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中国新工业化
中国新工业化浅论
摘要:针对中国工业化面临的困扰,剖析我国工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21世纪的中国要建设和实现新工业化战略,论证中国只有走新工业化道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新工业化 发展条件对策
abstract: the troubles facing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proposed to build 21st century and new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demonstrated china only go to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keywords: new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countermeasures
[f041.3]
进入21世纪我国工业化既面临重重困扰,又出现新的机遇与挑战形势下的现实诉求。首先是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低技术、低服务的粗放型工业化在我国资源、能源、人口、环境、资本等条件的制约下已经走入困境;其次是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传统的计划型工业化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再次,知识与信息革命的大潮席卷全球,推动科学技术的高端化、工业化的高级化,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新一轮工业化的基本动能。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更深地卷入全球市场化中去,走新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一、中国工业化
范文二:区域工业化新模式——“飞地工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区域工业化新模式——“飞地工业”
作者:闫可铭
来源:《地理教育》2012年第10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飞地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先后在国内一些地方悄然兴起,以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多方面的客观必然性和经济合理性,较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不失为区域发展新型工业化可供选择的现实模式和有效路径。
1.“飞地工业”概念解读
“飞地”是一种人文地理概念,意指在某个国家境内有一块主权属于它国的领土。所谓“飞地工业”发展模式,是指借用“飞地”这一形象概念,在当前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开放化的进程中,将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甲地的某块土地划为乙地的“飞地”,把乙地新引项目放入“飞地”,通过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两地互利共赢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也指工业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充分发挥工业区域比较优势,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工业产业和输出工业项目,而由欠发达地区提供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用地,利税两地共享,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
2.“飞地工业”的三种类型
(1)区域内有项目无地的“借巢下蛋型”。如同一区域内,尤其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城区,有的地方虽然有可以引入的工业项目,但是由于土地占有的不平衡性或者城市规划定位的限制,没有土地空间放置工业项目,要继续引入这些工业项目,只能由其它有土地且规划允许发展工业的城区或者工业园区提供放置这些项目的“飞地”,或称之为工业园内的“二级园区”即“园中园”。随着城市规划的科学理性化、区域发展的协调有序化、经济建设与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化问题日益突出,这种“借巢下蛋型”工业发展战略将会愈加重要。
(2)区域内工业园区的“扩巢引凤型”。一方面,现有工业园区原先圈定的发展范围接近饱和;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项目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工业园区的吸纳和集聚功能初步实现。为此,有些工业园区开始在区域可调控的范围内,积极向外扩张,建设项目“飞地”,开辟新的空间,打造新的载体,扩大招商“引凤”的平台,客观上形成了“园外园”,成为又一种“飞地工业”类型。
(3)区域间承接产业转移的“筑巢引凤型”。对于产业移出方而言,则可以称之为跨区域“借巢下蛋型”。产业移出方将相对于本地区来讲已经过时落后的工业产业向外移出,而我国许多相对落后地区则客观上仍然需要引入这些产业来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这一“出”一“入”的紧密衔接,则实现了产业的空间转移。此时,入地成为出地的“飞地”,这种发展模式即构成了第三种“飞地工业”类型。
范文三: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工业模式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工业模式对我国工业化 的影响
