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自由与规则议论文 自由与规则
作者:丛绿
分忧 2011年09期
周末,我和老公带女儿丛丛外出办事。走之前,她希望拉上她的粉红色小拉杆箱。我对她说:“丛丛可以拉着,但是你得想清楚,如果要拉着箱子去,你就得自己负责,可不能让爸爸妈妈抱着,或者帮你拉箱子。”我的意思很明显,拖个空箱子只会碍事。
但女儿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斩钉截铁地表示:“好,没问题。”
办事的地点离出租车的停靠点有很长一段步行的路程,2岁的女儿拉着她的空箱子,踩着凋落的梧桐树叶,嘎吱嘎吱地快乐而行。
办完事,我们又步行找饭店吃饭,小家伙还是自己拉着箱子,呼哧呼哧地跟在我们后面。对小孩子而言,这段路程的确太长了,所以,过了一阵子,她大约走累了,就扑到我跟
1
前说:“妈妈,抱——”
“抱”字还没有说完,她就自己捂住嘴偷偷笑起来,大约想起了出发前的约定,然后,继续往前走。
看见她这样,我和老公都笑起来,我说:“既然承诺要自己拉箱子,那就不能再让妈妈抱了,丛丛真棒,能够遵守诺言了。”
又走了一会儿,看她已经步履缓慢,很想坐下来的样子,我就蹲下来对她说:“丛丛,妈妈手里拿着两个小包,不太方便,能不能让我借用一下你的小箱子,把它们放到小箱子里,作为使用它们的报偿,我会帮你拉箱子,你能帮妈妈一下吗,”
女儿一听,立刻痛快地把箱子交给了我,嘿嘿,要是平常,谁要动她的小箱子,那是要费一番力气的。
这时候老公也走过来,对她说:“丛丛今天这么棒,自己拉着箱子走的,现在小箱子已经被你做好事借给妈妈了,现在,你想不想让爸爸抱抱,今天一上午没有抱你了。”
女儿赶紧扑到她爸爸怀里去,脸蛋兴奋得泛着红晕。
我和老公对视一眼,都会意地笑起来。
小时候深受家长管得太多、太严之苦,我和老公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育儿观: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有机会管理自我。自女儿丛丛出生,我们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由独立意识。自由,意味着有选择性,所以只要和她有关的事,基本都会
2
征求她的意见,让她进行选择,譬如想穿哪件衣服、想到哪里玩。当然,自由还意味着它的对立面——规则。我们的规则就是:你可以有自由,但要承担起相应的限制。譬如去超市买东西,每次可以自由选择一种东西。只要是她选择好的,不管贵重还是便宜,是否适宜小孩子吃,一般都会买下来,然后告诉她,把不适宜她吃的东西送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通过这种方式,她不但学会进行选择,还懂得了适当地送些礼物给亲人。
另外,自由也要付出代价,拉箱子出行事件,就是如此。她可以有拉箱子的自由,但得到这项自由,对箱子就要担负起照看的责任。当然,后来走了那么久的路,已经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即便这样,我们也是有技巧地把她从责任中解脱出来,而不是无原则地打破规则,否则规则就会失去效力。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她已经在学习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与自由意志有关的选择观念,也已渐渐深自由与规则入她的内在意识之中。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3
范文二:关于自由和规则
关于自由和规则
关于自由:
要透彻地理解纪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这一原理,让我们首先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这个字眼,在英语里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freedom,一个是liberty,它们的词义有很大的区别。Freedom比较具体,指的是身体的自由,不受拘束限制,行动、选择方面不受他人控制。Liberty则比较抽象,在Webster辞典里,它的定义是"脱离了控制、干扰、债务、限制和阻碍等条件的freedom;行为、思想、言谈等方面的自由选择。"在其他定义里,liberties也是法律上规定的各种具体的自由。
耸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叫做Statue of Liberty。
10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先锋严复先生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曾经使用了不用的译文,freedom为"自由",liberty为"自繇",但是后代的翻译没有继承下来,而是统统翻译成"自由",这多多少少造成了中国人对西方自由概念的片面理解。
