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学书枝言》的文章写作特点
2015年2月 Feb( 2015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第1期 Journal of Normal for Nationalities No(1Xingyi University
《学书枝言》的文章写作特点
熊洪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孙竹雅所著《学书枝言》,能够抓住书学的重点和难点,以简炼而优美的文字,由浅入深,娓 娓道来,解决了许多实际的疑难问题。又能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众多的书学问题,长善救失, 时现警策精辟之论,金针度人,开启其“帖学”门庭。文章前后照应贯通,结构严谨,转换过渡,环环紧扣; 通篇则文法多变,摇曳生姿。读来引人入胜,思之令人解颐。长语短句,错综杂出;或取譬而巧喻,或言简 而意丰;用字考究,音调铿锵,诵之则朗朗上口,咏之而荡气回肠。从文章写作的角度看,《学书枝言》一卷 颇有其文法上的艺术特点,值得今人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学书枝言》;文章结构;严谨;文法多变 文章编号:1009_-0673(2015)01—0110_-04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cs of in“×ueShuZhiYan” Writings
XlONG Hong-bin Normd for (Xinyi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Universtty
neat and fluent to tackle difficult in most no- aAbstract:“XueShuZhiYan”employs language many problems Calligraphy(The table vivid of and remarks that the the their solutions and alert learner abeing description problems smartly placed throughout book( The and to a of articles are coherence is exhibited(The carefully planned organized throughout,yet great variety keep writing abundant and clever make the articles accessible(The choice of words further makes aloud and aexamples simplifications very reading rec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found in“XueShuZhiYan”ar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rewarding experience( Thesewriting Structure;Careful others(Keywords :“XueShuZhiYan”;Article Organization;Variety 孙清彦所书《学书枝言碑》既是书法与书论合 习、创作与鉴赏等,几乎涉及了传统书学的各个方 璧,也是书家的一卷理论著作文章。在文章作法上 面,文章结构大致按照“执、运、体、势、墨、笔、史、
颇多可圈可点之处,证明了作者确实如史料所载: 道”的顺序,从书法的本源说起,举凡习书的条件, “兼擅诗文书画”,是一位文化素养全面而深厚的 技法要领、工具材料、书艺体会、经典择评,书史大
艺术家。 势、清代书评,最后,自述学书、现身说法,开悟书 道。就其书法思想和主要内容看,作者是在继承前 《学书枝言》全卷六千言,专论书法艺术的学 收稿日期:2015 珈1—20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学书枝言碑》 研 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GH027) 。
作者简介:熊洪斌 ),男,贵州兴义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195旷 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化与美学。
?110?
万方数据
2015年 第1期熊洪斌《学书枝言》的文章写作特点 人书论的基础上,“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 尾周密,表理一体:此附会之术也。”由此可知,文 发”,【?结合自己作为书法实践家的体会和感悟,举 章写作讲究整体结构之妙。书法的问题众多,但现 象背后却有必然的内部联系。该先说什么后说什 重若轻,从容行文,体现了其书香门弟家学渊源的 么?何详何略?这确实颇费“定夺”。关键在于:作 素养。文章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菁华,其艺 者是否抓住它的最迫切、最核心的问题。这又取决 术观念中又包含着儒、道、佛诸家复杂的哲学思想 因素,内容十分丰富。 于论者对书学的了解程度及其最基本的书法艺术 观念。文章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形式,而文章的结 按说这类议论说理文章,容易写得抽象而枯 构方式正是取决于作者的思路,这样的思路是否 燥。尤其是书学的专门知识,历经三千年积淀而不 反映了内容包含的客观规律性。所以,欣赏文章写 断地系统化,逐渐形成了一门专业学科,多少有些 冷僻。其中的“帖学”与“碑学”更是博大精深。书史 作艺术,不能将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剥离开来,单 独就形式而论艺术是不得要领的。 源流,宗流派别,书风嬗变,美学思潮的此起彼伏, 繁复而高精的 如前之述,孙清彦自然是有其所学的。《学书 技法内容,等等,都较为艰深驳杂, 枝言》说:“书学千端,究不过运笔结字耳。”可谓一 很多内容于今几乎成了绝学。所以,不是专业需要 爱好者则鲜有涉及,普通人更是很难对它们发生 语中的。这的确是书法问题的机枢,也是讨论书学 兴趣,所谓“问津者益寡耳”。然而,孙竹雅所著《学 问题最恰当的突破口。趟孟颊《论书》云:“学书有 书枝言》,却能够抓住书学的重点和难点,以简炼 二:一日笔法,二日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 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而优美的文字,由浅人深,娓娓道来,解决了许多 实际的疑难问题。又能够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 已。”然而,这个主题在文章中却是在以“本源”为
“起”,以书法的传承不易和学书有“五难”为“承” 明了众多的书学问题,长善救失,时现警策精辟之 论,金针度人,遂开启其“帖学”门庭。 之后,才蓦然而“转”出来的。置于文中特别突出的
