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1. 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企业大事,分析这些信息对这个股市、整个行业的
影响,是利好还是利空
2. 关注公司成长性是否高,产品是否被市场广泛的接受并运用
3. 关注公司的管理水品如何,是否有品牌优势
4. 关注公司的业绩如何,是否为绩优股
5. 仔细观察K线图,结合K线组合和均线走势分析,加一点MACD/KDJ/RSI等其他指标,
并配合大盘、个股成交量来综合分析,确定是否买还是卖。
6. 一次不要把所有的资金用在一个股票上,因为鸡蛋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永远大于分开的
风险,但也不要买太多股,以免应不过来。
7. 再决定选择买股票时,一定要控制好风险,要把风险放在头尾,超过自己的风险承受范
围内果断选择离场。
1.在形势不利的时候及时抽身而退,从而使损失最小化,千万不要犹豫不决。
2.卖出去的股,哪怕第2天又涨了也不要后悔,还有的是机会。
3.买进趋势明朗的股票,不要买趋势不明的股票,最好是有5日均线支撑的,因为这样比较有保障,就算亏,也不会亏很多。若想赚大,就尽量买那些价格比较高的涨幅比较大的好股。
4.尽量要买好股,如市场热点的股票,不要买垃圾股,垃圾股涨的快,但跌起来会更快。买进最近换手率较高的股票,赚得多而快。
5.仔细观察k线图,尽量在价格突破前期后,再等1个交易日确定安全以后再买进,不要心理过急,以防其到达最高价而会落。
6.1次不要把所有的资金用在1个股票上,因为鸡蛋在1个篮子里的风险永远大于分开放的风险,但也不要买太多只股,以免照应不过来。
悲喜交加最深的体会是:不要怕跌!只要有跌就有机会,账面的损失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输了心态,没了斗志!要懂得及时自我调整,才能在股市的竞争中存活,才能有下次战斗的机会。
范文二: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_2017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解读
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_2017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解读
2017年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解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一起来了解。
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7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习**主持会议。作为每年经济工作的压轴大戏,这一会议历来是判断经济形势和定调宏观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
分析人士指出,会议提出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这也就意味着,2017年中国改革将进一步迈向深水区。
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
会议要求,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法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要继续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提出了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根据会
议要求,这意味着2016年的经济任务或贯穿“十三五”始终,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并未画上句号。
1、去产能
2016年以来,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开展如火如荼。在年中各省钢铁煤炭去产能不达标情况下,国务院组织督查组进行专项检查,去产能速度加快。11月13日,发改委发言人表示,钢铁已提前完成全年4500万吨去产能任务,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也有望提前完成。
有分析人士指出,不仅钢铁、煤炭,在2017年去产能列表或将扩容,比如中国船舶业30%产能待去,未来多个部委将联合推出促进船舶企业兼并重组的配套政策,有望在财政和金融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围绕去僵尸企业、去产能的整体思路将继续进行。未来,去产能列表或将继续扩容。
2、去库存
今年以来,去库存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例如粮食方面,根据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在“去库存”的大背景下,粮食总产量终于止步于十二连增。
专家分析称,当前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多重矛盾交织,新老问题叠加,如粮食“去库存”任务艰巨,现行收储制度亟须加快改革完善等。
这些都说明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矛盾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3、去杠杆
高杠杆问题一直受到高层的关注。从今年出炉的系列政策来看,去杠杆的任务重点或在企业和地方债务问题上。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表示,经测算,2015年底中国全社会负债率为248.5%,其中企业部门为127.8%,是高负债率的主要原因。
为了推进企业去杠杆任务,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近期,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均表示愿意申请成立债转股子公司,以参与到“去杠杆”的进程中。各家银行方案基本一致,以自有资金出资100亿左右,成立专门经营债转股的投资子公司,按有关规定,实施债转股。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方面,财政部近日公布的最新财政收入与支出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财政债务付息支出合计4107亿元,同比激增41.2%,创下历史新高,已经远超去年全年总额。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对地方债务问题进行分级,并明确提出破产卖行政资产偿债。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举债保政绩行不通了。
4、降成本
作为2016年五大任务之一,降成本首先表现在企业成本上。营改增自今年5月在全国全面推开以来,成效显著。
国家税务总局的最新数据显示,前9月,营改增累计减税达3267亿元,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目标顺利实现;而且,减税规模呈逐步扩大态势,全年减税5000亿元也几乎是“板上钉钉”。
在实体经济不振以及宏观环境未明显改善背景下,预计企业降成本相关政策还将推进落地。
而营改增走上正轨之后,预计2017年将难点在于推进针对居民降成本的个税改革。据业内人士透露,个税改革方案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出炉。本轮个税改革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为大方向,改革最受关注也是最核心内容之一的专项抵扣已经渐近破题,再教育支出或成为抵扣首选,首套房贷款利率也有望纳入选项。
5、补短板
相对其它任务而言,补短板含义比较广,针对性不是特别强,具体落实下来也比较难。那么,2017年补短板任务会从哪个方面入手?
