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信任》课后反思
《信任》课后反思
艾 芸
汉语标准里指出:“要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熟读课文、赏析、朗读等形式,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
本节课我设计了导入;一进桃园:感受桃香;二进桃园:感受信任;三进桃园:了解主人;拓展延伸,分享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等五个大的环节,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相互间自主探究学习,最终体验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高贵品质,并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为出发点,体会信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信任》一课上完后,感觉有收获也有遗憾。首先,对于本节课的思路自己还比较满意。首先是导入环节运用优美的语言,富有诱导性的语言,“小狗领路,小猫收钱,自己摘桃,”引发学生兴趣。
正课我主要采用了三进桃林的办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一进桃园:感受桃香。为了使学生更能深刻地体会出桃园主人,对于来买桃子的客人的信任以及对于金钱的淡薄,我又采用“情境教学法”来辅助教学,通过描写桃园的景色,出示相应图片,让学生从感官上对桃园产生向往之情。二进桃林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初步感受桃林的特点---充满信任。二进桃林抓住重点词
句进行挖掘,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文中体会语言文字的意义,品味感悟桃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三进桃林、了解主人。其中二进桃林应该是一个重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除了引导学生从纸条、猫、狗这些侧面描写中去感受主人的信任之外,还在自己付款一环节让学生猜测桃林主人是怎么想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走进人物内心,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主人的信任之情。通过三进桃林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情感已有了基本感知,但仅限于此还不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感受去寻找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被人信任或信任别人的经历,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对信任的理解等来加深学生对信任的认识。
总的来看,整节课上,学生是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悟出了文中的含义,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不足之处:由于课前耽误了不少时间,因此为了配合下课时间,给学生的自己朗读时间比较少。其次,在朗读时,我发现学生朗读时缺乏感情,干巴巴的。如果我能提前范读的话,相信效果会好多了。还有,我在上课时一心考虑到公开课,用的都是教学术语,没有考虑到双语班的特殊情况,我应该像平时一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提问及引导,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紧张的原因,课堂上还是缺乏足够的等待,以致于课
堂上仍存在部分优秀学生主宰课堂,而另一部分孩子始终处在跟和赶的角度,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思考解决的问题。
范文二:爱是一种信任──《好汉查理》课后反思
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三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单元的主题。爱是什么?该怎样去表达?则是我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领孩子思考的问题。
《好汉查理》是这一单元中一篇课文,主人公查理是一个调皮而又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没有人喜欢他,而“好汉”则是他给自己戴的高帽。然而,在他与新搬来的罗伯特一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却变了,不再爱搞恶作剧,在与罗伯特一家人分别时竟郑重地对他的伙伴杰西说:“我要做个好汉”。是什么改变了他?这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的问题。