文章前后照应贯通,结构严谨,转换过渡,环 地位,这庶几就是“附会之术”所讲究的“树骨”。在 环紧扣;通篇则文法多变,摇曳生姿。读来引人人 讨论“运笔结字”之前,作者追根溯源,立下了“帖
胜,思之令人解惑。长语短句,错综杂出;或取譬而 学”的标杆,即“迢至崔张以来,钟王相继,竭其智 虑,尽其神奇,诚能极六书之正变,为千古之式 巧喻,或言简而意丰;用字考究,音调铿锵,诵之则 则。”而“从来金石文字,无有不工”,则是因为君子 朗朗上口,咏之而荡气回肠。从文章写作的角度 看,《学书枝言》一卷颇有其文法上的艺术特点,值 诚信,“无所苟焉”。只可惜“代远人遥,妙迹久湮, 得今人学习与借鉴。 继简残碑,早就荒没。近古双钩硬黄,墨榻翻摹,累 本文试对其文章写作特点作出两点概括与赏 经转移,形模都非。即有决语训言,真伪驳杂,学者 析。 别择无从是,问津者益寡耳。”文章这样开头起势, 一、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既抒发了深长的感叹,又不言而喻地说明了写作 《学书枝言》全卷,包孕着丰富繁复的书学内 《学书枝言》的迫切重要意义。紧接着,作者提出了 容以及浩瀚博大的书法文化。应该如何自然灵活 学书有“五难”,从反面论证了学习书法的条件和 地表达文章内容?这就要求作者的论述“言有序”。 途径,甚而包涵了对书法本质的认识。这就比正面
【2首先要解决好谋篇布局的问题。这种镕裁纷乱, 论述要显得高明。不仅新颖,而且节省文字,惜墨 安排文章层次的结构之术,经典文论家又称之为 如金。书法传承之艰难,问题之复杂,“其法几于不
“附会”。刘勰《文心雕龙?附会》云:“何谓附会?谓 传矣。”在这样的铺垫上,紧承文章辞气,笔锋一 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 转:“然而书学千端,究不过运笔结字耳。”即入正
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 题,使前文所叙问题自然隐为伏线,而专注在对书 又云:“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 法技法问题的集中讨论上。而“转”后又“折”:“用
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婆于同归, 笔之先,执笔尤要。”沿传统书论重“执笔”说开,但 还是围绕着主题的,这样就进入了作者论述的逻 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官 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 辑顺序,即全卷“执、运、体、势、墨、笔、史、道”的板
万方数据
2015正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第l
块框架结构。如此安排,则文章层次波澜,既放得 孙清彦写作此文时,处于战争的缝隙间,受客 期 开又收得回。 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精雕细琢去着意为文,因而 《学书枝言》讲究前后连贯照应,虽内容复杂 时常流露谦虚谨慎的口吻,殊少一般书论的学究 而层次分明。在每一层文意转换之际,作者时有引 之气。他不过是借回答地方“诸生”的请教,来回顾 导读者的过渡句。而且这种承上启下的过渡,往往 和总结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和体会,因而无须一本 皆警策而有力。比如:在议完“用笔”后,作者要转 正经,这样反而使文章显得自然生动。论说“横直 入对“结字”的论述,就用了这样的反问句:“运笔 诸法”时,仅谓“为幼学浅言之”,实则并不止于此。 结以字,讵非一贯之事哉?”这种过渡句,一方面像 论述“藏锋”时,甚至以自己学书的曲折经历来现 铁环一样,把文中不同的板块内容牢牢地焊接在 身说法,自嘲也嘲人,述之以为前车之鉴,使人感 一起,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同时又往往是 觉亲切、平易近人。在文末自言著述之意时,作者 文章的关捩和闪光点。以此句为例,既发挥了文章 更是清楚地说明了这一情形:“同治书元岁次壬戊
过渡句的连接换转作用,使文章环环相扣,又揭示 秋七月,驻军埙上,盾墨之暇,诸生每诣论书,因议 了书写的事实真相:运笔和结字虽可以分而述之, 古今笔法妙义,何罄名言?独奈行箧失载,无堪证
但于挥毫作书时乃是一码事,因为实际上运笔同 喻者,走笔述此,名日‘枝言’。亦愚一知半解耳。唯 时在完成点画、结字两个目标,故日“一贯之事”。 皆亲历工苦 若谓著书立说、妄拟附于前贤往
不仅如此,从“一字章法”到“数字章法”、“通行章 训之末焉,乌乎敢?”这并非著者自谦,确属彼时彼 法”、“全篇章法”,皆应视为“一贯之事”,这正是书 刻实情。行军打仗,不可能随身携带大量文献图书
法艺术的时间美学性格的表现。所以,作者这个反以资查检,全凭记忆匆匆走笔,所以不谬称“主干” 问句的用意极深。在讨论“章法与布白”时,再从空 或浪言“根本”,仅是“枝言”而已。然而,由于作者
间的视角,又照应了这一观点:“愚以为:妙处在笔 有“亲历工苦”的实践为底气,而无“著书立说”企 墨外者,其功能仍在点画中。此阴阳相需、形而益 图的压力,加上生长于书香门第,浸润累积,广闻 彰之明验耳。”如此前后贯通,文脉不断,使整篇气 博识,多有学养融化入骨,虽未作高头讲章,但行 血畅达,尤如一鲜活的生命整体,各个不同的部分 文轻松自由。故此,文章反而具有行云流水之妙: 都有机地统一于一体,正所谓“整派者依源,理枝 随弯即弯,见子打子,云乘风而飘移,水逢滩而浪 者循干”,“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起,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有时,作者写到从容自如时,或收或纵,并非 我们按《学书枝言》各个部分所述的内容不 一定要处处交待,也不一定非得使用转折过渡词 同,依其文章层次分为共二十四节,各节均冠以小 句,而是“语不接而意接”,榫卯暗合,“扶阳而出 标题,并依次注解全文。这样做,方便了读者理解 条,顺阴而藏迹”,不留有斧凿痕迹。 原文,但似乎又割裂了文章整体血脉流贯的文气, 《学书枝言》在文章结构上的艺术特点,与孙 不利于文章的欣赏,显然更不如观赏原碑那种一 竹雅对书画艺术的把握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画亦 边欣赏书法一边品味文章的复合美感丰厚。但在 如诗文,其断续、隐显、详略、虚实,皆相反而相成, 反复的合篇诵读中,仍然体味到了《学书枝言》的 这是古典阴阳和谐的辨证统一美学思想在文章结 这种“文法多变,摇曳生姿”的艺术特点。兹举数例 构上的反映。 而赏析之。 二、文法多变摇曳生姿 论“执笔与书姿”。举凡“五字诀”之为“用”, 《学书枝言》洋洋洒洒六千言,以书法艺术的 “五字要领”之为“体”,双钩、单钩,深、浅、长、短, 学习、创作和鉴赏为主要内容展开论述探讨。但毕 “拨镫法”等等,均不厌其烦,解释得清楚明白,文 竟涉及内容广泛,文渊而意博,所论各项因内容的 体以明白晓畅见长。但作者亦不忘对世俗执笔的
变化而在文法上产生出自然的变化,给人一种“以 奇怪讲究提出批评,以反证其“正法”的可靠。其 意运法”,移步换景、灵活自然、姿态横生的文章艺 中,“书犹射也”,尤善取譬。后来论“笔力”之“弱在
术的美感享受。这就形成了这卷书论在写作上的 物而强在用”时云:“子不观乎击、刺乎?”用流星 又一特点:在整体统一中又富于多样的变化。 锤、戈予等武器来打比方,以武喻文,道理讲得通
?112?
