法》 。 《 海 洋基 本》法 为 作日 国家海洋本政策的根 大法,既本整合 日有本 洋海源资理部管 和机门构 ,高政府部 门提 效能的用 ,但也有作助长 本日 以 “ 护海保洋权 ”为由益进 一步攫,取海 资洋源的 度力。从而可 能再 次引 发 本日与周 边家国在能源 、领 及主权土 利权的上纠纷摩和 擦并, 波 和及 影 响 来 东未 北 亚的 安全环 。 第 境三 , 加海 强 上力量 建 设, 重视 海通 道 上 安 全。 战 败后 日本 一曾度 被美 国占 领并,建立 日了 安美全保 障 制体, 使 得本日安的在很大全程度上受制 美 国于。但是 ,随着 本日 经济的腾 飞 其,政大治 国欲望急 剧膨 胀为早 。摆脱日 “经济 大国 ,治政 儒” 的形象 ,侏同也时为了 大 最限维度本 护的国海 洋权 益日, 开本始 力发 展军事力大量,而 随 伴“ 海洋国家 ”重 新定的位, 本传统日 的海洋军事 战 略经已悄 然归回。目 ,日本前海上自卫队 建成已支装备精 良一训、 练素有,具 世 界一有流反的 、潜航护及 扫雷能的力洋远作战 量力。 在 “ 上海歼 ”敌战指导下略, 卫自 队 合联队舰频频出现在西太 平、洋 南海乃至印 度海 域洋。与 此同时 ,日本还正 在借 打 击口海 和盗恐怖 主 义 ,寻
求构在筑日本主导下的 多 边海 上全安制机, 增大 自以己在 际国 海洋事务中 的发权和影言响 。 力 上述从历 史演进 程 过不难看中 出 日,的本海战略洋经 历一条从 无了到 、从有自 卫 的 性 “ 海防论 ”到 传统的张扩性“ 权论 ”海进,一 步 到 目政治、经济前 、军并重事新综合海的观 洋的展道路发。
三 、日 海洋本战 略的本基特
纵征观 代近 来 日本 以海权的观及 由此 制 定的 海 洋略战, 有以特下
。点
第
一扩,性 张明显。日本作为一个 列岛 国 家南,北长 狭西窄 短东, 种客这观 的自 地理环然境成造其陆 战地纵深略短很, 内陆御防 的回 空 旋间 其有极 。限另一面方, 本日对 海外资源的依 赖性 强很,上 海交 对其通举 轻足 重。此为 日本 ,便极力向海洋拓 生存展 防御空和间。 二 战败后 ,惨 本通日经过手济段和 灵活运 用际国法非军等手 段事来实 现本 国的 略 目标 。日本战 投除巨 资进行外 大陆调架 查以最大限 度维 地护 本国应 该得的获广阔 陆架大 海域外还将不,合海洋符 法关有规、定 不 享有能专经济属和大区 陆架利权的 岩礁造成岛打模样屿。
第 二,国大彩色重 。高度 重浓 依托视上海量力夺海 取洋 权的益传 统海权 观和海 战略 洋,使 曾El 一本奠度定 了远东地区 海强上地位国, 后又 而回岛国归历的 程。 战体冷崩制后溃, 本不日心 于只作甘 “经济 强 国”, 是 而复 要“崛 起” 为 具 有 世 界 影 响力的 政 治大国 。 为 此 , 日 采本取政 、治 经 、军济事等 多种措 施,竭 力 向海洋 方向 “拓空 展 ”。政间治上 日本强调要 与东 南亚 等家加国海洋 安全 强作合经济上 , 本日 在投正 资调查其周巨边大陆架, 以2 在 00 95年月前 向联国大合 架 界陆 限员会委申 延请伸 本国大陆范 架。同围时在军 上, 日事本已通过 盟居 于制重要位 地,被认 为 是日 本外交的支 柱。每当中美 关系恶 化,时 定 系列一法律措施 将卫自无队禁地区派全 往任球 何方 地扩, 自大卫 队日 往本便落井下往 ,石倚 仗日同盟美中向施压国, 图借企谋机战略 取利 益 。 因 此 保, 良持好 中美的关 系, 对 于 牵 制日本 的 战 企 略图, 有不 活 范动 。围 第三 ,对针性强 2。0 0 5年 日本 《 防卫 皮书》白对中 的国军海建设 可估 量 作 用的 。分外 注关,日本 内国也现 出了批 “一 海洋 国家 论”者,们认为他 日: 参 考文 献 : 本不既东方是也不 西是 方其最,本基 特的征 一个是洋 海国 家一个,
