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2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认识的反复性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简答或论述或为什么说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
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人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1、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2、人的认识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
主观意义:认识受到实践经验,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限制,所以一个正确认识
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是曲折,发展,不断升化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对社建的认识并没有完结,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将进一步深化发展。
(二)、认识的无限发展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实践也是无限发展的,因此人的认识必然是无限发展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无至穷,是认识的总规律。
(三)、实践和认识主观和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其具体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具体实践中相符合;
2、其历史统一是指主观认识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全面发展,必须与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
3、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认识超越或落后实践发展,必然导致“左”、“右”倾错误,“左”倾是主观超越客观,认识超越历史的发展阶段:“右”倾是主观落后客观,认识落后历史发展阶段。
四、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学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
3、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第三节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
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要坚持真理一元论,反正真理多元论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人的认识本性和认识任务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在广度上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一定范围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扩展;第二、在深度上,任何真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应,认识有待
深化。
(二)、二者的关系及意义:
1、二者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真理是一个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意义:
1、马列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要坚持马列主义,他也具有相对性,所以要发展它,它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所以既要坚持他,又要发展它,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论的错误。
2、**理论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的命运;**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机,力量之源。
3、马列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体制,这是要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体理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这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三、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1、二者是对立的,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谬误是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歪曲反应;
2、在一定条件下范围内,二者有着原则的界线和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
二者的联系:1、二者是统一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二者的关系:1、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范围内)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真理是具体的,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其适用的条件和
范围就转化为谬误;?真理是一个过程,如果认识落后或超越事物发展阶段,
真理就变成谬误;?真理是全面的,完整的,如果把对客观对象某一侧面的反应,当作全体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谬误向真理的转化是:?谬误回到他适用条件和范围就是真理;?从认识过程看谬误是正
确认识的先导;?在批判谬误过程中获得和发展真理;
提示: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考试重点。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实践为什么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在于它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其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是主观自身和客观实际都办不到的。
2、实践的特点在于它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唯有它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真理标准的辨证法(或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不确定性或相对性)
1、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辨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一切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它不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的检验;第二、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既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夸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性的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以及坚持它
的意义(或两者的含义及关系)
解放思想就是从落后观念和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关系:二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意义:1、背离它们就产生失误;2、坚持它们就会取得成就;3、只有继续坚持它们才能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范文二: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1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在**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认识论。它既是完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又是完全中国的,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长期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果,并且在科学实践观、认识的辩证法、哲学的认识路线、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认识规律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江的认识论内容(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改造山河
内容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及在想与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方法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2.实践及其作用
内容原理: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
实践活动,科学实践活动。
生产实际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试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的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3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对实践产生消极作用。
方法论: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做到
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
改造世界。
4.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内容原理:科学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系统化的真理性认识,它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提出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方法论: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着眼与科学理论的应用,着眼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5.认识的根本任务