作者:王东 谢伟
来源:《历史教学 ·高校版》 2015年第 08期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 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使中国迅速走出战争破坏的阴霾,并建立了独立的和门类齐全的 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苏联工业模式也带来了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 发展滞后等问题。从历史角度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对奠 定中国工业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苏联是一个抹不去的名字。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实行 了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并与苏联结成同盟。在苏联的援助下,中国在极短时间内就建立起比较 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苏联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早践行者,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 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为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工业为先,开始全面学习苏联,建立 起苏联模式的工业体制,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并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经过比较,中国最终选择了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 路。
1.国内因素: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起点低
首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低,生产能力不足。其中重工业尤其孱弱,钢铁、煤、电三 个工业部门的生产总值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 20%;轻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比重极大,棉纺织 业的生产总值就占了五分之一还多,而且经营分散,机械缺乏,原材料如原棉、羊毛、木浆、 橡胶、赤磷、氯酸钾等都需要进口。①
其次,战争破坏使工业产值低下。 1949年是中国工业生产最低落的一年,如以历史最高 年产量为 100,则 1949年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大约如下:生铁降为 10.9,钢锭降至
15.8,钢材降至 17.8,煤降至 44.5,电力降至 72.3,水泥降至 30.9,纯碱降至 62.9,棉纱降至 72.4,棉布降至 72.6,汽车胎降至 35.9,纸降至 77.6,糖降至 39.6。②
最后,中国工业生产由于战乱以及全国事实上的割据状态很难形成系统。如钢铁工业的矿 砂、生铁、炼钢、轧钢之间不能实现生产的有效衔接。
另外,地区分布脱节,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完成生产环节。如大渡口的轧钢需靠鞍钢的 钢锭,而轧好的钢材又要运到上海去再生产,长途运输致成本奇高。在工业生产中,能生产机 器设备的工业不足三分之一,机器制造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以重工业基地东北为例, 1944
范文四:中国必须建设新工业化社会
中国必须建设新工业化社会 都与传统工业化技术不同,所以不仅对中国是新骑,对世芥也是新的. 关娃调:中国;建设:新工业{已社会
4
由进凡新世纪求.终济增长冉观高铷过不同是.这次经济增长高谰带何叫驻 的蠢I领先增K特,南J:承I.,.J辨l.,I刚.它足主依靠农产为原料. 而是置依靠能源和矿产c为原料.婕I川I羟济增长时石illI,煤炭f力刑钍以硬各种
柯包金属的需求宠然增0川r.返从下裘一+1匝3年与上纪q】年f以来主要能源材
科的需求I荤睫fL'I可"现H{水
表1中国主要能辑与原材{斗对GDP的需求弹一陛系数
能源.{费GDP石油电力锕锉铜
息萎I标蝶l
1996,2001蓬长童%8104760658013122
2002,2004增长率%911341O9142173185142 1996,2O01年弹性系教05Bl0800g914O151 2002,2004芏弹性系数I4712O156190203156 哥*盘璋《甲国境计年鉴j巾国_}『色呜工业年堡)
返卜坚化并足反映越越蛰,而址压映昔}乇崩趋势,中?脯民淌赞站蜘娥引发 ri"JI{1k结掏《(1;向重I,听段的变动.是rfi周经济i!l=几到巾,后纠阶段的反眭.这jT
业化ir旧家所止过li止轨迹屉一致的仃几说中I}jO:和消必的煤炭.电,』,钢铁, 11i_j和水泥等已经太多广.从产晶毓看,吐上还从采没有?个同家消龀过2亿呲以 l的州3[10吨f的锎,0万吨『的锕.10亿吨【IL的煤.亿以I的水淹.但是 201)4年.qi卸消耗J亿吨锕设.3玎?屯悄.605屯.5?煤炭御,7亿吨水 FORWARDPOSIT[OECONt2MICSh&Mar,20()r~
中
CHINA
国脉搏
PULSE
泥,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级记录, 那么,中国对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的消 费还会继续增长吗?
如果用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人均 资源消耗情况看,回答就是肯定的. 以能源消费来说,在发达国家中美国 是最浪费的国家,2000年人均能源消 耗为l1.1吨标准煤,日本是最节约的 国家,同年的人均能耗为5.3吨标准 煤,如果中国在2030年基本上完成工 业化,届时总人口是l5亿,按日本的 标准,总能耗就得达到80亿吨标准煤, 即未来25年中国总能耗还需要比目前 的20亿吨再增加3倍.