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有两个字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清晰──信任,是罗伯特和他的女儿杰西对查理的信任。这个没有人喜欢的孩子,杰西在第一次与他谈话时,是那样彬彬有礼,并没有因他自称“好汉”而不屑,却自然地也称他为“好汉查理”。这一切让查理第一次感到被人尊重的幸福。临别时,当查理郑重地对杰西说:“我要做个好汉”时,杰西那句“我从来都相信”又一次触动了查理的心。而罗伯特对查理的肯定,也让查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就这样,罗伯特一家在无意中改变了一个小男孩对生活的态度,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正是这种自然流露出的信任与尊重,注入到了他的内心,所以影响和改变了他。
在课堂上,我们都被这种信任感动着,也为查理的改变而兴奋着,同时也在思考着。于是孩子们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
聪明而调皮的赵振华同学说:“我以前犯了错误,总是被爸爸打骂,我很反感。现在我住在姑姑家,姑姑凡事总是给我讲道理,这样我就能想办法改正错误”。我随即问:“你喜欢哪一种方式?”“当然是讲道理,因为我知道姑姑相信我一定能改的。”
这时,我们班最难管、纪律最差的一名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我现在已经比以前进步了。以前我经常打架,而现在我这个缺点已经基本改了。我要感谢同学们,因为大家总是一次次原谅我,对我的进步进行鼓励。正因为大家的这一信任,我才有了改变。”
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他一定会从这掌声中一步一步走向完美。
是啊,爱是什么?爱就是一种信任。在我的教学历程中,我将把对学生的爱,融入对他们深深的信任中去,让每个生命尽显他们的精彩。
范文三:《信任》一文的教后反思
《信任》一文的教后反思
教者:邵生明
本课例在讲课的过程中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简化头绪、突出 重点、加强整合、重视诵读、积累,加强语文教学的字、词、句、 和读、写的训练。
阅读教学,新课标指出: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
更注重遵循教学规律,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主动读书,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诱导, 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说自己最想说的话, 干自己最想干的事。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会,会中创。这样的课 堂应是开放的,民主的,自由平等的,课堂始终属于学生的,学生 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利于学生发展和创造的,是 我们每个教师要达到的境界。这是自己在课改以来上的最好的一堂 课,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努力。
范文四:信任与不信任的政治哲学反思
政治与法律 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8 朝“涩
信任与不信任的政治哲学反恩
宋桂祝2 董春宇1 大连 沈阳 110004)(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116029;2(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摘 要]从政治哲学的二元思维框架中提出两个对应的概念:信任与不信任,在对比与参照下理解二者在 现实民主政治中的确切含义与意义,提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既需要信任也需要不信任,由政治不信任的态度出发 产生政治信任的判断。 [关键词]信任政治;不信任政治;信任判断;不信任态度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8—0008—02 在政治哲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出现 政治得以稳定和发展,所以,信任在一 任在其中容易被表达和听到,而且其假 3 “双线对举”的二元思维的阐释方法。(1 定程度上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信任 定的理由容易被公平地评价为有效或 这一方法是以冲突求和谐的政治思维 和民主也被看作是解决集体决策和组 者被驳倒,那么由于某种原因这种透明 织集体行动既区别又相互补充的方式, 性给公民们提供了保证,它就是值得信 的基础,是理解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分 信任成为公民社会指导和训练政府、组 任的。当代政治学著作也认为如果政府 析工具。本文借鉴了这一方法,将“信任与不信任”在比较中明晰地划出界限, 织和协调集体行动能力的关键要素。 运行良好,那么公民应当信任政府。然 在现实与理想间架构桥梁——实现从 “信任可以充当令人满意的社会协调手而,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不信任政治到信任政治。 旱显著下降的趋势,导致公民政治参与 段,一个能够促进牢固信任关系的社
