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一:国学,论语,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
国学,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国学课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师,《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在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所学习过的内容生,背诵师,大家背得都不错,接下来就开始我们今天的国学之旅二、新授1、古汉字引入,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猜一猜生,“朋友”师,“朋友”多么温暖的一个词,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爱交朋友,生活在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不然《论语》中的第一句中也不会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那么交朋友的时候你是否考虑过什么样的人是值得相交的好朋友,而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必须敬而远之的坏朋友呢,《论语》在交友方面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建议2、读一读,师,这段话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现在老师范读,请大家认真听,特别要把你不认识的字的读音记牢生,自己读一读,同桌互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3、解释句子,师,这段话我们已经读熟了,可是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注解来说一说先弄清字义,再理解句子的意思生,读书中释义,再说说自己的解释师,补充解释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以后要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相交吗,你会拒绝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4、再读,师,看来大家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接下来就带着你
1 / 13
?精品文档?
的理解再读一读,注意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悟5、承上启下,师,孔子定下的交友标准让我们对朋友的要求提高了,与此同时,你是否知道我们怎么做才能拥有朋友呢,《论语》也同样给了我们提示6、读一读,师,这句话很短,选自《论语?第四章?里仁篇》,字也很简单,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生,自读,男生读,女生读,一组一组读,齐读师,根据注解理解句子意思生,解释句子意思师,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当你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就会拥有朋友,生,孝顺、礼貌、善良、乐于助人、公正、诚信??师,再读,带着的感悟读一读三、拓展,师,今天我们探讨了关于朋友这个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蒙尘,它们依然璀璨,闪耀在历史的星河之中之前老师请大家去查找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友情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交流一下,一起去见证他们之间的真友谊生,讲故事《管鲍之交》、《伯牙碎琴》、《羊左之交》??四,小结师,这些友情故事的确感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今社会更是需要朋友,需要合作小到一个纽扣的生产,大到航空母舰的制造,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每一种工作都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去完成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多交朋友,交好朋友,大家携手早日实现中国梦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每人说一句有关友情的格言或
2 / 13
?精品文档?
者诗句,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五、结束师,最后再复习下今天我们学习的两段《论语》中的话生,齐读成诵《论语》教会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交往中懂得相互之间需要帮助与支持,从而为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打下较好的基础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仁”的思想难点:在生活中怎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展开话题古代的前贤给我们留下了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
3 / 13
?精品文档?
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录体的特点《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这千万条格言中的一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这句话的被人们熟知和推崇的程度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将心比心,不要把自己厌恶,自己视为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但是现实生活中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和实践前贤的至理名言请大家畅所欲言,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二理解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三感悟内容克己复礼,克
4 / 13
?精品文档?
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月季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
5 / 13
?精品文档?
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四师生互动,展开活动心灵剧场:(选三位同学演一演)人物:李勇朋友王小海同学甲故事梗概:李勇号称班里的“大哥”,好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他的朋友也不错一天中午,李勇与班里的一位同学因意见不一致而发生争执,并一时气愤地将那位同学推倒在地他的好朋友王小海觉得李勇有点过分,下课后便去安慰了那位同学这令李勇非常恼怒他想:我对王小海不错,可他居然去帮助别人,太不够朋友了于是他扬言今后与王小海势不两立猜一猜:故事会怎么继续下去?(鼓励同学多设想几种结局)我来做选择1、考试后,全班谁的成绩最好,最好成绩是多少,你总是:A特别感兴趣,因为这关系到我的排名B无所谓C寻找自己与同学们之间的差距D恨那些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2、在你帮助别人后,会有这种感觉:A很自豪,觉得自己生活得有价值B很后悔,觉得自己吃亏了C很自然,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这样D下次一定找机会让他帮我探究话题,价值引导读读议议(教师指名两学生配乐朗诵《盲人点灯笼》)所不欲,却施于人”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
6 / 13
?精品文档?
建设不起来呢,第11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仁”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仁爱”精神,树立自我责任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故事导入第11课的学习,中国历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财力,因此他先后将3,000多宫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选择丈夫结婚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
7 / 13
?精品文档?
