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十三五”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前瞻
作者:孙久文
学术前沿 2015年11期
[中图分类号]F11/X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这些转变都是在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下,为实现国家发展整体目标做出的战略性调整。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调整都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新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经济格局。为改变这种状况,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上是沿着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前行,表现为“工业西渐”。
“工业西渐”的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其次是华东和华北。“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当中,沿海地区占1/5,内地占4/5;而整个“一五”时期,基本建设投资内地占53.3%,沿海占46.7%。“二五”时期以后和**时期,工业建设大规模向内地推进,造成了很多问题;特别是“三线”建设的失误,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学术界习惯于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称为“平衡发展”战略,这实际上是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极端不均衡的现状,也是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关系的具体的行动。
沿海与内地的区域格局。沿海与内地的区域格局,实际上是承袭全国解放之前的旧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努力打破这种旧有的区域格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国后的“一五”时期开始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都是按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在全国布局的。
**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出于备战的需要,国家决定将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工厂转移,加快“三线”建设,建立战略后方。同时,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就极不平衡,大部分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生产力分布存在地区非均衡性,经济形势也提出了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的需要。所以,这一阶段主要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就是三线建设。按照设想的军事地理区划,中国沿海为第一线,中部为第二线,后方为第三线。湘西、鄂西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为西南三线。西北三线建设,其辖区为陕、甘、宁、青、豫西、晋西。相对于西北、西南的“大三线”,中部及沿海地区腹地称“小三线”。根据这一精神,“三五”计划明确提出,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四五”计划则提出建立各自为战、大力协同的经济协作区。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对于中西部的投资高度倾斜。“三五”计划中,全国新建的大、中型项目中,西南、西北、中南地区的项目数高达60.2%。而该时期东部的发展则受到了遏制。
“三线建设”是一次大规模的区域性集中大开发。主要集中于“大三线”的“三线建设”在客观上缓解了建国初期区域经济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而且为中西部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从空间均衡布局的角度衡量,“三线建设”有其正面的意义。1970年,各个省份人均GDP排名中前十二名依次是: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吉林、青海、云南、辽宁、黑龙江、陕西、宁夏和贵州。属于三线地区的有五个省份,其中青海和云南分属第六和第七。这是“三线建设”所带来的一次大的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在随后的年份里,随着战略重点的转移,“三线建设”的中止,排名变化很大,到80年代,前十名中已经没有西部的省份了。
改革开放和“两个大局”
从1978年到1995年期间,为了改革开放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理论上讲,是从区域平衡发展转向区域非均衡发展;从实践上讲,是从“工业西渐”战略转为向沿海倾斜战略,同时为东、中、西的协调发展打好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以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探索中,中央提出为了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幅度调整区域经济布局,将条件更为有利的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区域。从1979年到1995年,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总体格局上,对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做了较大的调整。
**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首先发展沿海地区,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之后,以沿海雄厚的实力支援内地建设。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确立了向沿海倾斜的发展战略,即非均衡发展战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唯一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向沿海倾斜的沿海优先发展战略,即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的战略模式。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中央于1979年率先赋予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实施”的权力,利用两省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开放窗口,并且陆续地批准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为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7年12月,中央系统提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第一,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竞争,扩大产品出口,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二,积极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劳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实行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第三,加强沿海与内地的横向经济联系,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988年3月,国务院召开关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正式决定实施以沿海地区企业为主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型经济,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同时,中央决定进一步决定扩大沿海对外开放的地域范围,批准海南升格为省建制并设立特区,紧接着批准上海市浦东新区为改革开放新的试验区,这意味着我国沿海非均衡发展达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在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了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发展的巨大成功,我国沿海地区在差不多20年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区域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全国经济连续30多年的快速增长的同时,到20世纪的前几年,区域非均衡发展导致的区域差距扩大、区域间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问题相继显现,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区域差距扩大的问题。资料表明,1979年-1991年,沿海与内地相比,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差距扩大了10倍以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差距扩大了4.4倍。1995年,镇居民收入最高的5个省份均在东部地区,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2%~174%,而最低的5个省份4个位于西部,1个位于中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77%;农民家庭人均收入最高的5个省份也全部位于东部,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6%~259%,而最低的5个省份全部集中于西部地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65%。这表明,地区间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已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
区域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加剧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东部,形成东、中、西的梯度分布;而自然资源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形成所谓“逆梯度”的分布。因此,在东西部之间事实上存在一种分工协作关系:在传统的价格体系下,中西部落后地区向东部输出廉价的农矿初级产品,而高价输入东部的加工产品,造成大量的利润流失和税收转移,东部地区则获得了“双重利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实施地方分权,各地方相应获得了一定权益,区际关系也开始按照商品经济原则来运作,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各省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密切相关。为了加快本地区的发展,缩小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维护地方利益,中西部地区各省也开始向高利率的加工工业投资。这样,一方面导致了地区间为争夺原料而发生各种磨擦和矛盾,另一方面造成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趋同化。此外,一些地区为了发展和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设卡封关,大搞市场封锁、地方保护主义限制本地资源流出和外地产品流入,形成地区间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壁垒,妨碍了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合理流动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发展机会上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均等。东部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和体制优势,迅速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形成了市场体系相对完善、产业外向度高、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人民往往是以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形成一定程度的恶性循环。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影响到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又一个关键时期,探索区域发展战略的方向十分重要。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区域特征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大幅波动。2014年,东北地区GDP增长5.9%,增速同比下滑2.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同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15.8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下滑18.1个百分点,工业增速下滑4.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的经济运行较为平稳,2014年经济增速的降幅为0.9个百分点,工业增速和投资增速的降幅为各区域板块最低水平,显示了较强的稳定性,经济企稳的迹象较为明显。中部地区经济增速保持第二,且降幅最小,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显示出一定的发展韧性。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形势虽然优于东北地区,但稳定性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中西北地区的投资增速下滑较为明显,西南地区的进出口有所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可以看出,当前各地区经济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和分化发展的趋势。能够适应新常态的地区就能较好的保持经济运行,甚至能够引领新常态。
