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支付清算系统包括
当前第I家移动支付app系统,并提供app支付系统搭建
当前快速年赚千万的小投资生意
云付cloudpay研发出移动支付app系统解决方案,从一个刷ka软件革新为开放互联网平台。 将完全改变传统APP手机POS机行业,让再小的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独立的无卡系统。 资源对接,项目整合,数据共享。以云付开放平台对接创业者的方式,打造支付市场跨界整合模式,
让微小企业用最少的投入,最快速,快速抢占行业行机~
有没有和汇天支付app支付平台相似的源码
云付移动支付开放平台9大功能
改变传统APP手机POS机,成就新一代支付市场。一个将完全改变无卡界的产品~
1、迅速生成android app.IOSapp
2、自行管理后台,可直观看到会员数据,交易量,结算情况
3,单独的手机applogo,独立支付品牌
4、可自行设定app的引导页,引导语,让处处都不同。
5、免费提供全行业最低费率,实时T+0秒到
6、独立的APP名字,拥有自主经营权
7、招代理/用户升级分润,100%归你所得
8、无限裂变功能,快速推广,占领行业
9、独立后台灵活强大,可自由设定功能等。
云付移动支付开放平台每个创业者解决的是:
高昂的系统研发经费(基本在15万左右)
技术团队人工费用(约10w每个月)
云服务器(~3万/年)
客服人员工资(~3万/月)
通道对接费用(~~5-20万不等)
ios开发者账号,域名(~约5W上下)
足足为微小企业减免至少50万左右的启动费用 让微小企业快速可以拥有和云付cloudpay一样强大的移动支付系统
www.a3banks.com
范文二:支付清算系统
跨行支付时用什么支付清算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又是什么?
| 中国的支付清算有两套体系
?
? 当你去ATM取钱时,用的是央行的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 当你用支付宝买买买时,用的是第三方支付的清算系统
这里先介绍第一部分:CNAPS
| 当你在ATM取钱时,银行都做了什么?
我们先拿一个ATM取钱的例子来说明跨行业务的过程。
假如你拿着一张工行卡去建行的ATM取了100元,这时候就发生了跨行业务。 这个过程非常简单:
建行系统告诉工行系统,有个工行用户要在我这儿取100元,能不能让他取? 工行说,他的工行账户够扣100元,你先帮我给了吧!
建行ATM就吐出100元给你;
于是,你拿到了现金,同时你的工行账户也减少了100元。对你而言,整个交易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建行先替工行给了你100元,这里形成了一个银行间的债务关系:工行欠建行100元。这100元何时还,怎么还,虽说是银行之间的事,但是只有等这100元还清了,银行才会把这笔交易当做是真的完结了。可见,银行的一次跨行取款可以分为支付和清算两个步骤。 | 支付和清算就是信息流和资金流
? 从你塞卡到ATM吐出钞票,这个过程称为支付(Payment)。
? 工行还给建行100元,这个过程称为清算(Clearing)。
支付反映的是交易的信息流,一般都是实时的。当你在建行ATM取款时,工商银行层面只是在它内部账户做了一次记账而已,工商银行的资金并未减少。但是建行和工行之间一定会发生实际的资金划转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所以清算反映的是交易的资金流。银行之间可以每天清算一次,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再清算,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的清算都是非实时的。
现代社会的几乎所有商业行为,最终都会产生交易。而所有的交易,除了物物交换,最终都体现在银行账户间的资金划拨上,因此一个国家的支付清算系统
(Payment and Clearing System)是最基础的工程。这个系统涉及两个问题: ?
? 信息流如何传递——即建行和工行之间以什么方式通信? 资金流如何清算——即工行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还给建行100块?
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要介绍的CNAPS(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CNAPS是逐渐演化而来的,在这个方案出来之前,为了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问题,我们经历了古代的票号,近代的手工联行系统,以及电子联行系统EIS。所以在介绍CNAPS之前,先让我们回到古代,看看古人是如何用票号和镖局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 CNAPS的演化历程
1、晋商的票号和镖局
早在清道光(1823年)年间,山西平遥商人就创立了“日升昌”等专门办理汇款业务的票号(古代的票号、钱庄就是现代银行的雏形)。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做票号生意起家的。
当时的票号支持异地汇款业务:
客户来日升昌汇款,交了银子之后,票号就开出汇票给客户。跟银行一样,票号也有总号和分号,客户可以携带汇票或者把票寄给亲人,只要凭票就可以到日升昌全国各地的分号兑出银子,分号给客户兑换之后先记内部账,日后再和总号清算债务。
从此之后,商人在城市之间贸易可以不用携带大量的银子。而汇票在不同城市的各个分号之间流转也形成了很多债务,有大量的银子需要周转,镖局就专为票号来运送银子以及为商人运送票据,有点类似于现在为银行押钞的威豹,不过镖局的手续费可是高达5%!
在这个时期,信息流和资金流如下:
?
? 汇票+账本(手工记账)是票号在支付环节的信息载体,解决了信息流问题; 镖局替票号运送资金,解决了资金流的问题。
2、联行信件和邮电局
到现代银行出现后,银行间开始了一套基于“同业头寸”的清算方式。 我们摘录网上的一段清算科普:
从两百年前老罗斯柴尔德打通不同银行间银票的通兑开始,银行间清算业务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当年,老罗斯柴尔德拉拢一帮银庄的掌柜跟他们商量,“以后我的客户拿着我家的银票可以到你家取金币,然后你再拿着银票到我家取金币,作为回报我也允许你的客户到我家取金币”。从这个时候开始,标志着现代银行的通存通兑业务就开始了。由于大多时候双方客户都有交叉,实际需要相互取的金币并不多:比如你的客户在我这里取了1000金币,我的客户在你那里取了800金币,然后我们两家一比对账本双方认可,你再给我200金币。再把银票一交换,我们双方的账就清了,这个过程就叫清算,其中比对账本的过程就是对账。
这段科普描述了银行间通存通兑的业务原理,其中有一些细节需要说明: ? A 银行怕 B 银行的客户在 A 这儿取了钱之后,B 不认账。所以为了保险起见,银行之间会要求对方银行先来开个户并且存一部分钱进来作为备付金,或者叫存款准备金。这个备付金账户是专门用于清算的同业头寸户;
? A 银行需要在所有银行都开户,才能实现通存通兑;
我们国内的银行显然也参照了这一套来实现跨行交易,银行之间互相都开了备付金账户。此时,每家银行都是一个清算机构,为银行间的资金往来做清算。
一直到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之后,我们国家确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央行的备付金系统正式确立。此时,银行跨行的资金清算有两种选择:
?