我个人的理解,freedom是一种比较基本的自由,是指身体不受拘束限制,是行动的自由。Liberty则是更高层的自由,是指思想、意识、人格等方面的自由,我更愿意把它翻译为"自主"。
人只有在获得完全的freedom之后,也就是行动的自由,才能够达到思维的自由和人格的自主,也就是liberty。
我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由"的状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行动的自由,吃喝拉撒睡、攀爬、触摸、探索、游玩等方面的自由,即freedom。有了这样最基本的自由,儿童才能够独立--他的精神、人格和意志,都是独立的,也随之产生独立的思维,自由的思维,这就是liberty。在完全获得这样的独立自主之后,儿童的freedom上升到更高层次,即行为的自由,自己做决定、做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简单地说,行动的自由,导致思维的自由,最终导致行为的自由自主。
说了半天自由,纪律在什么地方,就在这自由里边:一个完全自由的人,首先获得的感觉,不是他能够随心所欲胡作非为,而是他必须为自己的生命和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为自己所作所为造成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自由派生的,就是这种极其沉重而严峻的责任感。他能不自
觉遵守纪律吗,
当然不能忘了说说规矩
看见我洋洋洒洒地讲了这么大半天的"给孩子自由",你可能有些误会,以为我们家什么都依着孩子,不约束不管教,其实不是的。Sam绝对不是上文所讲的那个小黄毛,他活泼好动、坚强独立,就象所有的三岁幼儿一样,他有调皮捣蛋的时候,有欺负别人的时候,有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赖在地上撒泼打滚儿蛮横霸道不讲理的时候。
我们说,给孩子自由,并非意味着撒手不管。我们要对孩子的安全负责任、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安全负责任,就要规划出自由的界限。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都生活在群体之中,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孩子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和其他人和平相处。因而我们做父母的,也要给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
有人说,西方人遵守纪律,是因为他们的法律非常健全非常细致,违
犯任何一条都会受到处罚。的确是这样。但是他们那些细致入微的法律条款,也是长期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则,写成条文,便于大家共同遵守。遵守法律的目的不是约束自己,而是维护所有人的自由,保障所有人的利益。
一次和一位邻居小林聊天,她是刚从海外归来定居的妈妈,有两个女儿。她感慨道,"我发现中国的家长是:该立规矩的地方不立规矩,不该立规矩的地方却拼命限制孩子。比如吃饭,我们家的规矩是,吃饭就在餐桌上好好吃,下了餐桌就没饭吃了。可是这里的家长却不给孩子立这样的规矩,而是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怨不得这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都是家长惯的坏毛病。"
在吃饭方面,我们家的家规和小林家的一模一样:到了开饭的时间,大家都规规矩矩坐在餐桌上老老实实地吃,并且要求不可以大声咀嚼,尽量不要洒很多饭粒汤水出来,食品和餐具都不是玩具,不可以敲打玩耍。吃饱了或者不想吃了,就离开。对大人,不劝饭;对孩子,则坚决不追着喂。除了餐厅和客厅,其他房间(卧室、书房、儿童室、卫生间)一律不可以吃东西。吃东西时一定要端正地坐着,不能够东倒西歪,更不能躺着吃,以免卡着呛着。
这样的规矩,我们家还有不少。比如,我们规定,Sam不可以在傍晚之前看电视,每次看的时间最好限制在一个小时左右,最多不可以超
过两个小时;外出回家、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早饭前和睡觉前都要刷牙;早餐前不可以吃甜食;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关灯睡觉;等等。
