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初中语文重点课文
初中语文重点篇目
一、初一(上)
5.《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笺疏》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1.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论语》十二章 《论语译注》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笛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和称为“四书”。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5.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 曹操 《曹操集》 东汉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
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全唐诗》 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江春游 白居易 《白居易集》 唐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诗人。著有《白
氏长庆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全元散曲》 元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虽有佳肴 《礼记?学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5.河中石兽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初一(下)
5.伤仲永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木兰诗 《乐府诗集》
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口技 林嗣环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30.狼 蒲松龄 《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初二(上)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2.短文两篇
1.陋室铭 刘禹锡 《刘禹锡集》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 周敦颐 《周敦颐集》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3.核舟记 魏学洢 《虞初新志》
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
24.大道之行也 《礼记?礼运》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由西汉戴圣编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5.杜甫诗三首 《杜诗详注》
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6.三峡 郦道元 《水经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7.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文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8.观潮 周密 《武林旧事》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29.湖心亭看雪 张岱 《桃庵梦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0.诗四首
1.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陶渊明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集校注》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渡荆门送别 李白 《李太白全集》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陈与义集》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四、初二(下)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艺文类聚》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文学家。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陶渊明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23.马说 韩愈 《韩愈文选》中的 《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韩愈,字退之,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宋学士文集》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初文学家。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5.诗词曲五首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刘禹锡集?外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赤壁 杜牧 《樊川文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过零丁洋 文天祥 《文山先生文集》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水调歌头 苏轼 《东坡乐府笺》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全元散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6.小石潭记 柳宗元 《柳河东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27.岳阳楼记 范仲淹 《范文正公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8.醉翁亭记 欧阳修 《欧阳修散文选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9.满井游记 袁宏道 《袁中郎集笺校》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试,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30.诗五首
1.饮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行路难(其一) 李白 《李太白全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杜诗详注》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岑参集校注》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全集》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范文二:初中语文重点课文说课稿全集
初中语文重点课文说课稿全集
七年级上册
1、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 ? 亨特)
2、紫藤萝瀑布(宗璞)
3、春(朱自清)
4、济南的冬天(老舍)
5、看云识天气
6、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七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最后一课(都德
3、社戏(鲁迅)
4、安塞腰鼓(刘成章)
5、斑羚飞渡(沈石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芦花荡(孙犁)
2、蜡烛(西蒙诺夫)
3、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4、背影(朱自清)
5、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6、苏州园林(叶圣陶
7、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藤野先生(鲁迅)
2、海燕(高尔基)
3、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沁园春 ? 雪(**)
2、故乡(鲁迅)
3、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 ? 费 ? 因格)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孔乙己(鲁迅)
2、变色龙(契诃夫)
七年级上册
1、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版教科书“七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 特的作品.这篇文章编在“人生”主题单元,编者的意图显然是希望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体味人 生。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阅读能力, 可以通过自己阅读 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 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 悟人生哲理, 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 还 有很大的困难。 所以, 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 照生活、感悟人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 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 “整 体感知”和“重点探究” 。本课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回答“问题链” 和复述故事情节来完成。 重点探究可针对题目、 文中的重点细节和最 后一段的有关语句去探究其深刻含义。其中,区别“走一步,再走一 步”与“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两句话的异同是难点。
新课标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 看法和疑问。 ” 要求自己学生言之成理地说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 这是将课文阅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尝试。 它有助于综合培 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案)
目标:
1.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和口语表达)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言之成理地品评人物(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4.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
重点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一个“小事不小”的故事引入)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 父母的陪同之下, 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 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 另一个转折点。 那么, 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 (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 ——板书:在山的那 边、王家新。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生字词.
2.获取重要信息: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原因是什么?文章写于什么时 间?
?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文中的悬崖是什么样的?(位置\地势\高度)
? “ 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又是怎样从上面下来的?
? “ 我”脱险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感觉?
3.复述故事情节,要求详略得当。 (重点是脱险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
三.探究感悟
1.
2.
3.文中的“一小步”应该怎样理解?“所要到达的地方”是什么地 方?文章的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它和最后一段中的 “走了这一步 再走下一步步”含义相同吗?
四.小结和作业
任何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不能一帆风顺。 遇到困难、 遇到挫折是很正常 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即使我们这样小小年纪,也 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经历. 你还记得那些曾经的困难吗?到底是 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请你把它写出来, 500字左右。 品味一下,这段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这句话的 正面意义是提醒人们要宽容的地看待别人的评说, 它的负面意思是说 人们有背后说人的习惯。 现在, 我们从积极方面来谈论一下课文中出 现的人物。
问题:你喜欢文章中的什么人?你不喜欢谁或者对他持保留态度?并
谈谈你的理由。
父亲慈爱。表现在教育方式上:①帮儿子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②巧妙的引导
一次成功受益终生
“我”自卑—接受指导—自信
杰利关心朋友;贪玩
内德等贪玩,缺乏责任感;幼小,崇尚勇敢
二、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先小组内评议,评议的重点由两点:1)故事情节完整吗? 2) 有没有 对生活的感悟?
然后全班交流。 重点思考这些感悟恰当吗?如果没有感悟, 问题出在 哪里?感悟不恰当,如何修正。
三、齐读全文。自读并背诵最后一段。
四、小结(略)
五、作业:1、完成“自主测评”中的相关部分。
2、修改并充实修改后的写作练习,工整地抄在作文本上。
2、 《紫藤罗瀑布》说课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紫藤罗瀑布》 ,下 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 程序等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
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 内容, 用心领会写作意图,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本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紫藤罗瀑布》 就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它是以生动而细腻的笔触, 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色、形、态多方面描写一树盛开的紫藤罗花,生 机勃发,辉煌灿烂,让人感受到它的繁茂与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感悟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一时的不幸, 个人的不幸, 都不足畏; 人生, 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 自然要 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 现有困难及学习心 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 对于刚 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 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注重 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 元特点及可操作性,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诵读课
文,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提 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并能自我反 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说重难点
根据学情及本课的内容,我把重点放在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 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难点放在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五、说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 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 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 已掌握的知识基础、 发展水平出发, 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 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 学习本文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 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 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 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
采用了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 扩大了教学容量; 这样既吸引学生 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 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 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 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 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六、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 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 教给学生 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 目标。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即在学生的学习中, 注重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大屏幕出示牡丹、荷花、腊梅、紫藤萝花的滚动画面,放一首轻音 乐。 )
同学们, 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 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
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 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 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 有人关注出淤泥而 不染的荷花, 还有人赞美腊梅的勇敢, 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 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 弱, 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 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 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 格, 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 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让学生速读全文, 然后将自己预习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勾画圈 点出来,共同来解决。解决的方式是查字典和根据语境推断。在正音 之后对字词读一遍。对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说话。 (重 视语言积累,另一就是在理解和运用中积累,而不是死记硬背。 ) 2、作者简介
学生自主地介绍在课余时间搜集作者及课文的相关资料。 所花的时间 不要过长,指导学生介绍有价值的、与本课有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 料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根据校情,学生能 在阅览室、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而设立的环节。 )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如下问题。 (配乐范读时,用大屏幕 出示如下问题)
a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补充。 老师进行简单的归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 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 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 悦的心情。 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 由藤萝引向生命的 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并板书:赏花——如人生 的美好热烈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抽取两位同学朗读自选片断,老师作简要评价。
(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 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为教学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
(四)研读与赏析
1、自主探究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 研读好这些片段, 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 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味。 )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 反复品读, 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 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
老师提示:需结合作者的简介来感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
解,展开思考。
(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漂亮地作答, 要求他们首先进行独立思考, 培养 他们的思考能力)
2、互动平台
交流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让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并说出感悟出了什么?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不同的理由, 允许思 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 “花和人都会遇到 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 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 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 中去。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 如今繁花似锦, 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 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 上的变化和彻悟。 由此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 香中,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 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 悟。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首先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 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在学生有感情地 诵读课文片断时,老师要参与学生的互评活动中,进行诵读指导。 (朗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朗读与研讨, 重视了语文全面素养提高的 措施, 而不把语文当作纯粹的技能训练, 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发
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
(“互动平台”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要求学生在对文章整体感悟 后,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赏花、忆花、悟花三个部分内 容赏析,让学生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 认识,谈谈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从而陶冶自己的感情。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发展其健康个性。
重点研读“手足情、生死谜”、“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两部分, 让学生在“忆花”的部分中去 感受时代给予人的感受;“忆花”部分重点在于对人的感情的升华, 而这种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又是潜移默化的自然的渗透, 使学生从优 美的文章中崇尚生命、珍惜生活、珍爱人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把 人文教育放在显著地位。富有时代气息,加强人文教育。 )
3、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写景妙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这是本课的难点, 再加上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特点, 所以老师可先举 一例子,随后同方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 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是 用帆和船舱作比喻, 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 给人以生机 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 把握。
学生谈到花的特点时,适时板书:
花形——犹如瀑布
花色——热烈沉静
花香——懵龙长久
(此环节突破了教学难点,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 感悟生命)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 (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 荷、松树、牡丹等等 ) ,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
(有人说过,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环节把课本和生 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也延伸了教学难点) (六)教师总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 独自开在花 谢时, 踏春无人恋, 蜂蝶亦不顾, 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 骄傲自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 然而回首十年, 心中的“焦 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 一种悲哀。 仔细品味这篇短文, 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 如宗璞所说,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 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让生命更加绚丽多
彩。
(七)延伸作业
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 我设计了 以下的作业:
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 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 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并进行实 地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八)板书设计
紫藤罗瀑布
宗璞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懵龙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 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本课 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
我的整个教学流程顺畅,可操作性强,既重视了人文精神,又不忽视 语文素养的提高; 使语文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统一, 也使学 生提高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 《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春》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语文 上册第三单元的第
一篇教读课文。 第三单元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这里面有 景美,情美,语言美。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 积累语言,品味情感,学会写景方法。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 赋予感情和生命。 本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 引导我们欣赏春回大 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盛景。让我们感受春 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字里行间,充满着欣喜,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精品, 学习本文可以受到美的享受, 提高 审美情趣,从听,说,读,写 语文 素养的培养来看,是一个最经典的 载体。 把它放在单元的第一课, 非常恰当。 对后面的几篇课文的学习, 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领悟作者的思 想感情。并背诵这篇课文。
2、学会观察自然、感悟自然。抓住春天景物特点,用准确鲜明生动 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 动的语言,和多种的修辞写景的方法。
难点:读出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传
达内心感受。 (在这一环节我将采取播放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学生 齐读,接力赛朗读等多种形式的。 )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设疑导学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
1、情景导入法。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课文的朗读视频,春图片 等) 展示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温馨。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激情和兴趣。 2、朗读教学法。本篇课文语言简洁明快、质朴优美,在句式上长短 整散搭配协调,字字句句都饱含作者的情感,基调欢快,有很强的节 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采用(研读、精读、 品读) ,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独特的意境。 指导学生通顺、流畅、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深入体会。并将各种方式 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
3、教师引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成功之法。 因为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 来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 美意境。 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细致描绘的句段, 培养他们 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4、设疑导学,步步深入。 (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学 到什么?几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流程, 让学生由整体到局部地学习把 握课文。 )
四、学法指导:主要是通过学生读,思,练的方法来学习本文。
五、学情分析:
1、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 篇文章语言优美,且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 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一的学生,对于鉴赏理解美文的能力不是很强,教师要引导学 生学会欣赏写景和写作景物的方法技巧, 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 来。
五、教学理念
1、强调学生自我阅读体验。 《 语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大 语文 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还强调“要加强朗读,重 视阅读感受和体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 我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 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 和人文内涵。
2、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上。充分调动学生在生活中所见、 所闻、所感、所悟来阅读本文,体现新课程的“大 语文 观”,让学生 在生活中去发现语文,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充分的理解 语文 与生活的 关系。
3、重视互动合作。 《 语文 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运用 语文 。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 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教 学中要重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融洽交流讨论的互动合作,引
导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自主构建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阅读方式,并 逐步学会合作。
4、教师注意点拨,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六、媒体设计:本文是篇美文,利用多媒体设备,我向学生提供春的 图片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意境中得到熏陶;配乐朗诵,并体会美的意 境。
七、教学过程(4课时)
(一)课前预习:
要求:1、 初读课文圈点生字、 生词, 并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 读熟课文,感知内容。 3、熟读课文为研读课文做准备。
(二)初步感知:(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1、播放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 学生仔细倾听(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能听出作者写了春 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 2、说感受:(听过,请同学们走出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描绘一下, 刚才头脑中闪现的美丽画面。 )
3、朗读:师生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断,到讲台上,配上背景音乐,并 加以评价指导。 (提高学生朗读热情, 用声音感知美) (以上读的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对师生的朗读的评价,把握朗读技巧。激发学生朗读 的热情和激情。 感悟春的美景, 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 受进行碰撞, 同时让学生掌握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 培养学生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
4、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 :
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三)深入探究课文内容:(让学生自读课文,去发现作者是如何构 思的?) (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1、 (从结构思路上)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春天的?(默读课文思考,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
(盼春 -----绘春 ----赞春) (总 -----分(五绘) ------总)
①作者是怎样写盼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用反复的修辞,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春天和春天来到了的欣喜之 情。 )
②全文从几方面描绘春天的美景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春天的 人们。 )
③作者又是这样赞美春天的?
