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第四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各种因素作用下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 致组织灌住 量不足,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和器官继发性损 害。休克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休克的病因分类 ]
⑴低血容量性休克: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及体液丢失而引起的。为外 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①失血性休克:大量出血。例如:肝脾 破裂;消化性溃疡出血;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胃底曲张静脉 破裂出血。
②损伤性休克:各种严重创伤致血液和血浆同时丢失。例如:烧伤;骨折等。
⑵感染性休克:也为常见,由于免疫反应和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的 血管变化引起的,例如:,急性腹膜、胆道感染、绞窄性肠梗 阻等。依据血流动力学分为:低排高阻型和高排低阻型。 ⑶其余分类:心源性、神经性、过敏性等。其中创伤性休克也有神 经性原因在内。
2、身体状况估计
[休克的病理生理 ]
(1)微循环的变化:
交感 -保护 重要脏器的血流
微循环痉挛期:
回心血流增多
肾素 -血管紧张素↑
选择性组织低灌注
微循环扩张期:微 循环淤血加重病情
微循环衰竭 :微循环血浆外渗、浓缩、高凝
(2)各种代谢变化
① 供氧不足、糖酵解加强
②能量不足、钠泵失灵、钠水内流:细胞肿胀、高钾血症等 ③局部酸中毒
从而引起细胞器受到破坏,导致发生器官功能障碍。
(3)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概念: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MODS 或 MODF )—若两 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性的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
①肺:细胞间质水肿 引起肺萎陷 ARDS
②肾:肾皮质血量锐减 急性肾衰
③心:冠状动脉缺血 心肌坏死和心功能衰竭
④脑:继发性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
⑤肝:略
⑥胃肠道:胃黏膜糜烂或应急性溃疡;肠源性感染等
[临床表现 ](用表格来比较两期表现)
(1) 休克早期(微循环痉挛期)
(2) 休克期(微循环扩张期)
(3) 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
休克的临床表现
分 期 程
度
神志 口
渴
皮
肤
色
泽
皮
肤
温
度
脉搏
次 /分
血压 体
表
血
管
尿
量
估计失血 量
休 克 代 偿 期 轻
度
清;
烦躁
明
显
苍
白
凉 <>
缩小
无
塌
陷
正
常
<>
休 克 期
休 克 晚 期 中
度
清 ;
淡漠
很
明
显
苍
白
冷 100-120收:
70-90
有 ;
充
盈
缓
尿
少
20%-40%
重
度
昏迷 无
诉
苍
白
兼
有
紫
厥
冷
速弱 收:
<>
有 ;
更
缓 ;
少
尿
或
无
尿
>40%
3、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浆电解质测定、动脉血气分析、 DIC 的检测、 中心静脉压(CVP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心排出量(CO )和心脏指数 (CI )等。
[诊断 ]:依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可确诊。
[处理原则 ]:治疗的根本措施是去除病因,关键是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注意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并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肾 上腺皮质激素等。
尽早去除病因 1、 积极处理原发病:一般先 抗休克再手术
有效血容量锐减 2、 补充血容量 (关键):先晶后胶
微循环障碍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 用:收缩剂、 扩张剂、 强心药、 抗凝治疗等
4、 纠酸、 供能; 皮质激素、 供能等
5、一般紧急处理:止血;体位;给 氧等
(按照图说明抗休克裤的原理和作 用)
【护理措施】
一、病情的观察和监测
重点讲解身心评估中的监测内容:一般监测和特殊监测 (主要为血流动力学 监测)
1、意识和表情:若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淡漠迟钝转为对答自如,提示休 克好转。
2、生命体征:⑴脉搏:休克早期脉率增快;休克加重时脉搏细弱,甚至摸 不到。当血压还较低,但脉率已恢复且肢体温暖者,常表示休克趋向好转。⑵血 压与脉压:血压回升、脉压增大是休克好转的征象。⑶呼吸:休克加重时呼吸急 促、变浅、不规则。当病人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持续正压通气仍不能提 高血氧分压时,应考虑有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⑷体温:大多偏低,但感染性休 克病人有高热,若体温突升至 40 ℃以上或骤降至 36 ℃以下,则病情危重。
3、皮肤:温度、色泽:若病人四肢转暖,皮肤干燥,轻压指甲或口唇时, 局部暂时缺血呈苍白, 松开后色泽迅速转为正常, 说明末梢循环恢复, 休克有所 好转。
4、尿量及尿比重:尿量大于 30 ml/h,提示休克好转。血压正常但尿量仍少 且比重偏低者,提示急性肾衰竭可能。
