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数学教材怎么解读
数学教材怎么解读
汤长春
对数学教材完成成熟的解读,是一个老师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解读数学教材,一般有如下几个步骤可供参考。
一、 消失阶段。
在第一阶段,老师们最常见的做法是立即聚焦于教材上,结果完全被教材所控制。
第一步:让教材从眼中消失。剩下的自然只有课题了。比如,拿到“用计算器计算”这个课题后,你应马上关上教材,自己来构思关于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材:你会选取哪些素材,会怎样去组织这些素材,会重点聚焦在哪里,要让学生学到哪些本领??
第二步:让数学课程标准从眼中消失。实际上,这一步和第一步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在第一步自己构思教材的时候,就已经同步让课程标准从眼中消失了。因此,在组织教材的时候,更加丰富,更加游刃有余。依然以“用计算器计算”为例,组织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有:计算器构造与原理、使用计算器、算法多样化、计算机数学??视野越开阔越好。
第三步:让学生从眼中消失。同样地,第三步和前两步是同步发生的,为了便于描述,故分成了三步。这一步是指我们自己在构思教材的时候,不要受具体学生的影响,不要考虑这是一年级学生还是六年级学生,这个班学生的基础是好还是坏??
二、 重现阶段。
这一阶段恰恰相反,是让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学生在眼中复活,把自己之前所对教材的独立构思纳入到现有的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学生之中去。
第一步:让课程标准在眼前复活。第一阶段独立构思的教材中,哪些是符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哪些是不符合的,需要一一鉴别。还是以用计算器计算为例,如果是在大学,使用计算器就不应作为教学点,计算其构造与原理应成为关注点;如果是在小学中高段,使用计算器、算法多样化,应该成为我们的关注点。
第二步:让教材从眼中复活。这里的教材是指国家规定的、学生正在使用的数学教材。这一步,我们把自己构思的教材和国家教材进行对比,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以三角形内角和为例,国家教材处理的重心是“如何去验证内角和等于180度”,但如果从数学再发明的角度出发,仅仅这样处理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并不明白180度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感悟到三角形内角和是一个常数,那才是了不起的发现。而且,现行的数学教材,在选材以及呈现方式、教育理念上,与时代相比,稍显滞后,需要我们加以创造性地使用。还需要注意的是,整个知识的前后承接的问题。作为一套数学教材,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几个缺陷:不是一个编写者,大部分是合编,整体意识肯定不够,前后衔接自然不顺畅;受编写者生活经历、教育经验、理论水平、个人偏好等影响,可能会偏向于某个视角,忽略掉某个视角,普适性不高;数学教材需要相对固定,但数学发展、时代发展、教育理念发展有时会超过数学教材更新速度,从而造成脱节现象。这几个缺陷,使得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第三步:让学生从眼中复活。这里所指的学生,是你直接面对的学生,你的教学对象。他们的数学基础,他们的兴趣,他们的习惯,你都要考虑进去,进而采取最优化的一种教材组合。
三、 关键两问。
该知识点在此时此地最大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哪些途径上去实现其最大教学价值?这是解毒教材时最为关键的两问。我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一年级上册数学“10的认识和加减法”,最大教学价值是什么?有老师会回答读写认和加减法,因为教材上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这个。是的,这些内容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其最大的教学价值。不信,做个测试,绝大部分不需要你教,他也会加减法计算了,也会读写认了。那么,这节课最大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我认为是十进制,十进制解决了繁琐的计数问题。不然,还得发明一个符号来表示十,后面还得发明更多的符号还表示更大的数。假如数学符号像汉字那样多,估计数学也就完蛋了。接下来就是第二问:怎样去实现其最大教学价值?仍以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为例,途径不是唯一的,但大致要素应该有:体会到变“十个一”为“一个十”的优越性,从而建立“十”的概念;感悟10在书写上的特点,体会两个数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新的数的方法以及好处。
我再举“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最大的教学价值是什么?认识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那是一眼可窥见的东西,当不是最大教学价值。于是,就有老师让学生拉一拉,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是,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为什么不具有稳定性?学生茫然,估计不少老师也是茫然。说到这里,顺便提一句,老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不妨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会大大增加我们解读教材的高度和深度。因此,我们可以把这节课最大的教学价值定位为:“三角形为什么会具有稳定性”,原因是边边边定理,三条边一旦确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就是唯一的了,自然就固定下来,具有稳定性了。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但形状不能确定,不是唯一的,自然会动来动去。我想,这样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至于如何去实现这个最大的教学价值,我想途径可以有许多的,比如让各组学生操作相同的实验器材,通过观察去发现三角形的全等性(名词术语可以不拿出来)。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它的最大教学价值。我们只有找准了它,就牵住了牛鼻子。
四、 他山之石。
最后一个环节才是去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比如教参、教辅、名家解读、经典案例、百度等,这些资源会弥补我们思考的欠缺之处,我们可以博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刚开始会觉得比较繁琐,但熟练之后,完成独立解读会非常快,而且会受益匪浅。
范文二:数学教材解读报道
读书教材的厚度
——东青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系列报道(二)
