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山谷风环流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山谷风风流风空风染的影气响
山谷风风流的形成
日出后~山坡增风风快~温度高于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温度~水平度梯度由温山坡指向谷中~坡地上的暖空气不上升~山坡流向谷地上方~谷底的空断并从
气气风沿山坡向上风充流失的空~故在山坡和山谷风风生风力风流~风风由山向山坡脉的风~风谷风;风附风称a,。夜风~山坡因风射冷却~其降速度比同高度的空要快温气~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山谷~形成一白天相反的风力风流~风风由山坡吹向山个与
谷的风~风山风;风附风称b,。山风强度一般比谷风弱。日从当20风到次日8风左右风山风~14一17风风谷风。山谷风是山风常出风的一风区局地风流~只要大范风气风风比风弱~就有山谷风出风~有些高原和平原的交界风~也可以风风到山谷风相似的局地风流。与
山谷风风空风染的影气响
山地形风风~局地风流多风~最常风的局地风流是山谷风~是由于山坡区它
和谷底受风不均引起的。晴朗的白天~光使山坡首先受风~受风的匀阳
山坡把风量风风其上的空~风一部空比同高度谷底上空的空暖气份气气~比重风~于是就上升~谷底风冷的空风充~形成山谷指向山坡的气来从
风~之风“谷风”。夜风~情正好相反~山坡冷却风快~其上方空称况气
相风冷却得比同一高度谷底上空的空快~风冷空沿山坡流向谷底气气~形成“山风”。
山谷风风风染物风送有明风的影。吹山风风排放的风染物向外流出~若响
不久风风谷风~被风染的空又被风回谷。特风是山谷风交替风~风向不风~气内
风风风出~反风循风~使空中风染物风度不增加~造成山谷中风染加重。气断
山风射逆因地形作用而增强。夜风冷空沿坡下滑~在谷底聚区温气
风~逆风展的速度比平原快~逆风更厚~强度更大。且因地形阻风温温并~河谷和凹地的风速小~更有利于逆的形成。因此山全年逆天很温区温
数温温多~逆风风厚~逆强度大~持风风风也风风。
风风风风流风空风染的影气响
风风风风流的形成
一是城市下风面;大底部地表的接面,特性的影。城市大量人工筑气与触响内构
物如风地面、各风建筑风面等~改风了下风面的风性~风些人工筑物吸风快而风容装属构
量小~在相同的太风射件下~风比自然下风面;风地、水面等,升快~因而阳条它温
其表面的度明风高于自然下风面。比如夏天里~草坪度温温32?、风冠度温30?的风候~水泥地面的度可以到温达57?~柏油风路的度更高温达63?~风些高物温体形成巨大的风源~烘着周风的大和我风的生活风境~风能不风, 烤气怎呢
二是城市大风染。城市中的机风风风、工风生风以及大量的人群活风~风生了大量的气
氮氧氧碳众化物、二化、粉风等~风些物风可以大量地吸收风境中风风射的能量~风生所周知的室效风~引起大的风一步升。 温气温
三是人工风源的影。工、机风风、居民生活等~燃风各风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响厂
数个炉火在燃风~都在排放风量,
四是城市里的自然下风面少了。城市的建筑、风、道路等等大量增加~风地、水减广
体减等自然因素相风少~放风的多了~吸风的少了~风解风风效风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风风风风流风空风染的影气响
1.风风效风使得城市里的风不能风散 气
只能集中在城市里 造成城市空的风染得不到风解 气
使得城市空风量更差气.
2.在“风风效风”的影下~城市上空的云、风增加~使有害、烟风在市上空响会气体区
累风~形成风重的大风染。人风有风多疾病就是在“风风效风”下引风的。 气
医学研温与体温究表明~风境度人的生理活风密切相风。风境度高于28度风~人风就会温乱气温有不舒适感~度再高就易风致风躁、中暑、精神紊~高于34度~并伴有风繁的风浪冲风~风可引风一系列疾病~特风是使心风、风血管和呼吸系风疾病的风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风增加。此外~高风可加快光化反风速温学从气率~而提高大中有害气体体的风度~风一步风害人健康。
在“风风效风”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温并个个地方的度不一风~而是呈风出一风合的高中温温区内气气气气心。在风些高~空密度小~风低~容易风生旋式上升流~使得周风各风风和化有害不风高风气学气体断温区温区行风充。在风些有害作用下~高的居民易极气气患上消化系风或神风系风疾病~此外~支管炎、肺风、哮喘、鼻风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也有所增多。 数
风重的城市风风效风不但影了人风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风成风人风生活风量风一步响提高和城市风一步风展的制风因素。因此~究削城市风风效风的研减技风方法~采取各风措施风解风风效风的影~风于响提高人风的生活风量~风持城市可持风风展具有重要的意风。海风风风空风染的影气响
海风风的形成
在海风住上一段风风~就有风风的风会体从来,晴朗的白天~常有风海上吹~而到了夜风~风又风地吹向从气海洋。风风有风律循风出风的风就是象上所风的海风风。日风风地受太风射增~风面上空空阳温气迅 冷洋流风风的海岸地风~海风风最强烈速增温而向上升~抬气温气沉海面上由于其风力特性受风慢~上空的相风风冷~冷空下并儿气在近地面流向附近风风的风面~风充那因风空上升而造成的空缺~形成海风~夜风风地冷却快~海上风风暖~温气从称近地面流风地吹向海面~风风风~风就是海风风。
海风风风空风染的影气响
海风风风生在海风交界地风~是以 24 小风风周期的一风大局地风流。气海风风是由于风地和海洋的风力性风的差而引起的。如风 异5-5 所示~在白天~由于太风射~风地升比阳温气温气海洋快~在海风大之风风生了度差、风差~使低空大由气气从海洋流向风地~形成“海风”~高空大风地流向海洋~形成“反海风”~风和风地上的上升流和它气气海洋上的下降流一起形成了海风风局地风流。在夜风~由于有效风射风生了风化~风地比海洋降快温~在海风之风风生了白天相反的度差、风差~使与温气气气从低空大风地流向海洋~形成“风风”~高空大气从它海洋流向风地~形成“反风风”。风同风地下降流和气气构海面上升流一起成了海风风局地风流。
在湖泊、江河的水风交界地风也风生水风风局地风流~风“水风风”。会称
但水风风的活风范风和强度比海风风要小。
海风风风空风染的影有如下风作用气响几,一风是循风作用~如果风染源风在局地风流之中~风染物就可能循风风累到风高的风度~达直接排入上风反向流的风染物~有一部气会随分也风流重新风回地面~提高了下风上风向的风度。一风是另来随往返作用~在海风风风风期风~原风风风向海洋的风染物又被风展起的会来海风风回风地。
海风风展侵入风地~下风海风的度温气温低~风地上风流的度高~在冷
暖空的交界面上~形成一风风气温气斜的逆风盖~阻碍了烟向上风散~
造成封风型和漫烟型风染。
范文二:山谷风的形成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山谷风的形成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形成:山谷风在山区,
由热力原因引起的白天由谷
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
向谷地的风。前者称为谷风,
后者称为山风。两者统称为
山谷风。日出后,山坡增热
较快,温度高于山谷上方同
高度的空气温度,水平温度
梯度由山坡指向谷中,坡地
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从
山坡流向谷地上方,谷底的
空气则沿山坡向上补充流失
的空气,故在山坡和山谷间
产生热力环流,这时由山谷
吹向山坡的风,称为谷风。
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其
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要
快,冷空气沿坡地下流入山
谷,形成一个与白天相反的
热力环流,这时由山坡吹向
山谷的风,称为山风。山风
强度一般比谷风弱。从当日
20时到次日8时为山风,
14-17时为谷风。山谷风是
山区经常出现的一种局地环流,只要大范围气压场比较弱,就有山谷风出现,有些高原和平
原的交界处,也可以观测到与山谷风相似的局地环流。
影响:在山谷地区考虑高架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过程时, 有两个重要因素是不
容忽视的。