(三个比喻句独立成段,从三个方面赞美春天的新美力)
2、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 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 为它写出春天的中 ______景物,用 ____修辞, (或是从 __感官 ____角 度来 ) 表达 _____情感。 _______我用 ______语速,语气语调来读。 (从 写作方法上探究)
3、 品读欣赏师生共同探讨 :(老师提问, 引学生一起探讨, 本文景美, 情感美。 ) (从语言和意境上探究)中心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把春
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青年。文中哪些语句说明春天的是新的 , 是 美的 , 是力量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课件展示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把目光放在全文之中 , 来 仔细品读美文。 ) (联系前文,引导学生找出) :
(1)最能体现“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的句子) 。如:①刚睡醒张 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 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 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⑤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 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 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 (2)最能说明“春天像小姑娘,说明春天的花枝招展,美丽多姿” 的句子。比如 :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 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 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 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 絮花嫩叶中的鸟 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非常舒畅,给人以愉悦的美。④细 雨、 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 是美。
(3)最能说明“春天又是一位健壮的青年”的句子。
①一个“张”字, 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
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 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 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 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 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 儿竟相开放, 蜂蝶竞相追逐, 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 花、 草、 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④一个“抚 摸”, 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 便使人生发了 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⑤开满了花赶趟,⑥舒活筋骨 , (最后三个比喻,更能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的美,生活的美,生命的 美。 )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
(四 ) 教师小节,体验与反思。 (解决学到了什么的问题)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侧重从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方面加以 引导。 )
有如下要点: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要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使景物能够逼真地再 现在读者面前;
3、在景物中融入自己强烈的情感,并通过直接抒情把这种感情表达 出来; 4、要借助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 ) 教学小结
(五 ) 作业:
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 ,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的春天。这 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六 ) 板书:
《春》
朱自清
盼春:(反复)急切欣喜
春草图:鲜嫩柔软翠绿
春花图:繁密鲜艳芬芳
绘春:春风图:温暖柔和清新
浓郁和谐悦耳
春雨图:细蜜迷蒙温馨
迎春图:生气勃勃奋发向上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赞春:春天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千姿百态) (三比喻)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力(充满青春活力)
4、 《济南的冬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 (板书: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下 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 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 它是现 代著名作家、 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 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 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 领会蕴含在 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 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 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 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 我拟定了如 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 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 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 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 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 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 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 寄寓了自己对 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 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 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 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 而若要达 此目的, 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 使学生深入文本, 深刻感悟, 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 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 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遵循“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 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 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 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 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 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 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 感受一 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 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 于是, 全文处处围绕体现 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 小组交流, 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 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 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 还是从构图色彩 看, 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从细部看, 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
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 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 济南的水, 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 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 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 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 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 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 体会 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 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 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 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 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 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 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 而着眼于“暖”, 不着 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 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 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 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 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 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 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 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 3分钟讲授新课 30分钟归纳总结 2分钟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温情温情的人物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5、看云识天气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看云识天气》 。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文, 本单元是反映自然世界的单元。 共安排 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以对自然界进行 科学探索为内容组成。
下面我从七个方面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堂的设计。
一、说教材
《看云识天气》 这篇课文,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 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 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 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 形象。
二、说学情:
《看云识天气》 一文, 选取的对象是学生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
云, 对于这一熟悉的自然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 初一年级的学生们 了解得甚少; 再者这篇文章也是他们初次接触的说明文, 对学习说明 文没有经验上的储备。 但他们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 争强 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要多 鼓励,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多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 “合作”意识,告诉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
三、说目标
新课标指出, 要以“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立体化的教学,因此,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 知识;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 的阴晴雨雪。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 感情。
重点难点:
考虑到《看云识天气》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说明文,阅读此 类文章,学生会无从下手。于是,我决定从文章内容入手,将重点确 定为概括内容要点、 理清写作思路, 把说明文和记叙文紧紧衔接起来。 十一二岁的孩子,对种类繁多的云可能会眼花缭乱,因此,本课的教 学难点就在于学会怎样看云识天气。
四、说方法
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当然,学生才是阅读的真正主 人, 教学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所以, 我打算让他们自主学习,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教学中,我还会引导 他们领悟和掌握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 础。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上课开始, 向学生提一个问题“生活当中, 同学们是如何得知当天的 天气情况?”我再不失时机地插入导语, 几句简短的话, 吊足学生的 胃口,让他们跃跃欲试,顺利地引出课题,解释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注音:
燚(yì)一霎(shà)间崩塌(bēng tā)峰峦(luán)绫(líng)纱 日晕(yùn)
2.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文章的思路。 (多媒体播放视频)
出示问题:
(1) 、哪句话能概括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 、文中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3) 、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
(设计意图:旨在扫清阅读障碍,科普文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获
得知识,而知识的获得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找,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 播放视频,学生边看边听, 这样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也能让 学生直观的了解云的情况, 并且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培养迅速提炼主 要信息的能力。 )
﹙三﹚、快速默读课文,巩固获得的信息,探究质疑,学习如何看云 识天气
过渡:经验告诉我们, 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什么云常常是 阴风雨雪的预兆?
1.出示图表,自主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和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 简表。
2.机动部分: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 点训练学生抓住内容要点, 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云的特征可以从三 方面入手:一是摘录关键词语,二是根据具体描述进行概括,三是联 系上下文进行归纳; 在掌握了这一阅读方法的基础上, 学生自学完成 表格, 进一步训练这种阅读能力。 “云的光彩”部分作为机动内容处 理。 )
﹙四)朗读优美句子,感受生动活泼的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 接着老师用多媒体打出一个优美的句 子作为范例分析
(设计意图: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文章语言却生动形象,运用 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农谚,把云的千姿百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学习时自然少不了从语言上来品味。此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感受本课语言特色, 对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此 过程中, 教师有的放矢进行指导, 让学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语言生动起 来的方法,为自己今后的写作服务。 )
(五)拓展思维,激发探究热情: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首先 让学生调动日常生活积累, 说说自己熟悉的天气谚语, 并谈谈对它的 理解, 让学生知道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从而了解看云识天气的意 义及其局限性。
﹙六﹚总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 但文章层次清晰, 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 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 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 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 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七)拓展作业:
设计一个表格, 记录你在一周内观察到的云的情况, 试预测天气的变 化。
(整体思路:从课前预习, 到课堂学习及课后作业,紧紧围绕“重点 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提高学生搜集筛 选信息的能力”这一主线展开。 )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 “板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通过“板书”让
学生一目了然, 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板书”也是一个很重要 的环节,不能忽视!但板书不可过多,要简洁明了!
附: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总云 招牌 天气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形态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分
↘
光彩晕华虹霞
总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6、皇帝的新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皇帝的新装》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情况、说 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过程这五个方面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皇帝的新装》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七年级《语文》 上册的第六单元第 26课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这些文学作 品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作家曲折地反映现实, 或揭露鞭挞现 实中的丑恶, 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 富奇特、引人遐思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 欲的皇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 自欺欺人的丑行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 “ 美丽的新装 ” , 都将使学生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以人 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
2、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领会主旨的深刻内涵,复述课文,从语言、心里描写中 感知人物形象
(2)难点: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夸张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二、说学生情况
1、学生刚刚涉及 “ 童话 ” ,要精确地向同学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 要求学生自己了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2、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讽刺意义很 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 教师应适当点拨, 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 成
三、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
(2)复述、分角色读课文、揣摩人物心里,品析人物形象,让学生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3)了解童话想象夸张是特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强化学 生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荒淫奢侈、骄横愚 蠢的反动本质,启发同学们要敢于说真话,做正直、无私的人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在教法选择上要以 “ 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 ” 的原则, 选择能使每个学生自主去学习的教法因此,我围绕 “ 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 ” 来贯穿教学过程,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分析法:课上我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一是让大家感 受课文情节以及人物的说话语气、心理,二是边听边想问题,一举两 得
(2)讨论探究法:课文中的某些问题我给大家设置了讨论的机会, 让同学们合作体会共同学习解决问题的快乐, 也能活跃了课堂氛围体 现了 “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 的新课标理念
2、学法分析
注重培养学生感受、表达、自学、归纳、探究、表演等学习方法,通 过让学生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共同探讨等活动参与教学 全过程,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 所感悟和思考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心理 特点, 我以 “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 贯穿全过程, 安排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 、 《丑小鸭》 、 《海的女儿》等动画片段, 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导入新 课,板书课题
(二)来到童话屋
教师提出问题,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 谈一谈对童话的认识, 说一说对安徒生的了解,在学生回答补充之后,教师投影出示作者, 作品及文体知识简介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学生了解童话, 积累文学知识而设计的, 同时训练 学生的说话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作者:安徒生(1805-1875)全名:汉斯 ·克利斯坦 ·安徒生 ,19世 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 160余篇童话在近 150年中被翻译成 140多种文字, 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 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 1835年开始写 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 、 《海的女儿》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夜莺》 、 《皇帝的新装》等
体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 幻想和夸张来 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 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它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三)听录音,回答问题
接下来,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注意课文中的新字、词, 读完全文,可提出问题,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新装
进一步追问,全文是怎样围绕 “ 新装 ” 展开的?
