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学院:农学院 专业:植物保护 班级:111姓名:胡欣平
摘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南方水稻生产中一种新发的病毒病,近年来发病面积逐年扩大、加重,受害后水稻一般减产20%-30%,严重田块大50%-80%,本文该病发病症状、规律、特点、防治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南方水稻 黑条矮缩病 发病症状 发病规律、损失 防治技术
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化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数为害广泛;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性;仅少数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残体中保持活性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少数植物病毒可在昆虫活体内存活或增殖。 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组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使植物周身发病。[1]
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现与命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斐济病毒属(Fijivirus eoviridae),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 该病毒于2001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在广东省首次发现。该症状似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但与RBSDV存在明显的差异。2004年报道新株系,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2009年全国已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明确发生,发生面积约500万亩,失收面积10万亩。201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命名已被确认。[2] 水稻发病后典型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叶背及茎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蜡白色,后变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剑叶或上部叶片可见凹凸的皱折,一蔸中有1根或几根稻株比健株矮1/3左右,半全穗。
1、典型症状
(1)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 (2)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2、秧苗期症状
病株颜色深绿,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小而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及正常株的1/3),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3、分蘖期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4、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实粒少、粒重轻,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3]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俗称“矮稻”,是由灰飞虱为传播介体昆虫的一种病毒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可以为害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粟、稗草、看麦娘和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初现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具体表现为:苗期发病 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 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 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4]
1、典型症状
俗称“矮稻”。主要症状表现为分蘖增加,叶片短阔、僵直,叶色深绿,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现初蜡白色,后变褐色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症状略有差异。苗期发病 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宽、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蘖期发病 新生分蘖先显症,主茎和早期分蘖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缩藏于叶鞘内。拔节期发病剑叶短阔,穗颈短缩,结实率低。叶背和茎秆上有短条状瘤突。
2、病原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称稻黑条矮缩病毒,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病毒粒子为等径对称的球状多面体,大小75-80nm。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三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0000-10000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天。
