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普通遗传学(第二版) 张飞熊 答案
例题
1 烟草的自交不亲合性是由S1、 S2、 S3 ……S15等复等位基因控制的。如果基因型为S1S4 的母本同基因型为S2S4的父本杂交,与其后代种子中胚乳和胚的基因型分别为多少?
自交不亲和,S4不会萌发。胚乳:S1S4 S2
胚:S1 S2 或S4 S2
2. 有三对等位基因ABC,其中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图距为15 m.u.,C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AABBCC X aabbcc杂交后,F1与aabbcc测交,预期后代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多少?
3给定下面两个果蝇品系和遗传学图,在2000个F1测交子代中,预测各类型的个体数。(并发系数为0.2)
th vg cv + + +
50 60 75 ×
th vg cv + + +
th 粗腿 vg 残翅 cv 弯翅
4. 有一果蝇品系对四个不同的隐性基因a、b、c、d是纯合体,aabbccdd与AABBCCDD杂交,其F1雌蝇再与隐性纯合雄蝇回交,产生2000个子代,表型数据如下:
表型 数目 表型 数目
abcd 668 a+c+ 69
++++ 689 +b++ 1
+++d 98 +b+d 76
abc+ 97 ab++ 1
ab+d 5 ++cd 1
++c+ 5 a+++ 145
a+cd 2 +bcd 143
问:1)这四个基因之间的重组距离是多少?画出它们之间的连锁图。
2)第一和第三基因之间的干涉度是多少?
3)第二和第四基因之间的干涉度是多少?
4)三交换的数目与预期值相等吗?其并发率和干涉度是多少?
范文二:普通遗传学第二版相关答案-刘庆昌
刘庆昌版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
着丝点、染色体臂、主缢痕、随体。
2,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主要区?别。
?减数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减数分裂遗?传物质交换?,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交?换,,
?减数分裂中?期后染色体?独立分离,而有丝分裂?则着丝点裂?开后均衡分?向两极, ?减数分裂完?成后染色体?数减半,
?分裂中期着?丝点在赤道?板上的排列?有差异: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于赤?道板两侧,而有丝分裂?时则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4,某物种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分别指出下?列各细胞分?裂时期中的?有关数据: ,1,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数,
,2,减数分裂后?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
,3,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数,
,4,减数分裂末?期1I的染?色体数。
,1,48,2,24,3,24,4,12
5,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8,假设在减数?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分离,被拉向同一?极,那么:
,1,二分子的每?个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单体?
,2,若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所有的?姊妹染色单?体都分开,则产生四个?配子中各有?多少条染色?体,
,3,用n表示一?个完整的单?倍染色体组?,应怎样表示?每个配子的?染色体数?
,1,一个子细胞?有10条染?色单体,另一个子细?胞中有6条?染色单体
,2,两个配子中?有5条染色?体,另两个配子?中有3条染?色体。
,3,n+1和n,1。
6,人的受精卵?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精细胞、卵细胞中各?有多少条染?色体?
46,46,46,23,23
7,水稻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小麦中有4?2条染色体?,黄瓜中有1?4条染色体?。理论上它们?各能产生多?少种含不同?染色体的雌?雄配子?
12 21 7水稻:2小麦:2黄瓜:2
8,假定一个杂?种细胞里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本?、A’、B’、C’来自母本。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如何,。同时含有3?条父本染色?体或是条母?本染色体的?比例是多少?,
如果形成的?是雌配子,那么只形成?一种配子A?BC或A’B’C’或 A’BC或A B’C’ 或 A B’
1
C 或A’ B C’ 或AB C’ 或 A’B’ C ,
如果形成的?是雄配子,那么可以形?成两种配子?ABC和A?’B’C’或A B’ C 和A’ B C’ 或 A’ BC和A B’C’ 或AB C’ 或和A’B’ C 。
同时含有3?条父本染色?体或是条母?本染色体的?比例共为1?/4。
9.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营养核?? 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
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40个花粉?粒,80个精核?,40个营养?核,10个卵?细胞可以形?成10个胚?囊,10个卵细?胞20个极?核20个助?细胞30个?反足细胞 母
10.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1)叶(2)根 (3)胚乳 (4)胚囊母细胞? (5)胚
(6)卵细胞 (7)反足细胞 (8)花药壁(9)花粉管核
(1)叶:20条,(2)根:20条, (3)胚乳:30条, (4)胚囊母细胞?:20条, (5)胚 :20条,(6)卵细胞:10条, (7)反足细胞:10条, (8)花药壁:20条,(9)花粉管核:10条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
1.小麦毛颖基?因P为显性?,光颖基因p?为隐性。写出下列杂?交组合的亲?本基因型。 (1)毛颖× 毛颖,后代全部毛?颖,
(2)毛颖× 毛颖,后代3/4毛颖:1/4光颖,
(3)毛颖× 光颖,后代1/2毛颖:1/2光颖。
Pp (3) Pp×pp ,1,PP×PP 或者 PP×Pp(2) Pp×
2.小麦无芒基?因A为显性?,有芒基因a?为隐性。写出下列各?杂交组合中?F1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每一组合的?F1群体中?,出现无芒或?有芒个体的?机会各为多?少, (1)AA× aa (2)AA× Aa (3)Aa× Aa (4)Aa×aa (5)aa×aa
杂交组合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F1基因型? 全Aa AA, Aa AA Aa aa Aa aa aa
F1表现型? 无芒 无 芒 无芒无芒 有芒 无芒 有芒 有芒
出现无芒机?会 1 1 3/4 1/2 0
出现有芒机?会 0 0 1/4 1/2 1 3.小麦有稃基?因H为显性?,裸粒基因h?为隐性。现以纯合的?有稃品种(HH)与纯合的裸?粒品种(hh)杂交,写出其F1?和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在完全显性?条件下,其F2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怎样?,
F1基因型?:Hh , 表现型:有稃
F2基因型? HH: Hh: hh=1:2:1, 表现型 有稃:裸粒,3:1
4.大豆的紫花?基因P对白?花基因p为?显性,紫花? 白花的F1?全为紫花,F2共有1?653株,其中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试用基因型?说明这一试?验结果。
紫花×白花?紫花?紫花,1240株?,:白花,413株,
PP × pp?Pp? 3P_:1pp
6.花生种皮紫?色(R)对红色(r)为显性,厚壳(T)对薄壳(t)为显性。R–r和,–t是独立遗?传的。指出
2
下列各?种杂交组合?的:
(1)亲本的表现?型、配子种类和?比例,(2)F1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表现型种类?和比例。 1)TTrr× ttRR 2) TTRR× ttrr 3) TtRr× ttRr 4) ttRr× Ttrr
杂交组TTrr×TTRR×ttrr TtRr × ttRr ttRr × Ttrr
合 ttRR
亲本表厚红 薄厚紫 薄红 厚紫 薄紫 薄紫 厚红
型 紫
配子 Tr tR TR tr 1TR:1Tr:1tR:1tr 1tr:1tR 1tR:1tr 1Tr:1tr F1基因TtRr TtRr 1TtRR?:2TtRr?:1Ttrr1Ttrr?:1TtRr?:1ttRr型? ?:1ttRR?:2ttRr?:1ttrr? ?:1ttrr? F表型 厚壳紫色 厚壳紫色 3厚紫:1厚红:3薄紫:1薄1厚红:1厚紫:1薄紫:1
红 1薄红 7.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二室(M)对多室(m)为显性。两对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当一株红果?、二室的番茄?与一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杂交后,子一代(F)群体内有:3/8的植株为1
?红果、二室的、3/8是红果、多室的,1/8是黄果、二室的,1/8是黄果、多室的。试问这两个?亲本植株是?怎样的基因?型,
根据杂交子?代结果,红果:黄果为3:1,说明亲本的?控制果色的?基因均为杂?合型,为Yy,
1,说明亲本之?一为杂合型?,另一亲本为?纯合隐性,即分别为M多室与二室?的比例为1?:
?m和mm,故这两个亲?本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YyMm和?Yymm。
8.下表是不同?小麦品种杂?交后代产生?的各种不同?表现型的比?例,试写出各个?亲本的基因?型。,利用11题?信息:毛颖(P)是光颖(p)的显性,抗锈(R)是感锈(r)的显性,无芒(A)是有芒(a)的显性,
Pprr×pprr ; PpRr×pprr; PpRr×ppRr; ppRr×ppRr
9.大麦的刺芒?(R)对光芒(r)为显性,黑稃(B)对白稃(b)为显性。现有甲品种?为白稃,但具有刺芒?,而乙品种为?光芒,但为黑稃。怎样获得白?稃、光芒的新品?种,
如果两品种?都是纯合体?:bbRR×BBrr?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种b?brr. 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 BbRr 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之一是纯合?体bbRR?×Bbrr?BbRr bbRr F1自交可?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如果两品种?都是杂合体?bbRr×Bbrr?BbRr bbRr Bbrr bbrr直?接获得纯合?白稃光芒b?brr. 10.小麦的相对?性状,毛颖(P)是光颖(p)的显性,抗锈(R)是感锈(r)的显性,无芒(A)是有芒(a)的显性。这三对基因?之间也没有?互作。已知小麦品?种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如?下,试述F1的?表现型。
3
(1) PPRRA?a× ppRra?a (2) pprrA?a× PpRra?a (3) PpRRA?a× PpRrA?a (4) Pprra?a× ppRrA?a
,1,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_A?a,,毛颖抗锈有?芒,PpR_a?a,
,2,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_,,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光颖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3,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_R_A?_,,毛颖抗锈有?芒,P_R_a?a,,
光颖抗锈有?芒,ppR_a?a,,光颖抗锈无?芒 ,ppR_A?_,
,4,Pprra?a×ppRrA?a
毛颖抗锈无?芒,PpRrA?a,,光颖感锈有?芒,pprra?a,,毛颖抗锈有?芒,PpRra?a,,
光颖感锈无?芒,pprrA?a,,毛颖感锈无?芒,PprrA?a,,光颖抗锈有?芒,ppRra?a,,
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光颖抗锈无?芒,ppRrA?a,
11.光颖、抗锈、无芒(ppRRA?A)小麦和毛颖?、感锈、有芒(PPrra?a)小麦杂交,希望从F3?选出毛颖、抗锈、无芒(PPRRA?A)的小麦10?个株系,试问在F2?群体中至少?应选择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的小麦若干?株,
,中PPRR?AA的比例?仅为1/27,因此,要获得10由于F3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
?株基因型为?PPRRA?A,则F3至少?需270株?表现型为毛?颖抗锈无芒?,P_R_A?_,。 13.萝卜块根的?形状有长形?的,圆形的,有椭圆形的?,以下是不同?类型杂交的?结果: 长形×圆形? 595椭圆?形
长形×椭圆形? 205长形?,201椭圆?形
椭圆形× 圆形? 198椭圆?形,202圆形?
椭圆形× 椭圆形? 58长形,112椭圆?形,61圆形
说明萝卜块?根形状属于?什么遗传类?型,并自定基因?符号,标明上述各?杂交组合亲?本及其后裔?的基因型。
不完全显性?
15.设玉米籽粒?有色是独立?遗传的三显?性基因互作?的结果,基因型为A?_C_R_?的籽粒有色?,其余基因型?的籽粒均无?色。有色籽粒植?株与以下三?个纯合品系?分别杂交,获得下列结?果:
(1) 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色籽粒,
(2) 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25%有色籽粒,
(3) 与AAcc?rr品系杂?交,获得50%有色籽粒。
试问这些有?色籽粒亲本?是怎样的基?因型,
根据,1,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或C为?杂合型,
根据,2,试验,该株基因型?中A和R均?为杂合型,
4
根据,3,试验,该株基因型?中C或R为?杂合型,
综合上述三?个试验,该株的基因?型为AaC?CRr
16.假定某个二?倍体物种含?有4个复等?位基因(如a、a、a、a),试决定在下?列这三种情?况可1234
能有几?种基因组合?,(1)一条染色体?,(2)一个个体,(3)一个群体。
,1,四种可能,但一个特定?染色体上只?有其中一种?,即a1或a?a。 2或a3或?4
,2,十种可能,但一个特定?个体只有其?中一种,即a1a1?或a2a2?或a3a3?或a4a4?或a1a2?或a1a3?或a1a4?或a2a3?或a2a4?或a3a4?。
3,十种都会出?现,即a1a1?,aa,aa,aa,aa,aa,aa,aa,aa,aa。 ,223344121314232434
第四章 连锁遗传的?性连锁
1,试述交换值?、连锁强度和?基因之间距?离三者的关?系。
交换值与连?锁强度成反?比,与基因间的?距离成正比?。即:交换值越大?,连锁强度越?小,基因间的距?离越大,反之,交换值越小?,连锁强度越?大,基因间的距?离越小。
2,在大麦中,带壳(N)对裸粒(n)、散穗(L)对密穗(1)为显性。今以带壳、散穗与裸粒?、密穗的纯种?杂交,F1表现如?何,让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其后代为:带壳、散穗 201株 裸粒、散穗 18株,带壳、密穗 20株 裸粒、密穗 203株,试问,这两对基因?是否连锁,交换值是多?少,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至少应种多?少株,
F1表现为?带壳散穗,Ft后代不?符合1:1:1:1,说明N与L?基因间连锁?,交换值为: R(n-l)=,18+20,/,18+20+201+203,=8.6%,如果要使F?2出现纯合?的裸粒散穗?20株,20/,4.3,*4.3,,,10817?
