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航天技术论文
航空航天论概论论文
——世界航空航天发展小结
“飞豹”战斗轰炸机、“枭龙”轻型战斗机和“神舟”号系列载人飞船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国防系列产品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骄傲,它们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在国内或是国外的航空史上都不免有过许多令人悲痛的过去。 在过去几年中,接连发生了两起重大航天灾难。尽管人们备感痛惜,但这些挫折并不能阻挡人类进军宇宙的步伐。 既然航天活动风险如此之大,为什么人类依然不放弃进军宇宙的梦想呢?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进程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人类为了扩大社会生产力,必然要开拓新的活动空间。从长期看,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总有一天必须走出自己的摇篮;从中短期看,航天活动可带来巨大回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进军宇宙是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一项伟大事业。于是,载人航天成为现代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及其意义和前景
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人类在漫长的社会进步中不断扩展自身的生存空间。现在,人类的活动范围已经历了从陆地到海洋,从海洋到大气层空间,再从大气层空间到太空的逐步发展过程。人类活动范围的每一次扩展都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很久以前,人类就有飞出地球、探知太空奥秘和开发宇宙资源的愿望,我国古代的不少神话故事便是突出的反映。最典型的是流传很广的嫦娥奔月,它描写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的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了。 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是15世纪中国官员万户。1945年,美国学者基姆在他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万户先做了两个大风筝,并排装在一把椅子的两边。然后,他在椅子下面捆绑了47支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准备完毕后,万户坐在椅子当中,然后命其仆人点燃火箭。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航天技术的春天。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把航天技术列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之一。"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描绘了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前景的蓝图,一致认为载人航天是我国继人造卫星工程之后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发展目标。1992年1月,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1号,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宇宙飞船的国家。此后,又分别把神舟2、3和4号送上九重天。在1992年开始研制载人飞船之前,我国"863"高技术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曾为研制哪种运输器这个问题进行了几年的研究,即对从研制飞船起步和越过载人飞船直接发展航天飞机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比较和分析,甚至还激烈地争论过。
2003年10月15日圆了万户的梦,因为在这一天中国人民期待已久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千年飞天的理想。它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多年垄断格局,成为世界第3个独立自主研制并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国家,这
对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振兴中华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载人航天的重大意义
历史上,远洋航海技术的兴起,导致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一系列成就,开始了一个"全球文明"的时代。当代载人航天技术的问世,则使人类走出地球这一摇篮而到达太空,开始了一个"空间文明"的新时代。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不过,由于载人航天技术与无人航天技术有很大差别,主要反映在安全性、复杂性和成本高三个方面,所以从1961年第一名航天员上天到现在,它还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用途。但从可以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急增等急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开放地球、扩大人类生存空间来解决。即使在当代,发展载人航天也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反映。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向更高阶段的发展,载人航天的突破--用本国的载人航天器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标志。发展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水平、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迄今为止,只有俄罗斯和美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其他拥有一定航天技术基础或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虽欲染指载人航天,但因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求助于与他们合作,出钱出资,用俄、美的载人航天器将本国航天员送上太空,以图逐步加入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同志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一星就没有中国的大国地位。所以,我国航天员进入太空,也能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两弹一星"那样,引起全世界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全民的凝聚力。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例如,就载人航天器本身的研制和运行而言,它对通信、遥感、推进、测量、材料、计算机、系统工程、自动控制、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动了这些技术的进步。
再有,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类造福。载人航天器所处的高远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可为科研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场所,它在推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等许多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有望在一些前沿学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效益。一些国家已经在太空制药、太空育种和太空材料加工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并准备建造太空工厂,其效率和效益不可限量。
另外,地球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约80亿~110亿,因此有些人已经开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紧张,那么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开发矿藏呢?这是科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不是天方夜潭,因为类似载人登月等许多过去可望不可及的神话和幻想,如今有不少都变成了现实。
最后,载人航天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使用载人航天器可以很好地完成侦察和监视任务;灵活部署、修理和组装大型军用卫星;安全而连续地指挥和控制地面军事力量;还能作为特殊武器的试验场。例如,早在1965年12月,美国双子星座7号飞船上的航天员就曾用红外遥感器监视和跟踪了1枚潜射导弹的发射,所获信息比潜艇上的观察人员报告的还要快。第1次、2次海湾战期间,和平号空间站与"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对战区进行了大量观测活动,取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中国载人航天的未来前景
中国载人航天将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国在成功发射4艘无人试验飞船的基础上,已将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然而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除继续用载人飞船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外,重点包括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以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大系统,解决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是建造更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航空航天技术为航空航天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立的一系列高级复杂的施工作业程序。它涉及人力资源配置,设备仪器搭配与安装使用等艰深的学术作业。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高度追求。应用于航空工程和航天工程的电子与电磁波理论和技术。在现代航空和航天工程中电子系统是重要的系统之一。
它按功能分为通信、导航、雷达、目标识别、遥测、遥控、遥感、火控、制导、电子对抗等系统。各种系统一般包括飞行器上的电子系统和相应的地面电子系统两部分,这两部分通过电磁波传输信号合成为一个系统。和这些电子系统有关的电子理论和技术有通信理论、电磁场理论、电波传播、天线、检测理论和技术、编码理论和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而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则是提高各种电子系统性能的基础。它们的发展使飞行器上的电子系统进一步小型化和具有实时处理更大量数据的能力,进而使飞机的性能(机动能力、火控能力、全天候飞行、自动着陆等)大为提高,航天器的功能(科学探测、资源勘测、通信广播、侦察预警等)日益扩大。
一、航空航天飞行器上电子设备的特点是:
①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功耗小;②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长寿命。在高性能飞机和航天器上,这些要求尤为严格。飞机和航天器的舱室容积、载重和电源受到严格限制。卫星上设备重量每增加1公斤,运载火箭的发射重量就要增加几百公斤或更多。导弹和航天器要承受严重的冲击过载、强振动和粒子辐射等。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时间很长,如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长达7~10年,而深空探测器的工作时间更长。因此,航空航天用的电子元器件要经过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而电子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运用可靠性理论和冗余技术。
二、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
①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提高航空航天电子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②提高实时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和数据传输的速率;③发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规模集成电路;④发展更高频率波段(毫米波、红外、光频)的电子技术;⑤发展可靠性更高和寿命更长的各种电子元器件。
航空航天基本知识
我们知道,人类的家园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大气,如果没有水和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生物是很难生存的。 通常,在人们的眼中,“天”很高,要想冲出厚厚的大气层,进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难。其实,与地球相比,大气层是很稀薄的。
人们知道,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00千米,而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大气层看成是苹果的皮,可这层“苹果皮”本身却是变化多端的。 比如最贴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其高度从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约11000米止,其顶界是随纬度、季节等情况而变化的,在赤道地区为17000米,在中纬度地区(如北京、天津地区)为11000米,在地球两极地区则为7000-8000米。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称为变温层,平均而言
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6.5℃。与此同时,气压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围内,包含了大气总量的一半,而整个对流层,大约占了全部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由于几乎所有的水蒸气都集中在这一层大气内,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这里也是风云变幻最为剧烈的一层。
从大约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气温度基本不变,平均保持在-56.5℃上下,因此被称为同温层(实际情况是:在25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在同温层顶,气温约升至-43至-33℃)。同温层的气温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该层大气离地球表面较远,受地面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其顶部存在着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的辐射热等。同温层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大约占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一弱。在这一层大气内,没有上下对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风,所以又叫作平流层。另外,该层大气几乎不存在水蒸气,基本上没有云、雾、雨、雹等气象变化的现象,这对飞行器的平稳飞行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由于空气密度很小,飞机在这一高度层上又不适宜机动飞行。人类的航空活动差不多都集中在对流层和同温层内。为了保证飞机和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飞机飞行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0千米的界限。
从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围,被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的特点是:以 45千米为界,温度先升后降。由于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气温先由同温层顶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从45千米起,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又开始下降,一直降低到-65.5℃至-113℃。 中间层的空气已经很稀薄了,其空气质量约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3000。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万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仅为地面的一千万分之八。由于空气非常稀薄,并且气体开始呈现电离现象,因此,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器。
1967年10月,美国试飞员约瑟夫·沃尔克驾驶X-15A火箭飞机飞出了 7297千米/小时的惊人速度,创造了有人驾驶飞机速度的世界纪录。而且,他还曾多次飞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为美国第一个“驾驶飞机的宇航员”。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规定:飞行高度超过80千米的飞行员即可称为宇航员.
在中间层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围,称作电离层。其特点是:含有大量的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空气具有导电性。并且,其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时,气温可达400℃。所以,这里又被人们叫作“暖层”。
在电离层顶端之外,便是大气的最外层——“散逸层”了。由于地球引力的减弱,气体分子和等离子体与地球已若即若离。电离层和散逸层的空气密度极低,对太空飞行器的影响已很小,因此,人类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是在它们之内(或之外)进行的。
航空与航天的区别:
航空与航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两个技术名词,两者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被称为两大技术门类,这是为什么呢?
