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医疗卫生机构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医疗卫生机构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普遍重视,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健康教育,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重要工作之一,在各级政府和各级卫生部门的重视下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提高。
处在我市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服务终端地位的健康促进志愿者队伍,近几年来更是不断规范、发展和壮大。作为全市、区(县)、社区、居委和志愿者五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最基层,健康促进志愿者在社区、医院、学校和企业等健康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巨大而广泛。
一、 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1、 开展医院健康教育是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等传统意义上的疾病得
到了较好的控制,而主要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心脑血管病、恶
性肿瘤以及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
生活质量的主要健康问题。
2、 健康教育本身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及其家属学
习和掌握有关防病、治疗和康复的知识及技能,是提高自我保健
能力,促进病情转归、巩固疗效的有效易行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是临床治疗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健康教育是密切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在影响疾病转归的因素
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4、 对患者及社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义不容侧的职责。在
解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健康问题、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整
体工作中,以往医院只是解决了健康问题中的治疗问题,在刺进
全民健康方面作用有限。
5、 健康教育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 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 门诊教育:针对门诊病人逗留时间短、获取疾病防治知识较迫切,
我院开展候诊教育、医生口头咨询教育、开具健康教育处方等。
在门诊大厅安排了咨询导医,对于开展简单的疾病咨询教育,方
便病人就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各科室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
育,针对性比较强,效果比较明显,既维护了正常的就医秩序,
也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也密切医患关系。
2、 住院教育:由于病人住院时间较长,我院采取有计划、有组织的
健康教育活动,良好的病房健康教育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痊愈和
康复,特别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行为与生活方
式指导教育起到了药物治疗所不能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大多数住
院病人对本人所患疾病存在着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院开展与其
所患疾病治疗、预防和康复相关的健康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3、 出院教育:病人出院前,由病房主管护理人员或医生首先对患者
所患疾病的治疗过程、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的回顾,为病人讲解疾
病康复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要帮助病人掌握康复的基本技能。 4、 随访教育:通过电话随访,我院医护人员首先了解病人出院后,
病情的变化和康复情况,以及影响病人康复的主要因素等。通过
走访,全面了解病情的变化情况,病人的实际需求,病人的意见
和建议等。
5、 社区健康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快捷、便利和配套的专业健康教育服务支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学校、机关、商场、幼儿园等单位的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开展人员培训工作,使社区居民有较强的健康意识。其中先要进行教育评估,确定社区存在的主要卫生与健康问题、重点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群众比较适用的教育形式。
范文二:关于上报2013年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工作
关于上报2013年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工作
开展情况的通知
各县,市、区,卫生局、温州经开区民卫计局、温医大附属医院、市直属各医疗卫生单位:
根据《关于成立温州市医疗卫生志愿者服务总队的通知》,温卫办〔2013〕7号,文件精神~为及时总结2013年各医疗卫生单位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规范与推进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工作~请各地各单位汇总上报2013年医疗卫生志愿者汇总表及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现将有关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需上报的材料
1、各县,市、区,卫生局、经开区民卫计局需填报《温州市医疗卫生志愿者情况汇总表》、新增人员花名册,附件1、2~包括所辖医疗机构各队的志愿者,和2013年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要求内容精炼扼要,。
2、温医大附属医院填报《温州市医疗卫生志愿者情况汇总表》。
1
3、市直属各医疗卫生单位填报《温州市医疗卫生志愿者情况汇总表》、新增人员花名册,附件1、2,和2013年团建及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要求内容精炼扼要,。
二、请各地各单位于2014年1月10日前将以上材料电子稿发邮箱:wzwsjtw@163.com。联系人:温州市卫生局团委 林颖~联系电话:88996662。文件电子稿下载地址:温州市卫生局网站-卫生青年-通知公告或卫生系统团干部群共享。
温州市卫生局
2013年12月27日
2
附件1:
温州市医疗卫生志愿者情况汇总表
年 月 日
志愿者服务队名称
,单位盖章,
共 人~其中本年度新增 人,新增志愿者花名册附后,。 志愿者总数 ,各县级卫生局及市直医疗单位新增人数应填报2013年7月上报后的
新增人员,
20岁以下 21-30岁 31-40岁 41-50岁 51岁以上
初中及以下学历 高中学历 大专学历 本科学历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男性人数 女性人数
本院人数 院外人数
分管领导 联系电话
负责人 联系电话
3
4
附件2:
温州市医疗卫生志愿者花名册 志愿者服务队名称(单位盖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序志愿者姓名 性别 单位 身份证号 政治面貌 服务特长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号
5
范文三:美国医疗卫生服务
美国医疗卫生服务
【PPT上应展现的】
一、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商业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上:效率至上,追求最大利润
政治上:自由竞争,政府较少干涉
文化上:强调自力,个人为己负责。
*信仰上:拯救弱者,政府提供资源。
(*为与中国相比,多出的部分)
二、追求效率:优点:竞争机制引发改良需求→ 医疗技术最先进,医疗费用支出最高 缺点:医疗保障水平低下,享受条件苛刻,过分强调个人权利义务对等
三、覆盖范围: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群——政府提供的有限基本医疗卫生保障 在职人员——雇主主导、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
个体经营者和农民——自我负担的民间商业医疗保险
结果:15%人口没有医疗保险
四、资金来源:公共医疗保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职员,共同筹资【此处讲解应说明重视非政府来源的资金】
员协商确定,政府提供税收优惠
五、政府与市场的角色:政府:体制的设计者、主要责任人。但责任轻,不提供高水平保障。 市场:重要载体,主要的调控力量。
六、效果与评价
两极化:尖端医疗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底层人员不受保护。
投入与收益不符: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人均卫生话费、GDP占比世界第一,卫生产出居世界24位。
成本的转嫁:患者追求高质量服务+私立医院谋取利润(提升技术、诱导需求、将无利可图的病人转移至非营利性质医院)+医疗保障第三方付费制度(过度治疗、过度要求)=成本转嫁给政府,医院从中获利→ 卫生投入攀高
民众不满:2007年盖洛普民意调查,56%认为医疗系统存在严重问题,17%认为面临危机 而此时政府能否再对市场加以有力的调控和改善,能否撼动已经成熟和复杂化的巨大市场利益系统?值得商榷
【可补充于讲稿的部分】
见讨论组内分享文章《公平与效率——国际经验的比较与借鉴》P24~P35