第一, 在日出和日落前后山谷风转换时期, 山谷内风速很小, 风向转换时还会将原来处
下风方的污染物带回, 使得地面浓度非常高;
第二, 由于热力差异造成的山谷风环流, 使得山谷上空有较强的垂直气流。白天为强的
下沉气流所控制, 因此大大限制了污染物的向上输送, 使得地面浓度一直维持较高的值。而
夜间山谷上空为上升气流所控制, 地面浓度很小。一般的高斯型扩散模式都未考虑垂直气流的作用, 在应用于山谷地区时, 往往使白天的计算浓度值偏低而夜间偏高。
海陆风环流的形成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形成: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热力环流。它发生在海陆交接地带,是以24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
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的气温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陆地上空气因受热膨胀上升,海洋温度较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上空的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在海面下沉至近地面,海面形成高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
日落以后,陆地降温比海洋快;到了夜间,海上气温高于陆地,就出现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即陆地形成高压,海洋形成低压,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陆风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有如下几种作用:一种是循环作用,如果污染源处在局地环流之中,污染物就可能循环积累达到较高的浓度,直接排入上层反向气流的污染物,有一部分也会随环流重新带回地面,提高了下层上风向的浓度。另一种是往返作用,在海陆风转换期间,原来随陆风输向海洋的污染物又会被发展起来的海风带回陆地。
海风发展侵入陆地,下层海风的温度低,陆地上层气流的温度高,在冷暖空气的交界面上,形成一层倾斜的逆温顶盖,阻碍了烟气向上扩散,造成封闭型和漫烟型污染。
热岛环流的形成及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形成:热力环流不同于水平流动的风,它是空气上下垂直的对流运动,冷与热激发出气流缓慢的运动,它跟风不一样,风能够改造局地环境的气候,而热力环流是气流运动的原始动力。而城市里参差不齐的楼群、房屋、道路,都为热力环流创造了良好的形成条件,白天屋顶受热最强,热空气从屋顶上升,与屋顶同一高度上比较凉的空气就会流向屋顶,这样屋顶上空就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冷热空气的循环;街道两边背阴面与向阳面也一样产生这样的热力环流,向阳的一面暖空气上升,背阴面冷空气下沉,它们之间通过穿行的风来贯通热力循环,形成了热岛环流。“热岛效应”是城市气象的一个显著特点。
影响:第一、城市大气污染,城市中的机动车辆、工业生产以及大量的人群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这些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热辐射的能量,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引起大气的进—步升温。
第二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第三是,城市里的自然下垫面减少了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城市 地表和道路易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使城市蒸发、蒸腾作用比郊区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第四是城市和周围乡村的水平温差,导致热量环流产生。在这种环流作用下,城市本身排放的烟尘等污染物聚积在城市上空,形成烟幕,导致市区大气污染加剧。
范文三:北京地区山谷风环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
北京地区山谷风环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分析
陈洪灏(1) 李炬
(2)
(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
(2)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北京,100089)
摘要:
关键词: 北京地区;山谷风环流;空气污染
1、 前言
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一般而言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 的悬浮颗粒物(PM10)。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细粒子PM2.5,因易于富集空气中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远比空气动力学直径在2.5μm~10μm之间的粒子大。有研究表明,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达7~30天,输送距离可以超过到几百公里。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所证实可吸入颗粒物对人类呼吸系统、心肺功能等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具有较大风险。不仅如此,空气中的颗粒物还降低了能见度,在酸沉降、气候强迫、大气化学成分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城市天气和气候也有重要影响。
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人口超过千万人的超大城市。约50%人口分布在占全市面积不足7%的市区内,市区人口稠密,燃料消耗量大。近年来,随烟气及汽车尾气排放的PM10每年超过5 万吨,另外城市建筑、市政等大量工程施工,物料堆放,地面裸露等产生的扬尘也是PM10 的主要来源。市区每年无组织排放PM10总量大于9万吨。不仅如此,由于地处华北平原,冬春季干冷多风,北京PM10区域背景浓度很高。据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2004~2006年空气质量公报结果,北京市区内PM10年平均浓度依次为151、144、162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44~62%以上,空气质量超标日中,首要污染物PM10的天数分别多达96%、98%和99%。控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是北京市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相关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关注热点。Cantanho对巴西圣保罗的PM10源强分布作了研究, 得到结论为PM10的重要来源是汽车尾气。L.Y.Chan等研究指出,机动车排放污染逐渐成为发达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在广州、珠海等地做了一系列的交通大气污染观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PM10浓度主要来自不同交通工具的污染排放。而且与这些污染物有关的疾病发生率在总疾病发生率中占很大比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和,城市大气污染类型正在由煤烟型向混合型和机动车污染型转化。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从2003年200万辆,到2008年已突破350万辆。机动车尾气的直接排放、以及排放物二次转化形成的颗粒物已占到整个颗粒物排放相当的比例。王英利用北京市8 个国控点污染物浓度数据,分析了北京各区域大气污染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发现机动车排放污染最明显的季节与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季节明显重合,说明机动车排放对北京市大气污染贡献的重要程度。许艳