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的时候, 人均钢铁消费为700公斤到1吨.而 当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20吨的时候, 钢铁的产量才开始下降.中国目前人 均年钢铁消费量为200公斤多一点, 人均钢铁蓄积量为1.5吨,总量约20 亿吨,如果到2030年也达到人均20 吨,总量就需要增加280亿吨.分配 到未来25年,每年的平均产量就是
l0亿吨,如果2006年的钢铁总产能
达到5亿吨,到2030年的总产能就得 在l5亿吨左右,年产能和总消费量也 是比目前还要增加3倍.
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的时候,
年人均铜消费约为l0公斤,大约到人 均铜蓄积量1吨的时候,年产量开始 下降,按这个标准计算,到2030年中
国铜蓄积量需要达到l5亿吨,即至少 比目前要增加l4亿吨.铝的情况与铜 类似,但年人均消费量与蓄积量是铜 的一倍.如此看,铜和铝的年产量与
消费量都将比目前再增加l5倍左右. 如此看,到2030年铜的年消费量要从 目前的近4OO万吨增加到1500万吨, 铝年消费量要从目前的6OO多万吨增 加到3000万吨.
都按照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时的
主要能源与金属消费量计算,如表2: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发
展中所需要的资源当然可以考虑国内 表2到2030年中国主要能源与金属产品消费量 能源石油电力钢铁铜铝
(亿吨标煤)(亿吨)(万亿度)(万吨吨)(万吨)(万吨) 2OO419.73.22.22.88360605
2030803012.4151500 增加量60271O.21211402395 未来26年累计130043219O232242OO46870
消费量
注:能源和电力消费量按日本2002年人均水平计算.金属按世界一般标准计算.
表3中国与世界能源和主要矿产可采储量 石油煤炭铁矿铜铝
(亿吨)(亿吨)(亿(万吨J(亿吨)
中国15O1400402900O.6 世界138698007004700055 资料来源: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调查资料;中矿联地勘网(我国主要矿产开采利用
状况>o
外两个资源,两个市场,近年来中国 已经将世界每年新增石油产量的30%, 新增铁矿和氧化铝产量的70%,新增 铜产量的90%进口到国内,如果按照 表2所列的主要能源与矿产消耗数字, 在未来26年中国与世界资源能否持续 支撑中国的需要量呢?请看表3: 把表2和表3合并起来看,中国
的石油可采储量只有150亿吨,而未 来26年的消费量累计将达432亿吨, 即需要进口近280亿吨,占世界全部 储量的20%.中国从长远看,国内
石油产能只能保持在平均2亿吨,如 此每年平均要进口近l0亿吨,而到 2030年的进口量则接近20亿吨,这 是根本没有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每 年的全部石油贸易量也只有22亿吨, 根据国际有关机构预测,按目前的世 界石油产量,世界石油储量还可供40 年开采,而若中国的进口增加到近20 亿吨,世界石油产量就得增加到年产
60亿吨,26年累计,世界石油总产出 量为1300万吨,已经基本相当于目前 世界的石油总储量.或者说,中国即 使按照世界发达国家比较节约的标准 来消费原油,中国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也会使世界石油资源提前l4年耗尽. 如果依靠中国与世界的石油资源 不可能支撑中国完成工业化,中国就 得依靠煤炭.如果中国自产原油保 持在年2亿吨,进口在5亿吨.则到 2030年这26年石油消费占能源总消 费的平均比重就是20%,如果其他能 源方式占10%左右,煤炭消费比重就 得长期保持在70%,到2030年就得上 升到77.5%,26年累计煤炭消费就是 1370万吨,即已经大体相当于目前中 国的全部煤炭可采储量,并且到2030 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将超过每年90亿 吨.根据国内有关机构的研究,中国 煤炭的远景储量高达l万亿吨,经探 明后还可采出5千亿吨,然而按2030 年以后年均90亿吨的煤炭消费量计 算,中国的煤炭储量也就够再支撑55 年.
