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论语手抄报内容
精品文档
论语手抄报内容
要画关于论语的手抄报当然少不了文字内容,小编整理的关于经典论语的语录和其中的故事供您参考。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论语手抄报内容,欢迎阅读。更多相关手抄报文章,请关注本栏目。
第九章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听到老师讲授的学问,如果没有搞明白,非常担心老师讲授新的东西。
对古文不是很了解的朋友需要注意两个"有"字不同的含义,前面一个与现在的含义同,后面一个同"又"。
杨伯峻先生这样翻译这一章:子路有所闻,还没有能够去做,只怕又有所闻。
钱穆先生的意见跟他差不多: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
1 / 37
精品文档
将"未之能行"理解为没有去践行似乎不怎么恰当,因为孔子传述的东西,有许多不是马上能践行的,它需要一定的时机,比如许多制度上的东西,怎么去践行?即便是做了官,还有一个"思不出其位"的问题。所以,"未之能行"理解为"还没有着手去研究、没有搞清楚"这一类的意思比较恰当。
这种心理,即便放到现在也一样,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功课没有搞清楚,新功课又开始了,非常着急。
泰伯篇有这样一章,是孔子论述学习的,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与子路,一个说,一个行,师徒二人言行相合,可以作这一章完美的注解。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又称仲叔圉,是卫国的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谥号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
前面讲过一个关于孔文子的故事,这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比较有心胸,也知大体。
2 / 37
精品文档
在宪问篇有一章,也涉及到孔文子: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孔子跟季康子一起聊天,说起卫灵公无道的事情,季康子问:既然这样,他为什么没有失去国家?孔子说:他用孔文子负责接待宾客,用祝鮀负责管理宗庙事务,用王孙贾负责军事事务,这样做,怎么能失国呢?
季康子与孔子这段对话中,透露了两点信息:1,其时的国君并不是铁饭碗,不好好干,也会失去工作,而且下场还往往比较悲惨。2、孔文子等人都是卫国一等一的人才。在过去说到这种人的时候,不但指他们有能力,也得有与之相匹配的道德支撑。
从子贡问孔子的话里可以知道,"文"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谥号,不到一定的程度是得不到的,历史上但凡谥号中有"文"的人,都做过一些说得过去的比较不错的事情。古人一向比较认真,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丝毫不肯含糊。到汉武帝死的时候,还有人因为汉武帝的谥号入狱,他们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折腾得民不聊生,不该享受那么好的谥号。
3 / 37
精品文档
孔子告诉子贡:孔文子勤勉好学,不耻下问,所以谥他为文。
敏和好学是两回事情,敏通常指对事情比较敏感,反映迅捷。有了政事马上处理,不积压,有了不懂的问题马上向人请教,都可以算得上敏;好学指对自己所不懂的事情而言;不耻下问指求学的方式与态度。
勤勉于事,又肯学习,不但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也能方向身架,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种人自然没得说了,被谥为文非常正常。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先生评价子产说:子产在四个方面达到了君子的标准:
1、为人端正恭敬。
2、侍奉君主有敬畏之心。
4 / 37
精品文档
3、养民以惠,这一句话的含义可以参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句。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以惠待民。
郑国在子产执政的时候,老百姓放纵惯了,子产严政治国,曾遭民众辱骂,他冲破阻力,将刑法铸在鼎上告知所有的人,必须照着鼎上的内容执行,敢乱来,就照着鼎上说的办你。在治理取得成效之后,民众又作歌赞颂他。
对"养民也惠"的含义,应该从更广义地概念上去领悟,通过法治为郑国人提供了一个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就是他留给人们的恩惠。
子产被有些人误读为法家,也是源自他针对郑国现实强调法治治国。如果需要在现代社会找个例子,大概新加坡庶几类似吧。
4、使民以时。这个就不说了,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
这四条加起来,就是一句话,照着礼乐制度的要求去做。
有心人读这一章的时候会发现,它是君子在古代是执政
5 / 37
精品文档
者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古人对执政者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随着礼乐制度的崩塌,随着礼乐文化的蒙尘,君子渐渐与权力脱钩,开始成为高尚的代名词。
有人曾经连篇累牍跟我掰扯,试图说明君子和执政者是两回事情。有人想不通,我很理解。但是文化必须依附于历史,既然研究《论语》,必须要代入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与文化习俗,如果非要将今天君子的符号放进2500年的文化中去不可,谁也没有办法。但这样做的后果是,你会发现古人经常会说一些莫名其妙地昏话,毫无意义,淡而无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逻辑都是错的。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先生说:晏平仲善与人交,相处得越久,人们越尊敬他。
晏婴,字仲,谥为平,晏平仲是将字与谥连在一起来称呼他,可能是为了既表示尊重又表示亲近的缘故吧。
晏婴是春秋时期的又一个名人,如果研究一下有关他的历史就会发现,孔子的许多思想与他如出一辙,都是在礼乐文化大背景成长起来的贤人,出现这种现象不奇怪,都是在
6 / 37
精品文档
礼乐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伟人嘛。这也说明了一点,孔子的主要思想是集礼乐文化之大成,并非全部独创,这是研究者们应该注意的一点。
孔子在这一章里评价的是晏婴的一个优点:善与人交。
有的人就像一瓶好酒,年愈久,香愈醇。晏婴无疑是一个有这种优点的人。
第十章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1)
臧文仲,鲁国名臣,在他身上有过几个比较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他的为人。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66年,那一年鲁国发生了灾荒,老百姓没法过日子了。臧文仲对鲁庄公说:一个国家之所以要通过各种手段与各国搞好关系,就是为了国家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加一道保险,没事的时候,国君铸造钟鼎、收敛
7 / 37
精品文档
财宝,就是为了在老百姓遇到困难的时候来救助他们。现在是用到这些的时候了,请君把那些珍藏的宝物拿出来吧。
臧文仲这样讲,鲁庄公听着一点也没有什么刺耳的感觉,他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这样的,所以听完之后,他马上问道:谁去合适?
臧文仲说:按照先人的制度,国家遇到饥荒了,为卿的应该出去告籴,既然我忝为国家之卿,我就跑一趟吧。
帮助别人容易,求人帮助困难,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一样的,臧文仲主动要求去齐国告籴,他的助手们不理解,说:国君又没有派你去,干吗自找麻烦?
臧文仲说:贤人应当争难让易,当官的当事不避难,在位的应该体恤百姓的难处。这样国家才不会有忧患。居上位不体恤百姓,做官尸食其禄,这不是事君之道。
从臧文仲所讲的话里,我们又可以看到前面谈过的许多礼乐文化的理念,仁是什么样子,它的内容有什么,究竟起到什么作用,什么忠恕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礼是什么?孔
8 / 37
精品文档
子为什么要主张克己复礼?贤人是什么样子?都可以从其中窥见端倪。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看出一种在我们这个时代被歪曲了的精神:贵族精神。什么是真正的贵族?相信臧文仲用自己的行为诠释得已经非常清楚了,该你享受的时候你可以享受,但是该你担当的时候你也必须担当。
臧文仲去了齐国,把齐国的老祖宗姜太公和鲁国的老祖宗周公、加上各种神灵搬出来一通摆活,目的只有一个:俺们国家遇到困难了,看着源远流长的友谊份儿上,拉俺们一把。
齐国听完了臧文仲说的话,让臧文仲把带来的宝器又带了回去,把粮食借给了鲁国。
都有个天灾人祸的时候,谁用不到谁啊?