11月14日**主持召开的经济座谈会上,与往次“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不同,这次会议罕见加上“民生改善”字样。不仅如此,会议不仅邀请了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还邀请了两位民生领域的专家,分别是北京医院院长、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和南京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主任颜江。会议上,**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医保政策合一等相关问题,强调“逐步推进城市公租房,让创业者不再被基本住所困扰”。
**表示,“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民生短板问题亟待解决,医改和公租房只是个别案例,预计2017年将有更多的民生改善政策或出台落地,而这或也将作为2017年经济任务重点。
研究建立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会议指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房地产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三季度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8%左右。
虽然2016年,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较大,但今年同时也是最复杂、最纠结,房价上涨最快的一年。从2016年整体的形势看,上半年的任务是去库存,下半年的重点变成了控房价。
1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7月26日年中会议后,政治局会议第二次公开表态“抑制资产泡沫”。
而央行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罕见地7次提到泡沫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将“主动调结构、主动去杠杆和主动防泡沫”。
提到抑制资产泡沫,首当其冲的便是房地产行业。业内称,如果说2015年去泡沫核心是股市,2016年,便是房地产,而这种趋势还将延续到2017年。
自今年9月30日至今,楼市调控层层升级:
第一级:“国庆黄金周”前后,有20多个城市先后出台调控措施,限购、限贷、加税,规范市场。据知情人士消息,高层明确表态控房价,“一二线要防泡沫,三四线城市要同城镇化进行相结合”。
第二级: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险会,先后出台措施,要求严格执行限贷政策,收紧企业发债,规范银行理财、保险投资等资金介入房地产。这一系列措施给房地产商资金戴上了“紧箍咒”。
第三级:从11月10日开始,热点城市再次开始出台调控措施,重点调控城市再增四城至20城市。媒体指出,高层对楼市调控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强调各地丢掉幻想,继续严控,要求把房价稳定在现有水平。
业内分析认为,从高层表态亦可看出,控房价、抑制泡沫的决心异常坚决,甚至高于去库存的任务。而一二线控房价、强调控也将有助于三四线去库存任务。所以,预计2017年,抑制资产泡沫或抑房价取代或与去库存并提。
对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构建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6-2017)》指出,一是调整发展战略,让房地产与宏观经济、城市化协调发展。第二,加快相关制度改革,释放新需求去库存并对冲市场调整。第三,在土地、金融、财税等关键领域实现改革突破。第四,健全楼市调控的工作机制,完善楼市调控的问责机制。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指出,2017年要召开党的十九大,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
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副院长黄益平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仍然需要在稳增长和促改革之间寻求平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短期内适当放松增长目标,同时坚定推进改革。他认为,2017年中国改革的重点将在国有企业,以及已经失去竞争力的行业里。
高度重视一些金融领域风险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预期,坚定推进各项改革,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提升,经济结构继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的矛盾仍然突出,一些领域金融风险显现,部分地区困难较大等。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中国2017年度宏观经济政策解读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中国政府在2017年的主要经济目标和政策方向。从去年的“发展是首要任务”到现在的“稳是主基调”,这一总纲领表明比起确保经济增长率不低于6.5%的政策,政府更加重视降低金融风险。
这也表明中国2016年高达17%的信贷增长率不可持续。这次经济会议比去年更加注重“金融风险控制和预防”,着重“要遏制资产泡沫”, 强调“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政府计划实行更多“市场化”的债转股,不过,考虑到债转股对中国银行业从资本上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政府也有保障银行资产负债表不过分减少的动机。因而,控制新的信贷扩张将成为核心。
