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冯骥才代表作品
代表文章
《雕花烟斗》、《逆光的风景》、《摸书》、《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炮打双灯》、《神鞭》、《三寸金莲》、《关于艺术家》、《珍珠鸟》(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6课) 、《海外趣谈》、《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是一篇历史小说)、《神灯前传》、《快手刘》、《灵魂的巢》、《俗世奇人》、《捅马蜂窝》、《好嘴杨巴》(被选入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刷子李》(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被选入义务教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挑山工》(被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献你一束花》(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日历》(被选入八年级第二单元课文)、《泥人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花脸》(被选九年义务教育试用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六课语文教材)、《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被选入义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神灯》、《一百个人的十年》、《白发》
书籍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冯骥才散文自选集》、《冯骥才卷》、《感谢生活》、《一百个人的十年》、《冯骥才小说选》、《乡土小说》、《花脸》(被选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我是冯骥才》、《秋日的絮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人类的敦煌》)、《铺花的歧路》《啊!》《神鞭》、《我心中的文学》、《俗世奇人》、《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凌汛:朝内大街166号(1977--1979)》、《维也纳情感》、《乐神的摇篮》
花脸 (阅读短文)
义和拳 (长篇小说)1977
铺花的歧路 (中篇小说)1979
啊 (中篇小说)1980
神灯前传 (长篇小说)1981
冯骥才中篇小说集 1981
雕花烟斗 (中、短篇小说集)1981
爱之上 (中篇小说)1982
雾里看伦敦 (散文集)1982
意大利小提琴(短篇小说集)1982
走进暴风雨 (中篇小说)1983
雾中人 (中篇小说)1983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中、短篇小说集)1984 冯骥才选集 (1—3卷)1984
冯骥才小说选 1985
三寸金莲 (中篇小说集)1986
冯骥才集 (中篇小说集)1986
我心中的文学 (理论)1986
怪世奇谈 (中篇小说)1986
话说 天津卫主编 1986
珍珠鸟 (散文集)1987
三寸金莲 (中篇小说)1987
冯骥才代表作 1987
一百个人的十年 (第1集)1987
俗世奇人 (短篇小说)2008
范文二:怀古代表作品
借古伤今: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古讽今: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借古喻今: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对比失落: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同病相怜: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抒发壮志: 古风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 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练习: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 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②,销愁又几千。
[注] ①宝剑篇:初唐将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武则天大为赞赏。
②新丰酒: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 酒店,店主人对他很冷淡。马周要酒悠然独酌。后唐太宗召对,授监察御史。
张养浩《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范文三:戴望舒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分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
《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
《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
《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范文四:吴冠中代表作品
作品名称:江南水乡
图片名称:art44790275.jpg
创作年代:80年代作
作品尺寸:72*137.5
作品描述: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垂柳飞燕,江南的水乡古镇仿佛刚从春雨蒙蒙之中舒醒过
来……画家吴冠中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家,精心而又自由地指挥着他手中的
点、线、面,将它们结合与搭配成一幅充满诗意的图画。寥寥数笔墨线流畅而悦
目,既准确地塑造了形体,也精细地分割了空间;大大小小的墨点彩点,看似不
经意,却服从于统一的整体之中;画中的线和点,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
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运用上非常严格,有时一点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每
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清淡的设色,还原了水乡湿润的气质,给人以无
限的快感。
作品名称: 忆西双版纳
图片名称:art23390153.jpg
创作年代:70年代作
作品尺寸:34*46cm
作品描述:钤印:荼。
注: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端,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
乐土”,以保有完好的热带雨林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一九七八年,吴冠
中至此地写生,对当地的人民风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创作一系列作品,故本
幅应绘于一九七八年或其后,《吴冠中作品展----60年-90年代》将此作定为一九七
〇年作,有误。一九九一年吴冠中抵港时曾于此作裱边上加题“喜见旧作,忆西
双版纳。吴冠中一九九一于香港”。
参展记录:香港,交易广场,《吴冠中作品展----60年-90年代》一九九六年十月
著 录:《吴冠中画选----60年-90年代》,(中国三峡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九月)
作品名称:万里长城
图片名称:art35800909.jpg
创作年代:70年代作
作品尺寸:180*97cm
作品描述:款识:吴冠中。 钤印:荼、吴冠中印、八十年代。万里长城被誉为世界七大奇
迹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它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与龙一样具有代表中国的符号
内涵。吴冠中认为作为画家,在历史联想外,他更珍惜长城的视觉形象感受。这
也是他以别开生面的大胆创作手法去强烈地表现这种视觉形象,因而在七十年代
末期写下了首幅大型的长城。他的创作意图十分鲜明,正是不满意于过往惯见全
是重复雷同的构图方法,长城被置于山丛之中,山的形和色都很单调,缺乏了特
出长城的角色,长城被淹没其中,丧失了雄伟的本色。因此,他刻意将画面全部
面积任长城尽情奔驰,山舞银蛇是长城的独特个性。我是从写生入手,在不同地
区、不同地段捕捉过长城的各式各样的转折、跌宕、蜿蜒、搜寻过程种种宜乎长
城的险隘奇峰……减去拖泥带水的累赘,只一味突出行动中之长城,长城之存在。
他自谓当时被不少人认为此画离谱了,但正是这种自研丹青,试与长城比之长的
个性,方能在笔下形象化凸显了长城体势之奇雄。七十年代末的长城奠定了这项
题材的基本构图与表现手法。1986年,他移横展为纵向式,写下了直幅的长城,
其势直如奔流倾涌于眼前,气势慑人。本幅约成于一九八七年前,承袭了首幅的
特点,笔道雄浑,迸发力极强,转折顿挫间尤见速度感,一气呵成。但结构相对
趋于简约,将原来紧密凑集的线条交搭转为距离较宽松,显得更自由放纵,不拘
一格,反映其驾驭能力更精准自如。直到一九八八年,写下另幅长城面积约
150×250cm,属同一题材最钜者,此后,不再复见此题材现于笔下了~
作品名称: 瑞金风景
图片名称:art26340015.jpg
创作年代:60年代作
作品尺寸:45.5*61cm
作品描述:签名:瑞金风景组画之一.瑞金风景 吴冠中(北京艺术学院)(背面)。
作品名称:落日水乡
图片名称:art43900955.jpg
创作年代:2001年作
