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银行风险偏好研究
银行风险偏好研究
仲华杰中国进出口银行风险管理部
【摘要】现代银行是经营风险、管理风险的企业,经营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为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随着银行业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国际主流银行纷纷采用设定风险偏好的手段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
【关键词】银行风险管理风险偏好
风险偏好是目前国际银行界普遍采用的一种风险控制手段,一般是由银行所有者(即股东)确认、并对经营管理者(即高级管理层)提出的管理要求,主要体现为股东对于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一种平衡。风险偏好决定了银行的经营风格,是引导银行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指南,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银行风险偏好的概念“风险偏好”一词首次出现在2008年9月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第二百四十二条中,要求“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参数估计值应作为商业银行确定风险偏好和制定风险战略的基础”。
但银监会未对风险偏好的概念加以阐述。此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未对“风险偏好”作出明确定义,直到2010年12月,有关文件中才定义“风险偏好(Riska。
etite)”为“一家公司在考量风险回报的基础上,在较高层面作出的关于愿意承担多大风险的决定。
范文二:银行风险偏好初探
作者:欧阳正仲
金融与经济 2007年01期
一、问题的引出
最近几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以及国内银行业海内外公开上市步伐的加快,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投资者在关心银行经营业绩的同时,也更加关注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监管部门也积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的要求。
从国外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典型的银行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是“我们做好贷款”。即只对贷款进行了二分法,贷款只有好坏之分,至于好多少则是说不清楚的,无法进行量化,对贷款好坏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定性的分析。
第二阶段是“贷款应该分级”。这个阶段,比上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明确好贷款与坏贷款的差异程度。
第三阶段强调“净资产回报率(ROE)是关键”,强调提高股东价值,回报股东。
第四阶段认识到“我们应该对风险定价”。对不同风险的客户和业务应该要求不同的回报。
第五阶段认为需要“用投资组合的方法管理贷款”。不同的投资组合对应于不同的收益,银行信贷资产也应强调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第六阶段是“股东要求提高风险收益的效率”。由于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客户层面和债项层面都进行了评级,在技术上股东已经可以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进行选择。
第七阶段认为“风险分散化极其重要”。OWC认为理想的风险管理路径是1—2—4—6—7,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这种路径只能事后总结。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
通过分析以上风险管理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大致地判断以下趋势:
1.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前提。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经典投资理论的出现以及现代数学分析技术的进步,量化风险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客观存在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从控制防范风险到主动经营管理风险。银行从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传统的观点是如何防范风险,而现代观点则认为,我们其实希望的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评级较高的客户不一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并追求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
3.从单一业务风险控制到全面风险管理。银行需要为所有的业务都准备资本,以应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银行的资本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银行对各业务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并以此为基础来分配经济资本。
4.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可以选择的,是为银行的总体战略服务的。在满足监管部门的资本要求的前提上,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是银行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5.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可以选择较优的路径,少走弯路。如上所述,国外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以失误为代价的,国内银行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借鉴并予以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都在采取不同的路径和措施,从公司治理、制度、工具等各方面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股东的风险偏好,银行对风险的选择,这样才能够确定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通常而言,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或者是风险的容忍度主要是由股东来决定的,不同的股东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许有的银行是非常激进型的,他们愿意承担非常高的风险,换取高的回报。有些银行是稳健型的,希望承担适度的风险换取适度的回报;有些比较保守型的股东,则希望追求低风险,获得满意的回报率。此外,从公司治理的结构角度而言,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风险偏好一方面表明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银行的整体战略。
二、按风险管理的内在逻辑要求确定风险偏好
1.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终极目标。资本从来就是追求利润的。股东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满意的回报,如果银行不能给股东带来良好的回报,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股东将资本投向别的行业或领域。当然,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股东利益代言人的董事会将会在收益与风险之中进行权衡。对上市的公众企业而言,保持股价的稳定和股价的稳步上升,将是提升股东价值的一种主要形式。无论在何种市场条件下,只有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企业才能进行持续的经营。
2.确定风险管理偏好是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股东是银行的所有者,现在企业最基本的一个制度安排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确定企业的赢利目标和决定所能承担的风险等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之后,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由管理层进行经营,并以经营成果对管理层进行考核。董事会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将会有多种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供选择,也存在多种产品进行取舍,但在进行经营决策权下放时,董事会首先应该将自己的偏好传送给管理层,并由管理层确定实现董事会目标的实施计划和策略。
3.确定风险管理偏好是计算经济资本必需的参数。随着风险定量技术的成熟,特别是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正式出台,内部评级法给了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以更多的自由。银行可以采用内部计算的参数,利用监管部门提供的资本转换函数来计算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就是希望银行的资本能够充分抵御银行的非预期损失。因此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的计算也就提上议事的日程,目前有多种方法来计算银行的经济资本,各种方法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提,并预先确定相关的参数。VAR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计算经济资本方法,而要计算VAR,必须要确定好几个参数,即期限、置信区间、损失分布。其中的置信区间就是要求根据董事会的风险偏好来决定的,不同的置信区间对应于不同的经济资本要求。
4.合适的风险管理偏好体现银行的总体战略。任何银行都会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有的银行已经占有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希望通过稳健经营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体现在战略上就是力求以承受较小的风险来获得稳定的收益,并通过对风险的控制来取得良好的市场声誉;有的银行则雄心勃勃,希望承受较高的风险来拓展市场,并取得较高的收益。而确定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将是战略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偏好的体现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风险管理内容,而是与银行的整体战略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为实现银行的总体战略服务的,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战略,同样也就存在着不同的风险管理偏好,并由此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策略。
5.从风险防范到主动管理风险思路转型的需要。从哲学意义上讲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既可能给我们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风险本质是一种不确定性。未来的魅力正是体现在不确定性,因此与其被动地防范风险,倒不如主动地管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目前风险管理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电子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主动管理风险成为可能,事实上,一些先进银行已经做到了主动的风险管理,他们能够用一句话就能说清自己资产的风险的大小。
6.确定风险偏好也是市场披露的需要。投资者不仅关心收益,而且还关心银行的风险,银行的经营理念。新资本协议中提出了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披露。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鼓励市场纪律发挥作用,其手段是制定一套信息披露规定,使市场参与者掌握有关银行的风险轮廓和资本水平的信息。特别是由于新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计量方法计算资本要求,公开的信息披露则十分重要。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纪律,能够帮助银行和监管当局管理风险、提高稳定性。可以预见,随着风险管理精细化进化,监管部门对银行特别是公众持股银行的市场披露的要求将会不断的提高。
三、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是如何确定的
风险偏好代表银行承受多大的风险,愿意承受的最大损失是多少,它是一个相对主观的管理决定,取决于所有者的风险偏好。决定风险偏好需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了解银行风险分布,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才可以决定有多少的风险可以承受,而我们所设定的经济资本便在决定可接受的风险偏好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1.确定风险偏好需要考虑的因素。
(1)银行希望的外部评级。
随着风险量化技术的进步,很多著名的评级公司如穆迪、标普每年都会对一些企业和银行进行风险评级,这些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在社会上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一些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将会直接影响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较高的风险评级意味着较低的违约概率,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就小。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对银行而言,面临着两方面的损失,一种损失是预期损失,这是银行损失的平均值,通过银行提取减值贷款拨备来防备和冲销,并在贷款定价中予以体现。第二种损失是非预期损失,即损失的波动性,银行有可能遭受很大的损失,但可能性非常小,但当这类损失出现时,需要银行用资本金来防备,如果损失超过了资本金,银行也无法继续经营,就要违约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违约,银行就要准备较多的资本金。
穆迪公司对银行信用评级,可归纳为以下相互关联的七大重点②:1.营运环境;2.所有权及治理权;所有权结构决定了银行的组织运营方式、经营目标和管理策略,是穆迪公司评级的一项重大考虑因素;3.营运价值,指营运业务的能力所能提供的经济价值;4.盈利能力;5.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评估时要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操作风险、声誉与法律风险;6.经济资本分析。资本金对银行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抵御信贷亏损的最终防线,对银行业务的增长及多元化可以提供杠杆效益;同时有助于决定银行的风险容忍度。穆迪公司不但要分析银行是否符合法定资本的要求,还要分析银行经济资本的水平和结构是否能够抵御其风险及负责因素的能力;7.管理策略。从以上几个因素中,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经济资本将对银行的评级产生重大的影响。
事实上,不同的银行评级还对应于一个量化的违约概率,也即银行破产关门的可能性。
(2)时间长度。
时间的长度将影响经济资本的大小。有的银行可能计算每天的VAR,有的银行可以计算银行资产每个月的VAR的值,在很多情况下,可能通过相应的公式进行转换。时间越长,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就越大,风险偏好也就小。
(3)最大可接受的损失。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信用维系银行生存的关键,在市场中资本充足、规模较大的银行将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因为它们可以承受较大的损失。正如修建水坝一样,如果希望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那就将水坝修得高一些,成本也就高一些,如果希望能够抵御五百年一遇的洪水,那么成本将会更高。
(4)银行损失的波动性。
银行的损失既取决于单个的资产的损失,同时还受资产组合的影响,有的银行资产相关性较低,损失的波动性则较小,反之,损失的波动性较大。银行除了计算损失的平均值外,还要考虑损失的波动性。通常而言,市场风险的损失符合正态分布,而信用风险损失符合β分布。
(5)银行的经营战略。
如前所述,董事会的风险偏好将影响银行的经营战略,反之也是一样,两者需要结合起来一并加以考虑。今天的风险管理方式已超越传统的风险管理缓释手法(即采用控制措施降低发生问题的风险),逐渐迈向优化风险管理组合,即根据银行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风险组合和风险幅度,再把风险控制在既定范围内的基础上追求收益最大化。因此,银行逐渐把风险管理视为一种新的战略性业务管理手段,并在这个基础上把业务战略与业务风险挂钩。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确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即就某一置信水平而言,一家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已预备对资本有影响的损失风险的假设额度,这一承受能力要与市场及同业的标准进行比较,保证银行承担的风险是适当的和适量的。
(6)银行收益分配政策。
如果银行能够将利润更多地转化为资本,则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如果银行将所有的利润都作为分红分给股东,则随着资产的增加,如果没有额外的渠道来补充资本,则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下降。
2.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偏好的比较。
(1)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在新资本协议的概述中,委员会认为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委员会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资本规定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管理做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实践中并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