,a和b之间?的交换值为?6%,b和y之间?的交换值为?10%。在没有干扰?3,在杂合体内?
的条件下,这个杂合体?自交,能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在符合系数?为0.26时,配子的比例?如何,
8种:ABy abY aBy AbY ABY aby Aby aBY 符合系数为?0.26时,实际双交换?值,10,*6,*0.26,0.156,
双交换型A?by=aBY=1/2*0.156%=0.078%
单交换aB?y=AbY=1/2*(6%-0.156%)=2.922% 单交换AB?Y=aby=1/2*(10%-0.156%)=4.922% 亲型Aby?=abY=1/2*(1-0.156%-5.844%-9.844%)=42.078% 5,a、b、c三个基因?都位于同一?染色体上,让其杂合体?与纯隐性亲?本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5
试求这三个?基因排列的?顺序、距离和符合?系数。
R=(3+5+98+106)/1098=19.2% R= (3+5+74+66)/1098=13.5% (a-b)(a-c)
R=32.7% 符合系数,0.28 (b-c)
6,已知某生物?的两个连锁?群如下图:
试求杂合体?AaBbC?c可能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比例。
b,c为相引组?时:
93ABC?:93 Abc:7ABc:7AbC:93aBC?:93abc?:7aBc:7abC
b,c为相斥组?时:
7 ABC:7 Abc:93ABc?:93AbC?:7aBC:7abc:93aBc?:93abC?
7,纯合的葡匐?、多毛、白花的香豌?豆与丛生、光滑、有色花的香?豌豆杂交,产生的F1?全是葡匐、多毛、有色花。如果F1与?丛生、光滑、白色花又进?行杂交,后代可望获?得近于下列?的分配,试说明这些?结果,求出重组率?。
葡、多、有6% 丛、多、有 19%
葡、多、白19% 丛、多、白 6%
葡、光、有6% 丛、光、有 19%
葡、光、白19% 丛、光、白 6%
(先将两对性?状连在一起?,看第三对性?状的比例是?否为1:1)匍匐/丛生这对性?状与白花/有色这对性?状是连锁的?,交换值是2?4,,光滑/多毛这对性?状位于另一?对染色体上?,与前两对性?状是自由组?合的。
8,基因a、b、c、d位于果蝇?的同一染色?体上。经过一系列?杂交后得出?如下交换值?: 基因 交换值
a,c 40%
a,d 25%
b,d 5%
b,c 10%
试描绘出这?四个基因的?连锁遗传图?。
a-----------d--—b------c
25 5 10
6
9,脉孢菌的白?化型(al)产生亮色子?囊孢子,野生型产生?灰色子囊孢?子。将白化型与?野生型杂交?,结果产生:
129个亲?型子囊––孢子排列为?4亮 : 4灰,
141个交?换型子囊––孢子排列为?2:2:2:2或2:4:2。
问al基因?与着丝点之?间的交换值?是多少,
141/,129+141,*1/2=26.1%
10,果蝇的长翅?(Vg)对残翅(vg)是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W)对白眼(w)是显性,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在让长翅?红眼的杂合?体与残翅白?眼纯合体交?配,所产生的基?因型如何,
WwwWw ww Ww ww VgvgX?X×vgvgX?Y?VgvgX?XVgvgX?XvgvgX?XvgvgX?X
WwWwVgvgX?Y VgvgX?Y vgvgX?Y vgvgX?Y
WwwwwWw WwVgvgX?Y×vgvgX?X?VgvgX?Y vgvgX?Y VgvgX?XvgvgX?X 11,设有两个无?角的雌羊和?雄羊交配,所生产的雄?羊有一半是?有角的,但生产的雌?羊全是无角?的,试写出亲本?的基因型,并作出解释?。
雌性:Hh ,雄性:hh 从性遗传
第五章 基因突变
5,为什么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
答: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往?往是有害的?。因为现存的?生物都是经?历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它们的遗传?物质及其控?制下的代谢?过程,都已经达到?相对平衡和?协调状态。如果某一基?因发生突变?,原有的协调?关系不可避?免地要遭到?破坏或削弱?,生物赖于正?常生活的代?谢关系就会?被打乱,从而引起程?度不同的
7
有?害后果。一般表现为?生育反常,极端的会导?致死亡。
6,突变的平行?性说明什么?问题,有何实践意?义,
答: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这种现象称?为突变的平?行性。根据这个特?点,当了解到一?个物种或属?内具有哪些?变异类型,就能够预见?到近缘的其?它物种或属?也可能存在?相似的变异?类型,这对于人工?诱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8,何为芽变,在生产实践?上有什么价?值,
答: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长?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型不同,即为芽变。
,又 芽变是植物?产生新变异?的丰富源泉?,它既可为杂?交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可从中选?出优良新品?种,是选育品种?的一种简易?而有效的方?法。全世界有一?半苹果产量?来自于芽变?,如品种:元帅、红星、新红星、首红、超首红。
9,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与?突变性状表?现有什么关?系,
答:有性繁殖植?物:性细胞发生?显性突变,则在后代中?立即表现,如果是隐性?突变,后代自交也?可以得到纯?合的突变体?。体细胞发生?显性突变,则以嵌合体?形式存在,体细胞发生?隐性突变,不能立即表?现,如要使它表?现则需要把?隐性突变体?进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植?物:体细胞显性?突变后,形成嵌合体?,用嵌合体进?行无性繁殖?,可以得到表?现各种变异?的嵌合体,也可能得到?同质突变体?,发生隐性突?变则无法通?过无性繁殖?使之得到表?现。
自花授粉植?物:一般自花授?粉植物突变?频率低,遗传上较稳?定,但是突变后?容易
8
表现,容易被检出?。
异花授粉植?物:异花授粉植?物突变频率?相对较高,但是突变后?不容易被检?出。因为显性突?变成杂合状?态存在,隐性突变大?多被显性基?因遮盖而不?表现,只要在自交?时基因型纯?合,才能表现。
11,试用红色面?包霉的生化?突变试验,说明性状与?基因表现的?关系。
答:射线照射后?的分生孢子?可诱发突变?,让诱变过的?分生孢子与?野生型交配?,产生分离的?子囊孢子,放入完全培?养基里培养?生长,基本培养基?上只有野生?型能够生长?,突变型均不?能生长,,鉴定是否突?变:
?.取出完全培?养基中各组?分生孢子,分别于基本?培养基上,如果能够生?长,说明仍与野?生型一样,没有突变,如不能够生?长,说明发生了?变异,
?.把确定为突?变型的各组?材料,分别培养于?加入各种物?质的基本培?养基中,如某一培养?基上能生长?,就说明控制?合成加入物?质的这种基?因发生了突?变,
?.如在上步2?中确定为缺?乏维生素合?成能力的突?变型,再进一步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各种?维生素分别?培养这种突?变型,如果其中一?个能生长,则说明是控?制该个维生?素合成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上述生化突?变的研究,清楚地说明?基因控制性?状,并非基因直?接作用于性?状,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化过?程来实现的?。
13,在高秆小麦?田里突然出?现一株矮化?植株,怎样验证它?是由于基因?突变,还是由于环?境影响产生?的,
答:如果是在苗?期发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环?境条件如土?壤肥力、光照等因素?引起,在当代可加?强矮化植株?与正常植株?的栽培管理?,使其处于相?同环境条件?下,观
9
察它们在?生长上的差?异。如果到完全?成熟时,两者高度表?现相似,说明它是不?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反之,如果变异体?与原始亲本?明显不同,仍然表现为?矮秆,说明它可能?是遗传的变?异。然后进行子?代比较加以?验证,可将矮化植?株所收种子?与高秆小麦?的种子播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比较它的后?代与对照在?株高上的差?异。如矮化植株?的种子所长?成的植株仍?然矮化,则证明在高?秆小麦田里?出现的一株?矮化植株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14,利用花粉直?感现象测定?突变频率,在亲本状态?配臵上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答:一般应该用?隐性纯合体?作母本,用显性纯合?体经诱变处?理的花粉作?父本进行杂?交。
第六章 染色体结构?变异
2.某植株是隐?性aa纯合?体,如果用显性?AA纯合体?的花粉给它?授粉杂交,在500株?F1中,有两株表现?型为aa。如何证明和?解释这个杂?交结果,
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缺失了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断造?成假显性,可以通过观?察是否有缺?失环或断裂?融合桥循环?来来验证。 第二种可能?是基因突变?,可以通过与?亲本回交看?后代的分离?情况来得以?解释。
3.某玉米植株?是第九染色?体的缺失杂?合体,同时也是C?c杂合体,糊粉层有色?基因C在缺?失染色体上?,与C等位的?无色基因c?在正常染色?体上。玉米的缺失?染色体一般?是不能通过?花粉而遗传?的。在一次以该?缺失杂合体?植株为父本?与正常的c?c纯合体为?母本的杂交?中 ,10%的杂交子粒?是有色的。试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因为有缺?失的带有C?基因的染色?单体与正常?带c基因的?染色单体发?生交换使带?有C基因的?染色单体成?为完整的染?色体。
10
4. 某个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有所不?同, 一个是12?〃34567?,另一个是1?2〃36547?(“〃”代表着丝粒?)。试解释以下?三个问题。
,1, 这一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是怎样?联会的,
,2, 倘若在减数?分裂时, 5与6之间?发生一次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图解说明二?分体和四分?体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所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3, 倘若在减数?分裂时,着丝粒与3?之间和5与?6之间各发?生一次交换?,但两次交换?所涉及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不同,试图解说明?二分子和四?分子的染色?体结构,并指出所产?生的孢子的?育性。
,1,联会出现倒?位圈
,2,属于臂内倒?位。
,3,有一半不育?。
答:如下图说示?。
*为败育孢子?。
6. 某生物有三?个不同的变?种,各变种的某?染色体的区?段顺序分别?为:ABCDE?FGHIJ?,ABCHG?FIDEJ?,ABCHG?FEDIJ?。试论述这三?个变种的进?化关系。
如果把第一?种定为原种?,那么第二种?是DEFG?H倒位形成?,第三种又是?由于第二
11
种?的EDI倒?位形成。
8. 玉米第6染?色体的一个?易位点(T)距离黄胚乳?基因(Y)较近,T与Y之间?的重组率(交换值)为20%。以黄胚乳的?易位纯合体?与正常的白?胚乳纯系(yy)杂交,再以F1与?白胚乳纯系? 测交,试解答以下?问题:
,1, F1和白胚?乳纯系分别?产生哪些有?效配子,图解分析。
,2,测交子代(Ft)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黄粒或白粒?,完全不育或?半不育)的种类和比?例如何,图解说明。
9. 使叶基边缘?有条纹(f)和叶中脉棕?色(bm)的玉米品系?(ffbm2?bm),叶基边缘和?中脉色都22
正?常的易位纯?合体(FFBm2?Bm2TT?)杂交,F1植株的?叶边缘和脉?色都正常,但为半不育?。检查发现该?F1的孢母?细胞内在粗?线期有十字?型象的四价?体。使全隐性的?纯合亲
测交,测交子代(F)的分离为: 本与?F1t
育性
叶基边缘有?无白条纹 中脉色
半不育 全育
无 正常 99 6
12
有 棕色 1 40
无 棕色 67 12
有 正常 1 53 已知F–f和Bm2?-Bm2本来?连锁在染色?体1的长臂?上,问易位点(T)与这两对基?因的位臵关?系如何,
育 性
叶基边缘有?无白条纹 中脉色
半不育(T) 全育(t)
36,F, Bm2 99 6
37,f, bm2 1 40
38,F, bm2 67 12
39,f, Bm2 1 53 提示:FFBmB?mTT×ffbmb?mtt, F1: FfBmb?mTt
F1产生的?配子:
FBmT FBmt Fbmt FbmT
fbmt fbmT fBmT fBmt
Ft:
FfBmT?t 99 FfBmb?mtt 6 Ffbmb?mtt 12 Ffbmb?mTt 67
ffbmb?mtt 40 ffbmb?mTt 1 ffBmb?mTt1 ffBmb?mtt 53
叶基边缘有?无白条纹的?比例为1:1:1:1。易位使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F?-f和Bm2?-bm2基因?改变为分属?于不同的染?色体,呈现自由组?合规律。因此易位点?T在这两基?因的中间。
易位点与F?的距离:
,6+1+12+1,/,99+40+6+1+12+1+67+53,=7.2
13
易位点与B?m的距离:
,6+1+67+53,/,99+40+6+1+12+1+67+53,=45.5
第七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7. 普通小麦的?某一单位性?状的遗传常?常是由三对?独立分配的?基因共同决?定的,这是什么原?因,用小麦属的?二倍体种、异源四倍体?种和异源六?倍体种进行?电离辐射诱?变处理,哪个种的突?变型出现频?率最高,哪个最低,为什么,
A、B、D三组有部?分同源性。二倍体突变?频率最高,六倍体最低?。 12. 白肋型烟草?的茎叶都是?乳黄绿色,基因型是y?b1yb1?yb2yb?体。某植株的基?因2隐性纯合?型内只要?有yb1的?显性等位基?因Yb1或?yb2的显?性等位基因?Yb2中之?一个即为正?常绿色。曾使白肋型?烟草与9个?不同染色体?(从M到U)的单体杂交?,得9个杂交?组合的F1?,再使白肋型?烟草分别回?交9个F1?群体内单体?植株,得下列的回?交子一代, F1单体的?单体染色体回交子一代?的表现种类?和株数
? 绿株 白肋株
M 36 9
N 28 8
O 19 17
P 33 9
Q 32 12
R 27 12
S 27 4
T 28 8
U 37 8
,1,若Yb1–yb1或 Yb2–yb2不在?单体染色体?上
F1单体基?因型为21?II+IIYb2?yb2+II Yb1yb?1+I
14
可以不考虑?单条染色体?,F1的配子?为:Yb1Yb?2,Yb1yb?2,yb1Yb?2,yb1yb?2
因此子代的?表现型比应?为3:1;
,2,若Yb1–yb1在单?体染色体上?,
F1单体基?因型为22?II+IIYb2?yb2+Iyb1
配子为:22I+ IYb2+Iyb1 则回交子代?为:绿株:白肋株=1:1.
