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特点
第一,身体外形剧变。中学阶段是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性征。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中学生产生成人感,并带来许多青春期心理问题。
第二,生理机能的变化。在青春期,心脏、肺、肌肉力量等生理机能正在成熟,特别是脑和神经的发育达到成人的指标,基本成熟,奠定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逐渐成熟。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寂静已久的生殖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并完成了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如女性出现月经初潮,男性出现了遗精。性成熟在中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上起很大的作用,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
2.认知特点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第一,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阶段属于经验型,即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高中阶段属于理论型,即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材料。初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高一至高二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趋于“初步定型”或成熟的时期。
第二,思维品质。中学阶段的思维品质呈矛盾表现,独立性和批判性获得了显著发展,但他们看问题还常常是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
第三,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青少年智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总体上的平衡性和发展特色上的不平衡性的统一。
3.社会性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涉及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独立的自我评价是青少年有“主见”的表现,由具体评价向抽象评价发展,且以后者占优势。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好。在中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中,成人感、自尊感、闭锁感和自卑感都具有现实意义。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初步的,而开始较稳定、持久地控制自己是高中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价值观的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确立的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兼顾个人,显示出更强的自我肯定、自我扩张的倾向。其道德价值以善良、正直、进取、勤劳、宽容、谦虚、无私、认真依次定位;其择业动机以发挥特长领先;在政治价值观方面,中学生以社会安全、经济实力强、生活水平高为标准。
第三,品德的发展。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他们处于伦理道德形成的时期。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出现,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少年期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性,而青年初期(约初二到高中毕业)是品德趋向成熟的开始,其中初中二年级是转折期。
4.情绪特点
第一,情绪的两极性。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表现明显:表现在外部情绪上,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表现在内心活动中,坦白性和秘密性共存,真实性和虚伪性共存;表现在意志上,积极性和消极性共存,认真和马虎共存,努力和懒惰共存等;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对父母正反两面的矛盾情绪共存,朋友关系中的友情和孤独、亲切和冷漠共存等。
第二,情绪的矛盾性。中学生在青春期渡过的是一段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保持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于是出现了许多矛盾心态,如反抗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勇敢和怯懦的矛盾等。
第三,情绪的冲动性。中学生有热情与冲动,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活动,也希望他人以
成人来对待他们,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经验不足,没有稳定的世界观作指导,他们的热情往往
不能持久,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泄气。
范文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一) 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进入青少年时期,中学生的感知表现为一种特殊形式,即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的、有思维活动参与的知觉。研究发现,中学生观察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进入中学以后,每个学科几乎都要求中学生发展自觉的观察力,而且随着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2.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对事物观察的精确度是与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随着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此外,中学生对比事物的正确率也逐渐增加。
3.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由于思维的发展和思维参与到观察中去,中学生的观察逐渐变得全面和深刻。国内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4.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逐渐能够掌握观察的程序和操作要求,能够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等顺序进行观察,既能进行全面观察,又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重点观察。
范文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一、生理特点
青春期来临,使身体发生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体态骤变
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状况很明显的反映在其体态变化上,这些变化常以
身高、体重、宽度和围度等指标来衡量。
(二)机能增强
人的各种组织器官,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结构与功能相
互制约,因而中学生的身体机能应正常发展,相互协调。
1、脑和神经系统逐步完善
人脑和神经系统在出生前就迅速发展。脑的发展由容积、重量转向功
能的完善,即在青春期时,神经系统的结构更加复杂、功能更加完善。
2、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肺功能增强
心率在青春期已接近成人,以后逐渐减慢,趋于稳定
(三)身体素质提高
身体素质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人体活动时肌肉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
速度、耐力、灵活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肌肉的增长等,使中学
生的身体素质快速提高。首先表现在耐力的提高;其次是速度,速度
的生理基础是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程度;最后是耐力,耐
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体力活动的能力,即对抗疲劳的能力。
(四)性发育成熟
性发育是一个起始于胎儿期的缓慢过程。初生婴儿形成的是第一性
征。青春期后,性器官迅速发育成熟,功能完善,形成第二性征。
二、心理特点
随着身体的发育,中学生在生理上也发生了变化: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中学生的心理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顺序连续不断发展的,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如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记忆方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性表现为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如少年的逻辑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在进行抽象概括、归纳总结、推理论证时,仍需要用具体形象做支持;而到了青年中晚期,经验型逻辑思维逐渐被理论型逻辑思维代替。
2、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指心理发展的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逾越某个发展阶段或任意改变其发展顺序;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经历等),心理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
3、共同性和差异性
共同性是指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或相似性;但由于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心理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认知能力:中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观察的时间更为持久,在概括性和精确性上有所提高;中学生思维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过程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并且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
范文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张令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干扰和制约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中学为了片面追 求升学率,提升社会知名度,以拼命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与重点学科竞赛成绩为代价,致使 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学习压力过大。而明显缺少体育锻炼,造成中学生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持续下降,身心健康透支,严重影响与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中学生的身 心健康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追求和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 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关键词: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生往往具有“成人感”,主观上他们觉得自己是成人,有能力、有知识、有
气魄,但在客观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还不脱稚气。如果教师不了解中学生自我意
识发展的这个特点,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行动,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或敌对
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要细心观察,尊重学生人格,遇事和他们商量,不包办代
替,让他们的“成人感”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体行动结合起来。
中学生正是青春发育期,身体迅速成长,思想上有“成熟感”。但是,中学生还
处在长身体阶段,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没有成熟。教师
要关心他们的健康,使其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使他们沿着正确道路成
长。中学生能对自己的行动过失进行检查,并能找出产生过失的思想根源。对自
然现象和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他们不仅从理论上进行讨论、争辩,
而且力求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论证。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成就感”,既要正