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正是因为唐太宗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所以深得民心,这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又有哪些关于“仁”的见解二、学习新课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1,老师范读课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2,生自由读课文3,指名学生读评价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仁”、“礼”、“乐”的意思“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没有仁心、仁德,礼乐的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如果“如??何”,“对??怎么办”《说文》,“禮,履也”《说文》,“儀,度也”礼、仪原本都有“法度”、“准则”的含义,
后来在运用中才逐渐偏重于形式“仁”是礼、乐的思想基础,先要有仁德,才能推行礼、乐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1.加深理解文
8 / 13
?精品文档?
意请同学们看到第11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老师指导,这一则论述了“仁”对待礼乐的“仁”是礼乐的本质,只有仁者实行礼乐,才能赋予礼以仁的德性光辉,才能展现出礼乐文明的精神真谛,礼乐作为仁德的外在展现形态,礼乐的威仪秩序、制度文章都蕴含着“仁”的精神,它的礼节、礼器都有待于人赋予它活的、富有人性的仪式意义若没有仁德的指引和规范,所谓的礼乐活动,也只是单纯的器物或动作而已,空有其表,不具备礼乐的精神实质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残暴的商纣王》,思考,(1)商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一个仁义之君吗,(2)商纣王的残暴表现在哪里,(3)昏庸残暴的统治最后是怎样的结果,2.讨论,有人说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商纣王宠爱妲己造成的,你认为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总结,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
9 / 13
?精品文档?
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比如以仁爱治理国家闻名的君王有汉代的文王、三国时的刘备、宋朝的太祖、清朝的康熙帝等他们施行的仁爱不仅使自身赢得了百姓的敬重,而且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三、学习小结“乐”起和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礼”起区别〔尊卑、贵贱〕的作用,和同使人互相亲近,区别使人互相敬重,“乐”强调得过分,会使人们过于随便而不懂敬重,“礼”强调得过分,就造成人与人分离疏远而不相亲近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而仪表庄重,就是礼、乐的功用用仁来爱护百姓,用义来端正百姓,民众就能治理好四、布置作业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3,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2,对课文中关于“礼”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礼”的精神,树立忠诚的责任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导入第12课的学习,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关爱,老师教授
10 / 13
?精品文档?
我们文化和科学知识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要走出家庭,来到社会,从事自己的工作在封建君主制的社会,国家被视为君主的私产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旧时候读书、习武的人,“精忠报国”为国家效力,实际上就是报效“皇帝一个人”“君”就是“皇帝”,“臣”就是所有的国民这就是所谓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王土之宾,莫非王臣”在现在社会有“老板”和“员工”之分,这两者的人际关系,好像是“君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关于“礼”的见解二、学习新课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1,老师范读课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2,生自由读课文3,指名学生读评价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老师指导,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如何使用臣子,臣子如何为君主做事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规定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耿耿地为君主做事鲁定公治国时,朝政混乱,所以向孔子问政孔子认为,作为君主,不怕下属不忠,怕的是自己不能礼贤下
11 / 13
?精品文档?
士,只要以礼相待,大多数人都能忠于职守作为臣子,不怕君主无礼,怕的是没有足够的忠诚,只要能精忠报国,总有用武之地孔子重视人和,也重视政和,共融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需要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思考,(1)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怎样的人,(2)魏征给唐太宗怎样的建议,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总结,只听自己说,只相信自己,就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是自负,只听别人说,就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所以要在听别人说与听自己说之间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度,也就是做到“兼听”,否则过犹不及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三、学习小结在现代民主社会,君主制度已经终结,所谓君臣之分早已不存在,我们可以转化为国家与公民关系,或老板与雇员关系的思考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保护公民的权利,那么公民就没有义务效忠这个国家我们效忠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价值认同,这就是最高层次的宪政爱国主义而在老板雇员关系中,老板把雇员当个人来尊重,雇员则尽力做好老板的事情在这里,义务关系都是相互的和有条件的,而不是单(来自:海达范文网:国学,论语,教学设计)边的和无条件的四、布置作业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12 / 13
?精品文档?