处 [ 1 初 晓 ] ,波 身份 与权力 冷 战 : 后日本 的 洋 战海略 [ J ] 国 际政 治 研 , 2 0究0 7 在地 球上 四面环 的列海岛。正 是于由种特这性 ,生活殊在 列岛 上人 的们才 与中国 文明西或文明洋持了距保 ,未离 同被化 。
( 4 )
继
续 承 “ 秉中 友日好 ” 的方 ,针 想方设 法 发展 对日主动 、 多渠 道 关的, 系过通商解协决端。中 日争国两是亚都洲 大国, 且又是邻 而国 , 国两关 的好系事坏关 太地亚 区 定稳的 局。大国经两存在济大的巨 补性 ,互发展友好 合关系,作符 合 国人 民的两本利根益两。国 经贸 领域在的合作 有卓成,效 应努力当将这 种合 作拓到展海 开发洋中当中 。国应继续增 和提升 强中民日间交, 外特别文化 外交是地位 的作与,用 努 力解化 本人 日对 民国发中展疑虑的 消除 日本 ,间民对 中国的解, 误变 “中国 威胁论 ”为 “ 中 国机遇 ” 论 以,此带 动 日中政问关府系 的 和 缓为 , 中国的和 平 崛 创起 造良好 周的边 环 境。 加 快身自海洋 战 略的定和 制实,施努 力 营造 周同边国家 友的 好关系,同 加时快军海设 建中国。尽早 应台出 己的配套海洋 自略,战 加 快 海对洋源资综的开发合利, 用加对 日强本海战略洋跟踪研究的, 做 到知 己 彼知,方 能战百殆不。此, 由外于 中与国南东亚国家存在 南海 争端 日本有,海洋在 题上拉拢他问,们强 化对中国的 上海 包围的圈企 图 。对, 此我们当本应 着 “以邻为, 伴邻与善为” 方针,的 力发大 展 同 东南亚国 家的睦 邻 友好 关 系 加 强 高 ,沟层 通, 密 切 经政往 来 ,以 除误消 解, 加增共识同。时根应实据际 需,要 大加对海军的投人 ,其使 具 保备本 国海卫上资源开和能源发补 给的能,力 而进快发展加洋防 远卫 作 战能力 , 保 ,卫中 国 在 球全经 体 济 中的系海 外利 。益 尽 早解 台湾决问 题 ,打 通 东出 太平 洋的 战略 通 道。 在本日的 海洋 略战中 ,台是一湾重个 的战略要支。点 日将本湾台看 作己自生发存 展 命生 线上 的 键 地 关 。区同 时 台 湾 被还 本日 视 为封堵 中 国东 太出 洋平 的 喉咽。前 美任驻国华使大李 明将台洁湾比作 “ 国瓶中子的瓶 塞 ” , 以若此为基地, 海我进可攻军, 退守, 足可见其战地位略之重要 。 因 此 ,抓住机时 ,尽统一早台,湾拔掉 这 个 瓶“塞” , 打通 东出 洋 的大 战略通 , 道 不 但能 彻 打底破 日本的 略战 围堵 ,而且 必 将 为后以的
国 竞争际得极为赢有利 战的略态势 。 极 强积化 同主要 国大的 战 略关 系 深 , 战 化略 合 作 , 缓解以日 本 对中 国施 加 的战 略压 力。 中 国应 该 抓 住 机遇, 力 强 努 同世 界 化要 大 国主 战略的作合 关系, 显有然于在利繁复杂的纷国 际局 中势加增自 战己略 回 旋空 的 , 间化 解 可能 在 的存 略 风战险 。在 日本 的 洋 海 略 战中, 曰 美 同
四
、 日本海洋 战略对 中 国的响影 中及国应对
从地 关系缘看上 中,与国 日 隔本相望 海, 唇相依齿 由于 。日本的 海 战略洋有鲜 带的明对针性和烈的强张扩性特等, 因此, 征对中 国无
疑具有容忽视不影响。的 首 ,客先上加观大了 海洋 端解争的难决 度在。 海东油气资 争源
端 [ 2] 廷志段, 日 岛韩 争隐 日本海 现洋谋图 J[] 嘹望 .2 0, 0 6
[ ] 陆3海英 日,本 立建海 外军 事基地的 洋海战 分 析 [略J ]. 重 庆 技科学 院 学 报 , 2
0 01 ( ) 8
[ 4 ]关 希 排他,性 的 “海 权 可 以论 矣休—— 析日 流本 行 “的 海 洋国家战 略 ”[ ]J
.