产业结构是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产业结构成为地区发展分化的重要原因。东北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区的资源型行业比重较高,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需求减少,产能严重过剩,石油、煤炭、钢铁等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地区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东部省份的服务业比重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资源型价格下滑的经济背景下,服务业比重高的地区受到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服务业发挥了经济发展稳定器的作用。
新产业、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东部地区的技术和人才集聚程度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早,电子商务、健康养老、节能环保等新业态发展较快,新技术与产业正在深度融合,这样不仅迎合市场需要,甚至能够激发市场需求,释放出新的经济活力。而西部地区增长过于依赖高投资,东北地区过于依赖资源和传统装备制造业。这两大板块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滞后,传统产业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缺少新增长点来拉动经济发展。
全面改革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从地区角度上来看,东部地区改革力度相对较大,一是国有企业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二是沿海的上海、广东、福建和天津设立自贸区,以开放助推改革。各地区的改革推动程度不尽相同,是地区经济分化的重要原因。
从“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的背景来看,第一,全球经济再平衡倒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虽然全球经济在复苏,但主要经济体和地区之间存在重要差异,全球经济增长不均衡,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明显放缓。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在力求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以及金融安全等挑战。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面临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挑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不畏艰难地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国家重大战略对区域发展的引导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都已经在国家层面形成了规划,做出了顶层设计,形成了示范效应,影响着各地区的政策安排。第三,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显得比以往都要急迫。经济下行对区域和产业都形成了压力,构建新的增长极点对抗压具有重要的作用。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北京中关村、深圳特区等都发挥了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在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新的增长极,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运行效率,作用十分明显。第四,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创新和疏解是产业发展的两大趋势。发达地区的产业选择正在向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绿色经济转变,传统产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和部分低端制造业从发达地区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疏解出去,能够更好地配置有限的生产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五,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第六,生态文明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国家和地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主体,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治理和生态补偿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内容,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我们是在一个极端复杂的发展环境下,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十三五”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应当涵盖以下主要内容: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具有显著的重要性。与其他区域相比,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的抗压能力较强,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东部地区的盘子大,一定量的压力刺激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二是东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更加发达,经济更加服从客观规律,政府干预较少;三是东部当前的发展问题不是经济总量的问题,而是质的问题,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更迫切。因此,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打造更优化的空间竞争形态。当今世界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竞争,也不是整体区域的竞争,而是城市群的竞争。纽约、巴黎、东京等大城市群构成各个经济体主要竞争主体,所以东部地区的率先发展必须打造坚实的空间抓手。其次是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转移加强与中西部的经济联系和协调发展,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将过剩产能输出到沿线国家。
坚持更大的改革和开放力度,均衡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动力。从开放角度,加快自贸区建设,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并积极推动我国地区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环节。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就是要积极推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试验区等极点式区域的建设,实现一点带面的发展。
贯彻三大战略,深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进入“十三五”时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实施三大战略的过程中,从各个地方实际出发,实施分类指导,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要大力推动形成跨行政区、跨区域板块的经济合作区,强化区域间的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对接。
大力促进陆海统筹和发展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陆海统筹的要求,将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放在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要“建设海洋强国”。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十三五”期间继续推动陆海统筹战略,必须统筹海洋维权与周边稳定、统筹近海资源开发与远洋空间拓展、统筹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布局调整、统筹海洋经济总量与质量提升、统筹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海洋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并以此作为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和制订海洋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
促进区域发展精准化,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我国广阔的地域面积、差异极大的禀赋状况,决定了“一刀切”的区域政策不足以理顺区域间的关系,必须在准确把握国家战略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构建差别化、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体系。“十三五”时期,需要将区域政策的空间划分从板块层面缩小到跨省区层面,并进一步缩小到增长极点层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精准化,提高区域政策干预的精确度。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谋划“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方向其实已经十分明确,这就是以三大战略为核心,重点打造的国家级经济带。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
目前的国家级经济带主要有:
环渤海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处于东部地区,贯通南北、连接陆海,总人口2.5亿人,GDP以及投资、消费、进出口等主要指标都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作用独特、区位优越、基础雄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增长极之一。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本区域发展的核心,也是打造国家首善之区的关键性战略。
长江经济带。长江是继中国沿海经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做大做强上海、武汉、重庆三大中心城市三大航运中心,推进长江中上游开发,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是打造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国家大战略的重要支撑。
中国经济带的建设是为了构建中国区域空间的战略格局,形成我们全部国土的科学开发的框架体系。因此,目前还是处在“织网”的阶段。在中国区域空间的战略格局的大网中,至少还将有若干经济带已经或即将形成:
东南沿海经济带。随着沪深高铁的全线贯通,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粤港澳合作区等助其提速,一个连接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带已经呈现。