我们鼓励Sam自由探索,但是也给他大致地划出一些自由的限度。比如,带电的东西绝对不能碰;不可以玩弄锋利的刀子剪子;不可以未经允许随便翻弄爸爸妈妈(以及他人)的书籍文件和私人用品;玩具弓箭不可以对着人发射;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掉到地上的食品不可以捡起来吃;等等。家里所有的房间他都可以随意进出,但是炒菜时不能进厨房,爸爸妈妈工作时也不可以随便进入书房干扰。上文描述的水漫金山只出现了两三次,后来再在浴缸里玩水,我们规定不可以把水弄得到处都是,以免渗到楼下,损坏邻居的物品。
外出活动,我们则要求Sam遵守公共秩序,不损坏公物、不揪花扯草、不打扰他人。过马路应该看看两边有没有车,走便道和人行横道,遵守交通规则。
立什么规矩、怎样立规矩,是很多家长比较头疼的事情。在讲规矩之前,我们要分清这样两个概念:"需要"(needs) 和"索求"(wants) 或者"冲动" (impulse) 。孩子的需要是必须满足的,孩子的索求和冲动却是应当适可而止、有限度有规矩的。
什么是孩子的需要,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父母
经常和自己在一起,需要和父母进行情感交流,需要拥抱、需要爱抚。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尊重,需要独立,需要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压抑地自然成长。
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索求和冲动,买玩具、吃零食、看电视、不睡觉、弄乱物品、攻击他人、强抢玩具,等等。
有些时候,孩子会通过索求来表达他对爱的需要,这就要求家长具备一定的智慧,来分辨什么是必须满足的需要,什么是应该规范甚至拒绝的索求。
父母要时刻注意分辨孩子要爱的信号并且一定马上满足。一般来说,物质上贪得无厌的孩子都是因为精神和情感方面有缺失(这条原则也适用于成年人)。反过来说,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孩子,就不会在物质方面有过多的索求。
比如,吃手是婴儿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家长应该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让孩子尽情地吃个够,而不应该限制或者"更正"。但是如果一岁半以后的孩子还吃手(或者以前没有吃手的习惯、突然开始吃手),就可能是焦虑的表现了。父母要做的,不是从嘴边扒开孩子的手,也不是
训斥,而是检视一下孩子的生活,看看是否有给他焦虑的因素。一旦排除这些因素,孩子会自动停止吃手的。
有些家长在限制孩子的行动时,几乎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在说"不"之前,最好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做了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恶果",如果只是会弄脏衣服鞋袜,那么最好闭上嘴,让孩子玩儿个痛快,待会儿回家再换再洗就是了。玩儿水(无论脏否)玩儿泥土玩儿沙子,是孩子的需要,必须满足;洗衣服是家长的任务,有待完成。
在某育儿杂志上,我曾经看到一期讨论如何敦促孩子午睡,一些父母写来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乖乖就范的"高招"。Sam两岁半左右就坚决不睡午觉了,我们试了几种办法让他入睡,都没见效,也就算了,随他去。不睡午觉,也没有影响他的发育,他只是晚上睡得早一些,总体时间够就行了。
我还看到带孩子去超市购物的讨论。我个人的看法是,超市是公共场所,自有大家应该共同遵守的规则。开架售货,为的是方便顾客,而不是可以由着性儿乱取乱放。把超市当作一种课堂,让孩子亲历亲为认知物品,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我认为,超市其实更是学习规则的良好课堂。可以让孩子看到,大家都需要遵守秩序,排队付款;也需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可以随意弄乱货物,未经付款的货物更是不应该损坏。孩子弄坏了东西,家长很气派地付钱买下,其实是一种浪
费。超市不是儿童培育实验室,工作人员也没有义务接纳容忍随意触摸的小手。开架售货源于西方,在国外,超市要求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不允许他们随便弄乱弄坏东西。