2)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9年,那一年鲁国发生了大旱。古代一有天灾,执政者就需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这
9 / 37
精品文档
成了惯例,然后就是派人祭祀,求雨。
估计鲁僖公检讨了自己之后,认为问题没有出在自己身上,因此决定烧死负责求雨的巫人和仰面朝天的怪人。
因祈祷无效而烧死巫人过去经常发生,这也好理解,什么原因都找了,就是不见效,肯定是巫祝跟老天爷的沟通出了问题,或者干脆是老天爷不喜欢这个巫祝,所以烧了了事,就得向老天爷道歉了。至于为什么连带着还要烧仰面朝天的怪人,就不大好说了。可能是认为这样的家伙老仰面朝上,有藐视老天爷的嫌疑吧,为了拍老天爷的马屁,顺道一起少了就。也可能认为这种怪人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吧。对于长得奇形怪状的残疾人的歧视,无论中外的历史上都曾有过,采用的方式往往都比较残忍,人类在从愚昧走来的过程中,干了许多糊涂事,既是成长中的无奈,也是后人们该永记的教训。
不过,这次鲁国本该倒霉的这些人却比较幸运,因为他们遇到了臧文仲。臧文仲对鲁僖公说:巫人不过是负责向上天祷告的工作人员,兀人不过是天生的残疾,他们能做什么?如果上天讨厌他们,就不应当让他们出生,如果他们能左右天气,造成干旱,烧死他们岂不是要旱得更历害?有了灾难
10 / 37
精品文档
没有关系,咱们要从政治措施上想办法,比如:抓紧修城墙,节约饮食,减少开支,努力搞好生产,劝勉那些粮食充足的人出来施舍,开开粥厂等等。
鲁僖公解释了臧文仲的建议,积极采取措施,那一年,虽然鲁国发生了饥荒,却没有伤害到老百姓。
3)
臧文仲的英雄事迹还有一些,不讲了,讲两个他做得不太好的事情吧。
有一次鲁国的东门外落下了一只海鸟,海鸟的名字叫爰居,臧文仲让人们祭祀这只鸟。
这在过去也是常有的现象,海鸟跑到距还几百里的鲁国,这根本是百年不遇的奇异现象,而古人对于奇异现象往往都比较感兴趣,会与奇异世界相联系。其实今天也一样,我姥姥村里有一棵大槐树,中间枯了,小的时候我经常和伙伴们钻进去玩,到了后来据说成了神树,去磕头烧香的人络绎不绝,镇政府没有办法,出钱让人杀掉,据说没人敢杀。
11 / 37
精品文档
二千五六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愚昧成这样,苛求那个时代的人似乎是很过分的一件事情。
不过,在当时有一个人对臧文仲的做法提出了质疑,这个人叫柳下惠,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讲了一大套的道理,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批判臧文仲让人祭祀一只海鸟是胡闹,违背了礼乐制度。
古人虽然迷信,祭祀场合非常多,但什么时间祭祀什么,谁该祭祀,因为什么受到祭祀,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胡乱,臧文仲是执政的卿,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来,破坏制度叫什么?破坏制度的现象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什么?相信大家都知道,那个有个专用称呼,叫礼崩乐坏。
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的话记载在《国语》里,名字叫《展禽论祀爰居》,感兴趣的人应该读一下,对于了解礼乐制度的祭祀规则非常有好处,它会让你懂得什么资格的人死后才会被祭祀,古人心中的神是什么样子的。
批评完臧文仲,柳下惠还不忘做一个总结,他说: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知矣。夫仁者讲功,而知者处物。无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问,非
12 / 37
精品文档
知也。今兹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而避其灾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来了一只莫名其妙的海鸟就去祭祀它,并且当做国家的一种礼节保存下来,就不能说是仁和智了。仁者讲究按功德祭祀,智者讲究祭祀要符合身份。现在,海鸟无功受到了祭祀;自己不懂也不知道找人问问,这不能算是智。现在还上大概有难吧,大河大海上的鸟兽都懂得躲避灾难。
这一年,海上暴风不断,出现了暖冬气候。臧文仲听了柳下惠讲的话之后说:我错了,柳下惠的话不能不留下来以为后人法,让人刻在三份竹简上加以保存。
除了这一件事情之外,臧文仲还有几件做的不怎么恰当的事情:1、柳下惠非常贤惠,臧文仲一直不能设法向国君推荐加以提拔。2、让他的妾编制席子贩卖贴补家用。3、放任将鲁僖公的神位放在鲁闵公上面祭祀,这是一桩严重的违礼事件。4、下令祭祀一只海鸟。5、驱除了六个收商税的关卡。
再就是本章讲的这一件,蔡是一种乌龟,非常名贵,如果生在今天,有可能被人炖着吃了。在那个年月,有人敢吃
13 / 37
精品文档
它,说明自己也活腻歪了,可能会有许多人为了这只龟来跟你拼命。龟在过去是通灵神物,古人对此研究的非常详尽,分了十个档次,大约对应于不同的通灵程度吧,蔡龟就是其中之一,据说用于占卜非常灵验。你说这样做是迷信也好,还是别的什么也好,反正他们就信这些东西,谁也没有办法,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理解归理解,违背了制度就不行,所以当臧文仲得到了一只蔡龟,为它专门盖起了超标准房子的时候,孔子就给他指了出来,并且以揶揄的口吻说道"何如其知也"?用今天的话表述,就是他咋这么聪明呢?
4)
子曰:"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这一章是对臧文仲有关柳下惠事件的评论,认为他在这点事失职了,知道柳下惠是贤人,水平很高,却没有提拔到与他水平相当的岗位上来。
礼乐制度是贤人制度,它有个要求,就是要努力寻求贤
14 / 37
精品文档
人充实到当时的干部队伍中去,这是当政者的职责。冉雍做季氏家宰的时候,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告诉他要举贤才,把你知道的有能力的人推荐到合适的岗位上去。
知贤而举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优秀品质,历史记载中处处可以看到类似的记载,在《论语》中也有这样的章节: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卫国大夫原来是公叔文子的家臣,能力出众,所以公叔文子将他推荐给了国君,使他成为了自己的同僚,孔子对此表示赞许。
以今天我们社会的眼光看,臧文仲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但是孔子却仍然指出他许多的不是来,难道孔子跟他有仇?非也,孔子出生的时候,臧文仲已经死了几十年了。孔子只是从礼乐文化的角度来对他进行评价,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礼乐崩坏就是从这些事情上开始的,杜绝了这些行为,就解决了礼乐崩坏的问题。
如果有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孔子要求苛刻,说明他还是
15 / 37
精品文档
不了解礼乐制度这套制度的性质。再说一遍:礼乐制度的性质是贤人政治,采用的是富贵养贤的正常,社会给你好的待遇,拿赋税供养你,就是让你按照制度为社会服务的,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人贤能还则罢了,知道而不用,就是不行。
做好是你应该的,做错是不行的。
如果还是不理解,就去对照欧美的人对政府官员的要求。
长期受某些思想的毒害,我们喜欢对权力感恩,古人没有这种概念,供着你是因为你有道德有能力,没有这些优点,干吗养活你?干吗跟着你?