珠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平行、支撑我国南方发展的珠江经济带,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以珠三角为龙头,涵盖整个西江流域,并将进一步拓展中国的区域经济空间。
东北中部经济带。从黑龙江北部一直到辽东半岛,形成一个纵贯东北平原腹地的经济带。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粮食等资源产品。东北中部经济带的建设将有利于本区的东北亚区域中心作用的发挥。
黄河经济带。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黄河经济带东到黄海,西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的经济脊梁。
长城经济带。在中国的北方,沿长城一线,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在中国的北方内陆形成一个强大的经济地带。这个经济带将承担起中国最大的能源基地的职能。
作者介绍: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经济学。
范文二:“十三五”区域发展大战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十三五”区域发展大战略
作者:魏后凯 王业强 苏红键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6年第05期
“十三五”时期,区域总体发展思路应以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坚持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和大力促进区域信息化,实施东西并重、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
“十二五”时期,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是以四大区域为地域框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先后提出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带”战略,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基本上勾画出了“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即“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带?路?”。
对“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的评价
“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基本上是按照四大地域框架以及特殊问题区域来推进的,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初步提出了主体功能区战略。目前,西部大开发已经接近15年,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下,经济增速明显加快;自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在项目投资、财税、金融、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试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对外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12年,又启动了第二轮东北振兴计划;中部崛起战略是继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之后的又一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除了比照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外,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优势,自2003年以来,国务院在东部沿海地区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提供了的空间。
总体来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西部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从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增速也远高于东部地区。
二是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是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各项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年来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P)、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
三是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中央加大了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包括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片区等,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异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工作。
范文三:十三五区域发展大战略
十三五区域发展大战略
摘要: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先后提出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带”战略,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基本上勾画出了“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即“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带‘路’”。“十三五”时期,区域总体发展思路应以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坚持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和大力促进区域信息化,实施东西并重、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
关键词:“十三五”,“一带一路”,经济增速,区域合作
“十二五”时期,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是以四大区域为地域框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并针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先后提出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带”战略,包括“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基本上勾画出了“十三五”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即“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带‘路’”。
一、对“十二五”区域发展战略的评价
“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基本上是按照四大地域框架以及特殊问题区域来推进的,在国土空间开发方面初步提出了主体功能
区战略。目前,西部大开发已经接近15年,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下,经济增速明显加快;自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在项目投资、财税、金融、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保障试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对外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12年,又启动了第二轮东北振兴计划;中部崛起战略是继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之后的又一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除了比照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外,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优势,自2003年以来,国务院在东部沿海地区批准了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为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提供了的空间。
总体来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西部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均超过了东部地区;从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增速也远高于东部地区。
二是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是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各项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近年来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P)、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
三是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十二五”时期,中央加大了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对集中连片贫
困地区,包括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片区等,积极推进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异地扶贫搬迁等专项扶贫工作。
四是区域合作和开放取得了较大进展。“十二五”以来,中央研究制定了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建设了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宁夏银川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批准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等一批东中西合作区规划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对新疆、西藏、贵州、青海等地区经济对口支援的方式与途径。
同时,中央继续深化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多重合作机制下的沟通与协调,进一步完善了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亚欧会议、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各类对外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合作平台的载体功能与带动作用,为中西部地区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条件。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中亚次区域合作等区域合作载体的基础上,又积极实行沿边开放战略,提升了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载体的对外经济联系功能,设立了一批边境开放口岸、内陆新区、内陆保税区以及综合改革试验区,进一步强化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功能。
五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始试点。201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选择部分市县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综合来看,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逐步推进。如湖南、福建、安徽、浙江等省召开了试点示范工作会议,各试点县市制定了试点示范初步方案。河北环京津生态屏障、西藏珠穆朗玛峰等区域内的20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不过,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的综合政策体系还未形成,各项政策分散在各个部门,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而有关部门对试点示范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考核指标缺乏明确规定,试点示范方案由地方组织编制,更多反映的是地方的诉求。
尽管“十二五”期间,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区域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区域一体化进展缓慢、区域政策泛化、各种优惠太多、区域合作和区域协调动力不足;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同步小康难度大;区域补偿力度较小、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较慢;区域内部分化扩大。
