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武德
尚武宗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 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武德的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萌芽、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历 史上最早的、带有条款性的武德记载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 “武有七德” ,即“禁暴、戢 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 。这是对诸侯用兵道德的要求。在武德理论形成与发展 过程中,一直居于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仁学逐渐形成了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孔孟仁学 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待人接物,处理一切人际关系。武德的仁学中心 首先表现在练武与修身的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要有 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其次,武德的仁学中心还体现在武技的运用上。武术的本 质是技击,技击必然内含着残酷与暴力。然而武术的仁德精神却要求以制取对方为主,尽量 避免杀人取命。以武会友,更是讲究点到为止,以“礼”来规范行为。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 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 握拳, 寓意尚武; 左手掩拳, 寓意崇德, 以武会友; 左掌四指并拢, 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 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重诚诺,守信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侠义英雄是武林人物崇尚的美德与人生追求, 见义勇为是武林中人显示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侠之大者乃国家民族之观念。在 武德内涵深层最宝贵的是爱国情节。在历史长河中,像荆轲、关羽、岳飞、戚继光、秋瑾等 一颗颗闪耀的明星,正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紧紧地连在一起才铸就了永恒。今 天,我们同样应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为中华民族之兴旺繁荣而奉献毕生。 传统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当然要遵循奥林匹 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现代武德要把习武同弘 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 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 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 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 主义公民。
范文二:武德
尊自然、法天地、爱家国、孝父母、敬师长、严律己、宽待人。上善若水,利而不争; 施恩 不图报,受恩记心间。
武 德 守 则
武 德 守 则
一、 热爱人民 精忠报国
二、 弘扬武术 以德为先
三、 崇尚科学 求实创新
四、 强身健体 文武兼备
五、 遵纪守法 伸张正义
六、 维护公德 尊师爱生
七、 爱岗敬业 勤学苦练
八、 团结友爱 谦虚谨慎
九、 诚实守信 知行统一
十、 仪表端庄 礼貌待人
习 武 十 戒
一、 不准有辱国格人格,危害社会治安
二、 不准拉帮结派,搞宗派门户争斗
三、 不准宣传伪科学,搞封建迷信活动
四、 不准搞非法敛财,牟取暴利
五、 不准淫乱、赌博,参与毒品活动
六、 不准打架斗殴,恃强凌弱
七、 不准拨弄事非,破坏团结
八、 不准营私舞弊,唯利是图
九、 不准酗酒滋事,制造事端
十、 不准骄傲自大,出言不逊
武 术 礼 仪
武术礼仪是习武者应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 是习武之人文明礼貌的一种体 现。
一、武术活动场所的布置及礼仪
(一 ) 武术竞赛场所
1、举行武术竞赛活动时,应有升、降国旗的仪式,在升国旗时应唱(奏)国歌,全体 在场人员应面对国旗肃立,行注目礼。
2、如无升降国旗仪式,也可事先将国旗悬挂在赛场的适当位置,在竞赛开始时举行面 对国旗肃立唱(奏)国歌的仪式。
(二)武术训练场所
1、在适当位置悬挂国旗。
2、在适当位置悬挂中国武术协会会徽。
3、在适当位置张贴中国武术协会颁布的“武德守则”和“习武十戒” 。
4、从武人员进入和离开训练馆时,必须行鞠躬礼。
二、武术礼节
(一) 徒手礼
1、抱拳礼
(1)行礼的方法
并步站立,右手成拳,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 指根线与右拳棱相齐) ,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掌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 下垂,拳掌与胸相距 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大方。 (附图) (2)抱拳礼的涵义
左掌声表示德、 智、 体、 美 “四育” 齐备, 屈拇指表示不自大, 右掌表示勇武顽强, 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 、 “武不犯禁” ;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 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
(3)抱拳礼的应用
在武术竞赛、表演、训练活动中应用。
2、鞠躬礼
(1)行礼的方法
并步站立,两手垂置于体侧,手心向内贴于大腿外侧,上体向前倾斜 15度。 (2)鞠躬礼的应用
A 、见到师长或领导时使用此礼;
B 、表演、比赛演练结束时使用此礼;
C 、不适于应用抱拳礼的正规场合。
(二) 持械礼
1、抱刀礼
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屈臂使刀斜横于胸前,刀背贴于小臂上,刀刃向上,右手拇 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两腕部与锁窝同高,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目 视受礼者。 (附图)