《论语》中所有的高标准的道德规范,那些冠以君子之名的标准都是为权力预备的,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权力做到这些。
如果你懂得了这点,也就会懂得孔子一生为什么不得志,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当权者受不了老先生的絮叨,他也看不惯当权者违反制度。
16 / 37
精品文档
一个一辈子致力于提高权力素养,要求权力按规范约束自己的人,到了二千几百年之后,却被骂成权力的走狗,为什么?
第十一章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 "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
令尹是楚国除国君之外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别的诸侯国的国相或者上卿的地位。子文曾经三次做过这个官职,又三次被从这个官职上抹了下来,可以算是一名老运动员了。
做令尹的时候,他脸上没有兴高采烈的神色,被罢免的
17 / 37
精品文档
时候,他也不感觉到沮丧,一切都平平淡淡。特别在离任的时候,一定会把自己在位期间的事情与继任者交代的清清楚楚。
子张就以此来请教孔子:子文这个人,做到这个程度,到底怎么样?
孔子说,可谓忠矣。
将工作交代给继任者,这不过是一个官员正常的职责,应该做的。能做到这样,自然可以算是忠于自己的职责了。
能做到忠当然非常了不起,但是离着仁的标准还有差距。
孔子说"未知,焉得仁"的意思不是不知道,所谓"未知"是否定的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子文还达不到这种标准。
贫而乐,富而好礼,做了令尹无喜色,被罢免不沮丧,不正是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做到的而又非常难做到的吗?为什么到子文这里孔子似乎并不对这些品质表示认同?我想这是许多人会感到纳闷的一点。
18 / 37
精品文档
2)
陈文子是齐国大夫,《左传》记载了二段陈文子与崔抒弑君有关的言论。
第一次是齐庄公攻打卫国之后,准备捎道揍晋国一家伙的时候。其时,晋国是诸侯国盟主,这齐国也是承认的,也就是说齐国也是晋联盟的成员,接受晋国领导。
既然如此,齐庄公为啥胆子这么足,揍完了卫国竟然还精神头儿十足地准备去揍晋国?大家要知道春秋时期的盟主最大的特点是以力假仁,就是说不但要仁,而且还要猛,仁是承载在猛之上的,不猛是做不了盟主的,当年宋襄公就梦想在齐桓公之后做盟主,国内的人都反对,原因很简单,送给太小,不够猛。齐国既然承认晋国是盟主,起码说明一点,晋国比齐国猛,齐国揍不过晋国。
齐庄公胆儿肥的真正原因是这样的:晋国前段时间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内乱,整个国家的力量几乎全部被搅和了进来,栾氏家族被清除,栾氏家族的掌门人栾盈流亡到了楚国,又从楚国转移到了齐国。栾盈到齐国的时候,晏婴等人不同
19 / 37
精品文档
意接受,那边跟人家结盟,这边接受对方的叛臣,从理上说不过去。
但齐庄公不管那套,这老兄是一个身强力壮武功高强的主儿,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炫耀武力,不喜欢按套路来,从来都是自我感觉良好,总以为自己能把握时局。
栾氏家族在晋国是非常有势力的,栾盈虽然被驱逐,但还不死心,他想回去召集拥护他的人,东山再起,从新再来。
为此,齐庄公利用晋国要嫁女到吴国、齐国需要送陪嫁的媵妾到晋国的机会,将栾盈和他的手下偷偷带进了栾氏曾经的根据地曲沃。
栾氏的势力也真不是盖的,栾盈回去三鼓捣、两鼓捣,又在晋国兴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齐庄公这次攻打晋国,就是想利用这个机会沾点便宜,这也是他不顾大家反对,硬要留栾盈支持栾盈的原因,他认为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明白了,一切都能罩得住。
对此,晏婴进谏说:你依仗勇力攻打盟国,如果被揍了,倒是咱们的福气。如果不幸的话咱们赢了,无德有功,估计
20 / 37
精品文档
作为国君的你一定会倒霉哦。
现代人对晏婴的这种讲话的方式尝尝会感到迷茫,咋打输了倒成好事了?
大家去看《左传》经常会发现这种奇谈怪论,一个国君,好大喜功,结果受到了一点挫折,就会有见识的人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惩戒对于一个国君来说还很不够,他还要继续倒霉。接下来的事件会印证这位老兄的见解,倒霉的事情接着上门。
古人言之凿凿,今人看得稀里糊涂,常常会觉得古人喜欢故弄玄虚,神神叨叨的。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不了解古人,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思维模式。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事情,一个朋友想做一件不靠谱的事情,谁劝都不行,如果这位朋友家底不够殷实,可能受一点挫折就会及时反思,如果家底非常殷实,而且有能力贷到大笔款项,你看着吧,准倒大霉。好像有位坚信能找到一种办法让水可以变成油的老兄吃的就是这种亏。将我们身边的这种事情推演到2500年前,就是古人的思维模式。国君在一个国家里面,权力最大,势力最大,他要想做水变油,咋拦?
21 / 37
精品文档
从这种思维模式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先人们对人性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有理论,有应用,理论能结合实践,非常了不起。
按照这种思维方法,翻译一下晏婴的整个思想过程是这样的:
1、作为联盟成员,乘盟主家里出乱子来沾便宜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所谓不道德也就是违背了当时的礼法精神,为人所不齿,这样干别的诸侯国不会支持你,不敢跟你交往。今天说的还好好地,明天就翻脸,什么规矩不讲,这种人谁愿意跟他来往?谁愿意支持这种人?做人和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们常说失道寡助,就是指这种情况,道就是指人们该遵守的行为规则。
2、晋国虽然暂时有点麻烦,但麻烦过后,它依然是老大,你现在顾头不顾腚地去揍了他一顿,等他回过神儿来,你咋办?
3、如果这次打败了,会怎么样?至少对齐庄公有两个好处,第一,他终于可以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了。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的人,往往都会脚踏实地,不会乱来。第二,由
22 / 37
精品文档
于前面干得有些过火,又加上被人揍了,他就会老实许多。老实许多的表现就是俯下身子好好管理国家,对内安抚国民大臣,对外跟别的诸侯国好好交往,向盟主赔礼道歉装孙子。
如果能做到这些,后来的一切事情就不会发生。
4、最不幸的结果是打胜了。如果打胜了,齐庄公本来就是那种好大喜功的人,这下就更找不着北了,那么离掉坑里也就不远了。
东方有谚: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西方有谚:上帝想让谁灭亡,一定会先让他疯狂。
3)
除了晏婴进行了劝谏之外,崔抒也劝:不行。我听说" 小国间大国之败而毁焉,必受其咎",你好好考虑下。
"小国间大国之败而毁焉,必受其咎"是当时的政治格
23 / 37
精品文档
言,描述的就是齐国攻打晋国的这种情况,意思是小国如果想乘大国有难的时候,上去踹两脚,拣点现成便宜,将来一定会受到报应的。
这种情况比较好理解,就像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摔倒了,身上的东西掉到了地下,旁边有人趁机捡起来装自己兜里一样,就不怕人家再爬起来么?