明确:故事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开头有引 子, 结尾有尾声请围绕 “ 新装 ” 这一线索梳理本文结构层次, 并用小标 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结合刚才所作的标住, 可以总结出爱新装 —— 织新装 —— 看新装 —— 穿新装 —— 揭新装 —— 议新装(教师板书)通过这些训练,一方面训 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四)颁奖仪式
童话的一个特点就是:富有想象,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评论家, 给我们的课文中的人物颁个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 “ 想一想议一议 ” 下面的问题:
谁最是可笑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谁又是最可爱? (找出 证据来)
最可笑者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最可恨者骗子:狡猾伪善
最卑鄙者大臣:虚伪愚昧、阿 (ē)谀 (yú) 奉承、自私
最可爱者孩子: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五)合作探讨,强化认识
为了让教学能向纵深发展, 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就事论事上我设计了 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展示)有哪些人上当受骗, (展示)骗子为 何能得逞 ? (展示)
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地受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展示)小孩为
什么说真话?文章反映了什么中心思想这一系列问题, 既把课文串成 了一条线, 又培养了学生敢说真话的品质, 从而实现了文章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目标
为了突破难点,我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些是现实, (展示)哪 些是夸张?(展示)哪些是想象?
讨论时, 无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多么荒诞离奇, 我都予以鼓励或引导如 在评价这两个骗子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结 论:骗子骗皇帝是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是以毒攻毒;骗子行骗是社会 病态;骗子不值得肯定 …… ,对这些回答,教师都应该有预见性,更 需要课堂上随机应变
此设计运用自主 , 合作 , 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 脑, 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又紧扣教学重难 点
(六)拓展创新、训练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 本堂课上设计的创新是:首先,求异创新大胆改变原有情节,多设想 几个 “ 如果 …… 那么 ……” 比如:如果没有人说真话, 或者有人说了, 皇 帝没有听见, 那么以后的情形又是怎样?假如皇帝游行完毕, 在皇宫 门口碰到两个骗子, 他们之间将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如果宫中有个 敢讲真话的人,向皇帝直言进谏,这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情形? …… 这 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思维的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 应当给予肯定其次, 迁移创新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像皇帝这样的人吗?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 “ 我们身边的 ? 皇帝 ?” 为题,让同学们 即兴表演, 在编演中鼓励学生合作这既是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 又是 进一步深化文章内容使语文教学最终回归生活
(七)课后作业、提高素养
1、为培养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后布 置作业,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2、有人说这篇童话没有写完,还可以接下去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当 当小作家,给这篇《皇帝的新装》写一篇续文
要求:1、以 “ 皇帝回到皇宫之后 ” 为题
2、字数不少于 150
3、充分运用想象和夸张
(八) 、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 “ 新装 ” ,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 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 后, 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 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 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 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六、说板书设计
语文板书是教学, 内容的高度概括, 是增强语文教学中直观因素的一 种重要手段这个板书设计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 也显示了三课时的教学流程, 它既便于教师归纳总结, 又便于学生思 考记忆
七年级下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说教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 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 拾》 ,写于 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对写作初衷, 鲁迅说:“ 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 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 ” 作为一篇经久不衰的老课文,不 管教材编排如何变化, 总少不了它的位置。 不得不承认其在语文学科 中的重要地位和范文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 在这一脍 炙人口的散文中, 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 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本文通过对百草园美丽景物和奇闻趣事的描写及 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 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 追求自由快乐生 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熟教育的若干侧面。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 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放在 第一篇有其目的性与示范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 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 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 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 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教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 学习和发展, 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 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 望, 由粗到精, 由整体到局部, 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 感受、 感悟、 理解、 品味、 探究, 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 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 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
首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学生要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充分发挥主体作 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 活动。在与老师同学网络等的合作中质疑解难探究。
其次应依据散文 “ 形散而神不散 ” 的特点,抓住 “ 神 ”—— 主旨,然后掌 握 “ 形 ”—— 内容。 同时应用学习散文最基本最好的方法是读 —— 抓关 键。
最后具体到本文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作者是文学大师鲁迅等特点, 学生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自行解决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等事 情。 同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的状物、 叙事、 写人都栩栩如生, 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 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课文中的内容并不新鲜, 但在儿童眼里, 一切都新 奇,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学生应联系自我,将生活感知迁移到课文 内容这一新知上,激活学习的兴趣,增加了探究的自信。
四、说程序
设计思路:
其一,我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 “ 百草园 ” 和 “ 三 味书屋 ” 是鲁迅少年时期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 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而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说作品表现和批判了 “ 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 , 那位先生 是一个 “ 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 ” 。 我认为这种解读存在 着教条化、程式化、上纲上线化的倾向,削减了文章的语文味,影响 了学生的审美兴趣。 而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推 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 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 来, 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 无拘无束的溜玩、 兴味盎然地偷画、 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 所以我在教学中没有设 计中心主旨的理解, 只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感受、 自主表达, 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其二,加强对课文的朗读。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多读,静下心来读, 读出节奏,读出美感,读出情怀。一定要让学生 “ 沉浸 ” 到文本中去, 从文字中体会情感, 让学生带着一种当事人的参与感来真实体会, 而 不是蜻蜓点水, 浮光掠影。 只有这样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祖国语言 文字的魅力所在。
其三,本文篇幅较长,要讲的东西也很多,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尽 量删繁就简,长文短教。我在交代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两个 课时教授。 第一课时主要是交流学生预习的情况, 包括对作者的了解 和字词的掌握; 其次是熟悉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并提示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由阅读和思考。 我今天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本堂课淡化对主
题的解读, 重点放在分析第一部的描写, 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 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 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 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 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 长
具体程序如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主要熟悉了课文内容, 理清了文章思路, 感受了大师叙事 的功力, 放的开又收的拢, 内容繁多, 而不芜杂, 叙事清晰而有条理。 今天我们将深入文本, 品味大师语言的魅力, 随作者一起感受美好的 无可复制的童年。
二.品读文本:
(一)走进百草园
1、问题导引,品析语言。
①同学们,你认为百草园里什么东西最吸引你?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 欣赏图片。
③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 :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融入情感、讲究顺序、 多个角度、联想想象、恰当修辞、精选词语。 )
这个环节落实了本堂课的重点,即 “ 分析第一部的描写,让学生学习 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 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 提高学 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
而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思路来品析文章,
理解 “ 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 ” 。同时图文并茂,从感 性到理性,比较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④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 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 好?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 “ 雪地捕鸟 ” 这一段落, 引导学生分析动词的表 达效果,并补充朱自清《背影》里一段关于父亲买桔子的动作描写, 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描写的认识。
⑤要求学生用 “ 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单是 ……” 的句型说一段话。 ⑥请一同学上台表演在人多的食堂买饭的艰难, 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观 察,完了,每个人写一段话,描述表演者的动作变化。
学以致用, 遵循由简到难有样可依的原则, 从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出 发,挖掘他们言语表达的潜能。
⑦大家的注意力好像都在于百草园的美景趣物乐事, 那美女蛇的传说 在文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
过渡自然,问题直接。学生对话交流,教师点评总结。鲁迅借助这个 故事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使得百草园更加充满 神秘色彩。 更重要是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 满足了潜存于他们心 灵深处的好奇。 可以想象得出, 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 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描写为叙事,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 展了新的天地, 百草园一渗入人情, 就更具魅力了, 这实是一记妙着。 2、朗读训练,感性认识。
语文课堂需要书声琅琅,散文的赏析更需要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
以增强语感,丰富对语言的感性认识。
3、小结百草园的生活。
不必说 …… 也不必说 …… 单是 ……
短墙根的趣味
美女蛇的传说
雪地里的捕鸟
“ 自由自在 ” 的百草园生活
这一总结回归整体,百草园作为乐园的形象一目了然,并突出了 “ 自 由自在 ” 的快乐,以便引出下面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和感受。 (二)走进三味书屋
1、作者写了三味书屋的那些生活片段?
提问题遭拒绝
全心习字对课
忙里偷闲寻乐
有口无心念书
瞄准时机画画
“ 苦中有乐 ” 的三味书屋生活
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梳理成片, 苦乐相伴, 有助于学生客观的 认识。
2、你如何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特意把问题设计得很开放很主观, 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 学生 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
三、联系自身,感悟童年,小结课堂。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培植世界上 所有的花鸟虫鱼, 可以放飞心灵上所有的梦想希望, 可以播洒一生的 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 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 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 巨大的影响。 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 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 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
2、最后一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最后一课》 ,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 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片教读课。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 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 题的文学作品 /学习本单元,教材要求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 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本文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 短篇小说, 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的见闻和感受, 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 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 为一篇小说, 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 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 事情节, 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 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 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
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再引导 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 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 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 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 小说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将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 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结合本篇课文 特点,确立《最后一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 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 形象,并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改写。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点拨, 学生自主阅读、 自主探究、 合作研讨为主。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 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3、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重点: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感受韩麦尔先生生动的艺术形象。 难点:(1)找到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按句式说话,并 进一步分析揣摩关键句子的含义,分析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完成文章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改写。
依据:本教材要求阅读课文要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本文中有大 段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尤其是小弗朗士明确了“最后一课”的 意义时, 他明白了很多。 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可能是学生理 解的难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感知文章内容,找到含义,理解 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韩麦尔先生的心理描写的改写将是在对其外 貌、动作、语言描写的揣摩分析之上的写作训练,既能考查学生对人 物形象的把握程度,又能引导学生仿照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进行改 写。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采用提问法、质疑法、点拨法对学生进行 引导,鼓励学生用朗读感受法、按句式说话法、讨论赏析法等进行探 究学习。在教学过程的分析中,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有助于第二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我主要以情感铺垫为主, 追求 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 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 首先有 意设置严肃安静的教室气氛, 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课文, 读后自由交 流内心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和想法, 并适时引入大连地区在二战时曾有 与阿尔萨斯相类似的遭遇,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明确“祖国是一个 民族的根, 母语是最美丽的语言”。 之后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了概 括, 并找出了小说的三要素和线索。 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了设置情境 法、朗读感受法、 交流体验法和整体感知法,这些都是为了第二课时 的深层次阅读服务。
第二课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文中精彩语段和关键词句, 分析小说 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是对文章中其它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 描写进行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明确小说的概念。下面我讲具体陈 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 我们整体感受了小说浓浓的爱国基调, 认识了两个主要人物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我们了解了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 每一个有 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 天,让我们一起继续品读《最后一课》 ,看看阿尔萨斯的这对师生是 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梳理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分析其改变原因。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的,以他的所见、所闻、 所为、所感为线索。从上学路上直到下课,小弗朗士的心理发生一系 列的变化,从一个厌学、讨厌法语分词的孩子变成一个认真学习、热 爱民族语言的学生, 他学习态度的改变正是因为他心中的民族感情以 及周围人物的爱国情感对他的影响。 所以分析清楚小弗朗士发生的变 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对把握人物形象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至关重 要。 )
1、过渡语:本篇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 的心理活动的描写, 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思 想成长的词语吗?