煤炭作为能源方式的最大问题还 不是资源问题,而是环境问题.目 前二氧化硫排放的90%,二氧化碳 排放量的80%,烟尘排放量的70% 以及氮氧化合物的65%是由于燃煤
原因.国家"十五"计划原打算在 2001—2005年间,将中国的二氧化 P0sI'n0NN'f,霸
硫排放量减少10%,却由于煤炭燃 烧比计划增加了6亿吨,使排放量增 加了15%.有关方面研究认为,中 国的二氧化硫环境容量最高为年排放 1600万吨,但是到2005年可能将超 过2700万吨,即已超过中国环境容量 的70%.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中 国酸雨区不断扩大和居民呼吸系统疾 病的增加,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0%的 城市年降水PH值小于5.6,2004年全 国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已经超过 了40万人.如果在未来25年中国的 煤炭消费再增加3倍多,对环境的破 坏将是毁灭性的,中国将成为不适宜 人类居住的国家.如此,搞工业化建 设也没有任何意义.
从表2和表3看,中国到2030年 钢铁消费累计需要增加232亿吨,自 身只能满足40亿吨,其他190多亿吨 都需要进口,进口量相当于国际铁矿 储量的27%.国际铁矿石的平均品位 为50%,则进口总量为380亿吨,平 均每年近l5亿吨,到2030年则高达 30亿吨.目前国际铁矿石的年贸易总 量为5.5亿吨,由于中国的需求,要
增加5倍.铜消费量到2030年要累计 增加2.42亿吨,其中国内自产铜矿石 只能满足需要量的12%,如果靠进口, 到2030年的累计进口量则相当于世界 铜矿资源储量的51.5%.只有铝的情 况好一些,到2030年累计需要量为 4.7亿吨,扣除国内生产,需要进口量 约等于国际铝资源储量的7.5%. 从以上对中国主要能源和金属矿 产资源的分析可以看出,石油靠国际, 国内资源都不能满足需求,靠煤炭则 受环境限制.铁矿,铜矿,铝矿靠国 内都不行,都需要进口,而国际资源 量还都高出中国的需求.但还是有3 个问题需要研究.
第一,世界上并不是中国一个国 家在搞工业化,也不是只有中国一个 国家的工业化处在加速状态.东亚, 南亚和南美的许多国家工业化都在加 速,也在大量吸纳国际资源,世界资 源可能只满足中国一家的需要吗?到 2030年世界人口可能将达80亿,中 国的l5亿人口只占18.8%,如果中国 以不到世界1/5的人口,长期消耗世 界1/4,50%以上的资源,这是否可 能呢?
第二.就算是世界资源可以给中 国使用,我们是否能运得回呢?如果 按表2和表3所列情况,到2030年中
国要进口5亿吨石油,l5亿吨铁矿石, 5亿吨铜矿石(按所需进口铜金属的 一
半为矿石计算)和5千万吨氧化铝. 再加其他矿产品进口,粮食等农产品 进口,木材,木浆等其他初级产品进 口,中国每年进口资源类产品将高达 30亿吨,大约是目前中国远洋运输量 的8倍,需要l0万吨的货轮共25000 艘或20万吨级的货轮12500艘来运输. 从世界资源颁布情况看,中国所需要 的能源和矿产品将主要来自于澳洲西 部,非洲和中东地区,因此这些产品 的运输均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如果 有60%的中国货轮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每天通过该海峡的中国20万吨级货轮 就高达1000多艘,目前该海峡的日均 通过量已达230艘,其中60O'/O已经是 中国船只,如果再增加到1,2千多 艘,肯定会严重堵航.
第三,世界主要能源与矿产资源 的地理公布极不平均,石油,煤炭, 铁矿,铜矿和铝矿资源前5个国家拥 有量的集中都在60,70%,即使运输 问题能够解决,如果由于政治和军事 方面的原因,拥有资源的国家对我国 进行封锁,或者是其他国际敌对势力 封锁我国的航道,也会使中国的资源 输入断流.