会,一定能够给予更少的管理和更多的 指标显著下降,尽管从逻辑上公民“应 自由。”L3j 该”去信任政府,但由于公民不可能充 一、信任与不信任
但是(信任具有内在的自相矛盾 分地知道他们所信任的政府的必要信 性:一方面信任促进了相瓦合作,减少 息,公民的能力也限制了他们通常是不 信任与不信任不是一对反义词,信任是一种判断。不信任是一种态度。信 了信息成本与权力成本;同时由于某种 可能信任政府的。 任是在基本的认知 原因接受了他人对某些利益问题的自 根据安东尼?吉登斯对信任的定 条件的基础上作出 由决定权,也就增加了受他人伤害的可 义:“信任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一组特定 判断,判断的前提是能够了解被信任者能性。基于前者的原因,理性的人们在 结果或事件,对某个人或制度的信心, 的利益和动机,在确信足够了解和知道 利益判断的基础上,会接受一定量的潜 在那里信心表示对另一个人的诚实或 被信任者考虑到信任者的利益,并激发 在受到伤害的风险,以换取合作可能给 爱,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知识)的正确 代表信任者的利益去行动时,信任才能 双方带来的好处。信任给人们提供了安 性的信念。”这一定义使我们注意到政 产生。正如哈丁从理性选择原理对信任 全感,减少了复杂性。但对政府的信任 治环境中存在信任的关键是认为抽象 的解释一样,“就某一事情而言,说我信 也会使人们减少参与政治决策,这与个 原则的代理人(政府)拥有共同利益,或 任你,意味着关于该事情我有理由期望 人应对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享有发言 者在最低限度上没有恶意。但是公共选 你为了我的利益行事,因为你有充分的 权的强烈的民主期望是相矛盾的(因为 择理论却认为,政治领导人和所有为政 理由这么做(这螳理由以我的利益为基 民主是从对政治权威的不信任中产生 府所雇佣的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础。换言之,说我信任你意味着我有理 出来的。而且在有政治的地方,往往信 的(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促进公共利 由期望你因为你自己的原因,在相关事 任状况并不佳。 益。大政府是自利的选择者在公共领域 情上作为我的代理人行事。你的利益暗 含着我的利益。”L2 3因此(信任应是相互 不信任不是信任的对立面,而是一 理性选择的结果。正是因为政治家和官 种态度,以这种态度,认知和假设不断 僚都不得为自己的利益努力,人们就应 的,其前提假设是充分考虑到他人的利 益取向,在具有共同利益或相同身份的 地被检验和细查,它调节着信任的分 该不信任政府,利用宪政制度,把政府 配。这种态度以及源自这种态度的实践 的作用限制到最低的限度。?41所以,四方 基础上,经重复交往或多次博弈,信任 在一个民主政体中是必要的(以便证实 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含义就是公民不 文化将以默示或习惯的方式逐步形成 和发展。在民主制度下这种信任文化将 哪些是被证明为能经得起不信任检验 应该信任政府,并且要提防政府。麦迪 的核心假设。,种政治制度,如果不信 逊的看法就是,任何拥有权力的人至少 促成公民对政府的支持与合作,使民主 [作者简介】董春宇(1975,),女。吉林吉林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研究方向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论。 宋桂祝(1976-),男,山东潍坊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歧府与政治。 图
万方数据
政治与法律麟敢于部学刊2009 年第8期 部分地怀有为他们自身利益而滥用权 环境中给信任者提供有关被信任者可 任的意识。以便更加深入地掌握被信任 者(政府)的有关信息。迈克尔?沃尔泽 靠性的重要信息。这两个条件共同构成 力的动机,即政府官员会有不为公民利 益服务的动机。 一个范围,在这一范围内,信任能被给 指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 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当然 予并受到保护,产生有保证的信任。这 需要信任者与被信任者双方的努力,一 不是所有的政治活动都称得上是美德 二、从不信任政治到信任政治 的行为,只有具有公共精神,“牺牲一切 方面作为被信任者的政府必须是“负责 任的政府”。要在制度上保证公平与公 纯粹的个人和私人目的,持续地认同和 因信任与不信任是一对奇怪的组合,追求公共的善”才是公民美德的核心含 正,及时地对公民的需求给予回应,使 极为它们并不能涵盖所有可能性。