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阿q正传主要内容 阿Q正传教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阿Q正传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2、3点
【教学难点】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检查预习:课前读《阿q正传》及单元补充材料〈鲁
1
迅的生平和创作〉(王富仁) 二关于鲁迅及其创作(视学生的预习情况
1)少年时家道衰落;
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小说和大量杂文。
(2)鲁迅的创作
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诗——《野草》
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三 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2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第二课时
一、分析小说中的有关情节,回答问题
1、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
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2、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未庄人几乎不怎么进城,在革命的风波波及未庄时人们探头探脑地调查,把自由党说成“柿油党”,把证章说成“顶子”以及关于辫子的盘法等细节,都反映出未庄的落后、封闭的特点。
3、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阿q有什么样的表现?依据原文回答。
总结:
阿q头上长了癞疮症,别人奚落时,他觉得自己头上仿佛“是
3
一种高尚的光荣”,别人还不配。 阿q被人揪住辫子打了,他总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打他时要他说“我是畜生”,他就说自己是连畜生都不如的“虫豸”。
他的洋钱被赌徒抢走之后,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打两个嘴巴,“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于是又飘飘然得意地胜了。
请用一些词归纳这种表现: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尊自大 欺弱怕强 自我陶醉。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革命涉及未庄时也十分清晰地渗透在他的言行中。
4、问:革命的消息是怎么样传到未庄的?
总结:“举人老爷的船”趁黑来到未庄,给未庄带来“大不安”,未庄人风传革命的消息。
5、问:关于革命党的消息未庄的传闻有几种?
总结:
序号 传闻来源 船上载物 使命 结果
1 茶坊酒肆 举人老爷 逃难 不详
2 邹七嫂 破衣箱 寄存 退回
3 谣 言 箱子长信 排亲寄存 藏起来
6、问:邹七嫂真的知道内情吗?
总结:其实邹七嫂也许是依赵太爷的吩咐这么说的,因为不
4
知城里局势如何,赵太爷希望极力摆脱与举人老爷之间的瓜葛。从中可看出恐惧、狡猾的封建头面人物的丑恶嘴脸。
7、问:革命风潮涉及未庄了,从中可看出举人老爷由于害怕革命而慌恐,赵太爷由于看不准形势而狡猾;那么未庄的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总结:未庄人“大不安”“人心”“摇动”,可看出未庄百姓的怯懦、多颖、蒙味、闭幕和封建。
8、问:阿q生活在未庄这样一个环境,又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他对革命的态度是什么呢? 总结:由“深恶痛绝之”到“神经”“快意”,以至于想“投降革命党”。阿q对革命的要求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自发觉醒,但他同时又是带着小生产者的传统的和有观念来认识革命的。 明确:武器列举不厌其烦,亦中亦西,亦古亦今,有“炸弹”“洋炮”“钩铺枪”“三尖两刃刀”武器的混乱反映出阿q思想的混乱,混沌。
10、我们一起来看阿q在谷祠中的四处心理活动。
第一种:阿q想像中的革命党人。穿着白衣白夹的反清复明的军队。
第二种:阿q想像的革命对象。所有和他有怨气的人,包括地主老财和贫苦农民。 ?问:阿q的革命手段是什么?总结:杀光。
?问:阿q要杀的对头有谁?具体原因是什么?总结: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小d和王胡,因为他们都曾欺侮过阿q。阿
5
q将小d、王胡和赵太爷放在一起作业革命对象,可以看出他对革命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坚定的决心。
第三种:阿q的革命目的动机
阿q的革命目的之一。
?问:阿q对“宁式床”和“钱家的桌椅”的向往表现了什么?
总结:反映了阿q的贪心,想改变现有地位的心态。从中可看出阿q的革命是为了营利。 总结:可看出阿q不可一世的神气,代替赵太爷成为未庄的头面人物,摆起了架子。 第四种:阿q的革命目的之二。
?问:阿q想象中对几个女人分别作了什么评价?
总结:赵司晨的妹子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不是好东西;吴妈脚太大;秀才老婆眼胞上有疤。
?问:阿q是用什么标准去评价这几个女人的?