作品尺寸:45*49cm
作品描述:款识:吴冠中,二??一。
钤印:荼、二千年 著 录:1.《吴冠中2001年作品年鉴》,广西美术出版社,南宁,2003年,第71页。
2.《吴冠中近作集》,香港一画廊,2003年,第48-49页,图版17。
作品名称:墙上姻缘
图片名称:art01110143.jpg
创作年代:1999年作
作品尺寸:64*137.5cm
作品描述:钤印:荼、九十年代、吴冠中印
题识:墙上树影墙上藤,瞬间邂逅亦姻亲。吴冠中。1999。
此画灵感源自树影与藤萝交织在墙上,构成虚实交错的画面。随光影的变化,这
瞬间邂逅的幻影改变著相互的关系,映出一段墙上姻缘。吴先生得此灵感后,反
复创作,将多幅不满意的作品销毁,仅留下三幅,这是其中之一。 著 录:1.《人民政协五十年》,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2.《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吴冠中新作专辑》,中国邮政明信片,1999年。
作品名称:谁建大宅荫子孙
图片名称:art45060985.jpg
创作年代:1997年作
作品尺寸:44.5*48cm
作品描述:钤印:冠中写生、九十年代、荼
题识:谁建大宅荫子孙,门庭几翻易主人。吴冠中一九九七
这又是吴冠中对作为梦里梦外的故乡江南的回忆。除了江南的山水?承载着朦朦
胧胧的青春和梦,活泼泼的展露着生气的山水。江南民居同样是画家不可忘怀的
素材,紫红的花卉,新绿是翠竹,白的壁,黑的瓦,铺满石块的门前小道,墨色
的假山,还有让人感受历史和沧桑的门庭。画家题款“谁建大宅荫子孙,门庭几
翻易主人”意味深长,似乎大家族的一幕幕历史闹剧在这里演开来了…… 著 录:1.《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湖南美术出版社P94。
2.《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P71。
作品名称:池塘人家
图片名称:art20520014.jpg
创作年代:1996年作
作品尺寸:61*46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我几乎跑遍江南村镇,苏州一画曾是画家们写生的名镇,人家密集,河道曲折,
小桥纵横贯穿菜市与小巷。画中小桥正入巷口,小巷深深深几许,听任画家设迷
宫;桥下水流少行舟,淘米洗菜归女多,鹅鸭点点白,飘流上游与下游,沉浮自
如。我几次在这一地区写生,用线勾勒,用油彩涂抹,在写生中感到“错觉”,她
是感性之母。因当我严格、准确地画下对象,便失去屋宇参差错综复杂之人家密
集感。于是须紧张地捕获黑、白块面之跳跃,大块小块之对照与呼应,红、绿色
彩之分布,点、线之镶嵌……否则,等同于用相机拍摄,录下数间破屋,尽失江
南人家之气氛。我后来用墨彩移植此幅,后又用油彩移植墨彩,反复移植,欲创
造最具典型的江南人家。这幅“池塘人家”原是吴冠中于1981年回到故乡绍兴所画
的一幅(见彩虹人生--吴冠中画集),据称此画完成后便不知落入何处,于是吴冠
中于1996年又作了一幅,足见画家对此题材未能忘怀。
著 录:1996年9月《吴冠中画选60-90年代》中国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第122页(图版101)
作品名称:水上人家
图片名称:art28950779.jpg
创作年代:1996年作
作品尺寸:46*61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我几乎跑遍江南村镇, 苏州一直曾是画家们写生的名镇,人家密集,河道曲折,
小桥纵横贯穿菜市与小巷。 画中小桥正入巷口,小巷深深深几许,听任画家设
迷宫;桥下水流少行舟,淘米洗菜妇女多,鹅鸭点点白,飘流上游与下游,沉浮
自如。我几次在这一地区写生,用线勾勒,用油彩涂抹,在写生中感到“错觉”,
她是感性之母。因当我严格、准确地画下对象,便失去屋宇参差,错综复杂之人
家密集感。于是须紧张地捕获黑、白块面之跳跃,大块小块之对照与呼应,红、
绿色彩之分布,点、线之镶嵌……否则,等同于用相机拍摄,录下数间破屋,尽
失江南人家之气氛。我后来用墨彩移植此幅,后又用油彩移植墨彩,反复移植,
欲创造最具典型的江南人家。对景写生中我有取、舍、提炼、概括等等的自由和
必要,但我仍感到不足以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意境,终于我开始搬动画架边写生边
组织画面,根据事先的构思构图,一幅画往往是由两个以上不同的角度和地点写
生完成的。这样工作,为的是追求意境的同时,把握具体形象的真实生动性,这,
我曾比之为“边选矿,边炼钢”。我这样工作了三十年~当然,这常根据局部的写
生资料回室内组织画面,但我三十余年的绘画生涯主要是在风风雨雨的野外度过
的。 --吴冠中
著 录:1996年《吴冠中画选?60-90年代》中国三峡出版社 中国北京 第124页 图版103
作品名称:雨后玉龙山
图片名称:art43810051.jpg
创作年代:1996年作
作品尺寸:92*67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96
这件作品是吴冠中老先生1996年重新创作的,根据其于1978年创作的相同题材作
品《玉龙山下》重新创作的一幅油画精品。早年创作的《玉龙山下》65×76cm,
曾多次发表和展出过,但因这幅画创作时间较早,几经辗转,保存欠佳,布面破
损严重,吴老先生便忍痛亲手将其毁掉。但缘其对玉龙山的强烈感情,最终于1996
年重新创作了这一幅相同题材作品《雨后玉龙山》92×67cm。 著 录:《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第一版第187页,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8月。
作品名称:花花世界
图片名称:art35170379.jpg
创作年代:1995年作
作品尺寸:68*138cm
作品描述:钤印:吴冠中印、荼、九十年代
款识:吴冠中。95。
花花世界,色色空空----吴冠中《花花世界》赏析对色块变化的不懈追求,对笔
墨方法的不懈推进,对心灵世界的不断挖掘,对外物时空的不断发现,对中西艺
术语言模式的始终如一的探索精神,对古今绘画叙事理论的绐终如一的钻研精
神,造就了画坛上具有旗帜价值的吴冠中氏,也造就了拍坛上具有传奇意义的吴
冠中画。《花花世界》即是吴冠中绘画语言的艺术再现。所谓“笔墨等于零”,在
这幅作于1995年的名作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
墨,其价值等于零”,以反动于唐以来的绘画语言体系,跳出一直以来片面强调
的纯粹笔墨窠臼。于是,在《花花世界》里,读者乍眼看去的不过是一堆杂乱无
章毫无规则可言的色块,斑斓,却不新鲜;或者是一堆愈治愈棼长短纵横的丝束,
绚烂,却不生动。但当你静下心来,摒除胸中的杂念,凝神注目于它,你会发现,
在你眼前飞舞着许多灵动的生命,或者精灵;然后,在纷纭的色块和笔墨中,各
种抽象到畸形的人面和肢体也呼之欲出。这是抽象的力量,所以吴冠中说:“造
型艺术中的抽象不同于哲学的抽象概仿,而是指在客观世界芜杂的表面现象中抽
出其形象特征,抽出其构成美感的形式要素。”因此,画家“竭力要抽隐匿于自然
形态中的形式美之象。”事实上,这幅《花花世界》正也可以借助吴冠中的另一
幅名作《色色空空》的题外话来诠释。在作于1993年的《色色空空》里,画家题
道:“斑斓彩色掩盖了搏击抑或成了搏击的密锣紧鼓,隐现间水平线的展伸欲拓
宽画境。是水乡的乡愁,是生命的坎坷,是潦倒,是绚丽,”其实什么都不是,
可是又什么都是。或者是作于1992年的《花花世界》里借用的西班牙诗人Antonio
Machado Ruiz的诗《春天温柔的亲吻着树林》:“春天温柔地/亲吻着树林,/碧芽
初绽/像一片绿烟,/朵朵白云/掠过青春的田野……/叶片上/我看到四月的春雨绵
绵。”这其实正是吴冠中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当然,也是吴冠中画区别于其他
人画的地方。
著 录:1.《吴冠中绘画艺术与技法》P77,人民美术出版社。
2.《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P7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3.《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P22,石建邦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品名称:树丛
图片名称:art39990966.jpg
创作年代:1995年作
作品尺寸:123.5*246cm
作品描述:款识:一九九五,吴冠中。
钤印:吴冠中印、九十年代
此图是吴冠中无数写生累积之成果。树干枝架互相纠缠,粗干稳重有力,?枝流
畅飞扬,穿梭点缀以彩绿粉红,表现初春气息。九十年代中期吴冠中创作了一系
列巨幅树?作品,此幅粗幼有序、远近有致,色彩分明,应为当中杰出之作。吴
冠中曾自述:“苏州郊外司徒庙,有汉柏四株,曾被雷劈死,后复苏,从断臂折
腿中再生新枝,于是千姿百态,躺卧、斜倚,穿插缠绵,难分难解。乾隆皇帝见
之,曾以?清?、?奇?、?古?、?怪?分别命名四株劫后余生之巨柏。今日这四位汉代
大夫更见枝叶繁茂,郁郁??,画家绕树三匝,移步换形,如狗咬刺?,不知从何
?手。油画难攻这?之王国,便弃油画箱而改用墨彩,我用数张大高丽纸作连环式
写生,也难于击中起伏缠绵之要害。返京后多次重作,用墨?与灰?交错运动,构
成多层次的不同形象之互补,终成差强人意之丈二巨幅。八十年代又以此题材为
北京饭店大宴会厅作 3 x 15 公尺之巨幅,更倾向于构架中力度的表现。这一缠
绵纠葛之画境,实系我在无数枝藤写生中的总汇,故九十年代又以丈二画面再抒
情,不再局限于清、奇、古、怪之母体,一味表达跌倒者的奋起,沉睡后的苏醒,
粗?昂扬,瘦?穿流,彩块、色点纷飞,春迟春早,竭力表现生命之苏醒。” 著 录:1.《中国当代艺术选 集 (I) 吴冠中》, 山东美术馆,1997 年,第160 页。
2.《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吴冠中作品》,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年,第22
页。
3.《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 年,第68页。
4.《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 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163页。