2、持剑礼
并步站立,左手抱剑,屈臂使剑身贴于小臂外侧,斜横于胸前,右手拇指屈拢成斜 侧立掌,以掌根附于左腕内侧,两腕部与锁窝同高,两臂外撑,肘略低于手,目视受礼者。 (附图)
3、持枪(棍)礼
并步站立, 右 (左) 手枪 (棍) 把端三分之一处, 屈臂置于胸前, 枪 (棍) 身直立, 枪尖(棍梢)向上,左(右)手拇指屈拢成斜侧立掌,以掌根附于右(左)腕内侧,两臂外 撑,肘略低于手,目视受礼者。 (附图)
抱刀礼、持剑礼、枪(棍)礼一般在武术的竞赛、表演、训练活动中应用。
三、武术教学中的礼节
武术课堂是一个严肃的教育场所,师生要用武术礼仪的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 1、 技术教学、训练礼节
上课铃响时, 班长或值日生整队集合 (每个同学之间相距 10公分) , 清点人数完毕, 向老师(教练)报告时,师生均行“抱拳礼” 。老师向学生问:“同学们好”的同时,行“抱 拳礼” 。学生在回答“老师好”的同时,行“抱拳礼” 。然后落手立正,立毕,上课开始。 下课时,老师向学生说:“同学们再见” ,学生在答“老师再见”的同时,行“抱拳
礼” ,落手站立,然后学生再落
手立正。礼毕,师生下课。
2、 理论课堂礼节
当老师走向讲台时,班长发口令:“起立,敬礼! ”学生起立行“鞠躬礼” 。老师看 学生已行礼端正,亦行“鞠躬礼”答谢。班长发口令:“坐下! ”学生就坐,开始授课。 下课时,老师说:“下课! ”班长发口令:“起立,敬礼! ”学生起立行“鞠躬礼” 。 老师看学生都已行礼端正,亦行“鞠躬礼”回谢,礼毕,下课。
四、 武术竞赛礼仪
1、武术竞赛开幕式、闭幕式仪式
武术比赛开幕式上, 当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幕, 全体人员起立面向国旗方向肃穆站立, 升国旗,唱国歌,闭幕式上举行降旗仪式,全体人员唱国歌。
2、运动员礼节
套路运动员听到上场比赛的点名时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 。然后走到裁判长的右 侧半场完成相同方向的起势和收势。 听到宣布最后得分时,也应向裁判行“抱拳礼”示答谢 之意。
散打运动员上场当被介绍时,先面向裁判长原地行“鞠躬礼” ,再转向观众行鞠躬礼。 场上裁判检查护具完毕,双方运动员面对互相行“鞠躬礼” 。比赛结束双方运动员上场,当 听到宣布最后胜负时,应先向裁判长行“鞠躬礼” ,然后转向观众行“鞠躬礼” ,再面向对手 行“鞠躬礼” 。
3、裁判员礼节
裁判员穿统一的服装, 佩带统一的裁判标志。 比赛开始, 广播员介绍技术监督委员 会成时, 起立行 “抱拳礼” ; 介绍仲裁委员会时, 被介绍者原地行 “抱拳礼” ; 介绍总裁判组、 裁判员时, 被介绍者左脚向前一步, 右脚跟上并步站立行 “抱拳礼” , 礼毕, 右脚后退一步, 左脚向后并右脚并步站立。
在比赛开始或比赛结束时,当运动员向裁判长行“抱拳礼”或“鞠躬礼”时,裁判 长应点头示意,以示还礼。
五、 表演或社会活动中的礼节
1、 在表演武术时, 表演者在表演开始前, 都应向主席台的贵宾、 领导和观众行 “抱 拳礼”或“鞠躬礼” 。表演结束后行“鞠躬礼” 。
2、武术活动中,被人介绍时,应行“抱拳礼”或“鞠躬礼” 。
3、武术器械递接方法
递接器械是武术外在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向对方递交器械时刀尖、 剑尖向下, 切 忌刀尖或剑尖指向对方,枪、棍垂直离地约 20公分递给对方,切忌枪尖朝向对方,以失礼 节。
一、武德基本原则及内容
(一)武德的基本原则
崇德尚武, 发扬民族精神, 是今天我们所提倡武德的基本原则。 武德在发展过程中, 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 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冲破单一、 狭隘的道 德意识,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崇德是尚武的前提,尚 武是崇德的反映,通过崇德尚武,最终要发扬“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社 会做出贡献!
(二)武德的主要内容
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它包含着以下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武德高——爱国爱民,品德高尚。 为武之道,以德为本。习武首先要重视武德 的学习,要有好的思想品质,这是提高武技的前提。
2.武旨正——强身健体,卫国防身。学习武术的宗旨要正确,练武是为了强健身 体,掌握武技为人民服务,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绝非恃艺为非作歹,损害群众利益。 3.武纪严——不斗凶狠,遵规守纪。有了一定的武术技能,不能逞凶斗狠,无事 生非,应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能够主动同坏人坏事做斗争。 4.武风良——尊师爱生,互研拳学。在武林同仁中,要形成一种老师爱护学生, 学生尊敬老师,互相尊重,共同研习武术的良好风气,为武术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5.武礼谦——抱拳行礼,谦和礼貌。无论习武者之间,还是与其他人之间,都应 该以礼相待,有礼有节,平易近人,谦虚诚恳,不能出口不逊,得意忘形,败坏武德。 6.武志坚——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武术,是一项内容繁多,技术性较高的运动 项目, 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习武者有坚强的意志, 不怕困难,立志为武术事业献 身。
7.武学勤——拳不离手,勤学苦练。要学习好武术,就应该拳不离手,坚持不懈 地朝演夕练,勤学苦练。 历史上武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勤学的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 武术。
8.武技精——钻研武技,精益求精。 “艺无止境” ,武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非一朝一夕所能穷尽,必须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才能使武艺精湛。
9.武仪端——举止庄重,容端体正。 习武者应该仪表端正,举止文雅,表现出气 宇轩昂的精神风貌,不能衣装不整,体态不端。
10.武境美——环境优美,井然有序。练习武术,要主动保持练习场地、生活环境 的卫生,特别是训练场地、衣物、器件等要摆放整齐,爱护公物,让习武环境、生活环境优 美整洁。
二、武德的基本要求
(一)武术学生武德基本要求
武术学生“十不可” :不可轻师;不可忘义;不可逞斗;不可欺人;不可酗酒;不 可赌博;不可吸烟;不可戏色;不可炫耀;不可无礼。
范文三:武德
什么是武德?