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从航空器与航天器的重大区别上即可看出两个技术领域的显著差异。
第一,飞行环境不同。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
第二,动力装置不同。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气发动机包括燃烧剂箱在内都可随飞机多次使用,而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虽然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经过回收可以重复使用20次,其轨道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用50次,但与航空器使用的吸气发动机比较起来,使用次数仍然是很少的。吸气发动机所用的燃烧剂仅为航空汽油和航空煤油,而火箭发动机所用的推进剂却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液体的,也有固体的,还有固液型的。
第三,飞行速度不同。现代飞机最快速度也就是音速的三倍多,且是军用飞机。至于目前正在使用的客机,都是以亚音速飞行的。而航天器为了不致坠地,都是以非常高的速度在太空运行的。如在距地面600千米高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其速度是音速的22倍。所有航天器正常运行时都处于失重状态,若长期载人会使人产生失重生理效应,并影响健康。正因如此,航天员与飞机驾驶员比较起来,其选拔和训练要严格得多。一般人买票即可坐飞机,而花重金到太空遨游的人还必须通过专门培训。
第四,工作时限不同。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飞机,最大航程计约2万千米,最长飞行时间不超过一昼夜。其活动范围和工作时间都很有限,主要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虽然通用轻型飞机应用广泛,但每次活动范围相对更小。而航天器在轨道上可持续工作非常长时间,如目前仍在使用的联盟TM号载人飞船,可与空间站对接后在太空运行数月之久。再如航天飞机,能在轨道上飞行7-30天,约1.5小时即可围绕地球飞行一周。载人航天器运行时间最长的当属和平号空间站,它在太空飞行了整整15个年头。至于无人航天器,如各种应用卫星,一般都在绕地轨道上工作多年。有的深空探测器,如先驱者10号,已在太空飞行了32年,正在飞出太阳系向银河系遨游。航空器的优点是能多次重复使用,而航天器除航天飞机外,只能一次性使用,载人宇宙飞船也不例外。
第五,升降方式不同。飞机的升空是从起飞线开始滑跑到离开地面,加速爬升到安全高度为止的运动过程。它返回地面降落时只要经过下滑和着陆即可。只有个别飞机如英国的“鹞”型战斗机采用发动机喷口转向的方式使飞机能够垂直起落,但机身并未竖起,仍处于水平位置。而至今为止的航天器发射,包括地面和海上的发射,顶部装着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垂直腾空的。在完成发射过程中,运载火箭要按程序掉头转向和逐级脱离,最终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运行。有的航天器发射,中间还要经过多次变轨,情况更为复杂。航天飞机虽然也能施放航天器,但它本身亦是垂直发射升空的。至于返回式航天器,其回归地面必须经历离轨、过渡、再入和着陆四个阶段,远比飞机降落困难。航空器的起飞、飞行和降落与航天器的发射、运行和返回,虽然都离不开地面中心的指挥,但两者的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及其工作性能与内容也是大有区别的。
航空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窗活动,航空必须具备空气介质和克服航空器自身重力的升力,大部分航空器还要有产生相对于空气运动所需的推力。航天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航天器在地层大气之外的航行活动,又称空间飞行或宇宙飞行,航天的实现必须使航天器克服或摆脱地球的引力。从科学的角度看,航空和航天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航空航天都是高度综合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的发展都对军事以及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
在不远的将来,人类终要探索更多的太空深处,而要完成这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得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范文二:军事航天技术
军事航天技术
什么是军事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又称空间技术。指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器技术和测控技术三大部分。航天运载器技术主要指火箭的制造与发射技术。航天器技术包括卫星、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等各类空间飞行探测器的设计制造技术。测控技术用于对航天飞行探测器的跟踪、遥测、遥控和通信。
军事航天技术 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是军事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航天技术是通过将无人的或载人的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亦称空间技术。它既能服务于国民经济,也可用于军事。有效地把航天技术中的航天器设计与制造、航天运输系统设计与制造、运载器与航天器试验、航天器发射、火箭制导和控制、航天器轨道控制、航天器姿态控制、航天器返回技术、航天测控、航天器信息获取和处理、航天医学工程等工程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并组成不同的军用航天工程系统,完成特定的军事航天任务,是军事航天技术主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作用与地位 军事航天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的发展和应用与军事技术现代化关系十分密切。军事航天技术加速了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各种军用卫星的发展,使军事侦察、通信、测绘、导航、定位、预警、监测和气象预报等的能力和水平空前提高,在军事指挥及作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军事航天技术已在航天监视、航天支援方面得到应用,在航天作战、航天勤务保障方面的应用也在研究之中。
航天监视 利用无人或载人的航天器监视地面目标。其优点是:监视范围大,不受国界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并可重复监视某个地区;可以较快地获得其他手段难以得到的情报。主要包括遥感侦察、电子侦察、导弹预警、海洋监视和核爆炸探测等。
①遥感侦察。利用卫星上装载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等遥感器对地面目标进行摄影或观测,以获取图像,并通过分析图像来提取军事情报。它不仅能发现各种军事设施,而且能识别它们的类型。照相侦察卫星是发展最早和迄今发射最多的一种军用卫星,它的数量约占全部军用卫星的40%。利用载人航天侦察,由于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灵活地选择拍摄地面军事目标和提高侦察的效果。
②电子侦察。在卫星上装载无线电接收机和天线等设备,专门用于侦察和截获对方无线电信号,经破译、分析后提取军事情报。电子侦察卫星还可进一步发展为电子对抗卫星,对对方信号源进行定位,并发射干扰信号,以干扰对方电子设备的工作,或假冒对方发射的信号以迷惑对方。
③导弹预警。在卫星上装载红外探测器和电视摄像机,从太空探测、发现并跟踪导弹发动机的喷焰,及早发出警报。地面预警雷达不仅战时易受攻击、破坏,而且它的作用距离由于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所能提供防御和反击准备的预警时间较短。利用预警卫星从太空监视,能及时发现对方弹道导弹起飞,从而可以延长对洲际弹道导弹来袭的预警时间。
④海洋监视。利用卫星监视海上军舰和潜艇的活动、截获舰艇上的雷达和无线电通信信号。进行这种监视的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卫星,它们可相互配合或单独工作。主动型(又称雷达型)卫星带有合成孔径雷达,以探测和确定目标的位置和外形;被动型(又称电子侦察型)卫星带有接收机,接收目标发射或辐射的电波,以探测和确定目标的方位、 速度和所使用的电子设备。
⑤核爆炸探测。利用卫星上装载X射线、γ射线和中子等探测器,从太空探测地面和大气层内的核爆炸。它还用以核查各国执行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情况。
航天支援 指支持地面军事行动、增强地面军事力量的效能,它包括卫星通信、卫星气象观测、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和卫星测绘等。
①卫星通信。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地球上各点之间的军事通信。军事卫星通信除具有一般卫星通信所具有的通信距离远、容量大、质量高、覆盖区域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以外,还具有保密性好、抗干扰性强、生存力强等优点。军事卫星通信按用途可分为战略通信和战术通信,前者是为保障统帅部及其派出机构对全军或重要战略方向实施作战指挥而提供的通信联络,后者是为保障军队遂行战斗任务而提供的地区性通信以及军用飞机、舰船和车辆乃至单人背负或手持终端的移动通信。
②卫星气象观测。按照军事上的需要,用卫星观测获得气象资料和预报天气形势。军事气象卫星可搜集全球的或特定地区上空的气象信息,为各军种、兵种和战区提供气象资料,包括弹道导弹飞行沿线的气象情况。
③卫星导航。利用卫星为地面、海洋、空中和空间用户进行导航定位。卫星导航能做到高精度、全天候、覆盖全球。卫星导航技术已经广泛用于海上舰艇、空中飞机和陆上车辆、坦克、火炮以及单兵的定位与导航,还可为飞机投弹、导弹发射、卫星遥感侦察和航天器空中交会等提供导航支援。
④卫星测地与卫星测绘。卫星测地是以卫星为基准点精确测定地面点的坐标,确定地球形状和地球引力场分布。卫星测地技术有两类:一类是几何法,地球上未知准确位置的观测点和几个已知坐标的观测点同时观测卫星,算出它们相对于卫星的位置,从而推算出未知准确位置观测点的精确坐标;另一类是动力学法,通过精确测量卫星轨道的细微变化,根据轨道摄动理论来确定地球形状和地球重力场的分布。发展卫星测地技术,可以提高陆基和海基洲际弹道导弹打击点目标的命中率。卫星测绘是利用卫星对地面目标摄影,测定目标的精确位置、高程和地貌,绘制军用地图。
航天作战 指利用各种类型的反卫星武器攻击、摧毁敌方的航天器,或利用航天器上载有的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攻击、摧毁敌方陆地、海洋与空中的目标。利用载人航天器上的机械臂、机器人或航天员直接擒获、破坏敌方的军用航天器,也属航天作战的范畴。 航天作战武器技术尚处于初期研 究、试验阶段,距实战使用还有相当距离。定向能武器和动能武器尚在试验阶段。已实现的航天作战试验,是利用动能反卫星导弹接近并摧毁了目标卫星。 航天勤务保障 指在空间对军用航天器实施检测、维修、加注推进剂、更换仪器设备、备用件以及其他消耗器材,在空间组装、建造军用航天器等。航天勤务保障主要是利用载人航天器,如航天飞机或载人空间站来实现的。这类技术尚处于研究与试验阶段。
由以上情况可见,军事航天技术可为军事行动,如情报获取、敌情监视、通信导航以及未来的空间作战提供最现代化的手段,作用日益显著,在军事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已成为现代军事技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军用航天工程系统 军事航天技术的监视、支援、作战和勤务保障等功能都要通过军用航天工程系统来实现。军用航天工程系统由军用航天器、航天运输系统、航天器发射场与回收着陆场、航天测控网和应用系统5部分组成。
军用航天器 军用航天器是军用航天工程系统的核心。它包括军用卫星、载人飞船、航天飞机以及未来的军用空间站和某些空间武器等。航天器由不同功能的若干系统组成,它包括专用有效载荷系统、结构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电源系统、轨道控制系统、跟踪系统、遥测系统、遥控系统、通信系统、数据管理系统等。返回型的航天器还配有返回着陆系统,载人航天器还设有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应急救生系统。航天器的专用有效载荷系统是直接执行特定任务的系统,其种类很多,因执行的任务不同而异。例如,侦察卫星的光学照相机,电子侦察卫星的无线电侦察接收机,海洋监视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导弹预警卫星的红外探测器和电视摄像机,军用通信卫星的通信转发器和天线,导航卫星的测距发射
机和高稳定度振荡器或原子钟等。多用途的航天器装有多种专用有效载荷系统。专用有效载荷系统是军用航天器的核心,航天器的其他系统为它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等业务的服务。航天器的各个系统均有自己特有的功能和专门的技术。
