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世界与中国的能源消耗
立信以诚 财达于通
世界与中国的能源消耗
2010年3月2日
摘要
? 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全球能源消费增速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 ?
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是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发展中国家源消费的提速,与其经济发展与结构重型化有关。通常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衡量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一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
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对能源需求不断提高。虽然能源需求结构在调整,但是,目前的能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较高的能源消费模式,煤炭成为能源消耗的主体还将长期保持。 ?
我国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长的态势将维持。一方面,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与电气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比重提高,生活能源消耗程度提高,推动了能源消费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也助推了我国的能源高消耗的发展模式。此外,国际制造业转移趋势决定了我国承担了相当部分的世界碳排放责任。 ?
中国的能源储量与工业技术水平决定了能源消耗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是,既有的如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相关的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与后者相关的行业其发展或将有超出平均水平的发展。
立信以诚 财达于通
一、世界能源消耗基本状况
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攀升。2008年达到了1.2千万吨原油,是2000年的1.2倍。全球能源消费增速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征。世界经济一共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全球能源消耗的增速的峰谷与此大致吻合。2001年为最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点,全球能源消耗增速只有0.65%,低于2000年2个百分点。但持续经年上行之后,到2004年达到本轮周期的最高点5%。之后有所回落,2007年前基本保持在2.6%左右。2008年因受经济危机影响,全年增速下探为1.8%。
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能源消费的主体。2000年到2009年全球能源消费平均增速为2.5%,发展中国家为5.8%,高出全球水平近4个百分点。其中,发展的亚太为5.4%,相比之下,欧洲只有0.8%。美国只有0.2%。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是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在1999年年均增速为3%,到2008年为5%。亚太地区在1999年为3%,到2008年为4%。随着能源消费速度的加快,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在2000年比重为32%,到2008年上升为42%。亚太地区占全球的比重从28%,2008年为35%。
发展中国家源消费的提速,与其经济发展与结构重型化有关。其结果表现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不断提高。以印度为例,2001年能源弹性消费系数为0.11,到2008年上升为0.68。中国也有一定上升,但是,幅度相对小,2000年为0.4,到2007年为0.6%。
通常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衡量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示的是经济增长带动的能源消耗的增加。数据显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一国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从经济结构看,美国韩国与日本同属发达国家,美国以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其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在2001年-2008年之间平均为0.2,德国制造业更为发达,同期值为0.4,与之相比,韩国的工业化程度、与关键行业的技术水平与能耗控制还落后于德国,同期值相对更高,为0.68。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观察,在重化工业阶段,与工业化完成之后能源消耗弹性系数有显著不同。台湾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与2000年后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0.6、1.08与0.2,分别与其重工业化阶段、电子工业与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以及工业化基本完成阶段相对应。韩国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与20年代后的弹性系数分别为,1.0、0.8、1.2与0.6,显示了类似的特点。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或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客户应全面理解本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2
立信以诚 财达于通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或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客户应全面理解本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3
立信以诚 财达于通
二、中国能源消耗状况
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对能源需求不断提高。2008年中国能源消耗为2002百万吨原油,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为16%。中国能源消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0年平均能耗增速为8.8%,90年代为4.1%,后者较前者多出4个百分点。
能源需求结构在调整中。一次能源消费主要由煤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石油和天然气等构成。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下降到2006年的66%,其他能源比重由26%上升到30%。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提高到9%,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1%提高到50%,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煤炭成为能源消耗的主体还将长期保持。到2050年世界及中国化石能源比重62%及76%。中国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决定了能源供给结构以煤为主。目前的能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较高的能源消费模式。
中国的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在1999年达到了历史底部之后,出现逐步上升之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003年到2005年期间,能源消耗弹性系数高于1。随着能耗控制技术提高与管理的加强,从2005年开始连续下降。2007年达到0.6,2000年以来的均值接近1,与其他国家的能源消耗经济发展的同期水平基本类似。
我国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长的态势将长期保持。首先是,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与电气化的耐用消费品的比重提高,生活能源消耗程度提高,推动了能源消费。其次是,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也助推了我国的能源高消耗的发展模式。最后是,国际制造业转移趋势决定了我国承担了相当部分的世界碳排放责任。2000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126千克煤,到2000年达到了201千克煤,后者是前者的1.6倍。成为推动能耗上升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也助推了我国的能源高消耗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受制于环境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加重了中国经济的能源高消耗的特征。1999~2008年的十年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60%,以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化工为主的等高能耗产业,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近2/3。