总结:封建意识和封建习俗。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希望改变现状) 想象
?问:阿q向往的是革命吗?如果阿q真的“革命成功”,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阿q所向往的并非革命,从他的想象中可看出他的革命只是对旧有封建制度的适应,只是要改变在现有社会中的低下地位。这种革命目的,注定他的革命目标不够明确,信心不够坚定,也就不会成功。
第三课时
6
一、了解了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们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阿q式的人物,有时从我们自己身上也许也会看到阿q的影子。
思考: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二、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700字的小文
阿q死了,小说中虽没说他碰过女人,但阿q并不像小尼姑所说的“断子绝孙”,据我们一些考据家研究,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板书设计】 阿q正传
阿q不安于现状:要姓氏?要自尊?要恋爱?要造反?要报复?要活命?其它
1典型环境——未庄:封建、闭幕、落后
2阿q的“精神胜利法”:自轻自贱 自欺欺人 自我满足 自我陶醉
3阿q的革命:“深恶痛绝之”?“神经”?“投降革命党”
探究活动(参考作为一次语文活动)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7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3)评价人物法。(4)品味语言法。(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8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
9
范文二:阿q正传内容分析
《阿Q正传》分析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点:阿贵是一个穷苦的人,他经常给别人当短工,社会地位极低。特别是在两件事之后,未庄的人把他看得更低了,也就是说阿贵是在那两件事后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变低了。那么且听我按时间顺序依次分析一下阿贵的这两件事情和其他事。
第一件事:赵太爷家的公子中了秀才,全未庄的人都感到空前高兴。这个时候,阿贵可不高兴了。因为他是一个极会使用“精神胜利法”的人,在他的眼里,自己永远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能有人超过他。因此,当人们对赵太爷的公子中秀才的事议论纷纷时,阿贵突然说自己也姓赵。阿贵说的这番话让他的几个哥们听了感到很可笑。于是他们纷纷怂恿阿贵去赵太爷家认亲。阿贵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赵太爷家。但是这个“至高无上”的人在赵太爷面前也不得不点头哈腰,及时这样也使赵太爷十分恼怒。他认为:像阿贵这种社会地位如此低下的人怎么能与自己一个姓呢,因此,赵太爷不让他和自己一个姓,还连打带骂地把他赶出了赵家。从此,阿贵心里就窝了一肚子火,却没处撒。从那时起,未庄的人也就越发看不起阿贵了。
阿贵本来经历了赵太爷事件心里就很不高兴,在加上连着的几件事更是给阿贵火上浇油。阿贵认为自己很不顺,突然又遇见了小尼姑,这让阿贵很兴奋。阿贵就以此为借口,打算上前调戏和侮辱小尼姑。这时,阿贵的那些哥们也因为生活压抑想要发泄一下,但都认为如果公然去调戏小尼姑那是有失身份的,于是他们就怂恿阿贵去调戏小尼姑。阿贵本身就很愿意这样做,但是觉得仅用自己的理由好像不充分。此时他听见哥们的怂恿当然很高兴,就大力去调戏小尼姑。小尼姑也只有被调戏的份儿。
阿贵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除了前面的事情不顺心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阿贵当时已经处于社会的底层,他遭受了压迫自然是有气没出撒,所以自由以调戏小尼姑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当然,小尼姑也是这样的,她更是处于社会的底层,这时候没有办法,只有骂阿贵,骂阿贵断子绝孙。
另外一件事情是阿贵在未庄生活的转折点。那就是阿贵调戏吴妈的事情。阿贵当时听吴妈说老爷已经有两个老婆了,便也有了想要一个女人的思想。他自然是看中了和自己身份地位相同的吴妈。阿贵没
有搞女人的经验,再加上他本来就不善于言表,所以就发生了下面的事情:阿贵跪下来请求吴妈与自己睡觉。吴妈当时是被阿贵的突然举动是惊呆了。她吓得跑了出去,向老爷和少爷哭诉。这时又正值赵太爷的夫人闹自杀的时候,赵太爷本来就被自己老婆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再加上阿贵的这件事使赵太爷更为生气。于是他把所有的火气洒在了阿贵的身上,把阿贵赶出了赵家。赵太爷还命令一个当差的告诉阿贵,明天得去赵太爷家向吴妈道歉,并请道士给赵夫人捉鬼。当差的还讹了阿贵一大笔钱。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搞得阿贵倾家荡产。阿贵只好认命,按当差的话把事情做稳当了。
从此以后,未庄的女性看见阿贵都得躲着走,像见到鬼一样。从此以后,没有人再雇阿贵当短工了。阿贵的生活进入一度低谷。他不得不离开未庄,到城里去混。
在很长一段时间后,阿贵回来了,他带来了许多的华丽的衣服。他的到来,立刻引起了未庄人的注意,大家都对他感兴趣起来。特别是看见了他带来的许多衣服后更是惊呆了,就在他们惊诧的时候,阿贵的衣服就已经被抢购一空了。他那满满的钱袋再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以前的哥们都一致要求他讲一讲自己以前在城市见闻。阿贵不愿意透露太多信息,只讲了一部分。这时,他的一个哥们刚从城里回来,向人们谈起了城里杀革命党的事情。这时,阿贵在其中插了很多句,并把自己亲眼看到的杀革命党的情景和白举人拿25银子的事情给原原本本地透露了出来。这是与他的爱表现的性格相符的。
