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脊髓损伤的类型
脊髓损伤的类型
(1) 脊髓震荡 系脊髓的功能性损害,脊髓实质
在镜下无明显改变,或有少许渗出或渗血。伤后表现为不完全性截瘫, 24 小时内开始恢复,在 3 ~ 6 周内完全恢复。由于其早期的表现不易与不完全性损伤鉴别,所以脊髓震荡系回顾性诊断。
(2) 脊髓休克 是指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立即完全丧失,其临床特征为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能丧失,呈弛缓性瘫痪,多种感觉和反射包括病理反射均消失,以及括约肌功能丧失。脊髓休克是脊髓损伤后产生的一个暂时的过渡状态,其特征是时限性,伤后立即开始,持续 1 ~ 6 周。脊髓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反射活动的恢复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尤以球海绵体反射和肛门反射恢复最早。
(3) 脊髓挫裂伤 是指脊髓不完全性损伤,脊髓内有点状出血、水肿、软化和坏死。在损伤平面以下包括最低位的骶髓 (s4 ~, ) 存在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根据脊髓损伤节段和范围的不同,不完全截瘫的程度也轻重不一,又可分为:
①脊髓中央综合征:多因颈椎过伸性损伤所致,颈髓中央区出血水肿为主,程度常不太严重,预后较好。表现为四肢瘫上肢重于下肢,运动障碍重于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常见。神经恢复常从下肢开始,继之膀胱功能逐渐恢复,最后上肢功能恢复,但手内在肌常遗留功能障碍。
②脊髓半切综合征:浅感觉传导束 ( 脊髓丘脑束 ) 进入脊髓后先交叉再上行,而深感觉传导路则先上行后交叉,因此损伤侧出现运动和本体深感觉丧失,但痛、温觉及粗触觉仍然保存,呈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
③前脊髓损伤综合征:脊髓前半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为主,浅感觉消失或减退,深感觉存在。
④后脊髓损伤综合征:脊髓后半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浅感觉减退,运动功能存在。
(4) 完全性脊髓损伤 脊髓完全断裂,或虽在解剖学上有连续性,但其传导功能完全丧失,脊髓坏死代之以胶质瘢痕组织。损伤平面以下无任何感觉和运动。
范文二: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处置对策
肩袖撕裂
肩袖撕裂是造成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约占肩部病变的60%。
症状 肩袖撕裂的常见症状包括肩部疼痛、力弱和活动受限,有时还出现弹响、交锁、僵硬等。最普遍的症状是疼痛,通常位于肩峰前外侧,也可位于后侧,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区域。如伴二头肌腱病变,疼痛可放射至肘关节。许多患者出现静息痛和夜间痛,肩部运动时疼痛加重。由于撕裂程度不同和三角肌肌力强弱不等,肩部力量差别很大。肩部主动运动往往受限,但被动活动角度一般正常。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如X线平片、B超和MRI等有助于确诊。应常规拍摄X线肩关节正位及冈上肌出口位片。MRI则是目前主要确诊手段。
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冰敷、理疗、口服消炎止痛药物、肩袖肌力训练、肩峰下间隙封闭等。对经正规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提高和新器械的开发、特别是锚钉技术的出现,肩袖撕裂的修复已逐渐向全镜下技术发展。
肩关节不稳
肩关节不稳是指包括肩关节脱位、半脱位、不稳后疼痛、松弛在内的一系列疾病,按不稳方向分为前向、后向、下向及多向不稳定。肩关节不稳对运动员尤其是棒球、垒球、排球及游泳等过头动作较多项目的运动员有很大影响。
最常见的类型是肩关节前向不稳。85%~95%的肩关节脱位是前脱位,通常发生在肩外展外旋位,即盂肱关节生物力学最薄弱的体位。急性肩前脱位常因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着地,肱骨头自前下脱出形成前脱位。复发性前脱位较多见,与患者首次脱位时的年龄显著相关,常见于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
急性脱位后应尽快复位,可选择适当麻醉。对年轻人的初次脱位,由于保守治疗复发率高,目前倾向手术治疗。复发性脱位一般均需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开手术及关节镜手术,后者因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快、外表美观、并最可能减少术后外旋受限等优点,近十几年来已被广泛应用。近5年文献报告关节镜手术效果已可与切开手术媲美。
顽固性网球肘
网球肘又称肱骨外上髁炎,是常见的肘部疾病,发病率1%~3%。此病多见于40~60岁人群,多发生在优势肘。保守治疗对约90%的患者有效,但5%~10%的患者发展成慢性病,即顽固性网球肘。
顽固性网球肘患者中部分因疼痛或功能障碍影响生活和工作而需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包括:? 在伸肌腱体表部位有明确的局限性、持续性疼痛,影响肘部功能,干扰日常活动、体育锻炼或工作;? 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 封闭治疗3次以上疼痛无明显缓解;?症状反复出现;?MRI提示伸肌腱及止点处有明显异常信号。有研究提示需手术的患者比例可达25%。
目前至少有10种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术式,但尚无公认的最佳方法。切开手术中Nirschl清理术主要着眼于彻底清理桡侧腕短伸肌局灶性病变,效果较好。我所首次在关节镜下完全应用Nirschl清理术治疗顽固性网球肘,创伤更小,同时兼有探查全面、清理病变彻底的优点,值得推广。
肘骨关节病
肘骨关节病占运动员肘部损伤的1/4,多发于以上肢为主的运动项目如摔跤、柔道、举重等。其发病多由于肘关节超常范围的不合槽运动,过多伸屈、扭转、支撑负重,逐渐形成微创伤。创伤、剥脱性骨软骨炎等会导致继发性肘骨关节病。
症状 典型临床表现为肘关节疼痛、屈伸受限,常反复发生关节绞锁。早期患者在运动前后出现疼痛,减少训练量或改进动作后症状可消失。晚期因关节不能伸直而不能“锁肘”,影响完成动作。
治疗 休息、关节腔内封闭和局部理疗(蜡疗、超短波治疗)可减轻疼痛,但运动量增加可使症状复发,常需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切开手术及关节镜下手术。对于职业运动员患者,关节镜清理手术是一种安全恰当的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肘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屈伸活动时疼痛、有绞锁等机械症状而关节隙存在的患者。
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创伤,约占所有运动创伤的16%以上,扭伤后可发生多种伤情,包括韧带损伤或断裂、骨折脱位、关节软骨损伤、肌腱损伤或断裂等。通常我们所说的扭伤是指韧带损伤或断裂,其中以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为主,内侧韧带损伤较少见。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包括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三条韧带,防止踝关节向前、后脱位和向内过度翻转。常见的损伤原因是踝关节向内翻转,同时足向内旋转扭伤。距腓前韧带最先断裂,如果暴力持续,跟腓韧带随后断裂,距腓后韧带很少发生断裂。
扭伤后外侧肿胀,严重时有瘀血,患者感疼痛,伴活动受限。检查可发现外侧压痛,踝向内翻转时疼痛。医师常做两项特殊检查: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内翻侧搬试验提示距腓前韧带和(或)跟腓韧带完全断裂。X线检查、尤其是应力位片有助于判断外侧副韧带损伤。MRI可较清晰显示踝关节外侧韧带,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踝关节内侧韧带又称三角韧带,比较强大,一般不易损伤。诊断方法与外侧韧带损伤类似,区别在于损伤动作和检查动作都是踝关节向外翻转,足向外旋转。
