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2016年毛概开卷考试论述题
2016年毛概开卷考试论述题
发布时间:2016-01-12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背景:国内:“**”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是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国际: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正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走上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勃勃生机,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式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未进行过的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充分肯定了**的理论,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前五点为第一题答案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三个有利于”是评价和判断它的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的依据是什么?)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6、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范文二:毛概1dao8章论述题 开卷考试必备 加强整理版.doc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5.**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6.**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7.正确认识**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特别是在“**”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思想。
8.**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XX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的重新确立和发展(**贡献):1.“**”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2.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4.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所谓理论精髓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又体现最本质的东西。正是由于这个精髓,才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2.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十六大依赖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5.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谈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思想路线,它包括:1、一切从实际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实事求是有重大的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意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只要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取得进步和发展。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分
析了中国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使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发展壮大,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国情,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最终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一旦偏离了实施求实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可能受到损失。如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放弃革命领导权,使得革命受到重大损失。在十年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由于没有认识中国国情,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导致轻率地发动了**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受损严重。由上可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进步,发展,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章:新民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2.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动力是工人和农民。3.领导:帝国主义要将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只有它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4.性质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4.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的斗争形式。3.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中国成立,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3.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社会。
2.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3.二战后的国际形式。4.由过渡时期条件决定的(经济,政治,思想,干部)。5.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经验、教训):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相合作道路。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3.正确分析农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5.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关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的许可范围内进行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提出了计划指标必须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观点,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直盯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的观点。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容,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内涵:(1)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1.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来看,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之所以没有搞清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离开生产力抽象谈社会主义,误以为只要不断改变生产关系,提高共有程度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以季节斗争为刚取代生产力发展,更没认识到社会主义还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2.从中国具体国情看,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更加突出,解放发展生产力问题就更重要。3.从时代特征看,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都在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只有突出发展生产力发展在社会主义本质中作用,才能自觉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不断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并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2)突出情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1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技水平2 社会主义本质轮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3.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深化的认识,也是党实现其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打过,能不能解决号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着,选择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相信它能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1.只有紧紧抓住这个要务,党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承
担起历史责任,因为不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住过统一和促进世界和平号都要靠发展2.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加强党的群众基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想前进,通过多待人的努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人民得到更多实际利益,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3.也只有靠发展才能税负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社会主义和住过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总之,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都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3.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3.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4.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民族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4.三步走战略的内容: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三步走战略的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2.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3.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4.提出了战略具有长期性。
