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公益慈善的意义
公益慈善的意义
小编语:慈善事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只有让更多人了解,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只有让更多人信任,才会有更多人捐款捐物。以下关于公益慈善的意义,仅供参考。
公益慈善的意义(一)
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起步时间比较晚,但是近几年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预计在未来会募得更多的捐助,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关于参与公益慈善,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意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增加幸福感与快乐感
人之初,性本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了自己,增加了自己的幸福感。这是我们平时所感觉不到的,只有真正的去参与进去了,当我们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看到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的时候,心底会自然而然的感觉到喜悦与兴奋吧!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抵就是这样说的。
二、对保证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社会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现代化等等固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他们最终只是手段,人的发展和人类福利才是目的。慈善事业兼顾效率与公平问题,有效地促进社会成员共同进步,从而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现在在我国,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政府一直致力坚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化。而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当中来,是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的非常有效地途径。
四、有效解决弱势群体生活现状
在我国,需要救助的人士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每年有数千万的灾民需要救济,有数千万城市低收入人口需要参与低保,此外,还有数千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以及残疾人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需要各种形式的救助,面临这样的情况,大力发展公共公益慈善真的非常有必要。
公益慈善事业是我国的一场大革命,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公益慈善行业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才能逐渐进入“人人慈善”的全民公益时代,推进我国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
公益慈善的意义(二)
慈是一种施舍,善是公益行为,慈善更多的是对他人、对弱者的关注、给予和付出。
慈善,一是“慈”,要有仁爱之心,二是“善”要有善行义举。慈善应该不计回报,不计结果,慈善只是有仁爱之心的人们的一种善举。
慈善和志愿活动会慢慢消解人们心头的坚冰,让人们重新对这个社会充满信心。这种精神意义上的结果,比什么现实的救助结果都重要。
早期我们对慈善的理解只是富人对穷人的付出、是有钱人对穷人的施舍。现代意义的慈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公益事业、公益慈善,是为社会付出。所以,用‘公益’来表述‘慈善’,范围更广一些。王名说。公益慈善最直接的社会作用无疑是减弱、化解由贫富差距而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
现代社会可以用五个维度来全方位地理解公益慈善事业:首先从价值层面上看。
公益就是利他主义,是一种公益精神、志愿精神;第二个维度是结构层面。慈善事业是一系列的组织、NGO来推动的,所以说慈善就是组织;第三个维度是环境层面。这是慈善事业的保障,是各种制度的规范;第四个层面是私人。慈善事业是第三次分配,早期是富人救济穷人,但现在应该是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形成公益财产;第五个层面是影响的维度。各种慈善组织形成一种功能,在影响社会、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影响政府。
对于现代意义的慈善,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的阐释更为与时俱进:慈善活动不仅仅是款物的捐赠,还包括人民群众的自愿参加、奉献爱心的一些慈善行为。慈善行为除了捐款捐物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的义工行为、社区中的志愿者行为,以及按照自己的能力来为他人、为社会、为困难群体进行扶助的行为。
慈善究竟有什么意义?有人认为:第一,它是一种良心,经常捐赠者是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人;第二,它是一种公德和品质,只有和善之邦和道德水平高尚的国度人们才会踊跃捐赠,它展现的不仅是国民整体素质,也是公民个人的品质;第三,它是一种信仰,几乎所有宗教都主张行善,其中以佛教为最,因为佛教宣扬因果报应,所谓“种善得善、种恶得恶”;第四,它是一种回报,富人的钱固然是他们努力赚来的,但他们赚来的钱是建立在广大百姓的劳动之上的,工厂靠的是工人,名人明星靠的是公众的眼球和手里的钞票,所以他们的慈善就是对百姓或公众的一种回报;第五,慈善也是一种投资,热衷于慈善的人总会获得媒体和舆论的褒扬,其事业就会顺风顺水一马平川,反之不仅备受批评而且事业之路也会越来越窄。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确实,志愿就是奉献。志愿精神无疑是人类的高尚精神,而高尚的价值在于能给人生以欣慰。