在第二支柱中的监督检查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应具备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其风险轮廓相适应的总体资本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并指出银行从战略目标出发,对当前和未来的资本需求进行分析,是制定战略计划程序重要的一环。战略计划应该清楚阐明银行的资本需求、预计的资本性支出、期望的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必须把资本计划视为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新资本协议第687条)。
(2)部分银行置信水平的确定及经济资本在不同风险之间的配比。
很多国际先进银行都有自己成文或不成文的风险偏好,并且确定了相应的置信区间。信孚银行(Bank Trust)使用99%的置信水平,大通——曼哈顿银行确定97.5%的置信度,花旗银行确定95.4%的置信度,美洲银行和JP摩根银行确定95%的置信度,不同的置信度意味着需要准备不同的资本。
随着经济结构及宏观经济的变化,风险管理的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毕马威全球风险调查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所要求的风险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过去为55%、35%、5%和5%,现阶段为40%、35%、20%和5%,将来可能演变成30%、25%、40%和5%。这方面也引起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注意,新资本协议的进步也体现在拓宽了风险管理领域,银行更加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量化以及整体风险的控制。
3.先进银行确定风险偏好的共同点。
规律总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归纳起来,各银行确定风险偏好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1)由董事会代表股东确定。
这是由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现代银行制度所决定的。
(2)风险偏好与本行的战略定位一致。
花旗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的风险与资本管理政策就是一个例子。在90年代,花旗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3.2%,没在达到1988年资本协议的要求,为了达到协议的要求,花旗银行在1992—1994年不断增加资本,其1994年年报披露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资本充足率12%,而且董事长表示希望继续提高充足率。然而,同期花旗的股票表现却低于市场总体表现,直到1995年花旗宣布实施一项30亿元的股票回购计划,相当于将核心资本充足率降至7%,花旗股票才上涨。这也从反例证明确定资本政策、风险偏好要符合战略定位。
(3)风险偏好的确定需要量化数据支持。
数据是决策的前提,正确的数据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目前先进银行都已经拥有良好的风险分析工具来度量信用风险,其中德意志银行等先进银行甚至能够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经济资本配置,能够进行主动的风险管理,根据风险偏好确定风险管理战略,而其基础则是充足、完备的定量化的数据支持。
(4)风险偏好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银行的总体战略应该保持稳健,风险偏好反映了股东的偏好以及股东对宏观环境的理解,因此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有影响的大银行更是如此。
(5)为实现风险偏好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偏好涉及银行的各方面,上至公司治理结构、资本政策,下至具体的业务品种和业务单位,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推动和实施。
四、商业银行研究风险偏好的渐进化路径
1.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就是董事会及管理层为领导和管理银行业务运作而设定的架构和制度,目的是要为银行设定目标和制定达标的策略,以及监控银行的表现。通常认为公司治理的最主要要素包括:a)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b)明确分配决策权和责任;c)清楚制定决策的规则和程序;d)明确制定银行目标和监控其实现目标的方法。
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明确以下内容: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组成、职务与权力;各层的汇报制度;定期的监控和评估制度及程序。确保银行根据内部稽核、外聘审计师和监管当局的建议实施有效的整改。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进化趋势,国际先进银行都分别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设置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目前国内多家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具备以上条件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多中小银行的治理结构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2.明确目标,建立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目标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
从目前而言,这个目标体系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层次:分别为合规性指标、预期性指标、远景指标。
合规性指标。这类指标是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是商业银行必须要达到的,而且也有能力达到。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等指标[具体详见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提出的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具体包括经营绩效类、资产质量类和审慎经营类。经营绩效类指标包括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资产质量类指标指不良贷款比例;审慎经营类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交行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完成合规性指标对我行不是太难。
预期性指标。这类指标是银行短期内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提出的能在短期内实现的高于合规性指标的预期指标。目前基本可以借用合规性的指标体系,但对某些指标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
远景指标。这类指标通常而言既要反映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内监管部门的监管预期,又要充分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偏好及总体发展战略,是银行发展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是一个银行目前还达不到,但经过努力有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5-10年)可以实现的指标体系。
在该指标下除了包括以上两类指标外,还应前瞻性地包括以下指标。风险结构指标;各经营单位的经营绩效指标及其经济资本分配;各类风险的VAR测算;风险管理的时效性指标;风险管理的报告要求等。
3.以实施内评法为目标,选择一条渐进化的实施路线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建立了有效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新资本协议更加全面、敏感地指出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激励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同时保持资本充足率的高度一致,鉴于我国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规模、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差别明显,银监会将按照“双轨制”的思路,推动部分大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其主要目标不是改变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实施更加复杂的资本监管制度;而是通过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借鉴国际上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做法,全面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必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计提资本。监管当局可以允许商业银行选择使用不同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目前国内多家大银行正在全力开发相关的内部评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数据,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的过程将不断加强,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确定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
注释:
①ERISK.com,OWC MARCH 1999,The seven stages of risk management.
②http://wwww.ccn86.com/news/foreign/20050923/16963.html,《美国穆迪公司对商业银行资信评级的指标体系》。
作者介绍:欧阳正仲,交通银行总行经济学博士,北京 100000。
范文三:银行风险偏好初探
学术探讨
《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10期
银行风险偏好初探
欧阳正仲
(交通银行总行,北京
100000)
摘要:本文从最近国内外金融监管和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出发,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商业银行
风险偏好。首先笔者认为风险管理的内在逻辑要求商业银行确定风险偏好;其次,分析了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是如何确定的,包括确定风险偏好需要考虑的因素、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偏好的比较、先进银行确定风险偏好的共同点,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研究风险偏好的渐进化路径和相关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路径;策略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69X(2006)10-0012-05
一、问题的引出率”。由于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客户层面和债项层面都进行了评级,在技术上股东已经可以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进行选择。
第七阶段认为“风险分散化极其重要”。0WC认为理想的风险管理路径是1—2—4—6—7,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这种路径只能事后总结。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
通过分析以上风险管理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大致地判断以下趋势:
1.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前提。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经典投资理论的出现以及现代数学分析技术的进步,量化风险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客观存在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从控制防范风险到主动经营管理风险。银行从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传统的观点是如何防范风险,而现代观点则认为,我们其实希望的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评级较高的客户不一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并追求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
3.从单一业务风险控制到全面风险管理。银行需要为所有的业务都准备资本,以应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银行的资本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银行对各业务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
最近几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以及国内银行业海内外公开上市步伐的加快,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投资者在关心银行经营业绩的同时,也更加关注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监管部门也积极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的要求。
从国外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典型的银行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
第一阶段是“我们做好贷款”。即只对贷款进行了二分法,贷款只有好坏之分,至于好多少则是说不清楚的,无法进行量化,对贷款好坏的判断主要是基于定性的分析。
第二阶段是“贷款应该分级”。这个阶段,比上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明确好贷款与坏贷款的差异程度。
第三阶段强调“净资产回报率(ROE)是关键”,强调提高股东价值,回报股东。
第四阶段认识到“我们应该对风险定价”。对不同风险的客户和业务应该要求不同的回报。
第五阶段认为需要“用投资组合的方法管理贷款”。不同的投资组合对应于不同的收益,银行信贷资产也应强调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第六阶段是“股东要求提高风险收益的效收稿日期:2006-8
作者简介:欧阳正仲,交通银行总行经济学博士。
①ERISK.,OWCMARCH1999,Thesevenstagesofriskmanagement.-12-
《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10期
和量化,并以此为基础来分配经济资本。
4.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可以选择的,是为银行的总体战略服务的。在满足监管部门的资本要求的前提上,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是银行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5.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可以选择较优的路径,少走弯路。如上所述,国外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以失误为代价的,国内银行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借鉴并予以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都在采取不同的路径和措施,从公司治理、制度、工具等各方面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股东的风险偏好,银行对风险的选择,这样才能够确定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通常而言,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或者是风险的容忍度主要是由股东来决定的,不同的股东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许有的银行是非常激进型的,他们愿意承担非常高的风险,换取高的回报。有些银行是稳健型的,希望承担适度的风险换取适度的回报;有些比较保守型的股东,则希望追求低风险,获得满意的回报率。此外,从公司治理的结构角度而言,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风险偏好一方面表明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银行的整体战略。
二、风险管理的内在逻辑要求确定风险偏好
1.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终极目标。资本从来就是追求利润的。股东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满意的回报,如果银行不能给股东带来良好的回报,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股东将资本投向别的行业或领域。当然,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股东利益代言人的董事会将会在收益与风险之中进行权衡。对上市的公众企业而言,保持股价的稳定和股价的稳步上升,将是提升股东价值的一种主要形式。无论在何种市场条件下,只有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企业才能进行持续的经营。
2.确定风险管理偏好是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股东是银行的所有者,现在企业最基本的一个制度安排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确定企业的赢利目标和决定所能承担的风险等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之后,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由管理层进行经营,并以经营成果对管理层进行考核。董事
学术探讨
会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将会有多种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供选择,也存在多种产品进行取舍,但在进行经营决策权下放时,董事会首先应该将自己的偏好传送给管理层,并由管理层确定实现董事会目标的实施计划和策略。
3.确定风险管理偏好是计算经济资本必需的参数。随看风险定量技术的成熟,特别是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正式出台,内部评级法给了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以更多的自由。银行可以采用内部计算的参数,利用监管部门提供的资本转换函数来计算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就是希望银行的资本能够充分抵御银行的非预期损失。因此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的计算也就提上议事的日程,目前有多种方法来计算银行的经济资本,各种方法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提,并预先确定相关的参数。VAR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计算经济资本方法,而要计算VAR,必须要确定好几个参数,即期限、置信区间、损失分布。其中的置信区间就是要求根据董事会的风险偏好来决定的,不同的置信区间对应于不同的经济资本要求。