6.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友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目的,是改革与稳定的基础。2.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当今的世界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4.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理论: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三个有利于思想内容:**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4.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5.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扩展到能源、交通的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4.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注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谓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7.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 8.按生产要素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9(正确认识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10.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的必然性:1.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11.分配理论的的发展过程:党十四大以来,提出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12.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范文三:毛概开卷考试重点
毛邓开卷考,咱们手机开Q上空间考,不转的考试来我空间看咯~考完就删咯~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决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就是把、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 (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伞が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实践与新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
**提出中国是“新主义”。这揭示了中国实践与新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 A、新主义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B、新主义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范畴。
C、新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D、新主义的前途是经过新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总之,新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次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2、新主义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60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主义总路线的内容,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3、如何理解新主义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主义,根本的标志是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2)由于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主义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3)无产阶级对中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第四章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义改造的,
中国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了。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
3、为什么说新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新社会中,存在5种经济成分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中基本的阶级力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天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天迹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邓天迹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总之,邓天迹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巍た
答:A、改革开放以来,邓天迹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巍が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B、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中国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浴が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巍が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
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本文转自天迹社区,原文地址:http://www.99tianji.com/tianji334872.html
范文四:毛概开卷考试重点
毛概卷考重点开开开开开开
第一章
1、克思主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P4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克思主的中国化,就是将克思主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相合。马马马马马马
,1,就是运用克思主解决中国革命、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和改革的。马马马马马
,2,就是把革命、建和改革的践和史提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升理。马马马马
,3,就是把克思主植根于中国的秀文化之中。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2、科学展的主要内容,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P36
科学展,第一要是展,核心以人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根本方法是兼。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第二章
1、事求是是思想路的基本内容,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P48
党的十二大通的《中国共党党章》明确指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出:党的思想路是一切从出,理系,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事求是,在践中真理和展真理。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1,根本前提:一切从出,马马马马马2,根本途径:理系马马马马马 ,3,和核心:事求是,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4,根本目的和条件:在践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中真理和展真理马马马马马马 马。
2、事求是思想路的重要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P52
,1,它是克思主在克思主中国化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践程中的运用、展和丰富。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2,它是制定并行正确的政治路的思想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基。马马
,3,它是加党的思想作建和提高能力的重要内容。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的和核心是事求是,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以理形表出来的党的思想路,是由事求是、一切从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理系和持践是真理的准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构上看,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系、互相通、互相充的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系。马“马”马马马马事求是是唯物、法、三者相一的概括,它体了主和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客、理和践的具体的史的一,包含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了一切从出、持理与相一的原,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正确地把握事物展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事程中,什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要解放思想,怎科学地理解理新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持事求是的思想路,就要大力弘与精俱
神,推理新,不断拓克思主新境界,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1,与,就是党的全部理和工作要体代性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俱,
把握律性,富于造性。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2,践基上的理新是社会展和革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的先。马马
,3,理新必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4,理新必服于、落脚于践新。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5,新必建立在求真的基上。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第三章
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践与新民主主革命理之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的系,
毛提出中国革命是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新民主主革命。示了中国革揭命践与新民主主革命理之的系: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A、新民主主革命的是无。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B、新民主主革命属于世界无革命的范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畴。
