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八课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八课教学设计
第八课背影教材分析:这篇散文,作者用平实质朴的文字,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线索,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本文中心;学习本文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具体地抒写情景、真切地表达感情的文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突现的父子情深,体谅父母,学会感恩教学重难点:1、详略得当地刻画人物2、平实质朴的文字学情分析:老师准备:多媒体、录音机、朗读磁带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父爱的事迹,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教法与学法:教法:诵读法,比较法学法:自主学习、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导语: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是这样,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体会父爱情深出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1、给生字注音:狼藉差事簌蹒跚拭泪颓唐琐((((((((屑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颓唐:衰颓败落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父爱的材料以及朱自清写作本文的背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听录音朗读课文,回答以下
1 / 12
?精品文档?
问题:1、请将文中四次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并分析作用2、四次写背影的文字,详写的是什么?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3、文中有四处写到流泪,请从感情表达的角度作出简要的分析4、讨论父亲送我上车过程中所说的四句话的含义?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进去吧,里边没人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通过刚才的朗读,相信你对本文已有了大体的了解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文章详细刻画的父亲“买橘送别”这一段,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自读“买橘送别”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这段文字中,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绘父亲的背影,2、找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一系列动词,并体会其作用3、父亲为什么不让我去买橘子,4、文中说“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为什么“心里很轻松”呢,5、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尾有什么作用,齐读本段,进一步体会父亲的爱子情深教师点评总结:文章通过对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的刻画,生动的再现父亲的背影,体现父爱情深这是我们的写作中应该学习的四、质疑问难:五、拓展延伸1、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思想感情太低沉,不好和同学们探讨一下,应怎样认识,2、在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动难忘的事呢,请模仿文中的写法写一篇短文六、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七、布置作业:生活中,你的父亲
2 / 12
?精品文档?
是不是也做过类似的小事,你感动过吗,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是否觉得应该学会感恩呢,拿起笔,写写自己的感受吧八、板书设计:背影朱自清开头:直抒胸臆,落笔点题看父买橘:细致刻画,突出主题车站离别:离情别绪,加深印象结尾:寄托思念,首尾呼应爱子深情感念父爱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二、了解作者: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三、新课学习: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
3 / 12
?精品文档?
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B第四节的含义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
4 / 12
?精品文档?
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五、感悟联想: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
5 / 12
?精品文档?
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六、总结全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七、家作: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板书设计: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艰难的国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教后记: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心~李大钊1(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教学步骤:一、预习情况反馈1.正确书写词语逼狭崎岖阻抑丛山叠岭绝壁断崖亦复如此2.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介绍,互相交流,共同认识: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与陈独秀并称为“南陈北李”,李大
6 / 12
?精品文档?
钊逝世后陈毅写诗悼念他这篇小品散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当时,有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李大钊站在时代制高点上,预见到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于是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二、朗读课文先找位男生范读,以慷慨激昂的情绪感染大家,然后齐读共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三、为什么说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它是如何歌颂我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的,通过已学过的《黄河颂》和本文比较阅读,得出雄健的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所以李正西称之为:振奋民族精神的雄文四、思考文章行文思路的特点:层层深入地表达思想感情: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五、问题研究1(文中多次提及“趣味”,该如何理解,可联系高尔基《海燕》一文中“战斗的欢乐”一句来理解,种种趣味就指经历艰难险阻之后的幸福与快乐的感受2(关心比喻说理,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丰富让学生划出所有比喻,联系上下文分析含义与作用完成练习二六、联系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社会和个人谈一谈读本文后的感想七、作业仿写课文第三段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1、理解本文
7 / 12
?精品文档?
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教学时间:一课时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二、了解作者: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三、新课学习: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其经历亦复如是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奇绝壮绝的境界老于旅途的人以成其浊流滚滚魄势阻抑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
8 / 12
?精品文档?
----------了解写作背景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B第四节的含义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重点突破: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
9 / 12
?精品文档?