航天运输系统 把航天器、航天员或物资等有效载荷从地面运送到预定轨道或也能把有效载荷带回地面的运输工具。分为运载器和运输器。运载器是从地面把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和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后不返回地面的飞行器,通常为一次性使用的运载火箭。运输器是为在轨道上的航天器运送人员、装备、物资以及进行维修、更换部件等在轨服务,完成任务后一般能返回地面的飞行器。运载器一般由多级火箭组成,通常有2~4级,最上面的一级称末级,它最后送航天器入轨。作为运载器有效载荷的航天器放在末级火箭的前端或货舱之中。运载器是军事航天技术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事航天技术发展的规模和程度。早期的运载火箭大多由弹道导弹改进而成,后来为适应不同航天发射任务的需要,专门研制了系列化的运载器。运输器由推进级和轨道器组成。推进级可采用火箭发动机、涡轮冲压发动机或火箭与吸气式组合的发动机。轨道器是运输器进入预定轨道的部分,可重复使用。它是航空技术与航天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航天飞机靠运载器发射入轨,并作为航天器在太空短期运行,在运行轨道上可把携带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返回时能在大气层中滑翔,在机场跑道上水平着陆,经过地面维修后再次发射使用。美国的空间运输系统兼有运载器和运输器两种功能。
航天器发射场和回收着陆场 发射军用航天器和航天运输系统的特定场区。场内有用以装配、贮存、检测和发射航天器,测量飞行轨道和发送控制指令,接收和处理遥测信息的设施和设备。航天器发射场有的是由导弹试验场演变和改造而成。根据航天器和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安全要求,发射场通常建在人烟稀少,地势开阔,地质、水源、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发射场,多建于低纬度地区,以尽可能利用地球自转的速度。某些航天器发射场还包括助推火箭或运载火箭第一级工作结束后的坠落区及航天器回收场。由于航天器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使得航天器发射场成为重要军事设施。军用航天器发射场要求有快速反应的能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发射任务。回收着陆场是返回式卫星和航天飞机等载人航天器返回地面着陆的专用场区。场内有跟踪、测控、起吊、救生等专用设备。航天飞机返回着陆的场区则还有一个大型的专门飞机场和辅助设施。
航天测控网 跟踪测量军用航天器飞行状态并控制其运行和工作状态的专用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①跟踪测量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及监视其各分系统的工作环境和状态,对获取的数据加以分析,判断航天器运行轨道的正确性和航天器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为改变航天器轨道、飞行程序和工作状态提供依据。②完成实时或程序控制,使航天器达到预定的轨道和所需的姿态,控制航天器的交会、变轨和返回。③接收航天器的遥测数据、部分探测数据以及航天员生理状态的遥测信息、话音和电视信息等,航天控制中心将这些信息进行记录、显示、处理,供实时和事后分析使用。航天测控网由航天控制中心和若干个航天测控站(包括测量船和测量飞机)组成。航天测控站的数量、配备和分布取决于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及其测控要求。航天控制中心通过测控通信网与各测控站构成了航天测控网。航天控制中心及各测控站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配备有相应的设备,这些专用设备的综合总称为航天测控系统。它主要包括光学跟踪测量分系统、无线电跟踪测量分系统、遥测分系统、遥控分系统、实时计算处理分系统、指挥监控显示分系统、 通信分系统、时间统一分系统和事后数据处理分系统。 应用系统 发射军用航天器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太空为军事服务。军事航天任务的成果大量地表现在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信息,以及对微重力、高真空和太阳辐射等空间资源的利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加工和提供用户应用的系统以及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系统,称为应用系统。它由信息或资源的传输系统、接收系统、处理系统、存储系统、加工系统组成。它是军事航天工程表现效益的系统。一颗军用卫星往往能为多个军种、兵种服务,也可
为民用服务,因此,可配备多种、多套应用系统。
简史与现状 20世纪40、50年代发展起来的弹道导弹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先声,为航天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技术的发展有相当部分是首先在军事应用中取得突破(如侦察、监视、导航等),然后推广到民用。军事航天在整个航天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到1995年底,军用和军民两用航天器的数量在已发射的航天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高达2/3左右。
美国的军用航天技术是与民用航天技术分开发展的。由空军负责所有的军事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以及军事航天计划的管理和实施,建有专门的研究、试验机构、发射场和测控系统。美国发展军事航天技术是从照相侦察卫星开始的。早在1959年2月,美国就开始试验回收型照相侦察卫星。1960年8月11日,美国首次回收成功照相侦察卫星“发现者”13,它是世界上第一颗军事应用卫星。美国1960年4月13日发射成功第一颗实验型导航卫星“子午仪”1B,1960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军用通信卫星“信使”1B,1961年7月12日发射成功第一颗“米达斯”导弹预警卫星,1962年10月31日发射了第一颗测地卫星“安娜”1B,1963年10月16日发射了第一颗核爆炸探测卫星“维拉”号。到60年代中期,美国各类军用卫星相继进入实用阶段。
苏联的军事航天技术是与民用航天技术结合在一起发展的。航天工业作为军事工业的一部分,由军事工业委员会统一组织协调。1991年末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于1992年2月建立俄罗斯航天局,负责民用航天技术的发展,军事航天技术由俄罗斯国防部负责。苏联军用卫星的发展开始于60年代初,大多混编在“宇宙”号卫星系列中。苏联1962年4月26日发射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1963年12月13日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1965年4月23日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闪电”I,1967年11月23日发射第一颗导航卫星。随后,陆续发射了军事通信、电子侦察、测地、导航、导弹预警、海洋监视等军用和军民合用卫星,并试验了部分轨道轰炸系统和截击卫星等航天作战武器。70年代开始发射军民两用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气象卫星。
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航天技术。法国在1965年11月26日、日本在1970年2月11日、英国在1971年10月28日、欧洲空间局在1979年12月24日、印度在1980年7月18日、以色列在1988年9月19日相继用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于1965年开始执行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5年11月26日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型遥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成功地返回预定地区。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军事航天技术在70、80年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90年代中期,军事航天技术已在航天监视、航天支援两个主要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在航天侦察方面,照相侦察卫星主要有普查型和详查型两种。普查型卫星的地面分辨率一般优于5米;详查型卫星的地面分辨率一般优于1米。美国的第五代照相侦察卫星KH-11工作寿命一般为 2~4年,图像的地面分辨率达 0.3米左右。KH-11卫星具有实时侦察传输图像的能力,星上装有高分辨率照相机和光电成像系统,把图像变成电信号,经由卫星数据系统(SDS)发往地面站。1988年12月美国发射的“长曲棍球”侦察卫星,是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的新型军用侦察卫星,获取地球表面图像时,不受云雾和夜暗的限制,可以全天候、全天时进行侦察。1989年8月美国发射了数字电视传输型高级侦察卫星,它是KH-11的改进型,采用了高分辨率、宽频谱的光学遥感器和数字图像传输技术。这种卫星能完成战术侦察任务,它装载的推进剂较多,机动能力大,可及时机动到爆发冲突的地区上空进行侦察。苏联/俄罗斯在已发射的“宇宙”号系列卫星中,有相当多的是侦察卫星。由于这些卫星的寿命较短,
因而采用增加发射数量来保证需要。为了同时能观测更大的范围,一般在轨道上同时工作的照相侦察卫星有5~6颗。80年代中期,苏联侦察卫星的工作寿命逐步增长,到90年代初达到近1年。俄罗斯从1992年开始发射更先进的长寿命照相侦察卫星。苏联还曾经利用“礼炮”3和“礼炮”5空间站进行航天侦察。空间站容积大,可装载多种侦察设备,相互补充,因为有人控制,提高了侦察的灵活性和效果。
在导弹预警方面,美国的地球静止轨道导弹预警卫星,分别位于印度洋和巴拿马上空,用以监视苏联、中国以及大西洋、太平洋的主要水域。1989年6月14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第三代导弹预警卫星。苏联从1967年开始发射预警卫星。由于其大部分国土所处纬度较高,所以它的预警卫星采用近地点600多千米、远地点4万多千米、倾角62°的大椭圆轨道,位于北大西洋和西太平洋上空,并由多颗卫星组成弹道导弹预警网。这样,可在任何时候至少有1颗在轨卫星监视到美国中西部的弹道导弹基地。从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俄罗斯还在组建“预报”号同步轨道预警卫星系统,以提高对潜射导弹的探测能力。
在海洋监视方面,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雷达型(又称主动型)海洋监视卫星投入使用,随后,电子侦察型(又称被动型)海洋监视卫星也投入使用。这两种卫星相互配合,提高了对海上目标的探测能力。到1995年底,苏联/俄罗斯共成功地发射了85颗海洋监视卫星。从1976年到1995年,美国也成功地发射了11组44颗“白云”号海洋监视卫星。
在航天支援方面,美国已建成国防卫星通信系统、舰队卫星通信系统和空军卫星通信系统。这3个系统已成为美国军事指挥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70%左右的远距离军事通信任务。国防通信卫星已发展了三代。1989年9月,已有4颗第三代国防通信卫星在轨完成了组网任务。卫星采用了先进的抗干扰技术,还采取了抗辐射加固措施。国防通信卫星Ⅲ投入使用后,用户终端数量大增,不仅可用于该系统原有的固定终端站,而且还能适应于可地面运输、机载和舰载等各种小型终端通信的需要。已经建成的“舰队通信卫星”网,由地球静止轨道上的4颗卫星组成,供海军飞机、潜艇和水面舰艇间通信使用。空军卫星通信系统提供指挥和控制核部队的数据通信。这个系统没有专用的卫星,而是把特高频转发器装在其他军用卫星上,这样做可以提高系统的生存能力。1989年3月,美国发射了第4颗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建成了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网,它取代了美国的一些地面测控站,对低轨道卫星的测控和数据中继,轨道覆盖率达85%以上。美国国防部研制的三军通用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中继卫星”(Military Strategic and Tactical Relay),简称 “军事星”(Milstar),其第一、第二颗分别于1994年2月7日和1995年11月5日发射入轨。这种卫星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抗核加固和抗干扰技术,包括极高频通信技术、自适应天线调零技术、扩展频谱跳频技术、星上信号处理技术、卫星间通信技术和星上核能源技术等。苏联/俄罗斯用于军事通信的卫星有3种类型,即“闪电”Ⅰ卫星、“宇宙”号战术通信卫星和“宇宙”号延时传输型卫星,它们成为苏联/俄罗斯军事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闪电”Ⅰ卫星主要承担战略通信任务,苏联/俄罗斯军队的各级司令部都建有“闪电”Ⅰ卫星的地球站。至1995年底,苏联/俄罗斯共发射“闪电”Ⅰ卫星88颗,经常保持8颗卫星在工作,以保证军方通信。“宇宙”号战术通信卫星主要用于军舰、飞机与基地之间的战术通信。英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分别拥有“天网”号和“纳托”号军用通信卫星。
在气象观测方面,美国有“布洛克”气象卫星,是三军联合气象卫星计划的一部分,由空军负责管理。“布洛克”5D卫星由2颗卫星组网,每天提供4次全球气象数据。美国国防部也利用“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和“泰罗斯”N号卫星的气象数据。苏联/俄罗斯主要由“流星”号气象卫星执行气象观测任务,其军用气象卫星混编在“宇宙”号系列中。
在导航方面,美国的“子午仪”号卫星为各地的商船、军舰和潜艇导航定位。“子午仪”导航卫星采用双频多普勒测速导航体制,轨道高度约1000千米。系统经常有4~5颗卫星工作,具有全天候、全球导航和利用单颗卫星定位的优点,定位精度为百米至几百米。该系统使用