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区别
四、发生规律与危害 发生规律:病毒初侵染主要为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为主(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黑条矮缩病在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白背飞虱在湖北一年发生5代,分别于4月下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10日上旬至下旬。[5]
白背飞虱获毒时间为30分钟,传毒时间为15分钟,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小
麦、再生苗、杂草等也可成为初侵染源。春季主要是迁入带毒白背飞虱取食早稻、玉米或杂草传毒,迁入带毒白背飞虱或本地白背飞虱取食带毒寄主再传毒至玉米、中稻、晚稻秧田及本田。
病毒主要在小麦、禾本科杂草病株上越冬,田间病毒通过玉米(杂草)、早稻—中稻—晚稻—小麦(杂草)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高效传毒介体(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白背飞虱在病株上为害,立即就会染上病毒,当带毒的飞虱转到健株为害时,就把病毒传给了健株。
1、传毒媒介和传毒
(1)传毒媒介:主要白背飞虱;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白背飞虱获毒时间为30min;传毒为15min。 (2)传毒:病毒初侵染源以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再生苗、杂草等)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6]
2、田间发病特点
⑴、病害逐年加重;
⑵、晚季稻发病重于早季稻;
⑶、育秧移栽天发病重于直播;
⑷、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
⑸、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主要取决于苗期带毒白背飞虱的迁入量; ⑹、病害普遍分布,但仅部分地区严重发生;
⑺、病区田间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7]
3、易感病时期和产量损失
水稻、玉米感病期主要在分蘖以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拨节后不易感病。水稻苗期至分蘖前感染发病后基本绝收,拨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20%—30%。根据发病田经济性状调查;株高、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正常稻分别为135厘米、413.5粒、347.5粒、84%,轻病株为130厘米、233.5粒、183粒、78.37%,重病株为123厘米、126粒、9粒、7.14%,严重的包茎穗为98厘米、87粒、2.5粒、2.87%。该病前期不易发现,一但发现之日也就是成灾之日,则无有效药剂防治,可造成
水稻减产20%—80%,严重田块绝收。有的植株表现为一丛中有1根或几根稻株比健慷株矮1\3左右。[8]
4、田间调查内容和方法
(1)大田虫口密度调查。在中、晚稻穗期各调查1次。按不同移栽期,选择有代表性田5块,每块田随机取样5点,每点查20丛,调查虫口密度。
(2)成虫消长调查。结合其它害虫灯诱调查,进行灰飞虱灯下成虫消长调查,逐日记载灯下诱到的灰飞虱数量。
(3)发生情况调查。在中、晚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稳定期(齐穗期),对不同类型田、不同品种田分别调查。采用从田边到田内直线取样,每块田查500丛,分别计数发病丛数、发病株数,计算病丛率、病株率。
当前要做好晚稻发病情况普查,明确大面积发生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重发区作好冬前防控。
五、综合防控措施
防控策略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技术措施,通过“治虫”达到“防病” 的目的。关键是“治虱防矮”。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并辅以其他措施,切实做好如下防控工作。[9]
1、指导思想
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加强病虫监测预警,落实属地管理工作职责,加强宣传和培训,科学分类指导防控,强化专业统防统治,提升防控能力,提高防治效果,扎实推进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安全。
2、工作目标
白背飞虱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防治处置率达95%以上,防治效果达90%以上;历史发生区白背飞虱防治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
3、工作任务
各县(市、区)设立监测点,实时监测白背飞虱发生动态,做好系统调查,及时采集白背飞虱送检,掌握白背飞虱带毒率以及秧田、本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重点抓好晚稻秧田的避虫防护及本田白背飞虱的防治工作,及时销毁感病植株并补充健壮禾苗。[10]
4、强化宣传培训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新发生的水稻病毒病,农民对其症状识别和发生危害特点不了解,大田发生后都认为是种子引起的病害或系杂种。为了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当地农业部门应加强农民技术员培训,宣传普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识别、发生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技术。[11-1]
