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1、(2013凉山州)如图,菱形ABCD中,∠B=60°,AB=4,则以AC为边长的正方形ACEF的周长为( )
A.14 B.15 C.16 D.17
考点:菱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
分析:根据菱形得出AB=BC,得出等边三角形ABC,求出AC,长,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出AF=EF=EC=AC=4,求出即可.
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BC,
∵∠B=60°,
∴△ABC是等边三角形,
∴AC=AB=4,
∴正方形ACEF的周长是AC+CE+EF+AF=4×4=16,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性质,正方形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关键是求出AC的长.
2、(2013?自贡)如图,将一张边长为3的正方形纸片按虚线裁剪后,恰好围成一个底面是正三角形的棱柱,这个棱柱的侧面积为( )
3、(2013?雅安)如图,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AEF是等边三角形,连接
AC交EF于G,下列结论:①BE=DF,②∠DAF=15°,③AC垂直平分EF,④BE+DF=EF,⑤S△CEF=2S△ABE.其中正确结论有( )个.
4、(2013?十堰)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DC=3,AD=5,∠C=60°,则下底BC的长为(
)
5、(2013?牡丹江)如图,在△ABC中∠A=60°,BM⊥AC于点M,CN⊥AB
于点N,P为BC边的中点,连接PM,PN,则下列结论:①PM=PN;②
∠ABC=45°时,BN=PC.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③△PMN为等边三角形;④当
6、(2013?遵义)如图,将边长为1cm的等边三角形ABC沿直线l向右翻动(不滑动),点B从开始到结束,所经过路径的长度为( )
7、(2013台湾、23)附图为正三角形ABC与正方形DEFG的重迭情形,其中D、E两点分别在AB、BC上,且BD=BE.若AC=18,GF=6,则F点到AC的距离为何?( )
A.2 B.3 C.12﹣4 D.6﹣6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过点B作BH⊥AC于H,交GF于K,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ABC=60°,然后判定△BDE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DE=60°,然后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求出AC∥DE,再根据正方形的对边平行得到DE∥GF,从而求出AC∥DE∥GF,再根据等边三角形的边的与高的关系表示出KH,然后根据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即可得解. 解答:解:如图,过点B作BH⊥AC于H,交GF于K,
∵△ABC是等边三角形, ∴∠A=∠ABC=60°,
∵BD=BE,
∴△BDE是等边三角形,
∴∠BDE=60°,
∴∠A=∠BDE,
∴AC∥DE,
∵四边形DEFG是正方形,GF=6,
∴DE∥GF,
∴AC∥DE∥GF,
∴KH=18×﹣6×﹣6=9﹣3﹣6=6﹣6,
∴F点到AC的距离为6
故选D. ﹣6.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对边平行,四条边都相等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高线等于边长的倍,以及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综合题,但难度不大,熟记各图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8、(2013菏泽)我们规定:将一个平面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平面图形的“面线”,“面线”被这个平面图形截得的线段叫做该图形的“面径”(例如圆的直径就是它的“面径”).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则它的“面径”长可以是
,(或介于和之间的任意两个实数) (写出1个即可).
考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专题:新定义;开放型.
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最长的面径是等边三角形的高线;
(2)最短的面径平行于三角形一边,最长的面径为等边三角形的高,然后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求出最短面径.
解答:解:如图,
(1)等边三角形的高AD是最长的面径, AD=×2=;
(2)当EF∥BC时,EF为最短面径,
此时,(
即=)=, , 2
解得EF=. 所以,它的面径长可以是,(或介于和之间的任意两个实数). 故答案为:,(或介于和之间的任意两个实数).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读懂题意,弄明白面径的定义,并准确判断出等边三角形的最短与最长的面径是解题的关键.
9、(2013?铁岭)如图,在△ABC中,AB=2,BC=3.6,∠B=60°,将△ABC绕点A按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得到△ADE,当点B的对应点D恰好落在BC边上时,则CD的长为 1.6 .
10、(2013?宜昌)如图,点E,F分别是锐角∠A两边上的点,AE=AF,分别以点E,F为圆心,以AE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D,连接DE,DF.
(1)请你判断所画四边形的性状,并说明理由;
(2
)连接EF,若AE=8厘米,∠A=60°,求线段EF的长.
11、(2013?天津)如图,在边长为9的正三角形ABC中,BD=3,∠ADE=60°,则AE的长为 7 .