13 / 13
范文二:教学设计《国学课-论语》
《论语》(朋友篇)
——国学课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在这节课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所学习过的内容。
生:背诵。
师:大家背得都不错,接下来就开始我们今天的国学之旅。
二、新授
1、古汉字引入:
师:(多媒体展示:古汉字“朋、友”两个字)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字吗?猜一猜。
生:“朋友”
师:“朋友”多么温暖的一个词,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爱交朋友,生活在2500多年以前的孔子也是个爱交朋友的人,不然《论语》中的第一句中也不会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那么交朋友的时候你是否考虑过什么样的人是值得相交的好朋友,而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必须敬而远之的坏朋友呢?《论语》在交友方面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建议。
2、读一读:
师:(多媒体展示文本: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段话
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现在老师范读,请大家认真听,特别要把你不认识的字的读音记牢。
生:自己读一读,同桌互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
3、解释句子:
师:这段话我们已经读熟了,可是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注解来说一说。先弄清字义,再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读书中释义,再说说自己的解释。 师:补充解释。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以后要选择什么样的朋友相交吗?你会拒绝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4、再读: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接下来就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注意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悟。
5、承上启下:
师:孔子定下的交友标准让我们对朋友的要求提高了,与此同时,你是否知道我们怎么做才能拥有朋友呢?《论语》也同样给了我们提示。
6、读一读:
师:(多媒体展示: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很短,选自《论语·第四章·里仁篇》,字也很简单,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男生读,女生读,一组一组读,齐读。
师:根据注解理解句子意思。
生:解释句子意思。 师: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当你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就会拥有朋友?
生:孝顺、礼貌、善良、乐于助人、公正、诚信??
师:再读,带着的感悟读一读。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探讨了关于朋友这个话题,从古至今有无数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蒙尘,它们依然璀璨,闪耀在历史的星河之中。之前老师请大家去查找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友情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交流一下,一起去见证他们之间的真友谊。
生:讲故事《管鲍之交》、《伯牙碎琴》、《羊左之交》?? 四:小结
师:这些友情故事的确感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今社会更是需要朋友,需要合作。小到一个纽扣的生产,大到航空母舰的制造,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的,每一种工作都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去完成。我们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同样需要我们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多交朋友,交好朋友,大家携手早日实现中国梦。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每人说一句有关友情的格言或者诗句,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轻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五、结束
师:最后再复习下今天我们学习的两段《论语》中的话。 生:齐读成诵。
范文三:语文论文:让学生感受国学的光芒——谈《论语选读》教学的反思
让学生感受国学的光芒——谈《<论语>选读》教学的反思
《〈论语〉选读》是语文出版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其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它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且按照主题编辑成15课,其中政治主张及实践包含第1—4课,修身第5—9课,学习与教育第10—13课,哲学思想第14—15课。每一课都集中体现了《论语》中孔子有关的言论和思想。这些经典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又能让学生领略多少呢,
很多学生怕上《论语》,教师也怕教《论语》,有些人甚至抱怨,要上半个学期的《论语》,那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我在第一次教完整本《〈论语〉选读》之后问学生,你们觉得学习论语有什么用,有的人甚至说,老师,我就为了应付那高考的背诵和论语探究题;只有极少的学生说从里面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有点启发引导的意味。虽然对于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深刻领会,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这些回答还是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论语〉选读》教学。
没有反思,不能进步。一年的反思,第二次教《〈论语〉选读》,我从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调整,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有时也能迸出很多思想的火花,本人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第一,章节标注,让学生化繁为简。
刚开始学《〈论语〉选读》的同学一定会被课本中众多的比如2.1,19.24等给弄糊涂了,到底这些是什么,有什么用。其实这是《论语》表示章节的序号。