4.合适的风险管理偏好体现银行的总体战略。任何银行都会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有的银行已经占有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希望通过稳健经营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体现在战略上就是力求以承受较小的风险来获得稳定的收益,并通过对风险的控制来取得良好的市场声誉;有的银行则雄心勃勃,希望承受较高的风险来拓展市场,并取得较高的收益。而确定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将是战略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偏好的体现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风险管理内容,而是与银行的整体战略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为实现银行的总体战略服务的,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战略,同样也就存在着不同的风险管理偏好,并由此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策略。
5.从风险防范到主动管理风险思路转型的需要。从哲学意义上讲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既可能给我们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风险本质是一种不确定性。未来的魅力正是体现在不确定性,因此与其被动地防范风险,倒不如主动地管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目前风险管理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电子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主动管理风险成为可能,事实上,一些先进银行已经做到了主动的风险管
-13-
学术探讨
理,他们能够用一句话就能说清自己资产的风险的大小。
6.确定风险偏好也是市场披露的需要。投资者不仅关心收益,而且还关心银行的风险,银行的经营理念。新资本协议中提出了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披露。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鼓励市场纪律发挥作用,其手段是制定一套信息披露规定,使市场参与者掌握有关银行的风险轮廓和资本水平的信息。特别是由于新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计量方法计算资本要求,公开的信息披露则十分重要。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纪律,能够帮助银行和监管当局管理风险、提高稳定性。可以预见,随着风险管理精细化进化,监管部门对银行特别是公众持股银行的市场披露的要求将会不断的提高。
三、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是如何确定的
《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10期
互关连的七大重点②:1.营运环境;2.所有权及治理权;所有权结构决定了银行的组织运营方式、经营目标和管理策略,是穆迪公司评级的一项重大考3.营运价值,指营运业务的能力所能提供虑因素;
的经济价值;4.盈利能力;5.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评估时要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操作风险、声誉与法律风险;6.经济资本分析。资本金对银行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抵御信贷亏损的最终防线,对银行业务的增长及多元化可以提供杠杆效益;同时有助于决定银行的风险容忍度。穆迪公司不但要分析银行是否符合法定资本的要求,还要分析银行经济资本的水平和结构是否能够抵御其风险及负责因素的能力;7.管理策略。从以上几个因素中,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经济资本将对银行的评级产生重大的影响。
事实上,不同的银行评级还对应于一个量化的违约概率,也即银行破产关门的可能性。
(2)时间长度。
时间的长度将影响经济资本的大小。有的银行可能计算每天的VAR,有的银行可以计算银行资产每个月的VAR的值,在很多情况下,可能通过相应的公式进行转换。时间越长,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就越大,风险偏好也就小。
最大可接受的损失。(3)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信用维系银行生存的关键,在市场中,资本充足、规模较大的银行将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因为它们可以承受较大的损失。正如修建水坝一样,如果希望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那就将水坝修得高一些,成本也就高一些,如果希望能够抵御五百年一遇的洪水,那么成本将会更高。
(4)银行损失的波动性。
银行的损失既取决于单个的资产的损失,同时还受资产组合的影响,有的银行资产相关性较低,损失的波动性则较小,反之,损失的波动性较大。银行除了计算损失的平均值外,还要考虑损失的波动性。通常而言,市场风险的损失符合正态分布,而信用风险损失符合β分布。
银行的经营战略。(5)
如前所述,董事会的风险偏好将影响银行的经营战略,反之也是一样,两者需要结合起来一并加以考虑。今天的风险管理方式已超越传统的风
风险偏好代表银行承受多大的风险,愿意承受的最大损失是多少,它是一个相对主观的管理决定,取决于所有者的风险偏好。决定风险偏好需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理解银行风险分布,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才可以决定有多少的风险可以承受,而我们所设定的经济资本便在决定可接受的风险偏好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1.确定风险偏好需要考虑的因素。(1)银行希望的外部评级。
随着风险量化技术的进步,很多著名的评级公司如穆迪、标普每年都会对一些企业和银行进行风险评级,这些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在社会上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一些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将会直接影响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较高的风险评级意味着较低的违约概率,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就小。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对银行而言,面临着两方面的损失,一种损失是预期损失,这是银行损失的平均值,通过银行提取减值贷款拔备来防备和冲销,并在贷款定价中予以体现。第二种损失是非预期损失,即损失的波动性,银行有可能遭受很大的损失,但可能性非常小,但当这类损失出现时,需要银行用资本金来防备,如果损失超过了资本金,银行也无法继续经营,就要违约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违约,银行就要准备较多的资本金。
穆迪公司对银行信用评级,可归纳为以下相
②://.c86./news/foreign/20050923/16963.html,《美国穆迪公司对商业银行资信评级的指标体系》。-14-
《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10期
险管理缓释手法(即采用控制措施降低发生问题的风险),逐渐迈向优化风险管理组合,即根据银行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风险组合和风险幅度,再把风险控制在既定范围内的基础上追求收益最大化。因此,银行逐渐把风险管理视为一种新的战略性业务管理手段,并在这个基础上把业务战略与业务风险挂钩。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确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即就某一置信水平而言,一家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已预备对资本有影响的损失风险的假设额度,这一承受能力要与市场及同业的标准进行比较,保证银行承担的风险是适当的和适量的。
(6)银行收益分配政策。
如果银行能够将利润更多地转化为资本,则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如果银行将所有的利润都作为分红分给股东,则随着资产的增加,如果没有额外的渠道来补充资本,则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下降。
2.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偏好的比较。
(1)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在新资本协议的概述中,委员会认为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委员会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资本规定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管理做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实践中并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
在第二支柱中的监督检查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应具备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其风险轮廓相适应的总体资本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并指出银行从战略目标出发,对当前和未来的资本需求进行分析,是制定战略计划程序重要的一环。战略计划应该清楚阐明银行的资本需求、预计的资本性支出、期望的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必须把资本计划视为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新资本协议第687条)。
(2)部分银行置信水平的确定及经济资本在不同风险之间的配比。
很多国际先进银行都有自己成文或不成文的风险偏好,并且确定了相应的置信区间。信孚银行(BankTrust)使用99%的置信水平,大通———曼哈顿银行确定97.5%的置信度,花旗银行确定95.4%的置信度,美洲银行和JP摩根银行确定95%的置信度,不同的置信度意味着需要准备不同的资本。
学术探讨
随着经济结构及宏观经济的变化,风险管理的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毕马威全球风险调查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所要求的风险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过去为55%、35%、5%和5%,现阶段为40%、35%、20%和5%,将来可能演变成30%、25%、40%和5%。这方面也引起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注意,新资本协议的进步也体现在拓宽了风险管理领域,银行更加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量化以及整体风险的控制。
3.先进银行确定风险偏好的共同点。
规律总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归纳起来,各银行确定风险偏好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1)由董事会代表股东确定。
这是由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现代银行制度所决定的。
(2)风险偏好与本行的战略定位一致。花旗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的风险与资本管理政策就是一个例子。在90年代,花旗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3.2%,没在达到1988年资本协议的要求,为了达到协议的要求,花旗银行在1992—1994年不断增加资本,其1994年年报披露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8%,资本充足率12%,而且董事长表示希望继续提高充足率。然而,同期花旗的股票表现却低于市场总体表现,直到1995年花旗宣布实施一项30亿元的股票回购计划,相当于将核心资本充足率降至7%,花旗股票才上涨。这也从反例证明确定资本政策、风险偏好要符合战略定位。
(3)风险偏好的确定需要量化数据支持。数据是决策的前提,正确的数据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目前先进银行都已经拥有良好的风险分析工具来度量信用风险,其中德意志银行等先进银行甚至能够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经济资本配置,能够进行主动的风险管理,根据风险偏好确定风险管理战略,而其基础则是充足、完备的定量化的数据支持。
(4)风险偏好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银行的总体战略应该保持稳健,风险偏好反映了股东的偏好以及股东对宏观环境的理解,因此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有影响的大银行更是如此。
(5)为实现风险偏好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偏好涉及银行的各方面,上至公司治理
-15-
学术探讨
结构、资本政策,下至具体的业务品种和业务单位,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推动和实施。
四、商业银行研究风险偏好的渐进化路径
l.商业银行需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所谓公司治理就是董事会及管理层为领导和管理银行业务运作而设定的架构和制度,目的是要为银行设定目标和制定达标的策略,以及监控银行的表现。通常认为公司治理的最主要要素包括:a)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b)明确分配决策权和责任;
c)清楚制定决策的规则和程序;d)明确制定银行目标和监控其实现目标的方法。
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明确以下内容: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组成、职务与权力;各层的汇报制度;定期的监控和评估制度及程序。确保银行根据内部稽核、外聘审计师和监管当局的建议实施有效的整改。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进化趋势,国际先进银行都分别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设置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目前国内多家银行都已经建立了具备以上条件的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多中小银行的治理结构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2.明确目标,建立一个包含不同层次目标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
从目前而言,这个目标体系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层次:分别为合规性指标、预期性指标、远景指标。
合规性指标。这类指标是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是商业银行必须要达到的,而且也有能力达到。这些指标主要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等指标[具体详见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提出的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具体包括经营绩效类、资产质量类和审慎经营类。经营绩效类指标包括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资产质量类指标指不良贷款比例;审慎经营类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从交行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完成合规性指标对我行不是太难。
预期性指标。这类指标是银行短期内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提出的能在短期内实现的高于合规性指标的预期指标。目前基本可以借用合规性的指标体系,但对某些指标的要求应该有所提高。远景指标。这类指标通常而言既要反映国际-16-
《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10期
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内监管部门的监管预期,又要充分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偏好及总体发展战略,是银行发展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是一个银行目前还达不到,但经过努力有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5-10年)可以实现的指标体系。
在该指标下除了包括以上两类指标外,还应前瞻性地包括以下指标。风险结构指标;各经营单位的经营绩效指标及其经济资本分配;各类风险的VAR测算;风险管理的时效性指标;风险管理的报告要求等。
3.以实施内评法为目标,选择一条渐进化的实施路线。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
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建立了有效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新资本协议更加全面、敏感地指出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激励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同时保持资本充足率的高度一致,鉴于我国商业银行总体资本充足率较低,业务规模、风险管理水平、国际化程度差别明显,银监会将按照“双轨制”的思路,推动部分大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其主要目标不是改变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实施更加复杂的资本监管制度;而是通过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借鉴国际上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做法,全面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必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计提资本。监管当局可以允许商业银行选择使用不同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目前国内多家大银行正在全力开发相关的内部评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数据,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的过程将不断加强,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确定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赵先信.银行内部模型和监管模型[M].上海人民出版社.