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在9月8日下午刘勇教研员解读了三年级数学教材的基础上,2015年9月11日下午,东青小学举行了四年级数学教材解读,这次解读由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数学教研员王俊清老师负责。学校分管校长、数学教研组长及全体数学教师全积极参加了培训活动。
培训活动中,首先由王俊清老师按照单元内容的顺序,从新旧教材的变化对比编排意图、教学重难点、并针对实际教学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多方面进行了解读。
之后各位数学老师纷纷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王俊清老师逐一耐心的进行了解答,大家还畅谈了本次活动的收获,把气氛推向了高潮,最后分管教学的赵霞副校长谈了今后课标学习和教材解读的设想及建议,给出了许多指导意见。
本周的两次数学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让我校各位数学老师全面认识了新课标的要求,理解了三、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重难点,使大家在以后教学实践中少走不少弯路。许多老师表示这次培训活动给了大家不少新思想、新建议让大家受益颇多。
活动图片
东胜区教研中心王俊清教研员为东青小学数学老师解读教材
活动图片
教研员王俊清老师与东青的老师们互动交流
范文三:数学教材解读
数学教材解读
萝卜娃数学课程分为两种:特色数学和强化数学。 由于教材从秋季开始改版, 下面我就按照教材的改版要求来谈谈我们的教材。
特色数学
指导思想:贴近学校教材,凸显特色。
1、分配比例
书本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变式提升:拓展提高 =7:2:1
2、版块改动
(1)原来的“模仿练习”改为“思考与练习” 。
(2)原来的“课后练习”改为“课后作业” 。
(3)每个年级都要有期中复习、期中考试、期末复习、期末考试这四讲,其余 11讲为专题讲解。
(4)改动后为“内容及目标” 、 “解题方法” 、 “例题精讲” 、 “思考与练习” 、 “总结 提示” 、 “拓展提高” 、 “课后作业” 、 “预习内容”这八个板块。
3、版块要求
(1)“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明确目标清楚, 语言表述包括:标点符号准确无误, 表述言简意赅。
(2)“解题方法” :尽量让孩子自己能够看懂,概述准确,方法科学。
(3)“例题精讲”
a 、安排 5个例题,要求前 3个例题模仿教材题目模型, 4~5个例题在前 3个 例题的基础上有所变式。 “ 3简 2变式”由浅入深,形成坡度,让学生容易理解。 b 、每个例题下面安排一个与例题完全相符的模仿练习,形成 5个例题加 5个模仿练习的模式。
c 、格式要求:①例题 ②思路点拨 ③模仿练习
(4)“思考与练习” :要在 5个例题上有所变式,控制在 5~6题。
(5)“拓展提高” :题目一定要围绕本讲专题,不超过 2题。
(6)“课后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设置 5~6题。题目可以是例题的翻版,也可 以有所变式。
(7)“思考与练习” 、 “课后作业” 、 “拓展提高”这几个部分要附解题过程(全部 附在试卷最后)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期末复习、期末考试这四讲也要附解题
过程(如填空、判断类可以直接给结果,巧算、应用题等要有解题过程。 ) 强化数学
指导思想:精选专题,突出“强”字。
1、内容类别
专题的代表性例题、专题的例题变式、竞赛题
2、版块改动
(1)原来的“模仿练习”改为“思考与练习” 。
(2)原来的“课后练习”改为“课后作业” 。
(3)每个年级都要有期中复习、期中考试、期末复习、期末考试这四讲,其余 11讲为专题讲解。
(4)改动后为“内容及目标” 、 “解题方法” 、 “例题精讲” 、 “思考与练习” 、 “总结 提示” 、 “拓展提高” 、 “课后作业” 、 “预习内容”这八个板块。
3、总体要求
以 《奥赛起跑线》 的脉络为主线, 精选专题。 六年级每讲拓展部分要有 1道纯英 文的奥赛题。
4、版块要求
(1)“内容及目标” :教学内容明确目标清楚, 语言表述包括:标点符号准确无误, 表述言简意赅。
(2)“解题方法” :尽量让孩子自己能够看懂,概述准确,方法科学。
(3)“例题精讲”
a 、安排 5个例题,要求前 3个例题为本专题的代表性例题, 4~5个例题在前 3个例题的基础上有所变式。 “ 3精 2变式” 由浅入深, 形成坡度, 让学生容易理 解。
b 、每个例题下面安排一个与例题完全相符的模仿练习,形成 5个例题加 5个模仿练习的模式。
c 、格式要求:①例题 ②思路点拨 ③模仿练习
(4)“思考与练习” :要在 5个例题上有所变式,控制在 5~6题。
(5)“拓展提高” :题目一定要围绕本讲专题,不超过 2题。 (六年级一中文一纯 英文奥赛题。 )
(6)“课后作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设置 5~6题。题目可以是例题的翻版,也可 以有所变式。
(7)“思考与练习” 、 “课后作业” 、 “拓展提高”这几个部分要附解题过程(全部 附在试卷最后)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期末复习、期末考试这四讲也要附解题 过程(如填空、判断类可以直接给结果,巧算、应用题等要有解题过程。 )
范文四:语文数学教材解读
教材特色
本套教材,坚持语文教育现代化与民族化的高度结合,体现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强调儿童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的高度融合,具体凸现以下六个特点。一、 注重正确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养成,厚植民族文化精神,培养开放和创新意识。本套语文教材力求实现一个根本的突破:使语文教育真正走入人的心灵,让人体验语文学习历程与生命历程是同生共建的,是美丽而丰富的!使儿童在心灵中扎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具有现代中国人正确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具有理解和表达这种正确思想和美好情感的能力,具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观念,为培养适应并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人奠定基础。因此,本套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结构和学习活动设计等诸多方面,着力体现以下时代精神和思想内容:自尊自信、想象力、幽默感、多元理解尊重、义利双赢、环境生态意识、科学精神、信息技术工具、积极愉快、探究欲望、勤奋惜时、热爱劳动、爱国情感、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尊长爱幼、诚实守信、关心周围事物、同情关怀弱者和弱势群体等。使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全球意识。
(二)追求精品文质,注重语文积累。
