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黄镇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纪念封
近日,安徽安庆集邮家蒋跃进老师在当地黄镇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纪念封发行首日,给我寄来纪念封,感谢蒋老师了。
黄镇出生在枞阳县横埠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6年参加学生运动被捕,释放后被迫转入新华艺术大学。1932年,黄镇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军开始长征。他在长征中创作独幕话剧《破草鞋》深受士兵喜爱,创作的《打骑兵歌》在红军中广为流传。1948年7月,黄镇调到西柏坡军委政治部任总政研究室副主任、第一研究室主任,主持设计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起草许多条例,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发展做了基础性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黄镇在外交战线上工作了27年。黄镇一直深深地眷念着桑梓故土,深情地惦念着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后,他从1949年至1988年先后5次回过安徽,4次探望过枞阳故里,对家乡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给予了鼎力支持。
黄镇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者。黄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新中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范文二:在曹起溍故居暨生平事迹陈列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在曹起溍故居暨生平事迹陈列馆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中共扬州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袁秋年
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举行曹起溍故居暨生平事迹陈列馆揭牌仪式。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曹起溍故居的修复和开放表示祝贺,对所有为烈士故居房屋复建、史料征集等工作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曹起溍同志于1906年出生于扬州一个职员家庭,学生时代就受到进步思想启蒙,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7年,在**四一二政变的腥风血雨中,曹起溍同志毅然放弃赴上海南洋大学读书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此后历任扬州特支代理书记,扬州临时县委书记、县委书记,扬州特委东乡特派员、城区区委书记。1929年4月,任泰州临时县委书记。在扬、泰任职期间,曹起溍同志团结县委同志,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在城区建立起火柴厂、电厂、扬州中学等党支部,领导广大职工、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农村,他深入到扬州东乡的高汉庄、李家桥、孙家墩等地,建立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农民运动。曹起溍同志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扬州地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1929年8月,曹起溍同志在泰州北阮巷十号县委机关驻地被国民党军警逮捕。1931年2月24日,年仅二十五岁的曹起溍同志与其他
十六位革命志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镇江北固山下。
曹起溍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扬州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永远是扬州人民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学习他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浩然正气,用烈士事迹激励后人,以烈士精神鼓舞斗志,坚定信仰,牢记宗旨,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人民谋好利益,为发展勤奋工作,用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推动扬州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
英雄虽逝,精神永存。让我们缅怀先烈事迹,继承先烈遗志,弘扬先烈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用扬州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告慰先烈,开创未来~
范文三:【doc】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的改版与环境意识的增强
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的改版与环境意识的
增强 ?
70I
泳垒,
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的改版
与环境意识的增强
刘国友
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中各种陈列形式的 研究,结合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现状,结台 对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我 们在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改版中,探索r 增强环境意识的作法.经过反复讨论.提出 在陈列形式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 1节约能源.在展厅内以自然采光为 主.在展柜内以人工照明为辅
2保护文物.在展厅内创造舒畅宜人的 环境,在展柜内创造符合图片,实物长期f5i{存 的环境.
3.再使用.展厅,展柜,包括部分图片
等,进行适当整修.继续使用,原则上能使用 的就不再更新.
4.引进绿色.撤除部分与主题无关的设 施,扩大展厅空间.引进自然绿色植物 5烘托主题以色彩,图片,实物,照明
的烘托,使主题突出.
根据这些要求,我们请上海师范大学艺
术学院美术设计教研室主任程俊杰担任设 计.结果有四个大的改变:
1.对自然采光采取进一步软化措施:在 原天窗光,毛玻璃各一层的基础上,再加一层 毛玻璃,把沿庭院的落地窗装上白色窗帘 2.统一色彩,烘托主题.主色调为粉暖 色,辅以白色,棕色等.
3引进天然植物.美化展厅,布置榕树, 铁树,巴西木,南洋杉等长绿植物200余盆. 4改善展厅内温,湿度,配置45千瓦冷 热空调机6台.
在内容,形式设计完成后.于1998年7 月10日闭馆由华东师范大学环境艺术装 饰工程公司按新的设计施工.1998年10月 15日改版成功.正式对外开放
在开放一年多的时间里,受到r多方面 的好评.认为"厅与园的环境融为一体","图 片,实物,环境共同烘托出一个完美的伟人", "有既亲切又高尚的感受","进人展厅.环境 舒适.心情舒畅"."是非常值得一来的好地 方"等
上海地处中高纬度大陆东部沿海.冷暖 空气交换明显,极端最低气温为一12?,最高 为402t;.年平均气温157?;年有春雨,梅 雨和秋雨,空气相对温度一般在95%以上. 上海是特大工业城市,大气污染I分严重,降 尘量,飘尘浓度,二氧化硫浓度,氮氧化物浓 度均有不同程度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这种 气候和大气污染,对展品和人的健康都非常
不利.为了进一步从技术上检验改版效果, 开馆伊始,我们就对展厅内环境和展柜内温 度和空气湿度进行记录.邀请了上海预防医 学研究院进行专门检测,结果见下表. MM?,一,,一一,,…一
大造声势.致使原持有者的后人来馆闹事,要 求退回.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经过l『不 下10次的政策说服,以诚相对,终究较好地 解决了这个难题.