范文三:初中语文重点课文说课稿集锦
初中语文重点课文说课稿集锦
《曹刿论战》
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 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 文言文, 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 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 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 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 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 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 文章的主题思想。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 程度, 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 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是:题目 《曹刿论战》 中 “论” 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 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 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 一个纲要信号。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 战前是要取信于民, 在 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 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如 “间” “鄙” “安” “遍” “牺牲” “加” “狱” “虽” “以” “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讨论, 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 解和记忆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 这样的学习避免了脱 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 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 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 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 的一问一答中, 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 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 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 这个问题也将曹刿位卑未敢 忘忧国的爱国形象, 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 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 非前文提到的“鄙” ,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 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 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 分析讨论。 。 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教学难点也得到了解决。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 是水到渠成的。 并进一步由学生总结文章塑造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的方法。 如通过正面描写人 物的语言,动作,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讨论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详略的安排非常分 明, 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详写作战前的准备, 而略写战争的经过?这是一 个值得争议的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 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 点拨和引导学生思考“论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从而解决第三个纲要信号——“为什么 论?” , 若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时, 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作者着重写作战前的准备 想要寄托怎样的思想?” 学生讨论后会比较清晰的理解到是为了突出民重于天、 民重于神的 思想, 从而教师可作适当的总结,并简单介绍 《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 思想, 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 这个环节的设 计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1
范文四:初中语文重点课文说课稿全集
1、斑羚飞渡(沈石溪)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芦花荡(孙犁)
2、蜡烛(西蒙诺夫)
3、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4、背影(朱自清)
5、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6、苏州园林(叶圣陶
7、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八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藤野先生(鲁迅)
2、海燕(高尔基)
3、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沁园春?雪(**)
2、故乡(鲁迅)
3、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孔乙己(鲁迅)
2、变色龙(契诃夫)
5、斑羚飞渡 世间万物,凡有生命的都不愿失去生命。面对生于死的抉择,又有谁不渴望存在呢?生命诚可贵,然更有贵于生命者!那会是什么呢?雨后彩虹,绚丽多彩,令人陶醉。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更是那样的辉煌悲壮,令人惊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斑羚飞渡》,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特点和处理
(1)本文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描写了一群斑羚身处绝境,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壮举。这篇课文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学生迅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启示人们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它的选材非常好,有如下特点:
(a)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b)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2)本文故事情节不难理解,所以我采用“情”贯穿全文,创设情景,以情激情,利用诵读,音乐,画面共创氛围,为后文的陈情作铺垫,让语文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2确立学习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从三个维度出发,同时结合本单元教学说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分析形象,领会文章的深刻主旨。
(2)能力目标: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 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斑羚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学会善待动物,珍惜生命.
3确定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合作探究斑羚精神
难点: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视生命的情感
二.说教法关于教法,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和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本文的教材特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音乐导入,情景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走进斑羚的精神世界,与其产生共鸣。
2有情朗读法本文情节较简单,但蕴涵的哲理相对深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读有利于深入了解文本。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既提高能力又增长见识,强过闭门造车。
4联想拓展法武汉教育学院教授韦至诚先生说:“语文学习就是运用再造想象,吸引和激励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联想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说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具体做法是:
1.自主圈画法2.有情朗读法3.讨论法4.习惯法
四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
2生活的范围窄,对本文的了解缺乏一定的生活基础,对事物缺乏理性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于漪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要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这样文字就有血有肉了。”因此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在汶川地震中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护住四个学生,这一壮举令人感动.人类在危机关头由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那么在动物界呢?会不会也有类似的这种高贵的自我牺牲呢?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生死关头,为我们上演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那一群悲壮的生灵让我们震撼,那一个个陨落的身躯,让我们泪流满面,那一幕生死的抉择,将永驻你我心间。”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的,静静的回忆,在那个雨后彩虹高悬的日子里,在险峻的伤心崖上,一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他们??.
(3分钟学生回忆,同期播放《命运交响曲》)
在这个设计中“导语”将成为沟通材料与学生的情感桥梁,饱含真情的导语将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心灵的共鸣,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苗,有利于完成情感目标;同时想象力的发挥激活了教材,也给课堂带来了活力。
2.整体感悟
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文章所示的斑羚飞渡的四个过程(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深渊),选择适合的音乐,如《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等较为悲壮、凄美的音乐,并配以一定的音响效果,如镰刀头羊的叫声等,较为生动地再现斑羚飞渡的悲壮场面。
3教师质疑
在你的回忆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形象是谁? 确立本文主人公
4分析主人公形象(分组讨论)
·从有关主人公的事件入手
·从有关主人公的描写入手
·归纳总结,明确方法,规范答题语言,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回归文本,有目的的读课文,筛选捕捉信息,并对所找出的语句进行品读,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阅读中进一步培养能力,在答题过程中规范答题语言,教给答题技巧,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是主动的,在学生处于主动求知状态时施教,教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通过以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学环节逐步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为了将情感目标渗透到学生内心,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5.品味赏析。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他们喜欢的精彩片段、优美生动的语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如:(可用课件展示)
我喜欢文中的句子:——————,理由是:———————。
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四人学习小组的讨论和交流,四人学习小组要分工:一人组长,一人记录发言,一人准备朗读欣赏的语段,一人整理发言准备交流。
6.扩展延伸
片断练习:通过合理的想象,描写镰刀头羊孤独的站立在伤心崖上及坠落过程中的神态描写。 ·出示幻灯片(远镜头图片进镜头图片)
·配以画外音
伤心崖上一个傲然的身影屹立着,镰刀头羊的犄角直指苍穹,深邃的目光注视着彩虹,他昂头挺胸高傲的迈向深涧,人类的猎枪可以消灭它的肉体却不能屈服他的灵魂,他虽不是英雄,却胜似英雄??.
此设计将学生对镰刀头羊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有利于形象的巩固,同时也拉进了学生与动物之间的距离,更好的调动和激发了他们对动物的关爱,达到了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目标。 六板书设计
斑羚飞渡
(一)主要事件
归纳总结
(二)描写方法
老斑羚=======================自我牺牲精神
彩虹→烘托
八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芦花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习、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
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㈠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说明: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㈢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方法指导: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的默读习惯
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受伤(发展)→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合作探究: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㈤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㈥布置家庭作业: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说明:设题目的,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2、蜡烛
我今天要说的是出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蜡烛》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
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西蒙诺夫的《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从中了解到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的战斗友谊,以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知识技能:A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B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2)过程方法:A把握记叙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B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
二.设计说明:
总体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2)做到三个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听说与读写相结合,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设计思路:课前热身→情境导入→整体感知→人物赏析→质疑研讨→情感升华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
学生交流1)通讯的相关知识;2)课前搜集到的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内容的了解.
(设计说明:两项交流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从文章背景,文体知识两个方面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多媒体投示阴暗背景下的燃烧着的留泪的蜡烛,同时播放充满悲凉氛围的音乐,师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梭,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二战的炮声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情感的东西能常驻人们心中.这枚燃烧的蜡烛将带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感受那战场上感人的一幕.
(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注意体现记叙的六要素);
2.文中的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好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调动学生初次读文的探询心理,训练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在题目设计上注重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中来.)
(四)人物赏析
1.老妇人为红军战士都做那些事
学生:援助—安葬—悼念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于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从内容上理解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对通讯的特点也有所了解)
2.赏析文中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服务,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赏析达到感受人性美的目的;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总之,让学生在品读与赏析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训练拓展;
出示老妇人的头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描述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而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口头表达.
(设计说明:此环节仍是对人物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注重分层,同时强化对写作的训练,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4.小结:老妇人的形象( )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章中的哪些问题还有疑问 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可能提出的有——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黑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作用;文章中"蜡烛"的含义.学生如果没有,就由老师提出来.从而体现师生互动.估计在解决这三个疑难中学生会有困难,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老师的指导则应注意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联系)
(六)拓展升华
投示"铸剑为犁"的雕塑.学生观察,理解雕塑的含义.进行小诗的创作.
(设计说明:此项设计在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并且通过创作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从而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升华)
教师结语:二战的枪炮声早已成为历史的回音,但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仍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让我们默默祈祷:和平永驻!
3、阿长与《山海经》
一、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对童年的回忆在记忆中,作者既表达了对童年天真无邪的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对当时生活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长的愚昧迷信,但在这些材料的背后却隐藏了作者对阿长纯朴、善良的品格的赞美,这种赞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极点,化成了对阿长的怀念与祝福在本文中,作者用孩子的视角来写,其中却渗透了对人生的思考当时鲁迅饱尝人生的沧桑,生活动荡不定,故乡那纯美的风情与纯朴的人性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开始着力描绘心目中那如梦境般的故乡,于是就有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
学习本文,应当能够理解隐藏在文中批判性语言下的对阿长的赞美与尊重,能够学会从日常小事中体会熟悉的人的高尚品质,发现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探究式学法,结合所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和对生活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学习感受生活,学会读懂他人的爱
(四)、教学重点: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五)、教学难点:读懂鲁迅心中的阿长
三、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学法指导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对鲁迅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对小时候的鲁迅有何影响呢?(让我们走进鲁迅)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二)板题,解题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
(三)词语积累,检查预习情况
骇掳悚斋舫惶急
疮疤诘问渴慕霹雳陆玑粗拙
(四)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题1,让学生听读课文,然后边听边解决问题,并将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
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7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
1、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深入理解人物,仔细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让学生抓住重点,重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
⑴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⑵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⑶、为什么在此时作者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句和前面的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时的“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有何区别?
⑷、“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物”为什么这么说?
⑸、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我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做简单批注,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之后,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
第四问有些难度,我提示学生:要想到“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会容易理解 前4问完成后,我又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完成第五问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出作者的感情变化,继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2、独立探究:
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两道题:
⑴、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怀念赞美一个人时,往往会选择正面的事例,本文却写了阿长的诸多缺点,如果去掉这些缺点,你认为对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 ⑵、鲁迅文章的题目言简意赅,别有韵味,本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的用意,你能有所领悟吗?