最后是,国际制造业转移趋势决定了我国承担了相当部分的世界碳排放责任。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或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客户应全面理解本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4
立信以诚 财达于通
国家,发达国家占据研发、设计、全球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高额利润,消费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出来的实体产品,减少其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中国目前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也相应承担了碳排放的成本。
低碳经济与中国能源消耗的关系。中国的能源储量与工业技术水平决定了能源消耗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在调整能源消耗结构有限的情况下,不仅在于短期内减少化石能源消费,更重要的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因此,发展低碳技术关键在于,一方面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是,既有的如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相关的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与后者相关的行业其发展或将有超出平均水平的发展。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或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客户应全面理解本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5
立信以诚 财达于通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或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客户应全面理解本报告结尾处的免责声明。
6
范文二:中国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
中国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
【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且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使得能源需求具有刚性增长特征。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使得在当前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尤为重要,未来能源的供给能否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已成为目前国内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多
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能源消耗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能源消耗;能源需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前言
1 对中国能源消耗现状的分析
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产出的增长是满足我国国民生存与发展基本需求的必要条件,能源消费作为维持经济系统运行的一项基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活动的强度和满足国民生活需要的能力。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不难看出,近几年我国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尽快使我国经济完成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的转变。
1影响能源消耗的因素
2.1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增长的快车道,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增长迅速。在1979年至2005年GDP增长的9.6%中,有5.3个百分点来自第二产业(工业)的贡献。从三次产业的能源强度(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看,第二产业的能源强度最高。中国工业化取得的成就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对合理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几年,国内已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证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正相关,能
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正向依存。
2.2 总人口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口总量在未来二三十年间仍会以年均增加几百万人口的绝对规模增长。能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总量小于世界水平的特点决定了能源总体供给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能源需求量仍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增加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2.3 交通运输业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机动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严峻的能源形势要求高度重视交通节能降耗已经成为提高整个交通运输业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增 幅、减轻对石油依赖度的一个重要手段。
2.4 能源生产总量
我国能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使得能源供给总量持续提升。社会需求决定社会供给,而社会供给对社会需求起引导作用。所以,能源消耗也在增加。深入了解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状况是研究我国能源结构特征乃至能源供给需求状况的前提,也是制定政策以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理论模型
有关对能源消耗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以下是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增长、总人口、交通运输业和能源供给总量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1数据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2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至2011年的国民经济核算、人口、 能源及运输和邮电的部分数据。总共抽取了14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2数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i——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总人口
——交通工具总数(万辆)
——能源生产总量(万吨标准煤) x1ix2ix3ix4i
ei——残差
3变量y与xi之间关系的散点图
散点图说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能源生产总量与能源消耗总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4以下是SPSS11.5的分析结果
4.1 利用以上14组样本数据得到样本回归函数为:
yi?54578.9?92?一
22.x?9114x0.?6172=0.949 9 4 R1. x?0.00x12031
t: (0.425) (2.453) (-0.571) (-3.651) (13.371) F=3050.873
4.2 回归模型的检验
4.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优度
由方差分析表得,R(多重可决系数)=0.999,R(修正的多重可决系数)=0.999,2一
2
R2非常接近1,说明自变量(Xi)与因变量(Yi)的相关程度很高,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
4.2.2 回归参数(βj)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
从回归结果看,只有总人口(X2)的t统计量小于临界值t(10)=2.2281,说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交通工具总数(X3)、能源生产总量(X4)对能源消耗总量(Y)的影响都是显著的,总人数(X2)对能源消耗总量(Y)的影响不显著。
4.2.3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检验)
F(3,10)=2.73F=3050.873?Fa(3,10)=2.73在显著性水平???%时,临界值a,,说明?