万方数据
2015钽 第1熊洪斌《学书枝言》的文章写作特点
透,可知作者又知兵,文武兼通而文笔跳脱。 章内容表达的需要,不是为变而变,而是自然而 期
论“用笔”。先是引经据典,继而以先贤对话谈 然。玄为例,高深莫测,让人无从会悟,然后再用 米芾 论“墨法”,作者则津津乐道。因为论者又是画
的“八字真言”来破解,并落实于“永字八法”。由 家,深谙于“精润血和”的墨道。他例举了苏轼墨宝 “元奥几于禅堂机锋”转入对“横直诸法”的“浅 至今犹有“蓝光紫翠,闪烁其间”之后,自信地总结
言”,最后戳穿“三折过”的道理和“画心用笔之 道:“是则先生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之气充塞 故”,并现身说法,自嘲亦嘲人,文笔由张而驰。这 于字里行间耳!古人用墨,而属之精力,是诚出愚 一节涉及到笔法传承、诸家议论,承载着悠久的书 创论。世有书家者流,必许为知言。”此又出之以哲 ((一 法文化,故而文章又以深刻犀利见长,事典颇多, 口。 信息密集,读之初有目不暇接之眩耀,终而又有醍 论“以人喻书”善取譬,立象以尽意。 醐灌顶之清凉。 论“书势”则由枝进道,神气挥洒而出。 在讨论“结字与章法”时,文章掀起了一阵高 综论“书史”纵横捭阖,揆其风气演变之大势。 潮。论者行文充满了兴味,有意无意地采用了四六 点评经典又要言不烦,针针见血。 骈偶的韵 文: 议论清代书法,则指点江山,如数家珍。 轻重适宜,短长各应,随往继来,因逆取顺,即 “自述学书”时,现身说法,求实而务真。 开合以见情,复低昂而互印 或化板以为活,或 领悟“书道”时,又援佛论书,以道说法,务虚
随偏而取正起止相生,往还交互。首字末笔作 而尚玄,忘法破执,除相见真 何收?次字起笔从何顾?或直 总而言之,作者完全是依据文章内容的表达 想若串珠,或横同挑鹜。
字形以相安,随伸缩而展布。本真楷也,如行草 之暗有来变幻笔法的,由于文章内容丰厚而浩翰,自然文 牵丝。原数字也,似联绵而一气贯注 首 法翻新而多变,姿态横生。是内容决定了形式,是
宜浓重,次渐翩跹。字与字而相属,笔引笔以互牵。 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犹如四季变化,风物常 五行相生而为用,众色杂衬以交鲜。行间茂密、字 新,出于自然而非人为的造作。由是观之,所谓作
外生妍。凤翥龙翔,势如斜而反正。烟霏露结,影欲 文者,决非为文而文,乃是“言为心声”,是“以意运 断还连 任笔为体,积墨成行,错综络绎,流利 法,兵随将转”,是“和善积于内而英华发于外”,是 端庄。纵瘠肥之异象,仍奇正以相羊。灿云霞于锦 “因道而文”,是“文以载道”。所以,立言之要,在于 绮,焕星斗之文章。似竹石金丝八音之叠奏,如飞 有物,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鸣宿食鸟兽之佶 伉。首尾结束,中阵遛翔,必宽然 至于《学书枝言》的语言艺术特色,实属于文 而 暇豫,恰度合一短长。不突不竭,浩浩洋洋。 言文的语体优势所使然,故此无须赘述。 这种六朝骈体文章,曾经在唐代遭到“古文运 《学书枝言》六千言,内容广博,文法上必然有 动”的反对,此处作者反而采而用之,实为变奇为正, 可资变化的空间,也必须在文法上有充分的变化, 反而产生了奇效:平仄对仗,音节铿锵,虽字斟句酌 才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沉闷,而读之兴味盎然。孙清 而辞气畅达,读来朗朗上口,文采斐然,荡气遇肠。 彦写作此文,举重若轻,从容自如,思路开阔,情思 在讲到“择笔与笔性”时,作者讲述故事,却使 翩跹。因而文笔跌宕而优美,作法摇曳生姿,又能 用 了典型的叙事散体古文: 将多变的文法融人整体严谨的文章结构之中,通 昔湖商有钮姓者,每市笔,必先观其人之品而 篇浑然一体。是其书画诗词之外,又擅为文章之经 选售之。有号散卓者,乃王右军遗式也,购者多,而 伦娴手,真操觚之家矣! 商匿不轻与。虞永兴遣门人物色之,商乃出售。适 虞公他往,无能提运,竞归
之。商惊问“虞公用否?” 参考文献: 固请待。永兴归,试惊异,以为得未曾有,书法因大 [1](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进。商叹日:“是散卓笔,非右军不能用也!” 社,1978 ( 这个故事中有微言大义,所以作者行文便有 【2】周易[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
点春秋笔法的意思。所谓文法之变,完全是出于文 责任编辑:马黎丽 ?113? 万方数据
范文二:朱自清文章的写作特点
朱自清文章的写作特点是:清晰的思路、细密的结构、细腻的手法。
人物简介:
朱自清(1898年 11月 22日— 1948年 8月 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 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 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简介: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 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 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 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 印象最深刻的, 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 把父 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 1933年 7月, 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 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 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 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 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 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 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 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朱自清的“春”,的写作特点和背景
背景:
在 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课本》第四册中,即选录了《春》这篇散文。这 大约是目前所见到的本文最早的出处。朱自清 1928年曾在《那里走》一文中表示自己要走 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 在那一时期前后的其他作品中, 也确是反映了这种消极思想倾向。 但 《春》 这篇文章的基调是积极进取的。 所以, 估计这篇作品的写作时间, 是在 1930年到 1937年之间。
特点: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 不是直 抒胸臆地 “ 直说 ” ,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 鲜明的感情色彩。 如对花的描写, 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 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 花:“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的。 ” 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 “ 景语 ” 都是 “ 情语 ” 。由于感情的倾注,这 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 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 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 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 一共制作了五幅
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 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 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 朴实的特点。如写草 “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 ;如写花 “ 你不让我,我 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 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 妙的比喻, 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 “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 如把春天比作 “ 刚落 地的娃娃 ”“ 小姑娘 ”“ 健壮的青年 ” 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 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范文三: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把握
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把握
?考点剖析