玲用中尺度气象模式ARPS与空气质量模式CMAQ对北京空气污染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交通扬尘对北京市大气PM10影响显著。陈建华等对北京市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与交通流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也印证了汽车尾气对大气颗粒物的显著贡献。
气象条件可以对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二次污染物的形成和转化等产生重要影响。背景环流、局地中小尺度环流以及边界层结构、降水过程等,影响了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二次转化过程以及干湿沉降,进而影响污染物浓度和空间分布。污染过程的形成总是伴随着特定的天气条件而产生,其终结往往也是由于降水、大风等天气的出现而结束。有关北京地区气象条件和污染物关系的工作比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孟燕军等对有利于和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类型进行了研究。王淑英等根据两年多的污染物资料和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分析了PM10大于等于4 级污染日年、季及随不同天气类型的变化特征,归纳了不同天气类型PM10大于等于4 级污染日的气象条件。苏福庆分析了2000 —2001 年采暖期重污染天气型演变、垂直温湿层结结构及区域污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区域性同步污染现象受制于高空持续稳定的西风及低空各类稳定的天气型配置。
北京地形复杂,城市位于容易造成污染物堆积的“北京湾”。具有日变化特征的中尺度山谷风环流,会对污染物输送、扩散和累积产生重要影响。研究不同季节、天气条件下日变化山谷风的特征和规律,以及环流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国际上对山谷风的研究有很多,按研究对象可分为斜坡流(Slope Wind)、峡谷风(Valley Wind)、横跨山谷的风(Cross-valley Wind)、山区-平原环流(Mountain-plain Circulation)和高原/盆地风(plateau/Basin Wind)等。在斜坡流的研究中,科学家寻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地形进行观测,并结合数值模式模拟进行分析。但由于每个斜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坡度、地表覆盖、植被、朝向等),很难得到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结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根据斜坡特征和实地情况来进行具体观测和分析。峡谷风是指沿着山谷走向的气流。这种沿山谷走向在白天和夜间方向相异的气流,是由于谷地上方与同高度平原上方空气存在气压梯度而形成,通常是闭合的环流。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如Hawkes 1947和 Whiteman 1986的研究。国外科学家还研究了斜坡风和峡谷风之间的关系、谷中逆温层变化与斜坡风和下谷风关系、以及山谷中污染物的扩散和输送日变化。还有一种是横跨山谷的风,主要是山谷两侧不同朝向的坡地接收到的日照不同,因此而产生的横跨山谷气流。这样的气流会将谷底中央的污染物吹向山谷的某一侧,甚至越过山脊边缘(Bader & Whiteman 1989)。山区-平原环流与斜坡风和峡谷风相比尺度上更大。Reiter和Tang用850mb资料分析了美国中西部山区-平原之间环流。这些环流风向不仅存在季节变化(所谓的“高原季风”),而且也有日变化差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山区-平原之间环流不仅会带来吹向山区的水汽,而且会造成污染物远距离输送。高原/盆地风系统则从高原或盆地的角度,研究上述几种气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高原或盆地形成的流场。比较有代表性关于高原风的研究就是对墨西哥高原(Bossert 1997, Whiteman 2000)的研究,这其中包括研究地方风系统如何影响墨西哥城的空气污染。因为更加容易发生空气污染事件,盆地风系统、冷池以及对空气污染影响也被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
北京地处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界,周边地形地貌复杂多变。两山相交形成的向东南方向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俗称“北京湾”。北京市区就处于山湾环抱的平原,平原地区与山区海拔高差最大超过1800米。由于所处的特殊复杂地形以及随之产生的山谷风环流,不仅造成“北京湾”容易在本地污染排放和外来污染物输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污染物的堆积,而且山
谷风环流可以导致污染物在“北京湾”内往复输送和累积。已有不少观测资料分析、数值模拟的工作从不同角度讨论和分析了北京地区日变化的山谷风。这些工作大多基于对个例的观测分析和模拟,缺乏用较长时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李玉英对北京地区的流场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平稳、小风天气形势下,热岛环流和山谷环流会显示出来。胡小明等分析了北京夏季和冬季风场和温度场,证实了夏季地面存在的日变化风场,认为而这种日变化风场在冬季会不明显。蔡旭晖用风场诊断方法和观测资料对北京低层大气背景流动情况进行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秋冬多受强天气系统影响,春夏更多表现出局地中尺度热力环流特征。仲季芹用RAMS中尺度模式模拟了稳定天气条件下的边界层环流,并讨论了山谷风环流和热岛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刘树华等用MM5模式模拟了京津冀地区不同季节温度场和风速场等边界层特征量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讨论了该地区存在的山谷风、海陆风、热岛环流的耦合效应。
除上述研究外,还有不少研究是从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北京地区空气污染与华北区域性流场输送的关系。但在这些工作中,没有对局地山谷风环流对污染物的影响作用和机制进行专门分析。苏福庆等提出,太行山山前、燕山山前常年存在输送汇。输送汇及其摆动常造成华北平原及北京地区区域大气污染物汇聚,是形成重污染区的主要形式。在弱气压场或均压场背景下,地方性山风及山前串状城市热岛群形成的热动力低压环流,是输送汇形成的主因。苏福庆还对北京边界层外来污染物输送通道进行了研究,指出:西南风带汇发生频率占45%,东南风带汇占36%,东风风带汇占19%。蔡旭晖对一次重污染过程个例用印痕方法进行了分析,也揭示了北京西南方向的输送通道。任阵海利用多台激光雷达对一次北京重污染过程进行了观测和分析,指出:除区域性大气输送汇对污染粒子分布产生影响外,地区尺度主导风环境场中的静风汇和输送汇的城市尺度摆动时影响污染粒子浓度分布的重要原因。这种局地的流场正是山谷环流和热岛环流相互作用的体现。蔡旭晖等还用风场诊断和随机游走扩散模拟的方法,分析北京城区污染物输送扩散作用对郊外清洁对照点(定陵站) 浓度监测结果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山谷风可能的影响作用。