内容原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方法论:占有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6.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内容原理: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但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方法论:要坚持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观点。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内容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要起主体作用。总之,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方法论:要同群众实践相结合,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8.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内容原理: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无论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方法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也是人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我们要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第一节认识论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唯物主义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
前提出发,贯彻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坚持反映论原则
2、唯心主义认识论以意识的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贯彻了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坚持先验论原则。
(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定义
可知论:是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一切唯物主义反映论都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否认人能认识世界或能彻底认识世界,其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只有马哲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定义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反映论和可知论,都与唯心主义认识论根本对立。
但也有本质区别:
A、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社会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B、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物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因而是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
不同:辩证唯物认识论:
A、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
B、把辩证法运用到反映论,揭示了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所以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能动革命反映论。
1、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
?能动的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应的客观性。
?能动的反映也具有创造性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活动。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于创造的统一,否认其摹写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其创造性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形式,关系
认识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是是简和认识的纵观。
认识主体的属性:1自然性,2意识性,3社会性,4实践性
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
主体和主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主体包括主观。
认识客体的属性:1客观性,2对象性,3社会历史性
认识客体的形式:1自然客体,2社会课题3精神客体
客体不等于客观。
二者的关系:
1、认识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
识关系。
2、二者之间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认识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即实践关系,这是人事关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关系。
3、二者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二、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点:
A、它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C、它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一)、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是处理人与人之家关系的活动。
(二)、科学实践也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常识的实践活动。
实践包含试验,试验时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作用)及其意义。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或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或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只有与人的实践需要相关的事物才成为人的认识对象;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并阐述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直接经验:是人们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上或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承认知识来自实践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
?一切认识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
?只有参加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理解和接受书本知识。
?对每个人来讲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都亲自去实践,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得来的,所以一个人不仅要实践并且要学习书本知识,接受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4、为什么说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给回答新问题提供了有关的经验材料;
?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
(三)、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我们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在一切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同时又要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意义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其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
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形象性。内容是:现象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其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内容是:事物的本质。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意义:
割裂二者的统一,片面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论认识是经验论,片面夸大理论认识否认感性认识是唯理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科学理论,反对经验主义,又要重视唯
理论反对教条主义。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1、要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要经过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一)、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意义(或由理性认识向实
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只有经过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才能达到;
2、只有经过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才能检验,修正和丰富发展理性认识。
(二)、理性认识回到(指导)实践的条件和途径(