范文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第九章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始终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十
分重视,农民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为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
的和谐发展发挥了“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2002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各级党委、政
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措施,统筹城乡卫生发展,加大对农村卫生
的投入,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信息窗
初级卫生保健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
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卫生保健服务。
通过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有效保障国民健康,维持和促进人的创造力和生
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明智选择。中国
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健康作为社会和
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投资,提出了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
并致力于建立一个能使人人享有的、体现社会公平的、政府和个人能够负担的、与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使全体人民享有可及、适宜和可
持续的卫生保健。
一、历史沿革
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
针,立足于走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发展道路,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保健服
务网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培养农村适宜卫生人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
运动,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一)从国情出发,不断探索,初步创立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建国初期至20 世纪70 年代,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卫生工作,从国情出
发,创造性地建立了以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农村卫生队伍和合
226
作医疗制度为支柱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被誉为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三
大支柱”。这种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模式与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相适应,用较少的
卫生投入,满足了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从而基本消灭和控制了危
害农民健康的常见病、传染病和地方病,有效改变了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这种低成本、广覆盖、能充分体现出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独特模式也为国
际社会所公认。
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评价我国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认
为中国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是世界上唯一的用低廉的费用解决了居民的基本卫
生服务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它不但对发展中国家有重大的作用,而且对
发达国家也有借鉴意义。当世界卫生组织需要一个例证来证明其满足基本卫生服
务需要可以实现时,中国的经验给予了最强有力的支持。自此,中国的初级卫生
保健走向了世界。
1977 年第30 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一项全球性战略目标:“到2000 年世
界全体人民都应达到具有能使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富有成效的健康水
平--“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FA,2000)”。1978 年的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
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正式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HC)”的概念,明确初级卫
生保健是实现“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策
略。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概念和“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具有划时代意
义,它突出“健康是最基本的人权”,其实质已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一场思想
革命,是公平和人道的体现,是卫生工作宗旨的根本性改变。《阿拉木图宣言》得
到联合国的承认和各国政府的支持,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新策略的组成部分、
国际卫生发展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1979 年12 月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先后确定我国山东省掖县、广东省从化县、
上海市嘉定县、内蒙古科左中旗、新疆吐鲁番县、黑龙江省绥化市作为初级卫生保
健合作中心,为发展中国家卫生官员和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官员提供初级卫生
保健培训;同时也不断总结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中的成功经验。1982 年6 月,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在山东掖县组织召开国际初级卫生
保健区间讨论会,卫生部在会上指出:明确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的政策;
227
因地制宜建立基层卫生组织;国家、集体、群众三结合,各部门协调,多渠道筹
集资金,多种途径培训卫生人员;做好城市对农村的支援;坚持群众路线,发
动群众用自已的力量改变不卫生的状况和习惯是我国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成功的
经验。与会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和研讨,一致认为“在世界所有国家中,有一个特
例—也就是中国,这个几乎生活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家—显著地示范着?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如何实现。”“中国经验在实践中显示了所有初级卫
生保健原则,通过研究中国,可以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初级卫生保健,什么不是
初级卫生保健。”“如果发展中的国家能够像掖县这样,到2000 年人人享有卫
生保健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二)庄严承诺,制定规划,推动初级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2000 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目标提出后,中国政府分别于
1988 年和1991 年对该目标作出庄严承诺,并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来履行自己的诺
言。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全球性指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国情,1990 年,由卫生部牵头,卫生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农业部、国家环境保
护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五部委共同制定和发布了第一个十年我国农村
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我国农村实现“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
标》(以下简称《规划目标》)。该《规划目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指出了我国实
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策略和指导原则;二是提出了我国农村实现
“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最低限标准;三是围绕目标与任务,提出
了“两步走、三阶段”的战略部署。从此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组
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全面组织实施。2000 年底,全国有95,的农业县(市、区)