回归方程中所有自变量联合起来对因变量有显著影响。
4.3 利用P值进行决策
在显著性水平为???%时,P=0.000<>
4.4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1 相关系数矩阵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总人口和能源生产总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交通工具总数之间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四个解释变量的Tolerance都小于0.1且VIF都大于10,说明这四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4.4.3消除多重共线性
消除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剔除法、定义新变量法、逐步回归法。这里采用逐步回归法。
SPSS软件最终得:
yi??18646.221?1.164x1?9.983x2?2.566x3 R=0.999 R=0.99 9?2一
2
t: (-3.983) (21.470) (-3.774) (2.639) F=4361.791
此三元回归函数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能源消耗在很大程度上与该国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且成正相关关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能源消费拉动,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通过定性分析可知,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占比偏高,近年来交通能源消耗和生活能源消耗明显提高。从中国能源消耗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可得,中国能源消耗与国家人口数量、GDP和交通工具总数呈显著正相关。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不断加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交通工具总数也在逐渐增多,虽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总人口还是处在正增长水平,因此对能源消耗还在日益增加。要想少消耗能源就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合理配置能源消耗结构,坚持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通过开展煤的洗选加工,推广水煤浆制备新技术,加大煤炭气化研究力度,加强煤炭燃烧过程中的净化,搞好烟气处理等综合技术措施,提高煤炭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生产成中国应当在煤炭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坚持能源优质高效的开发原则。
因为本文并没有对统计模型进行自相关的检验与修正和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所以得到的回归方程还有很大缺陷,有待读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使用了多元回归模型对能源消耗进行分析,能源消耗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对本课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使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佟阿思根,侯俊芝.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能源需求预测.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8年05月. 第
14卷 第3期.
【2】陈兴兴.树立先进理念降低能源消耗. 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一电厂. 2008.No.1
【3】吴国培,吴伟.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
【4】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范文三:英国的能源消耗品
英国的能源消耗品大部分是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其他液体燃料等。尽管英国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特别是电力行业,但2012年化石燃料占英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仍高达86%。
1970年之后,和美国一样,英国在净依赖进口化石能源方面经历了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开始,继国内煤炭补贴被废除和贸易壁垒坍塌后,英国首次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大国。从北海油田进入石油开采后,英国又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主要的原油净出口国。但在2005年之后,英国就从地主被贬为工农,变成原油净进口国。
北海油田产量日益上升也让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降低其对进口天然气的依赖。英国在之后的整整十年时间里是天然气的净出口国。但好景不常在,随着天然气消费陡增、产量下跌,该国从2004年开始又沦落成天然气的净进口国。
需注意的是,即使在2005年后变成了原油净进口国,英国仍然是精炼石油产品的净出口国。但是,英国和欧洲的炼油厂之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包括原油成本走高和出口竞争力减弱等。而横陈在英欧面前的这些挑战要归咎于美国迅速拔地而起的致密油和页岩气生产。美国页岩油气的崛起导致英国和欧洲的炼厂纷纷关门歇业,炼厂设备利用率降低,英国因此在2013年变成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国。