? 用老办法,在所有有往来的银行开立清算账户清算 所有金融机构都在央行开立清算账户,由央行为商业银行统一清算
显然大家都想用第二个方案。然而在那个时代,央行能承担的职责是很有限的,
各银行内部数据还没有集中,没有电子化的记账系统,国内甚至都还没有银行
卡,客户要转账也没有满大街的ATM。总之一句话,国内的金融环境还没有达到让央行推行全国统一结算制度的客观条件。
为了满足跨行结算的需求,央行当时提出商业银行要“自成联行系统,跨行直接通汇,相互发报移卡,及时清算资金”。也就是说同一家银行的总行及分支机构称为“联行系统”。同一联行内的资金结算,由联行总行自己做。这样,建行深圳分行和建行北京分行之间的资金清算由建行自己内部解决。跨银行之间要能支持直接汇款。跨行业务可以由央行清算,也可以由商业银行自己清算。这个各家银行系统很不智能,体验很差的时期,我们称为“全国手工联行”时期。
于是,每家银行都可以接受跨行的汇款,银行每天自行轧差,各种交易汇总计算后,需要告知其他行的交易信息写成一张张特定的公文,加盖印鉴后在银行间送来送去。这种公文叫做联行信件,而收发联行信件就是当时邮电局的重要业务。
可以说一直到1990年,我国的支付结算系统和明清时期的票号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进。汇票和账本手工记账依然是银行在支付环节的信息载体,解决信息流问题。邮电局取代了镖局,为银行收发联行信件,但是效率依旧不高,资金在途时间往往在一周以上。至于资金流问题,则由商业银行自行结算和央行统一结算两种方式一起解决。
3、中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前身——EIS(1989-2005)
1)清算中心建成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每天处理各类跨行业务的数量增多,各家银行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变得非常复杂,由各家银行自行轧差进行清算变得非常困难。这种状况要求央行必须承担起一个全国清算中心的角色。
于是,央行在1989年12月6日,发布了“关于改革联行清算制度的通知”。 随后在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建成,专门为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清算服务。这个清算中心包括NPC和CCPC:
?
? NPC(National Process Center,国家金融清算总中心) CCPC(City Clearing Processing Center,城市处理中心)
2)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投产
1991年4月1日,基于金融卫星通讯网的应用系统——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开始试运行。EIS是人民银行专门用于处理异地(包括跨行和行内)资金清算和资金划拨的系统。它连接了商业银行、央行、NPC和CCPC。
3)EIS的业务流程
假设客户在深圳建行汇款给北京工行,通过EIS处理一次跨行汇款的流程如下:
? 商业银行(汇出行)接收其客户的汇款请求后,向人民银行当地分行(发报行)提交支付指令(转汇清单)。支付指令可以是纸质凭证,或磁介质信息,或联机电子报文;
? 发报行借记汇出行账户后,按收报行将支付信息分类、打包,通过CCPC经卫星地面小站即时发往清算总中心。如果汇出行账户余额不足,则该支付指令必须排队等到汇出行余额够扣;
? 清算总中心收到转汇电文,经记账并按人民银行收报支行将支付指令清分后,通过卫星链路即时发送到相应的收报行;
?
? 收报行对汇入行账户贷记后,以生成的纸凭证或电子报文方式通知汇入行; 汇入行作账务处理后,以来账的反方向,向汇出行发送确认的答复信息,完成一笔汇兑过程;
? 总中心和分中心每日核对无误后,轧平当日的电子联行账务,以存、借反映资
金关系。就是说,各地的资金存欠差额,均纳入人民银行系统内反映。
在这个跨行异地汇款流程中,金融卫星通讯网和EIS系统解决了信息流问题;NPC和CCPC解决了资金流问题。从此之后,各个银行之间的跨行汇款就可以直接通过这样的电子化操作来完成了,客户的资金在途时间缩短到了一两天,这也算是中国金融系统的一大里程碑了。
4、央行支付清算系统(CNAPS)
1991年EIS试运行后,又发生了两件大事:
? 各大银行核心系统投产
各家商业银行的内部联网系统纷纷建成投产,银行内部资金划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核心系统解决了。这意味着各大行都可以做电子化的行内清算了,行内异地转账就不用再依赖EIS。
?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开始设计
1991年10月,中国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和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China National Automatic Payment System)。这一项目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由英国PA咨询公司承担设计咨询工作。从此,全国电子联行(EIS)系统逐步向CNAPS过渡。
到了二十一世纪,IT技术飞速发展,央行的CNAPS一代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中国的支付清算步入了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的时代。
| 大小额支付系统
2002年,央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VPS)投产,用于处理同城和异地的商业银行跨行之间(也包括行内一定金额以上的)大额贷记业务。
2005年,央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投产,用来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5万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
简单来讲,各银行的跨行转账可以使用央行的大小额系统来完成。
大小额系统之间有蛮多的区别:
首先,大小额的开放时间不同:
大额系统是工作日的 8:30 ~ 17:00,所以在节假日经常会收到银行通知说某些业务暂停了经常就是因为央行在节假日对大额系统做维护。小额系统全年无休,7*24小时工作。
业务处理上不同:
大额是每笔交易都实时发送,实时清算的,所以基本上能实时到账,跨行资金零在途。
小额系统是在收集若干笔交易后打一个包统一处理,定时清算。所以,用小额系统转账经常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才能到账,银行间头寸交割也是非实时的。 尽管理论上跨行转账业务不管用大额还是小额,一般在几分钟内都能到账,但是因为要经过央行,所以在这一时期基本没有银行敢向客户承诺资金多久能到账。
金额不同:
大额系统没有金额限制,小额系统支持的单笔金额上限是5万元。
从用途上讲,大额系统侧重于资金转移的时效性,主要用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交易和大额贸易资金结算。小额系统对数据吞吐量要求较高,主要用于小额贸易支付和个人消费服务。
| 超级网银
2013年10月6日,央行的第二代支付系统正式投产运行,其中包括2010年就推出的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俗称“超级网银”)。超级网银是对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一个补充,
有两大亮点:
? 接入机构不再限于银行。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也可以接入,所以有的
第三方支付给商户提供的提现代发功能就是基于超级网银做的。
? 7*24小时实时到账,单笔上限5万元。这就相当于在非工作日非营业时间增
加了一种大额支付系统特性的渠道了。只不过金额限制是跟小额系统一致的。 | 银行的各种渠道
有了大小额系统和超级网银,银行的跨行业务就有意思了。银行对不同的客群和不同的场景,做了不同的渠道。我们最经常接触的大概就是银行柜台、手机网银、POS机和ATM机。
出于各种商业目的,不同渠道的业务采用不同的清算系统来实现跨行交易。大体如下:
银行柜台:直接用大小额系统;
手机网银:大小额系统 + 超级网银;
ATM:信息流由银联处理,即银联CUPS为银行间交易提供指令的转接和清分;资金流则由银联通过大额系统完成银行间的资金划拨;
POS:跟ATM类似,由银联处理信息流。不过资金流分两部分,发卡行和收单行之间的资金划拨由银联通过大额系统完成;收单行与商户账户的资金划拨由银联通过小额系统完成。
1、手机网银
手机网银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渠道。比如建行手机银行的跨行转账,我们能看到有普通和加急两种方式。
普通和加急转账页面:
看上图的到账时间说明(这文案写的也是醉了),我们就知道普通跨行转账都是走大小额系统,加急走超级网银。
目前大部分手机网银跨行转账都没有手续费。所以如果你在晚上10点想跨行转账10万元,建议你分成两个5万并且用加急方式来转账。
2、POS机刷卡
POS机刷卡的参与方比较多。以你在星巴克刷卡为例:
持卡人——你
发卡行——你办这张卡的银行,我们假设是工行
商户——星巴克,我们假设星巴克的账户开在建行
收单行——星巴克的刷卡机的归属银行,假设也是建行
转接机构——银联
清算机构——银联和人行
于是,当你用工行卡在星巴克消费的时候,资金流和现金流是这样发生的: 你在收单行(建行)的POS机上刷卡消费(信息流)
建行将消费报文发送给银联(信息流)
银联交易系统记录交易数据,将消费报文给你的发卡行(工行)(信息流) 工行从你的卡中实时扣费,完成实时结算,并回复报文给银联(资金流) 银联更新交易数据,回复报文给建行的POS机(信息流)
银联在其清算系统完成清分(信息流)
银联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完成工行与建行清算账户的资金划拨(跨行清算)(资金流)
银联通过小额支付系统或当地票据交换系统,完成建行和星巴克结算账户的资金划拨(收单清算)(资金流)
在这个过程中,银联提供两种清算:
?