已初步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履行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
承诺。
在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
矛盾日益突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政府仍然坚守承诺—“中国政府将人民
的生命健康和基本人权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农村和基层、缩小差距、
改善公平的理念,积极研究和探索促进农村卫生改革发展、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
228
初级卫生保健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三)总结经验,与时俱进,确立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为长期奋斗目标
1998 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发展农
村卫生、体育事业,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确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目标之一。“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再次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对我国2
1 世纪初期继续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政治承诺和
责任。持续推进初级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
部分。
2002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
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
思想和目标。即“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出发,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
宏观调控,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坚持因地制宜,分类
指导,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到2010 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决定》明确了农村卫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对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做
好农村妇幼卫生工作,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及人才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
要求。为不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开创21 世纪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新局面,
2002 年6 月,卫生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爱委会和国
家中医药局等七部委,在总结前十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
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合制定并下发了我国第二个十年农
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 年)》
(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是农村居民应该人
人享有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并立足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满足绝大多数农民群众的
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把促进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性作为首选目标,确
定新时期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任务、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不断提高广大农
229
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同前十年的《规划目标》相比,《纲要》拓展了工作内涵,
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任务和新要求,新增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
设、基本医疗管理规范、主要慢性病管理、结核病控制、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监
督、妇幼保健管理等内容,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纲要》的制定颁布,标志 着
我国农村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实施的开始。2006 年,卫生部组织了《中国农村初
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全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参评县达到评
估衡量标准。
2006 年10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
的讲话中强调:“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要加快发展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巩固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
件,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2007 年11 月,在《阿拉木图宣言》发布30 周年之际,为总结中国农村初级
卫生保健状况,借鉴国际有益经验,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深入发展,
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了《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国际研讨会》。世
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在会议中明确认定,中国农村卫生事业最重要
的支持就是来自中国政府的高度承诺;充分肯定受世界高度关注的中国,在满
足广大农村人口卫生服务需求的做法和经验,必将成为促进世界初级卫生保健
发展的成功典范;再次强调人的健康权利的公平性。会上卫生部代表中国政府宣
读了《北京倡议》,得到与会代表的充分认可和积极响应。会议成果将对我国农村
初级卫生保健在21 世纪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图9-1)。
图9-1 2007 年11 月,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的《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
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信息窗
北京倡议的具体内容:“明确初级卫生保健是政府的责任;重视发展农村
及偏远地区卫生事业;构筑健全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优先发展农村和偏
远地区卫生人力;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推广应用卫生适宜技术;坚持预防
230
为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主要进展与做法
初级卫生保健以政府承诺和《规划目标》发布为标志,到2000 年底,全国共
有95%的农业县(市、区、旗)初步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同时,在
总结前十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
标,又制定颁发了《纲要》。《纲要》颁发以来,面对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中的挑 战,
我国政府不断丰富和发展适合国情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
足发展,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全面推进我国农
村初级卫生保健奠定了基础。
(一)不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巩固
发展
自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以县级医疗卫生
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
网络,成为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发
展的基本保证。
专栏
政府在每个县建立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
在每个乡镇举办一所卫生院,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室。同时,政府鼓励
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机构。县级卫生机构在提供卫生服务的同时,承担对
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乡镇卫生院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管
理等功能于一体,是综合性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在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常规诊治
的同时,协助乡镇卫生院提供部分公共卫生服务。
