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观题汇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观察下列图片:
请你依据上面四个历史遗存之照片~用一句话概括每幅图片所
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并简要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
的四个阶段,包括时期、儒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儒学发
展的阶段特征、历史地位,。,16分,
答:.(1,杏坛位于山东曲阜~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
在这里聚徒讲学,成都文翁石室授经讲学图~反映西汉推行儒
学教育~讲授儒家经典,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南宋大儒
学家朱熹曾在这里读经讲学辩论,李赞故居位于福建泉州~明
1
末思想家李赞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每点1分,
(2,春秋: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潜心讲学和著述~儒学勃兴。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新儒学思想~受
到汉武帝的肯定~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成为正统思想。
南宋: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
成。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赞、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
家~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使儒家思想活跃~我国传
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每点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
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
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
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
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
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夕然
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
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
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
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
2
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
一种什么思想,(3分,
(1,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法制。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3分,
(2,材料二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
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3分,(2,秦实行的郡县制,汉
初的封国制,北宋削减节度使权力。,3分,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
什么影响,(3分,
(3,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震动了当时的学术
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3分,
3(试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2分,
.(1”相同点:都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荀子也主张施
政用?仁义?。,4分,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
德?~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4分,
(2,不同点: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
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4分,
4(简述宋明时期儒学的主要发展变化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
分,
3
“1,表现:宋代儒学吸收佛学和道学思想~发展成新儒学―
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人欲?是一切罪恶的
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要求人们格守封建伦理
道德。明中叶儒学出现与理学对立的心学~认为心外无理、无
物、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恢复内心固有的
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6分,
(2,影响: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学倾向
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
有一定的进步性,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适应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
要~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心学打破了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
们的思想,但同时也夸大了?致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朝中
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7分,
5、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回答:
(1,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分,
答:(1,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使之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法
家思想治国实践的失败,统治者采取?罢黝百家~独尊儒术?
政策等。,3分,
(2,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秦朝和西汉时期有何不同遭遇,(3
4
分,
(3,在宋明时期又有何新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谁,(2分,
(4,在近代历史上~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如何遭到挑战的,(6分,
,4,?地主阶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出现~主张
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封建统治~直接冲击了儒学的历史地位。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
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要改变中国的
政体~在反封建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不同的遭遇。春秋战国时期~备受冷落~?百家争鸣?。
秦朝时~受到沉重打击和摧残~?焚书坑儒?。
西汉时~备受推崇~确立其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逐渐成为中
国封建文化传统的主流思想。,3分,
(3,宋朝:出现新的儒学体系―?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颖、程
颐~明朝,?心学?~代表人物是王阳明。,2分,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把斗争的矛
头直接对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及其政
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6
分,
7、从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等方面比较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
之的异同。
5
,1,同:背景:?政治因素: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统治
强化,?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统治者继续推
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因素:八股
取士~文化专制,?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
者的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黄
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生活在明末清初~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内容:?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经
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思想上:批
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异:具体思想主张不同。,略,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
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
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
6
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
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
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
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深化科技和教育
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中共十六大报告
请回答:
(l,透过材料一你能得出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分析造成这一现
象的原因是什么。,14分,
答:,1,?得到的信息:古代中国在公元1—15世纪~即秦汉
至明朝前期~在科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从16世纪到19
世纪中期~即从明朝中后期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科技落后于
世界其他国家。,2分,
A、领先的原因:?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疆域
广大,?封建经济繁荣,?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各民族交流
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中外交往密切~中国文化源远流
长,?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6分,
B、落后的原因:?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钳制
了思想文化发展,?闭关自守~限制对外交往~发展迟缓,?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确立了先进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
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科技革命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理性主
7
义在西方的广泛传播~促进了科技的发展。,6分,
(2,结合材料二~概述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
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6分,
答:(2,作用:火药和火器武装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有利于战胜旧贵族和骑士阶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同时~火
器的进步更促进了采矿工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为造
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保证~为早期资产阶级进行远
洋航行~掠夺财葛提供了条件。印刷术有利于文化的广泛传播~
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运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对社会、政治、
经济发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6分,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试举两项突破性的科技成就和两位成就
卓著的科学家。,4分,
(3,成就:,任举两例, ?神舟?号宇宙飞船试飞并安全返回,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试飞成功返回等。人物:,任举两例,
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4分,
8
2、阅读下列图文:
材料三、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闲一~
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
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
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请回答:
(1,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什么时期,以上图文分
别代表了哪三个时期的书法成就,(4分,
(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时期、唐代、宋代。,4分,
(2,试概括这三个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6分,
9
(2,特点:?魏晋时期: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1分,
?唐朝时期:书法艺术达到高峰~草书、楷书都取得了很大成
就~书法理论日益成熟。,1分,?宋代:书法艺术各具情态~
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1
分,
原因:?魏晋时期: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
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笔墨纸张等文具的
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1分,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出现了封建社会的
盛世局面~当王朝鼎盛、社会走上正规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
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1分,