国内资源不足,国际资源又靠不 上,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
地质部门的人士说,在中国找矿 的潜力还很大,因为中国5万分之一 的地质矿产精查还只进行了20%,广 大的国土面积下特别是中,西部地区 lFo】|t.P()sm.N玳EI.Ii.MIcsFeb?&M甑20o6
的地质勘探工作还进行得很不够,此 外,国际上探矿普遍深入到千米以下, 我国还只停留在300以上的地质层面, 因此加大探矿力度,可能会解决中国 的能源与矿产资源不足矛盾.应当承 认,加大对勘探工作的投入与力度, 的确会增加,甚至可能会大幅度增加 我国某些资源的保有总量,但到底能 再勘探出多少资源,这些增加的资源 面对中国未来如此巨大的需求是否可 能满足,恐怕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未知 数.况且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主要是 崇山峻岭,不仅勘探工作困难,就是 探明了资源所在,运输也是大问题, 因此资源的生产成本特别高,甚至高 到没有经济开采价值.而且我们也不 能用走一步,看一步的办法来设计中 国的长期发展战略,把中国的工业化 建设建在许多未知数上.
那么靠建设节约型社会,靠发展 "循环经济"是否可以解决中国的资源 矛盾呢?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循环经
济的建立,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发达国家的主要原材料年生产量之所 以在到达一定人均收入水平的时候才 会下降,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依托这种(, 原材料的消费品,其普及率到达了饱 和点,而在达到饱和点后这种消费品 的生产主要是满足更新要求.由于更 新是"以新顶旧",旧的产品虽然没有 了使用价值,但构成这个产品的材料 还有回收利用价值,就为资源的循环 使用提供了基础.象住宅和汽车消费 都是如此,建筑物每平方米的钢材使 用量一般在30公斤以上,每台汽车使 用的钢材一般在1吨左右,而在报废 的建筑物和汽车中的钢材回收率一般 都可以达80%.但是居民对物质产品 需求的饱和,一般是出现在一个国家 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的的时候,而 中国目前才刚刚超过1000美元.如果 不考虑汇率变化,中国要再过20年人 均GDP才能超过3000美元,因此在 未来20多年中国肯定还是处在要大量
中
CHINA
国脉搏
PULSE
吸纳各种资源的阶段.
中国的发展物质产品生产中也的 确存在着普遍的粗放与浪费,通过体 制与增长方式的转换使中国的生产更 加朝向集约型方向,会使生产中所需 要的资源量大为减少,但即便是采用 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中国达到完成 工业化阶段所需要的资源量,仍是国 内和国际资源所无法负担的.首先, 我们在上面所计算的中国到2030年资 源需要量,不是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的 消耗水平计算的,而是根据发达国家 普遍已经达到的消耗水平计算的,这 其中已经隐含了转向集约型轨道的结 果;其次,我们目前虽然生产消耗水 平高于发达国家,但也不是高的离谱. 例如,中国目前煤电的消耗水平为每 度电380克煤,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为 318克,其中使用世界最先进的"超 超临界机组"的煤消耗为265克,也 即是说,即使中国普遍采用了世界最 先进的"超超临界机组"发电,发电 煤炭消耗顶多只能减少30%,但是按 表2中数字,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消 耗是要增加4倍,相比于百分之十几 到几十的节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现代工业化社会,是发达工业国 家依靠工业革命以来所发明创造的科 学与技术构建的,美,日,欧等发达 国家共7亿人口,已经占有并消费了
目前地球年产出资源总量的80%,如 果中国也加入现代工业化国家行列, 将会使世界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增加两 倍,但是从以上对中国与世界资源的 分析情况看,世界资源的年产出总量 是很难也增加两倍的,即使有些资源 的产出量能够增加,也持续不了多少 年,此外还有环境的承载能力问题, 还有中国以往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要 进行工业化,也需要巨大资源的问题, 因此,如果中国继续沿着传统的工业 化道路走下去,肯定是路子越走越窄, 越走越走不通.