近几年,国家全面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央将投入
200 多亿元,重点扶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和服务能力。努力
构建有利于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全面落实、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证机制,使基
本卫生保健服务覆盖全体公民。同时,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规范
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设,提升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为农民
群众获得就近方便的基本卫生服务提供了较为适宜的条件,提高了农村卫生服
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切实让农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二)不断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农村卫生人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国家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近年来,
中央财政安排部分培训专项补助经费,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了
大规模岗位培训。从2004 年到2007 年,对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累计培训
145.2 万人次。
从2005 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由中央
财政支持,对600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级医院及其县所辖乡镇卫生
院进行支援。仅卫生部门组织城市卫生支援乡镇卫生院一项,就累计派出医疗队
231
员近1.6 万人次。医疗队在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传播健康知识的
同时,也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
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达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
众、培训一批人才”的任务要求。同时从2002 年起,实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一定专
业技术职务之前,必须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国家还组织对中西部地区卫
生人员的“定点招生、定向就业”的试点,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三)不断探索新农合制度的创新,农民医疗保障得到整体提升
2002 年10 月,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是中央政府为解决
“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它直接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民的健康和利益,
是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本着便民、利民、为民的基本原则,在
认真总结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切实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
财政投入力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
筹资,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确保参加新农合制度的广大农民群众
最大程度的受益。
(四)不断强化农村预防保健体系建设,农村卫生状况持续改善
中央和地方先后投入105 亿元和164 亿元,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
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农村地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大大增强。加强了疫情监测网络
建设,疾病监测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提高。我国已有1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93.5%的医疗卫生机构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网络直报。
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
地方病和职业病等预防控制项目给予补助。实施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将计
划免疫范围由原来的7 个传染病扩展到15 个传染病。对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
炎、血吸虫病等严重传染病患者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治疗。开展了健康教育和健康
促进活动,健康教育得到广泛普及,农村居民健康知识普遍提高。安排专项资金
4.8 亿元,实施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再
投入655 亿元资金,用于解决1.6 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覆盖22 个省1000
个县的农村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灭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稳步实施、孕产妇住院分
娩率明显提高。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统计,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
亡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中、重度发育迟缓比例远低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平
均水平。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农村健康指标的改善对全球健康目标的实现作出
232
了重要贡献。
(五)不断强化政府职责,初级卫生保健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各级政府始终将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作为关心广大农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
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强领导、强化职责、推进发展。目前,全国已有
2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定了新一轮的农村初级卫生
保健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或规划目标,江苏、山东、山西等7 个省还由省人大常委
会颁布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条例》,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
轨道,为促进农村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上述措施的实施,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初级卫生保健“三大支柱”的内涵,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作为政府承诺和职责,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专栏
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列入《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将“合作医疗、村卫生室建设、
改水改厕”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卫生保健普及率”纳入“小康县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各级政府对初保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河北省委、省政府把村级
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作为全省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江苏、江西、安徽、
青海以创建农村卫生工作(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为载体,强化政府对农村初
级卫生保健目标的落实。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中央和地方政
府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事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卫生发展的转
移支付,逐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有力促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全面发
展,基本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格局。
三、基本经验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农村初级卫生
保健的认识,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坚持把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初级卫生保健在农村的实施,是全面保障农民卫生公平的基础,是建立和