崔抒本心并不想阻止齐庄公,他对齐庄公恨得牙都痒痒,这个家伙有事没事就去泡自己的老婆,泡了自己的老婆不说,还把自己的帽子拿着到处送人,之所以憋到现在,实在是因为得罪不起。
虽说齐庄公把崔抒的帽子染得绿油油的,但崔抒却绝对不是一个窝囊废,在齐庄公年代,他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人物,非常有势力。这势力也并不是由于齐庄公占了他的便宜,感觉良心上过不去,所以特别照顾他,补偿给他的。
春秋时期国君虽然牛,可以照顾一个人,给他封地,但是如果自己没有两把刷子,是不敢要的。
土地谁不想要?有了土地他得保障土地上的人民拥护
24 / 37
精品文档
他,保证别的大夫愿意支持他,承认他。否则,还不如不要。就像现在一个孩子拎着几百万上街一样,那可是一桩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们看那段时期的历史,经常会看到国君封赏自己的亲信,明明那个亲信也是非常贪的人,历史评价也不高,可是他左思右想,搞到最后就是不肯要。
不肯要并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如果拥有的太多了,而你的德行又配不上你拥有的,那么就意味着你快要倒霉了。
之所以啰嗦这些春秋时期的常识,是想告诉大家,崔抒下面的事情也许做的不对,但是他绝对非常有水平。
晏婴和崔抒大概是齐国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了,他们却没有说服得了齐庄公。
陈文子私下里拜见崔抒,想看看他有什么进一步的打算,是否有别的办法阻止齐庄公。
崔抒告诉他:我给国君说了,可是他不肯听。作为成员
25 / 37
精品文档
国,老想着从盟主的内乱中获利,这太可怕了。如果大臣们都急了眼,国君可咋办啊?你先别管这事了。
陈氏家族当时在齐国也是非常有势力的,陈文子听了这句话之后,明白了崔抒的想法。回去之后,对自己的人说:崔抒大概要出事。指责国君做事不合道义,他自己做的却比国君还过分。作为臣子行义超过国君,还需要低调行事,何况要作恶呢?
齐庄公攻打晋国是在公元前550年,当时占了不少便宜,回去之后却又害怕了,欺负盟主毕竟不是玩的,所以他决定与楚国联盟,跟楚康王见个面,商量商量这事。
楚国对这件事情也非常看重,一直苦于应付来自晋国的压力,现在忽然有这么大一个国家从对方的阵营中脱离出来加入自己一方,那种感觉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而且打开馅饼还发现里面夹的竟然不是肉,全部是价值连城的珠玉。
这种感觉简直爽透了。所以楚王毫不怠慢,立马派出使臣访问齐国,--你老哥不是想见个面吗?赶紧定日子吧。
26 / 37
精品文档
为了展现自己的势力,为谈判增加砝码,齐庄公特意为来自远方的客人举行了一个阅兵的仪式,让楚人感受一下自己的硬实力。
对此,陈文子感叹说:齐国怕是要麻烦了。我听说不懂得收敛武力,一定会伤害到自己的家族。
晋国这时候已经从内乱中缓过神儿来了:狗日的,竟然敢乘机拣便宜,看我怎么收拾你!晋国集合了所有同盟国的军队组成联军,准备教训齐国。
敌人要打上门来了,这下齐庄公和楚康王的面是见不成了。所以他也派出使者,跟着楚国的使者回去说明情况,并且请楚国赶紧派兵拉兄弟一把。
按说到了这个时候,就该收敛一些了,谁知道树欲止而风不静,在这种紧要关口,崔抒竟然还先后带着兵去攻打莒国和鲁国。
崔抒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没有安什么好心,是为了替齐庄公竖立更多的敌人,让国人更加反感他,这事谁都看得清清楚楚,唯独齐庄公除外。
27 / 37
精品文档
终于,公元前548年齐国内乱发作,崔抒杀了齐庄公。由于前面铺垫工作做得好,虽然是一次弑君行动,崔抒得到了比较多的人的拥护,所有威胁到崔抒的人全部被清除。
陈文子既不想跟着崔抒背上弑君的恶名,又没能力阻止他,所以一跑了之。
4)
《论语》中有关陈文子的故事背景就是如此。陈文子跑路的时候,家里有马十乘。
乘是古代战车的计数单位,因为每辆战车都配有四匹马,所以也可作为马的计数单位,有马十乘就是有马四十匹。在这段对话中,之所以强调这四十匹马,是因为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从陈文子依然绝然地舍弃中,可以看出他选择跑路的决绝。
陈文子到了一个新地方一扫听,这里的情况跟齐国差不多,既有不像话的国君,也有没安好心的臣子。
28 / 37
精品文档
既然如此,那就继续跑吧。
换了一个地方,还是不行,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话,天下乌鸦一般黑。啥也别说了,上路吧。
就这样,陈文子连着跑了三个地方。
对此,子张请教孔子:四十匹马都不要了哦,您老人家认为这个人咋样?
孔子说:算得上一个清字。
不跟弑君的人一起混,可不是清嘛,这个距离忠还差一个等级。
偏偏子张还非常认真,继续问:算得上仁不?
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上仁?!
5)
包括本章在内的以上几个章节介绍的是孔子及其弟子
29 / 37
精品文档
对春秋时期几个名人的评价,看了孔子评价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愤愤然的感觉。
除了子产和晏婴之外,从臧文仲、到子文、到陈文子,再加上前面的管仲,如果放到我们现实的社会,那个不是响当当地人民好干部?大家就是跪着、哭着求他们复生,都求不来,咋挨个被孔子批了一个遍?这真是洪洞县里无好人了,难道说就你孔丘了不起?
如果真有人这么想,请你暂息怒气,听我慢慢将其中原委给你道来。
要搞清楚上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度性质
前面谈过,礼乐制度是贤人政治,它表现在对执政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道德。
有能力才能解决问题,有道德才肯承担。这从臧文仲的故事里可以窥见其奥妙。
30 / 37
精品文档
2、富贵机制
中国早期这套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高薪养贤。有能力、有道德,为社会出力了,就有相应的待遇,待遇什么样?都明明白白地写着呢。
所以,对当时的人们来讲,你有能力做好,愿意做好,是应该的,正因为你有能力、愿意做,国君才愿意用你,人们才愿意跟随你,你的富贵才能长保。
一句话,做好是你应该的。
3、如果做不好,如何?
臧文仲也好,陈文子也好,子文也好,他们做的确实都很好,但孔子认为都还算不得仁,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那样做,又如何?
鲁国遇到了饥荒,臧文仲能躲就躲,崔抒弑君,陈文子跟着参与,子文离任之后啥也不管了,爱咋地咋地。
这些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你不做就会走向反面,为什么
31 / 37
精品文档
如此?因为这些都是他们应尽的基本职责,应秉持的基本道德修养。
这与我们现在的官员一样,不贪污是应该的,不能拿着应该做的事情作为政绩。在贪污和不贪污之间,没有第三种选择。
忠与不忠,清与不清,贪污与不贪污,你自己看着办。
6)
现在许多人在谈民主,谈国外对于官员的监督力度,前数日香港准备参加特首竞选的一位老兄因为在自己家里搞违章建筑,还被媒体弄得哭咧咧的。
相信许多人都对此羡慕不已,但是为什么这种事情从中国文化上反映出来,从中国2500年前的历史中反映出来,大家反倒以另外一种眼光来看它呢?