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是中考阅读类题型中最常见的考查点之一,本节将具体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剖析:?开头结尾的作用;?段落作用、层次及行文思路;?文章线索和伏笔;?构思精巧;?写作顺序及详略安排;?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开头在文章中通常起着点题、提纲契领、激发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结尾有时与开头或前文呼应,深化或升化主题。
文章常见结构基本上分“纵式”和“横式”两种,划分段落层次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并列、递进、主次)等方面进行。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文章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描写按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常见的其它描写方法还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概括描写(白描)与细节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常采用的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修辞类的考点常常是分析修辞手法的类别和作用,这就需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
一、开头结尾的作用
?考点剖析
开头通常有着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在完成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揣摩开头是否有包含揭示或提示主旨的句子。结尾虽然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它与全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的结尾有时直接点出文章主题,有时是深化或升华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二、段落作用、层次及行文思路
?考点剖析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段意及行文思路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全面。解答此类题目,常采用1、提取法: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形成概括性句子;2、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来对文章进行概括;3、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答题时应分步分层概括、综合要点,突出对重点与主体的概括。
?常考题型
植物如何“看见”世界
苏姗娜?保尔森
?植物没有智力,至少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力,谁要是认为植物能够听懂我们的话,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们的能力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知觉,相反,它们极其敏感,它们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并且能够感觉重力,只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大不相同。
?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一般情况下,光线总是来自上方,这时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线来自侧面,比如对于窗台上的植物来说就是这样,这时它们就弯下腰去,把叶片的正面对着玻璃。
?很多种子,比如生菜、烟草或丁香的种子,也能感光,因为它们只能在有亮光的地方发芽,如果我们在园子里无意中给它们盖上了太多的泥土,那么无论我们浇多少水,它们都一动也不动。它们在等候一条蚯蚓、一只鼹鼠、一棵倒塌的大树或园丁的锄头耙子把它们带到光明的地方来,它们就趁机发芽。
?而大一些的种子往往能够在黑暗中发芽。最初的淡黄色幼芽长出来时,它们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就是大种子的营养储备也不是无限的,瘦弱的幼芽可以在土壤里挤得更远,这样它就有较多的机会抢在能量耗尽之前到达土壤表面。一接触到光亮,幼芽就会立刻察觉,于是它不再长长,而是把剩下的能量投入叶绿素的生产。光合作用开始了,新的富含能量的分子诞生了,能量储备已经告急的植物宝宝得救了,开始转成绿色。
?除了发芽和变绿,太阳还影响着植物的其他许多生命过程。绿色植物能够分辨白天和夜晚,这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上看出来,比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
?但最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比如西红柿,能感知邻居的存在。如果地方宽敞,它们就不慌不忙地长得强壮敦实,但如果跟别的植物挤在一块儿,它们就长得很快,力求尽快超过竞争对手。
?植物学家现在知道,植物确实是依靠光感来测定竞争对手的方位的。他们是这样解释西红柿现象的:在挨挤着很多绿叶的地方,光照会发生变化,变化之一在于,太阳光中的深红色成分突然多于浅红色成分,绿叶吸收一部分浅红色,却把深红色反射回来,西红柿正是从红色光的变化中得知,绿色的邻居长得快要超过它了。
?植物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光,但我们真能认为它们这是“看见”的吗,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当光落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它。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后面,其中充满了各种感光分子,光亮一接触视网膜,它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刺激了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就会产生电脉冲。当电脉冲到达大脑后,我们的大脑灰细胞就会对视网膜的信号进行分析。我们一旦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便会称之为“看见”了。植物也有感光分子,专家们称之为光敏素和隐色素,它们使绿色的生物拥有了极其细腻和多样的感光性能。在我们的眼睛觉得漆黑的地方,藻类、苔藓和花草树木就能对光的刺激做出反应了,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我们的视网膜上会产生周围物体的真正的图像,供大脑分析利用,这个植物可做不到。它们既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处于中心地位的大脑,跟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它们的感光分子遍布全身,如果受到刺激,这些分子就会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做出相应的反应。
(选自《吃太阳的家伙》)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并说说第?自然段“敦实”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鼹 ( ) 纤( )
敦实:
2、?用||将选文划分为两层,总结层意。
3、?第?自然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用横线在选文中勾画出一处与之照应的
语句。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何作用,结合文章内容举例作答。
5、请从以下两句中任选一句联系全文分析选文的语言特色。
(1)它们在等候一条蚯蚓、一只鼹鼠、一棵倒塌的大树或园丁的锄头耙子把它们带到光明的地方来,它们就趁机发芽。
(2)光合作用开始了,新的富含能量的分子诞生了,能量储备已经告急的植物宝宝得救了,开始转成绿色。
6、选文列举了很多有趣的植物现象,你还知道别的跟植物有关的趣味现象吗,试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对这方面不了解的话,请谈谈读了本文的感受吧。
?考查目的
开头结尾作用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类题目的考查,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的解构能力。
?思路点拨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把握结构,构建文章框架,重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尤其注意一些关键性语句、中心句、设问句和关联词。概括时注意用语简洁、准确。如选文是总分结构,首段则起领起全文的作用。层次也按照结构方式化分。
?易错指津
1、内容概括不完整 2、表述含混不清
答案:
1、yàn xiān 敦实:结实;粗壮
2、?||?????????
