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
科学立法是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
文/胡建淼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依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强调要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依法治国全过程。这些论述和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特别是“法治中国”,是**同志代表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法治建设目标。它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经过长期建设和实践,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同志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这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勾画出了更加清晰的奋斗愿景。
“法治”精神新要求
今年1月7日,****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法治”精神,综合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了新的法治建设目标。
法治中国,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结合体;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之日,便是法治中国建成之时。
**同志于2012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2013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都反复强调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基本标准。科学立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建设
法治中国的基础。四者缺一不可。
比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新“十六字”方针有了三大发展。一是,立法从解决“有无”问题,转变为解决“科学”问题。30多年前,中国面临的是“无法可依”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的今天,其主要问题已是“立法是否科学”。二是,将“司法”列入“法治元素”,将“公正”明确为司法的价值目标。三是,提出和强调了“全民守法”的要求,没有全民守法的基础,法治是空中楼阁。
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是我们党对30多年来法治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体现,标志着中国的法治建设从基础打造到系统建构的演进。从重点突破向全面展开的战略推进,是实现“中国梦”“法治梦”的重要步骤。
科学立法——法治中国的前提
**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要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体现了对立法结果与立法过程的双重要求。
科学立法,首先要求继续立法。虽然中国于2010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立法任务已全部完成。有许多重点领域还需加强立法,个别领域尚有“立法真空”。当前,特别要重点加强在深化体制改革、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及网络监管等重点领域的立法。
科学立法,还要求所立之法必须符合“科学性”,追求“立法结果”的科学性,即所立之法必须符合正义性、规律性和可行性。同时,科学立法,要求我们追求“立法过程”的科学性。为了提高立法质量,我国立法法对立法程序作了严格规范,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立法的公众参与。为了科学立法,必须坚持民主立法,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和途径,广泛听取各种利益群体的意见,建立起事先和事后的立法评估机制。要学会“立法先行”
,只要有条件的,都要“先立法、再行为”,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可以预期,让各种社会主体在有序的轨道内各行其道,和谐相处。
严格执法——法治中国的关键
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这是针对当前执法不严导致法律形同虚设等情况,所提出的新要求。执法不严,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弱作为。地方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执法者的腐败,执法者的执法手段不足,执法者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是导致执法不严的重要原因。
针对中国的现状,重点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建立交叉执法制度。对于一些重要领域,如食品、药品、环境等问题严重的领域,可以实施异地交叉执法,由外地执法部门来本地执法,本地执法部门到外地执法,以防止地方保护主义。
第二,为执法者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要提高对执法者及其家属的有效保护,对于报复执法者及其家属的违法者要予以严惩,使其不敢想不敢为。
第三,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对于公民的权利,要做到尊重、保护、规范、限制并举。而有的地方还存在“两手软”:对于公民的权利尊重、保护不够,规范、限制也不够;或者“一收就死”、“一放就乱”。
第四,要树立政府的权威。法治政府必须是个严格执法的政府,是有效执法的政府。应该看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不力,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放任,都会导致社会成员安全感的丧失,导致对公民的合法权利乃至社会公众利益的侵害,同时执法者无视公民的合法权利违法执法、粗暴执法,与执法者自身人身安全保障不力,都不是法治状态。
公正司法——法治中国的防线
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线。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首次提出“确保”司法“依法独立公正”,体现了党中央的决心。
****多次强调,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实现司法公正,需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实现司法公正,应当让
司法成为真正的司法,让司法回归司法,既不能让司法机关变成立法机关以司法解释代替国家法律,更不能让司法机关成为行政机关。让司法机关真正地从事司法工作,实现和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
同时,要实现司法公正,需要建立起社会监督机制。要实现司法公正,还要建立司法权威,不让一份判决成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全民守法——法治中国的基础
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指出,“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
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公民的守法意识、守法程度有关。中国是在13亿人口中搞法治,任务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重。况且,中国人长期以来重礼轻法,法治意识相对薄弱,各种违法犯罪案件、各类不信法不守法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全民守法,要继续抓好法治宣传和教育,扎实推进“六五普法”活动。要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严格规范公民自身行为,引导公民学会在享受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时,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使每一个普通群众都真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更为关键的是,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要切实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唯有加快推动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进程,才能为构筑法治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范文二:新中国基本外交方针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新中国基本外交方针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游戏赚钱 http://www.youlez.com/
“一边倒”战略作为新中国基本外交方针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当时纷繁复杂、激烈对抗的国际形势下制定并实施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外交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制定实施符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和目标,因而是一个成功的战略。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摆脱过去屈辱外交传统的束缚,肃清帝国主义国家及其残余势力在华特权,实现民族独立,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最终选择了向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不予承认国民党时期旧有的外交关系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人员以及外交机构等。用**的话来说,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们和“一边倒”构建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框架。把旧中国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其中的“一边倒“是最核心的战略方针。