注意结合起不同的休克会有不同的各个方面表现同时应注意病情有所好转 时可监测到什么内容。
【特殊监测】主要讲解 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
1、 中心静脉压(CVP ):代表右心房或者胸腔段静脉内的压力,其变化可 反应血容量和右心功能。 正常值为 0.59~1.18千帕。 结合血压可分析循环系统情 况并知道输液。 中心静脉压的压力值常受下述四个因素的影响, 即中心静脉的容 量和流量, 心脏充盈时右心室的扩张性和收缩性, 中心静脉的舒缩活动以及胸腔 内压。为此,单凭中心静脉压的测定,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对于心力衰竭,最 理想的是直接测定左心室功能, 但是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不宜普遍推广使 用。
2、 肺毛细血管契压(PCWP ):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和右心室压力。应用 Swan-Ganz 漂浮导管测量。正常值为 1.06~1.59千帕 , 如增高说明肺循环阻力增 加 , 大于 4.0千帕提示有肺水肿。
3.心排出量(CO ):应用漂浮导管进行热稀释法可测,正常值为 4~6L/分。
4、心脏指数(CI ):心输出量 /体表面积,说明周围血管阻力的改变和心脏 功能的情况。 Swan-Ganz 气囊漂浮导管可通过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 间接了解左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DEP )或左心室充盈压(LVFP ),同时 根据心排血量(CO )以及其他测得的数据,可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心力衰竭 时,心脏及血管的病理、生理改变
5、其它监测:动脉血气分析; DIC 的监测。
二、一般护理:主要通过扩容和改善微循环来解决其两大护理问题
(一) 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
1、 迅速建立 1到 2条静脉通路。最好为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各留置一条。
2、 合理补液:先晶后胶;依据中心静脉压和血压的结合来调节输液速度。
3、 记录 24小时出入量。
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二) 改善组织灌注
1、 休克体位:休克病人体位一般采取卧位,抬高下肢 20~30度或头和胸 部抬高 20~30度,下肢抬高 15~20 度的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呼吸的 负担。 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可作气管插管或气管 切开。予间断吸氧,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减轻组织缺氧。要立即控制活动性大出 血。保持病人安静,通常不用镇剂。必须避免过多搬动,以免加重休克,甚至造 成死亡。 注意保暖, 但不加温, 以免皮肤血管扩张而影响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和增 加氧的消耗。
2、 使用抗休克裤:增加回心血流量。
3、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a) 条件:血容量已基本补足但循环状态仍未好转表现发绀、皮肤湿冷时;
b) 种类:血管收缩剂:有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
血管扩张剂:有酚妥拉明和阿托品等;
强心药:多巴胺、西地兰等。
c) 使用方法:低浓度、慢速度。
(三) 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用高浓度给氧,避免误吸等
2、预防感染:尤其注意肺和受压皮肤。
3、调节体温:低者保暖但不加温;高者降温。
4、 预防意外损伤
休克急救歌诀
休克病理分三期,心源性者最紧急。 患者平卧头略低,扩容吸氧是第一。 除聚防栓低分子,胶晶液体宜交替。 血管舒缩活性剂,用之得当显神奇。 纠酸化瘀药效显,且能解除心脏抑。 激素保护细胞膜,抗毒升压可应激。 各型休克辨仔细,重在病因要除去。
范文二:第四章休克病人护理
第四章 休克病人护理
一、名解
休克
二、填空
5. 根据休克的病因来分类,可以将休克分为 、 、 、 过敏性休克。
8. 休克早期的血压变化为 。
5. 虽然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但其实质都是 。
6. 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 、 。
5. 休克的微循环改变可以分为三期,分别是 、 、 。
5. 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 、 。
16. 治疗休克的基本措施是 。
4. 治疗休克的根本措施是 。
+4.G 感染引起的休克是 。
三、选择
4. 各种类型休克基本病理变化是
A. 血压下降 B.中心静脉压下降 C.脉压减小
D. 尿量减少 E.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5. 所谓有效循环血量是指
A. 在静脉内的血量 B.在动脉内的血量 C.在微循环内的总血量
D. 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E.全身总血量
5. 关于休克护理下列哪项不妥
A. 平卧位 B.常规吸氧 C.给热水袋,保暖
D. 观察每小时尿量 E.每15分钟测血压一次. 脉搏1次
13. 输液护理中判断血容量已补足的简便、可靠的依据是
A. 脉搏在120次/min以下 B.收缩压在12kPa 以上 C.中心静脉压6cmH 2O 以上
D. 安静,肢端温暖 E.尿量30ml/h以上