? 建行和工行的清算叫“跨行清算”; 建行和星巴克的建行账户之间的清算叫“收单清算”;
无论是跨行清算还是收单清算,银联都是作为CNAPS的一个特许参与者,使用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完成银行卡业务的资金划拨。本质上,银联提供交易转接、
清分和对账,人行提供结算。
3、ATM跨行取款
ATM跨行取款和POS机是类似的,因为没有商户参与,所以不需要收单清算,过程更为简单。
回到文章最开头的例子:你拿着一张工行卡去建行的ATM取了100元,这个跨行业务在CNAPS体系中的过程如下:
你在建行ATM上输入100元按下取款按钮(信息流)
建行将报文信息发送给银联(信息流)
银联交易系统记录交易数据,将报文给你的发卡行(工行)(信息流) 工行从你的卡中实时扣费,完成实时结算,并回复报文给银联(资金流) 银联更新交易数据,回复报文给建行ATM(信息流)
银联在其清算系统完成清分(信息流)
银联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完成工行与建行清算账户的资金划拨(跨行清算)(资金流)
CNAPS和普通用户比较相关的内容大概就是这些了。至于各种中证登、外汇之类我们平常不太接触的内容,我就暂且略过。我们用一张人行的PPT来回顾一下:
注:这张图没有包括超级网银
简单来讲,商业银行在CNAPS体系中,
? 行内的交易
由各个银行的行内业务系统来自行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问题;
? 跨行的交易分渠道处理
柜台和网银等渠道,商业银行直接直连央行的大小额以及超级网银来解决信息流和资金流问题;
ATM和POS渠道,则是由银联的CUPS来对接各大商业银行做支付转接,解决信息流问题;银联同时提供清分和对账服务,对完账之后再调用央行大小额系统解决资金流问题;
了解了CNAPS,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资金操作不能在节假日央行系统升级的时候做了。
1)为什么央行系统升级,无法通过网银跨行转账?
答:因为网银跨行转账,需要用到央行的大小额系统和超级网银。
2)为什么ATM和POS机不受央行系统升级的影响?
答:即便在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关闭的情况下(例如春节升级),也会不影响到POS的跨行刷卡和ATM跨行取款,因为这些交易只涉及信息流,可以通过银联CUPS实时转接。涉及实际资金流转的资金划拨过程是可以延迟进行的。
3)为什么央行系统升级,有些P2P公司的提现就不能提了?
答:P2P公司的提现大多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代发业务来实现。第三方支付的代发业务也有一些是依赖央行的大小额和超级网银来实现的。所以央行系统升级也可能会影响P2P。
4)为什么央行系统升级的时候,我们还能往支付宝充值?
答:支付公司的充值业务大多是通过跟许多家银行单独开发快捷支付接口来实现的,所以充值不受央行系统影响,但是会受到具体某家银行快捷支付接口维护的影响。
| 名词解释
NPC 清算中心-国家处理中心
CCPC 清算中心-全国省会及深圳城市处理中心
CNAPS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EIS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
CNFN 中国国家金融网络
HVPS 央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
BEPS 央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CUPS 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
头寸:头寸对应的英文是position,就是指仓位,也可以说是资产存量。人行是给商业银行记账的,一家银行在央行那里的资金就叫头寸,银行司库对头寸进行管理就是管理资金的流动性,避免资金闲置。
支付:支付发生在付款人、收款人以及开户银行之间。付款人账面余额减少,收款人账面余额增加就是支付;
清分:清分是付款行和收款行交换支付信息,根据支付指令计算借贷双方差额的过程;如果是刷pos机,清分就是银联做的;
结算:结算涉及付款人收款人的开户银行和央行,通过央行划转备付金账户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
范文三:银行支付清算系统
三、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领域进行了不断改革,但是,支付清算系统在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支付密码的法律地位问题
由于我国《票据法》并没有认可支付密码代替签章的效力,因此,支付密码不能代替印章,一旦出现制服纠纷,组织同城清算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将处在无法可依的被动地位。
2、 支付清算管理办法的缺位
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市场化的支付清算组织的管理办法,对组织形式、准入、退出的标准也没有具体的规定,更谈不上管理监督和风险控制。少数单位由于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出现了不法分子盗用银行资金,造成重大损失。如何面对支付清算服务市场化的趋势,加强对支付清算组织的监督,控制风险,是人民银行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3、《电子联行往来制度》严重不适应业务发展要求
《电子联行往来制度》一直停留在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交换纸质凭证的运行模式,严重滞后于实际业务的发展。
4、对新兴电子支付工具尚未立法
相应法律规定空白的存在,一旦产生纠纷很难解决。另外,由于缺乏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各家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机构关于电子支付工具方面的管理办法、执行规定以及监管措施也很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系统完整性不足。因此,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电子联行系统应用软件和设备严重老化
(1)电子联行软件存在缺陷,业务高峰时间在下午3点到5点,小站只能提前关闭“本地进程”,以便有足够时间向总站发送信息。这时,如果有新的往帐到达该站,通汇点显示往帐发送已妥,事实上小站并未收到该笔往帐。
(2)电子联行通汇点查询不能及时处理。
(3)中继行系统软硬件老化,计算机档次低,出现故障的概率高。
2、大额支付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尚未建立
系统出现大的故障时,由于人民银行将开发和推广外包,并不熟悉系统,所以无法采取有效手段予以解决,造成业务处理延迟。
3、灾难备份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大额支付系统运行以来,国家处理中心至少出现了两次故障,累计停工4小时。这种现状不利于防范运行风险。
(三)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周期过长,总体规划不断发生变化,产生混合运行风险。
2、数据过于集中,增加了运行风险。
3、排队机制设计影响了系统效率。
四、中国金融支付清算系统改革构想
1、将商业银行等机构的清算账户予以合并、集中
应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账户予以合并与集中,即在一个地区内,同一商业银行的所有分支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多个账户将合并为一个账户,用于结算支付交易和法定储备管理。将所有中央银行账户集中在全国处理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结
算账户管理系统,中央银行各分/支行依然负责管理这些账户,如开户、销户、设立账户透支限额、管理法定储备金等。
2、降低过高的储备金比率,规范账户管理
随着货币政策手段的丰富化、多样化,尤其是中央银行更多地采用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货币供应及市场利率。因此,应把储备金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向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手段过渡。
其次,商业银行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备付金比率过高,也不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降低备付金比率也是势在必行。
3、建立统一、兼容的支付清算系统
支付清算管理体系是保障支付清算体系良性运行的关键。而分割是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逐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主体,各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并存,证券、外汇等其他交易系统与支付系统连接的大支付清算体系框架。
其次,加快中央银行的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如建设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政府债券登记系统、银行卡授信系统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的建设和推广。
再次,中央银行要把融资权和支付清算有机结合,推行支付清算和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处理。
最后,应逐步将两大证券登记结算系统以适当方式统一、连接起来,并与银行清算系统相联,消除重复交叉的结算系统结构。
4、各金融监管部门对支付结算管理体系的职责划分与中央银行的作用