12、(2013聊城)如图,在等边△ABC中,AB=6,D是BC的中点,将△ABD绕点A旋转后得到△ACE,那么线段DE的长度为 .
考点: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分析:首先,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D=3;然后根据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推知△ADE为等边三角形,则DE=AD.
解答:解:如图,∵在等边△ABC中,∠B=60°,AB=6,D是BC的中点,
∴AD⊥BD,∠BAD=∠CAD=30°, ∴AD=ABcos30°=6×=3.
根据旋转的性质知,∠EAC=∠DAB=30°,AD=AE,
∴∠DAE=∠EAC+∠BAD=60°,
∴△ADE的等边三角形, ∴DE=AD=3,即线段DE的长度为3.
故答案是:3.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13、(2013? 德州)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EF的顶点E、F分别在BC和CD上,下列结论:
①CE=CF;②∠AEB=75°;③BE+DF=EF;④S正方形ABCD=2+.
其中正确的序号是 ①②④ (把你认为正确的都填上).
14、(2013?黄冈)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BD为中线,延长BC至E,使CE=CD=1,连接DE,则DE= .
15、(2013?黔西南州)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DF=DE,则∠E= 15 度.
16、(2013年广东湛江)如图,所有正三角形的一边平行于x轴,一顶点在y轴上.从内到外,它们的边长依次为2,4,6,8,?,,顶点依次用
A1、A2、A3、A4、?表示,其中A1A2与x轴、底边A1A2与
A4A5、A4A5与A7A8、?均相距一个单位,则顶点A3的
坐标是
,A92的坐标是
解析:考查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及找规律的能力。由图知,
A3的纵坐标为:
A2A3?sin600?1?2
而A2的?A3?1,1?1,??
横坐标为:A2A3?sin300?2??1,由题意知,A2的纵坐标为?1,?A2?1,?1?,容易发现A2、1
2
A5、A7、?、A92、?这些点在第四象限,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A2、A5、A7、?、A92、?的下标2、5、7、?、92、?有规律:92?2?30?3?2??31?1??3,?A92是第31个正三角形(从里往外)的右端点,?A92?31,?31?
17、(2013福省福州1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的坐标为(﹣2,0),等边三角形AOC经过平移或轴对称或旋转都可以得到△OBD.
(1)△AOC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OBD,则平移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AOC与△BOD关于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 ;△AOC绕原点
O顺时针旋转得到△DOB,则旋转角度可以是 度;
(2)连结AD,交OC于点E,求∠AEO的度数.
考点: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平移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1)由点A的坐标为(﹣2,0),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到△AOC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OBD,则△AOC与△BOD关于y轴对称;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AOC=∠BOD=60°,则∠AOD=120°,根据旋转的定义得△AOC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DOB;
(2)根据旋转的性质得到OA=OD,而∠AOC=∠BOD=60°,得到∠DOC=60°,所以OE为等腰△AOD的顶角的平分线,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OE垂直平分AD,则∠AEO=90°. 解答:解:(1)∵点A的坐标为(﹣2,0),
∴△AOC沿x轴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OBD;
∴△AOC与△BOD关于y轴对称;
∵△AOC为等边三角形,
∴∠AOC=∠BOD=60°,
∴∠AOD=120°,
∴△AOC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DOB.
(2)如图,∵等边△AOC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DOB,
∴OA=OD,
∵∠AOC=∠BOD=60°,
∴∠DOC=60°,
即OE为等腰△AOD的顶角的平分线,
∴OE垂直平分AD,
∴∠AEO=90°.
故答案为2;y轴;120.
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旋转前后两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也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性质以及平移的性质.
18、(2013?湖州)如图,已知P是⊙O外一点,PO交圆O于点C,OC=CP=2,弦AB⊥OC,劣弧AB的度数为120°,连接PB.
(1)求BC的长;
(2)求证:PB是⊙O的切线.
点E为AB的中点,连结DE.
(1)证明DE∥CB;
(2)探索AC与AB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时,四边形DCBE是平行四边形.
(1)如图1,在等边△ABC中,点M是B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B、C),连结AM,以AM为边作等边△AMN,连结CN.求证:∠ABC=∠ACN.