40. 休克病人使用血管扩张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纠正酸中毒 B.心功能正常 C.补足血容量
D. 先用血管收缩药 E.与皮质激素同用
5. 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是
A. 表情淡漠 B.发绀,四肢厥冷 C.血压下降,脉速
D. 脉压小,尿量减少 E.抽血时血液黏稠易凝
6. 冯先生,因失血性休克正在输液。现测得其CVP4.8cmH 2O,BP90/55mmHg(12/7.3kPa)。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快输液速度 B.减慢输液速度 C.应用强心药物
D. 应用去甲肾上腺素 E.静脉滴注多巴胺
7. 休克病人神态的变化可反映
A. 血容量的变化 B.心排血量的变化 C.周围血管阻力的变化
D. 脑部灌流的变化 E.肾部灌流的变化
8. 休克的主要致死原因是
A. 心功能衰竭 B.肺间质水肿 C.DIC D.肾小管坏死 E.MSOF
3. 休克病人微循环衰竭期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A. 表情淡漠 B.皮肤苍白 C.尿量减少 D.血压下降 E.全身广泛出血
4. 休克患者并发休克肺时的典型表现是
A. 进行性呼吸困难 B.代谢性酸中毒 C.肺呼吸音降低 D.肺湿性啰音 E.发绀
5.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多数情况下, 首先受累的器官是
A. 心 B.肝 C.肺 D.肾 E.脑
3. 一休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 紫绀,吸氧无效,PaO 2持续降低。诊断是休克肺,护理措施首先应采取
A. 呼吸终末正压给氧 B.持续吸纯氧 C.快速输液 D.给血管活性药物 E.气管切开
4. 在抗休克过程中应用血管扩张剂必须
A. 尽早使用 B.在补足血容量后 C.与血管收缩剂配合使用
D. 持续静脉点滴 E.大剂量使用
5. 休克时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主要作用是
A. 扩容 B.供热 C.供蛋白质 D.纠正脱水 E.减低血液粘稠度
15. 女性,25岁,因被车撞伤,烦躁不安,脉快,收缩压正常、脉压小,面色苍白,出冷汗,考虑是
A. 剧痛引起 B.休克早期 C.休克期 D.休克晚期 E.精神紧张引起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早的临床表现是
A. 取血时不易抽出 B.皮肤粘膜下出血 C.注射部位易出血
D. 伤口易出血 E.咯血
四、简答
1. 简述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
2. 简述休克中期的临床表现。
3. 简述休克病人的护理诊断/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患者,男性,35岁,半小时前自一层楼高摔落,左侧身体着地,急诊入院后护理评估:精神紧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查体脉搏100次/分,呼吸30次/分,血压85/65mmHg,口渴、尿少,腹穿有不凝血液,初步诊断为脾破裂。
(1)该病人是否存在休克? 若存在属于哪种类型?处于哪一期?
(2)病人当前的主要护理诊断/问题是什么?(2~3个)
(3)经补液后,CVP 升至15cmH 2O ,但血压仍低,应注意何种情况发生?补液速度如何?
范文三:第四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四章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强烈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包括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两类。常由于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所致。
【中心静脉压(CVP)】代表了右心房或胸腔段腔静脉内的压力。正常值为0.49~0.98kPa(5~10cmH20)。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反映了肺静脉、左心房和左心室压力。如结合血压的观察,能反映病人的血容量、右心功能和血管张力情况。正常值为0.8~2kPa(6~15mmHg)。
【心排出量(CO)和心脏指数(CI)】CO是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成人正常值为4~6L/分钟;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便称为心脏指数(CI),正常值为2.5~3.5L/(min·m2)。
【补液试验】是当监测休克病人出现中心静脉压正常,血压偏低时,判断其原因的方法。即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静脉滴注,若血压升高,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若血压不变,中心静脉压升高,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血流动力学监测
(1)CVP:代表右心房或胸段腔静脉内压力,正常值5-12 cmH2O, (右心前负荷);小于5为血容量不足,大于15为心功能不全,大于20为提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2)PCWP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压力。正常值6-15mmhg,
(3)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CO=心率乘以每搏心排出量,正常值4-6L/分。CI:单位体表面积上的CO。正常值为2.5-3.5L/(min.m2)
从哪些方面可以反映休克病人病情有所好转?