在积 政府成为公民表达公共利益的代言者( 义。培养公共精神,并不是要求公民都 少 的信任与积极的不信任之间,不是缺是利他主义者,面是在公共背景下合理 实现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的利益或 府不信任就是缺少信任。在公民对待政 身份趋同。但是,在信任政府的同时不 地追求自我利益,“有远见的”而非“短 或的立场上有三种可能:信任、不信任、 视的”自我利益,有助于促进他人利益 能放弃个人的权利,利用宪政制度限制 者两者都不是。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 们不应该一般地信任政府或是绝对地 政府。自由主义政治学也认为,制度比 的自我利益。 不信任政府,更多的时候 所以,民主政治的发展既需要信任 公民教育更能解决政治问题。对制度的 是处于二者之 间。 信任是对全体人员信任的简化。从不信 也需要不信任,一方面,信任是集体行
处于最佳状态下的民主政治需要 任政治到信任政治的桥梁是制度信任。 动的基石(没有信任,社会无法高效运
制度信任是向被包括在某些制度之内 转;另一方面,利益一致形成信任,而社 信任。因为它是借助于协商和承诺的政 或生活于某些制度之下的行为者们提 会必然包含利益冲突,这决定了社会运 治,如果没有了信任,人们只能选择退 行有赖于有效监督,有赖于适度和健康 供动机和选择的实际安排。假定信任产 出,而不是协商。民主是建立在信任基 生于不信任的有效的检验程序(这种程 的不信任。从不信任的假设和态度出 础上的一种社会秩序。在民主的环境 发,不断地检验和验证,作出是否信任 序的制度化本身就是有效的和充分的。 中,人们不是通过必然性而是通过信任 制度是行为的强制性因素,它对众多不 的判断。从不信任政治的态度中产生信 感而互相结合成为一种有秩序的状态。 任政治的判断,在信任政治中不断地推 信任政治进行检验与监督,并将这种检 詹弗兰科?波吉注释托克维尔的民主治 讨方法制度化,从中培养出政治信任。 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理理论时提出“如果要维护共和社会的存续,私人之间的信任可能是最需要在 这是因为制度安排的健全与持久给人 人们之间广为传播
们对这种制度化的不信任检讨方法的 参考文献: 的道德品质。”凸?尽管 [1]任剑涛(政治哲学的问题架构与思想 有效政府是公民彼此信任所需要的,但 效能充满了信心,认为政府在制度有效 地检验下应当或可能被信任。 资源U](江海学刊,2003(2)( 面不够有效,当今政府在使公民们免受彼此伤害方 [2][3]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华 另一方面公民作为政治信任者要 使公民间个人信任下降, 夏出版社,2004( 成为“责任公民”。好公民是由积极参与 裁有所下降不无关系。这与政府在反对不良行为的强制性制
[4]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 公共事务来标示的,公民成员在政治上 当今的政治环境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何要使信更成熟,更有社会信任感,有更多的社 本身并不必然产生信任,但重要的是如 [5]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 会参与者,以及“主观上有更大的公民 任的风险最小化以增加政治行为能力”。政治参与培养了参与人合 [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的利益或身份( 信任度。一是使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 作的技巧和在集体行动中共同分担责 责任编辑侯琦 趋同;二是在共同的政治 (上接第35页) 地区的经济发展。构建新疆能源大通 组织中,中国、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 衡性。中诬国家存在着资金厦乏,许多 坦是石油和天然气净进口国,俄罗斯、 大型项目都依赖于中国的投入。寻找利 道,将促进国内外市场的连接,向东西 两端延伸和拓展,最终将西接中亚经济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油气生 益的切合点是实现瓦利互惠。中?国家 产业结构的特征是资源密集型,而中国 圈,东联亚太经济圈,还可使西部地区 产国和出口国。建立统一的能源市场, 与内地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联成一体, 产业结构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高速发 联合资本、资源、劳动力、技术和生产能 展的中国经济需要有稳定的能源供应, 形成东西南北中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这 力等,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形成生产一提因此,交通运输和能源贸易显然是中国 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 供一消费的独立能源结构,也可以扩大