中国2016年的GDP增速为6.5%-7%,政府极有可能调低2017年的GDP增长目标,不再如以前那样看重其增速。然而,鉴于秋季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年的目标不太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牛津经济研究院预计2017年的GDP增长率为6.3%。
这次会议最后称,2017年的财政政策应在去年“积极”的基础上“更加有效”。这表明,作为对基于信贷的经济增长支撑的回应,中国政府在2016年实施 “官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今年还将继续落实下
去。尽管如此,当前中国的许多财政举措仍属于准财政活动,获得金融体系中的贷款资金。
这次会议提倡的“稳健货币政策”比之去年的“谨慎”、“灵活”等原则偏紧。中国银行同业利率的近期增长以及对2017年加息和通胀的预期,会议没有提出“降低融资成本”不足为奇。鉴于会议声明措辞及近期其他重要官员的评论,总的信贷增速目标——全部社会融资总量(不包括股权融资),调整后的地方政府债券——可能降至14%-15%。
“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一政策多年未变。不过,环境变化就意味着具体政策变化。面对金融资本外流和美元的强势,央行自2014年底一边下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边控制人民币贬值进度。此举最主要的是为了预防人民币贬值引起大量资本外流。
然而,这种干预行为也在两年内导致外汇储备到2016年底降至3万亿美元。市场意识到外汇储备不可能持续减少,这种情况状况引发了人们对人民币迅速贬值的担忧和推测。2017年,中国央行仍将拿捏好个中分寸。
与此同时,要控制外汇储备流失,决策者或将加强外汇管理条例实施力度,通过管控境外投资和贷款来进一步减少金融资本外流。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决策者不会高调出击,避免采取削减换汇配额或实施新的约束政策。可是,为了将资金外流降至确保外汇储备稳定的水平,他们或许终将会迈出这一步。
会议要求,2017年大城市仍将严控房价,放缓房地产开工进程,
同时中小型城市应按要求加快房地产去库存速度。政府牵头降低工业过剩产能的行动将扩至钢铁和煤碳产业之外的各行各业。
中国2017年度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
财政篇
更有力,更务实
本报记者吴秋余
赤字水平会不会提高?
积极财政政策仍有空间,将主要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情况调整力度和节奏
“2017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作为重要的宏观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总基调不会变,但会更有力度、更有效,财政收支运行也将保持平稳态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意义重大,现在经济企稳回升基础尚不牢固,明年需要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支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认为,经济增长仍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积极财政政策能够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稳增长,在供给侧,通过营改增、资源税改革、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新的发展活力;在需求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把沉淀的财政资金挖出来,让财政资金产生更大效用,这也是财政政策积极有效的表现。”白景明说,通过推进预算制度改革,财政部门更严格地执行预算安排,以前那种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减少了,
财政资金得到更及时合理的使用。
2016年,我国将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的水平,增加5600亿元,主要用于减税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有力支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那么,明年赤字水平还会再提高吗?
“积极财政政策仍有空间,将主要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情况调整力度和节奏。”胡怡建预测,明年财政政策总体会保持今年的赤字率水平,如果经济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则可能进一步提高赤字水平。
近期,国际石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给经济带来回暖信号,同时也意味着物价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涨。白景明认为,物价上涨会相应带来财政支出压力,需要维持一定的财政赤字水平,保证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安排。
减税还有空间吗?
营改增后,增值税存在四档并存局面,制造业税负有望进一步减轻
明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结构性减税政策受到企业广泛期待。在今年营改增已带来5000亿元减税的情况下,明年还有哪些减税政策能给企业降成本?