Sam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带他到附近的家乐福超市购物。因为这种大型购物中心比较拥挤,为安全起见,我们让他坐在购物车上,不让他下来乱跑。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取下来给他看,告诉他这是什么,而后整齐地码放回去。确定要买的东西,给他一两样不易损毁的拿着玩儿。长大一些,他喜欢跟着我去专门销售西餐原料的小型超市Jenny Lou's买东西。我拿一只篮子,他提一只篮子,把他认为我们需要的东西放到自己的篮子里。有时他还真会拿来几样我需要的,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不要买的。有时他抱着一样东西跑过来,"妈妈,意大利面~"如果我说"咱们不需要",他会把这样物品归回原位。付款时,他吃着买来的棒棒糖走掉,也不在乎我是否真地买下他篮子里的货物。大概对他来说,挑选的过程比购买的结果更有趣。也有一两样他叮嘱一定要买的,一般都是些小食品,我会为他买下。这家超市的工作人员和我们熟悉,不介意把Sam篮子里的东西归还货架,反正他力气小,挑选的物品十分有限。
关于给孩子立规矩,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Sam三岁后的那个夏天,有一阵子他要求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他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他不理解。我就依着他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他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他"难受、不舒服"。我告诉他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Sam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他吃青菜,告诉他吃青菜的好处,他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他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馅饼等,以此种方式让Sam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他看着眼馋。有时他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好,不得病。"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
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 我们给Sam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
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曾经有几次,Sam闹着在吃晚饭之前吃甜食,我对他说,如果他现在吃甜食,就没有晚饭吃。他马上不吭声了,因为他知道,妈妈绝对说话算数,为了一口甜食而损失晚饭,实在不划算。
Sam的爸爸对于惩罚和行为之间的逻辑联系,曾经掌握的十分教条。有一阵子他对Sam的任何不妥行为都采取没收玩具的手段来对应。一次,Sam连续掐捏妹妹,爸爸一怒之下把他心爱的绿球劈手夺走,告诉他,如果想要球,就必须停止欺负妹妹。Sam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大喊大叫,并且更加努力地企图进攻妹妹。我对他爸爸说,"你这
样做,有点儿不讲理。Sam不应该掐妹妹,是因为妹妹会疼。他应该因为爱护妹妹而不掐她,而不是因为不失掉自己的玩具而不掐妹妹。掐妹妹和没收玩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你这么做,他不会明白道理,反而会以为是妹妹令他失去了自己的玩具,从而更要欺负妹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惩罚对于孩子来说,效果十分微弱。我也曾经按照书本上宣讲的一些做法,在Sam"犯错误"时,显出很生气的样子,试图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给他"time out"。结果Sam吓坏了,大哭大叫着要我抱他,却依然不能够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也就摒弃了那些书本的教导,运用自己的智慧,采用自己的方法。我总结出这样三个法宝:
法宝一:孩子不讲理发脾气摔东西时,不要生气,也不要训斥他,而是迎上前去,拥抱他,爱抚他。"闹"的孩子都是在索要爱和注意,你越把他往外推,越会适得其反。Sam一般都是在饿了累了困了的时候出现"不良"行为,我在安抚他的同时也会告诉他,"你肯定是饿了(困了),才这个样子,有点儿不讲理。"有时候这么一说,他就收敛起来,哼哼唧唧地往我身上一靠,"妈妈抱抱~"皆大欢喜。
法宝二:孩子闹的你心烦意乱、恨不能扇他耳光时,不要发脾气,深呼吸,平静下来,多想想他可爱的地方,回想他平时给你的欢乐,这