为了称说和阅读的方便,《论语》的一些不同版本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孙钦善《论语注译》等等在每章前面都是标有序号的,比如1.1(第一篇第一章)、2.2(第二篇第二章)等。作为教材的《〈论语〉选读》保留了这种序号,只是把它们移到了每章的末尾,并加上了括号。例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第一课《为政以德》)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8)(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些标明出处的序号应该怎么规范而简便地称说并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
那么,像这“2.3”该怎么读呢,该怎么处理呢,
按规范,“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的(2.3)应该读成“第二篇第三章”或者“为政篇第三章”。大多数老师讲课的时候读喜欢读成二点三。其理由无非是因为“第×篇第×章”读起来麻烦,如“14.38”就要读成“第十四篇第三十八章”,非常费力,读成“×点×” 比较省事。这些老师认为这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其实,读法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是“二点三”一读全然破坏了《论语》意蕴和美感。
教师在教《〈论语〉选读》时,根据需要,一般不会逐条讲述,而会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进行拓展。比如教《高山仰止》一课的PPT,课件显示“阅读11.13、7.11、11.15、5.7、6.28章,看看子路是个怎样的人。”繁多杂乱的数字会使学生很费劲找这几章的位置。读成“第×篇第×章”很麻烦,读成“×点×”又很不规范,怎么办,因为教材是按照主题来编排的,我觉得有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自编章节,进行标注也就是把每一课的各篇各章像传统的标课文段落那样,在每一章开头标号全文的几章节。比如《为政以德》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共十二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随意提挈某一章,同时,学生指向某一章,教师也能快速予以关注。
细微处见真功夫。教学时这样处理可以让学生化繁为简,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二,深情诵读,让学生体会语言之美。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些人物个性鲜明的篇章,课堂上采用多种朗读的方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读,小组读,赛读。在读的过程中,特别是要求学生理解说话者的身份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比较,进行朗诵,读给同学听,或者轮换身份朗读,这样同学们往往很积极,能主动地融入角色,深情并茂地读起来。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也在读的过程中有了整体的感知,能仔细揣摩了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这比老
第1页 共4页
师满堂灌的分析各个章节要好很多。因为这些都是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只要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适当点拨,补充就可以了。
比如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一课时,人物的不同特点就很明显。我将课文分为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有人读出了孔子与三子对话中的坚定和无奈,有人读出了接舆的楚狂人的特色,有人读出了长沮、桀溺的言辞激烈,有人读出了荷蓧丈人的讽刺意味,有人读出了孔子最后“凤鸟不至”的无可奈何。
在不断的诵读中,让学生体会各章的深意。
第三,运用评点,让学生自主徜徉其中。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评点法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它包括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教科书编者、读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等四个方面。评点法在论语教学中,主要可以从这些角度入手:
(一) 比照名家笔墨。
不能只是翻译或解释,评点以揭示内涵为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品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或感悟当然会随之不同。在起步阶段,关键是要学会抽象到一定的专门范畴;写法上以议论为主,可以讲究一点文采;可以结合历史和现实,讲讲孔子思想的可行性等等。
例如:子曰: “道千乘之国, 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1.5)
此说国家大事??敬事者,事为国事,敬为谨慎。信者诚信。为国者必须举事敬慎,与民诚信。财物出自民间,必须节用??此为理财之要。爱人者,知民之疾苦,爱养之也。使民以时者,农工商民各有忙时,不在其忙时使之也。敬事而信,则民悦服。节用物力则足食。爱人、使民以时,则足兵。敬事、诚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具此五者,方能治国。(李炳南《论语讲要》)
孔子为政以德,重在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此言着重写出民之重,若望成为千乘之国,比得先获民心;若望获民心,比得先爱其民。使民以时,方可使民信,固国而安邦。(舒沛倩)
在与名家的比较中,我们不比文采光芒,就比我们真实的收获。
(二)链接背景资料。
在总体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背景资料。
例如:1、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3
2、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3、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4、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三)写下一课心得。
学习后能及时地书写抒发内心感受的文章。
在学习第八课《周而不比》时,有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朋友”这门课及其他》:
或许朋友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两三个人走在一起,即使没有共同的话题,即使是沉默无声,也不会孤单——因为有她们在。在“朋友” 这门课程上,我们要学得还有很多。你是否有这样的境遇,昔日的朋友,从最初的彼此叫唤,到或点头或微笑即已彼此默契,到可以无话不谈,到最后或许“回归”为陌路人。很可怕的感觉,很难过的悲哀,很无奈的感伤。因为彼此有过不珍惜~珍惜现在,才最真实。休要等到失去才后悔,莫要因为得不到而懊恼。我们年轻,没有什么梦不可以做。惟有真心不可以褪色。惟有真爱无疆。
(四)打通课际内涵
在教学时不一定要拘泥于每课章节的编排,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寻找各课中相关的章节,集中讨论点评。
第2页 共4页
例如:讨论孔子的仁爱观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26)
颜回、子路各自所谈的“志” 中,我们不难看出子路的无私,颜回的低调,同时更能看出孔子志向中所透露出的仁爱之心,体现了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言行向世人昭示:仁爱同情即为人之道。