本套教材的选文与创写文,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并努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一是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和儿童喜闻乐读的,二是用现代视角审视有现代观念的,三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包括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儿歌、童谣、散文、故事、神话、寓言、童话、漫画、幽默、名言警句等,此外,还入选适量的中华优秀古诗词、成语、农谚、对联、对子歌、三字歌和百家姓等。同时,还有意识地关注了农村生活和民俗民风等方面内容的安排。这些在儿童学习上,重在感悟积累,朗读背诵,获得美的熏陶感染,把汉语言文字教育与文学教育有机地统整,协调发展。
(三)突出新的学习方式,实现语文的综合学习。
本套教材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讨论交流、感悟、直接体验和语文实践活动等,安排适度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充分注意儿童智能多元化和学习的个性化,增强教材的可参与性,如写字、涂色、填画、圈点、连线、制作、唱歌、扮演、游戏、猜谜语、走迷宫、利用工具书、展示发表作品、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续编故事、自主评价等。充分利用这些方式方法,引导儿童积极实践,把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和愿望、运用语文知识能力解决问题贯穿在学习的始终。力求突破以往教材单一的知识技能体系。
本套教材力求构建综合化的语文学习过程。本套教材在小学阶段把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五个学习领域,处理成识字与写字、积累与感悟、表达与交流、三大部分。其中,“识字与写字”包括识字、写字、方法工具(包括拼音)、汉字文化;“积累与感悟”包括篇章、生活、文化等;“表达与交流”包括口语交际、书面表达和解决问题。并将思想与情感、过程与方法、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以及语文综合学习实践活动贯穿在三个方面的始终,从而实现语文综合学习的境界。
(四)采用综合性的主题板块式结构。
为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在统一和语文综合性学习,本套教材在五年来的实验中创造了板块式的结构,并兼收综合主题活动、研究性学习、文选式、单元式结构的优点。本套教材每册一般安排12个主题板块。板块的构建以儿童现实生活和语文学习的心理需要为原点,遵循汉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建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过程。板块体现整合性,力求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或话题把语文学习的诸领域进行统整,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将内容与形式、儿童生活经验、愿望与教材文本、课内与课外等多方面进行统整,使得学生在每一个板块中都得到综合发展。本套教材的板块式结构有以下四个特点:
1、主题式明线结构。每个板块都用一个主题或话题统整起来,主题主要涉及三个维度 :一是儿童生活;二是儿童发展;三是语文学习内容。比如《在冬天里》、《春天来了》,主要是从儿童生活这个视角立题的。
2、“三维”结合的暗线结构。每个板块强调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条暗线的统整与贯穿,使之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如《汉字家园》等。
3、灵活多变的组合方式。教材板块的建构,力求提供多样化的组合方式,为学生提供一种常学常新的氛围。本套教材在板块的建构上,吸收课程建构的各种理论,创造了五种基本模式及其组合:
(1)以美的欣赏、历程为核心组织的综合主题板块。使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经历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探究创造美的过程,以朗读、背诵、欣赏、积累、感悟为主要方式,吸收音乐、图画等学习手段。如一年级下册中的《春夏秋冬》等版块。
(2)以语文学习内容为核心兼顾多学科统整组织的综合主题板块。如二年级下册中的《有趣的夜空》、《春天来了》、《音乐世界》等版块。
(3)以儿童生活时空和需要为线索组织综合主题板块。创造一个个生活和活动的情景,引出儿童相关的语文学习,如《快快乐乐学语文》、《家》、《快乐地玩》、《过年》、《赶集》等。
(4)以学习共同体的探究组织的综合主题板块。以提供语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按语文学习爱好、兴趣或共同学习任务,组织小组或团队的活动。小组共同生发任务,建立长期或短期的小任务或大的学习行动,集体组织发表交流作品。
如高年级的《马的研究》板块和1-4册中的某些综合学习活动。
(5)以留白课程的处理模式组织的综合主题板块。A 提出一个主题或话题以及基本目标要求,但不给学习内容,让师生自己收集文章等建构学习内容,完成学习任务;B 给内容选择,自己设计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内容;C 给几个条件或情境,引发儿童自己提出话题和活动。将在高年级设置这样的板块。
本套教材的每个板块或是《汉字家园》,或是一则《幽默》,或是一组《童话》,或是一组古诗。而每一组里,有时是单的一组古诗,有的是一组现代文,也有的是古诗、现代诗和现代文的组合,还有的是诗、文、图画情景的组合。 在一个板块里,其构成的文章内容、样式、时代、中外等方面,尽可能是丰富的,多元的,立体的。使儿童得到丰富的感受、体验、知识和视野。如《朋友》、《诚信》、《过年》、《动物天地》、《童年的问号》、《劳动》等。 同是《汉字家园》,其中每一课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练习,变化更多了。
4、力求科学处理各个板快之间的关系。其着力点是,考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和现实生活的时空线索,注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并分低、中、高三个阶段螺旋式整体推进。
(五)整套教材具有充分的开放性。
本套教材力求在开放性上有更大的突破。一是扩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注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其他学科、社会文化环境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软化学科边缘,把幽默、读图、歌词、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纳入语文学习的视野,力求实现艺术与语文的通感教育。二是实现学习过程的开放,全方位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注意教材的学习向外拓展,设定了课外阅读书目、阅读教材和阅读活动。注重表达的生活化、个性化,把传统单一的写作范围开放为交际表达、应用表达、自由表达、研究性表达等。同时,还特殊强调学生语文学习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三是选择性和地域性,本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余地,推动教师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学习过程、不同语文课程资源去创造,尤其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继续学习的可能性。因此,教材中的每个板块的学习方式方法、活动与练习等有选择、改造和补充的余地,特意安排了一些识字、阅读、表达等方面的综合活动,只引导活动方向和内容的可能性,并没有死板的内容与学习方法的限制,而让学生与教师在互动中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和生活中问题(话题)和困惑,自主建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此外,教材中还特安排了一些潜在的语文学习因素,如图画、图标等。