赵太爷感到阿贵的衣服来路不正的时候,就派当差的去“刺探军情”。当时,阿贵喝酒喝醉了,一高兴就把事情的原委给吐露出来了。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阿贵自从被从白举人家赶出来后,经几个“朋友”(实际是小偷)的拉拢,说是带阿贵到一个很好的地方。结果,他们就带阿贵来到一个很有钱的人家,他们偷来了许多衣服,让阿贵先拿着。结果他们被发现了,阿贵一害怕就把衣服全部卷走了。于是,他就一路上卖起衣服来,很快腰包就鼓了起来。
这件事情败露以后,阿贵在未庄又混不下去了。很快事情又有了转机——革命党进城了。阿贵也参加了革命党,从此又开始名声大振。再后来,白举人和赵公子居然也成了革命党,这让阿贵很是吃惊,因为,白举人是杀过革命党的人,赵公子又是个乡绅。当晚,阿贵睡觉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自己看见许多个身穿铠甲的人邀请他去参加革命,他就爽快地答应了。他们来到了未庄,看见未庄的赵太爷、赵公子、假洋鬼子、赵夫人、当差的和其他未庄的人。都跪在自己的面前,请求饶恕。自己一一训斥过后,要把他们拉出去打屁股,并要求是脱了裤子再打。他还看见了吴妈和小尼姑。最后他看见了尼姑庵里的那条狗,他吓得到处乱跑,直到爬到柱子上。
从这里可以看出,阿贵他因为自己经常被压迫,就想要找个机会也来压迫别人,却不想着推翻这个制度。结尾的阿贵最终还是没有在梦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出像阿贵这样的地位低下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那种愿望的。
可是好景不长,接着赵太爷家就被盗了,白举人送的那几箱银子,也被盗走了。白举人要求追回赃物,赵太爷也没有办法,他忽然想到:阿贵曾经偷过别人,就死马当活马医,诬陷是阿贵偷的东西。但是,阿贵很穷,在阿贵那儿找不到赃物,这就使白举人与警官闹翻了。
当给阿贵过堂的时候,阿贵还企图在审讯上面的押尽量园一些。体现出阿贵实在是太天真了以为官府就会这么轻易地放过他。在他认为,牢头所说的回家会真的送他回家呢~
最后阿贵还是难逃厄运,被处以死刑。在阿贵这个特别会使用“精神胜利法”的人眼里:或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牢狱的吧。或许每个人都要负刑场杀头的吧。他在临行刑前,为了表示自己的英勇、不怕牺牲,他只说了一句激动人心的话:“二十年后又是一条汉子~”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
从最后的结尾可以看出阿贵这样的人是这丑恶的旧社会的一个丑恶的形象,他不会得到别人的同情,他只是一味地受苦受难,是悲惨的,不可挽回的~
范文三:阿q正传
《阿 Q 正传》读后感
—— “阿 Q 精神” 的褒与贬 提起鲁迅先生的《阿 Q 正传》 ,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无非 是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即,
“阿 Q 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贱精神, 学 者概括为:就是阿 Q 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 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 败与屈辱面前, 不敢正视现实, 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 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此种“阿 Q 精神胜利法”似乎是多数人概括与总结出来的, 但关于学者总结的此观点, 本人观点略有不同, 以此写这一读后 感来表本人想法。
一、 阿 Q 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精神胜利法是近代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 也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是在民族矛盾和危机日益严重的过程中发 展起来的。
(二)个人原因
阿 Q 是一个雇农,从其自身地位而言,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 的历史,是接受精神胜利法生长的土壤。
阿 Q 作为农民阶级的一员,作为小生产者,有其落后的一面, 如:生活在孤僻封闭的状态中,目光狭小、知识浅陋等。
二、 精神胜利法的危害性
恩格斯曾经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阿 Q 产生的 那个时代,显然像阿 Q 所代表的穷苦的农民一族是长期处在无地位 的压迫之下的,如果每个人都像阿 Q 这样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 慰与自欺欺人,没有反抗与革新,那么民族又怎样进行前进呢?! 鲁迅先生可谓是一个伟大的革新者, 比较重视有选择性有批判性 的“拿来主义” ,强调对旧的事物的继承与创新,提倡改革,反对愚 昧固步自封。因而,阿 Q 这种 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 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 自我麻醉, 或者即 刻忘却的 “精神胜利法” 对于当时那个年代民族的进步来说无疑 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 精神胜利法的益处
凡事总是有他的两面性,当然,对于“精神胜利法”来 也是不例外的,我们依旧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他的好处。 我们常说“精神胜利法”是那个特定年代的时代产物,或许 脱离了那个时代也就可能没办法存在了。 细想一下, 真的是这样 吗 ?