2000年,北京出现了多次,大量,程度严重的沙尘活动,北京的沙尘暴成为了妇幼皆知,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甚至惊动了党中央,开始重拳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到来,环境治理工作愈发重要,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市政府甚至提出了“单双号限行”的政策限制机动车的数量,但是从环保局的观测数据上看,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那么理想,依然出现了多次的重度污染过程。
§1.北京地区山谷风环流
大气的运动是复杂的,受到众多的因素影响,但是大气的运动也会出现一些典型的周期事件,例如:以季节变换为周期的季风风系,对流层大气环流的年际变化。在山谷地区,同样也可以观测到这样周期性风系特征,对局地的气象条件产生影响,这种山地地区的以日为变化周期的周期性风系就是山谷风。
§1.1 山谷风的形成机理
山谷风的形成机理和海陆风十分相似,都是由热力效应驱动的,如果山坡顶上空气在初始条件下是平静,无云的。白天,山顶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热量,因此,山顶的空气比同一海拔的自由大气的温度要高。在较冷的自由大气中的垂直气压梯度大于在山顶附近的较暖的
空气中的气压梯度。这意味着在给定山坡加热影响高度上,气压变得高于远离山坡的点的气压。这种水平气压梯度力使空气离开山坡流向气压更低的地方。山脚地区的空气沿上坡上升补充,既是谷风,谷地高空的空气沿反方向流向谷地,叫反谷风,并配合谷风形成环流。 夜间,由于山坡上强烈的辐射冷却,使山顶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谷底的空气因辐合而上升,并在谷地上空流动成为反山风,形成与白天完全相反的热力环流。
2、 数据和资料
本文的气象数据来源于北京市116个各级自动气象站(AWS)2007年全年的逐小时气象数据,包括了风速、风向、降水量等因子,数据全部为2007年起试行的新型AWS数据标准。在分析过程中,根据气象站所处位置和等级选取以下站点作为上甸子(54421)基准。上甸子大气本底站隶属于北京市气象局,建立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进行大气成分观测的区域本底站,也是与世界气象组织(WMO) 和相关国家进行资料交换的全球站网站点之一,是全国三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之一.自正式开展气象工作至今,该站一直担负北京和华北地区气 象观测业务、气象预报服务、农业气象基本站观测和服务、大气区域观测等重要工作。中欧合作于2006年10月在WMO/GAW北京上甸子区域本底站(也系科技部“北京上甸子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站”)建立了国内首套卤代温室气体现场连续观测系统,是北京气象数据与环境数据基准站。另外选取辅助重点分析对象9个包括良乡(A1314),天坛(A1016),香山(A1032),小汤山(A1041),昌平(54499),朝阳(54433),大兴(54594),观象台(54511)以及怀柔(54419)。
本文中用到的污染物浓度数据来自于北京市环保总局在北京建立的25个环境监测站2003-2008年6年的逐日平均污染物浓度及API等级,用这些来反映北京市即时的污染状况。 3、
山谷风环流的特征分析
§1.2 北京地区山谷风的特点和研究的历史背景
§1.2.1 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北京市位于华北大平原上的西北,地处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的山地约占总面积62%,平原约占38%。山地分布北依军都山,西靠太行山北尾,东北系燕山余支,东、南接冀北平原,成三面群山环抱之势,形成一个背山面海的特殊地势,俗称“北京湾”。城区范围地势平坦,但其周围郊区地形如上述的极为复杂,北面的燕山,西部毗邻的太行山与市区产生较大高差影响较大。
§1.2.2 北京的气候气象特征
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燥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以7、8月为主,降水的情况也不均匀。风向的日变化显著,“北京湾”的特殊地形使山谷风环流理论上存在,且平原(城区)地区应为中午以及午后多为西南风或者偏南风,而在午夜转为偏北风。
§1.2.3 北京的人文因子对气象的影响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激增,大量的自然植被被建筑物和公路代替,机动车数目巨大。建筑以及沥青路面改变了下垫面的条件,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提供了额外的热源。这些也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山谷风的环流。
由于建筑密集,有些高大建筑物之间还会有“狭管风”;有些特殊建筑工地可能还会带来小的涡流。可能影响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数据。
以2007的自动气象站数据为代表进行研究。鉴于北京的复杂地形,很可能不同位置的
山系对于山谷风环流的作用不同,对把所有气象站的数据放在一起分析过于复杂,结果的说明性也不好,为了使结果的代表性和可利用性,挑选出上甸子(54421号测站)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
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北方向,坐落在密云县高岭镇的上甸子村,其东北侧为山脉,根据这样的地理形势,我们可以预判出其山风为东北向,谷风为西南向
根据实际测站的风向风速数据绘制风玫瑰图如下(图1)
(a) (b) (c)
(d) (e)
图1:a为全年统计的风玫瑰图;b为夏季(6、7、8月)统计的风玫瑰图;
c为冬季(12、1、2月)统计的风玫瑰图;d为春季(3、4、5月)统计的风玫瑰图;
e为秋季(9、10、11月)统计的风玫瑰图
从图1-a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上甸子全年有两个主导风向,即西南风和东北风,这个和理论上山谷风环流形成的主导风向是相同的;图1-b,1-c中分别为夏季、冬季的风玫瑰图,我们可以看到,夏季的主导风向以西南风为主,冬季主要以东北风为主,尽管在夏冬两级出现了季节的特异性现象,但是,风的主要方向依然符合上甸子地区山谷风环流的要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与不同季节的主导系统的影响有关;图1-d,1-e分别为春季秋季的风玫瑰图,春秋两季是太阳辐射量开始变化,气温冷暖交替,天气系统变化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谷风依然维持,使上甸子地区的主导风向分为两支:西南、东北,与全年的风玫瑰图吻合。
从对全年和不同季节的风玫瑰图的分析讨论中可以看出,上甸子地区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山谷风环流的影响,且在基本地形约束下,分为西南风、东北风两支,从山地构成上分析,应该为中午午后刮西南风,在午夜转为东北风。而在夏冬两季,受到不同的大尺度天气主导系统的影响,其中一个分支得到加强,而另一支相对减弱,形成季节性特点。
以上数据尽管只是上甸子一个站点的,但是可以很大程度的反映出北京这一地区的山谷