(六)创造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本套教材注重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通过多种鲜明的可爱的形象和图标提示、引导各种语文学习任务、活动,并通过教材中的“老师”、“聪明小龙”、“儿童”形象,适时地给予儿童以情感支撑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策略的指导。使教材的呈现方式对儿童有启发性和视觉的冲击力,在低、中年段以文字、图画、照片结合的方式来表现教材的内容、学习过程、方法和活动练习要求,把规定语文学习内容、引导提示学习过程方法、自主构建开发学习内容结合起来,用人物或小动物形象对话等人性化、情境化的方式调动儿童学习的情感和学习动力,给学生一种真实感、现场感和轻松感。同时,力求教材在色彩、造型、画风、版式等方面体现风格的多样性,受到潜在的艺术熏陶。从而使学生喜欢语文教材和语文学习。高年段则以文字为主,兼有图画和照片。这种呈现方式的优势被五年的教材实验所证实。
本套教材中,还注重体现读图时代的阅读趋势,通过课题图标、教材插图等,呈现较丰富的儿童喜爱的有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卡通形象。以唤起儿童的学习兴趣,美化版面,帮助阅读,引发表达交流的欲望和话题。教师可以自主利用,引导儿童去关注、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去积累。
本套教材很重视相关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配有教师教学指导书、教学案例、教学挂图、录音磁带、儿童活动VCD 盘、生字和词语卡片、识字和拼音玩具、写字本等辅助教材,以便选用。
2.开放、灵活的编排方式。
语文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学习内容是综合的,学习方式应以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为主。本套教材阅读部分的编排上没有采用单元结构方式。教材编写组认为,无论是按作品体裁组元,还是按人文主题组元,都相对封闭,也限制了教学过程和对课文理解的向度,而且制约着
教材选文,致使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无法选入特定的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教学材料。
为此,本套教材尝试较为开放、灵活的编排方式,以增强课程实施的选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元。具体做法是:每册教材的大体排列顺序是先古后今,先中国后外国,先诗后文,古诗文按时间顺序排列。具体课文的排列顺序又灵活变化,例如:七年级上册,有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如《<诗经>二首》《木兰诗》《唐诗六首》;有按人文主题排列的,如《孩童之道》《给我的孩子们》。课文的组合方式也各有不同,例如:七年级上册,有按人文主题组合的,如《我爱这土地》《乡愁》,有按文体分类组合的,如《书·记·铭·说》(《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陋室铭》《爱莲说》)。
3.开放、动态的课程设计。
本套教材在课程设计方面力求体现开放、动态的特点。注重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有机联系,全方位拓展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空间,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阅读部分注意贴近现实生活,强调课内外结合。要求教师每学期拿出4课时,随时选取报刊新近发表的时文指导学生阅读,每学期由教师推荐或由学生自行选择两本新书浏览。作文部分强调生活化,以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式展开写作。作文专题分别涉及人生与社会、自然与环境、文学与艺术、科学技术四个领域,例如:“倾听我的心声”、“学会生存”,“感受大自然”、“呼吁生态道德”,“我读唐诗宋词”、“品味艺术”,“电脑和我们的生活”、“关于‘数字化’的想象”等。综合实践活动以语文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为鲜明特色,例如:“‘围剿’错别字——汉字规范活动”、“南腔北调正方言——推广普通话活动”、“端午节里祭屈原——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建立时尚的标尺——流行文化现象调查”、“做鸟类的朋友——爱鸟周活动”等。
教材理念
本套教材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努力在教材编写中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1.教材编写,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新教材要促进儿童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促进儿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同时,新教材要促进教师的发展,使教材有利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主动提升创造活力和专业素养。
2.教材编写,坚持教育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结合。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结合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要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吸纳世界一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现代观念,追求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精华的融合,并努力使儿童树立新的民族文化精神,新的价值观,新的思维方式;其次要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今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充分反应现代教育的基本趋势,吸收世界上一切有利于我们语文教材编写的经验。
3.教材编写,依据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遵循母语学习规律。从儿童的学习出发,编写一套适应儿童语文学习与表现的教材。教材要强化儿童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态度,贴近儿童现实生活,重视儿童自身的经验和愿望,努力实现儿童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