日本
学刊, 200 6 (4 )
[
5 储] 永萍,蒙少 东 , 达发国家 洋海经济发 战展 及 对略 中国的 其 实 J ] [ 湖 农南业
科学 2, 00 9( 8)
中 .日本 拒接受中不 “ 搁方争议置,共同开 发” 的善主张意,一方 面百阻挠和般 责我指 “春油晓气 ” 的开田, 并采理无要求中提供方 中国在东 勘测海开和 采有关的 数据 ,另方一又单方面授予面 本公司 日
[ ]6张 景全 ,日 的本海 观权及海 洋战 略初 探 J []. 代亚 当太 ,20 0 (55 ) [7 ] 晓婷 ,范 日海 洋新本 策政及 其 中 对的国借鉴 意义 [ J ] 石 家 经庄济 院学 学报,
2 0 08 ( ) 4
在所谓 “
中线 ”间 以东侧有一议争域的试采权。 海本这种咄曰逼
咄
8 [ 修斌], 日 本海洋战略 研 究的 向[动 J .日]本 学 刊,20 50 2 ( )
2 3 8 f代时报 2 告 1 3 年3o 下 月
范文四:我国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
国是聚焦
我国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
郑功成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3日 ? 11 版)
2014年4月1日上午,**主席在比利时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
在我的印象中,这应当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国际场合首次以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来说明中国的贫困问题。它至少向世界传递出如下信息:一是中国虽然在30多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是一个贫困问题客观存在且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二是3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使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得到大幅度提升,我国也需要以相应的国际标准来评估自己的贫困问题,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即人均日收入2美元应当成为重要的参照系,这无疑是一个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三是中国反贫困政策涵盖的对象将进一步向更大规模的低收入群体扩展,这将是新时期反贫困政策的一个飞跃。
在过去30多年间,我国在反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全球深度贫困人口的减少主要体现在中国深度贫困人口的减少上,这无疑是中国发展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
新时期的贫困问题具有显著特点
1.绝对贫困现象在绝对减少,而相对贫困现象在相对上升,贫困人口总量仍然规模庞大。
根据2011年国家确定的人均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相当于人均日收入1美元)的贫困线标准,全国还有近10%的人口生活在这一贫困线下;如果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日收入2美元的贫困线标准计算,则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这一贫困线下;这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城乡居民,虽然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因收入偏低仍然可能陷入相对贫困状态而难以自拔。因此,新时期的反贫困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2.因改革带来的新增贫困人口现象在绝对减少,而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现象却在相对上升,两极分化的社会风险在不断积累。
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失衡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收入分配领域与一些制度安排存在着权益不公与失范,当今社会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现象,一些城乡低收入家庭在教育、就业、收入、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已经出现,这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贫困现象,也是急切需要采取有效行动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否则,整个社会就会走向两极分化,这不仅将撕裂不同社会阶层的关系,而且将难以避免贫富之间的尖锐对抗。
3.一般意义上的县域贫困现象在不断缩减,而集中连片的区域贫困问题依然很深刻,要真正解决绝非易事。
在一些中西部连片贫困地区中,发现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支撑乏力、公共设施落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即使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因为当地财政困难,其受助人口的贫困深刻程度虽然明显高于其他一般贫困地区,但获得的低保援助却非常有限。因此,中央确立重点推进14个集中连片地区的扶贫战略是非常正确的政策取向,也是有针对性的,但要真正解决起来亦非易事,因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4.乡村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缓解,而城镇贫困问题却会日益突出,非贫困的农村人口可能变成贫困的城镇人口。
伴随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农村劳动力到非农领域就业的大规模化,农村居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大幅增长势头,加上近十年来奉行“少取、多予”的惠农政策,免税、补贴加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乡村贫困问题确实得到了极大缓解。然而,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转移后,却可能成为城镇新增贫困人口的主要来源,因为这部分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普遍偏低,要承担起较乡村更为昂贵的城镇生活成本绝非易事;而年轻一代的城市人也可能因房价与其他生活成本的持续攀升而陷入贫困状态。
5.物质贫困问题在快速化解,而精神贫困问题却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物质贫困的化解并不意味着精神贫困问题在同步缓和。事实上,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的式微,公益责任和互助意识的弱化,再加上政策歧视与社会排斥的客观存在,既导致了整个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以自利为追求目标的取向,也带来了公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度偏低、不安全感与焦虑情绪蔓延等。所有这些,均显示了当前社会的精神贫困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因此,国家的反贫困战略不仅要继续向物质贫困宣战,同时还要向精神贫困宣战。
综上,面对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贫困现象,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亦需要与时俱进。
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还需要更科学的统筹规划,并尽快完善各种制度安排