第一题与文章的写作手法相联系,阿长就是一个给人做保姆的文盲农妇,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历史时代的原因,她不可能完美文章所写阿长的诸多生活片断,表明她身上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直率、真诚、善良、富有爱心;也表明她沿袭了封建文化的糟粕:庸俗、愚昧、守旧
去掉阿长的缺点,不仅不能使阿长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因为只有真实,形象才有生命气息,才能打动读者本文正因为如实地写出了阿长的缺点和优点,阿长的形象才显得真实、丰满、有生命力,这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创作主张“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写作手法叫作欲扬先抑
第二题是考察学生理解标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我点拨提示学生我对标题的理解:扣住中心;扣住中心人物;扣住中心事件;能拨动自己和读者心灵的弦索
(六)拓展:寻找“阿长”
——回想身边的“阿长”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 口头作文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7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事例:
1、阿长的称呼以及称呼的由来
2、喜欢切切察察
3、 夏天的睡态
3、懂得许多规矩
4、教给我很多道理
5、讲“长毛”故事
6、谋害了我的隐鼠
感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4、背影
1、教材简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赞美爱,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深刻的体会那种父子间的深情。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体会作者新颖独特的描写角度与朴素感人的语言。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⑵难点:对于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体会,并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彻的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关键语句的品味和对父子真情的体会。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三、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四、说教学过程
(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听完之后提问:
父亲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名人朱自清的父亲,看他在名人儿子眼中有着怎样的形象。
二、指导生字词。
1、读准下列词语。
交卸(xia)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
差使(chāi)迂腐(yū)琐屑(xia)栅栏(zhà)
颓唐(tuí)晶莹(yíng)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奔赴亲人的丧事。(奔丧)
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
有了空闲的时间,指失业在家。(赋闲)
精神不振作。(颓唐)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3、改正错别字。
狼籍:“籍”改为“藉”
妥贴:“贴”改为“帖”
锁屑:“锁”改为“琐”
不能自己:“己”改为“已”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配乐朗诵,请学生留意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说一下自己觉得文章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四、研读课文
1、文章是表现“父爱”的,文章的题目却是《背影》,看来,“背影”在文章的地位举足轻重,请同学们找出文章写了几处“背影”?
点题的背影
买橘子的背影
离别的背影
思念的背影
2、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父亲的背影?
(1)、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
(2)、父亲送子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阅读父亲买橘一节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看看哪些语言最具有表现力?(生讨论,交流)动作:走、探、穿、爬、攀、缩
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4、视频赏析,加深理解
观看背影视频,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并谈谈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
5、为什么要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
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是父亲最费劲,也是父爱表现得最强烈的一刻,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
6、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话包含着许多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
7、交流探讨
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你认为那分别是怎样的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感伤之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辛酸之泪
五、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请问这种力量从何而来?
入微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独特的角度——父亲的背影
六、归纳小结
七、布置作业
你和你的家人之间一定也有许多难忘的往事吧?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次,写出内心真实的感触。
5、中国石拱桥 一、教材分析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所以,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的,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2、能力目标: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的顺序,培养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对于有一点文学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说出抓住怎样的特征来介绍事物的不难,但是在前面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说明文这种体裁,要他们理清说明顺序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有难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的说明顺序。
六、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需2—3个课时才能完成。
第一课时(40分钟)
第一步:(5—10分钟)
处理预习作业,出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图片,由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两座桥的共同特点:都是拱桥并且历史悠久。引出今天的新课《中国石拱桥》,来欣赏由桥梁专家为大家介绍的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10—15分钟)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处理文中的陌生字词。同时思考所提问题(作者抓住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来描述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另外,作者使用哪两座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第三步:(10—15分钟)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相互讨论对以上的问题有了大体一致的结论,老师再对此做出评论。并同时介绍文中所出现的说明方法。找出文中的例句,由学生来朗读。
第二课时(40分钟)
第一步:(10—15分钟)
通过对文章主体的把握,再来阅读3—8自然段,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由一般到特殊、有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的说明顺序。
第二步:(10—15分钟)
再对第9、10自然段进行阅读,分别概括出本段文字的内容。体会说明文结构安排的清晰与严密,同时学习语言的精炼。
第三步:(5—10分钟)
通过对全文的把握,由学生自行完成对这篇文章主旨的概括。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一)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二)教师总结:提出要求,布置作业。
6、苏州园林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苏州园林闻名中外,异彩纷呈,特色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八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轩榭,重峦叠嶂”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
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陶冶审美情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通过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自主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合作教学法:同学之间展开讨论、探究、合作,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这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苏园六纪的专题片、扇形板书设计图片、朗读录音、轻音乐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记忆效果。
五、说学习方法:
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泛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三)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园林欣赏法,在赏析苏州园林的美时我就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味园林美这一块,可先让同学们用“我发现文中表现美的句子是,美在??”说话,然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整理上述发言,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来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鉴赏园林的美和学会阅读说明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作者简介,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园林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播放照片)
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感悟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自主式、合作式、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a、说明对象是什么?
b、说明对象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2、跳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
a、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b、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_______。说明顺序:_______。
3、赏读课文,交流品析探究
a、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美。
b、自主品读,你认为美的语句、段落,用铅笔圈点勾画。(高声朗读)
c、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在小组内开展读、辨、析、究、悟 d、观看苏州园林电视专题片,感受美的意境。苏园六纪
e、练习: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哪些美呢?
演示:亭台轩榭的————美,假山池沼的————美,花草树木的————美,
近景远景的————美,每个角落的————美、门和窗的————美,园林的————美。
一、品析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准确性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①学生回顾学过的几种表达方式
②在文中找表达方式,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2、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①举例“大多引用活水”“极少使用彩绘”的好处?
②学生找类似的词语,并品析其好处,然后师生交流。
3、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①学生回顾学过的修辞方法
②找出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好处。
二、学习说明方法
①学生回顾说明方法
②找出文中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好处。
③师生交流
三、置疑探究
说说学习本文后你还有那些困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解疑。
四、谈收获、感悟
1、自我完善
以“我”了解了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悟。 领会了______________
体会了______________
学习了______________
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2、学以致用
仿照课文,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学校的一处风景。
要求:①抓住学校的特征②学习本文语言特点,运用一定说明方法。
7、大自然的语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
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年级下册 1、藤野先生
一、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叙述类文学作品,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
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
鉴于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点。二课时归纳主题,解决句义,突破难点。实际操作时,目标重点难点是交融的。
三、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1.阅读中识字解词,归纳事件,整理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点词句的运用,体会深远含义。
3.喜欢本文,进而喜欢鲁迅,喜欢推敲咀嚼文学作品。
4.教学重点是写人的具体化,难点是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四、过程
1.导入:板书文章标题后,提问:“藤野先生是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 预习过的学生,就可以答出“鲁迅的老师”。
再提问:“什么时候的老师?”
也可以答出“留学日本时的老师“。
三提问:“鲁迅认为这个老师怎么样?”
这一问题是击中难点,初二学生不容易说清楚。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2.一读文本:找出文中写了关于藤野的几件事。此环节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学生都要保持安静。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归纳出来。教师不要代劳,不要养成学生课堂懒惰的习惯。
师生共同明确:(一)相识。<生活朴素,教学严谨>
(二)改讲义。<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三)问裹脚。<实事求是>
(四)漏题门。<正义感。>(此处会有学生质疑,“藤野”对此事并无表示。这时要引导学生细读这段文章,“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这后面的表态和行动,有没有藤野参与。学生会发生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确“也”字的意义,应该有藤野参与。此处提醒学生读书要仔细。点击难点)
(五)话别<师生情深>
小结:可见藤野是鲁迅最感激、最爱戴、最敬仰的一位恩师。
在这一环节中,应该不断突出重点,归纳出事件之后,分析人物性格,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写人的具体化。比如话别一段,“我”告知他将离开,写藤的神态,“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写出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伤心,想挽留,又无可挽留。想表示悲伤,坚韧的个性又使他掩蔽。于是“我”急忙安慰。师生二人,可谓心有灵犀,令人感动。
在“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一段,质朴的叙述,浅白的语言,却浸透了依依离别的深情。 大家齐读,品味,体验没有抒情胜于抒情的效果。
板书:
藤野先生
鲁迅
感激
爱戴恩师
敬仰
2、海燕
一、说教材。
1、文本特点及地位。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为: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学习品味文章用词及一些典型的写作技巧。
难点为: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并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3、练习仿写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一小一大两个仿写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说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我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因为我认为对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恰如庖丁解牛一般,好的设计要思路清晰有实效甚至会事半功倍。下面说说我的设计。
我打算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有四个教学环节:导、读、写、思,尤其后两个环节都有一定的深度。
第一步:导入新课。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
材料感兴趣。”因此,在课的开始我从几幅美的图片谈起,有和谐生活的柔和美,有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有运动场上的力量美??让孩子们感受美同时也激发他们去寻找《海燕》的美,感知《海燕》那美的语言美的图画!
第二步:多样诵读。
首先,听课文朗读,请你在听读中把握生字词和本文的朗读语调(包括朗读的停顿、快慢、轻重和语气),然后选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朗读才华,要求放声动情,读出诗情、诗意、诗味,教师和学生一起给予朗读评价或朗读建议。
其次,根据得到的朗读经验再自读文本,读后请仿照前面的句式写一句话来概括海燕所展示的生命之美。这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最后,跳读文本,找出其中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总结高尔基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准确的用词(“飞翔”、“飞舞”,“叫喊”、“号叫”,“穿过”、“掠起”)、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等)和写作技巧(对比、烘托,至于象征手法在后面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海燕形象时带出)。
第三步:比照写作。
观看海雕捕食影片,利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技巧进行描写。
提示:(1)可以抓住海雕捕食时飞翔的姿态、动作等方面进行直接刻画,也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2)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此片段时间可灵活运用,时间充足就课堂写作,否则在观看完影片后将写作部分移至课下作为作业。
第四步:沉思百年。
沉思历史,理解象征的意义:首先由“漏审的疏忽”引出《海燕》具有革命性,设下悬念:“她的革命性表现在哪里呢?”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兴趣。然后教师出示历史背景,让他们做为审查官去查找文本的革命性。讨论之后总结:文本中的各形象有什么不同含义,再根据你对文本的理解为她拟一个副标题。教师在分析形象含义时指出这种写作手法叫做象征并作平易的介绍。该环节耗时最多,必要时教师要耐心指导。
沉思自己,面对生活暴风雨:抛开历史意义,结合时代精神和自己的生活感悟赋予海燕新的象征意义。以作文形式表达:“假如我遭遇生活的暴风雨??”
最后再次回顾四个环节,其中,导入、诵读和仿写在第一课时完成,学习诵读及本文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主攻海燕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意义,要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磨难,敢于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也正是语文教学具有人文关怀的体现。
3、云南的歌会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品味本文精妙的文笔,学习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2、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本文的结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感。
3、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江南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教学重点: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品味本文精妙的文笔,学习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
教学难点:
1、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说教法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1、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2、教学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吗?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而且几乎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甚至有人说他们“会说话的都会唱歌,会走路的都会跳舞。每逢集会或节目,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岁月在变,不变的是他们的民族气息。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美妙抒情的笔触,去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开课激趣,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走近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介绍作者,了解文章写作风格】
(三)整体感知。
听朗读,边听边想:云南的歌会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四)自主合作探究。
1、自主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面?其内容分别是什么?(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三个场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自主探究后明确: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合作探究:文中所描绘的三个唱歌场合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后明确:(合作中教师巡视、指导。)
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山野对歌”主要写唱歌人,对歌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自主探究: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同时力求调动学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自主探究后明确:
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等。
①云南民歌内容:其十分丰富。无论是重大事件、男女爱情、生产斗争、婚丧礼俗、丰收节庆,还是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礼仪知识,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云南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②云南民歌艺术形式:它融民间诗歌、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说唱音乐为一体。③云南民歌艺术地位:它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是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乐曲发展的胚胎,它不仅孕育了少数民族戏曲、曲艺音乐的形成,同时也为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4、教师范读第四段,然后学生读,注意读出韵味,读后学生点评。(指导学生热情洋溢地读出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
合作探究:
(1)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伴”,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家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2)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
【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合作探究后明确: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诚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写“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5、指名朗读第五段,自主探究:本段从哪几个方面刻画“金满斗会”的情景?“金满斗会”的演唱方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自主探究后明确:
从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等方面刻画。
方式:每桌各自轮流低唱,唱和相续。
内容:《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的曲子。
(五)拓展延伸:
1、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②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2、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说说我们这个地区有哪些民风民俗?