1、回到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2、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4、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5、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和工作方法,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范文三: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news_bd”>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我们人类社会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现实指导,更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凝练的理论成果,更是理论的精华所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现实体现和运用,二者的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生动体现。因此,只有从学理层面理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从而指导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地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原则,这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现的唯物主义原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前提。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的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我们知道,1886年恩格斯在(G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就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明确阐述,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908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就批判马赫主义物是感觉的符合’这一基本前提时,对两条基本认识路线对立的原理作出了概括,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夕除此之外不可能有第三条中立的哲学路线。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而不是其它什么形式的认识论,这就开明宗义地指出了认识论坚持的唯物主义原则。换句话说,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物质决定意识。其次,唯物主义原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前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夕一目了然,这一路线首先强调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际也就是实事,而‘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强调的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在《纪念**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明确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夕所以说唯物主义原则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再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如果不坚持唯物主义原则就会脱离实际,各项工作必然会受到挫折。正如**指出的,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那就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夕。在党的历史上,不乏有不坚持唯物主义,采取主观主义态度来对待工作而最终遭受失败的事例。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首要的就要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包含的辩证原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遵循。首先,真理是一个辩证过程。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同时,一个认识的过程的完结并不代表认识的结束,从认识的发展来看,认识是一个实践和认识相互转换,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因而,人们对于真理的探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任何真理又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可见,真理性
的认识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辩证的和发展的。第二,辩证原则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遵循。思想路线是党和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产物,是一项真理性的认识。它是以客观存在的实践为原型,以党的奋斗史为参照,是对客观历史的反映;更是在对实践的接受,分析,抽象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创造性认识。党的思想路线的产生也经历了探索、挫折以及重新确立的曲折过程,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发展,党的思想路线路线得到了发展,体现在其另一种表述形态上,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中每一个词的总结凝练的时间先后大体从纵向上揭示了思想路线的发展历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探求真理永无止境,因而随着实践的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也会不断做出符合时代和实践的丰富和拓展。所以说,认识的辩证性质是实事求是路线的重要遵循。再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坚持辩证法原则,坚持认识的辩证过程性。正如**所强调的,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所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结合时代和实践,真正做到四个坚持。
二、党的思想路线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而作出的理论创新,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其中,这个实际从理论维度来看,是认识论的中国式表达;从实践维度而论,是中国道路发展历程的反映和理论总结。
从理论维度讲,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中国式表达。具体而言,中国式表达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从地域范围上来说,是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毋庸置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中国的理论创新成果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一条主线。这条主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纵向或整体来看,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发展的全过程的;另一方面是从横向或局部而言,实事求是又体现在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具体方面。二是从语言形式上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运用基础上的中国化的语言表述。如‘实事求是’一语,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德(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好写与之,留其真。’这本是一个治学问题,到清代时逐步演变为一个哲学认识论命题。’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这一概念,并对它进行新的科学的解释,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典范。正如**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夕又如与时俱进’夕这个词是**第一次将其列入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中国式表述。而这个词最早见于《周易》的与时消息或与时偕行。包含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夕的发展观。三是从基本概念范畴而言,是中共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如思想路线’夕一词是**在1929年健合**的信》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实事求是’夕的概念则是在1938年《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采用。而概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夕则是由**提出的。可见,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它所涵盖的基本概念范畴自然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
从实践角度而论,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道路发展历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工作的成败。如果思想路线正确,实际工作的开展就会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如果思想路线错误,不符合实际,就会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1957年到1976年,我们党和国家经历了严重挫折。1957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左’夕倾错误,导致我们在经济中急于冒进,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并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进而酿成了**的错误与灾难。究其根源,就是因为我们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基本形式的认识不清楚,发生了严重背离实际的偏差,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教训,我党及时调整策略,冲破思想的禁锢与樊篱,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行拨乱反正,不断解放J恩想,在经济上破除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在政治上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进而推动了党和国家历史性转折的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为党和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就如**后来谈到的,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可见,没有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就没有其他领域的拨乱反正,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统一于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揭露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主要缺陷的基础上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进而科学规定了认识的基本要素,即主体、客体以及中介等,在此基础上还阐明了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首先,马克思在引入实践观点基础上解决了何谓认识的基本问题。