一“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边倒”的提出是与战后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关系密切相连的。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美苏两国为了保护各自的既得利益,利用这一协定控制和要挟对方。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美苏矛盾的加速,两国的战时同盟开始瓦解。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小城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
幕”演说。由此,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冷战全面展开。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声称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独裁政权”,另一边是“自由国家”,“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这年9月下旬,苏联在波兰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家形势的宣言》,采取了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措施,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已经形成两个阵营: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的帝国主义的反民主阵营;另一个则是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正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局面,以及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执行的扶蒋**、助蒋内战到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因此,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
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并且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饱受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帝国主义国家推行的霸权政策,严重威胁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中国人民英勇奋战就是为了打垮西方列强的势力,真正使中国获得独立解放。所以也根本不可能加入意识形态完全不相同的阵营,违背历史和民族感情。因此“一边倒”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二“一边倒”方针的孕育与提出
“一边倒”方针是中国革命运动在即将取得胜利阶段的产物,它是**面对当时被分裂成两大阵营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新中国将站在哪一边的问题时所提出来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一边倒”不仅是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而且也是对未来新中国外交格局的形象概括。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总结时说:我们与苏联应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倒向苏联的外交方针是在这次全会上确定的。会议报告认为,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
国主义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1]1435。应该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一个时期内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走向,同时也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公开这一决策。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1949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把“”一边倒”方针正式公诸于世”。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1]1472-1473。7月7日,全国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联合发表声明,积极拥护“一边倒”方针。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被作为基本原则确定下来。“一边倒”被明确确定为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
三、对“一边倒”方针带来的机遇与思考
“一边倒”方针的制定不仅是我国当时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有共同对付帝国主义侵略的考虑。**认为:“和苏联结盟使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2]290。中苏同盟关系的形成大大地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使新中国避免遭受像苏俄那样受十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为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条约的第一条明确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3]390-391。在中苏两国同盟关系的不断加强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美国
在军事上不可一世,在朝鲜战争期间和中国发生严重的军事对抗,却也不敢轻易入侵中国领土。条约的签订是当时国际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表明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和共同反对侵略的坚定立场。这无论对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还是对世界、特别是对远东的和平,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苏联在经济上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1950-1954年,中苏签订了援建建设项目156项。虽然其中一部分在1960年因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合同而没有兑现,但是已建成的项目使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苏联提供了相当数量的长期低息贷款,帮助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并且无偿转让了大量的技术资料。1950-1954年内,苏联贷款给中国总额为53.7亿元,年利为1%。用以偿付中国向苏联购置的器材与机器设备的费用。至1959年,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各国获得了4000多项技术资料,苏联还将其在东北从日本人手里获得的财产无偿转交给中国并将过去北京兵营的全部财产无偿地转交中国。这些都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边倒”外交政策带动了许多国家迅速与新中国建交。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有苏联、朝鲜、波兰、德意志、越南、丹麦、瑞典、瑞士、印尼等十七个国家与我们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同时还有南斯拉夫、巴基斯坦、英国、挪威、阿富汗、荷兰等九个国家也已经表示愿与我国建立邦交。这使新中国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生的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如今,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60多年里,从建国后三大外交方针到21世纪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拓展总体外交,在外交活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制定对外战略上,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根本准则。它不但应该