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五、感悟联想: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六、总结全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
10 / 12
?精品文档?
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七、家作: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板书设计: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艰难的国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教后记: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学生可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心~李大钊1(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教学步骤:一、预习情况反馈1.正确书写词语逼狭崎岖阻抑丛山叠岭绝壁断崖亦复如此2.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介绍,互相交流,共同认识: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与陈独秀并称为“南陈北李”,李大钊逝世后陈毅写诗悼念他这篇小品散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当时,有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李大钊站在时代制高点上,预见到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于是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二、朗读课文先找位男生范读,以慷慨激昂的情绪感染大家,然后齐读
11 / 12
?精品文档?
共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三、为什么说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它是如何歌颂我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的,通过已学过的《黄河颂》和本文比较阅读,得出雄健的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所以李正西称之为:振奋民族精神的雄文四、思考文章行文思路的特点:层层深入地表达思想感情: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五、问题研究1(文中多次提及“趣味”,该如何理解,可联系高尔基《海燕》一文中“战斗的欢乐”一句来理解,种种趣味就指经历艰难险阻之后的幸福与快乐的感受2(关心比喻说理,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丰富让学生划出所有比喻,联系上下文分析含义与作用完成练习二六、联系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社会和个人谈一谈读本文后的感想七、作业仿写课文第三段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
12 / 12
范文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台阶》
台 阶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想
对于《台阶》这堂课,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设计的意图:
1.知识和能力
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父亲追求自己的梦想的经历,用一件件平凡的生活琐事刻画出人物的灵
魂,从一个个细微的小节浮现出人物的内心情绪。在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平凡小事中透析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同时欣赏平淡中蕴涵着情感的语言表达风格。
2.过程和方法
文章的情感是含蓄的,这就为阅读者的解读留下了感悟的空间,老师在教学中要很重视学生在
阅读时的自我体验,这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体现。
文本只有还原到生活的情境中去才会再现本来的活生生的图景和情味。老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
联系实际生活去体会作品中生活的原汁原味,也是该课阅读文本的一个重要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饱含着对父亲的感情写下此文,这就为我们的情感历程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窗口:我们
可曾这样来端详我们自己的亲人,我们可曾深入到我们自己父亲的心里,他们曾在我们的心底里产生怎样的情愫,??也许这些都曾被我们忽视过,这一课的阅读历程老师让学生检索自己的情感,从而去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我们身边的亲人。
4.本节课设计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板块式教学处理,思路清晰而极有层次感;二是教师在教学对话中适时地介入,是参与更
是提升;三是助读资料的使用,省时高效拓展面宽。
教学目标
1.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
2.解读小说的主题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导读,激发兴趣
1.导语设计
生活中有许多的台阶,比如一些古迹名胜地区的台阶。(看图片)
2.简介作者
李森祥: (1956一 ):衢州人。作家。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小学老师》被
《小说月报》选载,获1991年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
朴形象。
二、复述课文
这篇课文的篇幅很长,我们在课前进行了课文缩写,同学们回顾一下,缩写有什么讲究呢?
教师指导:
缩写的原则:用最简洁的语言如实地反映原文的完整意思,不必照搬原文,可以用自己的话概
括,只要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去掉修饰。
三、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并理解人物
1.说说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思路:父亲用了大半辈子,把我们家的台阶变高了,可到那时父亲却老了。
父亲勤劳能干,花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座新屋,新房台阶变高了,可是父亲却老了。
2.《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身份的人?
思路:农民。
3.我们来读课文,说说农民父亲。请同学们放声朗读你印象最深的片段。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四、读课文,谈父亲
你怎样来评价父亲,可以用下面句式说:
我的 父亲啊。文章第 段这样写道??
可以参考探究的角度:
1.你能把父亲说的话再读一遍吗?父亲说这话时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抓住了人物细节描写中
的语言描写。看到了一个不服老的父亲。
2.父亲忙忙碌碌,真是勤劳的父亲。
3.造屋,造台阶,造高的台阶是父亲执着的追求。(这段话有不怕困难的一面,但更能体现父
亲怎样的性格?)