文物的征集和保护任重道远.要做的事 还太多太多,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文物 消失的速度触目惊心,如何抢在文物的消失 之前,将其征集人库,是我们文物工作者值得 探人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当努力交出 合格的答卷
9
r
….
宋庆龄陵园陈列室环境卫生质量监测结果 2号馆3号馆
测定项目样品数范周均值样品数范围均值 (件)(件)
温度(?)21951952195195 相对湿度(%)26806802680680 二氧化碳(%)20051,0.052005220056,00570.057
一
氧化碳(mg/m)230,3l31234,3535 照度(Ix)2580——6306052430,470450
氨氧化物(mg/m3)1<O02lO.034 二氧化疏(rag/)1<00210.034 细菌总数(CFU/~)l0lO
可吸人颗粒物(rag/m3)50294,0268025650.219,0.2330226
霉菌(CFU/~.)】110
5号馆6号馆
测定项目样品数范围均值样品数范围均值
(件)(件)
温度(?)2l9519.52195195 相对湿度(%)268.068.0268068.0 二氧化碳(%)00.【】51,00520.1252200530053
一
氧化碳(mg/n)235,363623636
照度(1x)2430——5504902470——506488 氟氧化物(mg/m)
二氧化硫(nag/m)
细菌总数(cFu/m)l110
可吸人颗粒物(mg/m)50.246,O2770.25350239,02540247 霉菌(CFU/皿)l0l0
从检测结果看,米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
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空气细
菌数,照度等均达到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
01—29批准的关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
展览馆卫生标准(GB9669—1996,代替
GB9669—88)的规定.
从运营费用来看,橱窗照明采用菲利普
36瓦冷光源El光灯184具,全年用电20476 5度,支出费用14700余元.厅内自然采光,
节约用电51793.5度,省去支出费用37000
多元.空调杌只在春雨,梅雨,秋雨和冬夏两 季室内空气温湿度超标时开启据统计,全 年共启用空调机时问为121天,每天开7小 时左右,每次开6台中的4台.全年共耗电 10
15246度,花去费用约11000元.比用一台 10万大卡的小型中央空调机少用电83006 度,省去支出费用59000余元.仅这两项全 年节省营运费用近10万元.陈列室除人员 工资和少量绿化维护费用外,全年共需费用 约26000元.
改版后的朱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既达 到了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保护文物的需 要,叉节约了运行费用.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发展中积援地 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耍促 进与自然的和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 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发展.
?
lf象台{争末fj,?
综合性技术队伍,,
加强陈列技术工作的管理
李文伦——,,
一
众所周知,在现代的博物馆陈列中,声光 电技术的应用已是El新月异,伴随陈列展览 艺术观感效应的不断提高.观众对陈列展览 的追求不仅有对陈列内容的追求,而且有对
陈列艺术和陈列效果的追求.为满足艺术与 ?…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各类陈列的研究和自 己的实践,提出如下设想:
1绿色陈列厅.根据减量化原则和节约 能源,减少建筑材料和费用的要求,做到既满 足使用要求,又减少费用支出,必须缩小博物 馆的陈列厅的面积.现在国内外有些博物馆 的陈列厅建得又大又多.进这样的馆,就 象进了迷宫,观众的心里和生理承受了极大 的压力.非常疲劳.作为国家标志或者利用 原建筑(如皇宫,古城堡)进行建设的尚可;如 果新建的馆耗资十几亿人民币,建筑面积近 l0万平方米.各种经费年花费近亿元,实在 是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符合减量化原 则.
笔者经过调查,观众在大馆,小馆滞留时 间大致相同,一般观众30—40分钟;兴趣爱 好者在100分钟左右,有专门研究的人员在 2小时左右.不过小馆一次看完心理得到满 足.大馆没有看完留下遗憾.
根据兴趣观众滞留时问照顾到略有研究 的观众.一般展线在200米左右就可满足. 这种展线需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左右(不包 括仓库,办公用房等).为了满足研究者和特 别兴趣者的要求,可设资料室和录像室,如果 包括库房和办公用房,一个馆的建筑面积在
4000平方米即可. 3000—
.
广
6/
效果的体现,陈列展览就必须要应用各种技 术手段.因此在目前的各类陈列展览中.各 种技术设备的应用种类逐渐繁多起来.如供 电工程所应用的电工技术.为满足各种变化 而采用的电子技术,营造不同的陈列氛围而 陈列厅净高度除特殊需要外,应在5米 左右,保证陈列厅四周的空间.不使用中央 空调,可考虑安装分体空调,减少对能源的要 求.减少营运费用.
2.绿色的展具.根据再使用原则,节约 原材料,保护文物,展具可选用通用形状,拼 接形态.采取不易损坏的木质,金属和有机玻 璃.珍品文物可采用密封状态.一般实物可 根据气候条件采用展柜.这样,变换陈列内 容.展柜,展具稍作处理,可继续使用.不但 减少对原材料的要求,而且大大减少费用 支出,对展品也可起到保护作用.
3绿色的陈列.根据减量化原则,在陈 列中不搞实物堆放和图片资料的罗列.围绕 主题,选用尽量少的实物,资料,图片,有些还 可用复制品代替,把大量的实物标本,资料图 片存放于保藏条件较好的库房里,供研究使 用.上文已谈到,对特别珍贵的文物可采用 有机玻璃密封的方式陈列.设计的手段要新 颖,尽可能用色调和现代声光电处理达到烘 托主题效果.