随着商业银行行内结算系统日益完善,各行越来越重视各自的商业利益,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电子汇兑系统的影响十分有限。中央银行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其现代化的支付系统,以提高结算效率,降低结算风险,才能实现其对支付清算体系的监督管理。但是,过度分散的会计核算系统和传统的资金管理办法,使其现代化支付系统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急需完善相应的支付清算制度,尽快建成行间支付系统特别是实时全额结算系统。
同时,商业银行强大的资金实力,使得它对支付结算系统的投入远大于中央银行,而且商业银行对支付结算实行收费服务。而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购买电脑和通讯设备、应用软件开发所需资金均来源于财政预算和内部资金筹措,其支付清算系统的运行费用也是从中央银行日常支出中开支的,投资无法通过服务收费收回。为加强中央银行长期、随时更新支付清算系统的能力,可考虑对参加同城票据清算的银行机构,按比例分摊部分运行费用,按照成本回收原则实行新的收费政策,以维持中央银行清算系统长期、正常运行。
其次,原有中央银行的部分职能被划分出去后,中央银行监督管理下的银行支付清算系统、证券登记结算系统中原本错综复杂的矛盾更加突出,各部门协调环节增加,协调成本提高,监控效率下降。从银行业监督管理的角度来说,对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监督管理是应有之义。否则,银监会很难实施其对银行业经营活动的监控。而且证监会对证券期货业结算的监控已有从以往中国人民银行分离职能的先例。但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对银行支付清算监督管理的必要性也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要通过支付结算工具,灵活地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以实现其货币政策意图。对支付清算体系的监控应是连续的,否则,可能导致管理上的空白点,甚至是风险的积累。
综上所述,建议成立支付清算委员会,并以中央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为基础,成立国家清算银行,使其成为支付清算体系的核心,与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及同城票据交换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期货交易所结算部门共同构成中国金融支付清算系统的架构。
我国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和问题(1)
2007-05-14 18:10
[摘要] 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服务的效率,对整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及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人民银行自从成立以来,在支付清算业务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我国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日臻完善,但是,对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关键词]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中国人民银行
[正文]
一、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业务概述
(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
支付清算系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交易者之间的债券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系统。具体来说,它是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管理货币转移的规则、实现支付指令传送以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的,用以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
支付清算系统对于一个国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支付清算系统是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其次,它对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影响。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支付清算系统掌握全国的金融状况和资金运动趋势,有助于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增强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灵活高效的清算体系不仅有助于增强货币流动性,使央行更直接准确地进行货币操作,而且使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很多中央银行在提供清算服务的同时,还提供透支便利,以维持清算系统正常运作,防止清算系统瘫痪的发生。再次,中央银行的制服清算系统与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支付清算系统在跨国支付清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支付清算体系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清算机构、支付系统、支付结算制度以及银行间清算安排等内容。清算机构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各国的支付清算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支付系统是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由提供支付服务的中介机构和实现支付指令传送及资金清算的专业技术手段共同组成,用以实现债权债务及资金转移的一种综合金融安排。支付结算制度是关于制服结算活动的规则、操作程序、实施范围与标准等的规定与安排。同业间清算安排是金融机构之间为实现客户委办业务和自身需要所进行的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划。
(二)中央银行清算运作的基本原理
中央银行通常要求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开设帐户,并在帐户中保持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清偿的顺利进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和应收应付帐款,通过其在中央银行帐户的借、贷记载进行划转清算。
行间清算系统为银行自身和客户委办的结算事项提供资金清算服务,资金清算过程一般是付款行通过支付系统向收款行发出支付信息,使付款行和收款行之间实现资金划转。行间清算系统又分为差额清算系统和实时全额清算(RTGS)支付系统。
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的运行原理,根据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可
以分为以下几类:
1、V型结构 2、Y型结构 3、L型结构 4、T型结构
(三)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主要内容
1、组织票据交换和清算
2、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二、我国银行业支付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我国支付系统的发展,以1979年改革开放为界,大体分为两阶段,一是1953年以来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支付系统,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直到现在的中国现代化制服系统以及处理跨行卡业务的金卡系统。
1、 银行业组织体系
2、 支付子系统
(1)同城清算所:处理全部同城跨行支付交易和大部分同城行内票据交换,为参加票据交换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清算服务。
(2)全国手工联行系统:主要处理跨行纸凭证异地支付交易,目前几乎被全国电子联行和电子汇兑系统代替。
(3)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办理该系统参与者之间的贷记转帐。
(4)全国电子资金汇兑系统:处理行内所有异地支付业务。
(5)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本行银行卡异地业务的联网处理。
(6)邮政储蓄和汇兑系统:主要用于个人消费者支付汇款。
范文四:央行支付清算系统
央行支付清算系统