会给你无穷的耐心,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法宝三:要具备一定的幽默感。孩子不服从你时,不要强硬地推行你的政策,因为无论孩子多小,你都"打"不过、拧不过他。剑拔弩张之时最难实行规矩,不妨采取迂回战术,施展一下自己的喜剧才能,尤其要顺着孩子的思路说出他不遵守的理由。把孩子逗笑了,一切就都容易了。
一天晚上Sam赖着不去睡觉,催促他,他说"待会儿",拉他走,他干脆躺在地上嚷嚷,"我就是不要睡觉~"眼看他爸爸要发脾气,我抱着他就势滚在地上,学着他的口气,"你不要睡觉,我也不要睡觉~睡觉多没意思啊~醒着多好玩儿啊~这么多的玩具,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谁要睡觉,可是,可是,不睡觉,就没有精力,就困,就难受,就没有劲儿玩儿了。还是睡一会儿吧,让玩具也休息休息。明天一睁眼,它们还都等着Sam哪~"Sam早就被逗的嘎嘎大笑了,乖乖地爬起来跟着我刷牙去了。
再比如,Sam有时候不愿意仔细地刷牙。这个时候跟他讲不好好刷牙将来牙会坏掉之类的道理是没有用的,小孩子心目中没有"将来",只有"现在"。所以我和他爸爸都各自设计了一些办法,很夸张地叫他长大嘴,让我们看看刚才吃的水果(米饭、肉、甜食)是不是还挂在他牙上,看看喜爱甜味儿的小蚂蚁是不是来偷吃Sam嘴里的残留食物
了,是不是误把Sam的牙床当作好吃的,别把Sam的牙吃了~哎呀~快刷快刷~哎~~~刷干净了,让妈妈闻闻,嚯~Sam的嘴好香啊~(当然这种"故事"要掌握分寸,不要什么都瞎编吓唬孩子,将来他长大了,学到了正确的科学理论,会以为你一直在骗他。)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却不知什么时候起,在邻居中得了一个"耐心"的美名。好几次,别的妈妈对我说,"你怎么对孩子有那么多的耐心啊,我看你从来不发脾气,总是那么耐心。换了我,早就要吼了。"
我的回答是,"我要是吼,岂不是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有个"耐心"的妈妈,也就有了"懂事"的孩子。邻居们,无论老人、父母、还是保姆,都曾经向我感叹,"你们家的孩子就是懂道理,什么事情和他一说就通~"
盛夏的一天下午,我带着Sam,小林带着她的二女儿芊芊,还有另外一位邻居带着她的女儿宝宝,到小区的会所里给孩子们买冷饮,。我们大人坐在沙发里聊天,孩子们吃着冷饮,楼上楼下跑着玩儿。吃完了冷饮,我们三个大人还在聊天,孩子们就把沙发旁边展示格里的小
广告卡片拿出来,一张一张地发给我们。我们自顾自地说着话,漫不经心地从孩子们手里接过画片来。
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待到我们再次关注孩子们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把小卡片扔的满地都是,花花绿绿一片狼藉。我们几个大人赶紧跳起来,忙不迭地叫孩子们和我们一起把卡片分门别类,归回格子里。我们这边收拾着,那边Sam却把更多的卡片隔着楼梯栏杆扔到楼下健身房。我叫Sam别扔了,和我一起收拾,他断然拒绝。宝宝妈说,"你再扔,要打屁股了~"我说"那我自己下楼收拾去。"
我把楼下的卡片收拾完,上楼来看,Sam仍然在不断破坏另外两位妈妈收拾的成果。宝宝妈明显地有些不耐烦,勒令Sam停止,Sam不听。我把Sam抱起来,对他说,"刚才妈妈和两位阿姨聊天来着,没有跟你玩儿,所以你把这些卡片到处乱扔。现在妈妈抱抱你,你就别扔了,好吧,咱们一起把这些卡片归位。"
宝宝妈问我,"你怎么不批评他,"我说,"这不是他的错,是我没有给他注意力,他这样做,就是要我注意他。"
芊芊妈在一边开玩笑地问,"小巫你们家有藤条吗,"我说,"我可不打孩子。打孩子是最最愚蠢的做法,它不能解决问题,却只能告诉全世界:我这个家长是个十足的笨蛋,我已经无计可施,只剩下打了~
"
宝宝妈说,"那你也应该惩罚他,让他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我说,"Sam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惩罚他没有用,消除不良行为的最佳方法就是抱住他。"
宝宝妈评论道,"你这个思想很西方的。"
我带着Sam回家,听到身后小林对宝宝妈说,"她可真有耐心,我就没有她那么好的耐心哎…"
范文三:自由与规则
自由与规则(经典育儿故事)
周末,我和老公带女儿匆匆外出办事。走之前,她希望拉上她的粉红色小拉杆箱。我对她说:“匆匆可以拉着,但是你得想清楚,如果要拉着箱子去,你就得自己负责,可不能让爸爸妈妈抱着,或者帮你拉箱子。”我的意思很明显,拖着空箱子只会碍事。
但女儿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斩钉截铁地表示:“好,没有问题。” 办事的地点离出租车的停靠点有很长一段步行的路程,2岁的女儿拉着她的空箱子,踩着凋落是我梧桐树叶,嘎吱嘎吱地快乐而行。