面引导,又要防微杜渐,避免“一刀切”。
中学生担负着国家兴旺、民族繁荣的重任。中学生是否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不仅关系到我国全体人民的综合素质能否提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因此,全社会都应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历程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期。这时期的他们,由于生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所以开始对自己的身体变化变得很敏感。他们有着矛盾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和多
变的性格。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特征就是角色混乱和自我
矛盾,这一特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中学生的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开始有了性意识,
和性心理,同时性成熟使中学生感到困惑和不安。
(二)独立意识与能力不足的矛盾
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中学生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讨厌老师处处限制自
己。但又不能在内心上完全摆脱对老师的依赖,特别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
(三)意识强烈和阅历缺乏的矛盾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到接近成人的体型,他们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希望摆脱
成人的束缚。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却滞后于生理发展,与成人有较大差距,看问
题容易极端片面,社会阅历十分空乏。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方面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都过分看重中学生的分数,学校对中学生实施题海战
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二)交往方面
中学生处于个性初步定型的时期,性格特征不成熟、不完善,不善于处理与
同学、老师和父母的关系。一些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比较狭窄,在陌生的交往情境中容易感到焦虑甚至恐惧等。人际关系不畅常常使他们心烦意乱,影响学习
和生活。
1(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会使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
教师的主观歧视会使中学生感到心理压抑,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2(同学关系不融洽。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寻求同学的理解与信任的阶段。如
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就会使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3(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中学生采取
单一的保护式教育,使得中学生的自理能力很差,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出现各种
心理问题。
(三)情感方面
1(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
2(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同性恋等,这在中学生中虽不普
遍,但也不罕见,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
3(早恋问题的压力。中学生的恋爱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使得中学生无法以
正常的心态去学习。
三、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中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自身因素
中学时期是中学生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
期,他们内心充满矛盾冲突,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中。中学生的自我意识
发展远不成熟,社会阅历严重缺乏,看问题不够全面,对自我认识不足,情绪易波
动。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人格形成的摇篮,父母是中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
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等对中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
大的影响。父母狭隘的心胸、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过于溺爱的教育方法等会使中
学生形成狭窄的心理等。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1(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
忽视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使中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挫折感和
人格障碍等。
2(教师心理惩罚的影响。一些教师或责任心不强,或缺乏理智,或不懂得中
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给中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3(心理教育的落后。一些学校和教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方法
不得当。
(四)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等,会对中学
生的心理造成恶劣影响。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会造成中学生心理迷惘,极易
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使中学生形成
健康的心理,必须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及情绪,同时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己
的行为,通过自我暗示克服自卑感、虚荣心等。具体可通过如下措施来提高中学
生的心理素质:第一,减轻心理压力。第二,避免过度情绪。第三,学会控制消极情
绪。 (二)加强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该主动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应树
立正确的教育观,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一要转变重智轻德的思想观念。二要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三要尊重中学生,与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四要经常和
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五要对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分析
、引导、解决,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
(三)学校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造良好的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精力旺盛、
活泼好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使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能力得到提高,从
而减少甚至消除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等。
2(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中学生避免和
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帮助解决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疑难
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增进心理健康。心理档案可以让中学
生自己了解自己,调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自觉协调自己的
学习行为,及时化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的心理障碍。
3(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只有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实施更具可行性和广泛性。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除需要教师自身努力外,还
需要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育人观念,提
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学科教
学中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让中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
状态进行自我调控。任课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来调动中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
极性,真正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减少其心理疾病等的发生。
5(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学生的成长发育正处于高峰
期,只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以课堂
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主载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
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个学科
的密切配合,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各科教师要认真备课,注重自己所教
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提取,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
式,使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6(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学习压力很大,更需要
加强体育锻炼。必要的的体育锻炼可以给中学生带来良好的身体素质、坚强的意
志品质和协调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学校应重视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其
在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7(营造良好的的社会环境。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
良影响。社会各界应营造一个能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政府也要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甚至消除不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对中学生的腐
蚀和渗透。只有为中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才能将中学生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格
健全的创新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8. 重视并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把发展与提高中学
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早日纳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议事日程。通过
宣传,普遍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师与家长对心理学、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提
高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正确认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科学对待心理问题,
使中学生远离迷信,使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得以及时的科学治疗,使心理学的
安全与健康知识,真正早日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9.