为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英国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规章条例,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产量。规章条例建议,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电力产量比重达到30%。英国政府再生能源计划的核心部分是水力发电,风能发电等。
英国2013年的电力总量中有将近15%来自可再生能源,而风能发电占去其中一大半。英国在离岸风能领域的研究属全球第一。同时英国政府上个月还批准了世界最大的离岸风力农场的建设工程,即英格兰东安格利亚1.2千兆瓦海上风电项目第一期。
随着英国逐渐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化石燃料数量有限,终将有一天会全部耗尽,中东国家因化石能源数量有限而上演着一幕幕的资源抢夺大戏,这都是我们所共知的。加之欧洲正大力敦促世界各国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预计未来英国对原油的需求将逐步减弱。可以来设想下,这些有限的化石燃料未来某一天终于告罄,世界各国届时不得不纷纷效仿英国、转向永不枯竭的可再生能源,那么石油未来的前景又将如何?这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范文四: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
编者按:人类能够惬意地活在世界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会使用火。火让人类开始吃熟食、方便地取暖、也可以用于在危机四伏的早期丛林中抵御袭击。可以说,人类能够成为地球上的顶级动物与火密不可分。火是人类把能量从木材中转化的一种方式。而能量转化如今也是人类生存所必须做的事情。能源提供能量,消耗能源也必然会对人类产生影响,比如:环境。
一、 能源:
既然说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就不能不知道何为能源。
1. 能源的定义:《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何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由此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
1
泉。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
2. 能源的分类:能源主要分为两类——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1)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
(2)二次能源,如:沼气、汽油、柴油、焦炭、煤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3. 能源的开发状况:主要有常规能源比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新能源比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早期、风能。
根据人类的发展,我主要选出四个阶段的主要能源:干木材、煤、石油、天然气(气态石油气)探究它们的规律。对于这四种燃料,不同之处就是使用时的热值。根据公式Q
4 mc-1 容易得知能源效率与热值成正比。它们的热值分别是C干木柴=1.25 10J kg
4-1,对4-1C=2.93 10J kgC=4.522 10J kg于煤煤,对于石油石油,对于气态液化
石油气有C气态液化石油气=5.023 10J kg4-1。我们不难发现,开发年代越短的能源
2热值越大。再看现在的核能,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2
E mc,其中蕴含的能量更是无
穷的。因此能源正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网)
二、一点基础: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引起整个系统长期而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罗伦兹(Edward Norton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于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对于能源消耗也是同样的道理,一点点的增加或
3
者减少就会对环境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三、“碳”的力量:
1.来源:随着十八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突然为平衡的自然碳循环增加了新的因子——含碳的化石能源燃烧。20世纪初,人类有开始燃烧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植物固定的碳素变成的。再加上人口的激增及工业化的扩大,是这些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超过植物和海洋所能吸收的量。据推算,每年约有50~60亿吨的碳由化石
变成二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而且,
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2.影响:“碳”本身并不可怕,但它主
要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及其他含碳
化合物的方式进入空气。一氧化碳的
危害自不必说,而且,它在碳的量中
只是凤毛麟角。有些碳以微小颗粒的
方式进入空气,形成雾霾,也就是人人谈之色变的“PM2.5”。“碳”对人类环境最主要的影响就是来自二氧化碳。从下图的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不断地增
加,而且速度越来越快。这就造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
4
3.温室效应及厄尔尼诺现象:
(1)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中我们学过,所有的带热物体都能以不同的波长放出不同能量的辐射。炽热的太阳发出波长较短的高能辐射,凉爽的地球表面发出波长较长的低能辐射。地球的大气层起着温室玻璃的作用,允许波长较短的太阳辐射穿过,抵达地球表面,但是却能够捕获波长较长的地球的红外辐射热,使地球保持着一种温暖的状态,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温室效应”。大气之所以起到温室效应的作用,是因为大气本身合有大量的温室气体,比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每种气体都有其特有的吸收谱线,是否是温室气体的关键是它能不能强烈的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辐射,如果能那它就是温室气体。是不是温室气体越多越好呢?当然不是。当温室气体过多时,会使地球的平均温度升高,全球气候会因此变暖。全球变暖会有很多危害。比如:?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二氧化碳就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2)厄尔尼诺现象:要弄清这个现象,要先讲讲洋流。所谓洋流,是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式,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三种,按温度又分暖流(从暖处流向冷处,如日本暖流,巴西暖流)、寒流(由冷处流向暖处,如秘鲁寒流,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暖流造成沿岸温度上升,
5
降雨增加;寒流造成沿岸温度降低,降雨减少。说完了洋流,就好解释厄尔尼诺了。所谓“厄尔尼诺”,就是指因温室效应过强,海水升温膨胀,造成的一支异常的暖流。与普通的暖流一样,它有增温增湿作用,而且效果更明显。其对温度的影响会引起沿海地区极度炎热,对降水的影响会造成洪涝灾害。厄尔尼诺有温室效应引起,是温室效应危害的具体表现。
(3)从这方面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即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刻不容缓且益处多多。再来看看前面所说的“蝴蝶效应”。既然一点小小的变化就能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从我们自身做起 ——少使用消耗化石能源的东西,就会对我们的环境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四、核能——双刃利剑
1.发展: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装机容量为 5兆瓦(电)的核电站。英、美等国也相继建成各种类型的核电站。到1960年,有5个国家建成20座核电站,装机容量1279兆瓦(电)。由于核浓缩技术的发展,到1966年,核能发电的成本已低于火力发电的成本。核能发电真正迈入实用阶段。1978年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运行的30兆瓦(电)以上的核电站
反应堆已达200多座,总装机容量已达107776兆瓦(电)。80年代因化石能源短缺日益突出,核能发电的进展更快。到1991年,全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的核电机组为423
6
套,总容量为3.275亿千瓦,其发电量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约16,。
2.原理:核电站是怎样发电的呢,简而言之,它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来加热水使之变成蒸汽。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一般说来,核电站的汽轮发电机及电器设备与普通火电站大同小异,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核电站除了关键设备——核反应堆外,还有许多与之配合的重要设备。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例,它们是主泵,稳压器,蒸汽发生器,安全壳,汽轮发电机和危急冷却系统等。它们在核电站中有各自的特殊功能。
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
14
7N,2He 4178O,1H1 94Be,2He 4126C,0n1
3.对环境影响:
核电站在运行时不能出半点差池。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的核泄漏事故就是最好不过的前车之鉴我们对所有安全措施的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严守
都只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近似的而非彻底的安全。核电站
7
自身潜在的
高危特性是不能允许操作人员有丝毫失误的,因此也就预示着核电站
隐含了不可避免的危险。核物质高强度的放射性对人体和环境的毁灭
性不用赘论了。核能从经济的角度上讲也并非完全可行。人们不了解
的是,建一座核电站相对容易,拆除它却要花费数倍乃至十数倍于建造的费用。拆除核电站
要将整座核电站用特殊的工具切割
成一块一块的小砖头,然后一块一
块地用特殊仪器检测,未发现含有
过量核辐射的才可以运走。若发现
其含有超量核辐射的则要按核废料
处理。提到核废料,极少有人知道
它处理的难度,这也是造成公众对
核电站抱无所谓态度的主要原因。
核废料不同于废电池,统一收集密闭封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核废料中不能被完全用尽的核物质仍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具有残留时间长、毒性剧烈的特点。核废料即使贮存过百万年,其残留物质中的核辐射剂量仍能超过允许剂量的一千万倍以上,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比起核电站
8
的运转来,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特性,必将给核废料的安全贮存带来难以预测、不可避免的破坏。基于此,许多原来率先建造核电站的国家正在考虑停建缓建核电站。国外一些专家也呼吁人类在对核能的使用上要慎之又慎。因为核技术不仅是用于军事上才会威胁到人类安全,核技术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图片所示为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五、总结:
本文主要从当今最主要的两种能源——化石能源、核能源论述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十分惊讶地发现,消耗能源终究是有危害的。它也许就像是慢性病,挥之不去,又慢慢地吞噬着你的生命;它也许又像是急性发作,在瞬间击倒你,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当然,我们不可能再次回到农耕时代,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可能节约能源,等待未来的科学解决能源消耗与环境间的矛盾。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9