臧文仲、子文、陈文子都是高级的执政者,他们的道德品行如果放在今天,与今人相比,那是圣贤中的圣贤,但是孔子对他们依然有所不满,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是权力者,
32 / 37
精品文档
是一个国家的执政,享受人民的供养,所以不允许他们犯错误。孔子的言论就是对于权力的一种批评,这与现在人们对权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当时社会形式与今天迥然有别,所以批评的形式与今天也就有所不同。由于不熟悉那个时期的历史与文化,因此对于类似批评的本质存在着模糊认识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一本《论语》讲了那么多道德修养,只要几个字就可以界定它们的性质,那就是《礼乐制度官员守则》。
千百年来,已经习惯了对权力感恩戴德的人们,一边期望权力的赐予,一边随时准备向权力献媚。在这种文化氛围成长起来的人们,是很难准确理解孔子的这种思想的。
许多人头脑中的所谓儒家文化和孔子的思想主张根本是八竿子够不着的事情。
第十二章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鲁国季氏家的掌门人,鲁国正卿,这一章记载
33 / 37
精品文档
的是孔子针对对他的一个评价。
季文子做事喜欢三思而后行,按说这是好事,特别作为国家级的领导人,一举一动,涉及民生,把细点不好吗?为什么孔子说:只要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621年秋天,季文子要代表国君去晋国拜访。临行之前,他让人找到国君,请求落实一下,万一在这次出访的过程中,他遇到意外,应该用什么礼仪进行安葬。
这实际等于向国君要求死后的殡葬规格。
今天的人可能觉得奇怪,到国外访问你就去好好访问吧,临走还得先问问死在国外怎么办,多丧气啊!
古人不这样看,他们认为死是谁也规避不了的,不是你想不死就可以不死的,所以还是先搞清楚的好。
古代跟今天不一样,卫生医疗条件差,生个小病都可能要人命,而且交通条件也不好。现在我们在出差的路上生了病,只要不是立马就死的那种,车子开快点,一两个小时就
34 / 37
精品文档
可以找到对口的医院救治。在季文子那个时代就不行了,从鲁国到晋国要走好多天,所经之处往往是荒无人烟的地方,真生了病,就算能治也找不到大夫。所以,那个时代士大夫死在外面的大有人在,这还不包括因战争因素死在外面的那些。
据《礼记》记载,孔子曾经和他的弟子们讨论过国君士大夫等人死在国外的各种情况及相应的殡葬礼仪。由此可以看出,走的时候好好的,结果回不来的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数目。
尽管如此,像季文子这样仔细的人也是少数,所以他的随从有些不理解,就问他:这样做有啥意思?就算遇到这种事情,有专门的人负责,有对等的礼仪照着办理,操这心干啥?
季文子说:老话说得好,要防患于未然。准备好了,即便是用不到,又怕啥?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故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季文子的性格,他可能有类似今天强迫症一类的毛病,所以孔子针对他的这个性格评价说:仔细点是可以的,但是仔细到
35 / 37
精品文档
这个程度就没有必要了。
关于季文子这一章,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章,来感受《论语》的类似记载和孔子的这种思维方式: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做吗?孔子说:父亲兄长都在,怎么都听到就做呢?
冉有有一次,也向孔子问了这样这个问题,孔子却告诉他:是的。
对此,一直在一旁看着的公西华非常不解,所以在二人
36 / 37
精品文档
走了之后,请教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却对两个人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孔子说:因为两个人性格不同啊,一个总是急躁盲进,而另一个则常常犹豫不决,所以我才真的他们的性格给出不同的建议啊。
三思而行虽然不错,但该不该三思而行,要看什么人,看他是如何三思的。
37 / 37
范文二:禁烟手抄报内容 禁烟手抄报资料
禁烟手抄报内容 禁烟手抄报资料
禁烟手抄报资料:
世界无烟日禁烟倡议书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的然而又是可以预防的危害因素。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烟焦油等多种化学有毒物质,吸烟和吸二手烟是导致肺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还是引起火灾、危及生命的重大隐患。吸烟是继战争、饥饿和瘟疫之后,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当今,烟草业为了利润无耻地利用“减害降焦”的骗人伎俩蒙蔽公众。生命与烟草的斗争愈加激烈。
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规定,我国应在2011年1月9日起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达到无烟的标准。卫生部颁发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自2011年5月1日起全国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我们发出以下倡议:
一、树立“远离烟害,人人有责”的观念,学习烟草危害知识,提高控烟防护意识,倡导健康文明行为。
二、严格遵守禁止吸烟场所的规定,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三、积极参与开展“无烟医院”创建活动,营造无烟环境。
四、敢于向二手烟说“不”,主动转载请保留劝阻他人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患者及家属们,控烟是世界的潮流,是现代文明的体现。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抵制烟草,拒绝烟草业对生命的威胁。
你我不吸烟,争做文明人!
戒烟有什么好处,小学生世界无烟日手抄报资料2016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大全最全的吸烟危害大全吸烟咳嗽吃什么好吸烟喝什么茶清肺吸烟的护肺食疗方法
范文三:父亲节手抄报:手抄报内容资料
如果,您是一颗沧桑的老树,那么,我愿是那会唱歌的百灵,日夜栖在您的枝头鸣叫,换回您的年轻,让您永远青翠。爸爸,我爱您!
我的脉搏流淌着您的血;我的性格烙着您的印记;我的思想继承着您的智慧……我的钱包,可不可以多几张您的钞票?老爸,父亲节快乐!
叠只漂亮的纸鹤,载着我无尽的祝福,乘着清风飞到你身边,愿纸鹤停息在你心间,为你洗去昨天的疲惫,迎来快乐的今天,祝父亲节开心!
掌心留存父亲的温暖,血管流淌父亲的激情,脸庞再现父亲的青春,眼神继承父亲的刚毅,父亲节到了,祝所有的父亲身体健康,节日快乐。
牵挂,是一束美丽的鲜花;思念,是情感的升华;送上我的祝福:愿今天你是快乐的,2015年你是顺利的,今生你是幸福的,祝父亲节好运!
一丝巧合,一场缘分,一丝牵挂,一份关心,一段友情,一片真心,一条短信,一声问候,一世朋友,一个愿望,愿你天天快乐,祝父亲节好运!
让阳光走进你的窗,让快乐飞到你身旁!在开心中抽根愉悦的线,为你织件好运衣裳;在幸福里磨根如意的针,为你缝上永远吉祥,祝父亲节快乐!
永远我都会记得,在我肩上的双手,风起的时候,有多么温热;永远我都会记得,伴我成长的背影,用您的岁月换成我无忧的快乐!爸爸,祝父亲节快乐!
有阳光普照的地方就有我的祝福,有月亮照耀的地方就有我的思念,当流星划过的刹那我许了个愿:希望正在看短信息的你一生幸福快乐,祝父亲节开心。
树木的繁茂归功于土地的养育,孩子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辛劳--在您的博大、温暖的胸怀里,真正使我感受到了爱的奉献!在属于您的父亲节里,请容我致谢 !