二、“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架
“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继续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支持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全国性的经济支撑带,构建“十三五”时期“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带(路)”的空间发展战略架构,形成东西并
重、内外联动、区域协同、陆海统筹、全方位开放的新型区域总体发展战略。
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首先,应进一步强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地位。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西部地区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域和关键节点,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区域”;同时,西部又是全面实行小康社会的难点地区,西部地区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事关全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局。其次,应继续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不畅是制约东北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近年来东北经济再度放缓,“十三五”时期应坚持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再次,要进一步提升中部崛起战略的功能定位。“一带一路”战略为中部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层面的互联互通,依托“长江经济带”构建起四大区域联动发展的空间纽带。最后,要进一步促进东部地区创新发展。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沿海地区逐渐面临劳动力成本高、资源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十三五”时期,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二是积极培育全国性的经济支撑带。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依托经济核心区,积极培育横贯
东西、带动全国的经济支撑带。初步考虑,可以培育四大经济支撑带:珠江-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依托陇海-兰新线)、环渤海-华北经济支撑带。
三是全面推进实施陆海统筹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北起辽宁省,南至海南省,沿海经过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连接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构成了大“S”形海域经济带。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山东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河北沿海经济带等一系列沿海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大“S”形海域经济带逐步形成。在“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把海域纳入国土空间开发体系,并将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布局重点逐步向海洋倾斜,对海洋资源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和工程核算,做出海洋资源有偿使用的政策安排,整合11个省区市的海域发展规划,保证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有序开发。
三、“十三五”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十三五”时期,区域总体发展思路应以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为核心,坚持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和大力促进区域信息化,实施东西并
重,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进一步完善区域补偿政策,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一是建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规范中央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公开相关信息,加强实施效果评估;同时推进横向生态补偿和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加快建立生态补偿市场机制。二是研究制定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对有关部门政策进行整合,进一步完善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的综合政策体系,打破部门分割。要对现有各部门的各种试点示范进行整合,并将试点示范工作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统筹考虑。四是建立完善动态监测、管理和评估体系以及差别化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进一步完善区域补偿政策。“十三五”时期,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特殊问题区域的支持力度,分类实施针对特殊问题区域的区域补偿政策。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以国家和省级为主承担的铁路、高速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布局中西部经济落后的问题区域。二是在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提供支持,实现基本福利的均等化。三是加大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信贷投放上,要加强对问题区域的支持力度,增强这些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城市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投入、人才引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力度。一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体现国家
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安排上,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整体提升落后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二是在一些中西部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三是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推动“万人计划”“国家特支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推进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构筑中西部地区创新人才高地。
第四,依靠信息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缩短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以促进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在信息资源配置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国家应对中西部地区给予资金、人力和政策倾斜。一是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优化网络结构和布局。二是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信息化改造。三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政府、金融、海关、税务、商检等公共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面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服务业。
第五,实行东西并重、内外联动的全方位改革开放战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扩大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对内对外开放,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特殊经济区、开放开发试验区、自主创新试验区、重点边境口岸,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开拓经济发展空间。同时,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区域合作,综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内外联动,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空间,构建全方位改革开放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文档资料:十三五区域发展大战略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本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
我将尽快删除。*
范文四:“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
区域发展“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
“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十三五”
魏后凯王业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28;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28)
摘要:“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以四大区域为地域框架,并针对特殊问题区域给予国家援助。
“经济发展带”“一带一路”、“长江经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先后提出一系列的战略,包括”“四大区域+经济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三五”济带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即等,基本上勾画出了,撑带+陆海统筹”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两个维度丰富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空间感和层次性,形成东西联动、全面开放、区域协同、陆海统筹的新型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格局。未来应以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和大力促进区域信息化,实施东西并重,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进一步完善区域补偿政策,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经济支撑带;陆海统筹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05-0083-09
TheAdjustmentandResponsestotheNationalStrategyofRegionalDevelopment
DuringthePeriodoftheNational-13th-Five-Year-Plan
WANGYe-qiang,WEIHou-kai
(InstituteforUrbanandEnvironmentalStudies,CASS,Beijing100028,China;
ResearchCentreforWestDevelopment,CASS,Beijing100028,China)