踝关节扭伤急性期处理应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后期进行肌肉力量、灵活性和平衡训练。距腓前韧带单纯断裂者应在石膏固定3~4周后开始功能康复训练。
治疗目的是使患者尽快和最大程度地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根据关节稳定性确定治疗方案。如果踝关节明显不稳定、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均断裂,需手术缝合撕裂韧带;如果韧带从止点撕脱,难以直接缝合时,应进行韧带止点重建术。
踝关节骨折
容易导致踝关节骨折的运动项目有跳伞、滑雪、跳远和足球等。踝关节骨折通常与韧带损伤一起发生,治疗时需要考虑韧带损伤的情况。
三种情况可能造成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向外侧旋转加翻转伤,这种伤主要造成内外踝骨折,同时可以出现下胫腓关节分离;? 踝关节向内侧翻转加旋转伤,产生楔子作用,可发生内踝骨折,暴力过强则同时发生外踝骨折、下胫腓分离和远端胫骨后髁骨折;? 距骨向后或向前冲击胫骨关节面引起的骨折,原因是足跟受到外力冲击时,距骨撞击胫骨天花板发生胫骨前部或后部骨折,有时伴距骨脱位。
如果在运动场地经检查后怀疑骨折,应立即用棉花垫加压包扎小腿下1/3及足踝部,然后用夹板或支具临时固定,转送医院进行正规治疗。
由于踝关节骨折复位不佳将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因此骨折复位应尽量达到解剖复位。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没有移位的骨折或手法整复后保持稳定的骨折,石膏固定4~6周。手术治疗用于难以手法整复和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需切开复位,用钢板和螺钉固定骨折处。骨折切开复位后先用克氏针或复位钳临时固定,然后使用钢板或螺钉等内固定物。
足球踝
足球踝的医学名称为踝关节骨性关节病,又被称为运动员踝、踝关节撞击性骨疣,多见于足球、体操、篮球、滑雪、举重运动员及舞蹈演员。
足球踝主要特点是关节软骨损伤、骨赘形成和慢性滑膜炎。发病原因为:?踝关节反复微小创伤形成反复撞击,导致骨赘形成、继发骨折或关节游离体;?踝关节韧带损伤导致关节不稳定,增加了关节软骨的受力,造成软骨损伤,引起关节软骨退变;?严重外伤如骨折或脱位直接造成软骨损伤和创伤性骨性关节炎。
足球踝主要表现为与运动有关的踝关节肿胀、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是跑跳痛和全蹲痛。
检查可发现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受限。X线平片和MRI可较清楚显示骨赘和软骨损伤的部位及程度。
足球踝早期,许多运动员仍可进行正常训练,骨赘较大者也不一定引起症状,因此保守治疗还是很重要的。治疗时首先应改进训练消除病因,严格控制引起踝关节疼痛的动作。症状较轻的患者不需要完全停止训练,减少踝部损伤动作、使用绷带或黏膏支持带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即可。对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进行理疗、按摩或痛点封闭。
对保守治疗超过3个月无效、关节内有游离体影响活动或有“卡”表现的患者应进行手术治疗,切除增生的骨赘,处理软骨损伤,促进修复。晚期严重病变则需切开手术,包括踝关节融合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足球踝的预防包括加强足踝部肌肉力量练习,以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严格控制体操、滑雪和舞蹈训练的次数,并定期检查;训练时用绷带或黏膏支持带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跟腱断裂
足踝部肌腱很多,共同维持足踝运动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腱、胫后肌腱和腓骨肌腱。跟腱断裂造成的功能障碍最严重。
原因 跟腱断裂的原因包括直接外力(如锐器割伤、撞击)和间接外力(如空翻等致跟腱异常受力)。间接外力导致的跟腱断裂可能与跟腱本身先有疾病或受伤有关。运动员跟腱断裂则与足过度背伸(勾脚)发力造成跟腱受力异常增加有关。多数跟腱部分断裂的病例有一次急性拉伤史,但个别病例无急性病史。
诊断 直接外伤引起的跟腱断裂往往有皮肤裂开出血,伤口内有时可见跟腱组织。如果不仔细检查容易遗漏。间接外力引起的跟腱断裂患者顿觉跟腱部疼痛,有被踢或棒击感,可听到“啪”的响声,随即足踝动作失灵,不能站立或行走,伴疼痛、麻木、发胀感。检查可见跟腱外形消失下陷,压痛明显,特殊检查如捏小腿三头肌试验阳性。如果检查后仍不能确诊,可通过超声或MRI检查来帮助确诊。
治疗 石膏固定处理对部分病例有良好效果。但对于运动员、演员、大运动量年轻人和重体力劳动者来讲,除非无条件进行手术或局部皮肤感染不宜手术,否则应手术治疗。手术修补原则是断端纤维稍加缝合,同时用腱瓣加固。腱瓣加固能增加跟腱的强度,减少再断的可能。手术后需长腿(从大腿根部至足尖)石膏固定,3周后改为短腿(膝以下)石膏固定,令患者4周后每日在床上去石膏练习踝主动屈伸活动,6周后穿高跟鞋下地走路,并逐渐将后跟减低,同时用各种体疗器械练习踝的屈伸活动。约在术后3个月可练习跑步,6个月后才可恢复伤前运动水平。
髋关节运动损伤举例
髋关节及周围骨折 在运动损伤中并不多见,几乎全部发生在青少年运动员。较常见的是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撕脱骨折。前者多于跑跳过程中受缝匠肌牵拉造成,保守治疗多可获得满意效果;后者由于短跑时股四头肌直头强烈收缩或被动牵拉造成,受伤姿势多为髋关节过伸及膝关节屈曲,多数患者保守治疗即可。
髋部还可因跑动牵拉发生肌肉组织末端病及肌肉损伤,如跨栏运动会导致腘绳肌及髂腰肌损伤,长跑多导致股骨大粗隆滑囊炎,而体操和足球运动易导致腹股沟损伤及耻骨联合骨骺炎。
髋部慢性损伤及慢性疾病 较多,其中某些由于缺乏影像学异常表现而不易确诊。如较常见的髋关节单纯性滑膜炎,病程早期髋部疼痛发生在患者走上坡路或上楼梯时,而走平路时不
痛;晚期患者走平路数百米后也会出现疼痛和跛行,稍坐休息可使症状减轻。查体关节活动正常,“4”字试验阴性。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可关节内封闭治疗。
髋关节镜在诊疗中的应用
髋关节镜在髋关节疾患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其适应证包括不能确诊的髋部疼痛,各种检查均难以发现的关节病变如髋关节发育不良伴上盂唇退变性损伤、游离体、滑膜炎和关节炎,滑膜病变包括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保守治疗无效的其他滑膜炎和化脓性关节炎,发生在相对年轻患者、影像学改变不明显、病期较短的骨性关节炎,关节游离体及异物,骨折脱位,关节软骨病变,盂唇撕裂,大转子部滑囊炎和弹响髋等。
髋关节镜应用禁忌证很少,包括髋关节融合、严重的股骨头无菌坏死、严重关节炎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腕关节运动相当复杂、精细,易被损伤。腕部及手部运动损伤的表现具有多样性,既可表现为韧带、肌腱、骨与关节的急性损伤,又可表现为慢性劳损性损伤,多见于篮排球、举重、体操及拳击等运动员,占运动创伤的6%左右。
诊断 关于腕关节运动损伤的诊断,首先应详细采集病史和进行仔细的手法检查,然后通过X线单片、CT、MRI、核素扫描等辅助检查进一步了解损伤程度。
由于腕关节结构复杂,医生在检查时很难准确定位疼痛点及损伤点,而关节镜既可直视观察又能对关节内结构如软骨面、韧带进行接触性检查,能探查到各个层面的损伤。有研究显示关节镜诊断早期腕关节损伤的准确率为98%,而对不明原因关节疼痛的诊断也可达70%以上。有学者建议对腕关节疼痛3个月以上未能确诊的患者进行腕关节镜检查。
在关节镜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多进行腕关节屈伸活动,以便仔细检查各关节面结构,并了解各腕骨间相对位置关系及有无关节不稳。
腕关节镜手术治疗 腕部手术的选择不仅基于诊断,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症状和功能限制程度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工作和运动能力的影响。腕关节镜不仅能帮助确诊,也可用于腕关节疾患的治疗,手术创伤较小。
目前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边缘损伤修补和中央损伤修整、关节软骨损伤修整、滑膜切除、化脓性关节炎的冲洗及清理、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腕骨骨折内固定、腕骨脱位整复、桡骨茎突切除、关节黏连松解、游离体取出、腱鞘囊肿切除、腕管综合征的治疗均可在关节镜下完成,甚至尺骨远端切除也可在关节镜辅助下完成。