作品名称:忆杭州
图片名称:art32370766.jpg
创作年代:1994年作
作品尺寸:45.5*53cm
作品描述:签名:荼94
背面:运河桥 吴冠中 一九九四
在画面中,作为主体的桥、桥下的水和桥后的天,都是灰色调的,这个选择本身
就充满了挑战,但是作者用对颜色以及不同笔触纯熟的运用巧妙地化解了这个矛
盾。桥上的行人仅用彩色和黑色错落地点出,用笔轻松而放逸,使这些小点成为
画面中最亮眼的部分,不仅提高了画面的重心,也和桥下黑色的小船构成了呼应。
作者大胆地置入了一叶扁舟,其画法很明显来源于中国画。江汀渚岸上白墙黑瓦
的中国民居更是和小舟一起,强调了一派和谐而静谧的江南景象。整幅画将西方
的材料技法和东方审美的内涵和韵致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作品名称:白桦林
图片名称:art29090149.jpg
创作年代:1993年作
作品尺寸:96*88cm
作品描述:钤印:吴冠中印、九十年代
款识:吴冠中,一九九三。
著 录:1.《吴冠中作品收藏集》第239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
2.《天南地北风情》第37页,斯民艺苑、一画廊,1994年10月
3.《环宇觅知音----吴冠中九十年代作品选》第47页,北京外文出版社,1995年
4.《吴冠中精品选集》第199页,艺达作坊,1996年10月
作品名称:柳塘双牛
图片名称:art35160119.jpg
创作年代:1993年作
作品尺寸:68*138cm
作品描述:钤印:荼、吴冠中印、九十年代
款识:吴冠中,一九九三。
《柳塘双牛》:别具一格的寓言画“我常常思索,人和动物之间没有语言,他们心
中互相认识的界线在哪里。/在远古创世的清晨,通过哪一条太初乐园的单纯的小
径,他们的心曾彼此访问过。/他们的亲属关系早被忘却,他们不变的足印的符号
并没有消灭。/可是忽然在些无言的音乐中,那模糊的记忆清醒起来,动物用温柔
的信任注视着人的脸,人也用嬉笑的感情下望着它的眼睛。/好象两个朋友戴着面
具相逢,在伪装下彼此模糊地互认着。”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园丁集》里的一
首诗,却被吴冠中用以诠释他的画作《水牛》。显然,我们从吴冠中这一举动中
可窥出他作《水牛》的用意所在。
整个《柳塘双牛》的幅面,便是如丝的柳条掩映下的河里游弋着的两条水牛,一
老一幼,一大一小。两条水牛侧着头,扑扇着耳朵,似乎正在聆听和倾诉。老水
牛连绵的脊,在柳丝的拂和河水的涟漪里隐约。而它们悠长睫毛下汪汪灵动的双
眼,与它们微微皱着的鼻翼,还有欲张还闭的唇,甚至是舔着唇的粉红的舌,却
让人分明觉得它们其实便是两个正相注视着的人。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人的异
化是现代文明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在西方,出于对现代工业社会带来的对人性
的压抑和戕贼、对人的异化,艺术家们纷起以手中的笔为武器,把现代文明的畸
形恶果拋上被抨击的对立面,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潮流应运而生。于是,一
说起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西方,似乎这种话语权天然
地便是西方的、便是西式的,与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了不相干。但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对畸形的现代文明或所谓工业文明造成的对人的压制和人性的压抑的反思和抨击从来就不是纯粹西方的,虽然这种努力因为东方现代化的普遍迟滞于西方。在东方式的、中国式的话语模式里,艺术家们也用手中的笔不约而同地瞄向了现代文明的畸形产儿;早在上世纪20年代,白采便以其长诗《羸疾者的爱》对此作了最系统的批判;这一努力一直延续到今天,吴冠中创作于1993年的《柳塘双牛》便是明证。画面里的水牛实际上暗示或象征的正是纯中国式的哲学世界里的具有完全人性和健康体格的人。整个画面都被安置于一派恬静而温馨的田园风光里,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思想里典型的中国化的人居环境和生存环境;别具咀嚼意味的是,画面里两条水牛均没有被栓上绳子,这更是对人的身心自由和完整的深沉呼唤。而年幼的水牛在水中恣意的嬉游,特别是老牛蜿蜒的脊线正好圈住小牛这一艺术处理,又意味着我们应该创造和保证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以利于成长中的人的发展。于是,人际不必再紧张或严苛,人们不必在伪装下模糊地互认,人们可以温柔地信任彼此。
吴冠中引泰戈尔的诗句诠释他的画作,成就了《柳塘双牛》这一独特的寓言画,其中的水牛,便是吴冠中寓言里的“人”。就此而言,吴冠中其实是继承了鲁迅。但艺术虽有相通的逻辑,毕竟有门类不同的分工。所以吴冠中在《画里画外(文与画》又说:“画中诗有异于文学的诗,画家要探求线的韵脚与色彩的平仄。”《柳塘双牛》虽然是为了表达他的人生思考,但其艺术语言并不雷同。画中柳丝的构图和创作表现,正如吴冠中其它的作品,如《春如线》,线的交错和纵横,多变化但不花哨,是打上了鲜明的吴冠中烙印的吴氏技法。一代大师,其审美自然是多个形态多种形式的;而这“多”恰恰又反过来成就其“大师”地位;苏轼突破为文为诗的窠臼,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便是如此。而作为中国当代画坛以及拍坛地位不可撼动的大师,吴冠中亦是如此。其题材并不局限于传统牢笼而事事物物皆可入眼、皆可入画。但奇怪的是,以水牛为题材的作品,在吴冠中的艺术作品里并不多见。故此,此幅具有吴冠中独特风格的寓言画《柳塘双牛》堪称大师艺术生命绝无仅有之作,其价值不可估量。
著 录:1.《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P178,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出版。
2.《寰宇觅知音----吴冠中九十年代作品选》P51,外文出版社出版。 3.《中国当代艺术选集(1)吴冠中》P123,山美术馆出版。
4.《情感?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P56,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 5.《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P20,石建邦着,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出版。
作品名称:双牛图
图片名称:art29800478.jpg
创作年代:1992年作
作品尺寸:70*137cm
作品描述:钤印:吴冠中印、九十年代
款识:吴冠中。一九九二。
西方绘画在重视表现形式感的同时,也极重对于体积感的刻画。此幅《双牛图》,
是吴冠中先生作品中极少的以展现如雕塑般体积和厚重感为刻意和着重追求的
一件难得的艺术佳作。吴先生以用面塑造形体和动态的方式,将生活中常见的水
牛打造得如钢铁浇铸一般,不仅使人联想起颐和园湖畔守卧百年的铜牛。铜牛会
千年不朽,吴先生的艺术更会万年长青。
著 录:1.《吴冠中作品收藏集》P210-211,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2.《东方情思----吴冠中画集》P45,斯民艺苑,一画廊,1993年9月出版。
3.《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寻故人》翰墨轩,1995年出版。
4.《吴冠中精品选集》P232-233,艺达作坊,1996年10月出版。
作品名称:不争春
图片名称:art32460183.jpg
创作年代:1992年作
作品尺寸:81*69cm
作品描述:钤印:吴冠中印、九十年代
款识:吴冠中,九二。
《不争春》画于1992年,这是吴冠中画的梅花精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著录,是吴
冠中先生认为他画梅花最为精到的一件。吴冠中一反画梅花就有傲骨迎霜之意,
立意高远,富有时代感。画梅花,铁枝繁花,雄浑厚重,是他以梅花的品格为象
征,托物言志,抒发情怀,用的也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卜算子?咏梅》词意。
原文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
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著 录:1.《吴冠中自选画集》P207,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出版。
2.《吴冠中水墨新作,油画及素描》P7,塞纽奇艺术博物馆、艺达作坊,1993年
出版。
3.《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P78,锦绣文化企业、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年出版。
4.《天南地北风情》P41,斯民艺苑、一画廊,1994年出版。
5.《中国近现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情结》P15,翰墨轩,1995年出版。
6.《吴冠中精品选集》P207,艺达作坊,1996年作。
7.《论吴冠中----吴冠中研究文选》P159,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
8.《吴冠中作品收藏集 (?)》P198,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9.《散珍集成----私家藏中国书画》(壹)P186,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作品名称:接天莲叶胜于碧
图片名称:art32460181.jpg
创作年代:1990年作
作品尺寸:70*70cm
作品描述:钤印:冠中写生、九十年代
款识:接天莲叶,形线曲折,胜于碧。吴冠中,1990。
《接天莲叶胜于碧》是吴冠中画于1990年的一件画荷佳作,吴冠中在构图上这种
善于在平面分割中拉大差距、增强对比的特色,说这种构图能给人以“强烈、紧