3.[澳]克里斯?马腾.王洪,漆艰明译.银行资本管理———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M].机械工业出版社.
4.冯燮刚,杨文化.风险,风险资本与风险偏好[J].国际金融研究,2005,(2).
《
范文四:银行流动性风险偏好[4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银行流动性风险偏好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银行流动性风险偏好第一篇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管理
摘要:自金融系统产生以来,流动性风险一直伴随在商业银行的整个经营过程中,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流动性问题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难题之一。如果流动性问题不能得以妥善解决,流动性支付危机就会产生,危及银行的生存,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一问题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流动性风险管
1
理现状,对如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为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丰富管理手段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2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
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
3
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
1.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
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2.流动性极度不足。流动性的极度不足会导致银行破产,因此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致命性的风险。但这种极端情况往往是其他风险导致的结果。例如,某大客户的违约给银行造成的重大损失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问题和人们对该银行前途的疑虑,这足以触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或导致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为预防该银行可能出现违约而对其信用额度实行封冻。两种情况均可引发银行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
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
4
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此外,当银行存在资金利率缺口时,利率的变化将会对银行利率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4.经济过热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较快,投资需求旺盛,房地产、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呈现出过度投资的迹象,除少部分资金外,绝大部分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大规模集中于几个行业的发展,中间孕育着很高的流动性风
险,一旦行业进行周期性调整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银行的呆坏账必然大量增加,资产遭受严重损失,从而资产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对策:
1.按照法人属地导向,率先推进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治理体系改革。近两年的实践表明,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不规范发展,直接推动了资金“空转”,抬高了融资成本,加大了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增加了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所以,当务之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原则上,理财业务可通过在银行内部设立事业部分类管理;同业业务可通过控制同业规模和比重,进行专营部门制改革。
5
2.按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尽管中国银监会起草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至今尚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但这不影响商业银行可以先行按照该办法的主要精神去认真进行规范,因为相信该办法作为正式文件其中的内容以及指标估计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动,而且,正式推出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所以,希望商业银行还是应当积极主动迎合制度要求,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3.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按照管理层要求,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改善资产的期限错配问题,保持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更有力地支持新
的一年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更扎实地做好流动性风险防范工作。
4.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金融基础性工作。目前,银监会正酝酿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银监会发布的2014年1号文要求国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生前遗嘱”。而且,央行也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管理层的密集吹风,似乎都在为银行破产铺路。正确的理解,这些金融基础性制度的推出,可为银行业改革以及做好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6
5.逐步消化不良资产,保全信贷资产的流动性。财政部对国有商业银行呆账贷款准备金制度已做了多次修改,尽管准备率已逐步提高, 但所能提供的补偿基金十分有限。因此,要消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国家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以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文件汇编(中国人民银行
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 许辉鳄,中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国集体经济,2009,6(2):17~18页
[3] 刘招军,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与管理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
2003
[4] 杨有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5~37页
[5]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国人民银行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25~27页
[6]李开白(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量化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银行流动性风险偏好第二篇
银行流动性风险与防范
作者:魏晓英
摘要:银行作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主导资金、资本流向的金融机构,其流动性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机制关系重大。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银行流动性风险与防范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途径
近几年来,伴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流动性风险也日益增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自银行特殊的经营方式,当银行将流动性的负债与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给予转换时,当转换不畅,银行无法满足正常的流动性需求,则引发流动性风险。因此,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及防范尤为重要。
一、银行流动性风险
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在银行流动性管理过程中没有保持较为适度的流动性而引发了银行危机,主要包括由于客户的资金需求超出银行可获取的资金范畴而引发的资金不足致银行不能履行贷款协议等。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仅会让银行面临利益受损的情况,而且还会直接威胁到银行的信誉,
8
对其日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资产负债不匹配。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深,在银行方面主要表现为银行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其资金来源主要有有国家政策性资金、银行资本盈余和营业盈余以及其他外援资金,这就意味着银行的资金来源具有不确定性,这必将会增加银行流动管理的风险性。此外,资金运用期限上的不确定性也是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客户行为不确定。银行客户行为的不确定性也是诱发银行流动性管理风险增加的又一主要原因。银行的客户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居民储户,从政府机构来看,政府机构的信誉度较高,与银行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关系,这对于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然而,一旦政府自身资产结构出现问题或者政府投资没有达到既定目标时,极有可能会造成银行的资金周转不灵,影响资金的流动性。同样,对于企业或者储户个体来说,其发展也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一旦其发展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这将会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质量,进而影响银行以后的流动性水平。
(三)市场环境不稳定。就一般而言,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银行流动性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我国利率市
9
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利率的变化将会对银行的资本预期收益和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一旦利率发生变化,必将会与银行的预期收益不符,造成银行的利益损失,此种情况下,将不利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在不断发育过程中,金融产品、衍生品和替代品也在不断发挥作用,银行传统业务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造成银行传统业务的猥琐,增加流动性管理的风险。
(四)银行自身。从银行自身发展情况而言,我国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理念虽然正在逐步健全,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没有实现全面的流动性管理。主要表现在银行流动性管理过于被动,大部分银行都是在依照中央银行的监管指标进行的,银行内部的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不足,影响了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二、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途径
(一)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首先,银行在管理思想上要进行强化认识,要对流动性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掌握,进而在进行决策时要充分考虑流动性的问题,从全局把握、合理部署流动性管理战略。其次,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流动性管理理论,在此基础上将之应用于我国的银行管理实践中,促进我国银行自我完善。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尽管我国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进行了预防,但
10
是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部分政府及银行并不关心该类事件。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性,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真正做到风险防范。
(二)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中应该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科学的流动性预测—分析—预警—应急流程,进而提高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和度量能力,全面有效的规避和控制流动性风险。
(三)建立风险监控及预警机制。一方面,应建立流动性日常监控机制。由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导致并未对银行短中长期的流动性给予综合分析及预测,无法对流动性风险作出及时的应对。因此,应加强银行日常负债流动性的监控,通过流动性指标管理,预防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根据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采用科学的预测及计量方法,从而对流动性给予监测预警。一旦发生流动性风险,警戒线则会发出预警,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制定解决对策,降低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获得风险信息,以便随时对信息进行处理,做好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和判读,提出具体的应对方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1
是搜集流动性风险信息的平台,
对流动性风险的相关信息及时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对信息进行处理,为风险决策提供依据。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收集数据。采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尤其是变化快,时常更新的经济信息,要格外重视。(2)处理数据。数据处理中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集中的处理,及时提供收集的数据所反映的信息。(3)传递信息。及时的将分析到的信息传递到风险决策部门,对风险进行应对。