“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 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这里的“武” ,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 共源,交叉发展的,后来武术也就将“武德”纳为已有了。
我国人民历来祟礼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 ,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孔子办学设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 以“德行”为首。因此,武术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让它指引武术沿 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一直置优秀的品德于首要地位, 让它成为武术的灵魂; 一直将有无优秀 的品德当作评价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标准,激励习武人士:一直用优秀的品德为有力的武器, 鞭挞武林中的不良风气与败类。
武林人士深知, 武艺是受人们的思想主司的, 它是否施展在正确的地方, 完全决定于思想。 所谓“心正则拳正,心歪则拳偏” (拳谚) 。执此之论,他们力主择人而教,只教品性正派的 人,不教品性邪恶的人,有如《拳经.拳法备要》说的:“贤良秘授救危困,邪亡休传害众 生。 ”少林寺的一些歌诀也再三强调:“忠诚善良传衣钵” “少林真武技,莫传恶歹人。他们 力主在学练武艺之前必须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 ” “未曾学艺 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 ” (拳谚)
他们力主在学练武艺的过程中, 始终要将培养高尚品德放在第一位, 德技双修, 正象拳谚说 的:“练武要修德,练功要按辙。 ”否则, “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 (拳谚) ,那便与武术 的宗旨背道而驰了。
为了培养高尚的品德,各个门派均制定了若干条律,要求门徒严格遵守。如少林有 “练功十 忌” :“一忌荒惰,二忌矜夸,三忌躁急,四忌太过,五忌酒色,六忌狂妄,七忌讼棍,八忌 假正,九忌轻师,十忌欺小。
各门各派都认定:“功夫有限,仁者无敌。 ” (拳谚)因而对于练就了一定武艺的人,遇到什 到冲突的时候, 要求他们首先充分发挥自己的品德作用, 去解决问题; 如果实在不行, 再施 展武艺, 制服对方, 而不应单凭武力, 先发制人, 所谓 “尚德不尚力, 重守不重攻” (拳谚) 。 凡是持技欺人甚至为非作歹之流,武林是不容许他们的, 轻则加以责备,重则逐出师门,更 重则予以严惩。少林即严正宣告:“有技无德者,非少林之徒! ”并谆谆告诫武僧:“功成之 后莫轻使,持技欺人忘德行。 ”
这些, 充分表明武林人士从来不从纯武艺的角度去看待武术, 而总是将武术与品德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他们认为:“无德无拳” (拳谚) ,坚持“文以评心,武以评德” (拳谚) 。
那么,武德包括了哪些内容呢?主要的是:
1、忠于国家民族
忠于国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 “甘心 赴国忧” 。 在武林人士身上,这一优秀传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如少林寺有歌诀道:“罚惩恶 歹忠国家,永为民族功绩创。 ” “洪门”昭告成员; “吾宗之练习此术(指洪家拳) ,乃有爱国 思想存于其间。诚肯筋骨废弛,不能报国:东海可移,此志莫易;磨练筋骨,留以有待。 ” 许多武林人士都是这样, 象反秦复楚的项羽, 抗击匈奴的李广,抗击金兵的岳飞, 抗击倭寇 的戚继光,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以及“灭洋”的义和团众,均出身于武林,是武林爱 国爱族的杰出英雄。
2、仗义济民
中华民族的另一优良传统,是仗义济民。
陈子昂指出:“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百姓) 。 ”范仲淹有名言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又,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 ”墨子认定:“万事莫贵于义。 ”这些名言,
正是其显示。 武林也有类似的话语, 如 《少林歌诀》 的 “永为百姓解困苦, 普度众生扶危困” “惩制恶霸和歹徒,解救黎民济良善。 ”唐人说的“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 ” ,在武林人 士中,实践了这一点的为数不少。宋朝武陵农民钟相宣布:“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 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 ,为此,他领导农民起义,国号“楚” 。 “边兵”出身的李白成也 以给百姓 “均田免粮”为口号,发动了起义, 推翻了明朝。 至于 “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者, 更是所在多有。
3、勇敢牺牲
如果说我国人民素来具有勇敢的精神、牺牲的精神,那么军队将土便更是如此。 “捐躯赴国 难,视死忽如归” ; “马革裹尸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这些即是他们的信条。武术与军 事一样是勇敢者的事业, 特别需要牺牲精神, 因而武林人土也崇尚勇敢、 牺牲。 拳谚便说 “一 胆,二力,三功夫” , “一练胆,二练眼,三练力气四练闪” ,将“胆” (勇敢)放在首位。他 们既不畏惧凶恶的侵略者, 也不畏惧残暴的统治者; 既不畏惧恶霸地痞, 也不畏惧土匪强盗。 当遇到欺压人民之徒时, 他们便会如同战国的剑客聂政似的 “杖剑至韩, 韩相侠累方坐府上, 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人,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当跟敌人搏斗时,他们便会如同王薄等人似的冲向前 去: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稍侵天半,轮刀耀金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 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4、诚信谦让
《中庸》有言:“诚者,??圣人也。 ”孔子主张“言必信” ,古谚云:“谦受益,满招损。 ” 由此可见, 我国人民对诚信谦让的高度重视。 武林人士同样十分讲究这些。 司马迁即曾大力 肯定游侠:“其言必信” , “已诺必诚” , “既已存亡(使将亡者得存) ,死生(使将死者得生)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盖亦有足多者焉! ”对于武林人士来说,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 朋” , “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 ” (拳谚)相沿成风。拳谚还告诫人们:“天外还 有天, 一满即招损。 ” 拳谚甚至说 “一招即为师” 。 拳谚又力主让人:“让人一掌理不亏。 ” 《苌 氏武技书》也说:“凡是恭敬谦虚,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 ”少林派则倡导:“宁可受人 打,决不先打人。 ” “绝技只对暴客施,若逢良善莫出把。 ”
5、勤奋艰苦
凡是到少林寺参观的人, 看了练功堂 (千佛殿)里武僧站立的地方陷下去几寸深, 无不为他 们的勤奋、 艰苦的练功精神所感动, 无不衷心地啧啧赞叹。 的确, 少林武功之所以出类拔萃、 名扬天下,完全是由于代代武僧的勤奋、艰苦的练习。他们的歌诀也展示了这一点:“七十 二艺须苦练,春夏秋冬不休闲;每天练习数百遍,持恒定然成好汉。 ”其他门派的情况同样 如此,所以拳谚说:“要想武艺好,从小练到老。 ”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这也是我国人民 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 “艰难竭蹶,玉女于成。 ”这类话语都凝结着我 国人民的美德。