风环流的特点。对其他站点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分析其结果也类似。当然部分站点的数据中会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有一些数据中可以判断出包含了城市热岛环流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的杨礼荣、陈义珍等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工作,发现白天,热岛环流对于上坡风起抑制作用,而傍晚热岛环流对下坡风起协同作用,这就使得个别站白天的风向较弱或者与山谷风方向相反,而午夜时较强。对于整体,北京地区站点的山谷风环流比较明显,以下面图2风场图为例,在白天午后14时,北京的大部分测站刮得是上坡风, 并且,位于西北部的山区的山谷风效应强烈,而东北部的相对较弱。而在次日的午夜1时,风向发生转变,变为下坡风,并且部分位于山脚下的测站,风速极大,这个现象很常见,普遍认为与低空急流有关。
当然,也会有一些特例存在,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全天同一风向,没有山谷风环流性出现的情况,一般来说,出现在春初秋末以及冬季(从10月底到次年2月初)。这些过程一般为全天的偏北气流,风速也普遍较大,平均可以达到8m/s以上。通过观察微波辐射计的气压变化数据和气温变化数据,可以看到强烈的变温变压,一般认为,这些过程是由于大尺度系统侵袭(寒潮,冷锋过境)导致山谷风,热岛环流这种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消失。这些过程暂不归于讨论范围,但是同样提醒我们在进行分析处理时,应对于最大风速进行约束,选择代表性过程。
(a)
(b)
图2:a为某日午后14时北京地区风场图;b为次日午夜1时北京地区风场图
4、 可吸入颗粒物的累积和消散过程
研究数据表明,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CO2、CO、NOX、SO2、O3等,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大气质量可达到五级的严重的污染日一周之内出现了两次。
以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作为衡量北京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进行研究,依然以上甸子基准站为代表,画出该地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3:
2007年上甸子6月份
350
300
250
pm2.5
值200150
100
50
d123456789
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3242526272829
日期30
(b)
图3:2007年5月份上垫子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曲线
可以看出,污染物的浓度曲线都呈现了准周期震荡的特征,组成一个个以数天为周期的独立的污染过程,或者说,实际上污染实际上是从一个低值时刻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然后再由于某种沉降作用:系统过境的稀释,对流行天气的湍流干沉降或者降水过程的湿沉降再次回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而这样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原因造成呢?会不会有一个外部源以一定的周期,向北京输送污染污染物?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北京环保局架设的各个污染物监测点的数据进行了月平均,得到了污染物月平均值的分布场,仍然对应观察5月份情况。如图
4
(a)
(b)
图4:a为北京地区5月份月平均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场; b为北京地区12月份月平均可吸入
颗粒物浓度场
图4-a中,五角星为天安门位置,蓝色折线从里到外依次为北京的二环路到五环路。我们可以看到北京的污染物高值区集中在北京的主要环线,而在东南,西南两侧有辐射状的高值区,对应地图发现分别为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石高速公路(北京-石家庄高速公路)。这说明,北京的空气污染主要并非是外部源的输送,相反,北京自身就是一个污染源,以主要的交通环线为排放的核心,这也就间接地说明了车辆的尾气排放是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因此,北京市政府提供的现行方案也就不无道理。在其他几个月(2、3、4、6、7、8、9月)的图中,污染物的浓度场分布基本相同。
而从图4-b中观察到,污染物的高值区不再集中在环线附近,而是从东北方,西南方两个角输送进北京,即有了外部源的输送,但是量值比较小,加之冬季由于大尺度影响,风速大,因此整体的污染水平比较低。因此,北京的主要污染依然是自身的车辆排放使污染物累积形成的污染。在10、11月的浓度分布图中同样观察到相似的分布状态。
5、 山谷风环流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关系探讨
既然可以把污染看成一个一个的小过程的组合,我们不妨拿出一个典型的过程进行讨论,考虑到冬季受到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应尽量选取夏季的过程进行讨论。利用北京市环保局数据库检索到在2007年6月6日到6月9日出现了一次严重的污染过程。从上面图3中也可看出,6号之前,污染物浓度是很低的,但是,六号开始,逐渐上升,最终污染物浓度几乎达到300。选取这一过程进行分析,绘制风速风向图。从站点上,进行了站点周边环境的勘察,对于有些选址不合适(如周边有高大建筑物,或有可能存在污染源)的点进行了剔除,再把站点分为两组,平原,山地,对比分析。
下面例举了上甸子,昌平,良乡,香山四个站点的风速风向图,其中,上甸子和香山作为山地组的代表,昌平和怀柔作为平原组的代表。除去上甸子,其他三个站点的地理信息如下:昌平区位于北京市西北郊,其西北部为太行山脉,南与朝阳、海淀区等城区地区毗邻。香山位于北京郊区西山东麓,距离市区25公里,山势比较陡峭。而相对来说,香山和良乡环境更近似城市,昌平上甸子更近乎郊区,因此,挑选这四个站点是具有代表性的。
上甸子07年6月6-9日风向风速图
36090
80
27070
50
18040
30
9020
10
678
日期
90风速(m/10s)
风向(度)60
(a)
昌平07年6月6--9日风速风向图
36050
45
27040
30
18025
20
9015
10
5
678
日期(天)
90风速(m/10s)
35风向(度)
(b)
良乡07年6月6--9日风速风向图
36050
45
27040
30
18025
20
9015
10
5
678
日期
90风速(m/10s)
35风向(度)
(c)
香山07年6月6--9日风速风向图
36035
30
27025
20
180
15
9010
5
678
日期
90风速(m/10s)
风向(度)
(d)
图5:07年6月6日—9日风速风向图:a为上甸子 b为昌平 c为怀柔 d为香山
从上面图中可以看出四个站点情况看到明显的日变化周期性的循环,且突变点都在中午前后。作为郊区-山区代表,位于北京东北部山区的上甸子,不论是风向还是风速,都呈现出日变化,午夜到清晨刮东北风,风速较小,在1—2m/s左右;中午到傍晚刮西南风,风速较大,约为5—7m/s ,这样的变化是相当理想的山谷风环流了,作为郊区-平原的代表,昌平日变化也不错,山地在其西北部,图中风向为午夜到清晨刮西北风,即山风、下坡风,中午到傍晚刮谷风、上坡风,也和山谷风环流的要求十分吻合,而风速上也呈现出与上甸子相似的特点,只是不是那么明显,刮山风时风速较小,约1-2m/s,刮谷风时,风速略大,约3-4m/s。香山站代表了山地-城区,风向日变化明显,风速普遍偏小,尽管依然看出谷风比山风平均要大,但是风速波动性与紊乱性增强。香山位于北京西侧略偏北,图中,午夜到临晨刮的是西北风,山风,风速普遍低于1m/s,日出到傍晚刮的是东南风,谷风,风速可以达到2-3m/s。最后看城区-平原的代表,良乡。良乡近些年的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发展迅猛。从图中我们发现这个站的变化规律是最弱的。西北部是太行山脉的良乡,午夜到临晨大约50%刮山风,即6号,8号。在9号1-3时,7号的这段时间都在刮东北风。从日出到傍晚,6号,8号刮的是东南风,7号9号刮的是东南风和西南风。就是说考虑太行山系的影响,只有6号与8号的数据体现出了山谷风环流,那么,7号,9号是怎样的环流?重新分析了北京的地理状况,我认为,良乡处于平原城区,并不是离某一个山系特别的近,因此可能受到多山系的影响。即太行山系、军都山以及燕山山系。6号、8号太行山系产生的山谷风环流影响较为明显而7号9号受军都山,燕山山系影响较大,因此,在这4天体现了不同的环流特征。至于,这三个环流系统的权重到底由什么决定,依然有待研究。同时,从风速上看,良乡地区的风速脉动很大,没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或者说出现了跨日的风速变化周期。初步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城区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很多干扰,外部条件对风速的影响大,同时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对风速起到非线性的作用,最终导致风速的特点混乱的结果。