(五)建立风险管理队伍。鉴于银行发生流动性风险的成因中,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因此,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一支具有高判断力、观察力、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队伍,能够快速的解决流动性风险相关问题,并加强其培训,使这种培训机制成为长期机制,在银行内部形成人才竞争机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银行在资产转换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流动性风险。这就需要银行应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监控及预警机制、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风险管理队伍等,最终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率,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12
银行流动性风险偏好第三篇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编辑]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述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编辑]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
13
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编辑]
14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
15
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
16
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款会相应增加,而贷款则会因为未来成本的下降而转为在未来进行,此时贷款需求减少,这时银行一般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而当居民和企业预期利率上升时,为了减少未来融资成本,现时企业的贷款需求会突然放大;而居民的储蓄意愿会向后推迟,造成银行的预期资金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银行流动性供给不足,产生流动性风险。此外,当银行存在资金利率缺口时,利率的变化将会对银行利率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3、经济过热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经济开始加速发展,投资需求旺盛,房地产、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呈现出过度投资的迹象,除少部分资金外,绝大部分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大规模集中于几个行业的发展,中间孕育着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行业进行周期性调整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银行的呆坏账必然大量增加,资产遭受严重损失,从而资产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此外,在经济高涨时期,央行将会执
17
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规模下降,银行筹集资金的成本上升,主动性负债的能力受到削弱,从而负债的流动性下降,也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编辑]
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对策
1.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 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
?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
?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2.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
?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根据资
18
产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
?降低信贷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力争使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产占比逐年增加,保证债券投资每年以3,,5,的比例递增。
?增加贷款总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要逐步提高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增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同时,由于资产结构固态化严重,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着力盘活存量,压缩不良贷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健全科学的放贷机制,确立贷款的保障和补偿机制。
? 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为银行提供了方便、迅捷的融资渠道,从长远看,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成熟必将带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
3.通过金融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
?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
?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
?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完
19
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
?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即通过对风险警情指标的预测,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线索,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因此,探寻警源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程序。
?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和流动性储备设计,同时还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银行流动性风险偏好第四篇
银行流动性与挤兑风险
2017-03-17 22:17阅读:
银行流动性与挤兑风险
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货币会产生乘数效应,同时该制度也具
20
有严重的法理缺陷和漏洞会导致严重的危机。本人大量关乎货币体系的分析文字几乎都围绕货币乘数效应而展开,试图通过分析我国准货币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来推演宏观经济的走势。
众所周知,经济离开金融是很难运行的,而货币乘数则是金融层面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因素。
一(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有个简单的公式: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M2/基础货币(央行的储备货币),我国公布的货币乘数就是该计算方式得出,2016年12月的货币乘数为5.02。但实际上,货币乘数还有些更专业和复杂的公式。
在这里有个更简单的的思考和计算。
逻辑前提是:在我国的基础货币中,有部分货币滤出了银行系统,例如流通中的现金M0。还有部分货币虽然在银行系统,却并没有产生货币乘数效应,如银行的库存现金。基于此考虑,那么真实的货币乘数计算公式就应该如下:
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M2-流通中的现金M0-银行库存现金)/(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M0-银行库存现金)。2016年12月计算得出真实的货币乘数实际上应为6.30,因此我国公布的货币乘数实际上是被低估的,即我国的货币扩张程度或者货币杠杆指数是被低估的。
前面的货币乘数计算公式,其实就是我的M2极限论公式
21
M2(max)=(货币供应量M2-滤出货币)/准备金率 滤出货币。变形而来的。其中滤出货币=(流通中的现金M0 银行库存现金)=央行的货币发行。该公式通过变形,可以获得我们想要的其他央行并未公布的各类货币数据,可以让我们更加全面清晰地掌握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律和认清我国金融银行系统的真实经营状况。
例如可以通过计算的得出我国整个银行系统真实执行的法准率为多少。(法准=央行的法定准备金,下同)
我国当前在大型金融机构执行的准备金率约束为16.5%,中小金融机构执行的准备金率约束为13%。
以2016年12月央行的货币数据为基础。
真实的准备金率为(基础货币-货币发行)/(M2-货币发行)=(308979.61-74884.44)/(1550066.67-74884.44)=15.87%,我们也可以通过商行公布的准备金存款/各项存款=(239866.61/1505863.83)=15.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93%,两者计算所得几乎完全一致,误差不过0.06%。
以上相当于我国央行执行了约16%的准备金率并在这个基础上商行极限化释放信贷了。
二(商行的流动性——超准(超准=商行的超额准备金,下
22
同)
商行内储备的基础货币,就是商行的流动性,同时也是超准。
社会经济交易活动中的支付方式有两种:一是现金货币当面支付方式,现金货币就是基础货币。二是基于电子货币的网络支付,实现了电子货币的远程支付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当面支付。这种支付方式也必须要遵循以基础货币为支付前提和基础。用于交易的电子货币形式的基础货币以超准的形式存在于商行的结算系统或央行的清算系统中。所有的经济交易活动,都必须以基础货币为前提和基础,这是金融逻辑的铁律。
超准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存款,其规模总等于基础货币-央行的法准-流通中的现金,在基础货币几乎稳定的前提下满足以下规律:1.央行的法准越多,则商行超准越少。2.流通中的现金越多,则商行的超准越少。
超准的作用和地位,在现代金融货币体系中是十分关键且重要的。超准不仅是经济交易支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商行开展业务进行结算和清算的前提,更是商行对社会信贷的投放的基础。但其最本源性的作用是为应付本行挤兑而设置的。
银行系统的运行稳定关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银行挤兑则是其面临最主要的风险。
23
如何量化衡量商行这样的挤兑风险并预测危机的发展轨迹和应对过程,
利用货币的运行规律结合上面的计算公式就可以量化分析。
超准分两大部分来应对商行的挤兑危机。
电子货币出现后让金融系统的演变出现了很多与传统的金融理论不同的地方。这里的超准,一部分以库存现金实物基础货币的形式存在于商行系统内,另一部分则以电子基础货币的形式存在于央行的清算系统中。
1.库存现金。
应对社会的取现,大规模取现这个现象只在我国农历春节期间表现突出,节前取现,节后回流,十数年来一直如此。
2. 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于央行清算系统中的超准。
正因为电子货币的出现,经济活动中的交易并不受实物基础货币制约,且用户单笔支付的金额远低于超准,交易的支付过程在微观上基础货币流出银行的瞬间又继续流回了银行,这个过程一定不会导致商行出现任何挤兑。
跨行转账和购汇是商行面临的两大挤兑风险,尤以资本外流情况下的购汇业务为最大的挤兑风险来源。
商行有以下几种方式应对。
1.对社会全面停贷,断贷并催贷,积极回笼货币满足本行流动性要求,但会导致社会资金链断裂而伤及经济体的运
24
行。
2.央行降准,将央行储备的法准释放为超准,应对商行体系的挤兑风险。或者央行通过其他货币工具如SLF,MLF,再贷款等释放基础货币补充流动性。
3.去银行间货币市场拆借,会导致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走高。同时银行间市场同业存款会导致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扩表,其中资产端项目仅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两项之和就已近60万亿规模,表面上看我国整个银行系统的资产规模远超我国储蓄存款的规模,实际上这并不代表我国银行存款更安全反而是风险更大了。
我国央行规模庞大的的法准是为应对整个金融银行系统爆发系统性挤兑危机而设置的,法准与超准合称准备金。超准是商行应对本行挤兑的最前沿防线,而法准则是应对整个银行体系挤兑风险的最坚固的后防线。2016年底我国准备金规模已达23.41万亿。
以上央行的法准和商行中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的超准均可以简单量化计算得出。
根据金融逻辑结合M2极限计算公式M2(max)=(货币供应量M2-滤出货币)/准备金率 滤出货币可知,以电子货币形式存在超准是包含在滤出货币中的。
计算之前,公式中的准备金率首先要确定下来。
我国央行目前对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执行两个不
25
同的准备金率,分别为16.5%和13%,这里我们简单地取其平均值为14.75%。严谨来说,应该根据各个不同商行的存款规模和准备金率综合计算得出一个更加精确的法准率约束值。
以央行2016年12月的货币数据为例:
滤出货币 = (基础货币-M2*准备金率) / (1-准备金率) = (308979.61 - 1550066.67 *0.1475) / (1-0.1475) = 94246.07亿元。
滤出货币由M0,银行库存现金(实物货币形式的超准),超准(电子货币形式的超准)三部分构成。
因此电子货币形式的超准
=94246.07-68303.87-6580.57=19361.63亿元
量化得出,我国整个商行系统内的流动性其实不足2万亿元人民币。
基础货币减去滤出货币则全部为央行的法准。同时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是由央行法准和电子货币形式的部分超准构成。
同期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为:234095.17亿元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准备金存款:239866.61亿元
而通过计算央行法准=基础货币-滤出货币
26
=308979.61-94246.07=214733.54亿。
由此可得:2016年12月我国的基础货币规模为30.90万亿,其中流通中现金6.83万亿,银行库存现金0.66万亿,电子货币形式的法准约为21.47万亿,电子货币的超准约为1.9-2.5万亿左右。
以上是根据货币原理来分析商行的流动性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下图看出,商行的流动性或商行清算系统中的超准规模长期约在5000-20000亿之间。2016年底商行的流动性大增是因为央行大量通过MLF等方式补充了准备金增加了储备货币。而2017年1月商行的流动性又突然紧张甚至出现史所未见的负值,是因为春节提现增加,事实上商行出现了本质上的挤兑现象。
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我国货币乘数效应及准货币体系下的货币供应量M2运行轨迹和规律会如下图所示:
图中红线为在一定准备金率约束下M2的理论最大极限值约束线,蓝线为实际上的货币供应量M2值,图中运行轨迹和趋势始终是蓝线追着红线跑,红蓝两线不交叉,红线和蓝线之间的差异值,就是商行最大可以释放的信贷规模,两线拟合越近意味着商行的流动性越紧张,银行信贷资金越枯竭,同时也意味着商行越忽视风险极限化释放信贷。而红蓝两线一旦发生交叉,意味着商行被挤兑,央行必须降准释放基础货币补充超准。
27
上图很清晰地看出红蓝两线于2017年1月出现了交叉现象,同时前图中商行的超准也出现了负值(挤兑,),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根据以下央行微博消息:
央行微播 1月20日 16:0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为保障春节前现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人民银行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持,操作期限28天,资金成本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这一操作可通过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实现流动性的传导。????