4.唔,父亲很壮,力气很大!父亲是一位农民啊,他具有农民所有的美德。再读读,我的怎
样的父亲,文章这样写道——
5.这段话里面除了父亲的厚道,还有我怎样的父亲呢?能不能再找一个词?可以是低眉顺眼。
6.你除了细节还能纵观整体来理解父亲这个形象,是挺好的思路。
7.学生读得不好,可跟教师念。
8.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见台阶的艰辛和努力。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好的句子可以全班一起念。
总结:同学们读《台阶》,读出了一位勤劳淳朴、老实厚道、要强的父亲。
五、问题探究
1.台阶造好了,父亲却老了,同学们觉得父亲造台阶值得吗?
思路:引用助读资料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
(1)生活中的我们往往会为一个个目标而奋不顾身。当愿望似乎已经实现了的时候,我们却
突然发觉自己一无所有。目标达成的一刻时常会变成是美好结束的一刻。 《台阶》中的父亲如此,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会遇到这样的无奈呢?
——特级教师王君《从〈台阶〉看人生的困境》
(2)父亲老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
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为他们的最终命运惋惜。 这位父亲虽然没有任何地位,但能辛勤劳动,脚踏实地,在不经意间散发出点点滴滴人性的光辉。我自以为若真实生命中有这样的父亲才是我的福气。
——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
2.朗读诗歌式缩写课文
我们对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父亲有崇敬、有赞美、有惋惜也有心疼啊。就让我们融合这么多的
情感再读课文。课文很长,我选取了丁卫军老师把本文缩写成的诗歌。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想对文中的父亲或自己的父亲说点什么呢?
六、拓展
同学们的纸言片语包含着诚挚,浸润着感恩,满怀着期待,就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念这段诗词,以此感念今天的父亲,勉励将来的自己。
(朗诵)
想想你的努力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你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啊
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
您只尝了三分
如果还有下辈子
央求你还做我的父亲
教学反思
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以“台阶”为线索的小说,主要记叙父亲为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精力,表达了父亲渴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受人尊重的美好愿望。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读来感人至深。
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对于这么长的课文,我首先让学生采用缩写的方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理解课文(缩写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常用的一种方法。)接下来让同学们从品位语言角度来谈谈眼中的父亲,我设计了这样的语句表达方式:“我的 父亲啊。文章这样写道 ”,注重了语文课朗读中品位语言的效果。
学生根据以上方式展开讨论,作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不难理解小说的内涵和父亲的性格特征。同时,对父亲艰辛的生活根源要稍加剖析。便于学生对父亲悲惨生活的人生经历有深刻的理解——那便是中国农村经济的滞后和贫困。
同时全文中有个文眼,也是打开本篇文章的一把“金钥匙”: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便是父亲耗尽毕生精力和心血建造有台阶的新屋的根源。只要引导学生抓住这句话,就抓住了理
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吃苦,热爱劳动,能干要强,谦恭自卑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感受字里行间寄予的凄楚,辛酸,同情的情感。
范文三: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第八课
八 《十三岁的际遇》
主备:杨文珍 审核:张新玲 时间:10月10日
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浓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 : 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板题示标。本节我们学习《十三岁的际遇》,本节的学习目标
有两个,相信大家一定能顺利达标。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请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准确流利、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有
错即停,其他同学纠正。
2.师出示易错的字,生齐读三遍。
撷( )取 摒( )弃 蓦( )然 稚( )气 ....
惆( )怅( ) 犀( )利 积攒( ) 穹( )窿 .....
白驹( )过隙( ) 迸( )溅 呜咽( ) 安恬( ) .....
3.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这篇文章是她
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二)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通读课文,同时认真思考下
列题,15分钟后,看谁能正确解答,现在开展自学竞赛。
⑴. 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⑵. 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
呢?