综上所述:6月的6号到9号四天,北京有比较稳定的山谷风环流,处于郊区的站点的风速较大,城区的普遍较小,山区平原都出现了明显的风向日变化,尽管城区个别站影响复杂,但总体上,山谷风环流的形态明显。而在这四天内,北京的污染指数步步攀升,形成一个重度的污染过程。因此,我认为实际上是,污染物在日出到傍晚,借助谷风的作用从城区被运送到山地,而在午夜到临晨,又从山区被运送回到城区,没有沉降和平流扩散输送掉,而是在北京地区周而复始的循环累积最终达到很高的污染水平。
而10
号后的污染物浓度下降到很低,观察微波辐射计的数据,如图六
图6:6月10号微波辐射计数据图
我们观察10号的气温气压会发现气压迅速下降,气温迅速上升。由于温度的上升,适度相对迅速变小,这些体现出,应该有一个暖平流或暖锋经过北京地区,这种平流的输送作用终于使得积累了4天之久的污染物被运送出去,是污染浓度回到到一个低值。
6、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的结论:
北京地区受到当地地形的影响有比较典型的山谷风环流,这会为污染物积累提供条件,使污染物不能被输送走,而是累积在本地。因此,每一次重度的污染都可能不是由于瞬时的大量源排放,而是一个几天的累积循环的结果。北京地区的污染除了冬季少量是由外部源输送造成,其余大部分是自身的排放作用引起,而山谷风环流——这种中尺度的协同促使污染的爆发。
因此,特别提出以下建议:
(1) 继续加强车辆减排的政策,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适当的进行限行,帮
助减少北京本地的污染源排放量。
(2) 在减少源排放的同时,人性化的关注气象要素的状况,进行星期内的污染气象
预报,并根据污染预报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大气形势稳定,容易
形成逆温,容易出现典型山谷风环流的日子适当的加强交通限行,而在即将
出现降雨或有大尺度系统即将过境的日子,相对放放宽政策。
参考文献
【1】 Bader, D. C., and C. D. Whiteman, 1989: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ross-during the morning transition period. J. Appl. Meteor., 28, 652-664.
【2】 Banta, R. M.: 1984, ‘Daytime Boundary-Layer Evolution over
Mountainous Terrain. Part I:Observations of the Dry Circulations’, Mon. Wea. Rev. 112, 340–356.
【3】 Bossert, J. E., and G. S. Poulos, 1995: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mechanisms affecting drainage flows in highly complex terrain. Theor. Appl. Climatol., 52, 119–134.
【4】 Hindman, E.E., 1973: Air currents in a mountain valley deduced from
the breakup of a stratus deck. MWR, 101, 195-200.
【5】 HU Xiaoming,LIU Shuhua,2005:Observational Study of Wind
Fields ,Temperature Fields over Beijing Area in Summer and Winter,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 41(3):399-407
【6】 Hawkes, H. B., 1947: Mountain and valley wind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iurnal mountain winds of the Great Salt Lake region. Ph.D.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7】 K.F.Ho, S.C.Lee, Chak K. Cha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emical
species in PM2.5 and PM10 aerosol in HongKong.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 37(1): 31-39.
【8】 L. Y. Chan, Y. M. Liu. Carbon monoxide levels in popular passenger
commuting modes traversing major commuting routes in Hong Kong.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1(35): 2637-2646.
【9】 Reuten, C., D.G. Steyn, K.B. Strawbridge and P. Bovis, 2004:
Observed trapping of pollutants in upslope flow systems.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116 (1), 37-61.
【10】 Reiter, E. R., and M. Tang, 1984: Plateau effects on diurnal
circulation patterns. Mon. Wea. Rev., 112, 638–651
【11】 Stewart, J.Q., C.D. Whiteman, W.J. Steenburgh, and X. Bian, 2001:
A climatological study of thermally driven wind systems of the U.S. Intermountain West. Bull. Amer. Meteor. Soc., 83, 1233-1242.
【12】 Whiteman, C. D., 1986: Temperature inversion buildup in Colorado's
Eagle valley. Meteor. Atmos. Physics, 35, 220-226.
【13】 Whiteman, C. D., and S. Barr, 1986: Atmospheric mass transport by
along-valley wind systems in a deep Colorado valley. J. Climate Appl. Meteor., 25, 1205-1212.
【14】 Whiteman, C. D., 1990: Observations of thermally developed wind
systems in mountainous terrain. Atmospheric Processes over Complex Terrain, Meteor. Monogr., No. 45, Amer. Meteor. Soc., 5–42.
【15】 Whiteman, C. D., X. Bian, and J. L. Sutherland, 1999: Wintertime
surface wind patterns in the Colorado River valley. J. Appl. Meteor., 38, 1118–1130.