术前要仔细检查腕关节周围肌腱、血管和神经,以除外症状由关节外结构引起的可能性,同时有利于术后对照有无副损伤。腕关节术需在臂丛或全麻下操作。
前交叉韧带断裂
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是发生率很高又较严重的运动损伤。
诊断 急性ACL断裂患者都有外伤史,伤时可有组织撕裂感,随即出现膝关节不稳表现如膝关节反复扭伤、不敢随意蹦跳、不敢做急转或急停动作、不敢突然加速跑等。
ACL断裂后胫骨向前活动度增大,常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垂腿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和“之”字跳等方式来检查。
MRI诊断ACL断裂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被认为是ACL损伤后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
治疗 ACL断裂后除导致膝关节不稳外,还会继发关节软骨、半月板等主要结构损害,导致膝关节退变和骨关节病的早期发生。目前,不管是急性断裂还是陈旧断裂,对诊断明确者多主张尽早手术治疗。
既往的关节外重建技术及断裂韧带断端缝合术因临床效果不佳已很少被采用。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关节镜下微创ACL重建已成为主流。
ACL重建材料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3种:? 自体材料,如自体骨-髌腱-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股四头肌腱等;? 同种异体移植物,如异体骨-髌腱-骨、异体胫前肌腱、异体跟腱、异体半腱肌腱等;? 人工材料,在临床上应用不多,但作为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材料得到关注。
现在大部分临床医师采用的ACL重建方式为单束重建术,即股骨一个骨道、胫骨一个骨道来重建ACL。随着解剖与临床研究的发展,从2005年开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下简称“我所”)开始进行股骨双骨道和胫骨双骨道的ACL双束重建手术。设计完美的初步临床研究和所有生物力学研究都证明,双束重建更有利于ACL断裂后膝关节稳定性的更好重建。
ACL重建后,根据术式、固定方法、肌力恢复进度及运动项目的差异,运动员可在术后3.5~9个月恢复正常训练和比赛。
全膝置换术
因为长期大运动量和高强度训练,加上膝关节的其他损伤,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到老年后比普通人更易患膝关节老年性骨性关节炎。其中有些患者经过多种药物治疗、理疗、甚至关节镜手术治疗后,膝关节疼痛、肿胀、无力的情况仍不能很好改善。当患者膝关节功能受到严重破坏,继而行走困难、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时,全膝关节置换就是备选疗法之一。
关节置换指征 我所对全膝置换手术适应证的掌握非常严格,必须同时符合以下6条标准才能对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进行全膝置换手术:? 各种保守治疗无效;? 膝关节有明显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 关节间隙严重变窄,几乎消失或已经消失;? 膝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受限,影响日常生活;? 膝关节骨、软骨严重破坏;? 年龄在50岁以上。
我所关节置换手术的特点
微创 MIS-QS TKA技术(避开股四头肌、不翻转髌骨的微创全膝置换术)是目前国内外创伤最小的关节置换术式。与普通TKA手术(传统切口的全膝置换术)及MIS-TKA手术(标准的微创全膝置换术)相比,该技术有切口小和术后患者疼痛轻、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无痛或微痛 我所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方法和术前、术后疼痛管理措施,包括 ? 术前均使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术中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术后均使用股神经管阻滞麻醉及合理搭配使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合理、快速康复 专业的康复治疗师从患者住院就开始康复指导工作。所有患者出院时都有一份详细康复方案指导出院后康复活动。
术后功能要求很高的耐磨关节的置换 对于年龄较轻、运动能力较强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患者的全膝置换,选用设计功能更好的人工关节使膝关节屈膝角度更大、活动更自如,采用更耐磨的高交联大分子聚乙烯材料等。
低并发症发生率 采取严格措施将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术后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水平。
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是垫在股骨和胫骨之间的新月形纤维软骨垫,使股骨和胫骨接触面更好地匹配,起到传递应力、吸收震荡、稳定和润滑关节及营养关节软骨的重要作用。
半月板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半月板损伤后,不但产生疼痛、交锁等症状,而且会加剧软骨损伤。
半月板切除与修补术 半月板只有外围1/3有血供,损伤后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很难自愈。推迟治疗将导致撕裂进一步增大,失去对整齐撕裂处缝合修补的机会,导致部分切除或全切除的后果。
最初,半月板全切被普遍采用。人们认识到全切将继发关节软骨损伤后,更多采用半月板部分切除术。
对于半月板有血供区的损伤,则尽量采用缝合修补术。如果缝合修补成功,半月板功能会恢复到损伤前水平。随着关节镜技术日益成熟和半月板缝合技术的发展,半月板缝合的适应证不断扩大。
我所使用的半月板缝合修补方法有10种之多,我们的研究表明,半月板缝合优良率超过90%。
半月板移植 对损伤严重(常合并韧带损伤)的半月板,须行全切或次全切除术。为防止全切
后继发关节软骨磨损和退变,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成为另一个选择。
2005年6月,我所在国内首先报告了人半月板移植手术。目前最常用的是经过深低温保存的人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虽然在异体半月板尺寸匹配和长期效果方面仍存在争议,但当一名年轻患者在半月板全切术后出现了相应症状时,半月板移植手术无疑是他唯一和有前途的选择。
关节软骨损伤
关节软骨损伤在运动中很多见。因为软骨损伤后细胞有增殖但不能将缺损修复,多留下永久性损害,所以多年来关节软骨缺损修补一直为研究热点。
关节软骨损伤的处理方法一般有:? 局部修整和清理术;? 新鲜游离骨软骨块复位固定术;? 钻孔修复术;? 自体骨软骨移植术(马赛克法);? 自体骨软骨移植术;? 硅胶移植修补关节软骨缺损术;? 松质骨加骨膜移植修复大面积软骨和软骨下骨缺损术;? ACT技术,即自体细胞移植修复大面积软骨缺损术;? 用组织工程软骨修复软骨损伤术。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所就在动物试验中证明理化性能较好的硅胶可用于修补关节软骨的局限性缺损。试验曾应用固体及胶体两种硅胶修补关节软骨的局限性缺损,其中固体硅胶有相当弹性,已在临床应用近三十年,并于近年在关节镜手术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范文三:运动损伤的急救
运动损伤的急救
一、急救的意义、原则和注意事项
急救(Emergency treatment)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处理。其目的是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员痛苦、预防并发症,并为伤病员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因此,无论何种急性损伤,做好现场急救都是十分重要的。
急救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救命在先,做好休克的防治。骨折、关节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伤员常因出血、疼痛而发生休克。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发生休克,必须优先抢救休克。其次,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力求迅速、准确、有效,做到快救、快送医院处理。