上述五点,是武德的基本内涵。当然,武德还表现于其他方面,这里便不赘述了。
研究武德, 对于今天很有现实意义。 一方面, 可以帮助传授学习武术的人们,另一方面还可 以供其他人借鉴 。
传统武德与现代武德的联系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 代的展, 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过去, 大多以 “尊师重道, 孝悌正义, 扶危济贫, 除暴安良”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 , “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 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 、 “戒律” 、 “戒约” ,并有“三不传” 、 “五不传” 、 “十 不传” 以及 “八戒律” 、 “十要诀” 等作为武德的标准。 今天, 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
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 “尚武崇德的精神” , 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 “一种美德” , 也有的学者认 为武德是 “武者体现的道德” 。 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 将武德规范概括为 “尚武崇德, 修身养性” 。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 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 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 “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 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 “德”即得,人们认识“道” ,遵循“道” ,内得 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 。 “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 “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 或境界。 “道德” 两字连用, 始见于荀子 《劝学》 篇:“故学至乎礼而止,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 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 训练、 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 由于武术有着区 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 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 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 ------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 一。 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 大众的压力, 良心的不安, 使人们 “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恶者而攻之” ,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 、 《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 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 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 的“哥们义气” ,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 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 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有宽广的心胸, 对人民要以礼待人, 不恃武伤人, 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 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 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 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 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习武者还应努力克服传统武德中的种种陋习:
首先克服传统武德中的武术传承的封闭行和保守性,具体表现在血缘化倾向和区域 性两个方面。
其次是在尊祖师习俗上浓厚的迷信色彩,由此形成的不少清规戒律和续家谱、立牌 位等歪风及恪守祖训、祖道的风气。它压抑了武德思想的进步发展,扼杀了创造能力。 第三是唯我独尊的“宗派之争”的封建意识侵蚀武林,为争正守而相互讽刺、排斥、 讪骂, 甚至大打出手。 其根源在于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狭隘、 落后的生产力制约下形成的封 建性的社会思维,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用下的产物, 是这种历史劣根性的反映, 带有极 大的盲目性性和片面性。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 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 规范, 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 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 决条件, 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 也是维 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
有关传统武德
下面给大家谈谈有关传统武德的问题, 传统武德也是传统武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
容,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伦理传统, 在这一个传统影响滋养下形成的传统武德, 作为武 术文化事业中的又一景观,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有它自身的特点。而相对于习武者而言, 传统武德又差不多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
我们首先对什么是传统武德做一个概念的说明。 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 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 动,在历史资料中首先记有“武德”一词的首见于先秦时期的一些资料,比如《国语》中记 载着有“武德以修为正庆” , 《尉缭子》 (音)也有讲到“武德,不过, 《国语》中讲到的武德 和《尉缭子》中讲到的武德,都是指军队开疆拓土,稳定江山的政治功能而言。
真正对武术意义上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较早见于《史记》一书中。 《史记》在太史 公自序中是这么记载的:非信廉仁勇, 不能传兵论剑。 可见司马迁已经把良好的道德品质看 成是习武者传兵论剑的首要条件。 传统武德这个提法是很广泛的, 然而, 传统武德不是一个 空泛的口号,有着自己的实际内容, 由此构成一个有结构的文化存在, 在我看来, 传统武德 由三重结构所组成:
第一个方面,师门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伦理纲常支配或影响着任何一个文 化领域, 在武术的传承中, 所有的拳种也基本上把种种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习武者入门后的第 一个教习内容, 著名的梅花拳传人杨秉在乾隆年间所写的 《习武序》 中就规定 “凡立教之师, 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 ”师开始传授武技时,这个“他”指习武者,我们看到 在习武过程中, 已经明显把反映习武特点的有关道德伦理要求。 我们把这些基本内容称为武 德的伦理规范。
这种武德的伦理规范,从它的源头看,很大程度上是对一般日常道德伦理的继承,它 的核心内容首先是孝和悌,孝, 原指服从血亲长辈的家长权力,由于师徒传承,我们上次说 过, 师徒传承的特点就是以模拟血缘关系为特点, 因此, 血亲之孝也就自然转换成服从以师 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与要求。有一部拳谱中这么说“父母面前他不孝,师徒情场焉孝言?” 也就是说, 一个习武者如果在父母面前都不孝顺, 怎么能够在师徒之间凝结成一种情义呢? 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对于父母之孝转换为师父情场。 www.findart.com.cn
在一个缺乏经济保障体系的社会环境中,师父一旦有事,当然分幼敬孝是徒辈们义 不容辞的职责, 尤其对一些孑然一身或漂泊在外的人来说, 这种孝道的要求就更为强烈, 因 为为师者一旦西去,徒弟还有披麻带孝,安排后事的义务。如同《论语》中说的:死,葬之 以礼。
悌,反映的是师门中的横向关系,敬爱兄弟。反映在师门中,这种悌就是指一种横向 的人际关系, 要求师兄弟之间敦厚和睦, 这种要求在很多武术史料中是可以看到的。 比如河 北八极拳门中就明确要求,同门之间要以和为贵, 不可逞自己之刚强, 灭他人之志气, 不可 以比试之胜负,随引为呼朋,同室操戈。这种规定反映的是家门和睦,万事兴旺的观念。 除了我们刚才说的伦理的内容,首先是孝和悌以外。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敬与诚,这 原来是宋人礼学中为人达胜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工夫, 值得注意的是, 古人们没有把敬与诚 仅仅作为一种理论说教, 而是力图通过一种日常行为灌输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去。 传统武术中 也非常强调敬诚二字,并赋予了它自己的内容,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必须为伦理意义上的恭敬谦和,在康熙时期,学习梅花拳的人务要知安详恭敬。 梅花拳有一个习俗, 每到年节的时候要设炉焚香, 也需要以敬诚为主, 少林拳学要求平时对 师长不能有违抗以及傲慢之行为, 至今不少拳门中依然把师视为三纲之一, 恪守着尊敬师长 之礼。这是从伦理道德层面来说的。
当这种道德伦理被赋予了武术文化意味以后,它同时也具有了训练学上的意义。比如 明代的内家拳中有五字决:“敬、紧、静、劲、切” 。这五个字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是非常 重要的东西,可见这个东西非同一般。这五个字自从明代以后,历来都有人对它进行解释,
万历年间有一个大臣叫沈一观(音) ,宁波人,包括以后的黄百家等一些研究者,都对这五 个字进行过解释,从材料来看,许多人的解释往往是用于道德伦理层面,但我们可以看到, 黄百家曾经提出,这五个字是由七十二叠,三十五掌,十八发总结出来的东西,因此这五个 字也带有训练学上的意义, 对此, 黄百家没有作出具体的说明, 而清末的程新在他的程式太 极拳图书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重视, 他说 “打拳之道,至始至终不离一个静字,能静则能专 心致志,专心致志有利于初学者在练拳时洗涤种种妄念, 平心静气,以待其动,这样就可以 开始学拳了。 程新还有一个注解, 打拳时直视敬, 自然能够中规中距。 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 练拳的原则中规中距地进行练习。
从这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敬和武术的训练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中国武术研究 院里面藏有一本武术抄本,这个武术抄本的谱名叫做《软门拳精华录》 ,在这个拳谱中有这 么一句话总结得非常好,他说, “静有敬德,敬崇动剑,得敬于静,其静乃真,真静学记, 记子得也。 ” (音)什么意思呢?一个人能静下心来学拳, 是由敬诚而来的, 静了以后就能够 认真地学习。从安静到恭敬,当然说,是对传统武技的恭敬,这种敬是真的,达到了这种层 面, 那么学习武术的技能就有了保障。 这种交叉着道德里学与静的要求的敬, 就成为了武术 训练中的一大内容和特色。
我们可以看到,武德的伦理规范构成了传统武德的重要基础,也同样成为了各个拳种 重要的门规要求,在许多民间各自编印的一些拳谱中,这方面的反映就非常丰富了。 1998年我得到的一本《大鸿拳三晃宝拳谱》 (音)中,在沛县得到了。这本拳谱中列有“五学十 规” ,其中的规矩有“立志气,正心术,胜威仪,寡言笑??”基本上把对习武者的道德要 求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 另外还有些没有通过自己门规加以表述的, 而是通过一些朗朗上口 的拳言口诀提出要求,比如“操练工夫不可贪赢,不可妄为,师父告诫谨记在心,有法传授 终身在恩。 ”等等。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口诀让习武弟子从中牢记一个习武者日常的伦理规 范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结构的调整,传统的武德伦理规范在各个拳门中有着不同的变 化,有的相对淡化了,但有的依然恪守,比如一本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编印的六部架拳谱中, 订立了十三条拳门弟子礼仪,分别对习武弟子从站相、坐相、语言、应对、进退等各个方面 作出了详细规定, 通过以孝悌、 敬诚为主体内容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许多习武实践中的教学手 段, 力求把这些内容灌输到习武弟子的心目中去, 使得传统武德的这些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 习武者内心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为, 应该说这方面传统武德的内容以及教学手段, 到今天依 然有着它的时代意义,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时代意义。这是第一层结构,指日常的道德伦理。 武德的第二个结构是什么呢?体肤磨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 我们谈一个人有坚韧不拔的信心, 一个人有道德品质等等, 按照我的理解, 所谓意志品质是 指个人在具体实践中自觉克服困难, 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由于这种心 理特征与道德实践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 人们习惯上也经常把意志品质归入到道德途径 中去,称为道德意志品质,作为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之一。
如果说意志品质在当代竞技体育中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赞美的是一种 力的伟大,那么在传统武术中强调的这种意志品质是习武者通过体肤磨砺而达到的人格完 善,是一种对德的颂扬,两者之间并不完全一样。在五代时有一本书叫《角力记》 ,作者叫 调露子,调露子在阐发两两相当的角力活动价值时说过, 这种角力活动具有 “先勇气, 亮智 巧,提胆量??”的作用, 通过角力这种活动使人提高自己的勇气, 比较双方斗巧斗智的能 力, 提高自己的胆量, 成为一个有胆气的人物, 通过这类活动, 显然包括了勇能达德的内容。 德,有的时候要通过勇来加以表达。 www.findart.com.cn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对道德法则和道德内容的理解,继而在他的 社会实践中加以体现, 对习武者而言, 从拜师学武到学有所成, 既是武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过