five-year-planning,theoverallstrategyofregionaldevelopment,basedonAbstract:DuringtheperiodoftheNatonal-12th-theframeworkoffourregions,hasgivennationalaidtospecificproblemareas.Withthechangesofinternationalanddomesticeconomicandpoliticalsituation,thecentralgovernmenthadputforwardaseriesofstrategyabout“economicdevelopmentbelts”,including“onebeltandoneroad”,“Yangtzeeconomicbelt”,“collaborativedevelopmentinBeijing-Tianjin-Hebei”andothers.ItlaysoutbasicallytheoverallframeworkofNationalregionaldevelopmentstrategyduringtheperiodofthe-13th-five-years-planning,thatis“fourregionsplussomeeconomicsupportingbeltandco-ordinatebothlandandsea”.Itenrichestheoverallstrategyofnationalregionaldevelopmentintwodimensionsofboostingdomesticdemandandtheopeningup,andexpandsthesenseofspaceandleveloftheoverallstrategyofregionaldevelopment.Moreover,anewoverallstrategyofregionaldevelopment,whichcouldconnecttheeastandwest,openupall-round,collaborateamongregionsandco-ordinatebothlandandsea.Inthefuture,itneedstomakeemphasesoncarryingouttheconstructionofmain-functional-areas,adheringtoencourageinnovation-drivenforregionaldevelopmentandvigorouslypromotingtheregionalinformation-based.Additionally,weshouldimplementanall-roundopeningup
收稿日期:2014-12-08修回日期:2015-05-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批准号:7147326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A026);科技部前瞻性研究项目(2014GXS6B244)。
作者简介:王业强(1972-),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男,江西彭泽人,
83
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5期
strategywhichcouldemphasesonbotheastandwest,connectinternationalanddomestic.Furthermoreweshouldimprovetheregionalcompensationpolicies,graduallyreduceregionaldisparities,andachieveregionalcoordinationdevelopment.Keywords:overallstrategyofregionaldevelopment;one-belt-and-one-road;economicsupportingbelt;co-ordinatebothlandandsea
“十二五”时期,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1]
区试点,最近又决定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方面,制定实施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坚规划,发布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开发工作的意见》和,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了转移支付、资金投入、对口支援和政策支持力度;在主体功能区建设方面,启动实施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并加大了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总体来看,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西部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其平均增速远高于东部地区。2011-2013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86%,中部地区为18.91%,而东部地区仅为15.63%。在投资的拉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呈快速增长态势。这期间,西部和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38%和11.17%,均超过了东部地区,分别比东部地区高2.77个和1.56个百分点。再从工业增加值来看,西部地区平均增速为14.61%,中部地区为13.74%,东北地区为11.29%,均高于东部地区的9.49%。在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下,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各地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18.6%提升到2013年的20.0%,中部地区则由19.7%提升到20.2%(见表1)。
(二)区域发展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
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根本目的是缩。“十二五”小东西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期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东西发展差距在迅速缩小,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P)相对差距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人均GRP相对差距系数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
;同时实施主体功能
区战略,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绩效评价和衔接协调机制进行统筹安排。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的变化,中央已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
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由此勾画出“四大区域+经济支撑带+陆海统筹”的总体战略框架,为“十三五”时期推动形成东西联动、全面开放、区域协同、陆海统筹的新型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一、对“十二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评价
“十二五”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在西部大开发方面,国务院批复了《西部大、《沿边地区开放开发规划》,发开发十二五规划》
贵州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支持云布了促进内蒙古、
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意见,批准设立了兰州新4年累计新开区、贵安新区、西咸新区和天府新区,工重点工程97项,投资总规模1.95万亿元;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批准设立大连金普新区,批复了《东北振兴十二五,、《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将全国规划
老工业基地纳入整体规划;在促进中部崛起方面,、《洞庭湖生态《中原经济区规划》国务院批复同意
,经济区规划》出台了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同意规划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方面,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广东南沙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并在上海率先开展自由贸易试验
84
区域发展“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
表1
西部地区
四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
表2四大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差距
东西部间相对差距系数四大区域变异系数
指标年份
总额增长率总额增长率总额增长率总额增长率
工业增加值
201034349
39335
17148
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
201020112012201320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
201120122013
3072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10201120122013
数值(%)45.7445.2644.2943.3032.0831.2330.4630.0650.7247.9345.6244.70
变化(百分点)数值(%)25.74
变化百分点)
-0.48-0.97-0.99
25.3924.7023.9720.77
-0.35-0.69-0.73
20114311725.5315.834904424.682084921.5820124781210.896.28201351709平均
8.156.6214.61
9.49
5376957888
9.637.6613.75
224287.57236345.38
11.29
-0.85-0.77-0.4
20.0719.5019.2533.90
-0.7-0.57-0.2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01061892
62891
20117210416.5012.447082412.61326436.2420128900923.4416.638661522.304104325.73201322.7517.8922.084654013.39平均
20.86
15.63地区生产总值
201088773
92650
40452
18.91
14.84
-2.79-2.31-0.92
31.4529.7629.11
-2.45-1.69-0.65
注:东西部间相对差距系数=(东部指标值-西部指标值)/东部指
标值×100%。
:《中国统计年鉴》(2014)。资料来源
(三)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十二五”时期,中央加大了对革命老区、民族2011年转移支付地区和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2012年为559亿元,2013年为总额为370亿元,
623亿元,2014年为697亿元,4年内年均增速达到17.2%,从而为这些地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2011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98亿元,年均增幅达到20.9%;2014年中28个省份央财政又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33亿元,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2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27.3%。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13年,全国11个革命老区市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0.1%,超过全国各地区7.7%的平均增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至2013年,民族八省区国内生产总值(GDP)从4.2万亿元增加到6.4万亿元,年均增速为15.1%,高于同期全国各地区12.9%的平均增速;人均GDP从22196元增加到33711元,年均增速为14.9%,远高于全国各地区12.3%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国家扶贫力度加大的背景
85
201114.0310.5012.854554912.60201212.429.2810.955021510.24201310.729.079.75平均
12.38
9.61
11.17
544428.42
10.4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库中相关数据整理,
www.data.stats.gov.cn。
趋势,而四大区域人均GRP变异系数下降趋势更为明显。从2000年到2013年,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人均GRP的相对差距系数由50.72%下降到44.70%;而四大区域人均GRP的变异系数则由33.90%下降到29.11%。再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对差距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后者缩小幅度更为明显。这期间,东部与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系数分别由45.74%、32.08%下降到43.30%、30.06%;而变异系数则分别由25.74%、20.77%下降到23.97%、19.25%。由表2可以看到,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差距系数下降的幅度更为明显。
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5期