我们总是在追求平等, 那么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实实在在所 存有的不平等, 事物之间的不对等难道不是滋生 “精神胜利法 “的 沃土吗 ? 就像阿 Q 所处于的那个时代里一样,当像阿 Q 这样的一 群人不能够达到起来反抗或者能够反抗成功地条件时, 选取这样 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来减少对自己的伤害的时候, 谁又能说这不 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减轻自我负担让自己变得快乐生活的一种方
法呢 ?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岂不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和积极 生活的心态么?又或者说是作为任何一个人都多多少少所存在 和所需要的,即人性的一部分。
用忘记、 满足等方法自我安慰, 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一大法 宝。关于这一心理,鲁迅先生的认识尤为深刻:“我们都不大有 记性。这也无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记忆好 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 能欣然活着。 ”猜想如果阿Q不是因“闹革命”被抓去杀头,他 肯定可以高寿。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没有忘却,没有“精 神胜利法” ,我们中的大多数,也便早就不存在了,早就因痛苦 压抑而死了。
在当今复杂、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适度地使用“精神 胜利法” , 反而可以使人们更有效地摆脱或减轻心理疾病的干扰, 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适度的 “精神胜利法” 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它虽然不能扩大自我,提高自尊,但能起 一种自我保护的作用,使人们有可能从屈辱、压抑、沮丧中解脱 出来,有利于实现心理平衡。
范文四:阿q正传教案
《阿 Q 正传》 教 案
一、前奏。
※ 鲁迅创作 《阿 Q 正传》 的意图
解析:有关个人—— 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恋爱的悲剧、生计问题、从中兴到末路
有关时代—— 革命、不准革命
个人和时代的交融—— 大团圆
意图有两点:一是“ 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 ” , “ 暴露国民的弱点 ” ,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 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 引起疗救的注意 ” ;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塑造了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 Q 。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 级特征、 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对这一人物形象, 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 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 Q 的深层含义,体会到那笑容背后的悲凉的眼泪。
二、正餐。
赏读第一章——序
1、 “ 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才下笔,便感到万分的困难了。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不知以怎样的名目来写。
第二,并不知道阿 Q 姓什么。
第三,不知道阿 Q 的名字是怎么写的。
第四,阿 Q 的籍贯不清楚。
续问:作者所举的这些原因反映出阿 Q 是怎样的一个人?
① 没有符合的写传记的格式,虽然取名为“正传” ,也是勉强为之。——阿 Q 这种人在历史上社 会中是无足轻重的。活着的时候默默无名,死的时候也如同尘埃。
② 阿 Q 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 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却往往感到自豪。阿 Q 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 那就是无可依托,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分析赵太爷对阿 Q 的态度。
赵太爷语言:“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 阿 Q 的语言:无
赵太爷动作:喝、跳、抢
阿 Q 的动作: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
赵太爷的凶横和阿 Q 的懦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阿 Q 不姓赵,一句玩笑话,怎能如此对 待;如果他真的姓赵,更是悲哀,一个人的姓被活生生地剥夺了,尊严,起码的尊严都没有了。
所以,阿 Q 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没有尊严,经济贫困,是千千万百姓中 的一员,只是鲁迅先生把一切的国民的弱点都汇集到他的身上,从而带着夸张地鲜活地呈现在我 们面前。
续问:为何选择“ Q ”字?—— 本来就很形象,一个脑袋,一根辫子,活生生的国民形象。 所以,表面上,这第一章看起来有点不着边际,但实际上,鲁迅先生已经在这里给阿 Q 这个 人物形象确立了一个最基本的形象内涵。
赏读第二章——优胜记略
这一章,鲁迅先生集中展示了阿 Q 的 “精神胜利法”请大家在文中找出其“精神胜利法”得表现。 1.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表现出阿 Q 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 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 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 Q 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 更自负 ” ,另一方面又“ 鄙薄城里人 ” ,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 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 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 Q 自然乐意, 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 “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这个想法表现了阿 Q 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 Q 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 利这一心态。
4. “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阿 Q 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 Q 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 胜利。这又是阿 Q 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 万劫不复的奴才。
原文: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 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 什么东西?呢!?
5. “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 Q 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一句中?不 幸? ?倒? ?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
提示:“ 不幸 ”指阿 Q 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 界! “ 倒 ”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 “ 几乎 ”表明阿 Q 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 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 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 “逃” 过一 “劫” 。 原文: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 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 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 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 的得胜的躺下了。
板书:现实的窘迫——虚无的阔气——胜利!
城里人——错 的——双重胜利!
未庄人——不见世面——双重胜利!
被打的无奈——语言的狡辩——胜利!
语言的失败——第一个自轻自贱的状元——胜利!
赌博赢而复失——语言无力、自轻自贱无效——自己打自己,如同自己打别人——胜利! 精神胜利法之一:在强者或困境面前,无力抗争,于是便通过自轻自贱,自大自夸,化丑为美, 麻木健忘,把失败幻想成胜利,在精神胜利中逃避失败的痛苦,使自己获得安 慰却不思改变失败的事实。
6. “他睡着了”有何含义?