张、严肃、惊险及激动。”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
系,非常丰富。后来他开始画荷花,大部分都是高贵,是一种精神,一种心灵的
状态,画家爱画荷花,爱其“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是一种内在的高贵,没有献媚,
没有奉迎,干干净净,活自己的人生。看似平淡,却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吴
冠中的“调和中西”的艺术思想已经确立了新的艺术价值观。
从元代以来的文人笔下经常见到以荷花喻世喻人的题材,而在吴冠中先生笔下的
荷花不仅是洁身自爱的象征,而且是代表着绘画的未来强劲趋势。正如画上所题:
“接天莲叶,形绕曲折,胜于碧。”以十分罕见的笔触,独特的造型结合得天衣无
缝。
著 录:1.《吴冠中自选画集》,东方出版社,建筑与城市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出版。
2.《吴冠中作品赏鉴》1993年月历,中国摄影出版社。(附月历)《陈嘉庚国际学
会会讯》第一期封三,1994年。
作品名称:误入崂山
图片名称:art31910139.jpg
创作年代:1988年作
作品尺寸:96.5*179.5cm
作品描述:款识:1973年,黑云犹压城,不忘写生乐,偕德侬等误入崂山,迷途深山。松石
间竟日不过人影,偶见狼蛇,渐惶恐,呼道士无应。数度攀峰,窥大海,测方位。
傍晚,遥闻村落广播声,踏月奔跑,午夜出山,已抵他县,庆活命。十余年后忆
前事,纵横交错入画图。1988年12月,吴冠中,龙潭湖畔。钤印:吴冠中印、荼、
80年代
通常吴冠中先生在自己作品中,极少题字,其所占画幅之狭小,其字迹之隐、淡,
是先生的一种个人习惯,也是一种特色。从此幅作品的题字异乎寻常之多;绝无
仅有之宽广;布局、编排、字迹于画幅中之显要、及重要性推测,此件巨制是吴
冠中先生费心力和极钟爱、满意又颇为偏袒和厚爱的不寻常的重要作品。落字多,
说明其注入和要借此表达的思想和情节多;书写宽广和显著,既是画面平衡、圆
满、完美之需要,又是其构思之匠心和才情激昂、充溢之写照。细读画中文字,
记述了先生一段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惊恐旅程。这一经历,带给先生的触动和
记忆是真实且深刻的,十余年挥之不忘,心悚长久且真切。这也许就是此幅作品
更为特殊并多彩之处。我们在欣赏一幅至美图画的同时,又是在聆听先生亲口为
我们讲述那一段离奇和略带惊恐的传奇,感受那真实却又只能去想象的一种身临
其境。
著 录:《判逆的师承—吴冠中》P99,香港艺术馆,1995年出版。
作品名称:鹦鹉天堂
图片名称:art34230357.jpg
创作年代:1988年作
作品尺寸:145*310cm
作品描述:款识:鹦鹉前头人语喧,谁人不敢言。一九八八年游新加坡戏禽公园,忆伴游友
人,寄语鹦鹉画图中。吴冠中。
印文:荼、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鹦鹉天堂》,是吴老69岁(1988年)时创作的。时年二月,吴老应新加坡国家
博物馆之邀,赴新举办其个人画展,游新期间即兴之作。当日王子安即兴南昌,
得《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画家之即兴,构思布局,更为率真,畅快淋漓,摒
弃刻意安排,风格定型,正适佳境的吴冠老,在星岛个展时期,痛快之情,自不
言表,洋洋巨制,全在性情之中,《鹦鹉天堂》写实写意,两相结合,数十只鹦
鹉,各具神态,顾盼喁喁,一片祥和景象,画家匠心独具,借物舒怀,画面关怀
直指人类生存生态生活的大主题。
参展记录:
1.1989年6月,9月,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
2.1989年9月,11月,亚拉巴马伯明翰,伯明翰艺术博物馆;
3.1990年1月,3月,堪萨斯,史宾沙艺术博物馆;
4.1990年4月,5月,纽约恩劳堪,晓拔约翰臣艺术博物馆;
5.1990年9月,11月,密旨根底特律,底特律艺术博物馆;
6.1992年11月,日本东京,“纪念日中外交正常化20周年吴冠中展” 新华社及三越
画廓主办。
著 录:1.《吴冠中----个当艺术家》P110,111页,旧金山中国文化中心,1998年;
2.《吴冠中作品集—东录西找新航道》P5,艺术出版社,1992年;
3.《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P154,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年。
作品名称:松与藤
图片名称:art20720013.jpg
创作年代:1985年作
作品尺寸:68*136cm
作品描述: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注:依画家自述可知,此作乃由速写作品发展而出,描绘千山景色。千山位於辽
宁省鞍山市,素有『东北名珠』之称,以奇峰、岩松、古庙及梨花组成四大奇观。千山不仅有秀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人文特色,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的学者、文人慕名而来,他们面对此美景吟诗作赋,故也为千山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本幅未有署年,所有著录及画家自订选集,将此作订为一九八五年作。依目前资料所示,最早一张以松为主体的作品始於一九八?年<松魂>,画中简化其形象,『试著用粗犷的墨线表现斗争和虯曲,运动不停的线紧追著奋飞猛撞的魂。』,若参照此系列作品,可知画家笔下苍松形态之演变。画中以稠浓黑墨挥洒出苍劲虬曲的老干,衬以银灰色的线条绘出树藤攀爬的动感,另以细笔勾勒出针针松叶,穿插其中,增添画作细腻之感,再以鲜艳色块点落出画面节奏,其颜色撒落处看似漫不经心,有些杂乱,整体看去却是画家精心的安排。画作构图以苍松为主轴,其枝干由左下自右上延伸,具有『鼎天立地』之势:背景山头则以淡墨渲染出,其大量的留白,烘托出苍松墨韵淋漓之感;山头古寺描绘的小巧写意,突显苍松雄伟巨大之态;作品构图看似简单,但其中包含许多对比呼应,如巨松与古寺的远近距离、黑松与幽山的虚实对比、老松与爬藤的动静姿态,二方印章落款,左上右下,画面讲究对称平衡,皆充分表现画家的巧妙构思。此作品结合东方笔墨线条的流畅美与西方空间结构的形式美,堪称传统与现代结合之最佳表现!
著 录:1.《吴冠中画集》,(德艺艺术公司,一九八七年),84-85页《名家翰墨》第22期,
2.《吴冠中监定特集》(翰墨轩,一九九一年十一月),43页
作品名称:日出
图片名称:art48140297.jpg
创作年代:1986年作
作品尺寸:136.5*67.5cm
作品描述:款识:一九八六。印文:吴冠中印
这幅《日出》以居中大块的山体结构入画,展现出了犹如五代范宽《溪山行旅图》
式的画面结构和布局。但是山体却是空钩无皴,仅用大笔淡墨抹出明暗变化和体
积感。这是吴冠中境界式画法的集中表现,既是追求日出时空灵意境的表达,更
是对於传统绘画中线条表现力的研究和新尝试。全画布局精妙,线条准确有力,
点线纵横交织,繁而不乱,水墨交融,华而不杂,少数的几点亮色更突出了黑白
灰式的中国水墨画特有的美感与潜质,在运用浓、淡、干、湿不同墨色的同时,
大块面的留白,凸显了山岩在初生的日光下的明亮、洁净和熠熠生辉。此幅在画
面增添了空隙与生气,右上方一点鲜艳的红日,起到动中有静的调节作用,点睛
之笔令人胸中紧张之气得以一舒,堪称吴冠中艺术成熟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
一。
作品名称:黄土高原
图片名称:art31910145.jpg
创作年代:1987年作
作品尺寸:96*178.6cm
作品描述:钤印:吴冠中印、荼、八十年代
吴冠中 《黄土高原》赏析中国画中强调用线,重视以写线来展现和表达多重且
深邃的艺术气质。吴冠中先生是擅长以线来勾划眼中和心中景物的中国画巨匠。
线,可以流畅、可以顿涩、可以滑润、可以苍健、可以挺秀、可以疏散……,其
重要的是贴切、生动、艺术地展现景物之美、表现绘画之精妙。吴冠中先生在《黄
土高原》中以极富乐感和旋律的线条,奏出了一篇震人魂魄的激情交响曲。在此
幅画中,线条繁而不乱、杂而有序,热情奔放却合理有度。以线表现西北的黄土
高原、着重以线展现高原之雄浑和壮美,创造性地展现了高原之美,感人至深、
美如天境、令人神驰遐想。
著 录:1.《吴冠中回顾展展目》P93,香港艺术中心,1987年9月出版。
2.《吴冠中画展》P37,新加坡国家博物馆,1988年2月出版。
3.《吴冠中画展(美国巡回展目)》P93,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1989年出版。
4.《吴冠中鉴定特集》P6-7,翰墨轩,1991年出版。
5.《荣宝斋画谱----吴冠中(山水部分)》P16,荣宝斋出版社,1991年出版。
6.《吴冠中自选画集》P98-99,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出版。
7.《吴冠中----叛逆的师承》P90-91,香港艺术馆,1995年出版。
8.《中国现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故城》P48-49,翰墨轩,1997年出版。
9.《中国当代艺术选集(1)----吴冠中》P91,台湾山美术馆,1997年出版。
10.《吴冠中作品收藏集(?)》P98-99,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出版。
作品名称:松林
图片名称:art29790169.jpg
创作年代:1987年作
作品尺寸:86*68cm
作品描述:钤印:荼、冠中写生款识:吴冠中。一九八七。
展览: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主办“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旧金山、伯明
翰、堪萨斯、圣约翰、底特律五市博物巡回展,1989-1990年。对于树的刻画和
表现,是古往今来的中国画家不能回避的极重要的课题之一,是任何一个画家创
造体现个人艺术风格、展现独特艺术风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画树,自然
是吴冠中先生最擅长、最具特色、也是能体现其艺术理念和艺术追求的重要内容。
吴先生曾创作了众多以各种林木为题材的名篇佳作。树在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不