⑶ 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⑷.“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
什么?
⑸.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为课文划分段落并写出段意。
⑹.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师小结
五.当堂训练
L.文章按照 的顺序,抒发了对北大的 之情以及 的感情。
2.作者在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
3.作者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么?
4.自由诵读第11段,体会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一.(三)读课文,完成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同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10分钟后比一比谁能准确答题。
1.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是从哪些 方面去写北大的?
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3.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
师小结
二、当堂训练
1.阅读6—16段,请理清“我“对北大图书馆的感情线索。
(明确:近乎绝望——激动不安的探寻——沉静,愉悦,安详— 四个“开始”、三个“渴望”。)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方面来写自己的人生际遇?
(明确:北大的图书馆为“我”打开神奇的真理之窗,引领“我” 知识的殿堂;北大的人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感受到精神魅 力的感召。)
3.本文作者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上大学,16岁就写下了这样一篇情感饱满、思想丰富、文采动人的好文章。我们应该从她的成才故事中吸取一点什么呢?
范文四:部编语文七年级第八课前次和敬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古代常见谦辞和敬辞的整理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用于指称别人,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1. “令”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2.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3. “垂”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 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 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垂爱(都用于书信) :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
4. 赐教:给予指教;赐复:是请别人给自己回复, 包括口头的, 书面的等等赐复:
5.“高”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论:称别人的议论。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朋:是对友人的敬称;高邻:人们对邻居的敬称。
6. “贤”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贤侄:称侄子。
7. “奉”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送、奉赠: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伴。
8. 其他: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 劳驾: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接受自己的意见;赏脸: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贵姓:询问他人之姓;贵庚:问人年龄;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驾:称对方。
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用于指称自己
1.“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2. “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如舍间、舍下:称自己的家;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
3.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4. “愚”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5.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6. “敝”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7. “鄙”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8. 其他:寒舍:谦称自己的家;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范文五: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八课《人生寓言》备课
人生寓言
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上册 第8课
浙江省永康中学 徐丽霞 2010年04月
一、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章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本文围绕白兔在不同的情况下赏月的感受来展开故事,深刻剖析了人类常见的“得失之患”。但是问题的本质并不乎是否拥有,而是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在于能否拥有一颗平常心,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落难的王子》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当然面对厄运落到头,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厄运是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厄运可以使人坚强起来。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
(2)理解寓言的寓意,汲取思想精华;
(3)掌握寓言在较短的故事中寄寓深刻道理的写法;
(4)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细腻的语言。
(一)过程和方法目标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提高阅读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目标
结合自身实际,深刻体会文中的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
(1)结合自身实际,深刻体会文中的寓意,谈出自己的感受。
(2)体会准确细腻的精美的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着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信息的筛选与提取)
(2)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第1课时《白兔和月亮》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平时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叶公好龙,拔苗助长??
二、检测字词及寓言知识介绍( 拼音自测 寓言知识)
2、你认为什么是寓言?寓言故事有何特点?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的基本特点是教训和讽刺。用它来比喻社会上某些人。故事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明间传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故事。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广西深山老林中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员。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而闻名,但其大量的作品还是以哲理性思辩性为主,是一个很优秀的学者。
三、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这个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白兔:赏月→得月→赏月→还月
(2)细读课文,谈谈从哪些精彩的语言中你读出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白兔,它和月亮之间有何关系?
这是一只有慧心、可爱的、有自知之明、有悟性的小白兔。
你认为白兔的慧心体现在哪里?