4.绿色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
原则是保护环境.陈列厅里引进天然植物, 创造优雅气氛,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本身是对 展厅环境的优化,避免了人工假花假绿的污 染,这也是对环境的保护.
ll1
建搋组
范文四:韩愈生平事迹
韓愈生平研究
壹(時代背景 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卒於穆宗長慶四年(西元八二 四年)。正好處於安史之亂後,朝政日衰、國勢日削的時代。
中唐以後,朝政之所以日益衰敗,宦官專權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唐代宦官在朝政上得權,是始於玄宗信任宦官高力士。而安史之亂後,宦官李輔國擁立肅宗登皇位有功,肅宗任為「 元帥府行軍司馬」,把兵符軍號都交由其掌管 ,而太子李豫雖名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直至即位為代宗,還得稱李輔國為尚父 。李輔國被殺後,宦官程元振因擁代宗登基有功,繼任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專制禁軍,權勢更為擴大。德宗時,藩鎮朱泚攻進長安,德宗離京出走,逃往山南,等到亂事平定,德宗對藩鎮及武官均不敢信任,而宦官竇文場、霍仙鳴隨行有功,特將禁衛軍之左右神策、天威等軍,全交由宦官主管,從此中央軍權被宦官所掌。
此外,中唐以來所設置的樞密使和宣徽使,也交由宦官去擔任,執掌皇室機要,宣傳詔令,在政事上與宰相分掌軍政。各大小軍區,都由宦官去擔任監軍;宦官有時甚至利用藩鎮以威脅人主或宰相。因此,宦官能擅入威福,朝廷大臣的進
1
退用捨,也常被宦官所操縱把持,後來皇帝的廢立生殺,都由宦官主導,從肅宗到大唐滅亡,除哀帝外,都是經過宦官所擁立,這些皇帝如對宦官不利或為他們所不滿,就被殺掉而另立一個。
唐代政治禍根,除宦官弄權外,藩鎮割據更是一股惡勢力。藩鎮禍源的開始,應追溯到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 ),玄宗為充實邊防,在國境邊設置十節度經略使開始,各使所領軍額,合共比當時中央禁衛軍要多出好幾倍,與唐初那種舉關中兵足以制四方的軍勢優勢,已經一去不復返。
唐代邊防軍一般都要屯田或營田,因此由都督發展而來的節度使,必須主管屯田、營田的事,而長駐軍人的家屬也住在邊疆,又必須兼管民政、度支、安撫、觀察等工作,邊防軍系召募的健兒,因長期相處,逐漸變成節度使的私人武裝力量。邊區節度使便利用這些私人軍力,以及從屯田所得收入作為軍經力量基礎。反之,中央政府所召募的兵員卻紀律廢弛,形成外強內弱的形式,中政府就不能控制節度使,而地方政府之武備,自從府兵制破壞以後,也廢弛不堪用。在安史亂後,投誠的安史降將,卻佔據大鎮,在河北、山東廣大地面列鎮相望,甚而心腹地帶,也有他們節度使,自行擴充軍隊,強奪民間土地,徵收賦稅,自委官吏,各鎮間互相聯絡或互相併,這些藩鎮可說是明目張膽的割據自雄。憲宗元和初年,雖然打敗了若干叛跡昭著的藩鎮,但各鎮的自委
2
官吏,截留稅收,自保軍隊,依然如舊,隨時有再起作亂的可能。凡忠於大唐王室的臣子,無不憂心忡忡,果然在憲宗被宦官殺不久,藩鎮之亂又暴發,一直到大唐本年都歲無寧。
此外,土地的兼併與兩稅法的實施,導至經濟蕭條,民生凋敝,民亂此起彼落。在文化上受到佛老學說的影響,使得儒家的學說注入了消極的成分。韓愈就是生存在這樣動盪的時代之中。
貳(家世
一(籍貫 韓愈的籍貫原本是河陽( 今河南省孟縣),但他卻自稱昌黎(今河北省盧龍縣)人,《舊唐書》及李翱【韓吏部行狀】皆據此而書。《新唐書》又以李白所撰【武昌宰韓君去思碑】謂「韓仲卿(韓愈之父)南陽人」為據,說韓愈是陽人,而於「南陽」之上加「鄧州」二字。這些說實有考證的必要; (一)韓愈自稱是昌黎人,乃言其郡望,非實際籍貫。在唐代,雖然豪族地主己經衰弱,但是社會上仍然存在著重視門閥的觀念,許多出身於普通地主而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人,他們講自己的家世時,往往攀援郡望,把自己說成屬於某郡顯貴的家族,用以誇耀門楣。由於昌黎韓族頗盛,故韓愈自稱昌黎人 。其實韓愈並不是出身於昌黎韓族。唐代兩支韓族的遠祖均為西漢韓頹當(韓信之子)。頹當於漢文帝十四年( 西元前一六六年)被封為弓高侯,居河間高縣( 今河北省阜城縣)。其子孫日益繁衍,其中一
3
支派由韓騫徙居南陽郡的赭陽( 今河陽省南陽縣),傳至後魏韓播,徙居昌黎棘城,其後裔為昌黎韓族。唐玄宗時的宰相韓休和唐德宗時的宰相韓滉所屬的就是這一支的世族。韓頹當子孫的另一支由韓尋徙居穎川( 今河南省禹縣),其子孫雖曾徙居武安(今河北省武安縣)、九門(今河北省石家莊東北)、陳留(仱河南省開封西北)等灺 ,但仍屬於穎川韓族,韓愈應該就是這一族。
(二)李白所說的南陽,是指處於太行山以南和黃河以北的區域(相當今河南省