救护人员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婉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保持镇静,切不可惊慌失措或顾此失彼,即使出现危急情况也应镇静地进行有条不紊的抢救 工作;急救技术要力求熟练敏捷。经急救处理后,应陪伴伤员到医院,并向医生介绍发病情况和急救经过。 二、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
(一)急救包扎法
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创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种作用。包扎时,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过紧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要用胶布粘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了段,纵形剪开缚结固定,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
1(绷带包扎法 要根据包扎部位的形态特点,采用不同的包扎方法。
(1)环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均匀的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和额部等,也是其他包扎法的开始或结束时使用的包扎法。包扎时,先张开绷卷带,把带头斜放在伤肢上并用拇指压住,将卷带绕肢体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然后继续绕圈包扎,每圈都盖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不大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部等。包扎时先作2~3圈环形包扎,然后将绷带向上斜形缠绕,每圈都盖住前一圈的1/2~1/3。
(3)反折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包扎时,先做2~3圈环形包扎后,用左拇指压住绷带上缘,将绷带向下反折,向后绕并拉紧绷带,每圈反折一次,后一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反折处不要在创口或骨突上。
(4)“8”字形包扎法: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方法有二:一是先在关节处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斜形环绕,一圈在关节上方缠绕,一圈在关节下方缠绕,两圈在关节凹面相交,反复进行,逐渐离开关节,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最后在关节上方或下方作环形包扎结束。二是先在关节下方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来回作“8”字形缠绕,使相交处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作环形包扎结束
2(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应用方便,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包扎,这里只介绍手、足和头部包扎法。
(1)手部包扎法:三角巾平铺,手指对向顶角,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下反折,再将三角巾两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
(2)足部包扎法: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3)头部包扎法:三角巾底边置于前额,顶角在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压住顶角并打结。若底边较长,可在枕后交叉后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
固定。
3(前臂悬挂法 分大、小悬臂带两种
(1)大悬臂带:常用于除锁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损伤。将三负巾的顶角置于伤肢的肘后,一底角拉向健侧肩上,伤肢屈肘90度角,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再将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并包住前臂,两底角在颈后打结。最后拉直顶角并向前折回,用胶布粘贴固定。
(2)小悬臂带:常用于肱骨或锁骨骨折。先将三角巾折叠成约四横指宽的宽带,也可用宽绷带或软布带代替。将宽带的中间置于前臂的下1/3处,屈肘90度角,宽带的两端在颈后打结。
(二)止血法
据研究,健康成人平均每kg体重约有血液75ml,总血量可达4000~5000ml。若急性大出血达到全身总血量的20%,即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口渴等急性盆血的症状;若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时,将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1(绷带加压包扎法 用数层无菌敷料复盖创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抬高伤肢。它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2(指压法 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管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这是动脉出血时的一种临时止血法,所加压力必须持续到可以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为止。常用的压迫止血法有:
(1)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一手扶伤员的头并将其固定,用另一手拇指在耳屏前上方一指宽处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迫在颞骨上(图7—11)。它适用于同侧前额部或颞部出血的止血。
(2)额外动脉压迫止血法:在下颌角前约1.5cm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将该动脉压迫在下颌骨上(图7-12)。它适用于同侧面部出血的止血。
(3)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在锁骨上窝内1/3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把该血管压迫在第一肋骨上(图7-13)。它适用于肩部及上臂出血的止血。
(4)肱动脉压迫止血法:将伤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或示、中、环三指将该动脉压迫在肱骨上(图7-14)。它适用于前臂及手部出血的止血。
(5)指动脉压迫止血法:手指出血时,用健侧手的拇、食两指压迫患 指两侧指根部(图7-15),并抬高患 肢。
(6)股动脉压迫止血法;伤员仰卧,患腿稍外展、外旋。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摸到搏动后,用双手拇指重叠(或掌根)把该动脉压迫在耻骨上(图7-16)。它适用于大腿和小腿出血的止血。
(7)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在踝关节背侧,于胫骨远端摸到搏动后,把该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在内踝后方,将胫后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图7-17)。它适用于足部出血的止血。
(三)骨折固定法
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断裂,称为骨折(Frature)。