【类比探究】
(2)如图2,在等边△ABC中,点M是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C),其它条件不变,(1)中结论∠ABC=∠ACN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拓展延伸】
(3)如图3,在等腰△ABC中,BA=BC,点M是BC上的任意一点(不含端点B、C),连结AM,以AM为边作等腰△AMN,使顶角∠AMN=∠ABC.连结CN.试探究∠ABC与∠ACN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范文二: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教学设计
河北省三河市第八中学 王彬
一、教材分析:
《等边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对轴对称图形的研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有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的感受。轴对称是对称中重要的一种。轴对称有哪些性质?怎样画一个轴对称图形?怎样用对称性来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
二、学情分析: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引入新课,通过动手操作,通过观察、猜想、归纳、证明引导学生发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论依据。
三、设计理念:通过对两个三角形全等性质的研究,将前后知识很好的连接起来,复习等腰三角形,延伸至等边三角形。通过类比、分析来区分、识记这两部分的性质及判定;借助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
四、教学目标:
1、熟记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前后知识的衔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会用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通过探究发现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经历通过等边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感受到等边三角形用作很多的图案设计,是设计师们喜爱的图形之一。
五、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性质及判定定理;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论依据。并会利用相关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证明和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发现,定理的推导和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理论依据,以及定理的灵活运用
七、教学过程:
九、体验与反思: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
1、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能只用两三节课讲解,应当向任子钊先生所说:数学的思想方法讲解,要在平时的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渗透熏陶。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只是局限在“一半”而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个定理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才成立。
2、重在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画图,结合图像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3、本节课的讲解相对成功,但还需完善,随学生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
4、应当让学生明白,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够提供思路方法,但必要的代数计算,严格的理论推证是不能被替代的。
范文三:等边三角形
等腰/等边三角形复习
上次作业训练回顾 求角度问题
1. 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为40°,则另外两个角分别为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50°,则它的一条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12 B.15 C.16 D.18
4.已知:如图1,P、Q是△ABC边BC上的两点,且BP=PQ=QC=AP=AQ,求:∠BAC的度数.
图1
AABC中,∠B=∠C,FD⊥BC于D,DE⊥AB于E,∠AFD=158°,则∠EDF等于=__________. 5. 如图
2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是6,一个外角是120°,则它的周长为( )
A
F
图2 图3 图4
6. 如图3,在Rt△ABC中,∠B=90°,ED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交BC于点E.已知∠BAE=10°, 则∠C的度数为( )
7.如图4,AB=AC,AD=AE,∠BAD=40°,则∠CDE=_______. 8.如图5,△ABC中,AB=AC,BD=BC,AD=DE=EB,则∠A为( )
A.30° B.36° C.45° D.54°
D
C
EB
D
B
E
C
图5 图6 图7 9.如图6,△ABC中,AB=AC=BD,那么∠1与∠2之间的关系满足( ) A.∠1=2∠2 B.2∠1+∠2=180°
C.∠1+3∠2=180° D.3∠1-∠2=180°
10.如图7,AC⊥BC,AC=BC,CD⊥AB,DE⊥BC,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 ) A.1个 B.2个 C.5个 D.4个
1
11.如图8,∠A=90°,E是BC上一点,A点和E点关于BD对称,B点、C点关于DE对称,求∠ABC和∠C的度数.
图8 12.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线段的问题
1.已知:在△ABC中,AB<AC,BC边上的垂直平分DE交BC于点D,交AC于点E,AC=8cm,△ABE的周长是14cm, 求:AB的长。
2.等腰三角形中,两条边的长分别为4和9,则它的周长是
3.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两部分的差为3,则腰长为 .
4.已知:在△ABC中,AB<AC, 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DE交BC于点D,交AC于点E,AC=8 cm,△ABE的周长是14 cm,求AB的长.
5.如图,DE是ABC中AC边的垂直平分线,若BC=8厘米,AB=10厘米。 则?EBC的周长为( )厘米 A.16 B.28 C.26 D.
18
2
C
B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
② ③
证明题
例1. 已知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各边上分别取D、E、F,使AD=BE=CF,AE、BF、CD两两交于G、H、K三点,求证:?GHK为等边三角形。
例2:B、C、E在同一直线上,△ABC、△DEC是等边三角形,BD交AC于Q,AE交CD于P,求证: (1)BD=AE;
(2)△CPQ是等边三角形; (3)PQ∥BC。
A
D
B C E
3
课后训练题目
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F分别是各边上的一点,且DE⊥BC、EF⊥AC、FD⊥AB,则△DEF是等边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E
变式1: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D、E、F分别是各边上的一点,且AD=BE=CF.试说明△DEF是等边三角形.