濟源縣至獲嘉縣一帶 ),它在春秋時屬於晉,在戰國時屬於魏。河陽正處於這個地區之中,所以李白說韓仲卿是南陽人,實際上是說他是河陽人。《新唐書》列傳的編撰者宋祁沒有搞清楚,以為李白說的南陽是指荊州的南陽郡(治所在穰縣,今河南省鄧縣 ),因該郡在唐代屬鄧州,所以他就就在南陽之上另增鄧州二字。 (三)韓氏祖塋在河陽,韓愈之兄長、女兒、息國夫人皆葬於河陽,韓愈本人亦葬於河陽。所以河陽應為韓愈之鄉里。
二(親屬 韓愈祖先可追溯至漢代名將韓信,而其曾祖父韓仁泰曾任曹州(今山東省曹縣西北)司馬;祖父韓叡素,任桂州(今廣西省桂林市)都督府長史。以下介紹韓愈之父母及其子孫。
(一) 父母 韓愈的父親是韓仲卿,他和大詩人李白、杜
4
甫都有交誼。在武昌任縣令時 ,對姦吏豪紳毫不留情,積極開採縣內礦產,使縣財政大為充裕,縣民收入也日益增加,武昌戶口增達三倍,因此極得當地人民的敬愛。代宗大曆五年(西元七七?年)卒於祕書郎任內。時韓愈三歲。 韓愈的母親,姓氏不詳。自宋以來的韓愈傳記年譜,皆未說明其母之卒年 。韓愈出生才二月,其母即逝世,時間約在代宗大曆三年( 西元七六八年)。唐穆宗長慶元年(西元八二一年),韓愈入朝為國子監祭酒,其母始受追贈為郡國
夫人。
(二) 兄嫂 韓愈之長兄韓會,為一倡導古文的名家(代宗永泰年間與名士盧東美、崔造、張正則四人同寄居上元( 江蘇江寧縣),被時人認為才德可媲美后夔,故稱四夔。韓會做官,是由浙西都團練觀察使李栖筠推薦的,他視韓會為賢者。元載當國,韓會以有「文學才望」為元載所青睞,任起居舍人。大曆十四年,因受元載案牽累,由中書起居舍人被貶韶州(廣東曲江),德宗建中元年( 西元七八?年 ),韓會於韶州任所病逝,韓愈時年十三歲,隨嫂鄭氏護柩北歸河陽故里。韓會之妻鄭氏,滎陽人,韓愈少孤而由鄭氏所撫養。德宗貞元十年( 西元七九四年)鄭氏卒,葬於河陽。 韓愈次兄韓介,為人孝友,在一度出任率府(大子屬官)參軍後就去逝了。 韓愈【祭十二郎文】云:「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因此,韓愈除韓會、韓介外尚有一兄,只是他的
5
名字已不可考了。
(三) 妻子 韓愈之妻盧氏,范陽人,封高平郡君。范陽盧氏為唐五大姓(太原王、清河崔、趙郡李、滎陽鄭、范陽盧)之一,所以盧氏為當時的名家女。
(四) 子女 韓愈有二子。長子韓昶從樊宗師學文,穆宗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登進士第,任戶部郎中。
篇二:韩愈五箴
韩愈 五箴
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余生三十有八年,发之短者日益白,齿之摇者日益脱,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其不至于君子而卒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讼其恶云2。
折叠游箴
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3;余今之时,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
折叠言箴
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4?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幕中之辩,人反以汝为叛5;台中之评,人反以汝为倾6 ;汝不惩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
折叠行箴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行也无邪,
6
言也无颇9,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恶曷瘳10?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为;思而斯得,汝则弗思。
折叠好恶箴
无善而好,不观其道;无悖而恶,不详其故。前之所好,今见其尤11;从也为比12,舍也为仇。前之所恶,今见其臧13;从也为愧,舍也为狂。维仇维比,维狂维愧,于身不祥,于德不义。不义不祥,维恶之大,几如是为,而不颠沛?齿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为!
折叠知名箴
内不足者,急于人知;霈焉有余,厥闻四驰14。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无闻,病其晔晔。昔者子路15,惟恐有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矜汝文章,负汝言语,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师,不请而教,谁云不欺?欺以贾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17,以及于难。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宁,终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铭汝前,汝如不顾,祸亦宜然?