理解为维护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还应该认识到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进步以及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等等,也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应该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把谋取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国家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来追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其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适时调整自己的国际身份,是中国融入世界必须注意的问题。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这些综合国力属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国家的国际形象则不同,属于我们经常说的“软实力”范畴,它常常能够发挥出硬权力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不断调整国际身份的过程,在实行“一边倒”方针时期中国给自己确定的国际身份是“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最大盟友”。直到21世纪初才基本落实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中的大国”等具有较为现实的、可操作的定位上来,中国为寻求这个国际身份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国际身份的确立,不仅意味着外交原则和他国对该国最初外交原则立场的确立,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可程度。要使国家利益在国际环境下得以不断维护和加强,就要不断调整到大多数国家所认同的水平,与主流国际社会“打成一片”。最后,制定的外交战略要注重连续性,并在执行时注意策略的灵活性。在**时代的外交实践中,我们有时过分突出意识形态和政治界限,外交政策表现出太强的原则性,灵活性不够;主观意向多,科学预见少;被动应付多,主动参与少,结果因丧失外交机遇和外交失误而遭受严重损失[4]。从总体上看,在连续性和稳定性方面我们一直做得很好。近30年来,我们在外交实践中加强了原则性基础上的灵活性,更强调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在今后应该更加强化外交战略的连续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游戏赚钱 http://www.youlez.com/
范文三:新中国基本外交方针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摘 要:“一边倒”战略作为新中国基本外交方针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当时纷繁复杂、激烈对抗的国际形势下制定并实施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外交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制定实施符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和目标,因而是一个成功的战略。 关键词:一边倒;回顾思考;新中国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03-02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摆脱过去屈辱外交传统的束缚,肃清帝国主义国家及其残余势力在华特权,实现民族独立,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最终选择了向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不予承认国民党时期旧有的外交关系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人员以及外交机构等。用**的话来说,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们和“一边倒”构建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框架。把旧中国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其中的“一边倒“是最核心的战略方针。 一“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边倒”的提出是与战后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关系密切相连的。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美苏两国为了保护各自的既得利益,利用这一协定控制和要挟对方。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美苏矛盾的加速,两国的战时同盟开始瓦解。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小城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由此,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冷战全面展开。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声称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独裁政权”,另一边是“自由国家”,“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这年9月下旬,苏联在波兰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家形势的宣言》,采取了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措施,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已经形成两个阵营: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的帝国主义的反民主阵营;另一个则是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正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局面,以及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执行的扶蒋**、助蒋内战到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因此,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 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并且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饱受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帝国主义国家推行的霸权政策,严重威胁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中国人民英勇奋战就是为了打垮西方列强的势力,真正使中国获得独立解放。所以也根本不可能加入意识形态完全不相同的阵营,违背历史和民族感情。因此“一边倒”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二“一边倒”方针的孕育与提出 “一边倒”方针是中国革命运动在即将取得胜利阶段的产物,它是**面对当时被分裂成两大阵营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新中国将站在哪一边的问题时所提出来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一边倒”不仅是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指导方针,而且也是对未来新中国外交格局的形象概括。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总结时说:我们与苏联应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此点。倒向苏联的外交方针是在这次全会上确定的。会议报告认为,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1]1435。应该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一个时期内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走向,同时也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公开这一决策。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1949年6月30日,**在《论人民民主专政》文章中,把“”一边倒”方针正式公诸于世”。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1]1472-1473。7月7日,全国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联合发表声明,积极拥护“一边倒”方针。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比较完整的阐述。“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被作为基本原则确定下来。“一边倒”被明确确定为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 三、对“一边倒”方针带来的机遇与思考 “一边倒”方针的制定不仅是我国当时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有共同对付帝国主义侵略的考虑。**认为:“和苏联结盟使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2]290。中苏同盟关系的形成大大地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和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使新中国避免遭受像苏俄那样受十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它为此后两国在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这个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条约的第一条明确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3]390-391。在中苏两国同盟关系的不断加强和《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美国在军事上不可一世,在朝鲜战争期间和中国发生严重的军事对抗,却也不敢轻易入侵中国领土。条约的签订是当时国际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表明了中苏两国的团结和共同反对侵略的坚定立场。这无论对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还是对世界、特别是对远东的和平,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苏联在经济上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1950-1954年,中苏签订了援建建设项目156项。