三个人的志向正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类型。子路所代表的是豪爽之辈,是性情中人;颜回所代表的是饱学之士,是有学问者;孔子所代表的是圣人,关爱天下苍生。这三种志向也是层层推进着写的,反映了思想境界上的不同层次。
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
我认为孔子是一个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人的长者。当家里的马棚失火时,首先关心的是人有没有受伤,由此可知孔子矣~然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怀有这样一颗心呢,在生活中,难免看到这样的画面:当小孩子失手打碎碗或瓶时,常常听到父母的责怪,又有几个想到孩子是否受伤了。这难道不该反省吗,用仁去看待一切,用爱去包容一切,不管是对犯错的孩子或是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都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吧。对此受益的不仅仅是他人,更是你自己。
3、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 27)
学生1:孔子这个仁者不仅“爱人”,而且看重一切生命。他钓鱼与射鸟的方法都十分古怪,不为常人所理解。而我认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也许孔子钓鱼并非为了大块朵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呢;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且不射栖息中的鸟也许是因为栖息中的鸟无抵抗力,更弱势。所有这些,均体现了儒家所说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的思想。
学生2:孔子钓鱼不用“纲”,射鸟不射栖宿中的鸟。生活所需,只取适量。从现代角度来讲,有点‘可持续发展’的味道。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仁爱之心,尤其是射鸟只射空中飞的,而不“乘鸟之危”,不“乘鸟之懈”。对于动物,孔子也抱有仁心,这决非庸常的境界。
第四,延伸课外,让学生拓展视野。
在《〈论语〉选读》教学中,会涉及很多课外的东西,如果不给学生梳理补充,学生的理解也会是肤浅而片面的。比如,孔子的思想基本上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完成的。孔子学生的情况也应该由老师补充给学生。
我在上《沂水春风》一课时,给学生补充了一些课外资料。
1、孔门十哲:?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子贡;
?政事科:冉有、季路;?文学科:子游、子夏 。
2、孔子的重要弟子简介:
孔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重要者有:
?颜渊 -- 孔子的得意门生。 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品德,为后世儒者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子贡—— 子贡(前520,,)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又作子赣,亦称作卫赐,春秋末卫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他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子贡对孔子的颂扬在孔门弟子中是出名的,他曾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去世,子贡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之久。子贡晚年居齐,直至终老。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作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路出身贫贱,为“鄙人” 。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的一个。他为人豪爽,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他很敬重孔子,但也敢于向孔子公开提出不同意见。子路有较强的行政能力,曾做过鲁国季氏的宰臣,协助孔子“堕三都” ,后来又担任了卫国大夫孔悝
第3页 共4页
的邑宰,在卫国宫廷政变,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参与了争斗,当被击断冠缨时,还牢记“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仪,结果在重新结缨带时被杀,并被砍成肉浆。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三十八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
?曾参(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孔子著名弟子。 曾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为人性格内向,处事谨慎,比较迟钝,孔子曾评价他说:“参也鲁”。但孔子的“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是他首先揭示出来的。曾参非常注意修身,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认为替别人办事要讲“忠”,与朋友交往要讲“信” 。强调读书人应该弘扬毅。曾参以“孝”著称,认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据说传世的《孝经》即是曾参所著,《孝经》在汉代和《论语》一起升格为儒家经典。孔子去世后,曾参聚徒讲学,有不少弟子,相传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创始人。 3、子思 -- “子思之儒”。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战国初期鲁国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子思是孔子之孙,《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生及,字子思”;“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子思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据说他曾师事曾参,又据《孟子》中记载:子思曾被鲁缪公、费惠公尊为贤者,以师礼相待,但终未被起用。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一篇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4、孔子研究网站:http://confucian.ruc.edu.cn/chn/。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以扩充自己的学习,多了解孔子研究的现状。
2010年初,刚好电影《孔子》上映,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这部电影。课后让学生写了观后感。学生在他们的文章中真切地感受了孔子的一生奔波与劳累,为理想奋斗和坚守的精神,并表达了钦佩之情。阅读与观看电影,加深了学生的感受。
总之,教《〈论语〉选读》不能单纯地采取满堂灌式地教学方式,要多途径,多手段的方法地尝试,让学生徜徉在《论语》的海洋中,沐浴她的雨露,获得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让学生们感受国学的光芒。
.