一层:总领全文,指出植物极其敏感及和人类的区别;二层:具体说明植物如何“看见”世界。
3、点题,领起全文;示例: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
4、举例子、作比较;举例说明使文章准确可信,趣味盎然。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运用作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5、运用拟人,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联系语句略。
6、示例:含羞草,碰到它的叶子就会卷起来,好像会害羞一样。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三、文章线索和伏笔
?考点剖析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或作者感情的变化。伏笔是前文为后文设下的铺垫或提示,使文章在情节上前后照应,完整而富于变化。
四、构思精巧
?考点剖析
文章的构思常见的考点为构思方法及技巧,如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双关、象征、对比、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映衬)等,解释这类题目时应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将文章内容与写作意图联系起来,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
?常考题型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我和女儿在焦急地期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雪开始零星的飘起来,我和女儿高兴的手舞足蹈。
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到雪花,但雪花无法接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是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着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爸爸的坟墓旁堆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囔囔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爸爸。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女儿没有见过她的爸爸,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爸爸因为意外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丈夫的日记里,我看到他写给自己未出生孩子的信。他说:即使有一天他离开了人世,他的魂魄依然会缠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他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他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他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他就会变成雪花... ...
每当女儿问我她的爸爸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爸爸离开这个世界了,但他爱我们。春天的阳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爸爸变的,他一刻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爸爸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父亲。
可是冬天,她找不到和父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
天空阴暗的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的仿佛是天空。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妈妈,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选自《读者》原创版)
1、?选文以( )雪?()雪?()雪作为行文线索(括号中限填一字)。第1自然段中,“我和女儿在焦急地期待着一场雪的降临”,我和女儿焦急期待雪的原因相同吗,这个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别踩疼了雪”,这里的“雪”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
3、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揣摩其中的意味。
(1)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2)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4、本文写了三个人物,“爸爸”“妈妈”和“女儿”,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简要说说理由。
5、选文以“雪”写亲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从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再列举出一个运用了这种写法的篇目。
6、雪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
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你还知道与雪有关的古诗句吗,至少写出两句。
?考查目的
线索、伏笔、构思类题目的考查目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故事情节的准确把握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
?思路点拨
在理清文章线索时,应首先注意文章内容中反复出现并富有一定寓意的事物或人物的感情变化,然后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高度凝练的概括。凡是涉及伏笔的句子,如果是叙事类文章,要多考虑情节的连贯性;如果是抒情写景类的文章,要特别注意那些表意抒情意思相近的句子。构思特点则应注意行文顺序,看看作者是如何交待情节的,以及有没有运用相应的构思手法。
?易错指津
这类题目容易犯理解不够准确,概括不够简洁的错误。
答案:
1、盼雪?忆雪?踩雪;原因不同,“我”是因为想让女儿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而女儿是想找自己和爸爸的联系,感受父爱;作用是为后文作铺垫。
2、“雪”既指积在地上的雪,又指父亲与父爱;双关、拟人;运用象征手法。
3、(1)雪色荧白,就像父亲的爱,即使爸爸去世了,但他的爱依然冲破黑暗给女儿带来温暖。
(2)女儿通过雪感受父爱,也深深地爱着父亲,担心踩疼了父亲的化身,父女之间高贵而纯洁的感情与心灵,让母亲眼中的世界变得洁白。
4、示例:父亲;因为父亲非常爱自己的女儿,生前就想到了如果自己遭遇不幸时如何给予女儿父爱,让她感受温暖。
5、托物言志;如《爱莲说》
6、示例:“大雪压青松”“飞雪迎春到
范文四: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四)
考点精讲:
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赏析写作特点一直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出题:
1.考查品味语言、把握语言特点的能力。答这类题先要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质朴、隽永、含蓄、繁富、华美等之分,知道语言运用上有平实准确、凝练,生动、形象等特点,然后根据所给文段或语句,仔细斟酌,做出判断,准确表述出其表达效果。
2.考查把握记叙顺序的能力。这类题的解答要以记叙顺序有关知识(顺叙、倒叙、插叙)为基础,注意搜寻文中表示时间的的词句,联系全文做答。
3.考查把握文章详略主次、过渡、照应、情节,线索等基本结构的能力。这类题在解答时应在熟练掌握有关文体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4.考查分析常见表达方式作用的能力。这类题的解答也是以相关的文体知识为基础,要能熟练判别五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从文体特点出发,分析其在不同文体中的表达作用。
5.考查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风格意境的能力。答这类题首先要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济南的冬天》《社戏》),托物言志(《紫藤萝瀑布》),对比(《最后一课》),衬托(《安塞腰鼓》),夸张讽刺《皇帝的新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口技》),联想想像(《金色花》),实写虚写(《安塞腰鼓》)等。在此基础上着眼于选文,紧扣文章主旨具体分析其艺术表现效果。
金题点拨:
例一人教版七年级上:《济南的冬天》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点拨】可从开头、结尾、线索、衔接过渡、层次安排等方面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特点,从写景抒情及修辞角度赏析其表现手法,从遣词用句上分析其语言运用特色。
【答案】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总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突出它的“温晴”特点。这也是贯串全文的主线。第2段开始,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为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写时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收束,照应了题目。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是结构美的典范。
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作者调动多种手法,特别善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表现出了对济南的喜爱之情,创设出了优美的意境。
本文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
例二 某画家,擅绘鹰,号称鹰师。其鹰多呆肥,少英锐之气,宛如一大鹌鹑。有识者指出其病,画家不以为然,曰:“此画鹰非真鹰也。俗人欲得其飞乎哉?欲使其攫狡兔哉?”