22I+ Iyb2+Iyb1
22I+ IYb2
22I+ Iyb2
因此,综上在O染?色体上
第六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1.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在哪里?,这两类性状?的分析方法?有何异同,
答: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区别主要有?:?. 质量性状的?变异是呈间?断性,杂交后代可?明确分组,数量性状的?变异则呈连?续性,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 质量性状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而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质量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较为稳定,而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则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表?达,不同环境条?件下基因表?达的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数量性?状普遍存在?着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对于质量性?状一般采用?系谱和概率?分析的方法?,并进行卡方?检验,而数量性状?的研究则需?要遗传学方?法和生物统?计方法的结?合,一般要采用?适当的遗传?交配设计、合理的环境?设计、适当的度量?手段和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估算出遗传?群体的均值?、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等遗?传参数等加?以研究。
3,叙述表现型?方差、基因型方差?、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的关系。估计遗传协?方差及其
15
分?量在遗传育?种中有何意?义,
答:表现型方差?,,由基因型方?差,V G,、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VGE,和环境机误?方差,Ve ,构成,即 ,其中基因型?方差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是可以遗?传的,而纯粹的环?境方差是不?能遗传的。
由于存在基?因连锁或基?因的一因多?效,生物体的不?同数量性状?之间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连。在统计分析?方法中常用?协方差来度?量这种相互?关联的变异?程度。由于遗传方?差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基?因型方差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等不同的?方差分量,故遗传协方?差也可进一?步区分为基?因型协方差?和基因型×环境互作协?方差等分量?。在作物遗传?改良过程中?,对某一性状?进行选择时?常会引起另?一相关性状?的变化,为了取得更?好地选择效?果, 并使一些重?要的性状能?够得到同步?改良, 有必要进行?性状间的协?方差即相关?性研究。 如基因加性?效应对选择?是有效的, 细胞质效应?亦可通过母?本得以传递?,因此当育种?的目标性状?不易测定或?遗传率较低?、进行直接选?择较难取得?预期效果时?, 利用与其具?有较高加性?相关和细胞?质相关的其?它性状进行?间接选择, 则较易取得?育种效果。显性相关则?是控制性状?的有关基因?的显性效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关?性, 杂交一代中?表现尤为强?烈, 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可以?加以利用。但这种显性?相关会随着?世代的递增?和基因的纯?合而消失, 且会影响选?择育种中早?代间接选择?的效果, 故对于显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应?以高代选择?为主。所以, 进行各种遗?传协方差分?析更能明确?性状间相关?性的遗传本?质, 有利于排除?环境因素对?间接选择的?影响,取得更好的?选择效果,对于作物的?选择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叙述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饰基因对?数量性状遗?传作用的异?同。
答:主效基因、微效基因、修饰基因在?数量性状遗?传中均可起?一定的作用?,其基因表达?均可控制数?量性状的表?现。但是它们对?数量性状所?起的作用又?有所不同,主效基因的?遗传效应较?大,对某一数量?性状的表现?起着主要作?用,一般由若干?个基因共
16
同?控制该性状?的遗传,修饰基因的?遗传效应微?小,主要是对主?效基因起修?饰作用,起增强或减?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而微效基因?是指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基因较多?,而这些基因?的遗传效应?较小,它们的效应?是累加的,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条件?的变化较敏?感,且具有一定?的多效性,对其它性状?有时也可能?产生一定的?修饰作用。 6,什么是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它们对数量?性状遗传改?良有何作用?,
答:基因的加性?效应,A,:是指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的累加效?应,是上下代遗?传可以固定?的分量,又称为"育种值"。
显性效应,D,:是指基因位?点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是可以遗传?但不能固定?的遗传因素?,是产生杂种?优势的主要?部分。
上位性效应?,I,:是指不同基?因位点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应。
上述遗传效?应在数量性?状遗传改良?中的作用:由于加性效?应部分可以?在上下代得?以传递,选择过程中?可以累加,且具有较快?的纯合速度?,具有较高加?性效应的数?量性状在低?世代选择时?较易取得育?种效果。显性相关则?与杂种优势?的表现有着?密切关系,杂交一代中?表现尤为强?烈,在杂交稻等?作物的组合?选配中可以?加以利用。但这种显性?效应会随着?世代的递增?和基因的纯?合而消失, 且会影响选?择育种中早?代选择的效?果, 故对于显性?效应为主的?数量性状应?以高代选择?为主。上位性效应?是由非等位?基因间互作?产生的,也是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重要遗传?分量。其中加性×加性上位性?效应部分也?可在上下代?遗传,并经选择而?被固定,而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和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则与杂?种优势的表?现有关,在低世代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量性状的选?择效果。
第九章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第十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17
1,试比较转化?、接合、转导、性导在细菌?遗传物质传?递上的异同?。 答:
转化 接合 性导 转导 是否有性因?子 无 F F’ 无 是否需要载?体 无 无 无 噬菌体 细菌之间是?否需要否 需要 需要 否 接触?
吸收DNA?的方式 单链吸收 边转移边复?边转移边复?噬菌体直接?
制的滚环模?制的滚环模?注入
式 式
菌体的状态? 受体菌感受?供体:Hfr,受供体:F’,受体噬菌体侵染?
态 体F- F- 范围 是否形成部?分二倍外源DNA?不会 会 会 体 复制的单?链
是否整合到?自身染是 是 是 是 色体?上
DNA转移?方向 供体向受体?供体向受体?供体向受体?供体向受体?
单方向 单方向 单方向 单方向 6,在接合实验?中,Hfr菌株?应带有一个?敏感的位点?(如aziS?或strS?),这样,在发生接合
18
?后可用选择?性培养基消?除Hfr供?体。试问这个位?点距离Hf?r染色体的?转移起点(O)
应该远还是?近,为什么,
,答: 应该远。因为接合过?程中,Hfr基因?向F中的转移是?在F因子的?原点引导下?进行
的,离原点越近?的基因,在受体中最?先发生重组?,而且重组频?率最高,越远则越后?
重组而且重?组频率越低?。如果选择性?基因离原点?太近,那么选择的?时候在消除?Hfr
供体?的同时也杀?死了定量的?重组体。
7,对两对基因?的噬菌体杂?交所测定的?重组频率如?下:
,,,, ab×ab 3.0 %
,,,, ac×ac 2.0%
,,,, bc×bc 1.5%
试问:
(1) a、b、c三个突变?在连锁图上?的次序如何?,为什么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累加的?,(2)
+++假定三因子?杂交,abc×abc,你预期哪两?种类型的重?组体频率最?低,(3)计算从(2)所假定的三?因子杂交中?出现的各种?重组类型的?频率。
解:噬菌体杂交?能够在寄主?中形成完整?的二倍染色?体,可以完全配?对,所以噬菌体?杂交中的基?因重组与高?等生物的遗?传重组的分?析方法完全?相同。本题相当于?三个两点测?验结果。,1,3个相互连?锁的基因a?,b,c,重组频率越?高,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比较它们两?两重组频率?可知:a与b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c则是位于?ab之间。由于两点测?验忽略了双?交换,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累加的。
+++++,2,abc×abc是三点测验?,双交换型重?组型的频率?最低,由于c位于?ab之间,所以ab c
+和ab c应该最少?。
,3,首先对照两?点测验结果?推算双交换?值:
+++ 对于ac b×acb产生的6种?重组型为:
19
单交换I 单交换II? 双交换
+++a cb a cb acb
++++++ac b acb acb
++++++当对ac进?行两点测验?时:则a cb,ac b,acb, acb都是重?组类型,所以两点测?验与三点测?验的结果相?同,
++++++同样对cb?进行两点测?验时:a cb、acb、acb、acb都是重?组类型,与两点测验?与三点测验?的结果相同?,
++++++对ab进行?两点测验时?:只包括了a? cb、ac b 、a cb、 acb四种重组类?型,而双交换+++a?cb 和acb却不是?重组型。
已知ac重?组值,2.0,,cb重组值?,1.5,,根据三点测?验,ab之间的?重组值应该?,2.0 ,+1.5 %,3.5 ,,它与两点测?验所得非3?.0 %相差两个双?交换值,即2×双交换值,0.5, 双交换值为?0.25,。
然后,计算各种重?组类型的频?率:
+++双交换型:acb,acb,0.25,,2,0.125 ,
+++单交换I型?:a cb,ac b,,2,-0.25,,,2,0.875,
+++单交换II?型:a cb,acb,,1.5,-0.25,,2,0.625,
8,噬菌体三基?因杂交产生?以下种类和?数目的后代?:
+++ 235 pqr 270
pq+ 62 p++ 7
+q+ 40 p+r 48
+qr 4 ++r 60
共: 726
20
试问:
(1)这一杂交中?亲本噬菌体?的基因型是?什么,
(2)基因次序如?何,
(3)基因之间的?图距如何,
解:这是一个三?点测验的分?析题,正如上题指?出:可以完全按?照高等植物?的三点测验?分析方法进?行:由于噬菌体?是单倍体,所以单倍体?各种基因型?个体及其比?例相当于高?等生物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
,1, 杂交后代个?体最多的基?因型分别是?+++,235,和pqr,270,所以亲本的?噬菌体基
因?型分别是+++和pqr。
,2,,3,:三点测验:
首先,确定基因之?间的顺序:将双交换型?个体:+qr和p++与亲本型比?较可知p位?于qr之间?。
其次,求交换值:
,qr,p,,4,7双交换值,,100,,,100,,1.52, 总个体数726
p,r , ,q,48,40单交换 I(p,q),,100,,双交换值,,100,,1.52,,13.64 总个体数726
,,r , pq,60,62单交换II(p,r),,100,,双交换值,,100,,1.52,,18.32, 总个体数726
最后,做连锁图:
13.64 18.32
21
q p r
+SS+RS9,供体菌株为?Hfr arg- leu azi str,受体菌株F?- arg leu- azi str。为了检出和?收集重组体?F-
++Rarg leu azi,应用下列哪?一种培养基?可以完成这?一任务,为什么其他?的培养基不?可以,
(1)基本培养基?加链霉素
(2)基本培养基?加叠氮化钠?和亮氨酸
(3)基本培养基?加叠氮化钠?
(4)在选择培养?基中不加精?氨酸和亮氨?酸,加链霉素
(5)基本培养基?加链霉素和?叠氮化钠
解:用排除法。
S(1)基本培养基?加链霉素:不可以,因为供体受?体都有st?r 基因,培养基加入?链霉素,供
体、受体、重组体都被?杀死。
+(2)基本培养基?加叠氮化钠?和亮氨酸:不可以,加入亮氨酸?检出的重组?体中既有a?rg ++,Rleu aziR也?有arg leuazi
(3)基本培养基?加叠氮化钠?:可以
(4)在选择培养?基中不加精?氨酸和亮氨?酸,加链霉素:不可以,理由同,1, (5)基本培养基?加链霉素和?叠氮化钠:不可以理由?同,1,
-10,大肠杆菌三?个Hfr菌?株利用中断?交配技术,分别与营养?缺陷型F菌株交配,获得下表结?果:
22
试利用上述?资料建立一?个大肠杆菌?染色体图,包括以分钟?表示的图距?。并标出各H?
fr菌株F?因子的插入?位点及转移?方向。
解:首先,根据表格做?出各个Hf?r菌株的直?线连锁图:
HfrP4?X: lac gal his arg xyl ilu thr O 9 27 24 11 4 17
arg xyl ilu thr lac gal his HfrKL?98:O 11 4 17 8 9 27
O HfrRa?-2 thr lac gal his arg xyl ilu 8 9 27 24 11 4
,直线代表染?色体,数字代表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单位:分钟,
然后,整合直线连?锁图做环形?连锁图:从直线连锁?图可以看出?,三个不同的?Hfr菌株?接合做图,所得到的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是一?致的。从 HfrP4?X和Hfr?P4Kl9?8两个菌系?的做图结果?即可得知这?7个基因是?环形连锁的?,而且可以得?知lac和?thr之间?的距离为8?。HfrRa?-2的做图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因此,该细菌的染?色体全长,9+27+24+11+4+17+8,100分钟?。根据基因之?间的距离可?以整合得到?如下环状连?锁图。
最后,标出F因子?的插入位点?和转移方向?:起始点用箭?头表示,箭头前即是?终点用竖线?表示
23
箭头旁边标?上Hfr菌?株号。
+++-11,Hfr met thi pur×F met- thi- pur- 杂交。中断杂交试?验表明,met- 最后进入受?体,所以只
+++在含?thi和p?ur的培养?基上选择m?et接合后体。检验这些接?合后体存在?的thi和pur,发现各基因?型个体数如?下:
+++++metthipur 280 metthipur- 0
++ +metthi- pur 6 metthi- pur- 52 试问:
(1) 选择培养基?中为什么不?考虑met??