1.锁骨骨折:先取3条三角巾并折叠成宽带,在双肩腋下填上棉团或软布团,然后用2条宽带分别绕过伤员两肩在背后打结,形成两个肩环,再用第3条宽带在背后穿过两个肩环,拉紧打结,最后将两前臂缚扎固定或将伤肢挂在胸前(图7-18)。
2.肱骨干骨折:用2块长短、宽窄适宜的有垫夹板,分别放在伤臂的内、外侧,屈肘90度角,用3~4条宽带将骨折处上下部缚好,再用小悬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最后用宽带或三角巾将伤臂固定于体侧(图7-19)。
3.前臂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分别放在前臂的掌侧和背侧,前臂处中间位,屈肘90度角,用3~4条宽带缚扎夹板,再用大臂带把前臂挂在胸前(图7-20)。
4.手腕部骨折:用一块有垫夹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侧,手握棉团或绷带卷,再用绷带缠绕固定,然后用大悬臂带把患臂挂于胸前(图7-21)。
5.股骨骨折:用2块长夹板放在伤肢的内、外侧,内侧夹板上至大腿根部,下至足跟;外侧夹板上至腋下,下达足跟。然后用5~8条宽带固定夹板,在外侧打结(图7-22)。
6.小腿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放在小腿的内、外侧,2块夹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条宽带分别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缚扎固定(图7- 23)。
7.腰椎骨折:疑有腰椎骨折时,要-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更不能让伤员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不论伤员是仰卧或俯卧,尽可能不要变动原来的位置。用硬板担架或门板放在伤员身旁,由数人协力轻轻把伤员搬至木板上,取仰卧位(图7-25),并用数条宽带把伤员缚扎在木板上。若腰部悬空时,应在腰下垫一小枕或卷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担架时,伤员要俯卧,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图-26)。
8.颈椎骨折:若固定与搬动方法不当,有引起脊髓压迫的危险,可立即发生四肢与躯干的高位截瘫,甚至引起死亡。因此,务必使头部固定于伤后位置,不屈不伸不旋转,数人协力把伤员搬至木板上,头部两侧用沙袋或卷起的衣服固定,用数条宽带把伤员缚扎在木板上,严禁头颈左右旋转与屈伸(图7-27)。
(四)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
呼吸停止和心跳停止,可以单独或同时发生。呼吸停止后则全身缺氧,随即可引起心跳停止;心跳停止后,延髓血流即停止,可迅速引起延髓缺氧及中枢性呼吸衰竭而导致呼吸停止。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较多,较常见的有电击伤,一氧化碳中毒或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
呼吸停止但心跳尚未停止的病人,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注意心脏工作情况;心跳停止而呼吸尚未停止的伤员,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并注意维护呼吸道通畅;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应同时进行人工呼吸(Artifical Respiration)和胸外心脏挤压,最好由两人配合进行,一人作人工呼吸,一人作胸外心脏挤压,两者操作频率之比1:4。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必须做到行动迅速,争分夺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虽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在运动实践中应用较少,但在群众性游泳中发生溺水却非少见。因此,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是非常必要的。
1.人工呼吸 肺位于富有一定弹性的胸廓内,当胸廓扩大时,肺也随着扩张,于是肺的容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即为吸气;当胸廓缩小时,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体排出体外,即为呼气。对呼吸停止的人,可根据以上原理用人工被动扩张与缩小胸廓的方法,使空气重新进出肺脏,以实现气体交换,称为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方法较多,最有效的是口对口吹气法。
(1)口对口吹气法:伤员仰卧,头部置于极度后仰位,打开口腔并盖上一层纱布。救护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掌根部轻压环状软骨,使其间接压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气进入胃内;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对准患者口部吹入。吹气完后,立即松开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6,18次(图7-29)。
(2)注意事项;施行人工呼吸前,应迅速消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假牙、分泼物或呕吐物,松开衣领、裤带和胸腹部衣服。开始时,吹气的气量和压力宜稍大些,吹气10,20次后应逐渐减少,以维持上胸部轻度升起为度。牙关紧闭者,可采用口对鼻吹气法,救
护者一手闭住患者口部,以口对鼻进行吹气,其他操作与口对口吹气法相同。
2.胸外心脏挤压法 心脏位于胸腔纵隔的前下部,前邻胸骨下半段,后为脊柱,其左右移动受到限制。胸廓具有一定的弹性,挤压胸骨体下半段,可间接压迫心脏,使心脏内的血液排出;放松挤压时,胸廓恢复原状,胸内压下降,静脉血则回流至心脏。因此,反复挤压和放松胸骨,即可恢复血液循环。
(1)操作方法:病人仰卧在木板或平地上。救护者双手手掌重叠,以掌根部放在病人胸骨体的下半段,肘关节伸直,借助于自身体重和肩臂肌的力量,适度用力下压,使胸骨体下半段和相连的助软骨下陷3,4cm,随后立即将手放松(掌根不离开病人皮肤),如此反复进行。成人每分钟挤压60,80次;小儿用单手掌根挤压,每分钟挤压100次左右(图7-30)。
(2)注意事项:救护者只能用掌根压迫病人胸骨体下半段,不可将手平放,手指要向上稍翘起与肋骨离开一定距离;挤压方向应垂直对准脊柱;挤压时应带有一定的冲击力;用力不可太轻或太大,太轻不能起到间接压迫心脏的作用,太猛会引起肋骨骨折。在就地进行抢救的同时,要迅速请医生来处理。
(3)挤压有效的表现: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上肢收缩压在8kpa(60mmhg)以上,口唇、指甲床的颜色比挤压前红润,有的病人呼吸逐渐恢复,原来已散大的瞳 孔也随着缩小而趋恢复。若出现以上表现,说明挤压有效,应坚持做到病人出现自动心跳为止;如果没有出现上述表现,则说明挤压无效,应改进操作方法和寻找其他原因,但不可轻易放弃现场抢救。
范文四:常见的运动损伤
常见运动损伤
目的要求: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机制、症状与体征,掌握各种损伤的处理与预防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1、擦伤、撕裂伤、切伤和刺伤
2、肌肉拉伤
3、关节韧带损伤
4、滑囊炎
5、腱鞘炎
6、疲劳性骨膜炎
7、髌骨劳损
8、骨骺损伤
教学重点:各种损伤的机制、症状与体征、处理与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各种损伤的机制、症状与体征和处理方法
学时分配:20学时
授课过程:
一、挫 伤
挫伤:是指由于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机体某处而引起的的局部或深层组织的急性闭合性损伤。
(一)损伤机制
相互冲撞、被踢打、撞在器械上等。
(二)症状与体征
1、单纯性挫伤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初轻后重)
(3)肿胀
(4)压痛,且皮下或皮下组织中有硬结(个别严重者有深部脓肿或骨化性肌炎)。
(5)功能障碍
2、混合性挫伤
如头部挫伤合并脑震荡或颅内出血;胸部挫伤合并肋骨骨折;腹部挫伤合并肝脾破裂等,除出现局部症状外,常可发生休克。
(三)处理
单纯性损伤的处理分为三个时期:
1、限制活动期
(1)制动
(2)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3)伤后24-48小时内,可外敷或内服活血、消肿及止痛的药物(新伤药、云南白药、七厘散等)