胡怡建介绍,营改增后,我国增值税存在四档并存的局面,包括17%的基准税率,13%、11%和6%的税率,存在逐步简并的改革要求,这其中,作为实体经济主力的制造业长期执行的17%税率,有望得到下调,进一步减轻制造业的税收负担。
同时,对于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车辆购置税优惠等还将延续。“从
近年来的减税政策看,国家采取的是寓减税于改革的方法,不单纯为了减轻企业负担的短期目标,而是通过减税实现节能减排、扩大内需、创新创业等长远目标。”白景明分析,以1.6L以下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为例,虽然是刺激汽车产业发展的“礼包”,但并不对所有车辆普遍减税,而是集中于小排量、节能型汽车,从而促进节能减排。12月13日,就在市场担心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即将到期退出之时,财税部门发布通知称,明年继续执行购置税优惠政策。
伴随减税力度不断加大,近年财政增速也在不断下滑,很多人质疑,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减税是否还有足够空间?
“对减税政策要长远看,经济增长上去了,自然能带来更多的税收,也就能提供更大的减税余地。”胡怡建说,从最早实施营改增的上海市看,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减税带来的收入下降,为下一步实施减税拓宽了空间。
财税改革从哪儿突破?
需要推动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明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财税改革会在哪些领域挺进?
“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项改革,营改增改变了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格局,必然需要推动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白景明介绍,过去作为地方政府主要税源的营业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中央对地方实行增值税增收部分全部返还,明年还将继续进行定额返还,以保证地方必要的财力,但这些是临时性的措施,未来需要渐进式地改革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白景明说,上述改革涉及财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应在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事权划分、完善转移支付基础上,稳妥推行。
专家认为,营改增的后续改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资源税和环保税改革等,对完善地方税体系十分关键,将是未来财税改革重头戏。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对个税改革呼声很高,如何让个税更公平,体现不同群体的差异,应该是个税改革的主攻方向。”胡怡建指出,个税改革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今后应主要着眼于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而非单纯提高起征点,要以基础扣除和专项扣除的方式,调高、稳中、补低,使家庭承受能力与税收负担基本匹配。
白景明说,当前税制改革特别强调税收法定,无论是个税改革还是房地产税改革,都将在充分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立法先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向前推进。
货币篇
既要稳,又要活
本报记者欧阳洁王观
货币会收紧吗?
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不能贸然收紧,也不能太过宽松
“明年货币政策的基调不会有大的改变,要保持稳健中性,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但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加,货币政策也要增强灵活性,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状况和变化。”交通银行首席经
济学家连平说。
连平分析,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目前看,明年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仍有可能处于较低水平,基础建设投资上行空间也不是很大。投资还在继续对经济运行发挥关键作用,货币政策不能贸然收紧。另一方面,需求增加带来价格上涨。近段时间,工业出厂价格指数(PPI)回升速度很快,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2%左右,说明市场的流动性还比较充裕,货币政策不能太过宽松。
2017年,市场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从国内来看,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的不确定性开始变大,特别是在债券市场,最近两个月债券价格出现下跌,说明市场预期和实际操作都在发生实际变化,市场出现拐点。从国际来看,我们面对的环境也愈加复杂,明年美联储继续加息的可能性较大,美国大选后贸易、汇率等政策存在变数,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趋于分化,外部风险越来越大,这会增加政策操作难度,对政策的灵活性提出更高要求。
“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也应成为货币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曾刚说,过去货币政策更加注重实际操作过程,而对预期形成的引导不足,这会增加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今年的房市和汇市。未来货币政策要更具前瞻性,通过引导预期,有效管理短期市场的供求关系。
“推动金融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连平认为,要让金融资源更高效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业自身也要拿出一系列改革动作,从而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比如,
今年开始推进债转股、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相信明年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这些创新会发挥比较积极的作用。
金融风险怎么防?
风险可能主要来自金融市场的波动,既要有序去杠杆,又不能过于剧烈
“2017年,需在‘稳增长’的同时,把金融风险防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曾刚说,核心还是要加快改革,尤其是完善和优化金融监管理念和模式,以适应不断推出的金融创新,避免产生新风险。
市场上一直担心,房地产价格涨得很高、银行信贷投入过多,是否蕴含着很大风险?