提示:指他已经睡着了;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赏读第三章——优胜记略续
在前一节,我们概括了精神胜利法的定义,却冠名为“之一” ,因为在这一章当中,鲁迅先
生给我们展示了另一重精神胜利的内涵。
1、 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阿 Q 近来很得意,他得意的原因是什么?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因为他被赵太爷打 了一巴掌!而旁人却因为这个原因对他尊敬起来。
续问:这看起来很滑稽,为什么 阿 Q 和未庄的人 会有这种心理呢?
——阿 Q 被赵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 得意了许多年? ,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从来如此,他们景 仰强势,视人压迫人为自然而然。作者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当时人们的这种十分可悲的变态 的奴性。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 Q 以及看客们那种以 丧失人格为代价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心理。
鲁迅曾经在 《灯下漫笔》 中曾经说过人类历史分两个阶段: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从阿 Q 的那种自鸣得意,以及未庄的看客们的对阿 Q 变态的尊敬中,这一点被深刻地放大 了,做奴隶做到这样,也算是一种境界了! ! !
然而, 阿 Q 真正的就改变了地位吗?
——王胡的拳头 假洋鬼子的棍子一下子破碎了他的所谓的尊严。
问:阿 Q 与王胡为什么会打起来?这说明了什么?
[析 ]:捉虱子没有别人多,咬得没有别人响。—— ?阿Q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看不上眼 的王胡尚且那么多,自己倒反这样少,这是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呵!他很想寻一两个大的,然而 竟没有, 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 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 狠命一咬, 劈的一声, 又不及王胡的响。 ? ——这是阿 Q 与王胡比丑而引起的争端。说明阿 Q 这人无聊之极。
问:假洋鬼子要打他,他为什么不逃,反而“赶紧抽紧筋骨”“等候”着?
[析 ]:?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 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
——表明了阿 Q 的十足的奴性。
5、阿 Q 为什么要调戏小尼姑?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 ——把心中的晦气转嫁到他人身上! 续问:“摩着”“呆笑”对刻画阿 Q 起什么作用?
[析 ]:“摩着” ,来回磨擦,用力大概不大,充满色情成分; “呆笑” ,极尽阿 Q 下流相。
这一章的题目叫“优胜记略续” ,那么,阿 Q 的胜利来自哪里呢?
——?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 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 ?
精神胜利法之二:把强者给自己的凌辱,施加给弱者,从而让自己由弱者转化而成为强者,进而 在凌辱更弱者中寻找到复仇的快感。
对于第一重,我们在鄙弃中带着同情;而在第二重中,我们除了鄙弃,只剩下愤怒和悲凉。
问:与阿 Q 的“ 十分得意 ”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 九分得意 ”?
解析:“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却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 酒店里的人 ”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 Q 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 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 Q 少一分得意,而只有“ 九分得意 ”。
赏读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爱情是不能以身份来衡量的,贫民和贵族在阶级上尖锐地对立,然而在爱情上他们却和谐地 统一,你可以奢华,我可以纯真;你可以浪漫,我可以永恒。 阿 Q ,不管他怎样的卑微,怎样的 猥琐,他终归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便拥有了人之为人的追求爱情的权利。
似乎,这为阿 Q 的人生增添了亮色,然而,尘埃落定,悲剧还是成为了阿 Q 的定义!
这悲剧,注定要成为一种必然,为何?我们来层层剖析!
1、问:阿 Q 的女人观是什么?
—— 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 一定要有勾当了。为惩治他们起见,所以他往往怒目而视,或者大声说几句?诛心?二话, 或者在冷僻处,便从后面掷一块小石头。
续问:阿 Q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识?
——鲁迅曾经转述夏穗卿的话说:中国在唐以前的女人是奴隶,在唐以后则男子全成为奴隶,女 人乃是物品了。 唐朝以后,道学与佛教同时发达,让本就受着封建压迫的女性更是失去了尊严, 从男子休妻视为自然而然,女子改嫁则成大逆不道就可以窥见。
鲁迅在文中的这几句话: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 妲己闹亡的; 周是褒姒弄坏的; 秦……虽然史无明文, 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 大约未必十分错; 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并非是他这样认为,而是讽刺,假道学的虚伪!
这种对女性的歧视, 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所以, 即便像阿 Q 这种不知何为 “之乎者也” 的文盲,也根深蒂固地有着“ 男女之大防 ”的观念,无师自通!
2、问:既如此,阿 Q 为何又要追求女人呢?
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封建思想——作为社会的阿 Q
②?心里面有些飘飘然?——对异性的渴求——作为男人的阿 Q
这里,我们似乎看见了阿 Q 的一丝人性,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体现出一种人性!
3、那么,阿 Q 又是怎样去追求的呢?
?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
?女人……吴妈……这小孤孀……?阿Q想。
?我们的少奶奶是八月里要生孩子了……?
?女人……?阿Q想。 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
?我们的少奶奶……?吴妈还唠叨说。
?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
这可能是全世界最可笑的求爱方式了!