仅出现多,而且刻画的视角、表现的方法、绘制的手段,展现的形式,也极为丰
富和多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先生足迹所到之地,各样树木,无不被吴
先生收入画中。有的写实具象、有的写意、有的抽象、有的以水墨写画、有的以
色彩展现……,无论怎样的视角与意图、也无论运用怎幺样的技法与材料,吴先
生笔下的丛林树木,总能让人感受到无限生机和神奇美感。此幅以《林》为题的
作品,是吴先生同类作品中极特殊且别致的一幅佳作。整幅画面,几乎只运用或
横或竖的平直线条,在粗细、疏密的细微变化中,林木的繁茂与叠错,真实生动
地跃然纸上。在极强的形式感的表现中,吴先生充分运用水墨浓淡的变化和其不
同的表现力,使得远近、薄厚交织,光影深透水墨的淋漓、笔触的精妙、色彩和
谐、形式感与质感的刻画与表现,无不达到了最完美的集成与统一。强烈而真实
地感到艺术家画笔的神奇与美妙。
著 录:1.《吴冠中作品收藏集》P92-93,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13月出版。
2.《吴冠中画集》P43,四川美术出版社、外文出版社,1990年1月,中、英文出
版。
3.《吴冠中自选画集》P95,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出版。
4.《吴冠中----叛逆的师承》P36-37,香港艺术馆,1995年10月出版。
5.《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伴侣》P63,翰墨轩,1997年出版。
作品名称:契比僧佛
图片名称:art39360312.jpg
创作年代:1985年作
作品尺寸:150*78cm
作品描述:钤印:吴冠中印、荼、八十年代
吴冠中先生这幅颇具浓郁宗教文化意味的作品画于1985年。画中内容、情景折射
出深刻的佛教内涵: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适彼,常到安处。这一教化触及
所有人类的心灵深处,它超越了狭隘的宗教派系,经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汇拢与
展现,浓重中彰现静谧与纯净,平和中又充溢出、迸发着不可阻挡的巨大的神奇
的力量,让人身临其中的巨大的感染力,导人向善,精神愉悦,难得的珍品。线
条的流畅与舒展,是吴冠中先生对于传统中国画写线特征最巨大的创新与突破。
在绘制手法上,吴先生更独辟蹊径,采用了特殊且神秘的技法与表现方式,产生
出特有的质感与绘画效果,流动感、厚度、层次感强烈且突显。需要特别注意的
是,用此特殊技法绘制出的作品,仅存在于吴先生八十年代的作品中,使得此类
作品日渐稀少而倍显珍贵。
著 录:1985年12月中国美术馆。
作品名称:葛洲坝
图片名称:art26460026.jpg
创作年代:1984年作
作品尺寸:28.5*48.3cm
作品描述:签名:葛洲坝 一九八四 荼
这是一幅有着鲜明的结构主义风格的速写作品。面对葛洲坝建设热火朝天的场
景,画家看到的并不是具体的事件,一切均化作大大小小的点,长、短、粗、细
的线。虽是速写,但完整地反映了画家对形式美的探索和追求。在《吴冠中速写
集》中,画家对此作写道:“曾依据此稿作大幅墨彩,破我旧格局。” 著 录:《吴冠中速写集》,新加坡艺达作坊出版发行,1993年,第80-81页
作品名称:鲁迅乡士组画之二
图片名称:art35790790.jpg
创作年代:1981年作
作品尺寸:45*45cm
作品描述:款识:荼。八一。吴冠中,一九八一。鲁迅乡土组画之二。(画背)
吴冠中画笔下的江南是鲁迅笔下的〈故乡〉,因喜欢鲁迅而开始描绘江南,并将
鲁迅的故乡视为自己的故乡,此题材自然也成为他画中的最佳主角;此件作品〈鲁
迅故乡〉系列属江南系列,但其构图方式及表现手法在此类题材中却是相当罕见
的。他在画中,擅以全景式、俯瞰或鸟瞰的方式描绘江南水乡,因此,画笔下有
着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门前柳树垂挂的夏江南如〈鲁迅故乡〉,而此类的
构图方式是较为常见的。在此次拍品中,他改以近景及一点透视的构图,画中依
旧是江南白墙黑瓦的建筑特色入画,但以主体场景乃仅容身过的窄巷穿越两壁高
墙,画面空间经此安排,营造出深巷巨宅的幽邈,空间亦无限延伸,让人不禁想
入画中,一窥巷后风光;宅前的老树新枝,门上的红联更是刻划出送旧迎新之感,
此画描绘的是江南之冬,而此类题材在他画中是较为少见的,故此作成为他〈鲁
迅故乡〉系列作品中具特别风味之作。
著 录:1.《吴冠中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一月),页18
2.《吴冠中画册》 (轻工业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四月),图版75
3.《吴冠中画集》(四川美术出版社,一九九O年一月),页87
4.《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 (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六月),页
160
作品名称:交河故城
图片名称:art46700704.jpg
创作年代:1981年作
作品尺寸:111*102cm
作品描述:款识:交河故城 一九八一
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参展记录:
1.展览:1995年10月 吴冠中----叛逆的师承 香港艺术馆
2.1989-1990年 吴冠中----个当代中国艺术家(美国巡回展) 著 录:
1.《吴冠中画选(第二辑)》第11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年12月
2.《吴冠中画集》第35页 德艺艺术公司1987年
3.《吴冠中画展(美国巡回展)》第43页 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 1989年
4.《吴冠中专号》第116页翰墨轩 1990年7月
5.《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第15页 锦绣文化企业、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4
年1月
6.《吴冠中----叛逆的师承》第65页 香港艺术馆 1995年10月
7.《吴冠中精品选集》第171页 艺达作坊 1996年10月
8.《吴冠中绘画艺术与技法》第45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6年10月
9.《中国近现代名家全集----吴冠中----故城》第7页及封面 翰墨轩 1997年4月
10.《吴冠中画展图录》第197页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 1997年5月
11.《中国当代艺术选集(1)----吴冠中》第84页 台湾山美术馆 1997年6月
12.《吴冠中艺术展作品集》第191页 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9年10月
13.《彩虹人生----吴冠中画传(新中国艺术巨匠画传)》第84页 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9年3月
14.《论吴冠中----吴冠中研究文选》第160页 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9年10月
15.《吴冠中作品收藏集II》第57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9月
作品名称:江南乡居
图片名称:art37090889.jpg
创作年代:1980年作
作品尺寸:92*183cm
作品名称:舟山渔港
图片名称:art38910600.jpg
创作年代:1980年作
作品尺寸:46*61cm
作品描述:款识:荼。八?。
注:吴冠中为少数艺术家中,能同时游走于水墨及油画两种创作媒材之间,皆得
心应手者。在水墨创作中他注重空间结构及「形式美」,而油画创作中追求的是
「油画民族化」,所以,在他的创作中,可见相同题材及构图,却因创作媒材的
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品。《舟山渔港》即为最佳证例~此一题材共绘
有三件,一件水墨、二件油画作品,皆绘于一九八?年。吴冠中利用水墨及油画
不同的特性,在水墨作品中利用「墨分五色」,渲染出五 色的夜,描绘的是愉悦
欢乐、忙碌繁华的夜渔港;而在油画的作品中,以浓厚鲜艳的色块堆叠出大小渔
船,描绘的是桅杆林立、绳索交错的昼渔港。二件油画作品,虽同一题材,同一
尺寸,却因艺术家精心刻划,左右相反的构图,因其不同的创作技法而产生截然
不同的效果。正如他所说「我在油画中力求充分发挥油彩造型的特点,如色彩之
多变,块面之塑造,空间层次之丰富,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形式美的多种因素。」
从此二件作品,轻易可见吴冠中旺盛及多元的创作力,而此特色,相信也是许多
艺术家所望尘莫及~
著 录:1.《吴冠中画册》(轻工业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四月),图版76
2.《行到水源处,吴冠中》(万玉堂,一九九?年),图版56
作品名称:江峰独秀
图片名称:art43350101.jpg
创作年代:1979年作
作品尺寸:95.5*102cm
作品描述:款识:七九。
钤印:吴冠中印(白文)
吴冠中先生是主张中西艺术杂论最起劲的鼓吹者,也是因为反传统的罪名而最受
争议的画家。但社会上吴冠中热不但一直没有降温,其作品的拍卖价格反而节节
上升,已经创下在生画家的最高纪录,似乎是对所谓传统轮者的一个很有意味的
反讽。吴冠中追求绘画的形式美,与其特有的笔墨是分不开的,其实,他对传统
笔墨的继承,并非直接的搬用,而是精神实质的承传。吴冠中的水墨风景往往是
在写生基础上的再创造,此作创作于七十年代末,正是画家致力于中西画法的融
合与探索阶段。画面取高远全景式构图,连绵不断,流动跳跃的线条勾划出的巨
大山体,饱满而富于张力。那种飞舞灵动、活泼自如的崭新笔法,爽朗而流利,
肯定而无废笔。不浮不滑,力透纸背,达到了意象淋漓,抒情畅怀的目的,无疑
是对于传统用笔的一种创新。山头浓重的墨色中由于纯度极高的小色块的调节,
显得重而不板,厚而不滞。与画面下部的平静的江水形成了浓与淡、轻与重、虚
与实的形式对比,使作品既有沉雄厚重的体量感,也不乏明媚秀丽的明快调子,
在视觉上取得了油画风景同样的新鲜感和冲击力。画家似乎在有意追求一种不似