因为2017年1月为农历春节所在的月份,节前当月增加了提现1.83万亿人民币规模,根据之前分析的货币运行规律这将导致商行的流动性紧张,央行必须要降准释放基础货币来补充商行流动性,正常的操作为降准,但央行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即TLF)操作来补充流动性,也就是说央行名义上没有降准,却在事实上降准了,所以就导致以上分析图片中货币运行趋势中红蓝两线出现交叉现象和商行超准出现了负值现象,假如没有这次TLF操作,则2017年1月春节短期增加1.8万亿的提现就挤兑所的有商行了。当然,央行在此情况下是必救商行无任何迟疑的,所以现在离商行全面被挤兑尚还有段距离。
28
三(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
我国央行长期以外汇储备资产为锚来印钞,外汇占款规模曾长期占比基础货币的90%左右。
我国的外汇储备与央行的外汇资产(外汇占款央行口径)分别于2014年6月,5月见顶,最高值为3.984万亿美元和27.30万亿人民币。
随着外汇储备降低到3万亿美元,外汇资产也萎缩到了22万亿人民币左右。我国的基础货币在逻辑上是随着外汇占款的萎缩而萎缩的。一旦基础货币萎缩,尤其是商行内的超准萎缩,央行是必然会进行积极应对和救助的。我们清晰可见从2015年初以来,央行连续5次频繁降准,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分别20%/16.5%降低到了16.5%/13%。
同时央行通过积极的SLF,MLF等货币释放工具以增加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方式释放基础货币,从2014年5月1.39万亿增加到了2016年12月的8.47万亿。同期2014年5月政府存款3.6万亿降低到了2016年12月的2.5万亿,央行负债端项目政府存款的减少也具有向社会释放基础货币的作用。
受此影响我国基础货币从2014年5月的27.39万亿反而微幅增加到2016年12月的30.90万亿。即央行在外汇占款萎缩约5.3万亿规模的情况下基础货币却反而增加了3.5万亿。
29
在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同步萎缩的该时间区间内,央行基础货币共发行并释放了5.3 3.5=8.8万亿。
同期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端项目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增加8.47-1.39=7.08万亿,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端项目政府存款减少3.6-2.5=1.1万亿。
两者相加7.08 1.1=8.18万亿规模,与区间基础货币的发行规模几乎相当。
因此,我国央行在资本外流情况下,随着外汇储备与外汇占款的减少,央行通过SLF,MLF等方式发行并释放基础货币,同时也以释放少部分政府存款的方式来补充基础货币,对冲了我国基础货币的萎缩并甚至出现了微幅增长。
随着基础货币的萎缩,货币供应量M2中的部分资金在央行不断降息导致名义利率降低的前提下活化成具有流动性的M1,在外汇占款及基础货币显著萎缩的前提下,M1不但不减,反而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的现象,而M1则是社会流动性指标。可以得出,我国目前的金融和经济环境是社会上的流动性泛滥但商行系统内的流动性紧张。
2014年10月我曾经分析认为未来我国基础货币将发生大幅度萎缩现象的同时M1却反而会大幅增长这样的金融现象,上图可以算是对此分析的一个证实。
四(央行降准与变相降准
央行的法准是应对国家整个金融体系爆发系统性挤兑风险
30
而设置的。
法准来源于商行的超准,但它同时还具有调节货币乘数和调节社会流动性的作用。但是近代20年电子货币出现后,法准虽然储备在央行,但货币的流动性却仍存在于社会上,因此法准用来调节社会流动性这个功能就失去了。央行法准的作用就只剩下调节货币扩张乘数和应对挤兑的作用了。
商行只会在取现,跨行转账和购汇三种情况下会出现挤兑风险,而在商行面临挤兑时,央行必然要做的就是降准,将央行法准释放为商行超准,补充商行的流动性。
但我国央行认为降准信号过于强烈,有货币宽松刺激信贷释放继续增杠杆,继续扩大货币乘数增加社会债务总规模的作用,因此在2015年到2016年初连续5次频繁降准之后不再继续降准了。而是通过SLF,MLF,逆回购等货币工具释放基础货币补充商行流动性。
正常的降准是我国基础货币的一种释放方式而不是发行方式,所释放的基础货币是来源于央行法准,是存量的基础货币。而SLF,MLF,逆回购等再贷款性质的基础货币释放方式,则不但是货币的释放方式也是货币的发行方式,其释放的基础货币来源于央行新发行的货币,是增量的基础货币。
央行通过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之类的金融创新,就让我国的货币体系变得更加复杂了。社会上很多分析认为这种货币的发行及释放方式属于无锚印钞的行为。而在本人的观
31
点认为,这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降准行为。具体分析可参见另一篇文章《央行在无锚印钞,并没有~ ?vt=4》
SLF,MLF等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只要不停增量续作就可导致SLF,MLF变成LLF,短中期借贷便利变成了长期借贷便利,而且这种基础货币释放方式似乎没有法律约束,没有上限限制,没有时间限制。其释放的货币直接变成了商行的超准,也相当于直接补充了央行的储备货币。但本质上这些基础货币是央行释放的一种再贷款,到期商行必须偿还,此时货币怎么松出来,彼时货币就会逆向紧回去。之所以说SLF,MLF是一种变相降准行为,主要是指这种操作并不会直接导致社会存款的增加,但却可以通过信贷流入社会产生货币乘数效应,可以满足债务经济体对信贷的饥渴式需求。同时也有大量的资金在金融机构内形成同业存款,或者对流动性十分好的金融债券市场,货币基金市场提供融资,我国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和存款性公司均在不断地加杠杆,因为再贷款也是一种融资,而融资就会产生债务和杠杆~
央行不断通过降准和再贷款的方式释放基础货币补充商行的流动性,以避免商行被事实上挤兑的同时,却在本质上又是一种做空央行外汇储备的行为,我国外汇储备已从最高的约4万亿美元降低到了3万亿美元规模。未来也只有出现资本继续规模化出逃这唯一因素,才会导致央行不得不停止释放基础货币以免做空自己的外汇储备,这个时候整个银行系
32
统忽视风险极限顶格放贷图利产生的危害就会一起被算总账,从而出现实质性的挤兑风险而面临破产,即使政府及央行也无法兜底救助,从而对全社会停贷断贷并导致债务经济体的资金链断裂,经济传动失灵而引发经济灾难,债务危机传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传导致经济危机和经济灾难。
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银行通过信贷派生货币并伴生准货币的本质是:金融银行系统内的大量储蓄存款并非全部由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准备金)来背书,其中大量的储蓄存款是由银行表内信贷的社会债务人来背书负责的,一旦中债危机爆发,社会债务人将失去替储蓄存款背书的能力而导致存款出现安全风险。
资本一般要重视两点:盈利和避险,在经济发展正常且稳定的情况下,似乎盈利很重要,而一旦经济长周期面临拐点,则资本的安全会更重要,也就是避险是最最重要的,尤其是尾大不掉的大资本。
一旦各大资本意识到危机的成因并产生避险需求,将规模化动用M2提款权兑换外汇流出中国,同时战争摩擦和战争风险,社会危机,网络攻击等等因素,都将导致资本流出和商行面临集中的挤兑危机,此时央行也会出现如下列模型图所示的窘迫境地:央行降准或释放基础货币则做空自己的外汇储备,不降准不释放基础货币补充商行的流动性则会导致银行挤兑而破产出现金融危机,由此导致社会资金链断裂而
33
引发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央行将在资本规模化外流及外汇储备大幅萎缩情况下首鼠两端陷于二难境地。
我国当前社会出现了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及金融经济危机,从侧面也可以证明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与金融货币体系的理论研究水平均显不足。如此惊天危机,只等择日爆发。
危机来临之际,给出两策应对。
1.坚持“保护一切合法的私有财产”原则,从“合法”二字上做文章杀伤M2提款权,补充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政府存款并待危机之后择吉释放补充基础货币,改国债为锚印钞目前时机未到不能一错再错。这是政治层面的应对。
2.将存款准备金改为存款保险金,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是自由经济市场层面的应对。
本人的文字,始终都在围绕分析及论证一场一辈子都难遇到一次的经济长周期拐点即将来临上,从客观事物的不同角度和视野,不同逻辑和思维均可以得出,这个经济长周期拐点近在眼前了。
\教你一个轻松改善近视的方法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34
5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35
范文五: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初探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几年,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出台,以及国内银行业海内外公开上 市步伐的加快,银行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投资者在关心银 行经营业绩的同时,也更加关注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监管部门也积极借鉴巴 塞尔委员会倡导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越来越严的要求。 Oliver Wyman公司(以下简称0WC)认为从国外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 典型的银行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我们做好贷款”。即只对贷款进行了二分法,贷款只有好坏 之分,至于好多少则是说不清楚的,无法进行量化,对贷款好坏的判断主要是 是基于定性的分析。
第二阶段是“贷款应该分级”。这个阶段,比上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明 确好贷款与坏贷款的差异程度。
第三阶段是强调“净资产回报率(ROE)是关键”,强调提高股东价值,回报 股东。
第四阶段是认识到“我们应该对风险定价”。对不同风险的客户和业务应 该要求更多的回报。
第五阶段是认为需要“用投资组合的方法管理贷款”。不同的投资组合对 应于不同的收益,银行信贷资产也应强调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第六阶段是“股东要求提高风险收益的效率”。由于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打 下了很好的基础,客户层面和债项层而都进行了评级,在技术上股东已经可以 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进行选择。
第七阶段是认为“风险分散化极其重要”。
0WC认为理想的风险管理路径是1 2—46—7,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差,这 种路径只能事后总结。事实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来不是直线式的,而 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
通过分析以上风险管理管理的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大致地判断以下趋势:
(1) 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前提。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经典投资理论的出现以 及现代数学分析技术的进步,量化风险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客观存在的数据更 能说明问题。