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下,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贫困发生率迅速下降。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人,比2011年减少52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7%下降到7.2%;2013年,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3.4%,其中国家14个集中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际增长13.8%,连片特困地区实际增长12.3%,分别比全国农村4.5个和3个百分点。平均水平高4.1个、
表3
民族八省区和全国贫困人口及贫困发生率比较
20091196
20101274
20112536
20122625
20132736
20142300元
(2010年不变价)—7017—7.2
指标贫困标准(元)
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各类对外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合作平台的载体功能与带动作用,为中西部地区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条件。在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与中亚次区域合作等区域合作载体的基础上,又积极实行沿边开放战略,提升了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等载体的对外经济联系功能,设立了一批边境开放口岸、内陆新区和内陆保税区,进一步强化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功能。
(五)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始试点
自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制定了《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2014年又联合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策的意见》
于做好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决定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选择部分市县开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此后,各地迅速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召开试点示范工作会议,编制实施意见和方案,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如湖南、福建、安徽、浙江等省召开了试点示范工作会议,各试点县市制定了试点示范初步方案。同时,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部先后制定实施了《国《2012年中央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和
;2014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年中央财政又将河北环京津生态屏障、西藏珠穆
朗玛峰等区域内的20个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享受转移支付的县市达到512个,中央预算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达480亿元,专项转移支付中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经费150.04亿元,退耕还林工程专项资金296.27亿元。此外,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继续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状况和自然生态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价,并根据监测结果实施相应奖惩。从近年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效果来看,一方面,试点示范工作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进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的县市,均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确定,各地积极性较高,主动性较强。这种上下结合的试点示范,将有利于推进
贫困
人口
民族
1451.21034
八省区全国
391731212562824917.18.5
3597.1268812238989912.03.6
8.72.8
26.512.7
21.110.2
民族
贫困八省区发生率
全国
为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注:2011年实行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2010年不变价)。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来源:2014年数据来源于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公报》
50226_685799.html),《2013年民族地其它数据来源于
(http://www.seac.gov.cn/art/2014/4/21/区贫困情况》
art_151_203095.html)。
(四)区域合作和开放取得了较大进展自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广西桂东、重庆沿江、宁夏银川—石嘴山、湘南、湖北荆州地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甘肃兰白经济区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批复实施了《国家东中西、《粤桂合作特别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
试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等规划方案,东中西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机制不断创新、效益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30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额20000多亿元
[2]
。全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贵州、青海
等工作也蓬勃开展、成效显著。同时,中央继续深化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多重合作机制下的沟通与协调,进一步完善了上海合作组织、东(“10+1”)领导人会议、盟与中国亚欧会议、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
86
有利于积累经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验和形成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以转移支付为主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形成。2008年以来,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逐年增加,2014年又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经费和退耕还林工程专项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8.6%和12.2%,均远高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8.0%的平均增速。中央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为这
些地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供了保障。
(六)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尽管期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区域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如2013年东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2189元,西部地区为34392元,二者绝对差
[2]
距为27797元,比2010年增加了4113元;第二,区域一体化进展缓慢。国家批复的各种特殊区域和规划过多、区域政策泛化、各种优惠太多,造成各种区域之间重视规划和战略层面竞争,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动力不足;第三,民族地区、贫困2011年全地区同步小康难度大。从总体进程看,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3.1%,民族八省区为70.9%,其进程大体比全国平均滞后5年左右。如果按照2000-2011年平均每年提高1.91个百分点的速度推算,到2020年民族八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只能达到86%左右
[3]
“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变化二与调整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要是采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加特
[4]
殊问题区域的发展战略架构。从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来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国家级新区规划。继1992年10月成立上海浦东新区、2005年成立天津滨海新区和2010年6月成立重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庆两江新区之后,
2012年8月甘肃兰州新区和9月广州南沙新区的2014年1月陕西西咸新区和贵州贵安新区,成立,
和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和大连金浦新区的成立,2014年10月四川天府新区成立,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区成立,使全国国家级新区已经达到12个。二是海洋经济区规划。2011年1月,国务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第一个以海洋
3月份又正式批复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随后又印发了
《关于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并正式批准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
,2012年9月正式批准《福建省海洋经发展规划》
,2012年12月,济发展规划》国务院印发《全国海“十二五”,2013年9月正式批复洋经济发展规划》。三是流域《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
发展规划。为适应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更好地指导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继2012年底国务院批复长江、辽河流域综合规划后,国务院分别批复了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太湖流域综合规划,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全部得到国务院批复。四是生态经济区规划。继2009年国务院正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批准和《黄河三角洲高2011年7月,《贵州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经国务11月,《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院批复,国务院批准了,2012年12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年)》
《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月批准
,2014年4月,理规划》国务院批复同意《洞庭湖生。五是城市群规划。继2008年12态经济区规划》
《长月,国务院近年来批准的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划。2013年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
87
。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小康的
难度更大;第四,区域补偿力度较小,主体功能区建设推进较慢。目前,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的综合政策体系还未形成,各项政策分散在各个部门,