一日,有求鹰者邀画家至一星级宾馆作画,许以重金。画家欣然前往。酒足饭饱之余,画家铺纸点墨,逐渐进入潇洒状态。须臾画毕,画家抬头寻其求鹰者,已不见踪影。画家情知不妙,亦欲急走脱身。不料侍者早巳守候多时,上前要求买单走人。画家强自镇静,起视价格,3880元。不禁破口大骂,斯文之气荡然无存。不管侍者如何催讨,画家就是不肯出钱。
某馆经理闻讯赶来,见画家毛须俱已扭曲成鞭,突兀虬须,一副气急败坏之状,不似惯常混饭之徒。于是怜惜之情涌起,好言劝慰,并请画家屈尊再绘雄鹰一只,权当饭资,亦是一个体面的台阶。到此地步,画家别无选择,顺手撕烂先前的那只憨鹰,于激愤之中操笔作画。怒容满面的鹰师狠涂恶涂,三上二下,不大会儿的工夫,便见一只豹眼尖喙,铁翅钢爪的猛禽巨鹰凌空而下,咄咄逼人。围观者不寒而粟,皆曰:“此凶鹰也,非雄鹰也。”
作家写第二段内容,构思意图何在? 这篇小小说说明一条什么样的艺术规律?
答:
【点拨】本题要将记叙性文体的特征和本文联系起来去揣摩作者的意图。作者把画家巧妙地安排在艰难困窘的情境中,就是要为他发挥艺术潜能设置一个典型的环境。紧接着我们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呢?这一特定环境中对“画家”的塑造有什么作用呢?如此寻根问底,作品的中心和第二题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答案】为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艺术需要真情的激发,在动其真情有实际感受之时才能获得艺术的最高成就。
例三
月光饼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
【点拨】本题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的把握,第二个问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本文以月光饼为题,全篇围绕月光饼叙事和抒情,显然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饼”。最后一段为“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对其作用的理解,应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月光饼。此段体现了作者回大陆回故乡的强烈情感和暂不能回归故乡的无限惆怅,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主题。
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
【点拨】 第二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此题的题干其实已经暗含问题的答案,题干信息显示这是将台湾的月饼与“家乡的月光饼”进行比较,是运用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对于台湾的各种月饼作者感到比大陆的“更腻口”,而离开家乡数十年的作者感到家乡的月光饼“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答案】对比(衬托)手法。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成长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1~14题:
(一)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有一天,突然有人这么问我。
唐朝!当然是唐朝。只是在那个年代,我希望我是个男人。虽然那个时代的风气相对开放,但是女人美的极致是收敛含蓄的,一旦张扬总要破坏那种轻柔细腻的阴性美。只有奔放昂扬的男儿意气,才能和那个时代的雄浑开阔相称。
做一个唐代的翩翩少年郎!想一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著名的新丰美酒一斗值一万钱,咸阳的游侠多么年轻潇洒!彼此相逢又这么意气相投,且一起去畅饮一番吧,把马系在酒家旁的柳树下,且别管它。多么飞扬跋扈,多么潇洒不羁!第一次读这首《少年行》,我就想,只有那个胸襟开张、元气淋漓、高歌狂饮、八面来风的唐朝,才出得了这样英气勃勃的少年郎。什么少年老成,什么仕途经济,都成了饮酒时的笑谈!除非是那些无情无趣的呆子,谁“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何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要练就一身好武艺。我要四处游历名山大川。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轻财重义,一诺千金。我来去如风,形迹萍踪。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在自我放逐中用乡愁下酒,这是我的宿命。什么“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我可不喜欢这样的柔情羁绊,那会让我的马蹄沉重蹒跚。青春作伴,四海为家,我的心像一羽飞鸟,功名利禄和儿女情长都是我要躲避的罗网。嘚嘚的马蹄一路惊起许多卷帘人,我也不会回头望上一眼。
也许我会在江南多停留一些日子。烟雨水上,画舫船头,那个长得像露珠一般的姑娘对我唱:“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她的嗓子真是动听,琵琶也弹得好,害得我那天晚上差点失眠。但是我不能像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多情,他们可以红袖添香,装模作样地读书,而我不能,握剑的人,心要纯正专一。
别以为我终日到处游荡、饮酒作乐、挥金如土、不务正业。我是一柄宝剑,别看我在壁上假寐,可是一尘不染,削铁如泥。一旦外敌入侵,边关告急,我就会精神一振,飞身上马,纵马绝尘而去。
此一去“西出阳关无故人”。此一去“大漠风尘日色昏”。此一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旦凯旋,我要马上去久违的酒家痛饮一场。我会痛快地喝至酩酊,醉里绝不挑灯看剑,而是胡乱唱着我喜欢的歌:“人生短短几个秋呀,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哪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
真的,生在盛唐,又正值青春年少,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忧愁”!
1.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此一去‘西出阳关无故人’。此一去‘大漠风尘日色昏’。此一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答: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唐朝少年郎”的形象特征。
3.你认为作者梦想“做个唐朝少年郎”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答:
(二)7点 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嘱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年 6月 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4.找出选文介绍背景的句子,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5.在原文上找出过渡的句子,并说说它所起的作用。
6.选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着各举一例。
(三)
不必在乎
①人生在世,有些事是应该在乎的,比如我们的人格,我们的尊严,做人的操守,人生的价值取向等等。如果对这些做人的根本都不在乎,那就枉自顶着一个人头,空来世上一遭。然而,人要活得豁达、潇洒,又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②宠辱不必在乎。人生是个曲折过程,有得有失,有升有沉,可以得人宠信,也会遭污受辱。古往今来,这样的人和事演绎了千千万万,谁数得清?故达观者宠亦泰然,辱也淡然,早就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说,我们自然也应学会从容面对。
③名利不必在乎。名利取之有道不是个坏东西,但决不做功名利禄的奴隶,否则,那就一定活得不自在,活得很累。其甚者不择手段攫取之,还将造成祸害和罪恶。我们如果淡泊一点,量力而拼,从容而搏,坦然自若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实,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般来去不觉,不是要轻松得多吗?