学习和借鉴国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制定并采取有针对
性的措施,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实际,为我所用。例如新加坡政府与教育部门针对
本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所采取的三个措施就很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第一,加
强与青少年的交流对话。因为在现代社会,人们缺少了彼此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沟
通,就等于失去了表现自我发泄情绪的畅通管道,心灵会被冷漠吞噬。所以,为
了防止学生出现心理障碍、交际能力退化,专家建议家长应多与子女聊天,鼓励
他们说出心里话,学校与社会应多组织学生参与对话、交流和研讨会等。通过这
些活动,让青少年从社会吸取营养,获取抗御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
第二,严格管理与控制网络,新加坡网络管理局对网络服务提供商实行许可证制
度,要求服务提供商遵守互联网操作法典,不将色情、暴力和煽动种族和宗教仇
恨的内容提供给公众。社会学者发起“孩子上网遨游,父母做什么?”的讨论,提出
“陪孩子上网、父母义不容辞”的主张;
第三,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与体育活动,用社会慈善、公益、献爱心等性质
的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因为,这些社会性的综合性活动对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的和谐发展大有裨益。参考文献:
[1] 张
晟,黄若华,马志华.我国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下降的原因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2-
5.
[2] 伍金泉.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做好德育工作[J]湖南教育2011,15.24
[3] 吕 丽.浅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法治与社会2011.12(中)230-231
范文五:中学生发展特点
中学生发展的特征
中学阶段,一般在十一岁到十八岁。其中,初中在十一岁到十五岁,为少年期;高中在十五岁到十八岁,为青年初期。总称青少年期或青春发育期。这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各年龄发展阶段中的最佳时期,故称人生的黄金时期。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
展,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一)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征: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两次生长发育高峰期,一次是出生后的第一年,另一次就是青春发育期。青春发育期生理上变化多端,发展迅猛,主要有包括体形、内脏和性在内的三大变化。
1.身体外形变化
由于内分泌的发育,四五年之内,少男少女们的身体外形发生急剧变化,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加速增长,骨架粗大,肌肉壮实,外形、外貌以及外部行为动作也随之变化。特别是,身子突然窜高,每年可长6-8厘米,甚至10-11厘米;体重迅速增加,每年可增5-6公斤,甚至8-10公斤。
2.机能增强
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各种机能在青春发育期迅速增强,逐步趋向成熟。中学生心脏的发育,从心脏形体、恒定性、血压、脉搏等指标变化来看,日渐接近成人,大致在20岁以后趋向稳定。12岁前后开始肺发育得又快又好,男生到十七八岁,女生到十六七岁,肺活量可以达到或接近成人。肌肉发达,骨骼增粗。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脑的重量和容积12岁时已经接近成人,十三四岁时脑已基本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分明,神经元细胞也完善化和复杂化,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几近成人,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平衡,到十六七岁后则能协调一致,第二信号系统逐步占据优势,并在概括与调节作用上显著发展。
3.性的发育成熟
人体内部发育成熟最晚的部分是性的器官与机能。性的成熟则标志着人体全部器官接近全部发育成熟。中学时期是人的性成熟最快的关键阶段。少男少女们到了青春发育期性的器官与机能便迅速发育成熟,性发育的外部表现“第二性征”逐步凸现,性的成熟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重大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是大人了。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中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的金色年华。专家认为,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等四个特点。而从教育与发展的视角审察,中学生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特征。
1.智力飞跃发展
身体的迅速发育,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迅速发展,为心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中学生各科知识的学习因此得到有力的促进。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内机能的增强,社会实践的增加,在小学的基础上,中学生包括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在内的言语必然得到很大的发展。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势必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智力的开发。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思维开始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步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表现为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思维日趋成熟。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力的发展,促进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同步发展,使整个智力水平都得到飞跃式的提高。
2.个性逐步形成
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中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个性心理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意识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世界观是个性意识倾向性的集中表现,反映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般说来,萌芽于小学初中衔接时期,初步形成于高中阶段。当然,它还不成熟,也不稳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与此同时,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力图摆脱成人的关照和约束,独立支配自己;也出现心理“闭锁性”,除了知心朋友以外,一般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就总体而言,中学生是朝气蓬勃,天真活泼,热情奔放,奋发向上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