(1)患者神志与表情
休克初期,患者常有一个短时间的兴奋,这是人体内部调动各种防御力量对抗休克的反应。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将进入休克失代
偿期。中枢神经系统血流灌注不足,处于缺氧状态,患者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昏迷等。
(2)皮肤与肢体温度
休克时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唇白、手足发冷,轻压指甲或口唇时颜色变苍白,在松压后恢复红润缓慢,说明病情进一步恶化,微循环灌注不足或有淤滞现象。若皮肤有出血点或淤斑,则提示可能进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期。在治疗当中,当皮肤逐渐转红,出汗停止,肢体转暖。轻压指甲或口唇时,局部暂时缺血呈苍白,松压后迅速转红润,说明血流灌注好转,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反之,则提示病情恶化。
(3)血压与脉压 通常血压低于80/50 mmHg,脉压30 mmHg,说明病情有所好转。
(4)脉搏 休克时脉率增快,随着病情恶化,可变为细速直至摸不到。
(5)呼吸频率与幅度 呼吸增速、变浅或不规则,说明病情恶化。
(6)尿量 尿量改变常发生在血压改变之前,它是反映肾血液灌流情况的指标。
正常尿量稳定在30 ml/h以上时,表示休克纠正。如每小时少于30 ml则说明循环血量不足。注意尿量和血压的关系,如血压低尿量少,表示血容量不足,需快速输液。如血压、脉搏恢复正常,而尿量仍少,则可能有急性肾功衰竭,需控制补液。
(7)其他如测定电解质、心电图检查等,对休克的观察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针对休克病人如何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
1.建立静脉通:迅速建立两条以上静脉输液通道,大量快速补液(除心源性休克外)
2.合理补液:根据心肺功能.失血.失液量.血压及CVP值调整输液量和速度.
3.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及CVP变化,并观察病人的意识、面唇 、面唇色泽、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尿量变化
4,.准确记录出入量:输液时,尤其在抢救过程中,应有专人准确记录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
5.动态监测尿量与尿比重:留置尿管,并监测每小时尿量和尿比重。 限制性液体复苏
又名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性液体复苏,即在止血前仅给予少量液体复苏,以维持机体的基本需要,彻底止血后再给予充分的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时,仅需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50-60mmHg即可。
目的:寻求一个复苏的平衡点,即可液体复苏相对恰当恢复组织器官的灌注,又可不至于过分扰乱机体代偿机制和内环境。
优点:
1、有效改善休克组织脏器的灌注和氧供,有不至于使血液过度稀释,在允许的低血压的范围内有效的预防血栓脱落和再出血。
2、创伤出血后,控制液体的输入,能逐渐建立循环,减少再灌注时样自由基等活性成分的产生,从而改善免疫反应;
3、食量的晶体液输入可减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白细胞的渗出,抑制白细胞的粘附,有效阻止缺血再灌注损伤。
休克指数
临床上常用脉压/收缩压计算休克指数。正常值为0.58,,1.0时提示休克,≥2.0时提示严重休克。新观点:当休克指数为1.0时,失血量占全身血容量的10%-30%(500-1500ml),当休克指数为1.5时,失血量占全身血容量的30%-50%(1500-2500ml),当休克指数为2.0时,失血量占全身血容量的50%-70%(2500-3500ml)。
休克常见的护理诊断
1、体液不足:与大量出血、失液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微循环障碍、缺氧和呼吸形态改变有关
3、体温异常:与感染、组织灌注不良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下降、侵袭性操作有关;
5、有受伤的危险:与微循环障碍、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有关。
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性休克,冷休克,病理生理: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高,微循环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增加,以至血容量和心排出量减少。临床表现:烦躁不安、神志淡漠,甚至嗜睡、昏迷;面色苍白、发绀、皮肤湿冷,体温降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脉细数,血压下降,脉压减小,尿量减少(少
于25Ml/h)。
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性休克,病理生理: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排出量正常或增高,血流分布异常,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多,存在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合成不足。临床表现:意识清晰,面色潮红,手足温暖干燥,脉率缓而有力,血压下降,但脉压较大(大于30mmHg),病情加重时可转为冷休克。