?宋代: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多姿多彩。,1分,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
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
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
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完生心。陈涉辍耕于陇
10
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请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教~以举庶政。
—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
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
—胡适《留学日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
么,(2分,
(1,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各是怎
样的,(2分,
(2,利用变法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2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缺陷。,3
分,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反对
帝国主义。,3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4分,
(4,不正确。由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改良道路
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4分,
11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
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
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
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
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
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
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图固?~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
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
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
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
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土
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
习。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
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
(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
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4分,
(2,材料主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6分,
12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
两者根本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而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
封建意识形态~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
,6分,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4分,
(3,材料四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
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4
分,
4、中国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
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试举出近代先进的中国
人分别在这些领域中学习西方的重大事件及主张~并归纳指出
在思想领域学习西方的特点。,14分,
(1,事件及主张:
?器物:19世纪60至沁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为指导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3分,
?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
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和
民主共和制度。(5分,
?思想: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先进知识分
子~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3分,
(2,特点:?以民主和科学为日号。,1分,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1分,
13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主流。,1分,
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原创,: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
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
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泰西近政论~皆有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
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
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昭统筹全局折》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人专制~
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
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
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就当成为完美的国
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两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
材料五、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
表《敬告青年》一文。他号召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
探究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这样~陈独秀等人举起了新文化的
14
大旗~揭开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新文化运动序幕。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1分,其主要观点
是什么,,1分,
,1,?,1分,洋务派
?,1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1分,
,2,,1分,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
,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分,
,3,,1分,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
想相结合。
,4,材料四中的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分别与三民
主义中的哪些一 一对应,,3分,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
么,,1分,
,4,?,3分,民族革命——民族主义~政治革命——民权主
义~社会革命——民生主义。
?,1分,民权主义
,5,根据材料五~判断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1分,
并指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新?在哪里,,1分,。
,5,?,1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或《新
青年》,
15
?,1分,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
,6,上述材料反映了在近代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先进
的中国人在中国分别掀起了什么运动,,4分,从中可得出中
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阶段特征是什么,,2分,
,6,?,4分,洋务派——洋务运动~维新派——维新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2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7,这一系列学习均宣告失败~其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为此~我们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1分,
,7,?,1分,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即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1分,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要实事求是,要理论联系
实际,只有赢得民族独立~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
会性质~中国才可能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任答一点就给
分,
第四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提出:?没有调查~就没
有发言权~……轻视调查研究~就会导致机会主义和盲动主
16
义。?——《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1978年,**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知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
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材料三、**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以**同志为核
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
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思想、**理论。这两大
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
实践经验。?
(1,材料一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是什么,这里的?机会主义?具
体指什么,(4分,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分,教条主义。,1分,
(2,依据材料指出~**思想、**理论有何一致性,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分,
,3,**为什么说它们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5分,
(3,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分,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国家~要完成民族民主革命~并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迈进~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运用马克思主
义的一般原理~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创造。**思想和邓
小平理论就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
17
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的优秀典
型。它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使马克思
主义由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它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
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它是具有中国独特内容
和民族表现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分,
3、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是什么,新
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新三民主义与三大
政策之间有什么关系,试述你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
,13分,
3、(1,原因:孙中山以旧三民主义为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
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具有与时俱进精神的孙中山
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
新三民主义。,2分,
(2,新内容: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中
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的平民所共
有,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并提出?耕者有其田?的
政策~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3分,
(3,关系: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涵了三大政策
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新三民主义同中
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合作
的政治基础。但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有着原则
区别。,5分,
18
(4,评价:进步性: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
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
中最伟大的转变~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和高涨。局限性:新
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范畴。,3分,
4、**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历
程时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
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
中山~**~**。?