拓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发展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效方法。而慈善组织能否生存、发展和壮大,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是否科学合理。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不断创新政府针对慈善组织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加大政府对慈善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完善慈善立法,为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慈善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发展所必需的法律制度很不健全,立法相对滞后,一些涉及慈善方面的法规零散地规定于其他法律中,不仅缺乏系统性,而且彼此之间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快慈善立法的步伐。笔者认为,慈善立法所涉及的立法形式主要是规范性立法和激励性立法。规范性立法的关键在于确立慈善行为的民间属性,保障公民行善的权利,对公民依法创办慈善组织予以支持和鼓励;激励性立法的核心则是制定针对慈善组织的税收减免法律制度,通过减免慈善组织的相关税收,发掘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慈善资源。此外,我国还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慈善组织法,明确慈善组织的独立法人地位、性质、使命以及管理、运行的基本规则和监督机制,使慈善组织能够真正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健全制度安排,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制度建设是加强和创新慈善事业的重要着力点。要确定政府对慈善组织实施监督的程序和手段,提高政府监管的透明度,加强与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配合;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监管的需求,培育发展独立的专业组织、慈善行业团体等新的监管主体,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种监管主体的职责。目前慈善组织发育
良好、慈善事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套成熟的评估机制。我国应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吸引民间的第三方组织和机构参与评估、监督慈善组织的活动,这样既能节省政府部门的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机构的专业化程度和监管水平,又能提高慈善组织和慈善行业的公信力。例如,可以在各级人大设立公益慈善委员会,专门负责规划各地慈善事业发展,统筹对各类公益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协调公益慈善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慈善事业管理体制。
优化政策引导,加强慈善组织的自身人才队伍建设。我国的实践表明,公益慈善组织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备相应知识和经验的从业人员队伍,特别是公益慈善项目管理和运作的人才队伍,实现慈善组织管理和慈善事业发展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目前,我国在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人才培养方面还比较薄弱,高等院校、职业教育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公益慈善组织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亟待充分发挥。实践中,可以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设计科学实用的相关课程体系,着力培养专门从事社会服务、能够在慈善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职业教育院校着力培养从事慈善事业的一线工作人员;科研机构和大型公益慈善组织应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对人才的需求趋势、需求数量和需求结构,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性的数据和信息。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职慈善工作人员的人事、福利、薪酬和社会保险政策,增强公益慈善组织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吸引力,不断壮大慈善工作队伍。建立全球化的交流和学习机制,使这种机制不仅适用于慈善家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适用于从事慈善事业的其他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使所有成员在交流学习中摄取营养,提升对慈善事业的认知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慈善事业、应对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在慈善组织内部,则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其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优化慈善组织自身的决策机制、民主机制、参与机制,使慈善组织的成员能够参与组织日常管理,增强其业务水平和对慈善事业的认同感。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慈善组织的全面发展。政府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和社会人士依法独立开展慈善事业,形成与官办慈善机构互补、合作、竞争的局面。政府要着力从慈善组织的合法性和信任度入手,加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政府要将一些适合转移的职能交由慈善组织承接,促进慈善组织职能的合理与完善,有意识地引导公益慈善组织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应当以政府为主导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慈善项目招标体系,公开透明地选择“消费”慈善项目。