“从目前总体情况看,这些风险还是可控的。”连平认为,虽然按揭贷款短期增速较快,但从长期来讲并不算太高,并且我国居民总体杠杆率不高,适度加一些杠杆不会有大的风险,把握好节奏,抑制住投机性、过度交易型需求,就能有效防范风险。
曾刚认为,风险可能主要来自金融市场的波动。最近两年,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大量资金有“脱实向虚”的趋势,通过加杠杆方式,从实体经济进入债券市场或其他金融市场,追逐有限的资产。很多商业银行来自资金业务的利润贡献度超过50%,但由此获得的边际收益在迅速下降。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过去一段时间,在加杠杆过程中,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减速,资产收益率下降,净息差水平也在快速下滑。
“2017年金融市场可能会出现阶段性波动加剧,这对货币政策的
调控形成挑战。”曾刚说,货币政策既要有序去杠杆,又不能过于剧烈,要达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艺术平衡。同时还要切实完善监管框架,强化监管力度,推动银行有序去杠杆。
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
人民币对美元还将波动,要增强预期管理,及时解惑,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
12月15日凌晨,美联储宣布加息0.25%。受此消息影响,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上涨。当天,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下跌261点,报6.9289,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一度跌至6.95。对此,连平认为,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也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一是在市场层面,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二是在预期管理层面,出现疑问要及时解惑,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同时,通过非对称管理稳定市场供求关系,即鼓励资本流入的同时,对短期内资本流出进行适当管理,维持供求关系的阶段性平衡。
“不可否认,经济基本面的稳定仍然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关键。”连平认为,只有实体经济走稳走好,汇率稳定才能有更好保障。
[2017国家宏观经济政策_2017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及解读]
范文三:宏观经济政策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Macroeconomy Policy]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
①充分就业——相当于自然失业率的失业率。 ②物价稳定——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③经济增长——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④国际收支平衡。
二、各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此消彼长。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适应:经济增长→就业增加;
不适应:经济增长→对劳动需求相对下降。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增加→进口增加→对外贸易逆差。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三、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
注意各目标之间的协调。
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选择一定时期内的主要目标。
四、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的内容
需求管理[Demand Management]
——因为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所以政府干预实质就是控制总需求,即对总需求进行。
具体说,就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认为: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过度,导致通货膨胀。 政府的“需求管理”表现为:
当总需求不足时,设法提高总需求水平;当总需求过度时,设法降低总需求的水平。
“相机抉择”的方法
“需求管理”通过“相机抉择”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得以实施。 “相机抉择”[the Discretionary Approaches]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相机抉择”的所依据的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逆经济风向行事”原则是:
当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和扩张性货币政策[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刺激总需求;
当通货膨胀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Tight Fiscal Policy]和紧缩性货币政策[Tight Monetary Policy]减少总需求。
第二节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
财政政策的工具
政府财政由支出和收入两个方面构成。 政府支出包括:
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投资);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政府转移支付。 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可分为三大类: 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财产税和流转税。 调整税率是增加或减少税收的重要工具。
公债本身并不是政府的收入,而是政府的债务。当政府收不抵支时,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税收的不足,以保证政府支出的实现。
财政政策的机制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业 经济萧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
扩张性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财政政策减少税收总需求
经济繁荣→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
减少减少政府支出 紧缩性
总需求增加税收 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s]
——某些经济政策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趋向于稳定的机制。
经济萧条→收入减少→所得税减少、转移支付增加→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下降; 经济繁荣→收入增加→所得税增加、转移支付减少→自动抑制总需求的上升。 有人认为,由于存在自动稳定器的自发调节作用,政府完全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经济。有人则认为,自动稳定器的这种自发调节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只能对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当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时,还必须依靠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只是政府在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时应当考虑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三、功能财政与预算平衡
从传统财政到功能财政
传统财政的作用只是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而没有调节经济的功能,其主要原则是:量入为出,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即预算平衡[Balanced Budget]。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财政应当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要使这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就必须放弃传统财政的旧信条。
因为,要发挥财政调节经济的作用,在经济萧条时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在经济繁荣时就必然出现财政盈余。
功能财政[Functional Finance] ——被赋予调节经济的功能的国家财政。
四、赤字财政与公债
“赤字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政策”