观察三幅图片~请回答:这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概
述三位伟人各自的贡献,
,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孙中山先后组织兴中
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多次起义~推翻封建统治~
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此后~又参与组织二次革命、护国、护法等运动~为维护民主
革命成果~与北洋军阀展开不懈斗争。,4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
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巩固人民政权~恢
19
复国民经济~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完成三
大改造~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4分,
(3,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一届三中全
会上~**决定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拨乱
反正~改革开放~此后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昌的成就~国势蒸蒸日上。
,4分,
5、2010年7月1日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89岁生日。89年
历程~89年辉煌。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一条真理:中国共产党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请回答:
(1,中共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
践相结合~产生了哪三大理论成果,(3分,
.(1,**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分,
(2,民主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
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什么,(4分,
(2,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4
分,
(3,指出中共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是什
么,(6分,
(3,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总结建国以来社
20
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世界形势作出正确的
判断和认识。(6分,
6、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图一到图五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
背景。这些大会在中共思想史上有何突出贡献。,10分,
(1,图一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
利,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
贡献:**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思
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图二背景:?**?结束后~关于真理标准间题的讨论取得了
一定成效~开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贡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扭转了长期以
来?左?的思想的影响。
图三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21
主义建设深入发展。
贡献:大会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图四背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贡
献:明确提出和使用?**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图五背景:加世纪末~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
军的宝贵经验。
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每点
2分,
(2,从图一到图五~反映出中共思想发展的怎样特征,体现了
怎样的思想发展关系,(2分,
(2,?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关
系:继承与发展。,2分,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1、阅读下列材料
22
请回答:
(1,试述材料一、二、三中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及意义。,7分,
(1,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分,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l号?发射成功,“1分,
?2003年~载人飞船试验成功。,1分,
意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
护世界和平有重要意义。,2分,
?中国进人航天时代~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分,
(2,为取得以上科技成就~我国制定的相应的战略规划是什么,
(4分,
(2,?1956-1967年中国科学远景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
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计划用几十年时间达到世界先进
水平。,2分,?863计划~科教兴国战略。,2分,
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2、阅读下列材料
23
材料一、?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
话的权利。?
一伏尔泰
材料二、?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
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人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
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
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孟德斯鸿《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
图取得的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
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
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
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论法的精神》
材料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
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
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知果司法权不同~立法
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
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24
(1,不矛盾。,1分,在资产阶级看来~表达自己观念的权利是
基本的人权~观念的不同是社会的客观存在~二者互不排斥~
是统一的。,2分,
(2,材料二、三中的?公民?的含义是什么,(1分,
(2,是受社会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1分,
(3,你对材料二中的?政治自由?有什么看法,(3分,
(3)?公民?受法律保障的权利不受侵犯~但也不能去侵犯其他
?公民?的权利。,3分,
(4,材料三中?自然的自由?是什么含义,你怎样理解?社会
契约?,材料三有哪些不足,(3分,
(4)?不受限制的自由。?(1分,
?社会契约?是指体现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规范社会行为的
法律和法规。,1分,
不足:未指出私有财产的前提是财产的合法来源,任何时候、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有公民的?一致同意?。,1分,
(5,材料四提出的是什么政体,核心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4分,
(5)?三权分立?的政体。,l分,
核心是权利的相互制约与平衡。,1分,
在当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分,
3、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资产阶级日趋
25
成熟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欧洲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过一
浪~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从稚嫩逐渐发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
封建专制的强大思想武器~结合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分
析这一思想运动产生的原因并评价这次思想运动的影响。,4
分,
(1,事件:文艺复兴运动。原因:西欧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