(2) 基因次序是?什么,
(3) 重组单位的?图距有多大?,
++(4) 这里为什么?不出现基因?型metthipur–的个体,
,因此选择培?养基这不考?虑met,这样选择的?重组体全部答:,1,由于met?距离原点最?远
+?是met,也就是保证?了包含三个?基因的染色?体长度已经?全部进入受?体细胞中,这样所有的?基因都可以?经过交换而?发生重组。
根据重组做?图法,可以分别计?算met,thi以及?met,pur之间?的重组值:
met,thi,6,52met,thi重组值,,100%,,17.16, met,thi, , met,thi,6,52,280,0
met,pur, 52,0met,pur重组值,,100%,,15.38, met,pur, , met,pur,6,52,280,0因此:
,2,基因的次序?为thi,pur,met
,3,重组单位的?图距有多大?,
met与p?ur间的距?离为 15.38
met与t?hi间的距?离为17.16
24
pur与t?hi间的距?离为17.16-15.38,1.78
++,4,由于pur?位于met?和thi之?间,要获得me?tthipur–需要两个双?交换同时发?生,这种频率极?小,故本题中由?于群体较小?没有出现。
12,大肠杆菌中?三个位点a?ra、leu和i?lvH是在?1/2分钟的图?距内,为了确定三?者之间的
+++正?确顺序及图?距,用转导噬菌?体P1侵染?原养型菌株?araleuilvH,然后使裂解?物侵染营养?缺陷型菌株?ara- leu- livH- ,对每个有选?择标记基因?进行实验,确定其未选?择标记基因?的频率,获下表结果?:
根据上表三?个实验结果?,试说明:(1)三个基因间?的连锁顺序?如何,(2)这个转导片?段的大小。
解:由实验1可?知:ara距离?leu较a?ra距离i?lvH+近,因此可以推?断连锁关系?如下:
ara leu ilvH+
或者:
leu ara ilvH+
由实验2可?知:ilvH+距离ara?较ilvH?+距离leu?近,所以上面第?二种顺序是?正确的。
25
由实验3可?知:转导片断大?小是从il?vH到 leu和a?ra之间。
+++13,大肠杆菌H?fr gal lac(A)与F- gal- lac- (B)杂交,A向B转移?gal比较早而且?频率高,但是
++转移l?ac迟而且效率?低。菌株B的g?al重组体仍旧?是F- 。从菌株A可?以分离出一?个变
++体叫做?菌株C,菌株C向B?转移lac?早而且频率?高,但不转移g?al。在C×B的杂交中?,
++B菌株的l?ac重组体一般?是F。问菌株C的?性质是什么?,
答:由于C×B可以发生?基因重组,故C只能是?F’或者Hfr?,题中指出重?组体是F+,因为一般来?说Hfr很?难把整条染?色体转移到?受体中,因此不能将?完整的F因?子转移到受?体中,所以只能是?F’菌株。由于C只转?移lac不?转移gal?,所以该F’因子包含了?lac基因?及其附近的?染色体片断?。
第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
1、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
答: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 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体的?性状,故又称母性?遗传。?. 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臵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 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举例:罗兹,Rhoad?es M. M.,报道玉米的?第7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白色条纹?的基因,ij,,纯合的ij?ij植株叶?片表现为白?色和绿色相?间的条纹。以这种条纹?株与正常绿?色进行正反?杂交,并将F1自?交其结果如?下:当以绿色株?为母本时,F1全部表?现正常绿色?与
26
非绿色为?一对基因的?差别,纯合隐性(ijij,个体表现白?化或条纹,但以条纹株?为母本时,F1却出现?正常绿色、条纹和白化?三类植株,并且没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将F1?的条纹株与?正常绿色株?回交,后代仍然出?现比例不定?的三类植株?,继续用正常?绿色株做父?本与条纹株?回交,直至ij基?因被全部取?代,仍然没有发?现父本对这?个性状的影?响,可见是叶绿?体变异之后?的细胞质遗?传方式。
2、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答: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母?性影响,又叫前定作?用。
母性影响所?表现的遗传?现象与母性?遗传十分相?似,但并不是由?于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积累所决定?的,故不属于母?性遗传的范?畴。
举例:如椎实螺外?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这对相对性?状是母性影?响。把这两种椎?实螺进行正?反交,F1外壳的?旋转方向都?与各自的母?体相似,成为右旋或?为左旋,但其F2却?都有全部为?右旋,到F3世代?才出现右旋?和左旋的分?离。这是由一对?基因差别决?定的,右旋,S+,对左旋,S,为显性,某个体的表?现型并不由?本身的基因?型直接决定?,而是由母体?卵细胞的状?态所决定,母本卵细胞?的状态又由?母本的基因?型所决定。F1的基因?型,S+S,决定了F2?均为右旋,而F2的三?种基因型决?定了F3的?二种类型的?分离,其中S+S+和S+S的后代为?右旋,SS后代为?左旋。
3、如果正反交?试验获得的?F1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于 ?. 性连锁,?. 细胞质遗传?,?. 母性影响。你如何用试?验方法确定?它属于哪一?种情况,
答:正反杂交获?得的F1分?别进行自交?或近亲交配?,分析F1和?F2性状分?离与性别的?关系,如群体中性?状分离符合?分离规律,但雌雄群体?间性状分离?比例不同者?为性连锁,若正交F1?表现与母本?相同,反交不同,正交F1与?其它任何亲?本回交仍表?现为母本
27
性?状者,并通过连续?回交将母本?的核基因臵?换掉,但该性状仍?保留在母本?中,则为细胞质?遗传。若F1表现?与母本相似?,而自交后F?2表现相同?,继续自交其?F3表现分?离,且符合分离?规律,则为母性影?响。
9、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几?种类型,其遗传基础?如何,
答: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核?不育性、质核不育性?、质不育性三?种类型:
?.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一般受简单?的1-2对隐性基?因所控制,纯合体表现?雄性不育。也发现由显?性雄性不育?基因所控制?的显性核不?育,它只能恢复?不育性,但不能保持?不育性。
?.质核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不育类型?,由不育的细?胞质
时,核内必须有?相对应的一基因和?相对应的核?基因所决定?的。当胞质不育?基因S存在?
?对,或一对以上?,隐性基因r?r存在时,个体才能表?现不育,只有细胞质?或细胞核存?在可育基因?时能够表现?为可育。根据不育性?的败育发生?的过程可分?为:孢子体不育?,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配子体不育?,指花粉育性?直接受雄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不同类型需?特定的恢复?基因。
?.质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不育类型,只能保持不?育性,但不能恢复?育性。如IRRI?运用远缘杂?交培育的雄?性不育系I?R6670?7A (Oryza? peren?nis细胞?质,1995) 和IR69?700A (Oryza? gluma?epatu?la细胞质?,1996) 均具有异种?细胞质源,其细胞质完?全不同于目?前所有的水?稻雄性不育?系。 这两个不育?系属于细胞?质型不育系?,故其不育性?都只能被保?持而不能被?恢复。
12、一般认为细?胞质的雄性?不育基因存?在于线粒体?DNA上,为什么,
答:?.在20世纪?60年代已?发现玉米不?育株的线粒?体亚显微结?构与保持系?有明显的不?同,从而推断雄?性不育性可?能与线粒体?的变异有关?,
28
?.分子生物学?上发现,玉米的4种?类型的细胞?质,正常可育型?N和不育型?T、C、S。它们的线粒?体DNA分?子组成有明?显的区别,而叶绿体D?NA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且以这4种?类型线粒体?DNA作模?板,在体外合成?蛋白质,N型合成的?蛋白质与其?它3种均不?相同,也推断存在?于线粒体的?基因组中,
?.已完成的玉?米N型和T?型的mt 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表明,N型mt DNA分别?含有6组和?5组重复序?列,但只有其中?的2组是两?种mt DNA所共?有的。就限制性位?点的分布及?South?ern杂交?的结果看,N型和T型?所特有的碱?基序列分别?为70kb?,N,和40kb?,T,,其余500?kb的序列?相同,且已从T型?mt DNA中分?离出一个专?化玉米T型?胞质不育基?因Furf?13。
?.North?ern blot ting 分析表明,玉米正常株?与C型不育?株的mt DNA基因?atpa ,atpb和? ckx*的转录产物?的长度和数?目不同,可能与C型?雄性不育型?的表现有直?接关系。
?.除玉米外,在甜菜,矮牵牛,水稻等植物?中,也发现不育?系与可育系?在叶绿体D?NA的结构?上没有差异?,但在线粒体?上有明显差?别。
13、如果你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你如何确定?它究竟是单?倍体、远缘杂交F?1、生理不育、核不育还是?细胞质不育?,
答:如果这植株?是单倍体,那么这植株?矮小,并伴有其它?不良性状,雌雄均为不?育,PMC减数?分裂中期大?多数染色体?为单价体,而如果这是?远缘杂交F?1植株就较?高大,营养生长旺?盛,PMC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配对异?常,雌雄配子均?不育但雌性?的育性强于?雄性。生理不育是?不可遗传的?。核不育和细?胞质不育均?为雄性不育?,雌配子正常?可育,但核不育材?料与其它材?料杂交的F?1一般为可?育,F2的育性?分离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而细胞质不?育的杂交后?代可以保持?不育,父本为保持?系,或恢复可育?,父本为纯合?恢复系,。因此,可以从植株?性状的遗传?、植株形态、花粉母细胞?镜检和杂交?试验进行确?定和区分。
29
14、用某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得到F1全?部正常可育?。将F1的花?粉再给不育?系亲本授粉?,后代中出现?90株可育?株和270?株不育株。试分析该不?育系的类型?及遗传基础?。
答:该不育系类?型为孢子体?不育S(r1r1r?2r2)
S(r1r1r?2r2)×N(R1R1R?2R2)F1 S(R1r1 R2 r2)全部正常可?育
S(r1r1r?2r2)×S(R1r1 R2 r2)F1 1可育(S(R1r1 R2 r2)) + 3不育(S(r1r1r?2r2)+ S(r1r1 R2 r2)+ S(R1r1 r2 r2))
该不育系的?不育类型的?遗传基础为?:其恢复基因?有两个,存在基因互?作。无论是杂交?还是回交后?代中,个体基因型?中只有同时?存在两个显?性恢复基因?时,才能起到恢?复育性的作?用。因此,在回交后代?中出现1:3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 15、现有一个不?育材料,找不到它的?恢复系。一般的杂交?后代都是不?育的。但有的F1?不育株也能?产生极少量?F2花粉,自交得到少?数后代,呈3:1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将F1不育?株与可育亲?本回交,后代呈1:1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分?离,试分析该不?育材料的遗?传基础。
答:该不育材料?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的?不育系,其基因型为?,MSMS,。该材料与可?育材料,msms,杂交,其杂合体后?代均为不育?。一旦F1个?体中出现少?量可育花粉?,自交后代即?产生3:1的不育株?与可育株的?育性分离。F1不育株?与可育亲本?回交,即产生1:1的 育性分离。至于F1不?育株出现少?量可育花粉?可能是该材?料的育性表?现受环境条?件,日照和温度?等,的影响,在某一特定?条件下,杂合体表现?为可育。
十一章遗传?工程
1,什么是遗传?工程,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答:遗传工程是?将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用来改造、创建动物和?植物
30
新品种?、工业化生产?生物产品、诊断和治疗?人类遗传疾?病的一个新?领域。
广义的遗传?工程包括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器工程?等。狭义的遗传?工程即是通?常讲的基因?工程。本章只涉及?狭义的遗传?工程,即基因工程?。
理论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中的DNA?重组主要是?创造自然界?中没有的D?NA分子的?新组合,这种重组不?同于精典遗?传学中经过?遗传交换产?生的重组。
实践意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技术的建立?,使所有实验?生物学领域?产生巨大的?变革。在工厂化生?产药品、疫苗和食品?,诊断和治疗?遗传疾病,培养转基因?动植物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即基因工程?技术已广泛?用于工业、农业、畜牧业、医学、法学等领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详见第10?题,。
6,简述基因工?程在工、农、医三方面的?成就及发展?前景。
答:基因工程在?工业上的应?用主要是生?产医药产品?,最典型的例?子是通过细?菌生产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到目前通过?细菌已经生?产了表皮生?长因子、人生长激素?因子、干扰素、乙型肝炎工?程疫苗等1?0多种医药?产品。
基因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以转基因植?物为标志的?植物基因工?程已经培养?出许多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逆的优良?品种和品系?,如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推广应用的?抗除草剂的?大豆、抗棉铃虫的?棉花等。通过转基因?羊大量表达?人类的抗胰?蛋白酶,克隆动物的?成功,可以挽救濒?危的稀有动?物。
基因工程在?医学上主要?是用于遗传?疾病的诊断?、基因的治疗?方面。
基因工程具?有巨大和广?泛的发展前?景,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创造出?营养价值更?高、保健作用更?好、抗逆性更强?的植物种类?,转基因动物?的进展,可以生产出?多种类的用?于人类遗传?性疾病治疗?的药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基因定位?的发展、尤其是核酸?分子杂交原?理和方法与?半导体技术?结合而发展?起来的DN?A芯片技术?的出现和完?善,将在人类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1
32
范文三:普通遗传学实验题(答案版)
遗传试验题
1、遗传学实验课程中常用的固定液是什么?该固定液由什么组成?其作用是什么?