折叠说明
箴铭是古代文体之一,它用简明、整齐而且协韵的语句,说明历史的经验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训。韩愈所写的这篇《五箴》不能视为严肃的说教,而是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牢骚和不满,表达他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打击
7
的坎坷身世的深沉感叹,《序言》是写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运多舛而过早衰老的感叹。《游箴》表面谴责自己饱食终目,无所作为,实是抒发内心无限愤懑。《言箴》讽刺当朝权贵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们说话。《行箴》虽然并列当悔与不当悔两层意义,主要是对自己生平事迹的反省,结论则是只要所
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悔恨。《好恶箴》论证交际之道,所好所恶,以道为准,必须慎重。《知名箴》通过自持有才,锋芒毕露,必然招致危险的社会经验,含蓄地倾吐了作者对于公侯显贵妒贤害能的不平之声。
箴虽有五,但基本内容却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于自己既饱而嬉,蚤夜以无为的散漫,虚度年华表示了深刻的反省,并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将被正人君子所抛弃而沦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继承者自居的韩愈,对此时此刻散漫无为的痛悔,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复地自警自戒要谨慎,并且回顾了两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门博士期间广收门徒和在御史台遭贬的际遇,初看起来,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结果。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当朝权贵和群小的专横、昏庸、嫉贤害能的结果。正是这一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灾难。韩愈认为,唯一的出路是,不值得与他们说话,唯有自己今后谨慎处世就是了。三是韩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作此文的目
8
的在于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则汝如不顾,祸亦宜然,更大的灾难将降临。但是韩愈并没有屈服,毅然决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为合乎道义,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后悔,行也无邪,言也无颇,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韩愈对世俗针砭的愤激之情和刚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篇三:《师说》原文 解释 韩愈的一生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做为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学道理啊,那何必问他的年纪比我大小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从师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
9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可是还跟老师请教呢;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有些人爱他
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这真 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那孩子们的老师,是把书教给孩子们来学习诵读书上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师、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以互相请教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士大夫这一类的人,一谈到老师、弟子的称呼,就大家聚在一起非笑他;一问他们
10
为什么笑,他们就说:“他跟他年岁差不多呀,懂得的道理也不相上下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可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认为是近于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啊~从师的道理不能恢复的原因,可以明白了。巫、医生、乐师、各种手工业者那般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恐怕是值得奇怪吧~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郯子那些人,他
们的学问道德并赶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孔子说:三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业务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不过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了,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道理,作了这篇《师说》送给他。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
11
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人物历程
韩愈(768,824) 字退之,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
名门大族。而韩愈世居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评价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805),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
12
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因此四事,成为对衡阳人文历史影
响最深远的大文学家。(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与柳宗 韩 愈(Han Yu)
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学习过程
韩愈三岁丧父,其兄韩会及嫂抚养之。韩会能文章,对韩愈有影响。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
13
好学。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转 载 于: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韩愈生平事迹))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皆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观察推官的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此后直到50岁,官职一直浮沉不定。元和十二年,韩愈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统治集团。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在今广东)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历官国子祭酒、
14
范文五:杨善洲生平事迹
杨善洲生平事迹 人物简介
杨善洲同志像
杨善洲( 1927—2010),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
[1]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省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3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多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不仅如此,他还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26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15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个人简历
1927年1月出生,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
1934年至1949年,在家务农。
1950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
1951年,在施甸区摆马乡政府工作;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
1951年10月调保山县董官乡、打渔乡搞“复查”工作,任副队长。
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1月至7月,在施甸区委搞“复查”工作,任队长。
1953年8月至1955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
1955年至1957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书记。
1957年至1958年,在中央第七期党校学习。
1958年至1963年,在保山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