习。
遵循母语学习规律:一是在全面培养儿童语文素养的前提下,重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基础。特别是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充分发展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幽默感和创造力以及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循母语学习规律,还要充分发挥汉字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和功能,重视汉语文的诵读和整体感悟的经验,重视多读多写的经验。
4.教材编写,遵循综合性建构的原则。综合性建构:一是在语文教材编写中实现语文学习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统整;二是在语文学习领域内,实现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表达与交流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统整;三是在教材中体现语文学习的多种途径、多种策略与多种方法的统整(如课内外结合,学科融合,多种智能参与);四是教材编写要实现整个小学各阶段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统整,科学地安排教材内容和学生语文发展的序列,使两者有效互动,螺旋式上升,整体推进。
5.教材编写,要贯彻新的教材观,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的开放。对编写开放性教材我们认为,其本质就是要为儿童创造一个开放的、能动的、高效的学习情境,为师、生、教材在互动中建构和拓展新的语文学习内容提供空间,为师生根据自己和地域、城乡的不同选择和调整教材中的安排提供可能。这套开放性教材,包括教科书、光盘、录音带等多种样式,并在教材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上,有利于引导儿童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
小学数学教材并不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说,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
在分析教材过程中,教师经常要仔细琢磨“教什么”“怎样教”“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在联系”“教学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及蕴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问题。所以说,教材分析又是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并逐步达到驾驭教材的重要途径。教材分析既关系到教,也关系到学,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教材分析的内容:
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也不例外。小学数学教材是以数与代数为主线,与几何初步知识、统计与可能性、问题解决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编排的。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等。
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后,再着手对所教的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或一课时教材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方向和目的,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还关系到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分析教材时,要认真推敲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认识或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达到什么要求;侧重培养哪些能力;可作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或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教材的重点。
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深刻分析研究所教的内容,并将其放到整个知识系统当中去判定其地位和价值。
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体现在教材重点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区别在教学重点和教材重点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其教材重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而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
2、教材的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也有的内容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
还有些内容相互干扰,易混、易错。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产生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
例如,在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中,试商就较为复杂。应用题从题意理解到列出算式,对小学生来说就比较复杂和困难,因此这些内容都是难点。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教学的难点,同样只是在陈述上略有不同。教材的难点具有双重性--消极性和积极性。通常我们对难点消极的一面关注较多,这是完全必要的。但也应当看到教材难点在教学中积极的一面,它对深化认识、发展思维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3、教材的关键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掌握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掌握“凑十法”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关键,而掌握部分积的对位原理和方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关键。