简言之,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这个反映有两个重点:一是这个反映是建立在实际基础上的,二是这个反映是能动的不是消极被动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认识的要素(主体和客体)是一种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进而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种反映是为达到一定目的主体在实践中自觉的反映过程,这种反映能力也会随着实践的改变而改变,发展而发展,是认识要素之间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次,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夕哲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改造世界而不仅仅是认识或者解释世界。但人类要想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就必须先做到认识世界,所以说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服务于为不同社会以及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及其社会需要的。党的思想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华,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理论结晶。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再次,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从认识的客体来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客体的本质、属性及其关系等得到暴露从而成为人的认识所要把握的对象和内容;从认识主体来看,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使人具备了认识能力,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语言得以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认识活动中,获得一定认识之后,还必须对认识结果加以判断,检验其是否正确。究竟以何为标准来进行检验,马克主义哲学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验哲学的问题。
党的思想路线的创立和发展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党的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擦报告》等文章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特色。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指出要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要反对把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初步基础。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从哲学高度批评了教条主义,为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1941年5月,《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阐明了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可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立就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而产生的,深刻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紧密相连。在**之后,**带领党和人民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二大’夕党章明确规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此外,**在实事求是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夕新时期,面对世界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取得新的成就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我党面临的新的现实。以**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强调实践发展的同时指出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实践,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党的十六大’夕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险,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命运。以**为首的党中央提出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夕这一论断突出了求真务实在党的思想路线中的重要地位。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一个持续奋斗的历史过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为党的历史经验总结也不断体现时代性,以**为核心党中央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指导,带领党和人民不断把握现实开创未来。**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夕可见,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既是实践论,也是认识论,更是方法论,是三者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统一于实践。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观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夕党的思想路线的产生发展也是以实践为基础,没有党和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就没有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凝结。可见,实践贯穿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没有离开实践的认识,也没有离开实践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统一于实践。但必须将认识论中所指的实践概念与思想路线所指的具体的实践加以区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实践是经过抽象后的与理论相对的哲学上的实践范畴,是经过抽象后的一般意义上的实践;而党的思想路线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总结,这个实践则是特指中国的实践或具体实践过程或实践活动。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发展,党的思想路线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具时代性。所以说,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而思想路线则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思想路线
体现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正是认识论中理论与实践关系在具体实际中的生动体现。
三、研究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关系的当代意义
理清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逻辑关联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思想路线将认识论、历史观融为一体的哲学逻辑,帮助我们从整体性思维出发来审视党的思想路线;也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开拓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首先,理清二者的关系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将认识论、历史观融为一体的哲学逻辑。党的思想路线是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党的思想路线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就体现为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鲜明体现了其逻辑性与历史性。历史性即党的思想路线是对党的发展历史的客观反映,逻辑性即党的思想路线不是对党和人民奋斗历史的直观的简单反映,而是经过加工之后的创造性的反映。因为党的奋斗历史具体生动,也包含迂回曲折的过程,而党的思想路线正是通过对历史的认真审视,抛弃了历史中包含的曲折性和偶然性,抓住了主流和精华而得出的规律,更加深刻的反映了历史。所以说,党的思想路线鲜明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且这个统一是包含着差异和对立的统一。
其次,理清二者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从整体J险思维出发来审视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的整体性表现在:第一,党的思想路线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的同一。党的思想路线以认识论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论、辩证法三者是同一的。追根溯源,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遵循了认识论所体现的根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加之其是一种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认识,所以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同一,如果缺少哪项原则都不能称其为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二,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三者的统一。三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特征和根本性质。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始终要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谋利益。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夕党的实事求是路线是党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毫无疑问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范畴;最后实事求是也是实际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所以i5},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体现了整体性特征。党的思想路线的整体性必然要求我们用整体性思维审视问题,从而为实践发展提供理论驱动力。