所以,有人提出中国不能走传统 的重化工业化道路,认为中国可以通 过发展服务业和依靠海外市场提高国 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但是马上有人 站出来反对这个观点,认为服务业的 发展只能是在中国居民对物质产品的 需求基本满足了之后的事情,在现阶 段还是要以发展物质生产为主,否则 就是要中国人放弃对美好物质生活目 标的追求,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巨大, 也根本不可能向一些小经济体那样, 依靠海外市场满足国内消费,因为在 世界资源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中国不 论依靠国内还是海外市场供应资源, 结果还是不足.
反对中国走重化工业道路的人是
从中国工业化的起点出发看问题,由 于中国工业化的起点,即国土资源状 况是不可改变的,所以重化工业的道 路就走不下去,这个观点应该说是正 确的.主张中国必须走重化工业道路 的人是从中国工业化的终点看问题, 因为追求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广 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中国要 完成工业化这个远景,党和政府领导 中国人民建设国家也就没有了目标, 表4主要产品能耗的国际对比
发电(克,度)炼钢(公斤标舶吨)合成氨(公斤标舶吨)水泥(公斤标煤,吨)
2003缶2003缶2000缶2003缶 中国380中国726中国1200中国181 日本318日本646美国970日本128.4 中国高出19.5%中国高出12.4%中国高出23.7%中国高出41.O%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动力与凝聚力,所以这个观点也是正 确的.
起点也正确,目标也正确,但是
起点却在否定目标,目标也在否定起 点.这种起点与目标间相互矛盾与冲 突,看起来似乎很怪诞,但却鲜明地 描绘出了中国在朝向完成工业化目标 这个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困境.如此, 中国应该如何选择呢?
如果起点不能变,目标也不能变, 那么能够改变的只有过程.
现代工业社会是建立在以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以钢铁和 有色金属为原材料的基础上的,并在 传统的工业化能源与原材料的基础上, 发展出来现代的加工技术.中国的工 业化如果重复那些工业化先行国家历 史的轨迹,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也 以传统的能源与原材料为基础构建工 业化社会,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世界 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陷入资源与环 境的困境,终将导致中国工业化进程 的停滞.所以,中国必须以新能源和 原材料为基础,发展新的加工技术, 以彻底摆脱传统能源与原材料的束缚, 这就是本文标题所说的:"中国必须建 设新工业化社会"的内容.
党的"十六大"和国家"十五"
计划都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其中的"新"字,我理解是对 比过去中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资本和 资源的投入,主要靠量的扩张实现经 济增长而言,强调今后要更多地靠技 术投入,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产品附 加值的提升,但就其所指的技术投入 而言,还是现代工业化国家所普遍采 用的技术,因此对中国来说是"新", 对发达国家来说却并不新.而若中国 要建设"新工业化社会",由于所使用 的能源,原材料和加工技术必须都与
传统工业化技术不同,所以不仅对中 国是新的,对世界也是新的.
新能源,新原材料应具备更清洁, 更环保,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 FORWARDP0SmaNIN
点,而能源与原材料不同,加工技术 也必然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出现许多 与传统工业化社会不同的新产品,新 消费方式与商品流通方式,总之整个 社会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是一个全新 的社会.