到90年代中期。美国新一代军用导航卫星系统是“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GPS),由24颗卫星组成,采用伪随机码测距导航体制。1994年3月9日,24颗卫星发射齐全,用户在世界各地的任何时间都能同时观测到其中的4颗卫星,精确测量4颗卫星信号的传播时间差,可获得实时高精度的三维定位数据。该系统可为飞机、舰船、坦克、车辆、导弹、低轨道卫星、航天飞机等以及单兵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时间。军用定位精度可达15米,测速精度0.1米/秒,授时精度100纳秒,民用定位精度约100米。苏联自1982年开始组建名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与美国的“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体制相似,由24颗卫星组成,定位精度为30~100米。苏联解体后,该系统由俄罗斯于1995年9月全部配置完毕,投入运行。中国正在发展新型的由两颗地球同步卫星组成的区域性导航定位通信系统。
在航天作战方面,美国于1959年进行了世界上首次反卫星武器试验,1964 ~1975年曾部署带核弹头的地基反卫星导弹,1977年转向研制小型机载动能反卫星导弹,并在1985年9月的一次试验中成功地摧毁了一颗卫星。8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地基动能反卫星导弹和地基激光反卫星武器技术。苏联从1968年开始试验共轨式反卫星武器,截至1982年先后进行过20次试验,9次成功。美国和苏联还都研究了轨道轰炸武器和部分轨道轰炸武器。1983年3月,美国提出“战略防御倡议”计划,随后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费,研究多种可以用于航天作战的武器,包括天基的激光武器,中性粒子束武器与动能武器,以及地基的激光与动能武器。1988年后,名为“智能卵石”(Brilliant Pebble,BP)的小型天基动能拦截弹被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最有发展前 途的天基武器,并组织加紧研究、试验,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苏联1987年11月宣称,他们也在从事类似于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计划的研究工作。1991年末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美国在1993年5月宣布,把“战略防御倡议”计划更名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航天作战武器技术的研究规模缩小,发展速度放慢,重点转向研制地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的一个分支,有重要的军事价值。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之后,陆续发射了“上升”号、“联盟”号、“联盟”T号和“联盟”TM号一系列载人飞船。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苏联称作轨道站)“礼炮”1号。到 1986年2月止,苏联先后发射了7个“礼炮”号、1个“和平”号空间站,建立了以空间站为核心,用载人飞船和运货飞船为运输器的载人航天体系。1987年12月21日,苏联2名航天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连续生活了366天后返回地面。俄罗斯1名航天员在“和平”号空间站连续生活了438天,于1995年3月22日顺利返回地面,创造了人在太空生活时间最长的新纪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自1992年以来发射了多艘载人飞船,继续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美国在60年代先后实现了“水星”、“双子星座”和 “阿波罗” 3项载人航天计 划。1969年7月20日2名美国航天员首次登上月球,到1972年12月止,先后有6艘“阿波罗”飞船完成登月飞行,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1973年5月,美国发射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首航成功。到 1995年底,美国航天飞机共飞行72次,已将十多颗大型军用卫星送入轨道,还进行了包括“战略防御倡议”计划激光反射试验在内的军用有效载荷飞行试验,在轨道上对卫星进行了维修、加注、更换部件和装配等军事勤务试验活动。美国正在与欧洲空间局、日本、加拿大和俄罗斯合作研制大型国际空间站,计划于下世纪初建成。
到1995年底,苏联/俄罗斯、美国、中国、法国、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等国家以及欧洲空间局先后研制出约百余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器发射场,发射各类航天器约4730个,先后有340余名各国航天员进入太空。美、俄、中、法、英等国正在使用的通信、气象、导航等军用卫星系统大约有40多个。许多国家的民用卫星,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和其他对地观测型卫星也兼作军用。截至1996年底,中国共发射了38颗不同类型的
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拥有多种靶场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成了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地面台站和航天测量船及连接它们的测控通信网所构成的中国航天测控网。
展望 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后世界军事格局的变化,军事航天技术开始进入以适应局部战争需要,实现战场支援为重点目标的新阶段。今后,航天侦察、预警、通信、导航、气象和测地等军事航天技术,将在支援地面军事力量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类军用航天器在未来战争中可能成为重要的攻击目标。提高军用航天器的快速反应能力、生存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实时传输信息,延长航天器工作寿命,扩大用途和提高效益,是军事航天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军用卫星将朝着灵活、机动、有自卫能力、可维修、长寿命和自主化等方向发展。在满足灵活性和局部战争需要方面,战术应用卫星、移动卫星通信和建立在新材料、微电子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轻小型卫星具有突出优点,正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与此同时,包括反卫星武器在内的航天作战技术,也将继续发展。航天运输系统将朝着低费用、高可靠、可重复使用和快速发射的方向发展。随着载人空间站系统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有可能在它上面配置为军用航天器进行在轨服务和军事勤务活动的设施,诸如推进剂仓库、卫星及部件贮存室和修配车间、移动式机械臂、轨道机动器和轨道转移器以及空间武器等。这样,空间站就可能发展成为军事航天支援、勤务保障及作战的基地。在完成军事航天任务方面,航天员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航天医学工程将有突出的发展。随着载人航天和空间站活动的增加,航天测控和信息传输已开始向空间发展,利用卫星系统以扩大覆盖范围和增强数据采集能力。(陈芳允 王希季 朱毅麟 宋炳寰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技术》)
范文三: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 又称 空间技术。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一个国家现代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军事航天技术,是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在中国,我们也发射过许多的航天飞行器。中国曾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许多宇宙飞。前不久,在宇宙飞船上,我们上了一堂别出心裁的太空课。我国发射的天宫一号宇宙飞船,运载着我国第一位女飞行员王亚平,她在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太空中做实验,那些有趣的实验令我印象深刻,比如在地球上,水是不可能吹得起泡泡来的。但
在王亚平老师的手中,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吹出泡泡,这可真神奇啊。聂海胜叔叔给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只见他先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站稳,然后两脚往上一收,做出一个打坐的动作,但是出乎意料地,他不仅没摔在地上,还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接着王亚平老师只用一只手指,轻轻推了一下正在漂浮的聂海胜叔叔,聂叔叔就在空中翻起了筋斗!实在太神奇!王亚平老师这样的“神功”,看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原来这就是太空中失重状态下,航天员平时活动的样子呀!每个人都身轻如燕,还能轻而易举地拿起很重的东西,省下了不少力气,真是让人羡慕!
太空授课接下来的实验,虽然我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可是有趣的实验看得我津津有味,真想快点长大,学习这其中的道理,然后就像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一样,飞上太空,感受一下无重力的状态!
我还十分向往太空中的外星人,UFO ,不明飞行物是指不明来历、不明空间、不明结构、不明性质,但又漂浮,后来人们着眼于世界各地的不明飞行物报告。
Day technology, also known as space technology. Is an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and use of space and earth outside the body of a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modern technology in the country. Military aerospace technology is the application of space technology in the military field, for military purposes into space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China, we have also launched a lot of space vehicles. China has on April 24, 1970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nd launched the first man-made earth satellite "Dongfanghong", become the world fifth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launch of an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countries. As of October 2000, China has developed and launched 47 different types of artificial earth satellite, the success rate of more than 90%.
China has successfully launched a lot of the universe to fly. Not long ago, in a spaceship, we had a class of space create new styles. China's launch of the Tiangong-1 spacecraft, carrying China's first female pilot, Wang Yaping, she was very distant from US space to do the experiment, the interesting experiment makes my impression deep, such as on earth, water is not may blow up bubbles. But in the hands of the teacher Wang Yaping, but can easily blow out the bubble, which is really amazing ah. Nie uncle to we performed a difficult move, I saw him first in the Tiangong-1 module stand, then two feet to a close, make a meditation of the action, but unexpectedly, he not only did not fall on the ground, also firmly to float up! Then Wang Yaping teacher only one finger, gently push is floating Nie uncle, Nie uncle is in the air were tumbling. It's so amazing! Teacher Wang Yaping this kind of "art", see the classmates all laughed.