续问:既然,阿Q严守男女之间的界限,为何如此冲动?
——分析吴妈的话,以及之前一系列对阿Q思想的介绍,我们可以认为,阿Q是以为吴妈在引诱 他。 —— 他对于以为?一定想引诱野男人?的女人,时常留心看,然而伊并不对他笑。 他对于和他讲话的女人,也时常留心听,然而伊又并不提起关于什么勾当的话来。哦,这也是女 人可恶之一节:伊们全都要装?假正经?的。 ——吴妈在此谈论女人,又谈到生孩子, 自然让内心蠢动的阿Q自以为是!
我们刚才说,阿Q的求爱方式是最可笑的,那么“ 我和你困觉? ,就是最经典的、最质朴的、 最直白的告白!
然而,阿Q的经典却成了吴妈的噩梦
——“ 阿呀! ?吴妈楞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 而且从 后文看,吴妈还要寻死,甚至于最后离开了未庄!
4、问:阿Q的求爱为什么会失败?
①对象的选择错误!——吴妈的角色,也就是一个平常的妇人,为别人打工、爱嚼舌头、恪守封 建礼教的清规戒律。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你赤裸裸的求爱! ②方式的表达错误!——我们当然不指望阿Q说出“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摆放在我的面前,我没 有去珍惜 ”这样的话,然而“ 我和你困觉? , 无论是哪一个正常的女性都无法接受 的,本身就带着流氓的气息。
③这样的一种方式,也是封建纲常绝对镇压的。——秀才的棍棒和语言足够证明了!
但是,这在我们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行为,阿Q是怎样对待的呢?
他听得外面很热闹,阿Q生平本来最爱看热闹,便即寻声走出去了。
阿Q想:?哼,有趣,这小孤孀不知道闹着什么玩意儿了??
他看见这一支大竹杠,便猛然间悟到自己曾经被打,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 ——一个人竟然会愚蠢到这样的地步,自己犯下了弥天大祸,不仅没有危机感,反而兴致勃勃地 去观赏。
5、那么,阿Q的恋爱悲剧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 阿Q的这种行为算不上是恋爱, 他只是基于一种男性的本能, 在封建思想的催化下, 用一种荒唐的方式来表现, 他用封建礼教来规范自己, 但是却又在这样的一种礼教中迷失了方向。 所以,他为什么在求爱被拒绝之后不逃跑,依然舂米呢,甚至去看热闹,就在于他认为他的行为 是正常的。他所信奉的,正是戕害他的,只是他没有这种觉醒的意识罢了!
赏读第五章——生计问题
恋爱事件之后,雇工阿Q变成流氓阿Q,走在街上,没有女人敢于接近。
仿 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 Q 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 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的女儿都叫进去了。 ——但是他还是 没有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问题—— 阿 Q 很以为奇,而且想:?这些东西忽然都学起小姐模样来了。 这娼妇们……?
女人不接近,没有关系,他不在意;然而,阿Q毕竟是人,人就要吃饭,这一点阿Q是不会 忘却的,然而,谁还敢要他呢?
于是乎,这引发了他与小 D 的矛盾。
问:他和小 D 的矛盾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 阿Q的生计问题是因为他自己的行为以及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 Q 的生活权利。 但阿 Q 误以为是小 D 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 Q 不觉悟之严重。
——?两只狗为了抢一块骨头互相撕咬是动物的本性,两个奴隶为了一碗饭而互相厮打是奴隶的 本性,前者是人赐予畜生,后者是人赐予人,然而人与畜生常常具有相同的定义?
这场闹剧没有输赢,无非增加了无聊看客的乐趣,阿 Q 的生计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于是,在 死皮赖脸偷了尼姑几个萝卜之后,阿 Q 踏上了进城之路! ! !
赏读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略)
析:这一章节并没有反映太多关于阿 Q 的内容,多是通过未庄人对阿 Q 的态度来揭示某些问题, 我们权且放过。
赏读第七章——革命
1、问:阿 Q 先前和现在对革命党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析 ]:阿 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 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所以“深恶而痛绝之”
—— ?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 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 ?
可是他身上又有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 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
——?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 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 Q 更快意。 ?
阿 Q 对革命态度转变如此之快, 表明阿 Q 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 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这样的一个人参加革命,会是怎样的一种滑稽,又是怎样的一种讽刺。
2、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说说赵太爷等人为何会在态度上发生改变。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 Q 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 Q , ?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 ? 阿 Q 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 ?老? 字联结起来, 以为是一句别的话, 与己无干, 只是唱。 ?得,锵,锵令锵,锵! ?
?老 Q 。 ?
?悔不该……?
?阿 Q ! ?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 Q 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 ?什么??