虽然其中一部分在1960年因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合同而没有兑现,但是已建成的项目使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苏联提供了相当数量的长期低息贷款,帮助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并且无偿转让了大量的技术资料。1950-1954年内,苏联贷款给中国总额为53.7亿元,年利为1%。用以偿付中国向苏联购置的器材与机器设备的费用。至1959年,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各国获得了4000多项技术资料,苏联还将其在东北从日本人手里获得的财产无偿转交给中国并将过去北京兵营的全部财产无偿地转交中国。这些都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边倒”外交政策带动了许多国家迅速与新中国建交。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有苏联、朝鲜、波兰、德意志、越南、丹麦、瑞典、瑞士、印尼等十七个国家与我们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同时还有南斯拉夫、巴基斯坦、英国、挪威、阿富汗、荷兰等九个国家也已经表示愿与我国建立邦交。这使新中国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生的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如今,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60多年里,从建国后三大外交方针到21世纪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拓展总体外交,在外交活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的同时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制定对外战略上,要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利益是外交工作的根本准则。它不但应该理解为维护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还应该认识到促进国家的繁荣、发展、进步以及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等等,也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应该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把谋取以经济利益为主的国家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来追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其次,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适时调整自己的国际身份,是中国融入世界必须注意的问题。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这些综合国力属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国家的国际形象则不同,属于我们经常说的“软实力”范畴,它常常能够发挥出硬权力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不断调整国际身份的过程,在实行“一边倒”方针时期中国给自己确定的国际身份是“社会主义大国”、“苏联的最大盟友”。直到21世纪初才基本落实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中的大国”等具有较为现实的、可操作的定位上来,中国为寻求这个国际身份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国际身份的确立,不仅意味着外交原则和他国对该国最初外交原则立场的确立,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国际社会对该国的认可程度。要使国家利益在国际环境下得以不断维护和加强,就要不断调整到大多数国家所认同的水平,与主流国际社会“打成一片”。最后,制定的外交战略要注重连续性,并在执行时注意策略的灵活性。在**时代的外交实践中,我们有时过分突出意识形态和政治界限,外交政策表现出太强的原则性,灵活性不够;主观意向多,科学预见少;被动应付多,主动参与少,结果因丧失外交机遇和外交失误而遭受严重损失[4]。从总体上看,在连续性和稳定性方面我们一直做得很好。近30年来,我们在外交实践中加强了原则性基础上的灵活性,更强调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维护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在今后应该更加强化外交战略的连续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建国以来**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956):第1卷[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4]张敏.中国外交50年历史回顾与21世界外交战略的选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责任编辑:范秀利)
范文四:新中国基本外交方针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中国基本外交方针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作者:尹紫薇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10期
摘 要:“一边倒”战略作为新中国基本外交方针是以**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当时纷繁复杂、激烈对抗的国际形势下制定并实施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外交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制定实施符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和目标,因而是一个成功的战略。
关键词:一边倒;回顾思考;新中国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103-02
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摆脱过去屈辱外交传统的束缚,肃清帝国主义国家及其残余势力在华特权,实现民族独立,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最终选择了向以苏联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不予承认国民党时期旧有的外交关系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人员以及外交机构等。用**的话来说,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们和“一边倒”构建起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框架。把旧中国屈辱外交改造成了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外交。其中的“一边倒“是最核心的战略方针。 一“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边倒”的提出是与战后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关系密切相连的。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晤,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美苏两国为了保护各自的既得利益,利用这一协定控制和要挟对方。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美苏矛盾的加速,两国的战时同盟开始瓦解。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小城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由此,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冷战全面展开。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声称世界已经分成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独裁政权”,另一边是“自由国家”,“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这年9月下旬,苏联在波兰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家形势的宣言》,采取了与美国针锋相对的措施,宣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已经形成两个阵营: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的帝国主义的反民主阵营;另一个则是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正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局面,以及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执行的扶蒋**、助蒋内战到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因此,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中国也不能置身事外。
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并且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饱受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帝国主义国家推行的霸权政策,严重威胁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中国人民英勇奋战就是为了
范文五:新时期党在农村的基本方针
解决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
其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
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
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