卡诺式固定液;乙醇/甲醇:乙酸=3:1;使细胞内层蛋白质变性凝固,维持细胞固有形态结构。
2、减数分裂前Ⅰ期可细分哪些时期?各时期染色体有哪些特征? 细线期:核内染色体呈细长线状,互相缠绕,核仁明显。
偶线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为联会。这样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粗线期:配对后的染色体逐渐缩短变粗,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四合体。在此期间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片段交换。
双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同源染色体开始在一定区域出现交叉结。 终变期:染色体更为浓缩粗短,交叉结向二价体的两端移动,核仁和核膜开始消失,此时各二价体分散在核内,适于记数染色体的数目。
3、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何区别,这种区别有何意义?
区别:有丝分裂是绝大多数动植物体完成细胞增殖的过程,通过有丝分裂得到的子代细胞和亲代细胞几乎完全一样,结果是机体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为复制一次,分裂一次。
减数分裂是以有性生殖为生殖方式的动植物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方式。该过程只发生在精巢和卵巢中。产生的子代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过程为复制一次,分裂两次。
意义:首先,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因此,1个雌雄性细胞只具有半数的染色体。这样雌雄性细胞受精结合为合子,又恢复为全数的染色体,从而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为后代的正常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的稳定性。其次,各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1排列在赤道板上,然后分别向两级拉开,各对染色体中的两个成员在后期1分向两级时是随机的,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还可能出现各种方式的交换。因而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1、简述果蝇生活史。
卵——幼虫——蛹——成虫
2、简述果蝇性别鉴定要点。
雌性:体型大、腹部末端无色,尖端、背部条纹7条,可见5条、性梳无。 雄性:体型小、腹部末端黑色,钝圆、背部条纹5条,可见3条、性梳有
3、果蝇各品系之间如何鉴别?
野生型:眼色红、翅膀长、刚毛直、体色灰。
残 翅:眼色红、翅膀残、刚毛直、体色灰。
小 翅:眼色白、翅膀小、刚毛焦刚毛、体色灰。
黑檀体:眼色红、翅膀长、刚毛直、体色黑檀体。
白 眼:眼色白、翅膀长、刚毛直、体色灰。
可以从眼色、翅膀、刚毛、体色这五个方面来鉴别不同品系果蝇
1、果蝇杂交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处女蝇的收集、培养温度、按统计学知识方法计算相关性、乙醚量适当、培养基污染
2、要符合孟德尔遗传或摩尔根遗传比例的前提有哪些?
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显隐性完全、各代成活率相同
3、简述如何获得处女蝇?
有蛹时,移去亲本,每隔8-10小时内取出雌果蝇
4、如何掌握果蝇麻醉程度?
把果蝇转移入麻醉瓶中,将果蝇拍至瓶底,迅速抽出棉塞,并在其内侧滴几滴乙醚,随机塞紧瓶口,晃荡一下,约经30-60秒钟蝇不能攀附瓶壁,此时其双翅紧贴腹部背面麻醉过度时则双翅展开并竖起与中轴呈45度。
1、哪个发育阶段的果蝇适合用于制备唾液腺染色体标本?三龄幼虫
2、为什么分离好唾液腺要1molHCl 解离2~3分钟?之后为什么要反复用清水清洗?
使细胞分离开,并使细胞膜和核膜通透性增大,去除HCl ,不影响染色。
3、果蝇唾液腺染色体光镜下观察有何特征?
五条明显的染色体臂及一对点状的染色体,在染色体上能看到粗细不同、明暗相间的横条纹。
1、人体哪些组织样本常用于制备X 染色质标本?
人口腔黏膜细胞、头发毛囊细胞、绒毛细胞、羊水细胞
2、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后光镜下X 染色质有何特征?
位于核膜内侧缘,1μm 左右、深染、形状不一、有球状、扁凸状、三角形和半圆形。
3、请问49,XXXXX 核型个体和49, XXXXY 核型个体X 染色质标本中各可以看到几个X 染色质?
4 3
1、低渗液组成是什么?有何作用?
0.075mol/LKCl 使红细胞破碎,使其他的白细胞、骨髓干细胞膨胀,使染色体散开,有利于染色体形态观察。
2、预固定的作用是什么?
直接固定太强烈,会导致细胞成团
3、如何尽量多地获取中期分裂相细胞?
在实验前的3-4小时用秋水仙素作用
4、正常小鼠染色体数目是多少?形态学上有何特征?
2n=40 顶端着丝粒
5、简述小鼠骨髓染色体标本制备步骤?
1. 取材和低渗 2. 预固定 3. 固定一 4. 固定二 5. 滴片(悬滴) 6. 染色与观察
范文四:刘祖洞的遗传学(第二版)笔记
遗传学总复习
第一章 绪论
遗传学及分支学科
遗传学的发展、任务
第二章 孟德尔定律
key words :
反应规范(reaction norm)、等位基因(allele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表型模写(phenocopy )、外现率(penetrance ) 、互补基因(complementary gene)、 抑制基因(suppress gene )、表现度(expressivity )、抑制基因(inhibitor )、上位效应(epistatic effect )、叠加效应(duplicate effect)
一、积加概率 卡平方测验 三大定律 系谱符号 概率的应用
二、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三、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 核型 染色体形态分析
四、基因的作用及与环境的关系
五、基因与环境
六、一因多效、多因一效
七、显、隐性的相对性
八、致死基因
九、ABO 血型、Rh 血型、HLA 血型、血型不亲和、孟买型与类孟买型
十、非等位基因间的作用:互补、抑制、显性上位、隐性上位
第三章 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
key word:
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从性遗传(sex-condition inheritance)、
限雄遗传(holandric inheritance)、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
Lyon 假说、 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拟常染色体基因(pseudoautosomal gene)、性分化(sex differentiation)、 脆性X 综合症(fragile X syndrome )、睾丸决定因子(testis-determining factor )
一、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 性别决定:
1)、染色体的性决定:XY 型、ZW 型、XO 型
2)、其他:单倍型、环境决定、基因决定
2、环境对性分化的影响:
1)、外环境:营养、温度、光照等
2)、内环境:激素
3、人类性别畸形:
1)、性染色体数目改变:
(1)、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Klinefelter syndrome):47,XXY
(2)、性腺发育不全(Turner syndrome):45,XO
(3)、多X 与多Y 个体
(4)、真两性畸形:46,XX/47, XXY 、46,XY/XO、46,XX/46,XY 等
2)、性染色体结构的改变:
(1)、脆性X 染色体病(fragile X syndrome):动态突变
(2)、Y 染色短臂缺失
3)、基因突变:
(1)、男性阴阳人(男假两性畸形):46,XY
X染色体上雄性激素受体基因(tfm )或常染色体面5α-还原酶
基因突变。
(2)、女性阴阳人(假两性畸形):46,XX
21羟化酶或11β-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雄性激素产生 。
4)、性畸形的原因:
是由于亲体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中,性染色体不分离或双受精引起。
4、性别检测:染色体法、染色质法、分子杂交法、PCR 法
5、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特点:与性别有关,孟式遗传,正反交结果不同
2)、人类几种伴性遗传的性状:血友病、色盲、Xg 血型、秃顶、HD 舞蹈症、DM 肌营养不良等
二、 染色体和连锁群
key words:连锁、单交换(single crossingover)、双交换(double crossingover)、交换率
(crossing frequency)、 重组率(recombinant frequency)、 图距(map distance)
(一)连锁与交换:完全连锁、不完全连锁
(二)三点测验
(三)交换值与重组值
(四)发率与干涉:干涉=1-并发率
(五)真菌类的遗传分析
第四章 基因与基因组
key words:
朊病毒(prion )、核酶(ribozyme )、任意引物PCR(arbitrarily primed PCR AP-PCR)、Southern blot 、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HGP (Human Genome Program)、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action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基因家族(gene families)、基因簇(gene cluster)、基因丢失(gene elimination)、基因扩增(gene amplification)、基因重排 (gene rearrangement)、(AFLP(amplified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
一、 遗传的分子基础
1、 Prion
2、 核酶
二、 基因的本质
1、 基因的概念
2、 (Cot曲线与重复顺序)
三、 基因组
1、 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2、 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
3、 分子杂交
4、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
5、 几种特殊的PCR
6、 基因的差别显示原理
7、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8、 基因定位(gene mapping)
9、人类基因组计划
第五章 细菌和噬菌体的重组与连锁
key words:接合(conjugation )、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导(transduction )、性导(sexduction )、转染(transfection )、合子诱导(zygotic induction)、
1、F+ ×Fˉ →F+
2、Hfr ×Fˉ→Fˉ
3、F′ ×Fˉ →F+
4、细菌的连锁分析:
1)、中断杂交
2)、重组作图
3)、转导作图: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5、噬菌体的重组:混合感染、合子诱导(zygotic induction)重组值=重组噬菌斑数/总噬菌斑数)
第六章 染色体畸变
环境变异
表型变异 基因重组
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
突 变 结构变异
染色体畸变
数目变异
一、 染色体结构变异:
1、 缺失(delection )
2、 重复(duplication )
3、 易位(inversion )
4、 倒位(translocation )
5、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二、 染色体数目变异:
单倍体(monoploid )、二倍体(diploid )、三倍体(triploid )、多倍体(polyploid )、单体(monomer )、缺体(nullisomics )、三体(trisomics )、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 )、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 )
三、 染色体畸变的应用:
1、 缺失定位、三体定位
2、 重复、易位在进化中的作用
3、 倒位的应用:平衡致死系
4、 利用缺失、易位鉴别蚕的性别
5、 多倍体育种:无籽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6、 多倍体在进化中的意义
四、 人类染色体异常:
Down 综合症:21三体,Edwards 综合症:18三体,Patau 综合症:13三体,猫叫综合症:5Pˉ(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易位病。
第七章 基因突变和重组
key words:
基因转换(gene conversion)、IS (insertion sequence)、Tn (transposon )
一、 突变的类别
二、 突变的特性:重演、可逆、多方向、随机不定向、有利有害。
三、 突变的检出:
1、 平衡致死系检出的原理
2、 微生物中突变的检出
四、 诱发突变的因素:
1、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
2、 化学因素:烷化剂、碱基类似物、造成移码突变的化学物
五、 基因重组
1、 一般性重组:发生在同源DNA 分子间,重组时形成异源杂种双链DNA
1)、重组模型:Holliday 模型(异源杂种双链模型)
2)、负干涉与基因转换
2、 位点专一性重组:发生在顺序极少相同的DNA 分子间,如噬菌体的
整合。
3、 异常重组:发生在顺序不相同的DNA 分子间,如转座子中的重组。
插入顺序(IS )
转座子(Tn ) 抗性基因
六、 DNA 损伤的修复
1、 光复活与切除修复
2、 重组修复
3、SOS 修复
第八章 数量性状遗传
1、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与质量性状(qualitative character)
2、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环境方差(VE )
表型方差(VF2) 相加效应的方差(VA )
遗传方差(VG )
显性效应的方差(VD )
3、 广义与狭义遗传率
4、 亲缘系数、近交系数
5、 杂种优势与杂种优势理论
第九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一、群体遗传学:
(一)、Hardy-Weinbery 定律
(二)、引起群体基因库(gene pool)改变的因素
1、突变(mutation)
2、迁移(migration )
3、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
奠基者效应(founder effect)或瓶颈效应(bottle neck effect)
4、选择(selection )
1).选择对隐性纯合体不利时
2).选择对显性不利时
3).突变和选择下的群体平衡
二、生物进化
1、 进化理论
2、 进化工程
第十章 细胞质遗传
一、 母性影响
二、 细胞质遗传
1、 叶绿体遗传
2、 线粒体遗传
3、 人类线粒体病
三、 核-质互作
1、 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
2、谷物类作物的雄性不育与三系育种
学生讲座内容:
一、prion:
1、prion 的特点
2、PrPc 向PrPsc 的转化的实质
二、癌基因的遗传
1、癌基因(oncogene)、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抗癌基因(anti-oncogenes )
(2、癌基因与细胞中的功能基因原癌基因的激活机理
3、P53基因的特点)
4、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 morphism-PCR-SSCP )技术
三、核酶ribozyme
1、什么是核酶
2、锤头状核酶和发夹状核酶
3、酶作为基因治疗新药具有的优点
四、基因文库的构建
1、基因文库(gene library)与cDNA 文库
2、科斯质粒(cosmid )的特点
五、生物芯片
1、 生物芯片(biochip)的概念和类型
2、 基因(DNA )芯片的制备方法
3、 基因芯片的检测原理
4、 生物芯片的应用
六、转座因子
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s,jumping gene)、(composite transposons, Tn)、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 IS)
七、 基因-胚胎发育
1、 果蝇胚胎极性形成的遗传学基础
2、 胚胎极性发生中各类基因(母体效应基因、裂隙基因、成对规则基因、体节极性基因、同源异形基因)的作用
八、HIV
1、HIV 的遗传学特性
2、HIV 的传播途径
九、免疫遗传
1、HLA
2、抗体多样性的遗传控制
范文五:普通遗传学名词解释(全)(浙大版)
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 DNA合成后期(G2期);?.有丝分裂期(M期)。
,.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细胞壁内为细胞膜。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 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染色体:指任何一种基因或遗传信息的特定线性序列的连锁结构。)
,.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 姐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的同一各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间期同一染色体复制所得。
,. 非姐妹染色单体:单体二价体的不同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互称非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同源染色体这些间期各自复制所得。
,. 联会 ,.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
10.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12. 染色体组:指包含有一套对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最小限度的基因群的一组染色体。
13.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14. 染色粒: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的染色体,由DNA丝局部螺旋化而产生颗粒状结构。
15. 染纽:指某些生物中(玉米、紫苜蓿),位于染色体的末端或中间的特别大的染色粒。 16. 新着丝粒:是一种次级着丝粒,它是细胞分裂时除了正常的着丝粒外,在染色体上出现的具有类似着丝粒功能的其它区域,新着丝粒出现时,纺锤丝不与原正常的着丝粒结合,而与新着丝粒区结合,产生提前定向和偏向分离。
17. 全身性着丝粒:指沿染色体的每一点都表现有着丝粒的活性。
18. 中板集合:染色体移向位于纺锤体两极之间的赤道板,染色体各自到达赤道板上的一个平衡的位置上。
19. 着丝粒定向:通过纺锤丝的牵引,使得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粒的驱动部位朝着相反两极。从而使染色体由原先在细胞内的随机状态转变为在赤道板上的稳定的平衡状态。
20. 常染色质:是构成染色体DNA的主体,染色较浅,而着色均匀。在细胞分裂间期,常染色质呈高度分散状态,伸展而折叠疏松。DNA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的早期和含单一或部分重复序列的DNA。在细胞分裂中期,常染色质螺旋化程度极高,染色较深。
21. 异染色质:根据其性质又可进一步分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种类型。
22. 组成性异染色质:就是通常所指的异染色质,它是一种永久性异染色质,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大小都较恒定,在间期时,仍保持螺旋化状态,染色很深,因而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鉴别。
23. 兼性异染色质:它起源于常染色质,具有常染色质的全部特点和功能,其复制时间、染色特征与常染色质相同。但在特殊情况下,在个体发育的特定阶段,它可以转变成异染色质。
24.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不象有丝分裂那样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