具体到未来中国的"新工业化社 会"将采用什么样的新能源,新原材 料,以及与此相应的加工技术,我不 是科学家,也说不出来,这是中国科 学家与企业家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 是,发展这些新技术的历史重担只能 由中国人来挑,而不能指望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虽然也在开发不少新技术, 但一是因为他们的工业化任务已经完 成,没有面临中国这么巨大的发展挑 战,开发新技术的动力自然不足;二 是发达国家正在把他们的传统制造业 向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自身 则走上了"虚拟资本主义"的道路, 资本牟利的重心已经转向了金融市场, 并以金融商品与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 品相交换,满足自身的物质产品需
求.资本对利润的追求曾经是推动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科技的强大动力,而 如今这个动力转向了非物质产品的资 本市场,顶多在推动衍生金属产品交 易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的电子盘交 易技术的发展,在物质产品生产中进 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就大大衰减了.目 前美国共同基金的平均持股天数只有 8_3个月,所谓国际"热钱"的平均持 股天数更短到只有两周,而开发一项 基础技术则需要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 的时间,没有长期资本投入,科学技 术又怎么能发展?近年来美国的新增 GDP中房地产价值已经占了一半,但 即便是建设5A级的智能化写字楼,科 技含量顶多也只有15%,而一般重工 业项目的科技含量都要超过50%,所 以美国的许多科学家都在哀叹,由于 资本都涌人了金融市场,美国的科技 创新正在日益衰落.
所以,中国要建设"新工业化社 会"所需要的技术只能靠自己,因此 党中央关于"十一五"的建议提出, 要增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 十分及时和特别重要的.但还是应进 一
步明确,所谓"自主创新",并不是 因为所要的技术发达国家不给,而是 从未来长期看,发达国家也没有,也
给不了.因此所谓发展中国的"原始 创造能力",就不应是只单纯接续发达 国家的技术路线,仅仅把发达国家目 前不给我们的技术拿到国内来开发, 而是要走一条发达国家也没有走过的 技术道路,更不应是仅仅瞄准进口替 代,把关键技术做到国产化就满足了. 由于建立在煤,石油和钢铁基础 上的传统工业化社会,只能满足当代 7亿工业化国家人口的现代化生活, 而世界上还有50亿人口没有进入到工 业化国家行列,因此中国要建设的"新 工业化社会",不仅是在解决自己迈向 未来的难题,也是给世界绝大多数人 口的美好未来在开拓新道路.中华民 族在农业社会时代曾经创造出璀璨的 科技与文明,曾在长达1500多年的时 间里,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的科技发 展,在当代也一定能凭着中华民族的 勤劳与智慧,为世界人民探索出一条 工业化的新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 8lFaR.Pc嘲11.NlNB..N.MlcsF曲?&MaL2.o6
出新贡献.
发展能源与原材料技术,以及相 关的加工技术要靠市场和企业,但是 更要靠国家,因为从目前国内,国际 资源情况看,支撑中国的工业化需求 还可以持续比较长时间,传统能源与 原材料在价格和供应方面还有很大的
市场优势,企业在没有在价格和供应 方面占优势的新技术供应条件下,当 然不会立即放弃原有的生产能力与市 场,因此在转变中国工业化技术路线, 朝向"新工业化社会"前进方面,打 头的只能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对基础 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国家在财力投 入方面作好长期的和巨大的投入计划, 并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 业的科技研发机构进行联合攻关.以 期在未来10年内取得重大突破. 由于开拓新技术路线不可能一蹴 而就,可能需要10多年甚至更长时 间,中国迈向"新工业化社会"将是 一
件长期的事情,而世界资源也能支 撑得住中国在未来10多年内的工业化 需求,所以中国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 还会走上很长的时间.在10多年后即 便新技术开始投放市场,与传统工业 技术也有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会有 一
个新旧技术并行的"双轨制"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中国最需要处理好 的事情,是中国的传统工业化与环境 的关系问题,以及在吸纳世界资源过 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源需求矛盾. 但是只要中国从现在就起步开始进行 从传统工业化社会向"新工业化社会"
的转变,当世界资源无法继续支撑中 国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中国也将有能 力依靠新工业化技术继续迈动工业化 的步伐,就不会被走传统工业化道路 所必然面临的资源约束所打断了.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学会) 责任编辑:晓云
范文五:中国进入工业化新阶段?