支付清算系统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支付结算的管理和服务是一项重要职责。根据支付结算体系的统一规划和发展方向,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进支付清算系统,组织规范了各地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各商业银行的行内资金汇划系统,建立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并且正在抓紧建设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这些系统覆盖所有支付工具的应用,提供了社会资金快速运动的重要渠道。本栏目主要介绍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清算组织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体系结构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的核心支持系统。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建设现代化支付系统,将逐步形成一个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各地同城票据交换所并存,支撑多种支付工具的应用和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支付需要的中国支付清算体系。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有两级处理中心,即国家处理中心(NPC)和全国省会(首府)及深圳城市处理中心(CCPC)。国家处理中心分别与各城市处理中心连接,其通信网络采用专用网络,以地面通信为主,卫星通信备份。
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是支付系统的重要参与者。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可利用行内系统通过省会(首府)城市的分支行与所在地的支付系统CCPC连接,也可由其总行与所在地的支付系统CCPC连接。同时,为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结算和通汇难问题,允许农村信用合作社自建通汇系统,比照商业银行与支付系统的连接方式处理;城市商业银行银行汇票业务的处理,由其按照支付系统的要求自行开发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中心,依托支付系统办理其银行汇票资金的移存和兑付的资金清算。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ABS)是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为有效支持支付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并有利于加强会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效率,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也将逐步集中,首先将县支行的会计核算集中到地市中心支行,并由地市中心支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与支付系统CCPC远程连接。地市级(含)以上国库部门的国库核算系统(TBS)可以直接接入CCPC,通过支付系统办理国库业务资金的汇划。
为有效支持公开市场操作、债券发行及兑付、债券交易的资金清算,公开市场操作系统、债券发行系统、中央债券簿记系统在物理上通过一个
接口与支付系统NPC连接,处理其交易的人民币资金清算。为保障外汇交易资金的及时清算,外汇交易中心与支付系统上海CCPC连接,处理外汇交易人民币资金清算,并下载全国银行间资金拆借和归还业务数据,供中央银行对同业拆借业务的配对管理。
为适应各类支付业务处理的需要,正在建设的现代化支付系统由大额支付系统(HVPS)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HEPS)两个应用系统组成。
大额支付系统实行逐笔实时处理,全额清算资金。建设大额支付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各银行和广大企业单位以及金融市场提供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的支付清算服务,防范支付风险。同时,该系统对中央银行更加灵活、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具有重要作用。该系统处理同城和异地、商业银行跨行之间和行内的大额贷记及紧急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处理人民银行系统的贷记支付业务。
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对多笔支付业务进行轧差处理,净额清算资金。建设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低成本、大业务量的支付清算服务,支撑各种支付业务的使用,满足社会各种经济活动的需要。该系统处理同城和异地纸凭证截留的商业银行跨行之间的定期借记和定期贷记支付业务,中央银行会计和国库部门办理的借记支付业务,以及每笔金额在规定起点以下的小额贷记支付业务。小额批量支付系统采取批量发送支付指令,轧差净额清算资金。
发展动态
2002年10月8日,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在北京、武汉成功投产试运行,成为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2003年4月,上海等11个城市大额支付系统成功推广上线运行; 2003年12月1日,石家庄等19个城市大额支付系统切换上线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至此,大额支付系统已成功推广覆盖到所有省会(首府)城市和深圳市,并与电子联行系统混合运行。香港清算行也于2004年2月接入支付系统办理人民币汇款业务。
目前,大额支付系统连接到32个城市的近2万个银行机构网点,为银行间提供快速、高效、安全的跨行实时支付清算服务。日均处理支付业务达30万笔,金额近4000亿元,每笔支付业务在1分钟之内即可到账。为确保大额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系统运行管理和清算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加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的监测力度,加强对清算账户头寸的监视和管理,有效防范了支付清算风险。从运行情况看,大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正确,资金清算无误,系统运行稳定。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稳步推进支付系统建设。目前已确定了全国只建32个支付系统CCPC的布局。下一步将抓紧研究和实施支付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和灾难备份方案,确保大额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大额支付系统与债券市场的连接,支持券款对付(DVP清算)和货币政策的
实施;开通大额支付系统与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的连接,以畅通中小金融机构的汇路;继续积极做好各银行地市级(含)以下机构及地市ABS、TBS接入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工作,取代电子联行,同步开发建设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充分发挥金融基础设施的作用,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支付清算职能。
范文五:现代支付清算系统
(一) 现代支付清算系统的构成1
现代支付清算系统是对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约束下,由合法的金融机构或金融组织向社会各类经济主体提供支付工具、支付方式并负责组织支付工具的清算交割的组织机制的概括,分支付和清算(外汇与有价证券交易中还有交割)两个层次。中文常用“结算”一词来对支付和清算这两个环节进行概括和综合。
信息技术在金融体系中的应用就是从支付清算系统的电子化开始的,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不仅是发达国家,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支付清算系统也已经高度电子化了。信息技术在支付清算系统中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用柜台终端,实现帐务处理的电子化;二是清算系统的电子化;三是发展电子转帐、电脑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等电子划拨系统;四是研制开发电子支付卡(如磁性卡、IC卡、激光卡等)及其应用软件和硬件设备。这些应用改变了支付清算的业务处理方式,创造了新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
一、 支付工具(方式)
传统支付要么是“钱货两清”,要么是“票货两清”,“钱”和“票”都是有形的支付工具,随着支付清算系统电子化的增强,支付工具朝无形化、电子化发展,很多支付活动通过电信操作完成,如电话转帐,因此,这时用“支付方式”的称谓较之“支付工具”更合适。为满足不同类型支付需求,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了多种不同用途的支付工具(方式),以便客户能够选择成本低、安全度高、使用便利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有效完成支付活动。
(一) 支付工具(方式)的分类
一般可按以下几种标准对这些众多的支付活动和支付工具(方式)进行分类。
1.以主要服务对象和金额大小为标准,分为零售支付和批发支付
零售支付一般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或个人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支付(企业、单位之间的小额支付也属此范围),相对批发支付而言,总的特征是支付笔数多,平均单笔支付价值低。零售支付既可能是源自双方交易的一次性支付,也可能是源自契约关系的重复支付;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远距离的。零售支付的多样性导致了零售支付工具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的支付需求。不同类型的卖主和消费者会偏好不同类型的支付安排、仅接受或使用特定的支付工具,因此,不同支付工具的有效替代性并不强。
常见的零售支付工具(方式)有现金、支票、各种银行卡、直接贷记、直接借记、旅行支票等。
