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公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 布的 大气环流 , 各纬度地带分布着不同的 环流 形势, 即在不同的 气压带 和 风带 控制之下。 季 风环流 形成因素:海陆 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 和 风带 的季节移动规律 :
⒈全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⒉移动晚于 太阳直射点 移动约 1个月
⒊年移动幅度约为 10°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 黄赤交角 的存在(即 地轴 的倾角不变)
详细介绍
一月气压带风带移动图
由于地球的 公转运动 , 太阳直射点 随季节的变化而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移动,同时引起 气压带 和 风带 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时, 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低气压带 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 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 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 分时北移 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 10°之间; 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的时间很短, 低气压带 来不及形成, 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 但这时南 半球的 东南信风 可以一直吹到赤道, 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 吹送到北半球, 并偏转成 西 南风 。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 秋分 到冬至、又南移到 南回归线 。 这时地面上的 气压带 和 风带 ,比秋分时一般南移 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 10°左右。例如, 赤 道低气压带 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 10°之间,北半球的 东北信风 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 一部分越过赤道, 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所以在南北纬 5°— 15°、 35°— 45°、 60°— 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南北纬 30°为 无风带 。
压带
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 太阳辐射 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 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赤道附近受太阳辐射热量多, 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 成 赤道低气压带 。同理可推知;地球有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副极地低气压带 和 极地高气压带 。 中文名
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 压区域,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假设地球表面是平滑、均匀的,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 有七个,它们是:
① 2个 极地高压带 :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使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空气流辐 合, 质量增多, 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 冬季强度增大, 范围扩展; 夏季势力减弱, 范围收缩。 ② 2个 副极地低压带 :分布在南、北纬 60°及其两侧,各约五度。由于来自 副热带高气 压带 的热空气向北移动来自 极地高气压带 的冷空气南下 (北半球) 两者相遇热空气被迫抬升 地面形成低压而形成的。
③ 2个 副热带高压带 :分布在南、 北纬 20~30°的强大高压带, 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 的气流在 地转偏向力 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 它随季节南、 北移动达几十个纬度, 活动范 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响最大的气压带。
④ 1个 赤道低压带 :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关系
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七个纬 向气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的位置大致是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上下移动各约五度。
理解记忆
在理解 三圈环流 成因的基础上可采用以下简易记法。
一,掌握气压带的分布与名称。气压带以 赤道 为中心对称分布,高低压相间。
二,掌握风带名称、分布及风向。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是由高压指向 低压,并运用地转 偏向力的知识来画风向。 风带 也是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三,高气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低气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但通 过分析三圈环流成因可知, 赤道低气压带 与极地高气压带均是冷热不均引起的, 属于热力成 因; 副热带高气压 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力成因。
四,注意上图所绘的是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时的风、压状况,而实际上气压带、风 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五,假设地表均匀状况,而事实上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气压带、风带要复杂得多。 移动规律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移动,同时引起 气压带和 风带 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时, 太阳直射 赤道 , 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 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 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比 春分 时北移 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 10°之间;由于太阳直 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 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 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 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 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 吹送到北半球, 并 偏转成西南风。
从 夏至 到 秋分 ,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 南回归线 。 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 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 10°左右。例如,赤 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 10°之间,北半球的 东北信风 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 一部分越过赤道, 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所以在南北纬 5°— 15°、 35°— 45°、 60°— 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气压带、 风带 的形成是全球性 大气环流 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 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 再从气压带来看, 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 且以 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而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 即南北半球的 信风带 , 西风带 和 极地东风带 。 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
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 为低气压带。七个气压带中,三个低压带,四个高压带。关于风向的确定,主要依据高低气 压的相对位置和风带所在的半球 (南或北 ) ,因为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并在地转偏向 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高压带一定是风的辐散区,而低压带一定是风的辐合地。
气压带分布
气压带
按照地理位置,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分为 :赤道低压带 (分布在赤道附近 ), 副热带高压带 (南北纬 30度附近 ), 副极地低压带 (南北纬 60度附近 ). 极地高压带 (南北极点附近 ).