第4页 共4页
范文四: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凌海三中 高晓凤
本课是语录体文言文,每一则对自己或在求知态度,或在学习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很多成语、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从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动讲述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兴趣。原计划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但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丰富,就取消了。
2、接下来我是采用三个环节贯穿始终:读准读懂、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在读准上,我是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划记一些听起来有点异常的字。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法),再让学生说文言文除了读准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作出了回答,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接下来我让学生来表演读。老师重点强调几个句子后,我继续追问,一篇新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样才能读懂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纷纷回答:“看注释、查字典、看工具书、加点法、换字法??”最后我补充还要多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问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来进行重点字词的归纳,最后让学生背诵并展示。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句子。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学生领悟到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了理解,并且能够对照自己的言行,找到了不足之处,对自己给予了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这就实现了教学目标中的“理解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3、在课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几点收获:一是如何调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教师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什么的样课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下了课,就是一堂好课。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都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哪怕是一无是处,老师不能当头一棒,要注意引发其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三是文言重点字词必需落实,该让学生展示的要展示,该板书的要板书,尤其是学生弄错了的更要板书,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4、是联系生活。《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国时就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引发的感悟。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生活学以致用,运用在平时的交往中,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
5、总结延伸。拓展了学生对论语的积累范围,课堂上除了所选的十则外,还由学生汇报了课前搜集到的其他语录,并且做了简要的理解、分析。
在论语中总结成语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很多成语都是出自古典书籍,论语中的成语有四字的、七字的、八字的、十字的。这样不仅积累了成语,而且了解到成语不只有四字形式的,拓宽了积累的范围。
由《论语》拓展到古文名句。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本节课借助论语的学习延伸开来,对其他的蕴涵深刻道理的古文名句加以了解,如:《老子》《孟子》《尚书》等。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只局限于课堂上的一点一滴,而是能够自主地在课外学习古文,为学生课外学习给予了扶手,让他们明确课外学习的方向,而不是盲目,漫无目的地学习。
教 学 随 笔
凌海三中 高晓凤
众所周知,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绝唱,也是广为流传的词作,学生、老师都是很熟悉的了,在备课是时我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不调整教学思路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已知疲惫。所以在备课之初,我就确定了以诵读促进理解,以对比深化理解的教学思路。
那么如何来安排朗诵既能让学生学透课文而又不厌烦呢,我设计了这样不同层次的几个步骤:
、结合预习畅所欲言话最爱 1
2、了解背景研读作品找根源
?、自由朗诵,整体感知;
?、聆听范读,比照仿诵;
?、揣摩研读, 用心品味;
?、深情齐诵,感受真爱。
3、对比赏析探究延伸找真爱
首先,是要给朗诵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很快的进入文本状态。因此,我回避了很多公开课开课时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的思路,而是直接发问:结合你的预习谈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让学生真正自由地畅所欲言,老师不作过多地点评和干扰,说出自己预习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然后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全诗朗诵一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并让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理解,揣摩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气语调来朗诵这首词,这样让学生既对作品有完整的印象而又能直接进入文本。
其次,老师在课件音乐的配合下脱稿给学生作示范朗诵。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设法下载了许多的朗诵,有网上的朗诵爱好者的,也有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的吟诵,还有唐宋名篇朗诵会上的吟唱等等,但都似乎总觉得和学生之间有些隔阂,所以最终决定还是自己来现场朗诵。尽管我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是很好(课后也有普通话好的听课老师跟我反映说字咬得不是很准,找朗诵带效果可能更好些),但我想这时学生需要的不是标准的普通话水平示范,他们需要的可能是这种激情——是与课文,与作者同喜同悲的激情。
于是我选择了神秘园的白石音乐作背景,在课堂上我背诵式的很投入的朗诵全文,学生们很受感染,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后,我让同学们模仿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朗诵,学生均能一改平时的扭捏之态,很投入的进行模仿。