谐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我国政府始终不渝地坚持
和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过程中,政
府进一步关注人民切身利益,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
障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维护人民健康,成为政府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从
而促进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模式
233
上世纪50 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卫生资源贫乏,面对的主
要卫生问题是预防控制急性传染病。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政府主导,构建三级卫
生服务网络,培训乡村医生,举办合作医疗,在较短时期内初步解决了农民缺
医少药的问题;20 世纪80 年代,农村卫生面对的突出问题是卫生资源总量相对
不足,卫生服务提供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个时期的主要措施是调整
卫生机构补偿机制,鼓励多种形式的卫生服务提供,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政府更加关注城乡、区域和
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促进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同
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作为重点投入领域,巩固
和发展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依法管理农村卫生队伍,建立以财政直接投入
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普遍可及的医疗卫生
保障。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阶段,政府坚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初级卫生保
健发展策略,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三)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整体推进
综合协调、整体推进农村卫生工作,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是我国农村初
级卫生保健工作的特征和优势所在,也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基本经验。实现“人人
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统筹规划,各部门协
同推进,全社会积极参与。坚持把农村卫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卫生事
业发展大局,建立完善农村卫生的多部门协调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各负其责,
密切合作,统筹资源,形成合力。通过社会动员和长期实践,健康的作用与大卫
生观念被广泛接受,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格局基本形成,
农村初保的进程和《纲要》目标的落实已得到整体推进。
(四)坚持改革与创新,确保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了运行机制,建立了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可及、公平、基本的农村卫
生服务网络;创新了投入机制,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缁崃α亢团?袢褐诠? 泛参与的卫生筹资体系;创新了管理机制,建立了农村卫生人员的执业准入制
度,推进卫生队伍专业化进程;创新了保障机制,建立了以住院费用为主,兼
顾门诊费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同时确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
农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创新了督查机制,建立了由国家统一组织
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科学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督查、分类指导的形式,全面促进
了《发展纲要》目标的落实。
这些改革与创新,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农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改变,
也使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有了新的发展。
四、展望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的大好时机。在新的起点上,应更
加自觉地推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不断丰富初级卫生保健内涵,不断创新初级
卫生保健的运行机制,以适应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促进人人享有卫生保
健目标的实现。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完善法制建设,逐步将初级卫生保健纳入法制化管理;制定国家初级卫生
保健发展规划,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与完善;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
政府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村居民的
基本健康权益。
234
(二)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创新机制,规范管理,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程度,最大限度地使参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受益。同时,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在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制度覆盖所有农村地区的基础上,更好地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
(三)重点加强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平
在2010 年以前,明显改善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卫生基础设施状况。
健全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保障和稳定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定向培养等学历
教育和在岗培训等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培养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农村卫生
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培养一支技术扎实、作风优良、立足基层的农村卫生技术
人员队伍。建立有益于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合格卫生人员到贫困、
边远地区工作,吸引和留住农村卫生人才,稳定和发展农村卫生队伍。
(四)倡导全员参与,增进伙伴关系,形成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合力
要重视开拓社会各界、各部门的潜能,加强与国际组织、各级政府、政府不同
部门、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断建立和发
展健康领域中的伙伴关系,凝聚各方资源,形成促进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
良好社会氛围。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共享健康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期望。我国政府将坚持
以人为本,注重民生,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1 世纪人人
享有卫生保健的倡导,一如既往地巩固与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总结探索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的适宜模式,应对我们所面临的
健康挑战,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为实现我国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卫生
保健作出不懈努力。
235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30 年来我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农村卫生
服务网络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一、历史回顾
(一)启动三分之一重点县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
1979 年3 月,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提出,坚持“普遍整顿、全面提高、重点
建设”的方针,首先办好县和县以下的卫生事业。1980 年3 月,卫生部下发《关
于搞好三分之一左右县的卫生事业整顿建设的意见》,要求从1979 年开始到
1985 年在全国抓好三分之一左右(约700 多个)县的卫生事业建设。当年10 月
又发布了《关于当前加强县医院工作的几点意见》,对县医院提出较为全面的强