变式2:△ABC为正三角形,∠1=∠2=∠3,△DEF为等边三角形吗?说明理由.
变式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分别延长CA、AB、
BC到A′、B′、C′,使AA′=BB′=CC′,则△A′B′C′是等边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4
E
A′
B
2:如图所示,已知:AB=BC=AC,CD=DE=EC,求证:AD=BE.
B
A
D
C
www.czsx.com.c
5
2:如图所示,已知:AB=BC=AC,CD=DE=EC,求证:AD=BE.
BADC
www.czsx.com.c
5
如图,等边△ABD和等边△CBD的长均为a,现把它们拼合起来,E是AD上异于A、D两点的一动点,F是CD上一动点,满足AE+CF=a.
E、F移动时,△BEF的形状如何
?
6
范文四:等边三角形
1、12边形的对角线一共有 条。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是2:3:7,则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三角形。
1
已知AD 是等腰三角形ABC 的高,且AD=2BC ,则△ABC 底角的度数为( )
A、45° B、75° C、45°或75°或15° D、60°
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为50°,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25° B、40° C、25°或40° D、大小无法确定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2,-2),在y 轴上确定一点P ,使△AOP 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 有( )
A 、2个 B、3个 C、4个 D、5个
已知点P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a ,-2),关于y 轴对称点为(1,b ),那么点P 的坐标为
7、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为8和10,则它的最短边a 的取值范围是 ,它的最长边b 的取值范围是
8、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300, 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 (A)150 (B)600 (C)150或600 (D)不确定.
9、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和底边所夹的角等于( ).A.顶角 B.顶角的一半 C.顶角的2倍 D. 底角的一半
10、如图,在⊿ABC 中,AB=AC,且BE=CD,BD=CF,则∠EDF 的值是( )
A.180°-2∠B B. 180°-∠B C.∠B D.90°-∠B
1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 则腰长a 的取值范围是( )A.a>6 B.a<3>3>
12、如图,在△ABC 中,BE 是角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 。求证:∠2=∠C+∠1
13、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 到D, 又延长BA 到E ,使AE=BD,连接CE,DE 。求证:△CDE 为等腰三角形
14、已知:在△ABC 中,AC=BC,∠ACB=90°,过点C 作CD ⊥AB 于点D ,点E 是AB 边上一动点(不含端点A 、B ),连接CE ,过点B 作CE 的垂线交直线CE 于点F ,交直线CD 于点G (如图①).
(1)求证:AE=CG;
(2)若点E 运动到线段BD 上时(如图②),试猜想AE 、CG 的数量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3)过点A 作AH 垂直于直线CE ,垂足为点H ,并交CD 的延长线于点M (如图③),找出图中与BE 相等的线段,并证明.
1、(1)问题发现
如图1,△ACB 和△DCE 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 ,
填空:①∠AEB 的度数为 ;
②线段AD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2)拓展探究
如图2,△ACB 和△DC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0, 点A 、D 、E 在同一直线上,CM 为△DCE 中DE 边上的高,连接BE .请判断∠AEB 的度数及线段CM 、A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9,△ABC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BD=CD,∠BDC=120°,E 、F 分别在AB 、AC 上,且∠EDF=60°,求△AEF 的周长.