教材的关键和教学的关键同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材的关键主要是就数学知识方面而言,而教学的关键通常是指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它除指关键知识外,往往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割与补,将平行四边形拼接成长方形,从而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有时可以相同。
通过全面分析教材,准确地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保证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先决条件。
(四)分析研究教材的练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练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2、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升华,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由于小学数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它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变多浑然一体,因此,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常就说成数学思想方法。
当然,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还要注意参阅其他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
小学数学新教材解读
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价值取向指导下开发出来的一个大型信息和工作平台, 在这里, 学生和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学习和发展;是对新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化和物质化。新课程使我们明白教材只是一种资源,并不需要我们照本宣科,但也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天马行空,完全弃之不顾。教师应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充分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以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我们要持续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解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特级教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因此,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地变更教材,不是,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内在的思考过程。整个过程,自然和谐,亲切生动,学生感觉自己不再是研究与自己不相干的东西,很轻松地获得了本课中关于小数的许多认知。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听专家所言,常常让我们感到汗颜。因为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做习题了,对于其中每个环节乃至细节的意图懒于思考,目标的达成自然是有失偏颇。所以,对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
二、重构教材,激活教学资源
整合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要让教材成为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信息资源,那么,信息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与挑战性应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认识小数”一课的教学,教材安排了测量课桌椅的长、宽的操作活动,以认识零点几这样的小数,知道十分几这样的分数可以改写成一位小数,而整数部分不是零的小数则是通过人民币来认识的。这两个内容好像是割裂的,是为教学两个不同内容而采用了不同的素材,有不协调之感。为此,我们在准确解读教材和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重构。课始以某个小朋友喜欢喝的酸奶价钱导入,由不同形式的数表示价格,很自然地揭示课题:认识小数。课中以学生的身高情况为线索,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自发地以相应的单位的小数来表示9分米、5分米、1米2分米等长度,从中自主领悟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同时,在观察比较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零点几都比1小,几点几都大于1,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
范文五:数学教材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材上册解读
灵宝市实验二中 焦威华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主要从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编写体例和特点、内容结构、立体整合、教学建议六个方面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数学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新课程标准下本册书的课程目标
第1章“有理数”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及其运算。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有理数产生的必要性、有理数的意义,能够从事有理数运算,体会“数的扩张”的一致性,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第2章“整式的加减”的主要内容是整式的有关概念及加减运算。通过将数的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运用数的运算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过程。
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实际问题贯穿于始终全章,而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第4章“图形认识初步”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教科书首先从大量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中抽象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以及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在此基础上,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等活动,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本册书的内容标准