六、技术措施
1、监测预警
(1)监测白背飞虱越冬虫源。利用白背飞虱成虫喜欢在玉米取食存活繁殖,且玉米对该病毒反应敏感、易于调查等特点,建立冬季玉米病虫观察圃。
(2)监测白背飞虱带毒情况。认真做好冬种玉米、稻田灯诱和大田普查白背飞虱,监测白背飞虱带毒率。三是重点监测秧田及本田早期病害发生。调查4叶期以后的秧田和本田早期疑似病株,并及时采样送检(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叶色深绿,叶片僵直短小,植株矮化,丛生、根系褐化,基部节位有倒生须根,茎部有瘤突等)。[12]
2、农业防治
(1)、推行集中育秧,统一病虫防治管理,秧田应远离感病稻田,培育无病壮秧。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育秧期覆盖40目防虫网,能较好的阻止白背飞虱迁入到秧苗上刺吸传毒。防虫网同时还具有防止老鼠、小鸟损害吃食种子、防高温、防大雨冲刷等优点,是农民夏季播种的好帮手,值得大力推广应用。[11-2]
(2)、选育抗(耐)病品种,应注意避免种植本地区上年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品种。
(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地区,应适当加大播种量,合理密植,或预留备用苗,以备水稻分蘖期田间发病时可以“蘖补苗” 确保基本苗。
(4)秧田避虫。秧田应远离感病稻田和玉米田;采用防虫网覆盖保护或集中保护育秧。
(5)健身栽培。水稻田翻耕犁耙减轻病虫源技术,适时播种,培养无病虫壮秧;合理密植,历史发生区适当加大播种量,移栽时剔除疑似病株,田间发现感病植株要及时拔除或踩入你种,减少本田毒源,重病田要及时翻耕改种;及时排水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虫抗病能力,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发生的生态环境,减轻病虫为害。
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本着治早、速效与持效的原则。
防治飞虱可选用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噻嗪酮、醚菊酯、吡蚜酮、30%呋喃丹颗粒剂等药剂,用药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施药要讲求方法,做到喷湿喷透确保防治效果,不能长期单一使用一种农药,要交替用药或复混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同时要注意用药安全。为了提高防控效果,最好是做到统防统治,确保大区域内有效防控。[13]
(1)种子处理。在水稻播种时实行药剂浸种或拌种,减轻白背飞虱的危害。浸种浓度为10%优质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h;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kg(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2)秧田期要施药二次。即秧苗一叶一心药喷1次,第二次在抛栽前3-5天,喷施“送嫁药”,施药时秧田附近杂草必须同时施药。药剂可用25%吡蚜酮8克,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每亩用药液30公斤。或亩用10%吡虫啉10—20克,兑水50—60公斤加病毒A 800倍液喷施。
(3)、大田防治。在拔节期前,如遇白背飞虱迁入峰,且带毒率高,选用噻嗪酮、吡蚜酮、醚菊酯、吡虫啉等药剂防治。
4、因地制宜,抓好“治虱防矮”。
早稻本田初期防治二化螟是用药兼治白背飞虱;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期挑治飞虱,主要对象田为飞虱虫量较大的早稻田、一季稻秧田;6月下旬至7月初,3代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生发期,对所有重病区早稻田用药普防1-2次,努力压低白背飞虱在迁移到晚稻秧田。
5、物理防治
(1)、清除杂草。用除草剂或人工清除的办法对秧田及大田边的杂草进行清除,减少飞虱的寄主和毒源。
(2)、推广防虫网覆盖育秧。即播种后用40目聚乙烯防虫网全程覆盖秧田,阻止稻飞虱迁到秧苗上传毒为害。
(3)、及时拔除病株。对发病秧田,要及时剔除病株,并集中进埋入泥中,移栽时适当增加基本苗。对大田发病率2%~20%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踩入泥中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蘖补苗。对重病田及时翻耕改种,以减少损失。[14] 6、应急补救措施。
田间发现感病植株后,要及时拔除或踩入泥中,减少田间毒源,减少二次传毒,并从健株上掰蘖补苗。对已经发病的田块,要及时排水晒田,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防止因防治失时、漏治或用药不当而造成重大损失,对漏防、未防和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田块,要及时补防。
充分发挥专业统防统治的引领作用,带动广大农户开展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控,提高治虫防病技术到位率和防治处置率。加强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大力扶持和组建一批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专业化应急防治队伍。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356556.htm 植物病毒病
[2] http://www.doc88.com/p-975874175721.html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诊断识别及防控技术
[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及其防治 郭水木