萌芽~社会阶层上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评价:在文学、艺
术、科学等领域~文艺复兴运动硕果累累,越来越多的人从封
建愚昧中被解放出来,关注人和人的生活,天主教的权威受到
挑战。,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内容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分析这一思想运动爆发的原因并说一说这次思想运动的影响。
,3分,
26
(2,事件:宗教改革。原因: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天主教会
权威受到质疑,夭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影响:教会对人们思想
和政治经济生活的控制逐渐削弱。,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三人物所进行的重大历史活动是什
么,分析这一场运动爆发的原因并说一说这次思想解放运动
的作用。,5分,
(3,活动:启蒙运动。原因:自然科学的发展,欧洲资产阶级
革命的兴起,封建专制制度本身的黑暗统治。作用:解放了思
想,自由和平等思想深人人心,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爆
发,影响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5分,
4、近代欧洲掀起了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民迈进理性时
代。请回答:
(1)14一18世纪~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
流,它们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1,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3分,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
分,
(2,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
说明。,3分,
(2,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
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1分,
27
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
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1分,
启蒙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
分立~,'社会契约?~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1
分,
(3,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共同影响是什么,(2分,
(3,冲破了宗教神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动员。,2
分,
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1、阅读下列材料
28
请回答:
(1,列举以上科学家的国籍。,4分,
(1,意大利人,英国人,德国人,德国人。,4分,
(2,概括说明各位科学家在物理学上的主要贡献及影响。,4分,
(2,伽利略提出落体定律~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基础,牛顿
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是物理学的重大革命,
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每点1分,
,3,指出以上科学家取得巨大成就的共同原因。,2分,
(3,勇于探索、执着追求,(1分,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了能在核战争爆发时保障军队
内部的通讯联络建立了由4台计算机互联而成的实验性分组交
29
换网络―阿帕网。到1974年4月~阿帕网扩大到包括15个节
点并管理23个大学工作站的规模。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
金会建立了一个名为NSFnet的高速信息网络~取代阿帕网成
为互联网的主干网~并向全社会开放~使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
享为中心的服务阶段。1991年~欧洲核子物理中心发明了用超
文本链接网页的环球网,WordWideWeb~缩写为WWW)~也
称为?万维网?~从而创造了全新的文献检索和查阅方法~使
得互联网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此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
更为迅速~信息产业遂成为全球最为炙手可热的新行业。如今~
美国信息产业的出口已经占到全部出口的半数以上。
材料二、信息泛滥、网上黄毒、沉溺于网络以及利用网络犯罪
等等~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孟子说惠能?逐万物而不
返?。现代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逐信息而不返?。面对爆炸的
信息~人们有可能是?逐信息而不返?。面对爆炸的信(息~
人们可能反而对自己的生命缺少体验~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逐
渐减退乃至消失。因此~有人说:?现代文明面临的最大危机~
是如何将信息转换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计算机网络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概括
其发展过程~指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影响。,5分,
(1,原因:军事上的需要。,1分,
过程:由军事上的需要到科学研究~由局部网络到全球网络的
30
过程。,2分,
影响:不仅促进了科研的发展~而且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壮大。,2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2,说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应当引起
全社会的警惕。,4分,
(3,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3,启示: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和应
用。,2分,
3(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进人了什么时代,各个
时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6分,
31
(l)?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3分,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的出现。,3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科技进步对人类
社会的影响。,8分,
(2,科技进步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
界形势~增加了社会财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4分,同时也
带来环境污染、网络犯罪、世界动荡等一系列消极影响。,2分,
但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2分,
4、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哪
三项伟大的成就,它们对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思
想认识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15分,
(1,三大成就~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6分,
(2,影响:?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使制造发电机成为可能。从而推动了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
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分,
?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物种的发展变化~是对生
物学的一次重大发展~使人的认识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3
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传统物理学的观念~确定了现代理
论物理学的基础。使人的认识深人到微观高速运动领域~其质
能关系式奠定了利用原子能的理论基础。,3分,
32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与艺术
1、阅读下列图片
33
请回答:
(1,三幅名画的作者分别是谁,(3分,
(l,大卫、列宾、德拉克洛瓦。,3分,
(2,三幅画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主题,(6分,
(2,图一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面貌,图二反映的是沙皇
统治下的俄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图三反映的是1789年年7
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复辟的封建王朝的历史面貌。,6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丑在美的旁边~崎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
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雨果.