化建设要求。通过对全国三分之一县卫生机构的重点建设,全国首先恢复建立了
县级卫生机构、特别是县医院建设,使之真正担负起了全县公共卫生、预防保健、
医疗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及卫生人员培训基地的职责。到1982 年前后,
首批300 多个先行重点建设的县通过三年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公社、大
队三级医疗卫生网进一步健全,普遍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管理水平和技术水
平有了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1982 年8 月,卫生部在安徽省滁县举办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研究班,对公社
卫生院的管理、城市支援农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关于适应农村形势的
发展,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的意见》 。1985 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
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进一步明确继续搞好农村医疗机构改革、鼓励和
支持办集体医疗机构、允许个体开业行医、实行多种形式举办农村村一级卫生机
构等一系列改革政策。
(二)多渠道筹资、多元化办医,增加农村卫生服务供给。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提供赤脚医生的专业培训,对县医院、乡卫生院和村卫
生室提供补助,降低医疗、药品的价格,并部分负担赤脚医生的报酬,同时允许
从集体经济中通过农业税收提留抽取合作医疗基金进行卫生保健筹资。这一时期,
农村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多样化,大多数地区筹资的办法是,由社队公益金和社
员各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合作医疗经费,每年筹集一次,到医疗站就诊时实行医
236
药费减免。此阶段,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农村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大多数集体性质的村级医疗机构逐步转变为乡村医生联
办或个体开业形式,在管理和运行方式上与新出现的私人机构(诊所)逐步趋
于一致。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办医取得初步成效,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
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卫生服务供给量、特别是县以上城市医疗机构有
所增加,“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三)开展“一无三配套”建设,健全农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为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完善和充实预防保健体系,1987 年3 月,卫
生部发出《关于全面加强县(区)级卫生防疫站建设的意见》,同年4 月,卫生
部又发布了《卫生防疫事业“七五”发展规划》。1988 年9 月,国务院批转了卫生
部在县和城市区一级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一无三配套”建设,即
无危房,人员、设备、房屋“三配套”,使其具有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条件
和能力,起到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1991 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五课豆赜? 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请示》,为全面研究解决阻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的问题和卫生部门实际困难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四)启动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促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1991 年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把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研究制定农村卫生
工作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工作目标列为会议主要议题。国家设立“八五”期间农
村卫生和预防保健两项专项投资,以增强地方各级政府对卫生的投入,达到切
实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目的。1992 年3 月,卫生部发布关
于试行《乡镇卫生院、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院、所三个建设标准》的通知,正式
启动了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工程。针对农村个体行医、医药市场混乱和卫生院
的生存困境,部分省市结合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工程的进行,开始实行乡、村
237
两级卫生组织的一体化管理。1996 年12 月4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国家
计委、财政部《关于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八五”进展情况和“九五”工作意
见报告》,肯定了开展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项切实措
施,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
疗恢复重建工作,努力保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完整。
(五)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建设,推动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
199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继续加强
县级防疫、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1998 年,十五届三中全会通
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完善农
村医疗卫生设施,稳步发展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1999 年10 月,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村
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几点意见》,对乡村一体化工作的实施原则、组织规模、服
务范围、管理重点提出要求,对规范乡村一体化管理,使之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
作用。2001 年5 月24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部门
联合制定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农村卫生改革和发
展的目标和任务及具体政策措施。农村卫生机构以公有制为主导,鼓励多种经济
成分卫生机构的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引导,支持实行多种形式的
农民健康保障方法,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状况的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
(六)制定《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为农村卫生建设提供经
费保障
2002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颁布,这是本世纪初指导农村卫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决
定》提出,到2010 年前,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
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基本设施齐全
238
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立精干
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使农民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
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
投入。2006 年8 月29 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农
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国家安排216.84 亿元
改善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规划》对我国农村卫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制定了满足农民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目标和建设原则。《规划》指出: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形式发展和完善,由政府、
集体、社会和个人举办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组成。以县级卫生机构为龙头,
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卫生室为基础。在建设规模方面,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投资