25.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 26.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它含两次分裂,第一次是减数的,第二次是等数的。
27. 核内有丝分裂:细胞进行DNA复制,但没有核分裂或胞质的分裂过程。 28. 多线染色体:是DNA连续多次复制,形成的许多染色体纤维丝不分开,而彼此并排相连形成的一种巨大的染色体。
29. 二价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30. 双价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原来是2n条染色体,经配对后可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含有两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双价体。
31. 交换:在减数分裂前期I 的偶线期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合现象。到粗线期形成二价体,进入双线期可在二价体之间的某些区段出现交叉,这些交叉现象标志着对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体单体的对应区段间发生了交换。
32. 二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所形成的两个子细胞。
33. 四价体:是指同源四倍体在减数分裂时所联会的四条同源染色体。
34. 四合体:是指减数分裂前期?所联会的二价体中所包括的四条染色单体。
35. 四分体:是指减数分裂末期?所形成的四个子细胞。
36. 双受精:授粉后,一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同时另一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一过程就称为双受精。
37. 胚:由受精卵(合子)发育而成的新一代植物体的雏型(即原始体),是种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
38. 不定胚:直接由珠心或珠被的二倍体细胞发育为胚,完全不经过配子阶段。
39. 花粉直感:如果在3X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又称胚乳直感。
40. 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41.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42. B染色体(超数染色体,副染色体):(1)有些生物细胞中1.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 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3. 单位性状:个体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之后的性状。
4. 质量性状: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它的杂种后代的分离群体中,对于各个所具有相对性状的差异,可以明确的分组,求出不同组之间的比例。
5. 数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杂交后的分离世代不能明确分组,只能用一定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它一般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一般是不遗传的。
6. 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7. 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随机相互交配。
8. 近交: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
9. 自交:指同一植株上的自花授粉或同株上的异花授粉。
10. 测交:是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以验证被测个体的基因型。
11. 回交:是指将杂种后代与亲本之一的再次交配。
12. 显性:F1表现出来的性状。
13. 不完全显性: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
14. 假显性:如果缺失的区段较小,不严重损害个体的生活力时,则存活下来的含缺失染色体的个体,不免表现各种形式的遗传上的反常。当含缺失显性基因染色体的杂合个体表现其缺失染色体相对的隐性性状。
15.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而不是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16. 超显性:杂合体的性状表现超过纯合显性的现象称为超显性。
17. 相引组:甲乙两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而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8. 相斥组:甲显性性状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与乙显性性状和甲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
19. 显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20. 隐性性状: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不能在F1表现出来的那个性状。
21.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22. 表现型:植株所表现出的单位性状,是可以观测的。如红花,白花。
23.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即遗传组成,如花色基因型 CC、Cc、cc。
24. 纯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型相同,如CC、cc。或称纯合体,纯质结合。
25. 杂合基因型:成对的基因不同,如Cc。或称杂合体,为杂质结合。
26.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点上的成对基因。
27. 28. 主基因:是指控制质量性状、对表现型影响较大的基因;
29. 微效基因:是指控制数量性状、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较小的基因。
30. 修饰基因:是指能够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但每个基因对表现型影响微小的基因。
31. 一因多效:指一个基因控制多种不同性状表现的现象。
32. 多因一效:指多个基因控制一种性状表现的现象。
33.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34.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7的比例。
35. 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示相似的性状,两种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F2产生9:6:1的比例。
36. 重叠作用:两对或多对独立基因对表现型能产生相同影响,F2产生15:1的比例。重叠作用也称重复作用,只要有一个显性重叠基因存在,该性状就能表现。
37. 显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起遮盖作用的基因是显性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2:3:1。
38. 隐性上位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共同对一对性状发生作用,其中一对基因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遮盖作用;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F2的分离比例为9:3:4。
39. 抑制作用:在两对独立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的表现,但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这对基因称显性抑制基因(F2的分离比例为13:3。
40. 基因内互作:指同一位点上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为显性或不完全显性和隐性;
41. 基因间互作:指不同位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一个性状,如上位性和下位性或抑制等。
42. 上位效应:某种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为上位效应。
43. 自选择压力:自然选择在若干世代中使群体内遗传组成发生改变的效能。
44. 显性假说:显性假说是关于杂种优势的遗传解释,布鲁斯(A.B.Bruce)等人于1910年首先提出显性基因互补假说;1917年,琼斯(D. F. Jones)又进一步补充为显性连锁基因假说。该假说简称为显性假说,它认为杂种优势是由于双亲的显性基因全部聚集在杂种1. 基因连锁: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系在一起遗传倾向的现象。其原因是控制两个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造成基因连锁。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进行连锁基因的定位和连锁遗传图谱的构建等。
2. 连锁遗传:原来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连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
3. 完全连锁遗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不能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F1只产生两种亲型配子、其自交或测交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均为亲本组合。
4. 不完全连锁遗传 (部分连锁):F1可产生多种配子,后代出现新性状的组合,但新组合较理论数为少。
5. 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6. 性染色体:指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7. 常染色体:指除了性染色体之外的各对染色体。
8. 连锁相:指两个显性(或隐性)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如果两个显(隐)性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称为相偶相;如果两个显(隐)性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称为相斥相。
9. 性连锁: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雌、雄体共有的性染色体(X或Z染色体)上,因而该性状的表现与该性染色体动态相联系,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其原因是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雌、雄体共有的性染色体(X染色体或Z染色体)上,因而该性状的表现与该性染色体动态相联系。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明确性染色体上所带的连锁基因、构建性染色体连锁图谱、早期鉴别畜禽或蚕的性别等。
10. 伴性遗传:由于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伴,这一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11. 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是指由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2. 从性遗传或称性影响遗传:不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3. 异配性别:能产生两种不同配子的性别称为异配性别。对于XY型性别决定来说,雄性是异配性别,可产生两种配子:一种带X染色体,一种带Y染色体;对XO型性别决定来说,雄性个体只具有一条X染色体,它可以产生两种配子:一种带有X染色体,另一种没有X染色体;对于ZW型性别决定来说,雌性是异配性别,雌体产生两类配子:一类带Z染色体,一类带Y染色体。
14. 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
15. 连锁遗传图:通过估算交 16. 交换:成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基因的互换。
17. 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一般利用重新组合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进行估算。
18. 染色体干涉(染色体干扰):染色体每发生一次单交换都会影响它邻近发生另一次单交换的现象。第一次交换发生后,引起邻近发生第二次交叉机会降低的情况称为正干涉,引起邻近发生第二次交叉机会增加的为负干涉。
19. 符合系数(并发系数):实际双交换值/理论双交换值,它是衡量一个单交换对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干扰程度的指标。
20. 染色单体干涉:是指两条同源染色体的4条染色单体参与多线交换机会的非随机性。染色体干涉影响基因间的交换值,而染色单体干涉则影响交换发生的形式。
21. 图距:两个基因在染色体图上距离的数量单位成为图距。1%重组值(交换值)去掉其百分率的数值定义为一个图距单位,后人为了纪念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T. H. Morgan, 将图距单位称为“厘摩”(centimorgan , cM),1 cM=1%重组值去掉%的数值。
22. 细胞学图:把遗传分析和细胞学观察结合起来,就可把决定性状的基因定位在某一染色体的某一区域,所作图称为细胞学图。
1. 表现型值:是指基因型值与非遗传随机误差的总和即性状测定值。
2. 质量性状:在杂交后代(F2)中表现为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3. 数量性状:在杂交后代(F2)中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
4. 加性效应:基因座(locus)内等位基因(allele)的累加效应。
5. 显性效应:基因座内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
6. 上位性效应: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效应。
7. 主效基因:控制某个性状表现的效应较大的少数基因。
8. 微效基因:指一性状受制于多个基因,每个基因对表现型的影响较小、效应累加、无显隐性关系、对环境敏感,这些基因称为微效基因。
9. 修饰基因:基因作用微小,但能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基因型的作用。
10. NCI设计:一般适用于动物遗传分析,雌性个体一次只能与一个雄性个体交配产生若干后代,但一个雄性个体却可以与若干雌性个体交配。
11. NCII设计:一般适用于植物遗传分析,许多植物个体上有许多花器,可同时在一个植株上产生不同组合的后代。
12. 双列杂交设计:采用p个亲本相互交配,可以产生p个自交亲本Pi,Pi×Pi、p(p,1)/ 2个正交F1(F1(i×j),Pi 13. 遗传率:是遗传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值,可以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指标。
14. 广义遗传率:是指杂交后代中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值;
15. 狭义遗传率:是指杂交后代中的基因加性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值。
16. 普通狭义遗传率:为累加性遗传主效应的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17. 互作狭义遗传率:为累加性的基因效应与环境效应互作的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比率。
18. 多基因假说: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且各基因的效应相等,各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
19. 近亲繁殖:是指血统或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即两个基因型或相近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20. 同型交配: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
21. 异型交配:指基因型不同的纯合子之间的交配。
22. 血缘系数:是个体间亲缘程度的度量。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共同祖先的个体称为亲属,最基本而又最为重要的亲属关系是亲子关系,即亲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血缘系数愈大,亲缘关系愈近;血缘系数为0,则可认为个体(X、Y)间在近期时代内没有共同祖先。
23. 通径系数:度量各原因变量对结果变量的直接影响的系数。
24. 通经链:由一条或一条以上的通经所组成的完整的通道。
25. 累加作用: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尽余值(无效基因的基本值)相加或者相减。
26. 倍加作用:每个有效基因的作用按一定数值与尽余值相乘或相除。
27. 近交系数:是指个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上两个等位基因来源于共同祖先某个基因的概率。
28. 共祖系数:个体的近交系数等于双亲的共祖系数。
29. 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30. 超亲遗传:指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亲本杂交后在某一性状上超过其亲本的现象。其原因是控制某性状(如熟期)的一些基因分散位于两个不同的亲本中,杂交后的F1中集中了双亲的显性基因,从而表现出比双亲更早或更迟的超亲遗传。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筛选适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单株和新种质。
31. 自花授粉作物:如水稻、小麦、大豆、烟草等,天然杂交率低(1,4,)。
32. 异花授粉作物:如棉花、高粱等,其天然杂交率常较高(5,20,)。
33. 常异花授粉作物:如玉米、黑麦、白菜型油菜等,天然杂交率高(>20,50,),自然状态 34.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即QTL,指控制数量性状表现的数量基因在连锁群中的位置。
35.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数量基因对环境比较敏感,其表达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是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和对遗传主效应的离差。
36. 基因型频率:群体中某特定的基因型个体的数目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1. 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2. 重演性:同一生物不同个体间可以多次发生同样的突变。
3. 突变:是一种遗传状态,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永久性改变,所有的突变都是DNA结构中碱基所发生的改变。
4. 正突变:任何离开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变化称为正向突变。
5. 反突变(回复突变):与正向突变的概念相对应的是回复到野生型的变化。
6. 单点突变 :只有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
7. 多点突变: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碱基对发生改变。??