?老 Q ,……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 ?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 Q 哥, 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 赵白眼惴惴的说, 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 ?阿 Q 说着自去了。
赵太爷——阿 Q ——“老 Q ” 秀才——阿 Q —— Q 哥
——表现了他们此时的诚惶诚恐与狡诈卑怯。
3、问:那么,阿 Q 的革命目的在于什么呢?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①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 但也不要了。
②?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 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 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③?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 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 可惜脚太大。 ?
——在 阿 Q 的意识里,所谓革命,就是可以获得权力、金钱和女人的一种造反。
正所谓这是“ 咸与维新 ”的时代,除了阿 Q ,别人也是可以革命的,于是,紧跟着阿 Q ,赵 秀才和假洋鬼子也革命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些革命者的革命道路:
——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 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 (革命的对象何其荒谬——柔弱尼姑)
——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 一个宣德炉。 (革命的目的何其无耻——顺手牵羊)
4、问:阿 Q 的革命和赵秀才等人的革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方面, 像 阿 Q 这样的普通百姓,虽然知道革命就是造反,然而,造反的目的却是去盘剥其 他的人,而不是指向不平的根源,这表明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像赵秀才等人,虽然也不知道革命的内涵,但是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位置是受威胁 的,于是,他们见风使舵,打着革命的旗号,来伪装自己。这表明辛亥革命 中资产阶级势力与封 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
——这样的革命,命中注定的夭折!
赏读第八章——不准革命
问:革命的风暴给城里和未庄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城里:剪辫子;未庄:盘辫子; (革命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在思想上有什么本质改变)
问:“不准革命”是谁不让谁革命?
——假洋鬼子不让阿 Q 革命。
问:阿 Q 为什么要去找假洋鬼子?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因为他认识到要革命需要结识革命党,然而,他所认识的革命党,一个已经被杀了头,另一 个就是假洋鬼子。 这说明阿 Q 并没有觉悟到革命的实质,没有意识到,假洋鬼子实际上正 是他应该革命的对象,现在自己却要去投靠他,这是多么的愚昧。
问:假洋鬼子有什么权利不让阿 Q 革命呢?
※(设想)阿 Q 有没有权利不让假洋鬼子参加革命?——没有,毫无疑问!
那么,假洋鬼子的权利是谁给他的?
原文:?这几日里,进城去的只有一个假洋鬼子。赵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渊源,亲身去拜 访举人老爷的,但因为有剪辫的危险,所以也中止了。他写了一封?黄伞格? 的信,托 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绍介绍介,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 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 子,抵得一个翰林;赵太爷因此也骤然大阔,远过于他儿子初隽秀才的时候,所以目空 一切,见了阿 Q ,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 ?
——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给予他的,也是阿 Q 这样的愚昧群众给予他的,他所凭借的还是先前的积 威,是愚昧百姓的盲目听从。
假洋鬼子以及他所代表的阶层,并没有在这样的革命中受到太多的冲击,本应是革命对象的 他,相反,凭借狡黠卑鄙的手段,转被动为主动,一跃而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这是对革命的极大 讽刺!
其实,在这一章的开头已经对此现象作了交代了: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 不过改称了什么, 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 ——这些名目,未庄人都 说不明白—— 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革命的果实,就在这样的偷天换日中,轻而易举地被窃取了!革命的悲哀在哪里,大家已经 自然明了了!
问:那么,阿 Q 到底有没有出路呢?
(原文)阿 Q 回到土谷祠后,发出关于自己的思想来: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 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 至于没有我的份呢?阿 Q 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
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 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
——得不到好处,便认为革命是犯罪,这样的人,即便参加革命,也一定是叛徒的幼苗 ——凭阿 Q 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了,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 投奔真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如果一个人,连自己从 事的事业的意义都不甚明了,甚至误解,那只是南辕北辙,渐行渐远渐别离!
赏读第九章——大团圆
我们来看阿 Q 被抓的过程:
——那时恰是暗夜,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 谷祠,正对门架好机关枪;然而阿 Q 不冲出。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 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 Q 抓出来。
请大家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大题小做、杀鸡焉用牛刀、风声鹤唳。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可以用“ 阿 Q 三进三出栅栏 ”来概括。
我们首先来看现代庭审的基本流程:
1、宣布法庭纪律 2、查明被告人身份 3、公诉人宣读起诉状
4、被告人对起诉状所陈犯罪事实的意见 5、公诉人、辩护人、法官向被告人发问 6、公诉人举证 7、被告人对证据的意见 8、辩护人对证据的意见
9、法官询问:被告人是否有证明自己无罪的证据各辩护人是否有证明被告人无罪的证据
10、公诉人发表公诉意见 11、被告人自我辩护、辩护人辩护(对犯罪定性、量刑情节) 12、公诉人答辩 13、法官总结 14、被告人最后陈述
可以说,在没有判定之前,是充分尊重被告人的意见,并且证据是相当重要,然而,对阿 Q 的审判呢?