范文五:产品综合能源消耗和产值能源消耗指标的计算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589—2008 代替 GB/T2589—1990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eneral principles for calculation of total production energy consumption
2008-02-03 发布 2008-06-01 实施前言 本标准代替 GB/T 2589—1990《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本标准与 GB/T 2589—1990 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修改了格式; ——更新了引用标准; ——增加了术语; ——进一步细化了能源种类; ——修改了综合能耗的分类; ——简化了计算公式; ——增加了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A 和附录 B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换进保护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标准一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技能监察信息网。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秀莲、李爱仙、陈海红、辛定国、张管生、郑彬。 本表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2589—1981;GB 2589—1990。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能耗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用能单位能源消耗指标的核算和管理。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耗能工质 energy-consumed medium 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作为原料使用、也不进入产品,在生产或制取时需要直接消耗能源的工作物质。3.2 能量的当量值 energy calorific value 按照物理学电热当量、热功当量、电功当量换算的各种能源所含实际能量。按国际单位制,折算系数为 1。3.3 能量的等价值 energy equivalent value 生产单位数量的二次能源或耗能工质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折算成一次能源的能量。3.4 用能单位 energy consumption unit 具有确定边界的耗能单位。3.5 综合能耗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用能单位的统计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 对企业,综合能耗是指统计报告期内,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的综合能耗总和。企业中主要生产系统的能耗量应以实测为准。3.6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for unit
ouput value 统计报告期内,综合能耗与期内用能单位总产值或工业增加值的比值。3.7 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for unit output value
统计报告期内,用能单位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综合能耗与同期该合格产品产量(工作量、服务量)的比值。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简称单位产品综合能耗。 注:产品是指合格的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对某些以工作量或原材料加工量为考核能耗对象的企业,其单位工作量、单位原材料加工量的综合能耗的概念也包括在本定义之内。3.8 产品单位产量可比综合能耗 comparabl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for unit outpitof prooduct 为在同行业中实现相同最终产品能耗可比,对影响产品能耗的各种因素加以修正所计算出来的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4 综合能耗计算的能源种类和计算范围4.1 能源种类4.1.1 综合能耗计算的能源指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包括: 一次能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二次能源,主要包括洗精煤、其他洗煤、型煤、焦炭、焦炉煤气、其他煤气、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其他
石油制品、其他焦化制品、热力、电力等。4.1.2 耗能工质消耗的能源也属于综合能耗计算种类。耗能工质主要包括新水、软化水、压缩空气、氧气、氮气、氦气、乙炔、电石等。4.1.3 综合能耗计算包括的能源种类,应满足填报国家能源统计报表的要求。各种能源不得重计、漏计。能源的计量应符合 GB 17167 的要求。4.2 计算范围 指用能单位生产活动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对企业,包括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用能以及用作原料的能源。 能源及耗能工质在用能单位内部储存、转换及分配供应(包括外销)中的损耗,也应计入综合能耗。5 综合能耗的分类与计算方法5.1 综合能耗分类 综合能耗分为四种,即综合能耗、单位产值综合能耗、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产品单位产量可比综合能耗。5.2 综合能耗的计算5.2.1 综合能耗的计算 综合能耗的计算按式(1)计算: E ?