④成败不必在乎。“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若不正视,也可能变成失败之母”,这都是智者哲人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懂得了成败之间的这种辨证关系,我们便没有多少理由因为失败而苦恼沮丧,或因为成功而骄傲狂妄。在成功面前,最该提醒自己的是:胜不骄,败不馁,既不骄纵自己,也不隳颓自己。
⑤人言不必在乎。许多人之所以举手畏触,抬足畏坠,患得患失,诚惶诚恐,一辈子干不了什么大事,与其说是缺乏才智,倒不如说是丧失了自己。他们成天跪伏在别人的阴影里,太在乎上司的脸色,太在乎老板的眼神,太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对别人的一言一语,甚至一声咳嗽都能煞费苦心猜度,尽力迎合。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要治好这种精神上的“侏儒症”,就是要挺起脊梁,堂堂做人,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⑥至于那些不涉原则的纷争、鸡零狗碎的恩怨、飞短流长的中伤、亲朋同事的误解等等,则只能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更不必在乎。人生一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哪能处处一致,事事无怨无艾,人人对你理解?要学会自我调解,化解块垒,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对那些烦人的小事说一声“不在乎”,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也是一种解脱。
⑦许多事不必在乎,是修养,是气度,也是睿智。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醒,贪求时变得淡泊,??软弱时变得坚强,骄傲时变得谦逊,对任何事情也拿得起,放得下,甩得开。人达到了这种境界,精神的天空晴空一碧,云卷云舒,是多么令人神往!
7.初读文段,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8.读文章要善于看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全文表现出????????的结构形式;细读②—⑥段,它们彼此之间又是??????????关系。
9.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如果想文章更具说服力,请你选择②—⑤段中任意一段,调动你的积累,为文章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我为第????段补写的事实论据是
(四) (甲)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恒价值的却是少数。可以把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如明代张溥读书,细嚼慢咽,寻幽探微,读后还要抄写七遍,可谓精读之典范。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有时为了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面,泛读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去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四书五经一样,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读。照这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乙)①读书务求深解。②古人读书之道,讲究深钻细研,融会贯通。③张溥读书,不但字斟句酌,还要手录七遍,对于经典文献,他终能解其本质,得其精髓。④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也说,他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⑤今人读书往往不求甚解,浮于其表,结果即使是“读书破万卷”,涉猎无限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⑥能深钻细研者,实属凤毛麟角。⑦总之,无论古今,读书切不可停于表面;深刻理解文意,读书才会有所得。
10.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其不同点在于:甲文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它的说明对象是???????????????????????????????? 。乙文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中心论点是???????????????????????????????? 。
11.对甲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分类别????????????????????B.举例子??列数据??下定义
C.分类别??列数据????????????????????D.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
12.对乙文层次划分的几种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A.① ②∣③④⑤ ⑥⑦????B.①② ③④∣⑤⑥ ⑦
C.① ②③④∣⑤⑥ ⑦????D.① ②∣③④⑤⑥ ⑦
13.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张溥的事例,试简要分析其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1)在甲文中的作用是:???????????????????????????????????????????? 。
(2)在乙文中的作用是:???????????????????????????????????????????? 。
(五)
春风?? 林斤澜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叠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11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4.这篇文章开头的写法有什么特点?它又是怎样结尾的?
答:
参考答案:
1.主要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作用:一是增强了句子的气势;二是生动地表现了我誓杀外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与急迫心情。
2.这个“唐朝少年郎”具有“奔放昂扬的意气,潇洒不羁的性格,纯正专一的品质,英勇杀敌的豪气”。
3.作者想借唐朝“雄浑开阔”的时代来展现自己仰慕的那种像唐朝男儿一样“奔放昂扬”的人生愿望。
4.“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表明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历史已经结束,揭示英国对香港的管治当初就是强占。
5.“当然,最为世人嘱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揭示这一时刻的历史意义。
6.记叙: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描写: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7.人要活得豁达、潇洒,有许多事是不必在乎的。
8.总—分—总;并列。
9. 所句事例必须典型,必须紧扣选择段落的论点。
10.写读书的问题、读书的方法;阅读的方法;读书务求深解。
11.A
12.C
13.(1)具体说明精读的方法。
(2)用典型事例证明读书务求深解。
14.开头引用几种说法,说明北方没有真正的春天,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结尾指出江南春天令人不舒服的一面,做到了前后呼应。
关键词:
1.分析表达方式2.品味语言特色3.把握详略顺序4.赏析表现手法
范文五:学好课文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学好课文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一
次,晚自习课结束时,我随便问了几个学
生:”《捕蛇者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他们回
忆了一套儿说:”答不上来,但老师讲了,我们全
抄在笔记本上了,翻翻笔记本就能知道.”我又
找出《青少年日记》上登的一篇散文游记,请他
们分析一下该文的写作特点,尽管这篇游记的
写作特点很突出,他们还是说不出.我问为什么
说不出,同学们回答得很干脆:”老师没讲,我们
没有抄,所以我们不套.”
显然,同学们只是靠老师讲,上课听,老师
写,同学抄,不利于自己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将
来的发展.同学们学语文,文章的写作特点应该
i/cb)”得不少了,但能独立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
特点的同学却廖廖无几,大多数不会分析,这对
将来的读书自学都是不利的,一句话,自己还没
有掌握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方法.
那么,怎样掌握分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呢?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八手.