范文四:禁毒手抄报的内容 禁毒手抄报 禁毒手抄报资料
禁毒手抄报的内容 禁毒手抄报 禁毒手抄
报资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禁毒的手抄报内容及图片~供大家参考。更多手抄报相关信息请进入手抄报栏目查看。
毒品是全球性的灾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目前~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毒品潮~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败坏社会风气~而且.直接导致和诱发各种犯罪~威胁着全球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遏制、减少直至最终消除毒品犯罪~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打击毒品犯罪成为各国司法机关所共同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而我们在戒毒工作中发现~很多吸毒者都是因为对毒品缺乏了解而被诱骗吸毒~有的为了“治病”而滥用毒品~结果成瘾而不能自拔!为了教育广大青少年~以达到识毒、戒毒、禁毒的目的~我们戒毒中心制定了这个《禁毒宣教》手册~旨在加强对禁毒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禁毒意识~也希望能对控制吸毒这一恶习的蔓延起到一定的作用。
吸毒影响社会经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据联合国麻醉品管制局公布的最新数字~世界上吸毒人员超过5000万人。
1 / 2
每年有几十万瘾君子因吸毒丧命。全球毒品交易额约达8000—10000亿美元~吸毒问题严重的国家~不得不拨出巨款用于防治吸毒及相关问题的开支;同时由于长期吸毒而使得吸毒者的劳动能力降低~或者导致劳动力完全丧失~从而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也问接给国家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吸毒与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引起社会犯罪增加。一方面是吸毒者成瘾后~摆脱不了毒瘾的煎熬~为了满足毒瘾~铤而走险~进行偷扒抢窃~贪污、卖淫~甚至杀人的犯罪活动;另一方面是贩毒分子疯狂的报复~恐吓~暗杀等活动~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扰乱社会秩序。
吸毒损害本人健康~造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性病的传播等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爱滋病的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凶恶的疾病之一~被称为“超级癌症”。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了HIV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便会发展为艾滋病。艾滋病患者~通常死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所致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且死亡率高。
2 / 2
范文五:国学论语手抄报【图片内容】
精品文档
国学论语手抄报【图片内容】
画论语手抄报应考虑整张作品的布局,在选好主题和材料后,才动笔而不是想到那做到哪。下面是由出国留学整理的关于论语的手抄报,欢迎阅读。更多相关手抄报文章,请关注本栏目。
国学论语手抄报(一)
国学论语手抄报(二)
国学论语手抄报(三)
冉求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前文中我们已经多次和他打过照面:他和备受夫子鼓励的冉雍同宗;他曾力荐樊须担当重任,在抗击齐军侵鲁的战斗中大获全胜;他曾和仲由、公西赤、曾点一起,在夫子面前谈论治国安邦的理想;当公西赤出使齐国时,他多次为大使的母亲申请粮食补贴;当鲁大夫孟武伯视察夫子的人才库时,他和仲由、公西赤同学一起得到了孔老师的极力举荐。现在,就让我们正式认识一下这位在“孔门十哲”中排名第七,位列大名鼎鼎的子路之前
1 / 17
精品文档
的重量级人物。
冉求,字子有,亦称冉有。鲁国人,和孔老师同乡,比孔老师小二十九岁。他在《论语》中出镜16次,是个戏份较足的角色。在学生时代,他很受老师的器重,是老师眼里的长于政事且多才多艺的优等生。《论语》中曾四次记录了孔老师对他政治才干的肯定。
第一次是在《公冶长》篇中。当时鲁大夫孟武伯造访孔子学院,他想招募德才兼备的贤人。可能来访之前已经做过一些初步调研,所以他点名要了解仲由、冉求、公西赤三位同学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才干。孔老师对冉有的推荐词是“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这里,老师明确地指出冉有同学完全可以为国家管理一个拥有一千户人家的县城,或者去做一个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封地的总管。至于“不知其仁也”,并不是老师不看好他的品德,而是在老师的眼里,仁德不是轻易可以达到的的境界,所以孔老师很委婉地对孟先生说,至于冉有是否仁德我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回出现在《雍也》篇里。这次来的是季康子,他是鲁国政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后来在鲁哀公时官居正卿,也就是宰相。和孟武伯一样,他也事先掌握了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基本信息,所以见到夫子后,他直截了当地地连发三问,仲由这个人,能不能够让他管理政事(“仲由可
2 / 17
精品文档
使从政也与”)? 端木赐(子贡)这个人,能不能够让他管理政事(“赐也可使政也与”)?冉求这个人,能不能够让他管理政事(“求也可使从政也与”)?与孟武伯的用人强调德才兼备的标准不同,季康子根本不问所用之人的思想品德,他关注的是他们的管理才干。对学生了如指掌的孔老师,非常自信地回答季康子,“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意思是这几个学生各有所长,他们从政何难之有?仔细揣摩孔老师连续选用三个反问句式来回答季康子的问题,似乎可以看出孔老师性情中人的那一面:对学生政治才干不加掩饰的喜悦,对季康子不讲仁德之政的隐隐的不满。这隐隐的不满后来发展成严厉的批评,这实际上是他们政治理想大相径庭的必然结果,这是后话。回到这次谈话本身,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夫子对冉求的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多才多艺,一是他的政治才干。在孔夫子看来,让多才多艺的冉求去从政会有什么困难呢?那不是小菜一碟吗?
第三次是在冉求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孔老师间接地肯定了他的政治才干。这一段记载在《论语 先进》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我们已在公西赤一文中引述过。冉求认为如果自己去管理一个方liuxue86.com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可以在三年之内使那里的百姓富足。但是对于礼乐教化的问题,自己就不擅长了,必须有
3 / 17
精品文档
待君子相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老师的点评是,哪里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这儿话里套着话,意思是冉求说话太过谨慎,他所言之事不正是治国的大事吗?这里,夫子不仅肯定了冉求的出语谦虚,也肯定了他可以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不过,细细琢磨冉求的话,我们还可以得出另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位同学好实务超过了好礼乐。
夫子对冉求的这三次肯定,从内容上判断很可能都发生在冉求求学孔门的学生时代,而下面这一次则是在他担任季氏总管以后。这一次来访者是一个叫做季子然的人,他是季氏的子弟,他已经知道仲由和冉求在季氏任职,所以他有目的地问道:“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夫子答曰:“我还以为你问别的人呢,原来你是问仲由和冉求啊。所谓大臣,是指那些懂得以正道侍奉君主,如果不行就宁可辞职不干的人。现在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已经有了做大臣的才能了(“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季子然又穷追不舍:“那他们会不会事事顺从季氏呢?”(“然则从之者与?”)孔夫子毫不迟疑地答道:“像弑父弑君、以下犯上那样大逆不道的事,他们是绝不会
4 / 17
精品文档
顺从的。”(“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论语 先进》)这里说话的双方都心照不宣,他们都知道季康子不是个安分守己的人,现在仲由和冉求在那里任职,不能不说要面临很大的考验。可是夫子对他们有坚定的信心,他不仅认为这两位弟子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政治才能,也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在行政的道路上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除了赞赏冉求的政治才干,孔老师也对他的多才多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论语 宪问》篇中,记录了“子路问成人”的故事。子路问老师,怎样做才可以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完人呢?孔老师说,一个人如果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像孟公绰那样不贪心,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去装点修饰,那这个人就完美无缺了。(“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老师把冉求与其他三位鲁国的名人相提并论,足可见冉求在老师心里的地位。臧武仲是鲁国大夫,善于预见又懂得取舍,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所记载的一件事可以佐证。那一年(公元前550年)他因不容于鲁国权臣而出逃到齐国,齐庄公很器重他想送他田邑,他却设法拒绝了,原因是他预料到庄公之位不可长久。所以孔夫子对这位先贤的明智之举十分称赏。孟公绰也是鲁国大夫,虽然才能平平,但是廉洁自律,孔夫子很敬重他的德行。卞庄子则是一个有虎虎生机的鲁大