休克一般急救措施
(1)控制大出血;(2)保持呼吸道的通畅,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和切开;(3)休克体位;(4)其他措施,保暖、骨折制动和固定,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休克病人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CVP,及意识、面唇颜色、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尿量、尿比重变化等;(2)准确记录24小时的出入水量;(3)实验室监测;(4)密切观察与原发病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低血容量性休克病人最主要的护理问题是什么?据此谈谈首要的护理措施 最主要的护理问题是 体液不足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首要的护理措施:(第一点是首要的护理措施,其余的是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
1、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1)建立静脉通路 (2)合理补液(3)观察病情变化(4)准确记录出入量(5)动态监测尿量与尿比重。
2.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气体正常交换,(1)取休克体位,(2)使用抗休克裤,
(3)用药护理:浓度、速度(血管活性药并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整药物的浓度和速度,注射泵),严防药液外渗,停药的护理;加强对使用强心药物的观察。
(4)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改善缺氧,监测呼吸功能;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3、维持正常的体温(每4小时监测体温一次;保暖、降温、库存血的复温)
4、观察和预防感染
5、预防皮肤受压和意外受伤
6、健康教育
范文四:第四章 麻醉病人的护理
第四章 麻醉病人的护理
【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
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大类。前者又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及复合麻醉;后者又分为表面麻醉、局部浸润、区域阻滞、神经阻滞及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及硬膜外腔阻滞)。
二、麻醉前准备
1. 病情评估 为了增强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麻醉前应尽力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纠正生理功能紊乱,治疗潜在内科疾病,使病人各实质器官功能处于良好状态。
2. 为预防麻醉下的呕吐和误吸,成人选择性手术,麻醉前12小时内禁食、4小时内禁饮。乳婴儿于麻醉前4小时内禁饮和哺食。术前晚应灌肠或给轻泻剂。急症手术亦应适当准备,饱胃病人又不得不在全麻下施行手术时,可先作清醒气管插管,能主动地先控制呼吸道为佳。
3. 改善病人的精神症状
4. 麻醉前还应检查和准备麻醉时必需的器械和药品。
二、麻醉前用药
(一)目的:①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和紧张情绪。②提高痛阈,增强止痛效果。③ 减少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以便于麻醉操作和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④抑制迷走神经反射,预防手术中发生呕吐,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的意外。
(二)常用麻醉前用药
1.镇静催眠药与安定药:常用者有苯巴比妥钠、安定、异丙嗪等。
2.镇痛药:常用哌替啶和吗啡。
3.抗胆碱药:常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
(三)麻醉前用药选择 术前晚可口服催眠药或安定药,术日麻醉前半小时肌注镇静催眠药或安定药,剧痛病人加用镇痛药,全麻或椎管内麻醉病人加用抗胆碱药。
第二节 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呈现可逆的知觉和神志消失状态,也可有反射抑制和肌肉松驰。临床上常用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复合麻醉。
一、吸入麻醉
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进入血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麻醉作用者,称为吸入麻醉。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乙醚、氟烷、安氟醚、异氟醚及氧化亚氮等。
二、静脉麻醉
将麻醉药注入静脉,作用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麻状态者称静脉麻醉。常用药有硫喷妥钠、氯胺酮和羟丁酸钠等。