This is the original space in the state of weightlessness, the astronauts usually look like! Everyone can pick up a shenqingruyan, an easy job to do heavy things, save a lot of effort, it is to let a
person envy!
Teaching space for the next experiment, although I am not very clear about the principle, but an interesting experiment see I relish, really want to grow up quickly, to learn the truth, and then just like the shenzhou number ten three astronauts as, to fly to the space, feel weightless state!
have been longing for space aliens, UFO, UFO is of unknown origin, unknown space, structures of unknown, unknown in nature, but floating. Later, people focus on all over the world UFO reports.
范文四: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和天联系在一起,大家都觉得很神秘。因为在人们心目中, 天总是至高无上的。 中国古代的大军事家孙子说,善攻者, 动于九天之上,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在现代,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可以 说,天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和向往,留下了许多如飞天壁画,嫦娥奔 月这样动人的传说。说到这里,大家一定要问,到底什么是航天技术呢? 航天技术,就是把人造天体送上太空,以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 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下面,我们分四个方面来介 绍航天技术:
一、航天技术发展概况;
二、航天技术基础知识;
三、军事航天技术;
四、我国航天技术。
这是一张航天技术发展概况的草图,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是前苏联在 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 42年。 42年 只不过弹指一挥间, 而航天技术 (亦称空间技术)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 1998年底,世界各国共发射了航天器近 5300多颗,其中前苏联和后来 的俄罗斯以及美国占发射总数的绝大部分。在这些航天器中军用卫星占三 分之二,它们在军事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侦察卫星不仅成了 大规模侦察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提供战役战术范围内的侦察服务;军事 通信卫星能够为陆海空三军部队提供可靠的通信手段;导航卫星可以为各 种攻击平台(攻击的载体)和打击手段如舰艇、飞机、导弹等进行精确导 航;测地卫星能够测出各种军事目标的精确地理位臵,从而大大提高了武 器的命中精度;气象卫星,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全球或局部地区的气象情 报,为制定作战计划提供更充分的依据。上述这些军用卫星的发展,又导 致反卫星武器(亦称拦截卫星)的出现。因此,传统的海陆空三维战场将
演变成海陆空天电五维战场,不久,将出现一支新的军种-“天军 ” 。目 前, 美俄都建立了航天司令部,美国有一个航天师,一所太空学校。 因此, 可以说, 短短的 42年间, 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 在这中间, 值得一提的是载人登月飞行,建立空间站,航天飞机的发射以及现在正在 建设中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载人登月飞行, 只有美国做到这一点。 1969年, 美国第一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以后又 12名宇航员先后九次登上月球。 关于空间站和航天飞机后面还要介绍。
(一)卫星绕地球运转所具备的条件
(二)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说到卫星,那么,什么是卫星?什么是人造地球卫星?所谓卫星就是 绕行星运转的天体,月球就是地球的卫星,这种卫星称为自然卫星。而人 造地球卫星是指在一定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并完成一定使命的人造天体,也 称人造卫星。卫星绕地球运转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个是速度条件;一 个是高度条件。
大家在中学物理中都学过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些定理 告诉我们,当一个物体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必然产生向外的惯性 离心力。 如果离心力刚好等于向心力 (即重力) ,这个物体将沿圆轨道绕地 球运行而不掉回地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物体的速度叫环绕速度。大约 等于每秒 7.9公里。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 :大家可能认为速度 不够快, 这是以秒计算, 如以小时计算这个速度是 26800Km/小时, 不到 1.5小时在外层空间绕地球一圈。
下面介绍几个概念:航空:一般把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 活动(例如飞机、气球的飞行)称为航空;
航天:把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 (例如人造卫星、 载人飞船的飞行)称为航天;
航宇:把太阳系以外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宇。
从理论上讲 , 以第三宇宙速度飞出太阳系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以这个速 度到太阳系以外去航行,即使是飞到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 —— 半人马
座 2星, 也得飞上 10万年。 显然,这没有实际意义。 所以, 要实现恒星之 间航行, 就必须以接近光的速度,即 30万公里/秒航行才行。这就需要运 载技术来一个革命性的飞跃。 这是第一技术关速度足够大。
所谓第一宇宙速度是指航天器绕地球作圆轨道运行而不掉回地面所必 须具有的。 当速度达到每秒 11.2公里时,物体将挣脱地球的引力场,而变 成绕太阳运转的人造卫星。这时的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亦称脱离速度) 。 所谓第二宇宙速度,即卫星能够脱离地球引力场而绕太阳运行所需要 的速度。 如果物体运动的速度再增加到 16.7公里/秒, 这时太阳的引力也 拉不住它了,而成为银河系的一个人造天体。这时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 度。所谓第三宇宙速度就是从地面发射一个物体,能脱离太阳系引力场所 需的最小速度。
一般把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飞机、气球的飞 行)称为航空;把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例如人造 卫星、载人飞船的飞行)称为航天,或星际航行;而把太阳系以外的飞行 活动称为航宇。
高度在 100—— 120Km 以上。 为什么卫星要选择 100Km 以上这样的高 度? 1960年第 53届巴塞罗那国际航空联合大会决议规定, “地球表面 100Km 以上空间为航天空间, 为国际公共领域, 100Km 以下空间为航空空间 领域。 ” 这是为什么卫星要选择 100Km 以上这样的高度。 卫星轨道为什么要 选择 120Km 以上这样的高度运行?主要是考虑气象因素,大家知道地球有 一个大气层, 90%大气质量在 30Km 以下, 30Km 以上逐渐稀薄了。随着高度 的增加,空气密度急剧下降,在距地面 100Km 的高度上,空气密度为海平 面的一百万分之一; 在 120Km 高度上, 空气密度为海平面的几千万分之一; 在 200Km 高度上,空气密度只有海平面的五亿分之一。大家要问达不到 120Km 以上高度会怎样?达不到 120Km 以上高度就会掉下来。美国 1959年 曾发射了一颗卫星,距地球最低点是 69英里, 1英里 =1.609Km, 69英里 =112Km,这颗卫星发射的很成功,上去围绕地球转了一圈后就掉下来了。 为什么?这是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它没有真正脱离无阻力飞行的环 境,所以就掉下来了。严格说必须把卫星运行轨道选择在 120Km 以上的空 间,它才不会掉下来。
由于卫星以 7.9公里/秒的速度飞行会受到很大的阻力,并且与空气
磨擦会产生数千度甚至上万度的高温,从而烧坏卫星。因此,必须把卫星 的轨道选在稠密大气层以外,即 120公里的高空,这时空气密度只有地面 的几千万分之一了。
大气层分成很多层,越靠近地球,空气密度越高。反之则急剧下降。 到 120公里的高空,空气密度就只有地面的几千万分之一了。
所以,卫星通常都在离地面 120公里以上的空间飞行。
卫星是通过发射上天的,在目前有三种发射卫星的方法:
一是通过多级火箭发射;二是用航天飞机发射;三是用飞机发射。 第一,通过多级火箭发射
所谓多级火箭就是由几个单级火箭组合而成的运载火箭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单级火箭的最终速度只能达到 4-7公里/秒。 所以,世界各国都采用多级火箭发射卫星。从理论上讲,火箭的级数越多 所能达到的速度就越大。 但是级数越多, 结构就越复杂,可靠性也就越低。 所以在满足速度要求的条件下,尽量使级数最少。根据目前情况,发射低 轨道人造地球卫星,一般用二级或三级火箭,而发射大椭圆轨道卫星、地 球同步卫星多用三级或四级火箭。
第二,用航天飞机发射
航天飞机是一种可以载人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它能象火箭一样垂直 起飞,象卫星一样在轨道上运行,又能象普通飞机一样水平着陆。一架航 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 100多次,因而,它既可以大大降低发射费用(150万美元/吨) ,简化卫星设计,又能向近地轨道发射、回收与修复已失效的 各种卫星。例如,在 1991年 11月 24日, 美国 “阿特兰蒂斯 ” 号航天飞机 升空后仅 6小时, 就将一颗 2335公斤的导弹预警卫星送入太空; 美国原本 有五架航天飞机, 1986年“挑战者 ” 号航天飞机升空后不久就爆炸了。现 在剩下四架航天飞机:即“哥仑比亚 ” 号航天飞机 ; “发现 ” 号航天飞机; “阿特兰蒂斯 ” 号航天飞机; “奋进号 ” 号航天飞机。
1961年 3月 23 日, 苏联人邦达连科就是为载人航天事业献身的第一 人。 截止 2003年底, 人类共进行了 400余次的载人航天飞行, 其中美国 280余次,苏联(俄罗斯) 130余次。在这 400余次载人航天活动中,共有 18人为载人航天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为壮烈的是 1986年 1月 28日美 国“挑战者” 号的失事,载人航天飞机刚刚升空 73秒, 不到 1分半钟就在
空中爆炸了。当时航天飞机载有 7名宇航员,其中包括一名女宇航员叫麦 考利夫,是一名教师,然而她没能书写第一名教师宇航员的历史。当时麦 考利夫是为完成美国教师上太空计划的,她上太空有两项任务:第一个是 通过电视转播给全球数万万名中学生上一堂 “太空见闻” ; 第二个是通过电 视转播上一堂 “人类为什么要登上太空” 。 遗憾的是她还没有登上太空就把 年轻的生命献给了载人航天事业。大家看报纸了解到,美国航天局还想启 动教师上太空计划。 54岁(2004年为 54岁)的芭芭拉〃 摩根是 1985年时 就被选为参加航天飞行计划的教师代表候选人。 现年 54岁, 已是两个孩子 的母亲。 美国航天局计划让芭芭拉〃 摩根在 2003年 11月 13日乘座 “哥伦 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进行为期 11天的太空之旅,来实现麦考利夫 为完成的事业。非常遗憾的是, 2003年 2月 1日,在“哥伦比亚”号完成 此次 16天飞行任务后返回途中, 在距地球约 60Km 处爆炸失逝, 7名宇航员 全部遇难。这 7人中 6名美国人, 1名是以色列人。
第三、用飞机发射
只有美国做到这点, 90年四月,美首次将一颗 200公斤重的卫星从 B -52轰炸机上, 用三级 “飞马 ” 火箭高空发射成功。 显然, 这是很经济的。
所谓军事航天技术,就是航天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其具体成果就 是各种军用航天器。首先我们来看看军用航天器的分类:它包括:
(一)运载系统; (二)载人航天系统; (三)军用卫星系统; (四)空
间武器系统
面送到太空预定轨道或能将有效载荷带回地面的运输系统。
目前可利用的军事航天运输系统主要有:
一次性使用运输火箭;
可重复使用航天飞机。
(1)美国的运载火箭
(2)俄罗斯的运载火箭