(4)若肿胀不断发展,且局部皮温较高者,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2、恢复活动期(受伤24-48小时)
(1)按摩、理疗等
(2)伤肢功能锻炼(先静力收缩,后屈伸)
3、功能恢复期
(1)按摩、理疗
(2)抗阻练习,增强肌力和关节功能。
对于混合性挫伤并出现休克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
(四)预防
1、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2、遵守体育竞赛规则
二、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指由于肌肉的猛烈收缩或被动牵伸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称之。
(一)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1)主动用力拉伤:(如跳远时小腿后群肌拉伤;起跑时大腿后群肌拉伤等)
(2)被动拉伤:(如跨栏运动时大腿后群肌拉伤;压腿时大腿后群肌拉伤等)肌肉拉伤的好发部位:肌腹、肌腹与肌腱交界处、肌腱的起止点。
2、慢性损伤
如:末端病、肌腱腱围炎、肌腹部劳损等。
(二)症状与体征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
3、肿胀(严重者皮下瘀血)
4、压痛
5、肌肉收缩试验阳性(严重者肌肉收缩畸形,如部分断裂伤处凹陷;肌腹完全断裂“双驼峰”畸形;一端短裂“球状”畸形。)
6、功能障碍
(三)处理
1、肌肉微细损伤或少量肌纤维短裂时
(1)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等。
(2)疼痛严重者,可口服止痛药。
(3)24小时后,外敷新伤药、痛点注射、理疗或按摩等。
2、肌纤维大部分断裂或肌肉完全断裂者,经处理后,尽快送往医院处理。
(四)预防
1、要作好准备活动。
2、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
3、运动负荷要合理
4、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三、关节韧带拉伤
关节韧带拉伤:是指在间接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范围的活动而引起的关节韧带损伤。
(一)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1、病因与损伤机制
膝关节突然内翻所致(即膝关节屈曲130°-150°,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与小腿固定,大腿突然内收内旋。)
2、临床表现
(1)膝内侧疼痛(局部压痛明显)
(2)膝内侧红肿、(2-3天后)瘀血。
(3)屈伸活动受限(半腱肌、半膜肌保护性痉挛)
(4)内侧副韧带分离试验(+)(若内侧韧带完全断裂,则关节间隙增宽和小腿异常外展。)
3、处理
(1)冷敷、加压包扎。若侧副韧带完全断裂须夹板固定。
(2)24-48小时后,外敷新伤药;痛点注射。
(3)按摩、理疗(3天后)、针灸等。
按摩手法:按、揉、摩、擦、引伸等。
针灸穴位:血海、阳陵泉、内外膝眼、三阴交、阿是穴等。
(4)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5)若韧带完全断裂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手术缝合。
4、预防
(1)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性练习。
(2)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3)避免犯规与粗野动作。
(二)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1、病因与损伤机制
地面不平、身体失去平衡、着地时踩到别人脚上等,使足突然内翻所致。
2、临床表现
(1)有受伤史
(2)疼痛(压痛明显)
(3)肿胀和皮下瘀血(距腓前韧带损伤时尤为明显)
(4)出现跛行或功能丧失。
(5)若韧带完全断裂,则关节间距增宽,出现超常内翻。(抽屉试验阳性)
3、处理
(1)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
(2)24-48小时后,外敷新伤药。
(3)按摩、针灸、理疗、痛点注射。
按摩手法:按、揉、摩擦、拔伸、摇等
针灸穴位:昆仑、丘墟、解溪、阳陵泉、足三里和阿是穴等
(4)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5)若韧带完全短裂,经冷敷加压包扎后及时送医院手术治疗。
4、预防
(1)准备活动要充分。
(2)加强足部力量及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的练习。
(3)完善场地设施。
(4)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四、滑 囊 炎
A、滑囊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小囊。位于关节周围,介于肌腱和韧带的起止点与骨隆起之间。具有分泌滑液,减少摩擦的作用。
B、常见的滑囊炎有:肩峰下滑囊炎、尺骨鹰嘴滑囊炎、肘后滑囊炎、髌下或髌前滑囊炎、跟腱滑囊炎等。
(一)肩峰下滑囊炎
1、病因与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由于肩部受到暴力的直接作用,使肩峰下滑囊受挤压,使肩峰下滑囊充血、水肿等所致。
(2)慢性损伤
由于肩关节长期、反复地进行外展、外旋运动,使肩峰下滑囊长期受挤压和摩擦产生滑囊水肿囊壁增厚或纤维化等而导致慢性滑囊炎。
2、临床表现
(1)急性损伤
①有直接受伤史。
②疼痛(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后疼痛加剧;个别有放射痛或夜痛。)
③肿胀(血肿与水肿)
④功能障碍
(2)慢性损伤
①疼痛:早期疼痛(酸痛)较轻,逐渐加重。肩关节外展、外旋时疼痛更甚。
②肌肉萎缩:晚期三角肌出现萎缩。
③功能受限
3、处理
(1)急性损伤
①冷敷、加压包扎。
②24-48小时后,外敷或内服消炎、消肿、止痛类药物,或穿刺抽液后痛点注射,并加压包扎。
(2)慢性损伤
①按摩(手法:擦、按、揉、滚、运拉等)
②针灸(穴位:巨骨、臂 、 、阿是穴等)
③中药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热疗、拔罐等
4、预防
(1)准备活动要充分。
(2)合理安排局部负荷量。
(二)跟腱炎与跟腱滑囊炎
跟腱周围公有7-8层滑囊,且互不粘合,跟腱滑囊在踝关屈伸活动中起着润滑作用。
1、病因与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即做猛力地踏跳或急速起跑,使跟腱急骤收缩而引起。
(2)慢性损伤
长期做超过机体活动能力的跑跳运动,逐渐劳损而发病。
2、临床表现
(1)疼痛且压痛明显(早期活动开后疼痛会减轻,但严重时,牵扯跟腱均会疼痛)
(2)肿胀(急性损伤)
(3)皮温升高(多数出现)
(4)严重者,跟腱与跟腱滑囊出现钙化。
3、处理
(1)急性损伤
①冷敷、加压包扎
②外敷新伤药或封闭。
(2)慢性损伤
①足部热敷、热浴、理疗。
②按摩、针灸、中药熏洗
按摩手法:擦、拿、提拉、揉和点按等
针灸穴位:承山、太溪、昆仑、悬钟、三阴交等
③ 治疗期间应避免或减少跑、跳、蹬动作。
4、预防
(1)跑跳动作要正确。
(2)准备活动要充分。
(3)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防止突然加大运动负荷。
(4)高跟鞋能减轻对跟腱的牵拉。
五、腱 鞘 炎
腱鞘分内外两层,其内层覆盖于肌腱的表面,外附着于肌腱周围的韧带及骨面上,两层之间有滑液。其作用是减少肌腱活动时的摩擦和防止肌腱向侧方滑移。
常见的腱鞘炎有:桡骨茎突腱鞘炎、手指屈肌腱鞘炎、肱二头长头肌腱腱鞘炎、踝部腱鞘炎等。
(一)桡骨茎突部腱鞘炎
1、病因与损伤机制
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不断地与腱鞘发生摩擦,而使腱鞘出现水肿、增生、粘连等损伤性炎症病变。
2、临床表现
(1)疼痛:桡骨茎突部疼痛,并呈进行性加重。
轻者:拇指活动时疼痛。
重者:疼痛可向前臂和肩部放射。
(2)肿胀:桡骨茎突处轻度肿胀。
(3)压痛:局部压痛,并可触到小结节。
(4)有摩擦音或弹响(严重者)。
(6)功能障碍
3、检查方法:
屈拇指握拳尺侧偏试验(+)、抗阻力试验(+)
4、处理(原则:活血化瘀、消肿散结)
(1)热疗与中药熏洗
(2)按摩(手法:揉、按、弹拨、一指禅、捻、运拉等 )
(3)针灸(穴位:列缺、阳溪、偏历、手三里等)
(4)封闭
5、预防
(1)合理安排腕部负荷量。
(2)避免寒冷刺激。
(3)避免掌指关节过度屈伸和用力过大。
(二)手指屈肌腱腱鞘炎(弹响指)
1、病因与损伤机制