范文二: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好几次在和同学聚会时,同学问我做什么的,我说我做公益。同学开玩笑说,哇,真的,我现在很穷,捐点钱给我帮助我一下吧。听到这话,我哭笑不得。而且后来在和公众与媒体打交道谈到公益时,发现不少人把公益与慈善混在一起,以为慈善就是公益,公益就是慈善,觉得二者没什么区别。个人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关于慈善与公益的概念,并以个人经验谈一下二者的区别。 慈善是一种因孟子说的“侧隐之心”而采取的行动: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并采取行动去减缓这种不幸,这是古以有之的。 公益则是“五?四”后出现在中国的新词,意思是为了公共大众的福祉与利益而行为。 下面就谈谈二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从范围或隶属关系来说,公益范围更广,是包含了慈善在内的;在隶属关系上,慈善是公益的一部分,但绝不能代表与代替公益;但公益可以代表慈善。 其次,从工作理念上来说,慈善多解决当事人的困难,是就当前存在的困难采取应对措施,不会关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问题最终后果;公益则着眼于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往上要追溯到问题的根源,往下要追踪到问题的最终影响,是一个比较系统的问题解决之道,包括从思想观念、制度、文化、经济甚至是政治层面去解决问题,而不同于慈善是解决一时之痛。 第三,从工作方法上来说,慈善多侧重于物质、金钱与人力的付出与投入。比如助学、救灾、捐资建校等看得见的为主;而公益除了有像慈善这样有形的投入外,还包括概念的普及、思想的转变、移风易俗等无形的内容,比如政策倡导、文化运动、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方面。慈善多侧重去做什么,公益则还包括不做什么,比如公共场合不吸烟、不食用鱼翅、不歧视少数人群、非暴力等。 第四,从工作对象来说,慈善的对象侧重受灾受难,受苦受难等处于生活困境中的特定人群,比如贫困学子、灾民、残疾人等;公益的对象则是整个社会所有的人,不仅仅是有难有灾有困有苦的人。如为二手烟所伤害的人;再比如一些对某些人存在歧视的人,这些人也是公益的工作对象,因为歧视会给他人造成伤害,我们需要通过对这些人做工作而改变他们的思想,所以公益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受害者,还包括施害者。 第五,以从事者来说,做慈善的人多是经济与生活条件上有优势的人去从帮助救济处于弱势地位中的人,比如捐款捐物,助残关老,所谓“达者兼济天下”;而公益则是人人皆可为的,甚至这些接受慈善捐助与帮扶的人也能从事公益,比如节水节电、减少使用塑料袋,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六,从社会地位上来讲,慈善分为一个资助者,一个是受助者;二者在社会地位、行动角色中都是不平等的地位的;公益则强调人人平等,因为人人都是或会成为社会问题的受害者,人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义务与责任;用梁晓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慈善是单向的给予,是有能力的人对弱势的给予,弱势是单纯的接受者;公益中,强势和弱势是可以转换的”。 第七,在价值观上,慈善多是强调传统的行善做好事,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如救灾,难民救灾等行为,体现的多是同情怜悯之心;而公益则关注人权与民权问题,体现尊重、多元、包容、非暴力等人普世价值,如同志运动、女权主义、反家暴等。 说了这么多的,总结一下:在这里想借用需求层次理论来表述,在人的五个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慈善关注的是满足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公益则从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延伸到满足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而最后的自我实现需求则又是公益的进一步发展:即公民。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下次有机会再整理一下。 (转载自NGOCN)
范文三: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慈善和公益是不同的,公益不等于慈善,慈善产生公益,公益源于慈善。公益的职责是唤醒公众的良知。
慈善是什么?慈善是给予,慈善是个人行为,是善心。背后捐多少,那是我个人的隐私,我不希望告诉别人。慈善是个人的,公益是Public,把慈善做Public就会味道做差,把公益做Private的时候,就没有影响力。
公益不是看你捐了多少钱,公益是唤醒了人的爱心。公益的核心思想是唤醒良知,公益必须有行动,公益必须是组织干的事情。
人们经常会考虑一个问题,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从太极来讲,善和恶,50%对50%。你出生的时候,善恶是对等的。由于你受到教育、文化、道德各方面的影响,使得我们每个人的善大于恶。但是我们今天的社会,失去了信仰。我认为信就是感恩,仰就是敬畏。失去了感恩和敬畏的时代,很容易恶上身。
每个人都有善心,公益的职责就是唤醒善良。这个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使得恶的东西、坏的东西淹没了我们的善良,公益就是为了唤醒它们。信不是种下去,是唤醒,生下来你就有。
我们参加公益团,不是为了募捐多少钱物,也不是为了拯救多少人。这世上的穷你救不完,这世上的病你救不尽,但我们可以把自己身边每个人的善唤醒。唤醒每一个人,让他们心里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我们应该要做的是,把每一个人的善的心唤醒过来,让他们醒过来说,“我也可以”。
公益是每个人的权利,公益每个人都可以做。公益是一种荣耀,这辈子你做公益,是你的福分,是你的荣耀。你未必有能力做慈善,但公益人人可以参与。你参与,你荣耀,你可以改变别人。
今天的社会发展程度,不会因为你捐多少钱起什么作用,你捐出一分钱,是因为你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世界不会因为你捐的钱发生变化,但会因为你的心发生了变化,世界才会变化。
公益慈善,即不是富人的施舍,也不是穷人的苦情奉献,而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只要你有社会责任感、关心公共生活,愿意主动释放善意,都可以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无论贫富,都应依自己的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点点正能量。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一点点,无数个你汇聚的力量,就可能改变世界!