当初,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针对经济萧条和失业提出来的。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支出而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税收,政府必然出现财政赤字。因而,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被称之为赤字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公债来加以弥补。
但是,公债不能向公众和厂商发行,否则公众和厂商用本来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钱购买公债,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从而抵消了政府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
所以,公债只能卖给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发行机构购买公债,就可能增加货币发行,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于是,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又被称之为通货膨胀政策。
“公债哲学”——公债无害论
有人认为公债负担不仅加在于当代人身上,而且也加在后代的身上,是“爷爷花了孙子的钱”;由于不能增加税收,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公债是有害的。
但是,凯恩斯认为公债是无害的,其理由如下:
①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 ②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
③公债用于刺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起来,税收增加,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就会消除。
五、财政政策的效果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Effectiveness of Multiplier]
——政府支出或税收所引起的总需求成倍增长或减少。
政府支出乘数: 税收乘数: ΔY1ΔY?β
= = ΔG1?β(1?t)ΔT1?β(1?t)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 主要原因:
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消费减少。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的效果取决两个因素: ①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 ②挤出效应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三个因素:
①投资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
②货币需求对国民收入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③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挤出效应的大小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一、银行制度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不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
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
——金融企业,直接对厂商和居民办理存放款业务。 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Legal Reserve]
——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保持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这一比例就是法定准备率。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Demand Deposit]又称支票货币[Checkbook Money]或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 ,存款货币的增加也就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举例说明商业银行如何创造存款货币: 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
A银行吸收存款100万元[原始存款]; A银行将80万元贷给客户甲; B银行取得客户甲的存款80万元; B银行将64万元贷给客户乙; C银行取得客户乙的存款64万元; C银行将51.2万元贷给客户丙; ……
100万元+80万元+64万元+51.2万元+……=500万元 设:D—存款总额,R—原始存款,rd—法定准备率。
RD= (0
rd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Money Multiplier] ——原始存款扩张的倍数。
D1Km==
Rrd
Km—货币乘数
再设:re—超额准备率,rc—提现率。
D1Km==
Rrd+re+rc
货币乘数的作用也是双向的。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
货币政策的工具
①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将增加货币供给量,卖出有价证券则将减少货币供给量。
②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
——商业银行以政府债券或其他合格票据作抵押,向中央银行借款(即贴现)时所支付的利率。
③准备率政策[Reserve Ratio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总需求。 假设前提——人们的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这两种存在形式。
债券价格利息率投资增加 货币供给量
加上升下降消费增加 增
货币供给量债券价格利息率投资减少 减少下降上升消费减少
货币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业 经济萧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
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扩张性增加 降低再贴现率货币政策总需求 降低法定准备率
经济繁荣→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
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减少紧缩性提高再贴现率 总需求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准备率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的敏感程度,或利率对货币供给反应的敏感程度。 所以,货币政策效果的大小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相关。
IS-LM曲线的三种特殊情形 ①垂直的LM曲线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与利率变动相关性很小。他们的这一理论用LM曲线来表述,就是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很不敏感 ,即 LM 曲线的斜率很大。其极端表述就是LM曲线的斜率无穷大,即LM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当LM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具有最大效果,而财所谓“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用LM曲线表示,就是平行于横轴的LM曲线:当利率很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不能再降低,因而不再愿意用债券置换货币,结果对货币投机需求无穷大,即公众在既定利率水平下,愿意持有任意数量货
③垂直的IS曲线:
如果私人投资对利率完全没有反应,IS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既然私人投资对于利率完全没有反应,那么,财政政策的运用就不存在“挤出效应”,即“挤出效应”
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
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消除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经济繁荣时,紧缩性财政政策 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可以更 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 也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 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
教学要求
1.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2.理解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 3.运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