5 / 17
精品文档
夫,他勇武过人,可以独力缚虎。这三人的智、廉、勇合成一体已经可以打造出一个相当优秀的人了,可是夫子还觉得不够,还得加上冉求的才艺,并且还要和礼乐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够全方位地打造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人。这个标准太高,也许夫子也觉察到了对问话的子路同学来说,要实现这个标准难度太大,可行性太小,所以他话锋一转,安慰着眼前这个看上去有点失望的学生说,现在我们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到也不用如此费劲,只要做到见到财利能够想到道义,做到国家有难甘愿献身,做到久居贫困而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了(“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实际上夫子这个降格以求的标准也不低,他是针对当时的世风日下有感而发,在他眼里,见利忘义者、临危苟生者、无诚无信者比比皆是,在当时来看,能够超越世风之人就已经可以归为完人之列了。在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标准仍然被使用着,讲合法经营,讲廉洁奉公,讲爱国,讲责任,讲诚信,讲公开,讲透明,正是对夫子这个标准的新应用。这段关于“子路问成人”的故事,透露了夫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才培养观,他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上限和下限,对我们今天很有启发意义。回到冉求这个语境之下,这一段话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冉求已经具备了成为完人的才艺,一是没有
6 / 17
精品文档
哪个同窗能够与他的才艺媲美,另一个就是冉求在孔老师心中占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把“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论语 雍也》)也并处一处,我们就可以明白“艺”在孔老师眼里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成为完人的一项指标,也是可以从政的一个依据。
可是引得夫子如此赞赏的冉求之艺究竟所指为何,实在难以定论,孔老师从来没有明言。对照《周礼?保氏》所言:“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我们知道艺有六种,所谓“六艺”者,乃礼、乐、射、御、书、数也。可是《论语》中除了反映冉求善于言辞,善于交友,可以率兵,可以为政之外,与这“六艺”可以连得上的就只有冉求的驾车技术了。《论语 子路》篇里曾记载过他给孔老师当司机跑长途,送老师去卫国的事。我们可以据此推测他的驾驶技术不错,因为他可以在轻松驾车的同时,和老师自如地交谈,并且谈的还是比较重要的话题。(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夫子所感叹的“庶矣哉”是指卫国人口众多。冉求是个很善于思考并对为政之道很有兴趣的学生,听到夫子的这声感叹,他接口就问,人多了下一步怎么办?夫子说,要使他们富足起来。那富足之后又怎么办呢?冉求边驾着车边请教着治国之道。孔老师自然
7 / 17
精品文档
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教书育人的机会,他很有耐心地回答前面的司机师傅,那就要办教育,施行礼乐教化的工作了。当然,仅凭这一种驾驶技术肯定得不到孔老师那么高的赞许,冉求一定还有很多过人的才艺,只是没有被记录下来罢了。
夫子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他在对冉求大加夸赞的同时,也一分为二地指出了冉求身上存在的缺点。他觉得冉求个性谨慎,做事畏缩,所以要求他“闻斯行诸”,也就是凡事听到了就要采取行动,不要犹豫不决(“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 先进》)。夫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子罕》),智仁勇三结合是完美人格的体现,而智、廉、勇、艺、礼乐相融合则可以达到完人的境界。这理想的人格和人生境界都离不开“勇”这个要素,所以冉求个性中缺乏果决和刚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此,夫子要促使他遇事果断,大胆向前(“求也退,故进之。”《论语 先进》)。
在《论语 雍也》篇中,孔老师批评了冉求学道的畏难情绪。夫子之道高远精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崇敬与迷茫,也都容易生出一种想学却摸不着门路的感叹(“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颜回和子贡都曾有过同感,在他们看来,老师的学说和老师的人格一样高不可攀。自然,对于重实务甚于重礼乐的冉求来说,学习夫子之道更是一件难上加
8 / 17
精品文档
难的事。他可能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可能是对治国方略更有兴趣,所以有一天他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道,而是我的力量有限,实在学不了(“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老师火眼金睛,立刻甩给冉求两句话:“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意思是,你根本没动步,你怎么知道你的力量不够呢?你现在的行为是画地自限、画地为牢。如果拿冉求与颜回一比,那可就真是比不上了哦!夫子曾经夸说颜回好学:“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子罕》)现在冉求如此画地自限,受到孔老师的批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在《论语 雍也》篇中,孔老师还批评了冉求同学的处事无度。事情很可能发生在夫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因为这个时候他主管司法,并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所以公西赤可能受夫子派遣出使齐国。原文如下: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赤为国效力,冉求为同学的母亲求得国家的粮食补贴,是情在理中。所以夫子听了冉求的请求后,没有任何犹豫就对他说:给她一釜。这“釜”(fǔ)是古代容量单位,一釜合当时的六斗四升,大约是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冉求觉得太少,要求再加一点,夫子说,那就再加一庾(yǔ)吧。一庾约合一釜的三分之一。冉求还是觉得不足,最后自作主张
9 / 17
精品文档
给了公西赤母亲五秉(bǐng)米,也就是八百斗米!这实在有点不靠谱,所以孔老师适时地敲打了他, 告诉他公西赤此次出访国家已经提供给了他很好的条件,他有能力照顾到家里。君子应该雪中送炭,不必锦上添花。这一次,冉求不知何故,一改往昔的谨小慎微,宁肯为这位比自己小了十多岁的公西赤老弟去挨先生的教训。
以上叙述所涉及的内容基本发生在冉求的学生时代,包括在鲁求学和追随夫子周游列国两个阶段,孔夫子对他的态度也基本可以归纳为赏识二字,尽管也有批评,但并不影响对他的整体评价。可是后来发生的事却彻底改变了夫子的看法,以致于要和他断绝师生关系。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冉求不能“事君以道”,实际上的原因是师徒二人政治理想的差距越来越大。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季康子任用冉求说起。
鲁哀公3年(公元前492年)宰相季桓子病逝,临终前他告诉嗣子季康子说,我死以后你一定会接掌鲁国的政权辅佐国君;辅君之后,务必要召回孔子。(“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史记 孔子世家》)他说这话事出有因,当年正是因为他接受了别有用心的齐国送来的女色和音乐,使鲁君疏于朝政,他自己也沉湎其中,完全听不进孔夫子的劝谏,使夫子在无法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情况下愤然离鲁,把个几近兴旺的鲁国生生地耽误了下来。现在人之将死,其
10 / 17
精品文档
言也善,他怀着深深的忏悔希望儿子能够弥补自己的过失。几天后,心事重重的季桓子离去了,儿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了父亲的丧事,季康子着手实现父亲的遗言。可是有一个叫公之鱼的大夫出来阻拦,他认为当年鲁定公任用孔子没能善始善终而被天下耻笑,如果这一次任用孔子再不得善终,那将又将使鲁国蒙羞。所以他建议召回冉求。这季康子也知道孔夫子与自己的政见多有不同,且德高望重,如果按父亲的意思召回他来,自然难以领导,而以自己对冉求的了解,他的个性和资历,指挥起他来应该顺手得多,况且冉求的政治才干也是有目共睹,所以他决定采纳公之鱼的建议起用冉求。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国家的命运就在这样的一瞬间,在这样的偶然中被改变了!此时的冉求正和夫子一行周游于陈国,当特使来到时,孔夫子明白这个学生将要在鲁国受到重要了(“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史记 孔子世家》)。子贡深知夫子对故乡的思念,所以在和冉求依依惜别时一再叮咛,如果在鲁国受到重用,一定要把老师请回去(“即用,以孔子为招。”《史记 孔子世家》)。这一年,夫子60岁,周游列国已近5年。而冉求30岁刚出头,他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新里程。