再次,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开拓理论创新的新境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重视理论创新是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如果理论落后实际,党的事业就会遭受严重挫折,这一点己经被党的历史实践所确证,所以,推动理论创新的关键就在于顺应变化着的时事,一切要顺势顺时顺实,才能够让党的事业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根据社会和时代所呈现的新情况来分析和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要把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生动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基点和源泉,要把解决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
从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新发展。
范文四: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认识
张维久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正确地应用
唯物辩证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一、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对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从总体上首先应明了它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从总体上讲,它们对世界怎
样存在和怎样发展具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没有
绝对静止和永恒不变的东西,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
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固定不变的。有些形而上学者也讲运动发展,但他们仅仅把运动发展归结为数量的增减和
场所的变更。对此,有人常提出这样的问题,运动变化凭直观经验都能感觉到,为什么形而上学瞪着眼睛不承
认呢?这里我们要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不是发生在运动的经验事实上。就运动变化的经验事
实,形而上学并不否认,他们所否认的主要是事物本质的变化,否认事物的本质是处于生灭变化之中的。他们
说事物运动变化,只是事物现象的运动变化,而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因此不能把辩证法和形
而上学的对立简单化,似乎承认运动变化就是辩证法,就算懂了辩证法;而刑而上学连简单的运动变化的经验
事实也不承认。不能这样简单地认识问题。它们之间的对立是有深刻的认识论根源的。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世界观的对立,也是两种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对立。
二、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的科学形态
辩证法思想不论在中国、在外国,古代就有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是自发的、素朴的,没有上升到理论
的高度,它是直接从生活中产生的辩证法思想。由于自发辩证法缺乏理论论证,没有达到在本质层次上揭示运
动发展变化,没有形成辩证法的概念的理论体系,因而尚不是自觉的、科学的。它虽然正确地把握了世界总的
运动发展变化的画面,却不能说明这幅画面的各个细节。因此,后来被形而上学所代替。这说明,自发辩证法
不足以克服形而上学,也难以成为人们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成为有力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自觉的辩证法,是辩证法的高级科学形态。它同古代自发辩证法有着质的区别。
第一,它把经验认识提升为形成概念系统的科学理论,达到在事物本质层次上的理性认识,达到了依据概念的
辩证本性掌握事物辩证本性的高度。第二,它是在同形而上学的自觉
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自觉地同形而上学
划清了界限,并彻底克服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第三,它是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科学
概括,是对人类认识史的科学总结。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们完成了自觉的科学的唯物
辩证法的制定,并把它应用于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应用于历史、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策和策略,形
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和世界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达
到自觉的科学形态,才成为科学的认识工具。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特征之一。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科学性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在的本性。只
有坚持唯物主义才能科学地坚持辩证法、正确地运用辩证法。列宁讲辩证法16要素时,第一条就明确提出“
观察的客观性”,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应用辩证法。可以说,辩证法按其本性来说,是唯物主义的,是实
事求是的理论和思维方法。也可以说,辩证法是老实人的方法;或者说,只有老实人,实事求是的人,尊重事
实的人,才能加以正确的应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违背辩证法情况,有的就是因为违反了辩证法的“观
察的客观性”原则。我们必须明确,尊重唯物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正确地应用辩证法的首要前
提和基本条件。谁离开这个前提,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和正确应用辩证法,而必然背离唯物辩证法。
范文五:如何认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如何认识马克思的新唯物
主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人们都承认马克思曾经进行了一场划时代的哲学革命性变革,并创立了一种“新唯物主义”哲学。但是,这场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和背景是什么,锋芒指向哪里,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内涵、特点和意义何在,所有这些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基础性问题,直到目前仍有不同说法,存在许多分歧。解决分歧的出路不在于智驳和强辩,只有深入地学习和研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尤其是马克思自己的权威表述,才能正确理解他的哲学革命性变革和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划时代意义。这里,我们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充分考虑近年来学术界有关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加以确证、辨析和概括。
一 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基础和前奏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肩负重大使命,需要回答两个重大问题:“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是怎样的”,这是世界观的内涵所不可或缺的。但是从认识的逻辑来说,这两个问题有先有后只有首先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才能知道“世界是怎样的”及处在何种状态。黑格尔由于轻视物质,把辩证运动的天性赋予了精神性概念,才导致了他根本性的失误,陷人了头足颠倒的“倒立着的”辩证法。在这个意义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在世界观中占据优先和首要的地位。
马克思一贯认为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多次表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指出:“当我们真正观察和思考的时候,我们永远也不能脱离唯物主义。”[1]马克思虽然高度评价黑格尔辩证法的重大意义,自称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但他从未忘记划清自己和黑格尔的根本界限,指出:“我的阐述方法和黑格尔的不同,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2]正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世界观中具有基础和决定地位,[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所以列宁把唯物主义的意义发挥至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但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为历时性的多样化的形态,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近代唯物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古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呈现为朴素唯物主义,也称素朴唯物主义,虽然它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它把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沦为直观的猜测和幻想,更不具科学意义。经过中世纪 的长期“冬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近代的唯物主义第一次采取了理论的形式,从世界观的视角提出了的世界的本源和存在问题。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论述了近代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认为,近代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形态是“纯粹的”唯物主义。“纯粹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针对“人”与“物”的关系而使用的概念,是指近代早期见物不见人的唯物主[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义。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近代哲学发展中,“唯物主义变得漠视人了。”[4]本来,唯物主义在世界观上表现了对物质客体的重视,但这是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人对外在世界的重视。人与世界是相互对应的,没有人也就谈不到哲学和世界观,也就不会有唯物主义。“纯粹的”唯物主义见物不见人,在强调物的意义的同时反倒把人淹没在物中,这不仅在认识上走向极端,也反映了近代早期唯物主义的单纯和不成熟,还不善于在人与物的互动中来理解世界。