材料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荡气回肠~富于激情~成为世界艺
术宝库中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他本人被称为?浪漫主义狮
子?。
材料三、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音乐~谁能了解
我的音乐~谁便能超越常人无法摆脱的痛苦。
―贝多芬
请回答:
34
(1,材料中的三位伟人在艺术创作中有什么共同点,体现了怎
样的时代特点,(5分,
(1,共同特点:都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2分,
时代特点:法国大革命迅速发展~拿破仑军队横扫欧洲大陆。
工业革命的扩展~社会各阶级对社会现状普遍不满。,3分,
(2,概述三位艺术家的主要贡献。,6分,
,2,雨果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顶峰。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
《悲渗世界》等。
德拉克洛瓦是浪漫主义的绘画大师。代表作有《自由引导人民》
等。
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其代表作是《英雄
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各2分,
3、音乐反映着社会情绪~抒发着人类的情感~激励着人类的
情怀。在过去三百年里~音乐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在千
变万化的艺术流派的音乐作品里~人们得到了精神享受。
观察下列图片
请回答:
35
(1,分析图一历史人物的艺术称号及音乐派别。谈谈你对此人
音乐作品思想内涵的认识。,4分,
(1,称号:?神童?。,1分,
派别:古典主义音乐家。,1分,
内涵:作品反映了18世纪后半期的先进思想和对封建专制主
义的批判。,2分,
(2,分析图二历史人物的艺术称号及艺术地位。谈谈你对此人
前期艺术作品思想内涵的认识。,6分,
,2,称号:?乐圣?。,1分,
派别: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桥梁。,1分,
内涵:作品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的
赞颂~对自由和欢乐的渴求~对自然的热爱。,4分,
(3,分析图三历史人物的绰号及音乐派别。其音乐作品为什么
受到青少年欢迎,(4分,
(3,绰号:猫王。“1分,
派别:现代主义摇滚乐。,1分,
原因:音量震耳欲聋~节奏强烈~歌调叙事性强~多以爱情为
主题(符合青少年突破传统的渴望。,2分,
4、阅读下列材料
一位历史学家说:?在戏剧、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甚至诗
歌、小说方面~如果没有美国的贡献~那么世界的成就只是略
微减少,但是~在电影方面如果没有美国的贡献~则是不可想
36
象的。电影一直是表达美国想象力的最有潜力的工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以来?美国的贡献?在文学、
音乐等领域的表现。,8分,
(1,贡献: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美国的悲剧》~现代主义的作品
有《老人与海》。,4分,
现代主义音乐兴起~爵士乐、摇滚乐都起源于美国。,4分,
(2,美国在电影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今天美国电影具有怎样
的地位,(8分,
(2,贡献:20世纪初~格里菲斯拍摄了无声电影《一个国家的
诞生》,1927年~华纳公司拍摄成功有声电影,1935年~世界
第一部彩色电影拍摄成功,二战后~宽银幕电影和立体声电影
相继问世。,4分,
地位:美国电影特别是好莱坞~是世界著名的电影生产基地~
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4分,
37
范文二:1 政治必修三主观题必背√
㈠文化与生活:
1. 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③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作用: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小结:不同性质的文化有不同的反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㈡文化传承与创新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②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必要条件。)
2. 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So: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3. 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Ⅰ. 原因:
重要性: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必要性: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现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Ⅱ. 怎么办: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在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Ⅲ.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成因:经济、政治、地理、历史差异。
小结:世界文化多样性(前提) ?(发展)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Ⅳ. 文化传播(交流) 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种活动。
Ⅴ.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其标志为印刷媒体的推广。其优点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Ⅵ. 文化传播(交流) 的意义:
①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 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②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等发展,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Ⅶ. 怎样进行文化传播(交流):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
③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谐相处。
④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途径手段)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Ⅰ. 表现:
①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标志。
③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Ⅱ. 特点:相对稳定性; 鲜明民族性; 历史继承性。
Ⅲ.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自觉地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③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Ⅳ. 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谁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Ⅴ. 怎样继承: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辩证地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改造或剔除。
③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这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文化发展: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Ⅱ.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1. 原因: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 措施: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基本途径和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⑤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㈢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
Ⅰ. 基本特征:
①源远流长——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标志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 、史书典籍 ②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原因
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②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Ⅲ.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的构成中体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Ⅳ. 中华文化的作用:
①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②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立足实践,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④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力量。
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精神
Ⅰ. 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注: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核心。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Ⅱ. 特征: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Ⅲ. 意义: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跟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重要性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必要性
Ⅳ. 措施(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
⑤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⑦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
Ⅰ. 文化生活现状:
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②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面临多种文化选择,文化生活出现可喜变化。 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Ⅱ. 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落后腐朽等糟粕文化依然存在,污染文化环境,腐蚀
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对文化市场加以管理。
②文化呈现多元化,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需要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④文化影响人的发展,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⑤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⑥文化影响综合国力,文化发展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⑦加强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Ⅲ. 措施:
①根据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特点,文化建设应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③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⑤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⑥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和正确引导。
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⑨要引导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⑩要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Ⅰ. 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Ⅱ. 作用: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Ⅲ. 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Ⅳ. 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Ⅴ. 措施: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Ⅰ. 与文化强国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Ⅱ. 原因: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③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④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决定的。
⑤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Ⅲ. 措施:
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Ⅰ. 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Ⅱ. 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Ⅰ. 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③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得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④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Ⅱ. 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Ⅲ. 措施:
①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要以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发展科学事业,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
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⑦要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Ⅰ. 地位: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
Ⅱ. 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Ⅰ.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Ⅱ. 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客观事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Ⅲ. 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Ⅳ. 措施:
①基本内容。(见上面)
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Ⅰ. 原因:
①结合材料和现状分析必要性。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④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任务的实现。
⑤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
Ⅱ. 措施:
①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⑤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Ⅲ. 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措施(个人角度):
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要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主动接受积极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④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⑤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⑥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素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⑦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道德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和时代气息,并发扬光大。
范文三:政治必修三主观题总结