8. 同义突变:指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与密码子的简并性相关。
9. 错义突变: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10. 突变的平行性: 亲缘关系相近物种因遗传基础近似,常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11. 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出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12. 突变率:突变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数。
13. 形态突变:突变主要影响生物体的外在可见的形态结构,如形状、大小、色泽等的改变,故又称可见突变。
14. 生化突变: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改变或丧失。
15. 失去功能的突变:突变事件删除或改变了基因的关键性的功能区,干扰了野生型对某种表型的活性功能,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种丧失功能的突变。
16. 获得功能的突变:突变事件引起的遗传随机变化有可能使之获得某种新的功能突变。
17. 致死突变:影响生物体的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的一类突变。
18.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对应位点上的一对基因。
19. 复等位基因:指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多个等位基因的总称。
20. 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其遗传基础比较近似而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的现象。
21. 突变的稀有性: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突变率往往是很低的。据估计,高等生物中的自发突变率一般为1×10-5-1×10-10,细菌的自发突变率一般为1×10-4-4×10-10。
22. 突变的可逆性:突变是可逆的,野生型基因突变成 23. 突变的多方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即它可以突变为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24. 自发突变:是在自然状况下产生的突变。
25. 诱发突变:是生命体暴露在诱变剂中引起的遗传物质改变。
26. 定点突变:利用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在离体条件下制造任何部位的位点异性突变的技术通常称为定点突变或称定点诱变。
27. 转换: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替换,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替换。
28. 颠换: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替换,或反之。
29. 组成型突变型:酶的产生从必须诱导变为不需诱导的突变型。
30. 条件致死突变:指在某些条件下成活,而在另一些条件下致死的突变。
31. 平衡致死品系:致死基因不能以纯合状态保存,因为纯合个体是致死的,所以只有以杂合状态保存。这种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不发生分离的品系叫做永久杂种,也叫做平衡致死品系。
32. 顺反效应:同一基因内部的不同突变遗传效果不同,顺式排列(a1a2/++)产生野生型。反式排列(a1+/+a2)产生突变型。这种顺式与反式排列产生不同遗传效应的现象。
33. 自交不亲和性:指自花授粉不结实,而株间授粉可以结实的现象。
34. 光修复:紫外线照射细菌后,如果细菌暴露于可见光的条件下,大量细菌的辐射损伤在光诱导系统下能够得到修复。
35. 暗修复:紫外线照射细菌后形成的二聚体在黑暗条件下,借助于一系列酶也能得到修复。
36. 转座遗传因子:又叫可移动因子,是指一段可在染色体组内移动,从一个位点切除,插入到另一个新的位点、引起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重组的特定DNA序列。
37. 基因突变: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38. 重演性:同一生物不同个体间可以多次发生同样的突变。
39. 突变:是一种遗传状态,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永久性改变,所有的突变
都是DNA结构中碱基所发生的改变。
40. 正突变:任何离开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变化称为正向突变。
41. 反突变(回复突变):与正向突变的概念相对应的是回复到野生型的变化。
42. 单点突变 :只有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
43. 多点突变: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碱基对发生改变。
44. 同义突变:指没有改变产物氨基酸序列的密码子变化,与密码子的简并性相关。
45. 错义突变:指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46. 突变的平 47. 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出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48. 突变率:突变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数。
49. 形态突变:突变主要影响生物体的外在可见的形态结构,如形状、大小、色泽等的改变,故又称可见突变。
50. 生化突变: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改变或丧失。
51. 失去功能的突变:突变事件删除或改变了基因的关键性的功能区,干扰了野生型对某种表型的活性功能,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种丧失功能的突变。
52. 获得功能的突变:突变事件引起的遗传随机变化有可能使之获得某种新的功能突变。
53. 致死突变:影响生物体的生活力,导致个体死亡的一类突变。
54.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对应位点上的一对基因。
55. 复等位基因:指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多个等位基因的总称。
56. 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其遗传基础比较近似而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的现象。
57. 突变的稀有性: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突变率往往是很低的。据估计,高等生物中的自发突变率一般为1×10-5-1×10-10,细菌的自发突变率一般为1×10-4-4×10-10。
58. 突变的可逆性:突变是可逆的,野生型基因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而突变型基因也可以通过突变成为原来的野生型状态。
59. 突变的多方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方向发生突变。即它可以突变为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60. 自发突变:是在自然状况下产生的突变。
61. 诱发突变:是生命体暴露在诱变剂中引起的遗传物质改变。
62. 定点突变:利用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在离体条件下制造任何部位的位点异性突变的技术通常称为定点突变或称定点诱变。
63. 转换: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替换,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替换。
64. 颠换:一个嘧啶被一个嘌呤所替换,或反之。
65. 组成型突变型:酶的产生从必须诱导变为不需诱导的突变型。
66. 条件致死突变:指在某些条件下成活,而在另一些条件下致死的突变。
67. 平衡致死品系:致死基因不能以纯合状态保存,因为纯合个体是致死的,所以只有以杂合状态保存。这种永远以杂合状态保存下来、不发生分离的品系叫做永久杂种,也叫做平衡致死品系。
68. 顺反效应:同一基因内部的不同突变遗传效果不同,顺式排列(a1a2/++)产生野生型。反式排列(a1+ / +a2)产生突变型。这种顺式与反式排列产生不同遗传效应的现象。
69. 自交不亲和性: 70. 光修复:紫外线照射细菌后,如果细菌暴露于可见光的条件下,大量细菌的辐射损伤在光诱导系统下能够得到修复。
71. 暗修复:紫外线照射细菌后形成的二聚体在黑暗条件下,借助于一系列酶也能得到修复。
72. 转座遗传因子:又叫可移动因子,是指一段可在染色体组内移动,从一个位点切除,
插入到另一个新的位点、引起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重组的特定DNA序列。 1. 染色体结构变异:指在某些情况下染色体发生断裂,在再次接合时改变了原来的顺序、或与其它染色体的断片接合,导致染色体在断裂和接合前后结构不一致的现象。
2. 唾腺染色体:是一类存在于双翅目昆虫,如果蝇、摇蚊幼虫的消化道(尤其是唾液腺)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核中的一种可见的、巨大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的核蛋白纤维(染色质纤维)不断复制,多则可以复制210(1024)~215 (32768)次,成千上万条的核蛋白纤维平行而精巧地排列成宽而长的带状物,而且具有横纹结构,故又称多线染色体。
3. 缺失:染色体的某一区段丢失。
4. 假显性:指在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由于某种原因缺失了一小段载有显性基因的染色体区段,使得F1中的隐性基因得以表现的现象。其原因即为某一段载有显性基因的染色体区段缺失而造成的。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于基因的大致定位。
5. 重复:染色体多了与自己相同的某一区段。
6. 顺接重复(串联重复):指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顺序重复。
7. 反接重复(倒位串联重复):指某区段在重复时颠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的正常直线顺序。
8. 基因的剂量效应:细胞内某基因出现次数越多,表现型效应越显著。
9. 基因的位置效应:因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而表现出不同的表现型效应。
10. 倒位: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顺序颠倒了。
11. 臂内倒位:倒位区段发生在染色体的某一臂上。
12. 臂间倒位: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点。
13. 交换抑制因子:由于倒位环内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单交换,而交换的产物都带有缺失或重复,不能形成有功能的配子,因而好象交换被抑制了,或相当程度地减少杂合子中的重组的现象。
14. Schultz-Redfield效应:一对染色体的杂合倒位,能增加同一染色体组中非倒位片段交换发生的现象。倒位杂合体都有降低育性的趋势,一般都表现部分不育。
15. 平衡致死系(永久杂种):这是利用倒 16. 易位: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17. 相互易位:两个非同源染色体中,各产生一个断裂;它们之间相互交换由断裂形成的片段。相互易位中的互换单位,可以是染色体,也可以是染色单体。相互易位的两个染色体片段可以是等长或不等长。
18. 非相互易位(单向易位的非相互易位):是指一条染色体的断片插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的非末端区段当中,这实际是一种转座。转座要求供方染色体上有两处断裂和受方染色体有一处断裂。
19. 易位杂合体:某个体的体细胞内杂合有正常染色体及其易位染色体。
20. 移位型易位:染色体发生了三次断裂,断裂染色体插入同一染色体的不同臂上或插入非同源染色体的不同臂上,而产生的易位方式。
21. 复合易位:涉及染色体的三次以上的断裂,各染色体间发生复杂的相互易位。
22. 罗伯逊易位:不对称的易位。其结果产生大染色体和小染色体二个染色体,小染色体丢失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少。
23. 罗伯逊式易位(着丝粒融合):是整臂易位一种形式。只发生在两条近端着丝粒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各自其着丝粒区发生断裂,两者的长臂进行着丝粒融合形成一条大的亚中着丝粒的新染色体,两者的短臂也可能彼此连接成一条小的染色体,含很少的基因,一般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消失,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少,但染色体臂数不变。但也有时会出现它的相
反的过程,即发生着丝粒裂解,由一条中央着丝粒融合和着丝粒裂解统称为罗伯逊变化。
24. 染色体组: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一套基本染色体(即指物种内合子染色体的基数),以 X 表示。
25. 单倍体:指仅具有该物种配子染色体数(n=X)的个体。
26. 一倍体:包含有该物种单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27. 二倍体:该物种的合子染色体数是基数的两倍,即具有两套染色体组。
28. 功能二倍体:经二倍化产生的多倍体称为功能二倍体。
29. 部分二倍体:当F+和Hfr的细菌染色体进入F-后,在一个短时期内,F-细胞中对某些位点来说总有一段二倍体的DNA状态的细菌。
30. 双倍体:是指具有合子染色体数(2n)的异源多倍体。
31. 整倍体:是指具有正常合子染色体数(2n)的植株,具有按染色体组基数成倍增加的特点。
32. 孤雌生殖: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
33. 单雄生殖:由精核进入胚囊后直接发育成胚的,称为单雄生殖。
34. 非整倍体:指 35. 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的生物体,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而成。
36. 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的生物体,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的染色体加倍而成。
37. 同源联会:指来自同一物种的二条染色体联会。如异源六倍体小麦(6X=AABBDD=21?)进行减数分裂时,一般1A与1A、1B与1B、1D与1D、??配对,这种联会方式称为同源联会。
38. 异源联会:在特殊情况下,如异源六倍体小麦缺少某一染色体(如1A)的母细胞中,1A找不到另一个1A,就可能与部分同源的1B或1D进行联会,称为异源联会。
39. 单元单倍体:由二倍体(2n=2x)物种产生的单倍体(n=x);
40. 多元单倍体:由多倍体(2n=4x、6x?)物种产生的单倍体(n=2x、3x?)。
41. 二倍体化:使起初在减数分裂上不规则,具有多价体和桥的多倍体,经过长期的选择,逐渐走向与真正二倍体一样的减数分裂有规则的过程;
42. 超倍体:在非整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二倍体(2n)多的个体。
43. 亚倍体:在非整倍体中,染色体数比正常二倍体(2n)少的个体。
44. 单体:指比正常二倍体(2n)缺少一个染色体的个体。
45. 缺体:指比正常二倍体(2n)缺少二个相同染色体的个体。
46. 双体:为了同各种非整倍体区别,通常称2n的正常个体为双体。
47. 三体:指比正常二倍体多一个染色体的个体。
48. 四体:指比正常二倍体多二个相同染色体的个体。
49. 初级三体:指增加的一条染色体与原来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完全相同。
50. 次级三体:指增加的一条染色体的两条臂与原来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某一条臂完全相同。
51. 三级三体:指增加的一条染色体上一条臂与原来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某一条臂完全相同、另一条臂来自于其它染色体。
52. 双单倍体:体细胞中既含有某一物种的配子染色体,又含有另一物种配子染色体的个体称为双单倍体。
53. 剂量补偿作用:所谓剂量补偿作用是使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具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1. 细胞核遗传:指由细胞核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2. 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指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其原因是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上。细胞质遗传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最成功的例子是杂种优势利用中质核互作型控制雄性不育现象。
3 4. 前定作用:由受精前母体卵细胞状态决定子代性状表现的母性影响。
5.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其特点为下一代表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
6. 共生体:以某种共生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之中、但不是细胞生存所必要组成部分的细胞质颗粒。能够自我复制(或在核基因组的作用下进行复制)、对寄主表现产生影响。
7. 附加体:某些质粒即能独立存在于细胞中,又能整合到染色体上,这一种质粒称为附加体。
8. 质粒:泛指染色体外一切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共生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中染色体以外的单纯DNA分子。
9. 孢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
10. 配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直接受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11. 卡巴粒:是一种共生型的具有螺旋结构的放毒型细菌,当它被良性噬菌体感染后,病毒合成一种蛋白,具有杀它的毒性。
12. 雄性不育性:植物花粉败育的现象称为雄性不育性。
13. 核不育型:这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14. 质―核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和核基因互作所控制的不育类型。