C、新民主主革命的指思想是克思主。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D、新民主主革命的前途是新民主主逐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渡到社会主。马马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之,新民主主革命理和中国革命践,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二者既有区又有系。马马马马“马”“马二次革命和其
功于一役的思想都是的。”马马马马
2、新民主主革命路的主要内容是什,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P60 1948年《在晋干部会上的》中完整地表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述了新民主主革命路的内容,就是无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封建主和官僚
马马马马马马 本主的革命。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革命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1,无的是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是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新民主主革命理的核心。区新旧两不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同范畴的民主主革命,根本的志是革命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掌握在无手中是掌握在手中。
2,由于帝国主要把中国成它的殖民地,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由于中国民族的弱性和妥性,中国革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史地落到了中国无及其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革命不能由任何的和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任何的政党充当者,只能必由无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充当者。马马马马
3,无中国革命的是通自己的政党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来的,无只有在其政党的下,才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能完成自己的史使命。马马马马马
第四章
1、我国是如何社会主改造的,马马马马马
中国共党的、手工和本主工商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的社会主改造。马马马马
,1,社会主改造:通合作化道路,把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民个体逐社会主集体的理和践。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1953步年,中国村马马马马马马始了互助合作运。到1956年底,基本了合作化。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2,手工社会主改造:通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社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会主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理和践。马马马马马马马 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
和逐渡的,从手工生合作小、手工供步步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合作社,再展手工生合作社。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马个体手工的社会主改造。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3,本主工商社会主改造:通国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家本主的形式,将民族本主逐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社会主步
的理和践。中国共党本主工商采取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政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策。中国本主工商的改造包括分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社会主的者。步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随着本主工商改造的完成,作一个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被消了。
社会主三大改造是指建国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初期,中国共党在全国范内的于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本主工商和手工行的社会主改造。其中,于本主马马马 马马马马工商的社会主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社会主三大改
造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利完成,新中国从新民主主社会
向社会主社会渡造了条件。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2、如何中国确立社会主基本制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度的重大意,马马
答:社会主制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度的确立是中国史上最深刻最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大的社会革,也是20世中国又一次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划代的史巨。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入到社会主新代,后来中国社会的展和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步奠定了的基。第一,社会主制度的确立,中国代化的建造了制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度条件。第二,社会主制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马马马马马马料的主人.第三,中国社会主制马马马马马马度的确立,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一改了世界政治步强了社会主的格局,增
力量,世界和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平生了极影响。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方大国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入了社会主社会,是世界社会主运史上又一个史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性的大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利。第五,社会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明了克思主的真理性,而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且以其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性的理原和,丰富和展了
克思主的科学社会主理。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3、什新民主主社会是一个渡性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社会,
在新民主社会中,存在5马马马 成分
中国社会的构成主要表三中基本的力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量,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和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步矛盾逐成国内的主要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矛盾。
第五章
1、怎全面、准确地把握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平于社会主马马马马马马马 本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平多年来离生力抽象地社会主,把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多束生力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本属性的西当作社会主原加以“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固守,把多在社会主条件下有利于生力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展的本主西当作辟加以反的史教,深邃的思考,造性地社会主本行了新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概括,深化了社会主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首先,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社会主的本平提出了于社会主本的科学断: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是解放生力,展生力,消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达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到共同富裕。其次,真会社会主本的科学内涵。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最后,社会主本的重要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之,小平社会主本所作的理概括,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科学社会主理既是持和承,又是展和新,我真正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搞清楚什是社会主、怎
建和展社会主个,并在践中造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出充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活力的社会主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
2、什展才是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硬道理,展是党政国
的第一要,马马
答:A、改革放以来,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平在史的基上
一再了展社会生力的重要性。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1992年他提出了展才是“马硬道理的”马马马 著名断。
第一,展才是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硬道理,把展生力作社
会主的根本任,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符合克思主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展社会主制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展才是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硬道理,是社会主践
教马马马马马马马 的深刻。
第三,展才是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硬道理,是适代主化的
需要。
B、把展作政国的第一要是由中国共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党的政地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位所决定的,是政律的深化,也是党所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承担的史任的需要。中国共党的政地位是人民的,而人民之所以中国共党,从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根本上是因它能中国民富国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振强