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分上下两片揣摩研究每一句应该怎么读。让学生自主研究: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有理由的,有把握的,能有话可说的来说: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词要舒缓一些,哪些词要急促些??每个同学可只说一句并请示范朗诵,如果说不清理由也没关系,你可以用你的朗诵来告诉大家,同学互相补充纠正试诵。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而且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享受朗诵的乐趣。
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探究兴趣浓厚,发言积极,每个同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在研究朗诵的同时,也对课文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朗朗的读书声把课堂气氛一下就推向了高潮,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争先恐后,以读为荣,以读为快,且读得声情并茂。
最后,则水到渠成了,在对全词研究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真情完整地把全文朗诵一遍,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们都深深地感动了,陶醉了。我想这就是朗诵的魅力,语文的魅力吧。
一节课结束了,但我想我们的思索远没有结束。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语文课应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程少堂老师也一贯主张:“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他还明确提出:“语文味”应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能够具有的,而目前还未能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一种境界。”
是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味”从何处来,我想朗诵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朗诵是一种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是把平面语言转化为立体语言的活动。如果我们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它是一个“化乎内而成于外”的完整系统。因此,朗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审能力;朗诵还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系统化;朗诵有助于提高听、说、写及整个阅读能力;朗诵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有利于发展思维力,创造力。
语文教学改革的先驱,叶圣陶先生生前一直提倡朗诵教学。他说:“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朗诵的工夫,无论对语体还是对文言教学都很重要,仅仅讨论,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朗诵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语文味”从读中来。有时如泉水叮咚,有时如鸟语婉转,有时高昂,有时激越,有时深沉,有时轻快??作品美的思想内容,美的艺术形式,通过适宜的强弱,和谐的节奏凸现出来,这里有“清风徐来”“和风细雨”,也有阳光灿烂,春暖花开,有活生生的人物,动人心弦的故事??这是一个美的世界,这是一个快乐的海洋.在这样美不胜收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能不被美的魅力所折服吗?能不追随美的足迹加入朗诵的行列、步入语言的殿堂吗?这样的课堂能不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吗?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香味四溢吧~
范文五: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篇一: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 个课时,将近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着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一叠《课堂作业》,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8 题,简直是面目全非,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 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那句,42 位上交的作业,回答大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失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习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
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以此为鉴,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篇二: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篇三: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习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期间,我在小组间巡查,发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8则的翻译,有动作慢的小组只完成了4则。针对这一现象,我对这些小组的课堂讨论进行了指导和要求,要求其将任务分布下去,每人一则,另外一人专门负责记录。 在最后10分钟的课堂展示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我加以小组竞赛的机制,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不少平时从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展示讨论成果。 考虑到第二课时的任务比较重,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后将后5则的翻译进行讨论。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个别小组没有进行课后讨论,因此在课堂展示上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言,也不够准确。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要培养。 《论语十则》总共花费三课时,重点字词的
字音、字形、字义,文本的翻译,文学常识,十则归类等等,学生都进行了很好的学习,反思两个单元的教学,这篇课文是最为成功的。加以课堂小组竞赛和及时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论语十则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500字
转载请注明出处范文大全网 » 国学,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