程, 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 逐步升华对武德理解的过程。 一部书中说过 “苦练工夫, 体得先言” ,在你刻苦的训练过程中,体会前人的东西,体会前人的文化成果。所谓体练工 夫,事实上就带有这样一种道德指向。
另一个方面,传统武术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认识,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习武者能够习得武 技真谛的保障,五言中有一句话“德薄艺难高” ,道德低劣的话,那么你的技术水平就很难 有所提高。 表述的也是这样的意思, 这一种意志品质,本身也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构成,哪 三个方面呢?简单说来, 主要是由习武者心无旁骛的专心, 刻苦磨砺的苦心和以生死相许的 恒心三个方面的内容,专心、苦心、恒心来体现。我们先来看一下专心。
一般来讲,习武都处于一个习武者的黄金年龄段,一个人五六十岁了去习武,不能说 没有用, 但相对如果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价值取向, 必然有一个生理年龄的要求, 而在这期间, 每个人都会遇到实实在在的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 对于一位有志于攀登崎岖习武之道的人来 说,就要有一股异乎寻常的品质要求,当有外来影响时不介于意, 身专于心,当有外面的物 质引诱,必须要以自己的意志来抗衡,百折不回, 这种就是讲的意志品质中的专心,所谓专 心就是用心专一。如果习武者能够身专志一,心无旁骛,那么历史上许多卓有成就的大家, 以他们的实践效果在给我们讲述着这个简单的道理,比如清代的太极拳宗师伍易相(音) , 文化修养很高,但不以功名为念,毕生研究太极拳术,随时手录,贴于墙上,反复体会,最 终使自己的技术达到了化境的地步, 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文章。 据说伍易相在临终之前 还给他的弟子讲解有关太极拳的东西,娓娓不倦。 www.findart.com.cn
拳不在多而在精,专心的内容还有一个意思,要求习武者每练习一个技法就要精熟一 个技法,武术中有一句话 “宁学得多而生疏, 不如少而熟。 ” 您在熟的基础上不断刻苦训练, 不断体悟, 才能使自己的技术以臻神化, 所以在训练中有个主张, 传一法, 弟子如果没有练 熟的话不教第二, 第二如果没有练熟的话不教第三。 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所谓行役 拳的著名拳家郭云深 (音) ,他有一句话“半步奔拳打天下” 。 说郭云深在相当长时间内只练 奔拳, 大家知道行役拳五拳动作并不复杂, 而郭云深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练这一拳, 最后使 这一拳出神入化,打到最后,半步奔拳打天下。他的老师叫李非与(音) ,李非与在早年学 习行役拳的时候,也只练批拳和半套连环拳, 日日练习, 从不间断,被他的老师认为是忠诚 朴实,用心传授,最后学乃大成。 www.findart.com.cn
技艺工夫的点滴进步无一不是刻苦磨砺的结果,传统武术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认 为一个练武的人必须要经过三膘三瘦, 膘就是胖, 瘦就是一个人瘦了, 膘和瘦是相对而言的, 三膘三瘦之又必须经过三伏三九的训练, 这个过程在习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酸筋同骨是非常 人所能忍受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将此称为苦心。
关于这种苦心,前代的史料中也有记载,比如《手备录》的作者吴舒在他的书中提 出, 枪法历来注重 “出格” 二字。 这种训练过程每一次练习就要求以力竭为度, 这样的练习, 尽管在他的每一个杆子上,他是把枪头去掉的,用了棉絮,又加了很多厚纸把它包起来,以 防受伤,但尽管如此,每次练完以后, “然,左腕右臂,青紫流血,恒不见竭。 ”也表现出了 练武是非常辛苦的。包括站桩之内的桩功,更是传统武术中的重要训练内容,也最为枯燥, 非得苦难, 难得其功。武术中有一句话, 非为习打先练桩,很多武术拳种莫不以站桩为习拳 开始的不二法门。 站桩以少致多, 当你站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稍稍歇一会儿, 通过这种枯燥的, 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艰苦训练, 慢慢地可以把浮躁之气换去, 有人把站桩称为换境, 也称为 “磨 性” , 这需要习武者有足够的苦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 马步蹲在那儿, 你试试看, 能够蹲多久?按照规矩, 按照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 练武者就在不断地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 如果没有艰辛苦志之势, 没有一个不是半途而废的, 这种基本功训练实在非常人 所能忍受。
接下来看看意志品质中的第三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恒心,所谓恒心就是指持久不变
的意志。功夫的“功” ,一个工,一个力,有的时候就写成工夫,功夫一词不仅仅是武术的 一种别称,大家知道,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后,功夫作为武术的别称,现在是比较流行的,特 别是在海外, 这是和六十年代李小龙在海外的传播有关系, 现在也有一些人把少林武术改称 为少林功夫,这是功夫,它成为了武术的别称,但功夫又指时间。我们常说,你有功夫没功 夫啊?就是指你有时间没时间。 语言学上的这两重含义, 正好反映了习武练功与时间之间的 关系, 习武是一个漫长的锻炼过程, 不可能一下就成功。 传统武术理论中就有这么一句话 “三 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说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表达的也是 这个意思。 因此, 练武者是持之以恒还是半途而废, 也是反映一个人这种意志品质的重要方 面。
《少林拳术秘诀》中就讲得很清楚,其中写道,既得方术,要以恒心付之,不可中道 停止。一定要有恒心坚持下去。技以积练而有益,功以勤勉而终成。清代的程新也说过“人 自用功,为恒最贵,能恒则成,不恒则败。 ”要有志气,也要有恒心,这两个是最基本的, 作为一个练武者, 你不能不知。 同时程新又批评了当时一些未有功而先其效, 稍用力则其成 的慵懒者。 还没有开始练就先希望达到什么效果, 稍稍练了一下就觉得自己功夫已经练成了, 这是一种慵懒者,因此程式太极拳中有一句话,以七言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他说到 “人言此 艺有必决,往往不肯对人表。我说此艺无甚奇,自有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 观神秘妙。 ”难在什么呢?难在从小练到老,历史上也有不少习武者尽管有着较好的自身条 件,但由于未能持之以恒,中度停止,因此也就难以登堂入室。比如清代的黄百家,也就是 黄宗羲的儿子, 他原来师从著名内家拳传人黄镇南习武, 而且有一定的体会, 但由于后来他 弃武从文,所以,他到后来很后悔,武也没有练成,引以为终身之憾。
中国传统武术一向推崇运到有形归无极的神明脱化之境,但这个境界是抒情的,神明 脱化之境具有多意性和不可重性, 无法肯定地达到, 只能不断地逼近, 是不可穷尽的。 因此, 许多人就把习武看成以生死相许的终身不尽之学。 孙禄堂就这一点指出 “习拳勿求速效, 勿 要有恒。 ”在这点上,传统武术与有运动寿命的竞技体育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的是习武者 用整个生命锲而不舍地训练,在其中,专心、苦心、恒心三心互用。这是习武者关于意志品 质的三个有机构成,你有没有这三个方面的准备,有没有专心、苦心、恒心,也是对每一位 希望在武功上登堂入室者的考验与要求。 其中投射除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的不断 进取精神。传统武术从志技的角度,体现出了这样一种传统。
这是体肤磨砺的意志品质的基本内容,也是传统武德的第二个结构。