1963年至1965年在施甸县委工作,任县委书记。
1965年至1966年,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任党委书记、团长。
1966年3月至1977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地委副书记。
1977年至1988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保山地委书记。
1988年6月至2008年11月,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造林,创建林场。
2009年4月,将林场无偿交给国家经营管理。
2010年5月5日,将国家奖给他的奖金一半捐给保山一中。
[2] 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荣誉称号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
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3] 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4] 2011年3月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生平事迹
义务植树绿荒山 晚年做出新贡献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守望林子的杨善洲老人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
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记木数都不长。”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队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陡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在林场和昔日“战友”聊天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
杨善洲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低,盘算种什么树、怎样种。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
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绞尽脑汁。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
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为林场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这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生前住过的茅草屋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临时工,碰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
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监近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实现增收。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
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精神家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空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有一次,杨善洲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的**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通知他,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00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组织部门有文件规定他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写报告上去时,被他要求撤销了。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居住,妻子张玉珍专程跑去找杨善洲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1995年,杨善洲退休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对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盖起了一间房子,妻子张玉珍找杨善洲凑钱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去,把刚盖起来还没住的房子卖了。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
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听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老人立即将猪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他说:“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后经调查核实,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工作组还了他一个清白。 艰苦奋斗严要求 淡泊名利讲奉献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学洪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谢绝了,他说:“我现在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
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开始有人认为:这老家伙
就是想退休以后捞一把,几万亩森林成材后,他一年可以分红几万元。杨善洲说:“在林场捞油水的机会还是有的,办林场这么多年,引进资金300多万元,按当时规定,引进资金可以提成5%~10%,能得30万,买幢房子不成问题。但我没有要。来造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是我应尽的义务,我分文不取。我既不是林场场长,也不是支书,就是义务植树人。“
办了保证树苗茁壮成长,他像照顾孩子一样照看着种下去的树苗。有一次发生山火,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还坐在值班室里。
大亮山林场挂牌后,杨善洲不是场长,却没少操心。平时,他和林场职工一样,起早贪黑,上山挖塘种树,吃的是一个锅子里的饭,住的是一样的油毛毡窝棚。有的同志看不过去,说他年纪大了,给一点特殊照顾,给他开个小灶,他坚决不肯,执意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御寒,大亮山四季烧火塘,晚上,大家就围在杨善洲住的火塘过商量工作。杨善洲乐在其中地说,“白天造林、晚上烤火,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嘛~”
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3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林场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留下的是精神财富。
领导关怀树楷模 群众爱戴学善洲
杨善洲退休23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情系大山、开荒种树、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高尚情操,受到全国各地干部群众的敬仰。
201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杨善洲同志病重期间,李源潮委托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到医院慰问。杨善洲逝世后,李源潮又委托云南省委组织部在追悼会上敬献花圈。
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贾治邦近日指出,要把杨善洲同志作为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大典型予以学习宣传,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增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对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也多次做出重要批示。10月份再次指出,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白恩培要求,有关部门要精心安排,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委托省委党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辛桂梓到保山市人民医院看望杨善洲。辛桂梓向杨善洲转达了李源潮的慰问,并当面读了李源潮的批示,转交了中央组织部给杨善洲的慰问金。辛桂梓还转达了省委书记白恩培对杨善洲的亲切问候。辛桂梓说,杨善洲同志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李源潮同志的慰问和批示既是对杨善洲同志的肯定,也是对全省党员干部的激励和鞭策。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李源潮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白恩培同志的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深入开展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活动。他强调,要学习杨善洲同志恪守信念、清正谦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的优秀品质,始终坚守共产党员人的精神家园,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自觉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 ;始终发扬奉献精神,公而忘私,淡泊名利地位,努力做桥头堡建设合格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近来,国家林业局、云南省委、保山市委等领导机关相继发出了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经保山市委、市政府批准,施甸县将大亮山林场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并决定在善洲林场修建杨善洲纪念碑和雕像。全国林业系统、全省各族群众掀起了缅怀杨善洲,