赤道低气压带
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 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 5°之间的地区,就形 成了一个低气压带 ——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 4-8公里 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 北纬 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极地高气压带
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 热也最少, 终年低温, 空气冷重下沉, 地面空气多, 气压较高, 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 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为了区别以上两个高压,需要指出在一般条件下,气温高的地方,因近地面大气受热 膨胀, 到高空堆积起来, 使高空空气密度增大, 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的气压都高, 形成高气压, 于是空气便从高气压向周围气压低的地方扩散, 这样气温高的地方, 空气质量 就减少了, 地面上随承受的压力就减低, 形成低气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高空空 气密度减小, 形成低气压, 这是周围的空气就会来补充, 使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柱的大气质量 增多,地面气压因而增高,成
气压带
为高气压。所以近地面空气受热,气压下降,空气冷却,气压升高。高空气压的高低 与地面气压经常是相反的。因为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堆积,密度增大,形成高 压;气温低的地方, 空气下降后,在高空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这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空气中 的高压和低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
这个气压带在南北纬 60°附近,由于这个地带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 间,是一个相对的低压带。
这样,在假设不自转的地球上,就形成了上述的七个气压带。
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 太阳辐射 是不同的。因而气温的高低也随纬度而变化, 同时气压也跟着变化。
辐射越强,气温越高;辐射越弱,气温越低。
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气温越低,气压越高;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 带。
空气流动
地球是在一刻也不停地自转和公转着。因此,在上述七个气压带的形成过程中就伴随 着空气的运动。而空气运动的方向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因为大气是紧紧围绕着地球表面, 大气在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运动过程中,同时也随着地球一同自西向东转动着。
地转偏向力
这样大气还要受到一个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力的影响, 这个力就是地球自转偏向力, 它在北半球总是使运动着的大气向右偏斜,在南半球总是向左偏斜。
这样, 在气压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 风 的运动方向就不是正直的由高压指向低压, 而 是在北半球发生了右偏,北风变成了东北风;南半球发生了左偏,南风变成了东南风。
范文二:气压带、风带移动
优智教育个性化辅导教案
教师: 学生: 课次: 时间: 年 月 日 段
优智教育浦江校区
回顾知识点:
1、 热力环流(基本图、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2、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3、气候分布大致图 4、季风环流简图
知识点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特征的描述:
(1) 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一般来说,
最低月气温低于0℃描述时一般称为寒冷。0-10℃为低温,10-22℃为温暖,高与28℃为炎热。气温年较差大于15℃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10℃表明海洋性气候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2) 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水总量。一
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mm 描述时称稀少,10-50mm 为少雨,50-100mm 为多雨,50-100为多雨,大于100为丰富。 (3) 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结合上述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
对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进行描述,例如: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 气候分布的描述
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描述。 3、 气候成因的描述
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 气候对农业影响的描述
在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以对流运动为主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增(原因: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而升温) 大气上热下冷,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有电离层存在,有利于人类进行无线电短波通信
知识点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范文三:气压带、风带移动
优智教育——打造浦江课外辅导第一品牌
优智教育个性化辅导教案 教师: 学生: 课次: 时间: 年 月 日 段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重点、难点 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考点及考试要求
授课提纲:
1、知识点讲解
2、例题讲解
3、变式训练
4、总结
本次课后作业:
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
?特别满意 ?满意 ?一般 ?差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
教师签字:
优智教育浦江校区
优智教育——打造浦江课外辅导第一品牌 回顾知识点:
1、 热力环流(基本图、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2、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3、气候分布大致图
4、季风环流简图
知识点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压带、风带气候特征
性质
温带海洋性气南北纬40?全年受西风带温暖湿润 终年温和湿润 候 -60?之间的控制
大陆西岸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全年受副热带炎热干燥 终年炎热干燥
-30?之间的高气压带或信
大陆内部、西风带控制
岸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全年受赤道低炎热湿润 终年高温多雨
间 气压控制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夏季受副热带炎热干燥 夏季炎热干燥
-40?之间的高气压带控制
大陆西岸 冬季受西风带温暖湿润 冬季温和多雨
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干季时受信风炎热干燥 全年高温,一
-20?之间的带控制 年可分干湿两
大陆西岸 季 湿季时受赤道炎热湿润
低气压带控制
优智教育——打造浦江课外辅导第一品牌 知识点二:气候类型的判断
步骤 因素变化 结论
判断6、7、8月气温高 北半球
所属12、1、2月气温高 南半球
半球
判断最冷月平均气温>15? 热带气候
所属最冷月平均气温0-15?之间 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度最冷月平均气温-15-0?之间 温带气候
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15? 寒带气候="">15?>
确定年年降水量>2000 热带雨林气候
具体雨