传统武术的第三重结构是什么呢?就是内胜外亡的侠义精神。在传统内胜外亡的结构 图景上, 武德伦理规范是基础, 意志品质是武德的实践, 而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内胜外亡 的侠义精神,则是传统武德中流光溢彩的无限风光,千百年来,侠义精神的神空浩气, 渗透 了广大人民的心灵, 成为人们判断某种事物的价值尺度。 这种价值尺度、价值取向,也是传 统武德为习武者所设计的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 www.findart.com.cn
什么叫侠义精神呢?要对一个包含了丰富内容的侠义精神作出一个简明的概念表述, 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论著中都谈到这个词“侠义精神” ,为了便于讲述,我们这里把 侠义精神的概念理解为所谓侠义精神是指历史上习武者以武技为手段, 以道义为规范, 在社 会活动中显示出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
其中强调了几点,第一,武术中的侠义精神一定是以武技为手段,第二,肯定是以道 义为规范, 一个习武者如果没有了道义规范可能成为江湖上一霸, 或者成为统治阶级的鹰犬, 在社会实践中显示他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心理状态。 常年寒来暑往的种种体肤磨砺, 习武者 不但把道德伦理的要求深深地印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处, 而且锤炼出了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意志 品质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原来抽象的道德概念已经转化为一种内心的价值认同, 这样就初步 完成了对一个习武者的道德教育过程。 紧接着的是对习武者一种侠义精神的主动选择和不懈
追求。从这个意义上,从道德规范到师门伦理道德规范,到意志品质,到侠义精神,是三个 有机的实践过程, 从师门伦理到意志品质, 这是在习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 当你完成了这 两个教学过程以后, 初步完成了对一个习武者的道德教育过程, 紧接着的就是在实践中实现 或体现这种侠义精神。 www.findart.com.cn
我们看看侠是怎么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指那些凭仗自己的技艺行侠仗义者,当 时的侠又称为武侠, 这和当时的社会动荡,人群迅速分化,阶级制度变革有关系。 在这种变 动中出现了一种具有一定武技能力的人, 这种人并不依仗于某种, 或者说完全被牢笼于某种 政治势力, 他有独立的自我行动的自由。 由于侠被称为武侠, 因此武是侠义精神中最基本的 特质, 武也是在传统社会中匡复正义,实践书剑恩仇的物质力量, 或者说, 也只有具备了武 这样一种物质力量,才可能使得道义的行为变得更具可能性、现实性。因为在冷兵器时期, 这种具有武术技能的人当然比一般普通人士更具有社会活动能力。
关于侠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的《五读》 ,其中说道, “侠以武犯禁??”为什么? 我们刚才说了, 侠有自己独立的行为空间,并不完全依附于统治阶级, 在冷兵器时代, 这种 具有武技的人, 手里拿着自己的武器, 很容易构成对统治阶级的威胁。 所以作为法家的韩非 看到了这一点,他建议统治阶级要把它禁止,而且判罪,诛之。尽管历史上有人说,宁可无 武,不可无侠。 但事实上我们反问一下, 如果我们把武从侠的内容中剥离出去的话,我想这 样的侠不仅会变得毫无滋味,而且在实践中也难有作为。 试想,一个人去匡复正义,按照我 们说的一句话“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力量,你怎么去实 现你的侠义精神, 匡复正义呢?所以只有具备了超人的胆识和武功, 才能成为传统社会民众 心目中所渴望的英雄,才能够去实践武术的终极目标,内胜外亡。 www.findart.com.cn 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拥有的价值理想或者是最优化社会价值进行期望、选择和评价 的,人们在欣赏侠的高超武功, 更崇尚侠的人格魅力,在道德本位的规定下,艰苦的体肤磨 砺是一个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 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 武也只是捍卫道义的手段, 否则习武 就会陷于无穷的迷茫,甚至误入歧途。孔子说过, “好勇而不好学,其必也乱;好刚而不好 学,其必也狂” 。我们这里如果把勇和刚比作武技或功夫,就需要习武者的学,这个学也就 是习武者本人的秉性修为,和对道义的认识和把握,这就是内胜。 如果没有这种内胜, 没有 道德的自我规范,在以后社会实践行侠仗义的外亡中,英雄可能成为霸道江湖的枭雄。 我们看到在《史记》这部书中,司马迁首次对侠的道德概念作出了归纳,他是怎么说 的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成??”所以说,从司马迁对侠的这种概括中我们可 以看到, 司马迁对侠的认识更多是侧重在对侠那种重诺敢为, 不望图报的特点上。 但以后对 侠的道德要求则明显集中于对义的范围之内。 义, 是指合乎一定的道或理, 也就是符合一定 的道德标准,在《礼记》中曾经说过,义者,义也。韩愈曾经解释过,行为义者,义。引申 开来,这里的义就是指道义。唐人李德裕的《豪侠》中说过, “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 , 所以说,侠必须主持正义,道义,义是侠的精神立法。 www.findart.com.cn
传统武德中的侠义精神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习武者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本人秉 性修养两个方面。 隶属于社会责任的, 诸如匡复正义, 除暴安良, 见义勇为, 无私奉献等等, 这些是传统社会中横放在每一位武林人士面前义不容辞的道义重任。 能否担当这种使命, 担 当得如何, 是评价这个人武德水平的又一把尺度。 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 这种侠义精 神不会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自身活动范围, 他必然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价值观进入更为 广阔的社会空间, 从中表现出传统乡土文化强烈的入世精神。 在封建社会中, 当各方面矛盾 趋于平缓,这种侠义精神体现为辅助朝政,所谓治四海如磐石之安。而当社会矛盾激烈时, 则体现为荡涤护国,替天行道。 www.findart.com.cn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属于出家人的少林寺,在明代时少林武僧能够听 从朝廷调遣, 或者征讨农民起义军, 或者在国家危难之际奔赴前线, 与来犯的倭寇浴血奋战,
我们了解了这种价值取向以后, 对作为出家的少林寺在明代时听从朝廷调遣去征战、 奔赴沙 场,就不难理解了。以致于像顾炎武这样的一代学者也对此大加赞赏。
到了清末,这种传统依然留存着,清末的少林戒律中要求习练少林武艺者,必须以恢 复中国为制,在这里面,突出的是民族大义。万南生的《武术汇总》中也力有时愿,其中每 一条几乎都是要求习武者在以后所要担负的社会责任具体内容。 另外我们还要知道, 在担负 社会责任的同时, 除了以武犯禁的基本力量, 高超的武技外, 更重要的还要取决于担负者是 否具有疾恶如仇的刚正品格, 擅查是非的判别能力, 服务于社会的奉献精神, 和明知不可为 而为之的侠义精神,这样引出了对侠义精神的另一半要求,对习武者的秉性要求,所以说, 习武者的秉性要求就内在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高超的武技在社会上的实践,两者是紧密结合 的,这两者的结合也形成了传统武林中特有的精神气质,一种完美的人格象征。
成立于 1909年的精武会在它的精武会训中曾经对每位会员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凡我 会员必须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牺牲个人力量以造福于人群,忠心待人,廉政守己,见义 勇为??” 毫无疑问, 这种几乎完美的道德要求是一种侠义精神在生命哲学中的闪现, 它在 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沉重的道德情感, 正因为这样, 这种侠义精神也得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 认同。 当时大家知道,中国进入民国时期,照样面临着内乱外患的动乱局面,在这种状况下 有人提出,民生维艰,老百姓流离失所,谁来拯救呢?是为侠乎,当然说,这样的观点没有 摆脱传统农耕文化的规定。 事实上, 中国以后的发展之路也证明了这个说法并没有它的时代 意义,但是,从中也反映出一条人们对侠文化的重视。 www.findart.com.cn