141.26 亿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98.55 亿元,设备投资42.71 亿元。项目实施完
成后,中西部及东部贫困地区约2.2 万所左右的乡镇卫生院,1300 所左右的县
医院等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07 年底,已经改造
和新建乡镇卫生院18841 个、县医院786 个、县中医院285 个、县妇幼保健院534
个,并为11652 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基本医疗装备。同时,带动各地进一步加大
了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2006 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发展
改革委印发《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农村卫生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以
加强资金管理,规范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农村卫生项目工作程序,组
织实施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图9-2、图9-3)。
239
图9—2 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进一步健全
图9-3 国家对农村卫生发展整体投入逐年变化趋势
信息窗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主要由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组成。政府举办的县级卫生
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农村预防保健、疾病控制、
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乡镇卫生院以公共
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也承担部分公共卫生管
理任务。村卫生室开展常见病的初级诊治,承担预防保健、疫情报告等方面的公
共卫生任务。
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
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是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以
乡镇为范围,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药品、财务的管理等方面予
以规范的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网
络,解决了农村长期以来缺医少药的问题;二是能够及时反馈地方性疾病和突
发性疾病的相关信息;三是利于规范农村药品监督管理,抓好乡镇卫生院配送,
也就规范了村卫生室用药,保证了一方百姓用药的安全有效;四是为推进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打下了基础;五是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的活力,通过增加其业
务工作量促使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二、成就
240
农村卫生投入增长趋势
410.89
769.74
1425.31
1964.94
2651.08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1 3 5 7 9 11 13 15
年份(1990年-2005年)
亿
元
农村
改革开放30 年,我国农村卫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农村卫生事业的
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一)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通过改革开放30 年的建设,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设施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人
员素质也逐步提高,三级医疗机构的职责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确,合作更为
密切。截至2007 年底,全国有县级(不含县级市,下同)医院5879 所,县妇幼
保健院1510 所,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579 个,县卫生监督所1304 个。有乡镇
卫生院3.99 万所,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86.37 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
学历占2.2%,大学专科学历占20.3%,中专学历占59.0%。有村卫生室61.39 万
个,设置卫生室的行政村数占总行政村数的88.7,。在村卫生人员中绱逡? 生
88.22 万人,执业(助理)医师11.72 万人。
(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发展,为农村居民享有快捷、方便的卫生服务奠定
了扎实的基础,促进了新农合制度的全面建立。2006 年统计,95,以上参加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是在乡、村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并获得补偿,80,以上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是在县、乡医疗机构住院并获得补偿。
(三)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得到深化。
目前,8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已经上划到县管理。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占全国
卫生院总数的97.79%,基本实现了一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加强县、
乡、村卫生机构业务合作,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的效率,规范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行
为,推动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开展农村卫生机构的人事分配制度改
革,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实行全员聘用制,调动和激发农村卫
生人员的积极性。各地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浙江、江苏确
定了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由政府财政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山西、
辽宁、安徽、广东、贵州、西藏、宁夏、新疆等省制定了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标准,
为乡镇卫生院获得政府经常性财政支持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陕西、青海、甘肃、宁
夏、新疆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全额补助,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保障能力。重庆市黔
江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镇卫生院院长;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村卫生室建设,
探索了西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新路子。江西对乡镇卫生院开展“
241
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体制改革,规范了乡镇卫生院的财务行为。
(四)农村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农村居民获得卫生服务的条件越发便
捷,农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婴儿死亡率从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04 年的
21.5‰;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 万下降到48/10 万;传染病发病率从
200‰下降到2.36‰,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初的35 岁上升到69.55 岁
(图9-4、图9-5)。
图9-4 建国初到2004 年我国农民健康水平改善状况
图9-5 建国初到2004 年我国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变化趋势
三、经验
242
农村群众健康水平改善状况
200
15
200
21.5
0.48 2.36
0
50
100
150
200
250
婴儿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率 传染病发病率
千 分 比 ( ‰ )
建国初
2004年
农村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35
. 69 55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建国初 年 2004
年 龄 ( 岁 )
平均期望寿命
(一)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2007 年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人人享
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改革开放30 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农
村卫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