4.理解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机制和货币乘数。 5.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运行机制。 6.运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
范文四: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的含义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一、充分就业--第一目标
◆失业: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且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所处的状态。
◆分类:
A、自然失业:在经济的动态变动过程中,由于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而造成的失业。
B、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有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
C、周期性失业: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属于非自愿失业,存在于经济周期的衰退与萧条阶段。
D、隐蔽失业: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所处的就业状态。其边际生产力为零。
二、价格稳定--第二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第三目标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经济社会所产生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第四目标
五、四大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少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的选择。
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1、构成:
(1)财政支出政策
★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G。例-,军需品和警察装备的购买。例二:公共工程支出——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设施,但不是“形象工程”。
★转移支付:TR
2、财政收入政策
★财产税:对土地(不动产)和土地上建筑物(动产)征税,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收。我国为12%。 ★所得税:对个人薪金、公司利润征税。税率随收入上升而上。
★流转税:对流通中的商品和劳务征税。按固定比率从收入中征收。我国为17%。
3、公债
★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弥补赤字的途径有: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
借债分为:内债和外债
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1、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国民收入的机制,能在经济繁荣时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少萧条,无须政府采取行动。
? 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 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
?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自动稳定器作用机制
★自动变动的税收:个人与公司所得税
– 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税率自动下降
→政府税收自动下降→消费↑、投资↑→AD↑
★政府转移支付:
萧条→失业人数↑
→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TR↑→C↑→AD↑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萧条,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场主收入↑→C、I↑ 繁荣,农产品价格↑→政府抛售→农产品价格↓避免经济过热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 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即变动政府支出和
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 当总需求过低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
? 当总需求过高时,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
? 这种交替使用的财政政策叫补偿财政政策
“逆经济风向行事”
三、功能财政思想
1、功能财政: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称为功能财政。
?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财政赤字;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紧缩
性财政政策可能导致预算盈余。但对之要处之泰然,不应为了追求年度财政收支平衡而妨碍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2、财政预算:是国家制定的一定时期的收支预算方案。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一般分为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
★预算盈余:政府收入超过了政府支出余额。
★周期平衡预算:“处之泰然”。
四、财政政策的局限性
? 遇到以下因素,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 政治因素影响
大选、战争时期不能增税减支
? 时滞的影响:使政策收到相反效果
1、认识时滞
2、行动时滞
3、影响时滞
? 利益集团阻挠:来自于挤出效应
? 居民预期
如果居民预期持续萧条,则刺激消费的政策无效
挤出效应
? 形成:G↑→Y↑→L1↑→L2↓意味着r↑→I↓、C↓,即政府支出增加“挤占”
了私人投资支出和消费支出
? 影响其大小的因素
1、KG:乘数:G↑、KG大→Y大幅度上升→ 利率大幅度提高→I大幅度下降→挤出效应大
2、k:货币需求对Y的敏感程度:G↑→Y↑→L1↑、k大→L1大幅度↑→挤出效应大
3、h:G↑→Y↑→L1↑→L2↓、h小→r 必须大幅度上升,才能满足L2下降的要求→挤出效应大
4、d:d大、r↑→I大幅度下降→挤出效应大
5、总结: KG、 k、 d与挤出效应成正向变动; h与挤出效应成反向变动。
已知L=0.2Y,M=200,C=90+0.8Yd,T=50,I=140-5r,G=50,求:1)IS和LM方程,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2)若其它情况不变,G增加20,均衡收入、利率投资各为多少?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解:1)Y=C+I+G,Yd=Y-T,
得IS:Y=1200-25r,L=M,得LM:Y=1000,r=8
I=100.
2)G增加20,新的IS曲线:Y=1300-25r,Y=1000
均衡利率r=12,I=80
3)政府支出增加额=投资减少额,存在“挤出效应”
货币政策
一、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1、货币的概念和职能
★货币: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及债务清偿中作为交换媒介或支付工具被法定为普遍接受的物品。
★职能:
●交易媒介:人们可以用货币购买任何所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计价单位:为衡量千差万别的商品的相对价格提供标准。
●贮存手段:提供了当前的购买力转移未来的手段。
2、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是能接受活期存款,并通过非现金结算而具有创造存款货币功能的金融机构。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发放贷款,投资购买债券
★中间业务:代客结算
●中央银行:是一国的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它具有三个职能:发行的银行垄断一国货币发行权;银行的银行同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往来;
国家的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监督其他银行。
货币供给组成
交易货币
M1=现金+活期存款
? 在美国,在M1中,1/3为现金,2/3为活期存款。
(2)广义货币
M2=M1+定期储蓄
? 定期储蓄是指商业银行的定期储蓄,以及类似于定期储蓄的金融工具,如储蓄账户,
大额存单等。
四、货币政策及工具
★公开市场
又称金融市场,各种信用工具交易的场所。包括:
●货币市场:从事短期信用工具买卖。
●资本市场:从事长期信用工具买卖。
(1)一级市场:发行市场
(2)二级市场:流通市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供给量是怎样影响总需求的?