人作为认识和感知的主体,永远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代哲学由本体论经过认识论到实践论,人的身影且行且近。由物到人、由人到实践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必然规律。唯物主义虽然形态各异,但存在基本共同点,即破除一切唯心主义怪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理解事物,这为一切生活常识和经验所认同。不断重复的生活经验告诉人们,现实的物都不是与人无关而存在的,物的背后是人。
因此,由物及人、在人的视野中来观[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察物就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唯物主义具有的这种不断完善的潜力和趋势,使其在发展进程中不断突破物的局限而向人靠拢。“纯粹的”唯物主义不过是唯物主义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它不可能永远地把人排除在自己的视野之外,长久地“纯粹”下去。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正是适应了唯物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成为近代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形态。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在马克思看来,“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认为“只有物质的东西才是可以觉察到的,才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只有清一色的物质自然界才以可感知的时空特性与人直接联系,构成人的感性对象,也构成哲学研究的对象;人既不是主体,也不能构成客体,他们连主客二分的水平都没达到,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物质客体或自然界。对于神,“纯粹的”唯物主义者说“丝毫不能有所知”[7];对于人,也只能从自然的层面加以理解,因为“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8].在“纯粹的”唯[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物主义者看来,人是机器,“人的一切情欲都是正在结束或正在开始的机械运动”[9].所以,人既不能构成感性对象,更不能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费尔巴哈的优长之处在于,他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人提到与自然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人也是感性象。费尔巴哈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伟大的哲学家,既经过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历史洗礼,具备有将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既成思想基础,又经历黑格尔绝对思维专制对人的极端贬斥,从而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在批判黑格尔的过程中掀起了人学的思潮。费尔巴哈在全面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思维的主体现实化、人化。他不仅要考察自然存在,而且要重视人,考察作为思维主体的人;由此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构建新哲学的过程中十分自然地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人本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导向人、融入人,以及承认人是感性对象和哲学对象的方面是杰出代表,他承接德国宗教批判的成果,[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学溶解为人本学。”[1?]所谓人本学就是指对人高度重视、把人作为世界之本的哲学学说。费尔巴哈自己表白:“我的方法是什么呢,是借助人,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又借助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为人”[11].所以,他规定:“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12];他号召:“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
近代唯物主义由“纯粹的”形态前进到人本形态,这是唯物主义自身发展的一大进步。唯物主义 只有把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且把哲学研究立足于人,及其发展和完善的时候,才能摆脱近代以来唯物主义的自发和直观的局限性,真正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人道意识的时代精神相匹配。费尔巴哈以自己对人的理想和未来的执着追求,引领唯物主义走向新生。尽管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但他能走出“纯[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粹的”唯物主义的羁绊,重视人,高扬人,把人提升为哲学研究的最高的对象这就吹响了马克思以人的实践为核心的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前奏,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重要的人学基础,具有历史性的丰功功绩。
二 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指向和新唯物主义的生成
费尔巴哈转向人本主义的历史功绩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马克思认为,面对弥漫德国的宗教神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必须高举唯物主义的大旗,用人和自然的实证事实来对抗神和绝对理念的虚拟实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和《未来哲学原理》等着作为这种实证的批判“打下真正的基础”如马克思所说:“从费尔巴哈起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的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着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着作。”[15]恩格斯认为《基督教的本质》“直截了当地[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它宣告“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虚幻反映。”成为费尔巴哈派就意味着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可是这种接受对马克思而言不是完全的“还有种种批判性的保留意见”[18],更准确地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的最终的目的地和落脚点,它只不过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19].马克思的哲学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这一大步就是详尽地发挥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保留意见”,深刻地揭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和局限性,完成划时代的哲学革命性变革,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功绩主要在于突出了人,一方面用人及其本质的异化来揭示宗教信仰的秘密另一方面又把人视为感性客体,认为人和自然是哲学之普遍的、最高的对象。但是,费尔巴哈的这种唯物主义的见解先天就带有一种弊病,即它的直观性。马克思揭露说:“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解一方面仅仅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20]费尔巴哈完全凭借外在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形成的直观、表面的感觉来认识和理解事物,根本触及不到事物的本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这种基于表面感官映像而形成的唯物主义,给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呼:直观的唯物主义。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非常经典地揭示了这种唯物主义失误的原因:“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1]马克思在这里认为不理解感性活动和实践,不能从实践的视角去观察事物,这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性的保留意见”也主要集中在实践上。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生成世界和生成人的根本的、总体性的活动,我们身边和[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我们视野所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实践的产物和结果: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历史是实践的积淀,思维以实践为动力和检验的标准,社会是实践基础上凝聚成的共同体。费尔巴哈承认他所面对的感性存在和感性现实,但却不承认它们背后的实践成因。马克思批判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22]费尔巴哈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23].从活动的视角来理解感性世界和感性,这是哲学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革命创举。