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但是本册书只涉及了除“统计与概率”以外的其它三个领域,其中每一章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
1、数与代数。学习有理数,整式、方程的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探索基本图形(线、角)的基本性质及简单几何图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3、统计与概率。本册书没有涉及到这个领域。
4、实践与综合应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编写体例及特点
1、承上启下,注重基础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前面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同时,本册书在全套教科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是整个七—九年级教材体系的重要基础,本册书中的某些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册书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了数学的
本质,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好基础。
2、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
本册书自始至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概念的产生,从实际需要出发,内容素材的选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
3、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说起,主动收集寻找“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4、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5、体现科学进步,关注数学文化
四、内容结构
、章前图直观新颖,引言引人入胜,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2、在教科书中,穿插安排了大量“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等栏目。
3、教科书对于练习、习题的处理,是按照“使练习、习题成为学生学习正文内容的自然延续”的原则来安排的。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为A、B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复习巩固”“综合应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选配习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4、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内容,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教科书
—4个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教学时在每一章都安排了2
可以结合所学内容或在全章复习时选用。
、在每章的最后都会以知识结构图和回顾与思考的方式进行单元小结,使5
学生对整章知识进行合理地归纳与整理,形成知识结构,揭示数学知识的联系。
五、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一)知识体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共有四章内容,各章在内容上安排如下。
1、有理数。从实例引入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有理数的运算是本章的重点,对法则的理解是难点,克服它的关键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整式的加减。本章是在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的运算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由实例引出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内容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它们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3、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4、图形的初步认识。从日常熟悉的物体入手,抽象出简单的几何体,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以及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概念。
(二)教材的逻辑结构
数学是一个整体,虽然有不同的分支,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例如,从第一章有理数到第二章整式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这又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有了前两章作为基础知识,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们就可以
发现它们就可以为讨论方程服务了。第四章认识初步虽然和前三章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在涉及线段或角的计算的时候,往往又会用到数或是方程的运算,这也体现了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
六、教学建议.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本学期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学困生多鼓励,多表扬,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题,发展数学才能。
4、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课题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5、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
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