中。只有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抓住展个政国的第一要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党才能自己在新世新段的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史任。马马马马马
3、如何理解党必始代表中国先生力的展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要求,
答:始代表中国先生力的展要求,就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是党的理、路、、方、政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策和各工作,必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努力符合生力展的律,体不断推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社会生力的解放和展的要求,尤其要体推先生力展的要求,通展生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一,始代表中国先生力的展要求,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大力促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先生力的展,是中国共党站在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代前列,保持先性的根本体和根本要求。
第二,人社会的展,是先生力不断取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代落后生力的史程。社会主代化必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立在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达生力的基之上。
第三,先生力的展是同生系、上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系在一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起的。党要始代表中国先生力的展要求,就要使生系和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上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先生力的
展要求。
第四,人是生力中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最活的因素。党要始代表中国先生力的展要求,就必充分全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体人民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极性、主性、造性,不断提高
工人、民、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知分子和其他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和科学文化素,不断提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高他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技能和造才能。
第五,党要始代表中国先生力的展要求,必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大力推科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和新,技步努力生力的跨越式展。先生力是用先科学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技武装起来的生力。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初段的科学内涵及理意马 ,
答:A:第一,我国社会已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是社会主社会。我
必持而不能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离社会主。第二,我国
的社会主社会在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初段。我必从个
出,而不能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超越个段。前一含明
的是初段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的社会性,后一含明了我
国中社会主社会的展程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度。
B理意:马马马马
1,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是科学社会主的展,一探索社会步
主社会的展律,具有重要指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2,是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平理的基石,是党制定行路方政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策的根本依据,保了改革放和社会主代化建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利行。
3)在践中马“”左警惕右主要是防止的有力思想武器。
2、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康社会斗目的新要求,提出了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那些要求,
a) 增加展性,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努力又好又快展
b)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大社会主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益和社会公平正马
c) 加文化建,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d) 加快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展社会事,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e) 建生文明,基本形成能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源源和保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生境的构、增方式、消模式
3、如何持党的基本路,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1,持党的基本路,必建中心,,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2,马持党的基本路,必以唯物主和史唯物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主的立、点和方法,正确理改革放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和四基本原的系,把二者在建中国特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色社会主的践中一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起来。,3,毫不地持党的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本路,把以建中心同四基本原、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改革放两个基本点一于建中国特色社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会主的大践。马马马马马马马
第七章
1、如何正确社会主社会的基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矛盾,
社会主社会的基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矛盾仍然是生系和生力之的矛盾、上建筑和基之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矛盾,它不但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穿于社会主社会的始,是推社会主社会不断前的根本力第二,系地明了社会主社会基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矛盾的性和特点。第三,提出了通社会主制马马 马马第四,在明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中国社会主社会基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分析了矛盾状况和性的基上,毛一步
中国的社会矛盾。党的十一 马马马马马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平充分肯定了毛于社会主社会基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矛盾的理,
同他在史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教的基上,社会主社
会的基本矛盾,特是社会主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初段的基本矛盾状况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践中丰
富和展了一理,社会主改革提供了理基。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2、怎全面中国的社会主改革,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由改革所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担的任所决定的。革命既然要大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幅度地改落后的生力,就必然要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多方面地改生系中
不适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生力展的部分,改上建筑中不适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基化的部分,改一切不适生力展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管理方式、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于代化大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市体制确立体制改革的目,
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程,到马马马马20世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末,社会主市体制在我国已初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确立。在全面改革中,体步制改革是重点。体制改革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面。马马改革使中国生了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翻天覆地的史性化。它深刻改了中国的面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量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地马马马马 位。
3、什中国的展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 离不世界,
,1,当今的世界是放的世界,是世界展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史的深刻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是生社会化和商品、市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展的必然果。在放的世界中不行放政
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展,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甚至会国家和民族来灾马马 。
,2,中国的展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离不世界。是中国展史