从前的一切哲学,不论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要么是物质实体,要么是精神实体,从来没有哲学家把世界植根于非物非心的活动之上。费尔巴哈强调自然,又特别推崇作为自然产物的人,这已经使他远远超出一般的唯物主义者之上,但是他到达自然和人的感性存在面前后就止步了。马克思承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义基础,在他止步的实践面前,继续前进:一方面,指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和要害在于不理解实践,不能在感性面前深人一步,用其背后的实践来解说自然和人;一方面又深刻地揭示了费尔巴哈止步实践之前的原因,指出费尔巴哈和当时的德国人都忽视了一个最基本、最普通的事实,即人是有生命的类,人要生活就必须有生活资料,为了获取生活资料就必须劳动、实践和生产。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4].“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25]马克思用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感受,挖掘出实践这一历史和现实的根本动因,既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开启了哲学革命性变革的实际历程,又为新唯物主义奠基,敲响了新世界观诞生的钟声。所以,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是在唯物主义阵营发生的,针对的是费尔巴哈的直观的、人本的唯物主义,目的在于把唯物主义从直观的物的形态推进到现代的实践形态。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直接结果就是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其实这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同一过程。在叙述上我们不得不先探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批判,而后交代新唯物主义的生成。
但在实践中,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也就是新唯物主义诞生的过程,不仅时间上是同一的,操作上也是同一的。然而必须指明,这种同一性主要限于核心内容,即对费尔巴哈忽视实践的批判和对新唯物主义实践内核的论证。在表述上,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主要围绕其直观唯物主义展开,而论述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则抛开费尔巴哈个人的局限,更多在一般和普遍意义上进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侧重。所以我们看到,新唯物主义的生成在批判费尔巴哈之后进人了新章节。
新唯物主义是针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言的,旧唯物主义的缺点首先是它在方法上坚持形而上学,摒弃辩证法,更深层的弊病在于它不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从实践的视野去[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理解现实事物。实践是从前的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的最后分界线。马克思以实践为内核,对新唯物主义同时有不同称谓:与直观唯物主义相对应,称新唯物主义为“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26].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U7],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因为没有实践的唯物主义就不可能有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在批评费尔巴哈唯心史观时又说:“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人唯心主义”[28],这里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就是新唯物主义的另一种说法。
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不论哪种称谓,其共同的内涵就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这种概括巳经脱离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一般意义上推出了一种薪新的世界观。对于这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过更精彩的表达“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造、这种生产,正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M]这里直截了当地指明,实践不管其是否实体,就其生成自然界和人而言,它就是世界的终极基础和本源,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全面的、完整的、彻底的,它一经产生之后就贯彻到自然、历史、社会、宗教、思维和人及其本质等各个领域中。
关于自然界。马克思丝毫没有否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承认在人出现之前,自然界长期存在。但是,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不存在的自然界。”[3]当今的自然界没有哪一个领域未经过人化和人的染指。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重大成果就体现在,他以实践为中心对自然界进行了新的界说,区分了现实的自然界和非现实的自然界。马克思认为,凡是与人及其实践无关的自然界都不是现实的自然界,比如遥远的宏观宇宙和深层的微观粒子,它们最大的趋势和可能是构成科学研究的对象,逐步经历人化和对象化的过程而向现实世界靠拢。[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马克思指出:“被抽象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31],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是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
关于历史。必须承认,历史是逝去了的现实,是人的实践的积淀。实践对现实起支配作用,同样对历史也起支配作用,必须用实践的观点去说明历史。所以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33].关于社会生活。表面看,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各不相同,似乎难以理出头绪。可是如前所述,实践不仅生成了自然,生成了人本身,还制约着人的一切关系和活动。马克思认为,对于对象、现实和感性,要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同理,对于社会性的事物和现实也必须从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以环境和教育为例指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环[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境和教育是第一性的,对人的成长起决定和“改变作用”.马克思认为,这些人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34],在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之前,一定的实践已经铸就了环境和教育本身。
改变了的环境和教育,与人及其活动的改变相一致,而这“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5].从这些事例中马克思得出结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宗教。费尔巴哈曾对宗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上帝和神不过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工作不过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还远没有达到救世的目的,也并未指出如何摆脱宗教的桎梏。宗教的世俗基础在于生活实践,人世间的矛盾和分裂才使宗教在“云霄中”升格为“独立王国”.在马克思看来,要摆脱宗教就必须直面世俗基础,“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庭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关于思维的真理性。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神即真理、有钱即真理、有用即真理、胜者即真理等各种五花八门的真理观长期以来争议不绝。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一语中的,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关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哲学问题,费尔巴哈称之为“哲学上最高的问题”.在马克思以前,所有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离开人及其实践来抽象地议论人的本质问题。费尔巴哈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人本学主张[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不要在人之外,而应从人自身来探寻人的本质于是他从人自身中找出“类”,作为人的本质的基本要素。可是“类”又是什么呢,他说“类”就是意识,而所谓意识就是指感情、意志和爱。马克思也反对将人的本质外在化,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9],并且也同意人的本质在于“类”,但是不同意费尔巴哈对“类”的界定。费尔巴哈总是摆脱不了对人的理解常犯的两个的错误:一是脱离人的社会性,把人看成单个人;一是脱离实践,只看到人的肉体存在,而看不到人的能动的感性活动。所以,他只是从“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及其简单相加的视角来界定人的本质,完全把人的实践活动抛在一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引人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实践系统,随着实践的深入,人的本质将被逐步揭示出来。马克思首先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来界定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类本质,然后又相继提出人的发展本质、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本质,最后落实到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本质。人的实践活动铸就了多方面的社会关[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系,这些社会关系好比多条的经纬线,它们的总合和交汇,锁定了个体的人和人的个体本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植根于实践,是实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40].