【16】 Whiteman, C. D., 2000: Mountain Meteorology: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55 pp.
【17】 Whiteman, C. D., S. Zhong, X. Bian, J. D. Fast, and J. C. Doran,
2000: Boundary layer evolution and regional-scale diurnal
circulations over the Mexico Basin and Mexican Plateau. J. Geophys. Res., 105, 10081-10102.
【18】 Whiteman, C. D., and S. Zhong, 2008: Downslope flows on a lowangle
slop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valley inversions. Part I: Observations. J. Appl. Meteor. Climatol., 47, 2023– 2038.
【19】 任阵海,万本太, 虞统,等. 不同尺度大气系统对污染边界层的影响及其水
平流畅输送 . 环境科学研究,2004 ,17 (1) :7 —13.
【20】 苏福庆, 高庆先, 张志刚, 等. 北京边界层外来污染物输送通道. 环境科
学研究, 2004 , 17 (1) : 26~29
【21】 苏福庆, 任阵海, 高庆先, 等. 北京及华北平原边界层大气中污染物的汇
聚系统———边界层输送汇.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 17(1) : 21~25
【22】 任阵海, 苏福庆, 高庆先, 卢士庆, 洪钟祥, 胡非, 张美根, 雷霆. 边界层
内大气排放物形成重污染背景解析.. 大气科学 , 2005, 29: 57~64
【23】 李玉英,曲绍厚,周明煜,等. 北京地区的流场分析. 环境科学学报,1982 ,2
(4) :351~357
【24】 周明煜,曲绍厚,李玉英,等. 北京地区热岛和热岛环流特征. 环境科
学,1980 ,5 (16) :12 —17
【25】 刘树华, 刘振鑫, 李炬等,京津冀地区大气局地环流耦合效应的数值模
拟,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9 年 第39 卷 第1 期(即将发表)
【26】 王淑英,张小玲,程丛兰. 北京地区PM10污染日变化特征. 气象科技,
2002,30(6):344~348.
【27】 王淑英,张小玲. 北京地区PM10 污染的气象特征. 应用气象学报,2002
(13):177~184.
【28】 孟燕军,程丛兰,影响北京大气污染物变化的地面天气形势分析,气象
28(4):42~47
【29】 蔡旭晖,郭昱,刘辉志等. 北京地区低层大气流动模态研究. 北京大学学
报,2002 ,38 (5) :698~704.
【30】 蔡旭晖等. 北京市大气静稳型重污染的印痕分析. 北京大学学
报,2008 ,44 (1) :135~141
【31】 张睿,蔡旭晖,宋宇,等. 北京地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及累积效应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6):930~938.
【32】 胡小明,刘树华等,北京区域近地边界层特征数值模拟,北京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5,41(4):514~522
【33】 仲跻芹,张朝林,范水勇,北京稳定天气条件下城市边界层环流特征数
值研究,气象科技,2005,33(6):481~486
【34】 许艳玲, 程水源, 陈东升等. 北京市交通扬尘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安
全与环境学报 2005,33(6):53~56
【35】 赵越, 潘钧, 张红远,等. 北京地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现状分析.
环境科学研究, 2004(1): 67-69.
【36】 于建华, 虞统, 魏强,等. 北京地区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环境科学研究,2004,17(1):45~47.
【37】 王英,金军,李令军等, 北京大气污染区域分布及变化趋势研究,中央民族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7(1):59-65
【38】 陈建华, 王玮等,北京市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环境科学
研究,2005 18(2):34-38
【39】 张志刚, 高庆先, 韩雪琴, 等. 中国华北区域城市间污染物输送研究. 环
境科学研究, 2004 , 17 (1) : 14~20
【40】 徐祥德. 城市化环境大气污染模型动力学问题.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13
(S):1~12.
【41】 于淑秋,林学春,徐祥德. 北京市区大气污染的时空特征. 应用气象学
报,2002 ,13(S) :92~99.
【42】 李成才, 毛节泰, 刘启汉, 等. 利用MODIS光学厚度遥感产品研究北京
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 大气科学,2003, 27: 869~879
【43】 李伟等. 中国道路机动车10种污染物的排放量.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16(2):36-38.
【44】 傅立新,郝吉明,何东全,等. 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 环境科学,
2000,21(3):68-70.
【45】 贺克斌,何东全,唐仲洲. 我国汽车排放污染现状与发展. 环境科
学,1996,17 (4):80~83.
【46】 傅立新,郝吉明,何东全,等. 北京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 环境科学,
2000,21(3):68-70.