(2) 从控制防范风险到主动经营管理风险。银行从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传
统的观点是如何防范风险,而现代观点则认为,希望的是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评级较高的客户不一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并追求 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
(3) 从单一业务风险控制到全面风险管理。银行需要为所有的业务都准备资 本,以应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银行的资本是有限的,这就 一一
需要银行对各业务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并以此为基础来分配经济资本。
(4) 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可以选择的,是为银行的总体战略服务的。在满足监 管部门的资本要求的前提上,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是银行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5)借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可以选择较优的路径,少走弯路。如上所述, 国外在风险管理的经验是以失误为代价的,国内银行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积极 借鉴并予以创新。
目前国内银行都在采取不同的路径和措施,从公司治理、制度、工具等各 方面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股东的风险偏好,银 行对风险的选择,这样才能够确定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通常而言,一家银行 的风险偏好或者是风险的容忍度主要是由股东来决定的,不同的股东会有不同 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许有的银行非常激进型的,他们愿意承担非常高的 风险,换取高的回报。有些银行是稳健型,希望承担适度的风险换取适度的回 报;有些比较保守型的股东,则希望追求低风险,获得满意的回报率。此外, 从公司治理的结构角度而言,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风险 偏好一方面表明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银行的整体战 略。
二、风险管理的内在逻辑要求确定风险偏好
(一)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终极目标
资本从来就是追求利润的。股东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满意的回报,如果银行 不能给股东带来良好的回报,资本的趋利性将使得股东将资本投向别的行业或 领域。当然,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 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股东利益代言人的董事会将会在收益 与风险之中进行权衡。对上市的公众企业而言,保持股价的稳定和股价的稳步 上升,将是提升股东价值的一种主要形式。无论在何种市场条件下,只有以股 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企业才能进行持续的经营。
(二)确定风险管理偏好是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
股东是银行的所有者。现在企业最基本的一个制度安排就是所有权与经营 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并不直接的管理企业,而是确定企业的赢利目标和决 定所能承担的风险等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之后,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由管理 层进行经营,并以经营成果对管理层进行考核。董事会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 承担者。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将会有多种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供选择,也存 在多种产品进行取舍,但在进行经营决策权下放时,董事会首先应该将自己的 偏好传送给管理层,并由管理层确定实现董事会目标的实施计划和策略。
(三)确定风险管理偏好是计算经济资本必需的参数
随着风险定量技术的成熟,特别是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正式出台,内部 评级法给了风险管理水高的银行以更多的自由。银行可以采用内部计算的参数, 利用监管部门提供的资本转换函数来计算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就 是希望银行的资本能够充分抵御银行的非预期损失。因此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的计算也就提上议事的日程,目前有多种方法来计算银行的经济资本,各种方 法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提,并预先确定相关的参数。VAR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计 算经济资本方法,而要计算VAR,必须要确定好几个参数,即期限、置信区间、
损失分布。其中的置信区间就是要求根据董事会的风险偏好来决定的,不同的 置信区间对应于不同的经济资本要求。
(四)合适的风险管理偏好体现银行的总体战略
任何银行都会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有的银行己经占有了很高的市场份额, 希望通过稳健经营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体现在战略上就是力求以承受较小 的风险来获得稳定的收益,并通过对风险的控制来取得良好的市场声誉;有的 银行则雄心勃勃,希望承受较高的风险来拓展市场,并取得较高的收益。而确 定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将是战略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偏好的体现从来就 不是一个单纯的风险管理内容,而是与银行的整体战略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 为实现银行的总体战略服务的,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战略,同样也 就存在着不同的风险管理偏好,并由些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策略。
(五)从风险防范到主动管理风险思路转型的需要
从哲学意义上讲,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既可能给我们来损失, 也有可能带来收益,风险本质是一种不确定性。未来的魅力正是体现在不确定 性,因此与其被动地防范风险,倒不如主动的管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g己可 承受的范围之内。而目前风险管理技术的日益成成熟以及电子技术的进步,已 经使主动管理风险成为可能,事实上,一些先进银行已经做到了主动的风险管 理,他们能够用一句话就能说清自己资产的风险的大小。
(六)确定风险偏好也是市场披露的需要
增进投资者信心的需要。投资者不仅关心收益,而且还关心银行的风险, 银行的经营理念。新资本协议中提出了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査和 市场披露。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鼓励市场纪律发挥作用,其手段是制定一套信息 披露规定,使市场参与者掌握有关银行的风险轮廓和资本水平的信息。特别是 由于新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计量方法计算资本要求,公开的信息披露则十分 重要。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纪律,能够帮助银行和监管当局管理风险、 提高稳定性。可以预见,随着风险管理精细化进化,监管部门对银行特别是公 众持股银行的市场披露的要求将会不断的提高。
三、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确定方法
风险偏好代表银行承受的多大的风险,愿意承受的最大损失是多少,它是 一个相对主观的管理决定,取决于所有者的风险偏好。决定风险偏好需要采用 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理解银行风险分布,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才可以决定 有多少的风险可以承受,而我们所设定的经济资本便在决定可接受的风险偏好 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一)确定风险偏好需要考虑的因素
虽然风险偏好并没有好坏之分,是由各行的董事会根据各行的实际情况来 决定的,一般而言,确定风险偏好需耍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银行希望的外部评级。随着风险量化技术的进步,很多著名的评级公司 如穆迪、标普每年都会对一些企业和银行进行风险评级,这些评级公司的评级 结果在社会上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一些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将会直 接影响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较高的风险评级意 味着较低的违约概率,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就小。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对银
行而言,面临着三方面的损失,一种损失是预期损失,这是银行损失的平均值, 通过银行通过提取减值贷款拔备来防备和冲销,并在贷款定价中予以体现。第 二种损失是非预期损失,即损失的波动性,银行有可能遭受很大的损失,但可 能性非常小,但当这类损失出现时,需要银行用资本金来防备,如果损失超过
了资本金,银行也无法继续经营,就要违约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违约, 银行就要准备较多的资本金。
穆迪公司对银行信用评级,可归纳为以下相互关连的七大重点:(1)营运环 境。(2)所有权及治理权;所有权结构决定了银行的组织运营方式、经营目标和 管理策略,是穆迪公司评级的一项重大考虑因素。(3)营运价值,指营运业务的 能力所能提供的经济价值。(4)盈利能力;(5)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评估时要 考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负债错配风险、操作风险、声誉与法律风险;
(6)经济资本分析。资本金对银行十分重要,因为它是抵御信贷亏损的最终防线, 对银行业务的增长及多元化可以提供杠杆效益;同时有助于决定银行的风险容 忍度。穆迪公司不但要分析银行是否符合法定资本的要求,还要分析银行经济 资本的水平和结构是否能够抵御其风险及负责因素的能力。(7)管理策略。-h;l 个闲萊屮.银行的风险笹现以及经济资本将对银行的评级产生里大的影响
亊实上,不间的银行评级还对应丁一个化的违约柢卓,也即银行破产关门的可能性.