① 一出栅栏——奴性的阿 Q 糊涂的审判
给了阿 Q 申辩的机会吗? ——没有,作为被告,他甚至不知自己所犯何罪。
甚至于在问到打劫赵家的人时,他还说出这样的话 ——他们没有来叫我,他们自己搬走了。 阿 Q 提起来便愤愤。 (遗憾) 其实,阿 Q 即便知道又怎样呢,因为别人早就给他铺好了一 条死路,这样的庭审,充其量就是个形式主义。
可怜的阿 Q ,死到临头却还不改奴性本色——
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站着说!不要跪! ?长衫人物都吆喝说。
阿 Q 虽然似乎懂得, 但总觉得站不住, 身不由己的蹲了下去, 而且终于趁势改为跪下了。
② 二出栅栏——愚昧的阿 Q 阴险的判决
我相信,任何人在读到这段文字时,都会在笑声之后留下一丝叹息——
阿 Q 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 Q 伏下去,使尽了 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 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而且,对于没有画圆,他的精神胜利法再次发挥了作用 ——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
问:阿 Q 知道这张纸的内容吗?他知道哪一个圆圈意味着什么吗?
—— 他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推上了断头台,这样的判决是多么的冤屈,一个人,亲手给自己的 生命画上一个死亡的句号,还要欣赏那句号的美丽!窦娥冤屈,但是至少她知道自己为何而
死,可悲的阿 Q !怎样一个卑鄙的阴谋! ! !
③ 三出栅栏——“死亡”的阿 Q 麻木的处决
阿 Q 到这时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吗?
—— 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 喤 的一声,似乎发昏了。 然而,他恐惧吗?
—— 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 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可怜的阿 Q 把精神胜利推向了一个极致,他的生命也便到达了一个极致。
——“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阿 Q 在百忙中, “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这是 他的绝唱,于是乎,他真的就如鲁迅所说: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他的死,只是增加了看客的材料,成为他们茶余饭后偶尔的谈资,阿 Q 的意义仅此而已:
——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 游了那么久的街, 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问:从抓捕到审理,从审理到宣判,从宣判到正法。鲁迅在这儿给我们叙述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 下的一个完整的执法过程。他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呢?
——他是想揭示出这“不幸” “不争” 之根本原因:一个非法治的社会, 法律是强权的游戏, 公民只是权力的?不幸?臣民,命中注定;一个非法治的社会,个体没有维护个人权益乃至抗争 的制度平台, ?不争?乃是无可奈何的必然。
所谓的大团圆,于是在这里找到了注脚
——阿 Q 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劣根性,什么愚昧,什么麻木,什么无知,什么精神胜利法等 等,都在此找到了成因。社会如何黑暗,制度如何腐朽,作者通过这草菅人命的审判给予了最犀 利睿智的刻画。阿 Q 颠倒的人生, 社会颠倒的纲常, 在这样一场颠倒的审判中碰撞,交流, 融合, 终而成为一股黑色的潜流,蔓延在中华大地!
阿 Q 死了, 然而他还有千千万万的子孙, 只要这个社会没有改变, 阿 Q 将会是永恒的存在! ! !
范文五: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
教学目的: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方法:自读研读法。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
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1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
一.概述小说内容。(略)
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2.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提示: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3.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提示:“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4.“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怎么会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提示:前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后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5.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提示:(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
6.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提示: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三.第一章内容板书小结:
2
四.阅读第二章: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五.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六.小结板书第二章内容:
七.布置作业:
课外自读一二章,认真体会对阿Q的心理描写。
第三课时分析赏读第三四章
一.复述前两章内容,就其中的一处描写谈谈自己的感想。
3
二.阅读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三.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
四.阅读第四章:
1.说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既讽刺阿Q,又把阿Q精神与当时的一些国粹家挂上了钩,顺笔讽刺他们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4
2.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这是正话反说,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又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
3.概括阿Q的女性观,并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阿Q的女性观有,女人都是水性扬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也讽刺了假道学先生的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4.阿Q“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说说“蓬”“粗”二字的准确性。
提示:“蓬”是听觉效果,“粗”是触觉感受,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却单单感觉不到打的轻重,阿Q感觉迟钝麻木到何种程度!他的精神胜利法已经不仅使他精神麻木,而且让他的肉体也麻木了。
5.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简要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提示:仗势欺人,趁人之危,实际是赵太爷的爪牙和帮凶。
6.赵太爷那样分明地列出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提示:这表现了赵太爷敲骨吸髓的凶残本性。我们看到,这五个条件基本没有针对这一事件的,而是借题发挥,要敲诈阿Q,把他逼上绝路。
7.简要评价吴妈这个人。
学生自由评价,不做定论。
五.板书小结第四章内容:
六.作业布置:
自读课文三四章,体会作者对阿Q的心理刻画。
5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阿q正传主要内容阿Q正传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