年降水量700-100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型
类型 夏年降水量1500-2000 热带季风气候
雨年降水量750-1000 热带草原气候
型 年降水量800-1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降水量400-800 温带季风气候
冬年降水量300-1000 地中海气候
雨
型
少年降水量<250 热带沙漠气候、极地气候="">250>
雨
型
1、气候特征的描述:
(1) 气温特征: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一般来说,
最低月气温低于0?描述时一般称为寒冷。0-10?为低温,10-22?为温暖,
高与28?为炎热。气温年较差大于15?可以认为大陆性较强,气温季节
变化大;小于10?表明海洋性气候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2) 降水特征: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降水季节变化,估算降水总量。一
般来说,月降水量低于10mm描述时称稀少,10-50mm为少雨,50-100mm
为多雨,50-100为多雨,大于100为丰富。
(3) 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结合上述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并
对气温和降水配合情况进行描述,例如: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2、 气候分布的描述
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描述。
3、 气候成因的描述
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 气候对农业影响的描述
在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
多少等
优智教育——打造浦江课外辅导第一品牌 知识点二: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以对流运动为主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增(原因: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而升温)
大气上热下冷,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有电离层存在,有利于人类进行无线电短波通信
知识点三: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范文四:学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宋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预习案 【学习目标】
1.以热雨、温海、地中海气候为例,分析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对气候类型的影响。
2.掌握用气压带、风带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的方法。
3.理解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通读教材,用双色笔勾划教材、地图册上重要知识点,并标记序号;再结合预习案进行知识梳理。
2.重点掌握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一、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对照三圈环流示意图,比较以下气压带和风带性质的差异:
(注:描述气压带、风带的性质通常从气温和降水的角度,即用冷、热、干、湿描述)
1.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哪?性质为什么是湿热的,
2.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哪?性质为什么是干热的,
3.信风带分布在哪?性质为什么是干热的,
4.盛行西风带分布在哪?性质为什么是温湿的,
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征,分析下列气候类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三、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1.回顾本节内容,理解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1
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宋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预习自测】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终年受?风带与?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B(终年高温多雨C(终年炎热干燥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与欧洲西部终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的形成有关的风带是
A(? B(? C(? D(?
“亚欧大陆气候分布模式图”,回答3-4题。 读
3(表示温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代号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4(符合终年多雨(湿润)气候特征的代号是
A(甲丙 B(丙戊 C(戊己 D(甲己
1 2 3 4
,我的疑惑,:
2
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宋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探究案 【学习目标】
1.以热雨、温海、地中海气候为例,分析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对气候类型的影响。
2.掌握用气压带、风带分析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的方法。
3.理解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目标,迅速梳理探究题目要点,提高自主探究效率。
2.积极参加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讨论,交换意见,碰撞智慧,整理提升。 探究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1.为什么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2.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文字表述或画图均可)
3.下列气候按成因不同分属哪一类: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极地气候 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3
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宋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探究二: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1.如果寒假,你从成都出发先去北京再到哈尔滨,最明显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2.如果暑假,你从北京出发到内蒙古再到新疆,沿途看到植被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3.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哪个东西跨度大,产生两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
4
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宋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自主训练
1. 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具有高温多雨特征的气候有:
?气候特征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有:
?单一气压带、单一风带形成的气候有:
?形成原因与副高有关的气候:
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读图回答2-4题。
2.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 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 3.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 ?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 ?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
A(?? B(?? C(?? D(??