伴随着习武者整个习武生涯,侠义精神如同武学中的至高境界,时常拨动着习武者的 道德心弦, 同时这种侠义精神又有高度的道德指向, 驱动习武者用毕生之力去实践, 习武的 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自己道德水平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提到的三者是基于不同的文化特征而言的,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 他们之间必然是相互渗透、 相互蝉联, 从而形成一个传统道德的总体途径, 传统武德经历了 不同的历史年代, 在人们的理解和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存与净化, 它的基本精神至今在广 大习武群体中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我们在这儿要指出的是,传统武德的形成与发展, 从内容上讲毕竟是吸收了封建社会民俗文化的乳汁而被滋养的, 一方面它随着社会进步而不 断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吸取一些残渣,长期以来, 习武群落中出现的不少流弊陋习,就是这种传统武德之光笼罩的结果。
:比如在师门伦理方面出现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入师门,不能三心二意。充分反 映了农耕社会中以封建宗法制为基础的文化特色, 体现为一种强烈的尊卑长幼不可逾越的关 系。这是我们要看到的,传统武德存在局限的方面。第二,我们看到,就义气二字,同样也 能说明这个问题, 武林义气是传统武德中的一大内容, 在观念上向来被习武群体视为高于生 命的东西, 但义气一词的含义极为广泛, 其中有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社会价值体系, 又有 表现为义气相投,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感价值系统,如果不分条件,不分环境,一味以义的 外壳为重,所谓喝几杯酒,你就是我哥们儿,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所谓讲义气,如果不分条 件,不分内容,不分环境,抽去了义根本的道德支撑,这种义就会盲目破坏,在义的幌子下 作出一些有悖于社会的不法之事。 www.findart.com.cn
我以前在中国体育报上看到这么一条消息,某省某县有一位武师,和他的徒弟成立了 一个武艺帮,打出了一个口号“杀富济贫” ,来自于中国江湖绿林,像《水浒传》中造反者 的口号。半年中用绑架、行窃、打家劫舍等方式进行抢劫,抢来的钱除了留着自己用,也给 了一些贫苦人家。做得很奇怪, 不光自己用, 也给一些贫困的人家,当公安机关将这一群体 进行缉拿逮捕时,这帮人振振有辞, 宣称自己的违法行为是义举, 是杀富济贫。所以我们要 充分看到, 在讲义气时, 一定要分条件、 分内容、 分环境, 很多社会现象向我们进行了警示。 www.findart.com.cn
传统武德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在人们的理解阐释和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生存和净化,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不免裹夹着上一个时代的残渣, 但我们还要看到, 长期以来, 传统武德的 基本精神一直积淀凝聚在人们的道德观念之中,至今在民间习武群体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这也是它能够不断绵延的原因所在。 这里面借用(?)的理论,传统武德也应该是一个好散 结构, 在岁月的更替中, 其中有的内容或许已经丧失了它的作用, 但是更多的可能是在新的 文化观念引导下为今天所继承和弘扬, 在这个继承和弘扬中必须要加深对传统武德内容理论 的认识,在建设我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得传统武德也成为一份重要的文化资源。
范文四:武德
武德就是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
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
其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
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这是习
武者最高层次的品德追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含
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仁的核心是悌,要求武
林中人具有师磁徒孝,兄贤弟恭,朋亲友爱。忠恕则是为
人之方。要求习武者忠于师门。更广义的理解,就是忠于
事业,民族和社稷,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
求及安宁祥和。
义:义为行善之本。在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
通过“义”的环节过度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
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义”还根源于善恶之心,所
以它还有裁断性的道德判断,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
该”标准。君臣父子,师徒兄弟的纲常不能乱,这是武林
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伦。
礼:“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
度及由此产生的待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
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系列具体的、形式
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
文饰。
范文五:武德
12天周期训练计划
未曾习武先学德,武德作为武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核心。是我们习武之人必学的功课之一。 我们作为中国的新一代, 一定要尊师重道, 自古以来, 武术界非常重视师承关系, 强调 “ 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重视武德 ” 。武术正是在这种严格的、 特定的师承关系约束下,在民间广泛传播与发展的。 “ 尊师 ” ,即尊重师长,一般指晚辈对长 辈的俗称礼仪,从学校和武术界来讲,泛指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固定礼节。 “ 重道 ” , 即尊尚武德、爱好武术与道德修养,泛指人的品格与技能兼修的境界。
武术讲究的是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古有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拳打千遍,架子 自显。告诉我们同学,学武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坚持,通过学习武术,练就 我们强壮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
在我们的假期学习过程中, 我们首先学会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基本套路 (五种基本腿法和两 套基本拳种,即五步拳和初级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