批发支付一般是指企业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支付,相对于零售支付而言具有支付笔数较少,平均单笔支付价值高的特点。
常见的批发支付工具(方式)有支票、汇票、委托收款、大额实时电子资金转帐等。
2.以是否用现金为标准,分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
这两种支付方式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所使用支付工具和适用对象的不同上,更体现在实现方式和监管力度上。
现金支付使用的工具是法定流通的纸币(或银行券)和硬币。收付活动可在收付款双方间直接发生和完成,无须中介支持。现金收付具有方便、快捷、匿
名等特点,适宜于小额、面对面交易。但现金支付的匿名性容易引发逃税、小金库、灰色收入等削弱政府财政和监管的问题,而且,当发生大额交易时,现金收付的便利性就消失了,要是再加上“远距离”这一条件,安全性问题又突出出来。
非现金收付要由金融机构提供包括支付工具的提供、基础支付帐户的开立、代收、清算、交割在内的支付清算服务,收付实现不仅涉及收付款双方,还涉及双方开户银行及相关的清算系统,要经过两个层次的收付才能最终实现。
第一个层次是收付款双方借助具有办理转帐结算资格的金融中介机构(传统上是商业银行),以在商业银行开立的结算帐户为基础,收授支付工具,如签发支票或商业汇票。
第二个层次是收付款双方开户行的代收、代付。收款人要等到支付工具上表明的货币量真正记录到自己在银行的结算帐户上,才能算真正收到资金。如果收付款双方在同一家银行的同一个营业部开户,只需银行在接受收款人或付款人委托后,同时借记付款人的结算帐户、贷记收款人的结算帐户就可以了。如果双方不在同一家银行或在同一家银行的不同营业部开户,款项的收付就不仅涉及不同的开户网点了,还涉及特定的清算系统,要经过特定的清算处理环节、通过银行间的代收、代付完成。清算系统既有由中央银行管辖的,也有由金融机构或金融行业组织管辖的。
过去支付和清算是层次分明的,但是,随着支付清算系统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处理能力的增强,很多银行内部的清算系统现在也都具备了直接支付的能力。
非现金收付以簿记或电子脉冲传递的方式转移大额资金,极大地降低了货币使用的成本,为大额资金收付提供了便利,同时,在收付款人的开户行也都有资金收付人、收付时间、收付金额的记录,为加强货币流通监管和税收监管创造了条件。当然,有关信息的使用要受相关法律的约束。
3.以支付实现介质为标准,分为纸基支付和电子支付
传统的资金收付都是建立在票据交换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现金还是非现金收付都是如此,纸币、支票、汇票、本票都被视为以纸为基础的支付方式(the paper based system)。随着信息技术在支付清算系统中的应用,无纸化的、电子支付系统越来越多,如电子资金转帐、电子贷记、电子借记、电子现金等。尽管电子支付能否最终取代纸质支付尚不得而知,但电子支付实现的支付金额已远远超过纸质支付。
4.以支付实现渠道为标准,分面对面支付、柜台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手机支付、ATM支付、POS支付、电脑银行支付、网上银行支付等。多种支付渠道的并存与交叉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3A(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Anytime, Anywhere,Anyway)支付服务。
(二) 支付工具(方式)的发展趋势
虽然电子支付媒介的出现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法定货币的本质,但是却带来了新的、更便利的支付工具(方式)。
在批发支付服务市场上, 提供专门服务的企业银行业务、电子数据交换(EDI)、大额实时资金转帐系统等已经被开发出来。
在零售支付市场上,虽然实现支付金额远不及批发支付市场,但其在支付笔数上占绝对优势,又直接面向社会公众,因此,零售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创新不仅种类繁多,且社会影响力巨大。国际清算银行在1999年发布了一份对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
加拿大这12个国家1990-1997年间零售支付方式变化的比较研究报告,对主要零售支付变化的动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1.传统支付方式的境遇
尽管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零售支付从现金支付向电子化非现金支付的转移中是一项基本的决定因素,但人们对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选择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收入消费水平、受付款人对特定支付工具和方式的偏好、使用成本、可获得性等。因此,尽管,二三十年前人们就提出了“无现金社会” 的发展设想,但即使在支付清算系统电子化程度非常高的发达国家,该目标的实现似乎也还遥遥无期,以致当电子现金出现时,各国中央银行已经不再如临大敌了。
研究表明2,尽管在大多数国家作为一种零售支付工具,现金的使用呈长期下降趋势,但是各种反映现金支付的指标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不再明显,也不具普遍性。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国家人均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都增加了,但大多数国家现金/GDP比率的变化是温和的。当然,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原先该比率较低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和日本比率上升较显著,而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和英国较温和。其他国家该比率要么稳定,要么下降。
现金需求的稳定性可能与现金支付的低价值、无信用风险性、匿名性、直接支付性和终结性有关。
从现金的实际使用情况看,现金仍然是面对面支付中最重要的零售支付工具。在日本,现金在个人零售支付中是占首位的。在美国大约80%的零售交易是以现金支付的。当然,由于涉及现金的零售支付总的说来是低值的,现金支付实现的价值量相对于笔数来说还是小得多。日本的现金/GDP比率高达12%,瑞士8%,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瑞典和英国该比率较低,在大约3-5%之间。
支票也是如此。90年代,当很多发达国家支票的使用数量和实现价值都在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美国的支票使用量和实现价值却再分别以22.7%和18.64%的幅度增长3。支票在美国还将继续占据支配地位不仅因为固有习惯还有其他原因――如支票在结算期间会给个人和商业团体带来利息,这种因收入延迟获得的收入被称为“浮动”(float)。
有趣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持着这些传统支付方式的存续,如ATM减少了在营业柜台存取款的麻烦、便利了现金的存取,从而使现金支付方式的便利性得以增强;支票卡便利了欧洲支票的流通。我国工商银行2003推出的“支票直通车”业务也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支票使用的例证:办理“支票直通车”业务后,销售单位在受理购物(消费)单位提交的转账支票后,通过与银行计算机系统连接的支票受理终端,实时核验支票的有效性。确认无误后,银行计算机系统将立即按票面金额自动扣除购物单位的账户存款。如果是销售商品的应允许购物,当时就可以提走所购商品;如果是餐饮、服务的应允许消费,待销售单位将受理的转账支票交到开户银行后,银行将于交票当日将款项计入其账户中。对于享受这项金融服务的商家来说,可通过使用工行免费提供的支票受理终端,加快资金与商品的周转速度,即时掌握转账支票的真实有效性,避免空头支票等结算风险;同时扩大了客户范围,餐饮、消费企业等类商家可以放心接待用转账支票进行消费的客户。对于消费者来说,“支票直通车”业务使他们可以更2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1999),Retail Payments In Selected Countries:A Comparative Study,http://www.bis.org
3 Sujit Chakravorti and Timothy McHugh(2002), Why do we use so many checks?, 3Q/2002,Economic
加灵活方便地购物消费,在结算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4
2.卡支付的发展
卡支付是当今零售支付发展的主流,发卡机构不限于银行,经常使用的“银行卡”与“信用卡”称谓是交叉的概念,银行卡中有信用卡,也有借记卡等非信用卡;信用卡有银行发行的,也有非银行机构发行的。
信用卡在1915年就在美国出现了。最早发行信用卡的机构不是银行,而是一些百货商店、饮食业和汽油公司。这些商户为招徕顾客、推销商品、扩大营业额,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发给顾客一些类似金属徽章的信用筹码,后来演变为用塑料制成的卡,作为客户购货消费的凭证,使顾客可以在发行筹码的商号及其分支机构赊购商品、约期付款。银行卡的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进入发行信用卡的领域。银行作为买卖双方以外的第三者发行信用卡,使信用卡由过去仅限于买卖双方之间的信用工具发展成为一种银行信用形式,这不仅使信用卡的使用范围、使用地域扩大,而且使信用实力增强。
各种银行卡功能各异,一般分为贷记卡(信用卡)和借记卡两大类。信用卡包括收费卡(charge cards,有短期、固定期限的信用安排)和周转信用安排卡(cards with revolving credit arrangements)。收费卡中的贷记金额必须在月末足额偿还。周转信用安排卡在期末有一个最低部分偿还限,累积信用的差额按照持卡者的信用额度收费。在一些系统中,累积的信用额度如果在期末被全部偿还的话,信用额度的使用也是免息的,利息只来自未付信用余额和以后的信用。借记卡的使用须有足额存款,不能透支,支付风险小于贷记卡。