由于手指长期用力或快速活动,使拇长屈肌、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不断与拇长屈肌腱鞘和 屈总腱鞘摩擦,而出现肌腱和腱鞘的水肿、增生等损伤性炎症病变。
2、临床表现
(1)疼痛(掌侧疼痛,可向腕部放射)
(2)压痛(局部压痛,可触及小结节)
(3)有弹响声(用力屈指)
(4)功能障碍
3、处理方法
抗阻力试验(+)
4、处理(原则:舒经通络、活血化
瘀);
(1)中药熏洗、热疗
(2)局部封闭
(3)按摩(手法:捻、揉、拔伸、弹拨和摇等)
(4)针灸(穴位:阿是)
5、预防
(1)避免手长期快速活动或长期用力握物。
(2)注意运动后局部的放松。
(3)注意局部保暖。
(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
1、病因与损伤机制
由于肩关节长期做超范围的转肩活动或上臂上举活动,使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结节间沟内与腱鞘反复发生摩擦,或由一次突然的过度牵扯所致。
好发项目:标枪、吊环、单杠及排球等运动项目。
2、临床表现
(1)急性损伤
A、疼痛(局部疼痛,并向三角肌放射)
B、压痛(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有锐利压痛)
C、功能明显受限(上臂上举、后伸或提物时疼痛明显)
(2)慢性损伤
A、疼痛(三角肌处)
B、压痛(局限于结节间沟)
C、功能受限(肩关节活动除上臂外上举再向后做背伸时疼痛外,其他方向则没有。)
3、检查方法:
(1)肩关节内旋试验(+)
(2)反弓试验(+)
(3)抗阻力收缩试验(+)
4、处理
(1)急性期:停止训练,并用三角巾悬挂患肢。
(2)急性中、后期及慢性损伤:可进行封闭、按摩、拔罐、针灸和理疗等。
按摩手法:擦、按、推、揉、拨筋、运拉等。
针灸穴位:天宗、肩贞、巨骨、肩 、阿是等。
(3)功能锻炼
5、预防
(1)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避免局部过度负荷。
(3)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4)注意运动后疲劳的消除。
六、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一)损伤机制
1、肌肉牵扯学说
由于长期进行跑、跳类运动使屈拇、屈趾肌、胫骨后肌及腓骨等反复收缩不断地牵扯胫腓骨上的骨膜,导致骨膜与和骨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从而出现骨膜松弛、瘀血、水肿等病理性改变。
2、应力学说
由于身体的重力线与胫骨中线轴线不重叠,致使身体的重力和支撑面的反作用力使胫骨的凸面处受拉力最大,从而使骨膜松弛、瘀血、水肿等病理性改变。
(二)症状与体征
1、疼痛:疼痛多隐痛或牵扯痛,严重者出现刺痛或烧灼感,个别有夜间痛。疼痛部位为胫骨内侧中下段及腓骨外侧缘下段。
2、肿胀:急性期出现凹陷水肿 。
3、压痛:局部骨面上有压痛,并可触摸到硬块压之锐痛(晚期)。
(三)检查方法
1、后蹬跑(+)
2、X线检查:晚期骨质增生。
(四)处理
1、早期症状较轻者:
(1)减少下肢的跑跳练习。
(2)局部热敷和外周按
摩。
(3)弹力绷带包扎患部,并抬高患肢。
2症状严重者:
(1)停止跑跳练习。
(2)弹力绷带包扎,并抬高患肢。
(3)中药外敷、按摩、针灸、理疗等
(五)预防
1、合理安排运动量,注意改进训练方法。
2、避免在坚硬的地面上过多进行跑跳练习。
3、要及时消除小腿部的肌肉疲劳。
七、髌 骨 劳 损
髌骨劳损是指软骨病和髌骨周缘腱止装置的慢性损伤统称。
好发项目:篮球、排球、举重、速度滑冰等。
(一)损伤机制
主要为膝关节长期负荷过度或反复细微损伤的积累而引起。
(二)临床表现
1、膝软与膝痛
2、关节积液(少数出现)
3、肌肉萎缩:严重者出现股四头肌及股内侧肌出现萎缩。
4、髌骨压痛与髌周压痛:
(三)检查方法
1、髌骨压法(+)
2、髌骨周围指压法(+)
3、伸膝抗阻(半屈曲位)试验(+)
4、半蹲试验(+)
5、髌骨摩擦试验(+)
6、X线检查:早期意义不大,晚期有囊变和骨质增生等。
(四)处理
1、减少或停止膝关节半蹲发力各练习动作。
2、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是防治髌骨劳损的积极手段。
3、封闭、渗透药外敷、理疗、按摩、针灸等
4、上述治疗无效的须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防
1、杜绝单打一的训练方法,减少膝部负荷过大。
2、加强骨四头肌的力量练习。
3、运动后注意疲劳的消除。
4、要早发现以便早治疗。
八、骨 骺 损 伤
(一)解剖生理特点
1、骨骺的分类
骨骺分为2类:
(1)受压骨骺:位于长骨两端,参与关节构成,并承受压力。其骺板损伤影响骨的长长,如股骨头、肱骨头等。
(2)牵拉骨骺:位于肌肉的起止部,承受肌肉的拉力。其骺板损伤不影响骨的长长,如股骨大转子、胫骨粗隆等。
2、骺板的组织结构
骺板分为三层:
(1)生长层:此层中,细胞大量分裂并渐成柱状排列,间质增多。
(2)转化层(钙化层):细胞逐渐肥大、变性,基质逐渐减少并钙化。骨折常发生于该层。
(3)化骨层:此层中,软骨溶解,基质钙化,软骨组织被骨组织所代替。
3、滋养血管进入骨骺的形式
(1)直接进入:滋养血管在远离骺板处穿过骨骺的边缘进入,
(2)间接进入:少数滋养血管通过骺板的边缘进入骨骺,因此,骨骺骨折或分离时易伤及血管,而影响骨的生长发育。
(二)损伤机制
1、急性损伤
(1)暴力(剪力、劈力、挤压力)作用,使受压骨骺发生骨折或骺板分离。
(2)肌肉主动猛烈收缩或被动过度牵扯,并由于骺板的强度弱于肌腱、韧带2-5倍,因此易发生骨骺分离。
2、慢性损伤
(1)由于局部负荷过大或肌肉反复收缩牵扯,使骨骺出现炎症。
(2)此外,患坏血病、佝偻病、内分泌紊乱等疾病更易发生骨骺损伤。
(二)临床表现
1、骨骺分离或骨折
(1)有明显的外伤史
(2)体征:疼痛、肿胀、压痛、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
2、骨骺炎
(1)病史:典型的运动史,而无明显的外伤史。
(2)疼痛:早期为隐痛,局部负重、冲撞、牵扯时加重。
(3)肿胀:表浅部位可见轻度肿胀。
(4)压痛:患部有压痛。
(5)功能障碍
(6)绞锁:骨骺损伤后若有骨骺碎裂,可致绞锁。
(三)处理
1、骨骺分离或骨折的处理
骨骺分离或骨折的处理原则与方法基本同于骨折。(骺分离或撕脱性骨折的愈合时间约为骨折的一般,其它类型的损伤大致与同类骨折相同。)
2、骨骺炎
(1)减少或控制局部负荷,并适当固定病变部位。
(2)按摩、针灸、理疗、外敷或内服中草药。
(四)预防
合理安排训练,避免局部负荷过重;改进组织方法,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九、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一) 损伤机制
由于经常反复做伸腕及前臂旋前、旋后的动作,使伸腕肌群不断牵扯肱骨外上髁上的滑囊或关节囊而导致慢性损伤。
(二)临床表现
1、多无明显外伤史
2、疼痛:初期为酸疼,或重复受伤动作疼痛。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出现持续性疼痛,并可向前臂放射。
3、压痛:局部压痛明显。
4、关节功能障碍
(三)检查方法
1、Mill氏试验
2、抗阻伸腕试验
(四)处理
1、减轻或停止腕关节的伸及前臂的旋转动作。
2、可采用按摩、针灸、理疗、中药外敷和封闭(严重者)等疗法。
按摩手法:揉捏、按、弹拨、提拿等。
针灸穴位:曲池、尺泽、阿是等。
3、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五)预防
1、加强准备活动,提高肌肉的反应性。
2、合理安排局部负荷。
3、及时放松局部疲劳肌肉。
4、注意局部的保暖。
十、腕舟骨骨折
(一)病因及损伤机制
多由传达暴力作用使腕关节极度背伸桡侧偏时,舟骨被锐利的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或茎突所切断。
(二)临床表现
1、疼痛(腕关节背伸桡侧偏时疼痛加重;鼻咽窝压痛明显)
2、肿胀:腕部出现红肿。
3、功能障碍:随着病情加重,功能障碍越来越明显(这是诊断陈旧性舟骨骨折的重要指征)
(三)检查方法
1、拇指轴心挤压试验
2、掌骨头叩击试验
3、X线检查
(四)处理
1、采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患部,固定时间视病情而定,时间约2-4个月。
2、内服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药物。
3、骨折不愈或坏死的,应考虑做植骨手术。
(五)预防
1、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2、提高专项技术水平。
3、早诊断,早治
十一、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一)损伤机制
1、膝关节处于半屈曲位时,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关节不稳。此时,如果大腿或小腿处于内外翻位,再突然旋转并伸直(屈曲)膝关节,易引起半月板损伤。