(ei×pi)…………………(1) 式中: E——综合能耗; n——消耗的能源品种数; ei——生产和服务活动中消耗的第 i 种能源实物量; pi——第 i 种能源的折算系数,按能量的当量值或能源等价值折算。5.2.2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的计算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按式(2)计算: eg E/G …………………………(2) 式中: eg——单位产值综合能耗; G——统计报告期内产出的总产值或增加值。5.2.3 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的计算 某种产品(或服务)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按式(3)计算: ej Ej / Pj ………………………(3) 式中: ej——第 j 种产品单位产量综合能耗; Ej——第 j 种产品的综合能耗; Pj——第 j 种产品合格产品的产量。 对同时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应按每种产品实际耗能量计算;在无法分别对每种产品进行计算时,折算成标准产品统一计算,或按产量与能耗量的比例分摊计算。5.2.4 产品单位产量可比综合能耗的计算 产品单位产量可比综合能耗只适用于同行业内部对产品能耗的相互比较之用,计算方法应在专业中和相关的能耗计算办法中,由各专业主管部门予以具体规定。6 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原则6.1 计算综合能耗时,各种能源折算为一次能源的单位为标准煤当量。6.2 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燃料能源应以其低(位)发热量为计算基础折算为标准煤量。低(位)发热量等于 29 307 千焦(kJ)的燃料,称为 1 千克标准煤(1 kgce)。6.3 用能单位外购的能源和耗能工质,其能源折算系数可参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用能单位自产的能源和耗能工质所消耗的能源,其能源折算系数可根据实际投入产出自行计算。6.4 当无法获得各种燃料能源的低(位)发热量实测值和单位耗能工质的耗能量时,可参照附录 A和附录 B。《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能源名称 平均低位发热量 折标准煤系数 原煤 20 908 kJ/kg(5 000 kcal/kg) 0.714 3 kgce/kg 洗精煤 26 344 kJ/kg(6 300 kcal/kg) 0.900 0 kgce/kg 洗中煤 8 363 kJ/kg(2 000 kcal/kg) 0.285 7 kgce/kg其它洗煤 8 363 kJ/kg , 12 545 kJ/kg 煤泥 0.2857 kgce/kg - 0.4286 kgce/kg (2 000 kcal/kg , 3 000 kcal/kg) 焦炭 28 435 kJ/kg(6 800 kcal/kg) 0.971 4 kgce/kg 原油 41 816 kJ/kg(10 000 kcal/kg) 1.428 6 kgce/kg 燃料油 41 816 kJ/kg(10 000 kcal/kg) 1.428 6 kgce/kg 汽油 43 070 kJ/kg(10 300 kcal/kg) 1.471 4 kgce/kg 煤油 43 070 kJ/kg(10 300 kcal/kg) 1.471 4 kgce/kg 柴油 42 652 kJ/kg(10 200 kcal/kg) 1.457 1 kgce/kg 煤焦油 33 453 kJ/kg(8 000 kcal/kg) 1.142 9 kgce/kg 渣油 41 816 kJ/kg(10 000 kcal/kg) 1.428 6 kgce/kg 液化石油气 50 179 kJ/kg(12 000 kcal/kg) 1.714 3 kgce/kg 炼厂干气 46 055 kJ/kg(11 000 kcal/kg) 1.571 4 kgce/kg 油田天然气 38 931 kJ/m3(9 310 kcal/m3) 1.330
0 kgce/m3 气田天然气 35 544 kJ/m3(8 500 kcal/m3) 1.214 3 kgce/m3 14 636 kJ/m3 , 16 726 kJ/m3 煤矿瓦斯气 0.5000 kgce/m3,0.5714 kgce/m3 (3 500 kcal/m3 , 4 000 kcal/m3) 16 726 kJ/m3 , 17 981 kJ/m3 焦炉煤气 0.5714 kgce/m3,0.6143 kgce/m3 (4 000 kcal/m3 , 4 300 kcal/m3) 高炉煤气 3 763 kJ/m3 0.128 6 kgce/m3其 a)发生炉煤气 5 227 kJ/kg(1 250 kcal/ m3) 0.178 6 kgce/ m3他 b)重油催化裂解煤 19 235 kJ/kg(4 600 kcal/ m3) 0.657 1 kgce/ m3 煤气气 c)重油热裂解煤 35 544 kJ/kg(8 500 kcal/ m3) 1.214 3 kgce/ m3 气 d)焦炭制气 16 308 kJ/kg(3 900 kcal/ m3) 0.557 1 kgce/ m3 e)压力气化煤气 15 054 kJ/kg(3 600 kcal/ m3) 0.514 3 kgce/ m3 f)水煤气 10 454 kJ/kg(2 500 kcal/ m3) 0.357 1 kgce/ m3 粗苯 41 816 kJ/kg(10 000 kcal/kg) 1.428 6 kgce/kg 热力(当量值) — 0.034 12 kgce/MJ 电力(当量值) 3 600 kJ/(kWh)860 kcal/(kWh) 0.122 9 kgce/(kWh) 电力(等价值) 按当年火电发电标准煤耗计算 蒸汽(低压) 3 763 MJ/t(900 Mcal/t) 0.128 6 kgce/kg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 品 种 单位耗能工质耗能量 折标准煤系数 新水 2.51 MJ/t(600 kcal/t) 0.085 7 kgce/t 软水 14.23 MJ/t(3 400 kcal/t) 0.485 7 kgce/t 除氧水 28.45 MJ/t(6 800 kcal/t) 0.971 4 kgce/t 压缩空气 1.17 MJ/m3(280 kcal/ m3) 0.040 0 kgce/ m3 鼓风 0.88 MJ/m3 (210 kcal/ m3) 0.030 0 kgce/ m3 氧气 11.72 MJ/m3(2 800 kcal/ m3) 0.400 0 kgce/ m3 氮气(做副产品时) 11.72 MJ/m3(2 800 kcal/ m3) 0.400 0 kgce/ m3 氮气(做主产品时) 19.66 MJ/m3(4 700 kcal/ m3) 0.671 4 kgce/ m3 二氧化碳气 6.28 MJ/m3(1 500 kcal/t) 0.214 3 kgce/ m3 乙炔 243.67 MJ/ m3 8.314 3 kgce/ m3 电石 60.92 MJ/kg 2.078 6 kgce/kg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世界与中国的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