从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这12个国家90年代的情况看,1990年以来信用卡支付额在所有国家都增加了,但几乎所有国家的借记卡使用的增加都快于其他工具。(见附图2-1)
不同卡网络之间的通用性是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供给因素,通用性鼓励卖主和服务提供者参与卡网络,进而为网络中的发卡者吸引了更多的使用者。70年代中期以来不同系统开始结盟或合并,EuroCard系统的发展就是最著名的例子,Visa和MasterCard在70年代中期也开始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协议全球联盟。20世纪80年代初,信用卡系统开始了通用化标准的发展。
卡支付的增长也与收费的变化和一些非价格政策有关。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国家对商户收取的流转费降低了。此外,象信用限额、年费、利率和忠诚计划等也被用来刺激信用卡的需求。广告宣传的增加也影响了一些国家向卡支付的转移。
卡支付转移的步伐和方向还受到管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国家的管理当局发现有必要强调消费者保护、定价问题、网络外部性和进入限制等问题。就借记卡使用中的消费者保护而言,支付服务提供者和通信提供者要受有关规章和编码的约束。这些编码是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借记卡的使用发展起来的,对持卡人在非授权支付中的负债设定了限制,促进了新支付程序的发展,为支付安全和通用性提供了基本的指导。一些国家的管理当局还要考虑一些网络安排中的定价问题,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末,垄断和合并委员会对信用卡网络的调查导致了一项禁止支付获得者特定定价行为的规则的出台。管理委员会还要处理可能影响4
竞争的网络外部性和进入限制的问题,以提高效率和促进竞争。就信用卡而言,一些国家的反二元性条例早在网络形成之初就被终止了,这使得服务提供商可以发行不止一个品牌的卡。
随着全球ATM和POS网络的不断发展,全球银行卡的数量现在已经达到相当惊人的数量。迄今为止,在美国,ATM和EFTPOS终端数已分别达到每千人0.7台和5台,人均拥有5张银行卡(不包括商户发行的卡)。十国集团中有6个国家的ATM和EFTPOS终端数都达到或超过了每千人0.5台和8台,人均拥有银行卡超过3张。
银行卡的广泛使用证明银行卡支付系统是小额支付领域中的一种有效的电子支付系统。
3.电子资金转移的变化
尽管在10国集团和澳大利亚电子资金转移量都是增加的,但在大多数国家,直接借记的比例是上升的,而贷记转移是下降的(见附图2-1)。
直接借记转移的增加反映了使用者和提供者对其便利性和低成本认识的提高。对付款人而言,存款帐户透支额的引入增进了对重复支付采用直接借记转移的便利性和吸引力。很多人愿意用直接借记转移来在票据结算日偿还信用卡余额。接受支付的卖主也发现直接借记转移对于现金管理计划非常便利和有用,因为他们对现金流入的时间有了更大的控制权。
直接借记处理反复支付的成本比其他借记工具(如支票)低,此外,一些直接借记转移系统还有可能获得浮动收益(float earnings)。在意大利,一些银行免费向付款人提供直接借记转移。
(三) 网上支付方式的发展
互联网上的交易标准和协议已经有20几种之多,其中包括ATT贝尔实验室的“匿名互联网”(Anonymous Internet)、欧洲的“有条件接入”(Conditional Access)、万事达卡的“安全电子交易”(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SET)和维萨(Visa)。这些标准和协议都有各自的软件和硬件产品,如CyberCash、 DigiCash、 Mondex、 NetBill、 NetCheque。产品的多样性表明了一种良性的竞争,但也使准备选择一种合适支付机制的普通互联网用户和商家无从下手。崔
5松阳等(Soon-Yong Choi,2000)将所有的电子支付系统分为三类:通过中介
的支付(PCS)、基于电子资金传输的支付(EFT)和基于电子货币的支付(E-M)。
1.通过中介的支付系统(PCS):在这种模式下,中介不仅完成支付,还负责证实买卖双方的身份,证明和确认订货和支付信息和其他在虚拟交互中所欠缺的交易要求,交易结算局限于注册的会员。这种支付结算系统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敏感信息与非敏感信息分开,只有非敏感信息才在网上传递,这样就减轻了被视为在线商务最大障碍的安全性问题,但这种系统需要用户对中介的信任。第一虚拟持股公司(First Virtual Holdings)就是这样一种电子商务模式(见图2-1)。
图2-1 First Virtual的支付清算流程
①消费者Alice填写注册表并以传统支付工具为基础(如信用卡)建立一个账号,注册表给FV带来顾客的详细资料。商人Bob也同样注册并建立帐号。
②为购买Bob网上商店的商品,Alice向Bob发出购买请求并发送她的FV账号,支付系统会自动执行授权,使Bob可通过浏览器进入Alice的账号。
③Bob向Alice发送所请求的商品。
④发送商品之后,Bob与FV支付服务器联系以确认Alice账号并请求支付。
⑤FV支付服务器为Bob确认Alice的账号并检查是否有足够的资金。
⑥FV支付服务器通过E-mail向Alice发进一个电子信息。
⑦Alice确认是否支付。
⑧如果FV支付服务器从Alice那儿接收到一个“YES”回应,便贷记Bob的账户、借记Alice的帐户。如果回答是“NO"就不会有进一步的行为。
⑨如果FV没有收到从Alice的任何响应,它会再试着与她联络。但是,如果尝试多次之后仍无响应,FV可能会取消她的账户,因为FV要求会员定期检查E-mail。
6
2.基于电子资金传输的支付系统(EFT):在这种支付系统中,敏感支付信息(如信用卡号或银行帐号)同订货单一起发送,这实际上是金融电子数据交换EDI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应用。它通过连接银行和主要公司之间的安全私人网络来发送信用卡号和电子支票,也依赖现有的支付结算系统。现有大多数电子支付系统都属于这种类型,其目的是把EFT的好处和方便推广到消费者和小型企业中去。这些系统面临的挑战就是怎样确保传送支付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同支付协议之间的互操作性。
数字现金(CyberCash)是这种支付系统的代表(见图2-2)。在用CyberCash购物之前,用户需下载数字现金互联网钱包(CyberCash Internet Wallet)程序,这一程序由CyberCash免费提供,用户可使用任何类型的信用卡。
6 资料来源:[美]Soon-Yong Choi等著,张大力等译,《电子商务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图2-2 CyberCash的支付清算流程7
①用户选择商品、填送订货单并要求用CyberCash支付。
②销售商服务器向用户发送帐单请求支付,并向用户的CyberCash Wallet发送一个特别的信息。用户选择用何种信用卡支付。
③CyberCash Wallet将信用卡信息送至销售商服务器中。
④销售商服务器确认接受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将信息送至CyberCash 服务器。
⑤CyberCash服务器与信用卡支付网络连接,按常规程序进行帐户处理。
⑥支付结果送至CyberCash服务器。
⑦销售商服务器被告知帐户处理结果。
⑧销售商将订货单与发票一起送给顾客。
3.基于电子货币的支付系统(E-M):这类支付系统传送的不是一般支付信息,而是有价值的数字货币:电子货币。它拥有纸币支付的优势:匿名、方便、成本低,尤其适宜小额消费。但二次花费、防伪造和保管都是要解决好的大问题。
现行电子货币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以智能卡为基础的解决方案,以孟德克斯(Mondex)为代表,另一种是荷兰公司DigiCash“只用软件的方案”――电子现金(Ecash),这里我们仅以Ecash为例进行说明。(见图2-3)
图2-3 马克?吐温银行的Ecash流程8
马克?吐温银行是第一个注册Ecash技术并提供美元帐户与Ecash帐户接口服务功能的电子银行。 7 资料来源:[美]Soon-Yong Choi等著,张大力等译,《电子商务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p.365
8 资料来源:[美]Soon-Yong Choi等著,张大力等译,《电子商务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①用户应首先通过注册或在线支付的方式在马克?吐温银行建立一个世界货币存取帐户――以外部法定货币命名并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投保的常规银行帐户。
②用户将一定数目的货币放入专门制造电子货币的Ecash造币厂,完成外部法定货币到电子货币的转换。
③用户从马克?吐温银行下载Ecash软件并装入自己的计算机,就可以进行浏览并将自己的货币下载到硬盘上。
④用户可将自己的电子货币支付给同样开有马克?吐温银行帐户并接受Ecash的商家。
⑤商家收到Ecash后,必须将Ecash交给银行进行核查并存入自己的帐户。
作为私有的货币系统,电子货币将对现有法定货币系统会产生多大范围的冲击是人们争论的热点话题,有关论文非常多,但从Ecash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电子货币确实并没有什么新意,其发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发行,不过是现有货币的转换,与购买内部食堂的餐券性质相同,就算对中央银行铸币税有所影响,也只是影响到现金发行收入这一块儿,而按照我国人民币发行的处理程序,铸币税收入在央行发行存款货币时就已经获得了,减少现金发行只会降低央行的发行成本而不会减少收入。难怪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并非如临大敌,而是主张放手让私人企业去发展,如格林斯潘(1996)9就认为:电子货币最终会普及,但它在我们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会比过去的私有货币大。
此外,互联网还提供了一些个性化的支付模式。如“按需付款”――一份报纸的读者只需为他阅读的那几篇文章付费;“用时付费”――软件和程序只须在使用它们时付费。10电子帐单呈现及支付服务(EBPP)则是发挥互联网所具有的多媒体特征,将帐单呈现与支付过程流畅地衔接在一起,为消费者提供生动的、个性化的、内容丰富的支付服务。11