2、膝关节突然猛力过伸及国绳肌肌腱前后断裂,也可引起半月板前角或边缘的分离。
(二)临床表现
1、有明显的受伤史
2、疼痛:由于滑膜受牵扯而疼痛,若半月板损伤没有牵扯滑膜则疼痛不明显。
3、压痛:关节间隙内侧或外侧疼痛。
4、肿胀:早期有积血和积液,慢性期有常有少量积液。
5、响声
6、绞锁
7、严重者骨四头肌萎缩
(三)检查方法
1、麦氏试验
2、艾氏研磨试验
3、浮膑试验
(四)处理
1、急性损伤
(1)控制伤部活动,避免加重损伤。
(2)肿胀明显者,可通过穿刺法抽取积血与积液。
(3)采用石膏或夹板于膝关节微曲位固定2-3周。
(4)加强骨四头肌的功能锻炼。
(5)解除固定后,可采用按摩、针灸、理疗和中药外敷等疗法。
按摩手法:揉、推、滚、拿等
针灸学位: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等。
(五)预防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合理安排局部的负荷量
3、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敏性。
4、加强保护与自我保护。
十二、脑震荡
(一)损伤机制
头部受到暴力作用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到震荡而出现一时性的意识和功能障碍,且多无明显的解剖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1、精神恍惚或意识丧失(时间:数秒或30分钟不等)
2、呼吸表浅、脉率缓慢、肌肉松弛、瞳孔扩大但左右对称、神经反射减弱。
3、清醒后,短时间内反应迟钝,出现“逆行性健忘”。此外伴有头痛、头晕、恶心或呕吐等症状。
(三)处理
1、使伤员安静平卧,头部冷敷,并注意保暖。
2、昏迷者,刺激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呼吸障碍者进行人工呼吸。
3、昏迷超过5分钟,瞳孔扩大且不对称,耳、鼻、口出血及眼球青紫,清醒后有剧烈疼痛、喷射式呕吐或再次出现昏迷者,说明脑组织损伤或继发颅内压增高,应立即送往医院抢救。
4、患者清醒仍需卧床休息,直到头痛、恶心等症状完全消失。以免引起后遗症。
5、伤员康复后,可用闭目举臂单足站立平衡试验来判断能否参加体育活动。
(四)预防
注意纠正错误动作,提高保护与自我保护能力,遵守体育比赛规则。
范文五:运动损伤的预防
摘 要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
关键词 运动损伤 学校 预防 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116-01
自从事体育工作以来,我发现周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和运动员出现过运动损伤,据统计,在十名运动员中曾经因运动而受伤的有六名,这使得我们体育教师应该加以重视。我想就如何预防运动损伤这个问题与同行们做个初步探讨:运动损伤,是体育学科中又一个新的代名词,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运动损伤的预防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我们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服务。如果在体育锻炼时,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工作,没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能发生各类伤害事故,轻者影响学习和工作,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严重地妨碍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并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因此,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 预防运动损伤的原则
(一) 加强思想教育
平时加强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麻痹思想,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貌。
(二) 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运动技术水平,认真研究教材,估计哪些动作不易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容易发生损伤,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教学。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基本技术教学,使学生正确掌握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避免单一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较大。对于活泼爱动的儿童少年,即使身体出现疲劳时,仍表现出对体育活动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对此要适当加以调整或抑制,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等教学训练原则,运动负荷要逐渐增加。在学习新动作时,要注意正确示范,做到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分解动作到完整动作的教学。在一节体育课中,要把较难的、费力大的动作练习放在基本部分的前面或中间,练习强度和重复练习次数等要根据学生情况区别对待。
(三)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剧烈运动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内容要根据教学训练和比赛内容而定,既有一般性准备活动又要有专项性准备活动,使准备活动最后部分的内容与课的内容相似。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适当地做一些力量性、伸展性练习。准备活动的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气象条件和教学训练或比赛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兴奋性较低、锻炼基础或训练水平较高、运动持续时间较短或天气寒冷时,准备活动的强度可稍大些;相反,对于年龄小、基础差的运动员在运动持续时间长或天气炎热时,强度宜小些,时间短些。已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谨慎小心,全套准备活动要循序渐进,准备活动的量,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准备活动结束距正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4分钟为宜,在运动中若间歇时间过长或教学训练转项时,都要补做准备活动或补做专项准备活动。
(四)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较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它们的功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个积极手段。例如,为防止髌骨劳损,可采用“站桩”方法以增强股四头肌和髌骨功能;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加强腰背肌训练外,还应加强腹肌力量训练,有助于防止脊柱过伸而造成腰部损伤;为预防股后肌群拉伤,要加强股后肌群的力量和伸展性练习等。
(五)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保护在器械体操练习中十分重要,它是一项复杂多变、空中动作较多的项目,很容易发生技术错误或失手跌下,尤其是儿童少年,肌肉力量弱,判断和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都应有人保护和帮助。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应该掌握自我保护办法。例如,身体失去平衡时,要立即向前或后跨出一步,以保持身体平衡;当人要快要跌倒时,应立即低头、屈肘团身、顺势滚翻,不可直臂撑地;从高处跳下,用前脚掌先着地后屈膝,以增强缓冲作用等。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