3、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外以直角边AC 为边作正△ACD,AE ⊥CD 于E,
BD、AE 交于F, 连接CF, 求证:△CDF 为等腰三角形
4、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3cm ,宽减少1cm ,面积保持不变,若长减少2cm ,宽增加4cm ,面积也保持不变,求原长 方形的面积。
5、解不等式(3x-2)(2x-3)>(6x+5)(x-1)+15
6、先化简,再求值(3a +2b )(2a -3b ) -(a -2b )(2a -b ) ,其中
7、已知9a
22(x +px +8)(3x +q ) 乘积中不含x 2项和x 3项,求p ,q 的值。
8、n -6a =-1.5, b =14 b -2-n 与-2a 3m +1b 2n 的积与5a 4b 是同类项,求m ,n 的值
范文五:等边三角形
如图,过边长为 1 的等边△ ABC 的边 AB 上一点 P,作 PE⊥AC 于 E,Q 为 BC 延长线上一 点,当 PA=CQ 时,连 PQ 交 AC 边于 D,则 DE 的长为( )如图,在等边△ ABC 中,D 为 BC 边上一点,E 为 AC 边上一点,且∠ADE=60° ,BD=3, CE=2,则△ ABC 的边长为( )如图所示,在等边△ ABC 中,点 D、E 分别在边 BC、AB 上,且 BD=AE,AD 与 CE 交于 点 F,则∠DFC 的度数为( )如图,等边△ ABC 中,点 D、E 分别为 BC、CA 上的两点,且 BD=CE,连接 AD、BE 交 于 F 点,则∠FAE+∠AEF 的度数是( )40如图, 等边△ ABC 中, 若 BP=l, 则∠APD AB=3, P 为 BC 上一点, D 为 AC 上一点, CD= 23, 等于( )
如图,在正三角形 ABC 中,D,E,F 分别是 BC,AC,AB 上的点,DE⊥AC,EF⊥AB, FD⊥BC,则△ DEF 的面积与△ ABC 的面积之比等于( )7、如图,已知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 ABC 纸片,点 E 在 AC 边上,点 F 在 AB 边上,沿着 EF 折叠,使点 A 落在 BC 边上的点 D 的位置,且 ED⊥BC,则 CE 的长是( )21、如图,等边△ DEF 的顶点分别在等边△ ABC 的各边上,且 DE⊥BC 于 E,若 AB=1,则 DB 的长为( )37、如图,△ ABC 为边长是 5 的等边三角形,点 E 在 AC 边上,点 F 在 AB 边上,ED⊥BC,且 ED=AE,DF=AF,则 CE 的长是( )100、如图,在边长为 4 的等边三角形 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高,点 E,F 是 AD 上的两点,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8如图, △ ABC 是边长为 6cm 的等边三角形, 被一平行于 BC 的矩形所截, AB 被截成三等分,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1、如图,在 Rt△ ABC 中,∠C=90° ,BD 平分∠ABC,交 AC 于 D,沿 DE 所在直线折叠,使 点 B 恰好与点 A 重合,若 CD=2,则 AB 的值为( )13如图,A、C、E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DAC 和△ EBC 都是等边三角形,AE、BD 分别与 CD、CE 交于点 M、N,有如下结论:①△ACE≌△DCB;②CM=CN;③AC=DN.其中, 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15、如图,已知△ ABC 和△ CDE 都是等边三角形,AD、BE 交于点 F,则∠AFB 等于(32、)、如图,已知等边△ AEB 和等边△ BDC 在线段 AC 同侧,则下面错误的是()
84A、△ ABD≌△EBCB、△ NBC≌△MBDC、DM=DCD、∠ABD=∠EBC如图,C 为线段 AE 上一动点(不与点 A,E 重合) ,在 AE 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 ABC 和正三角形 CDE, AD 与 BE 交于点 O,AD 与 BC 交于点 P,BE 与 CD 交于点 Q,连接 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 ②PQ∥AE;③AP=BQ;④DE=DP;⑤∠AOB=60度. 恒成立的结论有. (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如图,一个足够大的五边形,它的一个内角是 120° ,将 120° 角的顶点绕一个小正三角形的 中心 O 旋转,则重叠部分的面积为正三角形面积的( )39、如图,AC=BC,AC⊥BC 于 C,AB=AD=BD,CD=CE=DE.若 AB= 2,则 BE=(55、)如图,P 是等边三角形 ABC 内一点,∠APB、∠BPC、∠CPA 的度数比为5:6:7,以 AP 为边作正△ APD,连接 DC,则△ PDC 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 )95
如图, 等边三角形 ABC 内有一点 P, 过点 P 向三边作垂线, 垂足分别为 S、Q、R,且 PQ=6, PR=8,PS=10,则△ ABC 的面积等于( )65如图, △ ABC 是等边三角形, P 是 BC 上任意一点, PD⊥AB, PE⊥AC, 连接 DE. 记△ ADE 的周长为 L1,四边形 BDEC 的周长为 L2,则 L1 与 L2 的大小关系是( )6667、已知等边△ ABC 的边长为 2,则其面积为()如图所示,△ ABC 为等边三角形,AQ=PQ,PR=PS,PR⊥AB 于 R,PS⊥AC 于 S,则四个 结论正确的是( ) ①点 P 在∠A 的平分线上;②AS=AR;③QP∥AR;④△BRP≌△QSP.69如图,已知△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 B、C、D、E 在同一直线上,且 CG=CD,DF=DE,则∠E=度.如图,△ ABC 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 BDC 是等腰三角形,且∠BDC=120度.以 D 为顶点作一个60° 角,使其两边分别交 AB 于点 M,交 AC 于点 N,连接 MN,则△ AMN 的周长为.