中国是超越了重化工业发展的阶段,还是有了新的工业化发展方式?数据显示,尽管目前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持续加大,但是单位GDP能耗连续3年下降,同时就业形势也在日趋好转。
中国是否进入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可能将掀起新一轮的争论。
来自多方的数据显示,尽管目前中国重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其中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持续加大,但是整个经济的能耗没有大幅上升,单位GDP能耗甚至连续3年下降,同时就业形势也在日趋好转。
因此,中国是超越了重化工业发展的阶段,还是有了新的工业化发展方式,亟待各方的权威研究给出结论。
对于重化工业化是否是中国经济的必经之路,学界一直意见不一。
按照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的研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后期阶段,工业产值的比重将继续上升,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一些分析人士由此认为,中国经济绕不开重化工业发展阶段。
但是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则认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无法得出中国经济必须经过‘重化工业化’阶段这一结论”。因为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后期,增长得最快的并不是工业,更不是资本品工业或重工业,而是服务业。
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国
家发改委5月2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工业发展加快,重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保持高于轻工业的发展,并表现出日趋加快的特征。
从规模以上企业来看,2005年全年到今年前四个月,重工业占到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达到68.9%。据相关研究,该数字在1998年仅仅为60.22%,2002年、2003、2004年则分别为60.9%、64.3%、67.58%。
按目前趋势分析,上述比例未来还会增加。4月份,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7.7%,加快1.2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增速同比减缓0.7个百分点。
1~4月,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637亿元和16974亿元,分别增长15%和17.5%,其中重工业增加值为轻工业的2.22倍以上。
中国目前的重化工业发展速度加快,按照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王元京的观点,是“如目前的投资过快增长一样,与头几年的情况不同,具有很大的结构合理性”,因为各种投资“结构在优化”。国家发改委最近的部分调研反映,目前的投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健康的”。
国家发改委指出,4月以来,随着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加快铝、煤炭等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浙江、辽宁、山东、河南等省区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具体落实措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
王元京认为,随着未来下游行业的装备制造业以及铁路等行业发展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还会增加。目前不应该争论中国经济是否重化工业化,而是如何提高产业集群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产品分量,实施信息化改造。
不过,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是重工业占GDP的比重增加引起,还是服务业发展迅猛引起,尚需研究。2005年全年重工业占到GDP比例是25%,今年一季度升为28.5%。
中国进入工业化新阶段?
按照传统理论,在中国的重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时,能耗会大幅上升,就业形势也会恶化,环境压力加重。不过,目前的状况恰恰相反。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3年~2004年,重工业化消耗能源明显增加,远远超出经济增长速度。
不过,这种情况很快扭转,到2005年时,能源消费总量增幅为9.46%,低于9.9%的经济增速。按照单位GDP消耗能源总量看,万元GDP消耗的标准煤,从2003年到2005年分别为1.288、1.271、1.220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今年3月,在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一年以来的最大值时,发电量等增幅在下降。3月的发电量增幅为11.1%,低于去年同期2.3个百分点。这可能意味着在今年一季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时,能耗总量也在降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所专家周维富指出,能耗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和管理改善。由于国家发改委提高了钢铁等行业的技术门槛,单位产品能耗大幅降低。
周维富认为,重化工业行业本身不会使得就业形势好转,不过该产业的配套链条很长,加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整个经济就业总量增加。
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劳动就业处处长张志斌说,目前的就业形势是1998年以来比较好的,主要是经济发展很快,从长期看必然带动就业形势向好。劳动力转移,以及结构调整也有利于经济较快增长,增加就业岗位。
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的调研报告认为,目前的调查失业率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参与度在增加。
不过,中国经济的重化工业进程表现明显,但是没有出现理论上所说的一些负面问题,是否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良性的新型工业化阶段,尚不得而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分析人士表示,相关研究正在加紧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