三、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又称平衡麻醉。为了弥补单一的麻醉药及方法不足,常以多种药或方法合理组合,借以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减
少对病人生理功能的不利影响,充分满足麻醉和手术的需要。复合麻醉是当前临床研究和使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复合麻醉内容由三部分组成:①安静或意识抑制。②镇痛和抑制反射。③肌肉松弛。
四、全身麻醉的并发症
(一)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1. 呕吐、反流与窒息 呕吐或反流物易造成误吸,而引起呼吸道阻塞、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等,为全麻主要危险之一。
2. 呼吸道梗阻 按部位分成呼吸道梗阻和下呼吸道梗阻或两者兼而有之。按性质分成机械性梗阻如舌后坠、分泌物或异物阻塞及机能性梗阻如喉或支气管痉挛。
(二) 循环系统并发症
1. 低血压
2. 心律失常
3. 心搏骤停
五、全麻病人的护理
(一)护理诊断
1. 焦虑和恐惧
2. 知识缺乏
3. 潜在并发症:恶心、呕吐、窒息、麻醉药过敏、麻醉意外、呼吸道梗阻、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坠积性肺炎等
4. 有受伤的危险
5. 疼痛
(二)护理措施
1. 缓解焦虑和恐惧。
2. 告知病人有关麻醉须知和配合方面的知识。
3. 加强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处理。
4. 保持呼吸道通畅。
5. 维持循环功能。
6. 防止意外发生。
第三节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产生麻醉作用,简称局麻。常用的局麻药有酯类如普鲁卡因、丁卡因及酰胺类如利多卡因等。
一、局部麻醉方法
(一)表面麻醉 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粘膜表面,使其穿透粘膜而阻滞其浅表的神经未稍以产生粘膜麻醉。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检查。方法有点滴、涂敷、喷雾、灌注等。常用药为0.5~1%丁卡因,一次限量为40毫克,2%利多卡因,一次限量为200毫克。因粘膜供血丰富,药物可被迅速吸收而易中毒,故表面麻醉药的剂量应减至相当于浸润麻醉药最大剂量的1/4~1/2。
(二)局部浸润麻醉 将局部麻药注射于手术部位的各层组织内,使神经末稍发生传导阻滞,称为局部浸润麻醉。其方法是先在皮肤切口一端皮内注射一皮丘,继沿切口走行方向作成一连串皮丘,作新皮丘时注射针应在前一皮丘内刺入,故局麻药只有第一针刺入时才有痛感,此即一针技术。然后分层注射,即由皮丘按解剖层次向四周及深部扩大浸润范围。注药时应将较大量麻药在短时内加压注入,使麻药在组织内产生水压作用,即为张力性浸润,因此麻药能与神经未稍广泛而均匀地接触,使麻醉效果更为增强。每次注药前都要回抽注射器,以免误注入血管内。常用0.5~1%普鲁卡因,一次总量不超过1克。
(三)区域阻滞麻醉 采用局部浸润的方法,由皮丘向四周及深层组织扩大
浸润,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许多面而成为一立体阻滞区域,对手术区形成一包围圈,以阻滞神经纤维的向心传导,即为区域阻滞麻醉。常用于囊肿切除,肿块活组织检查等。其优点是能避免穿刺病理组织,不会使手术区的局部解剖因注药难以辩认。
(四)神经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丛或节 )的周围,以阻滞其神经传导,使该神经支配区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阻滞麻醉。此法能以少量的局麻药产生较大的无痛区,效果好而安全,常用臂丛阻滞,颈丛阻滞等。
第四节 椎管内麻醉
一、蛛网膜下腔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根,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脊椎麻醉或腰麻。如取坐位穿刺,将重比重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仅阻滞第3、4、5骶神经,即麻醉范围只限于肛门会阴区,称鞍区麻醉,简称鞍麻。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用于下腹部、下肢及会阴肛门的手术。下述情况禁用: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脊髓前角灰白质炎、结核及肿瘤等。②穿刺部位感染或败血症。③心血管功能不全,如严重贫血、休克、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等。④腹水或腹腔内巨大肿瘤。⑤凝血机能障碍。
(二)并发症
1.血压下降 多发生在麻醉平面过高和术前准备不足或一般情况较差的病人, 麻醉开始后应保留静脉通道,适当扩充血容量。轻度血压下降,可肌注麻黄碱30mg (成人),重者静脉快速滴注15mg 并加快输液。对于因牵拉内脏而引起的大幅度血压下降和脉缓,则应暂停手术刺激,静注阿托品0.5mg ,必要时使用血管收缩药。
2.呼吸抑制 胸段脊神经阻滞后,肋间肌麻痹,出现呼吸抑制,机体依靠膈肌进行代偿,此时可鼓励病人作深呼吸、吸氧或扶助呼吸以维持足够的肺通气量。如隔肌麻痹,则呼吸停止,应立即作人工呼吸进行急救,同时应注意循环及相应处理。