(答案可以多样性,言之有理即可.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细致分析、体味,有理有据。)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对课文学习进行延伸拓展学习,并设置了当堂的口头作文,让学生介绍一种自己了解的民俗,并试着分析这种民俗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一定要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要树立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学习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七)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民歌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板书设计:
内容
山野对歌 特点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
智力的大比拼 写作手法 重点写唱歌人
九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1、沁园春?雪
6、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恩总理,你在哪里》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习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的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习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
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播放《沁园春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
景:江山多娇(望)
评:古代帝王(惜)
颂:人民大众(主旨)
2、故乡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⑵能力目标:
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②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⑶情感目标:
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
①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②“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⑵难点:
①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②“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说明】
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为实现课案目标,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给大家重点展示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按“听──看──想──写──想──写”的步骤进行学习。
【程序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围绕“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展开分析,按“回忆旧知识──讲解知识点──例证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思路进行教学。下面作简单分析:
一、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就鲁迅进行了简单的回忆,对小说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故乡》的内容和人物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现在让我们来简单地回忆一下。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小说就是用散体文章写虚拟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语言艺术。鉴赏小说应采用金字塔结构分析法。如图:
二、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就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这篇课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运用“重复”和“对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复”和“对比”?运用“重复”和“对比”有些什么好处和注意事项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将一起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在这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力求通过分析让大家对重复和对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为实现这目标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学习内容。
三、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四、举例分析
旨在让学生对重复、对比手法有更清晰的了解。
1、《天净沙·秋思》的例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讲析:在这首元曲小令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枯藤,老树,昏鸦”。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2、我们再来看故都的秋开头通过运用“反复”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讲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是对秋天的重复、渲染、强调。第二、第三句则更进一层,写故都的“秋味”特别的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复。“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来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复。“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不远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饱尝故都的秋意,作者还是采用重复、渲染,把一个“赶到”分说成两个“赶上”,渲染旅途的辗转艰辛,以形成反衬,突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神往。“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把一个“秋”字分为两次说是为了渲染、强化对秋意的印象。) 《故乡》中这样的反复与对比也很多,先看前四个自然段: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
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第一段:对故乡的急切渴望的热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见故乡的凄凉、萧索、荒凉和自己的悲凉心情。
第三段:一种惊诧,在这背后是对故乡的美丽的回忆和印象,对第二自然段的重复。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问题6:大家通过刚才的分析明白了《故乡》的写作过程中“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达效果。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过学生独立分析后再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略):
长城啊长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实在太美了。(这是我们所说的“重复”的写法吗?) (不是,重复不是简单的语言的消极同一再现,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现)。
富豪按了一下开关,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灯亮了;监狱里也按了一下开关,电流通过了那位工人的身体。富豪打了个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结构、物体对象的重复,内容、环境、人物的对比突出了主题,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可见“对比”是材料性质的差异、相反、对立,是要为整体服务的,小桥流水人家只有在《天净沙秋思》中才有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在运用“重复”、“对比”手法时首先要注意明了文章的立意,主题的内涵,给行文定下基调再进行谋篇。)
我为从前的自己放上一纸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气氛,黑色的礼服,黑色的灵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随风飘去??
五、检查、实际操作(初步把知识转变为能力)
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六、小结
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七、作业布置
(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1、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塞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
2、自选题材,运用重复和对比的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3、我的叔叔于勒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孤独之旅》两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
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对比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为下一篇反映师生之间关系的小说《心声》打下基础。
2、本课的知识体系
莫泊桑的这篇小说,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让学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由此,依据教材要求,重点研讨有关课文内容、写法、主题等几个问题。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为减轻学生负担,保留兴趣,本课教学不布置预习。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能力目标:(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德育目标: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
三、教学思想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讨,因材施教,注重知识迁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承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1、学法指导
(1)理解——品味——感悟
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其次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体会主题,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2)自主讨论
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入手,探讨作品主题等。
(3)诵读法
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情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教法指导
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作者的感想态度。
3、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主人公,加深对描写、对比的认识。
(一)导入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普通法国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看看菲利普一家人有什么喜怒哀乐。(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
大屏幕显示: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流传久远,作品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腐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大屏幕显示:
拮据:ji?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lán lǚ(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àn牡蛎lì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品味、分析
大屏幕显示:
讨论: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本文的主人公
是谁?为什么?
(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
(设题目的:从分析人物入手,让学生明确人物性格的塑造靠描写和对比。以课题的改变明确主人公。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各个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
归纳、明确:①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我。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菲利普夫妇言行的变化有:于勒贫: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于勒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恐怖——希望——恐怖、仇恨。②不可以。本文的标题能够体现出从“我”的视角看待社会,并且能够表明我和于勒的关系。其他几个标题不具备这个特点。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观点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本文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观点二、主人公是于勒。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作品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一)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设题目的: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
大屏幕显示: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设题目的:理解本文巧妙的情节,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
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②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③对弱者应该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口头想象作文
大屏幕显示: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任选一个: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明确: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表达能力)
(方法设计:为了让更多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可以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再推选三四名较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一、说教材:
1、单元及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通过本课的教学,告诉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说教学目标、教学设想与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支配下的教师为了应对考试,不惜把一篇篇作品毫无保留地掰开了讲,再掰开了讲,直到把所谓的“语文知识”全“灌入”学生的脑海里方可罢休,须不知学生已被那
些框框“卡死”了,语文课堂上没了生气,所以为了让学生能轻松接受新知,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结合语文新课程中有关阅读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准确把握字词
(2)读懂课文,理清本课写作思路及其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意识和态度,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议论文,而议论文又是九年级的学习重点,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是这样设想的: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理清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为此,我的教学重点是: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论证方法;
2、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一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这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我今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努力的重点。但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练习,以引导、激趣、突破重难点。
二、说学情及学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由于班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议论文学习又比较枯燥,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授本课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化枯燥为生动,化呆板为灵活,还课堂以活力、生机,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了完成任务,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地位,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为他们创设情境和良好的氛围,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师生互动,形成一种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欲,体现他们的主体意识。所以,我的教法是情境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为了激情引趣,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新知,我通过几个创新思维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由此引入本课的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本课字词;
2.读懂课文,理清本课思路及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及态度,争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准确把握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即使曲线模式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根深蒂固不言而喻
2、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四)精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解决以下问题,同时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
1、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3、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5、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五)浏览课文,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在以上三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初读——精读——浏览”的阅读模式,因为诵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会之于心,诵读出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同时,在这几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育理念是: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消解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说:“让学生自己读书,自求理解,自致其知”,这就意味着对学生主体
地位的尊重,但他又实事求是地指出“课文中那些深奥的地方和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学生未必理会,因此,教师必须指点一下,而所谓‘指点’并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启发引导,目的在于使学生开窍,这样教,就能达到不复需教的自我发展境界”,为此,我安排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这两个环节。这也是叶老的“建构主义教学论”的中国式表述。
(六)拓展延伸,激发创造火花,展示创新魅力。
1、发挥你的创造思维,把文章的开头和文中实例换一下;
2、识图,你看到了什么内容?
(七)总结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我本着直观、简练、高度概括的原则设计如下:
板书设计: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提出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因素摆事实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拥有创造力的关键讲道理
解决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三周年之际,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针对当时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对敌人的讽刺犀利如刀,对中华儿女的歌颂热情似火,能充分显示出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抓住对方薄弱环节进行有理有据的驳斥。
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
教学方法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讨论课文意蕴,体会驳论文的特点;其次组
织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课堂上采用诵读、品读、圈点勾划、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用心感知,深入体验,反复品味,思考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评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今70年了,文章又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写的,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文章思想深邃,语言简练,学生了解鲁迅的作品风格,对深入理解文章大有裨益,不妨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课文和作者的有关背景资料。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单元我们从《雪》一文中读到鲁迅先生象北方的雪一样有着不屈服于黑暗现实、独自抗争、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由刚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导入,学生印象深刻,便于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介绍时代背景及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2.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驳论文,所以有关知识老师一定要讲清楚、透彻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课文)
三.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
读一读,并挑选较难写的字写一写。
玄(xuán)虚 慨(kǎi)叹 诬(wū)蔑(mia) 诓(kuāng) 骗
省(xǐng)悟 搽(chá) 渺(miǎo)茫 脊梁( jǐ )
怀古伤今 自欺欺人 为民请命
(识记生字词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地记忆,认认真真地书写,自觉积累的习惯。)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朗读全文,思考问题,并在文中勾划: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的?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多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迅速筛选信息,摄取要点,在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在朗读思考中明确答案。)
第1题:对方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之所以以为他是错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又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
第2题: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五.精读课文,讨论探究
根据老师所讲的有关驳论的知识,细细品读课文,谈谈作者用什么方法驳倒对方的观点的 (四人小组讨论探究,建议学生多读重点段落,结合具体段落作出分析,提倡各抒己见,使学生在多种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明确作者用两种方法来驳斥对方观点:
1.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
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说的不是自信力的问题,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直接批驳。
2.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与对方观点针锋相对。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等于宣告对方观点不成立,是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7、8两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许多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用事实证明了“有并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间接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
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语言魅力
问题:这篇文章战斗性语言表现在哪里?