[4] http://baike.so.com/doc/6015962.html 水稻黑条矮缩病
[5]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379823024.aspx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及防控技术
[6]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 刘杰 韩文胜 刘超 单臻 王伟
[7 ]邹建平 宁子明 隆回县南方水稻矮缩病的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控对策
[8] 鲁运江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及防控技术
[9] 湖南省2013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方案 湖南 农业科学:下半月 2013年4期
[10 ]刘杰、韩文胜等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技术 湖北植保 2014年1期(27-28)
[11-1] 许国太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11-2] 许国太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12] 汪建沃 湖南提早部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
[13 ]周圣河 周宁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14] 岑永焯 吴明河 江全昌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性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范文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摘要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是由我国首先发现鉴定和命名的危害农作物的病毒新种,属于斐济病毒属(Fijivirus? eoviridae),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 该病毒于2001年由华南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在广东省首次发现,2008年被正式鉴定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2009年全国已有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海南、浙江、福建、湖北和安徽9个水稻主产省(区)明确发生,发生面积约500万亩,失收面积10万亩。
为害水稻症状???? 水稻发病后典型表现为植株矮缩、叶色深绿、叶背及茎秆出现条状乳白色或蜡白色,后变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蘖及茎节部倒生气须根、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剑叶或上部叶片可见凹凸的皱折,一蔸中有1根或几根稻株比健株矮1/3左右,半全穗。
1、典型症状
(1)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
(2)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 mm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2、秧苗期症状
病株颜色深绿,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小而僵直、浓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黑褐色。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植株矮小(不及正常株的1/3),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3、分蘖期症状
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茎及早生分蘖尚能抽穗,但穗头难以结实,或包穗,或穗小,似侏儒病。
4、抽穗期症状
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实粒少、粒重轻,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皱褶;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
发生规律与危害?? 1、传毒媒介和传毒
(1)传毒媒介:主要白背飞虱;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白背飞虱获毒时间为30min;传毒为15min。
(2)传毒:病毒初侵染源以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为主,冬后带毒寄主(如田间再生苗、杂草等)也可成为初侵染源;带(获)毒白背飞虱取食寄主植物即可传毒。
2、易感病时期和产量损失
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蘖前的苗期(秧苗期和本田初期),拔节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为秧(苗)的2~6叶期。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在30~10%。
3、田间发生特点
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重;中晚稻发病重于早稻;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田块间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病害普遍分布,但仅部分地区严重发生;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4、调查内容和方法