之似的笔墨造型,作品中的树、石、舟、人都同时充当了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
达到了郑板桥所说的“笔若无法而有法,形似有形而无形”的境界,所谓得味外味
者。
作品名称:西双版纳榕树
图片名称:art31830062.jpg
创作年代:1978年作
作品尺寸:65.5*75cm
作品描述:款识:荼。七八。
一九七八年他到云南写生,因西双版纳的保存完好的热带雨林景观,及具少数民
族风情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以此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此作绘于一九七八年,
尺幅巨大为早期油画作品中罕见者。作品中以古朴苍劲的老树作为画中主角,其
盘根纠结、生意盎然之感,强烈地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而其浓厚亮丽色彩的
使用及近景构图的 方式,令它有如预跃出于画布之外,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西双
版纳位 处热带雨林的地方特色;远景以西双版纳的建筑特色点绘出,其青翠郁
蓊的树林环绕着三二屋舍,仿如人间仙境。全画构图大胆直接,空间安排巧妙有
序、色调使用层次分明,着实为吴冠中油画作品中具代表性之作~
作品名称:江南园林
图片名称:art32200247.jpg
创作年代:1978年作
作品尺寸:69*54cm
作品描述:签名:吴冠中(于画背)荼
年年复年年,我奔驰在大江南北,眼看著江南江北都在不断地变,窨哪这更富饶,
难说呢~我还记得早年夜间过江坐轮渡及车的情形,曾使我畏戄南去、尤其是拖
著笨重的画具。今天当我在卧铺车厢中听著列车轰轰隆隆过大江,感到分外轻松,
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南下是回来,北上又是回去,我永远在母亲的怀抱之中,
伟大的母亲~,吴冠中自1936年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在林凤眠的指导下开始研学
绘画。1942年毕业后,在国立重庆大学执教。1946年获教育部奖学金赴法国留学。
在法国留学的四年里,吴氏就读巴黎的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苏弗尔教授学习
油车,并在里胡物和奥弗兹画室进修。同时在罗浮宫研学西洋美术史。1950年毕
业后,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及北京艺术学院任教。吴氏数十年间持续进行油画创作,即使在文化革命中亦未曾中断。吴氏的油画与他的水墨画一样在国际上享有盛名。1989年在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举办的吴冠中画展及1992年在华敦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都使他的作品受到世界的重视。1995年香港艺术馆、台湾历史博物馆亦为其主办了讲座及个展。一九七四年在吴冠中的绘画历程中是一个很大的分界点,在1974年前吴冠中只作油画不作国画,而1974年后吴冠中才开始同时创作油彩墨彩。在吴冠中的创作题材上,他不仅东寻西找,寻找一种单纯的东西方艺术的光通:而走向南北,尝试南北艺术的融合。此幅江南园林同样是吴冠中于七?年代完成,为知名的江南创作系列作品之一,画中尽现了吴冠中于江南庭园中所得到的灵感启发,庭中幻妙的山林奇石,曲折抛弧的线条,在吴冠中灵活的笔下,以近抽象的曲线与结构,将江南之美, 现于眼前。1974年,吴冠中发表了《关于抽象美》一文,其中说到: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们对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爱是本能的。于1990年完成的高原人家,延续了吴冠中八十年代抽象水墨理论,进而在九十年代中再出发的油车他人上得到了新气息。在此幅作品中,水墨线条在油画中纯熟自由的挥洒,让宽广辽阔的山水气势在油画中展显。
作品名称:爱晚亭秋意
图片名称:art23740028.jpg
创作年代:1977年作
作品尺寸:94*55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七七
长沙岳麓书院所在的清风峡,有一别致古亭,名“爱晚亭”,四周遍植枫树。每逢
深秋时节,峡谷中漫山红叶,云蒸霞蔚,风景绝佳。自古以来,就是观赏红叶的
胜地。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红叶亭,后据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诗意,改名为爱晚亭。许多近现代名家,如李可染、钱松 、宋文
治等,都有佳作表现此处胜境。1977年,吴冠中写生至此,画下了这幅《爱晚亭
秋意》。画家在对景写生中,用了空气透视原理,表现出层林尽染的效果。画面
明暗错落,疏密有致。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
艺术专科学校,翌年在重庆举办第一次个展。1946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
院研习油画,作品曾参加巴黎春季和秋季沙龙展。1950年后回国,任教于中央美
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吴冠中数十年间持续进行创作,即
使在**中也未曾中断,他的油画与水墨画一样在国际上享有盛名,1989
年在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举办的“吴冠中画展”及1992年在伦敦大英博物
馆举办的个展,都使他的作品受到世界重视。
作品名称:江边古木
图片名称:art26460024.jpg
创作年代:1977年作
作品尺寸:61*42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77
《江边古木》是吴冠中典型1970年代风格的的作品。这个时期,画家的技法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近景中,一株年代久远的古木占据了画面的主体,画家用雕
塑般的肌理直接表现树皮粗砺的质地,古木的枝杈、树叶向四处伸展,与水中的
倒影相互呼应,充满了整个画面,一实一虚,一刚一柔,一静一动,极富空间感
及视觉张力。衬托古木的远景迷朦空灵,让人感到潮湿的空气和翠谷的宁静。
作品名称:远眺
图片名称:art21010017.jpg
创作年代:1976年作
作品尺寸:25.6*39.6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七六
这幅精致的水粉作品,是画家在1970年代结束了校劳动改造生活后的写生。作品
中清新温暖的红绿色调与开阔的构图方式,不但向观者展现了一幅心旷神怡的远
眺风景,更是艺术家本人当时的内心写照。1976年,随着中国社会形势的改变,
画家从农村的校回到城市,从劳动改造回归日常生活,也回到了艺术创作探索的
道路上。画作表现的不单单是对眼前美好风景的眺望,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眺望,
对艺术家所热爱的艺术事业的眺望。
作品名称:北国风光
图片名称:art82140205.jpg
创作年代:1973年作
作品尺寸:71.5*160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著 录:1.1996年《中国近代名画家集-吴冠中》人民出版社 北京 中国 第136-137页
2.1996年《吴冠中精品选集》艺达作坊,斯民艺苑 新加坡 第72-73页
作品名称:翠堤春晓
图片名称:art45020040.jpg
创作年代:1975年作
作品尺寸:76*92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75
1975年是吴冠中创作力作的一年,包括著名的《乞力马扎罗雪山》、《景山公园白
皮松》、《漓江新垦》等皆在这一年创作。这一年的作品色彩都比较明丽、轻快,
形式亦多具像,写实的。1975年是画家重要的一年,是年所作墨彩画《北京松》
是他跨入水墨之乡较早的一幅代表作,此后,吴冠中风格的江南水乡、江南民居
系列深入人心。而1975年则可以看作两种风格的分界点。《翠堤春晓》描绘了小
河边的景色,构图的延伸给人美好的憧憬,画面色彩和谐明静,山与水、林木与
小道都融合在一种安详的环境里。让我们体会了画家强调绘画的形式的美。从图
中精心的构图、协调的色彩、较之细腻的笔触可以断定,这是画家得意之作。吴
冠中是较早向传统规范发难、意欲革新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家。**结束以
后,他发表了《绘画形式美》的文章,倡导画面的形式美和抽象美,以形式主义
态度经营画面,用言论及绘画实践针锋相对地向现实主义的内容决定论挑战,曾
引起广泛的反响与论争。后来,他又提出对中国传统笔墨的质疑,试图让中国画
走出“笔墨中心论”的怪圈,从而进入服从于画面形式及内心表达需要的自由发展
空间。无论他的言说是否具备自足完备而有说服力的体系,其对拓展水墨艺术新
思维、活跃美术理论交锋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一名深受西方绘画精
神影响又深刻领悟中国绘画意境的艺术家,吴冠中自由地吸取这两者之长。在他
早期的作品中,无论是搜奇揽胜的写生,还是门前小景的点染,都洋溢着浓郁的
情感,隽永的形色意味。八十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大多以泼丽的色彩、索绕的点
与线为主要手法,同时实物与地貌的特征渐趋隐淡。整个作品留连于抽象与具象
之间,盘桓于写形与抒情之际,表面上具有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特点,实际上却
又处处散发着中国传统水墨的诗情画意。吴冠中长期同时从事水墨画和油画的创
作,这使得他的创作较多受到西方抽象绘画的影响。总的说来,他的作品在风格
形态上倾向抽像化,而在情趣格调上则是东方化的,前者是自觉的追求,而后者
是自发的表现。这也是吴冠中的作品广泛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作品名称:乞力马扎罗雪山
图片名称:art43810049.jpg
创作年代:1975年作
作品尺寸:100*180cm