1,分析中心.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鲜明
集中,深刻.一般说来,能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
文章,中心思想是鲜明,集中的.深剥则是少数
文章的特.最.如《变色龙》这篇文章,作者塑造
具有奴才特征的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中
心意图,不仅仅是揭露趋炎附势,看风使舵这类
奴才的丑恶灵魂,更主要的意图是为了揭露沙
皇专制统治的黑暗与反动.所以说中心思想深
刻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之一.
2,分析选材.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
是否具有典型性,材料是否新颖,取舍是否得
当.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只选取了闻一
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最感人,最典
型的事例加以介绍旁的不顾及.《谁是最可爱
的人》的作者.原来搜集了20多个事例,最后从
中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写入文章中.《桃花源记》
开头的引起和结尾的余韵都略写.中问部分渔
oc.HUA”UE200_:/9
人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别详写,这样安排文
章的详略,突出了中心.
3,分析结构.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否照
应,层次和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如《谁
是最可爱的人》开头便提出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结尾又说:”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照
应了开头.《故宫博物院》介绍的故宫虽然规模
宏大,建筑群复杂,但卸写得层次分明.《闻一多
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两部分之间,用了两
段议论的话过渡,显得既自然,又突出了文章的
中r.
4,分析表达方式.文章表达方式有五种:记
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小说的特.最,大多通
过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如《筑路》通过典型环
境描写,表现人物顽强的革命意志.那么环境描
写别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老杨同志》通过语
言,行动描写刻画人物性椿.《变色龙》通过鲜
明生动的对话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第二次考
试》则是用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两种方式刻画人
物.一篇文章中往往不只用一种表达方式,常有
几种表达方式结合起来的现象.如《听潮》是散
文,但在记赦,描写中又有议论抒情的部分.《论
雷峰塔的倒掉》是议论文,但中间又有大段大段
的记叙.《死海不死》是说明文,但也穿插了神
话小说.这些又都可以称做是文章的一个特点.
记叙文在记叙方面的特.董有倒叙,插叙,补叙;
说明文在说明方法方面的特点又有分类,下定
义,比喻,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图表等区别;议
论文的特点重在分析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
的关系.
5,分析语言.主要注意四.最:?从语言基本
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和精炼,如《向沙漠进
军》的写作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准确.?从修辞方
法的角度看有什么特点.如《听潮》是运用拟
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击.?悟调是幽默,
连动式谓
语和兼语式谓
语都可以作句
子的谓语,由于
自身的特点,从
而使谓语成分
连动式谓语兼蚕暖墨?_
复杂化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处理好句子成
分之间的关系,我把连动式谓语和兼语式谓语
的特点分析如下:
一
,连动式谓语
先看两个例子:
A,妈妈每天早晨都跑步打球.
B,妈妈每天早晨都上街买菜
分析:A句是联合式短语作谓语.B句是连
动式短语作谓语.
构成联合式短语的几个部分之间具有并
列,选择等关系.A句中”跑步打球”是并列的
两个小动词短语,它们之间没有前后次序之分,
把它们的位置颠倒成”打球跑步”,句子的意思
也不变;而且在”跑步”和”打球”之间加上适
当的连词,如:”跑步和打球”,”又跑步又打
球”,对句子的意思也毫无影响.B句中”上街
买菜”,”买菜”是”上街”的l!I的两个动作的
顺序是不能互相调换的;另外,在”上街”与”买
菜”之间可以加入”去”这样的趋向动词.而不
可以加入并列连词.
连动式谓语的特点小结如下:
?连动式谓语的几个动词之间有时间上,
逻辑上的先后顺序,是不可以调换的.
?连动式谓语的几个动词是同一主语发出
的动作行为,中间不能有停顿,更不可以填加表
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二,兼语式谓语
?天津市窦海波
再看两个例子:
A,我希望他成功.
B,我让他走.
分析:A,B两句中都有两个谓语.A句是
“希望”和”成功”;B句是”让”和”走”.
A句中的第一个谓语”希望”的后面可以
添加状语成分,如”我希望将来他成功.…’希
望”是支配着”他成功”这件事的.”他成功”是
“希望”的宾语,而”他成功”是个主谓短语,所
以A句是主谓短语作宾语,动宾短语作谓语.
B句中第一个谓语”让”后面则不能加入
状语.比如,我们就不能说”我让明天他走”.兼
语短语中的几个动词不是同一主语发出的动
作.”我”支配的是”让”;”他”支配的是
“走”.”他”作”让”的宾语,又是”他走”中
“走”的主语.所以”他”身兼二职,既是宾语,
又是主语,是兼语成分.
兼语式谓语的特点小结如下:
(D兼语式谓语的第一个谓语后面不能插入
状语成分.
?兼语式谓语的构成是:前面是一个动宾
短语,后面是一个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的”宾”
是主谓短语的”主”,是身兼二职的兼语成分.
?兼语式谓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表示的是
使夸?]生意思.常见的有”使”,”让”,”叫”,
“请”,”派”等.
?兼语式谓语的几个动词不是同一主语发
出的
讽刺,还是庄重,沉都?是冷淡,悲凉,还是欢乐,
喜悦?如《雷峰塔的倒掉》语言特色是幽默,讽
刺.?分析人物语言是否个性化.如《老扬同
志》中,人物的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以上是从整体角度来说怎样分析文章的写
作特点具体到分析一篇文章,要从这样五个方
面入手去考虑,去分析,不可能每篇文章五个方
面的特点都突出.所谓写作特点,是区别于一篇
文章写法的独特之处,突出之处,成功之处.每
篇文章从速五个方面入手,最后找出两,三处最
突出之点,再加以具体分析,举例就可了.
如果我们平时学课文或课外阅读一篇文
章,能从以上五个方面去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就不用死记硬背老师给杪的写作特点了.更重
要的是,学会这些方法,凭这些能力,自己去分
析报纸,杂志,课外书籍上许多文章的写作特点
就会迎刃而解了.
.
丝丝熏芝芝.:o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学书枝言》的文章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