(1)大田虫口密度调查。在中、晚稻穗期各调查1次。按不同移栽期,选择有代表性田5块,每块田随机取样5点,每点查20丛,调查虫口密度。
(2)成虫消长调查。结合其它害虫灯诱调查,进行灰飞虱灯下成虫消长调查,逐日记载灯下诱到的灰飞虱数量。
(3)发生情况调查。在中、晚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稳定期(齐穗期),对不同类型田、不同品种田分别调查。采用从田边到田内直线取样,每块田查500丛,分别计数发病丛数、发病株数,计算病丛率、病株率。
当前要做好晚稻发病情况普查,明确大面积发生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重发区作好冬前防控。
综合防控措施关键是“治虱防矮”。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传毒媒介白背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控制病毒传播,并辅以其他措施,达到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目的
1、指导思想
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加强病虫监测预警,落实属地管理工作职责,加强宣传和培训,科学分类指导防控,强化专业统防统治,提升防控能力,提高防治效果,扎实推进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确保我市粮食生产安全。
2、工作目标
白背飞虱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防治处置率达95%以上,防治效果达90%以上;历史发生区白背飞虱防治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危害造成水稻产量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
3、工作任务
1、各县(市、区)设立监测点,实时监测白背飞虱发生动态,做好系统调查,及时采集白背飞虱送检,掌握白背飞虱带毒率以及秧田、本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重点抓好晚稻秧田的避虫防护及本田白背飞虱的防治工作,及时销毁感病植株并补充健壮禾苗。
技术措施1、监测预警
(1)监测白背飞虱越冬虫源。利用白背飞虱成虫喜欢在玉米取食存活繁殖,且玉米对该病毒反应敏感、易于调查等特点,建立冬季玉米病虫观察圃。
(2)监测白背飞虱带毒情况。认真做好冬种玉米、稻田灯诱和大田普查白背飞虱,监测白背飞虱带毒率。三是重点监测秧田及本田早期病害发生。调查4叶期以后的秧田和本田早期疑似病株,并及时采样送检(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叶色深绿,叶片僵直短小,植株矮化,丛生、根系褐化,基部节位有倒生须根,茎部有瘤突等)。
2、科学防控
采取“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的“治虫防病”策略,重点抓好秧田和本田分蘖期之前白背飞虱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1)种子处理。在水稻播种时实行药剂浸种或拌种,减轻白背飞虱的危害。浸种浓度为10%优质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h;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kg(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2)秧田避虫。秧田应远离感病稻田和玉米田;采用防虫网覆盖保护或集中保护育秧。
(3)健身栽培。水稻田翻耕犁耙减轻病虫源技术,适时播种,培养无病虫壮秧;合理密植,历史发生区适当加大播种量,移栽时剔除疑似病株,田间发现感病植株要及时拔除或踩入你种,减少本田毒源,并从健株上掰蘖补苗,重病田要及时翻耕改种;及时排水晒田,避免重施偏施氮肥等,创造不利于白背飞虱发生的生态环境,减轻病虫为害。
(4)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应本着治早、速效与持效的原则。
1〉、秧苗防治。在秧苗一针一叶期用噻嗪酮或吡蚜酮兑水喷雾;在移栽时实行带药移栽,施“送嫁药”或移栽时浸秧。
2〉、大田防治。在拔节期前,如遇白背飞虱迁入峰,且带毒率高,选用噻嗪酮、吡蚜酮、醚菊酯、吡虫啉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
3、统防统治
充分发挥专业统防统治的引领作用,带动广大农户开展群防群治和联防联控,提高治虫防病技术到位率和防治处置率。加强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大力扶持和组建一批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专业化应急防治队伍。
4、宣传培训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
(1)结合种子销售,发放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宣传资料,并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宣传车、报纸、村村张贴资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普及白背飞虱传毒知识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预防技术,提高农民的防治水平。
(2)大力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及时发布白背飞虱的防控信息,加强防控技术现场指导,确保防控技术落实到实处。
范文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要想收成好 请您找中保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活动,技术资料之: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特点:
1:南方黑条矮缩病主要是白背飞虱传播;
2:苗期2-6叶期易感染,潜伏期2-4个星期;
3:发病叶色浓绿,叶片凹凸不平,节部有倒生