(3)欧洲和日本的运载火箭
1、 宙飞船(美,俄)
2、空间站(俄罗斯、美国、国际空间站)
3、航天飞机(美,俄)
4、空天飞机
军用卫星系统包括:侦察卫星、通信卫星、测地卫星、导航卫星、气 象卫星。
是指装有光电遥感器、 雷达或无线电接收机等侦察设备, 用于或取敌人军事信息的人造地球卫星。
应用最广。 它主要包括照 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以及核爆探测 卫星等。
(2)侦察卫星的特点及用途
侦察卫星的特点 :
①速度快。如在 150公里的高度,以每秒 8公里的速度绕地球一周, 只需一个半小时,从北京到天津不到 20秒,到广州只需 5分钟;
②效率高。由于侦察卫星轨道高,侦察的面积大,范围广,如用飞机 对我国拍照, 需拍照 100万张,费时 10年,而用卫星只需拍 500张(一张 照片达到数千甚至数万平方公里) ,几天就可以完成;
③效果好。由于地面分辨力高,侦听准确,信息传递及时,所以效果 好。这里有一个概念,地面分辨力。所谓地面分辨力,是指卫星能够显示 出的地面物体的最小尺寸。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侦察卫星的作用。 例如, 俄罗斯车臣武装负责人杜拉伊夫之亡, 就是侦察卫星的杰作。 情况是这样:当杜拉伊夫打卫星电话时,俄罗斯侦察卫星立即捕捉到卫星电话发出的电 磁信号,并根据电磁信号,迅速测出杜拉伊夫当时所在的精确地理位臵, 然后将这一信息实时地通报给俄罗斯空军, 并引导俄罗斯飞行员实施攻击, 从而将杜拉伊夫击毙。
④适用广。它不受国界和地理环境的限制,不存在侵犯领海、领空问 题,高山、河海挡不住。
第一, 详细侦察对方各种战略目标。比如导弹核武器基地、 海空军基 地、指挥控制中心、各种武器生产基地、机场、港口、交通枢纽、重要城 市及工业生产基地等都是战略目标,都可以进行侦察。
海湾战争中,美动用了各种卫星(15颗电子侦察卫星、 5颗照相侦察 卫星、一颗雷达成像卫星、 3颗预警卫星。 ) 24小时昼夜不停地监视伊拉克 的一举一动。在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前,美国就通过成像侦察卫星获得了伊 拉克重兵集结边境的高度清晰的照片,发现了伊拉克的侵略意图。伊拉克 入侵科威特后,美国又发现伊拉克妄图进攻沙特,沙特开始也怀疑,见到 卫星照片后,才同意美国派兵进驻沙特。
第二,对敌方领土进行准确测图。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已方指挥员提 供在作战中所用的地图;另一方面,也为己方战略导弹核武器提供各种打 击目标的准确位臵。 例如在海湾战争前, 美国对伊拉克、科威特地形不详 , 原地图是 20-30年前的, 故集中侦察和测地卫星很快就制出了精确详细的 地图。
第三,侦察敌方战略导弹系统的数质量情况
比如在 1961年, 赫鲁晓夫撒了个弥天大谎, 吹嘘说,苏联拥有 400枚 核导弹,已经拥有全面核优势,从而对美国和西方国家搞核讹诈。但是美 国通过照相侦察卫星很快就发现,苏联的洲际导弹到 1961年秋远未达到 400枚,而只有 14枚,从而化劣势为优势,反过来又对对方实施核威慑。 第四,侦察敌方地面部队的调动的部署情况。
自六十年代以来, 每当国际上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 苏联和美国都发射 一些专用的侦察卫星,对有关地区进行监视。例如,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苏联和美国就用侦察卫星分别不断地向埃及 以色列提供情报。 1973年 10月 6日开罗时间下午 14时零 5分,第四次中 东战争爆发, 埃及第 2、 3军团强渡运河, 一举攻克以军构筑 4年之久的 “巴 列夫防线 ” ,打得以军节节败退。埃军准备乘胜前进,扩大战果。就在这 时, 美军侦察卫星发现埃军两个军团的结合部有一条 7-12公里宽的间隙, 防守薄弱,并且后方空虚。以军得到这个情报后,欣喜若狂,立即组织部 队,秘密插入结合部,偷渡运河,迅速向西、向南发起猛烈进攻,并合围 了埃及第三军团,从而反败为胜,夺取了主动权,最后由于苏美干预,双 方握手言和。这种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今天的 战略战役指挥员不能不考虑侦察卫星这个重要因素,军事卫星提供的情报 甚至能够改变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第五,侦察对方的战场情报。
通过侦察监视,探查、搜集未知的情报,达到知己知彼,从而战胜对
手,这是军事通则。
譬如,马岛战争期间,阿根廷在开战之初,还是打了几个漂亮仗,吃了几 顿饺子的。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苏联的侦察卫星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战例,就是阿根廷空军击沉英国“谢菲尔德 ” 号 驱逐舰。 1982年 5月 4日,大英帝国的王牌战舰 ―― “谢菲尔德 ” 号驱逐 舰,满载一身精良武备,悠然穿梭在马岛海域,执行着封锁作战任务。不 料,前苏联的“闪电号”侦察卫星在茫茫太空深处,悄悄地盯上了它。就 这样, 由于前苏联的帮助, “谢菲尔德 ” 的一举一动便始终处在阿根廷的掌 握之中。 等到 “谢菲尔德 ” 一进入打击阿根廷空军的打击范围, “超级军旗” 式轰炸机便腾空而起,贴着海浪,超低空飞向了目标。距离“谢菲尔德” 48公里时, “超级军旗”立即爬高跃升,于是, “飞鱼”出鞘,并始终以超 过海浪 2米的高度飞行, 很快便命中了“谢菲尔德” ,当即就燃起了浓浓火 焰, “谢菲尔德” 遭受了致命的创伤, 舰身被击穿了一个大窟窿。 不久, “谢 菲尔德” 便沉没在茫茫大海了。 而一枚 “飞鱼” 导弹, 价值仅仅 20万美元, 却击沉了价值高达 2亿美元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可见,各种攻击性 武器的打击效果能够在侦察卫星的作用下获得急剧放大。
这个战例告诉我们,当我们在地球表面进行军事行动时,千万别忘了,头 顶上还有侦察卫星在虎视眈眈。 否则,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军事通信卫星就是指以为军事服务为目的而设计的通信卫星。
通信卫星,是六十年代初才问世的一门新兴技术,是空间技术和通信 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象悬挂在高空的微波中继站和接力站,接收从地面或 其它卫星发来的无线电信号,经转发器放大后,再以另一频率发回地面另 一地方或其它卫星上。
(1)通信距离远。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可以覆盖地球表面三分之一, 它能为相距 19000公里的两个地面站提供直接通信。若在赤道上空等间距 分布三颗同步卫星,就可以基本上实现全球通信。
第二、通信容量大。卫星通信的工作波段是微波,波长在 1米至 1毫 米之间,频率为 300兆赫至 300千兆赫,可用频带很宽,这样通信的话路 就很多。目前一颗通信卫星可传上万条话路,外加若干路电视,还可传输 高分辨率的图象和其它数据。
第三,传输质量高,由于卫星通信高山挡不住,大海隔不了,风雨无 阻,昼夜不停,不象地面微波通信那样受地理气象条件以及通信距离等因 素的影响。因而信息传输稳定可靠。
第四,机动性能好。卫星通信既可提供大型地面站点之间的远距离通 信,也可为机载、舰载以及地面部队的小型机动终端站提供通信。这样, 可随时随地建立通信终端,这为战时紧急情况下迅速建立通信线路提供了 条件。这种应急通信能力在军事上是极为重要的。
第五,生存能力强。一般来讲,地球同步卫星不易受核爆炸破坏和其 它手段的攻击。
正是由于有这些优点 ,军事通信卫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是专门用于对地球和大气层进行天气变化观测的卫星。它相当于一个 无人高空气象站。它与以往的地面观测方法相比,具有全球性、预先性和 准确性。
气象卫星起源于侦察卫星,基本原理类似于照相侦察卫星。不同的是 它观察的对象是云、气、雾、雨、风、浪、潮、温。
方法是以 2-3颗地球同步轨道和近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不断地向地面发 送资料,经综合分析处理后,得出准确的气象预报,为陆海空三军部队行 动服务。
用来从宇宙空间,对大地进行重力分布、形状、精确地理坐标测量的 人造地球卫星叫测地卫星。 与常规测量法相比, 它具有周期短, 精度高的 特点 , 是进行大地测量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工作原理:地球不圆和重力分布不均的影响,使卫星的运行轨道变得不规 则,卫星不断地作上下、左右波浪式前进,通过地面跟踪站的测量,就可 准确地推理出地球的形状和重力,以及地球表面各点的精确坐标,从而为 战略武器提供准确的目标数据。对地表的物体可以用遥感遥测技术得到。
试想,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舰船,奔跑在广袤大地上的车辆,穿梭在 万里蓝天上的飞机, 遨游在九天之上的卫星、 导弹等等处于移动中的物体, 如果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臵,后果将会是怎样呢?这实在很难设 想,也许等待它的将是一场灭顶之灾。
比如, 90年代初期,在我国有着重大的影响的科学家 ―― 彭加木,在 考察沙漠中,迷航失踪了。虽然他身上也带有一一些导航仪器,但是由于 这些仪器性能的局限而迷失了方向。虽经多方努力寻找,最后仍然失踪牺 牲。假如彭加木的探险处在今天,处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蓬勃发展的 今天,这种悲剧可能再也不会出现。
这是因为,导航卫星,就象航标灯一样,每天以固定的频率,按规定 的时间间隔,向地面发送导航信号。地面用户接收和处理这些信号,就能 确定自己的位臵。所以,它的用途就是导航。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 展这种技术。
比如, 1994年, 美国就建成了 “导航星” —一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它是由 24颗卫星所组成,运行在六个轨道平面上, 每个平面分布四颗, 定 位精度大约为 16米。
那么, 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在军事上又有什么用途呢?简而言之, 它不仅可以为飞机、舰艇、坦克等进行精确导航定位,减少航行误差;而 且还可以用于武器制导,能够极大地提高武器的命中精度。譬如,去年 5月 8日,美国出动了 B -2隐形轰炸机,野蛮地空袭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它所运用的主要技术就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这个家伙,就是轰炸我大使馆的凶手—一 B — 2轰炸机。它的航程为 115000公里, 这个是空袭中使用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虽然, 从战略上看, 美国是我们的主要敌人,但是它的 B -2轰炸机所运用的技术却是先进的。 由于使用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 B -2轰炸机可以施行全球轰炸,精确 打击。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打击精度也从原来的 30米提高到 3米。 空袭中, 美军共发射了五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分别从五个不同部位打入,造成我 馆舍严重毁坏,人员严重伤亡。
以上所讲的是美国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挥的军事作用。除美国 外,俄罗斯在 1995年建成了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它也是由 24颗卫星 所组成, 不同的是, 卫星运行在 3个轨道平面上,每个平面分布 8颗卫星, 定位精度稍差一点,大约是 30— 100米。
航天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正在引起作战方式根本性的变革,它不仅 使信息的近实时传递、控制成为现实,而且为日益迫近的太空战提供了技 术支持。太空战的雏形就是反卫星作战和导弹攻防作战。这里有一个概念
“实时 ” , “实时 ” 说得通俗一点,就象电视实况转播,人们耳闻目睹的 信息的时间和正在发生着的事物的时间是处在同一时刻,这个就叫实时。 下面我们分两个方面来介绍空间武器系统:一是反卫星系统;二是反导系 统。首先我们来看看反卫星系统。
反卫星系统就是攻击卫星的武器系统,通过攻击敌方的卫星,来夺取 制信息权,在保护自己耳聪目明的同时,使敌方成为聋子和瞎子。目前, 打击卫星的主要方法有三种:
一是利用地面武器系统, 如激光炮和动能武器系统等来摧毁敌方卫星; 二是以卫星拦截卫星,这种卫星不同于一般卫星,它本身就是一种攻 击性武器,通过机动变轨飞行,跟踪接近目标后,能以自爆或撞击的方式 来摧毁敌方卫星,或者利用卫星上装载的激光器、粒子束武器、以及火箭 来摧毁敌方目标;
三是利用航天站或航天飞机来俘获敌方卫星,为自己服务。
世界上对反卫星系统的研究,仍然是美国和原苏联领先。原苏联 1968年就进行过卫星反卫星拦截试验, 80年代初又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综合演习, 它领先于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反卫星实战能力的国家。原苏联的 激光技术, 起步也比美国早。 (据说七十年代后期, 苏联曾用强陆基激光器 干扰过美国空军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上空地球同步轨道上的预警卫星,使 其发出错误的警报。另外,原苏联具有发达的航天站技术,完全可以建立 天基反卫星系统。 ) 据西方国家估计, 前苏联不仅有陆基高能反卫星激光器, 并且还拥有天基反卫星激光器样机。
美国反卫星技术研究比较晚,但进展很快。 1978年开始研制反卫星导 弹, 1985年就曾用它击落过一颗失效的美国卫星,现有 100多枚导弹已正 式部署。美国航天飞机的发展非常快,它能够在轨道上布放、回收、修复 卫星,自然它也可以抓捕敌方的卫星。
所谓反导系统就是反击导弹进攻,使导弹突防失效的系统。
关于这个内容,我讲两点:
先看第一点反导方式。那么,目前,有哪几种反导方式呢?