作品描述:签名:荼75
“**”期间,吴冠中虽被归入“靠边站”的一类教师,历经下放劳动,有家难圆的
磨难,但较之遭受严酷迫害以致失去性命的艺术家来说,他无疑是幸运而又幸福
的。据吴冠中自传《我负丹青》中记载,“**”期间他曾经接受了几次创作任务,
其中有一次是去山东,作者这样回忆说:“山雨欲来风满楼,文艺界的温度表又
直往上升。一九七五年,青岛四方机械厂奉命制造坦桑尼亚至赞比亚铁路的总统
车厢,邀我前去绘乞力马扎罗雪山和维多利亚瀑布,然后根据油画织锦装饰车厢。” 吴冠中在自传里对创作这两幅油画的过程和结果没有多说,倒是对完成任务后“误入崂山”的经历不能释怀,为此他还在1988年专门创作了一幅水墨画《误入崂山》讲述当年发生的故事。这无形中引起人们对吴冠中当年赴山东创作的兴趣,进而也就想知道那两副油画作品的下落。青岛当地画家采写的文章《画在青岛》,其中提到了与吴冠中自传所说大致吻合的情况,尽管文章最终尚不清楚这两幅画作的下落,但却通过调查走访补充了一些新材料,文章说:“另据四方机厂于涌先生介1975年吴冠中先生来青时,曾应四方机厂领导之邀画了两幅油画,一幅是“北美(应为非洲-笔者注)维多利亚大瀑布”,一幅是“非洲乞力马扎罗火山”,两幅尺寸大小一样,是特为四方机厂制造的当年援建的坦赞铁路国家总统专列装饰用的。其中“火山”油画就挂在了厂办分室的墙上,并没有人知道它的价值。”
《乞力马扎罗雪山》这幅油画,作品右下角有“荼”字签名及“75”年款,画幅高100厘米,宽179.5厘米。整幅作品采用了近景、中景、远景景物斜对角横拉的构图,通过远眺的视点描绘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火山的自然风光,近景描绘了剑麻、开花的铁树以及缠绕在密林间的藤蔓等热带雨林景象,同时还点缀着觅食的群鹿以及驻足而立的斑马,特别是描绘林木的笔线、油彩,跳跃多姿而又有秩序感,呈现出吴氏风景画的一般特点。远景描绘的应是乞力马扎罗火山主峰,以瘦劲紧促的造型凸现覆盖山顶的冰雪。中景则是浩瀚的云海,散笔挥扫,气息流畅,云朵生姿,在近景与远景之间构成了一片气象苍茫的大千世界。这幅作品从尺寸大小、描绘内容看,都与原青岛四方机械厂职工的记忆和描述符合。并且作品视野辽阔、层次分明、细节丰富,也适合改作织锦对格局和细节的要求。特别是作品的构图和视点,具有一种常规镜头感,较适用于装饰布置敞亮空间的一般需要,这不仅反映出作者对相关图像资料的艺术转借,似乎亦折射出其完成此任务的微妙心态。
作品名称:景山公园白皮松
图片名称:art36440183.jpg
创作年代:1975年作
作品尺寸:54*73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作品名称:桂林景色
图片名称:art82140206.jpg
创作年代:1973年作
作品尺寸:64*42cm
作品描述:签名:荼、吴冠中题识:(画背)四叔婶指教。冠中、碧亲敬赠。一九七八年。
作于一九七三年。
来源:此画为吴冠中先生于1978年完成后赠予其四叔婶亚洲 私人收藏
作品名称:长江万里图
图片名称:art44841427.jpg
创作年代:1973-1974年作
作品尺寸:22.5×509cm
作品材质:油画长卷
作品描述:1973年,吴冠中从农村调回,参与创作北京饭店的大型壁画《长江万里图》。《我
负丹青》一书中,吴冠中写道: “又遇上好运气。北京饭店约黄永玉、袁运甫、
祝大年和我共同绘制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那图由设计师奚小彭总负责,
绘制者有袁运甫、祝大年、黄永玉和我,袁运甫联系各方面的工作,稿子酝酿很
久,待到需去长江收集资料,我们从上海溯江上重庆,一路写生,真是美差。”
水陆兼程,投宿两岸,画家胸中块磊消解于滔滔江水,履之所至,纵览江山,渐
于心手相忘之际,心物相应之时,雪域青松、天府梯田、巫峡女神、黄山云雾、
金陵大桥、水乡粉墙、滨江灯火,一一魂入画中。
吴冠中谈及《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曾自述道:“我作长江,整体从意象立意,
局部从具象入手,此亦我70年代创作之基本手法。江流入画图,江流又出画图,
是长江流域,是中华大地,不局限一条河流的两岸风物,这样,也发挥了造型艺术中形式构成之基本要素,非沿江地段之拼合而已。”
30年间,很少有人知道《长江万里图》存于世上。当年北京饭店《长江万里图》壁画总设计师奚小彭收藏的吴冠中创作的油画《长江万里图》最初的综合性定稿,经翰海拍卖公司多方斡旋,中国当代画史秘藏时间最长的油画巨制,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
经美术家、美术史家细致鉴识,发现《1974?长江》遗有炭笔痕迹,表明此画应该是底稿或初稿。《长江万里图》纯以油彩绘画,不见炭笔遗痕,景色描绘与色彩,细润精雅,盎然而自然地充满了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词心和逸气,显然是吴冠中卷首所题的“综合性成稿”。
画心21×476cm
作品名称:江南池塘
图片名称:art29141227.jpg
创作年代:1972年作
作品尺寸:60*90cm
作品描述:签名(左下):荼 72
此幅画于1972年,吴冠中53岁,为其成熟时期作品之一。时值“**”期间,吴冠
中的油画《向日葵》、黄永玉的水墨画《猫头鹰》都被批成“黑画”,而此幅却得
到后世的首肯,缘由在于他不断地超越自我,用油画、国画的双重笔法绘出江南
风景,他又是位个性鲜明、当之无愧的绘画大家。吴冠中的作品无论是国画和油
画都极富东方神韵,一是作者赋予了作品最深最真的感情,二是他绘画中丰富的
语言,如此幅他笔下那独特的非中非西、笔走龙蛇的线条,纵横潇洒的用色以及
铺天盖地的色点。
作品名称:白皮松
图片名称:art80950045.jpg
创作年代:1972年作
作品尺寸:34*26cm
作品描述:签名右下:荼签名画背:白皮松 吴冠中 一九七二年
吴冠中在20世纪70年代的创作,已经潜藏着写实绘画语言的新追求,那就是形式
美的发现和表现。在他所描绘的风景物件中,尤其寄托着画家的这种生动的艺术
情感。画家于1972年创作的《白皮松》即是生动例证。寻常的白皮松,构成了画
家观照自然的主要对象,并且将其大面积摄取和穿插,形成了借景寓情的艺术表
现。树木的色调和树干的走向和造型,牵动着画家内心所倾向的形式美感的移情,
淡化了风景中房舍和街巷等建筑的因素,突出了这种自然植物的灵性,由此依托
其中色彩与线条表现获得了新的艺术主题地位,也获得了艺术表现的成分自由和
空间。吴冠中根据自己多年来游行山川的自然体验,逐步积累了对于树木类型植
物的艺术图式经验,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意象的线条变化,也连接着西方表现艺
术中交错重迭的色彩构成形象。
《白皮松》是一幅构图十分讲究的作品。前景的松树与远景的房屋,虚实相接,
前后呼应,空间层次丰富而有具有章法,错落有致,密而不乱,其中经营有道的关键,正在于图形和色彩的高度概括性组合,雪景中浅灰的色调,造成了基本色彩的表现契机,而纷繁的树枝变化,有赋予了线条将不同的色面加以连接,于是形成了场景高度的平面化,自然空间逐渐远离了客观对象中那原本的繁杂和琐碎,不知不觉中转化为画家主观意象中那宁静而简约的世界。事实上,自然树木类型的风景描绘,之所以能够成为画家所擅长艺术表现对象之一,就在于画家独具慧眼的敏感,精致的构图比例,有条不紊的组合效果。在此,中国式的写意变形和西方的表现主义得到了奇特的协调。以树木花草的自然造化,转化为这样的一种人文景观,之所以吸引画家,是因为中国意象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母题,存在着诸多形式变体的可能。因此,对于如是景观的整体人文环境的感受,使得画家在形式语言的创造之中,试图借用风景油画中传统图式因素,置换其中古典的内涵,而进一步变体出他对油画形式语言新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并进一步深化为在架上绘画之中,实现图式方面的人文内涵的再度架构。画家能够将艺术经验中的关于形式语言的自由创造注入其中,使画面的传统写生的主题变成为图形与色彩组合的新创作主题,实现艺术语言的新架构。无论是城市风景还是自然山水之间,潜藏着细微的色彩变化和生动的笔触:建筑之中平垂迭递向上的直线与斜线的对比,又形成了丰富有致的节奏变化;景象在阳光和阴影的变化,造成了色彩表现中丰富的形成冷暖对比和纯度与明度的对比关系。?艺术家沈浸在这样一种具象与非具象的造型语言的微妙转换过程之中,他需要凭借着自己的经验、阅历和判断,进行独特的视觉语言的架构。诗意般的想象空间,其实是作为画家对于现实世界的精神补偿,但更为深入的缘由,是画家准备为这种形式美的空间架构,提供了自由创造的丰富可能性。如同吴冠中运用中式毛笔在纸上的运动,却时常现代西方艺术观念引导;那么他运用西式油画笔在布上运动,又潜移默化地赋予中国传统审美经验的体验。有意无意之间,观众能够感受画家在两种文化之中苦心经营的融合追求。
作品名称:池塘
图片名称:art36001947.jpg
创作年代:1972-1982年作
作品尺寸:90*60cm
作品描述:题识:(左中):抽暇改老画 好似故地重游 1982年 (左下):荼 七二
画于1972年,时年53岁,十年后,他又将此画修改一下,并在画上题写:“抽暇
改老画,好似故地重游。一九八二年”。画面以他下放的农村为题材,崇高山岭,
迎面而立,有中国北宋时期国画的崇高美感,中景是茂密的树林,充分体现出他
在欧洲所学到的绘画技艺,近处是池塘,点明要有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吴冠中
在1970年下放河北农村劳动之时,其妻子亦被下放农村劳动。长子可雨在内蒙牧
羊,次子有宏于山西农村劳动,1972年,53岁的吴冠中被允许每周作画一天,因
没有足够画具,只好画在纸板上,以农家柳条编成的粪筐作画箱,人们戏称他为
“粪筐画派”。画了一批油画,包括《瓜藤》、《高粱与棉花》、《房东家》 等。他
当时对自己的艺术要求是群众点头,专家鼓掌,由此形成他后来提出的“风筝不
断线”的目标。
著 录:1.《风景油画选辑二》,安徽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图版5
2.《吴冠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P.197,
作品名称:京郊山村
图片名称:art44010651.jpg
创作年代:1963年作
作品尺寸:46*61cm
作品描述:签名:荼63
参展记录:1.1987年9月 吴冠中回顾展 香港市政局
2.1988年2月 吴冠中画展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3.1993年11月 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水墨新作、油画及素描展 巴黎市立塞纽奇