第一,应当在提供公正、有效的制度供给上下大功夫。在中国经济已经具备日益雄厚实力的条件下,新时期的贫困问题及其解决程度将越来越取决于相关制度安排的公正与有效。为此,有必要全面评估现行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并确保分配正义、促进区域之间与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平等就业、实现同工同酬、提高公共资源的扶贫与济贫精准度、建立扶贫退出机制、尽快消除一切制度安排或政策中的歧视现象,无疑应当成为新时期反贫困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应当优先考虑的部分。只有确保相关制度供给的公正与有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第二,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不断壮大反贫困的物质基础。反贫困离不开相应的物质基础,不仅需要有相应的政策引领,还迫切需要有合理的机制来利用公共资源撬动社会资源与市场资源。如果能够形成公共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三种资源并举,做到在公共资源的牵引下各显其长、各施其能,则反贫困的效果将会更加明显。当务之急是要强化社会资源的动员机制,充分利用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方式,助推社会资源参与反贫困;同时,为市场资源投向反贫困领域设计更加合理的牵引政策,包括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细化税收优惠政策、明确金融政策支持等,以便为市场主体参与反贫困提供行动指南和稳定预期。还应当为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乃至个人参与反贫困行动建立相应的褒奖机制。
第三,需要多管齐下,真正形成立体型的反贫困新格局。根据针对贫困地区与困难家庭的调查,新时期的反贫困需要的是立体型的应对机制。因此,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外,还特别需要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技术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减灾扶贫、医疗扶贫,等等。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更要尽快形成立体型的反贫困新格局。用普惠性政策解决普遍性问题,用个性化服务解决特殊性问题,双层并行、多管齐下,应当成为新时期实施反贫困战略的基本取向。如果确立了立体型的反贫困格局,就能够为各界、各方参与反贫困提供更加适宜的途径,进而广泛调动各种资源,共同促进中国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应当在反贫困政策推进中实现城乡协同、救扶结合。只有城乡协同地推进扶贫开发,并赋予新时期扶贫工作以新使命,才有利于全面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现行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虽然得以建立,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在内的各项救助措施确实惠及上亿人口,但各种专项救助迄今仍只简单地叠加在低保制度之上,大多数低收入家庭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公共援助,这样极易形成贫困陷阱与贫困的代际传递。
第五,新时期的反贫困还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纳入其中,尽最大可能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一些贫困地区,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生态环境却较为优良,如果在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结果可能是带来短期收益而让当地居民丧失最为珍贵的自然“福利”,发达地区与城市已经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以及为此正在付出的高昂代价,应当视为深刻教训。因此,有必要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纳入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中,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确保其得到贯彻落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范文五:我国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新时期的反贫困战略
作者:郑功成
来源:《决策探索》 2014年第 12期
2014年 4月 1日上午,**主席在比利时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 根据世界银行的标 准,中国还有 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 和。 ”
在笔者的印象中,这应当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国际场合首次以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来说 明中国的贫困问题。它至少向世界传递出如下信息:一是中国虽然在 30多年间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发展成就,但仍是一个贫困问题客观存在且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二是 30多年的高速 增长已经使综合国力与人民生活水平持续得到大幅度提升,我国也需要以相应的国际标准来评 估自己的贫困问题,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即人均日收入 2美元应当成为重要的参照系,这无 疑是一个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三是中国反贫困政策涵盖的对象将进一步向更大规模的低收入 群体扩展,这将是新时期反贫困政策的一个飞跃。
在过去 30多年间,我国在反贫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全球深度贫困人口的 减少主要体现在中国深度贫困人口的减少上,这无疑是中国发展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贫困 问题仍然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
新时期的贫困问题具有显著特点
第一,绝对贫困现象在绝对减少,而相对贫困现象在相对上升,贫困人口总量仍然规模庞 大。
根据 2011年国家确定的人均年收入 2300元人民币(相当于人均日收入 1美元)的贫困线 标准,全国还有近 10%的人口生活在这一贫困线下;如果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日收入 2美元的贫 困线标准计算,则还有 2亿多人口生活在这一贫困线下。这些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城乡居民,虽 然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因收入偏低仍然可能陷入相对贫困状态而难以自拔。因此,新时期的 反贫困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第二,因改革带来的新增贫困人口现象在绝对减少,而贫困人口的代际传递现象却在相对 上升,两极分化的社会风险在不断积累。
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失衡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收入分配领域与一些制 度安排存在着权益不公与失范,当今社会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现 象,一些城乡低收入家庭在教育、就业、收入、发展机会等方面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贫困 代际传递现象已经出现,这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的贫困现象,也是急切需要采取有效行动来加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我国新时期的海洋战略新时期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