范文四:山谷风的形成
山谷风的形成
重庆市涪陵实验中学高2013级23班 苟珈瑞(组长)、王韵、殷文鸿、朱艳玲、陈彦伶
指导老师:陶晓承
一、 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山区昼夜温度差异大,受山谷风的影响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山谷风的运动究竟是怎么回事,山谷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何意义,这些都耐人寻味。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目的:
了解山谷风是如何形成的,山谷风的运动规律以及它的作用。
(二)意义:
通过研究,弄清山谷风运动的规律,为人们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从而趋利避害。更重要的是能增添一些生活常识和地理常识。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主要方法)
(二) 实地考察法:抽时间到山区去亲身体验并访问
(三) 讨论法:与地理老师进行讨论交流
四、研究过程
(一) 准备阶段
11月13日—14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并制定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 实施阶段
各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11月15日—16日。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和指到老师(地理老师)进行资深的交流讨论。
11月17日—11月24日。1.到实地去进行亲身体验,写下感受。2.将前面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
11月24日—11月27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并下写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山谷风形成的原因和运动规律。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11月28日—11月30日,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一套合适的报告草案。最后,将报告草案完善归纳,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 总结阶段
12月1日—12月3日。将完善后的研究报告给指导老师修改,最后落实运用到实际中去。
五、研究结果
山谷风的形成:白天太阳出来后,阳光照在山坡上,空气受热后上升,沿着山坡爬向山顶,这就是谷风。夜间,太阳下山,山顶和山腰冷却得非常快,因此靠近山顶和山腰的一薄层空气冷得也特别快,而积聚在山谷里的空气还是暖暖的。这时,山顶和山腰的冷空气,一批批地流向谷底,这种从山顶和山腰流向山谷的空气,就形成了山风。
“山谷风”常发生在晴好而稳定的天气条件下,热带和副热带在旱季、温带在夏季时最易形
山谷风的定义:山谷风(mountainvalley breeze)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valley breeze)”;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mountain breeze)”。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山谷风的作用:在晴朗的白天,谷风把温暖的空气向山上输送,使山上气温升高,促使山前坡岗区的植物、农作物和果树早发芽、早开花、早结果、早成熟;冬季可减少寒意。谷风把谷地的水汽带到上方,使山上空气湿度增加,谷地的空气湿度减小,这种现象,在中午几小时内特别的显著。如果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夏季谷风常常会凝云致雨,这对山区树木和农作物的生长很有利;夜晚,山风把水汽从山上带入谷地,因而山上的空气湿度减小,谷地空气湿度增加。在生长季节里,山风能降低温度,对植物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块根、块茎植物的生长膨大很有好处。
山谷风还可以把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城区和工厂区,把烟尘和漂浮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带走,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环境。工厂的建设和布局要考虑有规律性的风向变化问题。山谷风风向变化有规律,风力也比较稳定,可以当作一种动力资源来研究和利用。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除山地以外,高原和盆地边缘也可以出现与山谷风类似的风:风向风速有明显的日变化。出现在青藏高原边缘的山谷风,特别是与四川盆地相邻的地区,对青藏高原边缘一带的天气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水汽充足的条件下,白天在山坡上空凝云致雨,夜间在盆地边缘造成降水。
山顶风大迎风坡雨大在山区,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称为谷风;夜间风从山顶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谷风强,山风弱。谷风一般在日出后2小时,3小时出现,并随着温度的升高风速加大,午后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温度降低,风速逐渐减小。日落前1小时,2小时谷风平息,山风代之而起,这样周而复始,使山顶昼夜有风,终年刮风。尤其在夏季,谷风、山风愈加明显。
夏季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潮湿空气,其流动的方向正与山脉的走向垂直,气流遇山脉阻挡被迫抬升,造成所含水汽冷却、凝结,在迎风坡形成降雨。北京地区西部、北部高大的山峰如天然屏障,一方面具有降雨的有利地形,导致潮湿气流受阻挡形成大雨、暴雨在迎风坡降落,一方面又阻滞气流移动,延长降雨时间,增加降雨强度。
一山同四季 十里不同天 在山区由于受高度、地形、坡向影响,使太阳辐射、降雨、温度等气象因素有很大不同。尤其是海拔高度,成为山区气候状况的主导因素,平均高度每增加100米,温度降低0.5?,0.6?,印江天气,无霜期减少5天,6天,积温减少159?,形成了同一山系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
六、问题拓展
条件分析
(一) 主观条件:全体成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浓厚,行动积极,团结协作。
(二) 可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地理环境有优势,方案可行,老师十分配合。
(三) 经费来源:本课题经费要求不高,成员可以自筹解决
(四) 参考文献:高中地理教材、中国地理网
(五) 心得体会:
首先,感谢学校开展的这个“课题研究”的这个活动,让每个同学都有了亲身进入社会和大自然去时间和学习,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奇妙。
在这次的研究活动中,我小组研究的课题是“山谷风的形成”,这个课题是关于大自然的课题,说到这个大自然,那是无处没有奥妙与神奇,里面的知识是无穷无尽,从古到今,科学家们都在努力地探索着,可是有谁能把大自然看个究竟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从今往后,人类还得继续努力的钻研。当然,这个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
虽然我们只是借着前人的研究成果来了解这个知识点,对于我们来说,只能说是了解,而绝对不是所谓的“研究”,但是我们能从这个过程中来体会到很多很多。第一,我们踏上了这条取得知识的道路,无论这条路有多崎岖和荆棘,我们必须选择走下去,也许我们根本就
不能弄懂多少东西,或者一点也不懂,但是我们注重的是这个过程,所以也许也叫不上成功,可是也算是迈出了成功的一小步,成功的这条路就是靠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人类对于大自然来说,真的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大自然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啦,也许没人能说得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是我懂得了,人类必须要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善待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整个大自然才会更加和谐、美丽,世界才会更加精彩。
在这次研究活动中,我体会到了动手能力与社交能力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与优秀的社交能力的话,那他离成功就不远了。在现代这个社会中,着两种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又是我们这待人所缺乏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范文五:山谷风的形成
山谷风的形成(热力环流的应用)
山谷风
住在山区的人都熟悉,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叫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
山谷,这种风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山谷风的形成原理跟海陆风类似。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而山谷上
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较远,增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并在上层从山
坡流向谷地,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
[color=#0000ff]谷风 。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
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
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
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
吹向谷地,称为
[color=#0000ff]山风
。
谷风的平均速度约每秒2-4米,有时可达每秒7-10米。谷风通过山隘的时候,风速加大。山风比谷风风速小一些,但在峡谷中,风力加强,有时会吹损谷地中的农作物。谷风所
达厚度一般约为谷底以上500-1000米,这一厚度还随气层不稳定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
一天之中,以午后的伸展厚度为最大。山风厚度比较薄,通常只及300米左右。
在晴朗的白天,谷风把温暖的空气向山上输送,使山上气温升高,促使山前坡岗区的植
物、农作物和果树早发芽、早开花、早结果、早成熟;冬季可减少寒意。谷风把谷地的水汽
带到上方,使山上空气湿度增加,谷地的空气湿度减小,这种现象,在中午几小时内特别显
著。如果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夏季谷风常常会凝云致雨,这对山区树木和农作物的生长很
有利;夜晚,山风把水汽从山上带入谷地,因而山上的空气湿度减小,谷地空气湿度增加。
在生长季节里,山风能降低温度,对植物体营养物质的积累,块根、块茎植物的生长膨大很
有好处。
山谷风还可以把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城区和工厂区,把烟尘和漂浮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带
走,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环境。工厂的建设和布局要考虑有规律性的风向变化问题。山谷风风
向变化有规律,风力也比较稳定,可以当作一种动力资源来研究和利用,发挥其有利方面,
控制其不利方面,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值得重视的是,我国除山地以外,高原和盆地边缘也可以出现与山谷风类似的风:风向
风速有明显的日变化。出现在青藏高原边缘的山谷风,特别是与四川盆地相邻的地区,对青
藏高原边缘一带的天气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水汽充足的条件下,白天在山坡上空凝云致雨,
夜间在盆地边缘造成降水。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山谷风环流对空气污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