[2]学习杨善洲的热潮。
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也分别作出指示。**指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代表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要深入报道、大力宣传。**强调,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要以****重要指示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以更加优异的成
[5]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
人物评价
杨善洲同志在林场
杨善洲同志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他继续实践“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无偿担任大亮山林场场长,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荣膺“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他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 纪念活动
杨善洲同志在林场
在他的名字又一次传遍云岭、感动神州的时候,他却走了。
杨善洲走了,大亮山不会忘记,和他并肩奋斗过的战友们不会忘记,当地的人民群众不会忘记,他用大山般坚定的信念、大海般宽阔的胸怀,在人生画卷和云岭大地上书写的精彩。
层层叠加的年轮,是树木对他深刻的记忆
清楚记得今年7月上大亮山采访时,杨善洲拄着拐杖和我们一起走进林场的情形。那天,精神状态很好的他像踏入游乐园的孩子一样兴奋,一会儿拍拍路边华山松的树干,一会儿抚摸一下正在生长的小树苗,一会儿和我们讲发生在他和树之间的有趣故事。见到林场的老职工、老朋友,他像见到阔别已久的亲人,拉着他们的手,有聊不完的话题。
今年9月,我们又一次来到了大亮山。与上次不同,这次他没有一起来。当时,他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紧握着他的手,看着他充满叮嘱意味的眼神,我们能感受到,他依然牵挂着大亮山上他用生命余晖涂染出的这抹绿色。
杨善洲同志在林场
在他住过9年的油毛毡窝棚前,我们又一次看到了20年前他从地委宿舍移栽过来的盆景雪松。4棵雪松如今已经有七八米高,显得格外挺拔坚强。
这是杨善洲最爱的树种。在地委大院、姚关清平洞、油毛毡窝棚前,他都栽种了雪松。上次来大亮山,他在雪松树下告诉我们,死后要把骨灰撒在雪松树下。
他的故事,像他栽的树一样多。我们记录和展现的,只是屈指可数的几株。可我们知道,大亮山上的每棵树都看到了他为绿染大亮山付出的艰辛,都用生命记录了他和大亮山的故事。那藏在心里的层层叠加的年轮,都是它们积攒下来的对杨善洲的深刻记忆。
声声由衷的称赞,是战友对他深情的解读
比起杨善洲最初创业的情形,大亮山林场现在工作条件已有了很大改观,但依然很艰苦,除了要守住清贫寂寞,还得忍受高海拔和潮湿环境的考验。但这些年,大亮山林场的职工队伍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现有30多名职工中,工作年限最短的也超过了10年。“如果不是受老书记影响,大家很难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坚守这么长时间,老书记的精神足足影响了三代林业人。” 大亮山林场场长董继军说。
杨善洲同志在林场
站在大亮山上,聆听着风林合奏出的优美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杨善洲带着“战友”们在大亮山上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火热场面。
和杨善洲一起踏上大亮山,并肩战斗13年,第二任林场场长自洪学认为杨善洲“最让人敬佩的就是以身作则,干什么艰难险重的事都冲在最前面。跟着老书记,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艰苦奋斗。”林场副场长周波清楚记得杨善洲因为家人动用林场的车子向财务上交汽油费的事:“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像老书记这样的共产党员太难得了。”他们称赞他是清正廉洁的
符号,艰苦朴素的代名词,是深深扎根基层、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老一辈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他们称赞他常思民生不懈怠,绿水青山立口碑……
默默伫立的丰碑,是群众对他深切的缅怀
听说杨善洲生病住院的消息,保山市一位姓张的老板专程从外地赶到医院去看望。
张老板和杨善洲素不相识却慕名已久。10多岁的时候,他就从大人们口中听说了这个“大官”经常和老百姓一起下地干活、时时处处为百姓着想的故事。后来,又听说了这个“大官”退休后不享清福却上荒山去办林场种树,20年后当林场效益显现时又无偿移交给了政府……对杨善洲愈发仰慕的同时他亦愈发困惑:人这一生辛辛苦苦打拼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要向杨善洲寻找答案。
病重的杨善洲已经无法正常说话,张老板却说自己在看到杨善洲的那一刻忽然悟出了答案:人不能只是为钱而活,自己虽然是生意人,也要像老书记一样,为社会多尽一份心。
杨善洲住院治疗后,每天都有很多当地群众和素不相识的人到医院看望。中秋节当天,四五十个农民群众自发来到医院,带着土特产和月饼看望杨善洲,祝他早日康复。潞江坝一位姓线的八旬老人不顾年老体衰,赶了几十公里的路专程到医院来看望杨善洲。老人紧紧拉住他的手,未语泪先流,许久才说出一句话:你是个大好人。
在大亮山深处,当地干部群众为杨善洲立了一座功德碑。站在功德碑前,耳边仿佛传来了那些称赞杨善洲的顺口溜:“施甸有个杨善洲,清正廉洁心不贪。盖了新房住不起,还说破窝能避寒。”“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 云南大亮山林场更名为“善洲林场”
经云南省保山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施甸县大亮山林场近日正式更名为“善洲林场”。
大亮山林场位于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酒房乡、旧城乡交界处,距县城45公里。1998年,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主动放弃到省城安度晚年的优越条件,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达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如今的林场已成为姚关、酒房、旧城等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为更好地弘扬杨善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缅怀杨善洲的感人事迹,11月9日,施甸县将大亮山林场更名为“善洲林场”,并举行大亮山林场更名暨杨善洲纪念碑、塑像奠基仪式。
事迹报告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分别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作巡回报告。杨善洲同志始终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深深感动了五省市广大干部群众。
会场内外、台上台下,广大干部群众畅谈学习的感受,讲述他们眼中、心中的杨善洲,表达向先进典型学习的决心。
2月2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700多名在京老干部和100多名北京市区县干部代表一起聆听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台上,五位报告团成员满含深情,讲述
着杨善洲同志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留下的感人故事。台下,听众聚精会神,许多人把一个个小故事、摘录要点记在笔记本上。“60年里,杨善洲想的做的都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的当下社会,特别是在建党90周年的今天,每个党员干部应该学习他无私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全国总工会老干部蒋永清深情地说。
杨善洲老人
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巡回报告会现场,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经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深情介绍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报告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报告会现场不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广大干部群众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前,全国上下正在为“十二五”良好开局奋发努力,迫切需要一批像杨善洲同志这样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对党忠诚、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实现人人争先进、事事作表率。