“碎片化”呈现出特征。虽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但至今并未颁布实施细则,各项政策由相关部门掌握,部门分割严重。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有关部门对试点示范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考核指标缺乏明确规定,试点示范方案由地方组织编制,更多反映了地方的诉求;第五,区域内部分异加剧。无论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内部,还是在一些省份内部,区域分异和差距都十分明显,尤其是一些多省交界的边缘地区,长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11月,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游城。2015年4月,区域规划》国务院批复
。另外,国家发改委将编制跨省区市群发展规划》
城市群规划,将于今年年底前报送国务院审定。
从上述国家批准的一系列区域规划的内容上看,尽管已经开始关注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
护和跨区域资源的整合问题,如国家级新区的设立则聚焦于开发开放和体制改革,流域规划和生态区规划则聚焦于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城市群规划则体现跨区域的资源整合意图,但各类区域规划基本上还是沿袭类型区的思路,缺乏全域国,土层面的统筹和协调。四大区域属于“板块”虽然覆盖了全部陆域国土,但对海域国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特殊问题区域与主体功能区一样,属于类型区的范畴,不利于各类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协调。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中央提出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两个维度丰富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拓展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空间感和层次性,并将海洋经济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十三五”实行陆海统筹发展。因此时期,应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推进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壮大连贯东西的全国性经济支撑带,全面推进实施陆海统筹发展,构建覆盖全部国土的“四大区域+经济支撑带+陆海统筹”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推动形成东西联动、全面开放、区域协同、陆海统筹的新型发展格局。具体来看,应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继续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
“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四大板块协调发展。首先,应进一步强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地位。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西部地区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域和关键节,点,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区域”同时,西部又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西部地区能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事关全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局;其次,应继续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东
88
北地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不畅是制约东北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近年来东北经,“十三五”济再度放缓时期应坚持以深化改革为主线,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第三,要进一步提升中部崛起战略的功能定位。“一带一
路”战略为中部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十三五”间时期中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层面的互联互通,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构建起四大区域联动发展的空间纽带;最后,要进一步促进东部地区创新发展。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地区逐渐面临劳动力成本高、资源环境压力大等,“十三五”一系列问题时期,东部地区应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区域创新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创新的引领区。
(二)积极培育全国性的经济支撑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实施
依托主要交通干道和经济核心区,济带三大战略,
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节点,积极培育壮大横贯东西、带动全国的若干经济支撑带。初步考虑,“十三五”期间重点培育壮大四大经济支撑带:珠江—西江经济支撑带、长江经济支撑带、丝路经济
支撑带、环渤海—华北经济支撑带。(1)珠江—西江经济支撑带。2014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将珠江—西江经济带定位为中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2)长江经济支撑带。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3)丝路经济支撑带。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依托陇海—兰新线主干道,以东陇海、中原、关中—天水、兰西、天山北坡等城市群和主要中心城市为节点,实行全方位开放战略,构建横贯东西、影响全国的重要经济支撑带,使之成为一个丝路文化交融带、国际交流合作带和城镇产业密集带。(4)环渤海—华北经济支撑带。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沿海综合交通通道和津京—呼包银交通干
山东半岛、辽中南、呼包鄂、宁夏沿线,以京津冀、黄等城市群和主要中心城市为节点,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一条连接东西、带动三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支撑带,引领全国的创新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全面推进实施陆海统筹发展
“十二五”在规划中,国家已经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北起控制、综合管理能力。辽宁省,南至海南省,沿海经过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连接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构成了大“S”型海域经济带
[5]
按主体功能区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与现行按重点区域实施的区域政策和按问题区域实施的
区域政策,属于不同的政策体系,如何协调三个政策体系值得深入研究。二是目前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有关部门对试点示范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考核指标缺乏明确规定,试点示范方案由地方组织编制,更多反映地方的诉求。三是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价值核算推进缓慢,地方政府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滞后,耕地保护和冰川等仍未纳入生态补偿范围,资源价格改革进展不快,生态环境税费制度尚未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任重道远。
因此,应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对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并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实施分类调控。一是建立多层次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规范中央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公开相关信息,加强实施效果评估;同时推进横向生态补偿和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加快建立生态补偿市场机制。二是研究制定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对有关部门政策进行整合,进一步完善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的综合政策体系,打破部门分割。要对现有各部门的各种试点示范进行整合,并将试点示范工作与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统筹考虑。四是建立完善动态监测、管理和评估体系以及差别化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区域补偿政策体系
现有生态补偿是按照专项领域来实施的(如主要集中在森林、草原、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流域、湿地、海洋等生态补偿尚处于起步阶段,耕地、
[6]
土壤、空气污染生态补偿尚未纳入工作范畴)。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补偿范围比较总体来看,
窄。如耕地保护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粮食主产区具有生产粮食产品和生产生态产品的双重功能。空气污染问题实质上也是因为过度的工业生产破坏了完全公共品性质的大气层为所有居民所提供的清洁空气的生态服务价值,却在现行的生态补偿体系中无法得到体现;二是补偿方式单一。我国生态补偿方式是以政府补偿为主导,市场补偿方式发展相对滞后。生态补偿主要是依靠
89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天津滨海新区、河北
沿海经济带、山东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
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大“S”型海域经济带逐步形成。在“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发展的理念,全面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树立包括陆域和海域的大国土观,把海域纳入国土空间开发体系,并将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布局重点逐步向海洋延伸和扩展,对海洋资源进行科学的价值评估和工程核算,做出海洋资源有偿使用的政策安排,整合沿海各省市区的海域发展规划,保证海洋资源的全面保护、合理利用与有序开发。
“十三五”、时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三路径
为保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推动形成,“十三东西联动、陆海统筹、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时期,国家应以主体功能区和特殊问题区为载体,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进一步完善区域补偿政策,同时以创新、信息化为驱动力,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一)深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目前,国家主体功能区制度的综合政策体系还未形成,各项政策分散在各个部门,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一是虽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但至今并未颁布实施细则,各项政策由相关部门掌握,部门分割严重。
市场政府采取财政补贴、行政管制等手段进行的,化的补偿方式,如森林碳汇交易、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等尚未有效启动;三是补偿的价值远远低于开发带来的利益。受限于法律及行政管理能力,我国对生态补偿对象的划分较粗,而由于各地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因此补偿对象所需的机会成
本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补偿方和被补偿方心理预期差异过大,补偿效果较差。
建立区域补偿政策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重点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要重建流域补偿政策体系。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提出,流域开发为国家区域——环渤发展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如京津冀—
——东北一线,主要涵盖海河流域、辽河流域和海—