办完事,我们又步行找饭店吃饭,小家伙还是自己拉着箱子,呼哧呼哧地跟在我们后面。对小孩而言,这段路程的确太长了,所以,过了一阵子,她大约走累了,就扑到我跟前说:“妈妈,抱——”“抱”字还没有说完,她就自己捂住嘴偷偷笑起来,大约想起了出发前的约定,然后,继续往前走。看见她这样,我很老公都笑起来,我说:“既然承诺要自己拉箱子,那就不能再让妈妈抱了,匆匆真棒,能够遵守诺言了。”
又走了一会儿,看她已经步履缓慢,很想坐下来的样子,我就蹲下来对她说:“匆匆,妈妈手里拿着两个小包,不太方便,能不能让我借用一下你的小箱子,把它们放到小箱子里,作为使用它们的报偿,我会帮你拉箱子,你能帮妈妈一下吗?”女儿一听,立刻痛快地把箱子交给了我,嘿嘿,要是平时,谁要动她的小箱子,那是要费一番力气的。
这时候老公也走过来,对她说:“匆匆今天这么棒,自己拉着箱子
走的,现在小箱子已经被你做好事借给妈妈了,现在,你想不想让爸爸抱抱,今天一上午没有抱了。”女儿赶紧扑到爸爸怀里去,脸蛋兴奋得泛着红晕。我和老公对视一眼,都会意地笑起来。
小时候深受家长管得太多、太严之苦,我很老公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育儿观: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有机会管理自我。自女儿匆匆出生,我们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她的自由独立意识。自由,意味着有选择性,所以只要和她有关的事,基本都会征求她的意见,让她进行选择,譬如想穿哪件衣服、想到哪里玩。当然,自由还意味着它的对立面——规则。我们的规则就是:你可以有自由,但要承担起相应的限制。譬如去超市买东西,每次可以自由选择一种东西。只要是她选择好的,不管贵重好是便宜,是否适宜小孩子吃,一般都会买下来,然后告诉她,把不适宜她吃的东西送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通过这种方式,她不但学会进行选择,还懂得了适当地送些礼物给亲人。
另外,自由也要付出代价,拉箱子出行事件,就是如此。她可以有拉箱子的自由,但得到这项自由,对箱子就要担负起照看的责任。当然,后来走了那么久的路,已经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即便这样,我们也是有技巧地把她从责任中解脱出来,而不是无原则地打破规则,否则规则就会失去效力。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她已经在学习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与自由意志有关的选择概念,也已渐渐深入她的内在意识之中。
范文四:自由与规则
规则与自由
七二班 雷怡然
规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和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 自由:约束是自由之母。人们之所以会追求某种自由,就是因为人们感觉某种不舒适的约束,但是如果你感觉不到这种约束,那么你也就不会由此而产生渴求自由意识和行为。
那么现在的重点是在规则上建立自由还是在自由上建立规则,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
马群。如果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上规定马活动的范围,并且一定时间后找回他们,是不是很困难啊。的确,如果在自由上建立规则,将会很难管理,因为马儿活动的地方太大了,你很难跑完全部的路,去一一管理他们。
相反,如果在一块草地上让马活动,是否更容易管理更容易寻找呢?你可以规定一小块地方,你也可以规定一大块地方,这往往因人而异。但是,在规定上建立自由绝对是胜于在自由上建立规则的。
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让马群去活动,得到的必定是一件互利双赢的事情。
接下来,再举两个关于自由的例子。
又一次,我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发现一些黑色的圆圆的黑点。那是人们吐在地上的口香糖。当然同学们都发生过不小心踩在别人吐在地上的口香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情况吧?我们今天被粘住,昨天和明天也有千千万万的人被粘住。口香糖虽然很让人讨厌,但更多时候它比牙膏、牙刷更实用,也倍受人喜爱。但是,当我们吃完口香糖后,一定要用纸包住,扔进垃圾桶;见到地上的口香糖,也要用纸抱住扔进垃圾桶。
大家一定听说过因为一个香烟未燃完就到了草丛里,形成惨祸的故事!我也曾遇到过一个人抽完烟,把手一甩,姿势倒是挺美,烟头未完全熄灭,掉到草丛边,有又是顺风。我很着急,上去踩灭烟头……
所以,当同学们看到你们爸爸抽完烟随手扔烟头时,一定要把烟头捡起来,对你们的爸爸进行一番说教哦?一个疏忽可不是闹着玩的,大火可是无情的呀!