能容纳近千人的济南南郊宾馆俱乐部礼堂座无虚席。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使山东省党员干部深切感受到一名共产党员践行科学发展观、书写崇高人生的时代风采,感受到一名退休干部退休不退志,无私奉献、造福人民的高尚情怀,感受到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现场聆听报告会的一位老同志激动地说,杨善洲同志把自己的一生实实在在地奉献给老百姓,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本色。他的精神令人感动,不管是退休也好在职也好,都值得好好学习。一名年轻干部表示,杨善洲扎根林场20年,帮助那么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他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我们年轻人要好好学习继承,做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公仆。
“杨善洲带给了我们久违的心灵感动~”“杨善洲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宽广胸襟,永远艰苦奋斗、永远严格自律~”“共产党员就应该是杨善洲这样的~”“我们应该追随他,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河南五省市报告会现场,许多人流着眼泪听完报告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位优秀领导干部、一位老共产党员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奋斗、节俭清廉的政治本色,大德大爱、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大家一致认为,组织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很有教育意义,非常必要。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朴实无华、令人奋进,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精神激励和灵魂洗礼。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地坚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杨善洲同志的这种政治品格、崇高风范和公仆情怀值得我们学习。
学有榜样,行有准则,进有方向。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达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决心和信心,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云南省委联合举办。
家国情怀难两全 这一生他最愧对妻子
[11] 杨善洲:家国情怀难两全 这一生他最愧对妻子 坚强、辛苦、悲凉,这3个形容词是杨善洲的3个女儿对母亲的评价。杨善洲也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说过,这一辈子,他最愧对的人是妻子。 和杨善洲结婚60年,张玉珍大多数时候是孤独的。她埋怨过,在每一次无助时,她多希望丈夫能在身边给她一个肩膀,可是一次次失望让她习惯了一个人坚强;她也甜蜜过,那个在城里当大官的男人一回家就抢着干最重最累的活,让她多休息休息。现在她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孤独,10月10日这个象征十全十美的好日子却是她的灾难,这一天,那个她怨过、爱过的人离开了,如今只要有人提起“杨善洲”这3个字,她的泪水如心里的思念泛滥成灾。
把我的骨灰与你合葬
杨善洲曾想过如果有一天他去了,一定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凝聚了他20多年心血的林场上,但一向孝顺的大女儿听到这个决定后,眼泪止不住掉下来:“爹,火化我同意,但化成骨灰我要捧回来一捧,我妈活着孤苦伶仃一辈子,等到你去了还要孤苦伶仃,无论如何我也要把你的骨灰捧回来一点。”看着哽咽的大女儿,有那么一刻,杨善洲觉得自己太自私了,他只想着20多年的林场,怎么就忘记了默默陪伴他60年的妻子呢。 杨善洲闭上了眼,过往的岁月一幕幕出现在他的眼前。大女儿3岁时发高烧,妻子和母亲顶着暴雨爬山路,3个人一起掉下山崖,那时他不在。后来妻子对他说起这事时,淡淡地说了句,“那时你要是在就好了。”他想起比他小的妻子看起来比他老时,杨善洲心里阵阵难受,他甚至没有陪她好好逛过一次街,他的3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作为一个丈夫,我给了她什么,”杨善洲低喃道。 想到这,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将骨灰安葬故乡和妻子合葬。在世界的那一边,他将和妻子永远相守。
在医院那幸福的29天
1996年,张玉珍因胆结石住院。当时正值种树的关键季节,杨善洲请林场的驾驶员送妻子去医院,他选择留下种树,没有人知道他心里的焦急,一边种着树一边胡思乱想妻子会不会是得什么重病。当林场的驾驶员回来后,他赶紧去问情况,知道是胆结石后,心里松了一口气,大干3天活。在妻子住院的第3天,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看着妻子憔悴的面容,杨善洲喉头有些发哽,他带着心疼和内疚,一直照顾妻子到出院。 2005年张玉珍因肺气肿住院13天,杨善洲在妻子身边守足了13天。他每天一早都会买好早点带给妻子,并端到病床前。他会在妻子睡着后,给她掖掖被角,也会在妻子起身时,在她身后垫个枕头。这13天他总是一守就是一天,女儿们劝他也没用,每次都是到很晚才回去,“多休息休息,很快就能出院了,要什么跟我讲。”这是13天里他对妻子说得最多的话。 这两次生病,张玉珍吃了苦,受了罪,然而她却很快乐,至今她习惯给别人讲丈夫照顾她的事情,她有过幸福的29天。那个一向心里装着公家的丈夫在她痛苦时,一直守在她身边,给她最温柔的照顾。
事迹:
?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奖金20万。一向不要公家钱的杨善洲决定接受这笔奖金,经过反复思考,他把这笔钱分成了四份:10万元捐给保山一中,用于救助贫困学生;3万元捐给林场建一个护林哨所;3万元捐给当地政府给老年人建一个洗澡池;剩下的4万元留给跟自己吃了一辈子苦的妻子。
?杨善洲是出了名的孝子,母亲爱吃糖果,杨善洲便经常买来自己带回去或托人捎给母亲。1990年母亲去世前,杨善洲回家过年时发现母亲走路摇摇晃晃,于是叫了医生,并亲自在母亲的屋内搭了一张临时小床,整夜守在母亲身边,陪母亲说话,给母亲端药递水,直到9天后,母亲离开人世。
学习杨善洲
重要的是坚守一辈子—— 一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人民日报评论员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事业,是崇高的事业。在这样的事业中坚守一生,无论身居什么岗位,都会成就伟大;无论历程怎样艰辛,终将书写传奇。
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5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他两手空空离开那片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留下一名共产党员的卓然风范和浩然正气,留下身后悠长的思念和由衷的敬佩。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坚守一辈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前半辈子,杨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权,权只为老百姓所用。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过忧困,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妻儿户口留在农村,二三十年无力盖起一栋新房,三个女儿靠不上他一点关系,因为“他当官是为国家当,又不是为我们家当”。
无情未必真豪杰。几十年里,杨善洲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愧对开着农用车跑运输的孙子们。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
奋斗一辈子,需要坚忍,更需要激情。后半辈子,杨善洲离开领导岗位,发挥余热,全心为群众织就一片绿荫。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的杨善洲,信守“退休后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白手起家,捡果核做树种,在荒凉的大亮山上营造起几万亩林木,为乡亲开辟致富的道路,把价值数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在他日渐衰老的身体里,始终燃烧着尽党员职守、为群众谋利的火热情怀。
干部总是要退休的,但作为共产党员永远不退休。杨善洲常常忆起滇西抗战时与他一起抬担架的老乡,正是这样的人民,托举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到今天。回报人民的牺牲奉献,满足人民的幸福期待,是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不尽动力。这是比任何功德更崇高的使命,更值得一个人终其一生、忘我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辈子很短,用它来求取物质的享受和个人的利益,生命如随水而逝的落花,留不下一丝痕迹。把个人的奋斗融入人民的利益,一辈子很长,会以他人的幸福滋养追求,在后人的追忆中延续生命,在岁月深处写下崇高。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善洲用他的一生,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为每一位党员干部树立起光辉的楷模。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践行党的宗旨,党的生命力必定更加旺盛。
学习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将在信念的坚守中收获更灿烂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黄镇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纪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