有两种反导方式:
一是用导弹来截击导弹, 这是俄罗斯的 C -300导弹, 已经多次成功地 进行了拦截试验;
二是用激光一类的新概念武器摧毁导弹,美国多次进行过试验。 现在,美国正在大力研制反导系统,进展也较快。下面就来介绍美国 的反导系统。
美国的反导系统有两种,一种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一种是战区导弹 防御系统。两种系统, 结构大体类似, 下面介绍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那么 ,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 ? 是如何反导的呢 ?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英文缩写呢, 就是 “ TMD ” ,它是由指挥自动化系 统和反导导弹两部分所组成,二者缺一不可,否则 TMD 就失效。下面先介 绍指挥自动化系统,
指挥自动化系统,是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 视为一体的人机系统, 英文缩写呢, 就是 C4ISR , 它是卫星通信、 卫星侦察、 卫星导航等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美国依靠先进的卫星技术和 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全球指挥自动化系统。
下面来看反导导弹,美国现在研制了三种反导导弹。
一种是战区高空拦截弹, 今年 10月 2日, 美国发射了一枚战区高空拦 截弹,拦截了一枚模拟对方进攻的民兵三型洲际导弹;
第二种是美国与以色列联合研制的箭 2型反导导弹,已经成功地进行 了六次试验,拦截距离 150公里,拦截高度为 48公里;
第三种是爱国者导弹,海湾战争中, “爱国者 ” 大战 “飞毛腿 ” ,出尽 了风头,下面以爱国者拦截飞毛腿为例,来讲讲 TMD 是如何反导的? 这是它的作战示意图。
首先,飞毛腿发射,预警卫星进行探测,并计算出飞毛腿的大致弹道 和落点,然后,将信息传给地面数据中心,地面数据中心计算出准确的弹 道和落点之后,将信息通过通信卫星传给战区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发出指 令,引导爱国者进行截击,摧毁飞毛腿。这就是 TMD 的大致反导过程。这 里需要特别警惕的是,美国企图将台湾也纳入 TMD 之中,妄图阻挠中国统 一的进程。 当然诺, 他们的阴谋是不会得逞的。 因为我国拥有能够打破 TMD 的手段,仅目前而言,就至少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利用先进的导弹,如 DF -21、 DF -31等导弹突破 TMD 的拦截, 或者直接将敌反导武器摧毁于地面;
关于这一点,那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今年九月份,美国进行了一次电脑模 拟反导演习,模拟中国老式的 DF -5导弹进攻,美国实施拦截。结果怎么 样呢?用美国国防部长科恩的话说, “我们可以发现 , 但是无法击落 ” ,自 然喏 , 就更不用说 , 击落中国新式的导弹了。
我国的航天技术到底怎么样呢?我想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即:回首过去,成就辉煌;正视现实,差距犹存;展望未来,前途光明。 在航 天领域要想成为航天大国,我们把它概括为 “过六关” , 即“上天关” 、 “回 收关” 、 “一箭多星关” 、 “地球同步关” 、 “太阳同步关” 、 “载人航天关” , 这 六关过了就可以真正称之为航天大国了。 下面我把每一关它难在哪,用在 哪,重要的军事用途是什么做个简要介绍。
一. “上天关” :把地面上的物体增加到足够大的速度送到足够高的高 度,让它绕地球转起来,我们就称之为过了上天关。
我们看新闻知道, 2003年 8月 22日, 巴西运载火箭爆炸, 两颗科研卫 星被毁,造成 21人死亡, 20人受伤这样的惨剧。巴西 1997年发射第一枚 火箭,升空 65秒后爆炸。 1999年发射的第二枚火箭也失败了。
正是因为“上天关”这么难,要求速度足够大,高度足够高,全世界 二百多个国家只有九个国家过了“上天关” 。前苏联:1957年 10月 4日; 美国 1958年 1月 31日; 法国 1965年 10月 26日; 日本 1970年 2月 11日; 中国 1970年 4月 24日; 我国之后有英国 1971年 10月 4日; 印度 1980年 7月 18日;以色列 1988年 9月 19日;朝鲜 1998年 8月 31日。只有九个 国家过了上天关。
卫星上天有什么军事用途呢?美国的蓝盾公司说:谁能把卫星送上天, 谁就将成为军事和科技的领袖国家。 美国的一些军事战略家认为, 在 19世 纪,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能称霸世界; 20世纪,谁控制海洋,谁就能 称霸世界;而 21世纪,决定霸业的关键领域将是太空, ……。 太空是无可 比拟的战略制高点。 能把卫星送上天,说明这个国家的中远程导弹技术是 过关的。能把卫星送上天转起来,就能把卫星换上核弹头到预定地域投放 下来。目前日本没有中远程导弹,这是受“和平宪法”的制约。日本自由
党党魁小泽一郎声称:别看中国有核武器,如果日本愿意的话制造核武器 是小菜一碟,日本的铀元素能在一夜之间生产上千枚核武器,而在核技术 上超越中国毫无问题。
这说明什么?说明日本在突破“和平宪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说明日 本军事技术发展潜力巨大。我们看新闻知道, 2003年 6月 6日,日本正式 通过了“有事法” 。 这标志着日本向海外派遣自卫队的法律正式通过 (2003年 6月 7日《参考消息》 ) 。这就是过了上天关所具有的军事用途。
二. “回收关” :是指在预定地域将卫星收回来的技术。 其它上天的国 家只发射都不回收。 为什么不回收? 因为回收是一件难度很高的技术,回 收过程中不仅要卫星减速,低头,而且还必须落回到地面预定地域,这些 对遥测、遥控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回收要比发 射更加困难。 目前为止过了回收关的国家只有三家,过去是美、苏、中, 现在是美、俄、中。它难是因为它具有重大的军事用途。假如说照相侦察 卫星收不回来那就没有了军事价值,飞船收不回来那就没有人愿意当宇航 员。
我国是 1975年 11月 26日过的回收关。 目前为止, 我国发射了 19(2004年 8月又发射一颗照相侦察卫星 )颗回收卫星,成功回收 18颗,成功率 为 94%。这 18颗卫星中, 3颗是国土普查军民兼用的,还有 15颗,这 15颗中 6颗给了总参测绘局, 9颗给了总参情报部。 给测绘局干什么, 是用它 来画地图, 画地图干什么?地图到处都是。 美国曾核实过苏联 1967年的军 用地图,核实发现图上重要目标位臵与实际位臵相差 40Km 。我国东风 31导弹不增程 8000Km ,增程 12000Km ,要想准确摧毁对方的重要目标,没有 先进侦察手段是不行的。导弹可在 1小时内打到地球任何地方,而美国的 战略轰炸机需要 6小时到达地球任何地方, 航母需要 2— 7天到达全球各主 要作战地区。
回收关是美国于 1960年 8月 10日先过的, 1960年年底苏联**联 赫鲁晓夫原定出访北朝鲜,当情报人员告诉他美国的间谍卫星上天拍摄别 的国家照片时,赫鲁晓夫改变访朝计划,改道去了联合国,据说赫鲁晓夫 在联合国大会上非常的激动,说是脱了皮鞋敲桌子,抗议美国间谍卫星上 天拍摄别的国家照片跟间谍飞机是一样的,是对别国主权的侵犯。 1962年 苏联第一颗成像侦察卫星上天拍摄别国照片去了,赫鲁晓夫不吭气了。 当时我们国家是一不声明二不抗议,上不去怪自己无能耐,上去了爱
照那照那。我国 1975年 11月 26日过了回收关后,先后发射了三颗卫星, 一颗转三天, 三颗转九天。 三颗卫星装了 60Kg 胶卷,照 2Km 的照片。照苏 联国土 783万 Km 2,苏联解体前为 2240万 Km 2,照苏联 35%的国土;接着往 下飞照外蒙古,照外蒙古 133万 Km 2,外蒙古国土总面积为 156.5万 Km 2, 照蒙古 85%的国土; 接着往地球那面飞, 照美国 20万 Km 2, 据说照美国海军 基地的照片非常的棒, 军舰出海时的尾迹都清晰可见; 现在怎样不大清楚, 大家可以想象。那时是尖兵一型侦察卫星,而现在已发展到尖兵三型侦察 卫星了, 地球分辨率为 0.3m 2。接照又飞到台湾上空,大家知道, 台湾飞机 去不了, 只能卫星, 我们卫星一个照片是 2.25万 Km 2, 2.25万 Km 2×2=4.5Km2, 我们台湾面积是 3.6万 Km 2。 照片效果我们没有说, 当时台湾所谓的国防部 长叶常青说,鉴于大陆共匪间谍卫星已经上天,我军所有军事设施马上转 入地下。这就是我国回收关过了以后所具有的重要军事价值。
三. “一箭多星关” :所谓一箭多星是指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多颗卫星。 这种发射有两种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星轨道基本相同;另一种情况 是把卫星分别送入不同轨道。我国是 1981年 9月 20日用风暴火箭一下发 射三颗卫星,当时发射成功后 《人民日报》 头板头条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说:“三星高照”中国人特别高兴的一些话。我们高兴就有人着急,美国人就 特别着急,他着急是担心中国导弹的分导技术是不是过了关。我们知道, 一枚火箭推三颗卫星如改为三个核弹头到不同轨道各放一颗, 那太可怕了, 现在栏一颗导弹都那么费劲,栏三颗可想而知了。美国人在探听我们的底 细, 中国人的分导技术到底过了没有。 我们的分导技术当时是没有过关的。 分导技术是指在不同轨道上各发射一颗卫星。我们当时是想把卫星分别送 入不同轨道的,可是该发射在同一个轨道上一下子发射了三颗卫星。我们 当时很想和美国交流一下,交流我们就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所以我们 作好了与美国交流的各项准备。我们正在准备与美国进行交流的时候,我 们的一位参与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把我们卫星发射情况在《北京晚报》 上刊登了一条消息,把发射卫星的数据公布了出来,报道说“三颗卫星运 行轨道大致相同 (第一句话就漏陷了) , 距地球最近点 240Km ,最远点 1620 Km ,运行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夹角为 59.5о,环绕地球的飞行时间为 103分钟, 工作频率 40— 160兆赫兹。 ” 美国记者把这一消息及时发回了国 内,美国人看到这一消息当时决定取消交流,不给你交流了,已经知道你 没有过这一关,一但交流说走了嘴,还不如不交流的好。这说明什么?高
科技应保守秘密,不保守秘密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太大了。现在我们一箭多 星技术非常成熟了,一箭两星,三星,四星,五星都没问题。目前我国能 做到一枚火箭同时发射 10个分弹头技术。
四. 地球同步关 :是指把卫星发射到地球赤道轨道上空高度为 35786Km , 方向正东, 速度为每秒 3.07公里, 运行周期是 23小时 56分 4秒, 正好和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致相同。放拂是“挂”在天上静止不动一样,所以 说又叫“静止卫星” 。发射地球同步静止卫星需要多级火箭多次点火,卫星 定点技术相当的复杂。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欧洲局五个 过了这一关。 我国在 1984年 4月 8日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东 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迄今为止, 我国成功发射 22颗地球同步卫星, 这其中 包括为国外发射 10颗卫星。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 )定位精度可达到 1m 以内,欧洲想建立一个 “伽俐略” 全球定位系统, 准备发射 30颗卫星, 美国怕欧洲搞成 “伽俐略” 全球定位系统,在说服欧洲不要搞“伽俐略”全球定位系统,说美国的全 球定位系统(GPS )很精确,可以为欧洲国家提供服务, 但欧洲多数国家不 同意,还是想建自己的“伽俐略”全球定位系统。据说“伽俐略”全球定 位系统建成后将为欧洲每年创汇 90亿欧元。
我国“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 就是地球同步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已 自主建立了完善的卫星导航系统,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将起到积极作用。 2003年 5月 25日这次发射的是第三颗 “北斗一号” 导航定位卫星, 前两颗 “北斗一号” 卫星分别于 2000年 10月 31日和 12月 21日发射升空, 运行 至今导航定位系统工作稳定,状态良好,产生了显著效益。这次发射的是 导航定位系统的备份星。它与前两颗“北斗一号”工作星组成了完整的卫 星导航定位系统,确保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北斗一号综合 了传统天文导航定位和地面无线电导航定位的优点,相当于一个设臵在太 空的无线电导航台,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 纬度和海拔高度。