2. 时闾长度^时间的长度将彫响泾济资本的大小-冇的银行可能计W傅天的VAK,冇的银行可以计教银行资产毎个月的VAK的徂,在很多怙况下.可能通 过相应的公式边行转換*时间越长.所?的经济资本就越大.风险偏好也就小4
3. 烺大可接受的损失;银行足径营风险的企此。佶用维系银行生存的犬键,在市场屮.资本充足,规栈较大的银行将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因为它们可
t以承受较大的损失止如修注水坝一样
那么成本将公更办、
4. 如采希塑能够抵御Fi年一逝的洪水,那就将水坝修得岛一苎,成本也就岛一些,如果希望能够抵御五百年一遇的洪水, 银行祯失的波动性.银行的损失既取决丁?单个的资产的损失,问时还受资产组介的影响,存的银行资产相关性较低,损失的波动性则较小,反之,损失 的波动性较大-银行除了计?捐失的平均徂外.还S5考虑损失的波动性.逋常而吉,市场风险的损失符介ili态分布,而佶用风险损失符A P分布》
5. 银行的经昔战略*如前所述,萤亊会的风险鴒好将彩响银行的经昔战略,反之也足一样,两奔甫5F钴介起来一并加以考也今天的风险管理方式已超越 柃统的风险管JS[後释手法即采HJ控制措施降低发生问?的风险.逐渐迈向优化风险管理组介,即根M银行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风狯组介和风险瞄度, 在把风险控制在既定范阳内的基础h追求收益垠大化。闵此,银行逐渐把风险苷理祝为一种新的战略性仆务宙理手段,井在这个基础卜.把业务战略与业务风险 挂钩u银行风险管理人M必须确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即就鬼一S佶水平1HT含,一家银行在此务径旮屮已ft备对资本冇影昀的损失风险的假设锹度,这一承 受能力耍与市场及问业的标准迸行比较.保证银行承相的风险足适当的和适址的4
6. 银行收益分配政t如采银行能够将利润更多的转化的资本.则银行抵钿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如果银行的将所冇的利润都作为分红分给股东f则 随右资产的增加,如果没冇额外的集道来补充资本,则银行的资本充足垂将下降。
(二)先迸银行风险管理偏好的比较
1. 巴塞尔协议的相关驳农。[2]在新资本协议的概述屮.公认为完毪的资本充足架,H在促边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岛风险评估水 平妥W合认为,实现这一B标的途径足,将资本规定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管理作法紧密地站介起来,在监管实践屮并通过冇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违,确保 对风险的茧视a
在第二支柱屮的监督检查捺则一屮明确提出.银行应具备一整赶&庁*,用丁评估与扎风险轮晦相适应的总体资本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 并指 出银行从战略B标出发,对当前和末来的资本埔求进行分析,足制定战略汁划程庁*茧耍的一环4战略计划应该治楚阐明银行的资本JS求、顸汁的资本性支出、 期望的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a岛级管;?G和S亊会必读把资本汁划视为能否实现Jt战珞B标的关键耍莱 <>
2. 部分银行3倍水平的确定及经济资本在不问风险之间的配比-很多M际先址银行都有成义或不成文的风险偏好,并J1确定了相应的S2倍区同t信孚 银行(Bank Trust)使HJ 的笠佶水平,大通——埃阶顿银行确定97. 5%的ffi信度,花旗银行确定95.4%的置佶度,美洲银行和.IP摩根银行确定95%的迓倍度, 不间的2£信度意味右醅耍准备较多的资本。[3]
随右径济纳构及宏观经济的变化,风险笹理的纳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毕马成全球风险调查铕果显示:信)fJ风险、市场风险、择作风险及儿他风险所?求的 风险资本古资本总额的比例,过去为55%、35%、5%和5%,现阶段为4氓、35%、2氓?和孤将来可能演变成30%、25%, 40%和5?b.这方衡也引起了巴塞尔妥W
会的注意,新资本协议的迸步也体现在拓宽了风险苷理领域,银行更加里视倍別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化以及整体风险的控制。
(H)先诎银行确定风险偏好的丼同点
规律总足爲冇一定的普58性.归纳起来.■银行确定风险偏好也办在一些丼间点:
1.由筻事公代表股东确定*这足由银行公司治Jffi纳构及现代银行制度所决定的。
2.风险偏好与本行的战略定位一致,花旗银行在20址纪90年代的风险与资本笹理政策就足-■个例子。在90年,花旗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举为3.2?6,没 在达到19册年资本办议的耍求,为了达到协议的要求.花旗银行在92-94年不断堉加资本,儿94年年报披雄核心资本充足举为7.8%,资本充足牵1跌,而且 S亊长表示希里继续挺岛充足率0然而f网期花旗的股栗表现却低T市场总体表现,直到1995年花旗宜布实施+-项30亿元的股栗回昀汁划,相与丁?将核心资 本充足率降至7V花旗股栗才上涨6 [4]这也从反例证明确定资本政策、风险偏好耍符介战略定位.
3.风险偏好的确定箝要M化数据支持*数据足决策的前提,ill确的数祸足做出Jll确决策的前提* B前先址银行都G经拥冇好的风险分析I:具来度tt信W风
险,儿屮德意志银行笄先进银行过至能够迎行实质意义h的经济资本配S,能够址行主动的风险管现,根据风险佾好确定风险笹观战略,而K基础则足充足、
完备的定tt化的数据支持
2. 风险楠好一般足比较稳定的
该保持相银行的总体战略应该保持稳健.风险偏好反映了股东的馅好以及股东对宏观环境的理解,1*1此对稳定,特别足 应
对一些在市场上冇肜响的大银行更足如此>
3. 为实现风险偏好冇一仓完整的风险管通体系..风险偏好涉及银行的芥方而f h至公司治理枯构、资本政策,下至冉体的业务品种和业务单位,必须依益 一仓完整的风险管?体系来推动和实施*
四、我M商业银行研究风险馅好的渐迸化路径
(一)商业银行黹址一步完费法人治if钴构
所m公司拎观就足至亊公及哲理u?为领和苷理银行业务运作而设定的架构和制度,b的足驳为银行设定b标和制定达标的策略,以及监控银行的表现. 通常认为公司治通的坻主耍55萊包括:(1>所有权与经赀权分离:C0明确分配决策权和责任;0J)沾楚制定决策的规則和程序:<4)fl月确制定银行b标和监控jt>4)fl月确制定银行b标和监控jt>
闲此,冇效的公司治观纳构应该明确以下内容:S亊会及岛&笹理人员的组成、职务与权力:芥紀的JT报制度:定期的监控和评估铜度及;^序。确保银行 根据内部裕核、外聘帘诈师和监管当同的述议实施有效的整改.根据公司治理枯构的迸化趋势.M际先迸银行的都分别在董事公和岛级皆理&设2E了专『】的风 险管现安
B前M内多家银行都Q经注ft了具备以卜条件的法人治理铕构(U很多屮小银行的治理钴构由T洛种拔丙还#在一些不足筘耍迸一步完善《
(二)明确0标(述C一个包含不间紀次B标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
从B前而吉,这个S标体系大致可以包柄以下W次分别为介规性指标、顸期性指标、远及指标u
1. 介规性指标^这类指标足银行监管部f]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足和商业银行必须驳达到的,而IL也冇能力达到-这苎指标主取包括风险水平、风险迁 徙和风险抵补等指标(具体详见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和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苷指引》屮提出的对M冇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H大 类七项指标边行评估.具体包括经锃续效类、资产质址类和审tt经旮类4泾旮绩效类指标包括总资产净间报举、股本净回报举,成本收入比t资产质tt类指标 指不tl贷欢比例:审拔经营类指标包柄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屮度和不良贷故拨备耰盖举.从交行B前的发ffi趋势苷,完成介规性指标对我行不足太难*
2. 预
B期性指标4这类指标足银行短期内根据A身经锃状况提出的能在短期内实现的尚丁介规性指标的W期指标《
前挂本可以借W介规性的指标体系.但 对龙些指标的羽求应该有所提岛》
3. 远甘指标。这类指标通常而吉既驳反映M际风险管理的发联趋势、M内监铨部门的监管顸期、又驳充分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保好及总体发賅战略,足银
行发珉能力、风险管H能力、经营能力笄发联水平的it化指标,足一个银行B前还达不到,但经过努力冇塑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5-10年)可以实现的指标体
系。
在该指标下除了包括以卜.两类指标外f还应前晚性地包括以下指标:风险铕构指标;名■经营单位的经营绩效指标及K:经济资本分配:畀类风险的VAK洲算: 风险管观的时效性指标:风险铨?的报ft耍求笄t
(^)以实施新资本办议为日标选择一条渐迸化的实施路线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笹麥W会发布了《统一资本汁tt和资本标准的ffl际协议:修il'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办议注、V.了冇效资 本监管的大支柱,即“坦低资本坝求、JH管当同的监笆检査、倍息披雄” ?新资本协议更加全面、敏惑地商他银行而临的各种风险.激励商收银行改址风险 皆JS!,问时保持资本充足率的岛度一致,鉴丁我M商仆银行总体资本充足本较低,业务规栈、风险督理水平、M际化裡度茇别明显,银肢会将按照“双轨制” 的思路,推动部分大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技主5?B标不足改变资本充足举汁算方法,实施更加S杂的资本监管制度:m足通过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借鉴H际 h先迸风险铨通技术和做法t全向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皆理能力,缩小与ffl际先址银行的茬职,增强M际竞争力。
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必领对佶用风险、市场风险、搡作风险汁捉资本4监苷与局可以允许商业银行选择使川不问资本充足率汁?方法? B前M 内多家大银行it在全力开发相关的内部评级系统.并在此迆础卜.不断积累数据,风险识别、计tt、控制的过?将不断加强.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确定捉供
参考文献:
[1]
[2]
[3]
2005.
[4] 石新武.资倍评估的现论和方法CM].北京:经济管理出饭社.2002. 巴塞尔银行监管姿W会.统一资本计址和资本标准的M际to议:修订抿架[10.北京:屮M佥鼬出版社,2004. [澳]AS斯?马朐著,上洪,漆艰明译.银行资本管理一资本配ffi和绩效测评机械I:业出版朴+,赵先倍.银行内部栈型和监管栈型[M]. h海:卜+海人R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