根;苗期心叶生长缓慢,叶片短小,分蘖期病
株分蘖增多丛生,叶尖略有扭曲畸形,抽穗期
抽穗迟而小、实粒少、粒重轻,半包在叶鞘里;
4:对产量影响大,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
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因
侵染时期先后造成损失在30~10%。
主要传播介体
1、迁飞性害虫
2、持久性传毒 终身性传毒
3、单季稻或晚稻秧田、本田内频繁传毒
防治措施:
采取“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的“治虫防病”策
略,重点抓好秧田和本田分蘖期之前白背飞虱的预防和
控制工作。
1:种子处理:10%吡虫啉+克毒宝300-500液浸种12
小时;
2:水稻秧苗二叶一心时使用克毒宝15g+虱鸟25g兑水
15kg均匀喷雾,移栽前3天重复使用一次,预防效果
可达98%以上;秧苗期没有防治的移栽后7-10天使用
克毒宝25g+虱鸟25g兑水15kg均匀喷雾
3:植株感病在田间表现症状初期,使用克毒宝30g+虱
鸟25g+喷旺25g兑水15kg喷雾,5天后重复一次,
4:使用克毒宝不但能有效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内含专利产品细胞分裂素还能促进水稻增产50-150斤。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厂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传真:(010)62890541 电话:(010)62895463 E-mail:zhongbao_ny@sina.com 网址:
http://www.zhongbaony.com
范文四: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方案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方案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当前水稻生产的重大灾害性病,2009年全县发病面积2000-5000亩,损失率在10-30%,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感染发生的病毒病,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不断改变、毒源地的不断扩大、灰飞虱种群数量的快速上升、灰飞虱带毒率的提高和传毒能力的增强、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冬春气温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发病流行频率与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对粮食生产安全与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大面积流行危害,确保2010年我县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一、2010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趋势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通过媒介白背飞虱、灰飞虱吸毒获毒带毒传毒感染发生的难以控制的病毒病。从我县来看,其发病流行甚至暴发成灾与否主要取决于白背飞虱、灰飞虱种群数量与白背飞虱、灰飞虱带毒率高低。根据分析:一是白背飞虱种群迁入基数较大。;二是病区杂草(看麦娘)发病率高。三是预计白背飞虱、灰飞虱带毒率高,为高带毒率年份。预测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无论在发病面积和发病程度都将超过2009年,在部分地区将有大暴发大流行趋势,预测其流行区发病率将达20%-50%,高的将达80%以上。预计全县发病面积将达1-2万亩。若不加以有效防控,直接产量损失将达3000吨以上。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
病发生趋势严峻,防控任务艰巨。
二、目标和任务
(一)防治目标
通过早监测、早预报、早宣传、早准备、早发动、早预防、早落实等一系列措施,坚持治前作(包括荒田)保后作、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狠抓以农业预防为基础、健身栽培为保障、药剂治虱防矮为重点、因急掰蘖为补救的综合防治措施落实,力争将为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确保全县水稻生产安全。
(二)防治任务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通过媒介白背飞虱、灰飞虱传毒发生的病毒病,可采取切断毒链、综合防控的策略进行防范。根据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趋势和控制其流行危害的要求,一是各乡镇以村为单位,各村选择秧田要集中连片,做到群防群控和统防统治;二是加大预防措施落实,要通过宣传发动,狠抓种子消毒处理、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插种密度,严防秧苗嫩绿贪青招致灰飞虱传毒侵染;三是加大治虱防矮力度,严格将传毒灰飞虱控制在防治指标以内。
三、防治对策
根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在抓好农业防治、健身栽培防病的基础上,药剂防治应采取以“治前茬,保后茬”为主的治虱防病措施,即治草保稻、治秧田保大田,把传毒媒介—灰飞虱消灭在传病之前。通过示范区建设展示南方水稻
黑条矮缩病综合治理技术,完善综合治理体系,带动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确保全年防治目标的实现。
(一)技术措施
1、抓好病虫监测关
植保站认真做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监测预报工作。要抓好以下三条:一是执行白背飞虱、灰飞虱测报调查规范,认真做好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及时掌握发生动态,并做好灰飞虱带毒率测定;二是准确掌握白背飞虱、灰飞虱发生消长动态,结合带毒率情况分析,及时发布预报和防治警报;三是及时向政府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通报白背飞虱、灰飞虱(病害)发生情况,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抓好种子处理关