3.头痛 腰穿后脑脊液不断从穿刺孔漏入硬膜外腔,致颅内压下降,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多发生于麻醉后1~3天,
抬头或坐起时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预防腰麻后头痛应采用26G 细腰穿针,避免多次穿刺,术中及术后应应注意补液,防止脱水。头痛发生后主要是卧床休息,静脉输液和对症治疗,必要时用生理盐水(或右旋糖酐)作硬膜外腔填充。
4.尿潴留 主要由于骶神经麻醉后,膀胱功能恢复晚,多见于肛门或会阴部手术后,术中快速输液导致膀胱过早充盈或术后伤口疼痛均可影响排尿。发生尿潴留后应予热敷、理疗、针刺、导尿等对症处理。
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阻滞脊神经要,使躯干的某一节段产生麻醉作用,称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简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若将局麻药从骶裂孔注入骶管,阻滞骶或其它脊神经根,则称骶管阻滞或骶管麻醉。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
理论上讲,凡脊神经支配区域的手术均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故可包括腰麻的适应证,临床实践中最常用于腹部、胸壁及下肢手术。禁忌证与腰麻相同。
(二)并发症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最严重但少见的并发症是全脊髓麻醉和神经损伤(截瘫)。
1.全脊髓麻醉 主要是误将较大量的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腔,引起全脊髓包括脊神经根的阻滞,结果造成呼吸和心跳停止。预防应
着重加强正规操作,坚持使用试验剂量,给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呼吸和麻醉平面的变化,使用连续法比较安全。一旦发生全脊麻后,应立即给氧和气管内插管施行人工呼吸,同时用血管收缩药维持血压,心跳停止时则需立即作胸外心脏按摩,若能及时发现和抢救,多无严重后果。
2.截瘫 由于神经损伤所致,一种为直接损伤脊髓或脊神经根,另一种为间接压迫脊髓或脊神经根,如血肿或脓肿压迫。为免除造成 永久性截瘫,应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直接损伤脊神经根的治疗包括理疗、给予维生素、激素等对症疗法。硬膜外麻醉后发生感染而形成脓肿,其特点是背部疼痛,同时有神经根受刺激的放射必疼痛,脓肿部位的棘 突有扣击痛和压痛,数日或数周后出现全身症状如头痛、畏寒、发热及白血球增多。在观察过程中应重视脊髓受压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如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椎管内造影有确诊价值。确诊后应及早作椎板切除减压术。硬膜外麻醉穿刺过程中和插入导管中常发生出血,但因此而发生瘫痪者却很少见。因血肿压迫而瘫痪者多与凝血功能障碍或抗凝治疗有关。其临床特点是麻醉平面不消失,或平面缩小后又扩大,并很快出现瘫痪症状者。如怀疑有血肿压迫,应争取在6小时之内施行椎板切除和清除血肿手术,可望完全恢复,如超过72小时则预后不良。
三、护理
(一)蛛网膜下腔麻醉护理
1. 麻醉前护理:禁食、禁饮,测量生命体征,询问病史
2. 麻醉后护理:卧位:去枕平卧6-8h ,监测血压,必要时吸氧。
(二)硬膜外麻醉护理
1. 麻醉前护理:同蛛网膜下腔麻醉
2. 麻醉后护理:去枕平卧4-6h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并发症。
第四章 麻醉病人的护理
【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 全身麻醉
2. 局部麻醉
二、填空题
1. 腰麻后头痛常发生于麻醉后 天。属于 头痛
2. 临床麻醉方法分为: 、 、 、复合麻醉、基础麻醉。
3.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病人回病房后需平卧 。
4. 根据全身麻醉药物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将全麻分为 和 两大类。
5. 成人选择性手术麻醉前 内禁食, 内禁饮。
三、单选题
1. 硬膜外麻醉最危险的并发症是--------------------()
A. 全脊髓麻醉
B. 硬膜外血肿
C. 低血压
D. 高血压
E. 心律失常
2. 下列麻醉前给药具有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是------------()
A. 安定
B. 东莨菪碱
C. 巴比妥钠
D. 哌替啶
E. 氟哌利多
3. 笑气的另一个名称是------------------------( )
A 、氧化亚氮
B 、一氧化氮
C 、二氧化氮
D 、五氧化二氮
E 、氧化氮
4. 因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为防止麻醉中发生误吸或呕吐的危险,应嘱患者禁食----------------------( )
A 、4-6h
B 、3-6h
C 、8-12h
D 、12h 以上
E 、1-2h
5. 麻醉前给抗胆碱药的主要作用是--------------( )
A 、镇痛
B 、镇静
C 、抑制交感神经兴奋
D 、对抗局麻药的毒性作用
E 、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6. 在全麻下进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全麻未清醒,应采取的体位是--( B )