三 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和意义
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伟大的哲学创造,它在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在费尔巴哈的自然和人的基础上推出了实践,并把实践运用到自然、历史、社会和认识等一切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唯物主义的面貌构建了薪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恩格斯把集中反映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所说的“天才”和“第一”,显然是指马克思精湛的实践观点。因此,若说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其“特”之处首当实践,实践是新唯物主义的首先的、第一的、基本的、普遍的特点。
但是,新唯物主义之“新”还有另一层含义,即针对旧唯物主义而言,只有在和旧[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唯物主义的比较中找出实践的独到之处,才能进一步彰显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新”,这就需要首先明确旧唯物主义是指何而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批评直观唯物主义的缺点时就圈定了旧唯物主义的范围。在马克思的视野中,旧唯物主义比较宽泛,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纯粹的”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等都属于旧唯物主义范畴;其主要缺点,即抛开实践,囿于对事物的客体的或直观的理解,则更鲜明地体现在近代、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
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忽视实践的直接后果是贬斥人的社会性,把人看成单个的孤立个体。社会性是实践的基本特性,只有社会性的人进行团体协作方式的活动,实践才能取得预想的成功。离开实践去看人,只能看到单个的人或由单个的利己主义的市民所构成的市民社会,而看不到社会的人和由实践有机组合的社会机体。所以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42]旧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在人和社会问题上的肤浅和狭窄的视野,形成了新旧唯物主义相互区别的不同特点,即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来的“立脚点”的区别。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43]立脚点显然是指社会行动或实践的根基和出发点,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而显现的直观性,决定了它只能立足于单个的市民或由他们组成的市民社会,从此立场出发,表达其利益诉求。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的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稿本中,特意把市民社会中的“市民”加上引号,用以提醒人们,这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由作为单个人的“市民”所构成的社会。马克思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这些单个人或市民就是费尔巴哈设定的“一般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一般人实际上是德国人.”[44]由于费尔巴哈不能从实践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理解人,所以[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他始终触及不到人的阶级存在。
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新唯物主义秉承实践思维方式,从人的社会关系的角度观察人,如果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单个市民所构成的市民社会,那么,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指明,人以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类本质与动物相区别人类不是单个人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实践为根基生成和组合的人的共同体。新唯物主义心胸宽广,目标远大,它所观照的不是单个人,而是人类社会或者说是社会的人类。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通过革命斗争,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说:“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45],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每一个单个人。
世界观和立脚点的分野也决定了新旧唯物主义的使命和功能的不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黑格尔认为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正确的理论就应当转移到实践中去,按照他[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的原则“改造整个世界,这是他和其他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46]赋予哲学以改造世界的功能对一个哲学家来说可以理解,但是恩格斯说这只是他们的幻想,他们根本不可能用哲学武器去改造整个世界。原因就在于,从前的一切旧哲学只注重感性直观,从根本上排斥实践,既不能用实践来理解人和世界,也更不想付诸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与证实理论和思想,在实践中改变现存的世界。费尔巴哈也一直在理论上纠结不清,他“仅仅把理论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47]同时,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理论领域内”,对于共产主义,他“只是希望确立对存在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存在的东西。”[48]马克思由此概括出新旧唯物主义的使命和意义的不同,得出一个趣锵有力的结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标签: 上一篇:关于“解构[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键入文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