“独”字,“独”字表现了白兔的与众不同;白兔赏月的能力;白兔最终要求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3)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白兔没有拥有月亮前是心旷神怡的,无忧无虑的,从文中的“或是??或是??”这个句式可以看出白兔的心理。
白兔拥有月亮后是忧心忡忡,患得患失,紧张不安。
四、重点研读
(1)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白兔的这种心情?用点评式阅读的方法进行品读。(可以品词、品句、品标点等)建议采用“点评式阅读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于平淡的文字中揣摩出不同寻常的味道。(可以品字、品词、品句、品标点等) 例如: “绷”形象地表现了她的紧张不安:“险象迭生”,有“无穷的得失之患”。
“牢牢”的,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表现了白兔的紧张不安。
“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了;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这个句式中间用了“分号”,生动形象的表达了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情。
(2)那我们的白兔是如何做的?你能想像一下诸神之王撤销白兔的决定时,白兔会怎样想?
(3)白兔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它拥有了月亮,这难道不是件好事吗?请同学们读最后一节,能读出文章的潜台词吗?
“和人类不同的是”句潜台词,带着讽刺的意味,言外之意是说,人拥有了巨大的财富才是快乐的,高兴的。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 要懂得选择并学会放弃,快乐生活。
写作背景:此文是作者看到现实活中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有些人遇事总是斤斤计较, 贪图利益, 生活在焦虑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宽广,真正享受生命的乐趣.对这两种人作者从审美的角度来加以透视。
五、拓展延伸
(1)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他心爱的东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人如果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就会生心病,或眼红或嫉妒,他的内心就很痛苦。
人得到了他心爱的东西之后,就会像文中的白兔一样患得患失,紧张不安,他的内心照样痛苦! 拥有财富并非是件好事。
人生的幸福与不幸都是由人的心境决定的。
面对人生的诱惑,要理智地对待!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欲望之洞的填补,舒本华曾经说过,当他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他就高兴不已;当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他就痛苦不已!所以,痛苦还是幸福,幸与不幸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由人的心态决定的!
(2)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能成为闲适、幸福的人?
泰然处之的人;
闲适的人;
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人;
??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的例子。
七、教学反思
在《白兔和月亮》的教学中,首先,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问题: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能成为闲适、幸福的人?学生畅所欲言,有同学提到面对成绩时应该有平和心态,有同学泰然处之的人;闲适的人对生活充满
爱心的人等;在这堂语文课中,这些颇有共鸣的困扰竟被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第2课时《落难的王子》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在困难面前坚强不屈的故事或者是名言警句,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故事:中国历史上“落难的王子”
重耳是晋国的“王子”,忽然有一天国内发生叛乱,重耳大祸临头,被迫出逃。流亡中的屈辱、困苦的体验,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和逸乐中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方面受到陶冶和磨炼。19年后,他终于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儿,成为春秋时代显赫一时的霸主。
中国历史上“落难的国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但他卧薪尝胆,最终成为霸主。《卧薪尝胆》
名言警句
(1)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
(2)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3)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4)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5)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
(6)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二、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这个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王子——奴隶——乞丐
(2)了解写作背景:此文是作者因亲身遭受一个厄运而作.作者的女儿刚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绝症,注定夭折.他们听到别人的叹息,说如果这样的厄运落到他们身上,他们可受不了.而作者回想以前看到别人遭受厄运时,也有同感.于是便虚构了这个寓言故事。
三、重点研读
(1)王子是怎样落难的?
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自己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逃出虎口时成了残废,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2)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王子落难前生性多愁善感,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拓展延伸
(1)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天哪,太可怕了……” 发挥你的想象力,想象你遭遇厄运后会怎样面对,请你补充完整。
(2) 厄运在生活中常常不期而至,但它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要战胜脆弱,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上讨论发言,写一段感想,说说自己对人生的认识。
(2)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象,构思一则250字左右的“人生寓言”。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落难的王子》过程中,本文通过一个原来怕承担责任的王子,经历一场厄运变得勇敢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生容易理解。所以,我这堂课的教学设想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新课标要求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为了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这种模式,我设计了“整体感知——问题探究——拓展延伸”的环节,以便学生在课堂上以各种方式充分活动,自主的学习,在实践中学会表达真情实感。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我设计“课外延伸”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和故事,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八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