4.下列地点与图中代号对应可能性最大的是
A(惠灵顿—? B(巴黎—? C(威尼斯—? D(开普敦—?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模式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纬度),读图回答5-6题。
5(该季节下列各纬度带大洋东岸气流运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半球5?,1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 B(图示10?,20?地区盛行东北风
C(图示30?,40?地区盛行西北风 D(图示20?,30?地区盛行上升气流 6(与上图中M点气候特点相匹配的气候数据资料是下图中的
5
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宋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
A(甲 B(乙 C(丙 D(丁
(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
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 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
8.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9.(2012?浙江文综)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
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根
据下表分析,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德班气候资料(测站:29o50′S ,31o2′E 海拔5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23.5 24.5 23.5 22.0 19.0 16.5 16.5 17.0 19.0 20.0 21.5 22.5 平均气温(?)
118 128 113 91 59 36 26 39 63 85 121 124 降雨量(mm)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下图为西亚三个城市的气温、降水量图。完成10-11题。
10(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冬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冬季
A(风带南移 B(受印度洋影响明显 C(信风强盛 D(暖流带来的水汽多 11(耶路撒冷与喀布尔的夏温相当,但冬温相差约10?,影响喀布尔冬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地势 C(洋流 D(人类活动
6
范文五:说课稿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和分布。
首先是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宏观上讲,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在自然地理知识体系中,可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大气最上层的宇宙环境与大气底层的海洋、陆地、生物和人类通过大气紧密相连。从微观上讲,本节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前面所学的大气垂直分布以及大气的受热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在本节教材中处于关键地位,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阐述。
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学生要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以及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能够说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学生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理解和掌握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其次从过程与方法来看,学生能够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运用物理学中力学知识对大气运动进行力的平衡分析;通过阅读和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最后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学生能够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能够通过季风环流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下面我将从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所教授的对象是省一级重点高中的高一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从知识基础来看,前面的所学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知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会涉及到物理学中的一些知识,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回忆与引导。从心理接受的角度来看,本节课相对枯燥抽象的知识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从而丧失内在的学习驱动力,这需要教师改进教学的方法,并在课堂中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来进行及时调整。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以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图示。难点有在等压线分布图上会出“三力”和风向以及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和理解。
要突破重难点,我主要会采用读图分析、播放课件,结合课本活动与阅读,边画图边讲
解,最后让学生观察、学习、分析。
接下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简洁明了的呈现知识,图文并茂缓解学生对枯燥知识的学习。
从学法上看,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记忆并理解,能够运用自主学习法对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将在多媒体上播放一段1分钟的关于台风以及雷暴等天气现象的视频,引出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这部分大约花4分钟时间。
接下来我先会让学生明确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以及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为下面学生自己画图打好知识基础,然后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白纸和笔,和我一起来探索大气热力环流。我会先示范画出气温分布与垂直气流方向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并画出气流方向与空气密度大小的关系、空气密度大小和气压高低的关系以及气压分布与水平气流方向的关系。完成之后每小组拍一个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来进行展示,并讲解理由,再此期间我将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最后向学生说明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举例说明大气运动的重要意义。这部分将花费大约20分钟左右。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以上的一些知识要点,我会要求学生完成书本78页上的活动后讲解如何运用气压的分布判断风向,使学生学会用图来判断某地风向。
最后我将向学生介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首先我会请学生讲讲他们认为风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引出风的产生是在力的作用下,那么到底是什么力。最后指出风的形成受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并画图解释。然后利用学生初中的物理知识以及书本49页的图提出为什么实际风向与理论上的风向不同,引出地转偏向力以及近地面的摩擦力。本部分将花大约15分钟时间。
最后我将会让学生依照北半球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画出南半球的风向图。
我的说课完了,下面是我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