回到国内,冉求开始了他在执掌鲁国政权的正卿季康子手下的仕途生涯。可是我们缺乏详细的资料来勾描他的这段经历。只有到了公元前484年,也就是回国7年多以后,《左
11 / 17
精品文档
传 哀公十一年》才清晰地记载了他已经官至季氏家宰。并且在这一年,还记载了他荐樊迟、率鲁军,为抗击入侵的齐军,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就是这一次大捷为迎回老师奠定了基础。因为大获全胜,季康子心情大悦,他问冉求:您的指挥才能,是学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史记 孔子世家》)忠实于老师的冉求回答说,我是从我的老师孔子那里学来的。并且告诉季康子:任用我的老师要符合名分;他的学说不论是传播到百姓中,还是对质于鬼神前,都是没有遗憾的。我虽然立军功、得犒赏,封地有千社(一社,为25户人家)之多,可是我的老师绝不会对此动心。(“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史记 孔子世家》)冉求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劝说季康子别受小人的干扰迎回孔夫子。在冉求的努力下,季康子最终下定决心,派特使带着礼品赶到了卫国。其时,夫子正在为卫国的内乱发出“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的感叹,所以,离卫返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自此,夫子终于结束了14年的漂泊生涯,以68岁高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土。
可是,师徒的团聚并没有加深彼此的感情,相反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政治分歧,夫子对冉求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变化。《论语 八佾》篇里已经可以看出夫子对冉求的不满: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12 / 17
精品文档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里的“旅”是指祭祀山川。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季康子祭祀泰山,是一种越礼的行为。他感叹说:哎呀,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鲁国人林放懂得礼吗?它居然还接受季氏的祭祀呢!此时冉求为季氏的家臣而未能阻拦此事,夫子心有不悦,他说林放懂礼,也就是委婉地批评冉求不懂礼,或者说不坚守礼。
礼治和德政是夫子政治理想的核心,当这些最圣洁的理想都被现实践踏的时候,夫子的血就涌动起来了。据《国语.鲁语下》记载,在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季康子欲“以田赋”,实行田赋制度。鲁国原本是按“丘”来征收军赋,现在季康子改为按每户的田亩数来征收后,就大大增加了赋税收入,这与夫子主张的“敛从其薄”背道而驰,他认为这是一种搜括百姓的“聚敛”行为,是一种暴政的表现。而弟子冉求不仅不加制止,反而参与其中,为已经富比周公的季氏增加财富,这实在使孔老师无法忍受,所以他先是要和冉求断绝师生关系,次而鼓动门人敲着鼓去挞伐这个不义之徒(“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 先进》)这一次,夫子真得动了怒,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在他眼里,昔日那个多才多艺、政治才干突出曾经多次被他赞赏的年轻后生,现如今为了维护当权者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既有地
13 / 17
精品文档
位,已经在政治上妥协,已经与自己的政治理想大相径庭。
老师的愤怒使冉求变得小心翼翼,甚至不敢和老师说真话。一日退朝,他又去看望夫子。老师说为什么今天下班这么晚哪?冉求答,有政务要处理。孔老师根本不信他的话,说道:我看你只是有事务要处理罢了!如果有政务,虽不用我,我也会知道的。(“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 子路》)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对师徒关系已经比较紧张,虽然表面上还实行着师生之间的礼节,实际上,彼此的内心已经开始生分,那份昔日的真情再也看不到了。
在《论语 季氏》篇中有一段关于“季氏将伐颛臾”的记载。这段文字非常精彩,是《论语》的名篇,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它也是夫子对冉求的最严厉的批评,不过这次还有个陪斩者,这也许能让冉求的感觉稍微好一点儿。为评析方便,引全文如下: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14 / 17
精品文档
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于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里所言的“颛臾”(zhuān yú)是附属于鲁国的一个小国,季康子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想去讨伐它。征讨之前,冉有和子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来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老师一听,马上批评冉求,他说,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老师知道冉求是总管,他在季氏的权力集团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他要点名批评这个不称职的官员。批评完毕,孔老师阐明了三点不应该讨伐颛臾的理由,第一,它是先王所封,不可伐;第二,它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它是社稷之臣,不当伐。三点理由环环相扣,掷地有声。面对老师的严词冉求无话可说,他只好辩解这是我们主家的想法,我俩都不主张这么做。孔老师立即反驳道:冉求!此话差也!周任说能施展其才的就担任其位,做不到的就该辞职(“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你在其位不谋其政,所当何罪?这就好比盲人遇险你不去扶他,跌倒了你不去搀他,那还要你何用?如果那些老虎、犀牛从笼中逃出,那些珍贵的玉器在木匣子里被损
15 / 17
精品文档
坏了,不是管理者的过错又是谁之过呢?老师的批评火力太猛,句句击中要害,所以学生难辞其咎,只得实话实说,冉求把自己的观点亮了出来:如今的颛臾日渐强大,又靠近季氏的采邑费城,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如果现在不消灭它,今后必将成为大患!原来老师火眼金睛,一点也没冤枉冉求,他是知情者之一,也是策划人之一!接着,夫子毫不留情地指责冉求,君子最讨厌那些嘴上不说想得到而实际上总想找借口得到的人。这以上夫子的话里都透出锋利,肯定句句都令两个学生汗颜,尤其是令冉求紧张。
不过老师毕竟是老师,批评的目的不是逞弄口才,不是把学生批倒批臭,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所以接下来夫子就复归教书育人的师道,开始循循善诱起眼前这两个被骂得晕头转向的学生了。他说,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来讲,他们要担心的不是财富不足,而是分配不均;担心的不是人少,而是社会不安定。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就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统治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远方的人还无意归附,那就提倡仁义礼乐的教化来吸引他们。远方的人已经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心地住下来。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之人不来归服,你们也不能吸引来他们;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够保全它;反而打算在国境之内使用武力,我就怕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我们国君的门屏之内哦!意思是你们的主子这么瞎折腾,
16 / 17
精品文档
早晚要被鲁君收拾。因为鲁哀公名义上在位,实际上国家的政权被季康子把持着,这样的越位行为早晚会引起内乱而颠覆季氏现有的权位。那到头来,季氏想讨伐颛臾扩大地盘,以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的做法就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好戏了。孔老师这种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高超的政治见地,一定给那两个学生上了生动又深刻的一课。冉求一定大梦初醒,他肯定没有夫子这样的洞察力,可以看清季康子讨伐颛臾背后的深层用意。对于夫子来说,冉求即使走得再远,也绝不会做出弑父弑君那样大逆不道的事。所以上半段的批评是严厉的,但是这后半段就散尽了硝烟,还原了师徒的角色。
尽管我们知道在夫子与冉求之间,因为政治理想的差异已经使他们无法回到从前那种情感状态,可是就凭着他们之间曾经的那份真情,无论是谁,也不愿看到对方处于人生的窘境。在他们心灵的深处,一定还留存着他们自己才能够体会到的温暖。
17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