政治必修三主观题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核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征: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政治经济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与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否定政治经济的作用)
(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地位必答)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措施选答)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文化塑造人生”分析问题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表现: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最典型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一)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二)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二、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关系: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细化三点)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4、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三、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 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 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4)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二、大众传媒
1、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为什么
(1)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中外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外进行文化交流,是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意义: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②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先进的文化成果,从而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2、怎样做:
(1)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2)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 形式
(1)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根据题意加入为什么)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三、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为什么继承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作用(必要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重要性)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四、怎样继承传统文化(1、2为第四课,3、4加入为整个单元)
1、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2、继承与发展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如何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立足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4、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重要因素。
(2)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3、教育方式的变革。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4、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与教育相关知识点
1、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3、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二、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一)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创新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1、地位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要求(怎么做)
(1)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2)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纳入怎样建设文化强国)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1)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2)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1)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2)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5、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的特征
(一)源远流长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二)博大精深
1、独特性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地域性
(1)形成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关系即发展态势: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民族性
二、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一)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的文化关系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因此,要复兴中华文化。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创造新的辉煌的原因
(1)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中华文化的力量(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因此,要复兴中华文化。
(3)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4)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如何再创新的辉煌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团结统一。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3、爱好和平。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优良品格。
5、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运用“爱国主义”分析问题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3、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可不加材料)
二、为什么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分开分析)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4、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修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6、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文化市场与大众传媒
1、影响:一方面,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措施
(1)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
(3)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二、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的内涵: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2、封建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功”**、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二、为什么会有落后、腐朽文化
1、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政治并不是亦步亦趋的。
2、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历史原因)
3、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外部原因)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诱发拜金主义,滋生唯利是图现象。(内部原因)
三、怎么应对落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2、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
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国家
1、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2、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落后文化,通过不断的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人民
1、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辨别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2、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为什么是目标
1、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
2、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3、与我国丰富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为什么
1、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2、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3、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意愿决定的;
4、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怎样做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5、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6、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7、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8、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什么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2、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二、怎样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文化自觉
(1)认清文化的地位作用。(第一单元)
(2)处理好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3)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第四单元)
3、文化自信
(1)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作
(2)发展民族文化
(3)继承传统文化
4、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根本任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二、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
11
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1)文化产业、事业
①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人民群众
①大力发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4、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
2、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
3、有利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题:
材料:广州某古镇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强镇的过程中,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依托自身悠久的传统民间文化,并兼收其他区域的岭南特色文化,发展本镇极富特色的民俗旅游业,形成了以特色民俗文化为内容、以传统建筑和自然生态环境为载体、以原计原味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旅游经济圈。古镇因此获得了中国文化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现阶段,该镇政府和居民更加积极投入到自觉保护和开发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实践中去,也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结合《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简要阐述古镇的做法是如何体现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1)注重对本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兼收并蓄,发展富有特色的民俗旅游业,体现了该镇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特色民俗文化,扩大了本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地方文化的创造活力,提高了该镇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强镇建设,更加自觉、自信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重要语句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2
社会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二、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个人
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一)要求
1、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3、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4、社会主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地位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两者区别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国家层面
2、社会层面
13
3、个人层面
二、两者联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三、为什么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地位)
2、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意义)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四、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区别
1、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科学文化修养。
2、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二)联系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总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4
一、国家