艺术博物馆
著 录:1.《吴冠中作品收藏集I》第31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9月第一版
2.《吴冠中回顾展》展目 第10页 香港艺术中心 1987年9月
3.《吴冠中画展.油画2》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1988年2月
4.《吴冠中鉴定特辑》第115页 翰墨轩 1991年1月
5.《吴冠中自选画集》第26页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2年
6.《吴冠中水墨新作、油画及素描》第93页 赛纽奇艺术博物馆 艺达作坊 1993
年11月
7.《吴冠中精品选集》第61页 艺达作坊 1996年10月
作品名称:泊
图片名称:art32370756.jpg
创作年代:1962年作
作品尺寸:49*70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六二
吴冠中的油画写生具有别具一格的风格与韵味。这件作品描绘了一幅典型的江南
风景。近景是六只停泊在江边的渔船,两只与画家视线一致,另外四只则平行于
横向的画面。沙滩蜿蜒伸向江中,如一只胳臂将停泊的渔船揽入怀里。江面占据
画面的大部分,偏绿的水面与略紫的天空由隐约的远山或横桥连接起来。江上由
近及远点缀着三只劳作的渔船,更远处则是数点白帆。画家在简洁的画面中力图
营造精致的氛围。泊船浓淡相间的长长桅杆、随风飘扬的绳索、在空隙中精心点
出的白帆,以及富于对比的笔触,使画面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作品名称:规划荒山
图片名称:art21010018.jpg
创作年代:1960年作
作品尺寸:43.8*58.6cm
作品描述:签名:荼 1960
《规划荒山》是吴冠中1960年在海南岛时的写生之作,也是画家风格转变期的典
型作品。画家在观察事物时,开阔的视野、豁达的心胸以及细微的关怀都付诸其
中。遒劲的线条和笔触充满了生命力,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海岛晴天丽日的景象。
作品名称:门前
图片名称:art26460025.jpg
创作年代:1960年作
作品尺寸:32*23.8cm
作品描述:签名:门前 一九六? 荼(正面)门前 吴冠中(背面)
这是吴冠中早期的一件水彩作品,画面简洁疏朗,藏女手扶门栏,出神地看着门
外。女孩头顶的发饰,腰间悬挂的小包还有身後的盆花,三块鲜艳的色彩形成看
不见的优美曲线,打破了灰黄、深青的沉重色调。画面简洁稳定的结构和水彩的
流动融合,让这幅小画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作品名称:扫雪图
图片名称:art42540226.jpg
创作年代:1956年作
作品尺寸:36*27cm
作品名称:扫雪图
图片名称:art42540226.jpg
创作年代:1956年作
作品尺寸:36*27cm
作品名称:北京一条街
图片名称:art23740029.jpg
创作年代:1955年作
作品尺寸:26.7*37.9cm
作品描述:签名:55.荼.(正面);北京一条街(之一)吴冠中(背面)
1955年,吴冠中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副教授,教素描、水彩风景画,在此期间画
出了一批清新、典雅、抒情的水彩风景写生画,《北京一条街》为其中一件。画
面讲究透视关,强调建筑的体积感,与他后期讲求形式感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画家通过街道上空的电线,将整幅画面处理得活泼而有韵律。
作品名称:春笋
图片名称:art23390147.jpg
作品尺寸:67*67cm
作品描述:钤印:荼、冠中写生。
注:此件应为七〇年代末期之作,吴冠中于一九七五年至七六年间绘制了一套十
二开册,当中一开的题材及构图方式皆与此幅相似,年款为七五年,若相较其创
作风格可知,两幅创作年份相差不远。画家画竹者多,以竹象征高风亮节、文质
彬彬的君子气概;少见绘笋者,惟吴冠中却喜绘笋,以其重拾家乡童年生活美好
的回忆,及丰收丰年的生活象征。此件作品舍弃使用笋之原色,而改以恬静淡雅
的蓝,描绘成笋清新高雅、玉树临风之气质;另以深邃郁黑的墨描绘出幼嫩新笋,
其颜色的使用及大小高低排列,层次交错,表现出幼笋向天争高之势,也带出画
面生气勃勃之感。此作可称为吴冠中的意象写生,其表现重点并不在于对物象具
体描绘,而着重描绘物体之精神象征,正如传统水墨所著重的人格修养及精神意
境之呈现,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名称:河塘小鸭
图片名称:art29790172.jpg
作品尺寸:82*152cm
作品描述: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这是吴冠中最典型的作品,上钤“吴冠中印”一方,画江南水乡的生活特色,是他
心中的伊甸园。吴冠中品尝了西方禁果又苦恋东方伊甸园,创造出优化混血独具
个性的新体系,成为林风眠之后中国新艺朮的一位杰出代表,博得了东西方专家
和观众的关注和共鸣。他首次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古文物的惯例举办个展,首创
中国画拍卖天价并获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被世界公认为二十世纪
的艺朮大师,赢得了国际声誉,画出了彩虹人生。
著 录:《吴冠中作品收藏集》P38-39,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范文五:郑振铎代表作品
郑振铎代表作品
郑振铎代表作品2016-12-07浏览:分享人:覃莉霞手机版
导语: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2]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
《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
1 / 5
《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
《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
文学研究会成立后盛行的六、七年时间里~郑振铎一直是和信任。在组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这样几项:一是与其郑振铎发起人一起发展了百余名会员~与沈雁冰共同支持成立了广州分会。二是主编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会刊《文学旬刊》(含其后的周刊)、《星海》~以及1923年后的《小说月报》。三是发起并带头批判“礼拜六派”与“学衡派”~并与创造社有关文艺观点展开论争。四是以该会名义积极投身五卅运动和大革命运动。与此相关~由郑振铎署名或执笔的发刊词、序文、按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发表位置显要。对此~无论是会内还是会外的人都早有评价。在《略叙文学研究会》中~叶圣陶说:“郑振铎是最初的发起人~各方面联络接洽~郑振铎费力最多~成立会上~郑振铎当选为书记干事~以后一直由郑振铎经管会务。”在《“文学研究会”成立时点滴回忆》中~郭绍虞也说:“文学研究会的组织~振铎是核心人物之一。正因为如此~所以后来振铎到上海~文学研究会也就跟着移到上海来了。”
唯一的听众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2 / 5
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的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直到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很年轻的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幽幽的小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将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地诅咒:“我真是一个白痴!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吓了一跳~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我~她说~“是我打搅了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3 / 5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尽管她是一个可怜的聋子。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如果她的耳朵不聋~一定早就捂着耳朵逃掉了。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人们表露的那种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作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现在已经不在乎了。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而以前我会的。 不知为什么~总使我感到忐忑不安、甚至羞愧难当的是每天清晨我都要面对一个耳聋的老妇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了~并且有一次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更要命的是我常常会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从她的表情中
4 / 5
我知道她现在的感觉一定不是在欣赏锯床腿了。妹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
5 / 5
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