到上合组织观察国,如,印度、伊朗、蒙 与中亚国家互补性最强的合作领域。 价值。 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大 古等。 4(努力构建中国新疆一中亚能源陆 3(选择适合的合作方式。中亚各国 上通道。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我 型石油企业(积极进入中亚地区和国际 经 国向西开放的前沿,接近世界最大的经 公司同台竞争,在竞争中努力走向全球 地 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处于领先 贸、能源、旅游市场,具有开发中亚、西 市场。参与中亚的能源开发,修建中亚 济位的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经 通向中国的石油管道,并以此为契机( 亚、南亚、俄罗斯和欧洲市场的巨大潜 外受到来自国家管理层的严格控制,对 力。因此,可以以开发新疆石油、天然气 实现我国石油工业跨国经营的宏伟目 塔开放程度低,阻碍其经济快速发展。 标,为发展外向型石油市场打下坚实的 及铺设管道从里海和中亚地区进口能 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坦是最贫穷的国家,而且在世界上属于落后国家。这 源为中心,充实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网 基础。 等跨越欧亚大陆的基础设施,推进沿线 责任编辑宫秀芬 种状况加剧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 团
万方数据
范文五:信任与不信任的政治哲学反思
信任与不信任的政治哲学反思,政治与法律,
董春宇 宋桂祝 约3511字
[摘要]从政治哲学的二元思维框架中提出两个对应的概念:信任与不信任,在对比与参照下理解二者在现实民主政治中的确切含义与意义,提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既需要信任也需要不信任,由政治不信任的态度出发产生政治信任的判断。
[关键词]信任政治;不信任政治;信任判断;不信任态度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8-0008-02
在政治哲学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出现“双线对举”的二元思维的阐释方法。这一方法是以冲突求和谐的政治思维的基础,是理解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本文借鉴了这一方法,将“信任与不信任”在比较中明晰地划出界限,在现实与理想闻架构桥梁——实现从不信任政治到信任政治。
一、信任与不信任
信任与不信任不是一对反义词,信任是一种判断,不信任是一种态度。信任是在基本的认知条件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判断的前提是能够了解被信任者的利益和动机,在确信足够了解和知道被信任者考虑到信任者的利益,并激发代表信任者的利益去行动时,信任才能产生。正如哈丁从理性选择原理对信任的解释一样,“就某一事情而言,说我信任你,意味着关于该事情我有理由期望你为了我的利益行事,因为你有充分的理由这么做,这些理由以我的利益为基础。换言之,说我信任你意味着我有理由期望你因,为你自己的原因,在相关事情上作为我的代理人行事。你的利益暗含着我的利益。”因此,信任应是相互的,其前提假设是充分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取向,在具有共同利益或相同身份的基础上,经重复交往或多次博弈,信任文化将以默示或习惯的方式逐步形成和发展。在民主制度下这种信任文化将促成公民对政府的支持与合作,使民主政治得以稳定和发展,所以,信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信任和民主也被看作是解决集体决策和组织集体行动既区别又相互补充的方式,信任成为公民社会指导和训练政府、组织和协调集体行动能力的关键要素。“信任可以充当令人满意的社会协调手段,一个能够促进牢固信任关系的社会,一定能够给予更少的管理和更多的自由。”
但是,信任具有内在的自相矛盾性:一方面信任促进了相互合作,减少了信息成本与权力成本;同时由于某种原因接受了他人对某些利益问题的自由决定权,也就增加了受他人伤害的可能性。基于前者的原因,理性的人们在利益判断的基础上,会接受一定量的潜在受到伤害的风险,以换取合作可能给双方带来的好处。信任给人们提供了安全感,减少了复杂性。但对政府的信任也会使人们减少参与政治决策,这与个人应对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享有发言权的强烈的民主期望是相矛盾的,因为民主是从对政治权威的不信任中产生出来的。而且在有政治的地方,往往信任状况并不佳。
不信任不是信任的对立面,而是一种态度,以这种态度,认知和假设不断地被检验和细查,它调节着信任的分配。这种态度以及源自这种态度的实践在一个民主政体中是必要的,以便证实哪些是被证明为能经得起不信任检验的核心假设。一种政治制度,如果不信任在其中容易被表达和听到,而且其假定的理由容易被公平地评价为有效或者被驳倒,那么由于某种原因这种透明性给公民们提供了保证,它就是值得信任的。当代政治学著作也认为如果政府运行良好,那么公民应当信任政府。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导致公民政治参与指标显著下降。尽管从逻辑上公民“应该”去信任政府,但由于公民不可能充分地知道他们所信任的政府的必要信息,公民的能力也限制了他们通常是不可能信任政府的。