的深刻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中国作一个展中的大国,在
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代化的程中存在着多困和,要解决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些,就必行外放,外放不是了解决当前建中的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矛盾和困,而且也是我国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马期展的客要求。
范文五:银行会计期末开卷考试论述题答案整理
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
三、存贷款利率(如何看待这两次利率调整)
1我国近四年来首次启动非对称降息,降息减轻了企业利息的负担,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同时,贷款利率的下调,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减负,刺激贷款需求。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流动性,提高了资金的供给量。 ---企业
2降息说明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乐观 ,上半年经济数据不乐观 ,降息有利于释放有效投资需求,刺激居民消费。---居民
3. 此次降息,在股市跌跌不休的情况下,降息有着浓厚的救市意味。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此次降息也有着“驱赶”储蓄资金进入股市的意味。降息会导致债券收益率降低,从而降低贴现利率,提高股票的内在价值,对股价的上涨有催化作用,利好股市。---股市
4. 利率市场化,会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和提高储户的回报,社会利益更大;但对享受惯丰厚存贷差的银行来说,经营面临挑战。但同时也会促进银行的创新和多元化经营。---银行
5连续降息,虽直接目的是稳增长,绝非鼓励房地产,但流动性宽裕后,在楼市复苏的现状下,必有部分资金流入房地产。更关键的是,政策支持的自住性房贷,成本快速下跌,相当于央行为自住客降房价,自然会激励自住客贷款购房。国家应出台政策,防止这一利好的扩大。 ---房市
因此, 综合考虑, 我们认为此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对银行的影响属于负面, 考虑到存款利率上浮, 将使银行的净息差和盈利能力受损, 将使银行2012年的净利润增长面临一定的下降压力, 对2012年上市银行净利润的负面影响在10%左右
目前不对称降息的靴子已经落地, 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迈进对银行股短期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长期影响还要观察, 但是银行股如果在此处降息下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极端的低估值和较为稳健的业绩增速将使得银行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下半年银行股可能还会获得温和的绝对收益, 但是基本不可能获得相对收益。
一.谨慎性原则(含义;举例说明银行会计中如何贯彻)
谨慎性原则又称审慎性原则、稳健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紊隋况下做出会计判断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不抬高资产或收益,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加以合理估计。实施谨慎性原则对商业银行有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商业银行合理估计经营中的风险损失,及时、足额提取准备金,促进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有利于充分披露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有利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同国际惯例接轨,促进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1)利息收入的核算。在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下,银行利息收人到期不可能全额收回,按照财政部现行规定,利息收人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计人当期收益,但按2002年1月1日《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贷款的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时,应转为非应计贷款单独核算(非应计贷款是指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应计贷款是指非应汁贷款以外的贷款) 。当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时,应将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利息予以冲销。从应计贷款转为非应计贷款后,在收到该笔贷款的还款时,首先应冲减本金;本金全部收回后,再收到的还款则确认为当期利息收入。对于2000年以前纳入损益的应收利息,分5年冲销,这对解决银行历史遗留问题起了较大的作用,同时从政策上不再让银行垫付资金纳税,从而减少了银行的不必要亏空。
(2)呆账准备金的核销。呆账准备金制度考虑了谨慎性原则在我国银行业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由于提取比例过底和呆账核销条件过多,很多银行呆账难以核销。2001年5月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与呆账核销管理办法》.在呆账的认定、呆账准备的计提、呆账的核销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
一是呆账准备税前扣除的计算基数有所扩大。原来的规定中,呆账准备税前扣除部分仅限于各种贷款资产、银行卡透支和助学贷款业务提取的呆账准备。新办法则将银行的各种垫款业务一并纳人到统一的规范当中,资产范围扩大到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全部资产。它包括贷款类资产(包括抵押、质押、担保等贷款.以及由金融企业转货并承
担对外还款责任的国外贷款,但不包括委托贷款和代理贷款) 、垫款类资产(包括银行卡透支、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和进出口押汇) 、投资类资产(包括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但不舍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确定期末价值的证券投资和购买的国债本息部分的投资) 、短期应收类资产[包括应收利息(不古贷款应收利息) 、应收股利、应收保费、应收分保账款、应收租赁款等债权和股权,以及拆出资金。
二是提取比例有所放宽。原来规定接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现行规定银行可根据自身不同风险程度的情况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至100%之间提取。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呆账准备的比例,减少了呆账风险。
三是原币提取呆账。规定按各类风险资产的不同币种和规定比例,分币种计提呆账准备,这样就有效地规避了汇率风险。
(3)多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新制度要求金融企业对可能发生损失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扩大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要求金融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对包括短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内的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新制度对滥用谨慎性原则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予以严格规范。新制度第四十五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第四十五条还规定:金融企业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应当合理计提.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如有确凿证据表明金融企业不恰当地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而设置秘密准备的。应当将其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并在报表附注中说明事项的性质、调整金额。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另外。在第五十八条中还规定:金融企业因滥用会计估计而多提或少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转回的当期,应当遵循原渠道冲回或补提的原则,不得作为增加当期利润处理。以上规定.提高了资产质量.缩小了企业利用
资产减值准备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
(4)负债的揭示。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必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金融企业存在着大量的表外业务,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或有事项。诸如商业票据背书转让、贴现与再贴现、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各种担保韭务等经济现象越来越多的发生在商业银行的日常业务之中,这无疑会对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实际经济生活中确已出现过由于或有事项给金融企业造成巨额损失的案例。新制度规定了或有事项确认的条件、披鼹的方式、金额的确定方法等相关内容,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可以更好地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稳健的会计信息。《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在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金融企业应当将其作为负债:该义务是金融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金融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符合上述确认条件的负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单列项目反映。在第一百二十七条和第一百三十条则分别对或有负债金额的确定、披露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可以看出,以上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不少计负债的要求,最终达到合理反映金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目的。
二.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和意义)
存款准备金历次调整一览表
从经济运行角度来看,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中国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将由21%回落至20.5%,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则降至17%。根据2012年1月末的人民币存款余额80余万亿元的总量计算,此次央行将一次性释放约4000亿元资金(据央行网站)。这是央行在今年内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自去年12月5日以来的第二次降准行为。
不足:
第一,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放松或紧缩银根的—个有效的工具。但是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缺乏应有的弹性和灵活性,使中央银行在确定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上都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明显缺陷是起不到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的作用,还需借助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辅助。