因地制宜做好布局,尽量做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草荒田,阻断灰飞虱传播发病;选用抗(耐)病良种如安Ⅱ优318、协优963、Ⅱ优914、汕优63等优良组合;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看麦娘、稗草和马唐等寄主杂草,特别在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水稻播种前及时做好秧田四周的杂草和荒板田的灰飞虱防治,阻断媒介昆虫在上下季作物、不同熟期之间和杂草之间的迁移传病的基础上,狠抓种子吡虫啉消毒浸种和拌种处理。在种子催芽露白后进行拌种,其方法: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2公斤(以干种子计重)种子即可播种。
3、抓好秧苗防病关
秧苗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受毒侵染的关键期。抓好秧苗期健身防病是防控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侵染的重要措施。一是避免在病源地附近培育秧苗。秧田应尽量选择远离重病田,提倡秧田集中连片培育秧苗。做到不将有病秧苗运到无病区,以防人为扩散毒源;二是适当提高种子播种量。杂交稻在病区每亩大田在常规用种量基础上适当增加用种量150-300克,以利减轻秧苗相对侵染机率;三是加强秧苗期管理。秧苗期应合理平衡施肥,切不可氮肥过头,严控秧苗过嫩过绿,否则易招诱灰飞虱传毒发病。在重病区,应认真处理好强化栽培与保健防矮的关系,秧苗不能培育过旺,其密度不能过稀,以减少传毒侵染机率。
4、抓好健身栽培关
加强冬闲田杂草防除,适当提高杂交水稻插种株数和插种密度,有利提高群体防病能力。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毒病,单株插一旦发病则成丛矮缩。在重病区适当提高插种株数和插种密度,或改单株插为双株插以减少相对侵染机率,减轻传毒侵染发病,以利达到健身防病目的。
5、抓好药剂治虱防矮关
(1)策略性防治。凡见有杂草发病或荒草田见有灰飞虱的,应做好田边杂草和荒草田灰飞虱全面药剂防治,在水稻播种前应做好田间的化学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尽量减少传毒来源。
(2)防治适期和防治指标。杂交水稻秧苗3-7叶期是灰飞虱的传毒关键期。秧苗期3-7叶期和大田初期是治虱防矮的主要适期,
凡在适期内带毒灰飞虱每1m2 有1.5只或大田初期每丛0.2只,应立即做好药剂防治。
(3)药剂防治技术。一是改进选用对口药剂。据试验测定,扑虱灵和部分低含量吡虫啉对灰飞虱防效不理想,应提倡选用高质量击倒力强的25%速灭威和高含量吡虫啉进行治虱防矮;二是改进施药适期。确立以秧苗3-6叶期为重点、大田初期为补充的防治适期,在这一适期内应持续做好灰飞虱第2、3代成若虫盛发前的防治。这是能否控制住发病流行的重点关键时期;三是改进药剂使用剂量。为了提高对灰飞虱的快速击倒防治效果,应增加有效剂量,应从每亩用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250g提高到300g或高含量吡虫啉从1-2g提高到2.5-3g并加40%稻瘟净100ml;四是改进防治次数。在发病流行区应加大防治次数,凡每次防治后其残存虫量仍达到防治指标的须继续防治;五是改进防治区域。为了控制发病流行,应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群防连治,做到统一时间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有效控制。
6、抓好因急补救措施
及时掰蘖补栽是因急补救的重要措施,即在杂交水稻移栽后20天内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而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边,并适当加施速效肥,可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其它照常管理。在已见较重发病的情况下如此措施具有良好的除病保产效应。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为切实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的领导,成立由县农业局局长任组长,植保站为成员的县水稻黑条矮缩防控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指导组,具体负责防控的日常工作。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工作。
2、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适合本地的防控预案,明确防控目标和任务。同时,建议县政府将防控工作目标和任务列入乡(镇、街道)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3、增加投入,保障防控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是国家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卫生安全和保护公众的公共服务工作,是维护我县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生产和粮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农业部门要争取政府重视和支持,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资金和物资贮备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妥善安排,确保防控需要。
4、加强宣传,普及知识