五.太阳同步关:所谓太阳同步关,是指把卫星发射到地球一种特殊 的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同步。沿这种轨道 运行的卫星, 每次总是以相同的方向、 相同的当地时间从同一个地方经过。 具有这种飞行特点的卫星, 用来拍摄云图, 可以及时比较天气的变化形势;
通过太阳影射来发现地球表面物体的变化,以确定目标的具体位臵。通过 太阳影射来对地球表面物体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照相侦察,以确定目标的 具体位臵。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的照相侦察卫星,大多采用太 阳同步轨道。 我国 1988年 9月开始发射的 “风云一号” 气象卫星以及 1999年 10月发射成功的、 与巴西合作研制的 “资源一号”国土普查卫星就属于 这类太阳同步卫星。这些卫星在全球中长期气候观测预报以及国土普查方 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太阳同步卫星由于发射时轨道倾角大于 90度, 所以 难度更大,技术要求更复杂。目前,只有美国、俄罗斯、中国掌握了这一 技术。
六.载人航天:就是把人送上太空。目前把人送上太空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航天飞机送上天;另一种是航天飞船送上天。从技术上讲,载人航 天和不载人航天要困难的多,因为载人航天,既要保证宇航员活着上天, 还要确保宇航员活着下地。实现载人航天需要掌握高度可靠的 火箭发射技 术,生命保障技术,航天器返回技术等。
2003年 10月 15日上午 9时整至 2003年 10月 16日 6时 23分,在这 21小时 23分钟内, 中国人完成了第一次太空之旅。 “神舟” 五号载人航天, 在地面控制中心的命令下,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杜尔伯特草原,红格尔苏木 的丁基嘎查一带成功着路 (该地距呼市 160Km ,乌兰花镇 60Km ) 。 椐资料介 绍说,飞船飞到南太平洋上空时,测量船开始发出返回指令,逐步制动, 逐渐降低,然后回到地球表面上来。据测算,飞船在返回地面过程中,如 果飞船每次制动的降落速度偏差 5m/秒的话, 返回着陆点将与预定着陆点偏 差 70Km ;如果飞船每次制动降落的角度与预定角度相差 0.1度的话,飞船 着陆点将与预定着陆点偏差 300Km !这次着陆点与理论着陆点相差 4.8Km , 应该说是非常精确了。 我们看新闻知道, 2003年 5月 4日, 俄 “联盟— TMA1” 号飞船返回时,因导航电脑突然失灵,导致飞船返回时离预定着陆场偏差 460Km ,出乎俄航天专家的预料(《参考消息》 2003年 5月 5日) 。 1965年 原苏联“上升— 2” 号飞船返回地面时, 着陆现场偏离预定地点 1000Km 多, 地面搜索人员花了 3天才找到他们(《晨报》 2003年 5月 7日) 。我国“神 舟”五号载人航天的成功,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上继美苏(俄)之后,第 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载人航天的用途。一是民用。 他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航天技术的 效益比是 1:14,就是说你为航天技术投资 1元钱,建成后的回报率将是 14元, 14倍的翻番。 充分体现高效益的特点。 美国空间领域民用方面, 每 年创汇 800多亿美金,税收 130亿美金。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也是为民用领 域创造一个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军用:椐俄罗斯着陆点宇航员说,在太空 250Km 借助观察仪器看 地球相当于在 80m 高度的楼顶看地面是一个效果。我市国航大厦高 103m , 我到上面看了看,看下面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人到太空借助观察仪器观察 地面物体,那将具有重大的军事用途。
人在太空遨游,从太空进行观察,其观察范围大、速度快,不受国界 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定期或连续监视某个地区,能获得其他手段难以 得到的情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将中国的宇航员 顺利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第二步是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 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第三步是建造一个长期有 人照料的空间站。
飞船在接近大气层时的速度高达每秒 25000英尺《 7620米》 (0.3048米) ,是音速的近 24倍。进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飞船外层产生的热量将达 到 2800度。 飞船距离地面不到 100Km 时开始处于无动力飞行状态, 高速进 入到 40Km 时开始进入黑障区。 因为飞船表面与大气层剧烈磨擦, 产生等离 子层, 形成电磁屏, 致使地面与飞船通信暂时中断。 当飞船距地面 30Km 时, 主电源才能接通,启动回收程序。 (摘自《晨报》 2003年 10月 17日)
成就虽然辉煌,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世界航天技术最发 达的美国、俄罗斯相比,我们还有许多差距。
1、差距
差距主要表现在:卫星寿命短,功能弱,发射数量少;比如,我国最 新型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寿命是 8年,而美国通信卫星,一般寿命是 16年。 迄今为止, 我国一共发射了 79颗卫星, 这其中, 为国内发射的卫星 是 56颗,为国外发射 23颗卫星。而美国、 俄罗斯都发射了 2000多颗以上 的卫星。另外,我国一些空间项目尚是空白。比如,我们还没有发射航天 飞机和空间站等航天器。
2、措施
为了赶超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我国正在采取有力的措施,主要包括:制订航天政策和航天法;组建航天产业集团;开展国际合作。例如,我国 与巴西合作研制发射了“资源一号”卫星,与俄罗斯正在合作开发航天飞 机、空间站等。另外,就是加大投资。我国每年的航天投资很少,与世界 一些国家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以去年为例,我国航天投资只有 3.5亿美元, 美国是 350亿美元, 法国和日本都是 35亿美元, 印度是 4亿美元; 以航天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我国大约是 0.035%,美国是 0.5%,法国是 0.18%,印度是 0.1%。可见,我们的投资实在是太少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因此,我国决定增加投资,使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比例稳定在 0.15%左右,也就是今年要达到 120亿人民币左右。
面向 21世纪, 我国十分重视航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并把它作为国家 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列入 2000年至 2020年的《国家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 纲领》 中。 按照这个纲领,我国决定, 从现在起至下个世纪初, 分两步走, 上两个大台阶,第一步:填补空白, 打牢基础,即在 2010年前, 发射新型 广播电视卫星、海洋监视卫星、预警卫星、测地卫星、载人飞船、临时性 的空间站、航天飞机等新型复杂航天器;建立双星导航定位系统、气象卫 星系统、 环境资源卫星系统、 灾害监测 快速反应系统等系统; 第二步, 进 行大规模的空间开发,即在 2020前,发射永久性空间站,建立天地往返运 输系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等系统,还要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开发火 星和进行星际探测等。届时,我国将与美国、俄罗斯并驾齐驱,甚至超过 他们,成为航天技术最发达的国家。
可以说, 我国航天技术的未来充满无限生机, 我们完全能够再铸辉煌, 挑战世界。最后,我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课,那就是:揽月捉鳖俱往 已,探宇宙奥秘,还看巍巍中华!好,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可以说, 我国航天技术的未来充满无限生机, 我们完全能够再铸辉煌, 挑战世界。最后,我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课,那就是:揽月捉鳖俱往 已,探宇宙奥秘,还看巍巍中华!好,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范文五:航天技术概论
航天技术概论
第一次大作业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学号:02111XXXX
姓名:XXXX
班级:021115班 姓名:赵一雷 学号:02111462
伟大工程巡礼:海上发射平台
如片中所说::自海面将商业卫星发射至太空,这是一项惊人的科技壮举:~
那么,为何要如此冒险从海上发射卫星,答案就在太空中,通讯卫星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能使用卫星电视、听广播、使用电话和网际网络,并提供实时更新的气象报道,但为了和地球上的碟型天线时时保持连接,这些卫星的运行轨道需要和地球自转同步。若将卫星放入赤道上方35900公里的圆形轨道,卫星绕行地球一周正好就是24小时。等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透过和地球自转完全同步,卫星和地球上的那一点将永远保持连线,全球卫星连续通讯的概念就此诞生。现在我们把这概念带回地球,若要将卫星发射至赤道正上方35900公里处(最理想的地方何在,
当然是在赤道~
但是在已趋渐成熟的陆上发射,海上发射有什么好处, , 地球自转在赤道上达到最大的旋转速度,在此发射能得到额外的
发射速度增量。
, 消除了地球静止轨道零度倾角需要的轨道平面变化,运载能力得
到了显著的提升。同样的火箭从北纬28.5度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
能达到地球静止轨道的载荷将减少15, -20,。
, 海洋发射降低了在人口密集地区发射的风险,有更好的第三方安
班级:021115班 姓名:赵一雷 学号:02111462
全性。
, 没有与其他发射系统的冲突,附近也几乎完全没有限制发射的船
只或空中交通。
, 以达成任意轨道倾角,覆盖了卡纳维拉尔角和范登堡空军基地两
个发射场合起来才能得到的轨道倾角范围。
而近几年内,围绕地球飞行的商业卫星数目从现在的15个将增加到100 0个以上,市场需求下更便宜,更稳定,寿命更长的方案将会成为主流。于是乎,1995年,一家名为“海上发射”的私人联合企业结合了美国、欧洲、俄罗斯和乌克兰最顶尖的太空科技,这些昔日在太空竞赛的对手,扛下这项耗资超过10亿美元的空前挑战,组装发射太空卫星所需的配备,从发射平台到控制中心,将之建造成经得起风浪的船舰,寻找或者打造一个发射平台,能抵抗火箭升空的烈焰又不致殃及组员,同时纹风不动,倾斜角度不到一度,将这一切送往太平洋的中心,跟这未经测试的新技术赌一场,设法造出这史无前例的发射系统,把造价数亿的卫星发射上去其运行轨道。
其发射平台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3 万吨级的“奥德赛”,它可以承受各种恶劣的气候条件,可以自己推进航行。它长13 0米,宽70米,驶人和驶离发射海域时搭载20名船员。它是由一艘海上钻探平台改建而成。
第二部分是组装和指挥船。这艘船长20米,排水量为3万吨, 由挪威造船公司制造。它下水后将先驶往俄罗斯的彼得堡安装发射控制所需的电子设备。它的航程约3万公里,可搭乘2 5 0名船员。开始时,
班级:021115班 姓名:赵一雷 学号:02111462 每次出航只携带一个火箭,但最终每次航行要携带几个火箭。在第一个火箭发射之后, 驶人一个岛的下风海域, 再将第二个火箭送到平台并再次发射,平台可以装载足够发射3个火箭的燃料。
第三部分是火箭本身, 这种火箭将是以前苏联设计为基础的一次性三级火箭。这种火箭可以水平地组装和检测, 所以这些工作可以在船体内完成。它以煤油和液氧为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副产品基本上是水汽、二氧化碳和一些烟灰。因此并不污染环境。
平台开始运作之后,第一次发射相当成功~这给它带来相当大的好的名声以及人们对这种技术的信任。至2008年9月,海上发射公司就已经进行了29次发射,当然,有两次失败,另外还有一次也只取得部分成功。但是相当多的成功却也给公司带来大量订单以及技术的趋近成熟,一次又一次大吨量的卫星被发射升空,这些强大的机器每成功一次,就越能促使在海上发射火箭成为常态。
“海上发射平台”不失所望,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如此完美,令人折服。当“磨合期”过去后,这一种新的发射方式将充分显现它的优越性,而这些连接海洋和太空的巨型结构也将永远都将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