第二,在我国,中央银行收取存款准备金着重于重点工程、农业等投资,而这些投资均是无保证支付能力的,这样势必影响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进而影响银行的清偿能力。
第三,从实施效果上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效果受整个社会经济货币需求状况的制约。即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商业银行拥有足够的超额准备;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整
个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法定准备金只是改变了货币供给的潜在规模,可能不是立即奏效。
中央银行运用这一工具就可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控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使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平衡,进而起到充当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
(1)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对商业银行而言,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则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其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数额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2)促进商业银行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商业银行的新增存款之中可用资金比例比原来降低,在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自我约束管理体制下,促使商业银行更重视存款工作,以便进一步增强资金实力。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交纳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另一方面又必须向央行借入再贷款或回购央行票据弥补信贷资金缺口,增加了再贷款或票据的利息支出。因此,准备金率的上调客观上促
使商业银行更能够灵活使用各种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调拨和使用的效率,促进了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
(3)促进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有效地降低不良贷款。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供应量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决定乘数大小从而决定派生存款倍增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派生存款和货币供应量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弹性系数很大,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将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信用主要靠贷款的发放进行的,准备金政策的调整将使商业银行更加审慎地发放贷款,在同业拆借市场更加审慎地运作,首先保证自身的流动性需求。由于商业银行分工越来越模糊,对资金需求就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当一家商业银行资金偏紧时,其他的商业银行也随之偏紧。所以,全社会的流动性抽紧,其结果将会是,商业银行将更加谨慎地发
放贷款,从而导致贷款增幅出现明显回落。同时,部分银行出售债券,还将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资产结构。从长期看,新增贷款减少,贷款投向更加审慎,新增不良贷款也将有所减少。但另一方面,依靠快速发放贷款,作大分母以此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做法将失灵。目前商业银行更应从不良贷款的存量上下功夫,进行盘活、清收、重组,以其更好的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因此,中央银行通过增大或降低存款准备率来调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伸缩,以达到稳定通货的政策目的,因而存款准备金制度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一项有效工具。
四.分析银行会计的风险与防范
银行会计的风险
(一) 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银行的会计核算是银行部门的主要任务,也是银行业的基础工作。很多银行的风险都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因此,银行会计的风险贯穿于银行的每一笔实际发生的会计业务中。
(二) 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主要指银行会计人员在办理结算业务中出现的风险。结算业务是银行的一个重要的中间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票据的支付数量日益上升,会计人员在结算中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主要包括:1.票据的结算风险;2.电子汇划的结算风险;3.信用卡的结算风险。
(三) 管理风险
银行会计的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人员素质参差不齐;2.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
善;3岗位职责不清。
(四)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分为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四类。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很低。但是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危及银行的生存。
(五) 监督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重账务核算,轻账务核对,使稽核制度形同虚设,不利于稽核职能的发挥,稽核工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的发生,给银行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防范化解银行会计风险的要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1.不断加强银行制度的建设。“业务要发展,制度要先行。”也就是说,要防范和化解银行会计风险,首先就是要不断的加强银行制度的建设,其次要不断的完善银行内部的控制,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化解银行会计风险。首先要建立会计内控管理的责任体制,不断地强化银行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各级领导) 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意识,使银行的内部充满了强烈的内控氛围,这样才能把银行会计风险的系数降到最低。其次,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检奄清理,针对薄弱的环节,增强其风险防范的意识。
2.不断提高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想不断的提高银行会计上作人员的素质,就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会计风险防范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加强业务的培训,以及职业的道德教育,以此来防范和化解银行会计风险。
3.不断加强银行会计的电子化管理。随着我国市场迅速走向信息化,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要不断的加强银行会计的电子化管理,防止不法分子严利用计算机作案。首先,要不断的加强银行会计部门和科技部门之间的合作,使计算机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有效的符合会汁所需的工作。其次,加强银行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实现有效的加强银行会计的电子化管理,更好的防范化解银行会计风险。总之,随着我同银行会计风险的越来越多变化和扩人化,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和化解成r 我国银行的蕾点,只要严格做好防范化解银行会计风险的四大要点,重视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意识,才能真正有效的做好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
4.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形成会计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会计工作操作规程是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保证。必须建立科学完善,职责明确的内部管理体系,实行会计内部管理领导责任制。要对银行会计工作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作重点研究,针对其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特别是对易发生案件的重要岗位和人员要实行定期检查,定期轮换,交流和强制休假制度;要强化会计工作的审批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各自权限和职责,严格会计工作的交接手续,明确各自的职责;要强化会计的事后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在各道防线上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5.建立会计风险预警和风险补偿机制
银行要把单纯的会计风险事后监督,变为事先、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有效运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行为坚决予以处罚,加强银行间的协作联合,积极通报结算诈骗案情,实现规避会计风险的目的。另外,由于银行会计风险存在的固有性,因此建议可以建立会计风险补偿机制,即可先将一些风险大的业务项目参加投保,例如对储蓄所工作人员和出纳人员的人身安全险、现金收付安全险、票据支付结算险、联行往来等风险。同时还可采用由金融企业自己提取风险准备金的补偿机制。
6. 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各银行要建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建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为会计业务处理、
会计信息的提供、银行的管理等提供帮助。建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银行管理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2.银行会计人员在录入信息或者数据时,必须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的管理。运用数据库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的同时,应严格划分使用权限,明确使用者、管理者、维护者三者的权利与责任,严禁越级和交叉操作。
3.对银行计算机系统实施有效的内在控制,如对输入数据要检查其精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构建支持银行财务分析、盈利分析和风险管理于一体的新型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谨慎性