A 、去枕平卧位
B 、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C 、头高足低位
D 、侧卧位
E 、半坐卧位
7. 因急性阑尾炎在腰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去枕平卧6h 是防止--( )
A 、头痛
B 、呕吐
C 、切口疼痛
D 、血压下降
E 、呼吸抑制
8. 全身麻醉患者清醒前最重要的护理是------------( )
A 、切口观察
B 、 注意保暖
C 、 防止意外损伤
D 、 保持呼吸道通畅
E 、 保持安静
四、多选题
1. 简述硬膜外麻醉的术中常见并发症。
2. 麻醉前给药的目的。
范文五:第四章 住院患儿的护理
第四章 住院患儿的护理
A 1型题
1.儿科门诊一般不设
A.预诊室 B.隔离诊室 C.候诊室
D.抢救室 E.治疗室
2.关于儿童病房的设置,错误的是
A.大病室可放置4-6张床,小病室可放1~2张床
B.各病室之间应以玻璃间隔,便于观察患儿及患儿间彼此交流
D.病室内应设有各种保护措施,以防发生意外
E.病房窗帘、墙壁和被服的颜色应采用灰暗的颜色
3.关于急症抢救的五要素,最重要的是
A.医疗技术 B.仪器设备 C.人
D.急救药品 E.时间
4.儿童室内温度、湿度,下列正确的是
A.新生儿温度为22~24℃, 湿度为50%~60%
B.婴幼儿温度为20~22℃,湿度为50%~60%
C.儿童温度为20~22℃, 湿度为55%~65%
D.婴幼儿温度为20~22℃, 湿度为55%~65%
E.儿童温度为18~20℃, 湿度为55%~65%
5.儿科护理过程中,关于收集资料时资料的来源,不正确的是
A.患儿 B.家长和其他照顾者 C.医务人员
D.病案记载和相关文献 E.邻居
6.儿童护理体格检查中,下列体检顺序正确的是
A.给小婴儿检查时,先听心脏和肺部,最后再查咽部
B.给小婴儿检查时,先查咽部,最后再听心脏和肺部
C.给小婴儿检查时,先检查四肢后再检查其他部位
D.给幼儿检查时,先检查其他部位后再检查四肢
E.以上都不正确
7.儿童病房的管理特点不包括
A.生活管理 B.环境管理
C.安全管理 D.预防感染和传染病的管理
E.加强文件管理
8.下列不是儿童病房应有设置的是
A.医护办公室 B.治疗室 C.游戏室
D.配餐(奶)室 E.预诊室
9.在进行护理体检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首先与患儿进行很好的沟通
B.检查时父母最好不在场,以免患儿不合作
C.检查次序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D.体检时应注意保暖
E.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10.下列不属于儿童用药时需考虑的生理特点是
A.新生儿肝酶系统发育不全 B.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低
C.胃容量小 D.某些药物影响生长发育
E.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A2型题
11.男婴,18天。母乳喂养,每天8~10次,体重3.8kg ,家长询问新生儿室内应保持的温度,护士告知的是
A. 16~18℃ B. 18~20℃ C. 20~22℃
D. 22~24℃ E. 24~26℃
12.女婴,20天。母乳喂养,每天8-10次,体重3. 8kg ,家长询问新生儿室内正确的湿度,护士告知的是
A. 30%~40% B. 40%~50% C. 55%~65%
D. 65%~70% E. 70%以上
13.患儿,女,10个月。因患支气管炎而人院,当日哭闹不停,不愿离开母亲。该患儿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是
A.中断学习 B.身体形象紊乱
C.离开亲人和接触陌生人 D.失眠
E.缺乏对疾病的认识
14.患儿,女,8个月,发热咳嗽后口服无味红霉素(依托红霉素)加止咳糖浆,给患儿服药时不妥的是
A.喂药前洗手,戴口罩
B.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C.药片研成粉,加人少许糖浆
D.沿患儿口角徐徐喂人,然后多喂水
E.服药后观察反应
A3/A4型题
(15~16题共用题干)
男孩,4岁。体重16kg ,身高98cm ,智能发育正常,现在幼儿园学习。
15.此期儿童发病率开始增多的疾病是
A.婴幼儿腹泻病 B.肺炎 C.拘楼病
D.急性肾炎 E骨折
16.此期儿童心理发育的特征是
A.依赖性强 B.自主性明显 C.有进取精神
D.自我认同意识强烈 E.有自卑感
(17-19题共用题干)
患儿,女,9个月。因患肺炎而人院,人院当天患儿哭闹不停,不愿离开母亲。
17.此时该患儿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是
A.身体形象改变 B.缺乏对疾病的认识
C.中断学习 D.离开亲人和接触陌生人
E失眠、做噩梦
18.该患儿主要的身心反应是
A.分离性焦虑 B.谵妄 C.痴呆
D.担心 E.攻击别人
19.对该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错误的是
A.首次接触患儿先和母亲谈话 B.突然从父母怀抱中将患儿抱过来
C.尽量固定护士连续护理 D.了解患儿住院前的生活习惯
E. 保持与患儿父母密切联系
第四章 答案
1. D 2. E 3. C 4. D 5. E 6. A 7. E 8. E 9. B
10. C 11. D 12. C 13. C 14. D 15. D 16. B 17. D 18. A
19. B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第四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