,“一带一路”黑龙江流域主要沿黄河流域延至西部内陆,长江经济带、珠江经济带更是沿长江、珠江而展开。因此,重建流域补偿政策体系是适应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变化的需要;二是拓展补偿范围,将耕地保护和空气污染治理纳入生态补偿范畴。尽管目前粮食主产区还未被纳入国家生态补偿的范围,但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首先将粮食主产区列入国家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点保护范围,视同规划区域内的禁止开发区给予稳定、可靠的补偿政策支持。将生态补偿问题和大气污染治理结合起来,创新性探索大气环境生态补偿体系的建立。考虑建立区域内部和区际间相结合的补偿机制,按照污染者负担和获益者负担相结合的原则,考虑以设立区域间的专项空气治理资金;严格排污费征收并专款专用于治理空气污染;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排污权交易等方式建立能有效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创新补偿方式,用社会资源置换生态资源。对于禁止开发区来说,牺牲发展机会保护了生态环境,单靠行政性的货币补偿杯水车薪。而重点开发的城镇化地区,由于优质公共资源的过度集中,中心城市人口膨胀和产业集聚加速了资源消耗和环境负外部性影响,导致其形成巨大的生态资源缺口。可以考虑将禁止开发地区生态补偿与优化开发地区的城市功能疏解相结合,通过合理疏解中心城区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以优质公共资源置换生态资源,形成造血型生态补偿。
90
(三)实施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
为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要“分级、坚持分层、分类”的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大城市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资源配置、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的
。“分级、分层”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
,“分级”主要特点是指现有的东、中、西的技术梯;“分层”度是指大、中、小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分类”异则是推进科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即按照科技资源特点分类提升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不是不顾科技创新能力集聚的客观规律,盲目追求科技创新能力的均等化和同质化。要在全国开展创新驱动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技术发达地区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欠发达地区建设研发转化地和落后地区建设市场化生产基地,分类创新、合作分享。科技策源地应发挥技术龙头作用,强化自主创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更大突破;研发转化地要强化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和市场的基础作用,致力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打造研发的创新载体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市场化生产基地要营造开放有序、积极高效的竞争环境,探索创新型市场管理体制,激发市场化的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
从四大板块来看,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对科技的投入规模和强度较大。今后要重点加强原始性科技创新,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科技能力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中部地区利用现有的技术体系,通过技术、设备和工艺的更新,改造传统产业,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循环经济原理,有条件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新型工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加强注意环境保护;东北地区虽然重工业份额较高,但多数城市主导产业并不明晰,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体系不清晰,应该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倾斜发展,实施科教兴城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现代化的基地;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科技的投入较少,并且对科技成果的转化
区域发展“十三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应对
和吸纳能力较弱,今后要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特别是要率,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的规模和力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注重东部科技成果在中部和西部的转化
、吸收、推广现有
技术的集成开发。四大板块错位互补、联动整合,既体现了不同区域在科技创新这条大的链条中的差异化分工,又促进了区域融合协调发展(见图1)。
图1跨区域梯度技术转移示意图
(四)依托信息化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东部沿海改革开放是建立在区位基础上的,地区凭借区位优势,获得了经济先发优势,但先富带动后富的改革目标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区位的劣势,始终难以超越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已经由以区位为主导的局部开放进入以信息化为主导的全面开放新时期,信息技术将抹平区位优势主导的改革开放所造成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依靠信息化驱动实现跨越式绿色发展。在信息资源配置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国家应对中西部地区给予资金、人力和政策倾斜。一是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优化网络结构和布局;二是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中西部地区企业信息化改造,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是支持中西部地区政府、金融、海关、税务、商检等公共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面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服务业。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和向西开放,强化区域合作
和向东开放,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特殊经济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自主创新试验区、重点边境口岸,打造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内陆型开放经济高地,开拓经济“一带一路”发展空间。同时,依托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内外联动,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空间,构建东西联动、全方位的新型开放格局。
参考文献:
[1].北京:经——评价与展望[M]魏后凯.中国区域政策—2011:38-44.济管理出版社,
[2]“十三五”R].研魏后凯等.西部大开发发展思路研究[2014.究报告,
[3]魏后凯等.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现状评R].研究报告,2014.估、指标体系与政策建议[
[4]魏后凯,邬晓霞.“十二五”时期中国区域政策的基本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30-48.架[
[5]李靖宇,何
“S”青.陆海统筹战略取向下的中国大型
J].港口经济,2013(7):5-9.海域经济带创建构想[
[6]徐绍史.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情况的报——2013年4月23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告—
R].研究报告,2013.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
(本文责编:王延芳)
91
范文五:“十三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
2015-09-23 06:2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理论·经济学·聚焦“十三五”规划】
作者: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肖金成、汪阳红
“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的基本特征
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总体缩小,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各地区经济进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的发展阶段,尽管增速有所下降,但大部分地区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支撑了全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从全国31个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东北地区自2013年以后下降。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受国内外环境影响,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至今,东北地区和山西省经济增速下滑明显,这些省份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深加工能力相对薄弱,受需求下降影响较大。一些贫困地区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经济带、城市群经济支撑力明显提高,但要素跨区域流动仍存在障碍。沿海地区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区域,经济总量仍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长江沿岸省份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40%以上,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全国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支撑带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受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劳动力、人才、资本和技术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产权保护、市场体系、市场准入、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制度仍有待健全。
不同层次区域合作不断推进,但区域治理机制有待健全。东中西、跨省市、省内跨市的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广泛开展,合作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区域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合作治理机制不断完善,不同类型区域根据自身发展所处阶段,推动区域合作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探索建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生态补偿等制度;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进一步开展。但在区域合作和治理中仍存在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和权限不清、区域合作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财税体制不完善、政绩考核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特殊类型问题地区得到较大支持,但差别化政策仍有待完善和落实。国家出台了很多针对特殊类型地区的区域政策,但地区间政策攀比竞争加剧,不同地区的政策越来越呈现趋同特征,政策精准性有待提高。
[责任编辑:李贝]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3页
3
1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十三五”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