目前, 由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风险控制不当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依然余波未了。我们发现这次金融危机不仅是对全球银行业风险体系管理有效性的检验, 更是对银行业经营稳健性的检验。由此, 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会计稳健性原则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 才能有效防范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保证我国银行业健康、快速、平稳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缺乏稳健性原则的表现
近几年, 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存在许多有违稳健性会计原则的做法, 不利于保证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 防范经营风险。
1.呆账准备金提取严重不足。呆账准备金是指基于对贷款等银行资产可能产生损失的分析、判断和估计, 应该按照稳健性原则的要求, 计提时间及时, 计提数量充足。呆账准备金制度在我国银行业虽然应用历史较长, 但长期以来由
于提取比例过低和核销限制条件过多, 结果往往造成很多银行呆账难以核销。新制度下, 虽然要求金融企业必须制定计提呆账准备的相应制度, 明确呆账准备的计提范围、计提方法、账龄划分和提取比例, 并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有关各方备案。以上规定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商业银行呆账长期挂账的局面, 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质量。但计提呆账准备金是一种估计性会计事项, 尽管计提是建立在客观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 但归根结底还要依靠会计人员个人的主观判断, 这使得准备金的计提必然具有一定的弹性。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方法和规定与国际惯例相比已经非常接近, 但由于会计人员的估计、判断和把握能力仍然欠缺, 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有违稳健性会计原则要求的做法。
2.贷款质量分类方法运用及动态贷款质量监测不够。从2002年起,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两类银行将奉行国际标准, 取消原来并行的贷款四级分类制度, 全面推行五级分类制度。五级分类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 因此对银行的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在具体运用会出现问题。(1)标准细化不够, 分类界限过于模糊。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分类标准基本是参照人民银行的五级分类指导意见, 除了对不同级别增加了一些解释性描述外, 并没有对分类标准从等级上进行细化。基层银行工作人员反映现行的分类标准界限过于模糊, 分类人员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 很难准确反映贷款的实际风险程度。(2)客户信息资料收集困难, 分类认定缺乏数据支持。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要求银行能够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借款人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 拥有比较完整的信贷档案资料。但从实际情况看, 基层分类人员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十分困难。一是贷款企业的信息不完整、不规范; 二是信息资料不真实。(3)分类方法没有得到真正运用, 原有思维定势尚未摆脱。贷款五级分类是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基础的, 要分析的因素包括财务、非财务、现金流量及担保等多方面, 每一方面都有比较科学的定量或定性分析方法。但这些科学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分类工作中几乎没有得到运用。(4)信贷人员素质和数量难以适应贷款五级分类的要求。贷款质量实行五级分类需要信贷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既要熟悉五级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又要了解企业的情况和市场信息, 同时还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从实际情况看,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素质还难以达到这一较高要求。
3.电子设备、高科技类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法:银行的固定资产主要有两大
类,一是经营用房等不动产,二是电子设备、高科技类固定资产。目前银行普遍采用的仍是直线法计提折旧。并且使用年限由财政部统一规定。但是在电子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等高科技固定资产在商业银行被广泛应用,这些资产大多更新换代快,所以不采用加速折旧法影响了银行及时更新该类固定资产和及时收回投资在该类资产上的资金。因此,在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中,上市商业银行也应积极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反映金融资产的真实价值。防止高估资产,对于国家财政部门没有相应规定的固定资产,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明确,以体现符合银行发展规律的谨慎性原则。
三、金融危机后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
运用稳健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多方面不足, 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和金融危机, 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 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 今后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尽快制定高质量的有关银行业的会计准则。参照国际通行的银行业稳健性会计政策标准, 银行业会计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资产质量, 合理确认和计量商业银行的各类资产价值, 确保资产价值真实可靠, 提高资产质量。(2)对发生或有损失可能性较大的或有事项, 在表内确认和计量或有损失和预计负债; 并充分披露各种担保业务、未决诉讼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等或有事项。(3)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 科学核算所有者权益, 科学计算资本充足率, 为商业银行筹集与充实资本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
21加强风险意识, 提取充足准备。目前, 多数银行对稳健性原则的贯彻主要体现在计提准备金上, 但从实际情况看, 依然普遍存在计提范围小, 比例低等问题。因此, 一方面应对不良贷款加大准备金的计提比例, 使贷款准备金真正起到防范贷款风险的作用; 另一方面扩大资产准备金计提的范围, 不仅要对各种贷款和投资提取准备金, 还要对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和拆借资金等计提呆账准备金, 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损失进行充分合理的反映。31应更加注重市场监督。新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加强, 我国商业银行身处其中, 新业务拓展和混业经营随之出现, 结果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相比以前不断加大。因此, 要保证我国商业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更加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 将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完全置于市场监督之下, 使银行和信息使用者双方信息对等, 避免信息使用者盲目行事, 保护信息使用者权益的同时也将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存款准备金制度
上调
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经济影响
1. 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在收回流动性,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控制通货膨胀。最近一次调整以后,一次性冻结的银行资金,就达到了3700多亿元。并且随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次数增长,收回流动性的累计效应也将逐渐显现。
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的经济形势乐观。许多重大项目的开工,以及国家对新兴产业加大投资,保障房建设规模扩大等利好消息,将刺激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3.9万亿元,同比增长25.0%,增速仍在较高水平;短期贷款增速一直维持在高位,第一季度增加了 7253亿元,4月份则为2043亿元,企业流动资金需求旺盛。这些数字都反映出了企业对信贷的渴望。
在此大背景下,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充分显示了政府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心,同时也向商业银行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即国家希望商业银行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情况下,注意控制信贷规模,并且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信贷结构的调整与国家的产业调整和升级结合起来。
2. 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空间缩小,使业绩增长将变得困难。
我国的商业银行业都以传统业务利息收入为主,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意味着银行增加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金额,这将直接导致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减少。由于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实际减少的可以用来创造利润的资金,将比增加的准备金数额成倍放大。
同时,存款准备金率调高使各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减少,可放贷资金随之减少,这造成银行业拆借市场紧张,出现个别银行“头寸”为负、不能支付的现象。目前银行间拆借利率最高达到9%,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拆借利率,银行间融资成本升高。
另一方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优化资产结构。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向央行上缴更多的存款准备金,同时为了弥补信贷缺口又必须向央行再贷款或回购央行票据,增加了利息支出,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更加灵活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商业银行资金管理水平的上升。
同时,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信贷能力随之下降,迫使商业银行更加审慎地发放贷款,一些资本耗用高、经济增加值低、风险系数高的贷款首先成为紧缩对象,不仅得不到贷款,还要被收回。这在资金上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3. 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借贷是我国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能力下降,从而更加审慎地发放贷款,甚至“惜贷”,这将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危险。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高和用工等各项成本的上升,部分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据工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11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亏损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在企业利润下降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让部分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以致出现亏损甚至倒闭的危险。