(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有战斗力,代表了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因此应引导学生自由选读,举出一些典型语句,通过声请并茂的朗读,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品味、分析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要注意结合课文的感情基调,读出句子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爸弧保杌媪艘桓毖鋈吮窍ⅰ⒆ゾ让静莸男蜗螅弧耙晃丁保袒顺撩杂谄渲胁荒茏园危绻滩换难印U庑┘馊衿美钡挠镅裕蜩蛉缟鼗隽吮勐壅叩牧称祝琳吡粝律羁逃∠蟆?nbsp;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七、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学们,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你们将成为“新中国的脊梁”, 相信自己,你们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论据是真,但不能证明论点
错误 直接反驳 正确
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间接反驳我: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九年级下册课文目录
1、孔乙己
一、说教材
《孔乙己》这篇小说出自鲁迅之手,他写出了许多思想性与文学性兼备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任何人无可比拟的主将地位。在众多的作品中,他自己也坦言他最喜欢的小说就是《孔乙己》,由此可见这篇小说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及具有的重要的语文教学价值。难怪,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幻:空间上,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孔乙己》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并且始终位于它所在单元的第一篇。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孔乙己不仅是例子,更应是例子中的典范,即使吴敬梓的名篇《范进中举》在编排的时候已无法与之媲美。
二、说目标
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字词教学是语文工具性属性的体现,同时鲁迅作品也是我们学习词汇的宝库。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体裁,本目标的确定就是由小说这一体裁的根本属性所决定。更何况孔乙己已成为我国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说,能否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关键所在。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这是作品的主旨所在。4、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鲁迅作品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然而时过境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这篇文章所具有的思想教益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是鲁迅作品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三、说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的文风冷峻意味深沉,再加上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这些因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借鉴了初一入学时填学籍表的做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以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立体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就是播放孔乙己的视频朗读,设置情境,以期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四、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揣摩表演法:指导学生朗读表演,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五、说教学设计
(一)设悬导入
(1)(出示希望工程宣传画图片)小姑娘童稚美丽而又充满渴望的大眼睛立即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
导引:说说画中的小女孩为什么充满这对读书的强烈渴望?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吗?由此引出课题。(运用逆向思维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勾画的生字新词并重点记忆,准备检查。字词的检查由学生自己进行,检查的数量为5个,检查的题型由出题者自荐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问题探讨,分析孔乙己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导问:我们作为学生都有学籍,孔乙己也是读书人我们可否为他也建一个学籍呢。(同学们对学籍并不陌生而为小说中的人物建学籍还是第一次,所以兴致极高)
回忆自己填学籍时所填项目,师生共同确定孔乙己的学籍表格式。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身体状况、特长、经济状况、爱好、政治地位、家庭成员、工作生活经历、操行评语。
(2)观看孔乙己视频朗读。(朗诵者的精彩朗读与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有机结合,直观形象)
(3)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揣摩关键语句,填写学籍表,分析孔乙己形象。在填写的过程中要明确答案还要从文中找出依据且深入分析所蕴含的含义。在填写人生简历的时候,根据课文最后一句设计问题: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培养筛选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在填写操行评语时引导学生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句子进行揣摩朗读甚至表演,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小说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的)(填写完这张学籍表,孔乙己的人生面貌、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就都展现无遗,一个立体的孔乙己就从纸上跃然挺立)
(教材是教学信息的静态分布。教材处理,应运用信息论、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设计,抓住文本的主要信息进行认真分析,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一种最为优化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对文本原有的逻辑顺序和结构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建构,使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效的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系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探究意识,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3)深入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把握文章主旨。
引语:前面我们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可为何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如此悲惨呢,原因何在呢?(鉴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加以介绍,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小说的所揭示的主旨。
(四)深化和升华
1、撰写悼词
情景设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应该纪念的。假如鲁镇的人们要为孔乙己开一次追悼会,请你撰写悼词,你怎么写呢?(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总结。)这里为了烘托气氛我选用了二泉映月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有的老师给我推荐哀乐我觉得哀乐更主要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难道我们还希望孔乙己的悲剧重演吗!所以我觉得这里应选择悲伤的乐曲越悲伤越能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恨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反思。
2、以史为鉴
引语:同学们,我们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封建制度已永远的伴随着孔乙己的长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然而留给我们的思索远未结束。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该做怎样的读书人呢?(阅读鲁迅的作品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情境,关注人物生命状态从而联系现实,关照自己,提升生命品质。这对于挖掘经典篇目的新内涵及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
小说。(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仅仅是赏析远远不够,要形成能力就必须进行写作。)
2、变色龙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小说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作品通过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案件中反复无常的变化,塑造了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俄走狗形象,巧妙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黑暗,批判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一、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品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
根据课程标准对小说教学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具体特点,我把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2、能力目标: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学习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情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沙皇警察制度的腐朽黑暗,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俄国19世纪社会现实缺乏了解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二、说教法。
本文导读对象是初三学生,经过近九年的语文阅读训练,他们对小说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表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课改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根据以上理念以及导学对象的特点,本课主要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把课堂活动的主权交给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启发合作态度与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交流、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不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节目啊?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动物世界》节目曾经播出过的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在播放介绍蜥蜴这种动物的录像片后引导:“录像片的蜥蜴叫什么名字?变色龙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通过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就是《变色龙》,既然小说写的是人,作者为什么要用变色龙这种动物的名字来做为小说的题目呢?想想这个问题,并根据您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重新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导学手段,通过观看介绍变色龙特征的录像,形象直观地录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在学生重新给课文拟一个题目,对所命的题目进行解释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另拟题目,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哪些内容读懂了,哪些地方还未完全读懂,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导学调查摸底。
2、给课文另拟题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在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后,让学生根据各自对小说的初步理解,给本文另拟一个题目,并说说原因。
[注意事项]由于学生在拟题时着眼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可能从情节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人物角度去命题,有的学生可能从小说的主题方面去命题,即使是从同一角度去命题,由于学生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所命的题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表演审案,角色体验
这一环节的教学流程是(1)竞选审判长——奥楚蔑洛夫。演好课本剧,关键是要演好审判长——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角色。为了挑选出一名出色的审判长,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表演一下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某一处动作、语言、神态。看谁演得好,谁就是最佳审判长。办法是:组内表演,互相指正。各组推选最佳人选,竞选审判长。(2)推荐其他角色。教师过渡:通过刚才的竞选,我们找到了最佳审判长,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我推荐以下角色:原告——赫留金;证人甲——叶尔德林;证人乙——独眼鬼;证人丙——众人之一;证人丁——将军厨师。(3)学生表演,模拟审案。(4)学生评价表演。[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采用演的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种教学手段,是这堂课的一个高潮。表演这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直观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情,让学生感受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品味了小说的语言,加深了对人物形象、主题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4、启发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1)从刚才同学们所表演的课本剧中,我们清楚地看出奥楚蔑洛夫警官对案件先后做了几次判决?这几次判决对被告的狗是怎么看的?想象他在说这些话时,他心里会是怎么想的呢?说话时的神态又是怎样的?谁能用一词来概括奥楚蔑洛夫警官处理狗咬人案件的最大特点?
(2)他几次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从他几次变化的语言中,可以归纳出奥楚蔑洛夫怎样的性格特征?
(3)小说结尾:“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他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谁能说说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
(4)狗走了,奥楚蔑洛夫也走了,从他对将军家的狗的态度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奥楚蔑洛夫也是一条狗,他是谁的走狗?是什么样的狗?
(5)是什么样的社会,使奥楚蔑洛夫这位执法者变化了一条走狗呢?
[设计意图]第一问把学生阅读的注意引到“奥”处理案件的奇特之处,——根据主人身份判案,引起学生想象;第二问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归纳出“奥”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第三问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时在广场上的人较杂,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对“奥”处理案件,看法也就不同,因此,虽然同样的笑,但笑的内涵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一笔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有的人可能笑“赫”偏偏遇上了“奥”这样的警官;有的人可能笑“赫”偏偏遇上了这样的一条狗;有的人可能笑这样的社会,一人得势,鸡犬升天;有的人可能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等。此问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第四问是引导学生认识“奥”的走狗本质;第五问是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提示的社会意义。这五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四、说板书设计
将军家的走②小狗④名贵⑥伶俐
变媚上欺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不知谁的狗①疯狗③下贱胚子⑤野狗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有条理地再现了“奥”根据狗主人的身份处理案件的变化过程,为归纳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主题提供了帮助。
范文五:初中语文课文重点生字词
初中语文课文重点生字词
第一单元
1.伶仃língd?ng 2..笑柄bǐng 3.恍huǎng然大悟 4.瑟sa缩 5.苦心孤诣yì 6.虐n?a杀 7.荡漾dàngyàng 8.三十六天罡güng七十二地煞shà9.若有所失10.人情世故
11.消遣qiǎn 12.索然无味 13.无病而呻 14.风花雪月 15.不能自已 16.笸箩pǒlu?
17.趋之如归 18.寂寥liáo 19.怨天尤人 20.嘈cáo杂 21.冗rǒng长 22.望洋兴叹
23.陶冶yt 24.仓皇 25.萍水相逢 26.乐以教和 27.煞费苦心 28.滑稽j? 29.猝cù不及防 30.六神无主 31.撰zhuàn文 32.俗不可耐 33.心血来潮 34.言简意赅güi
35.戏谑xua 36.刮目相看 37.乳臭xiù未干 38.盛气凌人 39.微不足道 40.趾高气扬 41.大动肝火 42.诽谤ftibàng 43.出奇制胜
第二单元
1.迁徙xǐ 2.私塾shú3.任劳任怨 4.妯娌zh?uli 5.不辍chu?劳作 6.溺nì死 7.劳碌lù 8.和蔼ǎi 9.为富不仁 10.节衣缩食 11.炫xuàn耀12.荤hūn菜 13.揶揄y?yú14.哽咽gtngya15.造孽nia 16.蹒跚pánshün 17.憧憬chōngjǐng18..脸颊jiá 19.名正言顺 20..崭露头角 21.销声匿迹 22.含辛茹苦 23.蓦地m?dì24.浩瀚hàn 25.风尘仆仆 26.元勋xūn 27.寥寥无几 28.汗马功劳
第三单元
1.酝酿yùnniàng 2.呼朋引伴 3.黄晕yùn 4.蓑笠suōlì 5花枝招展 6.嘹liáo亮 7.山麓lù 8.隧suì9.竹坞wù 10.山岚lán 11.匾箪biǎndün 12.名副其实13.穹qi?ng隆14.黑黝黝yǒu
第四单元
1.鹤氅chǎng 2.纶guün巾 3.笑容可掬 4.麈zhǔ尾 5.抚fǔ掌6.隐匿nì 7.大惊失色
8.迸bang9.喜不自胜10.天造地设 11.滔滔不绝 12.恍惚huǎnghū 13.窸窸x?窣窣sū 14.发窘jiǒng 15.抽噎yy16.干净利落 17.孔武有力
第五单元
1.沉淀diàn2.兴致勃勃3.无穷无尽4.五颜六色 5.憨hün态可掬 6.虔qián诚 7.心有余悸jì 8.司空见惯9引人入胜
第一单元
1.奇崛ju?2.枯瘠jí3.辟bì易4.犀x?利5.忍俊不禁6.丰腴yú7.唾tu?津8.束缚fù9.争妍yán斗艳10.轻颸s?11.隽jùn妙12.縠hú纹13.憩qì息14.融融泄泄yì15.蹇jiǎn劣16.左顾右盼17.猥wti鄙18.叫嚣xiüo19.引吭háng20.三眼一板21.窥ku?伺22.空空如也23.蹑手蹑脚24.不胜其烦25.分娩miǎn26.岑c?n寂27.奢侈shychǐ28.翌yì日29.络绎不绝30.无可言喻31.优哉游哉32.绮qǐ丽33剽悍piüohàn34.