范文四: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作者:稻草人PETER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3年第07期
好几次在和同学聚会时,同学问我做什么的,我说我做公益。同学开玩笑说,哇,真的,我现在很穷,捐点钱给我帮助我一下吧。听到这话,我哭笑不得。而且后来在和公众与媒体打交道谈到公益时,发现不少人把公益与慈善混在一起,以为慈善就是公益,公益就是慈善,觉得二者没什么区别。个人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关于慈善与公益的概念,并以个人经验谈一下二者的区别。
慈善是一种因孟子说的“侧隐之心”而采取的行动: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并采取行动去减缓这种不幸,这是古以有之的。
公益则是“五·四”后出现在中国的新词,意思是为了公共大众的福祉与利益而行为。 下面就谈谈二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从范围或隶属关系来说,公益范围更广,是包含了慈善在内的;在隶属关系上,慈善是公益的一部分,但绝不能代表与代替公益;但公益可以代表慈善。
其次,从工作理念上来说,慈善多解决当事人的困难,是就当前存在的困难采取应对措施,不会关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问题最终后果;公益则着眼于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往上要追溯到问题的根源,往下要追踪到问题的最终影响,是一个比较系统的问题解决之道,包括从思想观念、制度、文化、经济甚至是政治层面去解决问题,而不同于慈善是解决一时之痛。 第三,从工作方法上来说,慈善多侧重于物质、金钱与人力的付出与投入。比如助学、救灾、捐资建校等看得见的为主;而公益除了有像慈善这样有形的投入外,还包括概念的普及、思想的转变、移风易俗等无形的内容,比如政策倡导、文化运动、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方面。慈善多侧重去做什么,公益则还包括不做什么,比如公共场合不吸烟、不食用鱼翅、不歧视少数人群、非暴力等。
第四,从工作对象来说,慈善的对象侧重受灾受难,受苦受难等处于生活困境中的特定人群,比如贫困学子、灾民、残疾人等;公益的对象则是整个社会所有的人,不仅仅是有难有灾有困有苦的人。如为二手烟所伤害的人;再比如一些对某些人存在歧视的人,这些人也是公益的工作对象,因为歧视会给他人造成伤害,我们需要通过对这些人做工作而改变他们的思想,所以公益的对象而不仅仅是受害者,还包括施害者。
第五,以从事者来说,做慈善的人多是经济与生活条件上有优势的人去从帮助救济处于弱势地位中的人,比如捐款捐物,助残关老,所谓“达者兼济天下”;而公益则是人人皆可为的,
范文五:慈善与公益的区别
国家现在是提倡公益、倡导慈善,从公益组织的角度说,慈善和公益是有区别的。 慈善是个人有善心,做好人好事,但公益则不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有一条标语叫做“你不是来做好事的”。因为在人命关天国难当头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事情做好,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索性不要做。所以,公益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公共利益。所有参加汶川大地震救灾的合作组织,是基于公共利益的公民行为。比如做环保的组织,在灾后紧急救援阶段,也担起了救援的责任。这时他们突破了自己组织的各种界限,想到的是承担自己组织的公民责任。 第二,做慈善可以特立独行,但是做公益不行。从一开始我们就特别强调做公益要有序参与、有效服务。有序就是公益组织一定要自律,一定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做公益必须遵法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规矩,特别是对于很多在地震当中新成长起来的草根组织。当下,很多组织由于没有合法身份所以缺乏公权力。用什么来弥补公权力?就是我们的公信力,而这种公信力就在于我们自己的守法自律。 第三,做慈善可以是个人行为,但做公益必须是一种组织行为。个别志愿者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组织在后边做支持、策划,活动是很难组织起来的。所以,NG0所做的公益活动,特别是被政府拿来表彰的公益活动,绝大部分是组织行为。 综上所述,做慈善仅仅是给予就可以了,比如这次在地震发生后,很多宗教界朋友在灾区所做的工作。而做公益则特别强调要参与。所以,在NG0申请的项目当中有很大一笔资金是用来做培训的,只有提高了能力才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