在有些时候,我们拥有自由,不要失去自觉性,那是别人信任你,但是,如果你不守规则,总有一天你的自由也会消失,将没有人信任你!
总而言之,规则与自由式缺一不可的,让我们在规则上建立自由,去构建更加团结优秀的七年级二班加油吧!
范文五:自由与规则案例
手上的小东西
安亭幼儿园 高雯雯
可心是一个大月龄的女孩,个头大,各方面表现都像是一个大姐大。可是近来手上总喜欢拿着杂七杂八的小东西。比如小朋友小汽车的轮胎、发夹、玩具的零部件、甚至是一根头发!只要你能想象出来的小东西,都会出现在她的手上。
最初,我对她手上拿个弹珠、发夹视而不见,我想这是女孩子心思细腻,而且兴趣过了就不会在意了。可是,后来事情演化的越来越严重,每次收玩具音乐一响,我们准备学本领了,当我在讲话时,就发现可心手上拿着一个小东西。最初,我会说:“请你把东西放回玩具箱。”她怏怏不乐地把东西放回去。后来演化为我一叫“张可心”她就把小东西送回去,放佛在等着我说她。直到有一次午睡的时候,其他孩子都已经入睡了,可心还是没有睡,不知道手上在玩什么,我走进一看,她居然拿着被子上抽下来的线玩得不亦乐乎,这下可把我给气坏了。怎么可以这样,我当即收掉了她的宝贝线头。其实问题早已严重,只是我视而不见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私下和她沟通好,第一次发现在学本领的时候手上拿不该拿的东西,那么我提醒一次,第二次发现就直接批评,当老师小帮手的资格直接取消。孩子是一个接受能力较强的、各项能力比较优秀的孩子,一听我这样和她慢慢说来,倒是非常听话,接下来的日子就连午睡也睡了、手上的发夹一到午睡时间就送到老师办公桌上。日子过得飞快,半个月也过去了,孩子再也没在学本领、睡午觉的时候手上拿着不该拿的东西了。 反思:
1、对于小班的班级常规,一旦提出就应该坚定执行。比如我们说过,收玩具音乐响起,手上就不应该再有玩具。班级里月龄小的幼儿都能做到,但是月龄大的反而没有做到,这是为什么?可能和最初我对要求并没有提得那么坚定,让大年龄的孩子钻了空子,因为大年龄的孩子能力、理解力都稍强,察言观色的能力也较强,让他们发现了老师的软肋,就容易出现不遵守常规的情况。
2、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坦诚地沟通就可以解决问题。教师面对孩子违反常规的现象,应该以接纳、包容的心态积极地引导幼儿认识是非曲直、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适当地给以幼儿信心以及再次犯错的机会,循序渐进,不追求一蹴而就。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自由与规则议论文自由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