(四) 中国推动银行卡支付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在零售支付领域一直以现金支付为主,个人支票业务始终没有发展起来,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使我国零售支付直接向银行卡迈进,但这一转化过程进展并不顺畅。
我国银行卡从1985年起步,受我国特定消费环境的影响,发行的多是“先存款、后消费”、记帐性质的银行卡,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不多。低效和无序是我国信用卡发展最初15年的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12
第一,银行卡经营管理体制不顺。各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大都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模式,造成发卡机构众多(各行发卡机构都多达200多个),计算机系统、发卡、刷卡等设备分散投入,互不兼容,再加上财务上统收统支,不严格核算成本和收益,促使一些商业银行片面追求发卡规模,忽视经济效益,自成体系,各自从事技术开发、设备购置与维护,各自发展商户,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体制,以至出现各银行POS机重复摆放严重、“睡眠卡”过多、ATM使用率低等问题,造成资源浪费。有的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如竞相压低折扣率等)进行无序竞争。这既给广大消费者和商户带来不便,也不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 9 [美]Soon-Yong Choi等著,张大力等译,《电子商务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p.349 [英]斯蒂芬?埃克特,《网上金融与投资》,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1999,p.47
11 夏小卫,“电子帐单日渐风行”,《金融电子化》,2003,1。该文以长途电话费的电子帐单呈现及支付服务为例,清楚地说明了该种服务较之传统服务的优势所在。
12 参见戴相龙在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联网通用,联合发展 开创我国银行卡业务的新局面”,10
第二、银行卡联网联合的基础条件较差。虽然各银行都加大投入,努力改善银行卡业务处理和授权系统,但许多银行仍未真正实现银行卡在本系统内的跨地区通用;有的银行虽然已经建立起本行的联网系统,在许多城市开通了跨地区通用业务,但实际运行情况不好,交易成功率较低;有的银行发卡种类和数量较多,但大多数还不能在各大城市间联网通用;多数银行ATM机功能单一,转账、缴费等服务项目还有待开发。各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具体规定、操作流程互不相同,使得银行卡跨行交易系统不得不兼顾各种标准和处理方式,大大增加了联网联合和跨行交易的处理难度,阻碍了全国联网通用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三,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缓慢。为数众多的中小商店、超市以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网点还不能受理银行卡,持卡消费金额所占比例很低。有些商户违反规定发行各种形式的代币券,甚至为偷逃税款等而拒绝受理银行卡。
第四,信用卡发展缓慢,使银行卡对增加银行效益、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十分有限。2000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量比年初增长54%,而同期具有个人消费信贷功能的信用卡(含准贷记卡)总量仅增长5%,达2500多万张,占银行卡发卡总量的9%,银行卡消费信贷余额仅有21亿元。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银行卡是银行传统业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型支付工具,发展历史不长,受银行电子化网络建设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的制约,加上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整体偏低,小额零星支付偏多,适宜现金支付,因此,银行卡的普及与完善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过程。
第二,人民银行对银行卡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指导不够。由于人民银行缺乏经验,在推动各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同时,未能及时组织各行研究和拟定统一的银行卡发展规划,也没有及时组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对银行卡联网联合工作组织不力。
第三,商业银行对银行卡业务发展及联网联合重视不够。一些发卡银行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对银行卡联合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使银行卡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银行卡联网联合的进展也不平衡。
第四,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银行卡立法未跟上,相关政策不配套。在我国,由于尚来建立全国统一、各银行共享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各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中缺乏有效评估个人信用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对信用卡的发行十分谨慎。银行卡业务涉及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商户等多方参与者,业务运营涉及储蓄、结算、信贷等诸多领域,与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相比,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集多功能于一体,风险也较大,但是,国内一直没有专门的法规对银行卡业务中各参与方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各类银行卡纠纷处理无法可依,各方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有关业务运营的各项政策也不配套,比如呆坏账准备金的提取与核销办法视同普通贷款业务,各银行对银行卡业务的管理也大都与其他业务一样采取分散式的管理模式等,这些都阻碍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和加快推广。
为推动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发展,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银行卡连网通用、联合发展的目标、具体任务、操作步骤和时间表。为推动银行卡连网通用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经过反复研究,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内创建统一“银联”标识,要求国内各类银行卡符合统一业务规范、统一技术标准,在卡面指定位置上印“银联”标识;各商业银行卡业务处理系统、终端机具进行相应的标准化改造,满足
“银联”标识卡的发行和使用。为保证银行卡连网通用效果,解决银行卡跨行交换网络的运营、交易规则和交易纠纷的处理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筹建了“中国银联”公司,并将原有18个城市银行卡中心和银行卡总中心合并为“中国银联”的分支机构。到2002年底,加入银联网络,实现跨行联网通用的ATM已达4.8万台, POS终端机24.6万台,入网的特约商户40多万家,全年完成跨行信息转接6.3亿笔。
进入2003年面对加入WTO后的挑战和2008奥运会的用卡需要,全国加快了银行卡发展的步伐,出现了各行大力推广信用卡的倾向。北京市政府于2002年12月31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北京市银行卡应用发展实施规划纲要(2002年至2004年)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建立了北京市银行卡应用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主管副市长任召集人,成员由市政府有关副秘书长和人民银行科技司、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市计委、市商委、市信息办、市财政局、市经委、市教委、市监察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政府金融办、北京市2008奥运会组委会及有关商业银行主管领导组成。北京市银行卡应用发展实施规划纲要(2002年至2004年)提出的推进北京市银行卡应用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08年,全市90%的商户能够受理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到25%左右。同时要求继续做好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要普及借记卡应用、推广借贷合一卡、大力发展贷记卡、鼓励发展联名卡、推广使用金融IC卡;要加强政府引导,增加持卡消费;全面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