1、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3、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4、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6、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7、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8、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0、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1、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1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13、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4、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5、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人民
1、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3、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
5、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6、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15
范文四:政治必修三主观题必背√
㈠文化与生活:
1.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③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作用: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小结:不同性质的文化有不同的反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㈡文化传承与创新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
(民族文化的重要性:①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②民族文化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的必要条件。)
2.各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So: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3.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Ⅰ.原因:
重要性: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必要性: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现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Ⅱ.怎么办: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在民族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Ⅲ.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成因:经济、政治、地理、历史差异。
小结:世界文化多样性(前提)?(发展)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Ⅳ.文化传播(交流)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种活动。
Ⅴ.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其标志为印刷媒体的推广。其优点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Ⅵ.文化传播(交流)的意义:
①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我国吸收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②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带动经济社会等发展,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Ⅶ.怎样进行文化传播(交流):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
③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谐相处。
④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途径手段)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Ⅰ.表现:
①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标志。
③传统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Ⅱ.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历史继承性。
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
②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自觉地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③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Ⅳ.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谁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Ⅴ.怎样继承: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辩证地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改造或剔除。
③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这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文化发展: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Ⅱ.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1.原因: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反过来可以推动社会发展。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措施: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进行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基本途径和根本途径)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⑤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⑥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㈢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
Ⅰ.基本特征:
①源远流长——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标志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史书典籍 ②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原因
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②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Ⅲ.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的构成中体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Ⅳ.中华文化的作用:
①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②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立足实践,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④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力量。
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精神
Ⅰ.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注: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核心。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Ⅱ.特征: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Ⅲ.意义: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跟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 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重要性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必要性
Ⅳ.措施(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
⑤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⑦人人都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
Ⅰ.文化生活现状:
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②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人们面临多种文化选择,文化生活出现可喜变化。 ③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Ⅱ.原因:
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落后腐朽等糟粕文化依然存在,污染文化环境,腐蚀
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对文化市场加以管理。
②文化呈现多元化,各种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需要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④文化影响人的发展,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⑤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优秀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⑥文化影响综合国力,文化发展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⑦加强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Ⅲ.措施:
①根据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特点,文化建设应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③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⑤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⑥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和正确引导。
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⑨要引导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⑩要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Ⅰ.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Ⅱ.作用: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Ⅳ.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Ⅴ.措施: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Ⅰ.与文化强国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Ⅱ.原因: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③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④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决定的。
⑤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Ⅲ.措施:
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选择,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Ⅰ.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Ⅱ.表现: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Ⅰ.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③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得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④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Ⅱ.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Ⅲ.措施:
①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要以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任务。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发展科学事业,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的文化舞台,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
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⑦要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Ⅰ.地位: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
Ⅱ.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Ⅰ.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Ⅱ.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③面对文化多元化的客观事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Ⅲ.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Ⅳ.措施:
①基本内容。(见上面)
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Ⅰ.原因:
①结合材料和现状分析必要性。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心环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④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任务的实现。
⑤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社会。
Ⅱ.措施:
①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③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⑤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Ⅲ.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措施(个人角度):
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要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主动接受积极健康有益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④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⑤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⑥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素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⑦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道德模范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和时代气息,并发扬光大。
范文五:政治必修三3主观题答案
一、爱国主义,自强不息。(2分)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丰富发展民族精神.(2分)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2分)
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分)
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2分)
⑤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分)
二、“中国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
“中华魂”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分)
“中华魂”即中华民族精神,它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高二历史必修三主观题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