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黑板报、宣传车等有效途径,大力宣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危害性及防控技术,并开展“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技术入户”活动,普及知识,提
高广大粮农防控意识和水平,为防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范文五:水稻黑条矮缩病
异名:俗称矮稻
简介:为害水稻、玉米、大麦、小麦、高粱,并在稗子、旱燕禾、看麦娘、野燕麦、狗尾草、马唐等。湖北报道1999年一些发病地区,病田病丛率30%~50%,重病田病丛率高达70%~90%以上。轻病株结实率50%左右,重病株形成“半包穗”或“包颈穗”,不结实,重病田损失50%左右。
?
水稻黑条矮缩病—新抽出的心叶短、厚、蜡质状,直立 ↑
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叶上有许多黑褐色短条 ↑
水稻黑条矮缩病—分蘖末期矮化严重 ↑
为害症状
[为害症状](1)根部:根系发育不良,须根少而短粗,呈黄褐色,根毛稀少,向水平方向延伸。
(2)叶片:下部老叶呈褐色条斑枯死,新抽出的心叶短、厚、蜡质状,直立,叶边缘有缺刻,完全抽出的叶片叶脉有少量弯曲,主脉近叶鞘处扭曲严重。节间距缩短,叶枕重叠或错位。分蘖末期叶片皱折增多,叶脉弯曲较前期多,病叶除主脉近叶鞘处扭曲明显外,叶背下半部有少量叶脉有0.5cm长短的腊白色隆起,叶色较正常叶片略深,与缺锰症状相近。病叶上有许多黑褐色短条。
(3)穗部:抽穗期病株抽穗略迟于健株,剑叶较短阔,穗颈缩短,包颈或半包颈,雄花可以外露,但很少授精结实。
(4)全株:肥料充足时分蘖增多,缺肥条件下分蘖少。分蘖末期矮化严重。在中稻田6月中旬表现出明显的矮化,最初表现为下部老叶呈褐条后枯死,心叶难抽出,田间出现“蜂窝”状矮化。植株明显矮化,叶片普遍褪绿和过度分蘖,褪绿叶片呈均匀的淡绿或淡黄色,变色首先出现在刚抽出的嫩叶上。以后继续抽出的叶片均呈此状。而抗病品种可能只出现轻微斑驳。早期受侵染的植株可能提早死亡或多数能存活到成熟,但不能抽穗或抽出不正常穗,受害晚的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但其再生稻株会出现典型症状。
病原物
[病原]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简称RBSDV,属植物呼肠弧病毒组病毒。
(1)形态:病毒粒子近圆形,直径为70nm (PTA固定)病毒粒子有衣壳内外二层。细胞质中病毒粒子以3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或不规则聚集,另一种是有规则的晶状排列,再一种病毒粒子排列成串,外包一层膜呈豆荚状、鞘状或管状构造。
(2)特性:病毒钝化温度50~60℃,病叶汁液稀释限点1~10万倍,病叶汁液体外保毒期5~6天,最适宜的pH为5~9。
侵染循环
[侵染]该病毒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白带飞虱等传播,其中以灰飞虱传毒为主。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在大麦、小麦病株上越冬,有部分也在灰飞虱体内越冬。'第1代灰飞虱在病麦上接毒后传到早稻、单季稻、晚稻和青玉米上传毒。稻田中繁殖的2、3代灰飞虱,在水稻病株上吸毒后,迁入晚稻和秋玉米上传毒,晚稻上繁殖的灰飞虱成虫和越冬代若虫又进行传毒,传给大麦、小麦。由于灰飞虱不能在玉米上繁殖,故玉米对该病毒再侵染作用不大。田间病毒通过麦-早稻-晚稻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灰飞虱最短获毒时间为30分钟,1~2天即可充分获毒,病毒在灰飞虱体内循回期为8~35天。接毒时间仅1分钟。稻株接毒后潜伏期14~24天。晚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稻苗幼嫩发病重。水稻发病程度取决于大麦、小麦发病轻重、毒源多少。'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湖北常年以高龄若虫在看麦娘、棒头草、小麦、大麦、黑麦、野燕麦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冬,暖冬可大大提高其越冬存活率,使春季灰飞虱种群数量增大,从而有利于田间传毒。
发生因素
[发生规律](1)寄主抗性:常规稻发病重于杂交稻。杂交稻大多为高发病品种,但协优963抗病性好,发病较轻,与其他品种有显著差异。
(2)菌源:传毒昆虫越冬存活率高是病害传播流行的关键,暴发主要依赖于水稻的生长条件和带毒昆虫的种群数量。
(3)栽培因素:缺锌是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重要环境条件。秧田靠近菜园、屋场的中稻大田发病重;棉田改水田的中稻大田发病重;低湖、低地势田发病重。发病高峰期在中稻分蘖高峰期至盛末期。
防治方法
(1)检疫:控制带病种子的引入是防治的关键一环。湖北省已列为植物检疫对象。制种田严格把好亲本引进关。
(2)农业防治:①积极推广抗病、耐病品种,尤其是单季稻和二季晚稻品种,如推广种植协优 963、杂优 2 号、汕优 63 等优良杂交组合。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并能同时移栽。疫区应避免稻-麦或玉米-麦类连作,切断该病毒的周年循环桥梁,减轻的传病率。③清除田边杂草,压低虫源、毒源。④由于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土壤缺锌的条件下发病重,疫区应该特别重视施用酸性肥料和增施锌肥,而且将锌肥作底肥,保证锌肥为水稻所利用。⑤病区水稻制种田除在播种育秧期要严格治虫防病外,在分蘖期、孕穗期要随时观察田间病毒病发生情况,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尤其是母本病株更要彻底拔除。⑥水稻分蘖期在防治好灰飞虱的基础上,要多下田观察,争取早发现病苗早拔除、早追肥,加快水稻的生长速度,以抵抗病毒病的发生为害,减轻发病程度,减少产量损失。追肥应以氮肥为主,根据测土结果,配以足够的磷、钾肥和微肥。
(3)化学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虽然由种子带病,但田间传播主要依靠灰飞虱,而且水稻苗期最容易发病。因此,田间治虫防病是防治的关键。水稻3~5叶期最易被传而感发病毒病,老病区应做好浸种拌芽,及早防治灰飞虱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