●利率渠道(主要渠道)
M→r→C、I→AD
●股票市场传导渠道
★政策总原则
逆经济风向行事
★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 ★繁荣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使利率上升,减少消费和投资。
总之,萧条时期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繁荣时期要泼水降温,而不是火上浇油。
1、再贴现率政策--央行被动地等待
★贴现率
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是以票据贴现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商业银行的短期利率,也称为贴现率。
★中央银行的贷款利率被称为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由于准备金临时不足而向央行借款,借款时支付的利息率为再贴现率。
调整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下限,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以左右市场利率的平均水平,从而实现对信贷规模的调节。
★降低再贴现率会增加对贷款货币的需求;而提高再贴现率会减少对贷款货币的需求。 ★提高再贴现率对外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提高再贴现率会吸引国外金融资本入境,但是,对一部分生产性资本的入境却增加了不利因素。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操作灵活/结果容易预测/最常用
★卖出有价证券: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减少公众和企业的存款;结果:缩小信贷规模 ★买进有价证券:增加银行贷款资金,增加公众和企业存款;结果:扩大信贷规模。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萧条,降低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增加,另外货币创造乘数上升,从而货币供给增加。反之亦然。
★美国,rd变动1%,导致M变动20亿美圆。所以不能轻易变动rd.
? 效果猛烈,较少使用/存在时滞
★对商业银行业务具有破坏性
当调高法定准备金率,而商业银行又无超额储蓄时,只能违约提前收回贷款或中止已经承诺的贷款。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公众预期的影响
利率下降、产生悲观预期→C、I不会显著增加
★货币流通速度的限制
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致使降低M的效果不明显
★流动偏好的存在
致使利率不可能降得太低,使货币政策效果打折扣
★时滞的困扰:
认识时滞;影响时滞;行动时滞
1、在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较好,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2、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会影响利率时,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效果还受资金在国际市场上流动的影响。
一、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原理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目标效果。
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G↑→IS右移→Y↑、r↑→挤出效应,使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时,辅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M↑→r↓,挤出效应被抵消
.
?
?
?
?
?
?
?
?
?
?
?
?
?
? 假定货币需求L=0.2Y-10r,实际货币供给 M=200,消费C=60+0.8DI,税收T=100,
投资I=150,政府支出G=100。求IS和LM方程、收入、利率和投资;2)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收入、利率和投资会有什么变化?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
? 1)由Y=C+I+G得IS曲线:Y=1150,
? 由L=M得LM曲线:Y=1000+50r,联立两方程得: Y=1150, r=3,I= 150。
? 2)方法同上,得到IS曲线:Y=1250,和LM曲线联立得收入Y=1250, r=5,I=150。 ? 3)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
一个固定的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财政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在经济的不同时期,怎样运用这些工具来调节经济??并利用IS-LM模型作图分析,政府支出的变动对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的影响??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当政府税收不
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
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并利用IS-LM模型作图分析,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的影响??
1、再贴现率政策--央行被动地等待
2、公开市场业务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假定增加货币供给量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的变化,效果就好,反之就差。效果的好与差,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有关。
1、LM曲线不变,IS斜率变化
2、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变化
范文五: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
学习目标
1.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需求管理
2.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及运用。
任务一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工具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从西方战后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同时达到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①充分就业。
②物价稳定。
③经济增长。
④国际收支平衡
以上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
②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方面,也有矛盾的一面。
③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有矛盾。
④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1.需求管理
2.供给管理
3.国际经济政策
任务2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1.扩张性财政政策
①增加政府支出。政府公共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刺激个人消费,从而刺激总需求。
②减税。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出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降低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
2.紧缩性财政政策
①减少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抑制了总需求。
②增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提高公司所得税率可以使公司收入减少,从而投资减少,达到压抑总需求、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