二是加大企业贷款难度,增长企业贷款成本。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抑制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即使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时候,银行信贷也很少惠及中小企业,在目前信贷收紧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往往是最先被考虑收紧的对象。同时,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也会导致部分贷款利率上调,增长企业已有贷款的成本。
三是增加企业资金利用成本。据温州市金融办对35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企业运营资金构成中,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三者的比例为 56:28:16,银行贷款占比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个百分点,民间借贷占比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个百分点。在央行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民间借贷利率水涨船高。
4.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在密集的楼市调控政策接连出台背景下,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无疑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较大的资金压力。
一是加大了楼市调控执行力度。货币政策是影响楼市调控的关键因素,相比前两轮调控,第三轮调控执行力度更大。除了各地出台的限购令以外,货币当局通过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缩减利率优惠幅度等进行信贷调控,使得各商业银行抑制了对房地产企业的房贷力度,使本轮的楼市调控政策执行得更加有力。
二是会继续抑制银行针对房地产的贷款。央行的信贷收缩政策造成冲击最大的当属房地产行业。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时隔一个月央行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央行对商业银行的一种警示,希望商业银行抑制房贷冲动、控制放贷规模。
三是增加了开发商资金利用成本。据截至4月1日的74家A 股上市地产公司年报显示,其中合计现金流净值为-701.67亿元,去年这74家公司的现金流净值为 357.56亿元,同比减少了296.24%;其中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合计为7237.29亿元,去年这些公司的存货是5110.19亿元,同比增加41.62%。现金流锐减,而存货明显上涨,这证明了最近开发商的资金压力逐渐加大。
四是增加了购房贷款难度和还贷压力。在当前楼市调控政策的影响逐渐清晰的大背景下,在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后,银行将进一步收紧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同时已经有部分城市出现银行暂停购房贷款或者是暂停部分购房贷款的情况,这一情况还有蔓延趋势,购房者从银行贷款越来越难。同时,对于购房者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不仅意味着获得购房贷款的难度加大,而且成本也大幅提高。
5. 对个人理财的影响。理论和实践表明,当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时,居民理财意识开始增强。目前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000美元,加之CPI 居高不下,存款持续负利率,为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居民有进行理财的需求和意愿。央行的货币政策事关千家万户,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手中的资金的保值增值。其对个人理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股市的影响。上调准备金率会对市场造成短期冲击,增加了上攻的难度,给股票市场带来负面影响。中国的股市不仅受国内资本市场影响,还深受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跨境流动更为快速和便捷。2010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与国际资本流入的走势基本一致。短期而言,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回收市场上的流动性,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股市的上扬。由于欧洲债务重组、美国复苏乏力、日本地震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保持强劲的势头,吸引了大量的热钱,尤以中国最甚。因此,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减少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利于减少热钱的大量流入,因此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股市的上涨。
二是对理财产品的影响。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上升至 21%,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至17.5%,导致当前很多银行资金面非常紧张,流动性管理遇到极大的挑战。在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个人存款减少的情况下,各家金融机构纷纷通过创新理财产品来吸引投资者购买,以减少资金面紧张的情况。
6. 对稳定国际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在发达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美元走弱趋势依然存在。尤其是自 5月份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较大。我们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不是加息的货币政策,既能够更好地应对热钱的流入,也能为人民币升值减压。这必将对稳定国际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降
经济学家认为,准备金率的下调将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1. 意在释放流动性
“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主要是考虑到当前准备金率实际水平较高、外汇占款减少等导致了银行流动性偏紧,以致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受到了制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为应对通胀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一定程度上带来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普遍趋紧的局面。根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81.68万亿元, 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27.66万亿元, 同比增长
8.4%,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均处于近年来的低点。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认为,
中国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与预期相比有所不足,这是迫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的直接原因。
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上调0.5个百分点后,可释放流动性4000多亿元。
2. 传递稳增长信号
“在这样一个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节点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释放出稳增长的信号。”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正在加大。目前GDP 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同时汇丰银行日前公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出32个月以来最低, 折射出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此外,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深度蔓延,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入二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从9月份开始,我国出口已连续2个月负增长。
“在欧美经济动荡所造成的中国外汇占款减少、通胀水平下滑、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甚至民间借贷资金链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央行想抓住这一时机,下调一直处在高位的准备金率,同时达到释放流动性的效果。”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认为。
就在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的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宣布,从12月1日起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上调3分钱。居民用电价格暂不上调。
“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发改委上调电价,很显然这是一组政策组合拳。在通胀压力减弱、经济减缓的背景下,通过适度放松货币以推动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我国控通胀的政策基调已经悄然转向保增长。”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管清友认为。
3. 货币政策是否转向有待观察
对于此次下调是否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向,专家们普遍持谨慎态度。
“不能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理解为货币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10月份的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 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以及其先收后支的特点亦使部分银行出现存款的阶段性减少, 因此央行下调准备金率,这只是流动性的对冲政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判断,考虑到物价尚在高位、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等因素, 政策仍需保持稳健。庄健也认为,相比于此前趋紧的货币环境,此次下调只是货币政策进一步微调的体现,政策是否全面转向还有待观察。
瑞信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目前国内准备金率指标偏高,准备金率的下调是技术性下调。以过去10年的平均货币指标看,中国货币环境正常化其实才刚刚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2016年毛概开卷考试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