束手无策35.无济于事36.伫zhù立37.凝眸m?u
第二单元
1.侮蔑wūmia2.失怙hù3.克勤克俭4.慷慨küngkǎi5.引经据典6.恫吓d?ngha7.怒不可遏a8.国家兴亡,匹夫有责9.沮jǔ丧 10.青黄不接 11.滂沱püngtu? 12.相提并论
13.轻举妄动 14.堕du?落 15..腼腆miǎntiǎn 16.跃跃欲试 17.流连忘返 18.爱不释手 19怡然自得 20.井然有序 21.如痴如醉 22.雄心勃勃
第三单元
1.言归于好2.水泄不通3.对峙zhì 3.豁然开朗4.花团锦簇5.养尊处优6.鄙夷7.携xi?手8.嫉妒jídù 9.嬉x?戏10.温馨x?n11.翡fti翠12.高瞻远瞩13.津津有味14.真挚zhì15.勉强miǎnqiǎng16.栖q?息17.乐不可支18.聆líng听19.咆哮páoxiào20..翩翩起舞 22.孤苦伶仃 23.家喻户晓 24.忧郁 25.弥mí漫 26.涟漪liány? 27.萦yíng回
第四单元
1.姹chà紫嫣红 2.一泻xia千里 3.嘶哑s?yǎ4.颤chàn抖
第五单元
1.因地制宜 2.重峦叠嶂 3.丘壑ha 5.嶙峋línxún 6.镂l?u空 7.别具匠心 8.蔓màn延 9.颠簸bǒ 10.小巧玲珑 11.水涨船高 12.贻yí误 13.首屈一指 14.威慑sha
15.鞭长莫及 16.我行我素 17.先发制人 18.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19.措手不及 20.招摇过市 21.蛰zh?伏 223.吮shǔn吸
第一单元
1.浣huàn妆 2.夔kuí 3.滟滪yànyù 4.玲珑língl?ng 5.险峻jùn 6.悬崖绝壁 7.古褐ha苍苍 8.斑斓lán 9.眩xuàn目 10.晶莹yíng 11.参差cync? 12.谛dì听 13.如诉如泣 14.娴xián熟 15.难以捉摸 16.张灯结彩 17.勾勒la 18.瞬息万变 19.璀璨cuǐcàn 20.摇曳ya 21.稍纵即逝 22.深湛zhàn 23.恬tián静 24.逶迤wyiyí 25.安谧mì 26.肃穆mù27.油然而生 28.潸shün然 29.娓娓动听 30.得天独厚 31.篝gōu火
32.脍kuài炙人口 33.虚无缥缈 34.濒b?n临 35.超尘脱凡 36.巉chán岩 37.横空出世 38.砭biün骨 39.容光焕发 40烙lào印 41.喧嚣xiüo 42.倏shū地 43.分道扬镳 44.柳暗花明
第二单元
1.矜j?n持 2.风度翩翩 3.肆虐n?a4大相径庭 5.矢志不移 6.劫后余生 7.夜不能寐mai 8.功成名就
第三单元
1.殉xùn职 2.热忱ch?n 3.拈niün轻怕重 4.冷冷清清 5.麻木不仁 6.精益求精 7.见异思迁 8.弄巧成拙 9.适得其反 10.七月流火 11.圩堤w?id?12.不假思考 13.头头是道 14.以讹?传讹 15.约定俗成 16.一劳永逸 17.如释重负 18.悲天悯mǐn人
19.循规蹈矩
第四单元
1.聒guō噪 2.恁nan地 3.绰chu?号 4.腌臢üzü 5.赊shy 6.眼棱缝裂 7绽zhàn 8.带挈qia 9.兀wù自 10.星宿xiù 11.招徕lái 12.富丽堂皇 13.贿赂huìlù14不言而喻 15.首当其冲 16.噩a梦 27.耿耿于怀 28.茅塞顿开 29.泰然处之 30.慷慨激昂
31.瞥piy 32.尴尬güngà 33.老态龙钟 34.了如指掌 35.鬼使神差 36.诅咒zh?u 37.倔强ju?jiàng 38.咄咄逼人 39.阿谀yyú 40.无动于衷 41.豢huàn养
第五单元
1.万紫千红 2.花卉huì3.连锁反应 4.刀耕火种 5.滥砍滥伐 6.意味深长 7.危言耸听 8.与日俱增 9.按部就班 10.归根到底
第一单元
1.差chüi使2.狼藉jí3.簌簌sù4.变卖典质5.颓tuí唐6.触目伤怀7.情郁于中8.不能自己9.俯拾皆是10.唾手可得11.立锥之地12.背井离乡13.懵懵mtng懂懂14.寄人篱下15.陨落16.轻蔑mia17.讪shàn笑17.呆若木鸡18.喋喋不休19.文质彬彬
20.顽固不化
第二单元
1.荆棘j?ngjí2.忸怩niǔní3.叱chì骂4.厮s?守5.无所事事
第三单元
1.嗫嚅niarú2.狞níng笑3.肆无忌惮4.造谣生事5.鸡犬不宁6.作揖y?7.暴躁zào8.糟蹋züotà9.南腔北调10.生吞活剥
第四单元
1..精兵简政2.彷徨pánghuáng3.袖手旁观4.不知所措5.义愤填膺y?ng6.赎sú罪
6.煎熬jiün áo7.摇摇欲坠8.呱呱坠地9.幸灾乐祸
第五单元
1.毛骨悚sǒng然2.蹂躏r?ulìn3.令人发指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褴褛lánlǚ6.凶神恶煞7.蛊gǔ惑8.寻觅mì9.惨绝人寰huán10.人海茫茫11.人事沧桑12.截然不同13.高山仰止14.千古绝唱15.牝pìn马16.鸿篇巨制17.灭顶之灾18.疲惫不堪
19.唯命是从20.孤注一掷21黑魆魆xū22.岿ku?然不动23.优柔寡断24.目眩xuàn25.怯懦qianu?26.扣人心弦27.鸦雀无声28.震耳欲聋
第一单元
1主宰zǎi2虬qiú枝 3秀颀qí4婆娑p?suō5妙手偶得: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6无边无垠yín7坦荡如砥dǐ8潜滋暗长9恹恹yün欲
睡10旁逸斜出11纵横决荡12锤chuí炼13晕yùn圈14楠木nán15涸辙h?zh?
16.淅沥x?lì17揠yà苗助长18.陆蠡lí19.猗y?郁20蕈xùn菌21.甬yǒng道22.澎湃p?ngpài23.浮想联翩piün24.枝柯ky25.韶sháo华26.禀bǐng赋27.荒诞dàn28.馨x?n香29.槲hú树30.惴惴zhuì不安
第二单元
1.舀yǎo 2. 蘸zhàn3.荤hūn菜4.阔绰chu? 5.笔砚yàn 6.颓tuí唐7.附和ha8.惋wǎn惜9.不屑置辩10.羼chàn水11.绽zhàn出12.打折sh?13.戳chuō14.皲jūn裂15.挑剔t?16.脱臼jiù17.雄赳赳jiū18.温文尔雅19.锲qia而不舍20.冥míng思苦想 21.彬彬b?n有礼22.捺nà23.噗pū24.咂zü25.狡黠xiá26.煳hú27.舐shì28.绰chu?号
29.哽咽gtngya30.谩màn骂31.谄媚chǎnmai 32.霹雳p?lì33.嚏tì34.擤xǐng35.瘪bit36.嗝g?37.瞟piǎo38.茶盅zhōng39哆嗦duōsuō40光彩熠熠yì41战战兢兢j?ng42茶卤lǔ43呵斥hychì
第三单元
1.玄xuán虚2.渺miǎo茫3.地大物博4.怀古伤今5.埋头苦干6.为民请命7.舍身求法8.诓kuüng骗9.虎视眈眈dün10.老谋深算11.刎wtn12.无稽j?13.死心塌地14.马南邨cūn15.给jǐ事16.校jiào定17.前呼后拥18.泮pàn宫19.深奥ào 第四单元
1.难辞其咎jiù2.咫zhǐ尺3.珍摄sha4.悖谬baimiù5.苟gǒu同6.同捐前嫌7.巧言令色8.未雨绸缪ch?um?u9.瞬shùn 10.逾yú 11.把晤wù12.东隅yú13.毋wú庸赘言
14.厝cu?15.盍h?16.时不我与17.束装就道18.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语出鲁迅诗《题三义塔》
19.熟稔rtn20.希冀jì21.豁hu?达22.诀ju?窍23.宣泄xia24.瘦骨嶙峋línxún25.倚yǐ马万言26.疮痍chuüngyí27.涅槃niapán28.鸡皮鹤发29.萌m?ng发30.擅shàn自31.纽niǔ带32.忐忑tǎnta不安33.不可思议34.蕴yùn藏35.恍huǎng若36.晨曦x?37.瞥piy见38.箱箧qia39.眼花缭乱40.不可名状41.荡然无存
第五单元
1.趿拉tüla2.珍馐xiū3.文绉绉zhōu4.说媒拉纤5.绫罗绸缎6.兵荒马乱7.化干戈为玉帛8.咂摸zümo9.凌líng乱10请帖tit11.揿qìn钮12.驽钝núdùn13.赐cì教14.自娱yú15.伊y?始16.闭门羹gyng17.深居简出18.充耳不闻19.才疏学浅20.痛心疾首21.礼贤下士22.无事不登三宝殿23.大而化之之谓圣24.惭怍zu?25.勾勒la26.阑lán珊27.怡yí然自得28.颓垣yuán断壁29.神聊海吹30.金碧辉煌 31.龙盘虎踞jù 32.奄奄yün一息33.筱xiǎo白玉霜34.褡裢dülian
1休憩qì2举止泰然3黯然失色4困厄a5扼a制6震摄sha7迤逦yǐlǐ8废墟xū9甲胄zh?u10停滞zhì11琥珀hǔp?12顶礼膜拜13秾n?ng丽14阴霾mái15蹩bi?脚16孤陋寡闻17阴晦huì18聚族而居19猹chá20弶jiàng21脚踝huái22獾huün猪23嗤ch?笑24惘wǎng然25恣睢zìsu?26珠烁晶莹27撂liào28讷讷na29憨憨hün30鹿砦zhài31磕磕ky绊绊32煞有介事33露出马脚34狡黠xiá35挑衅xùn36声嘶力竭37大名鼎鼎38嫣yün然39不一而足40比比皆是41惬意qia42
骨骼g?43笨拙zhuō44手舞足蹈45新陈代谢46神采奕奕47适可而止48醴酪lǐlào49不了了之50钻牛角尖51花萼a52萌蘖(nia)53今非昔比54相安无事55吞噬sì56无所适从57韬tüo光养晦58洋洋大观59梵fàn高
本资料使用方法:
将资料与书本对照识记(一一对应找到其注释背诵)。然后脱离书本,看资料回忆注释的内容,能够会意即可。要有恒心和耐心,请记住:方法已经具备情况下,胜利永远只属于有毅力而勤奋的人。
中考有九分的试题在向您招手!
师生情深>正义感。>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生活朴素,教学严谨>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