如图,等边三角形ABC内有一点P,过点P向三边作垂线,垂足分别为S、Q、R,且PQ=6,
PR=8,PS=10,则△ABC的面积等于( )
65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P是BC上任意一点,PD⊥AB,PE⊥AC,连接DE.记△ADE
的周长为L1,四边形BDEC的周长为L2,则L1与L2的大小关系是( )
66
67、
已知等边△ABC的边长为2,则其面积为( )
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AQ=PQ,PR=PS,PR⊥AB于R,PS⊥AC于S
,则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
①点P在∠A的平分线上;②AS=AR;③QP∥AR;④△BRP≌△QSP.
69
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DF=DE,则∠E=
度.
如图,△ABC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且∠BDC=120度.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于点M,交AC于点N,连接MN,则△AMN的周长为
.
142、
如图,正三角形
A1B1C1的边长为1,△A1B1C1的三条中位线组成△A2B2C2,△A2B2C2的三条中线又组成△A3B3C3,…,如此类推,得到△AnBnCn.则:
(1)△A3B3C3的边长a3=
;
(2)△AnBnCn的边长an=
(其中n为正整数).
162、
如图,D为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AD=BD,BP=AB,∠DBP=∠DBC,则∠BPD=
度.
如图所示,在△ABC中,分别以AB、等边△ACE、等边△BCF.AC、BC为边在BC的同侧作等边△ABD, (1)求证:四边形DAEF是平行四边形;
(2)探究下列问题:(只填满足的条件,不需证明)
①当△ABC满足
条件时,四边形DAEF是矩形;
②当△ABC满足
条件时,四边形DAEF是菱形;
③当△ABC满足
条件时,以D、A、E、F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存在.
如图,P
是等边三角形ABC内的一点,连接PA,PB,PC,以BP为边作∠PBQ=60°,且BQ=BP,连接CQ.
(1)观察并猜想AP与CQ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PA:PB:PC=3:4
:5,连接PQ,试判断△PQ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2、
已知:如图,正△ABC的边长为a,D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延长AB至E,使BE=CD,连接DE,交BC于点P.
(1)求证:DP=PE;
(2)若
D为AC的中点,求BP的长
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PCD是等边三角形.
(1)当AC、CD、DB满足怎样的关系时,△ACP∽△PDB;
(2)当△ACP∽△PDB时,求∠APB的度数.
36、
已知如图,B是AC上一点,△ABD和△DCE都是等边三角形.
(1)求证:AC=BE;
(2)若BE⊥DC,求∠BDC的度数.
37、
已知: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和△CBN都是等边三角形,AN、BM交于点P,由
△BCM≌△NCA,易证结论:①BM=AN.
(1)请写出除①外的两个结论:
;
(2)求出图1中AN和BM相交所得最大角的度数
;
(3)将△ACM绕C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使A点落在BC上,请对照原题图形在图2中画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不写作法,保留痕迹);
(4)探究图2中AN和BM相交所得的最大角的度数有无变化
(填变化或不变);
(5)在(3)所得到的图形2中,请探究“AN=BM”这一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如图,D为等边三角形ABC的边BC上的一点,以AD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DE,连接BE. (1)求证:BE=CD;
(2)分别取BE、CD的中点M、N,连接AM、AN、MN,试判断△AMN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64、
看图回答下面问题:
(1)如下图,已知:直线m∥n,A、B为直线n上两点,C、P为直线m上两点.请写出图中,△ABC和△ABP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下图,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ABC,P是BC边上一点,且PB=1,以PB为一边作正三角形PBD,求△ADC的面积;
(
3)如下图,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ABC,P是BC边上一点,且PB=2,以PB为一边作正三角形PBD,求△ADC的面积;
(4)根据上述计算的结果,你发现了怎样的规律?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依据下图予以证明;
(5)如下图,有一块正三角形的草皮ABC,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将三角形草皮ABE移植到三角形的草皮
,并保持其面积不变,请你AEC的右侧,成为一块新的三角形草皮ADC(A、E、D三点要在一条直线上)
画图说明如何确定点D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