1. 原噬菌体: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只有少数基因活动,表达出阻碍物关闭其它基因。
2. 转化:指某些细菌(或其他生物体)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供体的染色体片断,并将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参入到自己染色体组的过程。
3. 转导: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4. 性导: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F’因子是Hfr的不准确环出的F因素,带有染色体DNA。
5. F-菌株:未携带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6. F+菌株:包含一个游离状态F因子的大肠杆菌菌株。
7. Hfr菌株:包含一个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组内的F因子的菌株。
8. F因子:大肠杆菌中的一种附加体,控制大肠杆菌接合过程而使其成为供体菌的一种致育因子。
9. F’因子:整合在宿主细菌染色体上的F因子,在环出时不够准确而携带有染色体一些基因的一种致育因子。
10. 受体部位:受体细菌细胞壁在特定的区域形成临时通道,允许外源DNA片段通过,这一区域称为受体部位。
11. 感受态细胞:能接受外源DNA分子并被转化的细菌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
12. 感受态因子:促进转 13. 部分二倍体:当F+或Hfr的细菌染色体进入F-后,在一个短时期内,F-细胞中对某些位点来说总有一段二倍体的DNA状态的细菌。
14. 营养缺陷型:指某一生物体丧失了合成某种生活物质的能力。
15. 中断杂交试验:一种用来研究细菌接合过程中基因转移发方式的试验方法。把接合中的细菌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把样品猛烈搅拌以分散接合中的细菌,然后分析受体细菌的基因顺序。是大肠杆菌等细菌中用来测定基因位置的一种方法。
16. 溶源性:细菌被噬菌体感染而不裂解的现象。这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与寄主细菌的
遗传物质相结合并协同复制。
17. 烈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
18. 温和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并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走溶原性生活周期的一类噬菌体。
19. 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又找不到噬菌体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
20. 转导颗粒:把细菌染色体片段包装在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内而产生的假噬菌体,其中并不包含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21. 共转导(并发转导):两个基因同时转导的现象称为共转导或称并发转导。
22. 特殊性转导颗粒:蛋白质外壳内携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区段的噬菌体。
23. 转染:用离体状态的病毒DNA或RNA感染感受态细菌,从而改变细菌基因型的作用。
24. 原养型:如果一种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也就是他能合成它所需要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维生素及脂类,这种细菌称为原养型。
25. 互补:就是两个突变型噬菌体同时感染大肠杆菌时,可以互相弥补对方的缺陷,共同在菌体内增殖,引起溶菌,释放原来的两个突变型。
1. 遗传密码:DNA分子由四种核苷酸(A、T、G、C)组成的多聚体,把DNA分子的核苷酸链上碱基对按顺序翻译成氨基酸的一套生物学规则。
2. 简并:一个氨基酸由一个以上的三联体密码所决定的现象。20种氨基酸中,除色氨酸和甲硫氨酸仅有一个三联体密码之外,其它氨基酸各有2~6个三联体密码。
3. DNA的复制:以一条DNA链为模板,经碱基互补配对,在复杂的酶系统的作用下,以5’到3’为延伸方向,采用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形成一条新的DNA链。
4. 半保留复制:DNA分子的复制,首先是从它的一端氢键逐渐断开,当双螺旋的一端已拆开为两条单链时,各自可以作为模板,进行氢键的结合,在复 5. 冈崎片段:在DNA复制叉中,后随链上合成的DNA不连续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6. 转录:是以DNA双链之一的遗传密码为模板,把遗传密码以互补的方式转到信使核糖核酸(mRNA)上。RNA的转录有三步:?. RNA链的起始;?. RNA链的延长;?. RNA链的终止及新链的释放。
7. 翻译:是mRNA携带着转录的遗传密码附着在核糖体上,把由转移核糖核酸(tRNA)运来的各种氨基酸,按照mRNA的密码顺序,相互连接起来成为多肽链,并进一步折叠起来成为立体蛋白质分子。
8. 多聚核糖体:一条mRNA分子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一串核糖体,成为多聚核糖体。
9. 小核RNA:是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过程中RNA的剪接体的主要成分,属于一种小分子RNA,可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酸剪接体。
10. 不均一核RNA:在真核生物中,转录形成的RNA中,含有大量非编码序列,大约只有25%RNA经加工成为mRNA,最后翻译为蛋白质。因为这种未经加工的前体mRNA在分子大小上差别很大,所以称为不均一核RNA。
11. 遗传密码:是核酸中核苷酸序列指定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一种方式,是由三个核苷酸组成的三联体密码。密码子不能重复利用,无逗号间隔,存在简并现象,具有有序性和通用性,还包含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12. 中心法则:蛋白质合成过程,也就是遗传信息从DNA—mRNA—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到DNA的复制过程,这就是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13. 反义核酸:同某种天然的信使RNA(mRNA)反向互补的RNA分子称为反义核酸(反
义RNA)。
14. 三联体:贮存在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传递给蛋白质,mRNA与蛋白质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遗传密码子来实现的。mRNA上每3 个核苷酸翻译成蛋白质多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这3个核苷酸就称密码子,也叫三联体。
15. 移码突变:由于碱基数目的减少(缺失)或增加(插入),而使以后一系列三联体密码移码。
16. 通读框:现称可读框。在一条DNA链上,从密码子ATG开始到终止密码子为止的连续核苷酸密码序列称为可读框。但几乎所有的基因内部都含有不转录部分,也就是说可读框是不连续的。
17. 隔裂基因:编码顺序由若干非编码区域隔开,使可读框不连续的基因称为隔裂基因。
18. 标记基因:指与目 1. 基因库: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2. 基因组学:从整体水平上研究一个物种所有遗传信息的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
3. 结构基因:指可编码RNA或蛋白质的一段DNA序列。
4. 调控基因:指其表达产物参与调控其它基因表达的基因。
5. 顺式调控:基因的启动子位点发生突变,调控蛋白不能与其结合,该基因就不能表达,但不影响其它等位基因的表达,这种突变称为顺式调控。
6. 重叠基因:指同一段DNA编码顺序,由于阅读框架的不同或终止早晚的不同,同时编码两个或两个以上多肽链的基因。
7. 隔裂基因:指一个基因内部为一个或多个不翻译的编码顺序(如内含子)所隔裂的现象。
8. 内含子:在DNA序列中,不出现在成熟mRNA中的片段。
9. 外显子:在DNA序列中,出现在成熟mRNA中的片段。
10. 跳跃基因:即转座因子,指染色体组上可以转移的基因。实质是可作为插入因子和转座因子移动位置的DNA片断(序列)。
11. 假基因:同已知的基因相似,处于不同的位点,因缺失或突变而不能转录或翻译,是没有功能的基因。
12. 反式调控:调控蛋白质发生突变,形成的蛋白质不能与这个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影响到与这个蛋白质结合的所有等位基因位点,导致这些基因不能表达的现象。
13. 渐渗杂交:一个物种的基因引进到另一物种的基因库中的现象
14. 克隆(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一个无性繁殖系是指从一个祖先通过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后代,是具有相同遗传性状的群体。经过选择培养,可以获得无性系变异体,但其遗传性状不一定有差异,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
1. 基因工程:在分子水平上,采取工程建设方式,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借助于实验室技术将某种生物的基因或基因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去,使外源基因正确表达,定向获得新遗传性状的一门技术。
2. 限制性内切酶:一种水解DNA的磷酸二脂酶,遗传工程中重要工具。
3. 限制:降解外源DNA,防御异源遗传信息进入的手段。
4. 修饰:修饰外源DNA片段后,保留在新细胞中。
5. 粘性末端:指遗传工程中,酶解时所产生的带有互补碱基配对顺序、可以自动接合成为环状DNA的单链尾巴。
6. 多克隆位点:具有多种限制性酶的酶切位点,而每一种酶的切点只有一个,用于克隆外源DNA片段。
7. 重组DNA分子:基因工程中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DNA分 8. 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
9. 质粒:细菌细胞内独立于细菌染色体而自然存在的、能自我复制、易分离和导入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质粒具有重组表型检测标记,检测是否携带外源DNA片段。
10. Ti质粒:一种细菌质粒,自然存在于土壤农杆菌(革兰氏阴菌)细胞中可诱导植物产生瘤细胞,形成冠瘿瘤。
11. 核基因库:将某生物全部基因组DNA 酶切后与载体连接构建而成的。理想的核基因库应能包括全部基因组序列。
12. 染色体基因库:将基因组的一部分如一条染色体构建而成的基因库,可选择特异基因以及分析染色体结构和组织。
13. cDNA库: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合成互补DNA构建而成的基因库。
14. 人工合成基因:根据已知的基因或氨基酸序列,将化学合成寡核苷酸的方法与酶促合成 DNA的方法相结合合成的基因。
15. 植物基因转化:是指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内、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稳定遗传和表达的过程。
16. 原位杂交:根据核酸分子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A-T,G-C),将经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标记的外源核酸(探针)与染色体上经过变性后的单链D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再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17. 原位PCR技术:将PCR的高效扩增与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相结合,在组织细胞中原位检测单拷贝或低拷贝的特定DNA或RNA序列,用来判断含有靶序列的细胞类型以及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与病理变化。
18. 原位反转录PCR技术:在固定组织细胞标本上用DNA酶除去染色体DNA,经逆转酶逆转录成cDNA,再加入引物与DNA聚合酶进行PCR扩增,并用原位杂交来检测含靶序列的细胞组织的技术。
19. 荧光原位杂交:是一种物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荧光标记的探针与DNA分子杂交,使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位置就是探针DNA在染色体上的图谱位点)在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
20. 生物芯片:能对生物分子进行快速并行处理和分析的小体积固体薄型器件,主要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等。
21. DNA芯片技术: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和方法与半导体技术相结合发展形成的一门新技术。这一技术可使许多分子杂交反应同时进行。
2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饱和基因组图谱可用来确定与任何一个目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根据图谱间接选择目的基因,可降低连锁累赘,加速目的基因的转移与利用,提高育种效率。
23. 蛋白质组学:是从蛋白质水平来 24. 生物信息学:是一种用计算机贮存原始资料,分析生物信息,将DNA芯片以及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转变成为可读的遗传学信息的学科。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物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收集、加工和分析生物资料和信息。 1. 同形异位现象:器官形态与正常相同,但生长的位置却完全不同称之为同形异位现象。
2.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个体某个器官或组织已经分化的细胞能够再生成完整个体的遗传潜力。
3. 达尔文适合度:是度量自然选择作用的参数是达尔文适合度(适应值)。一个基因型的个体把它们的基因传递其后代基因库中去的相对能力,就是该个体的适应值,是其在某一环境下相对的繁殖效率和生殖有效性的度量,用w表示。
4. 同形异位基因:控制个体的发育模式、组织和器官的形成的一类基因,主要是通过调控其它重要的形态及器官结构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生物发育及器官形成。 1. 群体遗传学:是研究一个群体内基因传递情况及其频率改变的科学。
2. 孟德尔群体:个体间能互相交配,使孟德尔遗传因子代代相传的群体。最大孟德尔
群体是一个物种。
3. 基因库:是指一个群体中全部个体所共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4. 基因型频率:任何一个遗传群体都是由它所包含的各种基因型所组成的,在一个群体内某特定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就是基因型频率。
5. 等位基因频率:是指一群体内特定基因座中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或称基因频率。
6. 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群体内,每代从基因库抽样形成下一代个体的配子时,会产生较大的抽样误差,由这种误差引起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偶然变化,叫做随机遗传漂变,或简称遗传漂变。形成原因是在一个小群体中,由于一个小群体与其它群体相隔离,不能充分地随机交配,因而在群体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使基因频率容易产生偏差。但这种偏差不是由于突变、选择等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于小群体内基因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就一般而言,一个群体愈小,就愈易发生遗传漂移作用。通过遗传漂移所产生的作用,将有助于在群体中继续保留那些中性或无利的性状。例如:在人类不同种族所具有的血型频率差异实际上血型差异并没有适应上的意义,可它能同类人猿一样将血型差异一直传下来,可能是遗传漂移的结果。
7. 迁移:是指在一个大群体内,由于每代有一部分个体新 8. 哈德–魏伯格定律: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的群体内,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如突变、选择、迁移等)干扰时,则基因频率和各种基因型频率常保持一定,各代不变。这一现象由德国医生魏伯格(Weinberg W.)和英国数学家哈德(Hardy G. H.)在1908年发现,所以称为“哈德–魏伯格定律”。
9. 适合度:是成熟个体经自然选择后的生存率,属于遗传群体的一个重要参数。
10. 物种: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是生物繁殖和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11. 生殖隔离:是指防止不同物种的个体相互杂交的环境、行为、机械和生理的障碍。生殖隔离可以分为两大类:?.合子前生殖隔离,能阻止不同群体的成员间交配或产生合子;?.合子后生殖隔离,是降低杂种生活力或生殖力的一种生殖隔离。这两种生殖隔离最终达到阻止群体间基因交换的目的。
12. 地理隔离:是由于某些地理的阻碍而发生的,例如海洋、大片陆地、高山和沙漠等,使许多生物不能自由迁移,相互之间不能自由交配,不同基因间不能彼此交流。
13. 进化树:采用物种之间的最小突变距离构建而成的一种树状结构,可以表示不同物种的进化关系和程度,也称为种系发生树。一般是当不同物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差异进一步以核苷酸的改变来度量时可用最小突变距离表示。
14. 进化速率:进化速率是指在某一段绝对时间内的遗传改变量,一般可用不同物种的蛋白质、DNA和mtRNA等大分子的差异来估算进化速率。
15. 分子进化钟:利用不同物种的蛋白质、DNA和mtRNA等大分子的差异估算出的分子进化速率,进而可以推断不同物种进化分歧的时间。
16. 群体:所谓群体,是指一群可以相互交配的个体。
17. 遗传多态现象:同一群体中存在着两种以上变异的现象,称为遗传多态现象。通常不同变异型间易于区别,不存在中间类型,而且遗传方式清楚。例如人的ABO血型就是遗传多态,这个血型系统由同一基因座上的3个复位基因决定,各型间区分明确,在同一地区有一定的频率分布。
18. 隔离屏障:同地生存的两个不同的种,它们之间没有或者只有很有限的基因交流,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有着某种隔离屏障或隔离机制。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普通遗传学(第二版)张飞熊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