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语三则翻译及背景
论语有三则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意思:孔子说:“安住在仁的境界才是最宝贵的。如果无法达到仁的境界,怎么能得到真正的智慧呢,”或者,达到仁的境界是美好的,做出的选择没有处在仁的境界,怎么算智慧呢,
背景:本章教育人们处世之道。“里仁为美”,就是说怀着美好善良仁爱的心去施善行仁。也就是说美好的主观愿望支配着自己的美好的行为,美好的行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和个人的私心,纯粹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人类的美好幸福而施善行仁。要求我们将道德心(品德)与道德行为和道德智慧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美好的道德心(仁慈爱人之心)、美好的道德行为(仁慈爱人的行为)、美好的道德智慧(仁慈爱人的方法和艺术)三者必须统一起来。美好的道德心是基础,美好的道德行为是目的,美好的道德智慧是桥梁。三者缺一不可。
2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意思:孔子说:“控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回复到传统的礼所允许的范围,就是仁。一旦这么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自觉自愿,难道还靠别人强迫不成,”
背景:本章是孔子对学生颜渊说的一段话,有一天颜渊向孔子问,怎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就回答他,要做到仁,需先克己明心,以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规范言行,帮助开明明德。再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纲目,复礼纠正习气,使心性安住于仁。此后可得明德心性的智慧妙用,以中庸至德利国利民,仍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行礼乐教化。所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三步,实为言行、心行归礼一步,礼是儒家达道之本务。
3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意思:孔子说:“做事想要做好,就一定要把工具弄得锋利。在这样的国家里生活,侍奉大夫中那些有德行的人,与有仁心的人学习。”背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具有仁德的品质,孔子回答他的是:“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就说明了达到仁爱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即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达到仁爱的境界,犹如百工善其事一样,必须先去向邦中贤大夫、仁爱之士学习,事邦国中大夫之贤者,友邦国中士之仁者,以他们为榜样,久而久之,则仁在其中。由此说明,“仁”也贯穿于人才的培养当中。
范文二:论语前三则的原文和翻译
论语前三则的原文和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范文三:论语三则
1. 子曰:",是知也。"
2.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人,回也。贤哉,回也!"
3.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1. 孔子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2. 孔子说:"好品德啊,! 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3.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呢? 学《诗经》可以抒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与自然,可以使人结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 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范文四:论语三则
论语三则
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一知半解。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还说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学过的只是能有新的体会,就可以被他人效仿了。
【师】效法。<此处若为老师,则翻译不通顺。人非善则为不善,二者必居其一。如是老师,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做老师了。拜好人为师,大多数人可以做到。但是要拜恶人为师,恐怕只有恶人了。更何况古代有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师怕是更拜不得了。效法就是模仿去做的意思,在此处就很通了。善的就正面去模仿,叫做从;不善的就反面去模仿,叫改之。希望能更正过来,不要再好为人师的误人子弟了。>
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到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做到和他一样,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儒家修身准则。
启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要多看别人的优点, 努力学习这些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优点. 而发现别人的短处和缺点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范文五:论语三则
其一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其二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其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习题
1下列加点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A 斯谓之君子乎 :斯(此) B 君子敬而无失:失(过失,失误)
C 君子和患呼无兄弟也:患(担忧) D 信如君不君: 信 (相信)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形同的两项是()()
A 夫何忧何惧:| 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夫
B 君子敬而无失|吾得而食诸 :而
C 君子和患呼无兄弟也|患得患失:患
D 孔子对曰|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意思
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二: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最后一则表明了孔子在社会秩序方面具有怎样的主张?
2
此处若为老师,则翻译不通顺。人非善则为不善,二者必居其一。如是老师,那么所有的人都可以做老师了。拜好人为师,大多数人可以做到。但是要拜恶人为师,恐怕只有恶人了。更何况古代有话叫:“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师怕是更拜不得了。效法就是模仿去做的意思,在此处就很通了。善的就正面去模仿,叫做从;不善的就反面去模仿,叫改之。希望能更正过来,不要再好为人师的误人子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