根据安东尼?吉登斯对信任的定义:“信任可以被定义为关于一组特定结果或事件,对某个人或制度的信心,在那里信心表示对另一个人的诚实或爱,或者对抽象原则(技术知识)的正确性的信念。”这一定义使我们注意到政治环境中存在信任的关键是认为抽象原则的代理人(政府)拥有共同利益,或者在最低限度上没有恶意。但是公共选择理论却认为,政治领导人和所有为政府所雇佣的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的,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促进公共利益。大政府是自利的选择者在公共领域理性选择的结果。正是因为政治家和官僚都不得为自己的利益努力,人们就应该不信任政府,利用宪政制度,把政府的作用限制到最低的限度。所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含义就是公民不应该信任政府,并且要提防政府。麦迪逊的看法就是,任何拥有权力的人至少部分地怀有为他们自身利益而滥用权力的动机,即政府官员会有不为公民利益服务的动机。
二、从不信任政治到信任政治
信任与不信任是一对奇怪的组合,因为它们并不能涵盖所有可能性。在积极的信任与积极的不信任之闯,不是缺少不信任就是缺少信任。在公民对待政府的立场上有三种可能:信任、不信任、或者两者都不是。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们不应该一般地信任政府或是绝对地不信任政府,更多的时候是处于二者之间。
处于最佳状态下的民主政治需要信任,因为它是借助于协商和承诺的政治,如果没有了信任,人们只能选择退出,而不是协商。民主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秩序。在民主的环境中,人们不是通过必然性而是通过信任感而互相结合成为一种有秩序的状态。詹弗兰科?波吉注释托克维尔的民主治理理论时提出“如果要维护共和社会的存续,私人之间的信任可能是最需要在人们之间广为传播的道德品质。”尽管有效政府是公民彼此信任所需要的,但当今政府在使公民们免受彼此伤害方面不够有效,使公民间个人信任下降,这与政府在反对不良行为的强制性制裁有所下降不无关系。当今的政治环境本身并不必然产生信任,但重要的是如何要使信任的风险最小化以增加政治信任度。一是使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的利益或身份趋同;二是在共同的政治环境中给信任者提供有关被信任者可靠性的重要信息。这两个条件共同构成一个范围,在这一范围内,信任能被给予并受到保护,产生有保证的信任。这需要信任者与被信任者双方的努力,一方面作为被信任者的政府必须是“负责任的政府”,要在制度上保证公平与公正,及时地对公民的需求给予回应,使政府成为公民表达公共利益的代言者,实现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的利益或身份趋同。但是,在信任政府的同时不能放弃个人的权利,利用宪政制度限制政府。自由主义政治学也认为,制度比公民教育更能解决政治问题。对制度的信任是对全体人员信任的简化。从不信任政治到信任政治的桥梁是制度信任。制度信任是向被包括在某些制度之内或生活于某些制度之下的行为者们提供动机和选择的实际安排。假定信任产生于不信任的有效的检验程序,这种程序的制度化本身就是有效的和充分的。制度是行为的强制性因素,它对众多不信任政治进行检验与监督,并将这种检讨方法制度化,从中培养出政治信任。这是因为制度安排的健全与持久给人们对这种制度化的不信任检讨方法的效能充满了信心,认为政府在制度有效地检验下应当或可能被信任。
另一方面公民作为政治信任者要成为“责任公民”。好公民是由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标示的,公民成员在政治上更成熟,更有社会信任感,有更多的社会参与者,以及“主观上有更大的公民行为能力”。政治参与培养了参与人合作的技巧和在集体行动中共同分担责任的意识,以便更加深入地掌握被信任者(政府)的有关信息。迈克尔?沃尔泽指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当然不是所有的政治活动都称得上是美德的行为,只有具有公共精神,“牺牲一切纯粹的个人和私人目的,持续地认同和追求公共的善”才是公民美德的核心含义。培养公共精神,并不是要求公民都是利他主义者,面是在公共背景下合理地追求自我利益,“有远见的”而非“短视的”自我利益,有助于促进他人利益的自我利益。
所以,民主政治的发展既需要信任也需要不信任,一方面,信任是集体行动的基石,没有信任,社会无法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利益一致形成信任,而社会必然包含利益冲突,这决定了社会运行有赖于有效监督,有赖于适度和健康的不信任。从不信任的假设和态度出发,不断地检验和验证,作出是否信任的判断。从不信任政治的态度中产生信任政治的判断,在信任政治中不断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剑涛,政治哲学的问题架构与思想资源[J],江海学刊,2003(2)。
[2][3]马克也?沃伦,民主与信任[M],华夏出版社,2004。
[4]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