伍逐步壮大,农村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农村卫生持续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30 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起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不断加
强农村三级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获得便捷的卫生服务提供条件,农
村卫生事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三)稳定的农村卫生队伍是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动力
培养和发展具有一定专业服务能力的农村卫生队伍是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卫
生保健服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农村卫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既要提高现有卫生队伍
素质,也要吸引具有较好专业化水平的人才到农村服务,使农村卫生队伍的人
员结构、数量和专业技术水平有所改善,努力为农村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增
强农民对农村卫生机构的信任感和依赖感。
243
第三节 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一、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重建和新建了一批县卫生进修学校,为农村培训了大
批“赤脚医生”,成为开展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农村卫生工
作的深入开展,“赤脚医生”队伍愈来愈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受到广大农民群
众的欢迎和拥护。
1985 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凡经过考试、考核达
到相当于中专水平的,改称“乡村医生”;达不到中专水平的,改称卫生员。至
1985 年底,全国125 万多村级的卫生人员中,近50 万人经过考试领取了乡村医
生证书,由“赤脚医生”考核升级为乡村医生。
1985 年以后,卫生系统开始全面研究农村卫生改革,特别是农村基层预防
保健工作和人才培养问题。1988 年至1991 年工作重点集中在深化卫生改革,全
面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和农村卫生工作,研究制定农村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加
快为农村培养卫生人才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巩固与提高农村基层
卫生队伍”的号召,我国农村卫生人才的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1997 年3 月,国
务院批转了卫生部等有关部委《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若干意见》(以下
简称《意见》)。为贯彻落实《决定》和《意见》,卫生部在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
础上,下发了《关于徊酵贫献饕搅乒ぷ鞯耐ㄖ罚钥购献饕搅频恼 支持、人员培训、科学管理和医疗服务做出了具体规范要求。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筹资机制,稳定农村卫生队伍,配合人事制度改革,
提高引进人才的素质,促进卫生人力资源流动。配合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激励机
制,有效地改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通过开展农村卫生人事制度改革,吸
244
引医科大学生到农村服务,通过培训留住在职农村卫生人才,加强了城市对农
村的卫生人才支持,畅通了人才进出渠道,对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
极作用。
2002 年,卫生部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范文五:2.社区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动制度
XX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制度
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加强医疗卫生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医疗卫生志愿者在社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中的作用,在社区党委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培育医务人员社会责任感,塑造社区和谐文化,特制订此本制度。
第一条 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是指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经过自愿报名并获得同意,自愿无偿地利用休息时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第二条 医疗卫生志愿服务队进社区党组织批准后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条 服务对象:主要针对社区空巢老人、残疾人、失独家庭、精神病人及其他困难群体提供一对一的医疗志愿服务。
第四条 服务时间及区域划分:
1、由医疗志愿服务队与社区志愿服务站对接,通过各种通讯工具(手机、QQ、微信等)互通信息,如遇紧急需求社区志愿服务站及时与医疗志愿服务队队长联系,立即安排志愿者进行服务。
2、按计划组织医疗志愿者轮流在每星期周六、周日、节假日等休息日内以及晚上7-9点的非工作时间对辖区的服务对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3、为更好的长期落实医疗志愿服务工作,按照社区地域划分为9个居委会,中心根据医疗志愿者的职业特点、家庭住址及交通状况等因数,按片分别组建相对固定的9个志愿者服务分队,分别负责9个居委会的医疗志愿服务工作。
第五条 服务内容
1、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内容
(1)健全社区空巢老人信息档案。统一建档、及时更新,做到有效管理。志愿服务工作中要及时掌握老年人健康信息,做到信息全面、内容详细,结合老人身体状况给予相应的医疗服务。
(2)在健康档案信息中筛查出的慢性病老人,根据不同的慢性病种成立“病友之家”,如:高血压病友之家、糖尿病病友之家等。结合疾病特点不定期组织病友之家成员进行健康讲座、病友间相互座谈、外出游玩、聚餐等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病友可互相沟通,从而提高老人们对其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水平和自我监控能力,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
(3)志愿者应对空巢老人每月上门访视,开展测血压、测血糖等物理检查,并做出健康评价和健康指导;提供有关慢性病防治、营养膳食等预防保健服务,针对有特殊疾病的空巢老人,随时调整访视时间及力度。
(4)结合社区工作,卫生日主题宣传等时机,定期开展空巢老人群体性健康教育工作,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医疗保健知识讲座,针对相关健康需求,发放健康教育资料不少于2种。
2、残疾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
(1)通过居委会及社区残联干事,了解社区残疾人的分布状况,落实残疾人目前身体基本状况,了解康复需求,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档案,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2)通过残疾人康复站,每月组织由医疗志愿者指导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2次,每月到残疾人家庭开展咨询、回访等上门服务。
(3)在“世残日”“爱耳日”“精神卫生日”等有关残疾康复的卫生宣传日组织志愿者为辖区残疾人义诊及健康讲座活动,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3、失独家庭志愿服务工作内容
(1)以社区为主导,通过一对一的形式,联系帮扶失独者,开展上门走访、主动关心、照顾结对对象,为失独者提供心理疏导、应急救助、健康保健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2)根据失独者具体身体情况开展常规体检、慢病防治指导、健康教育、急诊随叫随到等志愿服务。
(3)志愿者定期为失独者提供心理抚慰志愿服务,采取电话问候、上门慰问、为他们读报、陪他们聊天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定期在社区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讲座,组织失独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4)志愿者主动上门,特殊的节日特殊的情怀,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看望慰问失独者;
对他们的情况进行记录存档,在他们生日之际,赠送贺卡或小礼物,陪他们过生日,给他们一份不一样的感动。
(5)对失独者家庭情况做好保密工作。
4、精神病人志愿服务工作内容
(1) 建立完善精神病防治网络,建立完善精神病人专项健康档案,严格保护患者隐私,保障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2) 志愿者定期上门访视并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和参加各项康复活动。
(3)志愿者应及时将社区内病情复发或加重,或有肇事动机行为病人的情况报告上级精神病防治医生,并协助做好转诊工作。
(4) 联合社区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定期举办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在重大节日进行上街宣传及义诊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医疗卫生机构的志愿者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